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

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2-09-15 17:4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2012年12月,笔者对山东省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部分学生组织了关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2012级新生,对当前《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为: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基本满意”,28%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很好”,10%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这说明高职院校《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院校在新生入学后重视对新生的法制纪律教育而忽略了专业教育,以至于学生入学后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开什么课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二是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较差,对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业务关系知之甚少。这对学习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核算等内容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从兴趣入手,则会事半功倍。四是学生缺乏会计职业观念(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习惯等)和会计思维方法(如数字概念、平衡的概念等),学习不够深入,动手操作能力差。五是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形同虚设。鉴于实习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

三、改进《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对新生进行系统专业教育。可以编印会计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手册》,使学生了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会计专业的岗位面向和课程体系,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入学伊始,也可组织学生集体到单位参观学习。同时,可开设《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经济学基础》等选修课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

(二)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可运用设问、比较、类推以及示范等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问题导向法需要教师事先将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设置到教学环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并共同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会计学基础》时,每节课可设计3至5个问题,并做出板书。如在讲授票据时,提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有什么不同?”,“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有什么区别?”,“银行汇票适用于什么样的条件?”等,又如,提出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将前后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通,通过比较加深了记忆。

(三)提倡采用课堂分组演示,由学生做出章节小结。将全班学生分为4至5个学习小组,围绕所学内容由教师设定讨论题目,也可以由小组自拟,将讨论结果演示汇报,时间一般在5至10分钟,根据演示汇报的质量进行评价,计入学生个人形成性成绩。同时提倡由学生个人对每一章节内容作小结,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提高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应将个别的案例和完整的案例相结合,突出完整案例的选用;将制造业的案例和流通业的案例相结合,突出制造业的案例。但现有的教材极少介绍流通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可能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

(五)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把握好课程实训的各个环节。课程实训分为分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应在讲授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安排40%左右的课时进行课程实训,使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训环节,可以尝试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分别扮演经办人员、制单、出纳和记账等角色,模拟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使学生掌握凭证的传递程序,熟悉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对每一次实训作业评定成绩并纳入成绩。

(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任课,定期举办会计学术讲座。聘请企业教师任课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应从企业聘任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热爱教育的兼职教师,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讲授课程会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请会计界专家或者校友来校讲座,介绍他们对于会计学术问题的见解,当前会计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七)定期举办会计技能竞赛,以比赛促进教育。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育互动的教育理念,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作用。

(八)切实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通过签署实习协议书、设立冠名班等形式,明确单位和实习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要求实习学生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保守商业秘密。在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下,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

(九)加强系部(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通过举办专业演讲会、文化长廊建设等形式,培养学生会计人的职业理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学; 实践教学; 现状与弊端; 对策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9

[中图分类号] G64;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7- 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学生素质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院校虽然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毕业后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影响了会计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鉴于此,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或院系都知道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教学很重要,但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实践环节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大多数培养单位设有模拟实验室,有的还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模拟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应有作用。特别是校外实习,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提交一张实习鉴定表和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过关,而学生是否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表现如何,基本不过问,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2 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较短

会计工作是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过程,而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普遍较短。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虽然第八学期(即最后一个学期)不安排课程,但要求学生在3月底或4月初返校做毕业论文,从这一学期开学(2月底或3月初)起,到学生返校止,即使学生一直在工作单位实习,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十分复杂,有些环节难度也较大,1个月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根本无法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更不用说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况且有些培养单位在第八学期还安排有关课程,这样,实习时间就更难以保证。

2.3 实践教学经费短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有些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实习经费更是可想而知。会计学专业办学单位能有个模拟实验教室,配置足够数量的电脑,安装电算化软件,就算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校外实习环节,这也是许多高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重要原因。

如果由办学单位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活动,必然要考察和选择实习单位,划分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至少由一名老师带队,并需支付联络费、交通费、带队老师的出差补助费和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办公经费,等等。这些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许多培养单位难以承担。

2.4 师资队伍薄弱

做好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可靠保证。而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历和职称都比较高,但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操作能力比较差,真正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少之又少。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2.5 缺少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环节的教学,离不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感性认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对于壮大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但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许多培养单位由于受社会关系、办学经费等因素制约,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学生不能受益。

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该系与青岛市若干会计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但并未签订书面合作协议,因而合作关系并不稳固。每年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约200人,但有关事务所只能接收30名左右学生实习。事务所之所以接收部分学生实习,主要目的在于从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本所工作,因此,对实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求较高,系里在选派学生时也是优中选优。结果,只有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获得到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只能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2.6 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

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会计学专业培养单位对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存在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就校内模拟实验教学来讲,不过是指导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做一些会计实务练习,很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校外实习来讲,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而且校方疏于管理和监督,恐怕连技术训练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少数学生虽然能够获得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机会,但实习单位往往将其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只允许其从事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好高骛远,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完善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培养单位的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思想上,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一般地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单位的直接领导是比较重视实践环节教学的,但他们往往没有财权,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机会也比较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善这种状况,培养单位的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出面过问和协调,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支持,并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这一条做好了,实践环节教学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2 适当延长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

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必须得以保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流程,更谈不上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但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将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教学,而且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必要把学生训练成为熟练的会计操作员。一般地说,在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安排一个学期50~60个课时比较适宜,并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凭有效证件进入实验室练习;在每门会计实务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会计、高级会计等)上课期间或即将结束时,应安排4~6个课时到有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及生产车间参观和调研;在毕业实习环节,安排3~4个月比较适宜。当然,实践环节教学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是否有效利用。培养单位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调研和实习时,应当由教师带队,做到事前周密计划,事中认真监督检查,事后认真分析总结,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3.3 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

普通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所需资金理应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但事实上,国家拨款的增长远远低于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1999年以来,各地高校出现招生“”现象,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纷纷向银行贷款,结果高校贷款余额像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大,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是很不正常的。公立高校的发展不应建立在依靠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对于各地高校拖欠的银行贷款,其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应政府机构和财政部门视具体情况,以拨款方式逐步偿还,并逐步增加经费拨款,保证高校办学资金的需要。

与此同时,各地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当将经费使用向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倾斜,以解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经费紧张的燃眉之急。

3.4 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相比,在任职条件上不仅不应有任何降低,反而应当有所提高。就是说,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宽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实践环节教学任职条件的教师,不应当局限于一两个人,一般应当达到会计学专业师资总人数的1/2左右,至少应当达到1/3以上,以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需要。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培训,即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实践锻炼半年以上时间,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定期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从事实践和调研活动。

3.5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联系几个实际工作单位,从那里聘用几个实践型导师,派一部分学生去那里实习,而应作为会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系统工程,由培养单位和基地方面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取实践教学基地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且要考察其高管人员和资深会计人员的理论功底和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单独成立一套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专门负责对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3.6 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与其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其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用结合,融会贯通。

(2) 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算、监督、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多项职能。因此,会计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活动,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要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测算、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在预算和控制过程中,要通过预算将决策方案落到实处,并通过控制活动保证预算得以顺利执行。因此,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不仅应当指导学生如何记账、算账和报账,而且应当指导学生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过程中,对经济业务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和分析,判断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3) 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在实践环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首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活动,不能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就事论事,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观察和思考会计事项及影响会计事项的各项因素,分析会计事项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7 要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起来

大多数培养单位通常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安排在毕业实习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果,培养单位还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提倡、鼓励学生以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当今时代,本科入学率大大提高,本科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本科教育已经从英才型教育转化为普及型教育。鉴于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一味要求毕业生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是不现实的。如果硬是这样要求,则可能会诱使部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最终劳民伤财,一无所获,而且严重影响和损害培养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声誉。如果鼓励学生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者以调研报告取代毕业论文,并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深人员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则会事半功倍,一举多得:① 难度不大,学生只要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② 便于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③ 在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过程中,学生要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学术论文。

3.8 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健全有效运行的可靠保证。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缺少动力和压力,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由以下内容构成:

(1) 评价主体。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评价应当包括培养单位内部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两个层面,与此相适应,评价主体也应当是二元化的。培养单位内部评价主体主要是培养单位的教务处,或者由教务处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主管部门评价的评价主体,一般是主管部门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或者由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

(2) 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当是会计本科生培养单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应当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

(3) 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应当是由高校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评价工作的有关规定”等类似文件。目前,尚无类似文件出台,希望高校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出台此类文件,对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范围、模式、方法、成绩考核、组织管理等内容加以规范。

评价标准可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一般标准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原则性要求;具体标准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内容,对照评价依据和一般评价标准制定的具体评价标准,可采用“百分制”计分形式。

(4) 评价程序。会计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可分为准备、调研与审查、分析与评价、告知与存档和后续管理5个阶段。

(5)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当分层次设计,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面可以设立二级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依次类推。但评价指标的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应当适可而止。

(6)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指评价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评价标准,对有关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价对象中的有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据以判断有关指标正常与否来分析评价实践环节教学情况的分析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敬全. 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4-166.

[2] 徐秋艳. 会计统计类(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65-167.

[3] 郑建伟,魏祥健. 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108-110.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优化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树立了更高的标准,也为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因此,为满足社会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彰显出益发重要的地位。目前的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仍不完善,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会计教育的质量。因此,优化会计校外实践课程体系十分紧迫,高校要突出核心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协调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

一、会计校外实践课程中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本小组面向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462份,其中有效问卷4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6.6%。问卷内容包括对会计校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进建议的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会计校外实践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难以与校内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系统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还不能做到与校内课程有机结合,难以与其他理论课程形成系统、融会贯通。校外实践不同于课程,普遍存在实践内容灵活、课时较短、教材与师资配备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巩固,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校外实践课程时间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的会计课程在课程安排方面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近年来会计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建设逐渐完善,但与之配套的实践课程却明显滞后。尽管多数高校均已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将其列入考核范围,但学分偏低、学时较短、教学案例老旧等问题使学生重视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对问题“你的学校是否设置了校外实践课程?”的回复分析,有54.4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设置了校外实践课程,另外45.55%没有开设校外实践课程。

调查显示,81.9%的本科院校的会计校外实践是从大四才开始开展,而56.8%的学生认为校外实践课程应从大三开始。极大部分学校安排学生在大四毕业前实习,这一时间设置有很多弊端:第一,毕业生时间仓促、事务繁忙,无法专心投入到校外实践;第二,学生在大四之前缺乏对自身就业方向的思考以及对有关单位信息的了解、搜集,选择实习单位带有盲目性。

3.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规范化的基地管理手段

(1)缺乏校外实践基地

调查显示:有58.4%的学生在校外实践中遇到了“难以找到实习单位”的问题,而最终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只有45%。很多学生并没有找到实习单位,但迫于学校压力随便找个单位盖公章敷衍了事。同时,校外实践内容无法保证。财会部门是涉及公司重要信息的敏感部门,且公司不对学生负有教学培训义务,许多业务学生无法接触,使学生难以达到提高专业能力的目的,失去进入企业深入学习的意义。

(2)缺乏规范化基地管理制度

某些高校尽管设立了会计校外实践基地,却并没有制定相应高效的监管制度,使校外实践缺乏统一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规范现象,使得实践基地的效用仅仅停留在为学生解决实习单位的层面上。

4.校外指导与保障体系不完善

问题“校外实践教学中配备的指导老师是否能满足您的需求?”的回答中,有52%的同学反应学校安排的指导老师比较勉强满足需要,很多问题得不到满意答复。这是由于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进行指导。

另外,由于校方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原因,许多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能力,但是分散式校外实践存在诸多弊端。实践环境的差异使得学校无法对个学生实践内容进行监控,无法制定贴合学生实际状况的管控标准,导致学生的校外实践缺乏理论依据,实践成果参差不齐。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会计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校外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技术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并重

在当前国际经济大发展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培养能在会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今后在工作中取胜的关键。

结合各个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紧抓职业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会计学习方法,适应不断革新的社会需求。

2.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并重

会计学是偏重实践的一门学科,出色的职业能力不仅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更依赖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用到会计知识,还要运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工具或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将来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要能够将会计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全方位看待问题。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校外实践教学的建议

1.改进当前会计教学格局,增加校外实践比重

学校应当增加会计实践课程尤其是校外实践比重,从低年级开始指导或安排会计系学生参与校外实践,让学生接触真正的企业以及会计业务,明确自己今后将要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要求,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到发展方向。

2.形成分段控制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无法为全部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所以分散的校外实践的效果难以保证。为了使实践课程发挥其最大效用,学校应该制定严格而规范的校外实践指导体系,对各个阶段的会计实践进行监控。创建分阶段控制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制定校外实践学习计划

学校应当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制定实践计划,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指明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事前准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完善的实践计划,明确学生实践学习目标。2)动员学生积极性,防止学生产生懈怠消极、敷衍应付的投机心理。邀请高年级学生或是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可以增加相应的学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投入校外实践中。

(2)加强校外实践的过程控制

实践过程是计划的落实,学校在这一阶段应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1)安排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统一答疑,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分析。2)同时从学生、企业、教师三方面进行管理:要求学生写实习日志,定期向导师汇报;学校可以要求企业方面协助管理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监督考核;组织导师去学生实习单位了解实际状况。

(3)完善校外实践考核制度

考核阶段是保证实践教学能够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关键环节,考核阶段的组成:1)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日志和实习单位评定书等材料。2)学校组织校外实践交流答辩会对学生进行考核。3)教师结合书面材料、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总结经验。

3.优化师资、促进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深入再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另外,学校可以联系经验丰富的一线会计人才参与实践教学,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向学生传授最新行业动态,给学生指导建议。两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全面解答学生的困惑。

4.加强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双赢

许多高校由于资金等原因难以设置自己独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以采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比较经济且符合实际的。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坚持“合作双赢”原则,结合实际制订可行的校外基地建设计划,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规章制度。

(1)企业配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企业应提供实践场地及各种资源,为学生配置专门的会计人员或相关职员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和制度,达到对相关业务的了解、掌握,从而最终使得会计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效用最大化。

(2)企业参与高校会计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

在企业的参与下,学校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最新的行业制度、政策变化情况,紧随时代的需求变动,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培养出能够高标准契合行业需求的会计人才。合作企业可以与高校制定“订单式”人才招聘协议,高校按照协议定质定量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在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帮助企业招聘到满足本企业要求的高校毕业生。

(3)政府部门完善保障性政策法规

校企合作的成功进行不能靠各方的单方面努力,所以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引导。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校企合作规范和相应的实施细则以保障合作双方利益,从而保证明合作的顺利进行。

会计校外实践教学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应结合当前会计专业实际状况,建设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进行管控,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杨平波.如何加强会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9(10):92-93.

[2]孙富山.会计教学目标与会计教学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16.

[3]杨鹃.会计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12,15:055.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会计学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教改课题、2013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提玉琪,现就读于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第4篇

在学院分党委的指导下,我院全力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前置、就业效果跟踪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及就业后都能接受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努力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成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团队

2009年,我牵头成立了会计学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从2009年到2019年,已完成了10届学生共计100余人就业服务团队的更迭换届。2020年,我们整合了就业、心理、资助等学生团队,成立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心。学生团队成员轮流在学院值班,负责日常接待企业和系列职规就业指导活动的辅助工作。同学们在指导中心工作,不仅锻炼了自身能力,还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接触,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成员的服务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 发挥辅导员和专任课教师的优势特长,构建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体系

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得到更有针对的就业、创业教育外,我牵头成立了会计学院咨询辅导工作室,积极邀请有优势特长的专任课教师以及取得职业辅导资质的辅导员成为工作室一员,并进行挂牌咨询。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咨询访谈室,采取老师挂牌咨询、学生预约咨询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择业、就业有困惑时预约咨询。这种服务体系,针对性较强,学生能得到更有效的帮助,从而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自2011年10月我院职业咨询室成立起,我院9名专业课老师、2位书记、12名辅导员老师先后加入咨询师的队伍,2010年至2018年,一共有400余名学生接受了咨询。咨询服务团队在咨询后定期召开讨论会,对咨询过程和效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3、发挥优秀校友的引领作用,打造会计学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坊

学院充分利用学院校友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助力同学们行业探索。建立会计学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坊,每年开展讲座交流20余场,邀请了中海地产人力资源经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质量运营部部长、四川省国税局大企业税收部副部长、光大银行成都支行行长助理等多位校友回校与同学们就职场探索进行交流;同时邀请校外经验丰富的老师兼校友为同学们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

4、发挥企业的社会资源优势,创建职业发展长效工作机制。

牵头组织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走访上海安永、新加坡银行等地区6家单位,充分利用“企业开放日”等平台,带领学生一起走访省内用人单位,几年来,带队走访毕马威成都分所、华为成都财务共享中心等各行业单位20余家。协助举办毕马威实习生选拔大赛,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的部门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为同学们举办小型中英文模拟面试、职场咖啡馆小型沙龙、职场妆容一对一私人订制、专业培训课程等,并开展“一对一咨询”辅导,因其更加精准化,效果非常显著。

二、以“四大要素”为保障,构建丰富多元的就业服务内容体系

作为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牵头确立了学院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学习、求职择业技巧、职业适应教育在内的系统化内容体系,以使我院学生具有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核心就业力。

1、思想道德教育。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多年来,我牵头组织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就业动员大会、主题宣讲等活动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因此,近5年,我院本科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2、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学院举行的各种比赛,如财务报表分析大赛、ERP沙盘对抗大赛、CIMA、海峡杯两岸会计专业辩论邀请赛等比赛,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专业课教师的咨询服务,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3、求职择业技巧。对学生求职需要的择业技巧,进行了系统化培训包括:①心理调适技巧。②求职材料准备技巧。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推荐表等撰写技巧

及个性化求职材料准备。③信息采集技巧。主要包括就业信息的搜集,信息的真伪辨识,信息的积累与联系,信息的比较和筛选,信息的利用价值分析以及就业信息的运用。④应对技巧。主要包括笔试应对技巧、面试应对技巧、情景模拟测试的应对技巧等。从2009年开始,我创新性开办了学生就业培训班,先后举办了声乐、形体、语言沟通与交流、化妆造型与技巧、简历、面试技巧6种类型的培训班,为会计学院学生提供分类指导服务。合计开课60余次,惠及全院学生1200余人。

4、职业适应教育。大学毕业生最需要的是尽快调整职业心态、工作方法、处世艺术和情感能力等,通过朋辈指导、校友座谈以及实战演练来迅速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方面,我牵头组织通过经验交流会、讲座座谈、学生实习参观和活动平台的形式,鼓励学生实习,以顺利完成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平稳过渡。

三、以“三大渠道”为依托,构建精准有力的就业服务方式体系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学院职规就业公众号

打造“会计职规与就业”微信公众号,集学院专场宣讲会信息、招聘信息、实习信息、职规活动报名平台、职规就业帮扶活动分享等内容于一体。通过此公众号,规范学院招聘信息相关流程,包括统一的排版模式、统一的字体等,改变了原有辅导员在班群招聘信息的分散性,使同学们更加高效的了解学院召开的宣讲会信息、招聘信息及职规活动等,目前已有粉丝3400余人,以2019年为例,共各类信息400余条。

2、建好用人单位数据库,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牵头建立了学院接待企业和学院各类招聘会的组织程序,为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形象宣传、组织协调、择优推荐、面试洽谈、信息反馈”的一条龙“专场”服务。同时,牵头完成了2006年至今的企业档案归档,详细记录各单位联系方式。每年学院召开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相关的招聘会和实习活动共计150余场,与35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开展会计专场招聘会,每年大约50余场;并长期与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开展“四川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校园专场招聘会”。

第5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自2014年开始,国家正式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会计学成为各行业中的热门专业。但从用人单位反映与高校相关教育教学研究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学时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系统,只是集中在零星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上,未能体系化设置;实践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校内实训室建设陈旧、校外实训平台搭建不足;轻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校内教师接受传统教学,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企业行业教师则未能很好地纳入教学体系;缺乏较好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评价研究少、执行弱,未能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学生专业技能不够过硬,知识应用能力不足,上手慢、认知模糊等现象严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亟须进行。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必然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容分析

1.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向本省,辐射周边,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培养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为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结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既要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能够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点训练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清楚如何做,集操作、设计与管理能力于一体。

2.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关系分析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突出学以致用。在强化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基于综合技能和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渗透、支撑,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3.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容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解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开展形式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主要体现在层次与内容的构架上,具体包括实践内容,如课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结合这些内容的开展要求,还包括项目开展的科学安排、开展条件的建设与质量监控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为行业、企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应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注重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与老牌本科高校形成差别化发展,成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一个导向(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为导向,将学以致用、基本素质、技术应用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依据两个平台(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三个体系(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和通识课体系),做到四个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形成“一二三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遵守规律,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时,应根据不同的建设方面、内容,遵循一定的规律或原则开展实践教学:坚持服务实践教学一线工作的原则,坚持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原则,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平台构建为中心的原则,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原则。

2.以人为本,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培养“一线工程师”,以培养技术应用技术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技术”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管理能力和工作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用技术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能力为本”的理念。

3.全面架构,坚持协调平衡的原则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导向,内容体系是核心,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完成内容构建的条件。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缺一不可。必须兼顾并注意协调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实践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执行性与可持续性。

4.围绕重点,着力构建平台的原则

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将重点解决教学模块(基本实训教学模块、综合实训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和校外教学模块)的建立问题,以及平台(校内实验模拟实训平台、校内综合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平台)的搭建问题。其中综合实训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与校内综合实践平台的搭建是重点。只有充分发挥院校的自主能动性,将这些关键内容构建起来,才能进一步辐射、拓展至所有内容,以实现整个实践平台的建设。

(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要素

1.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置如果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划分,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及综合应用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但不能割裂,两者相辅相成。在加强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形成阶梯模式,让学生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再到仿真模拟训练,最后到校外真实环境实践。这些阶段对于学生在实践能力训练上分段,但又有一定的交叉融合。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内实训、实训课程、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内容。各學校具体内容安排却差别较大,尤其是在实训课程方面。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中,实训课程部分应囊括独立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仿真实训课程三个层面。结合实践教学的现场性(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必须借助实训环境平台进行)与双主体性(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示范法、案例法、项目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努力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同时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必须契合社会发展与行业用工需求,及时将新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减少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

3.实践教学条件

要建立现代化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学校应抓住学科建设的重点,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计划,系统扎实地对重点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先进的实验室,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这既能为教师提供展现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平台,又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通过现代化实践教学支撑平台的建立,使得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验证、研究学习,探索学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支撑平台。建设专业模拟实习系统,解决学生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问题。建立专业实习实训支撑平台,不断提高学生实习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积极推动实习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以“校外分散考察调研型”实习为主,转变为“校内仿真演练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习。

要建立拓展性跨专业综合训练支撑平台。建设跨专业综合训练系统,改变过去“专业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跨专业的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

要建立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认证平台。积极开展专业人才质量综合性认证活动,建立大众化背景下学生专业质量规格标准评价体系。开展职业认证活动,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的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与市场对人才质量要求的动态平衡。

4.实践教学师资

良好的实践教学内容要靠实践教学师资推行。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尤为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远远超越了基础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于企业发展与实际能力需求的把握,并能够将这些需求体现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注意校外师资力量的吸纳与使用,通过项目合作等,将校内外教师队伍融合在一起,增强校企密切度。

5.质量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是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的检测,也是较好地推动实践教学的有效保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机制,要解决传统评价“缺标准、缺落实、缺主体”的三缺状态。首先,必须明确实践教学质量中的关键控制点,明确其质量标准与要求,使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有据可依。其次,要注重评价信息的落实使用,不能将检查停留在形式上,学校可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完整闭环——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将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反馈解决并以此循环,保证评价系统的良性、动态运作,其中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搜集同样重要。做好质量评价,还要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评价。将学校、学生、教师与企业都纳入评价主体范围,还可以开展第三方专项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其评价角度不同。多种评价角度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案例——西安培华学院

(一)确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会计学专业作为西安培华学院重点专业,在会计学院创建了五个一流:一流“专业”、一流“教科研团队”、一流“应用转型课程”、一流“实践教学环境”、一流“产教协同创新基地”。其建设指导思想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转型发展为动力,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二)建立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西安培华学院会计学专业立足陕西,面向西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经济学和会计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中小微企业、金融行业、国际会计、非营利组织等从事会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经过本科四年的培养,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将具有“国际视野与交流、身心素质与健康、技术应用与创新、表达与沟通、人文素养与品德、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知识获取与自学、敬业乐群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学专业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强化应用技术型课程建设,构建了“学、工、岗、就业”一体化训练模式。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同时调整实践教学占比,实践总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成,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结合其特点,将会计学专业实训项目分列为“六单项(出纳实务、会计分录与记账、财务报表编制、财务投资项目预算、纳税申报、审计业务)、四综合(VBSE财务仿真、VBSE综合仿真、企业管理及erp沙盘、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内容,旨在循序渐进地对学生专业应用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学院开展了“三层、五级”平台建设,建成后将形成“基础性认知与验证性实验、职业岗位技能仿真模拟实验、校企共建产教一体实体”三个层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基础性认知与验证性实验、职业岗位技能仿真模拟实验、校企共建产教一体实体、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五个级别的全方位、立体平台。这一平台既能保证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能与产业、行业发展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术能力。

学院筹建“一个会计研究中心(会计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所、国际金融会计研究所、石油天然气会计研究所)”。项目建成后,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信息图书资料建设、内部科研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想智库和咨询服务中心。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培养、培训和优化,采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要求落到实处,从而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学院做好现有资源的整理与利用,制定有力措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培训与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外引,根据实践教学实际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及企业、行业一线专家,灵活聘用形式,提高队伍人员层次,扩大队伍规模,重点做好负责人的选聘与考核工作,努力保证人员配备齐全且队伍结构合理。二是内培,根据实践教学业务开展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实验教学人员,并为其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先是让实验教学人员熟悉了解学校在实验管理方面的制度,再组织进行实验教学理论的学习、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系统的训练可以帮助其树立职业观念,培養其职业道德和技能。同时鼓励教师不断进行实验教学创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水平。三是校外挂职锻炼,积极创造条件,给实验教师提供了解行业、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机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使其及时了解并吸收最新知识和行业动态。这使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六)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切实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监控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评价教学单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与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推动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是常态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学院组织教学工作常规检查,实施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组织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开展教学信息的收集、分析、统计、反馈等管理工作。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估指标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考评时,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对实践教学工作质量,在定量考评的基础上给予定性评价。实践教学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三是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主导与主体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技巧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其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能否按照教师设计的内容或模式,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训练,发挥主体作用,这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有反参考价值,能够多为教师教学方案的完善、优化提供建议。

四、结语

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从确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鲜华,夏宝晖,包红霏.基于行动学习法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通讯,2011(01) 

[2] 黄荷暑,张洪,程敏.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01). 

[3] 宋亚伟.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研究[J].商业会计,2015(20). 

第6篇

关键词:MPAcc 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平台 行业企业专家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08-03

一、引言

随着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催生的大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专业会计硕士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自2004年首次批准了21家授予权试点单位以来,其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70多家MPAcc人才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人才。但由于其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MPAcc教指委)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培养院校的质量评价与认证。深入推进MPAcc培养的改革以保证MPAcc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MPAcc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有关MPAcc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及培养单位重视。万晓文(2010)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在总结当前对MPAcc的培养多数还停留在“本科化”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培养对策。王治等(2011)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MPAcc培养现状,指出国内会计人才目前呈现“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状态,提出了新的MPAcc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石意如(2012)针对MPAcc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以MPAcc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并融合“学科中心”与“能力中心”的多边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MPAcc培养三维评价体系。

综观上述文献,学者们大多都对MPAcc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却未将对MPAcc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行业企业专家融合到其培养模式中。鉴于此,在分析了目前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详细论述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关键培养环节中行业企业专家发挥的协同作用。

二、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MPAcc是培养高级会计、审计、财务专门人才的学位教育项目,与会计学术型学位相比,MPAcc教育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国内MPAcc项目从无到有,不断成长,自开展MPAcc教育工作以来,各培养单位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许多特色及优势。但随着MPAcc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MPAcc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断暴露,亟待解决。

(一)执行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MPAcc教指委2011年3月的《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参考方案)第四项第三条规定,培养单位应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工作。由于针对双导师制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培养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仅有少数培养单位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即学生在校期间除有一位校内导师指导其学习研究外,还会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能力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MPAcc学生的校外导师。而大部分培养单位实行的是“全员半程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仅会参与MPAcc学生在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的培养指导,而其他诸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等环节并不会参与;有的校外导师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在MPAcc学生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也未能参与,使得双导师制仅有形式上的规定但并未付诸行动。

(二)案例教学比重偏低,优质教学案例缺乏

MPAcc的培养,不仅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而且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MPAcc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更有利于MPAcc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在MPAcc培养过程中,为降低培养成本,部分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作严格的区分,将MPAcc的部分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集中开课,进行纯理论的讲授,部分培养单位在MPAcc培养过程中虽然导入了案例教学,但所占课时比例并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许多培养单位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授课教师自行开发案例,而很多授课教师虽然理论水平高,但因实践经验缺乏,案例开发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开发案例时间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以上这些都影响了MPAcc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实践时间较短

在实习实践方面,根据教育部及MPAcc教指委的相关要求,MPAcc学生必须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经历。但一方面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很难接受多个MPAcc学生的实习,这给培养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MPAcc学生实习安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相当多的学校并未建立实践基地,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采取两年制培养方式,致使MPAcc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没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从而影响了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但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问题去选题,在后期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因没有具体的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无法获取直接数据,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二手资料,导致数据实效性及针对性不强,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够深入,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无法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某些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于2010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PAcc人才培养点,经过近5年MPAcc项目实施,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招生宣传、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进一步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重庆理工大学经过一年多的遴选、审核和评议,正式聘任了100多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MPAcc校外导师,他们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会审计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能力。在MPAcc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他们主要负责MPAcc学生的案例教学、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行业企业专家的协同参与,以达到进一步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基于对目前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如下页图1所示。由图1可知,MPAcc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MPAcc培养体系。MPAcc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取决于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才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面将基于图1中的协同创新平台重点论述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与培养单位、授课教师、校内导师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对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所发挥的作用。

(一)个人培养方案制定协同

制订完善的个人培养方案,是切实保证MPAcc人才培养质量一个重要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PAcc主要设置了CFO和CPA两个方向。CFO(首席财务官)方向着力为大中型企业培养战略型、领导型财务总监;CPA(CPA合伙人)以培养更多的领导型CPA合伙人为目标。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在现有的7门核心课程、4门方向必修课程、15门方向选修课程基础上,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增设了5门方向选修课。MPAcc学生会在校内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内导师会综合考虑MPAcc学生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业定位后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课程的选择等层面给出建议;行业企业专家则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岗位知识结构需求、职业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个人培养方案。

(二)课程教学协同

培养单位授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企业专家则更多的是参与“会计人生”“MPAcc大讲堂”“移动课堂”“特色培养”等环节。“会计人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MPAcc大讲堂”分享各行业企业专家擅长领域的实务经验与深刻见解,引入最新的案例,让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思辨,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讲解,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行动学习”则让学生深入企业,将所学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授课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协同授课,提高MPAcc学生培养质量。

(三)实习实践安排协同

校外实践主要为了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是MPAcc学生专业技能应用与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践安排体系:为了保证MPAcc学生能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凭借其学科优势,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或培训、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与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重理工大学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大都来自各级政府财会审计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校外导师通过安排MPAcc学生到他们所在的公司、事务所实习,也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

(四)学位论文指导协同

MPAcc学位论文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重庆理工大学MPAcc学生在论文选题时,行业企业专家会参与指导,并强调学生应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开题后,除了有校内导师对论文撰写的全程指导外,行业企业专家也会参与学生论题相关内容的指导,为学生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提供帮助。基于这样的双重指导,MPAcc学生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

(五)就业指导协同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他们初入职场时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场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自学生入学开始便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对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岗前实训,强化MPAcc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也会经常邀请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行业宣讲,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岗位需求等更加明晰,提早让MPAcc学生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作客MPAcc大讲堂,由于他们对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形势更加了解,能够高瞻远瞩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此外在目前就业前景堪忧的状况下,对拓宽MPAcc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十分有帮助。

四、结语

改进现有的MPAcc人才培养模式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协同参与MPAcc人才培养为我国MPAc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很好地改革方向,对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J

参考文献:

[1]万晓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调查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10, (3):21-29.

[2]王治,张多蕾,程一江.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会计师,2011,(5).

[3]石意如.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12,(1).

[4]曲晓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的若干问题[C].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5]盛明泉,王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问题与对策――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第三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10,(12).

[6]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第四届中国MPAcc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3,(2).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教育

一、引言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由过去的社会精英成为普通的社会劳动者这一身份转变的事实。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107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007—2011年五年间分别达到了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0万人和660万人,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了6倍①;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数据,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另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均人数规模将达到700万人②。由此可见,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当前及今后高校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工作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常规性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常规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国内各层次的高校大多开设了会计及相关的专业,在校学生中会计专业学生的比例较大,虽然会计类专业人员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需求较为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的环境下,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是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就业观念偏差也较为严重,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分析——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一)开展就业观念调研的基本情况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目前有在校生

4 600余人,为九江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会计学院,本专科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开设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有注册会计师、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四个专科专业。近几年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综合就业率(包含考取研究生、专升本、考录国家公务员的学生)均在90%以上,就业势头良好,但是在实际就业工作中也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工作好找,好工作难找”、实际就业状况与期望落差很大、就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等情况非常普遍,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观念误区也普遍存在,为了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课题组在会计学院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活动,调研的对象包括会计学院在校的所有学生。由于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的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均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去实习,大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均可以确定下来就业工作岗位,因此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两个时间段的调研。第一个时间段为就业实习前,第二个时间为就业实习返校之后,以便于观测毕业生通过就业实习后在就业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辅之以访谈形式,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和授课老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较为宽泛,包括: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相关工作,到行政机关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等等。第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从事的岗位相对较多。由于会计岗位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门槛和从业资格门槛,层次越高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从事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的工作非常困难,但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跳出会计岗位从事其他工作,例如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文员等其他管理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门槛相对较低。第三,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的专业证书相对较多,而且这些证书都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相关的考试还包括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等,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参加工作后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第四,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动手操作技能,有的用人单位还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还希望招聘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独当一面,这也为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的发展自己提出了挑战。第五,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的就业需求各不相同,会计专业中各细分专业的就业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较多,会计专业成为当前高校开设较为普遍的专业之一,同时在社会上开办的各类会计专业的培训机构也非常多,因此在整个人才市场上当前学习会计专业和准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多,使得初级会计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需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级会计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亟需一批懂得国际会计准则,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会计专业的各个分支专业中,其就业状况也不尽相同③。

(三)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

1.总体上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较为悲观。在关于“你怎样认识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中设置了“非常严峻,感到焦虑”、“难,但通过努力找到工作不成问题”、“并不难,但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难”、“很容易,不必操心”、“说不清楚”五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14.5%、39.7%、38.4%、4.1%、3.8%,这表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夸大的恐惧及畏难情绪,择业时不敢大胆自荐,不敢面对竞争,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有些毕业生由于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担心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遭遇过求职挫折后更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此退缩不前。因此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特别要关注这部分学生中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采用适当的策略去引导和鼓励他们。

2.在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上更加多元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去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同学呈现出一种缺乏实干的浮躁感。在关于“希望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的调查中,共设置了“追求稳定”、“无固定倾向,先就业、再择业”、“与专业对口”、“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自主创业”、“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16.3%、39.2%、21.1%、11.2%、11.9%、0.3%。这表明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已经能够从希望“一步到位”、“稳定舒适”的想法中摆脱出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随着学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创业政策、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九江学院不断涌现出了毕业生创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使很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奋斗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对“就业岗位”的定位中,76%的毕业生选择了当“白领”,在涉及“预期薪酬”的调查中,只有18.2%的毕业生选择的薪酬区间低于或者与实习就业后的实际薪酬相当,而且其中有31.4%的毕业生选择的预期薪酬达到了实际薪酬的两倍以上。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还缺乏实干的精神,部分大学生希望一毕业就能立即成为单位领导或企业老板。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在录用高校毕业生时也采用了新的标准,无论任何学历的毕业生都要从基层做起,熟悉一线工作,在基层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后才有提升空间,因此大学生必须抛弃浮躁心理,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提高真本领。在课题组的调研中也发现了部分毕业生创业失败的案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实干、缺少耐心、急功近利,当创业热情逐渐被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消磨完以后,面对失败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3.在择业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但也有部分同学缺少主见,在择业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共设置了“经济收入及福利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24.3%、54.6%、6.2%、7.4%、5.1%、2.4%,有一半多的毕业生面对择业时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只有两成多的学生对经济收入比较看重,其他因素均只有较少比例的毕业生选择,表明学生在择业中一方面重视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追求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更具有较为长远的目光,关注自身能力的施展和职业发展的前景。这种对个人发展机会的关注为高校引导毕业生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就业技能、发掘创业禀赋、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供了着力点。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1年九江学院在校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为54%,2011年在校生中“90后”学生的比例达到73%,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其成长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已见成效,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在成长中并未经历过较多的困难,家庭和社会都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关爱,这就在某种程度形成了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判断的能力。一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不是选择去积极地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和锻炼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长身上,甚至干脆不去就业,当“啃老族”。有的同学在面临就业机会时,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没有主见和立场,关键时刻需要家长和其他人来帮其决定,从而失去良机。

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的另外一些消极方面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并加以教育和引导。例如就业诚信的缺失,随意违约;有的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当出现纠纷时又缺乏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价值取向扭曲,一味追求“北上广”、沿海地区、大城市、三资企业等等,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看到哪里热门就往哪里挤,结果很可能在多次碰壁后丧失信心。

三、对开展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国家就业政策、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状况与毕业生个体身心实际状况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致经历了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三个阶段,这种观念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宏观就业政策及经济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的变迁而发展的,因此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由此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方向。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可避免地会让所有毕业生不得不去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的就业难是相对于以往阶段分配模式上的就业难,是相对于高期望之下的就业难,是相对于社会发展不均衡下的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必须接受这种客观现实,去迎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正确理解就业的含义,打破传统思维上的铁饭碗,认识到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获取合法收入进而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都是就业,树立“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就业,在自由市场卖猪肉也是就业,在理发店理发也是就业”的观念;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现实”的就业观念,树立先生存再发展、进基层求发展的理念,不能好高骛远,只做大事不做小事,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好机关,而眼睛不向下看;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发展”的就业观念,理解就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展,以良好的就业心理去面对就业难的问题。

(二)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道德观念是就业观念形成的基础,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社会对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大学生本身在期望与技能上与社会的脱节,许多毕业生在应聘和实习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及工作技能要求,在产生心理落差时又不能正确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引导毕业生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踏实工作的自觉性,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并不代表社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已经达到饱和,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就业竞争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但其后发优势相对较强。如果毕业生注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在工作胜任能力上与社会接轨,其就业前景并不悲观。

(三)加强就业服务,形成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机制

高校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观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机制。目前需要从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来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观念转变及配套机制。高校层面,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职业认知教育;改进专业设置,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科的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知识并能活学活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改进高校就业服务机制,多渠道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面等。政府层面,需要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创业方向倾斜导向、就业创业优惠机制等等。企业层面,需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对毕业生缺乏就业经验的实际状况应予谅解,在用人过程中以人为本,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等。社会层面,需要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观念,建立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全社会的就业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王家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以合肥市高职院校调查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3] 王海翔.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7).

[4] 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第8篇

摘要: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本文以我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等几个方面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要领,旨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

一、引言

2003 年4 月9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历史悠久,是会计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于2006 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 年立项为国家级精品网络公开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笔者参与《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仅就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谈一些体会。

二、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为核心,创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计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职业岗位能力,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具体内容包括:

(1)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来选取学习项目,这是选取学习项目的基本依据。在学习项目的编排上则要根据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2)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及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需求,将职业认证课程的学习嵌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确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动手操作技能等内容。

(3)学习项目课时数的分配要根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来进行核定。

(4)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自编校本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辅教材,辅教材主要包括自学指导书、习题册、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参考书籍。

要实现会计专业技能课的模块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它是实现模块教学的核心。多年来,会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基本上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格局。要打破这种格局,首先,基础会计主要讲会计记账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及主要形式、会计相关法规等;财务会计或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则按照各个子模块的要求编写成系列教材,同时要编写配套的模拟实验题及综合模拟实习。

我们在2005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会计学原理与案例》一书,于2007 年8 月由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已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此书在2010 年及2012 年进行了修订;还在《会计学原理与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会计学原理与案例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2009 年,我们还编写了《财会基本技能实训》,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模拟实习阶段,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编制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施教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主要文件之一。4.编写教案。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结合个人教学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内容实质上是该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但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

(二)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过去“课堂理论灌输+ 课外布置作业+ 集中模拟实习”格局,按照操作性教学模式要求,实行“理论教学+ 讲练结合+ 模拟训练与测试”、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结合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会计方法等通过案例进行剖析和点评,能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课堂互动来替代从头到尾的理论灌输。选取比较合适的章节,首先设置了一些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边讨论边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导学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上课时教师单调而枯燥地讲解知识、单向传递知识等“满堂灌”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3)模拟情景教学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相关实训室,把会计模拟操作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模拟操作,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模拟训练与测试。

(4)组织各种类型竞赛,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辩论赛、会计基本技能(点钞、小键盘输入、数字书写、珠算)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除了要讲究教学方法外,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

(1)制作精美课件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制作了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2)利用校园宽带网进行网络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对于每一次授课,缺少了灵活性,授课内容不能够循环使用,无法重复和再现。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开设了视频课堂,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全部上网,并定期更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二是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视频、flash 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程网站建设中,设置了在线答疑,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回答学生提问,将课堂师生互动搬到网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已是常态化,但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结合性。要使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突出重点与难点。⑵必要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有些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学媒介要有必要性。(3)启发性。多媒体教学媒介演示要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监

课程评监包括课程评价和课程监督两个方面,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包括“课程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来评价和监督教学效果,其目的是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评监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之间互评、教学督导部门评监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评监。课程评价方法要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监督要强化课程实施阶段的日常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加强课程设计阶段的事前监督和控制。

三、结语

第9篇

最后,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我还留心地观察了本班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和信息。我打算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来探讨当今中学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英语教学。很多人往往从教师或教材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学习中的主体---学生。之所以打算从这个角度去做教学调查,是因为自己所在的实习班级的特殊情况:初一(1)班是七中初一年级的重点班,学生的总体学习基础较好,而且其原任英语老师也是一位有着多年英语教龄、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于是我打算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分析。经调查发现,大多数英语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在平日的学习中都采用了自主的学习方法,而极少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是因为学习过于被动的缘故。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以上就是自己对这两个月的实

习生活所做的总结。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收获外,我还体验到了人生中的其它方方面面。这一次的实习是我人生当中最有纪念价值的阶段之一。也许在实习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会给我带来这么深的感悟:实习不仅教会了我英语教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原本是陌生的人因为它而联系在一起了与这群可爱的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每天都很快乐。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和神圣。这两个月中的所得,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将使我终身受益!

毕业生 大二阶段首先实习的是钳工,很早就听同学说钳工最累,但是我还是比较向往的,因为我很向往那把自己加工的小锤子,不过钳工虽然劳动强度大,但是它应用的工具简单,加工多样灵活,适应性强,能完成某些加工所不便或难于进行的工作,因此,钳工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初次走进钳工实习基地我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整齐有序的排满了机床,而是排列着许多大桌子,桌子上还立着一张铁丝网,我不免有点失望。虽然钳工大的机车很少,用基本上是手工,但到了车间还是要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学习完了之后,老师讲了钳工的主要设备,让我们认识到了钳台、虎钳、划线平台、钻床以及各种量具、划线工具。认识完这些后,老师开始介绍锯子及锯子的使用方法,以及划线、钻孔等。下午老师给每人发一块铁片让自己动手加工一个簸箕。于是我们都迅速的跑到了自己的工作台旁边开始加工了起来,顿时噪声四起,但我们却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在实习的前两天把我累得腰酸背疼而且手也磨了好几个泡,但是后来刘老师说我的姿势不正确,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掌握了正确的姿势,果然在后几天的实习中我感觉轻松多了。这时我才知道钳工是最需要技术的,只有方法得当才能省力气,而且加工很快,我几乎再也感觉不到钳工是地狱了。在为期一个星期的钳工实习过程中,我加工共一个簸箕、两个六角螺母还有一把我盼望已久的小榔头,看着自己的作品,我觉得钳工时我整个金工实习中最值得怀念的地方,也是最能锻炼能力,我体会最深的工种。

带着钳工基地亲自加工的小榔头,我来到了铣刨磨实习基地。有了以前在车工实习的基础和经验,再加上我个人

的天赋,铣刨磨被我轻而易举的征服了。收获也甚微,除了掌握了冥冥之中我已经掌握了的铣刨磨三种机床的操作技能外,再有的就是我认识到了“天赋”和“经验”在学习中的至关作用。

我实习的最后一站是铸造车间。以前看电视上的人做陶艺做的不错,不过学过铸造之后我才在知道那根本就是两回事。铸工就是挖砂。我虽然小时玩泥巴的高手,但是没有想到挖沙也能挖是那么有名堂。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体验了铸造工艺的妙处,让人感觉似乎回到了童年时代,我们又玩起了“沙窝窝”。然而,现在的“沙窝窝”既像童年时代一样好玩,又是技术的学习。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铸造工艺的复杂性,而且在生产中铸造又是很重要的,它一方面造出了所需工件的雏形,另一方面它有很好地把废旧资源从利用,它无论是从生产效益上还是从环保上来说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对铸造我只有一句话:铸造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没有铸造就没有现代文明。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习机会,当然更要深深的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我们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匪浅。是他们在短短的七周时间内我们快节奏的体验和掌握了工业生产中的很多流程,使我们对很多东西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基本概念,这对于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我所得到的种种体会与感悟,都将使我受益终生。记得一位老师说过“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设计不重工艺”的现象,我对这一现象感触颇深。今后,我一定会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改变这一现状,我想,金工实习就是这个过程的开始。

会计专业毕业生银行实习报告

本人是江苏会计学院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多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进行了四个月的毕业实习,主要实习场所是银行,经过实习,我们的实践知识大有长进。总结后的实习报告如下:

最前,我们分配在一家银行实习,经过在建行的1个半月的实习,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我这次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业务(对公业务),其他一般了解的有储蓄业务、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

实习一,会计业务

对公业务的会计部门的核算(主要指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记帐、复核与出纳。这里所讲的票据业务主要是指支票,包括转帐支票与现金支票两种。对于办

理现金支票业务,首先是要审核,看出票人的印鉴是否与银行预留印鉴相符,方式就是通过电脑验印,或者是手工核对;再看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无涂改,支票是否已经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背书,则背书人签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写金额到元为整,到分则不能在记整。对于现金支票,会计记帐员审核无误后记帐,然后传递给会计复核员,会计复核员确认为无误后,就传递给出纳,由出纳人员加盖现金付讫章,收款人就可出纳处领取现金(出纳与收款人口头对帐后)。转帐支票的审核内容同现金支票相同,在处理上是由会计记帐员审核记帐,会计复核员复核。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入帐时间的问题。现金支票以及付款行为本行的转帐支票(如与储蓄所的内部往来,收付双方都是本行开户单位的)都是要直接入帐的。而对于收款人、出票人不在同一家行开户的情况下,如一些委托收款等的转帐支票,经过票据交换后才能入帐,由于县级支行未在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在会计账上就反映在“存放系统内款项”科目,而与央行直接接触的省级分行才使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而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中比较了解的是后者。还有一些科目如“内部往来”,指会计部与储蓄部的资金划拨,如代企业发工资;“存放系统内款项”,指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行存放于上级行的清算备付金、调拨资金、存款准备金等。而我们熟知的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则是与中央银行直接往来的省级分行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一些数额比较大的款项的支取(一般是大于或等于5万元)要登记大额款项登记表,并且该笔款项的支票也要由会计主管签字后,方可支取。

“一天之际在于晨”,会计部门也是如此。负责记帐的会计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对昨天的帐务进行核对,如打印工前准备,科目日结单,日总帐表,对昨日发生的所有业务的记帐凭证进行平衡检查等,一一对应。然后才开始一天的日常业务,主要有支票,电汇等。在中午之前,有票据交换提入,根据交换轧差单编制特种转帐借、贷方凭证等,检查是否有退票。下午,将其他工作人员上门收款提入的支票进行审核,加盖“收妥抵用”章,交予复核员录入计算机交换系统。在本日业务结束后,进行日终处理,打印本日发生业务的所有相关凭证,对帐;打印“流水轧差”,检查今日的帐务的借贷方是否平衡。最后,轧帐。这些打印的凭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装订起来,再次审查,看科目章是否盖反、有无漏盖经办人员名章等

,然后装订凭证交予上级行进行稽核。这样一天的会计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

实,储蓄业务

第10篇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困惑 《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综合,教学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从簿记学的角度准确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各种核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制造业企业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为进一步掌握财务会计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该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教学过程中则会引入大量的案例,尤其是核算方法和基本技术,往往给出特定常规业务,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完成对于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但这种“核算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以计算做题、练习会计分录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而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信息系统之上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始终融入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之中,核算节点渗透于各项经济业务流程,因此在基本原理讲授的基础上,导入单个案例或者给予学生既定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运用,仍旧导致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同时使得学生无法深刻体会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本质。实际工作中,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例,刚进入社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会被要求进入以生产车间为主的各个职能部门轮岗实习,其目的在于了解企业运营管理中各项业务流程,如果业务流程节点不清楚,势必直接影响经济业务交易轨迹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原始凭证的获取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只有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及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的流程才能够得以进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直接教授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省略了辨别、分析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过程,重视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的核算流程,而在会计信息化时代,这部分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替代,因此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经济业务交易轨迹的思维训练,缺少将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有机融合的过程,导致学生缺乏根据经济交易实质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助于会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形成。

(二)流程化思维:来自内部控制思想 我国于2006年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10年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系统相辅相成,从而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实务工作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则必然导致财务会计系统的混乱。而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手段就在于梳理各项业务流程、确定风险点、提出管控措施。只有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清晰化,才能进行具体的职责分工、明确权责,获取真实有效的单据、顺利实施管控活动,这也就是内部控制中的流程化思维。

从哲学的视角,会计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会计的所有精华浓缩在八个字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会计核算的这四道程序和经济业务以及交易的流程是紧密交织的。比如原材料,原材料取得之前要经过预算和请购两个环节,而通过这两个环节获取的单据并不能表明企业已经形成原材料这项资产,只有完成原材料的订购、材料运达企业验收入库等环节,订购单和材料入库验收单才能作为原材料存在的重要原始凭证,这时企业才能在记账凭证和账簿中确认、计量、记录。接下来企业根据供货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验收单编制付款凭单才可以进入银行转账支付的程序,只有银行开具的转账支票的存根联才能确保原材料采购款项的支付,企业最终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从采购到款项支付的完整流程。因此,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各个环节深深嵌入至预算、请购、订购、验收、入库、付款等流程之中,只有理解和掌握经济交易的每个环节和程序,账务处理的流程才能清晰化。

(三)体验式实验教学的设计 基于内部控制的流程化思维,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都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加习题的“核算型”模式,笔者尝试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即从原有的48课时理论教学课时中拿出6课时用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交易和业务流程的运作,实验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常规业务运作过程的亲身体验,以助于学生真正掌握会计核算本质,即通过账务处理描述经济业务运行的轨迹和结果,防止舞弊和风险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即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结构性的认知和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的过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活动体验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人际关系中体验,最终完成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课程实验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针对业务流程进行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主体主动“体验-建构”的过程。另外,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在设计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合作是必须的,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否则,仅有学生主动体验将会导致课程教学的无序状态。

二、体验式实验课程教学实施

根据流程化思维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由学生亲身体验经济业务的流程,了解会计单据的传递及核算程序,正确进行账务处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包括:制定规则、理论学习、流程实验、总结强化等四个基本程序。按照此步骤,师生之间不断交互,最后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制定规则 流程化思维通过体验式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则确保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设计实验手册的形式确定实验的基本规则,同时在设计课程实验和制定实验手册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是根据实验条件设计适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也是确定实验内容和目标的依据;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保实验项目的主题及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考虑到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学生的知识能力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刻体验与理解业务流程对于会计核算的作用,因此将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传统上通过课堂讲授的理论和核算的内容设计成实验,开发出6学时的3个综合性实验项目(采购至付款流程、销售至收款流程、差旅费用报销流程);同时,编写了3个实验的指导手册,其中对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配套的软件支持、实验分组、实验过程等内容进行描述,并提供与该实验流程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填写实验心得、流程的账务处理等内容。根据实验手册及参考资料,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标准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论学习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综合,理论性较强,适当的课堂理论传授是必须的。教师首先要讲授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交易的实质提出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在讲授“资产”、“收入”时,教师先阐述资产与收入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理论,然后根据特征来辨别经济交易中是否形成资产或者收入,若采购交易中完成预算和订购,仅凭订购单是否能够确认原材料这项资产的存在呢?销售交易中款项未收,但商品已经发出,销货发票已经开出了,能否在账面上确认收入呢?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根据所学的原理让他们发表看法。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讨论往往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上不断地“认识-质疑-讨论-形成正确看法”,加深对基本原理的印象。

(三)流程实验 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概念和理论似乎都已经懂了,但面对实际经济业务却无从着手,这就需要通过流程实验来解决问题。鉴于财务信息的特殊性,《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流程实验无法深入到企业层面,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将企业运作流程搬入校园,课程改革组借助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实训平台较好地达到了实验效果。如教师在介绍完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之后,提出差旅费用报销的实验任务,学生首先根据实验手册中的描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5人,按要求进行岗位分工,分别设置出差人、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其中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分管领导部门,每个岗位设置1人,由出差人整理出差票据,在软件系统中填制费用报销单,同时提交给业务部门岗位的学生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票据提供给财务部门会计岗位的学生审核,这时提醒学生审核原始凭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联系会计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该岗位的学生同时还需在系统中电子审核通过费用报销单,教师可以设置限额权限内的核准事项和超限额权限之外的核准事项,对2000元之内的差旅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核准即可通知出纳岗位的学生支付现金,对2000元之上的差旅费支出还应该提交分管领导部门的学生审核方可支付。出纳员根据审核过的票据和费用报销单方可支付,而会计则必须根据审核过的票据、费用报销单以及支付凭据才可以登记现金付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交给出纳登记现金日记账,会计人员登记现金总账和费用总账及明细账。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出纳岗和会计岗是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学生体验内部牵制原则对于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实验过程中,实物票据、单据、凭证、账簿、伪钞、印章印鉴等实训平台均可按要求提供,5人可以轮流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最后学生对业务流程进行归纳,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再由教师对费用报销业务流程、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从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两方面全面地了解费用审核与报销的事项。实践证明,这种将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十分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形成流程化思维,在理解经济交易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教学效果良好。当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履行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引导学生按照正规的业务流程运作。

(四)总结强化 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师应适时地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如,通过销售与收款流程实验,学生明确认识到,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不相容岗位有效分离的重要性,印鉴印章保管与领用的有效控制,以及各种票据的保管、申领、启用、核销、销毁的有效控制;销售模式对于会计核算中收入确认的影响,发出商品的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核算的影响。销售收入的产生和发出商品需要两个不同会计分录来分别确定收入与成本从而产生毛利,而在流程实验之前的单纯理论讲授中,很多学生账务处理中极易混淆收入和成本的概念,算不出毛利。显然,这一问题通过业务流程的运作很容易解决。通过类似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交易事项的实质,有助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

三、体验式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增加流程化实验部分,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关系。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不再处于被动的位置,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业务流程,自我管理意识和积极性、自信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如,为了做好“采购与付款交易”实验,学生会主动学习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并且尽量考虑可能的风险和舞弊,思考相应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会计票据传递的效率和账务处理的及时性及正确性;学生也经常会在课堂外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相互的学习和讨论。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其能够顺利跨入会计学的门槛。

(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实验涉及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两个方面,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要求学生作业时必须团队合作,实验中还必须轮岗作业,防止案例教学中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同时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随着单据的传递,工作的承接,不仅要与他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支持他人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取得优秀的工作成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间彼此的友情可以增进,协作能力也得到加强。

(三)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提高 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岗位,都必须参与业务流程,随着业务流程的进行,不仅需要团队精神,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进行沟通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实验完成后,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总结与陈述,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此外,实验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各个小组组长不仅要统筹分工,合理设计部门、分配岗位、组织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的实施,还要统一协调组员间的不同意见。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内部控制中的流程化思维融入传统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实施体验式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增强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仿真性,有助于学生领悟会计工作的本质,明确专业学习目的,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适时做出总结。当然体验式教学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教师的理论与实务指导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积极参与度。

[本文系黄山学院校级精品课程“会计学”(编号:2012JPKC06)、校级“卓越会计师”项目(编号:JYJW2007031)、江苏省现代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重组和集成研究》(编号:2013-R-248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胜任力;高校学生;成本会计;实习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造成市场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随着经济的转型,成本会计专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高校的成本会计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是重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但是我国成本会计专业在实习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缺乏相应的胜任力的培养。高校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市场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应全面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成本会计实习管理上提高人才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谋求长期发展,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胜任力概述

在学术界对于胜任力有很多种解释。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评判标准,但各种情况下胜任力都有较为基本的概述。胜任力属于职业精神的范围,更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应是每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更是其人生观及价值观确立正确方向的具体实践表现,是工作过程中对待所从事职业的工作态度与精神理念。详细来说,胜任力是工作者们,对产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观念,是不断精雕细琢、提高工艺、感受产品逐渐升华的过程,是将企业交给的工作做到最好甚至超额超质完成的态度。其目标是制作行业内的精品,致力于打造精品中的精品,打造最好的团队,建设最优秀的企业。胜任力是一种意念的形态,它是无形的,是无法用具体词汇描述出来的,因此,无论任何岗位的从业人员,都应努力追求胜任力,其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职业操守,其次则是应拥有精湛的技能,这是实现胜任力的重要要求与基本条件。高校的成本会计实习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在虚拟或者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形成会计职业能力的过程。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通常采取冰山模型,在冰山模型下,胜任力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表层素质和底层素质。表层素质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显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其中包含缜密的思维、丰富的工作经验、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作技能等,这些都是能够轻易发现的显性素养。底层素养指的是,隐含在大脑中的一部分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其中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创业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内心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胜任力的重要意义

1.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实习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纵观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及制造业领先的发达国家,他们所生产出的商品无论是包装还是工艺都格外考究,这主要来源于企业重视商品精致的发展理念及员工在工作中严谨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表现。这些发达国家的工作人员始终将自身的工作成果与公司的利益、个人的价值实现直接挂钩,这些表现也直接影响了本国高校实习培养人才的教学理念,为高校的实习者上了生动的一课。正是对胜任力的高度重视,让这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成为行业的先锋军、坐标性代表。因此,想要实现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就应将胜任力彻底融入到成本会计实习体系中,全面贯彻并落实胜任力的培养与实践,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2.企业发展的保证

胜任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及管理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当下社会中,我国许多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导致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向混乱,会直接导致企业所生产的商品质量较差,很难获取消费者的认可,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胜任力。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若能够严格坚持胜任力、发挥胜任力的作用,就会凭借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占据行业的重要地位。

3.院校发展的需求

高校通常以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应充分重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我国市场中部分企业的调查与访问,目前,许多企业对于年轻的从业人员提出的根本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懂得做人的根本原则,拥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几乎所有企业的高管均认为,工作经验、个人知识体系以及工作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工作实践来逐步提升与积累。因此,对于成本会计实习而言,应在全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教育,这也是每个高校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根本需要。高校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融入胜任力培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满足岗位提出的具体要求,真正实现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本会计实习生胜任力现状分析

1.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

胜任力的具体内容首先是工作态度,要真正做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态度主要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反复检查、完善细节、绝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错误,产生漏洞,容不得丝毫马虎。很多实习生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做事好高骛远、操之过急,缺少建设性的发展眼光看待问题,在工作精神方面,缺少真正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胜任力中不可缺少的根本性特征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它能够起到安定凝神的积极作用,鼓舞人心,增强自信。同时很多实习生没有应注重工作的各项细节、追求完美无缺。对工作缺少追求完美的精神,容易忽略很多隐形的、内在的工作环节,对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工作效率低。

2.忽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会计的工作来说,需要一个人做到诚实守信。部分学校在实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生缺乏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缺少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的工作理念,长此以往学生的集体意识会渐渐削弱,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都会收到影响,也会这届影响学生胜任力的培养。高校需要对学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工作,全力培养并提高高校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3.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许多高校在成本会计实习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现象,作为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严谨的职业态度以及精湛的专业技术,这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同时还关乎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一部分高校的实习工作没有坚守以培养学生胜任力的人才培养观念,对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工作提不起重视,忽略了人才培养中胜任力的实践过程。在成本会计实习指导过程中,很多高校忽略了按照校内的不同专业的种类,依据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没有对实习方案进行全面的调整及革新。

四、加强成本会计实习胜任力培养的对策

1.提高实习管理团队素养、完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在管理方面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校内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兼职人员居多、工作任务繁重等,想要真正提高高校成本会计实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及质量,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就应加强对教育管理团队人员的培养,加大对其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内部人员结构,才能确保有序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首先,应加强教育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高校当前许多成本会计实习管理工作人员均是各专业的普通教师或是辅导员承担相应的工作,但他们的能力只能够应付日常基础性的工作,对于成本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没有全面的了解,缺少一定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应加强对其职业化的建设,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真正做到专人管理、专人专做。其次,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待遇。通过专业性的培训,全面促进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拓展视野、掌握先进性理论,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升相关工作水平。想要实习顺利的进行,学校需要构建教育管理体制,让学生能在实习期间有综合全面并且详细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只有将构建出具体的制度,才能在无形中产生一种约束力,有效规范学生自身的言行,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实习期间坚守职业操守、端正工作态度,不断努力、刻苦钻研重点工作内容,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更多理论知识。

2.鼓励“双证”学生,培养职业技能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学生的人际交往等,这些技能都是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所必备的。但是只有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够的,很多企业在重视能力的同时,首先看重的是学历,如果没有企业要求的相关证书,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没有资格进入到企业工作,在学校学到的相关实践实施,所培养的创新能力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学校需要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专业相关上岗证书。“双证”是指高等教育学位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除了学习学校的专业课之外,还需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统计学、会计学,甚至是多种外语。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权威性的比赛,并多获奖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学校也应关注会计专业的相关考试,如会计职称证书、用友U8等财务操作软件技能证书等。并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学习与会计专业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技巧,为学生考取资格证提供最大的支持。

3.建立互联网沟通平台

高校在学生实习阶段,由于许多学生的工作单位及地点不同,导致他们流动性较大,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交流沟通,因此,高校的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交流无障碍的平台,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短信以及移动电话等有效现代化载体,实现及时有效的互动。高校既要充分运用网络进一步掌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与工作情况,还要通过所构建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专门的信息平台,主要在其中工作安排、财务信息等,也可以在平台中,组织并开展主题研讨会,邀请大量的学生参与到其中,相互交流、汇报实习情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可通过互联网构建实习分散记录机制,将所有实习期间的学生实习的具体时间、实习企业等信息记录备案,完善学生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制度,由高校指派专人到学生们所进行实习的相关企业,全面了解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在岗态度、实习成绩、工作能力等,要及时与企业领导或是其他企业人员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定期对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监督,于此同时,要将所搜集的信息及时有效的汇报给组织部门,并且要善于进行总结、找出影响工作的内因,进而不断的提高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教育及管理,促进高校成本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可以根据这一有效平台,与活动组织者进行在线沟通,让其感受到来自团队的温暖与关怀,帮助学生应对不同困难,让他们能够得到优异的实习成绩。

五、结语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为现代企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输出。高校作为培养胜任力的主阵地,应充分了解并掌握胜任力的内涵及重要性,进而将其充分融入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通过提高实习管理团队素养、完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重视德育教育地位、建立互联网沟通平台、构建校企联合实习机制,让胜任力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付岩.基于职业胜任力开发的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提升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56.

[2]刘玲雪.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3]郭剑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7,(5):202-203.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所倡议的课程模式,包括三个部分:(1)技巧;(2)知识;(3)专业操守,这个模式已为北美很多学校所采纳。在会计教育较发达的香港,一些会计教育研究人士建议,应建立一套最低的共同知识体系(CBOK),以此作为各个学校构建和修订会计课程体系的指南和准则。CBOK包括五个部分:(1)必修工商管理科目;(2)必修会计科目;(3)选修会计科目;(4)通识教育科目;(5)自由选修科目。

我国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对会计学专业提供了一套主干课程,基本类似于美国的知识类科目和香港的必修工商管理类科目和必修会计类科目,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最低共同知识体系。在这个前提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具体方向、课程联系与衔接、扩展与拓深、课时安排、实践环节等都可以自主确定,这就为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改革会计教学模式下,我国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和优化会计课程体系

1.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参加工作后面对新事物时,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探索其所以然,并且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发现新知、创造新知的才千,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具有较强的适应科技知识更新的专业转换的能力。美国半个世纪来一直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基础课,减少专业课,改善知识结构。其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20世年50年代为20%,70年代增加到70%,而专业课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世年50年代为45%,70年代己下降到20%。这是实施“通才”教育的结果。当然,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是走极端,忽视专业课程同样是错误的。目前美国一般性大学已有向专业教育回归的趋势,各地的文理学院又开始减少基础课程。

2.按照会计“通才”教育的要求,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在高等教育中的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各专业教育之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均相互渗透,互相关联。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可开设诸如“比较会计”、“比较财务管理”等综合性课程。

3.从会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发,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开设较多的选修课程。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各个学校相差很大,选修课多则占40%甚至40%以上,少则在10%以下。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与教师的特长,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使之兼容并蓄,百花齐放;要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规格与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科目设置应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融入整个会计课程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除安排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修环节外,还可开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实验、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实验等选修课程。要按照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二、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和学术讲座课程

1.根据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方法论课程,如会计研究方法等。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知识的前沿,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可开设诸如学习方法论等选修课程或讲座,以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消化、理解、吸收和分析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为崭新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2.适应会计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已是不争的现实。如何提高会计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进行创业教育非常重要。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就业的观念,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3.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开设学生自学课程。通过开设自学课程,除了可以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扩大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南京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置了必读课和选读课,必读课有农业概论和美学概论;选读课是一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红楼梦、老子、论语、孟子、齐民要术、三国演义、尚书、诗经、社会契约论、史记、孙子兵法等20多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需要在指定的选读书目中选读一些课程。这两种课程的学习方式都是以自学为主,但要通过考核获得规定的学分。必读课和选读课旨在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其课程内容既强调了加强美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突出了农业大学的教育特色。在建立会计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南京农业大学的做法。

4.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开设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开设学术讲座课程是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许多选修课程都可以采用讲座这种形式,既节省课时,又增加了教学容量。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例如,1993年以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断出台,不断修订。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却很难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会计改革的最新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反映会计改革动态的课程尤为必要,课程名称可以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该课程比较适合采用讲座的形式跨学期授课,在毕业前进行统一考试。此外,还可开设新兴会计专题、财务管理专题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

三、优化整合会计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好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1.要适应会计改革与发展以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经济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变革等,都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冲击,进而引起会计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表现得尤为突出。

会计教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客观上要求会计教师紧跟会计改革步伐,充分掌握改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即教学内容要以经济发展及会计改革为导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探索能力。特别是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先进性。要广泛吸收当前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中的新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密切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新情况,使学生了解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反映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情况,在会计理论等课程中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3)层次性。教学内容要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分明的整体,这个整体既要保持各学科自身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又要体现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协调和统一。(4)启迪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内容可删繁就简,关键问题要阐述透彻,有理论深度。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要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待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要根据系统科学原则,整合会计教学内容。目前,有些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关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上是基本业务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属于高级财务会计,但哪些业务属于特殊业务,认识不一,分歧很大。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为例,其性质就难以准确认定。有的学校借鉴了原来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的做法,将它们分别作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尝试,可以较好地避免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或推诱情况。另外,在目前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的高校分别开设了《施工企业会计》、《旅游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等选修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其实完全可以将其合并为《特殊行业会计》一门课程,或者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四、总结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充分吸收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耀宇: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 湖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