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20:3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层联系点的确定
市卫生局党员领导干部每人确定3—4个行业联系点,进行行业联系和指导。
二、联系领导主要工作
(一)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一般在联系点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之后,到联系点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深系点、科室、病房,与干部职工、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互动交流,直接听取反对“”的意见建议;掌握联系点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切实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重点环节的指导,防止走过场、出偏差,确保督联系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出经验、出特色、出成果。
(二)参加联系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党员领导干部要听取联系点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审阅联系点主要负责同志的对照检查材料;与联系点领导班子成员交心谈心。出席联系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听取联系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市委市政府“十一项规定”的情况,征求意见情况的通报,对照检查情况的汇报;听取领导班子成员对照检查发言。围绕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出要求。
(三)听取联系点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一般在教育实践活动后期,党员领导干部到联系点听取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并提出工作要求,确保活动善始善终。
(四)帮助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坚持为民、利民、便民,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导联系点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特别要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干部职工、离退休职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看病就医和生产生活问题。
三、各行业联系点的主要职责及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各行业联系点要建立高效精干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认真制定好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行动快、氛围浓、效果好。
(二)及时联络汇报。各联系点要落实一名领导,加强与联系本单位的市卫生局党员领导干部沟通联系,及时汇报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送活动实施总体方案和分阶段方案、主要负责人对照检查材料、整改落实方案等文件材料。
以新“纲要”为指针,以爱为教育的基础,彰显本园的人文幼儿园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营造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践,促进每一位幼儿、教师身心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主要目标
1、营造一支团结协作,齐心向上的教师队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每位老师各方面的能力。注意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
2、努力以教育研究、以班级特色推动幼儿的发展。
3、探索家长工作,使家长满意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发展。通过自身形象与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幼儿。
2、珍惜园部的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彰显个性。比如:周一例会、与兄弟幼儿园教师交流学习、配合专家来园传帮带、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利用年级组展开的“现场研讨活动”这一个形式,捕捉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集体的讨论、交流、辨析和调整,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朝专业化方向更好地发展。
3、切实抓好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督促年级组各位教师能够团结协作、共同成长。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带进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发展。比如:有效利用餐后的散步活动,在说说讲讲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区域活动中,能提供并丰富多种材料,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能根据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想象等多种能力。
4、以年级组为单位,在“统一开展主题”的基础上,能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生成与调整。让孩子在关系中学习,捕捉孩子有教育价值的兴趣点,使主题方案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孩子与环境材料互动,同时从环境材料上彰显幼儿的发展。年级组之间也能互帮互助、共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比如:集体分工备课、共同制作教学具、早期阅读实践交流与现场观摩。
(二)、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提供发展与展示自己的舞台,能够让孩子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增强自信。具体活动有:
1、开展兴趣组活动,给孩子选择发展的自主权。当然,老师要以自己的兴趣去影响孩子,从而带动孩子的学习。主要活动有:拉丁舞、现代舞、腰鼓、戏曲。寻找每个机会,抓住每个细节,提高整体效益。
2、根据大班孩子的能力特点,增加外出参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走进社区环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交往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共同促进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发展。
(三)、加强安全意识、严格各项规范常规
一个宽松而又整洁有序的环境能让教师愉快舒心地工作,让孩子专注投入地学习。因此做好班级的环境卫生工作也是我们年级组每位教师的职责,需要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安全工作是保障幼儿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各班每位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警惕性。为孩子创设健康愉快成长的环境。年级组将时时提醒教师做好每周的安全工作记录,防患于未然。并责任到人。
家园沟通应根据幼儿园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每个孩子发展的需要,将孩子在园、在家的表现、进步和问题,互相通气,彼此配合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家访
2、调整各班物品,大扫除。
3、各班环境布置及公共环境布置。
4、各班整理第一主题计划、第一周计划、布置家长园地、
5、小班入园前亲子活动
九月份:(9/1-9/4)
第一周:
1、9/1日正常开展一日活动,稳定幼儿情绪。
2、各班学额汇报。
3、安全工作汇报。
第二周:(9/7-9/11)
1、幼儿活动:把歌声献给老师,祝老师节日快乐。
2、安全工作汇报。
第三周:(9/14-9/18)
1、抓好各班幼儿常规工作。
2、各班幼儿测体重。
3、安全工作汇报。
4、幼儿活动:发放幼儿兴趣组活动意向表,统计兴趣组活动人数。
第四周:(9/21-9/25)
1、主题环境及时整理、存档。
2、安全工作汇报。
3、讨论迎“国庆”的活动方案。
4、幼儿活动:休闲活动开始。
第五、六周(9/28-10/9)
1、做好国庆假幼儿安全教育工作。
2、安全工作汇报。
十月份
第七周:(10/12-10/16)
1、年级组活动:讨论家长会方案。
2、研讨:大班组好课活动。
3、安全工作汇报。
第八周:(10/19-10/23)
1、抓好各班幼儿常规工作。
2、安全工作汇报。
第九周:(10/26-10/30)
1、主题环境及时整理、存档。
2、幼儿活动:中大班幼儿绘画比赛
3、年级组活动:安全工作的研讨。
4、安全工作汇报。
十一月份:
第十周:(11/2-11/6)
1、大班幼儿活动:“小萤星”小合唱比赛。
2、安全工作汇报。
十一周:(11/9-11/13)
1、 中班幼儿活动:幼儿故事表演
2、安全工作汇报。
3、年级组活动:讨论如何上好好课。
十二周:(11/16-11/20)
按照区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区残联科协联合党支部高度重视,积极谋划,为保证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做出统筹安排,现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计划安排的合理全面。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学习宣传阶段,残联扩大了活动范围,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全部参与教育活动,重点学习了《区残联科协联合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文件,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苏联20年祭》。党支部书记何德富上了以《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为主题的党课,并进行了2场的专题讨论,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党课学习和专题讨论。同时,党员积极参加了区委组织的学习汇报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党支部书记何德富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3个夜学和3个周日学习活动,活动发放学习资料16册。要求每个党员和干部职工与个人自学的方式相结合,自学时间不少于两个半天(8小时),全体干部职工都必须撰写心得体会,党员要撰写不少于5篇的心得体会,一般干部职工撰写不少于3篇的心得体会。
二、对照标准认真查摆问题。
党支部书记何德富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诚恳的相互批评。深入开展“三个正确对待”教育,引导干部党员自觉做到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认真组织“回头看”,进一步聚焦反对“”、“四查四治”,深化听取意见工作,切实找准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深入开展谈心谈话。
区残联科协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何德富与班子成员逐一谈心,班子成员之间也互相谈心。深入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会前。在谈话流程上,何德富同志主动约谈、自己先谈。在谈话内容上,坚持“三谈三不谈”:谈真心实意的话、具体实在的话、提醒帮助的话,不谈不着边际的话、模棱两可的话、恭维赞美的话,避免简单以研究工作代替谈心谈话。谈心谈话保证时间,并做好谈心谈话记录。
四、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
区残联科协班子成员都要根据群众意见对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和自我剖析,重点查找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和深层次原因,形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的对照检查材料字数不少于5000字,并送党支部书记审阅。一般干部职工的对照材料不限字数,由部门负责人审阅。对联系实际不够、问题找得不准、剖析根源不深不透、整改方向和措施不明确的,要责其认真修改。
五、修改完善民主生活会材料。
认真准备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料、民主生活会主持词;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方案,初步确定了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议程等,为高质量的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基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开展专项整治“准、狠、韧”的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展好专项整治活动,让群众明显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为全面深化民政改革,推动全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实力、宜居、生态、幸福县贡献力量。
二、专项整治的范围
这次专项整治活动的重点是救助管理站、殡葬服务单位以及县、乡两级婚姻登记处。
三、专项整治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市殡仪服务规范(试行)》执行情况检查,对个别殡葬职工服务态度差、收受红包现象进行治理。
(二)开展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规范化服务工作检查,对殡葬服务、婚姻登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重点民政窗口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进行治理。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9月2日—9月5日)
1、制定方案。本方案下达后,基层活动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结合本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制定具体活动方案。
2、动员部署。各基层活动单位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层层做好动员部署工作。
(二)自查自纠阶段(9月6日至16日)
1、全面排查,找准问题。全县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开展自查工作,找准问题。对今年9月份起到民政窗口单位办事的群众进行逐个征求意见,填写征求
意见表。对群众意见,每一个殡葬服务单位、救助站和婚姻登记处都要列出问题清单、逐一梳理、建立台帐、落实整改。对于“收红包”和不给好处不办事、不给好处脸难看等影响民政形象的行风问题,要教育动员有关单位和人员主动改正错误,清退违规所得,写出检讨,并保证今后不再违反单位规定和纪律。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少数工作人员严重失职渎职现象等影响民政形象的行风问题典型案件,不隐瞒、不包庇、不姑息,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三)督促整改阶段(9月17日至9月23日)
各乡镇民政所要组织专人对重点民政窗口单位开展专项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贯彻边整边改的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治。对民政窗口单位的检点主要是“五看”:一看重点民政窗口单位对本次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视程度;二看重点民政窗口单位征求群众意见的态度是否真诚;三看征求意见建议采取的办法是否对路;四看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是否找准找实;五看本单位回应群众意见和关切的措施是否切实有效。
(四)检查提高阶段(9月24日至9月30日)
各有关基层活动单位要在自查自纠和初步整改结束后,向主管单位写出专题汇报材料,收集好有关材料、图片、影像等资料,做好迎检准备。各基层活动单位要对本辖区重点民政窗口单位开展行风建设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汇报材料。材料中要对《市殡仪服务规范(试行)》的执行情况做出汇报,对如何改进、优化民政窗口单位服务流程,探索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行风建设制度化、长效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县局将于9月20日起组织力量对重点民政窗口单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将覆盖所有重点民政窗口单位,检查的重点是“四看”一看服务氛围;二看服务流程;三看服务承诺兑现;四看群众满意度。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开展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行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民政部门回应群众关切,解决自身问题的内在需要。各基层活动单位要以这次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行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和“大爱民政”的情怀,正确认识开展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对待每一个群众意见,认真梳理每一个问题,扎实开展每一次整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二)加强领导,上下联动。
为保证这次专项整治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我局成立了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行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确保全县重点民政窗口单位行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有效开展。
(三)精心组织,强化责任。
各基层活动单位要高度重视这次专项整治活动,要认真组织动员,确保所有民政窗口单位参与专项整治行动。在时间上,要对所属民政窗口单位提出要求,严格按照本方案的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对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努力,专项整治走过场,群众意见仍然较大的民政窗口单位,要加强督导、有效传导压力,该返工的要返工,该整顿的要整顿,对屡经教育仍不思改正的单位和个人,要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直至做出组织处理。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我校以“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乡土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泰研六期)课题的研究、实施为着眼点,立足学生成才,对学校课题进行有序优化,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选准课题,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推进的前提
利用戴南乡土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戴南――苏中第一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是感悟历史、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好场所。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走进戴南文化,感受戴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搜集、整理和挖掘戴南地方文化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戴南地方文化课题。进而凸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弘扬区域文化。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树立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目标。
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1)学校把重点放在抓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上,适时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形成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有序开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多项制度,要求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用好《课题研究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一书。这样的思路与行动,既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又促进了本课题的顺利展开。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教师全员参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课题研究队伍。在总课题之下有子课题,在子课题之下有个人课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新模式,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充实教师的头脑,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建立合理的课题评价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课题开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考核,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可以将考核内容和指标物化、细化,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本课题研究的管理结合起来,对本课题组教师所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认定,应该纳入正常的工作量和绩效管理。要将课题研究的考核纳入学校教学与管理计划,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时作为重要的参考之一。此外,结合课题的资料袋的考核,形成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办法。
(3)课题组内部分工明确,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本课题组落实了每学期具体相关的课题研究任务分工:如①《施耐庵与兴化水文化》,本学期到施耐庵陵园参观。通过参观陵园、访谈后人,了解施耐庵陵园发展状况和施耐庵与兴化水文化的渊源。②《戴南的饮食文化》,本学期组织高一年级的学生出一期关于家乡饮食文化的手抄报。学习、宣传戴南的饮食文化的主要亮点,同时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受呈现在手抄报上。③《戴南庙会文化的研究》,特聘戴南护国寺方丈来我校作庙会文化教育讲座。
三、注重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1)专家引领。实践证明: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效果良好。比如,学校特邀江苏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万伟博士、泰州市教科所胡唐明所长、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刘安早主任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新理念”讲学,泰州市课题研究“名师”综合实践特级教师张仕进来校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乡土化的开发与利用实务”讲座,用先进的科研理论引领,树立起课题研究的意识。
(2)同伴互动。同伴互动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可以提高研究质量,也避免闭门造车,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可以规定每半个月活动一次。同时,领导应该参加各课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组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教研活动登记记录,做好总结分析。
(3)个性发展。我校地处农村,但戴南镇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内蕴的戴南精神为我校课题组提供了丰富的乡土化课程资源,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乡土化课程资源。戴南镇生态农业基地是全省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范例,我校课题组开展走进“地方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主题活动,效果很好。
四、提升师生素养,课题实施研究的重要目标
(1)充分发挥戴南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优势是推动本课题开展的有效手段。结合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素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完善了校本课程计划,学校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乡土化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校本课程。在乡土资源综合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素养。
(2)注重课题研究实践与反思的有机结合,利用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提升师生素养。我校在2010年5月底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活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各班上一节课题中期成果汇报展示课,汇报展示各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本次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学生均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分别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具体中期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开发与研究中的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实践能力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1 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2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1.3 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关键词:实践能力;巧妙设计;乐于观察;勤于实践;渗透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51-01
我认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多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大胆巧妙地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紧紧围绕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把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分析探究学习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新教材中许多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口舌,一般都会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学生教学中的科学知识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课后仔细观察,亲自动手尝试,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体会,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课堂上,我在介绍课程呈现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教学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教学中的事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自主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自主分组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人物语言,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乐于观察,勤于实践,成为活动的主角
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今后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学习范围,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在课内,每一节课我都要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程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调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兴趣,综合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在课外,加强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的、也有广阔操作余地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应用环境。综合能力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社会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社会化”的生活中,体验到综合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三、渗透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
在新课标中,课堂评价已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环境教育 通识课 环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8
Abstract The general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carrie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current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standard curriculum setting,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sel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cess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general cla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eneral cours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课程是学校环境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科学、规范、高质量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是确保大学生整体环境素养提升的前提和关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6―2020年)中指出:“提高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鼓励高校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建设或选用环境保护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建设问题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从影响环境教育通R课实施效果的五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
1 规范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设置
当前多数高等院校还没有把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环境素养列入培养目标,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将其确定为通识必修课(如北京教育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或通识限选课(如广州大学),致使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实施效果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与当代社会需要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相去甚远,亟待改善。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在重视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程门数繁多,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之一,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依据现实情况,可先将环境教育通识课设置为全校大学生的限选课,使环境教育通识课由任选课向限选课,进而向必修课循序渐进的过渡,此种设置更为可行,既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环境素养的必然之需,也是适应高等院校课程改革应然之需。
2 准确定位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而环境素养涉及环境认知、 环境情意、环境行为三个层面,环境行为是环境素养最直观的体现。①相应地,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也必须三者兼顾,并适当突显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
基于此,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应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引导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实践中去,具体涉及认知、情意、行为三个目标维度。其中,认知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处于基础地位,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价值与权利、保护与改善环境的举措等知识来确立具体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是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的沟通中介,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欣赏自然的美、尊重顺应自然、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观等来确立具体的情意目标;行为目标是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终检验,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可围绕: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选择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等来确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在此基础上,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应根据学校性质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作出适当的微调,比如,师范院校应突出“师范性”,即高师院校在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上需要适当强化“环境教育的技能与方法”目标,使师范生能更好地适应在基础教育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需求;理工院校应适当强化“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目标,使未来的工程师具备较高的环境敏感度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合理选择与配置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
环境教育涉及的内容众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达成预设的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1)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3)广度与深度的平衡;(4)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5)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6)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根据上述理论,并遵循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是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正确和稳固的环境价值观的基础。可涉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生态学基础知识,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危机;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等。上述相关知识的选取,应着重关注广度与深度的平衡,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兴趣。
3.2 环境伦理与环境价值观
伦理道德是软约束,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发挥作用。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其具湔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③环境伦理信念与价值观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可与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机融合,结合典型环境案例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可涉及: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环境伦理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内容。
围绕上述课程内容,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课程内容选择应注重与大学生生活的密切关联,可以专题领域的形式展开,来探讨其中关涉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 精选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要提高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应力图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跨学科式、实践式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强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结合,将本校教师的课堂讲授、校外教师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专题讲座、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户外参观考察调查、学生小组项目研讨、专题汇报等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环境价值观、能力与行动力的培养。具体来说:(1)课堂讲授:主要由本校各相关学院的教师来承担,教师要注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注重最新学术成果、教学素材资料的引入;(2)专题讲座:邀请校外教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3)小组讨论:在各小组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既有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也有户外实践的小组研讨;(4)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的专题,开展课堂上的诸如利用废弃物品的环保时装秀竞赛等活动;(5)户外参观考察、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由相关教师带领选课学生进入预设的实践场所进行参观、考察、调查等活动;(6)专题汇报发言: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对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总结、交流。
在上述的教学方式方法中,学生较为偏爱课内的动手创意竞赛和户外的参观考察调查。众多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户外教学法是实施环境教育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从环境中得到真实的、实际的体验,以便发展学生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愿,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与价值观,④进而付诸对环境友好的行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在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引导与落实,可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来进行强化。
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使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的相关栏目,如“教学材料”、“课程通知”、“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课程问卷”,有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5 强化环境教育通识课中过程性评价方法的选用
美国学者泰勒(R. W. Tyler)指出:“评价乃是测定学生行为改变,究竟实际发生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历程。”⑤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必将催生出“优质教学”。评价方法的选用应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相适应,并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对于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学习评价,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方法远远不够,且效果不佳,应将过程性评价方法与结果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强化并突出过程性评价方法,进而能在学习评价过程中获取充足可靠的信息。
在学习评价过程中,观察法、活动类作业法等是环境教育通识课评价学生环境教育成效较好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是用来评价学生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适用情境广泛,既适用于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言行,也适用于课外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的环境行为表现。活动类作业法中的“作业”主要是指活动类的书面材料或作品,如课堂实践活动的作品、环保影视作品的观后感、调查与汇报材料等,对于这类活动性文本材料宜采用好、中、差或A、B、C三个等级的质性评定方式。
概而言之,当前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应在规范课程设置、准确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的选用等环节做到进一步优化。此外,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经费投入、激励机制等也是影响环境教育通识课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应予以重视与改进。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如能在上述环节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其实效性必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注释
① 曾昭鹏.环境素养的理论与测评研究 以高师学生环境素养测评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② H.Taba.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orld, Inc,1962:267-289.
③ 杨冠政.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J].环境教育,2004(3).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强调: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是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即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从事“数学的思考”。
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大板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被更多地编入教材和更多地出现在课堂上。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它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活动地点,既可以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进行。笔者从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及形式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
1.研究的内容
笔者所研究的是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实践活动。具体内容见下:
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第38~43页,量一量找规律:教材第77~78页(皮筋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80~83页(剪、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84~87页(剪、拼),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88~91页(剪、拼),铺一铺:教材第109~110页,数学广角:教材第111~119页(编码)。
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教材第2~11页(画图、剪纸、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材第28~30页(拆、剪、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第33~35页(包装),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教材第40~41页(用小正方体摆),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材第51~52页(实验操作),粉刷围墙:教材第58~59页,分数的意义:教材第61~62页。
2.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
(1)动手操作,实践型教学
最为普遍的,也是最早的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动手摆弄学具。近年来,动手操作,再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研究被广泛深入地进行着。例如,在分数、长方体物体的包装等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量一量、想一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实现了全员参与的主体性。
案例:《长方体物体的包装》中,以生活中常见的多个长方体包装成大长方体的实例(一条香烟,一包火柴)引入,提供给学生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请学生说说可以怎么包装。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汇报方法:上下叠即A面重叠,前后叠即B面重叠,左右叠即C面重叠。根据不同的叠法,算出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加难度,给出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包装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包装方法,并计算每种方法包装后的体积和表面积(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汇报:9种方法(除了上下叠即A面重叠,前后叠即B面重叠,左右叠即C面重叠还有AB重叠2种形式,AC重叠2种形式,BC重叠2种形式)用图(图如教材第13页)或者学生上台展示加以帮助,并分别汇报各个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请学生找出最好的包装方法,并说明理由。
(2)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
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要求。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十分有益。
虽说这个形式几乎可以与第一类相等,多为学生合作,着重动手操作,但这种形式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交往有互动,才有了我们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和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来充分认识长方体的面、棱以及顶点。
①要制作这样的框架和盒子,需要为你提供哪些材料(展示)。
②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材料(领料单略)。
③制作框架和盒子,发现材料有误可以补领。
学生在填领料单的同时已经在思考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征,12条棱有什么特征等,通过动手制作更进一步来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加上全班同学所做框架和盒子的展示、交流则更全面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
(3)课前准备,自学式教学
在课前就进行了活动,大多让学生在课前大量地查阅资料,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例如,在制作图书角图书目录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图书馆借书过程中对于图书编号的认识,一起为自己班级里的图书角里的书重新编号。
(4)质疑解难,问题式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领会,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近。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通过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展开学习。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材料(三角形有格子),小组合作剪拼图形。在剪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往平行四边形等已经知道面积计算的图形转变。同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可以把不会的图形转化成已会的图形来计算。
三、研究结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他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数学实践活动能将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从而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4.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为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1.实践活动的内容的选择
在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实践研究,当选择的内容确有揭示知识内涵的作用和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时,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根据数学知识来设计活动方案。
2.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引导
怎样才能较好地点拨学生,诱导他们的思维?这是研究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潜心研究。
3.实践活动的环境
实践活动中有着人与人的交往,怎样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使得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并使他的学习及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每一个活动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杜秀梅.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国基础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角色转换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课型,它是为了配合教育部新的指导性大纲《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与探索”这部分要求的教学内容而开设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美术手段以及各学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实践和综合训练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以来,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本人对综合实践课也进行了探索,如,设计课《桥》的制作、《学生装的设计》、《春天的畅想》等课,学生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以《桥》的制作为例,结合平时的做法,谈谈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具备的几个特点:
一、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
新课程提出了“综合”的概念,提出了把单一的学科知识融会于综合性的空间,即体现在知识的综合性上。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综合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综合舞蹈、影视、文学、音乐等姐妹艺术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例如,《桥》的制作这一课,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小组探究桥的发展史,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讲到宋代的造桥技术,这就涉及历史知识;有的小组探究桥的种类,懂得了桥按材料可分为石桥、木桥、钢筋混凝土桥、铁桥等,按结构可分为斜拉桥、拱桥、悬索桥等,这就涉及建筑学、物理、地理学科知识;有的探究桥与文学的关系,朗诵有关桥的诗歌、对联,甚至有的学生用歌声来表达对桥的一种眷恋之情,这就和语文、音乐联系连在了一起。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它包括绘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演唱、舞蹈、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探究能力等。如,在活动课上,学生上台汇报探究结果,展示动手设计的桥梁造型,阐述设计意图,畅谈感受,发表评价等,学生的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动手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训练。
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放性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综合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美术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参与精神,建立新的课程观。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除课堂教学资源外,还要从报刊、广播、影视、音像材料等方面获取信息,甚至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也应充分挖掘。如,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泉州自然风光图片、播放泉州古桥《安平桥》《洛阳桥》的视频朗诵,赞誉家乡桥梁的古老历史;有的学生展示中国四大古桥图片,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年代、结构等等。
可见,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各种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美术学习的开放性。
三、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作性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必须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各个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通过活动进行角色表演,陈述、讨论、动手设计制作等,扩大了探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及交往能力。这是平时美术技能技巧课教学所看不到的现象。如,《桥》的制作这一课中,我把全班分为8组,每组6位学生,课前各组分头搜集有关桥的材料,通过讨论、分析、争辩掌握的信息,各组确定了探究的角度。如,有的小组探究桥与历史、有的探究桥与生活、桥与雕塑等等,每一个小组成员在活动中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美术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着手设计制作桥的模型,电脑高手承担下载图片、制作课件的任务,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准备文字资料阐述探究结论,抒写参与活动感受及对祖国桥梁、桥文化的无限赞美之情。在实践活动课上整个汇报过程内容丰富、课堂氛围融洽、实在令人赞叹。大家发现,原来总是以个体的方式去进行“作业”的确代替不了“共同”的作用。
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交流和分享的社会里,“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成功的品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确确实实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的目的。课后学生感慨地说:这类课型我喜欢。
四、美术综合实践课的创新性
美术课程是最不强调“一致性”的课程。美术课是通过形象和直观的艺术语言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不苟同他人的个性,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它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效地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桥》的制作这一课教学时,我们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制作一座桥模型,而是先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桥的问题,鼓励他们去寻找、思考、探求,经过一系列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行拟定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图纸,同时利用废旧材料加工完成实物作品――“家乡的桥”,这才是本课的。如,有的学生面对市区交通拥堵,设计了过街彩虹天桥,缓解交通压力,有的学生设计“金厦斜拉桥”,希望架起两岸公路直通桥,方便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及民众往来,企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学生在“异想天开”的创作活动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这对他们知识的积累是有益的,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埋下成功的种子。
五、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师生角色的转换
教师不应是课堂的统治者,更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应是综合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必把美术课看得那么神圣不容改变。因为教学的实质就是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如,在《桥》的制作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自身优势展示他们的综合实力。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探究的角度,教师则充分备课获取相应信息,以便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上课时,安排好主题活动过程:从欣赏图片引入课题,到各组汇报探究结果,再到动手设计制作“家乡的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高效、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则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信任,特别是当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任务时,教师因势利导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推动学生探究问题结论的动力,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最后,在成果展示时,教师应对活动效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指出本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桥梁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讴歌了祖国绚丽河山。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了创新思维,学生收获了自信与快乐,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而学生的自主性则贯穿了整个活动过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开拓创新。设计、制作、想象、创造等能力都在自主的基础上得到了综合体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力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美术综合实践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获得智慧。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养成服从集体的品质,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一、设置研究课题
1.设置课题项目 分组选择研究
设置与社会自然相联系,以及便于学生以后开展实践创新的泥塑课题项目,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丰富思想感情,获得个性全面发展。如:①我国泥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②泥塑艺术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 ③泥塑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④泥塑艺术的特征 ⑤ 泥塑艺术的制作工艺等等。
在研究此课题以前,教师将每班分成5-6个组,由每组推选组长,具体负责本组选题与人员的分工,协助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每组选择两个课题开展研究。明确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以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2.利用各种资源 收集课题资料
每个小组,由组长组织协调、组员共同参与下,在课内外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网络、图书馆、影视等媒体资源,展开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收集活动。必要时,教师可向学校申请,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如美院雕塑系、河坊街等雕塑艺术场所,收集各种泥塑作品资料,观摩艺人的创作活动,通过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与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采用各种形式 整理汇总交流
组长协调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课题资料汇总一起,共同参与交流,将材料形成系统的书面汇报稿,并推荐组员代表一人或多人,借助多媒体展示,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汇报交流成果。交流成果时,力求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涉猎广泛、汇报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等原则。各课题组研究内容各异,其他组成员应做好笔录工作,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其他相关泥塑艺术的学习资料,实现互通有无,增长知识的目的。
二、开展创新实践
1.学生欣赏作品 教师适时引导
美术欣赏与创作是紧密结合的审美活动,欣赏为创作借鉴方法,提供创作的原动力,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各小组将收集来的作品,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欣赏,通过视觉心理活动的感知、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泥塑作品的了解,了解其种类、风格、技法等等,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此期间,教师应适时引导,补充欣赏内容,组织开展活动。在遇到富有情感类的泥塑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通过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雕塑的理解与感受。如:学生欣赏中国汉代泥塑作品《击鼓说唱佣》(图①)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个人在干什么?表情如何?你们能模仿他的动作吗……”。各小组成员结合问题,交流、揣摩对雕塑作品的神情、动态等等的感受,开展肢体语言模仿秀(图②),表现说唱艺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神态:欣赏现代泥塑作品《两朵花》(图③)时,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图④),戏剧化的再现老夫妻俩恩爱场景……这样以来,使教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与参与热情!
2.综合实践创作 培养创新思维
开展雕塑创作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创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意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意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参考美国著名广告大师杰姆斯·韦伯·杨所著的《创意法》提出的创意五步骤:“收集资料——品味资料——孵化资料——创意诞生——定型实施”经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泥塑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创作体现人文精神的泥塑作品,使之具有 “美观、概括、新颖”等特点。每组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将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相互交流,观察分析,结合资料构思与勾画草图,(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借助多媒体软件,做一些简单的雕塑效果图绘制),通过变形重组孵化资料,以求激发学生的创意火花……期间教师要组织、引导、点拨,进一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向深入,促其思维灵活性、独特性的形成,及时肯定一些具有新意的构想,鼓励学生实施创作。在“定型实施”中,为弥补个体特质的差异,组员之间开展合作交流,利用泥塑材料、工具,团结协作完成自我满意的泥塑作品,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下面(图⑤)既是学生根据“浪潮”与“鱼”的图片,构思创意出富有“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的泥塑作品,组员还一起为它想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钱潮渔歌”。
三、进行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体验成功乐趣
美术作业展示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作品在经过研究课题与创新实践环节后,逐步破茧而出,每人都表现出一种成就的自豪感。教师可将作品以班级随堂展示、学校展厅展览、校刊选登等形式,网络BBS等展示学生作业,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丰富学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开展多维评价 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评价的能力,应让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中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如通过自评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课堂上进行表述,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评价能力,使“自评”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互评,进行对照和反思,相互受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并有所感悟,在给他人帮助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教师复评,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情况基础上,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分析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有针对地给予具体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得手段,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实践证明,泥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对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给予了全新的尝试和创造,将泥塑创作与欣赏、课题研究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它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综合实践的可行性。经过学习,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邢台市南园小学 杨丽敏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态的产生,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
11月22日,我们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跟随石家庄活动基地的领导去参观考察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习他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考察中,通过看(看学校环境、学生活动情况)、听(听汇报课)我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感受很深。
活动一开始,基地把我们学员分成两个大班,让我们做为学生亲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体验课程的全过程。我参加的是《十字绣》,授课教师紧紧地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设计活动方案。课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操作、技术实践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了与学生情感的共享。原来的我动手的能力相当差,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课,我学会了“十字绣”,又多了一样生活的本领。作为成人的我们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还会那么激动,小学生们呢?
这次参观考察活动中,石家庄活动基地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四堂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四位执教老师上得相当成功。我听的一节课是《石英钟》,老师先让学生谈谈什么是石英钟,石英钟有什么用,它有几部分构成,,怎样做一个石英钟。让学生说一说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接下来,老师展示了准备的大量材料。让学生构思石英钟的图案,这是让学生创造性体现的地方,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活动中,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动手制作石英钟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
一天的参观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石家庄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实验时间虽短,但措施得力,领导重视,教师工作扎实,已显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种种鲜活可喜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全省各地以及全国做出了示范。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石家庄活动基地不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是结合我省学生特点、实际和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认识与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
这次参观考察,对我收获很大,但也有些思考。1、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作用、意义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扩展到有关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身上。2、如何制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以指导我校的实施工作。3、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有效评价。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的培训、工作量的确定、资金的筹集等都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校要面临和解决的。
提出一点建议: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