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

汉语言

时间:2022-05-05 19:2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言

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第2篇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 比较的意义 应用

一、英汉语言文化对照的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汉语语言比较,一方面帮助学习者识别语言的共性,利于用母语知识促进对目的语的习得;同时帮助他们找出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这对克服母语的干扰也能起积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定的语言反映着一定的文化,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往往是语言差异的根源。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语言文化比较,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了解语言异同的根源,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文化比较是语言文化比较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二、英汉语言文化对照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关键在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文化比较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语言文化及观念方面的比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谈些看法。

1.把握总体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在总的文化背景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语言表达。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自由、荣誉和成就,提倡个人奋斗,强调基督民主精神。英语国家很多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这些特征。在英语国家不论男女老幼互相之间一般都直呼其名。这与儒家思想为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在西方人看来,在姓名前加上职位显得过于正式、拘谨,表示彼此之间的疏远。因此,除正式场合,特别是在私人交往中人们都习惯于直呼其名。同样的,西方人不喜欢别人问及私人事务,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强调个人民主、自由的生活规范。

西方人的这种民主精神还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表示“请求”时往往运用过去式,也就是用虚拟语气的形式。如: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railway station?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虚拟语气本来表示与实际相反的假设,在请求对方做某件事时用这种形式给对方留有余地。在这个问句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的含义:“我只是随便问一下,如果你不愿意,完全可以不必回答。”中反映了说话人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同等位置上,在他们看来“Can you...?”就显得居高临下,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从这一民主观念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You’d better use another word.”是表示一种婉转的责备了。

2.介绍一些具体观念上的差异

除了基本文化思想方面差异以外,英汉两民族在一些具体观念方面还存在差异。现以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为例作简单介绍。

中国人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很大。很多中国人时间观念比较淡薄,例如我们常常未预约就串门访友,我们还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什么时间有空,我想去拜访一下。”“你随便什么时候来都行”中国人这样说也是出于好意,表示热情好客。但西方人则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说话者并非诚心邀请,而是客套应酬。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我们来看看美国人的时间观。美国人类学家藿尔(Edward hall)曾指出:“我们对待时间就像对待一个物品,赚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在我们看来,同时做两件事几乎有点不道德。”持有这种时间观念的英美人士把时间看成是具体实在的东西,甚至可以当成商品一样买卖和拥有。因此,他们特别强调把时间分割不同的时段来安排活动,强调守时,严格按照日程一次做一件事。我们可以在以下句子或短语中看到这些观念的影子:

Time is money.

Don’t attend two things at a time.

不同的时间观念会赋予语言以不同的内涵。在美国人看来“Time is money.”,时间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金钱,浪费或耽误别人的时间是不道德的。他们无论是看病还是走亲访友都必须事先预约然后严格按照日程执行。汉语中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警句,但它仅仅被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它的内涵和美国人严重的“Time is money.”的含义相去甚远。

时间观念上的另一差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有鉴赏过去的习俗,非常重视历史和传统也特别敬老,老年人成了智慧、经验、稳重、权威等的化身。如汉语中的“老练”、“老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

美国的历史不过二百多年,美利坚人的祖先移居美洲大陆以后,在开发新天地的同时也重构了一种新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个人奋斗、追求实力和物质享受等价值观驱使他们不太留恋过去,不安于现状,更注重未来。

他们注重于未来的心理也反映在语言上,对美国人说“old”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字眼,因为它给人的联想是缺乏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例如:

It is hard to make an old dog stoop.

正因为如此,在英语中常常用委婉语代替“old”,例如,eldly或senior代称“老年人”,evergren clubs美称“老人俱乐部”。

显而易见,对于两种文化在世间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如不通过比较来提醒学生高度重视,必将成为语言交际的一大障碍,不利于他们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3.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对于一些带有浓厚民族(或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的英语短语,如不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其含义。同理,如不说明Newcastale是英国的一个产煤区也就很难想象“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的含义是“多此一举”。

综上所述,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产生语言差异的根源。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差异,认识他们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改变思维方式,逐渐养成用异文化思维去理解语言的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这是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nge Learning and Teaching,1987.

第3篇

关键词: 英汉语言互借词影响

对于一种语言而言,通过不同的方式包括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所需要的词汇是常见的现象[1]。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所谓借用词即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用而来的词语。汉语,这个世界上操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自然也在不断地同其他语言接触,影响着其他语言,同样也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自上世纪以来,英语对世界各种语言的影响之大,渗透之深,令人瞩目。有人说世界在英语化也不无道理[6]。那么在这两种对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语言中,相互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借词现象呢?(注:地名和人名不在本文的分析之列,而本文所使用的汉语一词是统称,也就是中国话的含义。)

一、英语中存在的汉语借词

1.词语的来源

(1)传统文化类。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对于世界上其他各国人民来说都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如:ginseng(人参),tea(茶),silk(丝),china(中国瓷器),jiaozi(饺子),Feng Shui(风水),kongfu(功夫),Peking Opera(京剧),Confucianism(孔子思想,儒家学说),kowtow(叩头),cheongsam(旗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参”蕴含着中国人希望长生成仙的愿望;而“茶”则代表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丝”自从唐代开始传入到其他国家,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而china(中国瓷器)更不用说,本身就已经贴上了中国的标志,在英国的苏富比拍卖会上连创新高,可见世界对中国文化及制瓷技艺的推崇;提起“饺子”所有的中国人没有不联想起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恐怕现在连西方人也有此联想了吧,可见语言的影响之大;“风水”,还是音译,它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地方面的集体思考,近年来,风水在美国红极一时,从中国人唇齿之间发出的音节,似乎已经成为当代人急需探究的学问;“功夫”是随着美国电影进入到千家万户的,而中国功夫也随着一代代华人影星风靡世界;现在在中国京剧的舞台上出现外国面孔已不是新鲜事了;“孔夫子”实际上是Confucianism这个词最直接的来源,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已有千年,如今随着各国相继出现的孔子学堂也让外国人对其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从“叩头”在英语中的发音可见这个词是在封建时期外国使节来到中国时才出现的中国词汇的音译;“旗袍”这个词的发音实际上是由广东传到西方的,所以体现出粤语发音的特色(其实茶的发音同样也体现了中国地方口音的特点),在世界的舞台上,旗袍体现出的是东方女性特有的婉约之美,也让世界为之倾倒。

(2)日常生活方面,有中国特有的一些物产或活动,如:lichi(荔枝),bean curd(豆腐),Chow mein(炒面),soy sauce(酱油),Mahjong(麻将)等。

(3)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词汇,涉及政治经济发展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等,如:old-liberated areas(老区),Long March(),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taikonaut(中国太空人),Harmonious Society(和谐社会)等。这表明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的事件越来越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2.借用的方式

(1)音译词。所谓音译是指在音译的过程中说话人本能的选择母语中与此相似的音素来代替外来语中的音素[5]。就前面的例子而言,kongfu,jiaozi,fengshui,kowtow,lichi,Mahjong,Chow mein等属于典型的音译词,是将汉语的音用英语的发音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词几乎大都属于这类方式。

(2)意译词,也就是指通过解释其意义,将外来语转换成本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如bean curd,也就是将中国常见的豆腐解释成大豆的凝乳。而具有国家特色的政治经济和历史事件的词汇也基本属于这个范畴,如上述的Long march,Three Represents,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等。

(3)音译加意译,也体现出了语言强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也正是一种语言能够不断发展而不会消亡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到Peking Opera,就是将西方人熟悉的戏剧加上“北京”的注解,和我们的习惯的说法“京剧”不谋而合。而更明显的例子是Confucianism,前面正是“孔夫子”的音译,而后面加上了英语中非常常用的思想主义-ism这个名词后缀,那么孔夫子的思想即儒家学说,体现出了英语作为现在世界通用的语言其强大的发展力。而另外一个词taikonaut也是同样的道理,前面是汉语“太空”的音译,后面取自的宇航员astronaut最后一个音节,特别显示出中国太空人的含义,也是对我国近几年来航天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视。

汉语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量地吸收外来词的两个时期,一个是汉唐时期,一个是“五四”前后。当然在现在地球村的世界背景下,借用的外来词更是日新月异。

二、汉语中存在的英语借词

1.词语的来源

(1)衣食住行及其他生活方面,如:三明治(sandwiches)、奶昔(milkshake)、热狗(hot dog)、奶酪(cheese)、土司(toast)、培根(bacon)、咖啡(coffee)、扎啤(a jar of beer)、可口可乐(Coca-Cola)、牛仔裤(jeans)、迷你裙(miniskirt)、比基尼(bikini)、迪斯科(disco)、香波(shampoo)、马赛克(mosaic)、空中客车(airbus)、自动取款机(ATM)、超市(supermarket)、粉丝(fans)、爵士乐(jazz)、摇滚(rock)、甲壳虫乐队(the Beetles)、派对(party)、音乐电视(MTV)、呼啦圈(hula-hoop)、高尔夫球(golf)、卡丁车(karting)、蹦极跳(bungee jumping)、白领(white collar)、蓝领(blue collar)等。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独特的吸引力,从这些词汇中就可以看出。

(2)社会现象,如:代沟(generation gap)、嬉皮士(Hippies)、丁克家庭(DINK)等。表明一些社会现象是全人类共有的问题,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或民族,只是可能是因为发展程度不同,有些社会出现得早,有些出现得晚些。

(3)科技及医学方面,如:高科技园(hi-tech park)、集成电路(IC)、脱氧核糖核酸(DNA)、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黑客(hacker)、克隆(clone)、数码光碟(DVD)、硬件(hardware)、软件(soft ware)、数据库(data bank)、电子邮件(E-mail)、因特网(internet)、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而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又出现了网络冲浪者(cyber-surfer)、网吧(cyber bar)、网络文化(cyber culture)等。由于现代科学的发达,同时又由于传播工具的发达,新语汇几乎一出现就成为所有语言的共同语汇,为全人类所共享[2]。同时也说明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2.借用方式

(1)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如:粉丝(fans)、迪斯科(disco)、托福(TOEFL)、比基尼(bikini)、披头士(Beatles)、黑客(hacker)、克隆(clone)等。甚至有的借词在音译的基础上还兼顾其含义,如香波(shampoo);化妆品牌Revlon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取自唐朝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可称为归化的音意兼顾的译法,堪称两全其美,体现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特有的汉化处理功能。

(2)意译,如:超人(superman)、超市(supermarket)、千年虫(millennium bug)、热线(hot line)、绿卡(green card)、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等。

(3)音译加意译,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部分采用意译,如:呼拉圈(hula-hoop)、因特网(internet)等;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用音译,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water ballet)、奶昔(milk shake)等。

(4)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如嘉年华会(carnival+会)、高尔夫球(golf+球)、啤酒(beer+酒)等;同样,反过来,中巴(中+bus)、酒吧(酒+bar)等。

(5)英文字母缩写有时也附加汉字,如:DVD,MTV,PC,DNA,GRE,CT检查,T恤衫,IC卡,ICU病室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日常所使用的词汇,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借词的翻译方法都要符合该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普遍的审美情趣才会被大众所认可,才能在人群中流行起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至少三个重要的社会变量影响着借词的种类和强度,一是语言的相对地位,二是两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三是操母语的成年人是否习惯他们所学会的新的语言[3]。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这三个变量确实都符合,尤其是在世界高速发展,全球都在进行着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借词进入到某一语言的时间,可以推测在某些历史时期,该民族的语言受到何种影响,发生了何种变化,甚至可以推测出某些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借词也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语言的借贷为文化上的接触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画卷[4]。人们可以从这些借词中窥见文化、经济交流方面的缩影,可通过词语借用方式来发掘沉积在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感知民族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Albert C.Baugh & 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M].London:Pearson Education,2002.3.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7.

[3]王得杏.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97.

[4]申小龙.文化语言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05.

第4篇

    1.绪论

    自从便携式电脑被广泛的推广使用后,网络语言就诞生了,且网络语言不断地影响着汉语言,这给汉语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谓网络语言是指起源并在网络上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不同于汉语言,汉语言具有规范的结构形式,且其的词汇语法甚至表现形式都不一样。网络语言的涵盖范围较广,但是随着网络语言的逐渐发展,其因为多形式化而被人们欢迎,现在网络语言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当中,其对汉语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现代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是一种思想的现象,其是人们思维的载体,其没有固定的形式,网络语言的变化较快,随着人们的爱好等变化而变化。语言的使用也分场合环境,网络语言是来源与现实的语言,并不全部基于汉语言的表现。我国网络的发展很快,网民自主创造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不断的交流中进行传播。网民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这符合虚拟世界的心灵,网络语言往往涉及数字、符号、拼音、汉字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构成组合没有一定的特点,其中很多的网络语言是来着汉语言,对汉语言进行改编,使得很多文学被恶搞,这被称为文体,文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语言。

    3.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开放性网络的特点决定的,其是全民意识、语言的发挥平台,在网络中,网络语言的创作、传播,并不断的进行变化,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慢慢的融入人民的生活当中去。成为人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为汉语言带来了发展,但是其积极的一面毕竟有限。作为悠久历史的汉语言,其中缺陷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汉语言是经过悠久历史的发展,其适应性差,不能够满足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其二,汉语言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表现不精准,因为涵盖的方面太广泛,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即使设计,也不能满足人们情感多要求的表达,我国科技进步缓慢,较多的高新技术来源于发达国家,在应对这些事物的时候,没能够很快地进行汉语言的适应,例如DVD,其是网络语言的一种体现,很多事物命名开始沿用国外的称谓,这是科技发展得缓慢的主要原因。从新事物的命名方面讲,网络语言弥补了汉语言的不足,推动了汉语言的不断进步。

    但是从全面影响上来看,网络语言的弊大于利,其传播不规范,以及对汉语言的继续规范传播提出了挑战。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传播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地处理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无法正确地区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世界,其没有规范性的要求。而在现实世界中,汉语言包含很多的文化传承,汉语言的颠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遇到了较大的挑战。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大,其可以对汉语言进行丰富,适当的在汉语言中加入网络语言是有利于汉语言的发展的。但是网络语言不可以主导汉语言,否则会造成汉语言传播的理解问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的影响也较大,由此可见网络语言虽然有一定的益处,但是毕竟弊大于利,其严重地损坏整个语言环境。

    4.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网络语言不断的丰富这人们的虚拟生活,其对网络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广泛的推广对汉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所以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应对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较大,并不是要拒绝网络语言,而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汉语言为核心的概念。如果禁止网络语言,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所以需要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语言进行正确的干涉。首先,需要从教育入手,强化母语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地改变目前的语言教育模式,我国的语文教育往往存在于进行作家培养教育,对语言的使用等不够重视,这使得语言的教育不被广泛地接受,中国学生的汉语考试竟然比不上国外的学生,这给我国的汉语言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改革中文教育,强化母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网络进行引导,普及网络的应用,使得网络中具有高素质的人群逐渐地增多,以此慢慢地引导网络语言走向健康的环境。最后,坚决抵制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是中华名族的结晶,是需要进行传承的部分,对其进行恶搞,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所以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惩罚力度。以上几点能够降低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使得网络语言逐渐的规范起来。

    5结语

    网络语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虚拟生活,但是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传播给汉语言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语言的弊大于利,但是不能够完全的否定,只需要处理好为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言是母语,其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传承,我们需要抱着一份尊重的态度去运用。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 新生语言成分 规范化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随之涌现,我国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网络已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许多新生的语言成分先后在网络上兴起流行。比较典型的是90后常用的火星文、网络论坛中出现的咆哮体、网络购物时使用的淘宝体等。这些新生语言成分最初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被广泛应用,然而他们伴随着网络媒体的使用,逐渐扩散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前,人们已经逐渐接受这些新生的语言,有些大学教师甚至使用咆哮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公安消防部门使用咆哮体对治安及防火进行宣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语言红极一时,但其使用期限极短,更新极快。由于教育与学习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网络语言还进一步深入到人们书面语言的使用中。网络语言的泛滥,容易令青少年养成不规范的语言应用习惯。因此,必须对新生的语言成分加以规范,进而促进现代汉语言的规范化。

一、网络语言及其使用现状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载体,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工具。人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时,为了提高输入内容的速度,会将部分汉语与英语的词汇改造,将文字、图像和符号任意地联接与镶嵌,从而产生适应网络发展的网络语言。

从语言规范化表达的层面上来看,将汉语拼音文字、数字符号、英语混合应用于网络语言中,容易产生一系列错别字、怪字,由这些字词组成的句子多为病句。然而,网络语言却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高度欢迎的正统语言被广泛使用在网络平台上。网络语言简单、幽默的特点使其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现代汉语语言,成为青少年更新微博或进行网络聊天的重要工具。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潮的语言正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传播发展的越来越广快。假若不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将会使错误的表达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

早期的网络语言结构十分简单,由于部分网民想要节约时间或者由于粗心,在单词拼音库中未找到某个需要的词而产生的一对错误的打字方法。[2]然而,这又不影响正常的交际,越来越到的人也就不再注意语言是否规范,表达是否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网络平台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自动纠错”的能力,大家心照不宣,不需要对其作出特别的解释,只要是明白了对方要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再追求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语法错误,是否存在错别字。如火星文“1切斗4幻j、b倒挖d!”表示的是“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3Q得orz”表示的是“感谢得五体投地”。由新新人类90后创造出来的“火星文”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和教育界人士的严厉批评,他们提出“火星文”是对汉语本意的严重歪曲,使得现代汉语语言的规范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火星文”的出现是青少年群体叛逆的表现,也说明了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

随着网络购物的逐渐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网络卖家总是将买家称呼为“亲”,因此“淘宝体”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如大学招生广告中、交警的提示语中都有“淘宝体”的使用。“淘宝体”在这个网络语言更替极快的时代,表现出了极顽强的力量。不像许多网络语言先爆红网络后迅速降温一样,“淘宝体”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保留了下来并且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活中。但是,这一淘宝语言的规范性未多加考虑,甚至已经被大家所广泛接受。

二、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言的影响

由于微软操作系统在对智能全拼输入法进行设计时,没有根据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对字词进行编排,甚至有些字词缺失,因此网民为了节约时间,在进行汉字的输入时就大量采用同音字对其进行代替,或者干脆将拼音文字、数学符号、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任意地联接、镶嵌而产生新的“非主流”字词。这样不仅满足了表现个性的心理需要,还使其获得了创造新事物的满足感,使得网络逐渐盛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为向往自由的青少年营造了一个相当松泛的讨论和倾诉的氛围,再加上网络语言具体生动、容易掌握使用,使得青少年群体争相使用,完全忽视了该语言本来的意思。

网络语言的泛滥,使其几乎完全背离现代汉语的语用规范,对现代汉语的规范性产生了极大的破坏。[3]部分学生将“造字”作为一种风尚,认为使用发音形同的错别字、字形相近的错别字等是理所应当的,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反而被认为是“过时”的行为。

如果放任构词不规范的网络语言随意泛滥,会造成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混乱,最终导致现代汉语规范的严重破坏。冯骥才曾说:“网络语言异化的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严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对我们的民族语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甚至形成了一定的烧伤度。”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泛滥导致学生胡乱使用正确的现代汉语,使得交际用语产生混乱,对正常的交际语言产生了影响。青少年群体十分热衷于对网络语言的拼凑,许多学生钟爱“火星文”与“非主流文字”,他们对规范的现代汉语的正确认识逐渐被淡化,有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沟通。欠规范的网络语言严重制约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发展。

三、合理进行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的泛滥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带来了一些不可抗拒的问题,比如网络用语影响日常交流、“火星文”的出现、“非主流文字”,这对于经常使用网络的人来说,渐渐熟悉的网络语言会逐渐取代他们意识中规范性的语言,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书面语言的规范性。如何合理规范网络语言成为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网络语言规范化,适当限定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

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应持辩证的态度,对于网络上的不规范的粗话要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但对于不会妨碍到社会进步与发展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能够表现出网民“个性”的网络语言则只需对其进行引导,规范其使用方法。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发展而成的现代汉语言的变体。必须在了解和研究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对其规律进行探究。在对网络语言的引导过程中,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积极地引导监督,使其逐步向规范的语言靠拢。完全杜绝使用网络语言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能适当地限制网络语言的使用,将网络语言的使用控制在一定的使用范围内,不要将这种语言的变体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可以使用网络语言的范围内,也要规范其使用方法,正确引导人们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二)大力开展汉字录入软件的研发,提高纠错水平

当前,网聊成为青少年进行交际的主要手段,而网络中内容的输入通常是通过汉语拼音的拼写才能够完成。为了对他人的信息进行更快速地回复,大多数人在汉字录入的过程中仅追求音同,而不在意字词是否正确。为此,有关部门必须对网络文化加强监督管理,应用和改进信息监控系统对网络上的不良语言进行引导。大力开展汉字录入软件的研发,更便捷地录入软件能够提高汉字输入的速度。对规范的字词库进行完善,消除具有迷惑性的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输入,通过录入软件的更新,使得现代汉语逐步规范化。开展汉字录入软件的研发,提高自动纠错的水平,能够使人们在输入汉语拼音的时候,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汉字,也就避免过多地出现汉字录入的错误,减少音对字不对现象的出现。

(三)加强网络道德宣传与教育,展开现代汉语规范化教学工作

学校是加强网络道德宣传与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书籍,对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书面语言的规范使用能力,对学生任意使用没有经过国家语言文字相关部门认可的网络语言进行积极的引导与纠正。将普通话的普及推广、规范用语的使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要通过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规范语言的使用,使得青少年学生热爱汉字语言的书写艺术,以达到现代汉语语言的规范化。网络道德宣传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汉语规范性的认识,潜意识里规范自己的网络语言。只有人们从意识上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重新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人们对于汉语言规范化使用的力度,使汉语言的规范性使用达到良好的成效。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一、当前网络环境给汉语言发展带来的困境

(一)网络流行语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开展,催生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带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众多的的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言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网络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以及丰富化,另外一方面网络流行语言的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词汇量,间接的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更深的喜爱,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言对汉文学语言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改变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言,它所呈现的则是当前时代下青年人的对个性的追求,在语言形式方面独具一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其教学模式几乎只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式的传授教学过程,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下,汉语言专业基础教学则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传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的本质是用于交流与沟通,语言的学习起源于生活,但语言的作用也是服务于生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就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生活词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

二、在网络平台中传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特征

(一)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也使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更加高效化。在当前网络时代下,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处处都离不开网络,同时,在教学中也大量的使用了互联网资源,网络资源已成为当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汉语言文文学的教学,教师与老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查阅与浏览各种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以及学生已获得的网络学习资源,也能通过互联网下的新媒体进行时时的共享与交流,这种学习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对当前汉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另外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高等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网络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编排,同时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资源,能够被老师以多种多样的结构与顺序组合出出来,最终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新媒体的出现使汉语言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的教学与学习更加的依赖网络资源,长久以来,也使互联网资源成为了当前高校中汉语言教学资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解决新媒体下汉语言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言也在不断地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多样化,同时使汉语言文学也在随之而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也在变革与进步,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言的大量涌现对汉语言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击,此时,教师应该发挥他们的指引作用,指导学生恰当的对待络流行语,同时,也不能一味的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否定,而要客观地看待汉语言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只是负面的,另外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在网络流行语中,使汉语言词汇更加丰富,使部分汉语文学中的部分词语具有了新的含义,这对汉语言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时代的需求。但在新媒体下的网络流行语中不乏有些低俗的词汇,影响了汉语言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低俗的的词汇进入书本,另外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教师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

(二)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的出现丰富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查找各种所学的资源,因此,在未来要想使汉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也必须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将汉语言教学引入互联网平台是汉语言走向现代化必然趋势,在当前部分高等院校中,使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汉语言教学正是汉语言走向互联网的验证,因此,在当下以及未来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就是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德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捷,充分使用互联网资料库与各种资源,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言学习基础与发展基础,同时更好地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与喜爱,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方式落后。汉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字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表达出汉字的象形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内涵,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应试教育的后果。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思想,从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开始,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汉语言学科中,充分地将三科目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不断推进,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跟随学生和时代的特点不断进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及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双重胜利,创新汉语言教学,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播我国优秀深远的文化。

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动各国之间的不断交流,而语言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也就越发重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而作为一个大国,想要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不能像以往一样自大封闭,而是更主动的接触学习外部的东西。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外语的传播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张,中国更快向外发展的要求也就导致了近些年出现的“外语狂潮”,国内人民对于外语的推崇甚至超过了母语—汉语。虽然我们对于外语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母语的冷落甚至遗忘却是不可忽视的,也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其中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那么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自己进行培养,去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合新时展的高质量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呢?本文就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做出了一些简要的概述。 《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也就担负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而中国国力也越来越强,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在此种大环境之下,国际上出现了“汉语热”,正巧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大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但是也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到实际中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现状,以便更好的开始自己的工作,融入社会。具体来讲就是要从自身所处的实际作为切入点,调查社会现状,并根据社会现状对自己的社会就业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树立学生和身边人对汉语言的重视意识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以发挥出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一般来说,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语言能力有高低之分。普遍来讲大家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单纯的对于简单口语的掌握和对浅近文字的学习,但是对于更为高深的汉语言知识却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理解的太过片面化,所以对于汉语言的认知也就不够深刻,也就导致了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后果。很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应用存在不标准的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字词的读音不够准确,用词用字存在错别字现象,习惯性使用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网络用语,借用成语谐音改造成语等现象。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相较于之前也发生了改变,一味的注重汉语言表面的华丽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知识的传授,变得过于功利化,以致于掩盖了汉语言文学内部最根本的魅力和影响力。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张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而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就随之涌进中国国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也使得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以壮大。而以上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民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在国内的纵深发展,也使得国人不能更好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更作为中华儿女,其身上的重大使命就是就是要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而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对这种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抓住机会,在大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以本专业知识为根本,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研究内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形成发展的语言文化。这部分人不仅要比一般人学的更为精深,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了解关注、研究这些新变化,更要不断吸收和本专业相关的新的研究发展成果,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对于上述的要求不仅要做到,还要努力做得更好,因为除了上述要求,师范生更是肩负着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更应该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自身陈腐的落后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如果想要真正发挥出自己所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必须要求师范生真正热爱自己的所学,要有更为真挚的情感,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丰富自身所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和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传授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要从平时就注重自己的所学,不仅要学的多,更要学的精准,在对于汉语言的日常应用中,一定要注重准确性,对于发音、用字、用词一定要十分严谨细致,尤其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注意做好一个良好的示范,以自身的行为对身边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带动周围的人转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逐渐推动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对于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更高的热爱程度,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育和工作观念。当今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另外,汉语言文学自身所有的一般固定性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自身更新速度是极为缓慢的,这是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自身发展的。如果汉语言文学的一些自身特点不能跟随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和发展,那将会使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一个铺垫,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时,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学习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要学会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知识更加融合贯通,以达到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不管在毕业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要记得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学习汉语言的学生,面临就业,要记得自己的身份,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学会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散播汉语言的知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并用它去感染身边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就更要以一个高水平来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所作所为。这类人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变自身老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学会引导学生,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们真正热爱这一门艺术和学问,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与积极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按照汉语言的规范去应用汉语言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带动身边更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和重视,逐渐改变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和应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更为规范,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肩负着如此光荣和伟大的使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立足于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学习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要求,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我们学习任何一个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为了走入社会,进行工作,但是我们进入社会一定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就一定要学好汉语言。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实现好发展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读的师范生想要更好的融入社会,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就一定要有意识的在大学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的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摸透研究清楚当今时代所需的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和具体要求,剖析明白当今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重点与目标,在就读期间就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按照时代大环境和发展趋势与条件来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培养和提高,以便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进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以随波逐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牢记初心,坚持住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那份出自于本心的热爱和执着,自内而外的去表达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多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如何应用自己的所学,也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做好所学和实际的结合,柔和地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揉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在适应社会之后,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将汉语言的精髓更多的表现展示出来,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发展和弘扬,展示汉语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学习汉语言文学,重视和喜爱汉语言文学。

结束语:

经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社会的发展的实际使得汉语言文学所处的现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汉语言文学所应该发挥出的引导教育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实在是十分遗憾,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遗憾延续下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这种遗憾转变成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起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继承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创新、传播和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巨大而重要的历史作用。面对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来推动当今时局的变化,不负人民和祖国的期望,将汉语言文化重新发展壮大。对此,笔者的观点就是师范生应该首先做好在校期间的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在课余时间多进行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后也更应该多考虑如何做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进一步以自己的努力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

第10篇

    论文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第11篇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备,网络语言随之迅速崛起,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受到了网民们的喜爱,网络语言摆脱传统汉语的一般格式,以错别字与谐音方式大行其道,这也是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弱化的关键原因之一。2013年热播的《汉字听写大会》则将现代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现实展露无遗,节目热播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使我们的文化无法溯源到历史的根基。随着文化水平的弱化也牵引出了文化氛围浮躁、文化建设不健全继而导致国民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弱化的问题亟待解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如何立足文化根基,提升语言水平,巩固传统文化将成为我们在历史潮流中需要应对的新问题。

一.汉语言不断弱化的表现

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有关学者的警惕。从一份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足见高校教育中汉语言边缘化的问题,国内的教育环境对母语的热情可见一斑,根据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和对问题深入的分析,将汉语言文化弱化的表现概括为: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趋势、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文学作品偏向市场发展。

(一)网络语言成为流行趋势

信息化高速化的发展与网络交流工具的更新换代,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是汉字书写水平弱化的一种表现。经济时代个人主义盛行,追求个人的独立风格成为趋势。在不知不觉中,网络上形成了一种近似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并且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使用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化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传统汉字习惯,充斥着许多错别字,但却深受网民喜爱,这种错位式语言风格,甚至使许多网民趋之若鹜,并以此为时尚。网络上的飞速发展逐渐影响社会心理的演变,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用语,用于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形成的某种表达诉求,因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由于网络自由的环境,使得网民在创造新语言时背离了传统的语言习惯,形成一种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而这种语言风格淡化了人们对于汉语言的重视。

(二)汉字书写能力退化

汉字危机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已经显得不足为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弃了汉字书写能力的锻炼,转而用电脑等电子设备代替书写,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大降低了青少年的汉字文化意识,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对于祖国汉字文化一无所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下,很多人不愿将精力放在汉字文化的研究上,人们对于汉字的书写非常草率,甚至出现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曝光的打油诗作协主席,竟然连“砸:字都忘记了怎么写,最后被世人所嘲笑,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汉字书写意识的淡漠。当网上工具成为了人们写作的代替品时,人们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前几年,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在上海考试,举办方一共出了130多道考题,但是最终的考试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所有的参赛选手中,竟然没有一个汉字书写全部正确,之后,汉字弱化的问题就得到了公开的报道,而这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汉字弱化的一个铁证。

(三)文学作品偏向市场发展

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文学作品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大量网络小说的兴起使人们的注意力被网上的电子文字所吸引,而许多主流文学作品却处在不尴不尬的地位,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再也创作不出一部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了,很多老一辈作家创作的作品与年轻人的思想不相符合,最终导致现实出版文学更加无人问津。于是很多青年作家选择放弃自己原来的创作梦想,转而向市场化发展,作品的创作为了能够得到青少年的喜爱,不惜在情节中加入大量的垃圾段子,这些作品的出现不单单是作者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导致汉字文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现代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原因

在国际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一种必然趋势,汉语言文化的弱化是其衍生特征,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巨变,传统的汉语言都是孕育我国瑰丽文化的根基,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另外汉语言在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汉语言文化也是我们学习知识、辅助思维的工具,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思辨能力,是我们表达个人思想的媒介,可以说一个人的汉语言水平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思想水平,而良好的汉语言文化水平使人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缤纷多彩世界,同时我们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根据笔者研究,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全民英语热”的盛行、国民的浮躁心态。

(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传统文化是我国非常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却没有给传统文化足够的发展空间,许多教育者对于传统文化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我们了解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们的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及汉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相当漠视,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课时控制的非常严,学生即使有自己的课余时间,也被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所占有,根本谈不上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加强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开展了许多活动表示对国学文化的重视,但是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是形式主义,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汉语言文化弱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畸形,没有立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之上,仅仅采用拔苗助长的形式主义来取得成绩上的提高和升学率的提升,这种不正常的教育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化的弱化。

(二)“全民英语热”的盛行

自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全民英语热就在我国盛行起来了,其实追根溯源,我们也可以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全民英语热的一个起点,自从我国改革开放,采取积极的态度入世之后,英语在我国的地位水涨船高,小到小学生的英语课,大到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这些形形的英语考试使得国人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但是又不得不学好这门技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脱离英语,在社会各种考试中,我们同样也需要深厚的英语基础作为保障,从此英语便作为了一门时尚的舶来品成为了国人趋之若鹜的名利敲门砖,相反,汉语言文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汉语言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只有将我们的母语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倾向却本末倒置,将英语放在首位,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倾向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国民的浮躁心态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利益至上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虽然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人们对于新的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腾飞使国内国民的心态逐渐的浮躁起来,社会进入了文化快餐式的发展轨道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网上电子文化产品的热销和现实中主流文学的门可罗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浅层次,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深处名利场之中,对于精神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已经成为了奢望,而我国传统文化也在此社会背景中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也被人们所漠视。

三.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影响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弱化了之后,必然产生种种不良的后续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出现了“内冷外热”的奇怪现象,在国外掀起了“汉语热”运动,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的汉语人文素质却是普遍降低,国人对于传统汉文化的漠视使得我国悠久灿烂的汉文化力量逐渐减弱,我们在标榜“走向世界”的同时失掉了自我的传统文化意识,又在张扬“全球性”的外壳下,离我们的根源文化越来越远。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不仅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所侵蚀,而且会使当前这种浮躁的文化氛围继续延伸传播,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会进一步阻碍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另外,汉语言文化的弱化也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丧失,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都已经丧失,那么还谈什么文化传播呢,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来说绝非是耸人听闻,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做好准备,大力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汉语言文化,防止外来文化的侵蚀。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化危机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威胁,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肩负起振兴汉语言文化的使命。

四.结语

第12篇

1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具备悠久历史同时又能够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的专业来讲,该专业所进行培养的人才自身应当具备非常强的独立审美的能力,在面对工作社会的时候,不单单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挥来进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进而来给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与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人格进行塑造,实现使自己的审美品位得到全面的,不断的提升,进而来实现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所指的学科知识论主要是指传统学科的教学理论具备的主要教学指导思想,学科知识论主要是认为我们发现感知的所有存在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且融会贯通的运用就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职业能力,所以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务必具备知识了解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其中的实践课就应当归属于理论课知识的附属演绎。在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和理工科学科两者进行相比,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实用型并没有那么强,同时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相比理工科,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从根本上谈汉语言文学不单单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种简单的传承,同时还是实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对学生自身要求具备较高文学素养,不仅仅可以熟练地进行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自身具备比较高的文章写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语言文学的文言文能够有有比较好的理解能力以及书写表达的能力,不仅要对文言文可以读懂,同时对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以及同音字还要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和融汇贯通的运用能力。

2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像数学之类的科目利用公式就可记住一个概念。汉字的组成就具有字和音两个概念,还有它所表达的意,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需要不断地渗透才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实现改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仅仅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基础型内容,尤其是许多教师仍然采取简单、机械的课堂讲授法来传递汉语言文学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画出重点,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上课根据老师的要求记笔记,下课同学之间对照笔记,考试的时候划范围,全凭知识的积累和背诵,学生鲜少有自己的理解,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文学素养来说并没有益处。

3优化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措施

3.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正所包含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非常多的文化课程,这其中所学习的学科课程包含的内容之间具有文化的交叉和重叠,例如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概论中所包含的文体学知识和写作学,之间存在的重复和交叉设计的教学课程的安排非常不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形成比较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对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非常低。因此在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上主要把学生来为课堂的中心,作为老师应该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做到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而老师则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解答课堂上课下疑难问题的角色。

3.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自身具备的应用性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就业时的导向,主要强调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最根本的应用能力,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岗位,实现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于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我国古代作诗中所用到的平仄,以及对联中所用到的虚实进行融入学习,综合的让学生进行掌握,这样不单单的增加了学生们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致,同时还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得到传承了。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果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教学办法,对学生是没有知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当积极进行对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引进使用,做到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让老师自己进行制作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动画,保证学生们在一个舒心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教师来应该做到以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态度和特点来进行分析,不断地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探索出最佳适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教育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结论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改革办法,对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以及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加强,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资源进行发展利用,做到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对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作者:毛琳 单位:牡丹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