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科教学总结

数学科教学总结

时间:2022-10-10 02:5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科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科教学总结

第1篇

一、培训学习方面。

201x年10月12日,带着学校领导的嘱托,同事的关注,我非常荣幸的在普洱学院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3个月时间,使我对"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种相见恨晚的思绪绕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

在这次培训中,有来自国内各处知名专家、院校教授和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培训;有来自临沧市、红河州、版纳和普洱市的四个地区,50多位教育工作者参训。实行"四阶段四结合"的培训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专题培训,为期30天,以专题讲座为主。

由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与优秀小学教师主讲、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拓展学员的学术视野,曾强学员理论结合实践,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意识,深化学员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

第二阶段:"影子教师"实践,配备双导师,为期30天。

我们被分为4个小组,分别进入思茅一、二、三、四小跟岗实践,观摩、思考与交流。通过倾听、观察、分析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设计策略,对照自身教学实践行为的异同,提升自己对有效教学行为的认知与理解,学习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改善自己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研修学员返岗与顶岗师范生合作,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撰写问题解决案例,为期30天。

第四阶段:研修学员返回高校交流研讨,成果汇报与总结,为期10天。

学习中,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了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国培,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心中的困惑、教学中的疑难、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热心交流的话题。这是一个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地方,使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多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使自己在国培中成长。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一)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课堂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学期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五年级两个班人数基本相等,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科比较有兴趣,能自主学习探究数学知识,也有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主能力差,不能主动学习,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没有放弃,认真完成每项工作。

二.具体工作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教法还备学生,认真写好教学设计,让每一节课有备而来,课后总结课堂后记。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听各科老师的公开课,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坚决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做好各项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效果,批改作业认真负责,分析总结作业情况,根据有关错题进行透切的讲评。

5.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参加教育局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把好的经验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7.与家长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程。

三.成绩与不足

1.取得的成绩:在我的努力带动下,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作业基本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提高了,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

2、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及其他)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虽然有所进步,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3篇

本文着重探讨极限、导数与变化率这三个概念的引入及借用与转移教学在学生个性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素质;培养

一、变化率、导数、极限等概念的引入教学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出现的一种呼声是:让学生走科学家走过的路,让学生走数学家走过的路,教学应当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这应该说是一线希望,是一条出路。

在我们进行导数概念教学之前,学生首先必须知道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等基本概念。而我们进行这些概念教学之前,应该从各方面提供足够的例子,如工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分析,

农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分析,物理上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几何上曲线或图形的升降变化情况分析,然后让学生自习琢磨这些例子,自己抽象提炼出本质的东西――何为平均变化率?何为瞬时变化率?何为极限?何为导数?然后提炼上升为数学定义。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头脑中便牢固树立了这些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才能以与运用。同时也提供和掌握一种科学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科学素养,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科学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又是一个实在的过程。不是“空中楼阁”,数学科学是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实践的。

通过大量例子获得概念的教学,可以培养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因为通过实例自己提炼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会使他们体会到探索的无穷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造的欲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此久而久之,他们会改变对数学的态度,不再认为数学是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再是令人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不再会盲从别人,而是独立思考的。这些优秀个性品质的培养,应当是数学也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根本目的。

二、变化率、导数、极限概念间的借用与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因为生活与实践的需要,使人们产生了比较变化过程快慢的想法,于是自然产生了平均变化率之说。当人们对平均变化率反映实际问题不够满意时,人们自然会想到缩小“区间值”,当人们继续使“区间值”即缩小至趋于0时,便自然产生了瞬时变化率这一概念。这样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也就心领神会了,自己也能总结出来。在介绍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之前,我们可以举出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速度问题、几何曲线这些例子,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这样这些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都会一目了然的。“为什么要出现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这些概念”这曾一直是学生的疑问。

在介绍瞬时变化率时,我们可以举工业中、农业中、物理中以及几何曲线上的例子,使他们体会到――当区间值()不断缩小时(即趋向于0时、便由平均变化率产生了瞬时变化率这一概念,再当我们引导学生仔细琢磨"瞬时变化率"这些例子时,便能够抽象提炼出例子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当趋向于0时,这些函数平均变化率的值即为瞬时变化率,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提炼为一个名词即极限――即函数的自变量t趋于某一值时的函数值。这样极限这个术语中包含了两层意思即过程与数值的统一。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明白。

在上面所叙述的基础之上,我们回过头来将极限这个术语用来刻划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的关系。即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值即为瞬时变化率――这样就产生了导数的概念,即导数实际上就是瞬时变化率,导数的概念中将极限这一术语用了进去。

第4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力图在继承传统计算教学扎实有效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以往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对学生进行程度更深、更广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 在开发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方面起到催化剂的 作用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

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版课件不仅继承了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同时也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就在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用色彩鲜艳、情节新颖、过程刺激,更重要的是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的网络版课件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惊喜、获得成功。并且将生动形象的交互式课件发到班级网上,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学内容,甚至可在课堂上互相展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揭示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

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用信息技术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

3 呈现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数学化的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竖琴中的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再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集图、文、声、动、色于一体,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整理与简单统计表”以后,用电脑分别模拟街道某处不同时间各种车辆经过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所获得的关于出租车的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帮助出租车司机提供合理的行车路线。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充分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教师提高自身 的信息素养

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5.1 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

5.2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做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可以用Word完成,演示文稿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用Flash或Authorware等,另外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FrontPage集成,在网上,供学生浏览。事实上,教师掌握了常用软硬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5.3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环境中,强调知识的获取,并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与同伴或者其他人群进行交流,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信息的分类、分析、判断等能力和熟练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30-01

当今社会已真正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任何领域几乎都受到信息技术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它和信息技术一样几乎存在于任何领域并担负着推动这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任。所以,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在一起,无疑是“如虎添翼”。它们的整合有利于师生更新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两者整合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两者整合有利于构建小学数学开放的课堂;两者整合有利于破解"自主、合作、探究"难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基于数学教学实践需要而建立的,它的研究将丰富完善现有的数学教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改革。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从四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两者整合有利于师生更新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

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研究,让数学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在教学中也不是简单地呈现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不能只依赖于技术的本身,主要是依赖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要仅仅把计算机当作教师课件的放映器,可以把计算机当作自己自主学习数学的工具。通过计算机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的优秀教案或者网络课程,然后通过分析和加工进行课外学习,还可以和同学、教师进行网上交流。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又达到了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目的。最终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两者整合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鲜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生活中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受教材编写所限,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教育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里,信息技术正可以展其所长,大显身手。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比如教《万以上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交流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我国领土面积,有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的是四川汶川地震伤亡及失踪人数……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时代之"活水",拓教学内容之"清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这"一眼清泉"把教材变成了"一渠活水".

三、两者整合有利于构建小学数学开放的课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封闭到开放,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不断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课下,让学生搜集了解分数产生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真正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四、两者整合有利于破解"自主、合作、探究"难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可以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的现状。

如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节课时。在课堂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中,计算机及时将计算正确、错误的信息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相当于多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辅导。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教师也仿佛长了"千里眼"能"眼观六路",起到了交往互动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助手。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新世纪课程学习方式一次重大变革,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让小学数学教学踏上信息技术高速路,让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化”概念,已实实在在地写在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第一页上。它不仅成为人类进入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标志性观念,而且已作为一种实存力量,构成当今人类社会的生存背景,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领域,产生冲击式的和渗透弥漫式的广泛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全方位改变人类社会空间的技术架构,不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环境,一个生存空间。新的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于是“课程整合”孕育而生,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如何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内容整合:把教材变成“一渠活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生活中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受教材编写所限,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教育要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里,信息技术正可以展其所长,大显身手。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比如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时,课前可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交流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我国领土面积,有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的是四川汶川地震伤亡及失踪人数……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

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时代之“活水”,拓教学内容之“清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这“一眼清泉”把教材变成了“一渠活水”。

二、形式整合:构建开放的课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封闭到开放,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不断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课下,让学生搜集了解分数产生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真正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方法整合:破解“自主、合作、探究”难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可以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的现状。

如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在课堂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中,计算机及时将计算正确、错误的信息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相当于多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辅导。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教师也仿佛长了“千里眼”能“眼观六路”,起到了交往互动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助手。教师们通过参加培训、自学、与同事及学生沟通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从自己或别人整合的经验中发现什么课堂适合整合,什么课堂不适合整合;对于整合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整合,如果需要对冗长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或新概念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演示,则多采用信息技术,如果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弱,就少用信息技术等。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让小学数学教学踏上信息技术高速路,让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第7篇

无情的时光老人像一阵寒风,走得无声又匆匆,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是时候开始写工作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工作计划很难写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精选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情况分析:

上学期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体教学活动成份过多),进行深入学习新“纲要”,树立新理念,教育再创新,提高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将单一的集体活动教学,改变成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家长助教、家园互动等各种途径展开多方位、重视个体现个别差异和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培养,让幼儿更多的学习合作、交往、交流、分享。

教师们注重环境教育的因素,开展了主题墙评比活动。通过教师间相互的观摩、学习与反思,促进自己在教育理念上的转变与提高,不再让墙面的创设成为一种装饰,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而要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创设

,来真正让墙壁会说话。

在园的特色活动中,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活动,抓住活动中的多种教育元素,鼓励幼儿大胆求异的表现,在发展幼儿动手动脑操作的技能同时,也打开幼儿的心扉,启迪幼儿的智慧,将多种教育活动溶入在做做玩玩之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愉悦,引导每个幼儿在特色创作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使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乐。

虽然我园开展了多种教育活动,但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在如何强化“学习、游戏、学习”等相整合的教育意识不强,整合意识不够,不能很好发挥多种教育作用。

二、指导思想:

以新《纲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区教育局和教研室工作计划,以 “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为根本,坚持幼儿园教育研、训、教一体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幼儿园教研水平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

以做做玩玩为载体,通过多途径来学习,进一步关注“儿童成长”这一基本元素,强化 “生活、游戏、学习”相整合的教育思想,让儿童多元发展、快乐成长。

1、以“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为幼儿园教学活动改革的突破口,以做做玩玩为载体,倡导让儿童按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开展学习,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点,突出儿童在活动中的体验,给予充分尝试、探究的机会,在动手动脑、做做玩玩的活动中促成师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师教育指导的水平和师幼互动质量,促进儿童原有水平的提升。

2、以 “教育案例研究”为契机,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研究,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各项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建立 “研训一体化”制度,进行“研训一体化” 实施。开展“研训一体化” 实施,以科研为先导,以案例教育为手段,将案例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从分调动全园教师的研究活动积极性,将研究者于教师密切协调,根据我园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调整教研活动,将大组与小组相结合,充分发挥区领域小组成员、实验班组成员的作用,展开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具体安排

精选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二

本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将继续贯彻执行课改精神,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 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

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通读一本理论专著,围绕“轻负高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教研组每位成员至少阅订一份语文报刊。平时,语文教师要坚持通读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教研组每位成员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

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抽查备课、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4、做好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5、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6、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7、全心全意为九年级学生服务,打好中考这一仗。8、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研常规管理,进一步形成语文教学的研究氛围

1、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比如怎样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单元安排体系怎样与教学进度统一起来,怎样对学生进行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等。

2、开设组内教研课,通过年级内、语文组内、校内的互听互学,通过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学习探讨,促进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拟定由周正高老师执教一节公开课。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以本学科的.课为主,认真填写好听课笔记,做好评课。

4、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要不走过场。

(二)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在教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及时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教育,而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颖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选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积极引导教师强化教科研创效益的意识,树立向教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1、端正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增强教科研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2、在研究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展示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进行探究式教学,为学生学习做好“服务员”,备好课,上好课,加强反思,写好案例。

4、结合实际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三、研究专题

1、制订每周主要活动内容。

2、听“教学理念解读”报告。

3、学习《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意见》。

4、边学习、边讨论课改意见。

5、优秀教案评选(集体备课、说课)。

6、撰写教学论文:怎么样改进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四、实施要点

1、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积极撰写教后感,反思教学得失。

2、注重细节,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自身特点,将教研活动的中心落实在教材分析、学法研究上。在备课中要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自身,结合班级实际,确定课案。

精选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范文四

本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将继续贯彻执行课改精神,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

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通读一本理论专著,围绕“轻负高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教研组每位成员至少阅订一份语文报刊。平时,语文教师要坚持通读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教研组每位成员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抽查备课、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做好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5、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6、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7、全心全意为九年级学生服务,打好中考这一仗。

8、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研常规管理,进一步形成语文教学的研究氛围

1、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比如怎样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单元安排体系怎样与教学进度统一起来,怎样对学生进行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等。

2、开设组内教研课,通过年级内、语文组内、校内的互听互学,通过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学习探讨,促进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拟定由周正高老师执教一节公开课。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以本学科的课为主,认真填写好听课笔记,做好评课。

4、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要不走过场。

(二)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在教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及时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教育,而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颖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选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五

一、始终把“学习与培训”作为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

在教研活动的全过程中,教研组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始终放在首要位置。在完成上级与学校布置的理论学习与岗位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素材组织教师学习,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此作为科组活动的日常行为。

1、组织全组老师参加《高中新课程标准》(数学)的培训与学习。

2、介绍近二年全国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以及有关国家级、省级刊物的文章。

3、组织观摩全国、省青年教师优秀课录相材料。

4、组织教师与部分学生观看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推荐的《数学文化》影视片。

5、高中教师每年坚持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撰写的《高考数学科试题评价报告》,研究高考命题的信息与走势。

6、全员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拍摄优秀课的教学实录,并组织课件上送全国、省评选与交流。

7、组织全组老师到文昌中学、双岛学园、海中、一中等学校取经交流,争取机会派教师参加全国、省各种学术活动。

8、在学校的支持下,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创造与专家零距离请教的机会。

二、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开拓教研活动的新视角。

本组承担实验两项国家级教研课题:

①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

本课题从20xx年6月开始实施,课题组采用实验对比班、课例剖析、课件研究为形式,对教学中如何强化创新意识,优化课堂环境,进行反复的实验,收到预定的效果。20xx年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材料成果认真考核评价,认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符合教学实际,效果显著,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于“先进实验学校”称号。林志轩老师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吴玲、张光浓被评为先进实验教师。吴玲老师代表课题组在中期评估大会上作题为《风景这边独好》的汇报,获得专家与同行一致好评。

②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育技术促进中学课堂教育优化,把握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本课题组结合教学现状,在实验中注意研究如何挖掘教材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素材与潜能,以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值。20xx年10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本课题组上送一份电子文稿《呼唤美感信息,优化课堂环境》。

③制作汇总CAI光盘集锦(一)、(二),受到省电教评估组的认可,上送参赛课件获省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二名。蔡文雄老师制作的课件《锥体体积》获20xx年全国课件评选二等奖。科组上送的青年教师获奖的优秀课其课件均以科学的设计件,精美的画面,受到同行的赞赏。

除上述课题研究外,部分老师把握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创新,进行不同形势的专题研究。其中,王尤连副校长、刘仕爱老师操作的“分层教学”实验,在省数学教坛有一定的影响。刘仕爱老师“分层教学”的论文获20xx年全国二等奖。

吴鹏程、林贻发等老师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作为攻关项目,中心议题为:怎样把研究性学习带到课堂之中。

课题组选定“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作为下步攻关专题。

我们认为课题研究是一种高品位、操作性强的教研形式,对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和谐的吻合,起着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把握教学成果的迁移,摆正双基教学的位置。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研,没有教研的教学是不可思议的,教研工作最终落脚点在于课堂双基教学,全组老师怀着满腔的教学热情与合乎实际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地把好双基教学这一关,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成果的迁移。注意教学策略的调整,在教学中既注意到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又关注现实教学状况与方向,既注意以知识为中心转向能力培养为中心,又强调夯实基础的立足点不变。适度扩大教学时空,把面对全体学生与培养数学苗子有机结合,严格区分科学的解题训练与“题海战术”界线,全面准确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脚踏实地地去做我们应做的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做好下面几件事:

1、发挥年级备课组的重要作用,做到活动有目标、有步骤,选择可操作性强的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解题教学、竞赛辅导,做到教学内容、进度、考查三个统一。

2、各年级落实听课纪要,作业批改次数,撰写总结计划,研究评课艺术。

3、坚持新教师汇报课的制度,鼓励教师上好研究课,组织观摩优秀课例。

4、着手启动课题组资料库、课件库的建设。加快教研活动规范化的进程。

5、重视中考、高考命题的信息与导向,认真组织素材,命好模拟题与考前训练题。两年来,我们以教研促教学,在中考、高考中创建了名牌效益,成果显著。

20xx年中考数学科成绩平均分仅次于海南中学列各科前茅,数学单科满分2名(全省17名左右)。

20xx年中考数学科平均分仅次于海南中学,数学单科满分2名(全省仅20多名)。

20xx年高考数学科700分以上考生30名,最高分为812分,两项指标均列四个学科的前茅。

20xx年理科600分以上考生129名,文科600分以上考生60名,均列同类各学科前茅。文、理科700分以上的考生,均为9名。

6、把握新课程改革动向,审视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开辟校本课程必须与教师业务水平的现实结合起来,我们有意识地把“奥林匹克数学”、“希望数学”纳到校本课程的轨道,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展现于第二课堂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苗子,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养。

二年来,高中全国数学联赛获省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省高中数学竞赛获一等奖8名,二等奖32名。

“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5名,一批老师获得数学竞赛“优秀园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四、思考与展望

在教学教研各个领域中,数学组的老师始终以人格与智慧铸造了一个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群体形象,构建了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我们认为数学组之所以能够做好几件事情,最重要的因素是全组老师能互相尊重,以和为贵,注重事业上凝聚力的价值,从而达到“团结、共赢”的目标。

2、在科组日常工作中始终如一地把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注意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机会,把握竞争平台,大大地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能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独挡一面,创建一流业绩。

两年来,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青年优秀课评比成绩显著,陈青老师获一等奖,吴玲老师获二等奖。

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陈少铃、廖明珠老师获一等奖,林贻发老师获二等奖,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全国二等奖4名,全国课件二等奖1名。19篇论文、课件获省一、二等奖,十多篇论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杂志。3位老师编写的论著由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位老师获“希望杯”数学竞赛命题奖,更令人高兴的是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名利、默默无闻地奉献。

3、辛勤地劳动,创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数学组的新品位。不少老师在全国、省学术界、业务领域为学校羸得一席之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王尤连副校长、陈琪校长、张光浓老师分别担任省数学学会、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

王尤连副校长被授予海南省特级教师、省优专家的称号,获得苏步青数学奖金会奖励。

陈其文老师几年来一直参加海南省中等学校招生命题、初中竞赛命题以及评价工作。

张光浓老师被国家级杂志《数理天地》聘为常任编委,十年来长期主持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科评卷工作,20xx年代表省中学数学教师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数学组现有高级教师8名,省骨干教师3名,市骨干教师8名,市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师2名,已获结业证书的研究生3名,在读研究生7名。

第8篇

摘要:数学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数学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条件。“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研究旨在学生中建立数学问题意识,提高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加强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从而把创新教育落实在数学学科教育中。

关键词:数学问题;数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新数学知识的获得以数学问题的提出为基础,这是为数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所证明的客观事实。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可以说,没有数学问题的提出就没有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没有数学科学的发展。纵观国际数学教育的近况,可以说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相比之下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应该说是长期被忽视,以致造成中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薄弱、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下,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显得单一,表现为对常规、封闭式数学问题解决过多,对探究、开放式数学问题解决缺乏。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数学学科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无论是针对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为实现新形式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学校数学教学必须积极开展以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加强学生的解数学问题能力的教学,把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融为一体,展示数学发生、发展与数学创造的面貌。这既是过去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当今数学教学内容的必要完善。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人们通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因而在实施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设置数学情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既要紧扣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又要具有较丰富的数学信息,形式尽可能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以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侧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教育方法,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不是灌输者,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设置数学情境,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认识。

(1)以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勾股定理的开头可简介其历史,由故事引导学生,学生比较放松,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

(2)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定理数学和公式数学。定理数学和公式数学都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理解一般都比较慢,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这种教学更是方便老师教,方便学生学。

(3)以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领会学好数学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恰当的揭示数学的现实价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个人所的税的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个月的想挣多少工资,有高有低,这样老师就利用上节课所学函数列出表达式,算一算自己所上缴的所得税。

(4)以数学悬念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悬念是利用一些违背学生已有观念的事例或互相矛盾的推理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以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作数学”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6)以计算机作为创设数学情景的工具,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功能。

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中学课堂,成为教师教学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教师通过计算机作图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模型的含义及其差异,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在“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探究中,我们提倡运用“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使用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希望“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提问的习惯。教学案例是教学实验的窗口,下面列举教学案例说明我的上课策略。

“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一、引言

经济数学是高等数学的一类,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数学开展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在金融证券、投资等相关经济部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数学属于必修类课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削弱,这成为了限制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当中所学习的经济数学科目,并非只是普通的数学理论研究,还包括实质性的应用,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这门科目开展的难度。如何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水平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质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数学应用能力指的是利用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对于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也可能出现在其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过程中。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使得各行各业的发展途径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在对于数学内容进行研究时,数学建模成为了一种新的方式,对于推进经济数学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随之而来的,研究再逐步深入,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所更新,之所以要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具备着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作用。其一,经济数学在推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经济数学的实际应用。加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经济数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不同于其他数学研究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并非单一的用于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而是需求将经济数学知识融入到其未来工作的领域当中,在为自己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的同时,带动工商管理领域的不断进步。其二,经济数学较常规的数学学科更具应用性意义。近几年,经济数学学科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完善,尽管这门学科仍然具备着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但这门学科已经从理论学科正式转为了技术学科。在工商管理行业当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通过基础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就需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寻求更为有效的应对方法。其三,强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的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科目学习的兴趣,强化其总体学习水平。经济数学并非只能解决单一的数学问题,通过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实质问题,强化学生的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其本质就是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四,具备经济数学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近几年,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高等院校在招生总量上也在逐步增加,这使得行业竞争逐步加剧,而行业与经济发展对于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想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能力。

三、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具备着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在许多的高校当中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重视理论知识课程的教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水平的应用。对于工商管理类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掌握经济数学理论知识对于其长远发展而言并不会带来具备积极作用的影响,与其为了应付考试而花费药多的时间学习无用的理论内容,倒不如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应用空间。具体来说,我们建议高校能够给予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不够的实践空间,定期开展实训工作,帮助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到的与经济数学相关的内容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来,真正强化经济数学的实践型作用。

(二)丰富现有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想要切实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经济数学应用能力,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临同一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面对同样的知识时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举例来说,以经济数学中的线性代数为例,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教学时,可以先讲解线性方程组这类为简单的问题,然后再逐步深入,给予学生逐步认知的过程。采取这类递进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为契合,使得学生更能够应召不同的层次结构对于所学内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其次,还应当完善高校那现有的课程体系。许多人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将某一专业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科目进行整合,但实际上课程体系的安排为学生构建起了有序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建议高校应当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以便更能满足数学学科教学的课程目标。

(三)重点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强化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能力

如果说,数学学科是与实际生活关系较远的一门抽象性学科,那么,数学建模则是将这门抽象学科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高校应当重视培养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定期开展实践和实训活动,给予学生接触现实问题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将所面临的问题转换为专业性问题进行实际的研究,获取到具备实际使用价值的重要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中所体现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与之匹配的数学表达式,运用所学习到的经济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结果。接下来,再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对于所得结果进行检验。对于刚刚接触数学建模的学生而言,想要具体发挥数学建模的实际作用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研究过程,我们一再强调要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数学建模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各大高校面向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开展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除了讲解教材内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应当引用适当的实际应用案例,切实的将经济数学的应用实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以便使学生提前适应,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四)不断完善现有的经济数学教学内容,适当应用情境教学法

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不同于只是学习单一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工商管理类中选择诸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不同分支。而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到与其未来从业方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为此,我们提倡能够不断完善现有的经济数学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立足于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起新型的经济数学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获取到基础性和理论性相融合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从事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师能够适当的引入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给予学生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生活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强化学生对于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为主动的投入到这一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来。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在开展哪一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都应当尽可能的避免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出现,而是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教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第10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广大一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惯势,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乃至有可能出现的“考点”和高考的核心考点基本烂熟于心,用最简单、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把知识、方法、技能传授给学生成了他们的任务。长此以往,一些教师甚至是名师就疏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成绩,理论和实践逐渐脱节。

专业引领就是由专业人员介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力求在较高层面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重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复。

教科室广泛分布于省级、市级、县级的教育研究机构中。教科室主任队伍中,多是教学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他们一方面能较多接触教育理论专家,较早接受课程理论培训,比较容易把握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另一方面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深入课堂教学,比较了解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困惑。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高校资源凤毛麟角,中小学想请大学课程论专家或学科专家举行讲座是很难的,教科室主任则是和他们接触最多的,所以,他们应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高效的专业资源。

二、教科室主任专业引领的内容和方式

1.教科室主任对教师专业理论的引领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教师长时间沉浸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搜索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同时由于资料的缺乏,以及学校工作的相对封闭,难以及时获悉最新的理论发展以及一些实践经验的介绍,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专家的理论支持。通过教科室主任的专业引领,使广大教师充分了解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教科室主任要在尊重一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调查、聆听、发现问题,提供信息,形成课题立项研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以及谈话渗透等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对课程理论、校本教研理论等专业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引领,使其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教科室主任联合学科教研室主任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引领

教科室主任和学科教研室主任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掌握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很希望教科室主任和学科教研室主任能全过程参与自己的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因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是有距离的,而且课堂是复杂多变的,在应用理论顺利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很可能会同时生成其他问题。因此,要把课堂作为案例,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诊断与评价,通过诊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基于真实课堂的研究,必然要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复杂问题和矛盾,有的甚至是一时还无法解决的,然而围绕具体、真实的课堂展开的案例教学,不仅改变了过去那种脱离实际、回避矛盾的“象牙塔”式的研究,而且教科室主任与学科教研室主任和一线教师共同搭建了一座“田野式”的工作平台,教科室主任与学科教研室主任和老师还能够从各自不同的背景角度发表不同的意见,达到互相启发的效果。

3.教科室主任对教师科研方法的引领

教科室主任从教育科研方法方面引领教师研究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当时记下了,想要研究,但因为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所处的理论层次,决定了一部分教师无法及时总结自己的实践。他们渴望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以更理性、更有效地指导自己今后的实践,并与同伴沟通和分享。因此教科室主任要在教师发现问题时及时引领,帮助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并进行科研方法方面的指导,时间久了,教师就会增强研究的信心,体验到研究的喜悦,教师的研究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同时,教科室主任更应当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方法,让广大教师意识到,教学即研究。一旦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那么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研究中发生,在研究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必然会带来观念的改革,新理念的吸收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使理论、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步成长。

4.教科室主任对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

教科室主任虽然对校内所教专业的课堂教学现状了然于胸,但由于人数有限,教科室主任不可能掌控所有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无法满足全校学科教师的引领需求,因此,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科室主任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发掘有潜力、有创造力的优秀教师,重点培养其独立调研和组织研讨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主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学会收集、整理、利用与学科相关的资料,捕捉课堂以外的学科风景,接触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过去从未想过的问题。来自一线的教师更能保证专业引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经常性。通过高强度、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研究,使这部分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科骨干或名师,这样不仅能引领本校学科组的发展,同时还能在校际备课组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5.教科室主任对学科网络支持的引领

一个教室的容量毕竟有限,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动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其他有利条件。而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最希望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引领帮助。因此,加强专业网络建设,建立学科教学网络平台,为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共享资源和专业引领,使教师与教科室主任、学科骨干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科室主任可以通过网络,特别是设立论坛的形式,将每次教研活动的上课教案、讨论记录、教科室主任、学科骨干、学科教研室主任的听课笔记共享,也让更多的教师来学习、评议,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个人制作的许多课件、教学论文、优秀教案等可以通过这个学科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其他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教研共享资源。

三、教科室主任专业引领需注意的问题

1.教科室主任要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如果一所学校只有少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多数教师则置身于外,那么可以断定,这所学校教研的主体还不能说是教师。因此,教科室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引领作用,每一个学科都要有研究课题,以课题为抓手,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从而实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教科室主任可以引导教师“教中研”“研教合一”,即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观察、积累、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引领一种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

2.教科室主任的引领要有效而不越位

好的引领既需理论,又需经验,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单凭理论则太抽象,教师不易理解,引领往往不到位;单凭经验,手把手地教,又容易越位。许多人抨击公开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引领越位,使公开课成了作秀表演。有一个参加赛课的教师曾说:“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他说教案写出后,学校学科教研室砍去一半,到县区里又被砍了一半,最后到市就被砍光了。这样的课不可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越位的引领使教师失去了自我,这无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导”最终是为了“不导”,教科室主任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3.教科室主任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思维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一、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三、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 发展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