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14:4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给排水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大众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城市给水排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为目标的,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应使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目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城市与建筑给排水工程》、《市政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十余门课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1]。同时,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实习与设计两方面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加强,其中课外实习主要包括认识、生产、毕业、金工以及测量等实习内容。在专业设计中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课程设计的内容具体包括给水处理厂、排水管网、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检验自身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以及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使其深入了解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与实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知识形成实习报告,教师对其工程设计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图纸绘制进行评价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作为教学跟进和完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给水排水专业毕业生需要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迫切性
当前,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较强,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实际中,施工管理、工艺设备讲解以及工程设计等部分的内容都要求教师具有深入了解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对于实践性特点突出的专业,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设计及实习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在吸收优秀师资力量时存在以学历、科研成果为标准的现象,使得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此外,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对水处理相关工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然而,由于水处理工艺需要系统化的机械设备、控制措施以及检测仪表等内容的支持,这使得高校在开展生产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受限,课程设置方面对水处理设备的教学内容也较为缺乏,较少组织学生去水处理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同时也是设计院、施工单位、安装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亟需进行改革和提高,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提高
在教授给排水理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习实践经验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对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新兴技术和需求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给排水整体知识体系结构[3]。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水处理工程相关的法规、经济、建立、施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政策,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在工程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走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使用新的规范、标准、手册、产品的样本
在课程设计中以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以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泵站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以及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并以校企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毕业实习与设计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边实习边设计”的方式,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后,通过参与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从而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在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并完整任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三)增加生产实习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水处理生产及管理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生产实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对风机的种类、管道的相关知识、阀门的特征以及PLC的控制原理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注意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应主要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习时间,并且应要求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参与主要生产环节的机会,能够全面熟悉水处理工程的实际运行及管理工作[4]。
(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通过聘请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具有资深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工程设计及施工方面的规范性、实践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同时,校方还可以聘请污水厂、排水公司以及自来水厂等单位中对给排水设施具有丰富管理和运行经验的专家,对给排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特征以及设备的工艺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在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了解给排水工程实际创造机会。
(五)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实施经验的积累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针对当前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旨在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某高校给水排水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从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两方面进行:
1.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设试验、施工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七个方面对培养计划进行安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选择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5]。
2.要求学生的实践学习实践累计足够40周,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撰写专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给水排水实际工程项目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设计与开展的实际过程中,从而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切实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培养其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潜质。
3.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设置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在基础教学中设置金工实习、计算机训练以及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以及科技文化活动等。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水排水专业是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以期为广大企业输出高质量、高能力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程,柴蓓蓓.给水排水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的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2015,(3).
[2]沈红心,隋铭皓,邓慧萍,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3]于文波.浅谈高职院校给水排水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18).
[4]吴俊峰,朱新锋.提高给水排水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OBE;培养模式;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57-02
给排水工程是工科学科中的一种,旨在培养适应市政、环保、建筑等行业给排水工程技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水环境及水污染监测分析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2],对水污染防治提出了阶段性治理目标。同时,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出现,对给排水设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文借鉴OBE工程教育理念,研究本专业改革与创新,更好的培养能适应新形势、具备一定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能够迅速适应现场工作的给排水专业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
一、OBE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后应用于工程教育领域,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由学习成果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3]。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最大区别,是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先进行准确定位,然后通过各种合适的教育手段和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的部署和要求;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这都说明,在工程教育领域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OBE理念下的给排水工程教学改革
1.成果导向的给排水专业学习成果确定。给排水专业主要分为市政给排水与建筑给排水两个大方向,包括给水处理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教育者需要完成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取得该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对毕业生提出了十条要求,结合给排水专业性质,可将要求总结如下:掌握流体力学、工程制图、水处理微生物、水泵与水泵站、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学等基础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给水工程、给水排水管网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市政工程招投标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方法;了解水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监测和分析、环境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
2.成果导向的给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按照给排水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构建,将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与课程授课内容进行融合,如下页表1所示。
3.成果导向的给排水专业教学策略制定。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能够达到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的基础。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以教材为主线传授学生知识,但是随着给排水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规范在不断的修订完善,如建筑消防部分,2015年就同时废止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启用新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14)和《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新规范对建筑防火要求进行了多出修订,但大多数教材并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拘泥于教材,而应该通过各种新型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演示、大量引入实际工程案例等方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一门课程中,可以采用动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弯头、三通、四通、分水器等管件的连接方式,可以结合实际工程图纸讲解建筑给排水各系统的设计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成果导向的给排水专业实践环节安排。给排水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课程设计质量尚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课外实习环节,由于经费问题、水厂安全问题、实习周期问题等,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建议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师统一联系安排实习地点,毕业实习则有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尽量将实习内容与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更快的融入工程实践。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科研训练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能力,同时提高科研、创新和动手能力。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武汉轻工大学给排水专业本科生近年来多名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立项课题,内容涉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性质分析及无害化处理、污泥减量及稳定处理等。学生通过参与整体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给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成果导向的给排水专业学习成果评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不过分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是将焦点放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上。因此,对学习成果的评估不宜采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针对某一门课程,在不同时间对已经完成的学习成果,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并和设定的学习成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
三、结论
采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培养给排水专业人才,是实现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在OBE模式中,学生可以清晰地预见学习成果,即需要掌握哪些方面基本知识点和技能。OBE不限定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这为教师充分地展现教育艺术来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可以开展阶段性的学习产出评估,及时检查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根据评估结果即使调整教学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2015.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实践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现代工业、民用建筑是由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给水排水、电照、动力等有关工程构成的综合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对于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现在已发展成为由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建筑消防给水、热水供应、直饮水、水景工程、建筑小区给水排水、建筑中水处理和特殊建筑给水排水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体系。近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崛起,住宅小区的兴建、节水技术的普及、绿色生态小区、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等新概念的提出,为本学科注入了新的知识点,使建筑给排水工程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进步与发展,这也为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绿色建筑、美丽乡镇等一些新型建筑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新设计方法等。但由于高校课程课时设置及新技术传播应用时间滞后等原因,这些新知识要写进课本需要更长一段时间。《规范》里的内容早已更新,课本仍然使用旧规范条文是常有的事,这些问题使得课堂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概念,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点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别。
2.2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就业面相对较宽,除了去设计院工作之外,还可以到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建筑安装公司或在企、事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各专业的协调和综合训练;几乎很少有实验内容;教材内容滞后,一些新知识不能及时传递到学生中,形成学校只管教,社会的需求偏离教学内容情况普遍存在,造成学生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2.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手段已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但目前教学课件的制作只限于PowerPoint形式,手段过于单一,需进一步改进。
2.4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内容匮乏
就目前国内建筑发展情况来看,大中城市主要以高层、超高层建筑为主。一般高层建筑功能复杂,人流、物流频繁,管理不便,隐患多;室内装修要求高,物品多等。然而教材中对于高层建筑给排水的内容只是总结性的提出了一些说明,缺少理论基础和较为详细的授课内容。
3 改革路径与思考
3.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
相对于其它课程,专业课要抽象一些,如果没有接触实际工程,只是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要把实际工程搬到课堂上来讲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产生多大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仅仅靠思想政治工作和考试成绩来约束学生是不够的,即使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成绩而学习专业,最终随着考试结束也是他们忘记专业知识的时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其中,把老师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消防篇章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校园里与消防有关的设备、附件等,并要求学生拍成照片,看哪个学生找的多,找的全;在学习管材时,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已经见到的管材有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见到的。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时,一方面会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还会主动到网上去查阅大量生活中没有见的东西,这样就会跳出课本的框框,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感受、钻研、深入专业知识,既能感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又能掌握大量比较前沿的知识,使他们有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中了解到,现在的学生表达能力非常欠缺,特别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表达更加费劲。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增设一些学生讲解的内容,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老师听完后点评。为了在台上表现好点,学生都会主动去学习讲授内容,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在众人面前表达的能力,效果比老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3.2大力弘扬启发式教学
好奇是学生最大的特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好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针对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教学,学生往往对设备的工作原理会比较好奇,当学生看到某种设备完具有某种功能时,经常产生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工作的好奇感。如果这时老师原原本本地讲授课本的内容,学生的好奇心也许就会熄灭,但如果采用启发的方式,把最基本的理论提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奥妙”,收效会大不一样。比如在学习卫生器具和增压设备时,要利用学生新、奇的心理,启发他们运用头脑风暴法,不管他们的想法多么不成熟,只要有一点对路,就积极引导他们。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认识现有的设备工作原理,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会变为现实,会有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出现,看到他们自己的成就,学生自然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课程设计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课程。工程实践是检验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途径。为此,将工程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将整个教学围绕精品案例展开,各个系统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计算方法的讲解均围绕该综合建筑展开,使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设计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根据培养计划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周,从往届学生反映的情况看学生普遍认为时间太短,无法很好地形成设计理念。针对这一情况,根据每章的讲解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小设计,老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纠正小设计中的错误,最后学生在集中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普遍认为的课程实践环节时间过短的问题。
3.4教学手段的变化
由于网络技术空前发达,学生的信息量也很丰富,他们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仅有的PowerPoint教学手段,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在以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制作Flas,如管道内的气水流动规律;水泵、水箱给水方式;消防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运用BIM或3D技术制作三维管道布置系统;用CAD演示精品案例等。以便把生硬的教学内容形象地、通俗易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课件里享受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知识;部分内容可带学生到现场讲解和观摩,学生可以实实在在地触摸到哪些抽象的东西,实际效果要远远超过课堂讲授。比如在讲解卫生器具、阀门、管材、灭火设备、给水设备等内容时,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无缝搭接。
3.5丰富讲义内容
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新技术、新规范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动向,把了解到的先进成果增补到课程讲义中,来补充教材的不足。如:同层排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新型节水卫生器具;新型管材、阀门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卫生器具中的应用等。另外,为了满足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如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中给排水工程中容易出现的检修与设计脱节的问题、水质防护与安全运行等方面的问题。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关键词:给水排水 实验 模型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实际工程应用工作。2011年1月8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1]。这对给水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给排水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实际技能,形成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重要时期[2]。
1 目前实验教学特点及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校给水排水专业成立已整整20年,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和环境工程的实验教学过于相近。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等都相应开设给水工程实验和排水工程实验,相应的实验项目主要有:自由沉淀、澄清、混凝、吸附、气浮、过滤、离子交换、反渗透等单元实验。这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与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开设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相近,仅侧重于开设各单体构筑物的单元实验及研究,缺乏整套工艺流程的工程系统实验研究,给水排水的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容易与环境工程专业方向混淆。
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使专业实验教学更接近工程性,突出专业特点,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给水排水新型“模型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与方法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给水工程为例,通过在给水工程及实验教学中引入自来水厂布置及全套流程装置模型,进行给水排水专业 “模型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对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1 建立以自来水厂主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开设给水工程实验时,和环境工程一样,仅从全部单元实验项目中选符合大纲要求的6~8个单元实验,独立进行实验。例如过滤实验,仅需在单元构筑物“无阀滤池”上完成实验,分析准备好的水样进出无阀滤池的水质情况,观察滤池效果即可,无需考虑其他构筑物有没有相关影响,缺乏水厂工艺流程的系统实验认识。给水排水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工作,学生应该在掌握单元实验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系统地掌握全套流程装置的整体运行状况,并熟悉各构筑物的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及整体布置,以便毕业后从事相应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工作。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引入 水厂布置及全套流程装置模型, 建立以自来水厂工艺流程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专业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点:(1)在模型展示中提高工程感观性。在开展实验时,可通过全套流程装置模型展示水厂从进水到出水的整体工艺流程布置,把原来单独开设的过滤、自由沉淀、活性炭吸附等单元实验系统地展示在流程中,通过这种展示,学生可以熟悉各构筑物的结构原理,也可观察水厂各单元构筑物之间的高程关系及其设计的重要性,为以后设计打下基础。(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由于模型的引进,给水工程实验也可围绕该模型开展设计性工程实验项目,把实验教学由“独立型”转向“系统型”,学生可以根据设计的流程连接各单元构筑物,模拟水厂设计运行效果,分析实验结果并思考改进的措施;由此,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技能,而且能结合专业理论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全面训练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综合创造能力,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验模拟运行水厂的设计效果,突出专业的工程性,学生在夯实实验基础的同时,还体现出了水厂全套流程的工程设计,明确给排水专业的工程设计内容,实现“给水排水实验、设计、实习”三位一体的一体式教学。
2.2 建立给水排水模型设计等实践活动,构建新型模式
创新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重点[3]。给水排水工程学生在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需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解决工程技术难题,这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强化训练,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2011年10月,我校首次在2009级给水排水专业学生中举行 “第一届给水排水模型制作大赛”,学生通过自由组队,制作相关给水排水专业模型参赛。比赛有以下特点:
(1)模型范围:给水排水专业方向为主,①建筑给水排水方向:生活(或消防或合用)水箱、生活(或消防或合用)水池、消火栓箱、建筑给水(或排水、消防)管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②室外给水排水方向:室外小区给水(或排水)管道系统、检查井、隔油池、化粪池;③给水厂和污水厂方向: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曝气池等。相关设计尺寸均可参考相关教材,或从网上下载相关标准图片和设计图纸作为模型参考尺寸,要有相应模型的基本简图。
(2)评分标准:对模型的整体完整美观程度、实用性、创意、工艺等方面进行评比。
(3)学生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实践水平等,自主选择设计水厂的单体构筑物或水厂整体装置模型进行创新性设计,通过实验试运结果或创新程度等方式进行评选,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与动手制作模型,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从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的工作构件,加深学生对各构筑物的结构形状及原理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班级间的交流,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由“被动式”转为“主动式”,为学生提供 “创新”的模拟平台。
3 实践与效果
3.1 实验教学突出本专业方向,区别环境工程,工程性突出
通过教学实践,本届学生较往届学生专业认识明确,通过对水厂总体布置的感观形象认知,对各构筑物的具体结构有更深入的体会;同时,本届学生在进行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时,例如,给水厂课程设计、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等,比往届学生更能理解设计的原理和基础,更能注意设计相应结构时的细节问题,设计更完善,更合理,各门课程设计平均成绩比往届高2~4分,为毕业后较快地胜任实际工作打下工程基础。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模型比赛,学生在自主进行水厂模型设计时,往往会主动参观实验室水厂模型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思考,一方面,加强了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班级凝聚力加强。由于状态积极向上以及对专业认识深刻,2009级学生多人次获得院校级优秀奖学金,班集体也多次获得院级优秀称号;2013年1月,全级77人中有17人参加考研,创往届学生考研比例的高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领悟程度和设计能力较往届都有很大的提升。
4 结束语
深化教学改革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3]。通过不断的改革,近年来,我校给水排水工程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珠三角地区就业率达90%以上,有部分学生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研究生。实践表明,“模型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只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少坡,孙力平,卢静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改革新思路[J].中国建设教育,2012(3):79-81.
关键词:OBE;评价体系;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1前言
在环境工程众多核心课程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教-学-考”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如何客观有效的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做到“学有所获、获有所用,用有所成”,已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OBE评价体系的内涵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是一种于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发展起来的有较强影响力的教学理念。OBE评价体系是以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的系统,它有着包罗万象的方式和灵活性,可以被设定成很多形式以满足不同地域教育的需要。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这恰恰是国内高校较为薄弱的一环。OBE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培养体系、确定教学活动以及实施各种教学评估策略等,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3OBE与传统评价体系的对比
评价不仅是把关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延续。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OBE评价体系将重点从投入转为成效;从教师教转为学生学,而其关键点是明确标准。
4OBE评价体系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课题组将OBE评价体系引入到“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从“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检查评估、社会评价”四大模块开展综合评价,并分别设定权重为25%、40%、10%、25%,最后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良性循环评价体系。
4.1学生评教
学生在课程进行中,对任课教师的讲授、辅导、作业批改、讲评、实践指导等各项教学活动作出综合评价,并从客观角度以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式将结果反馈教师或相关管理人员,作为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部门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运用性极强的专业课,因此,其评价标准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自我评估对教师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是否能理解、掌握、运用及其程度。例如,能否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际生活中某一类废水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并进行工艺设计。
4.2教师评学
(1)多角度综合评学。教师从课堂、实践、实验、素质等多角度综合评学。课堂评估由出勤、师生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大作业、个人课堂表达等构成。实践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工程认识实习、排水管网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等,其评估由实践效果、操作技能水平、设计成果的质量和合作任务的表现等构成。实验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基本实验、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其评估由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使用设备和仪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验设计和科研、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能力构成。素质评估由环境科技创新实验能力、课外实践基地考察、名师座谈交流活动、创新成果、科研论文、科研总结报告、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训项目、节能减排大赛、环保创意大赛等构成。(2)多时段综合评学。教师从课前(预习、查阅污水处理文献和设计规范及标准等)、课中(出勤、师生专题讨论、个人课堂表达和课内互动表现等)、课后(大作业、实践、实验、素质等)、期中(阶段性考核、大作业等)、期末(考试、课程设计等)等多时段综合评学。
4.3检查评估
严格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华盛顿协议的相关标准开展评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主要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根据其标准体系设置相关教学活动,并以培养各类工程师(如: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为根本出发点,做到“以评促教,教评结合”。
5结语
OBE评价体系是以“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的系统。将OBE评价体系运用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虽然具体做法各有不同,更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反馈调整和优化完善,但只有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教学质量才能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改革不是“缝缝补补、遮遮掩掩”,而是“大刀阔斧、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Outcome-basededucation[OB/EL].
大多数国家、市政公司和建筑小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防止超标,保护环境。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测量仪表和技术,根据行业规章监测排放口的水质、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同时,为了过程优化、节省成本,在重要的处理步骤中需要进行工艺参数测量。在欧洲,水质在线监测比较成熟,但是在我国能熟练操作仪器的人才比较欠缺。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加强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管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供水单位应当配备水质检验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制度,依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检测规范做好水质及相关净水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等,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用户使用的二次供水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和水质检验。有些自来水公司虽建立了化验室,配备了部分仪器设备,但化验员数量不足,且未持证上岗,自检空白。有些化验室只能检测几项指标,检测数据报表不规范、不齐全,化验员检测水平不高,现场操作考核成绩较差。有些供水单位均未建立水质监测三级(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网络,没有进行全过程的水质检测,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指标的要求。
操作技术和管理岗位实用型供排水水质检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代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古老而年轻的主题,是教育教学的精髓和真谛。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达到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教学规律、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非常迫切。
二、教学设计
2.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给排水专业设置水质检验课程培养具有水质检验技术与管理工作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为水处理工艺运行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的依据,能够正确及时地反映水质状况。
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工作学会工作。因此,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以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保持实训内容、实训环境与企业现场一致,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从试液、仪器准备、采样、预处理、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水质评价、质控等各个工作步骤的完整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获得职业活动的技能和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求知即行动,行动即学习,以完成典型水质指标检验工作任务为驱动力、教学出发点和目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造不适于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不合理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实训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通过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学生通过符合要求的水质检验全过程的专业行动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是直接学习行为,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在“做实验”过程中获得工作成果,技能、经验和知识、并归纳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责任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行动中形成和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工作情境和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效果显著。
2.2教学目标设计
水质检验课程总体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供排水水质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水质检验周期、操作规程开展检验工作,使学生具有从事水质检验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具有水质检验仪器设备维护、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编写、采样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水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保证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和水质合格/达标。
教学目标有具体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与社会能力目标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污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控制项目、主要控制参数设计有两个项目,分别为污水进出水水质检验、污水处理过程水质控制与检测。结合给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源水检测项目、主要控制参数和水质监测三级网络设计有三个项目,分别是供水水源水质检验、净水构筑物水质控制与检测、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检验,按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设计教学项目,具有针对性,适合给排水行业岗位需求。
对每一项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对应一具体的工作过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会主要水质指标或参数的检测,并使学生具有水质检验方案设计、采样、仪器设备管理、检验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基础技能。
2.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2.4.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以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2.4.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4.3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学生做,学生模仿,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一、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现状
针对建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高等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以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为例,部分院校存在如下问题:1)盲目扩招,学生的就业方向专业性不够强;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专业基础能力薄弱化;3)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不够升入,实践环节薄弱;4)土建和安装不分家,偏重土建,弱化安装;5)重视强电、建筑给排水和空调工程,弱化空调、供暖、弱电,通信等工程;6)重视计量和计价,弱化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合同管理等。毕业季节,用人单位和学生出现“两难”问题,单位需要安装工程方向,基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岗位时缺乏自信和不知所措。
二、安装工程造价职业技能分析
从事安装工程造价的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掌握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管道、供暖工程、空调工程、建筑智能系统等图纸的识读,熟悉各安装专业工程技术规范、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建设管理制度,熟悉安装工程各专业工程的计量规则,具有较强的工程量计算能力,能编制项目各阶段造价文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熟练应用安装工程造价软件,有一定的资料管理能力等[1]。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包括施工工艺、专业识图、工程量计算、计价、编制经济性文件各环节的内容;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重视工程项目的整体化练习,实物化练习;重视毕业实践环节。
三、安装工程造价教学深思
(一)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分离
目前我国一百多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包括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大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原理、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仅有部分院校分离了土建和安装两个方向,独立设置安装工程造价专业,增设:管道识图与工艺、管道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作为安装方向专业知识的强化,使安装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安装工程常用材料,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安装及附件,防腐与绝热保温,变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等。而上面这些知识和土建专业没有直接性的联系,建筑市场对安装造价人才的需求也趋于更专业化。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装工程造价的教学中,理论基础知识涉及建筑水系统、电系统、通风空调、消防、安防等各个专业工程,而各个专业工程的预算与报价,又涉及到算量和计价两个环节,就要求学生必须要灵活和熟练地计算工程量和编制经济性报告。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就业前进行大量的综合实践。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合理设置校内外的实习、课程实训环节、毕业综合实践,在任务安排上,需要合理地设置实践题目难易程度、专业工程规模及范围的选择。
(三)安装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随着造价软件在造价行业中的深入应用,相应的安装计量软件和计价软件品牌越来越多,如斯维尔安装算量软件、广联达安装算量软件、算王、鲁班算量等等。这些计量软件总体的设计和运行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手动布置或者识别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然后运行计算机后台的计量程序,得到相应模型的工程量清单[2]。不同的软件有自身的特色,在操作平台的难易程度、模型的完整程度、算量的速度、准确度方面都有不同的差异,各高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笔者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教学的经历,小规模的安装工程采用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进行算量过程和结果的对比,会发现手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上会有所优势,但规模稍大的工程,软件算量有明显的优势。软件的应用属于一种技能操作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算量软件的应用只需操作能力的迁移。所以,在软件教学中应该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平台上可以较快地熟悉与掌握其精髓。
(四)赛教结合模式
工程造价行业每年都有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活动,展示各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水平的平台,也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笔者参与过几届大赛,从选拔、集训、总结,看到赛教结合方式的优势所在。大赛中安装方向的竞赛内容为:根据专用图纸,在指定时间和指定范围内准确计算清单项目的工程量,包括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创新思维题目。参赛团队相应设置集训课程为:《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与识图》、《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课堂教学和实物认识实习,实训模拟教学。集训时间虽短,但从工艺、识图、计量和计价,各方面的强化和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而常规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零散,知识系统的形成缓慢,专业针对性不强,甚至很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赛设置的创新思维题目,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延展和创新能力。安装工程造价不是计量计价的重复过程,现有领域内存在知识盲区和陈旧的思想。而创新思维题目的出现,更督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体制,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总结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V13;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904一、水力学课程特点
水力学主要研究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水力学课程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如水泵与水泵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水质工程学、排水水质工程学的深入学习打下牢靠基础。因此,学好水力学课程尤为重要。
水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质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对单调枯燥、抽象繁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加以充分吸收,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水力学的教学质量,是一直以来高校水力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土建学科教师共同面临的教研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水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运用,最终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简化分析水力学问题,并具备常规实验动手能力,主要包括水静力学分析计算与水动力学三大典型方程的灵活运用、水流形态的判断及其沿程和局部水体损失的确定计算,注重学生面对实际水力问题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基本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 理论教学部分
水力学的理论教学用时占到本课程总学时的70%,主要是传统“粉笔+黑板”板书教学和多媒体讲解及展示教学相结合,并辅以一定的讨论和检测习题来巩固完善水力学教学。刚开始,必须掌握静水压强、静水总压力计算分析和水动力学三大基本方程,只有精通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后续水头损失、有压管道、明渠恒定流、堰流、渗流等内容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水到渠成地完全掌握各种典型实际水力分析工程运用。水力学教学本身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强,有较多的计算方程及其附属的方程运用条件,再加之实际环境类型的差异及水质条件参数的变化,使水力学讲解授课和学习掌握存在相当难度,对工程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等基础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掌握过程中清楚各个方程的详细推导过程,包括等式方程的等效替换、适度变形和方程使用前提及在该条件下的参数确定,遇到与之对应的具体水力学问题,可以按照等式方程形成原理,写出适合实际问题的水力学方程。
此外,水力学教学课时相对紧张,在理论教学部分要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量体裁衣,有别于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水力学教学,重点突出水动力学中的“水头损失”、“有压管道”和“明渠”相关分析计算,让学生掌握与管道、明渠相关的水头损失及水流形态判断确定及分析计算,而堰流部分多是水利水电工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渗流多是岩土工程岩土水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或是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等专业的教学重点。鉴于此,课堂授课的例题讲解,要多以市政管道、室内管道、水泵站、大坝修筑、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为主,让学生更关注本专业领域所涵盖内容,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 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是水力学授课的重要环节。水力学的实验教学用时占到本课程总学时的30%,主要在实验室通过水力模型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现象,基于化学试剂在水中呈现的不同颜色,来清晰地观察不同外部因素驱动下的水流形态及所形成的水力现象,对课堂理论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并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整个水力学的学习变得轻松。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动手参与并思考问题,积极性显著提高。
值得重视的是,指导教师的水力学实验选择和教学安排对水力学教学效果影响较大。水力学实验的典型性是实验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水力学实验的全面性更值得思考,要选择能反映多个水力学知识点的综合性实验,特别重视涉及核心知识点的实验。例如,雷诺实验中层流和紊流形态的观察区分,阻力实验中水损的形成,及阻力存在下对水流形态的作用影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验装置和器具,回忆并讲解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强化理解,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工程中的水力现象,来分析其涉及的水力学知识,如泵站水泵的吸水管路、压水管路设置安装、室内用水器具的管道衔接及其水力成因,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水力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提升教学质量探索
(一) 强化基础课程教学
学好水力学需要掌握好工程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否则在水力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概念模糊,公式记忆不清晰等现象。例如,研究液体黏滞性、牛顿内摩擦定律、真空度等知识会涉及大学物理的相关知识,讲解静水压力、液体平衡微分方程、静水总压力的分析计算会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原理,水静力学中具体水工构筑物受力分析会涉及工程力学的力学分析内容。如果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分析具体水力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感觉找出解题思路却难以继续计算下去而不了了之,更多的时候甚至会对整个题目无从下手,这样发展下去会极大地消弱思考热情,教学成果大打折扣。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温习回顾以前的基础课程内容。在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的同时,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刚刚接触水力学课程的时候,就要突出水力学课程在整个专业领域的核心地位,要让学生明白学好水力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表明:(1)水力学是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不学好水力学,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等)和课程设计(水泵站设计、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设计等),甚至包括毕业设计都很难顺利通过,即使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途径弥补以前水力学的弱势,也会消耗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在初期学习过程中,掌握好水力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2)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本专业研究生初试时就考查水力学,基于考取研究生的高难度要求,如果想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学习,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学好水力学。(3)毕业后如果直接参加工作,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都不可避免涉及水力学知识。换言之,只要从事“水”相关的工作,水力学内容就必不可少。另外,水力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丰富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性将促使初学者高度关注,极大地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并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对水力学讲授至关重要。
(三)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水力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理解困难,公式计算较为复杂,单一选择“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模式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易受限制。与此同时,仅仅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堂学习难度加大。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效果显著[1-2]。在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方面,板书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优势,其讲解速度较慢,推导过程清晰,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而不落后,较为容易掌握。在水力学作用效果及实验现象描述方面,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深刻、形象,使学生迅速洞察其中奥秘,明白变化流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例题分析与小组讨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例题与习题讲解是强化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方法,小组讨论便于发现知识体系中的新问题并进行探讨归纳。如在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知识掌握中,可让学生总结比较“静”与“动”分析中的异同点,巩固基本理论。
创新教学模式助力教学效果提升。有学者提出“三合一”分层教学模式[3]。第一,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实例、生产实际讲授知识点,将课堂抽象的水力学理论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如水体动静结合的水力作用下大坝的建设施工。第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水力学教学探讨,教师定期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讨完成,并及时对疑难问题答疑和详细讲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第三,构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或是给出部分引导条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思考。
利用多媒体平台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动画视频展示让复杂的问题通俗易懂,尤其是在讲解复杂水力学现象的动态成因和静力分析、“动”与“静”耦合体系在复杂水力条件下的形成过程及水力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豁然开朗。此外,针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水力学知识。
当前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快速发展, “微课”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4],涵盖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历程[5]。“微课”的优点表现在: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等[6-9]。“微课”不同于一般单纯知识性的传统视频演示,而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针对一个很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具有“启惑”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习,区别于一对多课堂教学。“微课”教学模式可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技能,深化教学实践[10]。“微课”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模式,对教学重点或难点,可采用录制“微课”的模式进行讲解。“微课”应用于给排水专业水力学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四)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为促使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加强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水力学理论知识,但是在学习初期学生可能产生许多疑虑,即并不确定这些理论知识是怎样运用于实际生活生产,甚至会怀疑这样复杂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况下是否有效。水力学实验正是将理论与实践工程结合的实验探索,而实验参数的调整和不确定性正是实际水力现象的可能变化途径。直观的动手操作实验能让学生很快明白实验方法步骤及其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验所引发的新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以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水力学问题,动手实践可显著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化学实验,不同的水力学实验需要相对独立的实验仪器。“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模拟”是水力学实验的通用流程。一般情况下,在进入水力学实验中心后,教师先讲授实验背景、实验核心理论、实验流程,紧接着教师会示范模拟并讲解,其次是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记录,而后是教师指导实验并解析实验中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整理仪器、离开实验中心。实际教学中,可分小组实验,但各组进行的试验一般相同,而实验最终结果差异较大,甚至部分小组实验难以完成,针对这些差异的讲解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外部因素对实验的偶然性影响和理论知识对实验指导的必然性作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书并批阅反馈,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报告所涵盖内容,而且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五) 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知识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当前大学生的能力评估已经不单纯依赖于考试成绩,大学生知识创新活动是另外一种展示大学生风貌和知识水平的方法[11],也能一定程度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水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以水力学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是课堂教育与实验室教学的升华。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或一些社会团体举办的具有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性质的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国给水排水杯”“力诺瑞特杯”“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大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自信心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方法不局限于各种竞赛,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等形式体现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普遍缺少科学精神,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创新平台有待搭建,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等级评价体系等[12]。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宣传工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各项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
三、结语
水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性基础课,对本科生后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影响很大。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是一项重要课题。充分利用当前信息化技术优势,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甚至新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规律与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传统教法与新形势下现代教法并轨,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小英, 孙书洪, 周青云, 等. 多媒体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选择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0):253-254.
[2]司春棣, 韩会玲, 齐清兰, 等. 水力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使用模式优化研究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09, 11(3): 351-353.
[3]郑志宏, 李寻, 刘金辉, 等. “三合一” 分层教学模式在水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3): 79-81.
[4]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36-42.
[5]胡铁生, 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2): 5-13.
[6]胡铁生. 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15-18.
[7]胡铁生, 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11): 65-69.
[8]张志宏. 微课: 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0): 50-51.
[9]张剑波, 张欣杰. 高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 9-11.
[10]吴秉健. 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23-26.
[11] 钟玉泉, 彭健伯. 问题激发教学法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7): 57-58.
[12] 陈雄辉.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探析 [J]. 社科纵横, 2007(7): 133-135.
关键词:高职院校;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前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的简称。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研究较少,科别分类下的实训空间设计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建筑设计的角度对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总结使用现状问题,对调研实训用房进行优化设计,分析钻井液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丰富钻井技术专业实训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
1.1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教学角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建设标准较少,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简称“92指标”),以及《技工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已实行二十余年,与现状脱节,设计指导意义减弱,亟须修订与完善。[1]很多高职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参照普通高校的设计模式,各个专业的实训空间没有按照课程需求设计,造成了实训空间面积不足或浪费的现象。
1.2钻井技术专业
钻井技术专业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下的石油与天然气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专业代码为540401,钻井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石油工程院系的一个主要专业。钻井技术是以整个钻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1.3钻井液实训空间
钻井液实训是钻井技术专业实践训练的一门必修课程。钻井液实训空间主要包括实训室和准备室两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掌握常用处理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2钻井液实训用房现状调研
2.1调研方法
(1)实地调研分析法本文调研选取YA职校、TJGC职校和CDSY高专为对象,对调研对象进行建筑图像采集、室内外环境调研、建筑平面测绘和师生访谈,然后绘制实训用房平面图,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为课题研究获取详实有效的实证信息。(2)对比研究法综合上述已有资料,从建筑学角度进行论证,对实测内容进行分析绘制数据表格,从而总结其空间的相似性和特殊性,运用科学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3)相关学科交叉分析法高职院校的实训建筑与教育学、建筑学、规划学、环境行为学等多个学科有联系,结合上述学科,综合分析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设计,系统地对实训空间设计模式进行研究。
2.2平面布局及使用现状
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没有相应的建筑设计参照,现有的实训空间多数按照普通实验室的标准设计,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
2.3影响钻井液实训用房的因素
(1)学生数量。实训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学生,上课学生数量决定了实训空间使用的舒适度,一般情况下2人一组进行实验,分15~20组,生均指标是衡量实训室使用舒适度的标尺。(2)学科建设。各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重点、招生数量不同,对实训室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化,所以在建设初期面积的差异化就体现出来。(3)实验要求。实验需要良好的通风系统、上下水系统,以及钻井液废液处理处。
3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3.1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指实训空间的建筑尺寸、空间组织、面积配置等,结合实训设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量化标准。高职教育的实训应按自身定位创建特色。课程设计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钻井液实训用房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场所,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标准化原则。实训用房应以标准的实验台操作距离设计,实验台有良好的上下水系统,在实验台两侧设置交通空间,形成标准化的实验实训空间。(2)规范化原则。实训空间应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规范化的建筑模数。(3)实用化原则。空间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空间满足操作需求,体现实用化原则,使实训用房使用较为合理。
3.2优化方案
笔者在CDSY高专的钻井液实训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1)调整理论教学方向,并将实训设备区域放置在教室一端,留出一角专门用于钻井液废液收集。(2)在原有黑板处放置实训仪器存放柜,方便仪器保存。(3)在实训室一侧设有准备室,为教师提供操作准备区域。(4)钻井液实训室同时满足40人操作实验,2人一组,共计20组。钻井液实训室实训设备为中小型设备,对层高无特殊要求,可以设置在任意楼层。具体的设计方案及对比如表2所示。钻井液实训空间需要容纳学生操作的实验台,应有良好的给排水、通风系统,且需设置钻井液废液处理处。各院校在建设钻井液实训用房时可根据院校特色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
4结论
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应结合院校特色和需求,以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为原则。实训空间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建筑的理论研究较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细分化研究,丰富高职教育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民,罗琳.关于西北地区职业技术院校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思考[J].南方建筑,2013,(03):35-37.
[2]叶莉.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文化建设思路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12):67-68+72.
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证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2.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3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3.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3.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
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3.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
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3.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
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5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主体性实践教学注重交互式、开放式、弹性的教学方式,鼓励了学习积极的学生,但对一些散漫的学生显得办法不多,由于小组讨论、分工内容把关不严,有些学生蒙混过关。尽管实习有计划和管理措施,在外出实习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实践过程中很难完全监控到每个学生,有个别抄袭实践成果、缺席实践活动的现象。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准备、实施手段与方法与教学效果量化的手段就不多。对学生而言,它的绩效是反映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范畴中,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总结
[摘 要]现代园林中使用的复合木材,既克服了天然木材强度较差,易于腐烂的缺点,也相应减少了天然木材的使用量,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因此,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立足于因地选材的基本原则,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伴随着园林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园林建设者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要求广大的园林建设者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既不固步自封,怀疑和排斥新材料的使用和推广,也不盲目追新求奇,铺张浪费。勇于推陈出新,探索和尝试新材料的使用,为我国园林事业的百花齐放贡献一份力量。园林建设者要坚持就地取材、因材构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这既能较好地体现出园林建设的经济性,优先选用现有的材料来造园构景,又有助于体现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园林;建造;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01-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园林作为与人们平时生活、休闲密切相关的活动场所,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如何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便于人们交往和休闲,学习和娱乐的多功能复合人性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的好坏。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渴望绿色、健康的田园生活,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园林工程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在综合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功能的前提下,处理园林中工程设施与风景园林景观之间的矛盾。作为运用艺术和技术等综合手段营造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的景观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日益收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园林建设中园林材料的不断更新和扩充,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也促进了园林设计理念的发展。而园林材料作为表达设计概念的基本单元和主要的物质基础,与园林设计之间必然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休闲、文化、交往等多种功能的更高领域递进。
园林工程的研究范畴包括工程设计、工程原理、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讲授课程设计与模型制作、现场教学三部分。园林工程是以工程为基础且运用于风景园林建设的专业课程,是园林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园林工程要求将园林艺术和市政工程融为一体,同时具有工程构筑物的功能和与园林环境相协调的外貌。我国园林工程研究的内容与国外类似课程相比较,基本内容和章的划分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突出了中华民族园林传统的民族风格,欧美的课程则在喷水和人工水池和园林机械方面有所侧重。它将园林艺术和市政工程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园林工程构筑物既能发挥自身的功能,以自然山水园中的路、水、山、石为重点,含假山工程,又与园林环境相协调。国外的新的材料在我们面前层出不穷,特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加入了世贸组织的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方面面的发展都与国际接轨,通常意义上的材料,统指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物体。上海世博会上一些场馆所运用的材料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人类在材料的使用上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这也更加激发了园林建设者对园林材料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既掌握园林工程的基本理论,又具备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植物绿化、山石地形、景观建筑及构件是构成园林景观三大要素,细部设计和施工质量是成就传世之作的关键。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土方工程,园林的给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假山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供电工程和园林机械等。园林景观设计是在大地上进行整体环境创作,是与周边环境、建筑、与自然生长节奏相关的复杂动态的过程;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高技能的工匠不足?而大量出现的是,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目的是展示政绩,供人参观;商利导向的美化,试图通过美化招徕住户,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居住意义,导致了居住区美化走入了歧途。随着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特别是在新建居住区中,真正为居民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共同构成现代化城市居住区的总体形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以城市河道治理为例,介绍了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作为我国可以学习的对象,总结了其获得成功的原因,随着国内技术水平、施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外风景园林界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国内风景园林设计也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新技术,但在技术和观念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贴近居民、贴近生活,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念。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建成区不断地迅速扩大,新建居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绿化建设,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在城市的大园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问题正在逐渐改善,但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景观园林建造效果的粗糙和偏离,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有经验的、优秀的、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
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在园林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是当前的重大课题。同时,施工单位的按图施工效果并没有得到设计师和甲方的确认与修正,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中妥善协调,景观设计是一种意念和愿景,其结果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设想,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建成项目。设计师还应在科学理性的精神、丰富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开放精神方面下工夫。景观项目涉及的地域范围大、涉及工种多,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走地方环境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乡土主义的道路,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本土环境特征才能走中国园林自己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科学化之路。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高技能的工匠不足;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优秀的、有经验的,而且真实的景观实景已远远超过了图纸二维或三维的表达范围。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虽然问题正在逐渐改善,但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景观园林建造效果的粗糙和偏离。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管机构等并不仅仅局限于河道治理领域,而适用于风景园林工程的各个领域。当时的设计者技艺高超,与施工者协作紧密,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并为自己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感到骄傲?通过园林材料基本性质的认识,列举重要的园林材料的特征和应用手法,园林材料历史沿革的了解,旨在树立正确的选材观念,为日后更好地为园林建设服务。园林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变理想为现实,化平面为立体,既经济面又美观、实用的好作品要把艺术性、技术性和科学性结为一体才能创造出功能全面、技艺合一。我们应当有选择性、修正性的学习西方国家的新技术新理念,关注其新技术的物质表层,也要注意对其背后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对于景观设计思想的积淀。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建起了令世人赞叹的精致园林艺术作品,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周边环境,景观施工实际是一项设计再创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