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

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

时间:2022-10-16 05:5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入职教师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发展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9-03

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发展造成了高校师资的短缺问题,为了解决高校师资问题,各大高校积极引进青年教师,使得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比率不断攀升,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在29岁及以下的教师人数为236347,占总体的15.8%,30~34岁教师人数为364180,占总体的24.3%,34~39岁教师人数为266353,占总体的17.8%,统计上述数据所得40岁以下教师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57.9%。

高校新人职青年教师承担的课时量重,有资历的老教授将时间集中在课题研究上,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学任务就压在了青年教师身上。许多新人职教师从进入学校工作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走上讲台,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这不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热情度。处于职业发展起步阶段的新人职教师,繁重的教学责任和专业研究之间的冲突成为他们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同时,高校新人职教师大多是非师范类毕业的博士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缺乏教学经验,在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其教学生涯,使新人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遭遇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而在科学研究上,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目的十分明确地指向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青年教师在新人职期间,教学任务繁重,能用在科研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但在职务晋升时,科研成果的要求又占相当重的比例,这就导致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不平衡。同时,青年教师申请课题难、申请经费难等问题限制了科研发展。针对上述教学和科研问题,高校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实施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促进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人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1.新入职教师培训

对于高校新入职青年教师来说,首要的是适应学校环境并能够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针对处在适应期的新人职教师的特点,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项目名称各异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如新任教师教学培训班、新教师研习营、新任课教师培训等,培训时间也各有差异。各高校新人职教师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德师风、学校育人理念、学校文化传承等教学适应方面的培训,旨在帮助新人职教师熟悉学校教学文化和教学传统,使新人职教师能够尽快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培训的另一方面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能力提升偏重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目的在于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分享则主要由一些优秀资深教师分享相关教学和科研经验。新教师入职培训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观摩后提升新人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为了把握好人职1至2年这一高校教师发展的关键期,从2014年9月起试行新人职教师教学准入制度。该制度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新教师培训阶段,在秋季学期展开,具体活动由校史校情培训和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两部分组成,由人事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负责;第二阶段是考核阶段,在春季学期开展,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分为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提升两个模块,目的在于促进新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新人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新人职教师迅速发展,使之能够从容应对高校教师发展的趋势。教学准入制度规定新人职教师须在培训后以“微格教学”的形式展示其教学基本功,经相关学科专家考核合格后,才能够从事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同时,学校会把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成绩和参加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的情况纳入其教学奖励评定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考核范围内。

2.新人职教师助教制度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不少高校实行新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新教师助教制度每学年组织一期,每期为时一年。新教师入校后的第一学年,原则上不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但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新教师岗前培训活动,完整地旁听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深化其在博士研究学习阶段形成的科学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规定新人职教师须在第一学年担任一门课程的助教工作,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对于因为专业或者课程原因而无法担任课程助教的新教师,须观摩一至两门课程,课时不应低于64学时,新人职教师在助教工作合格后才能够独立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

3.新人职教师导师制

高校新人职教师的教学辅导老师是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新教师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等因素通过一系列程序严格选拨出来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其主要职责是担任新人职教师的入门导师,承担培训任务,编制新教师培训计划,实行“一对一”指导模式,对新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辅导,传授教学经验。高校新人职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短、对教学工作不熟悉等原因易陷入孤立状态,入门导师的出现,为新人职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方面提供了周全的支援。

4.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档案袋、影像资料库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档案袋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实资料数据的记载,如实呈现出青年教师教学改进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成长影像资料库是学校为了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视频摄制系统,用预约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免费拍摄以及制作典型教学案例的服务。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拍摄课堂教学录像,拍摄时间分散在新人职教师入校当年第一次课、最后一次课和入校后第二年以及第三年。中心以网络评议的形式委托相关学科专家对录像进行点评和总结,中心汇总意见后反馈给相关教师,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5.青年教师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

教学沙龙活动主要是为全校范围内的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活动提供平台。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教学沙龙活动由各个学院轮流承办,活动主题自定,开展时间不定。名师工作坊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名师资源,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各项主题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和交流,工作坊鼓励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互助小组,小组内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助。

6.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组织公开课形式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目的在于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基本功、切磋教学技能、分享教学经验提供相互学习机会。例如: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教学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评委进课堂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参赛教师的日常教学状态;第二阶段评委结合教案设计对参赛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并对第二阶段比赛全程录像,供师生观摩了解。

二、高校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展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设立为高校新人职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新人职教师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但是由于发展的不成熟,新人职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各高校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投入,私人教育基金会的投入有限,活动经费来源相对单一,活动经费十分有限,限制了校本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从培养时间上看,高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侧重于新教师第一年的见习期,培训活动主要以岗前培训为主,忽视了新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贯彻性;当前各高校开展的新教师培训活动从整体上侧重于教学发展活动,针对新人职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的活动有限,如厦门大学虽然设立学术休假制度,但是要求任教5年后才可申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人职教师的科研发展。

2.新教师培训的改进对策

(1)拓宽经费来源,设置新教师发展专项基金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经费现状,需要破除现行的发展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各高校应积极依靠本校学科优势,多渠道筹集教师发展经费,拓宽经费来源,为新人职教师的校本培训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在拓宽发展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增设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奖励项目,加大项目的奖金额度和精神鼓励,激励新人职教师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自身发展中去。

(2)丰富和完善新人职教师发展项目,重视新入职教师的个人发展

高校应设立丰富的新人职教师发展项目,开展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新人职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意愿和职业需求,化被动培训为主动发展,调动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从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出发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培养形式。丰富的新教师发展项目应该贯穿新教师发展的始终,根据不同阶段和水平新人职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各有侧重。同时,可以拓展新教师适应项目的范围,把新教师人职后面临的生活问题纳入进来。高校可以集中学校资源帮助新教师解决入职初期面临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的问题,提供丰富的指导信息,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差异性的服务。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调查

作者简介:李娜(1983-),女,山西晋中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与教师培训。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型研究”(编号:GAA15006),主持人:李志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05-05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职院校引进了很多新教师。这些新教师来源广泛,包括普通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应届毕业生、行业企业人员及其它普通高校调入人员等,且专业背景极为复杂。在我国高职教师就业准入制度和能力标准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开展科学、有效的培训是促进高职教师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被逐一细化。在各类研究中,均明确提出了入职培训。入职培训就是要解决新教师入职初期的角色转换问题,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复杂的教学实践,加速新教师的成长,缩短成长周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新教师融入岗位并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了协助新教师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同时也为了完善学校相关管理工作,笔者通过分析五所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现状,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想法。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概况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和首钢工学院为调查对象,选取各院校共150名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同时对20名新入职教师及各单位5名行政人员开展了访谈。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培训现状及培训期望等。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达到了100%。调查工具是自编问卷,调查收集来的数据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排序题,运用平均综合得分对结果进行综合排序。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近三年来新入职的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受访的150名教师中,近三年新入职的教师有121名,占受访人数的80.67%。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对象的总体工作情况

调查显示,有51%的新教师承担10-16周课时的课程,承担23周课时以上的新教师仅占9%。这表明,高职院校对新教师课时的安排相对比较合理,为新教师提供了培训和学习的时间。有58.67%的教师承担了班主任工作,56.67%的教师承担了科研工作,42.67%的教师承担了行政管理工作。部分学校要求新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1-3年,或新教师必须在行政岗位工作岗位0.5-1年,同时为了提高新教师的整体水平,新教师也要承担一部分科研工作。

尽管新教师的压力很大,但新教师仍然比较认可教师职业,且对教师工作充满热情和希望。69.33%的教师选择不会离开教师岗位,8.67%的教师选择会离开教师岗位,22%的教师选择了不清楚是否会离开,这表明培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谈到对教师工作的整体感受时,88%的老师选择了具有挑战,需要学习,仅有1.33%的老师选择了毫无挑战,也毫无兴趣去学习。表明新教师的求知欲望强烈,急需加强学习和培训来迎接各种挑战。

(二)培训现状

1.培训学时完成情况。仅有28%的新教师完成了72学时以上的培训,有40.27%的教师只完成30课时以内的培训。而在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的相关规定中,要求每位教师均要完成年均72学时的培训学习。

2.培训效果满意度。71.33%的新教师对培训效果持基本满意态度(见图1)。将培训效果满意度和参加培训学时情况相结合发现,培训学时多的教师,对培训效果满意度评价也高。这与现实人类心理反应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参加培训的渴望以及培对新教师的重要性。

3.新教师对培训目的的看法。38.67%的新教师选择了培训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利途径,40.67%的新教师选择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执教能力,7.33%的新教师选择了为了评职称需要完成学时,从个人意愿角度考虑,这三个选项均属于个人主动培训范畴,而仅有13.33%的新教师选择了学校交办的工作任务这一被动培训选项。这一现象再次表明,新教师对培训的渴望以及新教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4.现有培训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满意度。22.67%的新教师选择了十分满意,68%的新教师选择了基本满意,只有9.33%的新教师选择了不满意(见图2)。通过将培训对个人发展的满意度和参加培训学时情况相结合发现,培训学时多的教师,满意度也高。这表明,现有培训基本符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要求,能够对教师个人发展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再次证明,新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培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渴望能够参加培训。

通过对培训现状进行调研,新教师对现有培训的效果及培训对个人发展的贡献均持整体满意态度,但由于大部分教师没能完成规定的培训学时数,因此,在现有培训的基础上,培训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教师对于教师岗位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明确,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教师希望通过培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提高执教能力,表现出了较强的进取心和事业心,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培训内容

按照参加培训次数由多到少,新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及权重情况如表2。新教师培训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能力、高职教育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其次是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英语培训、学历学位进修培训以及校情校史培训的比较少,可能和校本培训的不足以及新教师学历学位本身较高有关系。

按照个人意愿由强到弱,新教师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情况如表3:新教师希望得到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技能的锻炼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与实际培训对比发现:新教师希望在专业知识的更新、科研能力提升和实践技能的锻炼等方面加强培训,弱化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对英语、学历学位的培训,淡化对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见图3)。

综合上述情况,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双师素质,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开展教师所需的培训,才能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培训形式

现有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和研修班学习的形式,一般是集中性的一对多的讲座培训,出国培训的机会很少,下企业实践和专业考察、交流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如表4)。

新教师最希望参加出国培训,其次是下企业实践和专业考察和交流活动(见表5)。说明新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更希望能够走出去,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实际参加培训和希望参加培训的对比(见图4),看出现有培训形式与教师需求的不一致。新教师希望能够参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同时为了增强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加强英语培训,而那些讲座式的理论性的培训已经大大超出教师的实际需求。

(五)培训效果的评价

有62.67%的培训选择用考取资格证书的方式进行最终评价,有51.33%的培训采取撰写培训总结的方式进行评价,有48.67%的培训选择技能操作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有48%的培训采取现场汇报的评价方式,有44.67%的培训选择了设计具体实操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价。

新教师普遍认可通过考取资格证书、设计具体实操作业和技能操作考试的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对考取资格证书这一评价方式的认可,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职业院校对资格证书的认可,使得新教师希望通过获得资格证书来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从而提高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新教师希望通过实操作业和技能操作考试来进行培训效果评价,表明新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操守,有意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三、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起步晚,传统观念认为拥有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人是具备最高专业知识的,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而实际上,教师职业同社会上其他职业一样,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发展。入职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其加强培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新教师,高职教育同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能力。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理念,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培训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政策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训大多参照普通高校的管理,即使有针对高职教育的政策,也特别孤立不具体,明显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例如,对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高职院校的新教师同其他教师及普通高校教师一样,采取年均不低于72学时的政策,这明显不符合新教师刚刚步入教师行业急需通过学习来适应新岗位的需求。政府部门应该在了解高职教育和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具有可执行力的具体实施方案。首先,应该明确新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主体及其任务,加强对新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其次,要对培训的学时、目的、任务和经费来源等细节进行明确规定;第三,要指导新教师培训的制定,在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新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制定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保障培训过程的有效实施,调动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第五,完善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激励机制,提高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六,明确企业作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关政策约束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三)建立健全新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教师培训应与学校发展同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建立新教师培训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是一综合性的动态评价体系。培训前,开展对培训计划的有效性评价,包括对培训对象分析、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可行性调研等。培训中,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随时根据情况调整培训方案,实施发展性评价。培训后,不仅仅要针对此次培训进行效果评价,例如采用随堂考试或获得资格证书的方式;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跟踪和回访。通过教师职称变化、学生满意度调查、学生就业率以及教师本人教学科研等能力的变化来反映培训效果。

(四)建立健全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体系

建议成立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

1.政府部门成立“新教师入职培训领导小组”。政府部门应参与到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工作中,承担领导和管理责任。成立“新教师入职培训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政府管辖范围内新教师培训具体政策的制定,引导各单位新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负责对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加强对培训的监督和检查,协助各单位完成培训评价工作。

2.各高职院校成立“新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新教师入职培训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培训的具体工作应由专门部门负责实施。建议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行政地位,并对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教师发展中心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出发,不再将培训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任务来完成,而是综合考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持续发展机会。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下设“新教师发展中心”,该中心负责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并对培训及受训新教师进行监督和评价,协助新教师提出专业发展建议和具体专业发展方案。

3.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新教师入职培训中。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行业企业应该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具体到教师发展角度,应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新教师入职培训中来,引进行业企业级相关培训机构组织的新教师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开拓新教师的视野,又提高了新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引进第三方,加强对新教师培训的监督和评价。目前培训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均是因为监管不力造成,而由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虽然各上级主管部门也会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和考评,但均流于形式。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准确的进行新教师入职培训监督和评价,建议在培训的重要环节引进第三方。例如,现在师资培训工作的经费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为了规范这部分经费的使用,学校大多引进了财务评审机构进行联合评审。建议在培训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方面引进第三方,既能保C评价结果的公平,也能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全面分析现有培训存在的问题,引导培训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霞.高职院校教师入职培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12-113.

[2]秦传江,徐益.高等职业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策略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2):56-57.

第3篇

沉浸了好几天,才觉得得赶快写写接受培训后的心得体会。其实,这个想法在培训开始前就有了,可不知为什么,总是形成不了思路。对这次我入职教育行当的第一次教师培训,说实话,我竟然没有多少的体会。总感觉两天的培训,观点凌乱,表述不清,没有那种让我记忆犹新的片断和话语。但无论怎么说,任何人都是有优点值得我学习的,又扒拉出当时记的笔记,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需要我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注意: 反思1:多读书、勤写作。对于读书,我本身是很热爱的,只是有了电脑这种便捷的方式后,我好像很少翻书本了。这个问题的确需要我重视起来,严格规定自己上网的内容,一般的娱乐活动就应剔出,把时间尽多地转移到读书中。为此,我计划着从当当网上采购图书。这也是我上学时就有的想法。挣了钱,应自己多买书、多读书,充实自己。毕竟不比大学里的图书馆,走入工作岗位,再也没有多少免费的书可读了,那就买吧。其次是写作,我也倒是乐于写一些东西的。我想这个工作博客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我需要在身边备放上一个笔记本,把自己的一些思想火花、突发奇想什么的记下来,回来后再整理。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况且我又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工作的,在日常工作中,相信这方面的能力要求的更多。

反思2: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做为新入职教师,我觉得这点尤其重要。感觉这段时间自己有些好高骛远,把事情想象的有点简单美好。想起来有句话,老师,成就了学生的同时,你就成就了自己。是啊,做老师,不能有着一丝一毫的功利心态的。不能因为哪件事情对自己有好处,哪位学生对自己有利,就去做什么。我们仅仅需要的是,一颗爱心。拿着这颗爱心,去做事,去做人。好好的对学生,用自己的真情真意。认真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我才会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不要心急,也不要幻想着飞跃,我应该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

反思3:投入激情,适当增加理性。对于教育,没有激情是不行的,也不能成长为一名名师。只有真正的热爱这项事业,才会想方设法的去做好,才不会在这份原本辛苦的职业里体验到幸福。入职之初,我有激情,但重要的是,我到了职业倦怠期后,是否还能保持这份激情,这是需要商榷的。所以,现在的激情并不能代表永远,我应该延续这份激情到我的教育生涯中。同时,目前,我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激情,还要有理性。理性的对待一切,不要头脑发热,有事多请教同事、领导,虚心向别的教师学习。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课程体系;OBE;教育理念

一、OBE教育理念内涵

OBE(Outcome-baseEducation)教育理念也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1981年由斯巴迪(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教育理念提倡通过对学习产出的定位与分析,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产出有清晰建构的基础上,采用“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评价的教育模式。在整个学习发生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的驱动力始终为受教育者学习的结果,在学习结果的驱动下保证教育行为的方向性与有效性。实施OBE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学习产出定义(Difining)、学习产出实现(Realizing)、学习产出评估(Assessing)和学习产出使用(Using)[1],分别对应了培训课程设计的需求调研、课程设计、课程评估与持续改进。

二、OBE教育理念对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

OBE教育理念的根本核心在于从学习产出出发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迁移到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构上就形成了从教师学习效果出发对整个教师培训课程进行设计的原则,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应为学员“学到什么”而不是“给他什么”并贯穿课程始终。

1.有效训前需求调研是定义学习产出的基础

如果单纯将教师培训行为定义为知识交易的商业行为来看,培训者作为卖方,参训学员作为买方,培训课程就作为商品承担了交易的进行,培训者需要将培训内容通过自己的形式进行商品包装组合从而变得易于买方接纳吸收并给予好评,在一场交易的进行中,卖方必须清楚知道买方已有什么商品(已有知识结构)、需要什么商品(培训课程目标)和怎样卖给他(课程组织形式),在这三个方面中学员已有知识结构的调研是培训者商品设计即培训课程设计的起点,培训课程目标是培训课程设计的终点,而课程表现形式是课程设计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学习产出的确定需要建立在有效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在学员需求出现非正常偏差时,应在坚持学习产出为导向的前提下对学员学习需求进行引导。

2.课程体系合理建构保证学习产出实现

培训课程体系建构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主题的培训课程在培训过程中依照不同比例和顺序进行设计,能否科学地建构课程体系成为培训课程设计整体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OBE教育理念提倡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课程设计模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应围绕参培学员对于培训内容的接受度与训后行为的改进度进行建构,因此课程体系由哪些课程组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和以什么样的组合顺序出现,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应为学员是否能对培训内容很好地接受,而非课程体系是否“理念先进”和“形式规范”。

3.有效度评价保证学习产出评估

OBE教育理念中的评估学习产出指聚焦于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评价,评价强调对学习成果的达成和个人的学习进步,进而对学习行为和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在一般教学中多见于学生终结性评价,迁移到培训活动中则成为对参培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OBE模式中提到的“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作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2]。迁移到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评估环节则规定了培训课程评估应由聚焦于学习成果达成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执行、反馈多环节评价,在促进学员反思自身学习的同时引导培训机构由满意度优先的课程设计转向有效度优先的课程设计。

4.学员不断改进保证培训产出使用

学员参培后能否进行持续的改进是培训结果能否有效产出的关键,也是培训课程设计中最终结尾的一环,笔者在对教师培训的跟踪回访中发现,能够对自身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的学员占比相对较少,且呈现校长学员改进度低于教师学员,中学学员改进度低于小学学员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来时激动,过程冲动,回去一动不动”的情况仍旧存在。在OBE教育理念中一切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师培训作为成人的专业性学习,成果导向的学习过程不应停止在项目结束的一瞬间,持续改进作为培训结果产出的关键才刚刚开始,因此,培训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应结束于培训结业,而应设计相应的训后跟踪与持续改进。

三、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常见问题

1.需求调研偏差造成学习产出定义不明

训前需求调研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多样的,包含片面解读文件造成培训定位偏离的“定位性需求脱钩”、学员构成复杂造成的“结构性需求脱钩”和人员变动造成的“突发性需求脱钩”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僵化解读文件、心理防线和三方话语体系三方面。首先,僵化解读文件是指培训机构对于培训发标方即主管部门的招标文件进行僵化解读,导致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与培训方式的定位偏差,从而使培训课程体系建构出现偏差。文件解读一般针对的是培训项目发标方对于培训结果的“应然性”设计,其特点为全面性和方向性,因此,培训机构不能对于相关文件进行僵化解读。其次,训前调研中的学员与培训机构处于陌生人状态,陌生人状态下的心理防线突破问题一直存在,学员在参与问卷调查时对于问题的回答存在一定的身份顾虑,仅此如何筛选真数据成为训前调研的问题,培训机构多采用卷首语引导、匿名评估和多问题互证等方式提高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但随着学员参培次数与参加调研次数增多,调研结果的信度均存在不同层次的下降。在全国范围学员自选培训机构培训的训前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问题“您参加培训的动机为?”,答案无一例外是“学习先进理念以改进自身工作”,但开放性非必选问题“您认为重庆教育改革哪些方面是您所期待的?”很少人回答,由此得出结论大部分学员并未在参训前对重庆教育有过相应的了解,其参训城市选择上的动机未必纯粹。这一点在进行充分破冰后的二次调查问卷中“您选择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培训机构的原因是?”问题的答案进行了验证,多数学员选择外出培训省份的原因为“喜欢重庆这座城市”,少量学员为“有亲戚、朋友在重庆顺便走亲访友”,由此可知若想获得真实的学员需求,需要突破学员与培训机构陌生人状态下的心理防线。最后,话语体系上的差别也会造成训前调研偏差,这一点在培训承担机构为高校时更加明显。高校中的培训者大多数身份为高校教师,其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历造就了其学术化的话语体系,这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话语体系产生了不同。如“研训一体”一词在高校培训者的话语体系中倾向于“科研”与“培训”一体,指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对培训的研究,在一线中小学教师话语体系中更倾向于“教研”与“培训”一体,指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知识讲授,更参与到实际教研活动中进行提升。与之类似的还有“教研”“教学管理”“教改”等词汇,因此,话语体系的不同会造成培训者与参训学员对于培训产出产生不同的理解。

2.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体系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拼盘化”和“僵硬化”两个方面。课程“拼盘化”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低级阶段,在培训过程中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主题的培训课程进行随意分配,在一次培训中重复专题多次出现、培训重点不突出、课程间关联性差等问题的出现也多源于课程的“拼盘化”。甚至在个别培训机构中出现不同层次培训对象合班上课的现象,如笔者在参加某次教师培训者培训时,出现教师培训者与教师培训合班上课的情况,培训机构声称二者合班可以进一步促进交流,但最终的培训成效是有待提高的,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培训承担机构对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不够或对于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课程“僵硬化”主要体现在对于培训模式的过度依赖,培训模式过度提倡的“模式化”造成课程体系建构中的“理念优先、理论优先、模式优先”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培训课程体系建构中重形式而缺乏实用性的问题,部分培训机构对于课程体系的理解仅限于课程的简单组合,如某培训机构的“4+2+1”培训模式、“5+2”培训模式、“5+1+1”培训模式其根本只是培训课程在一周内的时间安排,所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构也很多最终成为课程的拼盘式的组合。其原因在于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没有对每个学习环节应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因此要在充分考虑学员学习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建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习产出的实现。

3.培训满意度评估过度重视而忽视了课程有效度

现阶段教师培训评价方式为满意度终结性评价,培训课程设计的好坏取决于学员学习的有效度,二者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大多数培训机构更倾向于学员满意度,从而造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过度照顾学员的喜好,课程严谨程度不够。培训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不应仅仅局限于满意度,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这种心理状态用数字给与量化,这个数字就叫作满意度。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过度追求学员的满意的心理状态就是将培训单纯地看成商业行为,将培训发表方、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单纯地看成厂家、中间商与顾客,而中间的商品就是培训课程。在这样思维指导下的培训课程设计更多倾向于学员“爱听”的课程,而偏离培训应有的效果。

4.持续改进环节缺失造成学习结果使用度低

学员参培后持续改进性有待提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培训机构构建长期的指导学员持续改进模式的意愿较低,参训学员受参训动机、学习习惯、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影响,持续改进意愿也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的培训课程设计更应加入持续改进环节,促进培训成效提高。就培训机构而言,在教师培训当前项目制的运行模式下,培训承担机构根据培训要求进行十天至一年不等的培训,在项目完结后因经费制度、人力调配等原因,对学员培训结果持续性跟踪一般不进行系统性设计。在实际操作层面,受满意度评估的影响,少量培训机构在培训设计中的训后跟踪的时间点截止到满意度评估结束,这也给参训学员造成了培训机构的功利主义浓厚的不良印象,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培训机构的工作难度。

四、OBE教育理念下的培训课程设计思维的超越

1.真实需求调研定义产出实现

在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真实培训需求调研是课程设计的先行条件,一切活动的开始都源于对学员状况和课程目标的准确把握,因此真实需求调研应从多主体和深解读两方面进行改进。多主体调研指需求调研对象应包含本期学员、培训发标方和近似学员群体,调研方式应包含学员问卷调查、培训文件解读、近似培训群体调研,三者共同定义培训学习结果产出。学员问卷调查倾向于对学员已有知识结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与培训目标认同度的调研,如笔者身为“国培计划(2018)”——重庆市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时训前需求调研设置问题“您认为本次培训定位为教师培训团队成员的培训者培训是否准确”,46人中仅有15人选择了准确,这就说明学员对于培训目标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培训文件解读是针对培训发标方的调研,通过文件解读的形式了解培训发标方对于学员学习后的期待,如“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2015年开始的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因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充分解读文件中“提高培训指导、研究和引领能力”表达的由教师培训向培训团队转变的培训需求,在项目实施时产生了培训课程与培训发标方需求不符的情况;近似培训群体调研多存在于连续性项目的提升,如笔者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作为重庆市级培训项目“校长资格人选储备工程培训计划”培训班班主任,在2017年第二次承担该项目时通过对于前一年培训学员的跟踪访谈,吸取前学员对此类培训的建议与意见,通过原有课程体系的重构和针对储备干部需求的课程开发,建构了2017年“校长资格人选储备工程培训计划”培训班课程体系并获得好评,在2017年获得好评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正与课程开发,从而产生了2018年的课程体系。深解读是指对于培训结果应在成人学习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参训学员作为独立成人个体的同时也具备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独立存在,两种身份产生不同需求并互相影响。参培学员作为自然人,其需求更多源自衣食住行、情感寄托和工作关系三个方面,更侧重于生存需要和相互关系需要的满足,而作为职业身份面对的需求更多源自教师、班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三个身份,更侧重于职业成长需要的满足。2016年第一次承办重庆市校长资格人选储备工程培训计划项目小学教学班时,根据学员“储备校长”的身份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安排的校长培训相关课程比例相对较高,在训前将相关培训安排发到学员群并请学员阅读后进行了一次需求调研,发现学员对于培训硬件设施、培训课余安排和培训请假制度关心程度偏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雷顿阿尔德的ERG理论中阐述的高层次需求满足受挫的情况下,多数人并非在高层次需求层面进一步努力完成需求满足,而是放弃对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转而加大对低层次需求的索取的论述,得出培训学员基于自身教师身份对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增强更多对于培训硬件设施、培训课余安排和培训请假需求的结论。并由此开展了第二轮电话访谈,充分收集学员对课程体系意见并征求教育主管部门即发标方的意见后,在不改变“储备校长”为学习产出的前提下加强了学员“领导课程教学”板块的比例,相对弱化“调试外部结构”板块,最终获得较好评价。

2.结果导向下的课程体系合理取舍

在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传递是课程设计各环节所围绕的核心,课程比例、课程深度和课程表现形式都服务于课程内容的传递,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最终表现为在以传递课程内容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课程比例、课程深度和课程表现形式的分配与组合。同时,课程比例、课程深度和课程表现形式也会对课程内容的传递造成影响。因此,培训课程体系建构应在结果导向的指导下对课程进行合理取舍。课程比例指不同性质课程在培训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培训课程可以分为“核心课程”“辅助课程”和“调节课程”三种类型。“核心课程”指定位“目标靶向”直接面向培训核心主题的课程,“辅助课程”指面向“全人发展”为核心主题完成提供智力支持的课程,“调节课程”指促进“学习成效”调节学员学习态度的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如设计为期30天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时,其“核心课程”应包含语文教材解读、语文学科发展、名校名师听课等直接面向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主题的内容且占比约为70%,“辅助课程”应包含教育发展前沿、文学素养提升、教师仪表仪态等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供辅助支撑的内容且占比约为25%,“调节课程”应包含学习共同体建设、教师职业倦怠调试、班级文艺展演等为学员创造轻松学习氛围和团队氛围的内容且内容占比约为5%。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比例中核心课程的比例应随着班级学员的层次提升而提升,其他比例相应提升,如新入职语文教师与骨干语文教师相比,其注意力更多关注作为教师基础的“辅助课程”,相对难以消化吸收的“核心课程”对其提升相对较低,而正高级教师培训则直入主题地要求全部的核心课程,其他课程学员几乎不予关心。课程深度指课程解读的角度与挖掘深度,随着学员层次的提升其课程解读角度和挖掘深度都应随之提升,解读角度应更加前沿且由实际操作层面转向理论研究和政策解读层面。笔者曾对不同层次培训学员对于“教育信息化”关心问题进行调研:一般教师更加关心“微课制作能力提升”这一类实际操作问题,骨干教师更加关心“未来学校与智慧课堂的建构”这一类学术前沿问题,正高级教师因为多承担教育管理职务因而出现了更加关心“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变革”这一类方针政策问题的倾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来自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参训时与笔者交流说:“实际上这几个问题我都不关心,因为学校连信号都没有,打电话都要跑到山上去打。”由此可见,针对学员情况确定的培训课程深度的设置应当在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课程表现形式指同样的课程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给学员,现阶段常用的表现形式有讲座式、游戏式和研讨式,针对不同的学员层次和学习内容三者应当进行合理分配。讲座式课程作为最基础的培训课程表现形式的优势在于理论体系建构完善、知识量大且方便课堂管理,劣势在于大量知识输出的情况下学员学习效率较低;游戏式课程的优势在于学习后知识记忆深刻,劣势在于知识量低;研讨式学习的优势在于知识量和知识记忆程度相对均衡且在特定情况下知识量可进一步提升,劣势在于知识的碎片化和研讨层次局限。三种课程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存在的比例应随着学员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学员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如新入职教师培训应遵循“多讲座少研讨中度游戏”的原则进行课程安排,其对应的是新入职教师知识相对匮乏、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学员层次中等的情况下如骨干教师培训应遵循“中度讲座中度研讨少游戏”的原则进行课程安排,其对应的是中等层次学员有一定研讨学习意识和知识储备但多次培训后对讲座式课程有抗拒心理的现状;高层次学员如正高级教师培训和未来教育家培训则应遵循“多讲座多研讨无游戏”的原则进行课程安排,其对应的是高层次学员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已达到一定层次,在面对讲座课程和研讨课程时均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并进行总结提升的现状。

3.综合分析评估结果促进课程设计完善

教师培训成功与否的标准应为学到有用知识的同时感到愉悦,因此在面对满意度评价的结果时应自觉加入有效度评价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改进课程体系,在笔者看来可以通过“培训目标达成度”进行培训有效性评估,“培训目标达成度”针对培训发标方对培训结果期待的达成,可以分为培训目标的“科学性”“关联度”和“达成度”。培训目标的“科学度”针对培训发标方培训目标的合理程度,包含“目标是否明确”“目标是否具体”“目标是否可达到”三个评价要素,从而确定培训目标是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达成的。培训目标的“关联度”针对培训目标与培训课程体系的关联程度,包含“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的联系”“培训目标与培训组织形式的联系”“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法的联系”三个评价要素。培训目标的“达成度”针对培训目标经过培训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后是否完成学员学习的预期目标并不断改进,包含“课程认可度”和“学员改进度”。

第5篇

教育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一:

一、工作目标

把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全覆盖的教育扶贫多元扶持机制,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升学,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完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工作体系,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普及成果,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二、工作任务

(一)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继续大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好民生工程,201X年完成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目标任务,加强对民族乡(镇)、贫困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的指导。

2.继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连续三年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追踪和目标检测。

3.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落实县长、乡(镇)长、局长、校长、家长等“五长责任制”。根据本地城镇化进程,科学把握人口流动规律,建立健全区域内义务教育学生流动趋势和管控,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乡(镇)政府要建立儿童、少年花名册,做到人头清、数据准。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转学等学籍管理。进一步落实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成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做好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工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4.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普通高中综合预算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鼓励各类高中办出特色和水平。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4·20”职业教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按期完成,加快推进合格、示范中职学校建设,争取与优质中职学校结对共建,切实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对接扶贫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建设,着力提高中职学校为贫困地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统筹管理,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增强贫困山区人口创业就业能力。深入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服务民族乡村扶贫工作。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引导优质培训机构到贫困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依托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6.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借力“宽带中国”战略与“光网四川工程”加快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进程,201X年建成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201X年学校宽带接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同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201X年90%的教学班拥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备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实现在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使用。全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201X年完成教师80%和初中以上学生60%的实名注册工作,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

(二)强推重大教育扶贫项目。

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项目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201X年,争取投入200万元,支持片区乡中心校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义务教育“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

(三)健全扶贫济弱资助体系。

1.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保教费。从201X年春季学期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全部纳入面上的保教费减免范围,并据实免除保教费。其中: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按照实际收费标准据实免除;对在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按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费补助标准给予等额补助,其收费标准高于财政补助标准的部分,由学生家庭承担。

2.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实行“三免一补”。“三免”: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作业本费。“一补”: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期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期625元。

3.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学费。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期1000元(每学年2000元)。

4.在中职助学金基础上,再给予贫困家庭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从201X年秋季学期起,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在发放助学金的基础上,再给予每生每学期500元(每学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

5.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从201X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实施,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费补助2000元)。

(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争取省属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增加招聘数量。

2.对乡村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工作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和标准条件,全面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在聘用管理上对乡村教师予以倾斜。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3.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研究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多种途径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201X年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4.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国培计划”、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项目,开展教师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县级201X年组织不少于50人的集中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教育扶贫工作责任。

成立县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研究、部署、协调全县教育扶贫工作重大决策和具体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监督、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有效落实,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由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股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推进。切实强化责任落实,逐层细化教育扶贫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扎实稳步推进。

(二)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教育扶贫协调推进。

健全教育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与扶贫移民、财政、发改经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明晰部门工作责任,共同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跟踪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安排、跟踪和落实;健全教育扶贫工作议事机制,适时分析研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教育扶贫工作高效开展。

(三)突出舆论宣传,营造教育扶贫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微信等宣传载体,及时、有效地宣传教育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要求、帮扶措施、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贫困家庭学生,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工作的知晓度,努力营造教育扶贫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导检查,促进教育扶贫有效落实。

将教育扶贫工作纳入对局机关各股室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组织专门力量从教育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节点任务、措施落实及效果反馈等方面定期督导检查各类教育项目实施、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适时和通报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的动态和成果。

教育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二:

一、工作目标

(一)学前教育。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需求,做好幼儿园基本情况资料信息统计。201X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

(二)义务教育。做好贫困村小学(教学点)信息统计。201X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

(三)高中阶段教育。201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基础教育巩固提升计划。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达州市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14-201X年)》,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1所,校舍11.36万平方米。改扩建薄弱高中学校4所,校舍2.51万平方米。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化解“大班额”问题。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严格控制在校学生流失。三是继续推进学校体育艺术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普及型体育艺术活动。督促指导各县(市、区)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举行一次运动会和艺术节,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专长,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0%以上。四是做好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工作。继续抓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网络多媒体教室”项目,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对口帮扶联系点学校宽带覆盖和接入问题。

第6篇

本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时间也从x月份持续到8月份,但统一一起培训的时间只有五天,其余时间是自学自练阶段。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素养及专业成长,师道尊严,老前辈对我们新教师的一些建议,了解学生的心里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艺术的培养,校园安全及防护,班级管理、听课、评课、备好一堂课的指导,如何上好一堂课等等诸多方面的学习。虽然一起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内容却是如此的丰富,对于我们小学、幼儿园的新教师来说更是终身受益。通过此次的培训,我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现如下几点:

一、经过此次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本次培训中听了有关教职专员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也涉及到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是有向师性的,这也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求。第五,教师是朋友,“良师益友”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要懂得和学生做交心的朋友,师生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里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里学等,作为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里特点、心里困惑、心里压力等,并及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里品质。

与此同时,对教师工作的基本内涵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认识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要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拼博精神,这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含辛茹苦,默默耕耘,更要“爱生如子”时时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处处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理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里素质和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夫和专业水平,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对待学生要多问“为什么?”还要多鼓励、多安慰、经常开导,说实话。少说讽刺的话,冷淡的话,伤人的话、威胁的话,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二、经过本次的培训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许多实际日用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学科专业科的培训,使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六要素既: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课内外活动。其中备课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备课中要准备三方面的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到了多少东西。这不仅仅要求老师课时的安排及备课,还要善于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总结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应该懂得将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里,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从新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懂得授课的艺术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势迎接新的挑战。如何使自己能够有质量有效率有能力地教好这门学科,使学生能够持续地从心灵深处接受我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我努力地备好课,努力地锻炼,努力地学习。

三、经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本次的培训贯穿对新教师的鼓励。鼓励我们要赶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浪花。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高尔基曾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让自信充满生活,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也许,对于我来说,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就能取得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最后,各位长辈的建议我将铭记于心,用心去备好每一堂课,用心去教学,用时间来我的付出。在教学上的不足要努力去克服,在生活上更应该幸福快乐。

x月17日,我参加了石莲子镇新教师培训。虽然上班已经一年,但我各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经过这次培训,我收获了很多。下面,我说一下这一次新教师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王校长对新教师提出了3点希望:理清思路,争做优秀教师;扎实负责,争做骨干教师,桃李满园的幸福教师;奋勇争先,争做优秀教师。我在平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上三点。向优秀教师看齐,积极学习向上的观点,抵制不良言行,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借鉴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下足功夫,做到规范性并努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日常中要认真学习、虚心学习。

聂教研员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去备好语文课和布置作业。通过学习,我对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策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对各种作业也更加熟悉。

夏教研员向我们介绍了英语教学策略及作业。夏教研员列举了我们身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我被这些榜样深深触动。我感觉我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田教研员向我们讲解了常识的教学策略及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我对常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7篇

一、现状点击:厘清问题所在,明晰培训着力点

新教师培养是农村学校校本研训的内容之一,但有形式无实效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改变这一状态?首先应遵循“基于学校”这一基本原则,对接学校发展和新教师专业成长两大需求,剖析问题,拟定新教师培训计划。

1.改“被造”塑“自造”――发展愿景的确立与明晰

如果新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份工作,就会缺乏前行的动力和目标。因此,我校从确立发展愿景入手,注重对新教师的价值引领,在明晰自我社会定位的同时明确提出个体发展目标,帮助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引导新教师客观认识自我,构建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并重的成长计划,并细化了计划的实施步骤与途径。

2.变“常态”为“动态”――培训项目的规划与调整

细致规划校本研训的常规项目和研修方式,使之更具针对性。职初新教师不熟悉学校的运作规律,备课、上课常规、作业批改等均需从头学起。部分新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对班级的组织机构设立,选拔和培养小干部,同学纠纷处理,科任教师协调等都需要进行及时规划和跟进指导。在研训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动态地调整和补充培训项目,使新教师能找到快速成长的路径。

3.以“质性”替“量性”――自主发展的刚性与弹性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研修的形式和内容既要考虑新教师的接受能力,又要有弹性的空间。在研训中必须摒弃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不以各类计划、笔记、总结等量性材料作为研训的最终成果。要提升新教师发展的自由度,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内容之后,有自我完善的空间和时间,能平衡教学投入与专业研修的精力分配,在“自造”中实现自主而有个性的质性提升。

二、研训模式:提前一步、立足两点、连环跟进

反思学校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合理修正校本研训的组织系统、运用机制后,我校提出“提前一步、立足两点、连环跟进”的新教师研训模式,助力新教师成长。

1.提前一步、预约精彩

对新教师而言,教学生涯中良好的开端能够给予他们自信的力量,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全新的工作中。

(1)全面了解、因需而设

学校教师招聘由教育局统一组织,双向选择,因此,学校对新教师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一无所知,无法根据新教师的特点安排工作岗位。为此,新教师签约后,学校特意举行新教师见面会,让新教师作全面的自我介绍,在简要介绍自身学历状况、性格、特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学校在综合新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岗位,用其所长。

(2)精彩亮相、崭露风采

新教师在开学初要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群体,这是他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次挑战,心情紧张可想而知。如何让新教师提前准备、预约精彩?教师大会上富有个性的自我介绍,家长会淡定地接触家长,开学第一课的精彩呈现,是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必修课,材料撰写、会前预练、形象设计等都是研训的必修内容。事实证明,新教师在教师大会上的精彩亮相,开学第一课和家长会上活力而知性的形象展示,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也让许多孩子喜欢上了这些年轻的身影。

2.立足两点、舞动双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新教师尚未站稳讲台前,立足两点,在教学预设时确保每课有重点,在追思反省中提倡一课有一得,以此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翼,才能让新教师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教学。

(1)课前预设,关注一课一重点

新教师初涉讲台,对教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学生时期的经历。翻阅新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目标、有重点、有过程,内容翔实,但实际教学中,因重点不明而各环节平均用力,因理念缺失而满堂灌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校要求每位新教师采用“30+10”的课堂时间分配模式,每节课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同时确保每节课有10分钟左右的书面作业时间。

(2)课后反思,倡导一课一感悟

反思是学习、实践、总结的催化剂。鼓励新教师进行课后反思,一课一感悟,在感悟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科室在引领新教师反思的同时,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新教师“每课一省”主页,引导新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此促进新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连环跟进、凸显“四化”

新教师专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连环跟进中不断拓展提升,将新教师专业发展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彰显研训的实效。

(1)师徒结对全景化

针对新教师的现状,构建“全景化”的师徒结对模式,配备各级名优教师为新教师的师傅,让徒弟全程跟随师父,师傅和徒弟共同参加听课、备课、说课、评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撰写教学反思、班队活动、教育科研等活动。这样的结对活动,既注重对骨干教师精神价值的引领,又让新教师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在“模仿”或“仿效”中促使其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随堂听课常态化

学校成立了随堂听课督导小组,对新教师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课后及时与新教师进行交流,在肯定新教师优点的同时,提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部分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相对欠缺的新教师,实行“跟踪式”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最新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给予指导。

(3)作业检查常规化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课上得很精彩,但学生学习成绩却上不去。教师通常会为一堂课的设计煞费苦心,但对如何设计、批改学生的作业却思考甚少。因此,在连环式跟进培训中,我们将新教师作业检查纳入培训体系,把备课时作业的设计、课堂书面作业的时间、家庭作业时间的把握、作业反馈的途径等作为作业检查的必检项目,以此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管理能力。

(4)培训活动主题化

确立新教师校本培训“读书、教学、科研”三大主题,注重持续而有深度的引领指导,不断丰富研训内涵,提升培训效果。

首先,重读书:从“汲取”到“喷吐”的转变。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的不竭动力来自于不断的学习,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一个自觉先行的学生。尽管新入职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普遍存在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倦怠现象。对此,我校采用“三步走”渐进模式:一是推荐必读书籍,撰写读书感悟。教科室列出阅读书目,新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推荐读物;二是阅读专业刊物,汲取课堂养料。参阅学科教育杂志,在参阅的基础上大胆扬弃;三是慧眼自主择书,论坛吐露心声。给新教师一双择书的慧眼,在披沙拣金中择取好书,在专题论坛中推荐给大家,让新教师的思想在彼此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其次,重教学:从“常规”向“生成”转轨。坚持“随堂听课、组内研讨课、学期展示课”三课汇报制度,教学常规培训与即时生成主题相结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生成培训主题。如期初随堂听课发现新教师普遍存在“常规教学缺少方法、课堂评价缺少创新”这两个共性问题,依此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一是聆听校内声音,把握课堂常规。组织新教师观摩本校骨干教师的常规课,对照自己的课堂提炼常规训练的方法为己所用;二是观摩名师课堂,关注精彩评价。组织新教师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重点关注并摘录名师的精彩评价语,并以评价语为切入点,分享收获与思考。

最后,重科研:从“流浪者”向“观光者”转身。鲍曼把“观光者”“流浪者”隐喻为后现代性的两种人格类型,以这个隐喻审视教学,会发现教师其实是背着行囊在教学旅途中行走的人。新教师尚未形成固有的教学习惯,完全可以引领他们行走在风姿绰约的研究之路上,吸引他们不断探索,在学习和反思中勇于探索和创新。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能使新教师在研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调整专业态度,实现教学能力质的提升。培养新教师的反思意识,引领新教师洞察教学中的问题。“观光者”角色能让新教师在专家和同伴的引领下撩开研究的神秘面纱,感受课题研究带来的惊喜。

职初适应期的新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一线学校不断探索的课题,要引导他们及时转换角色,确立自我发展的愿景,在清晰的职业规划指引下帮助他们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汲取专业能量,厚实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成为基层学校管理者的不懈追求。

第8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通过对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以及专业素养等含义进行简要阐述,分析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角色冲突,并从加强远程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自我转换、丰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活动以及加强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转换及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全方面提升。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远程教育教学应运而生,而远程教育教学最终成为完成终身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模式,远程教育教师的主体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远程教师综合素质,是影响实现教育教学终身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远程教育教学由于教师和学生分离,通过使用网络传播系统以及互联网传播介质达到教学的目的,且远程教育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学习场所不固定以及教学方式现代化,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应该运用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自身定位,健全教师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终身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远程教育

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来说,远程教育主要是指各类学校或者社会教育机构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狭义来说,远程教育是指在地域上将教师与学生分离开来,学生可以在互联网远程自主学习,而教师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通过将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有效结合,与各类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主要针对狭义的远程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本文主要对狭义的远程教育进行探讨,而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伴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对于远程教育教学教师的标准以及要求是什么样的,从事远程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素养,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应该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充当辅助的角色,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自由选择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

(三)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对于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专业情意。而在这三个方面中,讨论最多的当属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合理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学科基本知识,远程教育教师与高校教师教育学术标准要求一致;然后相对重要的是知识理论。目前,远程教育受教育者大多具备白领、成人以及兴趣爱好的特征,而远程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学习风格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给予受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学习服务,而对知识理论的熟练掌握是远程教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远程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设计、知识学习服务、网络交互技能以及专业技能应用。然而,现阶段教育研究者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研究、课程结合、资源合理利用、团结协助等方面没有引起重视。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一大因素,已经和职业道德一样引起极大的重视。

二、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冲突

(一)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意义建构的协作者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传授。远程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一致,非常重视学生熟练掌握教学知识,结合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远程教育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所学的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应当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角色没有改变,而教育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远程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和学习为教学中心,远程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服务于学生,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学生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权,远程教育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创立互相协作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融入到创新的知识结构中去。基于此,远程教育教师应当以辅助者的身份协助学生学习并完成知识的传授,避免二者协调失当产生其他矛盾。

(二)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有效融合,远程教育教学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相较于国外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的远程教育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并且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应当在知识传授、管理体系、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让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知识理论离不开实践经验,远程传授者应当熟练掌握教学资源,积累实战经验,从经验中探索出适合发展的教学规律,结合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理论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不仅是理论的实践者和检验者,还应该在实践中寻找新的知识理论。

(三)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与服务者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教学的实际目标,并制订教学具体计划,完善教育教学方案,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创立合适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基于上述因素,远程教育机构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知识必须具备整体的认知以及熟练掌握。而远程教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是服务者的角色,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全面的服务。例如,指引学生熟悉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并通过远程教育获得知识;根据学生个性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给予适当的协助;积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辅助;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四)教育者和学习者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现代教育应当形成完善的教学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友好型教育学习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祖国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教育教师教学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教师应该身先士卒,作为终身学习的引导者。学无止境,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下,教师应当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创立出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型教育体系;而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适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教师应当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有效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而以上所说的一切需要教师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我国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三、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及专业发展路径

(一)加强远程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自我转换

1.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师角色转换。随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说,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学习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远程教育要实现这一模式的创新,就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而在传统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下,现代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而对于传统教育下的教师来说,立即改变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挑战。教师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已经被国民认为是知识传递和传播的人群。所以,转换教育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基于此,位于开放教育前沿的教师,应当主动进行角色转换,认识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降低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转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保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实教师角色转换的知识储备。在新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对于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实际操作、科学研究能力等都有比较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知识技能,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第一,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第二,新时代的教师应当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以及互联网软件。应当熟练掌握互联网教育教学技术,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通过理论知识和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应当具备掌握移动通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讨论以及互联网课件等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技术进行交互性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传输和教学组织的专业化。第三,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科学研究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远程教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丰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活动

在实际的校本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以及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该种方式不仅能够在教育系统内部实施,还能够通过建立分校或者工作站的方式展开校外合作机制,在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位或者学科中实施教师实践工作。当前,我们还未成立专门的远程教育教师体系,但是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师培训体制,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我们通过建立教师网站BBS专题交流平台的方式实现教师远程在线专题讨论活动,当然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其他教师的智慧,并且将他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研究项目所需要的东西。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平台,并且通过建立网络培训以及视频拍摄的方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师集中培训所带来的培训压力,该种方式还能够有效降低教师培训的成本投入,还能够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我们通过采用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外来人员参观交流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先进远程教学技术的学习,有计划地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准许教师进行离职再教育,从而有效提升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教师的自身综合实力。

(三)加强环境建设

1.提升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有效改善网络运行环境。当前,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网络运行环境的基本质量。而学校所提升的网络质量必须具有较大的存储容量,数据的传输速度应当较快,网络终端应较多等,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够确保教师在各个时段的数据资源需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聘请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完成日常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于产生的网络问题能够采取最及时有效的措施完成网络修复,最终实现网络质量提升的目的。

2.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增强教师归属感。对于学校来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教师的校园归属感。增加校园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再教育工作,保证教师能够快速成长,积极组织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只有在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实现和谐校园构建的基本目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教师校园归属感的有效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切实需求的相关内容,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远程教学实践来说,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教师自身,都会对整个远程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教师自身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其自身的状态以及教育体制为教师所提供的发展平台是决定远程教学实践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韵.远程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结构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64-65.

[2]严冰,孙福万.关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94-95.

[3]翁朱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39-40.

[4]金丽霞,张云霞.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1(6):89-90.

第9篇

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于2004年。申仁洪首次将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过程”[1],开启了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关注。1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实践,既有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标准和模式的探讨,又有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需求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各省市不同类型的特殊学校,收获了大量研究成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一概念经常和专业化、专业成长、专业化发展等名词交替使用,这主要因研究视角所致。从群体层面探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常采用的概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者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专业标准和资格要求,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是一个静态化概念;后者则强调教师整体专业性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化概念。从个体层面研究,通常见到的概念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侧重于教师内在专业性的提高过程。

沈立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主动发展历程[2]。张继成则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界定为,教师在自己教学生涯中必须提高专业修养,在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3]。由此可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更侧重教师个体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后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逐步达成职业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笔者总结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入职后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专业知识和全面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出积极的专业态度,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持续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辅助和支持,但归根结底还需主体主动、自觉地参与,主观能动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发展过程和水平,对个体需要的重视和潜能开发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连续和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发展目标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应在整个职业过程不断学习反思,实现持续积累提升。

第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除关注专业能力提升外,还要重视个体需求。应实现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和职业满意度提升双重目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在理论层面对专业发展应达到的目标、水平进行探讨和设定;二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一线教师认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两种途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界定异曲同工,结论一致。如,应掌握多样化和复合性专业知识,具备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等[4]。

特殊教育教师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专业发展较普通教师有更高的目标。概括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身复合型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专业技能。除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特教教师还应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具有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教学训练和沟通技能[5]。特殊教育教师既是诊断者、评估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又是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6]。专业发展目标可分解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四方面[2]。然而,对早期融合教育教师而言,除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共性外,还在课堂教学策略、多元文化理解、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有独特要求[7]。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必要康复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承担个别化训练,并能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8]。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有较好的专业化发展意识、学习意识,有意识利用各种机会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9]。

此外,因教育对象障碍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各异,还有多重残障集于一身等,不仅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要求高,对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尤其对于新入职教师,帮助其降低负面情绪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积极的专业态度,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在不同的年龄(或教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特点,对于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有助于更加连贯、系统地了解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而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恰当的专业发展培训,创造专业发展机会。

我国采用“新手—熟手—专家”的研究范式,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知识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效能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证实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特殊教育领域,从时间维度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关注较少。

教龄是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有效依据之一,当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整体教龄和特教教龄不一致。目前,对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指标差异研究较多,对知识技能和教育观念等变化情况研究较少,对于某教师或教师群体的纵向追踪研究亦属空白,而这些恰恰是分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维度。

根据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倦怠、职业效能感、专业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等维度的既有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情况变化分为职业起步期、职业波动期、职业倦怠期和职业成熟期四阶段。四阶段可大致区分为教龄5年以内、教龄6-10年、教龄11-20年和教龄20年及以上。各阶段心理特征如下表:

表1 心理层面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教龄之间差异显著。上表显示,随教龄增加,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各项心理指标呈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入职后6-10年普遍会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期。除上述四个维度,其它维度上是否也可以划分成相同阶段,为何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趋势、心理特征变化与该阶段专业发展有何关联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不断学习和研究、复合型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技能、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的专业态度五个因素,它们构成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首先,五因素相互关联。不断学习研究是掌握复合型专业知识的前提,复合型专业知识是发展全面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了全面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各类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教师主观能动性增加,工作中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反思,对增加知识和技能大有裨益。

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有影响。学校层面上,整体学习氛围、多元发展评价和长效激励机制给教师专业发展以动力,新教师职业导航、专业发展规划和专家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指引方向,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是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直接来源,同伴支持、教师关怀计划和待遇保障有助于教师保持健康心态、增加职业认同。社会层面上,相关政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理解和支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支撑,组织有序、落实到位、监管有力的在职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五、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如何推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又一重点。现有关于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和建议,往往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展开。内部因素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外部因素则是政府、学校、社会等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施加的影响。

1.外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外部因素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其较为宏观,易于在群体层面上整体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因而成为现有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概而言之,外部促进因素主要可分为政策保障、学校支持和在职培训三个层面。

(1)政策保障

教育部2012年12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营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2],第一次在政策层面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关注。随着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特殊教育教师关注的增加,我国已在多项政策文件中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规定,但我国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师政策作为特殊教育政策核心部分的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学校支持

特殊学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学校为教师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通过帮助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性校本教研、开发实施教师学习课程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逐步建立合作交流、支持共享、构建具有共同信念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有学校还邀请专家指导和开展校际合作,为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导航。考核和评价方面,建立多元发展评价机制,纵向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学校还关重教师心理健康,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在职培训能够满足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找到应对问题的办法、减轻教学及课堂管理压力、提升专业效能感。但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少、机会少,缺乏制度化安排,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教师关注的内容存在脱节。为真正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通过培训改革、加强监管和落实等一系列手段,建设完备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2.内部因素对专业发展的促进

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自我发展基础上,外部推动最终也要落实到自身的行动才能实现。对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已不再停留在整体齐头并进,而是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知识更新上,主观能动性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首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体意识的树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存在,保持先进的专业发展意识,自觉承担工作义务与责任,从外在强制推动变为自我主动发展。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自主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和培训研修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促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学习中获得促进和提升。知识和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教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摩教学和阅读专业书籍获取专业知识;通过主动研究特教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参加理论培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能力;通过互联网等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特殊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因素。现在的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已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反思的深入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深入分析的习惯、掌握有效应对的方法、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的特教教师,会在专业发展中具备更大优势。

六、总结与展望

上述分析可知,我国近年来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概念界定、目标要求、阶段划分、影响因素、促进发展等方面,内涵更加清晰,理论论述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基础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由于对专业发展概念理解有差异,现有研究存在概念内涵混淆化、研究视角群体化、研究方法单一化等问题。

首先,存在概念混用倾向。“发展”的内涵更多停留在早期“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培训的意义”的角度,没有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意义,对专业化和专业发展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够清晰。概念使用的不一致,致使很多学者在不同层面探讨同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方向和观点的迥异。很多研究在专业发展的内涵、意义及标准上尚未界定明确,就急于转向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促进办法、发展机制和评价等的探讨。

其次,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群体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自身因素及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挖掘。虽然在文章的讨论和建议部分,大多会关注到教师的主体地位,但从被动适应职业要求到主动提高能力这样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势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实证研究也只是在群体层面对不同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这些使现有研究成果较为笼统抽象,据此制定的政策和安排的培训也就无法深入和具体。

第三,对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不够具体且方法单一。已有研究多静态论述或探讨专业发展路径和策略,没有从动态角度对发展过程及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间维度上也是单一时间点的横向研究,少有追踪发展过程及其前后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从群体到个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政策到实践等各种复杂情形,必须使用多元的教育研究范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把握和推进。可以通过质性研究、行动研究、个人生活史研究和新手—专家教师研究等多项研究范式,对特教教师专业发展各方面进行深入揭示和刻画。

今后研究中,应在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凸显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研究主体的地位,广泛开展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了解他们专业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揭示促使新手教师发展为专家教师的共性因素。将一线教师的情感、需求、意识、权利和自主性等纳入研究视野,增加对教师实际生存状态的关注,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通过研究范式的完善和变革,兼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将研究结论具体化、明确化,有利于一线教师在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过程中进行衡量和定位,亦有助于教育管理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中国特殊教育,2004.4(46).

[2] 沈立,夏峰,徐玉珍.特教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10(12).

[3] 张继成,王志华.校本培训: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快车道.绥化学院学报,2011(8).

[4] 毕书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5] 万莉莉,王和平,杜晓新,陈榕娥.上海市辅读学校教师专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8).

[6] 王正.特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途径.甘肃教育,2012(24).

[7] 李锐.对特殊教育中早期融合教师的思考.科教导刊,2012(11).

[8] 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学术探索,2012(5).

第10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宋改敏(1967-),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师教育,质性研究方法;张元(1963-),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规划和指导;周婉婉(1987-),女,山东济宁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主管,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编号:BJA100093),主持人:吴炳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10-04

在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任务。在国家相继出台的相关文件中,都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结构、培养培训等提出了要求。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属28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之后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7所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总计撰写资料共计114,227字,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根据技工类院校在师资来源、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和原因,以广州地区技工教育发展为例,提出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一)技工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

生师比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规模的大小、人力资源利用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合理的生师比不仅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分配时间精力,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也是避免和减少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根据对广州市技工教育师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广州技工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校毕业师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3%,他们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7%,同时,教师数量特别是“一体化”师资数量差距较大。技工院校强调技能教育,对于师资要求更高,而目前技工院校生师比平均高达23.1∶1,一体化教师比例不足30%,数量严重不足。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49.3%的教师认为学校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教师们在谈到生师比时说:“生师比要看从什么口径统计,我们学校在编的教职工有350人,专任教师200多,7000多学生,行政里面也有一部分兼课的,职业学校行政和教学没有分开,按全校教职工口径算大约是20∶1,按专任教师口径算是35∶1。具体情况是学生一周平均下来也有28节课,老师呢,少的就是基础课老师,一般每周14到16节,多的30节以上啊!很辛苦,30多节一般来说肯定是还会有一些实操课,或者一体化的课,这样的话,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有平时在工厂实习呀!”

“基本上带下来,按理说也是特别辛苦,实操课对老师是比较辛苦的,讲的相对少一点,一天讲六节课,讲的嗓子哑了,老师也受不了。”

参照“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号)”,技师学院生师比不低于18:1的标准,目前,技师院校的生师比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即教师们“周30节”的课时安排,大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处于“教学机器”状态,正像教师们感言的“辛苦”,自然没有精力参加实践、科研和教改活动,工作压力相当大。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在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师资数量偏少,平均比例仅为14%,目前技工院校尚没有突破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度,通过职称结构的供给预测得知,虽然每年各级职称数量都有提升,但高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职称比例的合理性没有得到改善,师资质量提升的空间偏低、动力不足。

同时,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多以本科学历为主,比例高达69.1%,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较少,比例仅为8.3%,而且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本科以下学历师资,比例达22.6%,事实上,技工院校教师有较大的学历提升需求,然而受工作量及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限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仍存在较大障碍。此外,专业师资分布不够平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师资偏少,团队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建设后备力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只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发挥教师群体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整体功能,在调研中,不同学校的情况是:

“教师年龄的现状是,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偏年轻的,两头大,‘中间力量’还是不够的。像学历情况,本科的占77.8%,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研究生占2.5%,这个还算比较高的了。职称的话,高级的占9.5%,中级的占37.2%,初级的占32.2%,总体来看我们学校还算不错的。”

“我们学校的职称结构,这一块确实不太好,前期断层的比较厉害,因为学校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可以达到年限的,都忙着把手头上的事儿快干完,没空去理会自己‘那摊活’了。这一两年,大家都忙着把示范校通过了,还需要调整一下激励政策。我们统计了数据好像有40多个教师可以去申报高级职称,但是都没有去积极申报,这一两年里面,40个里面能有2-4个人‘上去’也会好很多啊!”

对于进人难的问题,某院长说:“我们招的大部分是有企业经验的,基本上都三年以下,或者是两年到三年,都是比较年轻的。那些比较有企业经验的,企业中层骨干或者是技术骨干人家不来,招不到。要么他年纪超过了我们公招的条件,要么他根本就不会去看你这个公招,他已经稳定,在企业做的好好的,又是中层骨干,又是中间力量,他为什么要来?所以比较难招。”

访谈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老师都意识到,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的重要,但也透露着强烈的无奈:“因为我们是技校,跟企业接轨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直接引进一些高级职称,企业中间骨干。我们通过各个产业系的校企合作这样一些平台,去发现一些人才,把他引进过来,但学校不是太有吸引力。”

综合整个调研的现实情况看,广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中间骨干力量薄弱,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除此以外,新进教师的实践技能弱,而企业的中高级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又很难引进到学校。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表明,专任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类毕业教师比例高,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培养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鲜有涉足。同时,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技工院校每年仅有少数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对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快,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位教学副院长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也意识到,确实这个学历低,每上一个档次的话,他们思维就跟不上。因为你对一个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或者是运用这种新技术、新思维去有效地处理你的相关工作,我觉得确实有一定学历水平的人才,可以有这种想法,要不那些以前技校的,他碰到这件事,只想这件事,不会有关联性整体地去思维去考虑,这块相对比较欠缺。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有好多经验在里面,也不会去总结,也不会去传承,未来这个新技术是需要一些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去担当,也有必要的。当然,我们前两年还是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

(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进度缓慢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技工教育现代化进程,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技工教育师资的特殊要求。但就目前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而言,一体化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一流技工教育、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瓶颈。

对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根据经验和共识,大家说到:“专业本身要做强,这个主要通过企业实践。我们通过老师集中性的去企业实践,觉得效果真的完全不同,有质的变化。一般地,连续半年到一年这个效果是比较突出的。我们以前一个留校的技校毕业生,是竞赛的选手,他当时只是一个搞钳工的,后来到企业跟项目,跟那些企业工程人员,一个个项目去做,给他这样一个环境去锻炼,现在真是能够独挡一面了。有的去了半年,有的去了一年,这些老师到企业学习的话,成长非常快。”

(五)培养培训体系亟待健全

技工院校师资培训次数不足,机会偏少。调查结果显示,49.8%的教师认为现有师资培训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现有培训多针对专任教师,忽略了技工教育系统其他层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针对专任教师的培训,也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等问题,各级各类专任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和职后教育培训体系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缺乏具有统筹性的系统专业培训。另外,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偏少、利用率低,赴国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的机会也不足。

对于出国培训,老师们体会颇深:“送出国培训回来都说变化可大了,收获特别明显,对这个比较认可。主要还是教学理念、方法上的收获很大。另外,我们这两年还请一些外教进来,连续两三年吧!这块也是蛮好的,每一次来都是六个星期,真实进入课堂里,也去跟踪一些年轻的教师,专业上肯定有一些新技术引进来,对于课堂的一些教学管理,包括他们教师的那种行为都会影响到教师,德国人严谨重细节,他们会很明确地提出来我们的教学环境设备摆放的不合理等。不要指望老师们会一下子做出什么东西,但慢慢渗透的话,就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学上的一些行为。”

总体来说,目前技工教育系统培训体系正在探索建立阶段,师资培训呈零散、多样化特点,未能形成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师资培训系统。

二、我国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按需加大投入,稳步提升师资队伍规模

扩大师资数量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生师比,是保障和提高广州技工教育质量的条件和基础。未来技工院校师资规模需稳步提升,以改善生师比居高不下的现状,相应减少教师教学压力,强化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上,首先要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就目前教师来源渠道看,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都较小,说明这两个来源渠道还有扩大的空间。为此,要制定宽松的引进企业高级人才的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充实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努力达到《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2]8号)所要求的,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5%以上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大对师范类院校及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其次要优化职称结构,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机制,不断提高技工教育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的比例。

总体上,要根据技工教育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职称评聘方法,探索技工教育系统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确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保持稳中有升,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有针对性地通过新增、晋升等调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资金和时间上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优化师资队伍的职业资格等级结构;根据技工院校创新发展需要,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应重点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重点,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将学历提升与评优、晋级、提干、结构工资等挂钩。

(三)优化系统分类培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

鼓励专业教师的学历提升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为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干部提供相应的国培、省培及其他形式的培训,将学历长期培养与各类短期培训相结合;其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将专题培训和出国培训结合起来;再次,全面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将青蓝工程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针对整体、团队、个人的多种培训形式,对包括校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等各类人员,实施多层次多类型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落实配套经费资助,确保培训工作成效,切实提高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第12篇

1、幼儿教育:加快农村规范化、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力争全县农村规范化幼儿园达到70%,农村省一类园达到12所。幼儿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义务教育: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8.5%,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达到100%。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达到50所。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使每镇涌现出2至3所特色学校。

3、普通高中教育:加快省示范性高中创建步伐,年内胡各庄高中通过省示范性高中达标验收,长凝高中争创省示范性高中。全县普通高中升学率有新提高,本科二批上线人数达到1200人以上,确保我县高考强县地位。

4、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招生达到1600人、学生就业稳固率达到75%以上、对口升学率达到9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人,使之真正成为我县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

5、成人教育:加强镇成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争2至3所镇级成人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性成人学校标准。成人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00期,培训农民10000人次,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700人。全面完成初中毕业生“三加一”培训工作。

二、保障措施

(一)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推进德育创新,提升育人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滦南县教育局2009—2010年度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阵地,不断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生活化、社会化。突出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通过设立德育专刊、举办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努力形成制度化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机制,培育高素质的德育管理队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总揽,以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推进德育方法、途径、制度创新,在“精细”上做文章,在“内化”上找动力,在“自觉”上求实效,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生动局面。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培训和辅导,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效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和组织优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2、强化师德教育,树立良好形象。着眼于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教育局关于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五讲五重”师德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校校抓师德、人人重师德”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师德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弘扬正气,树立新风。明确师德“底线”要求,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乱办班、乱收费、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现象,纯洁教师肌体,维护教育形象。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将教师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并纳入绩效工资的评价范畴。各学校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从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入手,建立健全具体化、个性化的师德教育规范,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确保师德建设纵深推进,取得实效。

(二)以“教学质量提高年”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抓课改促教学。将2010年确定为“教学质量提高年”,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向课堂要质量。全县初中要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保证质量”的方针,继续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交流,积累经验,认真总结,提升内涵,力争推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将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各小学要立足于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不断实践“主体性教学”思想,尽快生成各具特色、高效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各普通高中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新理念,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教法,大力推广“分组合作探究”、“自学辅导”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提高三年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2、抓教研促发展。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县局教研员要深入基层、扎根课堂,充分发挥传递教改信息、改革教学方法、矫正教学策略的作用,引导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开展各个层次的教学观摩、授课评课、竞赛比武、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

教师共同成长。发挥县、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指导中小学开展各学科共同参与,学校整体实施的教科研活动。启动教科研示范学校评选工作,抓典型、树标兵,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提高体育艺术教育水平。以体育艺术课、大课间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篮球赛、美术展、文艺汇演等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全力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科学谋划、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发展学生爱好和特长,并将其纳入学校常规档案体系。年内县局将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其列为学校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以“三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突出抓好“三风建设”。切实将“三风建设”摆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以教风带动学风,以学风塑造校风,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教风建设要侧重于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加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基本教学环节的检测和管理,积极构建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严谨治学、务实创新;学风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各学校要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勤奋学习、求知进取的良好风气;校风建设要突出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建花园式、园林式、书香式校园创建活动,更要本着“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2、抓实学校常规管理。全面落实“细、严、实、常”基本要求,不断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各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全部课程;大力实施“降、活、提”工程(即: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让校园活起来,使教育质量提上来),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关注细节,延伸触角,完善制度,建立覆盖学校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发挥管理“名校”作用,通过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等途径,共享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整体发展。继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督导检查评价机制,落实“局长包片、科室包校”责任制,将随机抽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调动学校实施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各学校按照“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树品牌”的思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传统优势,将特色创建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有机融合,按照“选准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特色”的阶段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县局将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定期举办汇报会、观摩会、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学校创建水平。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聘力度,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聘用一定数量的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本着“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校级和区域壁垒,进一步科学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稳步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度、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度、区域内中青年定期交流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建立教、研、训、赛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认真贯彻《滦南县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围绕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实施,采取聘请专家讲座、开展校本教研、举办案例分析等形式,着力加强高中教师的教材培训和教法指导,提高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互动活动,辐射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围绕“五好”(班子团结协作好、中心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管理好、校务财务公开好、勤政廉政风气好)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组织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制定培训规划,拓宽培训渠道,将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校长队伍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积极探索校长队伍选拔、考核、奖惩的有效机制,健全校长队伍竞聘上岗、交流锻炼、末位淘汰等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格局。

(五)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等值化进程

1、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方案,确保完成工程总量的90%。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强化项目带动,拓宽筹资渠道,将校舍安全工程、陈旧校舍改造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统筹考虑,计划投资6678.6万元,分期分批实施宋道口初中宿舍楼、长宁镇温庄小学教学楼等49个建设项目,新建校舍68290.66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学校基础办学能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积极稳妥地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服务范围,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

2、扎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坚持以装备促普及,以应用促发展。计划投资100万元,购置教师办公电脑350台,使初中教师人机比达到3:1;投资100万元装备多媒体教室67个,提高学校“班班通”覆盖面;投资20万元,建设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以网站建设为契机,以应用为重点,积极搭建资源建设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师资培训,努力开发实用性资源库,力争完成500g以上的资源建设,形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3、强力推进“普三提高”工程。以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为着力点,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分类挂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年内力争东黄坨镇中心幼儿园、宋道口镇中心幼儿园、方各庄镇李方各庄独立幼儿园通过省一类园验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幼儿园规范化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将幼儿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办园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幼儿,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培养兴趣爱好,开发幼儿潜能。积极引导幼儿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地幼儿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

(六)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做大做强职业、成人教育

1、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灵活模式、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确保形成出口旺、入口畅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拓宽“校校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渠道,强化“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做好职前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稳固率,把毕业生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突出抓好招生工作,加大宣传攻势,制定责任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大力扶持成人学校自主发展。各镇成人学校要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阵地作用,创新办学模式,以服务“三农”的实际成果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师资培训,力争打造一批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本土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功能,推动新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瞄准农村特色养殖和高效农业,发挥成人学校阵地作用、职业学校人才优势,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眼于构建学习型农村,举办农民学历教育中专班,计划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

(七)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载体,努力提高教育幸福指数

1、着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努力构建防控有力、处置迅速、责任分明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突出抓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晨午检、消毒和病因追踪登记等一系列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围绕防火、防食品中毒、防校园踩踏,经常性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民主评议学校工作,促进教育行风不断好转。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基建工程、物资和图书(教辅资料)采购、后勤保障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教育收费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政务、校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