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04:4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体育锻炼 早操 课间操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22-02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相对于体育课更加灵活多样,而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备受重视,因此,深入挖掘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活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创造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承担体育课的教工作学任务,还要策划、组织和调整适当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体育参与信心的有效途径。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保证活动质量
1.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
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既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够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如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运动项目,它们既是目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因此可以将这些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内容。
2.群体性和调节性
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3.兴趣性
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4.季节性
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在冬季,可选择拔河、长跑等项目。
5.补充性
一些没有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但易于组织竞赛或有利于终身锻炼的项目应作为选择的内容,如健美操、太极拳等。
二、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包括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班级体育锻炼计划、个人锻炼计划。
1.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
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可由体育教研室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竟见、认真总结上学年或上学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设想或计划,经学校体委会讨论,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班级体育锻炼计划是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可使班级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是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班级体育锻炼的任务与目标、锻炼小组的划分、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检查评比办法等。制定班级体育锻炼计划首先要认真学习讨论全校计划,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可由体育委员起草经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后,公布执行。班级体育锻炼应根据学校体育锻炼时间、项目轮流表,结合本班情况具体安排。
3.个人锻炼计划
个人锻炼计划是根据班级体育锻炼计划结合个人的实际,对个人的体育锻炼作出的具体安排。它包括每周或每次的体育锻炼计划。个人体育锻炼计划针对性强,能使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改变落后和不足,发展爱好和特长,锻炼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个人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步使其将参加体育锻炼变为积极自觉的行为,形成个人锻炼的特点和风格。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锻炼目标、锻炼内容、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定期自我评价的要求等。个人锻炼计划可在征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由自己制定,也可几个同学结合共同制定,以便得到帮助和督促。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
1.早操
20世纪50年代,早操这一课外活动组织形式是作为一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大学中出现的,其一出现,便被传习了50余年。这种传习也影响了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近年来,对于早操的功过是非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有人说:“早操,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赋予了早操实施上硬性、僵化、缺乏人本主义内涵的最后一叹。早操的改革势在必行。
2.课间操
一般意义上,课间操是指那种在上午二、三节课之间开展的,全校统一的,天天重复的,具有强制性的,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操作。其反复性主要表现在一套操(尤其是广播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期重复相同的内容,也就是内容“不宜常换”;整齐划一性主要是要求“全体学生做普遍一致之活动”,也就是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完全合乎操的韵律与节拍;强制性表现为以制度化的形式确保所有的中小学都重视课间操,保证课间操的有效实施;说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出现,是因为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也是唯一列入课程表中的一种活动。具有这些特征的操作包括广播体操、健身操、武术操、自编操等。
3.班级体育锻炼
班级体育锻炼又称为班级体育活动,是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锻炼小组,在班干部和锻炼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
班级体育锻炼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发展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班级体育锻炼可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组织纪律、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关心集体等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班级体育锻炼对于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学校的锻炼风气和传统等具有积极意义。
班级体育锻炼比早操、课间操结构分散,因此管理上较之更复杂。班级体育锻炼在管理模式上主要包括人、财务、时间和信息等方面。
①班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是核心,无论有器械还是无器械的活动,对参与者的管理是首要任务。在班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管理要分层落实责任,从班主任到体育委员再到活动小组组长,层层负责。在落实职责的同时,要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发挥班主任、体育委员及活动小组组长的积极性,使班级体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②班级体育锻炼的器材场地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班级体育活动的器材使用要节约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在分配上要考虑“一材多用”。合理地分配现有场地,要在满足班级体育锻炼的需求上充分提高场地利用率,兼顾场地密度,确保安全。
③班级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内容的管理。在班级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上应灵活,兼顾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在内容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班级体育锻炼,不可随意安排,班级体育锻炼应有学期和学生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器材、场地特点制定合适的内容,同时应注意针对班级体育锻炼的效果制定评价方案。
体育课作为规定的必修课,外在的约束很多,在课程设置、课的内容上,自由度明显较课外体育活动受到更多限制。因此,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环节中更有施展的空间。因此,在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同时,把课外体育活动搞活,而不拘泥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能够因趣利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参与锻炼的习惯养成是必要的。在实践中,可以开展学生因体育活动兴趣而自发组成的小组织、小俱乐部。引导这些“兴趣组织”发展壮大,以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体育活动;和谐发展;创新见长;思维培养
1. 前言
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好与坏,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开展新型和谐的课外体育活动,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应该和学校其它体育工作孤立起来,实现课堂内外互为补充促进的新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作用及现状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
现在很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说困难很大,学校运动场小,人数很多,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合理科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值得我们探索。我们传统的认识是把课外活动理解为教学的继续、延伸和补充,这种理解至今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既看到两者的联系,又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是比较符合教育和教学规律。
3. 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内容的创新研究和最佳开展方法探索
根据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来组织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我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无论是从运动队的训练,还是学生达标成绩的考核,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下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探讨: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内容项目形式多样,参与人员多,故进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校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导处具体负责;由体育组、校学生会,以及各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如每年的地县级体育竞赛活动的运动队组建和训练,每年一次的校田径运动会由体育组具体实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体系,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重负担,又使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注重“面向全体”。
课外体育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全体参与。为了落实全体参与,首先在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有利于大众参加,主要安排有:每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至十二月开展冬季长跑活动,第二学期整个学期开展全校跳绳活动。这两大体育活动贯穿了整个学年,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冬季长跑规定每人每天晨跑不少于1000米,跳绳每天不少于1000次。而十二月份为期两周的体育节,更是天天有活动,个个有比赛的体育盛会,真正体现了全体参与性。
(3)强调“个性发展”。
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首先学校安排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搭建了便于他们发挥体育特长、展示体育才华的活动平台,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选择。在活动的设置上也考虑到班级差异、个体差异,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尽量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容易获奖,更多地去体验体育的成功感受,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对体育特长生我们则注重在课外体育兴趣小组活动中去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
(4)注重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
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5)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
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据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积极的参加,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6)体育与健康意识习惯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映,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学校体育的作用日益突出,学校体育的任务更明确、更艰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反映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工作。
4. 体育课程改革下构建和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的思考
许多中小学校都面临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场地狭小,器械问题,危险因素,运动中的身体冲撞,对抗引发的人身冲突等问题,这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造成了较大困难。
教师要加强技能指导,让学生由体育兴趣向体育习惯转移。“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是形成体育习惯的首要条件”,一般地说,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自觉地参加课外活动,比如,一个学生自认为具有从事打篮球的能力,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参加篮球运动。而多次参加篮球运动的锻炼实践,则有助于其体育习惯的形成。
为了让课外体育活动更能起到激励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项体育活动评奖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把体育活动的参与表现情况也作为评奖依据和内容,设有“积极奖”、“优秀奖”、“组织奖”、“精神风尚奖”,极大地调动了每位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而各项体育评奖都将列入学校整体的班级评估中去,个人获奖都进行照相公榜,这样,班级、师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评价中得到充分的调动,使课外体育活动和谐开展。
5.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管理探索
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管理使课外体育活动沿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如下:
(1)制定计划要明确规定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目标,提出具体任务,确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负责人及完成指标,并以计划的形式统一有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职责的相互关系,以达到高质量地完成管理任务。
(2)组织实施是管理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首先建立好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其次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
(3)反馈修正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反馈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又把其作用结果返回,并对信息进行修正调节的再输出,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4)检查评定对课外体育活动逐步向计划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较大规模的竞赛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如田径运动会,逐步形成制度固定下来。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竞赛规程,培训好裁判员,加强场地器材检查,合理布置,严格竞赛纪律,注意安全管理。
6. 小结
新型课外体育活动的构建要以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理论依据。重点突出“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下的新型课外体育活动要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并互为补充促进,共同为学校体育改革作贡献。
新型课外体育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体育个性得以发挥,特长得到发展,学生体育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且推动了学校整体体育工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
[2] 鲍源林崔承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 杨贵仁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会上的讲话》
关键词:健美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频率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同时,课外体育活动还是学生体育课之外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也是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窗口。此外,课外体育活动还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质以及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缺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等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1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
以榆林学院十四个院系41个专业的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00名,女生2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文件、专著、文献资料及部分学报中相关的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围绕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检验,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6%和96%。
2.调查情况分析
2.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表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和持续参与锻炼的心理动因,是决定学生进行锻炼的重要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学生参加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的占80%,其次是调节精神的占70%。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发展仍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有一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因此,也不能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生兴趣,建立终身锻炼习惯的初衷。在健美减肥方面,女生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说明女生对自身的身体形态要求比较高。调查中发现有42%的学生认为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需要,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加以补充,在这部分学生中男生数量比女生多。
2.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表明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参加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表2是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大多数在1-3次,其中男生占680%;女生占59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5次的学生很少,男生占251%;女生占153%。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6次以上的学生还不到25%,在这部分学生中女生占的比例很大,是男生的2倍多,说明在女生中还有极少部分人很注重课外体育锻炼。每周平均一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女生比男生多,而且女生中还有101%的同学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还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从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6次以上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所占比例来看,女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
2.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所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集中;男生以篮球和足球
为主,女生以乒乓球,健身操和舞蹈为主。从男,女生所喜爱的项目说明,男生喜欢剧烈,对抗性强,比较刺激,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运动易控制而且不易受伤的项目。
2.4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从调查可以得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篮球场和田径场,其中男生使用的场地比女生多得多,相对来说女生的活动场所更少。其次是学校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而在校外参加活动的很少,加起来不到总数的10%。在收费的体育场馆活动的就更少了。这反映了目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比较单一,学生的可选择范围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2.5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为了找出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列出了6个因素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可以得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大部分认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的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运动场地的类型、状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组织形式等。其次是缺少伙伴,环境和天气以及个人兴趣。更多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不足,器材少,运动场地拥挤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不仅要抓课上,还要抓课下;不仅要传授技术、技能,还要传播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体育运动方法。学校应在体育课时间上加以改进,减少不必要的选修课,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时。
3.2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体育器材陈旧、缺少、单调以及过于拥挤的运动场地成为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在学生宿舍周围安装简易的健身器材,修建简易的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等,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3.3大部分学生没有锻炼计划,没有形成锻炼的习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活动时间不足以达到健康的效果,导致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教师应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制定健身计划,进行目标设置,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推行运动处方。
3.4经过调查发现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自觉性比女生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尤其要做好女生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女生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以便于自觉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组织 辅导
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的新时期,学校体育在搞好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如何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如何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这些问题就成了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我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又不在教学课时之内,受国家教育法则《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制约,带有“课内”与“课外”的双重性,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设计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各校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设计应从学生本位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课外活动的项目、器材、以及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内容要有一定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以吸引学生的主动注意,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使学生的某些个性不知不觉地从课外体育活动中凸现出来,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设计要有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课外体育活动从内容设计上对学生的行为要有张有弛,不能放过了头,到达一定的界限时,教师可宏观调控,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但也要避免人来疯的现象。在项目的设计上要注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第三,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有效释放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设计一些较困难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中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协调自身的心理能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组织活动上还应考虑让学生全员参与,使学生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对表现欲较强的同学及时表扬,才能发挥其效果,对不善表现的同学,积极地鼓励他们去参加活动,通过活动帮助他们调整心理活动能力。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管理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活泼,而且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多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学生的体质、终身体育意识、参加活动的兴趣、活动的习惯以及现代人所具备的体育活动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第三,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领导、体委会、体育教研组、学生科、班主任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一项工作。如果抓好了,可以得到全校各方面的支持,容易收到好的效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大大促进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
以往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体育教研室制定课外体育比赛及活动内容的计划,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体育教师负责技术指导,这种形式可以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但也确实存在弊端,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一个教师同时辅导几百名学生,课外活动效果无法保证,走马观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得不到及时纠正,而且安全保护差,久而久之,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因而会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影响锻炼的效果,如何克服上述弊端?我认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解决。
1.领导重视,制定计划
要真正落实好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就必须重视和支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组建课余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并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统一安排,对课余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必须克服随意性,时间、内容和场地应统一安排落实。
2.班主任积极参与辅导
课外体育活动,要依靠和发挥班主任的力量。班主任要严格筛选,除具备其他任职条件外,还要懂体育,热爱体育,发挥中、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参加意识强、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的特点。他们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称职的辅导教师,他们热爱和了解自己班的学生情况,和学生较密切,他们的参与,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安全性,巩固和提高动作的质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学校代表队的运动员积极参与辅导
学校普遍容易开展的传统项目有:田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每个班基本上都会有校代表队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随班活动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体育特长作用。把在代表队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同学,这样既可起组织与示范作用,又可以提高自身动作的熟练程度,在合作中,共同学习与提高,共同享受体育的乐趣。
4.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相互辅导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往往一个班有多项活动内容,或者同时要分成几组进行活动,各项目小组都需要辅导员,在此情况下,我们教师就要随时发现“小先生”,采用毛遂自荐或学生之间相互推荐的办法,从班级中产生“小先生”——辅导员,在同年级班与班之间进行互换辅导,这种同级辅导,可以加强班级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增强班级之间的友谊。
5.不同年级间的相互辅导
不同年级的相互辅导就是低年级可以聘请高年级的同学作指导,高年级同学也可以拜低年级的能者为师。一所学校里,有的班级擅长篮球,有的擅长足球,还有的擅长跑、跳、投,广播操、韵律操等,这样各班可根据自己本班的活动内容跨年级聘请辅导员,从而可参与活动的人数,同时壮大辅导队伍,加强班级之间的纵向联系,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
6.体育教师参与辅导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应首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各自负责自己所任课的班级,在辅导上要与上述几种方法有所不同,应与体育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侧重加强对新授课内容、难度较大的运动的技术、技能的辅导工作,这样使教师能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了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使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术、技能得到复习巩固,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以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做到时间、内容、场地器材和辅导人员的“四落实”。
(2)课外体育活动要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学年、学期计划。
(3)改革体育教学考核模式,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列入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内容。
(4)适时地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以“赛”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对策研究
Development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school sport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ake the earth right flag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example
Wang Fei
【Abstract】Not onl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fills a prescription the function to the student intense study, moreover to promotes student'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to have the obvious actual effect, is raises the student health standard the powerful method, also is advanc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action.The autho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in the earth right flag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practice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law proposed the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carries out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the question as well as solves this a series of question method an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tudent;After school sports;Research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质健康被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而被青少年一代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所忽视。尤其在小学阶段,繁多的作业以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小学生们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出现体质下降的现象。
课外体育活动,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在体育活动中,需要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这种分解与合成,在活动结束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物质的合成大于消耗,并在一定时间内进退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这原理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超量恢复的时间,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课外活动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教育方式。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愉悦身心,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其情感和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1.当前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国家明文规定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实际的一小时锻炼又有多少学生充分利用到了呢?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锻炼出事故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许多体育器材在学校里只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以致造成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忽视,尤其在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在6名体育教师中,4名为专科以上学历,从事专业体育运动,而其他两名体育老师,则有一名曾经从事语文教学,还有一名为音乐老师进行兼职代课。由于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技能的有限,小学的体育课等于是学生的休闲课,毫无实际的运动,甚至连体育课都被其他课程所取代。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
2.当前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不完善,无落实。
在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大多数的班级根本没有制定课外活动计划,任课教师的备课本中偶尔插几次课外活动名称,仅此而已,课外活动随意性大。有一部分的班级尽管有课外活动计划,但很不完整,只是提纲式地罗列出活动名称、大致时间、步骤等,缺乏活动的目标、具体时间安排、过程安排等,造成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少部分的班级教师能够根据教育的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订出较为详尽的活动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即使如此,还是缺乏教师对整个活动的的调控策略及活动意外的预防措施,计划不够完善。还有极少数的班级制订的课外活动计划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落实。
3.开展小学课外活动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贯彻新课标下的课外活动发展方向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大力贯彻新课标的思想,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在娱乐中得到成长,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2 有组织,有目的开展小学生课余活动。
以土右旗蒙古族小学为例,学校如能每天都安排一节“二课堂”体育兴趣小组。其目的是在学校和老师的统一安排与指挥下,使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其组织形式是把每年级的学生按其对体育的兴趣以及结合学校的设施来进行分组,学生可按其对体育的爱好来报名,如“田径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还有“乒乓球兴趣小组”等。
3.3 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提高课外活动的指导水平。
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立了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但课外活动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进入“组”内。究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学校要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要办出特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成立课外活动研究小组,通过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通过互相交流和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观念、方法、能力上的不足,提高自己对课外活动的指导水平。惟其如此,课外活动才能走出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的误区,向高层次、高效率上发展。
4.结论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它不仅确保了学生每天达到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仅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课外体育活动是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组织管理、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对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颇有益处,既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又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2006.
[2] 《农村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2006.
[3] 王佩铭,刘炎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M].2010.
[5] 齐 浩.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J].2008.
关键词:组织形式 课程实施 过程管理
小学生课外活动课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的状态,有些班级甚至把课外活动课当成自修课或作业辅导课,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整日与作业为伍,一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把国家法定的体育活动时间给侵吞了,窒息了学生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愿望。即使有活动课时间,有些班级的课外活动课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场地、器材很难得到保障;女同学三三两两堆在一处跳皮筋,男同学则在校内四处乱跑、乱跳,或三五成群玩纸牌和玩具等,无任何的章法可言;五、六年级的同学则有踢足球、打篮球的嗜好,在每一次的活动课中均以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而告终。
一、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
基于上述的调查情况,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诊断,了解到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的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步构建了小学生课外活动课管理基本模式。我们以兴趣活动小组为依托,以业余训练为重点,形成了以课外活动课为基础、以自愿选择活动项目为基础的课外活动课新模式,使小学生课外课告别了原来“放任、自由”的状态。
我们构建了课外活动课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学校行政主管任组长,少先队总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为成员的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责成各班制定课外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要求班主任、体育教师准时到位,按学校要求组织课外活动;每周检查并公布活动结果,期末汇总。考核结果与班级评优标准,与优秀少先队、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挂钩,以此促进了课外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二、体育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我们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暨素质运动会,每学期举行小足球、小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每月进行各年级体育单项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家庭运动会等,既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实行体育组教师负责制,将各年级每周两节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场地、器材等组织与监督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走高跷等;有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提高活动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和比赛,如球类、接力赛、棋类等;有以增强体能和技术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如田径、体操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和老师创编一些安全可行、活泼有趣的体育游戏、健美操等等,做到每天有活动、每周有比赛、每月有年级体育单项赛、每学期有全校性的体育比赛、每学年有大型的综合素质(田径)运动会。这样教师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通过以获取直接经验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满足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体育课外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
课外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通过构建课外活动课的操作体系和管理模式,促使课外活动课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课外活动课的组织领导。具体要从四个基本层次着手:首先,应将课外活动课的组织纳入体育教育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将它作为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少先队等团体的宣传鼓动作用和组织作用。第三,要特别重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应将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列入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并经常检查督促。最后,要注意发挥各类学生体育协会和学生体育骨干与积极分子的作用。层层选拔,挑选出一批身体素质好、符合比赛年龄、基本技术较好的同学成立校各级运动队,利用课外活动课、每天放学时间和双休日进行强化训练,邀请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名家定期来校指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应尽量使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交替进行,更好地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程。要建立课外活动课的常规,其内容可以包括按时借用和归还体育器材、预防伤害事故、开展检查评比等。要加强计划安排,以确保课外活动课正常而有节奏地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规定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中,有些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比如早操、课间操和班级组织的集体锻炼等;有些则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参加与否,比如课余其他时间的活动。有些虽然必须参加,但内容上学生又可自愿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是活动内容的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自发地游戏、郊游,凡是能用于身心锻炼与娱乐的体育手段,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三是空间领域的广泛性。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校园内,又可以在校园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既可以在公共体育场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这种空间领域的广阔性,同时也附加了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条件下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无疑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综合来看,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增强兴趣,养成习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持久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最终养成长期锻炼的好习惯。
二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当学生把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去时,会使自身的心理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人们常说:“运动就是最好的放松与休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积极的放松,为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在广大农村,部分教师对活动的认识不全面,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管理体制不完善,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尤为普遍的是活动过程比较散乱,较普遍的是“放羊式”的活动过程。
二是管理薄弱。学校对活动过程缺少思想上的导向,对课外体育活动无计划、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检查、考评措施,没有把成绩列为教师工作考评内容,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三是时间分配不够。现代教育思想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幽灵。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一是必须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人员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领导机构,进行合理管理。
二是建立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导向激励效应。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建立一系列课外活动管理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
【关键词】课外体育;全民健身;研究
1.前言
2012年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正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的白皮书,总结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自1995年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指出,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加快体育强国的动力。学校是实施全民健身的主阵地,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大学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完善,很多的体育项目便于开展,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在大学生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从健康的观念,从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出发,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才能使全民健身运动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更好的结合起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主要以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了相关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资料以及的政策文件。
2.2.2问卷调查法
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针对校园体育活动与全面健身运动之间的联系,设计了一份全民健身运动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问卷,并请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在各民办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96份,有效率为99.5%。
2.3 数据统计法
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常规统计,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分析
3.1.1 心理压力与锻炼的矛盾
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对健康观念的理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这两大方面。一些大学生只知道从自己的经历中去开发、摄取智力,创造财富,缺忽视自身体质健康的提高,其结果是很可怕的。认为自己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淡漠的健康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其实这就是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只有运动才能保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增强身体机能水平,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因此大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健康观。找工作难,就业难,是目前困扰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连工作都找不到了,使他们的心理受到的极不平衡的影响,这种心理不平衡导致了他们对体育活动也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有的大学生所修的专业在当今社会中不是热门,他们的就业率很低,这就需要他们选择第二学位。繁重的课业使他们压制了进行体育活动的愿望。这足以说明当前就业难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远大于体育对他们的吸引力。
3.1.2锻炼形式往往受其它因素的干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5.8%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影响了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有44%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养成健身习惯。有42.8%的学生认为缺少体育指导,有51.8%的学生表示,学习任务较重,抽不出时间去锻炼。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使他们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相关的证书上,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还有23.4%学生表示没有掌握锻炼方法,对他们的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想锻炼,但苦于没有同伴和他锻炼,也影响了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大学生基本上很少。从体育消费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使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已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3.2 全民健身运动丰富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3.2.1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
大学学校体育面对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恰恰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主体,大约占体育人口的70%左右。学校体育要开设很多体育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而且这些体育项目又正好是人们在全民健身锻炼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因此,大学体育是更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路径,在全民健身活动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2全民健身运动形式的多样化
全民健身运动形式在大学校园里逐渐呈现多样化。主要以团体活动和个人比赛为主。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如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太极拳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等,形式多样,人人参与,推动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2.3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是促进大学生进行锻炼的一种手段
更好的吸引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就是要在大学校园里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吸引大学生或者指导大学生进行锻炼。全民健身路径是一组练习力量、腰腹、平衡的体育器材组成的健身小乐园,具有新颖、占地少、投资少、简单易建、科学实用的特点,寓健身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包括单杠、双杠、平行梯、肋木及新设计的仰卧起坐平台、太空漫步机、转转轮、摸高器等几十种设施,全长100米~250米。目前主要建于体育馆周围,公园广场绿化地带边沿及生活小区。路径设置有10个男女均可进行锻炼的运动项目,锻炼者花上10~30分钟完成这些项目,并长期坚持,可以使身体在力量、耐力、协调性、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各项素质及四肢、躯干等全身器官得到锻炼。另外健身路径各运动项目都设置有指示牌,对其功能、锻炼方法及评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便于锻炼者科学健身。器材以彩色玻璃钢或木头为材料,美观大方,与户外自然环境协调,在这种环境中锻炼身体使人们心情舒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4.结论
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开展,在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体质水平有不同的提高。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对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催化剂。在大学校园里普及全民健身路径,丰富了对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开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慧林.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8-49.
[2]廖辉.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隐性冲突与对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6-67.
[3]谭宏彦等.全民健身运动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3):11-13.
[4]周君华等.新时期我国成人体育的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9):47.
基金项目: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外事专项),项目编号12IN31
关键词:体育 课外活动 现状 模式
一、前言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技工院校而言,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课外时间相对充沛,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好坏尤为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的同时,灌输新型体育意识与职业观念,更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笔者在对本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模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2009、2010、2011届不同专业学生32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查阅了与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杂志以及电子资料,并查阅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体育课外活动调查问卷》,共发出答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
3. 数据分析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调查主要内容
1.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态度及动机分析
参加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超过50%,男生中比例更高一些,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有端正的态度认识。但是也要看到,有近30%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无所谓或是不喜欢,因为不擅长体育活动、懒或者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尽快提高其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充实生活和强身健体,说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动机是健康积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有27%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一些,这种被动的参与势必会影响课外活动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主动锻炼。
2.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及兴趣爱好等来进行的,项目的选择基本上体现了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男生以两大球为主,女生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简单、易开展的项目为主。因此,学校在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时,可以以这些项目为突破口,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3.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及次数分析
由表4和表5可知,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少、比较短,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不能达到课外锻炼的目的。
(二)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本校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比较积极健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充实生活等,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也比较多样化,这都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在本校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上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本文也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1.主观因素
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认识不足,加上网络化的普及,这些学生把课外时间多花在上网、聊天、游戏及看电影上,导致无时间、无兴趣参加体育活动。加上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缺乏毅力,或者运动技能差,这也是影响课外活动开展的因素。
2.客观因素
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制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需要得不到应有满足,因此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另外,学生普遍认为缺乏活动组织与指导也是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技工院校学生相对自觉性较差,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目前学校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依然走着传统模式的老路,既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
因此,针对以上调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体育课外活动的几种模式,旨在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一)优化管理模式
体育课外活动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有其松散的一面。学校应建立有计划、有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除此之外,更要发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既可以培养其管理能力,又可以为以后就业打下自律意识。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最终使体育课外活动形成学生主管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教师辅导,学生各单位和团体协会自我管理为主模式。
只有优化管理模式,依靠多方合力,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长期、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学校社团推进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因此,以年级、班级为模式开展课外活动难以达到有效的效果。而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则打破了班级与年级的界限,把兴趣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动效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首先综合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现有师资及学生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将要成立的体育类社团及每个社团的指导老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社团,参加各社团组织的体育课外活动。各社团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计划,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每周开展一定的活动。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
学校对社团也要进行适当的介入管理,如对社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场地以及器材;加强学生体育骨干培训,提升学生骨干对社团的组织能力;每月对各社团和各指导老师进行考核,每学期进行评先和评优活动;根据活动开展及效果,适当进行体育类社团的增减等等。
我校目前体育类社团主要有足球社、兵羽社、武术社团,通过走访调查,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兴趣爱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而相对稳定的运动项目又有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使学生练习体育项目的时间增多,原本多余的精力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本校而言,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的难度得以降低。
(三)以比赛促发展模式
体育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是促进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组织好学校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调动和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形成以比赛促发展的模式。
课外体育竞赛的时间可以是月赛、季赛或年赛,固定的比赛时间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可以是全校性,更主要的是班级、社团性的,可以实现参与的广泛性与全面性;比赛的场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大自然中组织进行,创新的比赛场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做到竞赛活动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在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时,既要体现出运动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广大同学的参与性,更要凸显出学校特色,如学校在每年的田径运动会上,可以增设女生的健美操比赛和男生的武术比赛,可以收到较好效果,使田径运动会变成人人能展示的大舞台。在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及学生骨干作用,让社团或学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担任组织、裁判、服务等,在角色转移中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意识。
实践证明,以赛促练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加课外运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和检查教学效果,为选拔校代表队提供机会。
(四)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模式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充实生活、强身健体,因此,他们渴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所以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联办、共建的方式,构建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从而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环境,增加课外学生体育活动内容。
一是可以从社会引进器材、社备、专业教练员等,如引进跆拳道、健身器材,台球、网球等体育设备,由引进的教练员面向学生开展跆拳道和器械健美等有偿教学与训练,既解决了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二是可以同体育俱乐部合办校园体育俱乐部,除开展专项体育课外活动外,还可开展技术、裁判培训讲座,也可由俱乐部承办一些校、院系比赛。俱乐部的模式,专业的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水平,激发练习兴趣。
五、结语
技工院校的体育课外活动要本着“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宗旨,充分利用体育载体,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要优化体育课外活动管理模式,构建多种体育课外活动模式,学校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毅.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
[2]钱猛.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
[3]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4]刘新鸿.体育社团在中职学校课外活动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
[5]霍磊.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08(2)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意义 终身体育 综合素质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外体育活动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尽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教师直接的指导,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是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另外,在参与课外群体竞赛时,各级体育组织经常有目的、有组织地举行各种形式趣味性的、小型多样的群体活动,学生有选择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实践,就能体会体育带给人心理愉快的情感,激发体育兴趣,逐步养成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体育竞赛活动在调节心理、适应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自信、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课外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行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广大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要好,就要经常参加锻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198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并要求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成绩。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其中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这些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课外体育与终身体育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体育教育过程应该说是使学生养成习惯、终身受益的过程。这一习惯的养成依赖什么?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每周2学时的“必修”体育课就能实现的。习惯的养成和自觉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自己。如果说体育课还是“必修”的话,那么课外体育就是一种突出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二者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其模式为:扩大运动教材领域(包括消遣娱乐、健身、舞蹈等),对教材实践弹性化,或在校内外建立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断言,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这种习惯和体育意识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在社会传播,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对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具有一定作用。这是促使我们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力量,还能培养不断进取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只有热爱运动,崇尚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才能不断拼搏进取,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精彩、富有意义的一笔,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绚丽。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活动挑战极限是一种很重要的体育竞技精神,体育竞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人的体能推到一个极限。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很多,比如说长跑项目是为了向人类耐力的极限发起挑战,养成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习惯,具有挑战自我极限的体验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大有裨益,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要勇于挑战,你就会击败许多“不可能”,充分开发个人潜能。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是成功的载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保证,那么理想、事业、幸福、成功将不复存在。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对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激发终身体育意识起到很大的作用,能达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具有解除大脑疲劳、振奋精神、调理心理状态等神奇功效。由此证明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越来越趋向身心健康。
(二)重视对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指导,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加强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参与活动及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各种运动协会,弥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使学生既提高运动技术,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关于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建议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有限,设施落后。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加强了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学校扩招、学校人数剧增,相对而言,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陈旧、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成了阻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开发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体育项目,特别是娱乐性、健身性强的休闲项目,重在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参与;改进宣传手段,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二)组织开展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并对课外体育竞赛进行改革。学校领导应非常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积极举办田径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健美操、啦啦操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又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注入活力,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学校群体竞赛体系。课外体育竞赛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但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地开展。通过大学生体育骨干分子在各个层面上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但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参与工作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应该锻炼身体,但学习、锻炼的形式、方法要改变,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为前提,强化锻炼效果,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四)建立健身指导员制度。各系部、体育协会及班级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要下系进行课外指导,确保各项体育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场所。这样学校的引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学校要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力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级人才,高校体育应建立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自然科学),2004.
一、加强校本研究,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要从校本出发,严格按照标准制订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和进度,重视备课,写好教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应紧密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内容,使教案具体、生动、详实,实用性更强。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在课外活动中使个性得到发展。两种教学形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准备了知识,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反过来又益于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抓好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种很好体现,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健身意识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1.确保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虽然我们学校升学的压力很重,但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体育与学习成绩并不矛盾。如果锻炼时间长,量过大或方法不当,会有不利的一面。只要合理运用时间,运动量和方法得当,前者对后者还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因此,我们不应忽视体育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计划中应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从政策上确保体育课的地位,从而实现学习成绩与体质同步提高。
2.合理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比如冬季长跑开始的阶段,跑步的速度适当减慢,距离也可以短些,随着学生的体能逐步适应后,再逐步加大运动量。男、女生在跑的量和强度上要有差异,现在各校一般都是全校学生一起上操场的,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我们可以安排女生跑内道,男生跑外道,这样在量和强度上就都有了区别。
3.要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期准备中,首先要做的是查阅所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开出运动处方,让有病史和身体缺陷的学生进行力所能及体育活动,维护他们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爱。
4.天气环境的影响。学校每天转播天气预报,播报时间设在学生每天的晨起时刻或课外活动开始前,除了播报气温、风力、天气状况,还要增加户外锻炼指数,这种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活动。遇到特殊天候如大雾、尘埃天气,要停止户外锻炼。我校操场周围的几个家庭工厂内的煤烟排放严重污染运动场所的运动环境,学校应向有关部门反映,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
三、完善体育设施,打造运动休闲化的校园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相对较少。运动只是少数学生的习惯,这就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学校可以设置户外健身休闲设施,如扭腰踏步机、攀爬组合训练器、腹肌板、上肢牵引器等。在休闲点创设运动场景,如在教学楼前面的绿化带设立跳跃区(在石板小径边上竖立牌子上写“跳跃区”,在石板上画上双、左单、右单的脚印),凡经过此地的学生应跳跃通过,单脚跳跃或双腿跳跃。场景的创设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有了随处都是的体育活动场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就会加强。
多元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初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具备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的竞赛项目成为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项目。我校场地和器材有限,所以多元的组织形式可以弥补一些客观条件的不足。
四、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及讲座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探析
前 言
高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不仅是与全民健身相接最为密切的环节,而且也是能否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的有限课时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密度安排从而达不到学校体育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体育教学不足,在时间上延伸了体育课堂教学,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育参与意识,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陕西省西北大学、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咸阳师范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为研究对象。
陕西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参与率
调查结果显示,有81.08%男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而女生却不尽人如意仅仅达到54.9%。虽然,男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总体较女生好( P
2.参与动机
据调查统计表1显示,其中有84%的大学生比较赞同经过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赞同防病治病的观点的大学生有92.6%,还有52.6%的大学生认为 “体育锻炼是花钱买健康”。在调查中有22%的大学生表示赞成浪费时间这一说法,有关教育者应该思考造成问题原因,从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设置上予以重视。
3.课外体育活动次数
调查显示,在每周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占有89.3%,不过其中有24.13%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间隔过长,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其中长安大学的学生较为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在体育活动制度方面没有严格的执行而造成,故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使其主动直接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数。
4.参与态度
表1所示,男生有59.4%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较积极,很不积极的仅有7%;而女生调查发现积极参与率较男生小,其中有49.3%表示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10.5%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对比发现,男女生参与态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在参与态度上明显不如男生积极性高( P
*表示男女大学生参与态度百分率间比较 , *( P
5.课外体育活动负荷
据调查表2分析发现 :一半的学生可以达到中负荷,并且有24%认为运动时为大负荷,男生的运动负荷分布于总的分布一致;女生有31.5%的运动时负荷较小。运动负荷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
*表示男女大学生同等负荷百分率间比较,*(P
6.课外体育活动场所
据调查得知,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无论男、女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场馆,主要原因是学校里伙伴较多,而且距离宿舍教室也较近。大学生较少的在社会场地去参加体育活动。虽然说城市场馆设施较多也较齐全,不过收费较多,不收费的公园和健身路径都“人满为患”,更别说让大学生去与社会人“争抢”体育场馆。
7.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问卷中给学生所提供了14个体育项目,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得出以下结果,男生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女生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跑步、健美操、舞蹈、乒乓、羽毛球等。分析发现,男女生的爱好有极大区别,男生较喜欢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女生较喜欢健身、塑身的健美操和对抗性不强的项目。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休闲化的变化特点,这是值得有关管理组织关注的变化特点。
8.组织形式
通过调查得知,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性别选择差异,男大学生比较喜欢选择“个人自发”,占71.3%;其次是“班级组织”,占14.8%,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学生最少2.1%。女大学生比较喜欢选择“班级组织”,占48.3%,第二是“个人自发”,占30%,很少有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同学。通过以上分析,反映出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上男生比较追求自立性,女生比较喜欢共同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
9.参与时间
调查表明:陕西省高校男生每次活动在30分钟以上者占近80%,女生每次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50.6%。而男生相对于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都要长( P
10.体育教师辅导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调查发现有56.5%的体育教师从不在课余时间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这说明在陕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组织一直没有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学校采取的是放任自由的态度。大学生仅靠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是很难完全学会体育项目技术要领,也就不能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其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结 论
1.陕西省高校学生能够不同程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积极性高于女生,且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特点是次数少、时间短、锻炼负荷低。
2.陕西省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在本校的体育场馆上,对社会场馆的利用率较低。组织形式主要以自发组织为主,没有专人进行指导,学生参加体育竞赛较少。
3.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在运动项目选择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比较喜欢对抗性强的项目,而女生较喜欢有氧健身类项目。不过有25%的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是为了考试过关,表现出参与动机较低。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2]王润斌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4:92-94.
[3]张玉霞等.河南省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820-824.
[4]林晓辉.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分析[J].体育科技,2006: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