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居协会工作计划

村居协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18 05: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居协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村居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和优质服务新体制的要求,以“三同”(即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联管服务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构建流动人口“无盲区”、“一体化”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有力促进全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建立流动人口双向管理机制。在认真调查摸底,掌握流出人口、流入人口集中地点,通过县、乡(镇)发函,签订县、乡(镇)两级《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服务管理协议书》,明确界定流出地与流入地服务管理工作职责,做到常态化服务管理。2016年10月份前,签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议,县级层面不少于50家,乡镇不少于250家,形成县乡互织的双向服务管理协作网络。

(二)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加强沟通和配合,定期交流流动人口协查反馈信息,协查反馈及时率达到100%,实现异地查询、跟踪监测、动态管理,形成区域协作信息共享机制。

(三)建立流出人口、流入人口计生协会。搭建流动人口与县乡政府、村居沟通联系桥梁,更好地做好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卫计服务和便民维权。同时,充分发挥“四自”作用,加强自我服务管理。2016年10月份前,创建流出人口计生协会不少于30家,流入人口10家。

(四)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从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小孩入托入学、奖励优待和就业保障等方面,保证流动人口享有“市民化”待遇,流出人口、流入人口享有均等化服务。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6年3—4月)

起草工作计划方案、“双向”服务管理合同文本和相关制度,并组织乡村干部进行讨论,使之更加完善和利于工作推动和开展;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精心部署和安排,并就相关业务进行培训。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9月)

1.清理登记流动人口。组织乡村干部,深入村居、工厂、居民小区、各类市场,全面普查登记流出、流入人口,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账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签订“双向”管理协议。制定出台流动人口区域协作的政策性规定,以协议书形式明确界定双方责权利,便于互相督促和检查。以县卫计委或乡镇卫计服务中心名义,向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外县、乡(镇)发去公函和协议书,分别与他们签订《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服务管理协议书》,建立区域双向协作关系,明确双方工作职责和具体人员,形成县乡“立体交叉”的“双向”服务管理协作网络,促进常态化服务管理。

3.组建计生协会网络。建立健全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所在地计生协会建设,做到流动人口协会进企业、进商贸市场、进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使之成为沟通联系政府、村居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开展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卫计服务和便民维权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四自”作用,加强自我约束和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信息化建设。配齐配强乡村流管员,开展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他们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将网络延伸到村级,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普及和应用程度,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提供信息化支撑。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加强沟通和配合,定期交流互馈流动人口协查信息,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5.开展均等化服务。开展流动人口“三同”服务,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优先落实好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健康档案、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6类基本卫生计生公共服务,让流动人口享有“市民化”服务管理。

(三)检查验收阶段(10—11月)

通过查阅基础台账、签订的协议书、信息系统和其他相关服务管理资料,听取汇报,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评定工作完成情况,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评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委成立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工作领导小组,朱绍中同志任组长,石辉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计生服务科,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规定时限要求,强化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稳步实施,抓好落实。

(二)抓好信息核查。各乡镇要认真做好全员流动人口清理登记,相关部门共享信息的比对和系统调整完善工作。依托国家PADIS系统和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及时上传或反馈协查信息,为区域协作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互联互通。

(三)推进区域协作。一是完善双向管理措施,不断改进和强化对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育龄妇女的服务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区域协作制度。与相关市、县、乡及时签订协议,开展区域协作,及时对流动人口卫计工作进行协商、通报和反馈,实现“两地”信息交换和服务管理工作的衔接,在个案信息通报、婚育证明办理、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技术服务项目落实、行政执法等方面,落实协作工作责任。三是推进区域服务管理一体化。通过协作双方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专项清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宣传教育、卫计服务等活动,切实提高区域协作服务管理水平。

第2篇

一、继续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一是顺利完成村民代表和村级四幅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从2月中旬至4月底,顺利完成村民代表和村级四幅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此次选举,增加了女性干部的比

例。2、对新班子成员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提高为民办事的业务水平。二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新的契机,结合自身的优势,争做四型党员干部,加强合作,分工不分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继续坚持各项事务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一事一议,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每位班子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二、做好饮用水工程的扫尾工作,稳步推进道路拓宽工程和杨家庙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1、加强交流与监督,确保饮用水工程尽快完工。饮用水工程是关系我村村民生计的重大民生工程,自10月底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经有三个自然村完成主要工程正常供水,另外两个自然村等徐家坞村完成饮用水池建设后就能供水。在四月底,村支两委对全村的饮用水工程进行了检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了沟通,确保该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2、加紧完成丁香坞水库的修复工程,保证下游居民安全度过汛期。目前水库的修复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3、保护环境,建设铁坎村首个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杨家庙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是今年我村的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施工单位将按照图纸要求于近日施工。

4、拓宽村道,改善交通环境。杨家庙至铁坎自然村老街的村道拓宽工程目前已经完成涉及农户的补偿工作,预计在六月底完成招投标工作、7月份开展施工。

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一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新的契机,带动广大党员争做四型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为百姓服务。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二是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素质。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组织广大党员和村民代表赴北京参观考察。三是完成群团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加强了对新成员的教育工作,在村级日常工作中,安排部分工作给村团支部,妇代会,老协会。组织妇女同志和团员青年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村内“清洁城乡”工作。

四、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转变生育观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积极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做好育龄妇女普查工作,今年我们村已经出现一例计划外出生人员,所以我们将认真检讨工作中不足之处,确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今年上半年我村共普查育龄妇女158人,普查率99%,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五、推进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每位村民的切身利益,上半年,我们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完善大社保相关工作机制,对各种保障做到深入群众认真调查、不遗漏、不慌报,切实帮扶。

六、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务也很重,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快各项工程的建设步伐,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班子队伍的工作执行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责任心还有待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力度不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很多工作还都停留在计划阶段等。

七、下半年工作计划

1、做好地名和水利普查工作。地名和水利普查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将尽职尽力做好这项工作。

2、进一步做好村级大社保各项工作,包括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收缴工作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办理工作。

3、完成饮用水工程、杨家庙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丁香坞水库修复和村道拓宽等实事工程,解决群众所需,建设生态型铁坎村。

第3篇

走进里水镇,碧水蜿蜒,绿树环绕,楼群错落,构筑着如诗如画的“梦里水乡”。2015年11月,里水镇继获评“全国安全社区”后,顺利通过国际安全社区现场认证,成为佛山市首个“国际安全社区”,也是全国首个镇级“国际安全社区”。

在里水镇创建安全社区的过程中,里水镇安全监管局发挥了带头作用。里水镇为何要创建安全社区?创建中如何调动和发挥基层安委会的作用?为深入了解里水镇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本刊记者采访了里水镇安全监管局局长陈永洪。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局长,您好!为什么会提出建设安全社区?想通过安全社区建设,解决辖区哪些主要安全问题?请您介绍创建里水镇安全社区的背景。

陈永洪(以下简称“陈”):里水镇是广东地区有代表性的工业大镇,辖区广、人口多、企业多。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现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万多家,工业企业5 100多家,中小微企业居多,出租屋1万5 000多套。在2011年时,低端产业较多,全镇安全基础薄弱,尤其是2011年11月26日,里水镇一个村级市场小商铺发生了火灾,造成4人死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很大,给全镇安全工作也敲响了警钟,镇党委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轻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危及员工和群众安全。而且,发生安全事故还会影响整个镇的招商环境。

企业需要安全生产、群众需要安居乐业、一个地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安全”的大前提。

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调整安全发展思路,从2011年12月9日起,里水镇启动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旨在通过创建安全社区,持续改善辖区安全环境,为打造“品质里水,梦里水乡”保驾护航。

记:里水镇在安全社区创建中,为什么要使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安全社区创建对于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有什么作用?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安全服务。

安全社区强调针对所有类别、所有人员的伤害预防,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事故和伤害,强调社区人人参与,共享安全与健康的局面。

当前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供给不足。而安全社区建设,正是对“两高一脆弱”(即高风险环境、高危人群、脆弱群体)实施安全干预,提供的一项公共安全服务。

在创建安全社区过程中,里水镇引入专业机构和依托高等院校,对村居社区居住、道路交通、公共场所、校园安全、生产场所、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开展安全风险分析与应急处置现状调查分析,识别重大隐患和安全重点部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公共安全、脆弱群体的安全促进项目。

学校安全管理项目

学校安全方面,里水镇规范了校车管理,确保每辆校车安装GPS到位,实时监控;在部分学校设立了安全体验馆,让学生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安全体验,充实安全知识。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里水镇各中小学校设立安全教育课,规定学生自进入小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每月两节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专门委托安全教育专家编写了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一系列教材,即《里水镇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小学低年级篇、小学高年级篇和初中篇),让学生在安全教育课堂中,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每年安监部门与教育部门还组织“安全教案竞赛”,激发学校和教师对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幼儿园推广“五常”管理模式。镇安监局和教育局还组织全镇幼儿园园长到深圳福田区莲花北幼儿园学习“五常法”安全管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安全管理模式)经验,结合辖区实际组织实施“五常法”管理。

目前,在全镇幼儿园推广了“五常法”安全管理。具体促进措施包括:落实“一块晨检牌”制度,即幼儿来园时进行晨检记录,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落实“一套流程”制度,即制定各级各类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落实“一目了然”制度,即物品规范摆放,标准化管理;推行信息化管理教育平台,规范幼儿进园离园程序,并进行家校互动;推行“阳光厨房”计划,在幼儿园厨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在幼儿园显眼的位置,任何人都能随时看到厨房的情况,除此以外,厨房的食物都会检测和实行24 h留样,确保食品安全。

针对辖区水域广、分布散、安全隐患多的特点,里水镇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促进项目。由学校组织开展溺水事故调查,把招生片区的涉水安全隐患逐一排查并制作成宣传展板,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涉水安全隐患地点和危险点;完成溺水事故隐患整改,将268 km的河道沿岸护栏加固加高,还设置了“浮岛”,既能发挥美化环境、净化河水作用,又能充当救生圈,如果不慎掉入河水,可以抓住浮岛周边,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居家养老安全环境提升促进项目

针对老年人安全意识较差的特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全环境提升促进项目。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成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硬件设施提升安全系数,对弱势群体实现关爱。

残疾人康复安全促进项目

在爱心工场设置符合康复、安全要求的庇护工场、居家训练室、康乐活动室、阅览室和心理咨询室,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给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促进项目。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调动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一对一心理干预,进行心理引导等措施,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出租屋管理安全促进项目

针对16万外来人口,实施出租屋管理安全促进项目。除12万8 600户籍人口,外来工持有居住证有16万左右人口,还存在未办理居住证人口,而且大都分布在农村社区。针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员基数较大的现状,以抓好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关键点入手,开展出租屋与流动人员管理促进项目。

推行“出租屋助管员”机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成立出租屋业主联合会,搭建交流平台,介绍有关安全、消防政策与知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除此以外,外来工大多通过企业进入村社区,里水镇安监局以企业宣传教育为平台,培养员工安全意识,还对企业该项培训教育进行适当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重点路段整治安全促进项目

针对交通事故多发的情况,实施重点路段整治安全促进项目。通过推进交通安全“五进计划”(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开展重点路段整治,实现交通黑点分析和治理;完成立交桥节点渠化改造,建立交巡警平台;另外,摩托车、电动车仍是村镇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出行不佩戴头盔问题严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里水镇特在村社主要路口设置交通安全劝导站,劝导员劝诫提醒,对不戴头盔出行者赠送其头盔。但这是个难题,仍难以禁止,我们甚至尝试了罚款的形式。

记:在里水镇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镇安委会发挥了哪些作用?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陈: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要体现跨界合作,资源整合的要求。里水镇以镇安委会为依托,联合全镇所有职能部门、职能单位、村居、学校和医院,成立了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安监局。

开展安全社区建设首先要充分掌握全镇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具体开展工作中,我们整合了安监、城管、流管、消防、村居委会、环保、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将安全监管实施精细化管理,真正形成了“大安全”格局。

2014年,里水镇成立了里水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应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整合辖区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数据,建立了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在全镇33个村社区全面铺开。

具体来讲,整合辖区各部门社会管理事项清单,形成综合管理事项清单。全镇设立1 600多个视频监控点,覆盖建筑工地、治安、交通、环保等方面;整合城管、流管、安监等各部门400余人深入社区,加上村居500余名专兼职人员,共计900多名网格员。目前全镇33个村社区,基本每个村社,都按照实际情况调配了网格员,比如,有的村社,企业多,安监网格员会多一些;出租屋多的村社,流管网格员则会多一些。

我们另安排了巡查员根据清单开展日常综合巡查,网格员则根据巡查情况首先解决发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了,其反馈到中心,中心转给相关部门处理,若仍处理不了,再反馈给中心,由中心向区级层面提交。据我们中心统计,95%以上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在社区层面解决。

国际安全社区认证评审员谷尔邦教授到我镇进行现场认证时,认为“社会治理网格化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不管是从检测、应急响应、城市管理品质等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打破了部门原来的职能条线,值得在全球社区分享。”

通过引入协商议事、事故与伤害监测等跨界合作机制,部门之间联动和沟通得到了加强;充分发挥指挥调度功能,以安全社区为载体,各行业领域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信息互动,把工作覆盖面铺开,将安委会工作落到了实处,可以说是构建了大安全的管理格局,也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

记:里水镇为目前佛山市首个“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安全社区,对于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陈: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安监部门牵头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对于延伸监管视角、触角,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四方面强化了镇安委会的职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更加有保障。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以安全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了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安全生产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强化了“一岗双责”。借力安全社区建设,动员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强化安全措施,全面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使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得到充分落实。

三是强化了安全监管。安全社区建设将多种监管手段调动起来,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让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安全监管更畅顺。

我镇95%以上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我们了解到很多企业主对安全管理工作不是不投入,而是不了解、不会抓。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在里水社区报开辟安全专栏,还开通“里水安监”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为平台,开展企业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安全生产宣教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免费请电力专业公司给企业做安全体检,排查隐患。我们根据多年的火灾事故规律发现,90%以上事故由于电线短路造成。我们于2015年初开展为期2年的线路排查工作,采取购买服务,对全镇所有的经营单位免费电力检测,帮他们诊断检查,发现问题就去改进,目前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我们还了解到全镇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有2 000多家,针对不同的行业,如五金、制鞋、家具、喷涂、危化企业,我们选取120多家试点企业。

首先在120家试点企业中选取1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政府投入示范企业帮扶经费,指导企业做好规章制度、作业场所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工作。通过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严格建立健全档案制度,查找创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严格把关检测评价及验收工作,把这12家也打造成为“精品型”的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后,再在120家企业推广,职业卫生工作也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与我镇签约共建了国内首个职业安全健康示范基地,拟进一步探索推荐职业安全健康社会服务载体和运行模式。

四是强化了安全生产保障,加强了队伍建设,保障了资金投入。2012年3月镇安监局恢复独立设置,配备专职安监人员33人,到2016年增加至45人,有皮卡汽车4台、摩托车8台。2013年成立村居安监工作站,配备安全生产专职巡查人员99人,摩托车37台。四年来累计投入3.6亿元专门用于创建活动。

经过创建安全社区,目前我镇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统计显示,2014与2011年相比较,生产安全事故下降50%,交通事故下降33.39%,村居治安案件也下降了39.43%。

记:请您介绍下一步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计划和安排。

陈: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安监部门不能大包大揽,但可以每年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是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基层安委会的作用,把全镇安全问题一件一件解决。

第4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1-02

艾滋病又称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让人谈“艾”色变的难治之症。由于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预防干预的方式特殊,治疗的科学技术手段有待突破,所以它的防控形势十分复杂、严峻,感染的范围也从吸毒、、、非法卖血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对抗艾滋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但在我国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怎么才能使自己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无疑是更加加剧了在我国的传播,而宣传教育则是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笔者就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控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

1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艾滋病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为传入期(1985至1988年),患者主要为外国人或海外归国人员;第2阶段为扩散期(1989至1994年),艾滋病从7个省扩散到21个省,主要以吸毒人群为主;第3阶段为增长期(1995至2000);第4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1]。根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1.6万余例,累计死亡为12.4万余例[2]。虽然2005年后,经过公安部门对贩毒、吸毒活动的严厉打击,艾滋病由吸毒途径传播的趋势逐渐下降,然而性传播成为了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增加[3]。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2005年到2010年,60岁以上男性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数量明显上升,2005年,60岁以上男性新发病人只占5.4%,到2010年达到11%[4]。由此可见,我国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不容乐观,“防艾”形势仍十分严峻。

2 我国艾滋病防控策略及存在问题及困难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借鉴国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策略。为适应艾滋病流行形势的变化,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针对不同时期及时制定、调整和完善了相关政策。例如: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2003年12月,国务院宣布了防治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2004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通知》,明确提出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城镇医保及新农合报销目录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2006年1月,国务院颁发《艾滋病防治条例》,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法律;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策略对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受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艾滋病协会联合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的表彰[5]。但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仍在快速的增长,其原因是我国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放在了查找新发感染者和病人及其治疗上,而没有考虑我国的教育水平低下,人口众多和资金不足等实际情况。预防是防治艾滋病最为重要的手段,在我国的艾滋病防控中最缺乏的就是预防。主要表现在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防治知识普及力度不够,一般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

我国近年来的艾滋病呈快速上升趋势,而性传播已成为了主要的传播方式。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生委透露的信息,2013年1-9月,全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是7万人,其中90%的人来自性传播途径,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感染率也在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13年,我国感染艾滋病人数约为74万人,而全国累计报告数为41.6万例,意味着还有将近32万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或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他们的高危行为,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仍不做任何保护措施的话,作为传染源的他们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为我们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我国有80%左右的三农人口,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中的一大群体,我们虽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流动人口基数大和边远山区的人群文化程度低下,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防治艾滋病知识及国家政策的普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广泛、长期地开展艾滋病知识宣教活动,使一般人群都了解艾滋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艾滋病,自觉的抵制不良的高危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3.1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第1例艾滋病病人在美国被发现之后,30多年来有百万人被它夺取了宝贵的生命。十几年来的艾滋病的种种研究和实验的结果证明,人类现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还不足以征服艾滋病[6]。在目前尚未出现艾滋病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上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性教育和干预[7]。实践证明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首先是认识上的改变,而认识上的改变就必须依靠宣传教育。有人对广西靖西县的一般人群进行了艾滋病知晓率调查,一般人群的总知晓率仅为47.30%[8];而江苏泰州市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知晓率也只是69.8%[9],均未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要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知晓率达85%、80%以上”,因此进行大规模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3.2 只有健康教育才能减少由艾滋病引起的恐慌、耻辱和歧视

造成恐慌和歧视的原因是多种的,而对疾病缺乏了解,有关艾滋病传播的种种传说、谣言、偏见及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等都是宣传教育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在外吃饭,尤其是烧烤、凉菜等或吃了滴有艾滋病人血的食物都可以得艾滋病!这样的信息在手机和网络中传播,有人深信不疑,心惊胆战;有人虽不信但心里难免有些顾虑[10]。这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并不少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仍旧是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少所导致。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分为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有的学者也成为外在歧视和内在歧视。外在歧视就是指社会各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11],虽然目前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逐渐呈现支持大于歧视的状态[12],但现有法律中仍存在一些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规定[13],如:《公务员法》虽取消了艾滋病人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规定,但是身体健康的要求仍间接的将他们拒之门外。内在歧视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因疾病原因产生自我排斥及边缘化,以及强制自我的异常心理及行为,它往往是艾滋病患者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4]。尽管艾滋病流行已经造成灾难性影响,但由于耻辱和歧视,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染状况,对艾滋病问题仍然沉默,对应行动依旧缓慢。这就急需加强对一般人群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15]。

3.3 如何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提高认识,思想上加以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充分认识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加强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用精确的数据和详细的图片资料,从艾滋病的危害、流行状态、传播途径的变化等多方面认真细致,深入浅出的讲解[16]。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尤其是加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中通过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开设知识讲座、设立宣传栏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手段提高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水平。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艾滋病等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导各类大、中专院校和高、中等职业学校将艾滋病等性病防治知识作为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支持和指导社会组织深入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防病知识的知晓率,避免和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最后是要重视学校教育,举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特别要求学校每个学期的工作中设立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主题,例如: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宣传、光碟播放、校宣传栏、校(院)学报、知识竞赛、宣传电影等形式。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就明确要求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开展。广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杜绝艾滋病的侵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为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预防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注射疫苗,但是现在全球都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一旦感染之后也没有特效方法可以治愈,所以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为妥当的方法。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明显提高,这说明通过健康教育是能够提高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方式,使得他们了解防止艾滋病的知识,摒弃造成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危险行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同时将正确的求医信息等内容结合到宣传工作中,广泛宣传艾滋病的危害、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的重要性及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关系。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专题活动,制作公益广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歧视。一种行为的建立和改变不是一两次的教育和干预就能奏效的,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坚持循序渐进的反复的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坚持广泛、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才是预防艾滋病、遏制艾滋病流行和蔓延的最好疫苗。

参考文献:

[1] 郝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J], 职业与健康,2006(22):921-9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第2季度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08)

[3] 张昊 国务院防艾委赴川桂宣讲艾滋病防治政策[N],健康报,2010-6-28

[4] 贾晓宏 老年男性艾滋病增多 皆因找刺激又不“保护”[N],北京晚报,2012-8-22

[5] 杨廷忠 艾滋病危险行为的扩散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60-261

[6] 刘永晓 艾滋病毒“悄悄”扩散?谁在传播艾滋病毒[N],健康时报,2010-6-24

[7] 徐建国 探讨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91-192

[8] 阳金桐等 广西靖西县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257-259

[9] 华海庆 农村居民艾滋病知晓率的问卷调查[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1):86-87

[10] 实戈 增强艾滋病防治知识,防谣言所中伤,人人健康,2011,23:12-13

[11] 任海英 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43-146

[12] 杨翌,张孔来等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质量与相关耻辱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75-676

[13] 康丽娜,张爱莲 山西省不同人群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5):17

[14] 刘彦丽 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研究现状和展望[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0):76-77

第5篇

(二)“五五”普法工作全面推开。认真落实好“五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带动全民学法用法,党委(组)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农村法制教育基地等阵地建设更加突出,“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有新进展,示范村、社区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普法网站”的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普法宣传渠道。

(三)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基层司法所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基础建设、强化素质、凸显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全市139个司法所全部挂牌成立。220个司法助理员编制已收173个(含春季招的12名公务员),尚有编制空缺的县(市、区)预计年内将通过秋季公务员考试,新增司法助理员14名。我市已有3人所7个,2人所34个,通过综治力量整合实现独立办公楼的乡镇(街道)司法所54个。全市已有23名司法助理员被任命为副科级所长,另有4名在公示中,18名在考核中。各地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1-9月全市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968件,已调处6968件,调处成功6771件,调处成功率97.2%。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完成对**年至**年的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工作任务,全市共调查排查刑释解教人员4546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3678人,解除劳教人员868人,未衔接人员421人,有犯罪倾向69人,有现实危害活动人员16人,重新违法犯罪53人。

(四)法律服务事业稳步发展。1-9月,全市律师共担任443家法律顾问,承办各类案件2729件,为当事人和企事业单位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2153.9余万元。全市共办结各类公证9316件,拒绝公证避免各项经济损失达222万元。全市“148”共接受电话咨询6838件,接待来访10720人次,解决纠纷1958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603件。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30件,受援人总数为1171人,接待咨询人数为7176人次。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共担任法律顾问694家,承办各类案件1213件,调解民间纠纷2867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627万元。全市司法鉴定机构共接受各类委托410件,共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30件,出具的鉴定意见被司法机关采信率达100%。

主要经验和作法

(一)以人为本,强化素质,建好司法行政队伍

一抓思想教育。市局注重运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载体,推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组织开展全市十佳服务科室评选活动、窗口行业“三比三赛”满意服务活动,着力营造队伍学先进、赶先进的争先氛围。组织本局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篮球、钓鱼、拔河、登山等比赛活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还积极开展与挂点服务村的“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活动,深入挂点村了解村情民意,为农村、农民经济发展和致富献计献策。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局挤出一万元资金和部分办公用品帮助挂点村解决实际困难。二抓规范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机关效能考评制度。市局开展了局机关科室责任人的述职测评工作。加大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检查督导力度,3-4月市局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县级局分管领导组成督导检查组到十个县(市、区)就上半年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司法所建设、法律服务“三进”、法律援助等项工作进行督导。各县级局继续抓好包括考勤、岗位职责、奖惩措施在内的《司法所岗位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落实。政和县局将实行多年的签到制度改为由局领导不定期进行查岗,每周至少抽查3次以上,根据当月四周查岗结果计算当月在岗和缺岗时间,实行每月统计,每季通报,此举能有效克服签到制度的弊端。继续抓好法律服务队伍规范化建设。律师队伍今年重点抓好“五个机制”的落实,全市有2家律师事务所、2名律师达不到年检注册条件,被暂缓注册,并限期整改;上报省厅备案我市2件重大、敏感案件,同时依托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对重大、敏感案件的研究,加强对个案的论证指导;积极筹备开设“**律师网站”作为自身建设平台。推动律师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参加省律协举办的第一届“闽律杯”律师乒乓球比赛活动。公证工作通过公证协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两结合”的管理体制,推动我市公证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4月我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成立,促进了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向“两结合”的模式发展。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援助案件质量跟踪制度,扎实推进法律援助中心规范化建设。(二)创新载体,增强实效,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一抓“五五”普法规划的组织实施。我市各地为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及时召开普法教育与依法治县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年普法工作目标和任务;调整充实依法治镇(乡、街道)领导小组,并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增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预算,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责任明确的依法治市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确保新一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二抓普法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及市直各部门都建立了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确定每月学法日,制定学法计划,建立学法笔记和学法档案,定期组织检查、考试、考评。同时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法制培训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活动和“一学三讲”主题教育活动,市依法治市与市委宣传部、市国资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学习内容与安排。同时市依法治市办还重新调整了由法学专家、学者、政法干部、法律工作者组成的普法宣讲团,深入各县、市(区),各类企业进行宪法、企业法、合同法、劳动法、工会法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认真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通过开展“送法进校”活动、网吧整治专项行动、“青少年服务热线”、“快乐大本营”、“帮教失足青少年”等系列法制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三抓法制宣传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活动。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开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将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强化项目运作,使“法律六进”活动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各类人群,做到主题鲜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市依法治市办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标准,加强政策性的指导,使“法律六进”活动成为引导全民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推动中心工作发展的有效载体。各地在继续运用传统形式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及时开辟了新闻媒体、电视、网络、竞赛、各类书法摄影等法制宣传新阵地。市依法治市办充分运用网络,积极组织由省法宣办与省工商局共同举办的“3.15”消费权益保护法知识网络有奖竞赛活动,从年初开始积极筹备至9月正式开通的“**普法网站”建设,创新了法制宣传途径。顺昌县不断丰富和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大历镇开设了由镇综治办、大历司法所牵头,组织镇派出所、林业站、工商所、土地所、卫生院、计生办、车队、兽医站、农技站等十几家单位组成的大历镇法制墟场。法制墟场每季度开办一次,设有法律法规的宣传、法律咨询、以及农民关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计生等有关法律咨询和农业技术咨询内容,受到当地群众欢迎。四抓基层依法治理的深化创建。充分利用“三下乡”、“法律进农家”、“法律六进”等有效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发送的新农村法律知识读本《农民身边的法律顾问》、《农民“五五”普法读本》,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9月省司法厅、省民政厅联合组成考核组,深入政和县石屯镇考核指导第三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单位——西津村开展“四民主两公开”,促进了我市“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工作。光泽县司法局和各乡镇司法所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县各村民小组,继续推广“户代表议事会议制度”,以确保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被授予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区。年初,市司法局与市民政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积极开展该项工作,我市试点社区延平区杨西社区和文宣社区着重从自治组织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议事决策建设以及社区法制教育、法律服务等十个方面扎实抓好“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各项活动,并及时总结了创建活动工作经验。

(三)强化机制,整合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于年初和8月中旬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市矛盾纠纷集中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确保春节、“两会”及国庆、十七大召开期间的社会稳定。抓好乡镇矛排联动工作机构的建立和联动机制的完善,健全预警、排查、分析以及调处和应急处置机制。下半年以来,全市在乡镇(街道)推行基层综治力量整合,加大了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的力度,各县(市、区)、各乡镇定期或不定期抽调精干力量下基层逐村(居)逐户进行排查摸底,集中排查做到组织领导、工作力量和工作责任“三个到位”。将着力点放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隐患和敏感问题上,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普遍实行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定督办单位、定办理要求、定办结时限;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理工作制度。全市没有发生在省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二抓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安置帮教领导和工作机制,完善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如光泽县杭川镇与省二监联合开展高墙内外互动的帮教活动;延平区局与香港华恩基金会在四鹤街道开展安置帮教互动活动;建瓯市局与各乡镇(街道)、劳动局、职业中专联合举办15期家禽畜饲养、缝纫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班。各地还通过就业推荐、牵线,解决低保问题等多种途径努力为释解人员解决生活出路问题。三抓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市局在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有关司法所建设若干文件后,今年以来加强与县(市、区)党政领导沟通,重点抓好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定期通报各地司法所建设进展情况。各县级局局长也多次找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取得支持。并积极配合组织部门考核副科级司法所所长,对选好配强司法所所长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成效比较显著。为推进司法所建设工作,市局从闽北实际出发,引导基层司法所紧紧围绕市委政法委开展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活动的要求,积极融入当地“综治服务中心”的创建工作中,并借此搭台唱戏当主角,营造以司法行政工作为主的农村综治维稳大格局,解决人员少办公环境差的矛盾。8月底市局在建阳召开司法所建设现场会,推广建阳市借基层综治力量整合契机,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实现优化配置的经验。在推进“两个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各地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各项工作、责任和保障机制,建立“五簿三册一书”;司法所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包括司法所所长职责、基层司法所请示汇报制度、统计报表台帐制度等在内的一套规范化的业务工作考评机制。市局还按照省厅部署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十百千万”人民调解示范活动,各地积极行动起来,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试点,全市已确定示范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和人民调解员。目前全市共有1724个调委会达到省定规范化标准,占调委会总数的87.8%。

(四)拓宽领域,优化质量,服务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按省厅统一部署,市局组织全市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将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司法行政工作年度量化绩效考评范围,确定局班子成员依托日常挂点的十个县(市、区),结合深入县(市、区)检查、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听取各地有关主题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掌握工作动态,指导活动开展。在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工作方面,呈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新兴载体。及时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意义、目标、任务,通过年内刚设立的互联网:**政务网站、**普法网、**律师网站进行宣传报道,开辟宣传新阵地,突破传统的宣传方式。二是巧借“法律服务三进”平台。各地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者在采取定点法律咨询、举办法制讲座、开办宣传栏、提供上门服务、担任村聘法律顾问等形式开展“三进”活动中,大张旗鼓地宣传主题实践活动相关内容,提高公众知晓率。三是联合行动提高实效。积极参与宣传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宣传主题实践活动与医疗义诊、文艺汇演等活动相结合,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内容涉及农民关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计生等有关法律咨询和农业技术咨询,使联合行动形成一定规模,普及面更广,更有吸引力,既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氛围,又树立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队伍的良好社会形象。法律服务“三进”活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目前,我市律师共与133个社区、150个行政村、27所学校订立法律服务协议。扩大了延平区大横镇村聘法律顾问做法的覆盖面,全市已有660个村推行了村聘法律顾问制度。延平区在村聘法律顾问工作中针对律师资源不足这一情况,将法律服务工作者引入村聘法律顾问渠道,引导他们参与这项工作,较好解决了这一矛盾。截止目前,延平区有143个村,19个居委会(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占全区村居的60%。其中,大横、王台、峡阳镇各村(场)全部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村民的广泛赞誉。此外,继续深化律师参与涉法工作,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和律师值班制度。政和、延平等县级司法局与当地局联合出台具体措施,促进律师参与涉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8月市律师协会成立律师参与涉法志愿团,团成员由全市113位志愿律师组成,律师参与率为全市律师的70%。据统计,1-9月全市律师参与接访1300余人次,接待群众上万人次。为掀起《公证法》实施一周年宣传热潮,市局组织全市开展3月“公证宣传月”活动。3月1日全市11个公证处分别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和农村开展公证法律宣传活动,活动中,共印宣传材料9000多份,接待当事人咨询1000多人次,当场解决群众疑难问题50多人次。宣传月中,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彩门等30多条。武夷山市公证处在城中公园的大屏幕显示屏上每天利用10多分钟时间滚动宣传公证法内容。这次全市宣传月活动,宣传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创历史最高记录,起到了良好的公证法律宣传效果。各地积极拓展“148”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政和县局继续抓好“16869148”法律服务热线建设,召集联动单位座谈,及时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同时进一步扩展热线电话服务覆盖面。继续为残疾人和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截止8月底我市为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发放《法律援助证》23365份,向农民工发放《法律援助证》15522份。浦城县局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建立联系点,并设置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热线,为农民依法维权提供优先、便捷、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各地还努力拓展援助领域,深入劳教所、监狱开展法律咨询与服务活动,当场受理符合条件的援助案件。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用,如延平区王台、夏道、洋后、太平、茫荡等乡镇已开始尝试以非诉讼形式向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工作方面,市局协助省厅抓好司法鉴定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对司法鉴定活动的执业监管力度,规范司法鉴定服务市场,同时积极开展司法鉴定行业的调研工作,推动我市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之外,我市司法行政其他工作也有新进展。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工作突出,市局在“**省司法厅**年国家司法考试工作责任状”的考评中名列第二名,今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工作也受到省厅巡视组的充分肯定。政务网站建设取得突破,市局成立了政务网站运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顺利完成公文接收、传输由纸质公文向电子公文过渡工作。同时,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中国**”网站上设置相应栏目:机构职能、发展规划、计划总结等,并适时维护更新网站上三个专题栏目:法律机构、法律援助和法律解读,使其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对外推介宣传法制、法律服务公众等方面的作用。

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发展法律服务业已经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表明发展法律服务业已经纳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这在历次五年规划中还是第一次。二是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是党和国家关心、司法部党组关注的重大问题。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年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的重点领域、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三是司法行政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基础。**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极为重要的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都与司法行政工作密切相关。四是通过近年来开展的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教育规范活动,广大法律服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推进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同时,也应看到,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特别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民调解行政化,甚至混同于行政调解,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职责交叉,使得原来建立的信息报送、数据统计、应急处置等制度运转难以顺畅,甚至出现空档,也造成全面情况掌握不详、重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在职能较弱的司法局,难以有效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对矛盾纠纷性质界定不明,甚至有的地方将群体性上访事件、群体性治安案件等视为矛盾纠纷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所提出的任务与指导意见超越了人民调解只调解民间纠纷的权限范畴,导致基层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此外,经费保障困难,基层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展缓慢,法律服务工作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和执业空间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还需要花下大力气进行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明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落实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对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深化全民学法用法活动。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重点抓好“法律六进”各个方面工作的试点和典型的培育、总结、推广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奥运法制宣传活动。继续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召开现场会或观摩会,总结推广**年试点社区创建工作经验。发挥网络法制宣传的作用,借助“**普法网”平台开展法制宣传,争取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通普法网站。

二、抓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借助我市推行整合基层综治力量之机,扩大司法所力量,建立相对独立的以司法所为主体的综治办公楼,进一步推进司法所“五个一”建设。贯彻省、市五家联合下发的有关司法所建设文件精神,继续抓好副科级所长配备,推进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司法所职能作用的发挥。继续开展人民调解“十百千万”活动,推进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实用技能培训工作规范发展,不断扩大全市安置基地数量。

第6篇

1、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我局工作中的一项重中之重内容来抓,始终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贯穿于我局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在全面部署依法行政工作过程中,强调要依法办事、政务公开、透明执法,通过清理行政职能,落实执法责任,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从而调动全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落实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与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法治机关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依法行政工作融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中,做到依法行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将依法行政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我局出台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意见》,建立责任分配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高发态势,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对人员招录、职称评定、贷款发放等工作严格按程序、按条件执行,用制度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规范行政行为,确保各项行政行为民主、依法、科学。认真理清行政执法职权,公开工作职能、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方便群众办事,接受公众监督。对机关干部依法行政情况强化监督,加强内部备案、公示等制度,并在外部设立监督电话和意见箱,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有效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3、深化法制学习教育。认真学习《中华人名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名共和国劳动合同争议调解仲裁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及《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学习培训工作计划,逐步实现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常态化,增强全局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保证人社工作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同时,我局也积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力争做到行政人和相对人法律意识的共同提高,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二、科学决策,部门职能得到全面履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时、高效的处理各项问题,我局注重加强学习、善于总结提高,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要求,实现重大事项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保证每一项决策能够切实可行,发挥最大效用。

1、依法规范决策程序。我局通过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会前征求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不断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着力推进行政决策进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一年来没有发生因行政决策失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范围,结合人社系统工作实际,经过征求意见、局务会研究确定等程序,确定了本局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将关系全县社会发展全局、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事项等列入了范围,为重大决策事项依法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时,严格经过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公布决策、风险评估等程序,确保我局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

2、加快转变部门职能。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完善我局职责体系,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阶段的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各科室密切配合,职责明确,有效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3、加强执法队伍管理。不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有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积极组织劳动监察和仲裁等行政执法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努力提升执法水平,确保劳动监察人员持证上岗、依证执法,保证其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另外,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三、严格规范,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1、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出台了《行政权力网上透明公开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各科室、各单位的行政权力运行任务,及时向局领导汇报运行情况,一举改变了办件量一路走低的颓势。今年全局办件量为3142件,较去年同期1337件,提高了135%。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利用好政务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等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我局涉及的法律法规、执法依据,公开服务承诺、重大事项,通报重点工作,将群众所关注的民生信息、人才招聘信息、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考信息等事项在网上一一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信息的需求。

2、依法精简行政许可。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坚决杜绝各种变相许可行为。对依法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程序、期限和收费规定进行办理,认真执行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简化了申报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3、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妥善处理具体个案,及时纠正下级机关不适当的行政行为,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继续加强与政府法制办、法院的沟通和联系,据统计,我局共处理行政复议3起、行政诉讼5起(其中4讼为去年未结案),同比下降46.7%。我局高度重视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认真执行意见的要求,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并与制定单位反复协商修改,保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同时,审查劳动监察大队的行政处罚案件卷宗7份、社保科的工伤认定案件卷宗41份,就卷宗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与相关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意见。通过提前介入,有效预防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发生,提高了依法行政质量,减少各种纠纷和矛盾。

4、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执法程序制度建设,按照“公正、公开、文明、规范”的要求,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以热情服务为切入点,行政执法人员坚持秉公办事、文明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联合住建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总工会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对30多家建筑企业进行了摸底排查,全年为2380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520多万元,促进全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四、创新方式,致力打造依法行政特色

1、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在“社会大调解”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该平台作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设人社局接待专用窗口,努力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有效地预防、处理了有关劳动争议和来信来访。人社局接待专用窗口的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把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初始阶段。人社局与总工会、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形成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争议案件的联动调处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调解率,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力度,推进创业就业惠民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认真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精心组织“春风行动”、“庆三八”等专项招聘活动,现场为企业以及广大求职者提供了就业政策、自主创业、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政策,动员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充分依托镇区、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了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培训、送补贴“五送”活动,深入就业困难家庭,向辖区内所有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新增失业人员宣传就业政策,保持了全县就业形势稳定。

第7篇

由市贸发局牵头,市供销社、粮食局、海洋与渔业局配合,组织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在“十一五”期间,发展一批农村现代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以各县(市)城区中心市场和骨干企业为核心、乡镇市场和重点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规范有序,便利安全的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络。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

1.加快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由贸发部门负责,供销、海洋与渔业、粮食部门配合。在农产品主产区县(市)有重点地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粮油、果蔬、水产品、肉类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物流装备、农产品冷链系统以及食品安全检疫检测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改善经营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完善经营设施。今后五年内全市要培育4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培育5个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新建和改造升级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7个,其中省级重点扶持2个,市级重点扶持5个。

2.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供销部门负责,鼓励发展为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服务的行业协会和购销服务合作社,鼓励发展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后五年内全市要新发展农村行业协会20个,专业合作社23个。

3.建设农产品信息网络。由贸发部门牵头,供销社配合,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建立信息站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完善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网上展销等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流通信息资源,推进网络互补,信息联通。依托现有的信息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平台,规范公共商务信息服务推广站,设立基层服务网络,三年内建设万村千乡龙头企业信息服务站50个,供销社系统基层信息服务站90个,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169个(其中供销社系统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点120个,通过网上商品供求信息促进商品成交额达1亿元以上),农产品集散地商务信息网站1个,涉农网站1个,培育500个农户骨干,培养50名大学生村级信息员,开展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五年内实现每个县(市、区)、乡(镇)、行政村都有一个农产品信息站(点),形成“三级延伸、双向辐射”的信息网络。

4.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大型生鲜超市连锁企业。由贸发部门负责,加快建立和发展生鲜农产品加工、包装、存贮、运输为一体的统一配送系统和冷链系统。鼓励连锁超市集团建立自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与生产基地产销对接、定单、定牌生产。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试点工作,重点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逐步

加大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中的农产品经营份额,国家试点企业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到25以上。

(二)建设和完善农村食品经营网络

1.建设“万村千乡”农家店。由贸发部门牵头,供销社配合,按照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积极引导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进入乡村,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开办直营店、发展加盟店。改造和新建连锁经营网点,拓展农村市场,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零售网点的作用,依托现有经营设施,逐步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完善农村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适应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变化,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经营品种和经营规模年在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8个试点县(市、区)的乡(镇)和村建立860个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农药店,并建立县级生活消费品配送中心。2007年8个试点县(市、区)乡(镇)、村计划建立400个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农药店。力争用3年时间发展和改造乡(镇)“农家店”1800家,8个试点县(市、区)和市区建立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并依托在的大中型流通企业,构建全市消费品流通网络。

2.加强县乡加工食品批发网络建设。由贸发部门牵头,工商、质监、卫生、粮食、供销部门配合。在城区发展辐射农村、规范经营的加工食品批发市场或批发一条街,发展向农村小店统一配送食品的骨干批发企业和配送中心。在重点乡镇培育一批讲求信誉、规范经营的加工食品批发户。今后五年内全市要实现县县有较规范的加工食品批发市场(街),乡乡有较规范的加工食品批发户。

3.加强中心集镇商业建设。由贸发部门负责,在中心集镇积极发展食品超市、便利店、自选店等新型业态,把集镇食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辐射周边的农村商业中心;以现代流通方式新办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253家,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

二、建设农村食品监管责任网联席办负责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监管责任网,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及时进行处置,依法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主要措施:

(一)由市联席办牵头协调农业、卫生、质监、工商、粮食部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性调查分析工作,及时研究分析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二)由农业、渔业、工商、供销、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落实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组织开展农药残留、滥用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加强农药、兽(渔)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依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日常监管机制,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原料的质量安全。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同时在蔬菜、茶叶、水果等主产(基地)乡(镇)农办设立快速检测室,每星期深入产地2-3次开展产品上市前的抽查检测工作。继续抓好禽畜的防疫检疫工作,防控疫病发生,加强生产(外调)源头监管,防止疫病禽畜产品上市。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和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今后五年内全市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场30个(不含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5个(其中水产品20个)。

(三)由贸发、农业、工商部门负责,加强牲畜屠宰行业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屠宰,推行定点屠宰场、市场两个“准入准(退)出”制度,巩固和发展猪肉产销监控工作,提高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率。加强牲畜屠宰检疫、“瘦肉精”检测、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严格查处定点屠宰场为私宰肉盖章出证的行为。强化肉品“两证”、“两章”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行无公害和品牌肉上市,加强对集贸市场、生鲜超市肉品销售的监管,落实市场开办者责任制度和经营者准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肉品采购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和不合格肉品退出销毁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屠宰场和屠宰窝点,彻底摧毁其经营网络。对涉黑势力和团伙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震慑违法者。

(四)落实加工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责任,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质监、卫生部门负责,工商部门配合,建设农村加工食品监管责任网,完善监管制度。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并配备1-2名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食品生产加工较集中的行政村(居委会)也要配备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人员从乡(镇、街道)现有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中选配。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协管员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协助质监部门做好对本乡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宣传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情况,组织辖区内的企业逐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督促其完善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必备条件,严格按照质量法律法规履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发现企业重要情况变化或有违法违规行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县(市、区)质监部门报告,并协助质监部门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深入加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清理整顿,从源头上抓好食品安全监管。质监、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紧密配合,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扎实开展清理整顿,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管理,依法严肃查处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建立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的有效管理机制。行政村(居委会)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工作,形成联防联控联治的工作机制。县(市、区)质监部门要定期向乡(镇、街道)通报食品加工安全有关信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培训,指导和督促其按照协管职责,做好加工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通过整治,到年全市各类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全都具备相关证照,28类加工食品生产企业都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五)落实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责任,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由工商部门负责,卫生部门配合,加强对农村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要把好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指导和监督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开办者和经营者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的索证索票、验证、检测、标识及公示制度,开展对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卫生监测。健全和完善市工商局流动监测车不定期巡回检测、各县(市、区)局每月抽检、基层工商所每周定向检测制度,形成三级过滤式快速检测网,特别要加大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店的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大宗、敏感食品的日常抽查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切断假冒伪劣食品流通的关键环节。要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对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商店、小超市、代销点、流动摊贩的整治,对农村无营业执照和超范围经营的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提高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到年全市农村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店全都具备相关证照,市场上的28类食品基本具备QS标志,禽畜肉产品都有票有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都建立快速检测,对上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进行抽检、公示。

(六)落实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责任,加强农村餐饮业整治。由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农村餐饮业监管队伍建设,乡(镇、街道)从事文教卫生干部中确定1-2名食品卫生监测员,明确职责,落实监管责任,专门培训,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和餐饮业的监管。与工商、质监部门紧密配合,开展各种检查督促,严厉打击生产加工、销售假冒伪劣、“三无”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及时食品安全警告或警示,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报告网络体系,完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食品安全;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组织开展农村餐饮业的清理整顿,严格把好卫生许可证准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要限期整改,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吊销卫生许可证,严格查处无证照餐馆经营行为。到年全市农村餐饮店、学校食堂都要具备相关证照;卫生、教育部门要大力开展对农村学校食堂的整治,督促其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首先在县级城区以上学校食堂全面实施,重点加强对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学生用餐和课间餐学生营养餐的监督检查,改善食品加工卫生条件,提高卫生质量意识,建立学校食物中毒责任追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管理,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同时,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卫生示范店”、“食品卫生示范街”等活动,以点带面,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农村食品卫生水平。

(七)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食品以及非法经营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公务和暴力抗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八)财政部门负责做好农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经费的保障和资金落实工作。

三、建设农村食品群众监督网由工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群众监督网。主要措施:

(一)建立多方合力机制,实行食品安全巡察员制度。

1.组建相对固定的分别由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企业主、群众代表、新闻媒介、专业人士等人员组成的食品安全巡察员队伍,建立完善市局、县(市、区)局、工商所三级监督联动、方便群众参与的监督平台。

2.建立工商部门、名优食品企业、农村经销商、农村消费者四方互动机制。采取定期邀请食品生产商(供应商)、经营者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召开约谈会,协助食品生产商举办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为经营者掌握农村信息和了解农民消费需求、村民了解食品市场信息提供互动平台,进一步增进购销双方和监管与被监管双方的信任,形成名优食品产销信息互通的良性机制。

3.建立工商、名优食品企业联手打假机制。与名优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手打假机制,实行食品名优企业联络员制度,采取专人联系、定期沟通的办法,利用名优企业掌握市场信息准、识假专业能力强的优势,定期深入广大农村开展联合打假,维护名优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4.建立红盾维权监控网。深入开展红盾维权进乡村活动,依托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管理等组织在全市建立“红盾维权站”、聘请红盾维权联络员,把维权投诉网点延伸到边远山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群众投诉有门,投诉方便,处理及时,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监控能力。

(二)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工商部门配合,建立乡镇一级消委会分会,做到人员到位、机构健全、履行职责规范、农村维权作用明显,至少要达到“六个一(一人、一牌、一证、一室、一薄、一栏)的标准。“一人”,即至少有一人兼职做监督维权工作;“一牌”,即悬挂统一式样的乡镇分会标识牌;“一证”,即为工作人员颁发的社会监督员证;“一室”,即调解室,可单独设立,也可与乡镇政府其它合用;“一薄”,即投诉、举报登记薄;“一栏”,即固定宣传栏,刊登法律法规、消费警示等内容,并配备投诉举报电话。到年全市乡(镇、街道)要100建立消委会分会。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署阶段(年5-6月)

市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办根据省政府印发《省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工作方案》制定5年全市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各地执行。根据省里试点工作的要求,我市确定晋江市、安溪县为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试点。

(二)试点阶段(年7月-年12月)

晋江市、安溪县制定试点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做好工作总结。市级有关部门加强试点工作指导,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组织观摩学习,完成试点工作总结。

(三)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1月-年9月)

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组织全市全面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市、县(市、区)联席办每年年初组织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下达当年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含年度目标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开展年度“三网”建设工作督查评估。

第8篇

一、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深化规划编制审查,着力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坚持把推进“十一五”规划的配套完善,作为统领发展的龙头工作来抓。在去年成立市规划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完善重大规划编制计划,加强重大规划调研编制,规范重大规划前置性审查,制定规划工作考核办法,着力推动规划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年初,通过征集梳理,市政府把73个重大规划列入今年重点编制和前置性审查计划,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对全市工业平台布局及产业发展布局、城乡一体化、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南部生态经济区、黄衢南高速互通口经济区、教育和卫生布局等重大规划,进行了认真调研和编制。完成并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审查了与之相配套的一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龙头、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框架性基础。

(二)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来抓,全面落实工业、农业、服务业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科技25条”、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等政策意见,并率先在衢州市出台实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16条意见,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6”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4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六大特色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3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9%。园区基地新开发土地948亩,新落户企业51家,完成工业产值35.2亿元。绿色特色农业稳步提升。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凤林下坂片被列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展示片。省级万亩生态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市级千亩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建设,我市被列为省有机产品生态试点县。*白菇被评定为“浙江十大名菇”,恒亮公司有机蜂产品被列为国家产业化经营项目,市绿业公司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林产品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特色服务业健康发展。抓住重点环节,积极促进旅游休闲、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交易额5亿元,城区二手房交易额近1亿元。外贸出口2500万美元,同比增长38%。

(三)狠抓项目和招商工作,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加大投入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来抓。半年来,我们致力于调动全市上下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外联业绩等考核办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积极营造抓项目抓招商的浓厚氛围。致力于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项目审议、项目推进等机制作用,建立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发展规划研究室、工业项目促进中心,全面加强项目谋划,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深入开展企业招商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同乡联谊会作用,创新“山海协作”模式,探索与宁波鄞州区、杭州下城区和江干区等地建立资源换项目机制。认真对接省委省政府22号文件,积极抓好项目包装争取支持。致力于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成立造田造地公司,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半年累计争取到各类用地指标3100多亩。组建市金融服务中心,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推行企业联保、农户联保,建立重点工业企业财政短期转贷制度,举办了重点项目融资推介会,现场签约41个项目,协议信贷金额达26.27亿元。项目和招商工作较快推进。征集到项目建议373个,列为省重点预安排项目有2个;132个重点项目开建率80%,完成投资13.9亿元,其中“310工程”完成投资4.7亿元;11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有8项开建。*电力调度大楼、地税征管大楼、人才劳动力市场等公建项目正在筹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段于5月25日在全省率先开通,新火车站同步启用,老铁路资产接管工作已启动,并已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职责;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在衢州市率先实现了无障碍施工,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招商引资共引进市外项目254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10%。新批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313万美元。上半年,我市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成效明显,其中市财政和有关部门共同争取省财政补助资金9700万元。

(四)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着力夯实区域发展基础。坚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工作。城市方面,各方合力推动“四城联创”顺利开展。城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西环线基本建成,迎宾大桥、须江公园亮化及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北大型超市、广电中心动工建设,双塔主题公园、精品景观带完成规划设计,上半年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000万元。完善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办法,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实行城市道路等级清扫保洁管理,大力清除“废旧灯箱”、“城市牛皮癣”,积极治理城市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方面,46省道江贺段畅通工程全速推进,48省道改造基本完工。碗窑水库引水工程建成供水,城区至上余、清湖、碗窑农民饮用水工程启动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开通公交线路10条。45个市级机关部门、80家规模企业与4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结对帮扶,上半年到位帮扶资金170万元。新农村建设方面,40个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治污沃土•建设新农村”工程全面启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商品有机肥推广和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赤膊墙”整治等工作顺利开展,列入省“811工程”的32处大型养殖场沼气池建设项目8处建成。“康庄工程”建成通村公路236公里,硬化路面138公里。峡口水香畈、碗窑凤凰山新列入市级下山脱贫小区,上半年有168户高深山区农民下山建房。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信箱应用成效良好。

(五)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区域文明进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机制办法,努力加快科教文卫体、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进步。召开科技创新工作大会,全面部署了“十一五”科技创新工作,启动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计划,今年我市申报的187项科技计划项目有25项已立项,其中列入国家级2项、省级19项。高度重视专利维权,妥善处理三友电子公司专利技术泄密事件。我市被命名为“省教育强市”,全市教育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四项工程”扎实开展,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大型元宵灯展成功举办,文保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三卿口制瓷作坊被列为国保单位,清湖镇古街区、石门镇清漾村历史文化遗迹被列为省保单位,廿八都镇被列为省民间艺术之乡。积极构建公共卫生框架,合作医疗实施顺利,启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扎实做好以传染病、流行病等为重点的疾病防控工作,加快推进民营医院发展,第四专科医院顺利建设,我市被评为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市。积极筹备市十三届运动会。进一步深化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初步完成江化公司绿化隔离带规划,建成环城生态景观林8000亩,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了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市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办法,新设立周家青社区。此外,审计、统计、气象、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六)认真履行政府职能,着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坚持把提升政府执行力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一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着力提高行政效能。编制实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21件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基本完成。全面开展“项目服务月”活动,及时解决了一批企业发展和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行政服务中心推行星级服务制度,受理事项办结率99.4%,群众满意率达到99.5%。5个山区乡试行乡账市制度。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大力倡导艰苦创业、节俭办事、集约发展导向,廉政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二是高度关心群众生活,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多种形式举行劳务交流会,新增就业岗位1973个。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开展城镇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组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免费体检,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半年累计为5287户9191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74万元,发放困难群体救济款、灾害救助金、慈善救助金348.5万元。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应急救援物资能源库启动建设,安全生产专家库初步建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禁毒等工作扎实开展;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农村食品安全“三网”逐步健全,百村连锁放心店建设较快推进。认真受理调处人民来信来访,1-6月共受理调处1487件(人)次,落实“三级终结”制度,依法查处违规违法上访。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

一是工业平台熟地供给明显不足。这是当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从园区基地情况来看,目前仅有*经济开发区65亩可直供熟地,待7月份省批后才可增800多亩工业用地,其它园区基地尽管今年新开发了近1000亩土地,但都是零星用地,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平整的“毛地”,不论是用地时间上还是用地成本上,对好的项目都缺乏吸引力。与衢州市本级、龙游等地相比,我市工业熟地储备尤显不足。从引资项目洽谈情况看,今年以来,有几十批客商因我市缺少熟地,只好放弃来江投资。从项目落地情况看,列入今年计划的50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目前还有8个项目土地没有落实。从用地指标使用情况看,今年我市已争取到各类用地指标3100亩,但实际仅使用500多亩指标,主要原因还是缺少符合项目要求的熟地。与此同时,资金的制约也还未得到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是项目工作推进不平衡。重大项目谋划、重大项目前期、重大工程建设等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不平衡性。重大项目提出方面,今年重大项目提出情况总体较好,上半年提出项目的单位和项目数量比去年大幅度增加,但在107个考核单位中,仍有近一半单位没有报送成果。重大项目前期方面,列入今年我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32个项目,有12个项目进展相对较快,有的已进入土地征迁阶段,但其余20个项目均受到市场、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制约,其中4个项目今年没有任何进展。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各类项目的投资进度总体偏低,列入计划的省、衢州市和我市的七类重点建设项目,只有列入我市“重大新开”和衢州市“六大百亿工程”项目投资进度超过50%,全部重点建设项目总进度只有35.3%,特别是“310”工程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29.6%。

三是招商引资面临更大挑战。当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突出压力。首先是区域竞争加剧。发达地区以其区位、产业配套、经济基础等优势,在大项目、高新项目引进上赢得了优先;同时,我市周边的一些欠发达地区招商力度不断加强,不论在政策上、供地上,都有大军压境之势。因此,不论是在大项目、高新项目还是一般项目的引进上,我们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对手。今年我市引进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在6个县(市、区)中列第5位,还没有引进一个5000万元以上的市外工业项目。其次是各单位招商不平衡。尽管上半年招商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但全市纳入考核的99个乡镇、部门、单位,目前完成任务的只有6个,完成一半以上的只有23个,尚没有实绩的有32个。第三是招商工作存在虚浮化倾向。总的来看,我市大部分单位的招商工作比较务实,但个别单位的少数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无所谓思想、虚浮作风,突出表现为不主动出击“守株待兔”等项目、挖空心思“坐享其成”分项目、利用职权“窝里抢食”争项目,既损害了政府形象,也破坏了投资环境,更与*人“诚信、务实、硬扎”的品性不相称。

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继续加大。一方面,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性要素价格上涨,我市一些企业销售、利润直线下降,直接影响生产领域税收上缴。同时消费领域、投资领域财政增收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有增无减。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稳定、公共设施、机构运行经费等支出逐年增加。下半年,促发展、保稳定、保吃饭支出仍然较大,特别是工业平台建设投入、公务员增资、低保和优抚提标等支出项目增多。

五是行政效能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为:集中精力抓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少数干部工作不专注不持久,即使对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也不能集中精力,力度不足,办事拖拉,速度不快。专业化操作促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少数干部在项目招商、文化融合、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土地征迁等工作上,缺乏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优化服务助发展的作风还不实。少数干部把职责当权力,把服务当恩赐,面对服务主体,还抱着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维护稳定保发展的责任心还不强。对一些苗头性问题不够重视,小事扩大后又把矛盾上交,没有尽到保一方平安的为政之责。廉洁干事谋发展的自律意识还不够。办事不节俭,干事就想拿奖金,特别是有极少数干部甚至,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办。

对上述问题,市政府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深化特色举措,扎实推进全年重点工作的落实

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特色推进”战略,既是立足*实际的创新之举,也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提升,形成的“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构成了完善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特色推进战略实质是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深入实施。作为政府抓落实的层面,既要坚持在战略上对接,更要在行动上加快落实,特别是要在发展举措上力求特色,培育丰富特色载体,深化创新特色举措,提升发展的特色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抓手要更新,在抓产业、城市、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等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更新的举措,力争发展抢先一招;方法要更专,在抓规划、抓项目、抓招商等重点工作上有更专业化的水平,推进工作超前一步;措施要更实,在抓难点问题协调、解决上有更实的举措,落实办法胜人一筹。下半年,全市上下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既要统筹全局,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更要突出重点,细化目标,创新举措,抓好关键性、紧迫性环节的落实,重点要抓好十项工作。

(一)加快拓展块状经济平台。产业发展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市委提出做大产业块状经济的决策部署,既是“特色推进”战略的深化,也是“六六”产业工程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是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的三个重要环节。下半年,要坚定不移的强化块状经济产业、龙头、平台、科技、外力、环境六大支撑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工业平台熟地供应不足的突出问题,全力拓展块状经济平台。

做好平台空间规划。在整合“园区+基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全市工业平台重点开发区块、支持开发区块、允许开发区块三个等级。市级工业基地包括“二区四基地”,即*经济开发区和*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加上淤头、新塘边消防器材、四都机电、双塔纺织服装、峡口竹加工四基地。“二区四基地”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另外,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土地等多方因素,规划若干乡镇工业功能区,作为我市今后工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预留工业用地。工业平台之外区域,除重点骨干企业以及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允许发展工业外,原则上不准布点新的工业项目。调整扩容后,我市将形成园区、基地、功能区三级工业平台体系。

促进产业向平台集聚。坚持特色兴园,集聚发展。要以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一个基地(片区)确定一至二个主导产业,产业布局最多不超过三个。要以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对工业基地内符合产业布局规划、达到投资强度、在限定期限内开工建设和投产的给予政策扶持;要按照“分散招商、统一落户”的原则,引导招商引资项目、新办工业项目及市域内分散布点企业向工业平台集聚,对引进项目乡镇和基地所在乡镇实行税收分成。要以优质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各工业基地要建立专职土地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和招商组,为落户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加快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资源共享、各展所长、集聚发展。

加快平台熟地开发。按照满足今明两年工业用地需求,加快*经济开发区跨江区、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清湖片、虎山片和贺村片、双塔纺织服装基地等重点启动点建设。要创新平台开发模式,坚持多级办园,多元投入,鼓励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和市外经济主体等通过灵活形式,参与工业基地开发,在基地内建标准厂房;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根据基地规划面积、开发规模、供地需求、开发进度、招商实效等,对重点启动点给予启动周转金支持。要突出重点开发环节,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一桥一路”(市区经鹿溪路延伸至跨江区的道路和连接江东区、城北区的大桥)的各项前期工作,确保明年年初前早动工建设;加大重点启动点基本农田调整力度,推进启动点“三通一平”步伐,力争工业基地年内推出熟地3000亩以上。

(二)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工作。下半年,项目建设要突出项目服务、项目储备、要素保障等重点环节。要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年初确定的132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310工程”、50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进一步深化“项目服务月”活动。对在建项目,要促其加快进度,尽快投产;对遇到困难和问题的项目,要早协调早解决,有困难抓紧上报市政府协调解决,促其早日开工,顺利建设;对因各种原因确实无法实施的项目,要尽快调整。要在项目前期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以提高专业化为重点,合力推进重大项目的谋划和提出,市发展规划研究室、工业项目促进中心既要抓好全市性重大带动性项目的直接谋划,还要加强全市面上包括中小企业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市重点办要进一步充实梳理重大项目储备库,确保在10月底前提出明年重点项目初步安排。要提早做好明年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衔接,力争前期项目尽快转为建设项目。要在要素保障上下功夫。对因土地问题不能落地的项目,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尽快选址、加快报批、加速征迁,促进项目早落地;对因资金问题推进难的项目,要发挥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作用,通过采取财政资金短期转贷、企业联户担保等措施,解决项目融资问题;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要超前抓好主体、资金、土地“三落实”,特别要强化资金平衡测算,有条件的项目先上。同时,还要加强环境容量、电力配备等关键环节的预考察。要在督查考核上下功夫。要强化重点项目考核,加强督查通报,要对项目的进度进行通报,要对部门服务进行通报,要结合进度和服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三)扩大专业化招商实效。力求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要力求“山海协作”新突破。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抓住发达地区制造型产业急需“腾笼换鸟”,产业溢出的大好机遇,敢于变通,探索以资源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折抵指标换项目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发达地区“异地建园、合力招商”的合作方式。要在保持土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低丘缓坡为主的耕地后备资源优势构建工业平台,实施土地资源招商、平台招商。特别要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项目直接对接,务实推进,力争与宁波鄞州区、杭州江干区、下城区等地的“山海协作”取得实效。要力求专业化招商新突破。深入实施产业招商,强化与工业平台招商、企业主体招商结合,重点要抓好机电等产业的专题招商活动;要大力实施中介招商,从与外地政府对接招商向产业行业协会、商会对接招商转变,借各地行业协会、商会之力加大中介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实效;要继续通过联谊会开展老乡招商活动,更深入地抓好企业和*籍在外人士等市场主体招商。要力求招商机制新突破。大力推行部门乡镇联动招商机制,组成招商组实施联动招商;要深化招商项目全程服务制,为引进项目的开工和投产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要规范招商引资引荐认定制度,着力克服招项目变挂项目等不良倾向,原则上每个项目只计一个引进单位,到位资金最多只能由两个单位分享,各职能单位不得以为项目提供服务为由争挂项目。

(四)着力打造城市主题形象。城市规划建设要切实增强精品意识、主题意识、融合意识,按照做精、做特、做美的要求,确立城市规划建设“造盆景”的重要理念,整合资源,挖掘城市主题形象,强化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的融合,着力建设一个生态文化和谐、主题形象鲜明的“盆景城市”。要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一规两案”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理念,对直接关系城市主题形象和城市景观的项目在开发建设之前要抓紧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形成从城市最宏观的战略性目标到最具体的、可直接操作内容的规划体系。重点要做好“一线多点”山水文化融合景观规划导则,尤其是入城口—双塔公园—一江两带—须江公园—虎山公园精品景观线和西山健身公园、新火车站、新江中、步行商业街等景观点的规划设计。每个节点、每个小品都要按照自然融合、和谐共生的理念进一步融入生态、文化元素,体现“千年古道•锦绣*”的主题。要强化文化融合高标准建设。要以项目来推动融合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切实做到文化融合有动作、有体现、有成果。下半年,重点要推进西山健身公园、须江公园扩建、*文化广场、“一江两带”等关键节点的融入设计建设,规建、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必须协同配合,发挥优势,合力推动项目建设。要以“四城联创”为抓手高水平管理。树立“四城联创”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资源,积极推行条块结合、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联动管理模式,加强部门协作互动。要对照创建“四城联创”各项标准和要求,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弱项攻坚,力争下半年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和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验收。

(五)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特色休闲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是调整优化我市经济结构,发挥地方特色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要以独特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打造三省边界旅游休闲集散中心为目标,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提升休闲旅游产业的水平和档次。要抓好旅游精品景点建设。围绕“一轴(仙霞古道)、两核(廿八都、江郎山)”,突出“仙霞关—廿八都—浮盖山”与“峡口—江郎山”等精品旅游景观线建设,包装推出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和睦彩陶、江郎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建设项目。围绕主题,精心规划设计包装好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加大定点招商力度,提高项目招商吸引力,加快推进项目启动建设。要丰富休闲旅游内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丰富提升城市主题公园、特色餐饮、特色街区、特色休闲场所等休闲旅游设施,着力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在双塔、碗窑等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包装、招商、建设体现*特色文化与生态主题、具有区域发展重要带动作用的休闲旅游度假功能的项目。同时,积极发展风格独特的农家乐、采摘游、乡村游,提高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丰富休闲旅游内容。要加强旅游品牌营销。围绕*文化和旅游主题,规范统一旅游CIS形象标识,全面打响*旅游主题品牌。要加强与浙闽赣皖、长三角城市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融入旅游经济圈,提高我市休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要继续策划举办旅游文化节及旅交会等节会活动,以节会集聚人气、商气。下半年,要举办江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暨国家AAAA级旅游区揭牌仪式。

(六)提高边界商贸物流辐射带动力。我市是三省交界的“边城”,商贸文化历史悠久,商贸物流基础扎实,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辐射扩散能力。要进一步发挥边界优势,突出重点领域,发展特色商贸物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商贸物流基地规划。把发展商贸物流业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南北的商贸物流网络。在城区人流集聚地段合理布局大型超市、精品商厦、特色街区等商业网点;在城区南北两极布局都市配送型物流、产业基地型物流;在江贺经济走廊沿线布局与特色产业配套的大型物流仓储基地。要强化商贸大项目带动。下半年,要重点推进城北大型超市、建材装饰市场、精品商厦、上铺化工物流基地、虎山现代物流基地、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要顺应产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向,积极培育辐射力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利用现有商业土地、设施等资源,引进一批外地商贸物流企业,推动我市商贸物流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市场运行监测网络、人才队伍、行业协会等的建设,促进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

(七)促进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筑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关系发展又涉及民生,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十分重要。要认真落实房地产业发展16条意见,积极推动建筑房地产业朝着更理性、更稳健的方向发展,促进建筑房地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要加强土地调控。实行土地经营管理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制度,制定合理的年度投放计划,控制新增商住建设用地总量。运用土地出让价格和规划建设标准杠杆,引导开发精品样板楼盘,建设精品建筑、节能建筑。要加强政策扶持。通过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时限和额度,降低商品住宅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提高高层或小高层住宅维修专项资金收缴额度等措施激活房地产交易市场。适时举办房产交易会。要加强行业引导。建立房地产、建筑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开展“年度最佳楼盘”、“年度房地产明星企业”、“优秀物业管理小区”等评选活动,鼓励建筑企业争创“钱江杯”、“衢江杯”优质工程。要加强服务跟进。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准确的市场信息。

(八)整合提升教育卫生资源质量。社会事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政府将致力于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当前,特别是教育、卫生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需要在发展的投入、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加大统筹工作力度。要加快推进布局调整。抓好全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实施,启动周家青小学和*外国语学校建设,完成溪东小学和双塔初中的征地工作,完成峡口、坛石两个学区的布局调整;要在保障人民群众医疗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卫生布局调整规划,鼓励卫生资源向中心集镇和市区集聚,今年重点要加快推进第四专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等设施建设,启动1-2家医疗单位改革。要大力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降低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公开招标、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和非义务教育。在内部管理上,要总结一批市场化运作好的思路和做法,及时在面上推广,重点是学校后勤保障、校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要扩大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利用好三省边界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卫生现有的品牌优势,吸引周边人群来我市就学就医。要继续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特别要培育*职教集团和职教中心品牌。要研究出台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思路,促进贝林、桃源骨伤、大唐蛇伤、康复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做精做特,提高我市教育、卫生资源的辐射带动能力。

(九)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为重,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入、改革配套”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程。要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继续抓好千红、荣盛、绿康、松兴等公司的“310”技改项目。要培育一批营销组织,积极组建白菇等农产品贩销联合体,年内争取有2-3个列入省级专业合作组织。要打响一批农业品牌,建立品牌共享机制,加强展销宣传,加强市场开拓,下半年重点要组织好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好白菇、蜂、生猪、种鹅等一批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花园岗市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要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把城乡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失地农民等作为素质培训的重点,确保务实完成全年培训任务。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好创业型培训和素质提高培训。要健全供求交流平台,加强就业市场信息服务,畅通供求信息渠道,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百村硬化、洁化、美化、文体化“四百工程”实施进度,重点抓好20个重点村内主干道的硬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集中处理,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要加快推进上余、碗窑、清湖农民饮用水工程实施进度,力争元旦前基本完工、春节前供水;要加强项目整合对接,将村庄整治与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河道清淤、道路建设、绿化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包装项目向上争取建设资金。要深入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行政村、中心村村庄布局规划,按照轻重缓急,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全年完成2800人的下山脱贫目标,以实施双溪口、塘源口、张村、保安等山区乡自然村居住点的整村搬迁为重点,着力加快清湖清泉、上余洞塘山、峡口水香畈、碗窑凤凰山4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和7个乡镇脱贫点建设。要根据特困户搬迁难的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安置地建设“下山移民公寓”和“民工公寓”。

(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全力营造更优的区域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地方软实力。要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就业;不断完善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农村五大社会保障制度,做好社会救助、优抚和残疾人工作;要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积极开展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认真办好市十三届运动会。要营造平安的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有效遏制违法犯罪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有序、法治的社会环境。加大消防安全设施投放,着力提高农村消防安全预防和救援能力,扎实推进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推行和实施事项终结制度,继续开展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和依法、依法处访的“双向规范年”活动。要维护稳定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完善食品与药品安全监管“三网”建设,组织开展好食品生产加工、建筑工程及建筑材料、消防产品等专项执法检查。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做好有关专利纠纷调处,积极协助企业制定、完善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巩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抓好机立窑、石灰窑、砖瓦窑“三窑”整治,完成空气质量自动站建设,加大锅炉烟尘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此外,当前还要高度重视抓好下半年的抗旱工作,保证生活用水和抗旱用水,确保用水安全。

三、强化高效落实,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特色环境

当前,各地发展硬环境基本趋同,竞争优势更多的体现在软环境上。政府的工作效率决定一个地方对人才、资本的凝聚力和发展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发展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各级各部门效能意识不断增强,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面对更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我们要克服“服务就是政策优惠,就是单纯解决水、电、路等硬要素”的观念,确立政府重在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的理念,加强软要素建设,以更为争先的意识、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和规范的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特色环境。

(一)以强烈的争先意识抓执行。要强化目标意识。工作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我市提出了“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的目标,各级各部门就要围绕目标抓好工作的细化落实,层层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责任。要强化忧患意识。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着差距,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破解难题的水平不高、化解矛盾的办法不多。我们切不能满足于过保险日子,甘当平庸之辈,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奋勇争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事要有激情和奉献精神。现在有的部门检查多、培训多、考核多、收费多,主动下基层服务少、指导少、沟通少、解难少,工作飘浮、应付了事。干工作既是岗位责任的要求,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要立足岗位多干一些事,少讲一些困难,少争一些利。

(二)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抓执行。要增强包容性。克服“企业怕竞争、部门怕失利、领导怕风险、群众怕吃亏”的不良心态,以更宽阔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市内外经济主体和广大群众的内在活力,集聚各方面力量,合力发展*。要放眼周边,跳出*谋发展,善于向兄弟县市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努力营造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创业,补我所短。要增强全局性。我们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处理好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全局的角度谋发展,包括谋划项目、配置资源、提出政策。要增强协作性。协作的实质是以“和”为基础,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成事;协作的要求是要有团队精神,克服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提高整体效能,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以大胆创新的思路抓执行。要勇于探索。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期和社会的转型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去尝试。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给我机遇,就能把事干成;给我有限资源,就能把事干好。探索就是要善于结合,在“上情”与“下情”的融合上做好文章,针对自身工作实际,创出独特的办法和对策。要甘做“另类”。所谓“另类”,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用超常规的理念去更新思路,用超常规的方法做工作,对不合时宜的制度和规则,该废止的废止,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所谓“另类”,就是要大胆做事,不怕“犯错”,敢于面对矛盾,敢于承担责任,只要是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干事业,就要大胆干。要力破潜规。善于个性化思考,勇于创造性工作。要坚持少说多做,先干再说,只干不说。凡是外地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学习借鉴;凡是政策法规上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探索实践;凡是上级政策规定有弹性的,都要积极争取、灵活运用。

(四)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抓执行。要突出重点。有的同志抓工作面面俱到,抓不住工作重点,虽然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工作却难以上水平、见成效。要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关键环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发展有目标,工作有方向。要更加专业。要精通业务,掌握过硬的本领,做到更内行,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这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掌握一些市场化运作、项目包装招商等方面的操作方法和能力。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实践使一批经济型、开拓型干部显露出来,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同、得到提拔重用。要一抓到底。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在目标任务下达以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没有回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之所以推不进,一些政策之所以落实不了,多半原因是遇难而退、拖拉推诿。在这里,我再着重强调,要关注细节,注重结果。对布置的工作、政府出台的政策、协调的事,必须立说立行,一抓到底。下半年,要着力解决一批“批了不办、说了不算”的部门“中梗阻”问题,树一批服务型、实干型、操作型的工作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