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6 20:1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文艺演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走向市场自救自强的经验值得总结
广东许多本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单位,多年来却一直亏损。建设文化大省,当然要加大资金投入,但政府的财力有限,应鼓励有创收潜力的文化单位自救,减轻政府负担。
近年来,广东有一批文化单位敢于冲出困境。例如,广州粤剧团上演的新剧目《花月影》,从创作到宣传、公关、演出都重视市场策划,投资不到300万元,纯利润却已超过300万元。珠影乐团主动开拓演出市场,每年商业性演出可达50.-60场,在大城市、乡镇、工矿都卖座,基本上可以靠演出收入养活自己。广东省木偶剧团善于开展推广工作,欢迎观众参观幕后排练、配音和木偶制作,出售作为工艺品和玩具的木偶,大大唤起观众对木偶艺术的兴趣,提高了上座率和后期产品开发的收入。广州“南方书城”规模不大,但敢于和国营大书店竞争,它的软件管理有绝招,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服务,实行便民利民措施,例如书店里设桌椅,方便顾客读书;代顾客到外省书店购书。该书城口碑很好,常常顾客盈门。
如果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人手,广泛深入地发掘总结省内外文化界单位和个人走向市场自救自强的事例,通过报刊电视大力宣传,或编成丛书,或制成影碟,必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国外“以奖代养”的政策值得借鉴
一些省、市对文艺演出团体实行资助,将“养人头”改为“养项目”,已收到效果。但养哪些项目,往往只考虑政治意义和艺术性,起不到激励闯市场的作用。政府可借鉴欧洲一些国家“以奖代养”的经验,对文艺演出团体,视其开拓市场的成绩决定是否资助。奖金数额与演出收入成正比,奖金不封顶,上座率越高,奖金就越高,演出成绩不好,奖金就拿不到。以奖代养,其实是用救济金来奖励有贡献的人,政府并没有多花钱。这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比“养项目”好得多。
群众文化也要扶持
建设文化大省,一方面要兴建高雅艺术殿堂,但不能只顾一头,否则会造成文化建设的失衡,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繁荣。
有54年历史的广州文化公园,是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曾是现代岭南文化名片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流量锐减,门票年收入下降68%。文化公园是关系到广州形象的品牌,决不能倒!政府不能把它视为纯粹的经营性企业,要给予相对固定的政策性补贴,要将文化公园的建设改造列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点工程之一,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建议政府分配文化建设经费时,打破条块局限,单列部分款项给文化公园专用。要支持文化公园举办群众性的大型活动,如竞赛、展览等,把它办成老城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文化活动中心和少儿技艺培训基地,吸引孩子及其父母,更多地汇聚客流。附近的商铺也可增设面向妇女儿童的货品和服务项目,形成特色经营。
组建文化产业集团要讲实效
现在,各地正在建立各类文化产业集团,这有利于我省文化建设的发展。但也要注意吸取其他行业或地区的教训,避免那种有名无实的捆绑式大凑合。
例如,南方的N航空公司与北方的X航空公司联合成立N航集团公司,挂牌之后,N航集团某航班起飞晚点,乘客索赔,N航集团不管,说那是X航空公司的飞机。原来,两家公司在经济上还是各自独立。像这样的挂牌联合有何实际意义?
某省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发行公司都干得好好的,后来,当地政府“拉郎配”,硬将这两个单位合成电影集团。结果编制有限,合作不顺,迫使一些优秀人才辞职离去。
关于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初中生起点的大学生需要快速、平稳地适应大学生活,校园文艺活动是个很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何谓校园文艺,即在我们的校园所展开的文艺活动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行为,可视为校园文艺。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目的何在?一是提升素质,二是促进心理融合,三是促进适应能力提升。校园文艺活动触及到每个学生,对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具有巨大重要。素质的提升,对培养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有促进。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的当代大学生。总的来说,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研究,将有利于学校优化六年制本科生管理规范;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和涵养;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二、六年制本科生文化艺术素质现状
(一)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方式方法存在缺失
六年制本科生自进校起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成为人民教师,为农村和偏远地区贡献青春与热血,职业理想很伟大。但作为普遍只有15-16岁入学的“准大学生”(实际是高中生心理层次),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很多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人格自我学习和完善。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如何去学习、去创造,去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社会放心的园丁,他们还存在许多迷惑和不解,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二)对校园文艺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整体艺术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多次对学生校园文艺活动的参与度、表演情况摸底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由于刚刚从初中毕业,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在艺术表演等方面缺少专业的水准,对如何参与、组织、策划、协调大型的文艺演出等方面的基本认识欠缺,对如何协助教师组织好一次文艺演出、文艺活动还处于学习起步状态。
(三)校园文艺活动数量较多,但艺术性、学术性有待加强
现有的文化制度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前卫、流行、庸俗、商业化的选秀、歌舞比赛等方面,缺乏高雅和具备较强教育引导功能的活动,一些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继承也渐行渐远,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三、六年制本科生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基本原则
开展好校园文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校园文艺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可以作为尺度,从一方面来衡量学校整体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还能作为院校、师生的幸福指数的测量仪。开展活动,有时就要走出校园,走进街市、工厂、农村。况且,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教职员工也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等等都会在校园之外表现出来。这些与社会、校园有关的文艺活动,人与人产生了社会关系,各种复杂情感产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情绪。如何保证通过文艺活动来使得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乐观等良好方向发展呢?这时候,文艺活动组织就需要一定的原则来保障。作为特定群体的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同样需要原则保障。
(一)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基本原则的标准
在开展文艺活动时,应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是否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标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六年制本科生身心处在成长阶段,对外界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对各种庸俗或低俗的东西还缺乏甄别的能力。学生的品德和学业都能达到良好或者优秀,既体现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又从一个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良好发展。1.坚持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这是大前提,国家通过教育来选拔培养人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有差异。但总的方向就是人才当为国家、社会所用。他们的才能能够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作出贡献。因此,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把是否有利于培养国家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2.坚持有利于学生德业健全。当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讲究以人为本,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德业均衡发展,品德塑造与专业修养两者并重。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文艺活动)都要秉着这个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德业培养,实现两者健康有序发展。3.坚持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壮大是随着师生的成长、院校的发展而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开展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院校师生共赢的原则,达到院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要坚持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说主导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从文化意识形态来讲。意识形态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反映了学校等社会团体、组织能不能寻求长期有效的机制在现代思想潮流中体现主体的同时突出自我保证之一。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现代中国思想潮流的主线,六年制本科生的文艺活动应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元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同时,大学是思想者的乐园,各种奇思妙想,百家争鸣,层出不穷。大学应对多元的文化特征保持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坚持主导性,但要学会适当吸取一些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多元文化,充实主流文化,发展和壮大主流文化。所以,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文艺活动,应当考虑到活动背后升华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结果。
(三)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普遍意味者是大众的、常规性的,一般都是积累了多年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按部就班,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程序化。因此,开展普遍性的活动,有助于实现学生广泛参与,加强沟通。如合唱、普遍性的文体活动等。但是光有文艺活动的普遍性还不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特点和亮点,容易忽视学校、师生发展的客观性,容易导致活动普遍但收效甚微的局面。应在许多普遍开展的文艺活动的时候,适当注意当前校园文艺现状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得文艺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突出亮点。
四、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艺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既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教育的品位。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有助于学生们保持心态过渡的通畅和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加强对六年制本科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的探讨和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层面。
(一)第一阶段:入学适应阶段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开端和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大一学生(年龄上相当于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是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通过校园文艺活动,增强新生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的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流能力的学生具备重要意义。当然通过分析这阶段六年制本科生,其年龄较小、思想还未成熟,这个阶段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类文艺活动,爱院爱系爱班主题文艺活动,榜样力量以及普及各种安全、诚信、职业规划设计等教育类文艺活动为主。注重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院、荣院意识;科学设计职业生涯,明确成才目标;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文明素养;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我从初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交往和合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寝室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发展。
(二)第二阶段:逐步融入大学生活阶段
丰富的大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完善稳定、成熟的人格,提高全面的个人素质的重要方式。这个时候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年龄上相对于普通高中高二、高三学生)为参与主体。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摒弃初中时候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逐步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当中。当然,毕竟他们绝大多数年龄还是偏低,对未知充满好奇,心智处于容易被外界影响的不稳定时期。这个时候,校园文艺活动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活动的开展逐步向体现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发挥正能量为目的。可以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文艺互动或具有一定爱好基础的各种文艺演出类、演讲类、正能量事迹宣讲类、特色活动展出类、才艺展示类等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帮助学生们活跃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国与家、社会与自己、学校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这些文艺活动,锻炼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并展示学生才艺,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自信心。
(三)第三阶段:实习和就业期阶段
他们中绝大部分已充分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生理和心理方面日渐成熟,他们的专业素养、爱好、综合素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各种文艺活动当中实行从生疏到娴熟的转变。但是,需要充分认识到的是,六年制本科生本质上来说是定向生,他们的就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他们在进入大四大五的时候极可能会存在学习懈怠,参加活动不够积极等不良现象。同时他们的精力也主要放在了学业和个人兴趣等方面,这个时候,针对这个阶段的六年制本科生组织策划的校园文艺活动应从数量上相应减少,逐步以精、少、优的文艺活动为主。在这个阶段,如何通过这些精、少、优的文艺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保持提高和进步的态势,是值得重视的。因此,这个时候的校园文艺活动,可结合各专业特色,以实习、毕业汇报演出、专业教学比武、新老生交流、三笔字比赛、感恩、就业规划等主题文艺活动,强调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肯定活动的举办意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时光的珍惜,不浪费光阴,奋发图强,树立远大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为即将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年制本科生的校园文艺活动与其他普通本科生的校园活动,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点,相同的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积极到懈怠。不同点就是,年龄层次不一样,对活动内容、形式、支持、参与程度都有很多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六年制本科生活动时,注意把握两个层面,一是从六年制本科新生入校开始,应本着简单到复杂,二是从量多而粗到量少而精的思路,逐步开展校园文艺活动。这是比较符合六年制本科生成长需要的,有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积极性,确保校园文化有序发展和繁荣。
五、开展特色校园文艺活动和其他各种活动对接的方式方法
这里面就有两个对接问题,一个是以六年制本科生为参与主体,其他专业情况的学生为辅助的特色活动的对接问题;另一个是以全校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文艺活动,六年制本科生作为一份子参与的对接方式。
(一)采取“准确定位、统筹兼顾、精心策划、反复认证”的宏观思想来制定校园文艺活动
所谓定位要准确,就是说在开展文艺活动之前,有必要明确这次活动的主体,是针对全校学生还是特别院系、特别专业的学生的文艺活动。这些活动是不是有助于丰富六年制本科生校园文化生活?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说既要充分考虑到特色活动的特殊性,也要照顾到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保证活动的特色和亮点。精心策划,是每次活动策划组织者需要做到的必备条件,精心意味着周到、细心。反复认证,就是要求文艺活动组织策划者,应理顺活动流程,对活动前、中、后的所有布局和安排进行反复论证,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问题,设计预案,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二)采取“有调查有研究有反馈”的方式对接
现代社会是一个适合个性张扬的大环境,可以张扬但不乖张,学生在参与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拥有自己许多的看法和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学生对自己才华显露的一种渴望,可以说,在制定特色文艺活动的时候,制定者如果一味追求上级领导或其他单方面的效应,忽略学生希望在活动的才能展现等其他方面的影响;或者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不计效果的态度,是很难把活动组织好,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出台方案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普遍听取师生,尤其是基层教师、学生的意见;经过论证后,再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六、总结
关键词:渑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开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54-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3、表演艺术;4、传统手工艺;5、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作为悠久的仰韶文化发源地的渑池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仰韶先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深入剖析,适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为我国其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一、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1.现有保护与开发成果
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人口34万,是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源地,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仰韶儿女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近年来,渑池县人民政府日益意识到保护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力开发、挖掘仰韶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保护好老艺人,鼓励年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避免许多项目因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使非遗项目后继有人。先后有传统手工技艺“棚口”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音乐“十盘”、传统戏剧“镢把戏”被列入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手工技艺“黄河灯”、民间舞蹈“棒棒鞭”、“九莲灯”等9项被列入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渑池县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以政府为主体,围绕仰韶文化这一主线,通过国际仰韶文化节、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媒介渠道,打造仰韶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了利津风情园、仰韶彩陶坊、仰韶澄泥砚、南村老土布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2.不足之处
虽然渑池县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对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开发,但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渑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存在历史欠账过多,保护经费难以提高,人员保障难以为继等问题。
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的宣传力度还不是很大,很多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和渑池目前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
三是商业化的气息在保护过程中过于浓重,可能会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继承性保护和传统性研究。
四是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保护机制,受到新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一些古老的技艺和手工艺只有少数还健在的老人知晓,大部分年轻人根本不懂,也无心进行学习传承。
五是法规制度还不健全。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在司法层面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明确保护的内容,渑池县也未出台专门性的制度文件加以约束。
二、对渑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开发和保护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永续利用,目标都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把保护作为根本前提、遵守本真性原则的开发方式称为“保护性开发”,借鉴外地做法和渑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开发保护模式。
1.信息化数字馆藏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日益发达,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借助高精度、高清晰化的数字化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它通过遗产的相关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三维信息提供数据化保存、组织、储存与查询检索等手段,应该建立高度集成的数字化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
2.乡村文化室模式
渑池有广大的农村地区,而绝不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植根在广大农村,所以利用乡村文化室的媒介作用,定期在文化室举办一些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及趣味比赛,寓教于乐的同时,也使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维护,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化价值导向使当地村民重新审视他们长期生活的古老街巷、乡土环境和文化氛围。
3.节庆旅游开发模式
节庆旅游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为契机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是以节庆形式对区域特色进行策划和包装,使其产生定向吸引,为旅游业所利用,从而产生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效益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
在渑池有很多适合节庆旅游的项目,比如说国际仰韶文化节、正月庙会、民间舞蹈“棒棒鞭”、“九莲灯”等,在群众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对于群众有着极大地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果可以经过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引导,将会引发新的节庆浪潮。
文艺演出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和演出相结合,将是一个完美的组合,通过文艺演出的编排,可以使很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渑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出仰韶印象、黄河丹霞印象等极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目,同时可以根据“棒棒鞭”、“九莲灯”等民间舞蹈,结合渑池曲剧团,创作开发新型剧目,如果上述项目都可以得到包装、组织和编排,开发成为具有固定表演形式和主题的演出,应该有着不错的反响和效益,为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播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式。
4.物化产品转换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非物化的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收藏和审美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物化产品,既能够对保护和延续这一文化做出贡献,还能实现不错的经济价值,用来回馈社会。
在渑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仰韶彩陶、仰韶澄泥砚、黄河奇石、葫芦烙画、中国结、剪纸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美感十足,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可以建立专门的实景展示基地,进行制作的实景展示,培养制作艺人,对这些项目进行开发性传承。
【关键词】文化商品;中国武术;文化元素
引言
文化商品指的是文化生产个体或者集体通过脑力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用于商业交换并借此获取商业利润的,以具象的物质形态呈现或者以抽象的劳务形态呈现的文化劳动产品的总称〔1〕。由此可知,文化商品通常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形式和无形的劳务形式两种形态,如电子光盘就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商品,而少林功夫剧演出则是典型的劳务形态的文化商品。要想对文化商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只关注物质形态的文化商品难免有其片面性和表面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劳务形态出现的文化商品倾注更大的关注度,拒绝将文化商品仅仅视为一种庸俗的产品来兜售,而是需要探讨商品背后凝结的高尚的人类精神劳动和精神创造,即在文化商品的消费中使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得以增值而非用完即扔、只图一乐。武术不仅是一种可以用于防身自卫的技击体系,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在今天仍然有发扬光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文化商品的视角来看,当今武术文化商品虽然取得一定的可圈可点的发展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因而制定出武术文化商品的发展策略,则是当今武术商品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大力挖掘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当今社会信息的快速化传播和社会思想的高速化更替,使个性化理念的出现、消费时尚的形成和思想火花的冲撞更容易发生和蔓延;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们也逐渐抛弃过去独守自我精神家园的生存状态,在激烈的财富竞争和能力比拼中不断树立起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标杆和消费指标。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被人们咀嚼后迅速被新的文化需求所抛弃:层出不穷的消费热点如饮食消费、运动消费和节日消费等轮番上阵,表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换代新潮。众所周知,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见证域外武技项目在文明古国安家落户,受到贵宾待遇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固有武技――中国武术也走向了边缘化,以至于国内权威媒体曾经以“练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为题来折射中国武术的边缘化境遇〔2〕。消费者在热烈追捧这些域外武技(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将此项目作为国技的国家意识形态,因而,受到挤压的不单是武术技术,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愈来愈多的拳种随着掌握此技术的老艺人的故去而成为空谷绝响,成为文化的记忆。放眼全球,持续高温的全球功夫热,使中国武术作为神秘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吸引成千上万的外邦子弟加入习练的队伍,然而这种风景国外独好的表象掩盖不住他国武术习练者对武术文化知之甚少或竟无所知的真实面纱,只重技术传播而忽视文化传承的中国武术很难再在异国他乡开辟更大的消费市场。因而,作为文化商品的武术在当今社会要想不被历史潮流抛弃,必须要求所有关心武术在当今社会生存的人不遗余力地探索和传承武术的文化内涵,彰显武术在当今社会生存的文化价值。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旨归,以市场经济为契机,将中国武术打造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文化商品,借用有效的促销手段,才能够催生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武术文化消费奇迹。
2 武术推广应注重从技术到文化的转移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储存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储备。“武虽小技,却能传道”,武术自始至终由技术和文化两个部门组成。和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同根不同质,一方面中国武术包含有可以通过刻苦习练而掌握的技术,也有必须经过理性思考而获得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正因为武术有如此博大的文化含量,才成就门派林立的天下武林,世人才得以管窥武术技术变化多端和文化多姿多彩之一斑。但是,如果丢弃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武将非武,与真实的武术将相去甚远。带有传统文化基因的武术虽然赢得广大习练者和学士文人的青睐,然而作为文化商品的武术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依然“酒香湮没巷子中”,中国武术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商品而存在〔3〕。武术在其开辟消费市场和扩大消费场域的活动中,往往只是重视武术技术的传播和传承,忽视了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单纯注重技术传播的武术推广仍然缺乏文化商品的概念,更缺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商品早已经渗透在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的认识,同时也难有开发武术文化商品将是今后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的紧迫感。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制造业的进步,大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提高文化修养的迫切需要,这极大地推动着文化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壮大。与此同时,广大武术文化消费者对于武术文化商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事实证明,忽视文化传承的武术注定要被时代潮流所遗弃,缺乏文化商品观念的武术发展只能是数量上的无意义的重复。因而,从器械制造到服装生产,从课程内容到课外活动,从教学录像到文艺演出等方面的武术推广都需要注意从技术单打独斗向文化占据主角的方向转移,并在多次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发展出契合当今时代脉搏的武术文化商品。
3 武术表演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文化商品的流通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而呈现,在此过程中人们得到的是审美的感受、文化层次的提升,被消费的文化商品并不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减其价值,相反文化商品会在一次次的被消费中不断增值。因此,在商品充斥大众视野的时代,文化应该与消费结成稳固的联盟,唯此才能够保证文化的增值和商品的永续流通,文化也才能借助商业的平台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市场经济中的武术表演,一定要全力展示武术的文化内涵。消费社会中的中国武术表演,要重视中华武术文化的全面整理与弘扬。一出好的武术表演节目要表现出文化瑰宝的气度、彰显民族的哲学修养、宣扬民族传统、符合时代精神、描绘武术精彩的技击场景等〔4〕。不仅如此,卖座的武术表演节目应该是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的文艺作品,具有高密度的文化因子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事实表明,在武术表演中最容易和惯常进行的就是武术搏击场景,不可否认,武术技击场景是武术文化的根本,然而过度注重打打杀杀场景的再现必定会削弱武术文化露面的空间和机会。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生存压力的考量使武术表演借高超的武术技术展示而魅力四射,大受消费大众的喜爱,而文化缺席的武术表演已经在事实上造成消费人群之于武术认识的片面化和表面化。要使武术文化商品的时代价值得以显现,就要在武术表演中适量增加武术的文化成分,增添武术表演的文化元素,扭转武术表演单纯注重技术展示的一贯传统和惯性思维,将每一场武术表演都打造成剧情丰富、观众喜爱的功夫剧作。
4结语
作为文化商品的武术,在当今社会要想不被历史潮流抛弃,就要求所有关心武术在当今社会生存的人不遗余力地探索和传承武术的文化内涵,彰显武术在当今社会生存的文化价值。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旨归,以市场经济为契机,将中国武术打造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文化商品,借用有效的促销手段,才能够催生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武术文化消费奇迹。从器械制造到服装生产,从课程内容到课外活动,从教学录像到文艺演出等方面的武术推广都需要注意从技术单打独斗向文化占据主角的方向转移,并在多次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发展出契合当今时代脉搏的武术文化商品。要使武术文化商品的时代价值得以显现,就要在武术表演中适量增加武术的文化成分,增添武术表演的文化性,扭转武术表演单纯注重技术展示的一贯传统和惯性思维,将每一场武术表演都打造成剧情丰富、观众喜爱的功夫剧作。
参考文献
〔1〕张丹枫?郾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J〕?郾考试周刊,2009(5):11-13?郾
〔2〕曹春宇?郾风中少林:中华武术振兴与繁荣的典范〔J〕?郾武术科学,2008(1):31-33?郾
关键词:高校;体育馆;经营;北京
中图分类号:G80-0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07)05-0612-03
综合性体育馆是 指能够适用多类运动项目的竞赛、训练和群众活动的专门场馆。例如,首都体育馆的比赛场 地可用于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滑冰等运动项目。综合性体育馆的座 位数一般在2 000个以上,具有正式承接运动竞赛、专门运动训练的功能。虽然高校体育场 馆主 要功能是满足体育教学、训练需要,但是如何在课余时间充分开放体育场馆,实现以馆养馆 ,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想法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综合性体育馆处于体育场馆的塔尖, 功能较全、设施完善,其经营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此,总结综合性体育馆的经营开发规 律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开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研究方法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有11座,分布在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馆等高校。本文对9所高校的9座综合性体育馆进行研究,发放问卷9份 ,回收9份;笔者也访谈了若干大学综合性体育馆的馆长,对调查问卷、访谈所收集到的资 料,运用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的基本情况
2.1.1体育馆分布特征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从学校性质看,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和重点 综合大学;从行政区域看,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从行政隶属关系看,综合性体育馆主要分布 在部委院校,地方院校综合性体育馆数量较少。
2.1.2体育馆的建设特征 调查显示,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普遍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4年北京市获得第11届 亚运会的举办权,在此后的6年间,北京市体育设施迅速增长,高校也应运兴建了几所综合 性体育馆。如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大学生体育馆(亚运会篮球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亚 运会拳击馆)。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建场馆7个,其中4个建在高校,以综合性 体育馆为主。它们分别是首都体育学院游泳馆(游泳训练),清华大学体育馆(篮球比赛) ,清华大学游泳馆(跳水比赛训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排球比赛)。2008年北京 奥运会新建场馆11个,其中4个建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 学。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的建设具有明显的赛事“搭车”特征 。综合性体育馆投资一般较大,维护运行费用高,高校单独兴建财务风险较大。高校为大型 赛事建设的综合性体育馆资金投入方式一般是国家拨款与学校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
2.1.3体育馆的坐席特征 坐席数是衡量综合性体育馆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座位数越大,功能也就越多,也越能满足 大型国际赛事的需要。北京市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的坐席数一般在2 000~6 000之间,规模适 中。为2008年奥运会兴建的4个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坐席数比以往有所提高。如,中国农业大 学体育馆固定坐席6 000个,临时坐席2 000个;北京大学体育馆固定坐席6 000个,临时坐 席2 000个,北京科技大学固定坐席4 068个,临时坐席3 956个。现代综合性体育馆坐席往 往采取固定与临时相搭配的策略,为体育馆今后运营管理及多元化使用打下了基础。
2.2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管理模式 调查显示,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的综合性体育馆由体育部管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综合性体育馆由场馆设备处、场馆管理中心管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则 由学校产业部门管理。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的管理模式基本上体现出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 管理的三种模式:传统式管理、专业化管理、混合式管理。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教学部门(体育系、学院、部、教研室)管理。 专业化管理是指高校专门设立职能部门管理场馆。体育场馆需要专业化管理,它不仅对保安 、保洁和维修有要求,更要求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知识、 体育器材维修专业技术、强弱电专业技术、建筑专业技术,等等。场馆管理的专业化属性随 着场馆功能的拓展,以及场馆数量、质量的提高愈发明显。体育教学部门面对日益增多的体 育课、日益增多的体育场馆设施,“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场馆管理”,很难做到“两手都要 硬”,场馆专业化管理方式就应运而生了。目前,体育院校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的越来越多 。如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学校都成立了场馆设备处或场馆管理中 心。一方面,体育院校的场馆相对比较多,质量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另一 方面,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 较强。综合性大学也开始逐渐引进专业化管理模式。如复旦大学成立了体育设施管理中心, 深圳大学设立了场馆管理中心。我们认为产生专业化管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场馆功能的多元化 。
混合式管理是对前两种管理的综合。有些学校对场馆加以区分,部分场馆主要用于教学,部 分场馆主要用于经营。对属于教学用的场馆归体育教学部门管理,对划分为经营的场馆归学 校产业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管理模式与场馆功能多元化之间的 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用场馆也存在一个向社会开放问题,只不过开放的 时间、空间、力度、深度与经营性场馆有所不同。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教学场馆改造,经 营性场馆也保证教学。此外,混合式管理还产生了场馆管理分散、场馆资源未能有机整合的 新问题。
2.3北京综合性体育馆营销策略组合分析
2.3.1体育馆会员制营销 根据调查,实施会员制的体育馆只占到14.29%(图1)。大部分体育馆的经营对象是混 合型的,即散客与会员并存。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行会员制是提高场馆效益的有效策略, 对高校体育场馆尤其如此。高校体育场馆以教学、训练为主,主动开拓市场的人力、物力、 财力等资源有限,采取会员制意味着场馆的经营收入相对比较稳定。实施会员制的先决条件 就是体育馆的开放时间要相对稳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在健身时间的抉择上,倾向 于固定化。另一方面,高校具 有众多的专门师资,体育馆可以与有关教研室横向联合,在运动技术、运动营养、健身指导 、运动处方等方面为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在会员制管理上要注意单位会员与个人会员的区别,在服务、价格等方面要有所不同。图1北京市高校综合性体育馆会员制营销情况
2.3.2体育馆主要经营项目 体育馆一般都实行多种经营,既有全民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比赛等体育产业经营,也 有附属用房出租、文艺演出、展会、运动服装、饮料等相关产业经营。调查显示,在全民健身领域,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是综合性体育馆的主要经营项目。这些 项目群众广受大众喜欢,群众普及程度较高。同时,这些项目也普遍在高校开设相应的体育 课程,场地器材比较齐全,开展经营比较方便。
2.3.3体育馆定价策略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调节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也是市场竞争、 优胜劣汰的主要参照物。对体育馆经营者而言,最普通的定价战略之一就是差别定价。差别 定价就是以不同的价格把相同的产品或服务出售给不同购买者。因为市场是各色各异的,存 在着独特的目标市场,所以差别定价战略是常规做法。调查显示:综合性体育馆几乎都采用 差别定价,比较常见的有分时段定价、会员优惠定价,校内师生优惠定价,等等。体育馆在 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校内优惠价,另一方面还要预防内部人再出租、从中牟利的问题。
2.3.4体育馆经营时间 调查显示,体育馆在经营时间上也是各不相同。为了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提高场馆使用率, 我们认为综合性体育馆的教学、训练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白天,开放时间应该集中在晚上、节 假日、双休日,或者仅限于节假日、双修日。有些综合性体育馆白天在没有教学任务时也向 社会开放,这种做法不宜提倡。白天安排社会开放,场馆要同时面对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 ,增加了管理难度,也挤压了学生课余锻炼的空间与时间,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考虑到教 学调整,白天安排开放与教学“撞车”的可能性增强,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4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状况
2.4.1经营收入构成状况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向社会开放,在推动北京市全民健身深入开展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 的经济效益。调查显示,综合性体育馆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场馆附属用房出租,展会、文艺 演出,全民健身三个方面(表1)。
高校综合性体育馆本体产业经营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校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恰当的定位、特 色的开发、规范的运营,必将活跃高校体育设施市场。北京市2005年体育人口已达到52.4% ,全民健身日益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当前,北京大众体育事业 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体育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另一方面,北京着力打造国际体育大都市。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体育 赛事将落户北京,为高校综合体育馆承办体育赛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至2008年,将 在高校综合性体育馆举办一系列测试赛。应该说,北京的赛事资源日益丰富,市场价值含量 也在逐步提升,特别是一些单项商业赛事,规模适中,与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的硬件设施、承 受能力非常吻合。
2.4.2体育馆上缴学校任务情况多数高校对综合体育馆下达了 经营任务,具体情况见表2。
2.5综合性体育馆经营与教学之间的协调、促进 高校综合性体育馆虽有体育教育功能、全民健身功能、体育产业功能,但其定位要以保障教 学为主。体育馆不能因经营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教学与经营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保障教 学。协调得当,保障教学与经营创收二者之间可以实现和谐统一。赛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 及财务、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学科,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渠道,可以为科研提供第一手材 料,也可以为教学提供生动的案例。
2.6北京市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6.1综合性体育馆缺乏经营自调 查表明,大部分体育馆缺乏自,沿用事业管理的方式,机制不活,自不够,突出表 现在相对独立人事权、财权的缺失。体育馆向社会开放,一般都要从社会招聘一些场地服务 人员。高校应在人员编制、业绩考核、工资奖励等方面赋予体育馆一定的灵活权,而不是采 用一刀切的管理办法。
2.6.2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目前,从事体育馆管理工作的大多数是体育教师兼职,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教学;部分 是电器、机械、建筑等专业,经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少。
2.6.3综合性体育馆无形资产开发亟待加强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经营是增加体育馆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重视。目前,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刚刚起步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主要分布在海淀区的重点综合大学和体育院校里,在建设上具 有明显的赛事搭车特征。2) 北京高校对综合性体育馆的管理有三种模式:传统式、专业化以及混合式管理。3)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在定价上实行差别定价,经营项目多元化,经营时间主要集中 在晚上、节假日、双休日时间。4)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实施会员制的较少。5)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附属用房出租,展会、文艺演出;经营状 况较好,扣除各项费用后,能向学校上缴创收利润。6)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在经营上缺乏一定的自,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营人 才比较缺少,无形资产开发比较滞后。
3.2建议 1)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高校应对综合性体育馆管理者实施目 标管理,赋予体育馆一定的经营自、用工权、分配权,放手让其发展。同时,体育馆内 部要逐步实施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推行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2) 积极开展无形资产经营。高校体育馆进行无形资产开发具有三个方面的优越条件:第 一,体育馆可以依托高校的“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第二,高校体育馆已逐渐成为北 京市比较大的全民健身中心点,客流量大,市场价值越来越高;第三,高校学生是潜在的市 场消费群体,也是众多商家青睐的对象。体育馆可主动开拓场馆冠名、广告赞助等无形资产 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
座谈会邀请函怎么写(一)
山西戏剧网是由山西嘉艺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王嘉戏剧工作室主办的大型戏剧门户网站,正式上线于20xx年11月,前身为中国晋剧艺术网,是以山西戏剧为艺术主体,立足山西、展望全国,重视戏剧理论、评论在戏剧发展中的引导与指导作用,是新时代山西戏剧的先觉者、先倡者,引领了山西戏剧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建设,是一支为山西戏剧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力量。
山西戏剧网创办六周年座谈会拟于20xx年11月下旬在山西太原举办,特面向全国范围内一直以来关注关心我们的广大戏剧工作者和爱好者、山西戏剧网各位读者开展征文活动,以文章形式围绕山西戏剧网写作,旨在为更好回顾山西戏剧网六年来的发展成果和积极影响,畅谈与山西戏剧网的点滴故事,总结经验,探讨模式,共商未来,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0xx字,优秀来稿文章将推荐至有关渠道公开发表,同时邀请一批来稿作者参加会议。文稿入选的外地作者往返交通、在会期间食宿费用均由我方承担。请来稿作者在文本中附明作者介绍和联系方式,于20xx年11月18日前发送至电子邮箱
联系方式:
山西戏剧网
座谈会邀请函怎么写(二)
尊敬的家长:
您好!首先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对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信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院在各位家长的关心和支持下,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了使广大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加强学院与家庭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兹定于 20xx 年 9 月 15日(星期 六 )召开家长座谈会,届时请各位家长准时参加。
会议安排:
1、家长签到:下午3点30
2、会议地点:A09-219会议室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20xx年9月14日
座谈会邀请函怎么写(三)
邀请函
尊敬的贵宾:
您好!
为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务实推动中非产能合作,落实行动指引,中外企业家联合会将联合摩洛哥驻华使馆、摩洛哥投资促进署(AMDIE)于7月22日14:00(星期一)举办摩洛哥投资专场说明会。专场将汇聚中摩双边共60余位政府决策者、投资机构、专家学者及顶级企业家,以摩洛哥投资机会及商业环境说明为出发点,共同讨论一带一路一洲贸易互联互通、非洲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中非资源开发与产能合作等热点话题,并呈现相关合作及投资机遇。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本次活动,共同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接中非产能合作,共同探讨中非合作新机遇,共同为实现一带一路这一伟大的构想做出贡献。
会议地点:郡王府,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19号
座谈会邀请函怎么写(四)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们好!一品学校定于明天(本周六)下午3点到5点举办一场家长座谈会。
1. 主题为《高三学员如何最高效的冲刺最后50天!》
2. 签到时间为2:30,3点准时开始,5点结束。
3. 参会对象:一品所有20xx届全日制学员的家长
4. 座谈会内容:主要分析一下各个学生的情况,现阶段的成绩、当下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后期的规划安排等。
希望大家提前安排好事情,为孩子高考这最重要的事,来咱们学校了解情况并在后期50天给学生相关的最有力的支持!更希望咱们能家、校、生,三方通力配合,打好最后50天的这场硬仗!
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准时出席!我们不见不散哦!
郑州一品培训学校
座谈会邀请函怎么写(五)
准旗纳日松镇老荒地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没有资源,没有企业,没有水源,
土地沟沟壑壑很难耕种!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但是,近几年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村委会的精心带领,村民的互帮互助下,有了很大的起色! 逐步成立了老荒地合作社,旅游,农家养殖,绿色食品等多种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批发零售,协会互助,网络销售等渠道供不应求!
现在正是在一片大好形式,经村委的带动,筹备小组精心策划,在第一届村民座谈会成功举办下,特举办第二届村民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的意义在于,增进村民的感情交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夯实以后互帮互助增产增收的基础!增加村民大干一番的信心!
具体活动如下
1 时间,20xx年6月17日农历5月23 (星期六下午4点)
2 地点,忽鸡图警华农业基地
3 活动项目,聚餐,篝火晚会,,文艺演出,水上娱乐,农业观光采摘,垂钓,啤酒 大赛,扑克,象棋,秧歌高跷 表演等
4 费用,暂定每人100元,60岁以上老人免费!
5 赞助单位和个人,住宿,马飞。白酒,刘鹏飞。烤全羊,高富贵。 摄像乐队,韩猛
【关键词】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现状;建议
新疆兵团四师成立于1955年,是一个拥有19个农牧团场,23个建商企业,30个行政事业单位,22万人口的大型垦区,也是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兵团精神,兵团文化就是兵团精神的集中体现。兵团四师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地区。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保持着自身屯垦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与新疆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长期交流,取长补短的丰富了自己。因此,了解和分析兵团四师现阶段城镇文化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一、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的总体成就
兵团文化是兵团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文化基础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而来的,并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兵团四师城镇文化是兵团文化的一部分,在兵团文化的引导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身。现阶段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发展以兵团精神为主旋律,各团场在主旋律的引导下又各具特色,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现状。2015年是兵团四师成立60周年,也是团场城镇文化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兵团四师党委宣传部制定印发了《“3122”系列庆祝活动实施方案》。“3122”系列庆祝活动是指出版了3本书:《浦江儿女在四师》、《四师60年—文学卷》、《四师60年—新闻卷》;出版1本画册:《流光溢彩的岁月》;举办2次展览:庆祝兵师成立6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以及四师60年集邮展;开展2场大型文艺演出:开展“丝路情,军垦梦”庆祝兵师成立6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开展庆祝兵师成立60周年专场音乐晚会。“3122”系列活动,以兵团四师60年的发展变化为创作背景,弘扬了兵团精神,同时将文学和新闻单独成卷,记录了兵团四师60年来城镇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兵团四师各团场、社区在团场城镇文化的建设上也各具特色。以兵团四师73团为例,该团打造了以特色林果业为基础的“金琪珊”品牌,从刚开始的商业品牌逐渐转变为一种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73团为弘扬“金琪珊”精神,制作了宣传片《金琪珊的腾飞》;举办了以“唱响中国梦建设美丽琪珊”为主题的“金琪珊”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乐在金琪珊”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文化活动。这是兵团四师在城镇文化发展上较为成功的案列。通过调查和走访农四师各团场,我们发现兵团四师团场的城镇文化始终有一个核心,就是兵团精神,这种精神是每一个兵团人根深蒂固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各团场在城镇文化的发展上,又各显神通,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开展“中国梦,兵团梦”的青年演讲活动,加强新一代兵团人的归属感;开展“寨口往事”的讲故事比赛,回顾农四师的屯垦历史,传承兵团文化;在每年冬季农闲时,开展“团场运动会”,丰富兵团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集体荣誉感;开办农家书屋,陈列兵团历史文化和农业知识书籍,提高兵团职工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农业技能。兵团四师在发展城镇文化时,不仅保持了兵团文化中的传统精髓,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兵团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二、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的特点
1.从地理位置上分析
兵团四师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哈萨克族的聚居地,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兵团四师的工作人员们,又都来自五湖四海,这种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冲击和融合,使得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2.从行政性质上分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兵团四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也是兵团屯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有显著的政治集体意识,在传承上有崇高和悲壮的审美基调。
三、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并对比新疆兵团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我们发现兵团四师城镇文化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1.兵团职工参与意识低首先是在组织方式上,现阶段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是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各下属部门组织相应活动,兵团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是在组织形式上,兵团四师属于农牧业垦区,职工在农忙时没有时间参与活动,活动应该注意时间的安排。活动的形式也主要集中在运动会和演讲等方面,内容缺少活力和新意,影响职工的参与积极性。2.各团场城镇文化发展不平衡兵团四师包括19个团场,各团场受到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在城镇文化的建设上是不平衡的。除去这些客观差异外,各单位能否做到重视城镇文化的建设,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都是城镇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单位之间也缺乏实质性的经验交流、借鉴,这会影响整个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建设的总步伐。
四、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结合新疆兵团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兵团四师文化的自身特点,对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在机构设置和基础设施方面,需要打造更多硬件,包括大型的文化纪念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满足兵团四师个团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在精神文化发展方面,兵团团场城镇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承,还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开放、包容、创新这些现代文化做引导,将职工的兴趣调动起来,培育和谐的兵团团场城镇文化。在行为文化发展方面,文化活动的展开,可以集思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需要创造性的开展兵团文化活动,使广大兵团成员积极广泛地参与;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积极培育团场文化活动组织,使其成为兵团四师团场文化的强有力支撑。
2.加大各团场之间的学习借鉴
在文化产业方面,各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目前最具特色的就是73团的“金琪珊”文化产业品牌,其他团场还在起步或者萌芽阶段。政府需要积极引导,鼓励各团场之间学习借鉴,创作性的整合兵团四师各团场的兵团文化,形成伊犁兵团四师兵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各团场城镇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品牌合力。
3.加大宣传力度
兵团四师的文化底蕴虽然还不够深厚,但是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未知。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仅需要广泛的挖掘,也需要积极的创新,突出地方特色和亮点,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品牌。政府和各团场共同努力,合理开发,促进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莉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厉声著.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润迅建立品牌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比出售有形产品的企业付出的代价更高。虽然到目前为止,润迅还没有将自己走的品牌道路上升到一个很高的理论高度去总结和认识,但短短几年中,润迅在中国通信市场中,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珠江三角洲市场,能够独领,卓越显赫,这应归结于润迅服务品牌化的艰苦努力。
服务承诺--品牌的核心
润迅1992年进入寻呼市场,当时深圳已有数十家公司在竞争,而且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何在众多的公司中脱颖面出,润迅凭借先进的技术、将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列为企业的宗旨,无疑,在当时寻呼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润迅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核心,为其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品牌基础。
1995年4月21日,润迅在珠江三角洲各大报纸开始宣传自己的纲领:"要做就做最好的"。从此,润迅的品牌定位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一切最好的服务。直到今日,这条纲领已成为润迅衡量自己服务的一个尺度,也成为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竞争障碍。
建立品牌的困难不在于提出一个高标准,而在于你怎样去努力达到这一标准。润迅在纲领中提到:"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让润迅的每一位用户享受到更好、更满意的服务。"可以说这就是润迅多年来建立的品牌核心,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当年润迅就开通了粤港沪中文联网寻呼、定点联网寻呼服务,同时开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东漫游服务,并且在全省增加发射基站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各200个,全系统采用卫星联接,确保传呼的稳定、准确、迅速,从而使得润迅服务超过了竞争者,赢得了众多的用户。也正是凭着这一服务承诺和技术实力,使润迅品牌能够延伸至华北、华东市场。
售后服务是支撑润迅品牌建立的强有力的手段。从1994年8月,深圳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就与香港润迅通信集团合作成立了"深圳润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之后又在广州、上海、北京成立了分公司。润迅科技公司成立后,致力于将"高新技术,优质服务"贯彻落实到公司的销售实践中,为其客户以及社会各界相关用户提供便利、快捷的售前指导与售后服务,成为润迅吸引客户,建立品牌形象的一个法宝。
将服务承诺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具体的行动,这是中国任何企业想要建立品牌所必须完成的一项。特别是对于提供无形产品的服务类型企业,建立品牌不仅仅是态度好、微笑服务。有没有能力去将承诺变为现实,用相当的实力去支持一个品牌的承诺兑现,这是建立品牌核心、扩大品牌效益的保障。
目前中国众多企业都在宣传要建立品牌,其实很简单,有没有实力和耐力去长久地支持一个品牌成长壮大,才是关键。
品质认知--品牌的内涵
按照品牌理论权威人士的解释,品质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在品质上的整体印象。润迅寻呼作为一种无形服务,如何来建立其品质认知度,消费者是如何评判其品质的,对于这样一个通信行业的新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来考察,这是建立品牌形象和品牌资产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我们迈入市场经济时,所有的产品都面临着要建立品质认知度的问题。如果说有形产品还很容易从特点、功能、外观和耐用度方面把握其品质的话,而无形产品,特别是寻呼服务该如何把握呢?
润迅所强调的品质,除了在企业内部以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和提高寻呼质量外,更多的是营销上的品质,它强调从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的方方面面,都追求一种品质。
对品质的追求,应该是长时间的、点滴细微、无所不在的。中国的众多品牌为什么大多是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把对品质的追求渗透到企业的血液里,单纯归结于急功近利的心态过于肤浅,我认为更多的是我们的文化中天然地就缺乏一种品质追求的文化。现代市场竞争中营销要建立的品质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单纯靠广告呐喊出来的品牌最终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品牌的内涵--品质认知度没有建立起来,品牌当然是短命的。
润迅对品质的追求是由于残酷竞争而逼出来,这一点就如同目前经过优胜劣汰而存在下来的国内知名品牌一样,所不同的是润迅一进入寻呼行业,就把追求品质贯穿到了它的整体营销过程中,从传呼质量、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网点铺设、机型选择、店面形象直至广告宣传,公司和营业网店的装修,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要做就做最好的",一直秉持精益求精、力臻完美的经营风格,从而在企业内部逐步创造出一种对品质追求的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为润迅高品质服务的品牌内涵,成为它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润迅建立品质认知度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注意、观察、收集消费者的反应,并根据消费者要求做出相应变化。1995年4月20日,润迅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全面开展"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传呼服务水平"的调查活动,在各大报纸以半版刊登出消费者意见调查表,以问卷 A、B的形式,分别征询润迅用户和潜在购买者的意见。同时以调查表回邮进行抽奖,免费参加香港张学友演唱会三日游的方式来鼓励用户和潜在购买者提意见。这一活动引起消费者极大反响,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995年,围绕提高润迅服务品质认知度出台的另一举措是推出"润迅服务年"。该年度在企业内部强调为客户提供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同时针对客户开展了一系列征求客户意见,推出热线服务电话等活动。
1995年是润迅品牌形象提升的一年,在这一年,它成为广东省第一家获邮电部批准经营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跨省域联网的寻呼企业,并且获中国社会调查所颁发的"中国南方最佳传呼台"奖项。
品质认知度的不断提高,为润迅在市场上创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形成了它在寻呼界强而有力的市场定位--高品质,同时也使得润迅这个具有高的品质印象的品牌在品牌延伸方面形成可能。1996年,润迅成为广东邮电 GSM139移动电话指定经销商,就是得益于这种品牌的延伸性。
知名度--品牌的明灯
在品牌资产理论中,品牌知名度是第二重要的部分,尤其在低关心度的商品中,更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寻呼机越来越普及的市场条件下,知名度成为照亮消费者行为的指路明灯。
中国企业从进入市场经济竞争时代起,都不约而同地将知名度与品牌建立联系了起来,中央电视台愈演愈烈的竞标大战,已经把品牌知名度的推广引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多企业将品牌的全部意义只理解为是知名度,这不仅导致了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而且还将品牌的建立引向了一条"只要有名就能卖得出去"的危险道路。中国许许多多的"著名"品牌相继退出市场,不都是在用巨额投资换来知名度之后而又被淘汰出局的吗?
我以为,润迅建立品牌知名度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它在推广其知名度的过程中,既吸纳了香港现代广告中出奇制胜、敢冒风险的商业文化精髓,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发挥了粤文化中注重实际,强调实效的商业天性。我不知道这样总结概括是否准确,但至少在我同润迅决策层合作的数年中,感觉到他们建立知名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一种商业文化的感染。因为深圳润迅在和香港润迅进行人才、技术、业务经营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输入了人才、技术、项目,而且也带入了一种观念、眼光和品位,由此而决定了他们建立润迅知名度的思路是开放的、现代的和商业化的。看看润迅的电视广告、路牌广告、企业宣传册、户外霓虹灯、连锁店,其创意和制作不仅是最好的、与众不同的,而且在传达品牌的知名度中,给你传递了一种品质和品位,这是众多服务企业所不具备的。
中国的企业建立的知名度不应该只是传达一个名称或一句气势恢宏的广告语,这样建立的知名度不仅不能持久,而一旦消费者发现产品或服务"名不符实"时,还会给品牌带来负效应。
润迅的知名度在珠江三角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l996年初进入北京,在春节短短的几天内,利用全北京的影剧院播放"一呼天下应"广告宣传片,并且在同一时段在北京所有的电视台推出广告,迅速建立知名度,可以说是在寻呼业或服务业内推广无形产品少有的。润迅在推广知名度策略方面遵循独树一帜,注重质素的原则,具体的作法有:
1.不断应用品牌宣传导语。"一呼天下应"是由香港影视广告公司在其"烽火戏诸侯"篇中首次推出的。这一广告语在1996年被北京新闻评选为中国最佳广告语之一。它简单易记、上口,与服务产品紧密相关,怎能不打动天下的消费者呢?
2.注重宣传企业标志。CM 已经成为润迅服务外化的视觉表现。这一标志不仅在广东全省廿多个中心城市的润迅经营网点和连锁店出现,而且在北京的长安大街、上海的高架路桥边到处可见。CM标准化的视觉形象无论在白天和夜间,都使润迅品牌知名度在消费者的脑海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润迅遍布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连锁专卖店,整齐划一的店面装修、统一的看板、统一的广告风格、统一的人员服装,无论消费者走到哪里,皆看到统一的润迅视觉形象,这种把无形服务用有形的视觉手段来统一包装的策略,不仅提高了其知名度,而且还大大增强了消费者对润迅品牌的信赖和认知。
近年来,农场坚持四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使农场出现了经济持续发展,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明显的良好形势。农场先后获得“总局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总局商务工作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科教兴局先进单位”和“牡丹江管理局科技示范带建设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种子产业先进单位”、“牡丹江管理局畜牧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为文明创建奠定基础
近几年,多位国家部级、省、市县领导前来宁安农场,他们对宁安农场进行全面考察后,都会不禁感慨道:变化太大了!变化太大了!激动赞美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宁安农场作为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场,经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种子+经济作物”的高效种植格局,全场耕地亩纯效益超千元。
该场农业种植调整,大力发展棚室经济,解决了地少人多的尴尬。这几年,圆葱、甜葫芦、西瓜、香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纯效益都在2000元以上,成为了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出口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400栋温室大棚,栽种黄瓜、西红柿、彩椒等有机出口蔬菜,其中,还有100栋分别发展棚室食用菌和葡萄种植。现代农业示范园生产的黄瓜、西红柿、彩椒等蔬菜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远销俄罗斯、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每年棚室蔬菜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示范园内的农场蔬菜公司为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他们与相邻的石岩镇在蔬菜公司经营的示范园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引领农场职工和乡镇农民发展棚室种植产业。棚室示范户姜云峰夫妇,从和平村来农场七、八年了,定居在农场小康住宅小区内,原来在示范园进行棚室辣椒、西红柿种植出口,现在又主要种植出口高效经济作物圆葱,成为了农场小有名气的经济作物经纪人,每年他仅种植圆葱一项就可赚上百万,人们都佩服地称他为“姜百万”。在姜云峰的带动下,农场也出现了单红英、刘立涛等圆葱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户,是圆葱这个高效作物种植成就了许多职工的发财梦想。蔬菜公司聘请的技术人员宋文静夫妇,也在农场购买了楼房,他们指导种植的棚室彩椒等特色出口蔬菜,成为了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这两年,该场又开展了棚室作物旅游采摘,通过开辟有机蔬菜、葡萄采摘等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每年8月份,宁安农场都会举办“葡萄采摘节”,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每到采摘节活动期间,会吸引来牡丹江市、宁安市周边的市民前来旅游采摘,观看葡萄酒现场制作,旅游节期间,平均日接待游客达800余人,仅采摘节开幕式当天棚室葡萄销售额能达2万元,周边牡丹江市电视台、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宁安市电视台的记者都主动前来采访开幕式的盛况,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使该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新亮点,增加了农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只有人气汇聚,才能展示垦区的文化魅力,只有产业振兴,才能促进宁安农场文明与旅游的融合。日渐兴起的绿色旅游农业是宁安农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而该场葡萄采摘节是承载着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节,宁安农场要将葡萄采摘节这一农业旅游与文明之风有机地融合,托起一个新兴的绿色文化产业,形成名牌效应,构建新的增长极,推动宁安农场的经济大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及农业旅游也成为宁安农场职工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宁安农场场部和管理区建设了高标准生猪养殖小区,这些创业机会又吸引来许多乡镇居民来农场从事生猪养殖项目。农场一管理区和场部两处现代化生猪养殖小区开始投入使用,现生猪存栏已达7000余头,这两年生猪销售为职工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小区内的“阳光猪舍”,全部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阳光板屋顶结构,冬天,可以有效地采集利用阳光为猪舍增温,农场职工和周边乡镇的农民都在这个小区内发展养猪,从而带动区域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农场开发火山岩资源,与香港瑞图合资建设了“黑龙江镜泊湖瑞图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建筑砌块和彩色地面砖建材产品,增加新的生产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已覆盖牡丹江、哈尔滨、绥芬河、东宁、海林、宁安、虎林、密山等6市县和垦区部分农场。2009年筹建的“北大荒垦一食品有限公司”已正式投产,现生产的鲜食速冻玉米供不应求,产品销往省内各大城市,也受到了韩国等客商的青睐,拉动了农场粘玉米种植基地建设。职工多元化收入的增加,为他们带来了宽裕的生活。
文明新风为创建打造坚实保障
这两年,宁安农场大力建设以该场场部为中心的“农垦新城”,吸纳周边农场作业站职工以及县乡村屯农民,依托镜泊湖、渤海国等旅游资源,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支撑,使宁安农场“农垦新城”逐渐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农场确定了“北欧花园式旅游度假城”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农场投资1100万元,新建1800平方米场部“中心供热站”,为全场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楼房提供集中供热,同时还可为今后周边石岩镇开发上万平方米楼房提供集中供热能力;在场部,农场投资450万元新建设的三层欧式“农垦新城联合医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新医院大楼交通便利,四周餐饮、住宿、商店等各种服务齐全。大楼前有环境优雅的小公园,夏季树木葱郁,环境清心,冬季实现集中地热供暖,彻底改变了就医环境。2011年,农场又新修建了学生公寓、食堂等,居民楼建设是该场建场以来楼房建筑面积总和的近2倍。到目前为止,有四个作业站实现了集体拆迁撤并工作,场部动迁了近400余户平房,农场已建设欧式田园高级住宅40余栋、欧式高层居民楼30余栋,先后新建文化广场、公园、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馆、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等活动场所,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葡萄采摘节”、“邻居节”、各种“节日活动”,使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加邻里团结、增强热爱家园等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凝聚了人心。
2012年农场掀起了向一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职工爱心捐款接力赛。单位负责人、同事、机关干部、离退休干部、农业职工、商业店铺老板、教师、学生,他们都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爱心之手,传递着人们对患病职工的关心,共捐款近8万元。这两年,在“五七”工、家属工办理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对7户社会保险费无上交能力的个人,农场党政班子成员为其贷款35万元,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几年来,全场干部职工积极捐款帮助在生活中出现困难的家庭,金秋助学、爱心捐款等活动,每年累计捐款10余万元。在“扶低共富”工作中,宁安农场党员为职工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引导他们走上致富道路。农场第三管理区女党员李永红在示范园内承包了6栋棚室彩椒种植项目,在她的种植示范带动下,农场职工和石岩农民有10余户都来承包种植彩椒等蔬菜出口项目。近几年,农场为职工办实事20余件,使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件件落实到位。
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稳定重点放在基层,责任人用真心、真情、真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农场,坚决不发生越级访。近年来,农场被评为总局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牡丹江管局评为工作优胜单位并排名第一,农场被牡丹江管局评为“平安农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
文化繁荣为创建增添光彩
夕阳欲落,黄昏小路,一个个身背旅游包的“驴友”恋恋不舍地驻足回首不肯离去,这是该场在双休日和小长假里常常出现的一个独特风景,牡丹江市“驴行天下”的驴友们慕名来到宁安农场,他们亲身感受这座农垦小城的浓郁文化气息。牡丹江市肿瘤医院300余人在护士节期间来到农场开展学习纪念活动,太平洋保险公司业务员来到农场开展季度总结活动,是农场的黑土文化气息吸引了他们的到来。
今年初,在宁安农场双老活动中心内,许多人都在欣赏杨绍安的书画作品。这是一位七旬老人,一名北大荒退休老工人的平民化的个人书画展。杨绍安今年71岁,退休前是宁安农场三队电工,年轻时酷爱书法,退休后又拜师学习工笔画和写意画。他把近年来70余幅书画拿出来进行展示,来自农场机关、居民委等各部门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对书画作品赞不绝口。这是宁安农场首次开展的个人书画展。虽然没有大师级的作品,没有高标准的展台,但是这是宁安农场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次展示。张罗这次个人画展的农场书画协会会长孟繁有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每年他都经常组织协会开展迎春节、七一、八一等节日庆祝书画展,迎十书画展,更是吸引来不少人的观赏。老人们的生活不仅在书香墨彩中浸染,还在欢歌笑语中陶冶情操。
在农场有一支70余人的“俏夕阳”老年女子舞蹈合唱队。这支队伍里大多数都是农场的家属工和五七工,近年来垦区先后落实了五七工、家属工养老及医疗保险,这些优惠政策使她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农场更加和谐安定,是她们的共同心愿。在工会的支持下,专门为她们提供了室内节目排练活动场地、音箱、调音台等设备,配备了一名义务服务人员,负责一切文艺活动的协调沟通。她们夏天在绿树掩映的公园里唱歌跳舞,冬天在工会活动中心排练节目,这些老人们针对每次节目形式,自行制作了旗袍、藏族各种类舞蹈服装,广场消夏音乐会、农场各类庆祝活动中,都不乏看到她们优美的舞姿和听到她们嘹亮的歌声,给人们带去活力,让人们看到老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这些因歌因舞结缘的老人们,她们不仅是农场和谐氛围的美丽亮色,同时还自发结成了“大妈联防小组”,为社区的环境和治安贡献力量,发挥着夕阳的余热。
提高文化软实力,宁安农场营造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宁安农场有个音乐协会,音乐协会里能人多。他们多次应邀到宁安市周边村屯参加农村文艺活动,宣传农场新城新风貌,最近还有周边的兴隆村文艺协会来到农场进行文化交流,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农场,让许多人更加向往农场生活环境,农场和农村的音乐协会成员们,他们相约还要到澳门等地演出,让农垦文化传播得更远。几年来,宁安农场的名气越来越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国垦文化、旅游文化等活动丰富多彩,展现了农垦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活的宽裕,使人们的需求又上升到新的层次。
宁安农场在文化建设上,能够从职工群众的需求出发,加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科技培训中心、文化广场、室外大舞台、健身广场等设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农场党委班子非常支持这些文体协会活动,不断地加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近年来,农场修建的两个高标准封闭式灯光篮球场、门球场,篮球、门球赛事不断,职工群众都前来观看助阵。农场建设的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的垦一文化广场,广场内安装了30套健身器材,还修建了一个160平方米装有配套音响的舞台,成为群众大型文艺活动的主场所。宁安农场积极支持各文体协会活动,给予资金和活动器材用品等方面的支持,每年用于各协会活动方面资金达万元。场工会装修了15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给音乐协会、秧歌协会、象棋协会、书法等协会提供了活动场所,投资一万余元购置了电子琴、二胡、沅、葫芦丝等乐器,装修了乒乓球馆,更换购置了八台高标准的乒乓球台,地面铺设了塑胶为乒乓球爱好者免费提供了活动室,购置了更衣柜,太阳能热水器洗浴设备。
每当夜幕降临,在垦一文化广场上,人们就会翩翩起舞,此时感受不到冬夜里的寒冷,只有舒展的快乐和释放压力的火热。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男女老少,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意。广场文艺活动是该场职工群众活动的一大亮点。一年四季,这里举办的文艺活动都传播着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一份责任。仲夏的夜晚,这里是农场计生办与石岩镇场县共建举行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尊老敬老、教子有方、致富有路等农场及村镇家庭在这里受到表彰,人们用小品、歌舞等形式表达着对他们的敬佩和祝贺之情,广场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北大荒人的精神向外传播、播种。近年来,农场工会组建的音乐协会、乒乓球协会等8大文体协会,每年开展文艺晚会、秧歌比赛、各种球类、书画比赛文体活动30余次,参加活动5000多人次。文体协会的成立,把相同爱好的人集中到一起,挑起了各种文体活动的大梁,开展文艺晚会、秧歌比赛、各种球类、书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真正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论文关键词:]:三门峡民间戏曲,前景,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门峡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我们祖先繁衍生息、创造发明的神圣之地,是一块积淀深厚的文化沃土。三门峡地区戏曲艺术种类繁多,且源远流长,至今有据可查的戏曲种类有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传统剧目有数十个。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思想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民间艺术不可相提并论的。而这些艺术瑰宝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与它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有着必然直接的关系。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同样,这些戏曲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作为珍稀“物种”之一的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理所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令人高兴的是,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面临失传的境地,近年来不断地受到了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所有这些重视和努力,都会让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拥有灿烂美好的前景。同时,我们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及生态环境,也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视角。
一、用生态保护的理念来保护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及其生态环境
生态,指生命的存在状态或一个生命系统内所有生物共同组成大家庭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我们可以理解生态是在地球上一定时空区域内所有生命存在与运动的客观。而生态保护理念,“是指运用对已经变得恶劣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设和保护的思想,使生态环境能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2]所以有学者认为,越是闭塞的地方越容易保存“文化传统”的纯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就是这个含义。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觉悟和认识,作为一种概念上的借用,“ECO”这样一个前缀词被运用到了许多领域,包括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与非物质等诸多领域。[3]对于像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这样的人类口头与非遗的生态保护理念应是:遗产、地域、居民、记忆、公众知识的综合,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文化遗产遗存的区域,加上社区居民融入参与管理的方式,这里强调文化的主人为社区居民,确定这种对文化遗产在未来延续和发展的方法,并将此模式作为保存和理解某种群体整体文化内涵(当然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长效工作方法。
为此,对于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的生态保护,首先应该包括与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中国。其中物质文化因素有:民居(窑洞和天井院)、钟鼓楼、花轿、门楼戏楼、牌坊、戏坪戏台、禾晾、禾仓等;非物质文化因素有:语言(当地的方言)、地方戏、戏款剧种、戏词、节日活动、婚丧习俗、农耕稻作等。这样以来,不仅民间传统戏曲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其他传统文化也与之一并形成了互补共滋的文化生态,从而构成当地人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相守共生之道。因此,在对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进行生态保护时,应重视其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维护与保养,保护传统三门峡地区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和具有典型性的与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生态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其二:通过实施技艺保护工程和传承保护工程的保护方式,建立相应制度、组织、舆论、经费、人才、资料和交流保障机制等,建设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具体通过各地区方言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等十大主要保护项目,全面系统地保护好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文化。其三,要让人人参与使文化遗产再次走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活态性,依靠人来继承和宣传,同时依存于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离开了区域中居民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失去存活的土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将这些文化物种更深刻地植入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中。比如保持一些建筑特色、生活习惯、传统服饰、古老的风貌等等,这就为本地的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适合其生存的大环境,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广泛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陕县、灵宝、湖滨区等地的群众自发的“戏迷协会”的复苏,就与传统文化生态得到保护、从而陶冶了大众对其仰慕的文化情怀有关。所以,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不论其现在“濒危”与否,如果不关注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它们就难以长久,更遑论发展。
二、传承载体的变化可以促进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广泛流传
“非物质文化是活态文化,也就是生活方式所承载的文化。它们是被学者发现并表述出来的那部分日常生活,它们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体裁或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4]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录音机、DVD、电脑等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娱乐传承的重要载体,民间传统戏曲的各种采风人员可以提着录音机用以搜集戏曲曲目,就不用像过去那样靠大脑记忆和手记曲谱的方法来进行传承;随着录音机、影碟机的增多,戏曲唱师们可边录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一些著名的演唱人员和戏班将所演唱的曲目,也可制成磁带和光盘在各地广泛流传。
三、培养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专业创作人才和演唱名人,凸现名人效应
求新立异是人的本性,特殊调式的旋律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就具有这样的特征,被誉为“畅悦心灵的声音”。然而,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传唱至尽,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创作人员。另悉,在本地区流行的河南豫剧、曲剧等戏曲,因为强大阵容的专业创作人员,他们运用专业的创作技法,结合河南广大地区的民族区域特点和民风民情,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剧本,在专业演员的舞台艺术表现中一炮走红,并被广泛传唱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也需要在群众性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各级政府部门应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使民间优秀唱手脱颖而出。如制定民间优秀唱手、优秀唱师、优秀戏曲班奖励条例,给民间优秀唱手、优秀唱师、优秀戏曲班授予荣誉称号等等,使这些人物和团体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认可,以激发人们学习民间传统戏曲的热情。在这方面,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应向豫剧、曲剧等戏曲音乐学习,豫剧、曲剧等戏曲与扬高戏、灵宝道情等民间传统戏曲都曾流行在本地区,但扬高戏、灵宝道情等民间传统戏曲与豫剧、曲剧等戏曲相比,发展却天壤之别,豫剧、曲剧的市场化程度很高,而蒲剧、眉户、灵宝道情等民间传统戏曲却相形逊色,市场化程度太低,且缺乏名人效应。豫剧、曲剧有多种流派、多位造诣深厚的大师级人物宣科,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有很高的声望,对旅客特别是外宾,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诸如扬高戏、灵宝道情皮影戏,该剧种目前已极为罕见,只有几个老艺人会表演,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就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最关键是为他们提供成长和传承的条件,重视培养、宣传他们,使本地、全省、全国了解和尊重他们,从而达到名人效应激励人们传承和发展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目的。
四、对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走进高校音乐鉴赏课堂的认识与定位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化态势,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5]在传统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一种严峻现实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戏曲的丰富性,如何实现民族民间戏曲的自救与他救这个难题,便摆在了我们炎黄子孙的面前。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昆曲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6],而作为三门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该如何曲径通幽?
时下,受中西文化再次碰撞的影响,广大中青年习惯欣赏通俗歌曲和民族音乐,备受衷情的流行音乐更是占尽了风头,青少年学生由于不懂得欣赏戏曲,又没有机会直接面对真正的民间戏曲演出熏陶,所以对传统戏曲文化不感兴趣,总的趋势是三十岁以下的这一代人不爱戏中国。还有认为是,现代生活节奏快,老戏落伍不合拍,青年观众不能够接受这种他们看起来有些过时的东西,所以没人看。
由此,重建断代工程已迫在眉睫。各类高校应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视艺术的日益普及,经常组织学生收看电视、电影,看戏、读剧本,甚至参加文艺演出。特别是高校音乐教师更应当在学期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中适当增加学习传统剧目和地方剧种的内容。重视和加强戏曲教学,通过戏曲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这是振兴传统戏曲文化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总之,振兴传统戏曲文化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争取青年观众,培养他们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从而让他们发自心底的喜爱地方民间传统戏曲文化。只有这样,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才会迎来繁荣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五、成立以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为载体文化产业结构
对于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成立以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为载体文化产业结构应该成为首要工作。
在商品社会中,文化娱乐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民间传统戏曲的演唱者们不能空着肚子唱戏,他们要吃、要穿、要谋生,而且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能也得到逐步改善,就需要有一定的回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能只为别人义务唱戏、演出。从这个层面看,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确实需要走向市场,因为,同样是地方戏曲音乐,豫剧和曲剧、越调等戏曲艺术已经有了较为广大的爱好者和追随着,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参与群体。蒲剧、眉户、灵宝道情、扬高戏等民间传统戏曲为什么就不能走向市场?所以,像蒲剧、眉户、灵宝道情、扬高戏等民间传统戏曲也可以借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成立自己的戏种活动中心和演出公司,将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演出活动纳入本地区文化产业的构建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提高演唱者、唱师艺人们的报酬和待遇,一方面,通过商业运作,使戏曲爱好者、艺人演唱者能有机会在不同地区乃至全省巡回演出,不断提高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这样,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才能得到更好地生存和不断地传唱下去,不致濒危。
总之,三门峡民间传统戏曲为群众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食粮,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当地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氛围,也为民间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今天全世界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继承,从思想到措施计划,都有重要发展。通过对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前景和生态保护思路进行研究,我们应更好总结经验、教训,以提升对传统戏曲音乐宝贵价值的认识,更好保护、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
参考文献:
[1]百科名片.《生态-百度百科》.来自百度网.WWW. baike.baidu.com
[2]司马云杰.《文化生态学》.来自中国百科网.WWW.chinabaike.com
[3]申茂平.《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4]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研究》.2008,2
[5]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来自百度网.WWW.cache.baidu.com
和平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心城区,也是一个见证天津百年繁华的商业商务聚集区,被称为北方商埠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和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形成了精致典雅、大气洋气的城区特点。为了彰显和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区魅力,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和平区的文化品位,打造和平区的比较优势,塑造和平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形象,扩大和平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全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形成“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决定向和平区、全市群众及海内外人士征集评选“和平名片”。
提升城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个城区开展这项活动,据了解还不多见,评选受各方面条件制约,确实有一定难度,但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和平区区位优越、资源丰厚,评选“和平名片”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和平区不到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浓缩着天津近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天津市近半数的历史风貌区、70%的小洋楼坐落在和平区,比如国内知名的五大道风貌区、解放北路风貌区、中心花园法式风貌区至今保存完好。二是财富集聚、服务业发达的商业氛围。和平区一直被视为天津市繁荣繁华的标志区,拥有百年历史的和平路――滨江道商业街、小白楼商务区、南京路商务商贸带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海河高端商务和文化旅游带,万商云集、寸土斗金、长兴不衰。三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平区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志愿者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卫生城区等荣誉称号。应该说,评选城区名片,和平区有资源、有条件,也有必要。和平区是天津的和平区,和平城区名片也是天津城市名片的一个缩影,征集好、评选好,对于提升天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天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具有积极意义。
为做好这项工作,从今年初开始,和平区委、政府集中力量对“和平名片”征集评选活动进行专题调研和前期策划,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专门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部分城市进行考察了解,进一步充实完善活动方案。计划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把“和平名片”征集评选与宣传天津、推介天津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心城区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奋力抢抓新机遇、努力实现新跨越。
征集评选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征集评选活动按照“魅力和平、财富和平、文明和平、宜居和平”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和平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城区形象的挖掘和提炼,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和概括,征集和评选出代表和平区象征,具有和平区特色的文化遗产、标志性建筑以及在全市及全国有知名度的工作成果。
征集的内容,以文字或照片形式为主,主要入选标准:―是要在国内外或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带有和平区的标志性和独特性;三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持久性,对今后发展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
采取四种征集方式,一是单位推荐,组织各单位经过评议进行推荐;二是企业推荐,发动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自荐;三是网络推荐,在《新华网》开辟专题网页,请广大网友在网上投票推荐;四是群众推荐,对心仪的“和平名片”进行推荐。
浓缩了天津近代历史文化的精华
征集评选活动自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经历了宣传发动阶段和征集评选阶段。推荐评选活动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万人参加了有关活动,征集到“和平名片”推荐作品700余幅,收到来自国内外的选票近20万张。在《新华网》开辟的活动专题网页点击率达数万次。整个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起到了宣传天津、推介天津的作用,增强了全区干部群众的自豪感,激发了爱家乡、赞家乡、建家乡的奋斗热情。
“万人拥抱和平”主题活动是“和平名片”征集评选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动员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和平名片”征集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活动现场用四个展牌,从魅力和平、财富和平、文明和平、宜居和平四个方面展示了160余幅摄影作品,并滚动播放“和平名片”征集评选活动宣传片。来自6个街道的少年儿童代表簇拥着各自街道的地图拼版,并现场勾画出津门津塔、南市旅馆街、社区志愿者活动、小白楼音乐厅等源自本街道的“和平名片”参评素材,最后将6个街道的地图拼版连接在一起,成为完整的和平区地图。
经过专家学者、市民、企业代表层层评选,9月17日最终产生的12张“和平名片”,依次是历史名街、建筑瑰宝―一五大道;海河秀美风情、天津第一印象――津湾广场(解放北路);中心商圈、聚金宝地――金街(和平路、滨江道);文明城区、闻名全国――全国文明城区;清新典雅、宜居和平――全国卫生城区;铸志愿精神、树时代新风厂_-―全国社区志愿者发祥地;和谐和平、和平平安――全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民选官、民奖官”的创举一“十佳公仆”评选;弘扬国粹新盛会、华夏票友大舞台――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金塔聚精英、津门新地标――津塔;津门老十景、首座美食城一南市食品街;中华名吃、津门一绝――狗不理包子。担任评委会专家评审组主任委员的蒋子龙点评说,和平区浓缩了天津近代历史文化的精华,最后选出的12张“和平名片”,集中代表了和平特色、体现了和平魅力。
带来良好的效果
9月17日晚,天津津湾大剧院传阵阵充满激情的赞语――亮出你的精彩“和平名片”命名仪式暨文艺演出隆重举行。
演出感染了全场观众,许多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现场发表感言。耀华中学老校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越说:“这些年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和平,忘不了我的母校,我为自己是和平人而自豪。”企业家代表、金融街(天津)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姜锐对自己所在企业的投资项目金塔的入选感到十分兴奋,他说:“和平是一方投资创业的热土。我们来和平发展,看中的就是她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将不断加大投资,多出精品,努力为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化
[作者简介]黎珏辰,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陈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家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博士,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092-03
一、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概况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京族、彝族、回族等12个民族。全区少数民族人口1778万,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0%。
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涉及语言、文学、艺术、服饰、、伦理道德、民俗、饮食、医疗、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语言方面,广西每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而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使用的壮语是广西的官方语言之一。在文学艺术方面,广西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壮族刘三姐已成为广西民歌的代表人物),有海量的少数民族传说神话故事,有杰出的建筑物(如三江侗族的风雨桥),有无数的工艺品(如壮族的铜鼓、壮锦、绣球)。在服饰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壮族的一个分支“黑衣壮”即以全身黑色着装而得名)。在方面,广西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崇拜或鬼神崇拜,有各自的祭祀仪式。在伦理道德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比较接近,内容包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单纯朴实、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等。在民俗方面,广西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蚂拐节、仫佬族的依饭节)。在饮食方面,广西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如壮族的糍粑、五色糯米饭,侗族的打油茶,苗族的“醋泡饭”)。在医疗方面,广西有壮医、瑶医、苗医等自成体系的医疗方法手段。在生产和生活经验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在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如农耕和畜牧的方法技巧)。
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凝聚了广西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演变。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的影响和挑战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基本封闭的、落后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向一个开放的、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挺进。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经济基础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得到较大程度的维护、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程度不断加深、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给广西的少数民族带来巨大的影响。广西的少数民族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成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广西的GDP总量由1978年的75,8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8175.4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这其中有广西少数民族的辛勤汗水和卓越贡献。现代化进程如暴风骤雨,冲刷着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头脑,呼唤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变革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与此同时,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受着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中国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主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在接受《广西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加强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在黄格胜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我区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维艰。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歌圩、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保护和抢救;另一方面需要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转化,获得新生和发展。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
在笔者看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需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广西少数民族群众需要更新传统意识,培养现代意识。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核就是传统意识。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意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宗法族规意识、臣民意识、等级意识、重男轻女意识、顺从意识、迷信意识、信命意识、勤劳意识、节俭意识、自给自足意识、甘于清贫意识、安于现状意识、自我封闭意识、风俗习惯意识、人情意识、面子意识等。这些传统意识有相当部分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广西少数民族群众需要觉醒觉悟,自觉更新观念意识,树立现代意识。现代意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自觉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学习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创富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
其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摒弃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吸纳现代意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饱含着浓重的传统意识,其中一些意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应该被淘汰。譬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延续了500多年历史的一年一度的“斗马节”、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期间举行的斗鸟、斗鸡、斗狗、斗牛比赛,这些血腥活动把人类的肤浅快乐建立在动物的巨大痛苦之上,反映了人类自高自大,无视动物的福祉和权利的意识。这与西班牙的斗牛士运动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西班牙的斗牛士运动已经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追求现代文明的人士的抗议和抵制,广西少数民族群众也应该反思和警醒。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全面吸纳现代意识,反映现代意识。比如,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创作应该注意吸收和反映现代意识,尤其是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创富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实现山歌内容的“革命”。可以想象,吸收和反映现代意识的山歌会更加受到欢迎,更加流行。2007年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地税山歌台传出了这样的歌词:“作为纳税人,要辛勤劳动;为国创财富,幸福又光荣。”这反映了创富意识和纳税意识的歌词得到了周围群众的喝彩。
其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根据需要可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实现自身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原
生态传统文化朴实无华、原汁原味,让人感受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华风骨。不过,在当代社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实现自身发展,可考虑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包括现代审美理念、现代文化艺术成分、现代科技手段等。例如,广西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虽然质朴,但显得有点粗糙,审美点不够集中,那么在把它们搬上舞台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现代元素,包括根据现代审美要求,给民歌加入现代音乐成分,提高民歌的感染力;对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增加动作的表现力;以唯美标准安排舞蹈演员的着装和化妆;采用现代舞台灯光手段,增强表演的效果;采用精心编写的现代音乐作为声音背景,使舞蹈动作与音乐水融、浑然一体。广西壮族的天琴女子演唱组合特色山歌《唱天谣》、大型舞蹈史诗《妈勒访天边》和大型山水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三个典型的成功例子。2003年9月龙州县委、县政府出资成立了一个壮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邀请广西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范西姆、梁绍武、韩醒等到龙州调研采风,专家们为天琴组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民歌,其中有《唱天谣》。200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天琴组合献唱《唱天谣》,独具壮族多声部特色的演唱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随后天琴组合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以及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文艺演出。《妈勒访天边》是南宁市艺术剧院根据壮族民间素材创作的壮族舞剧,曾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金奖及六项单项奖、广西第五届“桂花金奖”及十一项单项奖,并入选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印象刘三姐》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融合了壮族歌舞、桂林山水实景、现代灯光效果等多种元素,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公开演出。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完演出后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2004年11月,以《印象刘三姐》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7月,《印象刘三姐》获得“中国十大演出盛世奖”。
其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现代技术手段。广西文化厅应考虑用书籍、CD、VCD、DVD、光盘、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地、完整地、全方位地记录下来,既便于保存,也便于传播。
其五,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现代研究方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呼唤文化学者们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其分门别类,总结各门类的性质特点,建立起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系脉络。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广西已整理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桂剧、桂南采茶戏、彩调、壮剧、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拐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壮族嘹歌、瑶族长鼓舞、邕剧、广西文场、陶器烧制技艺、宾阳炮龙节、壮族三声部民歌、田林瑶族铜鼓舞等27种传统文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有助于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其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实施文化产业战略,打造广西的文化品牌。广西的决策者应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成文化产业进行开发、经营、管理和发展,用心打造一批广西精品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了12届的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个支柱、广西的一个精品文化品牌、广西的一张名片。该艺术节已将广西少数民族的许多经典民歌介绍给世人。一些民歌精品(如前述的《唱天谣》)凭借该艺术节的舞台声誉鹊起,名满天下,为世人津津乐道。这是一种成功的现代营销。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另一个支柱,出现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开发本地的民俗文化,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旅游景点,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目前广西影响较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有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三江“多耶程阳桥”旅游节、宁明花山文化旅游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宾阳炮龙节等。
其七,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要避免过分功利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当然可以有功利的目的,可以追求经济效益,但应有一个度。超过了度,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比如广西某个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一些漂亮的扮作新娘的少数民族姑娘,“让男性游客扮作新郎,然后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令游客体验所谓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婚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十分商业化。婚姻礼是假,伸手要聘金却是真……游客因感觉受骗大发雷霆而终止游戏的尴尬场面,致使民族婚俗中原本应体现的一些美好的内容荡然无存”。
其八,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需要一种开放胸怀和全球意识。长期以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发,特别需要一种开放胸怀和全球意识。虽然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一些,但广西少数民族群众不必有自卑的心态。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怀有信心。须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广西壮族山歌的代表平果嘹歌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的独特魅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走进了悉尼歌剧院,走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