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时间:2022-10-10 19:3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第1篇

由于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性格孤僻,不擅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压力大,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早恋现象等等。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孤僻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性格孤僻,不擅长与老师和同龄人交流。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现在的父母大多数忙于工作,甚至在周六周日都忙于加班,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表示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除了上课以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同龄人相处。学生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玩电脑,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的孤独便让孩子养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因此,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家长也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带孩子出处玩。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养成阳光健康的性格。

二、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当今社会存在的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直接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烦躁和??学的情绪。其实,比起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性格和心理的教育。毕竟,小学课程的内容较为基础,“多说、多做、多玩、多看”才是关键。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家长逼迫孩子上辅导班,甚至在双休日都给孩子报班和请家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当学生想休息和娱乐时,便会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这种现象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产生浮躁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于是,越是让学习成绩越差,而孩子的成绩越差,家长就越是逼迫孩子学习。这种恶性循环给孩子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是极为可怕的,最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家长绝对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习与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心有余力再进行课外学习,力不从心时则让孩子放松身心,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三、小学生逆反易怒,有着不良行为

最近,老师经常会看到学生越来越难管教,不听自己的话。学生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泡网吧乃至吸毒的现象更是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首先就是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终产生了暴躁的情绪和逆反的行为。而产生的这些消极的心理情绪,再加上周围各种各样的诱惑,极易让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而葬送自己的前途,最终受到伤害的只有自己和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因此,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一旦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给予学生及时的开导,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周边的监控力度,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和人物进行肃清。

四、小学生青春期引起的早恋问题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的早恋现象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网络发达,电视节目多样化,许多不是小学阶段所接受的知识也步入了学生的眼界,于是就造成现在的学生年龄不大却懂得很多他们不该懂得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早熟。在学校的表现形式就是普遍的早恋现象,这种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对孩子所读之物和所看之物的监控,多找孩子谈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陪同孩子多多锻炼,以促使学生养成阳光的性格,从而达到新教育改革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由上面提到的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心理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同自己的孩子聊天玩耍,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多开展户外活动以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积极快乐地成长。

第2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特征

研究显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20%之间。广西某地区小学生在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情绪反应、社交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均超过10%。陈永胜H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多数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差于男生。

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许多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违纪、行为问题、欺负行为等问题。情绪障碍是影响学前及11岁以上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多动性障碍是影响6~11岁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6]。男孩多动性障碍高于女孩,女孩情绪障碍多于男孩2,男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P<0.05);在恐怖倾向得分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P<0.05)。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指导。要从预防心理问题、矫治心理疾病和培养发展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多方位开展工作。

2.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向每一名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给他们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并且能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正确疏导问题的目的,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正常的人际交往、正确的面对困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小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以集体辅导。如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开展集体辅导,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完成个人的角色变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要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形式多样且灵活。

开设心理健康课各个学校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寓教于乐地将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普及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作文和体育教学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要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写作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通过制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命题作文,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资料显示,运动和体力娱乐活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参加体育运动越多,情感困惑的情况越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正确的疏导。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消除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培养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及班主任家访等形式,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促进家长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养成,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发挥家教的作用,以父母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健康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形成。

2.2根据人群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存在多动性障碍的特征,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克服问题,养成好的行为,遵守学校纪律,促进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形成。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情绪障碍问题,学校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高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同。针对男生好动和女生易出现情绪问题,应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男生克服好动的问题,调节女生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男女生的青春期表现特征不同,面对身体上的变化,青春期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还要针对于此分别对男女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健康平稳地渡过这一生理时期。

2.3关注个体问题进行心理指导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生 辅导

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活泼的成长。然而多数家庭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关心和了解太少。但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会对以后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重则会产生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根本,运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输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和普及性特点;要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约 1/5 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错能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小学高年级存在早恋、上网、抽烟的现象,孩子们受到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被这些外表看起来华丽的陷阱所迷惑。在农村,由于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外出打工,孩子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情感得不到宣泄。这也会造成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的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学校的教学造成了很严重的困扰。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就是家庭和学校,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很多,而且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每一个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1、家庭因素

家庭状况对小学生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新一代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压力,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却淡化了对孩子的教育和交流。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还有麻将家庭、酗酒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难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特别是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也很大,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容易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美的理想、品德和人格。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一个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的好老师,必然能塑造出有知识、有品德、健康活泼的下一代。而教师如果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对学生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和不稳定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还有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现在的小学教育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孩子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因素

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失衡,如果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会使孩子们丧失对周围人的信任。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良风气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电视网络的不健康宣传也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

冯秋景,赵笑梅(2010)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402 名学生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1%,各个因子来看 ,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51.0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年级、性别差异。(2)小学生社会支持方面,年级、性别差异显著 ,而应对方式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3)高社会支持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低社会支持组,消极应对组和高积极应对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对应的高消极应对组和低积极应对组。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益于增进和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感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在精神上提供支持,降低小学生对严重压力的压抑感,消除挫折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促进身心健康。

三、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目前在一些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在全国大多学校仍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大致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激发好奇心,变厌学为乐学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的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存在着矛盾,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必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而这时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应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被新事物吸引的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2、培养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学校总有一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被冠以差生的标签。这样极大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小学儿童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心理成熟度低,遇到挫折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逆境和挫折中找到希望,重拾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多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学生多鼓励和肯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是激励学生进去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小学生在初期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恰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积极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不但学识丰富,品德高尚,而且心理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

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为孩子们寻找新的成长方式,我们应反思一下中国教育的症结。不解决孩子们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单纯在课程上寻找突破口,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和关注的焦点。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安排设计的一门课程。形式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所以,在活动中,应积极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的交流。

1、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当前大多数的都属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总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来进行。

学习方面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志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力不够,大多是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消极情绪问题和动机不强造成的。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练习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学习进步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人格方面主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进行辅导。有的小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控制和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而情绪又是最为敏感和活跃的心理成分,情绪不好常常会使人烦躁不安,影响学习和生活。如不及时调节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2、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渠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家庭往往依凭血缘关系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学校的教育与家长的配合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有些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学校心理教育一定要走进家庭,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一是教师要不间断地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二是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教师要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以及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数的理论是以成人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和发展问题是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阶段老师成为主要的外部控制源。此时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完全服从。而此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是最强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然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小学生心理咨询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对咨询的理论和技能有很好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在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方面,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上都有很好的训练。

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学习上的减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给孩子们足够的认识、表达及提高自我的空间,在孩子本来的状态下关注、接纳他们、鼓励他们。

未成年人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不容忽视。小学生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有极大的可塑性,此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有效的减少问题少年。当然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运用科学的心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技术手段,做好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田昕,骆桂秀,陈意曼,张小玲,农超英,韦家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09)

【2】江翠娟,李军. 浅析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预防医学论坛.2009(03)

【3】罗桃兰. 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喜转.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编及调查.郑州大学,2006

【5】刘丽英. 上海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江翠娟. 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山东大学,2009

【7】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大众心理学,2007,(6)

【8】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1)

【9】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心理学,2007 (5).

【10】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92

心理问题是造成小学生“学困”的重要原因。农村小学学困生同样受到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问题已成为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剖析小学生“学困”的心理状态,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其有效转化的基础和依据。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农村小学学困生大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抱怨自己无能。很多学困生把自己的挫折和失败都归结为自己的无能,并不断地抱怨,从而意志消沉、不思进取。(2)老师的忽视和批评。在平时的教学中,学困生因表现不佳,难免受到老师的冷落、指责。(3)受同学的疏远。平时学习中,学困生难免受到其他同学的疏远。学习较好的同学不愿与他们进行学习交流,有的甚至以冷言冷语相对。(4)家长的训斥。农村学生学习出现失误时,他们免不了要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是难以忍受的体罚。

2. 厌学心理

在许多农村小学,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又缺少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缺乏爱心,对待学困生有偏见,态度冷漠粗暴,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此外,大部分学困生还把学习当作应付家长的一种工具,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责任。正是这些原因,导致许多农村小学的学困生都具有厌学心理。

3.逆反心理

当前,许多农村小学“学困生”往往处于冷漠、歧视、厌弃的环境中,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用怀疑和敌视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二、消除心理问题的对策

1. 抓住“闪光点”,重塑学困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善于接受和尊重个体差异,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哪怕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仅仅是一个“苗头”,我们也要倍加呵护和扶持,不断表扬激励,因势利导,发挥其特长,努力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我能行”的自信心。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运动,我就让他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很乐意接受,并且认真组织同学体育锻炼,把班上的体育锻炼搞得有声有色。我在班上大大表扬了他,并奖励小红花。他备受鼓舞,关心班集体,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应构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学困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

第5篇

在我国,青少年这一人群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6,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近年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各中原因,我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认知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 需求

WHO把青春期和年轻人的定义分别为10~19岁和10~24岁年龄组人群,这两个人群我们统称为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这一在传统上被当作最健康的人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和人员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中所出现的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逆反心理等[1]。

在这个群体当中,这样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正说明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对青少年群体有多么的重要。据谭晖等人在2004年做的调查《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 9 % ,其中以预备班和高一年级发生率最高,达30 %以上;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为20 %~40 % ,高中女生最高[2],可见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逐渐突显出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国外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就会产生压力,压力积累太多或太久,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从马加爵残杀同窗室友到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再到天津13岁男孩沉迷网络游戏模仿飞天跳楼自杀,再到最近的杨丽娟事件等等等等,此类事件引发了我国大众的深思。从13岁的孩子到20多岁的成年人,从刚进校的初中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都产生了由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我们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的不容忽视。

一) 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从马加爵的事件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词才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现在,心理问题发生的年龄段已不再是较大的年龄阶段,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甚至是2、3岁的小孩自也可能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等,或是心理疾病,如自闭症等。

在我看来,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原因有很多: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5、情感困惑和危机等等。

于是,国家现在正越来越关注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已正式纳入了教学范围内,其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在早期就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的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与疾病化,使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 青少年对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认识的不准确性

通过社会长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问题的负面新闻的教育,很多青少年听多了心理问题这个词后,会认为这些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往往都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甚至是精神病;而自己是很正常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有人会因为听到别人说他很小气之类的话,也认为别人说他是精神病,因此而排斥心理咨询。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全面而导致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病,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辅导。

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 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要继续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扩大教育范围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现代青少年大都是80年后的独生子女,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且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使得许多青少年在心理上有了很多潜在的激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哪怕是好好的坐下来谈几句话之类的都没有;比如父母家人一再地要求孩子成绩要拿第一,其他的什么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等等,这样的例子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却偏偏就忽略了这些原本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孩子的父母和家人。

所以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不仅仅只加强现今的针对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更提倡在学生相应的学校也建立起学生家长学校,对家长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并且一定要让家长们坚持学习,切真落实到生活中,学成毕业,使他们也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让他们学会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真正的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既聪明,又健康的人才。另外,我们也很希望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帮助。

二) 要培养青少年勇敢面对心理问题的信心,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夏令营或训练营,帮助他们训练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

学校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以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为主题的夏令营或训练营。现在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有语、数、外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训练营,却没见多少关于心理辅导方面的训练营。组织这样的训练营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在于要他们更加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让他们正确了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心理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要鼓励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寻求心理咨询中心辅导老师的帮助,建立起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正确的看法和认识,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体会自己。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抓紧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抓紧全民内心和谐的建设,消除青少年以及其他成年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咨询的观念和态度,也为人们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资料:

第6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40-03

近20年来,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1-5]。本研究旨在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和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侧重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干预,以期引起广大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开展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系统性的干预方法和内容,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柳州市2所示范性小学三~四年级学生1 461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根据各项因子标准分≥8分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944名(排除《艾森克人格问卷》中P量表标准分≥65分、精神发育迟缓、精神病及严重躯体疾病、家长不合作者)。再根据学生性别、年龄、家庭一般状况等情况,把条件相当的问题学生分为实验组443名(男生244名,女生199名)和对照组431名(男生240,女生191)。实施干预后再次对2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1.2 方法

1.2.1 实验组的针对性干预 由相同的专业人员分别在2所小学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包括对家长和对小学生的干预。对家长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家庭环境,力图达到受干预的父母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模式。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个别交谈和发放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方式进行,讲座和教材内容包括: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小学生心理发育的基本特点,父母不同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心理发育的影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基本方法,并强调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讲座每月1次(寒、暑假暂停),每次1.5 h,地点在各校;个别交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给家长相关的常识并要求家长配合专业干预所进行的操作,地点在本项目申报单位的心理咨询门诊,历时1 a。

对小学生的干预:目标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力图达到帮助学生解决现存的心理问题,具有健康的心理,对现实能有良好的适应。主要是针对筛查出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心理辅导以团体方式开展,主要进行图册和游戏式的心理辅导,每月2次(寒、暑假暂停),每次45 min,地点在各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个别方式进行,地点在本项目申报单位的心理咨询门诊,其方法是:对按照CCMD-3中焦虑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筛出的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医学诊断性的检查,按诊断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家庭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与次数视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干预后心理问题缓解程度而定,历时1 a。

1.2.2 对照组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柳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相关文件要求,由相同人员在2所小学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地点在各校进行,每个学期1次,每次1 h,历时1 a。

1.2.3 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利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软件》及上海《惠诚心理测试软件》处理原始数据,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HT各因子得分比较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MHT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除冲动倾向外,各因子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除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HT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 从表2可知,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实验组各项因子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自身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各因子检出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对照组自身比较,除学习焦虑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从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MHT各因子得分及MHT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来看,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责倾向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自身比较,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干预时间历时1 a,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增加,对问题的认识趋向全面,对行为的归因由单一趋向综合,不再简单地归因于自身。同时,进入高年级,见识与胆识也比低年级大,因此出现了上述的统计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自身比较,冲动倾向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干预前该项得分分值比较低,同时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化,故干预后该项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实验组自身比较,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检出率变化不大,原因可能是这2项在干预前检出率本来就很低,故干预前后的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干预后对照组自身比较,学习焦虑检出率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每学期对家长和学生进行1次心理健康常识的讲座有一定的影响,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能较好地应对学习上问题,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对自身的评价趋向综合,不再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自己优劣的唯一标准。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方面[6-7]。本研究主要针对学生和学生家长,采用发放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治疗的干预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通过对学生实施的干预措施,学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备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其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通过对班级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这些孩子自信心比过去增强了,学会了自立、自强,处理学习、交往等方面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通过对家长实施干预,使家长们都能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认识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明确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意识到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逐渐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大部分家长都在有意识地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对家长、学生进行综合干预明显促进了实验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验组学生MHT各因子得分明显下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体未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 张迪,白春玉,刘番,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71-673.

[2] 林国珍,金武官,史以珏.学习困难儿童与家庭行为及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71-672.

[3] 徐勇,杨鲁静.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7-9.

[4]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4(3):82-84.

[5] 黄瑛.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微.教育评论,2001(3):106-107.

[6] 蓝琼丽,马梁红,田昕,等. 柳州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23-524.

第7篇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日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始受到关注,部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包括状况调查、比较研究、因素研究及教育干预研究等,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课题组投入该项研究。目前研究多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为主,而把人文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整合研究相对较少,提出教育建议多,研究操作方法少,表明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实证性少,指导实践的意义不大。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甘肃省榆中县第二中学高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的工作。并且与学生、教师及学生的家长进行深度访谈。本次调查的问卷借鉴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8个方面,了解当地中学生的焦虑状况。

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习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就感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适当的引导,欠缺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掌握有效地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同时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适度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当前,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这些不良后果可能包括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以及种种适应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症状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活水中学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8个方面的焦虑水平状况。

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普及的大趋势和内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到了一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最基本的因素。农村中学由于交通的不便、信息网络的闭塞,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农村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应坚持以活动课的形式,充分考虑农村少年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心理体验,而不是纯理论的课堂学习形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二、重视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源于家庭”,而许多家长缺少心理辅导方面的意识和相关知识,所以对家庭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应有目的的向家长授课,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给家长一把“成功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定期开设家庭心理辅导讲座,让家长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和沟通技巧,从源头上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起步晚,目前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轻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原因,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与试验多以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为主,而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少有人问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中,在借鉴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和国外中小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校本,找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形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全面构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今后还将力求探索:农村城镇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辅导;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心理素质;如何在自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开发潜能,同时探索学校心理辅导的自主活动的形式、途径、方法等,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由学会组织、自我管理到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自主自动地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8篇

关键词:音乐治疗 中小学生 音乐教育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并重视音乐教育。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夫子等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他们的有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对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获得一个初步的概念。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的音乐去激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使之在美感感动与愉悦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染、陶冶,潜移默化,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

二、音乐的作用表现在:

音乐能使人聚精会神的注意某一件事,激发和增强人的运动功能,唤醒人的记忆和情感,增进记忆;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它使得各种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能够被各个智力水平的人们所接受,有利于多数人的参与,提供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音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令人愉快的背景。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都要接触音乐,甚至受到音乐的影响。

三、进行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及特点

儿童音乐是指“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及创造,也表现出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愉悦性。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人们在欣赏它动听旋律的时候会直接诉诸审美情感,使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各种各样使人感兴趣的事物和丰富多彩的优美境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悦人耳目,扣人心弦,使人心里洋溢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

2 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说教和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借助于音乐的愉悦性的特点吸引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寓教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活动之中。

3 个体性。黑格尔曾说:“音乐用作内容的东西乃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本身。”音乐正是主体内心生活的显现。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使得儿童音乐活动在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上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二)音乐教育在预防、改善,甚至

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独特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心理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音乐教育通过放松学生大脑,调整学生情绪,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这种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音乐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它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暂时忘却学习烦恼,放松紧张的神经。加上老师充满鼓励的话语,平等的尊重,学生能够在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中,自由发挥,重塑被学习压力磨灭的自信,渐渐走出焦虑的心态;音乐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音乐作为人类审美追求的文化形态,其本质在于表现美。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心情愉快,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2、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音乐教育选用的优秀作品,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了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奉献;《百鸟朝凤》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等,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操,拥有美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分辨力、选择力提高、培养起健康的审美观,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助调节心理,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3、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根据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强迫症(obsession)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性官能症。这种心理障碍多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二、初三学生身上,得了强迫症的孩子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忧郁与紧张,睡眠质量也不高。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上,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热情交流,在友好自由的音乐氛围里、在主动参与中树立自信;从老师高超的音乐水平、同学开朗健康的心态,活泼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上得到启发,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逐渐走出强迫症的阴影。

4、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形成健康心态。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突发、留守女童犯、交通事故、溺亡事件等严重危及甚至侵吞小学生的生命,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等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安全。面对这些安全事故及心理问题,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十分缺乏。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现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阐述,由外在知识的传输逐渐内化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观念。

1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现状

1)学校是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小学生身心安全的关键。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家长接受知识程度普遍较低,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其方法和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而且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和工作,所以学校成为安全教育意识的主要来源。目前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墙面、板报和学生手册上都宣传了大量的安全知识,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实践,也安排了一些安全相关的课程。教师也会在课前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并将安全意识穿插到课堂知识讲授中,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重视安全的氛围,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学校所提供的身心安全知识是十分丰富的,但安全知识教育的涉及面不够广,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且缺乏形象生动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而言,是不易于接受并理解的。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而言,由于其经济和观念相对落后性,在知识的宣传上不能与时俱进,知识宣传的途径也常常因为经费而受限,这就造成了安全教育意识在农村地区小学中难以深刻地进入小学生的思想中,致使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2)家庭的安全教育意识本应该是与学校相辅相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安全教育意识,尤其是在心理安全方面极为缺乏。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对其安全责任应大于学校,但由于农村中大部分家长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外出务工,使得隔代教育在极大程度上替代了亲子教育,如此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安全责任的实现。在隔代教育中,孩子的教育责任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老辈承担,其明显特点是老辈知识体系落后,所掌握的安全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限,获得的安全信息有限,不能及时了解小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和现实中的安全隐患。且由于老辈的身体和精力原因,其在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上的能力较弱,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力不从心,以致孩子的安全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落实困难,甚至还会出现和学校的教育观点相悖的情况,也导致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出现分歧,安全教育难以深入人心。3)本研究中,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方面来探讨。现实社会中,就目前而言,一些农村小学中,会有社会机构派出人员和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小学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其教育行动在各种报道和实践中来看,也加强了部分地区的安全教育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地区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而言,获得这样安全教育的机会是相对较少的,由此使得农村地区小学的安全教育意识在宣传中始终会有盲点,由此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线。虚拟社会主要是指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新媒体的普遍接触和接受,媒体通过网络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也逐渐加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互联网平台中所传递的丰富的信息及形象的视频可以使小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丰富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但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游戏、不良的信息、不雅的视频也通过这个大众平台进入小学生的视线,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不良的信息,对于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其造成小学生暴力、性格扭曲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大的。小学生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很容易被误导、诱骗,这样的成长环境十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2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从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师资力量有限,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都较为落后,场地不足,无法为农村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意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目前对农村小学老师进行的培训多偏向于学科体系知识的培训,在绩效考评上也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整体排名,使得校方和老师都更加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安全教育。另外还有一些诸如校方制度不严,管理不善;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力,宣传效力不足等原因。2)从家庭方面而言,首先,农村家庭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农村家庭对孩子的管理比较松散,对小学生没有按时放学回家的问题不够重视,对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去向也不了解,缺乏对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为了生计,一些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使一些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这部分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祖辈又未能及时察觉,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另外,家长未能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小学生的异常行为和情绪也是造成其安全问题的一大原因。3)从社会方面而言,社会平台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往往家长和学校也不易察觉,不能够及时帮助孩子。

3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

1)学校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主体:课程和教材、教师、校园环境。首先,从课程和教材方面而言,学校可以适当增设安全意识教育的课程,并将安全课程融入语文、自然科学的学科中,让安全学习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其次,教师应将知识讲授法、操作法、讨论法、探索法、趣味练习法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传授的形式。如创设一些浅显易懂的情境,开展多种安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成为主体,亲自参与,让他们从自己亲身做过的小事中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安全理念,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应有所改变,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整体排名。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加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使教师形成重视安全教育的意识。学校还应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形成强烈的校园安全教育文化。可以利用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进行墙面设计。在全校重视安全的氛围感染下,更利于安全知识的传播。2)家庭层面应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脱给学校,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从生活中开展安全教育,并实施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首先,家长有责任加强对孩子的心理保护,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而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要明白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次,家长也应让孩子学会承受压力,辩证积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心理课,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问题并进行疏导。最后,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加强家园合作。要重视孩子的日常去向,对于孩子危险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家长,应经常利用电话、视频等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在安全教育上与祖辈进行沟通,也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3)社会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安全教育社会机构和一些志愿者。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对小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施加影响,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应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其良好的上网习惯。大众传媒应有意识地面向小学生,为其提供适宜和优秀资源。同时,大众传媒在机构和平台的管理上也应该筛选健康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为其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以帮助学生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安全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京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

[2]李继红.浅谈小学生的安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李开勇,冯伟.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第10篇

析心理问题成因

社会因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地球村”已成为现实,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复杂。而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主流虽是健康的,社会正能量不断形成,但也不乏存在一些不良风气,诸如“伦理观念、道德紊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社会现象倒挂”等,如此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冲击。又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的片面性及缺乏正确的社会判断力,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往往会出现社会认知失调,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障碍并导致错误的社会行为方式,譬如:逆反或盲从心理,利己或自私心理,攻击或侵占心理,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

学校因素 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发展造成一定伤害,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学、惧学,在教学过程中,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良好个性的培养。其次,有些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往往脱节,个体差异难以得到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没有落实。最后,一些学校对提出的某些要求常常采取强制措施贯彻,对某些问题处理不公。

家庭因素 由于目前城市学校里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占相当部分,学生自幼生活在家庭的溺爱和迁就之中,家长也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而忽略了子女心理、精神方面的成长,普遍存在“重生理、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辟心理教育途径

五育并举 心理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之一,与其他“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事实上,在“五育”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而心理教育的有机渗透又能为“五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学校的大量工作乃学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渗透心理教育,并把心理教育明确体现在教学环节中,积极而主动地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并不失时机地辅导、矫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风诸因素。学校的校容、校貌,不仅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的环境因素,也是最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环境因素。譬如,校园的整洁优雅、明净整齐则属一种心境导因,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就是一种潜在的诱导力量。校风则是学校中的一种精神氛围,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起至关作用。总之,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避免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前提。

以心育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时刻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要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就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塑造其良好的个性。难以设想教师的身心不健康,学生的身心会健康。然而,在我们教师当中,还普遍存在对学生不尊重、不公正、不民主、态度冷漠,甚至伤害学生的现象及自身的言传与身教不一致,如此都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简言之,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以高尚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公正无私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在根本上为人师表。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伟大典范、先进榜样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共鸣。实践证明,以心育心最为有效。

构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W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决定了人的精神活动,它以广泛的内容影响和制约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由此易见,学校心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学校的心理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疏导对象心理。当然,我们在把要求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首先就得把握好心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把握好个体对象的心理感受、心理困惑等;其次就是根据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直至达到既定的心理教育要求。

模式说明:第一阶段,可通过问卷法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让学生(家长、教师)分别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依据存在的问题建立心理档案;第二阶段,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并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矫正;第三阶段,通过学生自评与他评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评估,确定心理教育后的效果,然后根据所取得的效果或依旧存在的问题反馈回第二阶段,循环往复。

第11篇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陈虹,吴九君,李益倩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学习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上的价值张微,宋红艳

4.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关系研究——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张丽华,徐微

5.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李岚

6.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王福兴,陈珺,段婷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资优教育模式初探黄骐

8.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并设法成功陈虹,吴九君

9.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案例报告王军利

10.我不想孤单——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档案

12.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尝试与体会封华

13.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周博

14.正视抑郁心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黄爱武

15.离异家庭孩子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周丽华

16.小学品德教育与劳技教学的有效整合顾建英,汤丽娟

17.高中生睡眠问题解决策略初探李云希,刘醴湘

18.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杜红梅

1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王文贞

20.花开无声文有声——作文教学四步走孙玲玲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努力匡正的心理误区(一)阎立钦

22.班主任应妥善用"怒"谢涛

23.让学生学会微笑李磊

24."南风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王银华

25.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孙燕,刘欣

1."驭人"才会"育人"黄莺

2.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洪秀敏

3.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静雯,黄建伟,蓝敏

4.以心为本走向美好幸福——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剑玲

5.心理测试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韩鑫桐

6.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施建国,朱文英

7.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翟宁

8.用"叙事"的态度话说校园"手机依赖"林盛

9.心理咨询中空椅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熊猛,叶一舵

10.为你骄傲为你幸福——小学生"交往困境"心理辅导个例唐敏

11.我学会交往了李立军,赵立平

12.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初探余明

13.相悦身心灵——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侧记李微

14.浅析高考考生的考试应激和心理调适洪水兰

15.习作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左海电,楼说行

16.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孙金翠

17.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田光华

18.前进路上谁是对手——浅谈中学生竞争心理高常霞

19.中学生计划学习的盲点及对策宋红艳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学科中的渗透汪良英

21.信息动态

22.话说赏识教育与欣赏式探询单海林

2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高手雷泓霈

1."涂鸦"也是一种风景刘宝山

2.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白玉萍

3.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吴发科,任旭明

4.新瓶装鸡尾酒——对心本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陈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探究张连云

6.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积极心理学在积极教育中的应用——英国学校"庆祝优秀品质"项目陈虹,吴九君

8.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潘蓓蕾

9.生命的历程川,梁辉灿

10.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则高三学生危机干预辅导案例周有玉

11.唤回东风靠什么——由一则"戒除网瘾"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张慧晓

12.教师生命质量的失落与找寻廖娟,张雁军

13.用爱心为学生护航——班主任工作的点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动态

15."积极心理教育走进怀柔实验小学"心理活动观摩课观后感陈虹,吴九君

16.一个都不能落下顾建英

17."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让小学低段学生从懒散走向勤奋郑洁贤

19.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石井

20.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周成洁

22.建立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金星辉

23.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阎立钦

24.你的表扬我难以承受毛春铧

1.教育也应多"变频"吉祥枣

2.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陈明利

3.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张晶

4.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尹红霞,时公卫

5.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廖友国,林燕

6.青少年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吴伟强

7.优化教师心理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杨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毛春梅,张玲,张爱

9.毛毛虫在歌唱——学会成长黄莉莉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心结,重塑心灵王晓庆

11.从孤独中走出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个案陈静琴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学校心理教师的情绪调节黄海亚

1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李家华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建构黄宁

15.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张凤玲

16.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钱进春

17.潜移默化,相机熏陶——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帅群

1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浙江省德清县禹越中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种发现张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李正

21.当代家庭的监护误区及其应对策略王颖,王相武

22.别让爱成伤害陶慧

第12篇

【关 键 词】小学生;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71-02

一、我国小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现代社会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在急剧地变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已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据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小学生不良行为平均百分率:骂人的21.2%,打架的11.2%,考试作弊的17.6%。而在城市的一些周边地区,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威胁到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然而,这恰恰是重新认识小学生行为习惯价值的契机,根据小学生成长的心理机制,当前我国小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认知偏差”型的行为习惯

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恶作剧等。例如,“一个师范生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他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地不摇了。这个师范生毕业后竟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摇晃小树苗,他也学着那位教育专家的口气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他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可小朋友却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2]

一些小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有的小学生更是不理解行为规范的实际意义,他们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比较概括性的行为准则不知所云,上例中小朋友的情况就是如此。

(二)“意志薄弱”型的行为习惯

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多动分心,情绪波动,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小雨点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说她是蜗牛一点都不夸张。早上起床一般要叫上七八遍,有时候还真要发脾气,她才慢慢吞吞地爬起来,穿衣服、穿鞋子、刷牙、洗脸还要磨蹭,吃饭的时候也磨蹭。一个早上磨蹭多次,常常惹她老爹生气。她本人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就是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无法长期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改正了两天就又恢复原样了。”[3]

小学生由于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小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小雨点,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心理障碍”型的行为习惯

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逆反易怒、抑郁恐慌,表现在行为上则出现打架、说谎等现象。例如,“班长让我看看她的裤子,说是冯×踢的,我一看满裤腿上都是脚印,笑着为她扫了扫,安慰安慰后,让她把冯×叫来。

你知道这冯×何许人也?是这学期刚从一班过来的孩子,内向到极致。开学一个多月了,我还没见过他张嘴说话。他怎么会打班长呢?来到办公室,他就站着,一言不发。”[4]

学习焦虑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并且这种心理状态会很大程度地转移到小学生的行为方式上。据相关统计表明,有30.14%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5]上例中的冯×就有这种心理问题的表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的小学生还存在有孤独倾向等心理问题,并产生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对现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反思与发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本质

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本质而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当代人对行为礼仪价值取向的曲解。许多学者、专家表示现代生活、多元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当代人对行为礼仪的淡化。恰恰相反,笔者认为经济越发展、文化越进步,人类就越应在意言行举止的高尚典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过马路乱闯红灯、乘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我们对行为礼仪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真正的“行为规范”不单指表象,更是一种内在观念和素养,是深化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它的真正目的在于表达对他人的友爱、对社会的关怀,传递一份善意、一点体谅,这才是行为规范的本质。[6]因此,塑造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是哪些优秀的品德观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该怎样深入人心。行为规范不仅是在“塑形”,更是在“塑心”。

(二)教育环境的影响

当我们转而分析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环境时,我们就应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那种道德气氛。

1. 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玩游戏、睡懒觉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可以说,小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大多是源于家长的影响与家庭环境的熏染。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应该在充溢着德育价值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全的规则品质与纪律意识。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7]帮小学生建立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形成良好的学校环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社会环境。面临当今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渗透,小学生往往会自发地或偶然地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电视里的武打抢劫、游戏里的阴险虚伪以及社会上的弄虚作假等不良习气扑面而来。这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更易于接受,致使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快速形成,并且在小学生中蔓延。

对此,除了要加强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控制外,笔者认为还应大力巩固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教育,让小学生逐步明白“美”、“丑”,懂得“是”、“非”,理解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友爱”,以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抵御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三、结论

当我们开始关注小学生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时,我们必须首先清晰地剖析出: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实质是什么;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上游”在哪里;构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目标在何处。

于此之上,家庭、学校、社会还要进一步树立健全、完善的行为观念,形成动态的发展合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只有正视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使他们茁壮成长,迎接未来的风雨和挑战,真正成为开拓21世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凤凰人.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EB/OL].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2006-4-25)[2011-4-25]..

[2][3][4]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晓明,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