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10 01: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车间管理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车间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 ; 行为素养训练 ; 7s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73-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2011年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起,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是我校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建设之初,我们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多次深入到企业进行社会调研。调研的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作为选拔员工的首要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再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技能水平等其他指标。而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确实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短板,这些内容绝不是仅靠一两次德育课就能解决的。为此,我们陷入了沉思。

富士康的模具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富士康模具培训基地教学模式是取美国、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教育)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长,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而来的。其理论、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真知识、真技能,又能使自身的行为素养得到极大地提升和强化。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富士康企业文化的引领者,也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行为模式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载体。而这种环境与载体又以模具实训教学最为适宜。为此,我们确立了“模具实训教学中的学生行为素养训练研究”作为课题进行实践与研究,力图从中寻找与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培养有关的最佳方法与途径。为培养合格的中职生,为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贡献一分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从事模具技能实训的学生。

2.课题研究的范围

以三年制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在校生为主,范围涵盖模具专业的各个实训项目和每个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的始终。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先以典型班级和典型实训科目为主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之上再逐步总结、归纳。将好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与实训科目中进行推广,并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制度性文件,在整个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所有实训科目中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为21天,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成功的关键在于前三天。为此我们确立了“攻克一个周、奋斗一个月、坚持一学期”的行为素养训练口号,将行为素养训练贯穿于模具实训过程的始终。具体做法如下:

1.攻克一个周

学生进入实训车间以后,首先进行为期三天的专门行为素养训练,强化各种实训规范,强化安全意识。实训内容包括军姿站立、列队、口号、报数、师生致礼等各种车间实训规范。自第二天开始,逐步增加7s管理的内容,对整个车间及所属实训区域进行整理、整顿。自第四天开始穿行实训准备工作的训练。务使训练紧张而不枯燥,整齐规矩而又不失活泼。

2.奋斗一个月

自第二个周起,学生的车间实训即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期间的各种行为模式都要建立在实训规范的基础之上。如课前会、课后会、课前口号、课后致礼、课中集会(根据实训授课任务随时进行)、课中站位(不操作者)等,让学生感受到车间的整齐、严谨、有序,做到自觉遵守。

在实训过程的同时,为配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强势推行7s管理办法,让学生自觉理解7s管理的精髓。

3.坚持一学期

一个月之后,学生基本适应了车间的各种管理规范,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个阶段,我们在总结、归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模具实训程序规范。在整个模具实训实训车间进行推广示范,使整个车间形成统一有序的行为规范。配合7s管理的深入实施,管理进一步细化。整个学期下来,学生既有技能与知识上的收获,又有素质与品质上的提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

经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实训秩序比以前有了明显地好转,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制定了“制造工程部模具实训教学程序规范”、“制造工程部实训管理制度”、“7s管理制度”等一批规章制度。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表了《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塑造未来》、《行为素养训练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习惯的塑造及文明的养成》等论文,并分别获得国家、省等各级奖励。

第2篇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破解 实训 难题

一 实训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车工技能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做准备。通过实训,使学生具有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熟练操作车床;具有产品检测及分析零件加工质量的能力;具有对一般加工设备进行维护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本人认为传统的实训模式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1.普车实训师资短缺

普车实训课一般都由一个老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在一个车间里,学生流动大,很难有效进行组织、管理,顾了东顾不了西,整个车间成了“放牛场”,导致教师身心疲惫。

2.车间存在安全隐患

一般车间里的车床有几台到几十台不等,实训时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全靠老师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师忙于应付,时常导致事故的发生。

3.错误难以及时纠正

普车实训要让学生亲自操作车床,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动作,特别是错误动作的瞬时性,老师很难及时把握和纠正。这样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

有个别学生在车间里感觉枯燥乏味,好像只是来看看热闹,实训过程中从不动手,对车间实训望而生畏。

5.纪律很难维持

虽然课堂搬进了车间,不再是“纸上谈兵”,老师在做示范动作时,所有同学一拥而上围拢过来,往往也只是有三四个同学看的清楚,其他同学很茫然,很难顾及全班同学,无法维持纪律。

6.教学效果缺乏过程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都是在实习结束后,根据所做的工件质量,给出成绩,几乎没有过程评价。

7.耗材管理混乱

实训所需耗材,学生缺什么随意拿什么,拿多少教师全然不知,往往一轰而上,一抢而空。

二 解决实训课面临难题的策略

针对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对多年普车实训进行经验总结。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实训效果。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先进技术尽可能多地模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技能。采用“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实践,再带着问题学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有较大提高。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的新型教学理念。

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教师是项目负责人,学生是技术工人。

在学生中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安全生产、设备管理、技术指导、工件检测等各项工作,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解决了师资少,设备、耗材不好管理,安全、纪律难以控制和实习效果不好等诸多难题。

1.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机械加工车间,是最需要强调安全的地方,不可麻痹大意。如何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呢?(1)安全教育。每次技能课,必须强调规范操作,工具如何摆放,车床操作程序;设备检查,故障排除等都要养成习惯,做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2)视频警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放安全教育的视频,告诉学生事故是如何发生的,让警钟长鸣。(3)危险的地方张贴警示牌,车间要求穿工作服,机械加工、焊接时注意“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电源处要张贴高压危险等字样。(4)易燃易爆物品注意安全存放。液化气、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物品要提醒学生远离火种,保持安全距离。通过反复教育,规范操作,消除安全隐患。

2.实训班级采取实习周制度车工技能实训面临难题的破解

实习周就是让学生连续实习一周,停止其他的理论课。这是模仿企业的三班工作制,即大夜班、小夜班和白天班,我们要求学生上的是白天班,让学生感受就业,使技能训练具有连续性,为今后适应企业的三班工作制做准备。

3.指导教师是企业负责人

指导教师是生产部、人事部的经理,安全科的科长;学生是技术工人。实训前对参加实训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分析,然后分组,建立企业组织,首先是安全科的组建,抽调3~4名敢于纠正别人错误的学生作为安全科的成员,佩戴“安全员”字样的红袖章,明确责任,赋予一定的权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每时每刻要有1~2名安全员在车间巡查值日,负责督查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和各种安全隐患,做到“三及时”,即及时纠正、及时记录和及时汇报,不讲人情,不留面子;其次是生产部的组建,这里的“生产”主要是练习,生产部的成员主要负责刀具、量具、耗材的发放、记录和维护,技术测量、评分、反馈和回收等管理工作,还负责技术指导,负责技术指导的同学一定是兴趣小组的成员,在课前要给予其多练习、多指导,让其成为同学们信得过的技术能手,能胜任技术指导的工作;最后是人事部的组建,一般由班长和纪律委员担任其工作,主要负责考勤和实习纪律,让学生真正成为实习实训的主体,参与全程自治和管理。

4.构建三级技能指导模式

上技能课时,一个教师要指导几十个学生,如果有几个学生同时提出不同问题,教师该怎么办?有的学生在等待,甚至会出现学生讲话或走动情况。一个教师确实忙不过来,不可能每节课都安排两个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教师首先备好要上的技能内容,先讲给兴趣小组的同学听,让他们反复操练、熟练掌握,然后根据要上班级的实际情况,精选3~5个学生组成辅导团,要上班级的技能要领讲完后,把辅导团的成员分配到相应的同学中去,让他们分别指导一部分学生,解决大家提出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针对共性的问题再作强调。这样,通过教师——学生技能辅导团——全班的学生三级技能指导模式,使实训教师分身有术,从无序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驾驭全局。

5.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应用

“一体化”并不是把课堂搬到车间那么简单,而是要把黑板搬到机床旁,边讲边演示,机床前要做好课桌凳的安排,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听到。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好纪律,才能有教学效果,切实解决“放牛场”的问题。

6.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一个专业,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一位学生,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一位教师,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一所学校。”技能竞赛既能起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每学期将举办技能比赛、操作表演、作品展示为一体的技能节,确定技能竞赛周或竞赛月,形成浓厚的技能教学氛围,切实推动班级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车工实训中,能够借鉴以上的做法,转换角色,通过模块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兴趣,愉快教学,定能让学生乐意、老师容易、学校满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实践,车间,技能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课堂到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形成眼高手低的坏毛病,这与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弱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文件的指导精神,各个学校要不定期、经常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然而大部份职业学校经费不足,投入不够,没有与企业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平台,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因此,如何解决这种矛盾,采取什么方式让专业教师得到实践经验也就显得当务之急。

一、车间进校园,实现资源共享

职业学校专业虽多,但相应的设备及资金投入有限,无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与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场所,再者计算机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实训教学多建立在模拟层面。我认为,让车间进校园,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学校实践教学问题。并且学校的理论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

车间进校园就是把企业的设备,人员、生产项目引进学校车间,学校为其提供场所及附属设备,企业在学校生产,同时为师生提供实训环境。2006年,永安凯德计算机有限公司承接一个单位网站的项目,该项目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录入、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版面设计和宣传材料的制作。我校的美术师资,计算机师资在本地占有较大优势。于是把企业引入校园,提供一个机房作为生产基地,对方技术人员随同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数码单反相机等先进设备一同入驻。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共同策划。指导学生开始工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负责原始数据的录入、电子表格、幻灯片的制作;动漫班的学生负责logo,网页广告初稿的制作;广告班的学生负责平面设计及版面设计。这些初稿再经技术人员修改、定稿。该项目历时两个月,专业老师始终贯穿左右,全程参与。项目完成后得到客户的赞赏和认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专业老师获得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了解了商业网站的制作流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学习了一些新知识,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对相关专业,相关软件的关联性有了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学生经过实训锻炼,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还学到新知识和接触了新设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其在计算机高新技术等级证考试中通过率大大提高。

车间进校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弥补了学校实训投入力度的不足,师生可以足不出户得到实践锻炼。双方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平台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教师进车间,丰富实践经验

车间进校园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车间是死的,人是活动的,企业实践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而搁浅。因此,我认为,让教师走进车间,来丰富实践经验也是首选之路。

教师进车间,就是教师主动走出去,深入到企业一线,吃住行都在企业之中,与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好学习笔记,积级与员工交流,为企业服务,更为自己服务。有一次,我们三位老师利用假期,深入到永安市华远计算机有限公司社会实践,参与一个大型网吧的建设论文格式范文。我们与工人师父一起同吃同住车间,做隔间,挖线槽,布管线,安装电脑桌,调试电脑、配置网络、安装管理软件及外部设备。实践下来,虽累死累活但受益非浅。首先是了解了大型网吧目前流行的配置。由于工作原因,平时很少涉足网吧。通过这次实践,发现目前的网吧配置高,较之学校,其在性能和功能上优越不少。这也许是一些学生家里虽有电脑但仍然喜欢泡网吧的一个原因,其娱乐程度和综合舒适度可上星级。其次是通过制作水晶头、挖线槽、布管线等体验。这些技能看似简单,但真的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例如要制作规范的水晶头,没有经过多次的操作和练习是做不出来的。还有挖线槽虽是体力活,但是方法不得当,手红肿了不算,效果和进度还很差。再次是学习了网络管理软件、网吧管理软件、局域网应用软件的安装、设置,这些行业软件在学校里应用相对较少,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一个重要的感受是要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安全第一。

教师进车间由于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是我们专业老师走出去,扩大视野,提高业务能力、社交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渠道,也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途径。

三、传帮带,实现经验分享

不管是车间进校园,还是教师进车间,学习时间较集中,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校也不可能做到安排所有的专业老师参加所有的企业实践,老师脱产去培训也会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何况知识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让教师之间,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实现传帮带,实现经验分享。

传帮带是个历史悠久的知识传授方法,在今天,某些行业里仍具有独特的作用,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带新教师,让技艺高的把技术传给技艺低的,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一些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名额、地点、内容都有限制,学校肯定是有选择性地安排人员参加,有幸参加的人员不但自己要认真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与总结,培训结束后肩负着把所学到的知识传给其它老师,这样的培训才富有实际的意义。在计算机维修、调试、检测技术方面车间,经验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专业老师可以把不同途径所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个个实例进行交流,实现经验分享,就能以少带多,以点带面,提高整体的技能水平。

传帮带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专业之间交流,只要拥有无私的心境和虚心的求学态度就能实现和谐的局面,增强同事之间的凝聚力,让所有老师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教师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掌握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学校培养“双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对学校的发展建设,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做好这项工作,建议学校和主管单位要建立起相应的保障制度和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实践活动能有序地、长期地开展;建议学校招聘专业教师时,优先考虑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先下企业,带着实践经验再到学校任教;建议学校聘请更多的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专业教师要把提高技能水平,改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技能功底,作为教学目标。要在实践中长知识求发展,为教学服务。

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教学方法

G712

一、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教学模式概述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重要方式,是职业学校为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培养接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采取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达到企业与学校共赢的目的,其实质是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设备和资金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代工生产”是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兴起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它的做法是企业把整个生产车间设在学校里,学校提供所有的人力资源,企业收购所有的合格产品并支付合理的报酬。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代工生产”,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生在师傅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体验进行理论的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职业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部分职业学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甚远,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

校企合作“代工生产”中,学生生产效率低,在操作中易出现废品,增加了原材料费用;难以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影响了企业声誉,;企业需安排专人管理,这给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如果学生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

三、基于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教学准备

1.物资准备 学校应根据不同实践教学类型配备指导教师,生产基地根据学校提出的教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场地、内容和时间安排。同时把实践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不得多于8人,并选出小组组长,以便教师指导和管理。任课教师应结合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教学计划,编写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和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指导书目,印发实习报告、任务书、日志、考勤表。

2.思想准备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车间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及生产要求。教师可采用视听教学方法,把企业的宣传资料和厂艺规程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把曾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及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而被企业录用的典型案例向学生接受。同时,教师可以采用视听教学法,播放既定生产车间的生产录像,或把某个车间工艺过程做出动画,使学生融入交互式学习环境,变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或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前教师把企业某个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分组独立的完成,经过教师批改和企业实践检验。还可以采用讨论教学,通过预先设定一个题目,督促学生预先查阅资料,使学生带着问题到生产车间,增加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二)基本教学

1.教学模式 以四步教学法为主。四步法是指实践教学以“学生看着教师做,学生做给教师看,教师监护学生做,学生独立自主做”的四个步骤进行。“学生看着教师做”要求学生进入车间后,实训教师集中操作演示,边操作边讲解,要求学生领会生产各项工艺参数和生产注意事项。“学生做给教师看”,是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逐步动手操作,这一阶段需要严格要求学生,操作不熟练的学生不允许进入下一环节;“教师监护学生做”是学生掌握了该工序的操作技术,在教师监护下完成操作;“学生独立自己做”是学生完全掌握该工序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达到该项工序操作手的熟练程度。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轮换岗位,使学生全面掌握一条生产线的全部工艺技术。教师实践教学以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例如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进行巡回教学辅导;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共性问题采用示范法集中指导;对实践教学中的重点应加强提问,启发学生根据课堂知识和现场观察进行思考解答,加上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检查 首先,加大对学生的监督力度。实行量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出勤和日常表现的考核。实行每日检查日记制度,根据实习日记所反馈的疑难点,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实行每周总结会议,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对阶段性学习查缺补漏,提出改进措施。其次,是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由学习表现、实验报告和岗位技能三部分组成。学习表现主要从出勤率及工作态度组成,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则由指定实训教师检查打分,检查任务书完成情况,判断是否学生真实的记录或是抄u他人。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岗位技能考核可以在车间的某个工段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或者可采用出题面试的方法,让学生现场抽题作答。这一部分占总分的40%。

(三)教学总结

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明确企业的生产技术是否先进,产品结构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还可以作为基地供后续学生实习,了解学校与基地的合作形式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深化合作层次,加大建设力度等。同时,教师还需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进行反思,对实践教学中优势和不足进行总结。通过教师座谈会的方式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祥根.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浅谈[J].实训实验,2011(9).

[2]陆丽红.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第6篇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生产化 教学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训。目前中职教育在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的时间。面对企业对“零距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基地“两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地“两化”的内涵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是把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场室建设成与实际工厂的模具制造车间完全一样,并将生产任务引到学校中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给实习的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它强调的是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了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

1.2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内涵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根据学生教学、实训需要,在工厂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场所。包括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课程又可以在工厂上,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2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在这么多年“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无论是“2+1”模式,还是 “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充当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所有的安排都要服从工厂生产的需要,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模具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原来的模具制造技术校内实训,由于没有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制造模具过程中耗材严重。因而,学校舍不得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制造模具,而只是让其对旧模具拆拆装装而已。

再者,中职学生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学不会,厌倦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中职学生的教学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感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应该是我们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模具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为此,我校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了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合成。将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从企业引进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社会聘请的教师这三种成份进行融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磨合,从而推动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实现了教师的有序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全面启动教师的CAI、CAD和CAM培训,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分期分批送教师赴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现代模具制造的实践能力。这样,我校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模具教学改革的需要。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推进生产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充足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生产化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钳工实训车间两个、模具拆装车间、普通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数控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模具CAD∕CAM培训中心,线切割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两个,每个实训车间旁边都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因为我校与多个工厂有来料加工业务,所以每个车间都有生产性任务。同时我校也建立起了模具专业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13个。这些都为学生生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4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实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模具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学校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个实训场所都有工厂的来料加工零部件,和大批的模具加工订单,我校模具专业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改在模具实训中心、实训车间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例如:《机械制图》放在模具拆装车间讲解,边拆装,边讲解画图技巧,边画图。又如《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把它放到模具加工车间边做边讲。其中上线切割电加工课时,来到线切割实训车间,教师面对实物机床讲解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切割编程指令、电参数的合理选择,学生在机床上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然后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生产、讲授、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而且加强了对电加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等课程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放到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讲解,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指导老师根据工厂的产品图纸,指导学生进行模具结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模具零部件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采购,再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组装等,一整套工序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产化的实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的生产任务,以及加工零部件的工时管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散漫学习态度,在生产的氛围中,体验自己的成功感。二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技能,生产化的实训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图纸、材料、技术要求,以及复杂的夹具、先进的刀具和量具,还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读图制图能力、材料选择和认识能力,掌握了模具的技术特点,练就了模具加工技能。例如,在2012年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模具钳工都获得了全省一等奖。三是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生产化的实训,就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岗位的桥梁。在校内,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这些锻炼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把课堂搬到工厂,实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保证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都受益。

学生来到校外实习基地——工厂后,每个班派两个老师带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参与工厂顶岗实习,一组参与工厂模具制造,每隔一个星期轮换一次。而参与模具制造这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一小组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包括开料、模具钳工、车工、铣工和模具装配等;另一小组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物进行讲课,讲授一些机械制图知识、模具结构知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知识,并根据工厂需要,辅导他们自己设计一副典型的冷冲压模具或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学生设计完成,经过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审核后,带上自己设计的图纸进入模具制造实训环节,根据自己的图纸来制造模具。两个小组上下午轮换。这样,我们把《机械制图》、《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等课程带到了工厂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形成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工厂方面,得到了工厂急需的操作工人,在招工难的形势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其二,为学校模具制造实习,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为学校模具制造生产化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岗位;促进了学校教师真正“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工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管技术,更要搞管理,教学观念和技能都受到不断挑战,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技能培训,工厂里面,更能给与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其三,学生完全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过程体验模具生产。既学习掌握了模具生产技能,对工厂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创造多少利润,与熟练技术工人相比差距多少,最终达到了“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5 总结

模具专业教学依托于基地“两化”,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和实习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并强化了模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操作技能,熟悉了模具制造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利益共容 实训基地

按照校企合作框架建立实训基地,并以项目合同的形式接收企业定单和培养学生的形式,具有执行难度低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见效快、培养效果好的明显优势。以“八向八要”工作方针为指导,加强实践环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下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一、校企合作中两方面问题

1.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平台的几种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以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就是由多种社会资金与南京工程学院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组建的,第一大股东南京工程学院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8.42%。该公司是中国轨道车辆门系统国产化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单位。2014年8月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交易所正式发行上市。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2]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等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用于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企业同时承担对教师的企业培训。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阳奥达石油装备制造公司等企业合作组建“奥达生产加工车间”,学校提供场地、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顶岗实习学生),企业投入设备、流动运营资金、管理人员及产品,按照契约制的合作方式,引进奥达石油装备制造公司进入校园,营造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演练,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劳动者到高技能人才的转变;探索学校与引进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效互赢机制;

4.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以二级学院为依托,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北方星光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星光公司共建北方星光机械加工培训中心,由北方星光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完善企业教学环境,负责建设二个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教师办公室等场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利用学校技术优势解决生产难题和进行产品研发。[3]

5.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魏海波教授带领团队,组建“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工业控制”实验室,自行研发、设计、制造以及组装的镀膜生产线,该项目成果已逐步实现产业化生产,同时获沈阳市科技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这种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4]

三、结束语

围绕“八向八要”工作方针,积极落实其在实现学校党委确定的“更加开放、更具特色”战略目标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其实施效果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的要求,认真总结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大胆构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势必会找到一系列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好方法,这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作用。[5]

参考文献:

[1]肖坤,知行合一互动提升--辽宁电大“八向八要”工作方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3]王晓波,曾明星,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年第2期

[4]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5期

[5]邓志辉,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4期

作者简介:

汪 凯,男,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工程学院机电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

任 燕,女,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柔性制造中心,助教,硕士。

第8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综合实训 实训内容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4] 赵成军,石志标,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145).

第9篇

建设高度仿真的教学车间,并通过校企合作植入精益生产理念,充分利用与产业升级同步的仿真教学环境来实施工学结合,探索以学校为主导、同步产业升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及问题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快、人才要求高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企业信息化、柔性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变化。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会机械操作机床的工人,同时也要求其能全面理解和适应企业生产方式、熟知执行标准和操作规程、能进行有效沟通甚至能提出不同见解,创新性开展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滞后于生产实际

由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训环境规划功能单一、专业教师对产业新发展了解不多、教材滞后等原因,数控专业教学普遍停留在单一、甚至滞后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到企业工作需要经历较长的不适期,无法满足产业升级、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校期间的“学”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的“工”不匹配、不结合。

二、努力求变

为改变学校人才培养的“学”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工”不匹配、不结合的状况,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尝试:

(一)承接生产任务

学校联系企业为其加工零件,但企业出于多种原因考虑,下达学校加工任务的零件品种往往比较单一,工艺要素简单,学生实践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有东西可学,工作随意性较大,导致生产任务不能及时完成,企业对该合作方式兴趣也逐渐减退。简单承接生产任务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远远达不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一方面,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因与其业务冲突,大多不能保证正常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校内缺乏根据企业标准建设的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难为无米之炊”,教者“纸上谈兵”,听者“雾里看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以上探索实践表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虽然付出了满腔热忱,但总是感觉“被牵着鼻子走”,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工学结合的诉求总是无法满足,更无法赢得主动。学校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果要让学校教书育人的诉求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学校就应当在校企合作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于是开始萌发了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一个在功能上既能“服务教学”又能“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探索人才培养同步产业升级路径的想法。

三、探索实践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同时限于场地、人员、资金等条件,成立或经营一家生产企业不现实。然而根据企业标准和人才培养需要,模仿企业生产方式,建设仿真教学环境则是完全可行的,也可以达到实施“工学结合”的目的。经充分论证,学校决定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彻底改造,通过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仿真企业生产实际来确保所建教学环境的“服务教学”功能定位。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引入精益生产理念,融合企业生产、管理、文化等元素,并随时根据产业升级进行更新,确保所建教学环境达到“符合生产实际”的效果。以先进的设施、实用的教学内容以及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探索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挑选合作企业,运用先进载体进行建设

为确保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环境达到高度“仿真”效果,择优选择与具有指导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实践经验的公司合作,学校投入资金,进行仿真教学环境建设,以精益生产为载体,建设仿真教学环境。衍生于汽车制造业的精益生产方式,是目前全球企业公认的先进的生产运营方式,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首选。该生产方式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生产各方面的最好结果。

(二)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多项举措确保高度仿真

按照精益生产要求,建设高度仿真教学车间,把车间搬进课堂:

1.改善教学环境,实行5S管理。按实训内容划分功能区,撤走多余物料,形成数控铣加工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质量确认站等9个区域。整理实训器具,包括数控机床安装接油盘,防止漏液,有利于教学环境的整洁。电气管线重新铺设,做到安全美观整齐。统一安全防护标识、操作警示标识的制作和张贴。将教学环境仿真改造成生产工作环境。

2.引入企业规范,完善操作规程及教学流程。参照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生产车间,结合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操作单》等40个管理文件,设计看板管理。参照生产工作流程,制定“班前会-计划布置-上机操作-过程记录-质量确认-小组汇报-班后总结”一日教学流程等。

3.融入精益生产内容,编写实用教材。结合教学车间设施及数控加工工作内容,编写《标准化操作》、《标准工位管理》等实用教材,使之成为师生将精益生产融会贯通的工作和学习手册。

(三)产业升级与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步,实施人才培养

1.将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要求融入课程标准。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建团队,企业精益生产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参与,开展企业实地调研、网络调研,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对数控加工人才需求,分解数控加工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要求,根据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全面要求确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定位、知识、能力与态度目标。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有利于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能力、精益生产与班级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以数控机床常规操作为基础,精益生产能力培养为重点,制订课程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

2.按精益生产方式构建校内仿真环境工学结合实训模式。一是按精益生产的工作流程,制定教学规范流程,规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相关步骤和内容,每个步骤和内容明确所需要使用的管理文件。二是落实记录表单,加强考核管理。每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记录单》记录工作内容,《记录单》包括设备点检记录、工位5S点检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每天由班长或组长进行出勤考核、工作完成情况考核等。三是实行物料定置管理。通过整理,把实训过程中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不断改善实训课堂现场环境。通过整顿,促进人和物的有效结合,做到一物一位,实现实训现场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四是突出质量意识培养。标准工位操作要求学生进行自检和互检,产品的最终检验则在质量确认站进行,由质量确认站对产品质量进行确认和管理,确保不传递缺陷产品,同时把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到标准操作工位,遏制缺陷的再次发生。五是实施5S管理。使用5S定置图对标准工位的5S进行维护,使用5S点检表对实训现场的5S进行维护,通过规范的看板文件,告诉教师和学生标准工位物品的摆放要求及维护标准。通过5S点检表让教师和学生保持对实训现场的定期检查,并要求师生随时保持现场的清洁和整齐,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六是采用分层审计制度,按职责将实训现场管理人员分为三层,并规定每层审计人员及审计频次。通过分层审计,监督各项规范管理措施的落实,确保制定的各项制度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

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设计的教学项目,辅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精益生产工作方式,让学生从进入实训车间的第一刻起,便融入精益生产知识的学习,教与学始终围绕“人人都有改善的能力,事事都有改善的余地”的精益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感悟学习精益生产内涵,不断强化工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工学结合。

3.通过仿真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仿真教学环境的管理和使用,折射出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四、体会与思考

(一)选择的合作企业,应注重考虑能否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真实或高度仿真的生产环境,是否全身心为专业教学服务。

第10篇

Abstract: Training culture is the resul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training room is the training place of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drug prepar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ie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training cultur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materi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spirit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and explores a new way to play the role of practice training culture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 实训文化;设备维修;职业素养

Key words: training culture;equipment maintenance;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49-02

0 引言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目标、基础、生命线,是一项重点战略工程。我国职业教育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阶段,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和促进专业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特征,要求专业应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校内实训基地是最具“职业教育”特征的场所和窗口,是校企合作的纽带,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既要重视高等院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的实训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营造“校企合一”的实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郑家刚[1]通过对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思考,初步探索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基本体系,总结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内容,明确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实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从内部结构上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庄三舵[2]等对实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具有教学实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双重功能。这两大功能应该并重,但是绝大多数院校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功能,而对其职业素养培养的功能开发程度不够。笔者结合校内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实践经历,在对实训室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分析并总结建立颇具特色的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文化,为实训室的职业素养培养功能开发提供了参考。

1 实训室功能定位

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专门负责我校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三个专业的制药设备、制药工程制图、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省市创新大赛研发基地,为其他药学类相关专业的见习、调研、实训及校企合作研究工作提供服务平台。

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不同于药物制剂实训车间,主要侧重药剂设备制造、工艺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强调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现在“机”、“电”、“药”三个领域群。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有:设计辅助岗、工艺与制造岗、设备维修岗、设备操作岗、设备运行与维护岗等。

2 实训室文化建设过程

基于实训室的功能定位,本着服务行业、融入企业的基本理念,邀请江苏康缘药业专家参与实训室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带进校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促进职业素养养成。具体实施过程则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展开,详述如下。

2.1 物质文化 制药设备维修实训车间总面积126m2,拥有可供调试、维修、拆卸的设备40余台,价值100万左右。设备涉及固体制剂(包括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中药丸剂等)、液体制剂(水针剂、口服液等)及包装设备(颗粒包装机、片剂包装机、铝塑包装机等),品种较为全面。另外车间现有10套完整工具(包括钢丝钳、活扳手、内六角扳手、螺丝刀等)可供使用。这些均是车间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以制药设备维修岗位常用的工具、零件和制药设备常见的机构为基础物质展开布置,同时融入创新文化,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

①设备按照制剂工艺过程有序摆列在“制药设备系统教学实训平台”,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分列两侧,固体制剂则按照混合、制粒、压片、包装、印字的顺序排列。(见图2)

②挑选工作岗位常用工具在“常用工具”栏展示,并附有工具名称;把即将报废的设备零件和常用机构拆下(需要学生配合完成拆卸、清洗、整理工作),列于“常用零件”和“机械传动机构”栏,附名称。

③常用工具、零件和机构的详细说明以展板的方式悬挂在西墙壁上,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2.2 制度文化 ①成立实训室管理团队,采用专人负责制,制定学生和教师行为手册和假期培训安全责任书,用以规范创新工作,取得成效。②实训室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守则、安全守则以展板的方式悬挂在两根立柱上,用以规范实训室管理。③制定制药设备操作与维修岗位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形成手册,供同学们学习。④结合学校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文蓝本,制作实训室教学、科研、参观记录文本。⑤与企业要求一致,建立设备使用、维护、报废档案,供查验。⑥严把工具领用、外借关,避免工具丢失,建立工具更新档案。

2.3 精神文化 ①在创新大赛作品展示区列出作品创作者(学生)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激发创作欲望;②在标准操作规程学习手册中整合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举例并解读重大安全事故,并在实训室立柱和墙壁合适的地方张贴醒目的安全警示语;③张贴责任警示语;在上述手册中整合自强拼搏口号并解读。

2.4 行为文化 ①开设创新特色讲堂,传扬创新故事及方法;开设创新技法与训练特色培训班,形成创新团队,参与国家、省、市各项创新大赛。整理资料,形成创新手册;②教师、学生及参观人员进入实训室一律穿着白大褂;未经管理员同意不得擅自动用实训室设备、工具等;③学生需按照实训室学生守则要求进入实训室。

3 职业素养培养功能开发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素养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将职业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3]。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笔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前期的研究,下面从责任心的建立、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操作层面介绍实训室文化的作用。

3.1 责任心的建立 实训室文化如何发挥其职业素养培养功能,关键在于其在行为层面的落实程度。实训室完备的工作制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自身的状态(着装、言行等)、工作的参与度、工作过程的标准化程度,这些指标时刻冲击学生的大脑,提醒他们自己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维修工人,需要完成预定的工作,同时又不能出错,以此来培养责任心。当然这些指标全部都进行考核并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材料则作为实训室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实训室采用小组化教学,各组长是团队的责任人,负责团队的管理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教学过程采用组间竞赛制度,工作任务则是在课前下达,小组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商量出最合理的工作方法(参考资料为上述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书面材料如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安全工作手册等),实战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力求工作完成的最快、最好。竞赛成绩纳入平时成绩,同样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实践并标准化。这些在实训室文化建设材料中均有体现,提前发给学生学习。同时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邀请企业专家配合学校专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训课程,保证技能的准确性、先进性。一些学生不能认同实训室的文化布置和学习方式,不愿参与实训学习。通过定期将学生带进企业、带进兄弟合作学校上课,体验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中却有着相同的工作制度与文化,增强工作信心与自豪感。

4 结语

通过对制药设备维修实训室准确定位,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实训文化,文化的建立旨在培养职业素养,通过实践已经开发了部分文化在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功能,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实训室文化作用的发挥需要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在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完善。

参考文献:

[1]郑家刚.渗透企业文化的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6):27-29.

第11篇

关键词:产教对接;高职教育;工业园区;协同创新;

当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的依赖程度大为增强。高职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地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高职院校更应积极探索教产对接,研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模式,走一条多元共建特色鲜明、多方共赢的“政校企深度融合,产教研无缝对接”的办学新路子,实现工业园区与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突破。

一、产教对接是高职院校实现办学职能的新途径

纵观高校职能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教学职能发展到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更需要符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组织科技与教育服务力量,创造性地开展产教对接、教研合作,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一)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职能

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的产学之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学校教学的资源,互惠双赢。同时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脉,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与市场接轨的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市场急需的可用的人才。走产学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合理化。

(二)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科研职能

高职院校集聚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技术专利与研究成果,应寻找一个推广与利用的场所。走产学之路,可以达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企业可以借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新,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了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反过来,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拉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前行。走产学之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专业对口的人才,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得到了应用,起到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产教对接是高职教育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

就目前来看,高职教育产教对接存在的最主要不足是没有形成一套长期合作的有效的机制。虽然大大小小的高职院校都有一定的产学合作的企业与机构,但在双方合作的关系中,关于双方各自的责、权、利的认识不足,往往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往往只是一时的热情。各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没有在产学合作中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高职院校资源也是很有限的。高职院校在教产合作中存在的不足,给了我们一个深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双方互助互惠、紧密长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呢?在此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平台的构建为例,探索产教对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思路。

(一)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深度融合

首先,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学院向企业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校内分别组建了富山模具生产车间、光大光学生产车间,成功建成“校中有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次,由于学院位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园区拥有六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大主题产业、1000余家企业,具有得天独后的“园区特色”,为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办学优势,凸显政府的主导地位,深度挖掘工业园区资源,学院采用租赁和联合的方式,先后建设了“厂中有校”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骏建生产实训中心”、“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建设总规划占地约200亩地,建筑面积约120000 m2。

1.政府牵线,校企联姻,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

经政府牵线,学院与中山骏建公司合作,骏建公司提供7100 m2的厂房和价值1600万元的包装印刷设备建成学院的生产实训中心(并预留8200 m2后期建设用房),成立了“骏建实训中心管理办公室”,纳入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该中心由学院授权包装印刷系负责建设,组织师生进行生产和实习实训,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由系的教师担任。

2.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共建实训校区,联合招商选资

经政府协调,学院与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合作,建设“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政校企三方设立实训校区管理委员会对校区进行管理,合作方式为:工业开发总公司将现有约200亩的加工区物业(厂房、宿舍等建筑面积总计约100000 m2)根据规划分期分批投入用于生产实训校区的建设,以低于市场租金价格向校区管理委员会收取场地管理维护费并负责物业管理和资源整合。学院每年投入约六百万元用于实训校区内生产实训设备的建设,目前该实训校区内已引入五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直接在基地的生产线上开展。

(二)多元共建,特色突显,合作模式创新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在企业的生产线或生产车间设立实习基地,此类合作校方对企业的实际作用和贡献难以体现,实践教学也多流于形式。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训平台的建设大大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上述瓶颈,构建了以个体实训基地为“点”,合作实训中心为印刷行业完整的一条生产“线”,共建的实训校区为从“面”上带动各专业生产实训的系统性产学合作平台,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建生产中心,共同生产经营,“教学做”融为一体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骏建实训中心是学院以包装印刷系师生为主要生产力量和技术力量负责投入;学院负责制订具体实习计划、生产实践计划组织师生进行生产。骏建公司仅负责提供设备、厂房及场地和中心的物业管理。双方共建的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2.校企共建实训校区,联合招商选资,建设与专业(课程)对接的生产实训基地,帮助企业扩张产能和技术升级。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生产实训校区是由学院与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建,由该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实训校区的建设、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在扣除相应成本后由学院与工业公司共享(各占50%的比例)。学院负责组织企业进驻园区成立与各系(专业)对接的实训基地,负责组织学生和教学实训团队进驻基地,负责制订具体实训教学计划配合生产。目前,十五家企业进驻生产性实训校区,上述企业分别与学院的包装印刷系、光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经济管理系有关专业对接,共同制定了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考评等内容的实训教学详细方案。学院对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生产控制也提出了建议性的意见与建议。

3.教室车间一体,校企设备互补,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收益共享

在中山火炬职院的实训平台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训教学和生产培训,学院增加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以保障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室建在车间内

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和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各实训基地内,均设有由学院投入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该教室设备所有权归学院),专门用于双方生产实训的教学使用。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训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同时为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也提供了便利。

(2)生产设备双方投

在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的各实训基地中,学院结合企业的生产和根据实训教学需要,每年都为企业增配一定数量的设施、设备用于辅助生产和教学(该部分设施设备的所有权属学院)。此举提高了学院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学院投入的盲目性,有效地抑制了资源浪费,更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3)帮助企业降成本

在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骏建生产实训中心和工业生产实训校区进行了物业功能的转换,由工业企业场地转为事业单位教学场地,能够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和运营成本上享受部分优惠。另外,各合作企业在生产过程管理、员工工资和技术升级方面由于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成本也得到有效降低。

(4)合作收益同分享

学院根据合作企业的所属行业和生产经营社会环境,在合作效益多方共享的原则下,针对不同企业对校企双方合作收益进行了约定。例如骏建生产实训中心由于双方的责权几乎对等,生产经营收益则由学院与骏建公司各按50%进行分配;工业生产实训校区内的佳信达包装实训基地和俊鸿五金实训基地则由佳信达公司和俊鸿五金公司除了向校区管委会支付场地使用费之外,将各基地的年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支付给校区管委会,作为合作收益。鑫海洋实训基地则是按每年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合作收益支付给工业生产实训校区管委会。

(三)优化资源,服务社会,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才是兴校之策。高职院校要增强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辐射力,准确定位,特色办学,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发区管委会的主导下,通过实训基地为“点”——实训中心为“线”——实训校区为”面”的系统建设,在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实现了学院、企业政府、的多方共赢。

1.学院层面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平台的建设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院的实训教学场地由不足两万平米增加到可利用的十万平米;可利用的实训设备总额增加约三千万;更增加了一大批具备丰富企业生产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

在内涵建设方面,学院利用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设备等优势,有效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各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骨干人员被聘为学院兼职实训教师,车间教室的一体将“教、学、做”一体化成为现实,使得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教学环节落到实处,保证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更具操作性,从而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企业层面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不少企业关、停、并或撤离,开发区部分厂房、物业闲置。例如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就是一家主要以物业出租为主业的企业;中山骏建公司拥有一家包装印刷企业价值1600万的设备也处于闲置。学院的骏建实训中心和工业实训校区建设无疑是雪中送炭,使骏建公司的千万设备得以生产利用,工业公司数万平米的厂房和宿舍得以盘活,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效益。

3.政府层面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平台的探索是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保障、创新平台、评估监督等等行政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牵线搭桥,政府在减少了近三亿元直接办学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学院的内涵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 ,同时也应成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教对接运作模式,以建设实训平台为切入点,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如同中山火炬职院实现办学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一样,将高职教育与本区域经济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建.《我国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6(8):11-14.

[2]吴峰.论区域高校社会服务能的培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34-35.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五业贯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092-03

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把信息技术列在21世纪发展战略的首位。按照信息产业部电子强国战略课题组对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软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视听、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创造性地推出了“五业贯通”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能生产、懂经营、善创新、敢创业的高级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思路

(一)“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利用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资源优势,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施、实效五个环节融合贯通实施“五业贯通”。

在学业教育上,除专业相关知识外,还有应知的社会人文知识,创新创业拓展知识等,辅以专业实训课程,技术应用拓展项目,并将这些活动与信息产业结合,在常州科教城信息产业基地进行产业体验,顶岗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熟悉创业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组建专家团队,帮助学生制订创业方案,扶上马,送一程。

(二)设计全新的教学体系和实现方案

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确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制订职业技能(主要是核心技能)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订技能培养教学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技能考核标准(试题库),组织技能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技能成绩和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双证制、多证制)的依据。

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教育改革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创业校友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实施“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孵化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现场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任教师的全程参与,构建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兼顾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训练。专业课程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程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创新创业等拓展课程则是以产品开发、创业实践等为背景,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四大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群),由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离开社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置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培养符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措施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过程坚持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几年来,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和要求,逐步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以“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职业、养成――课程实训――就业、顶岗、实习、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主线,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行“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 “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为载体(车间: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信息公司,协会: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创业基地:常州纺织学院创业园),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创业体验及实践,实现零距离上岗或创业。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能创业”的双师。

(二)建设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按照“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将电子信息实训中心建成一个拥有五个技术应用研发场所和两个生产车间的生产基地;通过这些公司和车间来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学生的课程实训、顶岗实训、技术推广及产品研发三个层次训练;达到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培训,企业员工及学生的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等四种功能,如图3所示:

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基地建设是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我们借助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及科教城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与电子信息类企业(如常州置安计算机公司、常州乔森控制电器有限公司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与每个训练层次相对应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做到每一个校内实训场地都有1~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之对应,有效地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

2.与大学城其他高校合作,共同建设生产车间,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场所。

3.借助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企业产品生产线与企业完善的产品营销进行应用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同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过程。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常州科教城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实验室,购置了100余套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工具、仪器设备和常用元器件;并配置了分别拥有40台(套)DSP、ARM、EDA设备的实验室。尽量让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进行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制作发明等,为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锻炼、提高的场所和机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努力,目前本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个。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达到160人次以上,同时,鼓励部分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带薪见习,打造了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团队。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测试、营销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再选择若干与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搭建一个“实践与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

我们坚持校内实践场地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专业技能,课外实践的时间比在课堂的多,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在校园网开辟师生互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网络论坛,实现开放式辅导。建设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和融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书、多媒体课件、试卷库、习题库等多维教学软件包,通过专业课程网站,建成开放式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

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开设面广量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选修课,让学生有足够选择余地,确定个性化发展方向。开拓第二课堂,通过组织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与技术应用中心开发和产品生产;各种培训与技能鉴定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开展信息产品、办公设备维修等社区服务;举办SYB创业培训等活动。搭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和提高。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创业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年的创业教育史,是江苏省创业示范院校。为支持学生创业,学院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以“创业课程教学、讲座――创业规划――择优进创业园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为创业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创业园的建设,搭建了一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开辟一条学生走进市场的通道,提供一方角色表演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创业来推动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的各专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产、学、研、创相结合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成熟,已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国内外IT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信息技术专业能既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挑战・探索・实践(第三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卞华珍,潘荷新.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23).

[3]邓凯等.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探讨[J]. 科技与产业,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