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艾灸法论文

艾灸法论文

时间:2022-11-28 08:1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艾灸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艾灸法论文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日渐式微,发展缓慢。中医药发展路在何方?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小针刀疗法的出现或可成为中医药现代化之路上的发展典型,而不懈践行推广小针刀疗法的传统中医继承者们也应得到大家的崇敬。

中医药创新―小针刀和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一种针灸工具,由金属材料制成,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由朱汉章教授始创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小针刀疗法则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它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其操作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切割、剥离,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临床应用实践,小针刀疗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论、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在内的独立而科学的新医疗体系,在形成自己治疗特色的同时,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大众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

2002年3月,针刀医学经典性著作《针刀医学原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标志着针刀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形成。

2003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由27所高等中西医院校的29名专家参加的鉴定会上,确立了“针刀医学”。

2004年,在由教育部组织的有四位院士参加的大型鉴定会上,确认针刀医学在理论、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是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6年2月21~23日,主题为“针刀医学发展与中医现代化”的第272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这次会议邀集了42位中西医多学科专家、国家科技主管部门领导,就针刀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的关系、中医现代化的概念、针刀医学创新之处以及针刀医学对中医现代化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针刀医学是中医学范畴内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是中医现代化的范例之一。

至此,针刀医学正式立足于中医药学中,并开始逐渐立足于广大患者的心中。

融合互补―小针刀加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也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法。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灸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小针刀加艾灸疗法,是“先用小针刀对充血、水肿、纤维化、结疤等粘连组织进行松解,再配合牵拉和手法复位,促使粘连组织完全松懈和突出物的还纳,以彻底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减压’和‘粘连松解’的目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刀后再对患处进行艾灸,使患处经络通畅、循环加快、痉挛缓解、疼痛减轻而逐渐痊愈。

小针刀加艾灸相结合的疗法能够相互补充、融合,对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病症有显著疗效。该疗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既可治标又可治本,不仅治疗范围广,简单易行,而且无后遗症和并发症,治愈率高,病人痛苦少,费用低廉。

医者仁心―黄根宝其人其事

黄根宝,1961年出生于浙江省临安市高虹镇。1979年高中毕业后,即参加了临安市横畈供销社的与中草药相关的工作,从此与中医药结下一生情缘。

出于对中医药工作的酷爱,1995年,黄根宝拜师学医,跟随师傅学习中医理论和治法,并在不断摸索中辛勤实践。

其实自从针刀疗法被确立以来,国内已经举办了全国性培训班500多期。到目前为止,国内接受针刀科学培训医务人员达10万余人,国外达5000余人。

199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任主任委员,随后,国内28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针刀医学省级学会。2004年世界性的“世界中联”针刀专业委员会成立,针刀医学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渗透到国外,此后国外陆续有1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针刀医学会。

1999年,黄根宝参加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第五届颈腰病高级研究班学习,以优良成绩获得“针刀医学诊疗技术执业资格证书”,成为比较早接触针刀医学,研究、践行针刀疗法的医生之一。

十余年来,黄根宝兢兢业业,不懈坚持,不断进取,在针刀医学领域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行医至今,黄根宝治愈的病人达5000多例,在患者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这期间,黄根宝参加了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试,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按摩师证书”;还参加了中西医专科病科主任高级专修班论坛、全国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论坛、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学术论坛、中医治病及干预模式论坛等多次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的沟通交流,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水平。

2011年6月,黄根宝参加第六届中医药发展论坛,所撰写的论文《特色疗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小针刀加艾灸》获得优秀论文特等奖。同时,小针刀加艾灸疗法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和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共同评为“2011中医药特色疗法”。

2011年8月21日,由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编委认定,将黄根宝入编《中国医者先锋大典》,成为中国医者先锋之一。

第2篇

关键词:八穴;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膀胱功能失调;运动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22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81-02

八穴主要包括上、次、中、下两侧各4个,分别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调经理气、强腰壮肾、行血散瘀等功效,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推按、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从外到内对胞宫进行调理,从而对督脉、冲脉、任脉等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1生殖系统疾病

1.1前列腺疾病徐鸿兵[1]在对12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者腰腧八阵穴透八进行针刺治疗,取仲愚家传特殊治疗方法,采用8根28号4寸长针,从腰腧八阵处入针,分别从皮下上、次、中、下进行穿刺,并根据患者的具体体形进针,一般以0.5~1.5寸为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5%。牛桦等[2]在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中,采取针刺八穴配合隔姜灸进行治疗,取八穴、足五里、中极、气海、三阴交穴。针刺后隔姜灸八穴,患者治疗后前列腺明显减小,连续10天后痊愈。由此可知,八穴联合其他腧穴及灸法在前列腺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1.2障碍徐远建[3]在治疗36例障碍患者时,采取割治八穴治疗,取上穴,刀刃横向刺入肌体内0.5~1寸并横向分离,手下出现松动感时停止,采用棉球进行压迫止血,并上药包扎,1次/星期,依次可选择次、中、下,患者共治疗2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杨列义[4]在59例阳痿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八穴穴位注射治疗,主要药物为硝酸士的宁1 mL、0.5%奴夫卡因9 mL,分别对上、次或者中、下交替治疗。每穴位注射2.5 mL,隔日1次。治疗后功能性阳痿患者41例有效率为92.68%,器质性阳痿患者14例有效率为42.85%,其余未明原因患者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77.97%。

1.3生殖器疱疹及不症李海[5]在对20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白介素-2八穴封闭加口服泛昔洛韦联合预防疾病复发,取八穴中的4个穴位,其中次、下为一组或者中、上为一组,垂直刺入,患者间隔4周治疗1次,连续1年。1年内无复发26例(13%),复发2次以内102例(51%),2次以上72例(36%)。吴自力[6]在对7例不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八穴针刺治疗,八穴为主穴,肾阴虚患者配合三阴交、太溪穴,肾阳虚者取足三里、会阳、肾俞。治愈率为71.4%,治疗总有效率为85.7%。由此可知,在生殖器疱疹及不症的治疗中,八穴配合其他穴位治疗效果显著。

2妇科疾病

2.1盆腔炎常文明[7]采用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药方:赤芍、红藤、丹皮、元胡各15 g,败酱草、丹参、紫花地丁各20 g,三棱、黄柏、红花各10 g,对八穴、关元、子宫进行针刺后,进行艾灸,总有效率为97.5%。由此可知,在盆腔炎治疗中,针药联合使用疗效显著。

2.2原发性痛经郑建平[8]在对36例膜样痛经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针刺八穴进行治疗,针刺1.5~2寸,轻微捻转使患者小腹出现酸麻感,温开水或者温黄酒送服活血止痛胶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由此可知,在痛经患者的治疗中,对八穴进行针灸的基础上同时联合中药治疗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3膀胱功能失调

3.1尿潴留柏强[9]针刺八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治疗组患者取八穴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取水道、关元、地机、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2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凌云等在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患者的治疗中,给予治疗组患者电针八、会阳穴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取穴电针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痊愈率分别为82.6%、43.5%,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3.2%、23.7%。临床研究显示,在脑卒中后、剖宫产术后、子宫癌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尿潴留的治疗中,采取针刺八穴效果显著。

3.2尿失禁及膀胱功能影响崔玉莹等[10]在48例中风后小便失禁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头针、艾灸联合治疗,分别取头针双侧足运感区、八穴,患者痊愈16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李桂香在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中,取针刺八穴,连接电针治疗仪,留针20 min。电针刺激八穴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在尿急、尿痛、尿频、膀胱初感觉、排尿量、下尿路症状等方面评分明显优于其他2组患者。在尿失禁及膀胱功能影响治疗中,针刺八穴效果最佳。

4运动系统疾病

张世卿等[11]在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温针灸华佗夹脊穴加八穴,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依从性更好。李溪在605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采取针刺八穴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6%,效果显著。由此可知,在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针刺八穴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效果,安全性较高,有着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5小结

八穴在其他疾病如肠瘘、脑卒中排便障碍、婴儿便秘、继发性不孕等的治疗中均有着较好疗效,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尚不广泛。针刺八穴由于针刺的深度、角度、提插捻转手法的不同以及个体因素差异,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感传的方向会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需要医疗人员对八穴具体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度掌握,进一步研究临床操作规范,从而实现八穴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治疗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徐鸿兵.腰腧八阵透八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20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1):58.

[2]胡雨华,牛桦.针刺八穴配合隔姜灸在临床中的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31.

[3]许远建.割治八穴治疗男性功能障碍36例[J].陕西中医,2007,28(8):1068.

[4]杨列义.八穴穴位注射治疗阳痿59例[J].中国针灸,1995,11(1):37.

[5]李海.白介素-2八穴封闭加口服泛昔洛韦预防CH复发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l,20(8):14.

[6]吴自力,许纲锁,徐悦涛,等.针刺八穴治疗不症7例报告[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254.

[7]常文明.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14-15.

[8]郑建平,岳燕琼.针药并用治疗膜样痛经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4):13.

[9]柏强.针刺八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1079.

[10]崔玉莹,邹淑凡.头针、艾灸治疗中风病人的小便失禁[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3):39.

[11]程雪荣,张世卿.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例[J].河南中医,201l,31(3):277.

(收稿日期:2013-11-09)*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管理与技术创新项目(KZY2012-01)

第3篇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长期血压增高,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进而引起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心、肾衰竭等,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 中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其发病的有关因素有遗传、年龄、肥胖、食盐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环境以及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等。目前阐述其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有:遗传基因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血管张力增高,管壁重塑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等。此外还发现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密切相关[1,2]。

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迄今尚无公认完整的理论。传统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认为高血压的病位为肝,但深入研究后发现,脾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情志失调伤肝;过劳或过逸、饮食不节、伤脾是高血压病机的起点。前者使肝郁气滞,继而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继而发展为阴虚阳亢,肝肾阴虚,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脾虚失运可致气虚、血瘀、痰湿中阻,瘀血与痰浊阻滞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痰瘀逆阻脑络可致中风。痰瘀互结是脏腑功能虚损的产物,又是高血压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病因[3,4]。目前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归纳为8个证型[5],多的分为17个证型[6]。

2 中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同时也均有其不足之处。

西药的优势:降压作用较强,特别是近年来上市的许多强效降压药,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急症,西药硝普钠、酚妥拉明等降压作用迅速;对某些靶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减轻心肌肥厚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相对较严重,如影响水、盐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某些药物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等;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对此尤为敏感;用药后血压虽能降至正常,但症状改善不理想;长期使用一种降压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必须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才能有效控制血压。

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采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根据不同个体辨证施治,避免了只见“血压”不见“人”的思维方式;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理想,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中药副反应小,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一些研究发现中药在对某些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中药的不足之处有:服用不如西药方便。高血压病为终生性疾病,目前无根治的方法,因此需要终生服药,而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口感欠佳,所以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降压速度不如西药快;目前尚无长效制剂[7,8]。

3 临床治疗

近年来高血压治疗逐渐从西医治疗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转变,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 降压西药加降压中成药 已经上市的中成药安宫降压丸、降压避风片、复方羚角降压片、罗布麻降压片及牛黄降压丸等对于高血压前期及早期高血压均有治疗作用。近年,几种较有效的中药制剂已被许多高血压患者应用。

沈光茂[9]以非洛地平5 mg为对照组,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胶囊(防己、黄芪、白僵蚕、干地龙)2 g,每日3次。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15%,显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25%,显效率75%。

方伟等[10]以氨氯地平5 mg,苯那普利10 mg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杞菊地黄口服液10 mL,每日3次,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晨峰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95.3%优于对照组的80.9%(P

3.2 降压西药加中药方剂 高血压病的治疗强调个体化,降压方剂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节方剂组成,较组成成分固定的中成药更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

李建民[11]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中药组给予天麻降压饮治疗。药用:天麻15 g,钩藤20 g,决明子20 g,白芍20 g,泽泻12 g,牛膝30 g,10 g,蒺藜20 g,龙骨20 g,牡蛎20 g。水煎浓缩至150 mL,封装1袋,早晚各1袋;对照组依那普利每次5 mg,每日2次;治疗组天麻降压饮150 mL,早晚各1 袋,配以依那普利5 mg,每日2 次。疗程均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2.5%。

王鸽[12]以西药坎地沙坦4 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平肝降压汤治疗,方剂组成:陈皮10 g,姜半夏15 g,茯苓15 g,炙甘草10 g,枳实5 g,竹茹10 g,石决明30 g,夏枯草15 g,泽泻15 g,白术15 g,天麻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为1个月,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

3.3 降压西药加穴位敷贴 王炳阳[13]应用中药降压贴(全蝎、珍珠、天麻、决明子等)贴于脐部,每次1贴,2 d换1贴,12贴为1个疗程。治疗1级高血压,有效率为94.7%,2级高血压有效率为90.9%。

余学燕等[14]用吴茱萸,研末后用醋调糊,用纱布包后敷涌泉穴,双侧穴位同用,每日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93.5%。

3.4 降压西药加针灸、推拿、浴足等非药物治疗 金日霞等[15]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用艾灸仪灸百会、内关、关元、双侧足三里、双侧涌泉穴;西药组服用依那普利片,每组各30例,治疗10 d。结果艾灸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83.3%)略高于西药组(80.0%)。艾灸组症状疗效显效率较西医组高,总有效率优于西药。

杨文聪[16]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服用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组服用氨氯地平降压的同时以足浴方(足浴方组成:吴茱萸、钩藤、野、莶草、夏枯草各30 g)汤药进行足浴治疗。 临床观察2周~3周。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80.0%;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93.3%。

3.5 其他疗法 除药物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外,食疗、药膳及心理疗法等也是常用的防治高血压的方法。如杨柏[17]发现用中草药、槐花等泡茶饮用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小 结

高血压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而受到高度重视,单纯应用西药,虽可迅速降压,但患者的症状未必能完全改善。中医中药虽然降压效果不如西药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来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中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而且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方面优势则越来越突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在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和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均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体现了优势互补,但与此同时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西药与中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探索与发掘。

参考文献:

[1] 王舒,杨华,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42-344.

[2] 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0):30-32.

[3] 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4] 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877.

[5] 殷惠军,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6-107.

[6] 朱克俭,蔡光先.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1(1):62.

[7] 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

[8] 陈学忠,尹方,苏凯,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12-114.

[9] 沈光茂.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4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47-348.

[10] 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1110-1112.

[11] 李建民.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22-323.

[12] 王鸽.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79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62.

[13] 王炳阳.中药降压贴治疗高血压病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9(11):315-316.

[14] 余学燕,朱晓梅.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J].河北中医,2004,26(10):757.

[15] 金日霞,刘莹,赵树群.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D].广州: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85-1086.

[16] 杨文聪.足浴方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 杨柏.高血压的食疗[J].湖南农机,20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