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理念论文

低碳理念论文

时间:2023-02-15 03:40:59

低碳理念论文

第1篇

1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首先,应加大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农民群众对低碳农业和绿色消费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由先进生产技术、资源利用技术、共生链接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等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和带来经济社会价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低碳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生态家园的建设中。解决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经营体制,让农民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次,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模式,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固碳增汇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生态文明型技术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合理循环、减排降污,发展农林复合、农牧结合、农畜配置等新型低碳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最后,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多种农业结构融合。面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朝着组织化经营、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轨迹,朝向品牌化竞争、标示化管理以及法制化监督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积极引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向着低碳农业与绿色、有机农业融合、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结合、低碳农业与高效农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化融合的多种农业结构有机结合,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性。

2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业土地用地以及住宅用地两个方面,其中农业土地开发和利用需要实现由市场经济引导下的自由流转。一方面农业土地开发与利用的自由流转可以帮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住宅用地的流转具有多方面的效益,是落实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村村内住宅用地的整治,使其朝向集约化、房屋迁建集中化以及迁村并居社区化的方向改进,实现农村住宅土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镇(乡)带村发展低碳经济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进程中规模性、分散且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建立乡镇工业园区,以镇带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借助低糖经济发展理念,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其朝着节约资源、降低成的方向自然发展,利用乡镇企业的经济辐射作用,发挥其示范效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导。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好、生产效益低、社会价值低的乡镇企业,坚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引导乡镇企业向着循环利用、低度污染的产业发展。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等相关扶持措施,培育农村消费群体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判别,引导和鼓励绿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现有乡镇企业投入资金和力量用于企业购买新技术、新设备,升级陈旧生产工艺设施设备,推广新能源、清洁技术在乡镇企业的应用。

4结论

总而言之,结合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低碳经济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引导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重要理念,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福恩单位:吉林省双辽市柳条乡国土资源所

第2篇

建筑行业能耗占据社会总能耗一直处于占比较大的地位,特别是城市化发展逐步加速,生活和生产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建筑能耗的占比在2013年已经上涨为30.14%,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行业。在促进建筑行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综合发展目标社会环境中,建筑行业能耗和碳排放成为一道难题,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耗,人民生活改善需要提高碳排放,而过高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反过来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嵌套的复杂矛盾。建筑设计是控制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关键性工作,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低碳思想在今天已经刻不容缓,应该立足于建筑设计的主要部分——高层建筑设计工作,通过低碳理念的全面渗入和体现构建高层建筑低碳设计的新形式,在发挥高层建筑集约化和规模化优势的前提下,控制能耗的迅速扩大,降低建筑行业碳排放的持续增加,取得人们生活改善、环境重建、产业振兴等综合的平衡点,在提升高层建筑低碳设计水平的同时,做到对社会、行业共同进步的加速发展。

2低碳设计理念应用高层建筑的要点

2.1做好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首先,应该做好高层建筑围护结构的布局控制,一般在严寒区域选择高层建筑的外部保温维护结构,在南方可以根据高层建筑的风格和功能选择内外结合的保温维护结构。还应该做好高层建筑维护结构的材料控制,应该选择质地较轻的外侧保温复合材料构成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当前的围护结构材料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点:整体性能较差、易松散、抗震能力比较差、不能承受装修时或凿或刘时的震动(刹斧石面层预留洞槽易出现冷桥)、不能承受外部装修贴挂荷载(贴石材、安装装饰构件)、墙体的表面很容易出现裂纹。根据浏定结果,高层建筑中出现的冷桥大约要占总体热损失的5%~13%,正因为如此,这点非常受到设计者的重视,要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尽量使产生冷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除此之外,高层建筑外的围护琦体消耗能源会比较多,大概占总体建筑能耗的25%。建筑外霉面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就形体变化。形体系数越大耗能也会越多,所以国外的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时会设计成圆塔形。像是法国戴高乐机场的候机楼、美国洛衫矶的好运饭店,都是设计成了圆形或者椭圆形。众所周知,圆的周长在相同面积的所有图形当中是最短的,这样能够使建筑的外寡面积尽可能的小。所以说,为了减少能源损耗,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不能太多,也不要过于复杂。

2.2综合考虑高层建筑的风环境

风环境对于高层建筑的能耗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春夏季节里空气流动会带来高层建筑室内外空气的交换,进而实现对室内空气、湿度的调节,这有利于降低高层建筑的能耗。在冬季高强度的风力会带来高层建筑室内热量的损失,进而导致高层建筑能耗的增加。在高层建筑的特殊部位由于低温,在风环境湿度过高的情况下会出现高层建筑结构冷凝水和渗水问题,不但影响高层建筑的寿命,而且也会增加高层建筑的能耗。高层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风环境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利用风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做到对高层建筑能耗的控制,降低高层建筑的碳排放;移植和规避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做到对高层建筑节能和减排目标的保证。在具体的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结合风环境,建立起相互遮挡、相互掩映的新结构,使风力按照有利于高层建筑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方式流动,做到低碳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深层次应用与体现。

2.3改善高层建筑的选址

建筑选址是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应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根据日常光照原理,以低碳理念为中心,准确选址高层建筑的方位,确定高层建筑的朝向,避免高层建筑之间出现遮蔽,使高层建筑最大数量和最大范围接受更多的日光照射。在具体的设计里应该以夏季和冬季太阳的入射高度和角度为基础,控制高层建筑选址,做到夏季高温条件下日照量的最小化,做到冬季低温条件下日照量的最大化,以此来控制高层建筑对温度调节时能源的消耗,在充分保障室内的舒适性和宜居性,做到对低碳目标的保证。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大众体育;生态文明;低碳;泛轻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37-05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生活理念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所以,大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从中析出“低碳健身”理念,整合生态体育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当中,从而达到指导全民进行“低碳健身”运动的目的。

1 “低碳健身”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四位一体”社会文明体系的内源性诉求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将政治文明提到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等的高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理论对体育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宏观上对建立体育与环境、体育与生态、体育与自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十一五’前4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建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文明体系,进一步使“低碳”理念从意识形态“硬化”到相关的政府条文当中,“低碳”文明正逐渐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低碳”理念的大力倡导表明了我国政府、人民拥护国际环境保护的态度,更是积极促进社会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最好佐证。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体育健身也应该主动与主流思想融合,“低碳健身”理念正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上的典范。“低碳健身”不仅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消费模式,从而达到丰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的。

1.2 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时期的外源性诉求

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视角来看,从对自然顶礼膜拜的原始文明,到自然顺从的农业文明,到物质依附的工业文明,再发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为特质的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观包含着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3个重要特征。在新的文明理念下,低碳生活理念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现代文明观的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它主张用低碳的、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来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低碳”的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发展观、自然观,将改变人类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平衡、协调和统一,社会、生态、经济必须协同发展。

体育是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理应顺应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奥林匹克运动和大众体育构成的现代体育文明,保持强大发展势头,且正以它特有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行程。然而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染上了工业文明的一些恶习,使自身面临着来自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挑战,出现了人的异化、兴奋剂泛滥、体育暴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体育人文精神弱化、体育“物种”减少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体育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思考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体育”。随着生态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生态体育”概念的逐渐完善,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开始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实践,致力于化解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人文危机,使“生态体育”、“低碳体育”应运而生。2008年以“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其口号中“科技奥运”代表的是工业文明,而“绿色奥运”则是代表着生态文明,此届奥运会还首次引进碳平衡、碳捕集监测等前沿理念和内容,在生态体育的基础之上,体育界开始关注低碳体育。体育的低碳理念不仅体现在筹备、管理、运行大型体育赛事,更应该将这种低碳的体育健身理念传播给人民大众,让作为体育根基的大众体育健身更为生态、低碳。对于

大众低碳健身来说,这种理念的传播不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 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性诉求

20世纪40至60年代,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虽然进入60年代后,随着冲突论、批评理论、互动论等新的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结构功能主义开始逐渐衰落,但它仍然是社会学界经常争论的中心,由它所开创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途径。

作为一种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的衡稳、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其中心概念有结构、功能、统合(整合)、稳定与和谐。体育社会学认为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育系统又由若干系统组成,各系统的有机联系影响着体育的整体发展。这在理论观点上与结构功能主义一致。因此,结构功能主义比较适合阐释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及体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在对我国体育改革的研究中,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阐释体育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体育改革的动因(结构与功能的失衡)、体育改革的目标(建立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体育改革的措施(调整结构、创新制度)、体育改革的决定因素(对体育功能的定位)以及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社会成员对功能结构创新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促进社会整合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要素与价值共识,即在整个社会和文化结构之下存在着特定社会系统的绝大多数成员同意和肯定的目标和原则。价值系统不仅是社会整合的最深刻和最重要的来源,也是社会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因素。而相对于“低碳健身运动”理念而言,“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和“低碳GDP”这些目标和原则,都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低碳健身”的价值体系也必将被社会所广泛接受。“低碳健身”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是今后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方向。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口号为大众体育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继承北京奥运会的遗产,延续“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去分析“低碳健身”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探讨社会成员对功能结构创新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用“低碳健身”理念把后奥运时代的大众体育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分体现了“低碳健身”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性诉求。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低碳健身”的大众健身理念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是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趋势的,更是根植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之中的。当“低碳”生活理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时候,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有必要思考在“低碳”生活理念下的“低碳健身运动”。那么在倡导“低碳”的同时,如何切实地做到健身而又“低碳”,如何使健身运动的方式、途径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低碳”的标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运用这些新的理念去指导体育实践,并对社会理论与体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新的体育改革与发展理论,实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的创新。

2 化解“便利生活”嗜好与“低碳健身”矛盾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是人们享受生活的标志,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则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终极选择,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加之我国对于大众体育的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都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去考虑现代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何解决生态文明社会体系中全民健身的不和谐因素,如何在“低碳时代”到来之际让我国的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也充分实现“低碳”,则要首先了解目前“低碳健身”的现实矛盾。

“低碳生活”(low―carhonlife)理念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3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从“低碳生活”理念中衍生出来的“低碳健身”理念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全民健身过程之中,在选择和参与健身活动时,戒除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生活”嗜好,尽可能的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或降低碳排放成本,尽力做到既健康了自己的身体,又健康了地球的“身体”。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健身的过程中的“高碳”因素主要集中在“便利生活”嗜好、健身成本、健身方式及健身装备的选择上。

2.1 戒除“便利生活”嗜好以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

“低碳”生活理念下的“低碳健身运动”,首先的要求是改变“便利生活”嗜好,降低健身的碳排放成本。坚决反对坐电梯上楼、开跑步机出汗、开空调消暑的“高碳低效”健身方式。爬楼梯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在国内外都有爬楼梯比赛,如美国纽约号称“爬楼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帝国大厦爬楼梯比赛已经举办了33届;英国伦敦金融城的“42塔”大楼爬楼梯比赛;国内的重庆CBD城市攀楼比赛;深圳市“地王大楼”爬楼梯比赛;郑州晚报、泉州晚报的爬楼梯比赛;湖北武汉则把爬楼梯比赛融合在市运会当中等等,爬楼健身吸引了无数的体育健身爱好者,也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爬楼梯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降低电梯、跑步机、空调的耗电量,节电即是“低碳”。

2.2 健身提倡走出去

健身提倡“走出去”而不是开着空调和跑步机在室内流汗,建议用快走或骑单车的方法取代跑步机,用开窗来取代空调。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约25吨,只要所有人关闭空调或者仅仅是把空调控温调高1度,那么全国每年能省下33亿度电。跑步机和空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但是在“低碳时代”,拔掉电源开关,降低体育健身的耗电量,就相当于降低了碳的排放量。“低碳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所改变,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使我们成为“低碳”的践行者。

2.3 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

在去健身的路上少开汽车,选择骑电动车或乘公交车。如果必须要去较远的场馆参与体育运动,则尽量减少开车去健身的次数,还可以改为步行或乘公交

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如果坚持要自行驾车去健身,那么提倡选择电动白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这些交通工具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节能环保。电动车虽然同样耗电,但是相对于“吃石油,排温室气体”的汽车来说,是相对低碳型的交通工具。

2.4 选择低碳的运动装备

选择纯棉的运动装备去参与“低碳健身”,因为从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来看,生产一件化纤衣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生产一件纯棉质的衣物要高很多。“低碳”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在不断发展,“低碳风”必然成为我国体育休闲服装业的潮流。我国2009年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40%以上,作为生产消费比重越来越大的运动休闲类服装行业,“低碳”理应引起相关部门、体育服装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重视。阿迪达斯专柜已经推出一些“低碳”款式运动鞋,鞋子的面料以天然有机材料为主,可以充分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耐克、乐卡克、李宁等品牌的部分服饰采用相对较“低碳”的有机棉、竹纤维、彩棉等材质制成,在倡导生态的同时,也会防止化学染剂的二次污染。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便利消费”、“便利生活”的嗜好造成的与“低碳健身”矛盾比比皆是,但是只要我们深化“低碳健身”理念,从健身的每个细节做起,选择低成本、低耗能、低碳排放量的“低碳”运动方式不仅同样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低碳生活的实现贡献了力量。“低碳健身”不是一个官方词汇,“低碳健身”源于生活,“低碳”的矛盾更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只有改掉“便利生活”嗜好,解决其与“低碳健身”的矛盾,每个人都身体力行主动实践“低碳理念”,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的达到“低碳”,我们的体育健身运动才能被真正称之为“低碳健身”运动。

2.5 提倡泛轻体育

“轻体育”(Light Physical Education)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较为适合大众的健身。“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者“快乐体育”,提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让身体获得轻度运动,以此促进人体健康。从语义学来讲,“轻”与“重”相对,具有“负载小”、“轻松”的意思。轻体育之“轻”借鉴了“轻音乐”之“轻”的含义。轻体育相对于大强度、高能耗的体育活动而言,具有能耗低、强度小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在负荷上的“轻”以愉悦身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能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目前,“轻体育”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其运动形式在许多地方已经哨然兴起。对于“轻体育”本身来说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运动方式,也不像“竞技体育”那样专业,客观上对场馆、器材、经费等方面也没有要求,它主要是发挥参与运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轻体育”使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使大众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第4篇

“低碳”理念是把“低碳”经济作为基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社会运行状态下呈现出来的并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思想、精神和追求。“低碳”经济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实质,以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口]。伴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长时间观察、了解、探索和实践,逐渐认识到要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必须在顺应“低碳”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进行合理改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低碳”理念的认知,进而通过一系列例如“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人生等“低碳”文化形态展现出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时代呼唤与要求。“低碳”理念,不仅是人类对生存发展困境反思批判后的现实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更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三个维度推进社会全面性、协调性、有机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最新拓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当前走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局面的科学选择。

“低碳”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自然而然地去节俭我们身边的资源,通过自愿、自主的约束,倡导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种特殊生活方式,并非特意去勤俭节约,放弃属于我们享受生活的机会。“低碳”的实际意义是在保障我们有着舒心愉悦的生活和健康身体前提下,对大自然影响更小或者更有助于改善环境。“低碳”理念的微观表现,即以法律的形式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改进或创新现有的“低碳”技术、实践“低碳”生活,从而使“低碳”社会化,以此反映人们的目前的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模式及艺术审美。伴随“低碳”理念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逐渐对其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使“低碳”理念一步步成为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用“低碳”理念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让“低碳”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文化担当,成为一种文化需求和梦想,并为之付诸行动,通过新的制度和技术使每一个人形成“低碳”消费观和“低碳”生活方式,最终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文化诉求,实行“低碳”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的生力军

(一)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上讲

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面对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责任与权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人生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不适宜的情况。大学生如何成长以及具有怎样的成才思想,在大学期间形成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将会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播并且身体力行“低碳”文化既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又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先锋队,承担着历史赋予的建设“低碳”社会使命,其在环境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都直接影响到建设“低碳”社会的进度。因而,高等教育应当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传播和实践“低碳”文化的潜力所在,将他们打造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传播和践行“低碳”理念的有生力量,使其活跃在华夏的热土地上[2]。

(二)从“9O后”大学生特点上讲

当代大学生彰显独特个性,尤以“9O后”大学生为显著,这一群体希望乐观,洞察悟性,个性张扬,创造并紧跟时尚步伐,作为一群引领时尚潮流先锋,他们大胆前卫,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伴随着网络而成长,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从多重渠道获得知识,从网络里接纳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西方现代价值理念,并受之影响。他们这种勇于开拓创新、大胆前卫的思想符合高级人才的优秀品质。因而,“90后”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作为传播和实践“低碳”理念的生力军,他们不断在传播和践行“低碳”理念的时尚潮流中检验和克服自身缺点,一步步实现自我认可和转换,进一步实现自我超越;在营造和丰富“低碳”理念的社会环境下,以个人为圆心,向四周逐步辐射“低碳”理念,鼓舞更多的人群为实现“低碳”社会而贡献出知识、奉献出青春与热情,从而也增强了自我的社会责任荣誉感。

三、用“低碳”理念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与同龄人比较,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明显的优势,诸如勇于投身志愿服务行列,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对恶疾进行鞭挞等,体现出新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新兴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走在“低碳”生活的前列,成为应对环境恶化这一历史新使命的承担者。除此之外,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源于强烈的责任意识,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规划、个人命运同社会发展方向、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将自己培养成一名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优秀人才。

(一)创造“低碳”校园,提升校园“低碳”生活感染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低碳”科技人才的孕育器备受关注,这就要求高校“低碳”校园建设在符合《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前提下,紧跟时展方向,注重强化文化建设,“低碳”办学,节约办学成本,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载体。“低碳”校园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从“低碳”社会经济理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符合时代要求特征。高校作为前沿理论发祥地,新技术孵化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根据“90后”大学生独具个性的特点和新时期社会需求,积极引导和增强高校学子的“低碳”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支持和鼓励高校学子对“低碳”理念的传播,这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所在,也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与“低碳”理论和知识相关的专业,通过采取专题讲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以及座谈讨论等教育形式,同时结合大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站、“三下乡”活动以及现实生活体验等教育方式,以及结合多种比如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媒介来宣传,让学校师生真正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校是个家,构建靠大家”的责任感教育,把符合“低碳”特点的先进的学习生活理念,深深地植根于“9O后”大学生的思想深处,促使其“低碳”理念形成,并积极支持和培养具有传播和践行“低碳”文化的时代践行者。与此同时,高校要建设一些“低碳”设施,只有切实将节约、环保的理念贯穿在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倡导全校师生过简单、健康的“低碳”生活,让“低碳”的理念真正融人到校园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给师生传达“低碳”理念。

(二)导入“低碳”教育,教师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是引导大学生做校园“低碳”生活的践行者。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最为亲密的朋友,是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和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对学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这种一言一行不仅包含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也表现在其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中。总而言之,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生活和学习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不经意的行为影响。做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面授者,教师应积极提倡“低碳”生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更低能量、更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对学生正确积极的期待才能使大学生“低碳”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宣传“低碳”理念

第5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7705

1引言

低碳旅游是近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继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特别是在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首次提出“低碳旅游”概念以后,低碳旅游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另外,随着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术界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2研究过程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为例,数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15日。从研究成果的整体看,关于能源、温室效应、碳汇、气候的参考文献总量大,但学术研究成果总量不足2/5,与旅游相关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不足1%。选取6个与主关键词“低碳旅游”密切相关或相似的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暖”、“能源消费”、“温室气体”、“碳汇”、“碳排放”,检索发现:中国知网总库含有6个关键词中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献数量累计94638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数量则累计达37633篇,占总库数量的39.77%;6个关键词分别与“旅游”组合检索时,含有其中一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的文献数量累计仅有368篇,仅占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0.98%,占总库数量的0.98%。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一直关注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低碳旅游相关的成果在2005年开始出现并逐年递增,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增势更加明显,文献总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累计有360篇,2010年和2011年最多合计229篇,占总量的63.6%(图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机以后人们探寻经济复苏的途径,而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应用,则起到了明确的指向作用。

3 研究内容

3.1低碳旅游倡导及其概念剖析

低碳旅游出现的背景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概念,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虽然关于低碳旅游的各类研究论文、报告不断涌现,但学界对低碳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低碳旅游在能源有限的经济发展时代得以提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

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1],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2];明庆忠等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3];侯文亮、梁留科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4]。朱青青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实践当中用行动弥补所释放的“碳”,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5]。唐承财等从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采用低碳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形式[6]。

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节能减排不只是对某个行为主体的要求,它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秦奕莹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在实现旅游的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准则所进行的旅游。该文章认为主体是指旅游者,客体指景区、景点等旅游目的地,载体指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并且分别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的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7]。

从旅游产业看,低碳旅游涉及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六大块,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最关键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刘啸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8]。文彦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9]。

李晓琴、银元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 Driving-Status-Response,DSR) 模型,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并从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5 个层面,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理论框架[10]。

3.2低碳旅游的发展机制模式研究

3.2.1动力机制方面

在动力机制方面,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角度看,“低碳旅游”模式主要有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及的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三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郑琳琳,林喜庆、沈中印、郑岩分别构建了关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的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11~13]。周连斌应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并对其发展的需求动力、吸引动力、支持动力以及管理动力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对优化低碳旅游发展的引导机制、推拉机制、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建议[14]。

3.2.2旅游系统与体系方面

从系统与体系的角度看发展机制模式研究,浦云从营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餐饮酒店、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矫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的视角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建议在建设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景区的低碳通道体系、田野秸秆由地方政府统一高价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15]。唐婧、陈国生在研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中,提出湖南要从低碳旅游资源的配置、低碳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低碳旅游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3个层次入手,构建由生产因子、消费因子、还原因子组成的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16]。

3.2.3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方面

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马勇、刘军通过研究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得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论,其中主观因素包括政府、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意愿,客观因素则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3种发展模式的结论,推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应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建设、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意识普及和政府角色准确定位4个方面[17]。杨效忠,王荣荣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遗产保护目标的关系以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将中国世界遗产地低碳旅游发展分为早期、成熟期两个不同阶段,并相应提出此两个阶段遗产开发与保护模式[18]。陈浩,郑嬗婷等在梳理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乡村旅游效应后,提出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19]。郑琦从低碳旅游的市场拓展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业态创新模式、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探索了低碳城市转型的路径[20]。马勇、王宏坤等从低碳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入手,总结出了经营增长、价值提升、政策支撑、概念体验、“碳交易”五大盈利模式,以帮助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切实利益,促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健康持久发展[21]。孔玉玲在研究武威市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中,提出旅游业走“低排放、高能效、高收益”的低碳发展之路[22]。

3.3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3.3.1旅游利益相关者角度

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博弈、相互依赖,因而如何做出均衡各方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及旅游业的综合性,学者们普遍从政府及监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行业组织、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会等多个主客体的利益角度,提出了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策略。郑岩,黄素华[23]、沈中印[12]、徐喆,汤蓓蓓[24]等,基于碳旅游核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从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社区居民等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具体表现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监督指导;旅游企业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节能减排;旅游者应该树立健康、绿色、环保、理性的消费方式。肖瑜,张祖明提出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政府制定低碳旅游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建设示范型低碳旅游景区逐步推进低碳旅游景区;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线路产品,饭店企业加强低碳制度建设,控制碳排放;交通部门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25]。苏兴国,胡玥借鉴列昂惕夫模型建立旅游管理部门与景区投资及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及旅游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模型,全面地分析在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利益取向,并据此提出推广低碳旅游的一些合理化建议[26]。

3.3.2旅游六要素角度

当前,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因而,很多专家学者,纷纷从该角度研究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普遍认为,实现低碳旅游,需要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角度,创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辉,宋丽等将国内外近年低碳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做了总结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提出海岛地区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即创建海岛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7]。王敏,梁留科等通过对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内部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从交通工具的选择、线路的规划、运营方式的选择及车辆的调度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来解决问题,在交通层面实现低碳旅游;从根源上解决度假区的交通问题,实现度假区的持续发展[28]。张利华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旅游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他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在低碳旅游和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环境,实现游客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9]。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后,提出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30]。

3.3.3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角度

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方面,李胜男,段理慧对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障碍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三亚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发展低碳旅游现阶段所暴露出的关键问题,从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31]。许虹分析了旅游行业的碳消费、资源能源浪费、对碳汇地的破坏、人们低碳旅游意识欠缺等问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后,提出制度规范、宣传引导、优势展示、做好规划、更新技术等解决对策[32]。柳敏,张文政在分析了长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后,提出营造低碳氛围、配套低碳旅游设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和项目以及适当进行碳补偿,以其将长岛建设成为低碳旅游示范区[33]。朱媛媛,王士君认为,作为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积极响应,发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他们提出,利用县域所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倡导践行低碳旅游模式、开发高品质的低碳旅游资源、配置齐全的低碳旅游设施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必将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34]。付景保认为,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低碳旅游。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不仅仅使其行业的发展趋向于绿色和可持续,也对其上下游产业的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他总结我国现有公民意识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利弊影响后,指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35]。周娟,范星宏等基于旅游系统论的视角,认为安徽低碳旅游发展应选择走低碳旅游系统化管理的战略思路,着重围绕旅游六要素,在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提出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交通、实施低碳管理、加强低碳科技支撑等具体实施策略[36]。

4研究方法

从时间上看,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开始只是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一些低碳旅游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结论,主要回答概念性和特征问题,以及对已有理论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发展。唐婧以湖南为例,通过对旅湘游客的问卷调查、游客碳足迹及旅行社旅游线路安排的分析,提出构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以期实现湖南旅游产业的创新和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7]。史云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特征进行剖析,有助于辨明两者关系和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同时对目前低碳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充实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旅游、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8]。

进入2011年后,低碳旅游的研究,广泛使用调查分析法、“三分法”、测量法、案例分析法、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综合评价法、层次模型、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张明,刘曦等基于低碳经济的“三分法”, 重新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内在联系[39]。董婷婷,张建平对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以及游客量预测比较,研究园区低碳旅游发展前景,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40]。周常春,袁茜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导出旅游碳足迹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测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测算出旅游者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碳消耗量,强调降碳的重要性;并最终提出了实现低碳旅游的具体建议[41]。汪清蓉,李飞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方法,对公众的低碳旅游认知度、旅游后是否计算“碳排放”并补偿“碳排放”的态度及其原因、低碳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低碳旅游的推广与实践的对策[42]。戴卫东,马帅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进行探讨,建立评价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层次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种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降低投资商的盲目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43]。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44]。韦飞对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详细分析了上思县地文景观资源和森林生态资源类型的特点,总结出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色,认为其森林生态资源区位绝佳,发展潜力较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45]。这些方法在低碳旅游研究中出现,主要归因于低碳旅游研究前,学者们对旅游研究方法的娴熟应用,才得以在短时间内,使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多,并走向高级化和定量化。

5问题与展望

5.1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旅游的研究,对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偏多,具体表现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低碳旅游概念研究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链和旅游六要素、旅游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意识等方面进行。低碳旅游的机制模式研究,主要从动力机制模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系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低碳旅游对策的研究,主要从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六要素、管理、理念、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

在对低碳旅游的界定上,学者对概念的提出角度众多,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成果,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与“自下而上”研究法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偏重定性化描述,概念、发展模式、对策研究偏多,缺乏定量化研究成果,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5.2展望与建议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也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谢园方,赵媛在总结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旅游应重视旅游碳排放测度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以及加强低碳旅游的实践研究[46]。

5.2.1界定低碳旅游的基本内涵

在低碳旅游的定义方面,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前提条件是保障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确定发展低碳旅游的参与者--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应界定于旅游产业内部,包括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具体条件是低碳技术措施,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定义最核心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的选择。

5.2.2注重个案研究与定量研究

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研究,有一定的旅游理论基础,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应从个案研究开始,并结合定量研究,以某个景区或者旅游地作为案例重点研究,而不是地区性的定性模糊研究。

5.2.3注重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研究

能源紧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全球气候变暖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应该以旅游行业为整体,研究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及其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进而可以针对旅游业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的研究,从而达到研究整个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2]汪宇明. 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3]明庆忠,陈英,李庆雷. 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10(5):22~26.

[4]侯文亮,梁留科.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

[5]朱青青.低碳旅游发展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8):29.

[6]唐承财,钟林生.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63.

[7]秦奕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8]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81~82.

[9]文彦.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李晓琴,银元. 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27(3):84~89.

[11]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1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11):12~13.

[13]郑岩.大连市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2):112~114.

[14]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9~154.

[15]浦云.构建四川低碳旅游体系的初步设想[J].决策咨询通讯,2010(6):12~15.

[16]唐婧,陈国生.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50.

[17]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6~110.

[18]杨效忠,王荣荣.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5):1~5.

[19]陈浩,郑嬗婷.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贵池霄坑村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7~111.

[20]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126~129.

[21]马勇,王宏坤.中国低碳旅游盈利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199~201.

[22]孔玉玲.武威市发展低碳旅游的路径[J].发展,2011(10):100.

[23]郑岩,黄素华.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63~164.

[24]徐喆,汤蓓蓓.低碳旅游概念辨析及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商贸,2011(35):171~172.

[25]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9):159~160.

[26]苏兴国,胡玥.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参与者的博弈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133~134.

[27]王辉,宋丽.海岛地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途径分析——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6):692~695.

[28]王敏,梁留科.山地旅游景区内部交通低碳旅游方式初探——以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6):79~82.

[29]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30]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57~161.

[31]李胜男,段理慧.三亚市海岛低碳旅游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海洋牧场建设背景[J].特区经济,2011(7):147~148.

[32]许虹.低碳旅游的推行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66~22467.

[33]柳敏,张文政.关于发展长岛低碳旅游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1(9):101~104.

[34]朱媛媛,王士君.论县域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以吉林省伊通县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8~81.

[35]付景保.低碳旅游的发展在于公民意识的改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21~124.

[36]周娟,范星宏.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12):57~60.

[37]唐婧.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31~134.

[38]史云.关于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辨析[J].旅游论坛,2010(6):652~655.

[39]张明,刘曦.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低碳旅游概念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8):151~152.

[40]董婷婷,张建平.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球学报,2011(2):241~250.

[41]周常春,袁茜.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8):39~42.

[42]汪清蓉,李飞.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1(5):489~495.

[43]戴卫东,马帅.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50~354.

[44]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57~161.

第6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规划理论;实践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cities since to get people to view, and are thought to contain the climate is the primary choice, and as a low carbon cities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technology to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re summarized, and some low carbon city planning practice mak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low carbon futur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make a useful explor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theory;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以来,低碳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关于低碳城市内涵的研究,也随着最初的以减少碳排放为主的环境课题演变为现在包含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课题[1]。能源节约基金会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中央环境审议会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强调通过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低碳城市建设。清华大学刘志林等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一、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1.1低碳城市的内涵

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低碳的城市规划建设,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②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的生产方式等;③低碳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等。

1.2 低碳城市标准体系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见下表1)。

表1 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

1.3 低碳城市规划基本体系

低碳城市规划基本体系按一般城市规划“自上而下”的类型建立,强调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开始,由宏观-中观-微观对各个层面进行递进式,逐步展开、深入研究,一般上一个层次的低碳城市规划可作为下一个层次的指导和依据[2]。除自上而下基本类型之外,还可以引入部分非法定规划来补充低碳城市规划;如:低碳城市设计、低碳概念规划、低碳战略规划、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等。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①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②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③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具体的内容涉及以下六个体系:低碳法规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低碳交通与物流体系、低碳生活与文化体系、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低碳农业、碳汇、低碳工业、公共交通导向、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领域。

二、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及实践方法

2.1 技术层面

目前,对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实践较多,如太阳能、生物能及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等。但是这些大多是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的低碳技术。本文所讨论的低碳技术是指城市规划中可以用来减少城市碳排放的低碳规划技术,可以说是低碳技术的一个子集,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物节能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及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等。

2.2 空间层面

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会对环境、生活及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具有锁定作用。研究表明,由于这种锁定作用,西方国家城市交通所需消耗的能源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总量增长迅速且很难控制。由于技术上的进步而取得的低碳效果,很容易被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所抵消。因此,城市空间安排对于低碳城市规划来说至关重要[3]。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紧凑、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模式及城市碳汇系统来进行低碳城市空间安排。

2.3 完善建议

目前低碳城市规划在国际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也大多处于战略层面,仍存在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①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度的确定。自紧凑城市空间布局理念提出后,城市紧凑度就成为城市规划师的讨论话题。目前,由于紧凑城市空间布局成为低碳城市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城市紧凑度又吸引了城市规划师的注意。对于低碳城市来说,紧凑和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可以减少碳的排放,但是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的后果,交通拥堵和昂贵的交通设施投入,都会增加城市的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传统的城市紧凑度的测度方法要增加衡量城市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与指标。

②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

③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论

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参与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物节能的研究、低碳产业体系及低碳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宜采用紧凑、组团式、混合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使低碳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向阳,李瑞晴. 低碳城市的缘起与发展路向[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04) .

[2]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6) .

第7篇

关键词:低碳健身 理念 家具设计 健身家具

检 索:.cn

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持续受到关注,低碳经济的主张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低碳理念融入健身当中,低碳健身作为一个新鲜的组合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等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顺应低碳理念的形成,家具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对生活理念的植入,促使家具设计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一、低碳健身理念

(一)低碳相关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低碳健身

“低碳健身”是指在低消耗、低能量、低排放的条件下健身运动的方式。

低碳健身是低碳经济倡导下的是一种健身理念,低碳健身的形式多样,但也不局限于某些形式,如室内瑜伽:避免开着车去健身馆练瑜珈的路程中增加的碳排放和尾气污染;结合办公家具进行的办公室低碳运动等,这个理念的提出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健身方式和生活方式。自奥运后“低碳健身”成了一种新的节约、绿色、环保的大众体育生活方式,是今后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方向,更是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低碳健身理念下的家具设计

低碳健身理念下,人们对家具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都市,人们每天为紧张的工作、巨大的生活压力所笼罩,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和办公椅上渡过,对健康的渴望与忙碌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每天腾出专门的健身时间似乎只能作为一个奢侈的想法。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来健身成为都市人们一种新的健身方式,也是一种低碳的健身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一个家具设计的新的方向――健身家具。

健身家具的目的是通过家具功能上的增加,形式上的改变或材料上的变化,在不增加空间负担的前提下,让家具拥有健身功能,让健身融入生活之中,如同洗脸、刷牙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

三、低碳健身理念下的健身家具设计原则

在国内外,健身家具设计作为新的方向,设计的案例不多,很多企业还在在探索开发中,设计师在进行健身家具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遵守以下原则:

(一)家具功能的增加,应满足不同健身形式

对于家具来说功能性和舒适性构成美感,是技术美的核心,健身家具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就是实用性,达到健身与家具使用功能;二是审美方面,既美化环境,设计审美品味,传递健康运动信息。健身家具的使用性能除了满足“坐”的功能,还要满足“健身”功能,以满足“坐”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健身”功能,健身家具增加健身功能,以家具所希望提供使用者怎样的运动前提,合理处理坐与健身的关系。如2012年省长杯家具专项赛获奖作品――无穷大健身沙发(图1、2),沙发的扶手不但可以做掌上压,同时,可以在沙发上做仰卧起坐。沙发另一侧增加哑铃收纳功能,方便使用者做哑铃运动。

(二)健身家具造型富有运动感

健身家具在造型设计上,既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家具功能的基本要求,又要提高人们运动的欲望。如图3,无穷大健身沙发从造型设计上运用倾斜的流线型设计,不但满足实用功能,并且增加运动的视觉感受。同时健身家具应在造型也要符合艺术上的审美要求及现有技术设备的加工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化造型来降低产品制造难度,最大化地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

(三)家具材料的选择满足低碳原则

健身家具的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透气环保,不吸汗防臭,便于清洗的环保面料,如用在运动器材上的环保皮、网面材料等。和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材料,在尽量选择丰富易得的本地材料的同时,要选择可回收、可降解、可再生、易加工的材料,同时要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家具各部件材料寿命也应该尽量一致。

(四)家具结构设计安全,符合健身条件

健身家具的结构设计上要求简化结构,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具有互换性,符合安全要求,以适合批量化、机械化生产。对于易于生产加工。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各种速生材和人造板材制作的家具,其结构设计应该尽量按照工业化设计标准,方便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管理,尽量控制能源损耗和加强环保管理,顺应低碳经济,环保生态设计理念。如现在已经成熟的32mm系统板式结构以及利用各种现代连接件而实现的拆装式结构设计,在倡导低碳环保的未来社会将是我国家具上业化生产发展的主流趋势。如图4,家具设计师Camille Jaigu,Mathilde de Colnet&Marion Veauvy设计的健身家具,结构简单,柜子的金属部分是统一的标准件,不但外观美观,从功能是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运动不同使用不同高度的金属横杠。

结语

如今在低碳健身理念下提出的健身家具设计,不但迎合了人们对保护环境、低碳健身生活方式的向往,并通过家具设计细节上的改变,节约了材料,增加功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让人与自然能够更和谐,并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为家具设计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只有把科学的逻辑思维和艺术的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家具设计创造出新的亮点。健身家具不仅是物质的艺术化,还是美的另一表现。创新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许灿、王玉霞:《低碳理念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运用》,《住宅科技》,2012。

2 王珊珊:《论低碳经济理念在家居创新设计中的运用》,《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祝明慧:《低碳健身理念下的高校体育》,《体育师友》,2011。

4 梁兆云、吕九芳:《论低碳经济与家具绿色设计》,《科技信息》,2012。

5 于冬波:《家具设计对低碳室内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与家具绿色设计》,《科技创新导报》,2010。

6 胡波:《基于功能意义的家具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8篇

【关键词】低碳;低碳教育;当代大学生

进入21世纪,作为环境问题之一的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就节能减排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会后,“低碳”一词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教育”,正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践也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因此,切实开展低碳教育、普及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与“低碳教育”的基本涵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一般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目前,虽然大家都在号召低碳行为,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但对于低碳教育的推广并不是很多,低碳教育的概念还只有个别学者提出。学者黎加厚认为:“低碳型教育”(Low Carbon KnowledgeTeaching),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低碳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和低碳经济教学与研究的陆汝成提出:“低碳教育(Low-carbon education),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认识低碳知识,了解低碳问题,培养低碳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低碳价值观、低碳消费观和低碳发展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低碳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面对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我们要使低碳教育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任务,将生态文化与生态知识教育贯穿到对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和生态教育,可以完善他们头脑中的生态观念,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以及正反两方的有关生态环境的例证展示,来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唤起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向往,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长期以来主导着绝大多数人思想和行动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伦理观、消费观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还是地球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使得个体的生存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精神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引导我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克服“对自然的绝对支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们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面对自然界,我们应当进行的是对它的“有责任的支配”,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出发,不局限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立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引导人们形成全面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思想――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开展低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好的认识,进而扛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仅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化于心,同时外化于行,最终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有利于环保使命感和正确利益观的形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一定最初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教育的作用,在主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并使之不断的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施加更强的影响,促使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完善,使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低碳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教育,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关爱自然,树立生态责任感,积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把环保行动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帮助人们形成低碳责任感,把低碳思想普及开来,采取低碳行动。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发展的重要任务,因为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实现其他方面进步的前提;但是,面对眼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的实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在教育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环保、健康等观念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利益观念,使正确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中予以体现,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健康生产和生活成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的行为,让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使命,同时,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内在推动力,鞭策人们自觉积极地接受低碳的教育模式、实践低碳的生活状态。

二、当今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

想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就必须了解出现了什么问题,想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在行为上出现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些高校的能源利用出现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现象;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的现象等等。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水电问题而担忧,又有多少人因为粮食问题二困扰,我们如果不对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教育,那么会造成社会能源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试想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将会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将会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

所以,加快进行对大学生的低碳教育极为迫切。不仅因为出现这些问题,更因为大学生是一股新生力量,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传播和影响能力更为突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能够对整个社会起到更为显著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三、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一些措施

(一)开展低碳教育,建设环保校园

学校做为低碳教育开展的一个载体,在校园推广低碳教育的各种理念,十分有利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整个社会的推广。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伊始,低碳话题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与会各国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国民众的关心。如今,低碳教育也正在如潮水一般涌入校园中,低碳教育的行动即将在我们教育中普及起来。开展低碳教育,向大学生宣传低碳的概念,以及如何做到低碳,在学校可以明确打出“低碳”这类标识,倡导 “低碳校园”“低碳式教学”“低碳式管理”等一系列以实现“低碳”为目的新提法;使低碳知识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学生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低碳教育,形成低碳氛围

形成低碳教育的氛围,首先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一个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正确的舆论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对人们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和导向力量。”“宣传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法的具体方式之一,宣传教育就是指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灌输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普遍灌输的方法,也是一种形象灌输的方法。”

充分利用舆论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低碳学习环境,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为大学生们提供感受低碳氛围、了解低碳教育、实践低碳目标的平台,或者是通过各个学校、社区、环保组织、爱护环境的积极人士来举办相关的讲座、图片展或实践活动,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常识,如告知大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来减少砍伐的森林数量;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等,从而引起关注和共鸣,加深他们对于低碳环保的认识。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的具体方法,从而实践符合低碳标准的行为,养成低碳学习、低碳工作、低碳生活的习惯。

(三)开展低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中引入低碳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最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因此,把低碳教育、低碳管理的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结合起来,把传授低碳环保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对于低碳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授的同时,把低碳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穿插在课堂里,对于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同学都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提倡,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心中谨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举办相关讲座、图片展、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倡导进行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此外,高校中实施低碳管理方法,由校方为同学们创造开展低碳活动的氛围,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人、启发人,从而使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形成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开展低碳教育,遵循低碳教育准则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低碳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准则,如:“出门购物,我们最好自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的塑料袋,都尽量减少使用;出门最好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不使用电灯、空调时,随手关掉,手机充电完成后,尽快拔掉充电插头;少开汽车,多乘坐公共汽车或是骑自行车出行……”这些被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饮食等的准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和节俭。它倡导的这种美德要求我们理性地去享受生活,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健康生活,绿色消费,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此外,它也要求我们要把这种美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因为倘若仅有低碳知识和技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的行为,低碳仍然难以实现。让低碳的实现与勤劳节俭美德的提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低碳逐渐成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德融入我们的生活。

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能够让我们把低碳的理念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从学校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到生活,从学习到工作,大学生作为一种引导力量,带动整个社会低碳意识的树立,最终形成一种从最初的接受教育到形成自觉的习惯再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美德,从而形成持续的教育的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

[3]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5]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钱志新.低碳化:第四次浪潮[N].新华日报,2009―7―28.

[7]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8]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O03.

[9]廖先旺.“低碳生活”创新生活(环球走笔)[N].人民日报,2009-12-07.

[10]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12]低碳教育:低碳发展的根基――首届低碳教育论坛全记录[N].中国能源报,2010-08-02,第06版.

[13]麻东锋.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2).

[14]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6).

[15]冯之浚.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O9―04―21.

[16]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1).

[17]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8).

[18]李怀录.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理论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1]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3).

第9篇

关键词:低碳 大学生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72

在实践低碳生活发展、传播低碳生活理念和在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社会的进步方面大学生群体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何提高全民族的低碳意识的主要方法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所以,高校作为大学生的集散地成为了低碳教育的主要基地。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低碳理念的传播、养成低碳行为和教育养成低碳人生观,思想政治课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要和主要的渠道、阵地,具有独特的优势。

1 关于低碳

1.1 低碳与低碳经济

low carbon,低碳,主要是指排放比较低的温室气体(CO2)。把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三低作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低碳经济”,为低碳的核心术语,是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工业社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巨大的飞跃。当前社会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特征,如果从人类活动的方面来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迅速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大量实用,导致以CO2 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大气温室效应加强。但是,为了减轻现代社会气候的变化,为了减轻温室效应,必须实施和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低碳社会成为主要的组成,而且被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

1.2 低碳社会

21世纪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机遇,中国面临复杂的挑战,世界充满了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创新竞争、能源危机、金融风暴等各种挑战。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低碳也是一种竞争力。“低碳经济”发源于英国,而来自英国的“低碳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如何满足社会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体现出低碳教育的内在特质、完成社会健康教育和低碳教育的使命,从而进一步解析、研究低碳教育的潜在价值和地位,给英国低碳经济加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将会成为推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2 低碳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的使命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一起进步、突出看当今时代的特色,是作为创新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快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的保证。牢牢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性。让大学生实现生活生产的观念的更新,有效提高把握时代特色的敏锐性和自觉性,紧跟时代步伐,落实实践工作,主要是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

2.1 加强三观教育,养成消费观念

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人类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主要决定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人生道路的方向。把人类生活的低碳实践和目标连贯于人们的人生目的、态度、奋斗方向的过程就是低碳人生观。 更甚者使它变成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工作、学校里的各色活动来调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主动接受这项教育的双向过程。当地球面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强调和分析其重要性,对个人、社会和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在课堂中引入低碳概念

当今社会,并没有专门的科学家和学科可以科学的阐述和解释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但是高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而将低碳理念渗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之中,让学生学到绿色、环保、生态等概念,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来自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结合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内容,突破传统,在融合中寻求深层次的突破,让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等思想为学生所接受,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渗透低碳教育的主要方法。要是能完全利用好一个看似陈旧实则成熟的思想教育的主要道路,那么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最基础的成功。

2.3 建立低碳观,形成校园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在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现代化工作模式下的学校中推进。如果能够遵循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 、 推行大教学的具体路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理论指导、把学生管理的工作作为一种实践延伸和拓展。来建立一个各个部门和人员完美配合的全方位培育人才、全员培育人和全过程培育人才的一个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来提高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了解和体验,提高对低碳经济教育的实际意义。同时,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特点,同时运用低碳生活的具体知识,遵循环境和资源的现状,来制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活的方案,并从生活的各个角度来实践该方案,例如在学生生活当中用水用电时,提高水电和燃料方面的利用率,在修建建筑物的计划规划和平时的应用中引入低碳生活观念,从小事做起,一步步降低校园生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建设监控系统,研发能耗监管平台,来监督学校的低碳生活实施情况,改进低碳生活方式。利用书面来进行低碳生活的建设,比如校刊、校报、网络系统进行低碳知识宣传,建设低碳文化的展示长廊,倡导学生低碳消费,鼓励学生参与低碳活动,从自己做起,养成绿色的学习生活和学习习惯,创造美好的低碳校园。

参考文献:

[1]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刘清志,王臻.低碳经济与国民消费观念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 城市居民 低碳生活意识 必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国务院已经要求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 GDP损失率越大。�豎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以减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产生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以实践为中介,能动地从事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识理论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一定的教育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低碳生活观念教育,如:低碳伦理意识教育、低碳法制意识教育、低碳自觉参与意识教育等,以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转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其目的在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目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还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没有考虑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创建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低碳生活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改变传统的高浪费、高透支、极端物质化等“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协调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态的重要价值,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酸雨、沙尘暴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高能耗的生产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职责,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们对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更乐意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着我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会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进程。据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汽车、摩托车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 万t标准煤,占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按2002年统计),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万吨碳的C02排放。因此,我们应该将“低碳生活” 的价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能源,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2007年,我国成为首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节能减排计划实现相对碳排放,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自觉将低碳意识深入到行动中,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居民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宣传获得广泛的公共支持,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议,首次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正确认识上,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是对我国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增长质量的反思,而环境友好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考虑。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生活作息时要尽量减少所耗用的能量,有效降低碳特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其核心是要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与“两型社会”建设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要求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围绕低碳消费的命题已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探讨:①低碳消费的含义。陈晓春、谭娟(2009)等认为低碳消费包括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②低碳消费的意义。张一鹏(2009)认为,低碳消费的广泛实施,将从根本上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做出贡献。③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认为,低碳消费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低碳消费则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锁定效应等。④推行低碳消费的对策建议。李胜、陈晓春(2009)分析认为,在形成低碳消费方式中,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分别发挥引领、主导、积极推进和广泛参与的具体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位一体”化的监管体制(刘敏,2009)。

本文试图通过对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分析、揭示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至于人文环境,“人文”是个不甚明确的观念符号,游离于许多概念的边缘,各学科对它的界定颇有歧义。从研究文献看,将人文因素引入经济史和消费史中的一个变数来考察尚不多见。在此,我们对人文环境作一简明的界定———人文,即有关人的文化和文明 (朱杏珍,2006)。人文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系统中各种能够反映文化价值内涵的事物的集合,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可理解为低碳消费生存的积淀在特定区域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的社会文化形态。低碳消费体现了消费主体的一种心境,其实质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消费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低碳消费是众多消费主体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人文环境是其发展深化的深层内因 (仇保兴,1999)。从广义上讲,任何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某种相对应的文化沉淀的结果。低碳消费的存在和发展受人文环境的约束,只是这个结论的一个新注解。

三、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政府的消费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之中 (傅正华,1999)。

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发布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澳大利亚在 2007 年批准了 《京都协定书》,在 2008 年又发布了酝酿已久的 《减少碳排放计划》 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日本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 2004 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 2050 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胡鞍钢,2008)。我国制定的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因此,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改大排量轿车为小排量轿车甚至采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四、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 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 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 & 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 (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五、科学素养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 Balderjahn 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 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 4 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 3 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 (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 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 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 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 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J].新华文摘,2009(13)。

[2] 张一鹏。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4)。

[3] 李胜,陈晓春。 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 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 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

[6] 朱杏珍。 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J].经济管理,2006(2)。

[7]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Gutman,Jonathan. AMeans- 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Journal ofMarketing,1982(2):60- 72.

[9] Richins,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4(21):522- 533.

[10] 傅正华。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 [J].科学学研究,1999(1)。

[11] 胡鞍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 Dubois,B.& Duquesne,P. 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92(1),27:35- 44.

[13] 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J].环境保护,2008(3)。

[14] 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 何志毅,杨少琼。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4(3)。

第12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经济学价值

人类在数千年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经济显著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人们在人士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却对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新世纪以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全球范围内对此以一种惊人的一致态度,使其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低碳经济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是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碳经济概述及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当年,英国的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中称英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低碳经济国家。联想到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伦敦被称之为“雾都”,这一概念又英国首先提出也不例外了。书中称,低碳经济是节能减排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研究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巨大财富之间的平衡,但是却没有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英国的低碳经济理论是片面的、有缺陷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磨灭这个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我国当前处于指导性政策理论的地位,但是其实这种理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了。人们在彼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次,循环经济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类似,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比循环经济的范围要更广,循环经济特别强调物质的流动性。循环经济指的是力图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循环式的流通。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所在

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缓解当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人可能认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恰恰相反,其完全可以放置到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考量。例如,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就可以极大限制国与国之间的碳贸易,从而使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其次,低碳经济符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仅仅为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考虑,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高碳经济在当前就已经显现出弊端了,持续下去将会进一步压缩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在很多的领域改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结构。举例来说,传统的经济使人们在消费时注重物质性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低碳经济是人们开始转向精神领域的享受,极大地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彻彻底底地将低碳经济落实到国家强制力的层面上,以实际行动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的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财政专门设项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环保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再次,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拘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在短时间内,高碳经济的发展总体趋势暂时无法改变,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现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低碳经济的任务还比较重。

四、结语

其实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我国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任务。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得以构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已经在落实,但是比较起发达国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低碳经济还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去做,未来我们应当做的是不断充实相关理论,并且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和可行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