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融资环境

融资环境

时间:2022-10-02 23:1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融资环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融资环境

第1篇

【关键词】公平;融资环境;政策支持;资本支持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1、融资途径较大型国企少。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得到的银行贷款仅为贷款总量的30%左右。除了在间接融资上获得的贷款量少,且其在资本市场上资金融资的渠道也并不顺畅,市场准入要求过高。职工集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由于企业在开办初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入股是改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大多数已经占总资产的10%.

2、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严重依赖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比重极小。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自然无法与国有企业的扩张成长速度相提并论。在外源融资上,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渠道,并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且多为短期贷款,这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不相匹配。

3、融资成本较国企高。(1)国家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同时,由于银行审慎贷款的原则,更是偏好于大型企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共同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同时也更易使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不利于其成长。(2)民间借贷活动活跃且融资成本高。在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模之时,自我积累的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而在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及金融机构贷款不能获得的前提下,民间借贷活动就开始盛行起来,这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民间借贷主要分为亲友间借款和高利贷,且以高利贷为主。由于民间高利贷抑制处于监管的盲区,给企业带来了高成本和高风险。

二、产生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原因

导致我国国企民企融资环境不平等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社会本身金融制度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受政府政策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政府设置对国有企业贷款的保护政策,使金融机构偏好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以扶持;我国自提出“抓大放小”以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使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将大部分财力和物力投向了大型企业,忽视了中小企业;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假破产,真逃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产生歧视与误解。

2、由金融服务体系所构成的市场环境因素。间接融资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成本高、监管难,信息不对称问题很突出。市场的不完备性,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上,多层次资本支持不完善,由于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和成本过高,使得中小企业望尘莫及。虽然现在已有二板市场,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没有资格进入。同时,保险基金、投资基金无法直接向中小企业投资,投资渠道没有形成。目前,风险投资数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其急功近利性以及我国创业板块建立的延期,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概率大大降低。

同时,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全。担保机构本身的运作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未建立,政府对担保机构的监管能力尚为薄弱,无法实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控制和分散。缺乏对企业信用评级的专业机构,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贷款。

3、中小企业自身形成的内在环境因素。(1)中小企业的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违约率较高,银行是谨慎投资者,其融资需求与银行的贷款供给无法相匹配。(2)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难以获得,使金融机构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和道德风险。所以很难以低成本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较大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资金的高成本,反过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违约率。(3)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数额小而急的特点,很多中小企业平时不注重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其在需要资金助时,得不到融资。

三、构建国企民企公平融资环境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其它发展中国家共有的一些特点,为了给工业化筹集资金而对金融部门实施控制,即金融抑制。而金融抑制已被多为学者提出是不利于一国经济增长的。消除金融抑制,构建一个公平的融资环境,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并能降低失业率,使我国经济更市场化,防止垄断。对于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构建公平融资环境的具体的措施

1、政策上大力支持。(1)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将其纳入正规金融行列。政府要将其合法化,纳入正规金融行列,扶持其发展。如果不将其合法化,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与约束,和相关政策的监管,这些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隐藏的风险将会爆发,扰乱金融市场,自然整个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亦会遭受打击。所以必须将其纳入正规金融行列,即合法化后,对其规范和整理并监管,“收为己用”,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支持。为了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即便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采取了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政策。如在日本,构建了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公库系统。包括国民金融公库、商工组合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由于这些公库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财政拨款或由财政担保所发行的长期债券,因此,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长期资金贷款。在税收上,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扶助其成长,在其成长期应采取税收减免政策,对于纳税暂时有困难的企业,给予税收延期缴纳的便利,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在会计制度上,提高中小企业的资产折旧率,加速中小企业的资金流转。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高其自身的竞争能力。(3)完善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保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帮助落到实处,维持一个公平的融资环境。我国可部分借鉴外国的经验,制定一部法律,来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以促进其发展为原则,并为其提供政策引导和各种相关服务。同时,以此法来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监管其经营活动,使其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2、金融体系上的支持。(1)间接融资上。第一,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具体的可建立信用评级系统,来披露中小企业的信息。使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第二,银行应进行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消除“所有制”歧视,以经营效益为准则。第三,成立与中小企业相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如地方性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来满足企业临时性的小额的资金需求。(2)直接融资上。第一,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同风险的资金需求需要有不同的资本市场来为其提供资金。第二,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风险投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第三,发展融资租赁市场。融资租赁便利的提供,解决了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问题。第四,鉴于中小企业前景不明朗,风险较高的特点,应在现有担保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再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运杰.日本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理论视野,2007(6).

第2篇

关键词:环境责任 环境金融 社会责任 融资模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对社会大发展有着“脊梁”的作用。环境项目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复杂性和公共性,由于一般都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导致公共财产不足,很多私人资本不愿意投入,因此科学的配置金融业的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业企业和其他领域的公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社会成员的地位,同时社会也要求其不能唯利是图,要对社会和环境履行相应的责任。如何加快融资模式的创新,健全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是金融业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环境活动与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是企业在环境法律法规和企业道德的基础上,在实际经营和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治理和改善的一种态度和义务[1]。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的视域看环境任,可将其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方面,环境责任是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企业要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义务,不能为了私利私欲而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实现企业与公众、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谐相处,企业应当尊重社会成员对环境资源的摄取和获得,不得做出损害后代利益的行为。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农业文明中, 人类对大自然始终充满着敬畏之心,保持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回报的平衡,而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由此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引发了关于利益和环境的思考,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对有损环境的企业做出惩罚。从这以后,环境责任的理念作为不可或缺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进入人们的视野。环境责任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改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绿色实践,环境责任思想就成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演化的中心和必然落脚点[2],“绿色”经营理念在国际上成为公司社会责任潮流的时代话语。

二、环境金融和环境责任――在经营活动中落实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问题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一般来讲,因环境项目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公共财政投入资金不足,私人财产不愿意介入,因此无法满足巨大的节能环保的资金需求。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尤其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枢纽作用,有效的引导和利用社会资金进入节能环保领域[3]。以往的环境问题折射出来的是经济发展的失衡和资金使用的低效,是约束和激烈的错配。以金融的手段介入环境保护领域,能够将环境风险组合到金融风险中,充分利用金融风险控制技术,借助社会上的力量,克服行政手段在环境治理上的诸多障碍。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环境,通过金融业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每个金融企业应当履行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见表1)。

传统上认为环境责任是强加给金融机构的一种“绿色罚金”,这种让企业履行环保义务是否会影响到其经济绩效呢?大量的金融企业经营活动案例表明,当一个生产出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时,从营销角度看,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告诉关注有助于增强在产品在市场中的辨别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生产成本上看,在产品生产中考虑到环境因素,还有利于企业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从融资互动方面看,公司的筹资主要分债务和股权两种方式,公司筹资的边际成本是由公司股权和债权的加权平均成本来确定的,随企业风险而变动,其中环境风险在企业风险中的重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而更显重要。在长期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都意识到环境责任的核心思想在于如何平衡兼顾和构建多边利益关系,将多元利益考虑在内,主动把对企业、社会、环境有利的追求纳入企业今后的发展蓝图中。也就是说,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有效的规避风险,大力投入到环境金融中,致力于绿色金融创新,才是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4]。

三、金融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主体,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必须要符合这一发展战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内环保意识差、发展模式粗放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极大地环境代价,由此带来了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提高治理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对环境问题和企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可行性:(1)成本低,金融企业在参与经营活动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在信息成本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方式承担环境责任;(2)企业比政府机关单位在技术上有优势,将资金配置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性;(3)操作自由性,政府在推行政策时要考虑到公众影响、政府形象、民心所向等问题,在难以顾全所有因素时不免会使政府产生负面影响,企业通过自身行为自觉承担环境责任,会使得负面影响、抵触情绪小很多。

四、环境融资与融资模式萌芽

环境项目融资萌芽于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这次文件中有四条都阐述了“如何建立和健全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合作”,形成“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机制,PPP代表着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5]。这是国务院首次阐述了PPP机制的含义,并提出了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全面推广PPP机制。同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同一天分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两份实际操作文件,由此标志着PPP这种公私合营投资新模式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PPP的运作方式为:政府与企业单位针对某一特定的项目,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共同组建“特殊目的载体”。其中政府负责全程监督和管理,以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但并不参与具体的实施过程,企业资本主要承担设计、运用、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并通过交付“政府付费”来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PPP模式的融资是以未来收益权为中心展开的,金融企业可以根据其大量信贷业务分析债务偿还能力、项目盈利能力,这样就能够将流动资金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PPP模式强调公共财政、私人财产全程合作,根据风险评估、评先划分、收益对象、风险可控等原则,以市场风险、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回报能力为主要内容,确定了风险分配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在项目后期管理中,双方更是共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原则上来说,对于一些不可抗力的风险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其余的在设计、运用、建设、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商业风险都有企业来承担。这种兼顾公共利益、政策的同时,不仅能引入社会资本提升经营效率,还能扩宽政府资金来源,降低政府承担债务的水平[6]。

虽然目前PPP模式在分析项目可行性、法律连贯性以及应对风险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其融资方式、风险管理、公私合作等方面是一个创新,并且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PPP模式今后毕竟成为在“政企合作”的带头作用下推动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融合,包括构成空气、阳光、水、各种生物,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除了阳光之外,其他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从本质上来讲是所有生命的共同财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即主体的经济行为不论因何种原因而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都要给对方任何的报酬或者为之负出责任,这就是环境金融所对应的环境责任,指导着金融企业的融资活动要应当针对环境保护,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

参考文献:

[ 1 ]何天宇. 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J ] . 商场现代化,2016,(08):113-114.

[2]唐斌,魏玮. 环境责任、环境金融与融资模式创新[J]. 福建金融,2015,(02):10-14.

[ 3 ]张志暹. 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J ] . 西部金融,2012,(10):48-53+61.

[4]蔡熙华. 基于环境金融视角的生态文明支持问题思考[J]. 河北金融,2012,(03):18-20+29.

第3篇

关键词:融资环境;优化方案;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了显著提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充足的融资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能力,而且可以让企业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行。关于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结合当前企业融资的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当前企业融资的现状

关于我国企业目前的融资情况,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一些企业规模太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一些较小的企业来说,他们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就较小,需要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由于他们是小企业的关系,银行在进行融资时会多加考虑,分析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偿还能力,这也就导致许多小企业在竞争中越来越没有竞争力,逐渐失去了市场。

(二)市场竞争过度。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分析,我国的同类别企业非常多,同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经营上也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与部门结构也还有待提高,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企业的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融资环境紧迫,有的企业因此而是去了融资机会而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三)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待提高。融资环境是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相挂钩的,并且,企业的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人员安排,但有的企业并不重视财务的管理,一味只是关注市场情况和每月的进度,忽略了基本的财务管理,导致在制定发展方案时没有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设计,很容易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

(四)企业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就一定要加强自身技术水平,提高销售能力,但许多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并没有将目光放到每个销售人员上,盲目地只是去关注每个季度的销售业绩,没有切实把提高员工的销售能力做好,导致入不敷出,经济效益较低,融资需求增加却难以得到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五)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在经营计划上就一定要懂得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贪图一点眼前的利益就不顾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各方面因素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

对企业的融资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包括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信用担保体系及企业自身状况等因素。总的来说,企业的融资环境正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处理上略显棘手,因此,只有具体了解到各个因素对企业融资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才能从中找到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环境,政府在经济上具有宏观调控的技能,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来实现对企业融资的帮助。

市场经济格局也是时刻发生着变动的,企业在分析融资环境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企业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产物,但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生存环境,在融资环境方面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各大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经济的变化,结合自身企业的情况,分析具体影响。

三、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的措施方案

对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优化,已经是当前企业要进行发展的必要问题,每一个企业一定要了解到自身的融资环境,才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自身的定位情况,进而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于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的措施,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一)加强融资渠道的建设。许多企业之所以融资环境较差,主要的原因就是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导致在需要大量融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因此,各大企业一定要积极拓宽自身企业的融资渠道。比如广东深圳某公司,在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度后,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与银行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控制。

(二)建立企业信用互助协会。除了加强融资渠道的建设,各企业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实现真正的长久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应该要建立起良性竞争的关系,而不是非要在商场中战个“你死我活”,有时候“共赢”产生的效果往往更好。因此,要想优化融资环境,企业之间互相建立信用互助协会也是非常有效的。在信用格局的建立上以“企业协会―银行―担保机构”的模式来开展,让各企业之间互帮互助,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关系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在进行融资时,彼此照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尤其是较小型的企业,其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需要有大量的支持和帮助来搭建融资渠道,完善融资环境。

(三)加大银行贷款支持。各大商业银行要增加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并将利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不能仅根据企业的大小、形式、类别来决定贷款的发放量,而是要根据该企业的信誉度和发展情况来进行分析,鼓励企业的创新发展,并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尽量将步骤进行简化,减少企业在等待融资过程中的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保障了未来企业的还款能力。比如2015年广发银行西安分行联合高新管委员会举办的《西安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在会上,“广发・高新贷”产品,为企业提供中期、短期授信业务,贷款额度最高可到3000万元,显著提高了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同时,支持随借随还和线上电子化操作,提高了办理贷款业务的效率,帮助企业更好进行融资。

(四)构建企业融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帮助银行在判定贷款份额时能够更加客观、有依据地对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价。这个数据库并不是保密的,而是资源共享、透明化的,信誉良好的企业自然能够接受到更多的融资,既鼓励各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也让一些有不良信誉记录的企业能够积极吸取教训,改变发展策略,实现良好的企业发展。比如在江苏常州,有成立专门的企业信誉评价系统,并且与银行、担保机构之间互相连通,随时可以进行查阅。其中,将企业信誉度主要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等级来进行评定,银行直接从企业的评分来决定发放的贷款额度,避免了放贷的风险,也有效提供了对信誉良好的企业的帮助。

四、结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融资环境非常重要,资金周转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不断对自身的融资环境进行优化,才能够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从本次的讨论中,简单地对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互助协会、加大银行贷款支持、构建企业融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来对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优化,实现企业的融资顺利,拓展企业的未来融资途径。

参考文献:

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投融资主体结构、融资方式、储蓄观与消费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并指出通过明晰投融资主体、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优化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投融资环境。

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地区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趋同、收入差距拉大、外贸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事实上,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为推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出台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重要文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措施。然而,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推进乏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还将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促进区域金融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投融资的环境问题意义显得非常重大。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资金或其它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经济活动。投融资环境的含义从最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基本物质条件,进一步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概言之,投融资环境是一定区域影响投融资行为的一切投融资条件与投融资效益的总和。一定时期的投融资环境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投融资环境的比较

(一)投融资主体结构的区别

从投融资主体的构成上看,我国传统投融资体制条件下,长时期内政府是唯一的投融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但其投融资所占份额仍偏低。从目前投融资主体结构看,政府在投融资决策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不但在公共物品领域,而且在许多竞争性投融资领域,政府投融资所占比重都很大,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融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参见表1和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国国家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一项的比例是很大的,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30%左右,这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的介入程度很深,它与西方政府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的经济职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范围,政府对经济事务的介入程度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例如美国的政府支出中没有经济建设费一项。即使把有关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能源、资源与环保等项支出算作经济建设投融资,其总额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不过10%左右,大大地低于中国30%的比例。

(二)融资方式的差异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刚刚起步,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一级市场不发达,二级市场又疲软。反映在投融资上,筹资的渠道不多,筹资成本偏高,投融资的宏微观调控通过资本市场运作的效应还十分有限。表2和图2是2006年各地区非金融部门的融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融资结构中,贷款占比最高,高达80%以上,债券和股票的比例很低,各区域中股票的融资又低于债券的融资。也就是说,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2009年全国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量大幅增长(见表3所示),融资结构中的货款仍占主导地位,但债券融资占比有14个省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比重有所上升,这促进了部分省份融资结构的改善。

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悠久,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发育,具有比较规范、高效的运行特征。反映在投融资上,表现为能为企业和居民及外国投融资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便利、低成本的投融资资金来源,适应了现代企业向社会化、大规模、高技术方向发展的需要。然而,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还远没有形成。另外,金融体制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它对投融资的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储蓄观与消费观的差异

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近几年的储蓄增长率几乎都在15%以上。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骆乐,2006)。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风险意识,尤其是个人投融资的风险意识整体上看比较淡薄,在储蓄转化为投融资方面存在着某种因为文化与习惯而引起的障碍,这是我们在通过市场配置投融资资源时应该充分注意并加以引导的。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人均国民收入很高,但储蓄率却往往较低。人们的消费意识更强,西方国家政府,至少自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十分注重培养国民的消费意识并重视刺激消费的效应,从而从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投融资。由于投融资手段的多样化和投融资回报率高,因此,不仅储蓄转化为投融资的机制较为灵活有效,而且其它投融资资源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

国际比较的借鉴和启示

(一)明晰投融资主体

我国应当根据目前投融资的基本状况,逐步改变现阶段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局面,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责任。并且,政府应该承担一些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对自己承担的项目应该独自承担投资经营风险;个人应根据“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在可操作实施的情况下,有偿使用或购买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

(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般而言,各项具体的法规都是调整各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其中的某些法律和法规对外商投融资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商法、公司法等,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却还不够完善。在法律使用上做到严格和公平,会对外国投融资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否则,将会影响外资的进入。

必须健全有关外商投融资的法律体系,要把给投融资者的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增强国内外投融资者的信心。从长远来看,健全各种与投融资环境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政策框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使投融资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

(三)优化间接融资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对政府而言,仅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经济建设的各项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大力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主动、融资成本更低。

参考文献:

1.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商务印书馆,2005

第5篇

[关键词]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50-02

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较外资企业和大企业明显艰难。因为,外资企业既可以获得我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又可以从我国以外获取资源;我国的大企业可以很容易获得国家的资助和贷款。但是民营企业在政府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难以从国内金融体系内获得资金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将在创业和随后的展业阶段将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

1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内外因素

1.1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原因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融资,过度包装或不包装,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有些民营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不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包装企业,不知道资金方看重的不仅是企业短期的利润,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方面。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只顾融资进行企业扩张,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实质性的工作,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集团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能力,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粗放、松散,最终不能使企业走向规范化。

1.2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在原因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反而提高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此外,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这种政策性歧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拓展。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本钱少、底子薄,规模难以扩大,造成市场竞争能力低,因而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其对资金的需求呈现数额小、频率高、随机性大的特点,也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使各商业银行无法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债务跟踪监管。

2 民营企业的融资选择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2.1 外部环境是保障

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市场经济建设,明晰众多市场主体的产权和责任,健全法制,构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2 融资渠道是基础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指出: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深度金融和浅度金融分别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据此,肖与麦金农提出了通过“金融自由化”来实现“金融深化”的主张,即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过度的行政干预,取消利率与汇率限制以及信贷和外汇的配给制,促进金融业内部的竞争;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市值和物价,以使实际利率与汇率提高到反映资金和外汇稀缺程度的水平;并打破各种金融市场间的障碍,使利率之间的差别趋于缩小,并使金融资产的品种及期限多样化,使其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比例逐渐上升,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机构增加、职能专门化。如果金融市场比较发达,交易成本低,企业就可以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取得融资,不断地调整融资结构,寻找到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它代表了企业的最佳融资能力。只要资金是自由流动的,一个符合配置效率的均衡融资结构就会产生,它反映了社会的最优资本结构。企业融资能力越强,发展的动力就越足。

2.3 自我改造是根本

民营企业要树立现代管理思想和融资理念。当民营企业经过原始积累进入更大发展时,原来业主制的不利于吸收投资、不利于优化产权结构、不利于开展现代管理的问题就突出显露,因此必须进行二次创业,改革产权组织形式,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减少随意性,增强作为企业法人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化,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财务管理。

3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的对策

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当前形势,借鉴国际经验,探讨建立一种与我国国情相协调,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民营企业融资机制,为改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分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的探讨,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加以解决;大力发展民间资本融资形式;发展支持小企业的金融体系,要多管齐下:不但要想方设法加大银行贷款,更要发挥现有民间融资形式的作用,还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应居于核心地位;融资方式方面,民营企业可以改变贷款方式,以个人贷款代替企业贷款。该方案只适用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较小的情况,可操作性较强;贷款担保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向另一个需要融资的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取得银行贷款后,再进行企业间的资金分配。该方案解决了民营企业的担保问题,使民营企业的还款许诺变得可信,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产权结构方面,民营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持股,以股权为纽带解决贷款担保问题。该方案以股权为纽带解决了民营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不仅使民营企业的还款许诺变得可信,而且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寻求民间融资方案。该方案虽然可以不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但操作起来风险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我国的民营经济必然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也必须为其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为民营经济融资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长安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时代,2007(10).

[2]李延凤民营中小企业有关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2).

[3]胡淼红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1).

第6篇

关键词:融资环境;影响因素;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及影响因素

融资环境是在一定体制下影响融资行为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既为企业融资提供机会和条件,也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起着制约、干预甚至胁迫的消极作用。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银行信贷政策、政府服务和法律保护等。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各种因素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力最大。国家每次宏观调控都会出台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影响极大,有些政策甚至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命运。

(二)银行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信贷政策决定了银行是否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紧跟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家调控的行业银行都会限贷甚至拒贷。影响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因素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担保方式、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等级、企业所属行业、经营规模、贷款用途和贷款额度等。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首先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是担保方式,银行主要以抵押贷款为主,动产抵押和信用贷款较少。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特别是盈利状况和发展前景是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的关键因素。信用等级对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企业所属行业、经营规模、贷款用途、贷款额度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出于贷款安全考虑,银行审贷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担保方式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等。

银行的信贷规模决定银行的贷款金额,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量大,但各银行受信贷规模所限,往往倾向于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三)政府服务

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发达国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最主要的形式是提供担保支持,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帮助就是担保贷款;日本官方设立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金融机构,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中小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经营风险较大,又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担保政策,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这些政策措施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担保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政策规范。

(四)法律保护

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范各类小额信贷活动的重要措施。如美国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日、英、德、意等国也通过立法给予中小企业融资以强有力的扶持和援助。但我国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是具有宏观指导性的文件,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范各类小额信贷活动的重要措施。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和支持,还应更为细致、更为具体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上与之配套,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法律、法规。

(二)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在政策上对包括民营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国有控股银行一视同仁;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正确引导,规范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重建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金融制度,形成一套适应中小金融发展要求的公司治理机构和内控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金融企业或农村商业银行。

近几十年来,国际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在小额信贷实践中逐步积累的解决低端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正在被商业化的小型金融机构所采纳。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服务低端客户的产品,其商业上的可行性也逐渐被认可,并且小额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小额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和扶贫银行所验证。国际小额信贷的经验还表明,小额信贷更能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金融机构要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通过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充分发挥其在小额信贷市场中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交易所内的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所场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容量有限,门槛较高,大量的中小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这些途径发行上市融资的。因此,交易所场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场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可以遍布全国,容量很大,门槛较低,场外交易市场可以大量地容纳中小企业发行上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风险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宽。

面向中小企业的债权融资。考虑降低公司债券的发行门槛,扩大公司债券的发行范围。根据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优势性、出口创汇性、科技发展性等类别,将地域相近、行业差别小、成长性较好、有发展潜力、融资渠道不畅的中小企业联合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债券进行债权融资。

(四)规范民间融资,放宽民间借贷限制

民间金融在许多国家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源资金的重要途径。对民间融资首先要疏堵结合,规范民间融资。政府部门对民间融资要改变放任自流的做法,做到正确引导,堵疏结合。搞好宣传工作,让借贷双方了解民间融资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互的民间借贷,承认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合理性,确立其合法地位;其次是放宽对民间借贷融资的限制,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积极探索规范民间借贷的途径,明确相应的法律保护和约束机制,加快制定并尽早实施《放贷人条例》。允许合法的非正规融资渠道存在和发展;再次是加快金融对内开放步伐,引导民间资本直接进入金融领域,培育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下决心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草根金融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

1 在切实防范风险前提下,选准信贷支持重点,积极扶持信誉观念强、经营管理规范、风险低的中小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重点支持科技型、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加速培育优质客户,促进中小企业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

采取多种形式,将银行、政府、企业合作拓展到中小企业领域,建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洽谈会制度,搭建更直接的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为优越的信贷环境。鼓励银行、信用社选择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贴息等多种形式的优惠贷款。

2 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出资设立的省、市两级信用担保机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通过建立银行、担保、典当、民间借贷多方合作与共赢的融资新模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领域,逐步形成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格局。

第7篇

关键词:诚信建设金融环境思考

Abstract:The county territo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main body,finances the difficult question to be day by day obvious.This article goes round the policy factor influence,tries another method,from good faith construction angle analysis,in discussion melt county territory financing environment question way,solution enterprise financing difficult problem,solid cash business winwin building advantageous environment.

Keywords:Good faith construction Finance environment Ponder

当前,县域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银行“惜贷”现象愈加突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排除政策性因素,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尽快建立起政府主导、基层央行推进、银企互动、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燃眉之急的不二选择。

1.县域融资环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1.1低廉的违约成本和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纵容了失信行为。当前,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和个人意识里轻重不同地存在着某种错误认识,片面地认为银行是国家集体所有,信贷资金是政府给企业的金融支持,可还也可不还。此外,少数县区政府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企业失信即便被诉诸法律,胜诉后银行债权也因地方上的袒护而存在执行难现象,往往是赢了官司陪了本钱,银行债权在根本上得不到真正保护。认识上的偏颇和盲目的地方保护主义,加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下,为保障信贷资产质量,银行不愿也不敢对非优质客户进行授信。

当然,也有部分经营者具备较强的信用观念,项目及产品发展前景也被银企双方看好,但有时却因市场变化或管理上的失误导致产品暂时失去竞争力,项目实施受阻,经营陷入困境,企业无力履约,被动失信。金融危机冲击下,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商业银行应分清企业失信性质,区别对待。对那些有市场潜力因经济环境变化而遇到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应该给以适当的信贷支持,帮助其化解融资难题,加强管理,调整策略,走出困境。

1.2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上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1.2.1信贷权利上收导致授信效率降低。出于对信贷风险中道德风险的考虑,目前商业银行普遍上收县级的审批权限,个别行甚至剥夺县级机构贷前调查权利。即便是正常的信贷审批业务,按照授信额度划分的权限,经过层层审批,既加大了信贷成本,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1.2.2授信模式固化影响诚信环境建设。理论上讲,银企之间的信用关系应建立在企业经营与信用基础上,应区别情况,采取信用、担保或资产抵押等方式办理。然而,当前情况是只要企业申请贷款,就必须提供抵押担保,人为抬高信贷门槛,某种角度讲会由此误导企业进入只重视担保抵押品的有无而忽视诚信建设的误区。这既不利于构建诚信基础上的银企关系,也会影响到诚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大局。

1.2.3权责利不对等的信贷制度给银企互信基础上的诚信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推行的贷款损失终身追究制和违章违纪贷款赔偿制,只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却缺少无责条件下对等的奖励条款。惟罚不奖的硬性政策挫伤了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即便是遇到优质客户,有时也会因心存顾虑而错失放贷良机。久之,企业会因此产生银行有意刁难、恶意失信的错觉,势必影响正当的银企关系,不利于培养企业诚信意识。转贴于

2.优化县域诚信金融环境的建议

2.1政府主导推动辖区诚信金融环境建设。政府作为主导经济的管理者,应积极着力于推动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力培育社会诚信意识,塑立并弘扬诚信品牌,在区域诚信建设中发挥领导和推动作用。

2.1.1提高认识,推动诚信建设。政府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诚信不仅是意识观念,更是一种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合作日益加强,行业依存度愈加提高,资本市场呈现异地化发展趋势,经济体的诚信度已成为考量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诚信环境建设滞后,商业银行在不突破信贷指标控制前提下,统一调度信贷资金,把贷款异地调配到诚信度更高的地区,造成资金外流。单纯靠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显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日益紧张的资金需求。为增强资金的吸引力,创造有利融资环境,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政府应率先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硬性规定约束企业经营行为,优化投融资环境,精心培育企业诚信意识,推动诚信环境建设,尽快使诚信转化为投融资的重要资源。

2.1.2营造氛围,优化诚信环境。首先,由政府主导,广泛借助媒体,扩大宣传深度和广度,营建诚实守信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政府要做诚信的表率,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思维,下大力气推动诚信环境建设。再者,制定长远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协调金融、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共同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形成齐抓共管的诚信环境建设格局。

2.2中小企业要承担起县域诚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2.2.1企业要自觉树立诚实守信理念。市场经济实质是信用经济,失去信用,就无市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诚信,经营发展中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特别是缺少原始资本积累的中小企业,失去银行信贷支持,一旦遇到资金困难,企业发展必将难以维继,走向破产境地,付出沉重代价。而恪守诚信的企业会及时得到银行的支持而度过难关。一定意义讲,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诚信关乎企业发展大计,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勇当诚信金融环境建设的主力军。

2.2.2完善管理,健全制度,实际行动赢得信赖。县域内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不错、发展潜力较大,但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管理不规范而达不到银行授信标准,长期被拒之门外。因此,中小企业要逐步内部完善管理,健全内控制度,达到银行授信的标准,赢得银行信赖和支持,为自身发展壮大扫除障碍。同时,以实际行动提高诚信度,在地方金融诚信环境建设中充当排头兵。

2.3商业银行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促进诚信环境建设。

2.3.1解决难贷款问题。在业务经营方面,要针对基层地区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适当下放信贷发放权限,努力缓解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支持地方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3.2提高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商业银行应着重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养,把精通贷款审批评估专业技能、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以及敢于负责的精神作为优秀信贷人员的培养方向,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8篇

一、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现状分析

(一)内部融资环境现状 具体有:

(1)企业规模小,融资成本高。企业规模是造成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多数行业企业员工人数10人以下或2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100人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其余的为小型企业。本文调查了36家河北省企业,以员工人数来描述企业规模。其中企业员工人数10人以下的占比2%,20人以下的占比22%,100人以下的超过了60%,不到4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企业多为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而小规模企业,信息披露程度低,信用水平不高,通常会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限制。因此,“低额度”、“高频率”、“高成本”成为当前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特点。

(2)企业家精神不足。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但是许多小微型企业家往往对当前的经济发展信心不足,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表1是2010年河北省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家信心指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小型企业家信心指数高于标准指数100,但是明显低于中型企业家信心指数,且小型企业家信心指数在一年内波动较大,而中型企业家信心指数却在稳步增长。由此可见,小微型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信心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并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融资能力。

(3)企业所有制形式多为私营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有较大影响。小微型私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主通常雇佣其家族人员为其管理企业,管理经验不足,素质较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相比,在融资方面经验不足,融资能力较差。表2是河北省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其中私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1.55%,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1.89%,比私营企业高出十个百分点。虽然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符合一般意义的标准,但是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也表明了其较低的融资能力。另外,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私营企业信用水平低,对私营企业发放贷款时“条件苛刻”、“审查严格”、“控制额度”,更使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

表3是对35个河北省小微企业所有制形式进行调查统计的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河北省小微企业中比例最高的是私营企业,高达80%,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例均较低,由此使得河北省小微企业整体融资能力较差,融资困难。

(4)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在经济衰退时期,生产能力过强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造成资源以及资金等的浪费。虽然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很久,但是经济危机的惯性依然存在。来自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GDP增幅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降,且2012年第一季度的GDP显示河北省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同时伴随GDP缓慢增长的还有国民消费水平。这两个指标增速放缓的背后就是企业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行业中聚集着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尤其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为了抑制过剩产能,2012年河北省从落后产能企业退出贷款7.66亿,这对生产能力过剩、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5)企业成长性较强。一般而言,企业的成长性越强,在生产经营以及研发等活动中越需要投入较多资金。而小微企业由于规模、信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并且成长中的企业几乎无法进行内源融资,只能通过负债融资。因此,成长愈迅速的企业,愈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的负债比率、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把钱借给企业,从而使企业在快速的成长过程中陷入资金短缺的尴尬局面。根据2009~2010年河北省工业小企业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数据搜集整理发现,河北省工业小企业2010年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分别比2009年增加了19.9%、30.75%、47.05%,都表现出河北省工业小企业较高的成长能力。较高的成长能力使河北省小微企业在较高的负债比率下面临着融资问题。

(二)外部融资环境现状 具体有:

(1)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市场化程度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作用的程度。对市场化程度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企业市场化程度、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化程度、要素市场化程度等。本文主要从企业市场化程度这一角度研究河北省市场化程度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企业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衡量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本文采用三个指标来衡量2007~2010年河北省非国有经济的相对进程,包括: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非国有经济占就业职工人数的比重。如表4所示,虽然2009年与2010年非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都在下降,但是除去2008年缺失的数据之外,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非国有经济占就业职工人数的比重均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河北省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非国有经济的地位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渐提高,对增强小微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十分有利。

(2)金融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金融市场化是一个动态、多层面的深化过程,不仅指金融结构的变化,也包括金融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金融市场化进程可以通过货币化与金融化程度、银行间的竞争格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指标衡量。当货币化与金融化水平较高时,金融市场化程度也较高。在存贷款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间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10年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3532.45亿元,占全部存款的61%,各项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额的53.77%,表明银行市场化进程还较缓慢,有待进一步提高。在2012年的6月8日,央行宣布降息,银行存款利率可上调到基准利率的1.1倍,降息还伴随着存贷利率浮动区间的微调,这次降息不仅被看作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一个重要信号,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也是降低资金成本的一个利好信号。

(3)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由于小微企业融资市场本身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限制,因此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当前金融市场机制还不健全,阻碍了小微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通资金的可能性。因此,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政府扶持不可缺少。现实中,河北省政府也通过出台政策措施、调拨资金等方式扶持小微企业融资。但是,由于目前的基础设施、医疗保险等方面仍需大量资金,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的资金并不充裕,小微企业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仅就张家口市小微企业资金缺口就达60亿元左右。由此看来,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扶持程度也亟需提高。

(4)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随着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关注度的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意见》,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五项金融财税措施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尽管如此,许多机构仍伺机钻法律的空子。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出台的政策中提到河北省各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50%。结果是多家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了30%~50%,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总成本甚至高达13%。且有些银行还变相收取各种融资费用,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当前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5)市场中介发育不成熟。大多数市场中介机构在选择服务对象时,都要从成本、收益、风险三方面进行衡量。而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等无法向中介机构提供高额的报酬,往往被拒之门外。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都是一些规模小、资金、技术水平比较薄弱的机构,这类机构往往缺乏专业性,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服务。虽然近几年河北省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中介机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但是真正落实的却在少数。

二、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现状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企业信用风险高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河北省小微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小微企业都没有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可以详细披露企业财务信息;且小微企业一般不能发表公开交易的证券,因此没有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级,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很难获取其所需的企业信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不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将资金提供给企业,一旦企业产生财务问题,无法偿还资金或提供报酬,就会产生信用问题,企业的信用风险提高。当企业资金不足时,再想筹集资金,这些资金供给者就很难再向企业提供资金。

(二)信贷市场不健全,贷款成本高 近几年,河北省不少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推出“账易贷”“组合贷”“联保贷”等多种信贷产品。但是许多小微企业仍然得不到银行贷款。原因是很多银行将重点放在小微企业的贷款上,但最终能真正获得贷款的依然是实力雄厚、有较好资信背景以及能提供抵押物、质押物的企业。由于小微企业信用水平低,信用风险高,即使能提供不动产等抵押物、质押物,一般利率也比大中型企业高,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自2012年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疲软”,河北省小微企业面临着成本上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局面,使得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银行为避免风险,名义上在响应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号召,实际上都在收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

(三)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受限制 受规模、信用水平等限制,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一般都是小规模担保公司。小规模担保公司本身信用水平也不高,为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时更加倾向于抵押类或质押类贷款、对小微企业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服务认可度并不高。另外,虽然国家及河北省政府相继出台文件以规范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但是由于担保行业长期以来的管理混乱使得金融机构对其信用状况并不信任。调查显示:在张家口市的46家信用担保机构中,与银行合作过的只有18家,仅占39.13%。其他金融机构也只与由政府出资,规模较大的担保中心合作,而对企业与个人出资成立的则合作较少,限制了信贷担保机构的发展以及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来源。

(四)市场利率不稳定,金融风险高 市场利率不稳定使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或企业价值面临金融风险。市场利率分为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对于利率固定的债务,企业支付固定的利息。而浮动利率的利息支出在借款期限内是随借款期限变化而变化的。当企业的借款采用浮动利率时,短期利率的变化可能对债务利息支出产生重大影响。利率上升使企业借款成本增加,并可能使企业借款难度增加,限制企业的运行发展。在2011年上半年,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加息,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融资贷款的难度。数据调查显示:2011年的第二季度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4.4,环比下降1.7点,处于不景气区间。从行业看,只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景气指数为106.6,运行在“微景气”区间,其余的七个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运行在“不景气”区间,尤其是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融资最为困难,景气指数只有55.2和57.5。

(五)政策法规不完善,银行乱收费现象严重 虽然今年国家与河北省相继出台了多份旨在扶持小微企业的文件,并且河北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也已超过平均贷款增速,但是仍有许多金融机构寻找政策漏洞,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小微企业贷款利息之外收取高额融资费。例如,有些银行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顾问费、额度设立费、风险保证金、贷款安排费、贷款承诺费等,有些银行要求企业将部分贷款额用于购买银行制定的金融理财产品等,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贷款成本。小微企业即使能贷到款,也无力承担各种费用,反而加剧了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政策

(一)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小微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账务处理能力低等原因无法向外界提供合理准确的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的信息,使企业信用风险升高,信用评级降低,贷款难度增加。为了化解信用风险,提升企业信用评级,可以通过对河北省小微企业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以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预测制度提供的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财务信息。如果这些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完整。投资者、债权人等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预测性信息做出正确决策。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能化解企业的信用风险,提升企业信用评级,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政策落实 近年来,国务院以及河北省均出台了多项旨在给予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措施。例如,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商业银行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小微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关于河北省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确保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的有效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包括信贷投放要向小微企业倾斜,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服务创新等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政策一旦落实,对小微企业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当前河北省政府应尽快推进银行信贷政策的落实,促进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信贷投放。这是政府、银行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小微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一般由信贷担保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央与地方政府、咨询机构等组成,体现了新型的银、政、企关系。目前河北省小微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加强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信贷担保机构建设,鼓励政府设立信贷担保机构,建立信贷担保制度,完善信贷担保环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河北省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应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执行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高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对小微企业的担保收费。积极发展再担保机构,强化分散风险、增加信用功能。另外,还应鼓励小微企业间实行联保,只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实行联保的企业就都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联保贷款可以帮助规模小、没有抵押物、质押物的小微企业解决贷款融资问题。通过小微企业间的联保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强化信用观念,化解金融风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四)加大小微企业财税支持力度 河北省政府应提高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解决个别行业个别小微企业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结合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制度,解决小微企业税负过重的问题。另外,要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专项资金要体现其政策导向,针对小微企业中的国家重点扶持项目以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并对各地区实施补贴的单位进行监督,使政策落到实处。针对当前许多企业反映的严重乱收费现象,各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减免涉企收费以及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合理不合规收费项目的进程,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已经取消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加大对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监督检查的力度,做到从根本上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负担。

(五)完善政策法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类金融市场的设置方式、组成结构、隶属关系、职能划分、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目标等。河北省政府应该完善政策法规,制约银行的乱收费现象,同时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金融机构,丰富和完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在内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实施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并且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还应敦促银行改进和提升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成立信贷专贷机构,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增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并控制融资风险隐患,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亚春林、沈春河:《高价吸存“倒逼”机制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再析》,《特区经济》2012年第6期。

[2]李宏萍:《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路径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第20期。

第9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基本手段 融资环境

一、国家货币政策及基本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货币扩张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货币扩张政策是指为了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等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从而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经济不旺、物价持续走低、投资减少、失业增加等困难,以促进经济走出低谷;货币紧缩政策则恰好相反,它是通过各种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具体来说,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存贷款利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

二、货币政策的主要变化趋势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防止通胀和防止投资过热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的货币政策开始陆续转变。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央行就开始释放从紧的货币信号,时至2011年更是频繁利用货币政策调控手段:

一是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五次上调,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5月18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11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四个月里先后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央行自2010年以来第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再创历史新高。

二是为应对物价上涨压力央行年内二度加息。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2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31%。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也是2010年以来第四次加息。目前,稳定物价被当局视为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市场预期的我国物价指数将会再度创出新高,因此此时加息是我国央行对可能再度攀升的通胀压力所作出的积极应对措施。而且从目前来看,利率上调未来还有相当空间。

三是银监会的监管办法逐步规范到位。在继2009年底颁布实施《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2010年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又颁布实施《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全面禁止企业将流动资金贷款挪用于“固定资产、股权投资”,严格禁止企业将债务融资用作对外投资;2010年3月份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等7个监管文件征求意见,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资金去向的监管。

因此,从上述央行频繁的政策调整可以看出,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明显趋紧,中国货币紧缩政策“数量”与“价格”工具紧密交替,平均每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年初迄今更两度加息。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屡创新高,已触及市场心理关口,但据市场情况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空间因条件而变,不存在“绝对的上限”。

三、货币政策变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国家货币政策整体趋紧,对企业的融资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贷款利率、规模、审批速度和监管等方面:

一是利率方面。加息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另外一个方面,在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各商业银行也将纷纷上调实际放贷时的执行利率,目前,各商业银行基本都已取消了对国有大型企业利率下浮10%的优惠条件,对中小企业则更是要求利率上浮30-80%。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投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5-0050-06

一、引言

现代经济学认为,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再生和永续供给是一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基本上还是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建设对环境资源的透支行为较为严重,造成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付出的环境代价比较惨痛。要确保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实现,就必须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然而在国内,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环境保护投资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这种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投资意愿的低落与环境保护投资需求的高涨,直接导致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确保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研究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投融资特有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改革和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的作用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保护也是属于投资领域的范畴,必须遵循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投资主体将一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以增加资本或资本存量,同时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环境保护投资。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加强,人们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意识在日益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的需求也在呈逐渐上升趋势。然而,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在逐步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投融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日益旺盛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还很突出。

我国在“九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投资总额为4500亿元(占GDP的1.3%),而实际环境保护投资却只有3446.8亿元(占同期GDP的0.95%),比规划数小了1053.2亿元。可以看出,“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资金没有到位,资金缺口比较严重。“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提高一个百分点。从2001~2004年环境保护实际投资总额来看,“十五”期间较好地执行了环境保护投资计划,其中2004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了17.3%,但是这与环境污染造成的庞大的经济损失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投资额相比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现实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产品的外部性以及环境保护产业自身的特殊性所共同导致的(参见图1)。环境保护产品具有强外部性与准公共性,环境保护产业同时具有社会公益与产品经济的双重性的特点,使得其建设与运营单纯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下难以出现大量竞争者,从而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局面,限制了市场资金的进入。此外,环境保护产业运营的固定成本高,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这种特殊的投资特点较大地抑制了民间资本进入环境保护产业的积极性。环境保护这两种特性所导致的在环境保护投资中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性,极大地影响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环境保护产业的比例还很低,环保产业仍只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公众投资为辅。这与我国并不宽裕的财力状况所决定的有限的政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产生了较大冲突,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资金供需矛盾。

通过图1及以上分析可知,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投资需求与较为低落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投资意愿,共同决定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依靠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必须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产业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内在机制。而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改革与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其机理,如图1粗箭头所示。在图1中,粗箭头方向表明通过深化环境保护投融资的机制改革和创新,可以激发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从而促进环境保护投资快速增长,以改善人类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对策

从整个社会资金流向和投融资内涵外延来分析,环境保护投融资主要应包括投资领域、融资领域以及贯穿其间的投融资方式。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机制设置、体制创新和制度安排来充分激励和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并正确地引导和调控其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就我国目前而言,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应该做到:

(一)明确界定环境保护投资领域以及融资主体根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情况的不同,笔者将环境保护相关企业划分为公益性环保企业、经营性环保企业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如图2左部分所示。公益性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环保项目的企业,这种企业的投资规模一般比较大,其经营领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具有重大预期生态和环境保护效应,已经大面积(规模)严重影响公民正常生产和生活,大规模商业性资金不愿意进入。如负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环境管理与监督等企业。经营性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具有一定社会效益且经济效益也较为显著的企业,这种企业的规模不限。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是指建设与经营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良好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企业,一般属于中小型企业。这三种类型的企业建立后,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经营效益往往需要进行再融资;此时,其原创投资主体就变成了新的环境保护融资主体。

(二)合理划分各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事权及其投资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因此,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投资,从本质上说都是由国家或政府承担的,无所谓各投资主体投融资事权划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将

在遵循一定的投融资原则基础上重新划分原先为政府独立承担的环境保护事权。各主体的投融资原则及事权如表1所示。

各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亦可以直接、间接共用。在各种类型环保企业中,公益性环保企业还将主要由政府来投资和负责,政府应从多方位筹集资金,无偿投资。而经营性环保产业的投资领域政府应该逐渐放开,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环保产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新途径及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对那些可盈利的环境保护产品或技术及其开发和经营事权,即经营性环保企业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则应该划分给私人(企业和社会公众)来进行投资和管理(参见表1)。此时,这些企业的原创者采取的是直接投资方式。

与此同时,各投资主体还可以采取间接方式投资环境保护产业(见图2右半部分)。首先,政府除了将财政收入和国债收入直接投入公益性环保企业外还可以通过采取新型投融资方式BOT、ABS等参与投资公益性环保企业,此时,其投资方式就是间接的。其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其间接投资方式可能不同。不管金融性企业还是非金融性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消费者它们都必须向国家交纳各种税收,这为政府财政收入提供来源,间接成为环境保护投资者;此外,所有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环保企业债券等,或是参与创业板块、新型融资方式BOT、ABS以及私人募集中,为各融资主体提供资金,成为间接投资者。除了以上方式外,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购买环保型企业的股票或为其提供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环境保护投资。最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间接投资方式主要表现为向政府交纳各种税收,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企业股票、创业板块证券以及为私募融资提供资金供给。

(三)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促成融资格局多样化

从市场经济招商引资的活动中,不难看出投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同样,在环境投资领域,应该首先关注融资的源头――环境投资主体。环境保护融资体系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以吸引和形成更为多元化、社会化的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即开拓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这也是属于融资体系的范畴。除了传统的投资主体――政府以外,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还应该包括本国企业、社会公众和国外投资主体。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不言而喻。而如上文所述,本国企业和社会公众除了直接投资外,还可以通过采取间接方式成为环境保护的投资主体。把国外投资者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种投资主体,有其客观性和重要性。因为,在今后15年,全世界对绿色工程贷款的投资银行数量将增加2倍,这些资金将把环境保护项目作为贷款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重点。因此,努力争取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环境保护企业建成后,不管其原始投资者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公众或是外国投资者,这些企业可以采用的融资方式如图2左部分所示。图2表明,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环保企业的融资方式除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国债投入外,还可以采用银行贷款、国际信贷和新型融资方式BOT、ABS等融资方式。由私人主导的经营性环保企业的融资方式在获取创始人的原始投资后,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私人募集等方式进行融资;一些经营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可以争取上市,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而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以高科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通过银行贷款和私人募集等方式融资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受其规模和资本较小的限制,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进入国内股票市场融资,可以尝试向国内中小板或香港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从整个社会资金流向来分析融资体系,在图2左部分所列的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国外投资者所可以选择的各种投资方式也都是属于社会经济体系的融资方式。这样,在整个环境保护产业领域中多种融资方式的串并联,共同形成了一个十分齐全的、多样化的融资格局,如图2所示。

(四)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渠道

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除了要继续加强政府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外,更需要进一步拓展环保融资的新思路,采用债券、股票、创业板块和新型融资方式如BOT、ABS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以及采取银行贷款、私募方式与国际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见图2),这些融资方式在前文都有涉及,这里做进一步的分析。

1.进一步通过财政收入融资。在环境保护中政府还应该成为公益性环保企业主要的建立者和经营者。政府的部分财政支出依然是环境保护重要的融资方式。当前,加强环境保护的政府财政收入融资方式要做到:首先,逐步做大做实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中设置生态和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资金科目。其中,中央财政主要从当年新增财政收入中解决,地方财政则主要从所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的一部分以及当年地方新增加的财政收入中解决,其次,设立新的税种(如巧境治理税或生态环境补偿税)以筹集资金,用于建立国家和省两级专项生态和环保基金。使用上,主要采取周转金和有偿使用方式以及招标、政府采购等形式,重点投向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项规划的建设项目和工程,以及用于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交纳垃圾、污水等处理费后的部分补贴。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阶段将现行各级地方政府收取的针对各类企业交纳的污染排放费和城镇居民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以及相应的罚款收入等逐步过渡到由费改税。最后,加快政府资产变现,并且作为扩充财政专项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出售现有国有环境保护企业资产产权、转让经营权和特许经营等形式所取得的政府收入,以及允许条件较好的环境保护类上市公司在国有股减持上所取得的变现收入,都可以按比例纳入同级政府财政专项科目。

2.挖掘并创新资本市场融资。环境保护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债券融资方式、股票市场融资方式、创业板市场融资方式和BOT、ABS等新型融资方式。

(1)债券融资方式。债券融资方式包括国债融资方式和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国债融资是政府将发行国债的一定比例作为财政支出投入到环保产业,这是一种间接的环保融资方式。对于政府而言,仅仅依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则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因此,应该大力利用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环保产业。环境保护企业还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债券,进行企业债券融资。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更低。由于我国企业债券项目的确定一直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进行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总体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政府将提高在产业政策下对环保产业的

支持,在按照行业发展规划管理债券发行的体制下,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将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环保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环保企业债券融资将具有巨大潜力,这也为缺乏资金的环保产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融资机会。

(2)股票市场融资。在现代经济中,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越来越明显,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是金融支持环保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对于效益好规模大的环保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推荐上市。在上市公司的审批上,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加快从事环保投资的企业的上市速度,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社会融资实现企业资本的筹集和扩张,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

(3)创业板市场融资。新兴科技型环保企业以高科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但由于其规模和资本一般都比较小,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进人股票市场融资,可向国内中小板或香港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

(4)BOT、ABS、彩票和环保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一运营一交付)。采用BOT方式进行环保融资,是指通过政府或所属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特许协议,准许投资方开发建设环保项目,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独立经营获得利润,协议期满后将项目有偿转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BOT实际上是由于缺乏资金建设项目而利用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BOT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由于具体操作不同,演变出TOT(转让-经营-转让),UBFO(设计-建设-融资-运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BOLT(建设-拥有-租赁-移交)和BRT(建设-出租-移交)等形式。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资产证券化融资),是指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为保证,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高档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证券融资方式。然而,由于实施ABS要求较高的市场成熟度以及较健全的法律体制支撑,目前在我国直接进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目前绝对不能实施ABS,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将符合要求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资产实施证券化后在国外发行,这样可以避开国内严格的法律限制,利用国际投资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实力,并且在与国际投资银行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迅速获得操作技术,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在国内展开。同时,我们一定要抓紧制度创新,争取早日实现在国内实施ABS方式融资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将国际债券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利用到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此外,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环境保护融资还可以采用发行环境保护彩票和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等形式。发行彩票是政府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公共需求所采取的一种辅筹资手段。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当前,已有一些地方建立了政府环境保护基金、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环境保护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团体等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和资金渠道,丰富了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主体和融资载体。

3.合理采用其他方式融资。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收入和资本市场进行环境保护融资以外,还应该采取如下方式融资:

(1)银行贷款融资。银行贷款依然是环保产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风险较高的特点,且大多环保企业当前规模都还较小,所以从银行直接取得贷款较为困难,事实上环境保护银行贷款的融资规模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当前,国家必须针对环保类企业的银行贷款采取更高的利率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以加强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中的运用。这部分环境保护投资主要包括以市场融资为主但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和技术开发与运用,以及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大中城市的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境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等。

(2)私募方式融资。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连续遭遇低谷,融资能力有较大下降,股市不景气,使监管部门对拟发行股票企业的资格审核变得更加严格,并加大了对股票发行节奏的控制。在股票市场融资日益困难的情况下,环保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取得大规模的融资。因此,环保企业可以转向私募方式融资,在当前公开发行日渐紧张的情况下,面向金融性企业、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以及少数私人的私募发行可以替代IPO融资方式,以满足环保产业融资的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内部资本市场;企业融资约束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47

1 引 言

内部资本市场(ICM)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Alchian(1969)提出,他认为,采用M型组织结构的大企业集团内部存在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它会把各个渠道的现金流集中起来,投向具有高回报率的项目,从而优化资金配置。近年来,随着企业全球化和多元化战略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合并、重组活动大量出现,由此产生了众多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换资源、融通资金等方式配置资源,形成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确实存在于企业集团之中。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并且受到政策、体制的制约,企业更有动力形成集团企业通过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从2000年开始,“系族企业”频繁出现,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也随着企业集团的增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核心功能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缓解融资约束,但学术界对其是否有效性却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加强企业监督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部分学者则认为内部资本市场为集团提供了利益输送的平台,不仅使得问题严重化,而且可能成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途径,即产生所谓的“隧道效应”,等等。

一个完整的资本配置过程首先需要社会资本通过外部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等配置给各种不同形态的企业,然后不同组织形态的企业再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到各个分部或者子公司,进而将资金转向到高效益的投资机会,避免因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等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企业发展,因此内部资本市场对于融资约束的缓解又受制于其依赖的外部环境。随着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会起到金融缓冲作用还是会被活跃的外部资本市场所替代呢?

本文构建了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受金融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生态环境与内部资本市场的机制替代作用。另外,将金融生态环境分维度来探究其是否可以降低企业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在现有文献中,虽然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针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构成维度分别来做研究的文献鲜有,因此本文有助于丰富金融生态环境、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领域的相关文献,也为政府部门进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 1 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

内部资本市场是通过“多钱效应”和“活钱效应”来放松企业的融资约束。“多钱效应”是指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将多个分部或子公司纳入到同一个控制公司下之后,比当它们作为独立的企业单独融资要容易且在数量上能获得更多的资金资源。“活钱效应”是指内部资本市场能更好地使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不同项目或者分部之间得到分配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这样效益好的项目或分部则不必受到外部融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必花费大量成本去获取外部资金,显然,内部资本市场就起到了帮助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Hyun-Han Shin 和 Young Park(1998)对韩国的企业集团的并购行为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会影响企业高效益的投资机会,而内部资本市场在信息的对称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有相对优势,因此企业并购的动机正是构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1]

国内对于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虽然还未成体系,但相关研究成果却较为丰厚。大部分研究认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成本、投资风险,以及减少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来帮助企业成员筹集资金,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集团凭借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声誉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且这种能力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而增强,从外部筹集到资金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再将资金从低效益的投资机会向高效益的投资机会转移,从而缓解集团成员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问题[5]。计方,刘星(2014)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得出,融资约束在集团式企业中得到缓解,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外部融资。[6]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因此能起到融资约束的作用,由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起到降低企业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的作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2. 2 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各维度与企业融资约束

Fazzari等(1988)的经典文献开辟了公司融资约束研究的先河,之后便有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对于企业所处外部金融市场环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融资约束的问题,并发展成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献显示,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中,公司将面临着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而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譬如,Khurana等(2006)研究发现,金融市场欠发达将迫使企业进行内部融资以避免进行代价高昂的外部融资。[2]针对中国的研究,沈红波等(2010)实证研究显示,在金融发展水平越好的地区,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程度会显著降低,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7]

金融生态环境是近年来兴起的,反映宏观层面金融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学者认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除了金融发展水平的改善以外,同样需要经济基础、政府行为、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等各要素的改善。通常而言,在政府干预少、经济发达、金融资源充沛、制度完善以及信用文化浓厚的金融环境中,由于企业自身注重诚信并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企业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充分利用外部经济和金融资源(如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而且也更容易获得商业伙伴的授信,因此企业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性更弱。王洪生(2013)研究发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改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有显著作用,而且不同金融环境因子对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8]王贞洁、沈维涛(2013)研究指出要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入手,提升地方金融发展水平,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此缓解技术创新领域的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9]而魏志华、曾爱民(2014)的研究更进一步发现,融资约束企业要获得更多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的支持得益于外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10]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

假设2b:经济基础、区域金融发展、政府行为、法制环境与信用环境等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要素的改善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

2. 3 金融生态环境、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

金融生态环境对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Shin 和 Park(1999)研究指出,企业会随着利用外部资本市场难度的增加而转向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3]银莉、陈收(2010)研究认为,具有基本金融功能的内部资本市场能替代或者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失效。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内外部资本市场是一种互补关系,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11]Khannna 和 Yafeh(2007)研究发现,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外部资本市场的比较优势。[4]卢建新、胡红星(2009)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内外部资本市场呈现出替代、冲突、及互补等多种特征。[12]谢军、黄志忠(2014)研究指出对于国有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具有替代效应。[13]在我国现阶段的制度背景下,虽然,我国金融生态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金融业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突出的信贷结构不平衡也普遍存在。据此,我们预期如下。

假设3a: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现金流敏感性的作用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而相应减弱。

假设3b: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现金流敏感性的作用随着经济基础、区域金融发展、政府行为、法制环境与信用环境等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的改善而相应减弱。

3 研究设计

3. 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10―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剔除金融类和ST类以及在创业板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公司;剔除在2010―2013年间发生过重大资产交易从而引起经营活动发生巨大变化的公司;最后删除所有数据缺失以及无法判断是否属于集团控制的公司。

关于上市公司是否附属于企业集团的数据均由笔者通过各公司年报以及各公司互联网查询手工收集整理得出。借鉴辛清泉等,判断标准如下:如果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集团公司或者实际上充当集团公司职能的公司,则认为上市公司附属于企业集团。如果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直接为各级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财政局或者其他政府机构,或者其他自身不从事任何实业经营、只从事投资控股业务的公司或个人,则认为上市公司是独立企业。

本文2602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2010―2013年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维度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律师年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的各省市年鉴。本文使用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运用 SPSS18. 0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3. 2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通过构建以下模型来检验假设:

Invi,t 为公司第t期的投资支出;CFI为内部现金流;E为金融生态环境指数;En(n=1、2、3、4、5)分别代表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维度;ICM为内部资本市场;control为一组控制变量,ε为残差项。

借鉴李扬课题组和周瑶(2012)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本文构建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要素组成,并运用因子分析得分来代表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及其五个维度发展程度,具体如下。

第一,经济基础的评价利用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房地产产业增加值/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居民消费支出/GDP、海关进出口总额/GDP 、平均货币工资合计、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人均电信业务量等指标来衡量。第二,区域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利用金融业增加值(亿元)/GDP、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指标来衡量。第三,政府行为的评价指标利用预算内财政缺口占GDP之比、行政事业费占GDP比重、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支出等指标来衡量。第四,法制环境评价指标利用每万人口拥有的律师数、每万人口刑事辩护数、每万人口民事诉讼数等指标来衡量。第五,信用环境评价指标利用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三方面的总体人数进行加总与总人口相比,即得到社会保障覆盖面、卫生生机构人员/总人口、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

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变量说明备注

变量名称[]Variables[]变量类型[]变量含义

总投资[]Invest[]因变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支出/期初资产余额

内部现金流[]CFI[]解释变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CFO)/期初资产余额

内部资本市场:企业内部相互资金往来[]ICM[]解释变量[]关联方应付金额和关联方应收金额总和除以期初总资产

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四个维度[]Eindex E1-E5[]解释变量[]中国各省市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index)、经济基础(E1)、区域金融发展(E2)、政府行为(E3)、法制环境(E4)、信用环境(E5)

成长性[]Growth[]控制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次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企业规模[]Size[]控制变量[]期初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

资本结构[]Lever[]控制变量[]期初总负债/期初总资产

现金持有量[]Cash-1[]控制变量[]期初现金存量/期初总资产余额

时间效应[]Year[]控制变量[]以2010年为基准年,设置了4个年份虚拟变量

行业效应[]Ind[]控制变量[]以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共设置了20个行业虚拟变量[]除以期初资产账面余额是为了标准化投资投资指出数据

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 1 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为了考察内部资本市场是否具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功能,我们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见表2)。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在回归模型1中,CFI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CFI×ICM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集团内部关联资金往来程度的强化能显著降低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性,该结果验证了假设1: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起到降低企业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的作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4. 2 金融生态环境及其不同维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为了考察金融生态环境是否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其五个维度对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程度的异同,我们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指数及其各维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见表2)。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一是在回归模型2中CFI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CFI×E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总体上来说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有一定作用,这部分验证了假设2a。二是在回归模型3-6中的E1-E4的回归系数至少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模型7中E5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部分验证了假设2b。这说明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要素的改善同样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另外,从系数结果显著性大小来看,E2的显著性最大,其次是E3,E1和E4相对弱些,E5最弱。可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发挥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作用,不仅需要关注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的发展水平,我们同样要重视其五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尤其去着力改善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行为方面以更有效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10―2013年2602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金融生态环境及其五个维度、内部资本市场对降低企业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起到降低企业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的作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二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有一定作用,在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组成维度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最有效,其次是政府行为,然后是经济基础和法制环境,最弱的是信用环境;三是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而相应减弱,该结果支持了Rajan和 Zingales(1998)“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相互替代”的理论,在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组成维度中,区域金融发展会使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加强,表现为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效应外,其余四个维度的改善均会一定程度的减弱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表现为内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效应。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约束瓶颈不仅要依靠企业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同时也要依靠改善和发展企业外部的金融生态环境。第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及其各个维度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统筹发展经济基础、区域金融发展、政府行为、法制环境、信用环境五个维度,并着重关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和政府行为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Shin HyunHan,Rene Stulz. Ar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Effici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

[2]Khanna T,Palepu K. The Future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Long-run Evidence from Chi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

[3]Shin H. ,Y. S. Park. .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Evidence from Korean Chaeblo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999,5(2):169-191.

[4]Tarun Khanna,Yishay Yafeh. Bussiness Group in Emerging Paragons or Paras-ites?[J].Journal of Literature Economics,2007(45):331-372.

[5]邵军,刘志远.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企业集团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8(4).

[6]计方,刘星. 集团控制、融资优势与投资效率[J].管理工程学报,2014(1).

[7]沈红波,寇宏,张川.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8]王洪生. 金融环境、融资能力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J].当代经济研究,2014(3).

[9]王贞洁,沈维涛. 金融生态环境、异质性债务与技术创新投资[J].经济管理,2013(12).

[10]魏志华,曾爱平,李博. 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5).

[11]银莉,陈收.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外部融资约束的替代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8).

第1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环境 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

1.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我国对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中小企业因净资产规模、信用等级、融资额度不达标,资产评估、信息披露费用昂贵等原因难以涉足其中。据统计,在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中小企业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3%。通过有价证券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

2.自有资金缺乏。中小企业一般自有资本和自有积累比较少,一般情况不足30%。企业内源融资缺乏,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主要都依靠外源融资,特别是负债融资。这不仅使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债务负担过重,而目使企业自我积累的融资机制难以形成,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为乏弱。

3.信贷上的歧视。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主要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他们希望能够包揽数量大的业务,因而对小额贷款不屑一顾。银行经营的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呆账、坏账,而中小企业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堪忧,缺乏足额的财产抵押,又无人担保,银行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

4.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存在着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性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融资方式看,存在着对债务性融资过度依赖与权益性融资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矛盾。

5.担保体系存在缺陷。在担保金额的份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而且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对口的上级政府部门。

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的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中小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另外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不对称信息问题比较突出,提供不了或不愿提供财务报表和真实的情况,其盈利能力很难预测。

2.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是从金融改革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现行的融资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的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都被锁定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链条上。二是在金融机构上,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

3.担保机制不健全。首先担保机构本身的运作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次是缺乏应对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再次是由于由于财政、经贸委、银行三方面协调配合还不够密切,使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影响了担保功能的正常发挥。

4.商业银行本身的原因。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点存在诸多矛盾,由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尚处在初创阶段,企业的风险往往大于收益。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银行当然乐意倾向于大企业。除此以外,银行放贷的坏账损失与信贷个人责任挂钩,使信贷员感到压力沉重,不敢轻易贷款。

5.风险投资体制不完善。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获取风险投资的支持是一条简便、可行的融资渠道。但由于我国风险投资体制的不完善,风险投资在我国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风险投资想投但不敢投,中小企业想要但要不到。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1.深化企业自身改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促进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加速资金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加强自主创新,扩大内源融资规模。(4)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国中小企业要不断拓展自身融资渠道,利用融资租赁、票据贴现、买方信贷、出口信贷、联合协作贷款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

2.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

(1)加快地方银行的组建和信用合作社的改组改造,通过法规限定其职能,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2)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3)创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向有发展潜力但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本投资。

3.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率。(2)改善法律环境。为修改《商业银行法》,颁布《社区再投资促进法》,使商业银行的社区融资义务得到切实履行。(3)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在金融保险、旅游、通讯、医疗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在积极培育商品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服务市场的同时,努力完善市场体系功能,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4.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1)推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估体系,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一些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创造条件,进行重点培育。(2)防范信用担保风险。如果没有严格的措施来分散和防范风险,极易导致信用机构破产。同时,担保机构应通过市场化经营分散风险,根据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和地域经济环境制定不同的担保比率。(3)扩大担保资金来源。使中小企业能够逐步靠自身的实力提高信用能力、获取外部融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