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课件

信息技术课件

时间:2022-10-14 22: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

关键词:课件;整合;积件;多媒体;好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885-02

1 引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课件是电化教学的主体,它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若整合得当,则可以提高效率,相得益彰,从而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效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讲课时,实际操作演示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接受能力快慢、接受容量大小不同的事实;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学生注意力会有所偏移;但实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往往时过境迁,个体未掌握的知识点不可能再一一回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要求也不可能完美的满足。虽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把握而尽力避免这种现象,但教育学及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在教学教法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进行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2 整合的基础

课件与教材内容要想整合的好,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四个步骤是关键:①吃透教材,做好设计铺垫。充分的阅读理解教材是第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掌握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够讲好所要讲的每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②搜集资料、积件,为课件的设计做准备。这一步的工作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资料收集、积累。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就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的收集,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能用到了,再去找,这资料包括上网查找的图片、音乐、文本、软件,书面收集的照片、文本,光碟、影碟等,凡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都需注意收集保存下来,并分门别类保存于“积件库”和“资料库”中。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围绕所学内容在积件库内查找有无合适的积件,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补充所需资料和材料。条件成熟时可联机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可共享的库资源,提高效率;③课件制作软件的掌握。课件的制作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课件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可用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前提是以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并尽力尽快掌握较先进的软件平台;④学生情况分析及设计思路、目标。

3 课件制作与整合

课件制作与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以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工具,但如何最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教法的全面革新,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则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件设计时,结合了演示和交互反馈功能,除去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还考虑了练习和计算机辅助测验功能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自由化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尊重心态是个满足,虽然教学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因学生有丰富的和软件“亲密”接触的机会,能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此时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技术障碍或学习难题时,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此种设计形式,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如:出题、评定学生成绩等等。

4 课堂教学的实施

我们引入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件是一个老师教学最好的补充,也是其教学思路的最好展现,课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课件可以集文字、表格、图像、声音于一体,在最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感官冲击,较之常规教学,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信息技术课开设在多媒体教室,人手一PC机并实现了局域联网,通过一台教师主控机联机授课,实现了讲课、练习实时进行,并可外接互联网,为上好课提供了物质平台。但怎样才能上好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效力,在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结构的限制下,应着重考虑下面两点:

4.1 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念。

(1)“好课”应该是有着良好教学效果的“效果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不论授课的方式怎样变,不论用计算机教学还是在教室上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取得效果的课,为此,计算机课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扩展知识的空间,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上不能概括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把原来的由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改为在计算机课件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条件下,去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之,好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所以一节好的计算机教学课首先就应该是“效果课”。

(2)“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此处的“科学”指应该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然是“好课”,就要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既然如此,“好课”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一定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太好的“课”,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悖于“理”的地方。 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检验。

(3)“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4.2 课堂教学

好的构思、好的课件是上好一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可实现声、光、影的播放,将一些我们无法目睹的实物和背景资料以影片、图像方式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件又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实物展台可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实际物体,加上熟练的微机操作演示和控制,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课将会上得十分精彩,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仪器、设备、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熟练切换。我们以一节“Word2000下的编缉操作”为例,为上好这节课,一位老师设计并录入了演示文本,制作好了精美的“电子教案”――课件,对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但他恰恰忽视了一点,对设备熟悉不够,在课件和演示操作切换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演示操作无法实现,从而打乱了整节课的编排,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不但要做好上述三步,还要注意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软件,在课前对软件间的切换操作要熟悉在先,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调节课堂节奏,调动学习气氛。同其它课一样,多媒体计算机课也存在课堂节奏的控制,学习气氛的调动问题。一节课要想精彩,就应该有有低谷,有张有弛,避免平铺直叙。仍以“Word下的编辑操作”一节课为例,在讲“插入”操作时,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本,内有图片、动画、边框、底纹修饰、表格和艺术字处理,与原有的纯文本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好奇,这些图片、修饰是怎样被编辑入文本的?从而引起兴趣,激发起第一个点。这时教师即时设疑,以课件形式进行解惑,在告之答案的基础上用微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随后安排学生练习,给学生一个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一张一弛。根据学生作题情况,即时发现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演示操作形式集中解答,总结强化,再引入下一个疑难点……。对同一问题,因为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可能会有循环往复,这其中就存在着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有些特殊技巧一点而过,不再演示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满足尖子生“拔高”需求。这其中实例和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要,是调动学习气氛的又一个切入点,好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好的练习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点。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围绕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而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改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在此阶段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能力将由信息获取和分析,上升为信息分析和加工,进而提高到具备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开辟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M].北京师范大学,1997.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中央电化教育馆,2001.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M].论著选摘,2000.

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对职业生涯设计课高效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革命。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课堂。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职业生涯设计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形声统一,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和运用。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观感知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保持。

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太空到海底,从异国到本土,特别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事物,都能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可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外,可实现更多的人机互动。

4、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到职业生涯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计算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性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呆板模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职业生涯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为了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时应充分考虑高中思想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学科特点。

第一,要根据知识要点的特征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

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知识时,会受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及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需求的影响,以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者的记忆与知识内容的表现有关。知识以文字线性的结构表现出来,会使学习者感到知识的枯燥和乏味,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应注意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地加以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知。

第二,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要正确处理信息的输出量和接受量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制作应立足于教学目的,做到图文和谐,目的与需求、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做到宜简不宜繁。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引入、一味追求表面内容的丰富。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课堂教学。

第三,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应精心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在知识呈现的形式、内容深浅及广度、逻辑层次和顺序的排列、辅助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时,应考虑窗口或面积的大小,这有利于学习记忆,随着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都会随之下降。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还应注意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进行合理的组合,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多而长的地方,应按一定的标准,有目的地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块和组合。

第四,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要充分注重发挥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德育功能。

职业生涯设计课作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门主要学科,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辨证思维能力,而且要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可进行爱国主义、时事政策、乡土意识以及法纪、理想、就业和创业多方面德育教育。

第五,在平时应注意经常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难有好的课件。因为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其它学科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师平时要注意对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要构建素材库。

总之,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科特点,准确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利于把重点、难点具体化、形象化,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使课件真正服务于教学。

四、应注意避免的几个误区

第3篇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现代社会中小到买衣服大到买房子这些都需要上网搜查资料,所以现在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上,现在小学生更应该具备能够上手操作计算机,查阅学习使用的资料等能力,就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程度而言,其他任何的科目都不能与其相比,信息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社会掌握知识的主导,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备基础性的特点。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等于计算机课程,它由原本其他科目的教室讲课,变为多媒体计算机讲课,占有绝对的优势,把原来单一的方式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拼音”时传统的方式老师是进行理论和口诀的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那么用信息技术课就可以用“金山打拼音”这样有趣的游戏来掌握住拼音,通过这种有趣的游戏不仅活跃了信息课的教学氛围,更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是小学科目中唯一一个具有网络搜素功能的科目,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使搜集资料不再单一而是具有多样性,比如,再搜一个课件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词语和图片等形式搜素网站去查询,只要把关键词语和图片放到搜索的框里面,用鼠标点击右边的搜索即可。这样不仅凸显了信息课的多样性,也让学生能够很灵活地去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

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运用基础性特点,培养基础技能

基础性就是老师教学必须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教育,通过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基础知识是要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像按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分类,可以分为超级、大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几类;常见的计算机又分为台式、笔记本和掌上计算机;计算机的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外观组成由显示屏、键盘、鼠标、音响和主机组成;还有其他的cpu和显卡和内存条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小学生掌握后,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有足够的思维去创新,所以培养基础性能便是为以后学习高科技技术奠定基础。

2.运用趣味性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小学生无论学习哪个科目都必须有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所以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订属于这个阶段小学生学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认识键盘》一课时,你用文绉绉的词语给学生讲小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结合有趣的游戏,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来教小学生认识键盘,老师在大屏幕中调到金山打字母的游戏中,让学生在计算机键盘上和大屏幕上掉落下来的英文字母保持一致,这样练习下来,小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更掌握了键盘上每个字母的位置,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凸显重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范围比较广泛这样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便是知识面广每个科目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一些,缺点便是讲课范围太广容易脱离主题。所以老师要注意讲一个课件是抓住课件的主题便可以,不要过多地往外延伸。比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学习和制作,word涉及的面非常多,这时老师只要抓住一个重点核心,便是制作,表格的作用便是记录东西和一些其他的功能,老师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不用过多描述。这样便可以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避免涉及太广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

第4篇

【关 键 词】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112-03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冲击着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计划的实施,大量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师需求量剧增,然而幼儿教师学历层次还不是很高,尤其在中小城市,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还很欠缺。以枣庄学院为例,本学院的初等教育学院是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二级学院,该学院的前身是枣庄师范学校。枣庄师范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一直持续为社会培养幼儿师资,2012年合并到枣庄学院。虽然学校得到提升,学校招生也由原来的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向大学专科、本科过渡,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袭以前的传统,只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缺乏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见附表1)。经调查发现,认为“现在的计算机课程能满足以后教学需要”的只有37%。

二、新形势下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以燎原之势影响着全球各地教育领域。在国外,科学家对使用过信息技术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每周使用信息技术三至四次的幼儿,学前能力认知能力比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的幼儿强很多。《新民日报》也曾报道,通过研究发现,学前使用过信息技术的儿童比那些没有使用过的儿童更容易学会各项技能。[7]国内外报道发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儿童运动技能的提高、锻炼其反应能力,提高其认知图形、颜色等事物的能力。

美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普及了信息技术,幼儿园聘请专家讲解电脑知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术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教师也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儿童的必备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园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和相应学习软件,可以带动儿童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信息技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介入,使幼儿的学习轻松愉快,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从国内外的形势看,信息技术技术进入幼儿园教学是当今学前教育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已经很广泛,幼儿园也基本都备有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硬件。幼儿园也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刘萍老师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入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可见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课堂。

在本地,我们通过对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的调研也了解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自主开发适合幼儿课件的能力。很多教师只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两点定位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国家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新的定位。

1. 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定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必须注重课程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计算思维能力目标。2011年第三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ECT 2011)基于计算思维的特征,制定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该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专家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3]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力争不偏离这一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落到实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的photoshop图片处理能力、flash课件制作能力、基本的网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能力。

2.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不考虑孩子各年龄段的真正需求,更不能站在成人的人生观角度去对孩子的儿童观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角度来说不合适,从我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特征角度来说也不合适,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来说更不合适。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还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当前形势下,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活动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幼教改革计划与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计算机科学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以及行业组织课程。初等教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时,可以参照美国标准,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5]美国学校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与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汇总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6]

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我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 信息技术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有钢琴、舞蹈、声乐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科研、管理、教育能力的专科以上层次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发现,高达86%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而调查显示“会使用计算机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只有30%。这显然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让学生把目标定位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上。

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儿歌动画制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五、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评价即评判课程实施的价值。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评价的目标在于创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课程设置提供信息。一般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

1.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4]学生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测评、学生档案袋、作品评比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为以后的工作需求做准备。

2.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对教师的工作及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活动。[4]教师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可以放弃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先进的考试系统更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要纠正“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的举措,在教学中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又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自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纷纷回应。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已完成第一轮的三年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我们要抓住当前形势,励精图治、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改革与评价。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注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幼儿教育师资。

参考文献:

[1]蒋在强.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个案[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晓玲,刘美风.美国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实施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3-18.

[3]李锋,王吉庆.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9-23.

[4].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学,2007,27(1):3-12.

[5]王道清.论信息素养的目标[J].科技风,2009,19.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5-02

信息技术课因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日新月异使得该课程面临不断变革的压力。跟上时展的步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充足的知识储备,正确的方向把握会让教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简单操作以及程序设计语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这一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对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课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原理、课程整合到网络教育,正是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认知不断提高的体现。如今计算机原理、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目标并进发展,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20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摸索中不断成长,成果是明显的,但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争议一直不断。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争议愈加激烈。(1)来自学生的意见(在大学一年级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印象不深,甚至有的干脆回答“没劲”。“想学的东西老师不讲,不想学的反复讲”。(2)来自专家的意见:“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和恐惧”;“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概念解释,学生背出来有何用?而类似于Word的应用软件操作,其实老师不用教,学生自己上机就能自学会,就像大家使用手机不用特别授课一样”。(3)来自信息技术课老师的意见:“学生来上信息技术课,看到电脑就联想到游戏、聊天,所以异常兴奋,造成课上纪律很难维持”;“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教学任务很难完成”。(4)来自其他课程老师的意见:“现在课件比较多,但是我们一般不用,只有举行公开课或者来检查、观摩的时候才用;因为用起来很麻烦,关键是用了还不如不用课堂效率高”。(5)来自中小学校长的意见:“这门课程需要设备花销比较大,过不了几年就得更新换代,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6)来自已经就业的人员的意见:“中学上信息课,我们只学到了打字,现在我想学习如何防治电脑病毒、如何简单维修电脑,这些是比较实用的”;“未来的信息技术课主要提供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完全不应再是现在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未来信息技术课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学习。最初是娱乐游戏和辅助,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离不开的帮手了”;“未来信息技术课的功能会变成辅助各门功课的教与学。我想它作为专门的一门课可能会逐渐被取消,因为它会融入到各门功课里去”;“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会成为和写字一样的基本技能”;“除了打字,过去学的东西基本用不上,都是工作中自己摸索学习的”;“学会网络搜索了,不会的东西可以在网上搜,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使用,因为更新很快”。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方向

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名词取代了沿用了近20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翻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其中技术应用是核心。把计算机课改成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应当重视技术的结构性,突出技术的实践性,不能与计算机、数理化等知识类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类同。

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在的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是必然的,它会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探讨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必然会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1.信息技术教育会越来越不适宜学科化

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会以学生掌握信息操作技能的方式呈现,而且会分化成一般操作技能和比较专业的复杂操作技能。

一般操作技能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加上达标过关的评价策略。用评价策略来规范和约束中小学一般技能的层次标准。

复杂技能可以采用选修课和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来达到目的。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会表现出特长和爱好,这些学生不满足一般操作技能的学习目标,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学生适合复杂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选修课和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2.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学生普遍参与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不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将教师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详尽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借助信息技术,初中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技术使抽象的英语知识具象化,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信息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知识范围也更为广泛,课堂的结构则更趋向开放。

(二)教师在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自主学习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了解更为便捷的网络搜索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课件。教师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

(三)学生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在初中的语言课堂中,学生要能够利用课堂所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来构建知识的认知过程,达到语言运用练习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技术特有的声、光、图片、色彩、动画、影像等一体化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因此,科学技术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法。在现代网络教育发达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制作信息技术课件,不断充实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课件,激发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比如应用幻灯片制作课件、PPT课件等。教师要借助开放的网络环境,学会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自己设计的信息技术课件,借鉴教育资源库中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课件,对自己的课件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思想。教师是英语课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必须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初中英语课程的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现代教育的技术及资源环境,建设起现代化的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转变了学生角色。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使教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内化。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或是自己所查找的信息资源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的交互英语学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以“高密度”、“快节奏”的方式在课堂呈现较大的信息量,加快学生的反馈速度,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三、信息技术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体现了当今社会科学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给教师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具备了许多独特的功能,更具备了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潜能。但如同任何其他工具一样,信息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学科,只有经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合理开发,才能充分的发挥其潜能。更明确的说,信息技术运用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能否有效地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切实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特质。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教学并兼顾知识的传授,用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抛弃陈规,放开视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

四、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第7篇

1.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

要想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所有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动手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般老师会将一节课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1听着会了,开始做的时候又不会了。

每个学校的班级里都有类似这种情况的出现:当老师讲时,自己都听懂了,轮到自己动手实践时,却无从下手,或者达到的效果跟老师的不同。因为不好意思或者抹不开面不敢问老师,也不好意思问学生,时间越久,积累的问题越多,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如果我们将课堂需要掌握的知识分解成几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做成微课课件上传到学校网站专用的服务器上,让学生有疑问时带着问题选择学习内容,这样便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1.2对知识的遗忘。

初中学生一般花很少的课后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对所学知识遗忘的速度很快。要想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需要有一种除了课本外能够让学生随时可以对所学内容复习巩固的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这个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处理:课前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课件预习;课堂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利用微课课件学习;课后有时间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2.如何将微课引入到信息技术课

2.1教师课前制作微课。

微课课件制作流程通常包含“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六个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这三个环节中有着充分的优势,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上手,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课件时几乎没有技术屏障。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将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分成若干个节点,将这些节点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微课课件表现出来,收集和融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随时上网看。

2.2学生操作练习中应用微课。

学生课前通过教师制作的微课课件预习新知识,先自己琢磨所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再向老师提问。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似乎已经变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组讨论,或者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师是通过自己演示一遍才允许学生实际练习,但学生只能大概记住老师的操作模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时不能够完成任务,就需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练习。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效率就非常低。现在有了微课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再操作实践,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微课课件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笔者在教Excel电子表格制作中《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时候,可以制作相关内容的微课,引导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最大值函数最合适,什么情况下使用最小值函数更有利,并把本堂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微课清楚地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可以这样使用微课,对于当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先进行一个浅层面的梳理和点拨,然后结合知识内容分别设置一些问题到各个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懂的地方,这时候微课就可以派上用场,可以充分帮助学生解答困惑,处理问题。运用这样的课堂结构和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习稍微落后的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所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都能有所提高。

2.3利用微课在教学中实现分层教学。

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分层的手段。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学生与学生是不一样的,基于我国的实际教育现状,一般情况下,每节课老师都要面对的学生超过30名,要实现面面俱到具有很大的难度,但同时,每一个同学的身心健康成长都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适应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内容外,还可以适当扩大知识面链接,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社会发展的实例,或者一些尖端的知识信息加入微课课程中,作为课外知识的拓展和补充,让具有良好基本技能的学生观看和学习。基本技能较差的学生可以有时间重复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减缓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3.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有趣,实用,任务性强,比其他传统科目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利用微课课件教学有很多优点,但是微课学习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所任教的学校,部分学生家中没有配置电脑,家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强等不利因素制约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这两个环节中利用微课课件的效果不理想。微课课件只能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让部分有条件并感兴趣的学生先学。在课堂上让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其他学生学习,让课堂学习更有效。

第8篇

笔者作为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在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的同时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分析,认为提升师生信息能力、养成信息素养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灵丹妙药。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徒有其名

1.理清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强调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学科课程设计,考虑的是整节课或整单元的教学而并非只关注某个知识点。同时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更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学科的整体性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假繁荣,低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数年时光。很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各学科举行的各类教研课、示范课的一把利刃,只要安上了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外壳,就能获得掌声和荣誉。然而在全面叫好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的只是在演示课、示范课上简单地应用多媒体,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很少看到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表演,而没有将应用延伸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3.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尚未真正普及与推广,很多教师找不到整合的感觉,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课堂演练,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滥用课件,忽视学科特点,技术手段片面,过分依赖媒体技术的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二、寻根究底,探寻原因

笔者认为教师、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跟不上是导致课程整合徒有其名的根本原因。真正的信息素养是能用创造性的、革新的信息思维解决问题,正是具有这种信息素养的人能用多种策略处理信息技术问题,对迅速变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快速地做出反应,才能满足信息技术作为服务性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需要。

1.教师缺少必要的教育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表面上看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但实际上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现,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文化素养、信息素养,也包括了专业水平、教育智慧、教育技术能力。很多教师不愿上多媒体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计算机的运用不够熟练,尤其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科全面整合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水平,不是一年一次的培训或一张证书就能解决的,而是迫切需要高效、高密度、多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

2.师生还没有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工作学习的信息习惯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优化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理想的学科学习形式和方法。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课时量过少。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不论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都不够。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信息技术课多多少少有敷衍和应付的意味。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春天在哪里

终身学习是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而信息素养则是打开终身学习的钥匙,具有批判性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等信息素养能力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各方面条件都足以说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的效率,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春天在那里?笔者认为,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良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力度,让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成为一种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另一方面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整合应该是信息技术向学科课程整合,学科课程毫无疑问是主体。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只能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将整合变为融合,信息技术必将作为其他学科的内源性要素,为其他学科服务。

再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学科课时,以保证稳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加强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积极提升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要全面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取决于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各方面环境匹配,让教师、学生逐步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因此,提升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的首要任务。相信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最终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一种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詹青龙.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1,(3):15

[2]徐赐成.胡婉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现状分析.中国教育报,2005-3-21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改 分层递进 巩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60

在信息技术课学习中,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是做为科任教师的一个难点,面对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教师要精心钻研,制作合理的学习策略。

首先教师要及时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科学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做到一节课下来,保证同学们都能接受所学的内容。

社会生活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教学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量应用媒体课件,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所以利用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发挥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堂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播放图片、动画和录像资料,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复杂多变的现象就变得直观、形象,简单易懂,并且使抽象的现象动态化、形象化,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中感悟自然的神奇魅力,使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分层递进教学

由于受班级教学本身缺陷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察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学生的差异,均采用“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吃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依据教学目标,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要使分层教学达到最大的效果,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给出不同层次的评价。

依据大纲、教材的前提下,要在备课上分出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要在讲课上分出层次;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要在作业上分出层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因人而异,要在辅导上分出层次;表扬是人生路上的阳光,是促使青少年进步的兴奋剂,要在评价上分出层次。

3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俗话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每位教师都有特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加以实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教学中只有把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在课教学中,通过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探究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事物、通过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教师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点拨,使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4 应用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信息技术课堂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终身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学习中,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是作为科任教师的一个难点,面对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教师要精心钻研,制作合理的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及时的反馈及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多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一节课下来,教师要及时反馈,总结,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来创作自己的作品,教师要对突出作品给予展示,对不理想的作品给予鼓励,并进行总结性评比,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感互动 教学理念 趣味性 科学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生会在电脑上玩卡通游戏,中学生喜欢QQ聊天,打各种游戏,有的学生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晚上偷偷溜出去通宵上网,白天上课则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如果在信息课上问他们打游戏的水平怎么样,他们说得滔滔不绝,但如果问他们对真正的信息知识了解多少,他们会连连摆手,露出尴尬的笑。由此可见,我们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误入了歧途。如果我们把孩子打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专业的信息技术上来,我想,信息课一定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这就需要信息教师认真思考,采取精妙的、新颖的、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信息课堂,提高课堂效果。下面具体谈谈如何上好信息课。

一、要分析班级学情,与学生情感互动

信息技术学科不比语数外,高考不作要求,只要学业水平测试合格就OK了,无须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导致信息技术课成了学生放松玩耍的机会。学生抱着这种心态带进信息课堂,学情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教师在学期开始首先就要分析学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些。例如,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和学生交流,分析信息计算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的首富是谁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比尔盖茨!”“你们知道中国的首富是谁吗?”学生们又异口同声地回答:“马云!”接着我问:“他们因为什么成为首富的?”学生们说:“淘宝!”我说:“你们说的没错。马云是靠淘宝成为中国首富的,而比尔盖茨是软件大王,殊不知他们两人都与信息技术有关。”学生们发出一片“嘘”声。“同学们,你们知道天上的卫星、飞机,大海里的军舰,以及导弹的发射和气象预报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吗?”这时学生们才露出惊诧的表情。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发问:“信息技术重不重要?”学生齐声喊道:“重要!”“那好,既然信息技术重要,要不要把它学好?”学生说:“要!”这样就纠正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错误认识,从而端正了态度。

二、更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春风给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打破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协同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转换,把课堂的主阵地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上信息课时,要让学生走进机房,教师边讲理论,学生边上机操作,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些重难点的地方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操作的激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质疑探究,使他们耳听、眼看、脑思、手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技能操作,灵活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例如讲授word时,我事先在屏幕上出示电子版,设计的版面新颖、独特,把插图、文字、背景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观,然后点出word的操作步骤。接着我给出一个word文档,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先给文档加标题,按要求进行段落版本设计,如对齐方式、行间距、首行缩进,按要求进行替换、查找,以及背景、框架、边框、底纹、页眉页码、保存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在电脑上编辑,在视图、插入、格式、工具中准确找到相对应的操作知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了成就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热点,CAI在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检测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某些缺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辅助工具。CAI可以通过动画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逼真的现象和过程,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一些教学课件具有多功能,时而演示卡通动画,时而插入音乐,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学生有启发、诱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几何画板、PowerPoint太简单,只有Athwart、3Ds Max才能做出上档次的课件,显示自己的水平。其实,制作教学CAI课件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不仅要追求画面的美观和技术含量,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实用性。但也要注意在使用CAI过程中,避免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敲敲键盘,点点鼠标,甚至连例题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学活动也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这样不仅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及时科学评价,给予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勇气和信心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对班级学情做出适当、科学、有效的评价。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要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特别是学困生,对于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不要吝惜赞扬的话语,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的错误要有包容之心。教师对他们进行精心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要学、想学、乐学、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勇气和信心,为他们在高二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享受中融入你的教学中来。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高效;学习兴趣

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更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过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枯燥无味的理论很难吸引学生,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必须借助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来更好地完成。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问题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或者电脑上的仿真实验室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在多媒体教室利用精美的课件和奖励机制进行教学

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利用精美的课件展现出来能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有趣、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这就是良好的开端。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合理的奖励机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打工赚钱”模式,根据课堂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赚取上网时间等激励模式。精美的课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合理的奖励机制就是兴趣的延续。

2.在电脑教室利用广播教学软件

信息技术课上使用“极域”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结合我区推广使用的“启优交互式教学平台”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通过“极域”软件控制学生电脑,利用启优平台把预设的问题和相关视频、课件上传到教师机上,学生以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模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优先完成任务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课堂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优化实际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实际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手脑并用,展示成果,思维碰撞,各抒己见,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枯燥乏味的实际操作,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

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明确实操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实操目的不明确,也就达不到课堂效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实操之前,我要通过广播软件或者小组任务的形式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难、逐级增加难度,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会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学习。

最后,小组协作和奖惩制度相结合。小组协作是培养学生集体主队意识的重要手段,每个小组由组长对任务进行角色分工,每个成员尽心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尽力为本组争得荣誉。小组协作的优势就是在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没有“浑水摸鱼”“坐收渔翁之利”现象的发生。奖惩制度既是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鼓励,又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我采取加、减分制度和“时间奖励”制度,设置每名学生每学期有60分基础分,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这样就能促进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一些顽皮的孩子来说,我会实行多提问、多鼓励的方式,答对问题加分并在全班进行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周总结一次学生的分数得失情况,超出基础分10分,给予奖励(如:上网、学习用具等);对于低于基础分10分的学生来说,我会给出相应的“惩罚”,例如,讲故事、时事新闻、科技发展等内容。“时间奖励”制度就是又快又准地完成规定任务,剩余时间自行分配,这样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渴望,进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实践证明,学生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容易忘记。教师应该正确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在讲授知识点时运用的方式方法,切忌填鸭式的满堂灌,否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扼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加强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协作学习,课堂上要充分展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协作的角色意识。

总之,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充分结合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实际经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感到厌恶,不再因为没有游戏和网络而无所事事,进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 有效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受诸多观念、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使教与学脱节,既不能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奥秘,又不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中,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误区及问题

1、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对于高中学生,电脑操作并不陌生,他们乐于网络游戏,经常在线聊天,发微博,转帖子,进行网上评论,甚至还网上购物,他们只关心自己常见的、感兴趣的操作。这也导致学生们对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误以为上信息技术课只是文化课余的一种调剂,一门放松且具有娱乐性质的课程,完全背离了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的最初目标。

2、教材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教材是为教师备课、上课、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首要条件。但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能紧紧跟随信息时代及时调整相关内容。

3、信息技术课课堂实效性不够。

日常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课后却不能进行独立操作;在“照猫画虎”的模拟操作后,学生却对接下来进一步操作内容不能活学活用,运用自如;学生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浏览,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它淹没了,最终忘记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课堂实效性不足,导致直接后果是学生们的脑海中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数学生在老师讲过之后再问起时,会以否认的态度说,这些知识老师并没有讲过。

针对以上分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为目标,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对策。

一、对有效学习的含义的理解

有效学习是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加注意学习的迁移,帮助学习者达到不仅尝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能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的境界。“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二、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1、学习动机的激发: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指出,动机可以影响有效学习的发生。信息技术课既有实际操作性强的章节,也有枯燥无味的内容,在课堂中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有效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进行“信息的表达”一节课的教学中,在讲课之前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有口难言做动作,心有灵犀猜词语”这个小游戏,瞬间将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在同学们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游戏,得到日常生活中形体动作是信息表达的方式之一,从而引出在信息技术课中是如何表达信息的呢这一问题,自然引出课题。这样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有劲,教师教得顺心,课堂开展合情合理,自然有效,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之间良好互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过程;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及怎样思考;指导学生概括材料;指导学生评估自己的思考力。

①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一种以学生共同的知探索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及讨论活动,教师站在引导的立场上,指引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我在进行“信息的表达”一节教学过程中,两个模块都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参与教学,“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都有哪些,是如何表达的?”“常用的信息表达技术有哪些?”“以前学习过的信息表达规范化的例子有哪些?”等等,逐步深入,有目的有阶段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更好的锻炼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精神,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多元化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合理的问题、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恰当的模拟场景等。课件内容的深浅将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而定,课件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课件媒体表现形式,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选择的学习策略而定。

③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进行有效学习,确保课堂学习成效,还要求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