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19 07:15:58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

第1篇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1.1教学理念滞后于形势。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要取得成功,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是第一位的任务。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的号角下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满足了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一些院校的教学理念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同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混淆了高职教育同传统高等教育的区别,不正确地将本科教育模式照搬到高职教育活动中,理论教育有余而实际教育不足;

(2)由于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系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落入了以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全新的教学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简言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教学理念难以同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是重要原因。

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是河,教学方法是桥,没有船的作用,人们很难过河。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落后于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部分学校甚至仍然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的初级阶段,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另外,市场营销专业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那就是实践性和社会性。只有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专业才具有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这是如今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化等趋势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在部分院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少数现代化装备配置比较完备的学校也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市场模拟软件虽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但是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比,学生职业能力是很难靠市场模拟软件提升的。

1.3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下列问题:考核方式陈陈相因,基本上停留在过去的市场营销课程的方式,教师命题和笔试占据主导地位;试题的设置等缺乏客观的考量标准,主观性太强,疏忽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评;长期采用的学分制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评价信息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1.4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存在不足。长期以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而轻能力的趋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被严重边缘化。事实上,决定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营销创新能力的高低。现实生活中,很多在一部分人运用时得心应手效果明显的营销手段,在另一部分人运用时效果却大为逊色,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将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具体化科学化。

1.5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同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基本类似,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选拔合格人才,沿袭的还是以前从校门到校门的方式。这样选的学生在专业实践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并不充分,会讲不会做的状况普遍存在,拥有丰厚营销实践活动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又有上述严峻的问题。形势逼人,唯有改革。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1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知识外化为能力,以技能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观念。”[2]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综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需求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保证毕业生在基础理论和知识、基本技术、知识面、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充分体会“应用”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说来,就是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性,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类别加以研究,同时要理解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使命。只有明确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才能培养起扎实的职业能力。

2.2加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实际要求。

2.2.1科学理解并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实践中,许多人满足于将案例教学当作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对案例教学的要义没有深入把握,导致效果大打折扣。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营造生动的案例环境,让学生更为直接地获得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对接。在教学案例的甄选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着眼于自身特性,注意归纳法的使用边界,加大案例分析的运用力度。在实际运用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注意案例由简单向复杂的承接;要把握两个关键要素,即案例的合理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明确案例为教学服务的初衷;要在案例教学的过程督促学生们相互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授给同学们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大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2.2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任何原理和知识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长期以来,多媒体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运用合理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多媒体在刺激学生的感官方面固然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是,人的思维不可能永远处于兴奋状态,多媒体作用的发挥具有时效性。如果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滥用该手段,会形成所谓的“多媒体依赖症”,把以前的“满堂灌”变成声、光、电纵横交错的“满堂电”,失去了多媒体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的优势作用,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要注意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分寸,权衡好效果。

2.2.3密切学生和教师的协作交流关系。教学相长是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强调的便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要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承担起学生建构意义的推动者的使命,发挥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其一,在充分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

二,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者,他更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营造适应教学要求的情境,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方面的意义的认识。其三,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加强协学习,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实际要求加强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等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具体说来,就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要在加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大能力培养的力度,实现教和学的良性活动、健康发展。

2.3不断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正如前文我们强调的那样,市场营销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只能在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作为实战性极强的学科,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支撑。

2.3.1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观察国际上职业教育情况,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建立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者于一体的实习训练空间,调动一切要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主动到市场营销活动一线进行工作实践,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习得市场营销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没有他人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新的实践结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同其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工作的能力,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市场营销实战活动效果,必须着眼于构建师生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操作示范、建议、指导和考评。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沟通能力训练 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求职、入职和升职的必备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由此,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职业沟通能力训练》公共课,旨在训练学生求职就业以及职场历练过程中的沟通能力,此举走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以高职教育改革思想为指导,根据沟通能力训练的内容、特点和需要确定教学思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教学评价,集技能指导、能力训练、活动开展于一身。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起“专兼结合、教研一体、教辅融合”的师资队伍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职业沟通能力培养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1.确定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指学习完某一门课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水平或程度的描述。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进行思路清晰和目标导向的课程开发,才能围绕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因此,课程目标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礼仪,力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与沟通能力,做到职场沟通无障碍。

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经过梳理理论、调研企业行业以及调查学生,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整体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认知目标:懂得求职就业以及职场实战所需的口头表达知识;懂得常用书面沟通文书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懂得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运用口头表达知识,适应就业和职场中自如地进行人际沟通的需要;能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写出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畅达、合乎文体要求的书面沟通文书;能够在职场中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得体交谈,适度交往,正确运用礼仪规范。

素质目标:注意口语沟通的技巧,通过倾听、表达与交流,树立文明交往的沟通态度;恰当使用书面沟通,培养良好的职业沟通意识;提高礼仪修养,展示良好的职业形象。

2.设计融入职业情境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情境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之实效。

难度必须循序渐进。在设计情境时,应该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首先设计相对简单的职业情境,然后再设计比较复杂的职业情境。注意职业情境的前后承接关系,后续情境以前导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把任务的知识技能点自主地用到学习过程之中。

重在实操,精讲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重点进行典型范例演示或者示范性操作;少讲精讲或者不讲知识,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或通过活动的方式予以渗透,知识点只讲解重点和难点。

学生体现主体地位。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并监督实施。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集中讲解某些普遍问题。对于非典型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达到要求。

为满足高职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场发展的需要,《职业沟通能力训练》以“求职沟通”与“职场沟通”为基本线索,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结合课程认知、能力、素质三维目标,设计了综合项目——“模拟招聘”“微职场”,以“主题—情境—任务”为基本设计思路,根据求职应聘以及晋职升迁的现实需求,将按照知识逻辑组合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与真实职业场景相一致的五大教学情境——求职沟通之准备篇(求职材料准备、职业形象塑造);求职沟通之面试篇(面试礼仪、面试自我介绍、面试交谈);职场沟通之人际关系篇(与上司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客户沟通);职场沟通之口语技巧篇(交谈技巧、说服技巧、谈判技巧);职场沟通之社交礼仪篇(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有机融合。

3.探索行动导向的四步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以达到训练能力的目的。由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并最终得到结果,进行结果展示,开展自我评价,通过完成学习过程,相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结合《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课程特点,以任务、项目或者主题为线索,创立了四步教学,即通过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任务、总结拓展等四个步骤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明确任务环节,主要让学生领会任务的重要性,为布置任务做好准备。通过提出有针对性地层次化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

在实施任务环节,一方面布置任务,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开始展示任务。

在展示任务成果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为学生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进入总结拓展环节,师生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同时,总结任务知识点与技能点,强化任务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动手操作,能够学会运用任务成果。

四步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既是对行动导向教学的校本改进,也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精神实质。此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大胆采用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围绕任务展开教学的任务驱动法,以实施项目为核心的项目导向法,基于团体心理训练需要的小组合作法以及根据情景展开活动或者进行演示的情景模拟法等。

4.开发活动导向的教学实践活动

活动导向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为其创设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借鉴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指导、创设学习情境,开展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求职实战演练、超级秘书大赛、职业形象展演、微职场、职场达人、口才大比拼等活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调理论梳理与职场实践相结合、课内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环节,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通过创造职业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课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5.建立综合立体的考核评价方法

由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生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具体做法是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评各自所占比重,增加实践活动考核,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把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内外学习过程和能力测评结果纳入考核范围。《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等,分别各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是对培养成效进行综合性的能力测评,占总成绩的30%。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参与学院的相关活动,以调研、报告、总结、音视频记录等方式体现,占总成绩的20%。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突破了以往知识教学的逻辑顺序,以任务、项目、主题为主线,将知识融入到基于职业岗位需要的具体教学任务中,力求使教学任务成为未来职业情景的再现或者重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方面,基于行动导向教学,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的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保持同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以“够用”为准则的知识网络,而且在能力上能够达到“会用”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一方面,评判学生通过主题任务的完成是否可以达到“会用”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中“用好”经过提炼和简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吸收后转化为职业能力。以“体现专业特点,强化职业能力”为指导理念,经过探索、实践与总结,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

注:本论文是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韩承江.高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06(4).

[2]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3]孙征.情境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

[4]王龙.论高职课程体系逻辑建构中三个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3).

[5]吴丽萍、解仁美、席光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阈下的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2012(8).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规划;常见误区

中职生是我国重要的潜在劳动力,他们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促进中职生的职业成长,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按照国家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是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上中职学校,就意味着要走就业的路。大多数中职新生对就业市场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专业、将来要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而中职学校的许多毕业生,对工作朝三暮四,频繁“跳槽”;自己的专业成长跟不上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经常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中职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缺乏科学长远的职业规划造成的结果。由此可见,职业规划对中职生的职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规划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符合自己的基础。要做好职业规划,首先,要基于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这是整个规划的基础和前提,需要用严谨的态度从性格、兴趣、人生观等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认真对待。其次,要确立明确的目标,要有明确的职业选择,这是职业规划的重点。最后,要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确立职业目标后,要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我发现中职生职业规划存在几个常见的误区,概括为六个“不等式”:

一、就业不等于择业

许多中职生由于对就业市场不了解,错误地认为“先就业后择业”,他们以为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然后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从职业成长上来说,择业是首要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择业上花费过多时间,势必会缩短在适合职业上的努力时间,职业成功的几率就降低了。

因此,中职生必须及早确立职业理想,并为之付出所有热情、汗水和辛劳,才有可能实现职业理想。就是说,在职业发展上要学会正确取舍,有舍才有得。即便是临时就业,也要尽量选择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职业。

二、兴趣不等于工作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很容易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于是在毕业后找工作时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放弃就业机会,非要找到与兴趣相投的工作才应聘,这种误区对中职生的择业观影响很大。当然,按照自己的兴趣择业在工作初期会带来一定的工作乐趣,但时间一长,由于缺少工作以外的休闲放松,在工作中就会出现寂寞和厌烦,而诱发职业倦怠等职业心理疾病。

三、行业不等于岗位

现代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必须有具体的岗位目标,才容易被企业招聘。如果仅有一些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专业研究的深度不够,样样精通、样样疏松,没有核心职业竞争力,是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的。因此,中职生必须明确选择一个具体的岗位,熟练掌握这一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并能达到工作要求,方能很轻松地找到工作。

四、专业不等于能力

中职生所学的专业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专业就是能力。事实上,专业只是某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它并不等同于能力。能力,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就强。因此,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提高职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快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五、经历不等于能力

一些中职生在上学期间经常参加许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亲身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但这些实践经历却并不等同于能力。因为这种过程性和分散性的经历只是时间上的累计。能力则是在经历中所形成的最能体现水平的核心优势,由经历到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会有利于自己的职业成长。

六、知识不等于技能

中职生要胜任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具备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技能时才可以立足于职场,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许多中职学校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或教学条件所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黑板上讲技能,不能把专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动手操作能力差,企业是不需要这种“只会说,不会做”的员工的。

总之,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技能型劳动者,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与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丽(1965- ),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学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商务经纪与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2105,课题主持人:徐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8-02

农产品经纪人,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1年9月提出申请,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8月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职业标准的一个新职业。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经纪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品供应、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农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带到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本地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发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作为交易的中介,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3.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产品经纪人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新的信息通过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带到农村,传递给农民,培养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国实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活动的人员都需要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60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流通领域,成为经销“菜篮子”“果盒子”“米袋子”的生力军。这些农产品经纪人中,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达7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只有40万人(主要为初级),其中拥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近2万人。以吉林延边为例,全州现有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630个,产业经纪人已发展到2600多人,这些协会和经纪人遍布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提供信息等各个领域,为6.14万会员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

可是,从当前农产品经纪人的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程度次之,也有少量的大专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十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已在商务经纪与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经纪方向外,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探索设立农产品经纪专业,培养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可见,高层次、复合型农产品经纪与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建设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设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致力于培养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践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依靠行业,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实训环节,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根据《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为日后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的各级、各类证书做好准备。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原则。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农产品经纪人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纳入了国家正规的职业范畴,制定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农产品业务的经纪人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规制会愈加健全。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农产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必然要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课程体系设计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介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与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经纪、商务职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产;产品收购工作、销售与工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本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农产品商品的基础知识、与农产品相关的基本技能、财务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基本业务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为此,本专业学生除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事物观察、信息筛选能力;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基础技能。构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商品学”“经济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3.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第一,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以具体的某一项任务为中心(如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农产品在吉林省各地的销售情况,并对其明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预测)。从方案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去经纪公司或邀请经纪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交流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经纪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熟悉和掌握经纪业务的流程。第三,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通过实际推销实训,使学生能将所学推销计划制订、谈判策略的运用、顾客异议的化解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推销与谈判能力。第四,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实地参与农产品的检测、品级鉴定等工作,掌握与巩固农产品商品的基本知识。第五,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通过举办商品展销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营销知识,写出基本的营销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沙盘实训。通过引领学员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模拟行业,分组成立若干“企业”, 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感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第七,电子商务实训。熟练掌握运用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推广的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了解网络营销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营销策划的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通过实训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农产品现代营销理念,增加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张,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就业,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首次提出了《就业促进法草案》。虽然有国家以及社会的支持,但是大学生能否胜任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择越来越苛刻,已经逐渐从名牌高校人才的选择转到了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经验与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方面。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本文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展开探讨,希望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有所帮助。

1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素质表现出了多样化与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时无法做到一一对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主次分明”,以现代职业人才素质培养为基本要求,即以职业理想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道德为重点。1.1职业理想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而职业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说明职业理想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想。所谓的职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种类以及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成就追求,是个人在职业发展追求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要想实现职业理想,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制定正确的职场规划,然后向此目标进行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1.2职业能力在职场活动中,只有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准确的转化为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所谓的职场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影响到办事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职场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融合而形成的,根据能力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大部分,在两大部分下,可分为多个小部分。见图1。1.3职场道德职场道德是从业人员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们立足于职场的根本,它包括职员与职员、职员与服务人群、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多变性。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因此职业道德也呈现出多样性。其次,规范性。职业道德除了受到社会的制约,也会受到具体职业的限制。再次,实践性。没有具体的职业,就无从谈起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2.1对于职业理想模糊不清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生而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个人兴趣,制定适合自身今后发展的目标与理想,最终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但是,高职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于职业理想的含义表现的极为模糊。在就业面试中,往往表现得过于自我,经常将“自主择业”理解为“自由择业”。而且,由于金钱利益的冲击,使得许多高职生盲目考取资格证书,放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去选择大单位、高薪资和较为发达的城市,如此,不但影响了个人的就业,也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2.2职业能力缺失职业能力的缺失表现在专业能力缺失和关键能力缺失上。专业能力缺失主要表现为高职生无法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而关键能力缺失是由于当前的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也极少承受外界的压力,使得他们经常表现出空虚、孤独等不良状态,很难有持久的热情去坚持完成某一件事。同时,因为他们享受惯了“公主”、“皇帝”的待遇,使得他们缺乏竞争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差,而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暇关注它们的生活与学习,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也变得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2.3对于职业道德理解不深众所周知,职业道德十分重要,高职生也不例外。但是,一旦问起他们职业道德,他们却很少真正了解。他们不清楚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对他们表示怀疑,试想,一个不知如何规范自身行为的人去从事工作,有谁会对他们放心,又有哪个公司会让他去独挡一面。

3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3.1以经济市场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理想培养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渴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尊重学生主体,避免他们缺失对创新创造的渴望。其次,培养他们职业主体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场目标,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职场计划,有助于学生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再次,应该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执行者,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还经常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必要的提升教师能力,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3.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高职生的最终目的是得到企业的认可,只有当他们真正取得企业的信任,才能得到就职机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在课堂上,着重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要做到“重基础,宽口径”,着重培养专门性技术人才,做到与专业对口,与就业市场相吻合。其次,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再次,做好良好的实践安排工作。要以行业为依托,将办学与市场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要求设备齐全,质量达标;在校外实训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用最短时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此外,做好校企合作工作,使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讲解最前沿知识,使学生进入企业,了解真正的企业规则与运营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光丽,唐阚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09):72-73.

[2]陈跃华.两型社会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04):26-27.

[3]龚彦忠.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困境与思考———基于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1):98-99.

[4]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努力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55-56.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角色转换;社会支持

大学毕业步入职场是每个高校毕业生的必经之路,成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者角色转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和身心健康。全社会要积极探索和分析影响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的因素,提出有效促进大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的措施,避免职业角色失调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

一、毕业生角色转换的定义

大学生角色是指在相对简单的学校环境下,实现自我知识水平、素质及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为完全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角色。职业人角色则是在相对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社会活动,是具有明显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色彩的独立性社会角色。毕业生角色转换是指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扮演的角色产生相应改变的过程。

二、影响毕业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的因素

1

社会支持系统受损

在人格日益独立的现代社会,社会支持系统包含了社会舆论、国家部门等构成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朋友圈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及传统家庭支持系统三个部分[1]。初入职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相对于校园里的简单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有更多利害冲突,且身边没有熟悉的亲人和朋友,毕业生感到孤独无助,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环境,在旧的社会支持系统受损的同时不能及时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2

角色定位不明确

十几年的学习生涯,让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很难迅速转换角色,准确定位新的职业角色。他们仍旧习惯以学生姿态自处,或眼高手低、或纸上谈兵、或轻易气馁。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导致角色定位不明确,一般包括角色定位过高、角色定位过低、角色错位三个方面。不合理的角色定位,使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在职业道路上越偏越远。

3

理想与现实存在差异,生活压力增加

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步入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代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暴露。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进行了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理论上已经为步入社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无法顺利将理论学习转化为企事业单位所需的实践成果。在适应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实现经济上的“断奶”,开始管理筹划自己的未来,担负家庭的责任,这些都给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压力。

三、促进毕业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的措施

1

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高校应该担负起职业素质培养的责任,让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期望、职业认知、职业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

(1)落实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实行全程职业规划辅导,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高校应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大学生创业技能”等选修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发展培训。大学一年级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行业、认清自我兴趣,平稳度过大学适应期;二年级加强专业技能基础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准确定位职业发展目标;三年级着重专业技能提升,努力拓展专业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维,养成职业习惯;四年级全面开展就业前辅导,其中包括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技巧培训、面试场景模拟训练等。构建全方位的分阶段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场。

(2)设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大学毕业生对于职场有着较为理想的期待,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职场适应性还不强,如果职业的初始期望过高,就会造成较大落差,导致迷茫慌乱。毕业生应该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在工作环境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角色,认清行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分清职业人角色与学生角色的区别,根据职场环境特点调整个人期望,找到个人差距,主动学习,安心本职工作,积极调整和适应职业环境,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加强职业角色认知。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职业角色,准确领悟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期待,帮助学生调整个人需要结构,消除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期待之间的冲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职场模拟锻炼的机会。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为学生作报告,为学生解读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职场规则,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工作场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开设职场训练营,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4)加强职业心理教育。心理和行为模式的职业化是毕业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指标,职业心理的健康决定毕业生初入职场的适应性。高校应将职业心理教育贯穿到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心智与情商”等在内的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通过选修课程、名家讲座、实习引导等方式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2

增加重建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动性

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对适应期的职场新人非常不利,毕业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和理解,促进职业心理快速成长,促进自我角色顺利转换,找到职场归属感和幸福感。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初入职场的新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争取得到同事们的支持和认可,充分利用团队的优势,尽快熟悉职业环境,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适应角色,着重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2]。在实现社会支持系统重建的过程中,要学会团结协作,恪守人际交往规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服嫉妒、自卑、多疑等不良社交心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

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职业技能

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大学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通过虚心学习,尽快熟悉业务技能,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履行角色义务,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在适应角色的同时,学会总结和反思,多角度考虑问题,根据环境需要不断修正角色定位[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干一行,爱一行,多学习多钻研,不断提升个人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张 华青年压力来源与社会支持系统优化策略当代青年研究,2012(03):8―15.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专业发展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38-04

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交换(或交易)过程,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的需求目标。市场经济是与“市场”和“竞争”相伴而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成功推销其产品或服务,都必须进行市场营销。可以说,市场营销行为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市场营销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抢手货”。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各类人才需求中,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始终是供不应求的紧俏专业。改革开放之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一些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在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各学校都是在摸索学习,在专业建设和办学管理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现有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难以有效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正确认识市场营销专业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发展问题,并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新思路、新对策,是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市场营销专业

所谓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组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最有效地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研制、定价策略、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物流服务、售后服务等活动的总和。正确理解和认识市场营销专业,是建设好市场营销专业、实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市场营销专业应用范围广、发展潜力大。任何企业组织,如果要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就会形成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市场营销是当前人才市场最紧缺的岗位,但又是录用率低、流动性强、流失率高的岗位。之所以形成这种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求职者的认识和态度问题。一些求职者片面地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帮老板推销商品的,是底层工作。事实上,市场营销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培养个人能力的最佳岗位之一。当然,大学生学习期间缺乏实践锻炼,工作能力亟待加强,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也是市场营销岗位录用率低、流动性强、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其次,市场营销是一个岗位需求量大、前景广阔的专业。在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目前,其他专业岗位大多已趋于饱和,而市场营销仍高居人才需求的榜首,人才供需缺口很大,这表明市场营销专业前景广阔。同时,市场对营销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深,但却对这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养等要求较高。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更强调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一些单位在招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大都提出了“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这令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大学本科生难以在市场营销岗位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再次,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尽管以最优价值销售产品(或服务)是市场营销的主要目标,但市场营销活动不是简单的“卖产品(或服务)”,而应该包括产品研发、广告制作、产品定价、促销策略、物流服务、售后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性工作。因此,市场营销知识应该包含多学科知识,市场营销人才还必须对商品有深入了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公关和谈判能力、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事实上,许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都缺少这样或那样的知识。正因为他们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在市场营销岗位上取得理想的成绩,结果是“费力不赚钱”,反过来他们还认为市场营销“没有技术含量、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社会地位”,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观点。事实上,行行出状元,只要把学生培养好,让学生成为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生的就业机会就会很多,就业前景也会更加理想,最终必然会形成高职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我们要真正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就必须全方位开放市场,企业组织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趋于多样化,而高职教育本身也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以及学院自身的资源、条件,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营销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未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日趋规范化。职业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为顺应改革开放、活跃经济的需要,一些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在专业发展和建设的初期,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验、知识积累、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问题,专业建设在摸索中前进。由于缺乏现成经验的借鉴,当时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是不规范的。随着职业院校办学经验、知识积累的不断增加,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各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日趋规范化、教学管理日趋成熟化、教学质量评价日趋标准化,这种趋势在当前和将来必然会持续下去,并会得到不断强化,并将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其次是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样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合不合格,关键是看市场认不认可、学生就业成不成功、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社会满意、企业接受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要培养出社会满意、企业接受的专业型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紧密结合,共同推进: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获得劳动技能、实践经验、职业道德的培养。校企合作,就是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最有效的途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是开放式教育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趋发达,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始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与此同时,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客观上也要求高职教育摆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朝着开放式教学模式改进。在可以预想的将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必然越来越开放,届时,系统的理论教学、生动的案例教学、充足的实习机会,将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无限的空间,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必然获得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将得到有效培养、全面提高。

三、未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市场营销是一项包括产品开发、广告制作、产品定价、促销策略、物流服务、售后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市场营销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极富发展潜力的工作,不仅对从业者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对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未来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未来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市场营销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知识体系应该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心理等多学科知识。市场营销已不是简单的推销,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人要想成为成功的市场营销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必须具备艺术家的心态、学者型的脑袋、技术者的手脚。同时,市场营销人才还必须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较强的亲和力和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与客户谈得来,才能与客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与客户亲近,取得理想的市场营销效果。

其次,未来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敏锐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作为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一方面,市场营销人才在与客户的谈判中,如果能敏锐地察觉客户的心理,就能有的放矢地谈判,并取得谈判的主动地位,取得最佳的谈判效果。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人才如果能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等能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快速的反应,就能够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呆板地执行企业委托的营销计划,这对企业及时调整战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未来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成功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营销人员要想取得理想的营销业绩,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持久的努力:在学习阶段,他必须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学习、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我;在工作阶段,他必须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营销大师”,取得理想的营销业绩。

最后,未来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健康的品质。营销行为是营销人员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营销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有足够的自信,包括对自我的信心,对所服务企业和产品的信心,以及对顾客的信心。只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好营销这份工作,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敬业的营销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对所服务企业和产品有足够的信心,才能挖掘出产品的特性,使你在客户面前底气十足,信心满满;只有对客户保持良好的信心,并以足够的谦虚、真诚和好学的态度对待顾客,才能赢得顾客的尊重和满意,才能达到成功营销的目的。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招生困境,这种招生困境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深入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在高考中发挥得并不理想,不得不选择职业教育这种形式。这种考试失利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其丧失学习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并作出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自信心的形成,认为自己成不了大事、成不了气候。这种自信心的缺失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影响尤其突出。与其他理工科专业不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更需要与各种各样的顾客打交道,自信心缺失就会使人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进而会压抑其内在能力的充分发挥,也难以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影响市场营销的效果。

其次,班级规模过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加上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学生数量大增,班级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职学校的文科专业,班级规模动辄五六十人,甚至更多。高职学校专业班级人数过多,表面上是学校发展形势良好的表现,实际上却实显了高职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不足。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课堂教学秩序也就难以把握,教师难以针对学生实施特色化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最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的推进,从而影响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功利化教学是影响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在市场化条件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本身无可厚非,而且技能培养也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现实的情况是,受功利思想影响,一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培养,以至于在办学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思想素养的“软素质”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一些职业院校较少开设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节约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严格按“格式化”培养人才,结果只能培养出固定规格的“产品”,而不是具有创造性、创业性、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

最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校企结合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内在要求。搞好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真正回归企业,真正融入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之中。然而,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学生的生产实习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一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仅仅停留在意向层面或协议层面,没有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稳定、运转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训采取“放水”的形式,对学生是否参加实习实训、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长、参加实习实训的质量、实习实训质量考核等不闻不问,实习实训成为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和“大放假”,难以有效获得技能培养。

此外,师资力量不足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师资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招生规模大增,但在师资力量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及时跟进。在数量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师生比不达标,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工作负荷过大,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研究、企业实践。在质量方面,多数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来源于高校,没有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促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职教方法和理念。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以知识经济为原动力、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迅速崛起为标志的新经济形态,逐渐取代传统经济形成的统治地位而成为未来经济的主流,这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顺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就是要将市场营销理念贯穿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营销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这是职业院校办好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学生的技能除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搞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首先明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一方面,要针对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加计算机知识、市场竞争知识等教学内容的传授。要注重案例分析,避免单纯的、枯燥的理论教学,避免照本宣科。另一方面,要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创新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直邮营销、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的能力。要将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模拟营销、现场指导、个别辅导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特色施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所培养的人才层次较低,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特色意识,注重培养特色和亮点,注重打造特色专业,并以此为龙头,充分发挥这些专业的示范、辐射功能,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趋同化现象较为普遍,差异化不明显,难以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明确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差异化战略,形成与众不同的专业风格和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生素质、招生就业、社会声誉等多个方面,建立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引导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并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参考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得到企业认可的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首先构建一支质量过硬、素质较高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当务之急,是要针对师资力量短缺、实践经验不足、知识结构相似的问题,在大量引进教师(尤其是引进生产一线兼职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在职教师到校外从事技术兼职、参加国家认可的各种执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满足学校“双师型”人才的要求。从教师自身来说,首先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以充实自身的理论体系。其次要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再次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包括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营销策划、提供咨询服务、开展社会调查、担任营销顾问等,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是完善就业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检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只有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才算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做到学校、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四满意”。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完善就业引导机制,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翟玉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2] 何京蓉,颜帮全.创新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3(10).

[3] 徐斌,甘建平.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理论与实践,2013(12).

[4] 张雅静.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课程主要技能及考核办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5] 郎群秀,史保金.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历史与未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6] 巴永青.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3).

[收稿时间]2014-12-19

第8篇

一、女工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女职工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一是提高女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女工干部要经常加强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利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道德修养方面,女工干部要培养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要善于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女职工队伍中去,发现女职工的优点和长处,体会女职工的困难和苦衷,坚持原则,敢于为女职工说话。

二是提高女工干部的知识业务素质。女职工工作综合性较强,需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女工干部要勤于学习、勤于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令等,把握好工作的方向;要善于学习、运用女职工劳动保护、生活保险、民主管理、工会业务等知识,积累好工作的经验;还要不断丰富与女职工工作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如妇女心理学、法学、教育学,掌握好工作的方法,能开拓性地推动各项工作。

二、加强女职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

一是大力开展女职工“建功创业”活动。在广大女职工中开展创建“三八”红旗集体、“巾帼建功”示范岗和“岗位明星”评比活动,并结合单位的重点工作,阶段性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女职工在生产建设和岗位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大力挖掘各个层面的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典型,并利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更多的女职工积极参与团场建设,并通过组织召开职工演讲比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典型事迹,教育职工群众,用典型带动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用奖励鼓动女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女职工成材搭建平台,从而实现基层女工工作的新突破。

二是要通过学习主动转变观念,提高文化素养。其中关键是改变学习态度,转变学习心态,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习惯。要有一定的制度鼓励女职工学文化、学技能,为其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创造学习条件。今年三十团工会通过兵团工会开展的“书香伴我行-女职工读书活动”,大力开展“读书感悟”、“感恩演讲”、“家庭读书示范户”等形式的读书学习活动,将学习、工作与生活紧密挂起钩来,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使女职工树立学习是终身任务的观念。

三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女职工队伍凝心聚力。根据女职工身理和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举办一些女职工感兴趣的活动,丰富女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女职工情操。三十团工会、妇联每年举办春节职工文艺汇演活动,成立女子健美操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利用女性心灵手巧的天性,举行手工艺作品展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女职工身体得到锻炼,凝聚力得到增强。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会使女工们感受到自身业绩的提高、能力的提升、个人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感到一种心理满足,享受到学习与工作融合的快乐,从而增强了信心,最终实现团场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增强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做好有关维权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以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有关要求。利用座谈、咨询、网络、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女工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范围和行使权力的途径,唤起广大女工的法律意识,在女工中倡导“自我维权”的观念。

二是每年组织女职工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女工健康档案,对发现的病情及时跟踪治疗。同时,定期举办《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女性健康知识手册,提高广大女职工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三十团妇联对妇女“两癌”患者建立了详细的信息档案,积极争取国家对“两癌”妇女的帮扶救助资金,开展“搀扶生命奉献爱心”捐款活动,在节日对病困妇女给予看望慰问,让她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9篇

在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重点从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

1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很多专家和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有的概念的界定重点体现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规划和实施过程,有的概念的界定体现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例如德国的一些专家这样理解“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内容而设计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最大限度上独立完成目标设定、工作过程设计、工作过程实施以及工作效果评定等各环节的工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是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特征。随着“项目教学法”发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渗透到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出: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根据时代要求,共同制定科学项目,同心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2.1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课堂的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各种理论性知识,“知识本位”的思想贯穿着学习的主线,教师教、学生学、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压抑着学生自我创造能力。长期下来学生的懒惰情绪、厌学情绪会带到学习中来,此外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也缺乏知识更新的动力,导致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最终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项目的确定、目标的设立、计划的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关键点的讲解,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合作伙伴的角色[2]。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助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总之项目教学法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塑造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各种技能的开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2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仅靠一门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结合多门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教学,会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其他学科。此外,在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时,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等。由此可见,需要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采取此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3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合作精神,是大局观、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的集中综合体现。其核心内涵是协同合作。体现的最理想状态是团队内部成员能够最大化发挥出凝聚力和向心力,支撑组织的高效率、高水平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反映着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高度统一。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驱使全体成员齐心完成既定任务目标,而强烈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核心动力。情景即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情景的设置重要意义之一是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学生是“队员”,只有队员之间,队员与教练之间围绕既定目标积极的沟通、交流、协作,才能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项目组成员有着团队共同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彼此之间在责任心的带动下,在自主组织、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分享各自的想法、建议,最终整合出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此种模式下,整个团队能够像一台庞大的机器,有效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的运转最终达到最大的产出。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3.1符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向职业或行业培养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每个人都肩负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的责任,为今后更好地在职场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在校学习内容和将来的工作内容,就应该设法把工作场景引入到学习情景中来,使得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技能,掌握工作具体的组织方式、操作流程,以便又好又快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岗位,从而最大化地降低从学校到职场的磨合成本。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商企业产品销售、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从事企业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与管理、渠道维护与管理、广告与公关策划、销售管理等岗位技能工作。重点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产品销售、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企业营销服务、产品销售、营销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科的规范化、完整性和系统性,主要采取的授课方式是讲授式[3]。经过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在以往教学体系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科的逻辑知识不能够灵活地在职场领域运用,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钩的现状,发挥不出实际的职业能力。这就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以“现实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任务为中心”[4]。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职业需求设计出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有效地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完成任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在“做中学”使得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获得印象深刻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彼此的合作和交流的技能。总之为职业能力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2符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将来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营销销售类岗位(如推销员、促销员、营业员、销售主管、客户服务人员、渠道管理与维护人员、售后服务等);企业营销服务类岗位(如市场调研员、销售内勤等);企业营销管理类岗位(如市场部经理、销售区域经理、销售经理、门店经理、柜组经理等)。其培养学生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术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产品销售能力,促销策划能力,客户服务与管理能力、渠道维护与管理能力、销售管理能力;二是职业关键能力,具体包括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耐挫心理素质与吃苦耐劳精神),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理解及应变能力、自学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是与社会实践高度相关的专业,从就业岗位的角度看,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和外部运转,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工作内容和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真实或者模拟的情景,整个教学体系的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高度一致。此外,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索,并且同学之间要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在发挥团队精神的基础上,把涉及的难题分别解决掉,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以及操作流程。由此可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3.3满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体现了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特性,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设置教学体系时要遵守高等性是基于职业性的基本原则。以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两种:一是把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删减和压缩,二是与中职的课程体系相似。由此可见根本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也没有办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于是以项目教学法为驱动的课程改革可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构建一系列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与实践高度相关的职业能力。

3.4满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中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为导向,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向社会培养适应工商企业产品销售、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企业营销服务、产品销售、营销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正是通过与实践相挂钩的工作内容和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巧和方法。由此可见在项目教学法的驱动下整个教学体系的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高度一致,可以有针对性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4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结合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得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十分有必要的。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能力,而且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总之“项目教学法”可以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晴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李素芳.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市场营销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探索”[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郑凤婷.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10篇

【关键词】商教融合;电子商务;课程一体化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发生革命性改变,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但教学理念的落实必须依赖课程开发和实施。长期以来,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应用性与整体性相距甚远。有鉴于此,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和序化结构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如果只是依靠在学科体系下浸染了很久的教育机构单独来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体系,恐怕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参与,借助它们的力量,以便很好地解决“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综合素质”这三个方面教育的融合问题,重构现代意义上的行动体系职业教育。

一、商教融合是开发满足劳动市场需求课程的突破口

长期以来,虽然职业学校致力于将课程开发成满足劳动市场需求的课程,但最后的结果都不尽如意,这主要是因为以往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机构里教师的作用,而这些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未能充分运用职业分析与专业划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导致职业教育的教学还是与职业实践及职业活动脱节。而在课程开发时引入行业、企业的参与,自然会带来一个转变:课程价值选择的依据更多地体现能力导向的能力观、基础观和过程观三个方面。这使得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事半功倍。

企业参与到教学第一线后,自然地将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带入职业学校课堂,它们带有鲜明的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需要。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企业因毗邻水果批发市场,就顺势依托果品电商进行教学研究与实施。电商专业与实体市场融合后,带来了课程内容的变化:由于专业市场的细分,带来电商教学内容的细分;由于市场商品的更新、市场边界的拓展,带来电商教学内容加入了当地特色的商品知识元素;由于实体市场电子商务化的需求,带来了电商教学实训内容的动态和多层次变化。

进而,职业学校就可以从企业带进学校的培训课程入手,并根据发展趋势和积累的经验,对相近的或相关的培训实施职业分析或课程分析,从而确定出新的专门化培养方向。电子商务专业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不断有新的培训课程产生,因此适合用课程分析的方法来构建课程体系。

二、商教融合明确了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

行业、企业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后,首先是解决了课程内容的取舍问题。企业带进课堂的培训课程天然地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即以“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这就纠正了以往我们一提到课程一体化教学,主要考虑的是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关系比例的错误认识,既把课程一体化教学简单归为“代数加”的问题。而实际上课程一体化教学应是一个集成的“矢量和”,应综合考虑技能与知识、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因果关系及其联系。

以我校电子商务课程一体化为例。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先引导学生选品,前述已提到是水果类商品,再引导学生开店、宝贝上架、装修店铺,进而运营店铺、客服、物流配送。学生们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学”,获得自我建构的“隐性”的主观知识,即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

同时,上述的教学行动是以电子商务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的。企业真实的商品陈列中心、商品编辑中心、平台维护中心、平台营销中心构成学生学习的职业情境,学生的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智整合为一体,真正实现了课程一体化的“矢量和”。

三、商教融合解决了课程序化结构的问题

以往,即使在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的课程内容被确定以后,又被强制性地序化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去,这在职业教育使用的教材中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这是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环境是在历史悠久的学科体系下衍生出来的,并不能自觉地脱离学科体系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本应该基于工作过程展开的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排序,应具有“串行结构”的特征,即教学内容的排序应对应典型的职业工作顺序或经归纳、抽象、整合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后的行动顺序,却被套入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排序中,即具有“平行结构”的特征,无论宏观内容还是微观内容的编排都是平行展开的。这种冲突的一直存在,使得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是变为简单的“代数和”,课程一体化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确定使课程一体化得以实现的知识组织的框架和顺序,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

商教融合为解决课程序化结构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商教融合的课程适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具有形象思维,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来源于生机勃勃的工作世界的过程性“串行结构”行动顺序一致,因此学生们非常欢迎企业带入学校的课程。其次,商教融合的课程是以“行动”为导向的。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天然地为了效率而教学,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度教育”使得商教融合的课程只教“怎样干”与“怎样干得好”,让学生在过程中生发出知识和能力。再次,商教融合的课程是与情境有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与工作过程之间的纽带。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获取信息、计划、实施、评估。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显现。

总之,只有实施基于商教融合下的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一致,培养目标与职业功能一致,教学过程与职业情境一致,社会认同与社会价值判断一致。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校本教材;一体化

传统教材通常是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已很难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编写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学,传统的教材根本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以及现代中职生的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适合当代中职生需求的教材迫在眉睫。笔者认为,编写计算机校本教材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用为准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是专业课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门专业课――计算机应用,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课程。离开了社会职业的需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是高新技术的集合产物,更新换代极快,因此,更应注重社会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会被推入市场,而劳动力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教学工作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了过时的“废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更新,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职业岗位类型在不断变化,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因此,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的学生。为此,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应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依据。

二、实用为先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这意味着学生要把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这要求学生要掌握与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因此,编写的教材也要与市场相适应。例如,现在市场上急需速记员,笔者与科组的教师们一起编写的《五笔字型录入教程》校本教材中就增添了《指法训练要点》这一章节,强化学生录入速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要才能科学地设置计算机课程,实用的知识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够用为度

传统教材通常是根据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来编写,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结构特征。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初中毕业的孩子,而且还有些在初中受了挫折或厌学的学生,基础知识非常差。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从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够用为度,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探讨学习,通过任务式教学,用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容易接受。例如,在进行《图形图像处理》任务式教学中,校本教材要求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由小组协作完成,让学生人人参与,涉及的知识在学生能掌握的范围之内,抛弃一些繁文杂字,严谨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学能明白的知识,在合作过程中理解图层、通道、蒙版、滤镜等抽象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理实一体

传统教材通常是分为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学生考证时,还要学习另一本课本,这种课程设置已很难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必须要改革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避免高分低能的“怪才”产生,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改革传统教材,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就势在必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选择和处理教材时,应设置理论、实习、产品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模块,按每一教学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来选编教材。例如,在编写图形图像处理专业教材时,笔者与计算机科组的教师一起将《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与测试》《界面设计与制作》《数码照片处理》等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取舍,并参考有关的电脑杂志、报刊和网络信息,补充了一些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编成了《图形图像处理》一体化校本指导教材,这种教材把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既解决了教师上课难没有场所,又解决了学生只看老师表演没有上机实践的无奈场面,还解决学校教师工作分工问题。理实一体化要求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融为一体,即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同时也给学校提出一体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如一体化场所必需满足理论与实训相配套的设备和环境。当然,一体化中心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发挥聪明才智来完成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开发出既符合学校现状又富有时代感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作者单位: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梅俊涛(1955-),男,湖南省石门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04-02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体现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目前,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立,主要是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立起来的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又称单科分段式或三段式,其特点是课程结构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又划分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两部分。各类课程按照学科知识内容的顺序分阶段递进排列,组成一个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考核,强调重视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课程以验证性为主并单独设课自成系统。这种学科式课程体系带有明显普教的特点,其优点在于:传授的知识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最有效地掌握所学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继承和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学科课程多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学校易于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对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尝试。吸收引进了一些国外职教合作项目,如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许多学校也根据我国国情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近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如:模块化综合课程(将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等三种不同性质课程的某些理论课程适当合并,设置成模块化综合课程);多元统合型课程(建立由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组成的“四元一体”的课程结构,构成所谓“多元统合型”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将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称“宽基础阶段”;第二阶段称“活模块阶段”。构成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有称KH]”课程模式)。

但是,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职业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使得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中仍然沿用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还在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薄弱环节

首先,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上,还是比较重视的,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科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

问题是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自然地认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机制是传授知识,那么在他的教学机制中,考虑课程“知识点”是重中之重。在每一教学课程或教学活动的课程标准上,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等,课程标准不仅要从纷繁浩瀚的职业学科课程知识中析离出一个个可供传授的“知识点”来,而且还要将这些“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起“知识点”体系。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均等地将“知识点”分摊至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学习单元和每节课,然后要求教师逐一讲授、分析、巩固、考核,并据此考核教学任务完成与否。这种职业教育中“知识点”循序渐进式的累加,构成职业教育学习的全部。这就造成学生入校确定所要学的专业(工种)后,一般同一专业(工种)的学生所学的课程都是一样的。教学中不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个人特长、潜在能力大小,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一律统一要求达到同一水平,这种职业教育显然是存在着弊端的,它不利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程学习对潜能大、认知能力强、有进一步学习愿望的学生来说感到容易学习和掌握,学校还可以给其进一步的学习发展提供条件;而对于潜能不大、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些课程就感到困难,费时费力,难以完成。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框架的内涵尚不明确。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应包括些什么,基本的框架还不清晰,没有形成共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方略,造成各个职业院校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实施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真正提升难以考量。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历,从书本到书本,缺乏职业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致使教学中只能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学中由于强调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形式上,重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操,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课堂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能力培养,这就难以避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三,职业知识课程与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割裂是职教课程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职教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部地专业技术学科理论知识,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职业技术学习机会与实际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关系是间接的。例如,我们学校就出现过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了三年后仍然不会。因此,在法律法规上来讲,我国高职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组成部分的今天,高职毕业生还是存在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的现象。

由此看来,职教课程构建的关键不是弄清课程的宏观结构,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如何使学习内容的搭建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职教课程改革与尝试只有从本质上跳过这道藩篱,而不仅仅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上的修补与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1],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尊重我国高职教育现有课程体系现状的情况下,学校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了。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应当是围绕着培养某一特定岗位、特定专业,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展开。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这种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择业和多工种择业的能力,再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等,都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安排应具有动态、服务和岗位定向的特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调整的课程体系优化工作。

如何去做好课程体系的优化呢?对学校而言其核心就在于推进学校教学课程的变革。关键是教学创新,转变教育理念、思维方式,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变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健康发展。

(一)在我们的以往教育中,习惯于“缺什么教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线性思维方式,失之于辩证地分析教育或教学问题,常常陷于“治标不治本”的窘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居高不下。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诸如学生学业成绩不佳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教师没有“传授”好知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教学上仅仅靠增加教学内容是难以奏效的。“兴趣”和“信心”应该同样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元素,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张目之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知识的复述者。独立思考是教师身上核心的东西。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有认知的体验,也要有情感的体验,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求知后的愉悦,不断地挑战自我的亢奋感。因此,“兴趣”和“信心”也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基本点”。一旦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学生才能走向“乐”学之路,教学才能走进高效之道,教育才能走入幸福之门。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的知识、能力、品格等价值的具体实现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活动对教学价值得以实现起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为这一转化过程创造条件,指出转化的路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这种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要尽量开展“项目教学”。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专业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引导内容等“学材”)帮助学生学习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转变成引导、咨询、解惑的服务型角色。让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经历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学生在具体项目任务的完成中来获得必需的知识并主动构建自己的职业知识体系。

(三)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尝试打破原有的职业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的选择性,是关注学生在掌握核心职业知识基础上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自身感兴趣领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内在发展动力。这里要关注两点:一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提高选择性,重点在于把握时展的需求、科技发展的概貌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思考。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二是逐步提升必修职业课程的选择性。如果必修课程的选择性不能在所学职业课程中取得突破,就很难突破学生具有相同知识基础的现状。这种推进可以通过对现有必修课划分为不同层次、类型来实现选择学习。

(四)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于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达到职业教育实现创新的目的,应抛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的新型职业教育。

(五)教学思维素质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教师的教学思维方法直接影响着职教的教育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是处在动态变化中的发展性事业,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课程教学教师要教得有效,必须要学得先进。一个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学习的内容和范围要有所扩展和深化:一是职业教育要求学生要有实践能力。要学会生存和做事,因此,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有实践能力的人学习,不仅要会讲知识,更要会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不仅要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且要会在实践活动中亲自示范、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教师必须善于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要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掌握教研、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教研、科研,可以站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的改造。三是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所教内容的知识更新,更要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交叉知识加强学习力度,提高自身综合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各高等职业院校努力研究与实践,惟有如此,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使适合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技能人才使用之间真正实现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