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交流材料

德育交流材料

时间:2022-01-31 09:2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交流材料

第1篇

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健康人生

由于我校所处邮政路南端,与县政府有一路之隔。虽然近年来的生源各项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部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养成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我校的住宿生、留守学生和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学生思想状况复杂,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至2010年xx县县政府开始创建德孝之城,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我校带来了生机。我校领导班子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了立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渗透中华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加强学生“心、知、言、行”等各方面的自身修养。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熏陶育人。

优雅的校园环境是提供舒适的育人净土,为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校对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全新构思,全新打造出校园环境的整体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让学生在自然、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传统文化的真谛。

1、利用校园自然环境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 。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当你步入实验学校时,首先映入你的眼帘是,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上镶嵌着的:“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愿景及“今天我以实验为荣,明天实验以我为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金字标语,让你真正的感受到和谐的气氛;教学楼前的孔子塑像,及在塑像的东南方向的墙壁上展示着的“仁义礼智信”的字画,在字画的前方,绿树成荫的地方若隐若现的让你看到了“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的大理石刻字,更让你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那红红的“践行修身齐家,爱校敬业的实验精神”几个大字是实验学校全体师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2、利用学校文化环境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1)、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让学校的每一处走廊、每一处楼道、每一处大厅都成为展示儒家思想精髓、国学精粹、教育感言、人生感悟的天地,让墙壁成为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窗口。

学校利用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仁义礼智信”教育的名言警句和好故事推介、中英文名言对照、字画等,精心设计富有层次的楼道、走廊文化,使走廊、楼道具有了潜在的教育功能,使走廊、楼道“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随时都能触摸到祖国经典,感受祖国经典的博大精深。走廊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仁义礼智信”教育的精髓。每一层走廊文化,都突出一个主题,第一层是仁爱;第二层是忠义;第三层是礼和;第四层是睿智;第五层是诚信。楼道文化的建设使整个校园努力呈现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氛围。

(2)、让校风、班风打造团队精神

在每个班级前门的左面墙面上都有一个展示班级文化的展示板,版面里有班主任寄语和班风。通过班集体的班风创建注重了“仁义礼智信”的教育,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师长、爱他人等优良品质;协调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2、3、4楼西侧的展示板)、黑板报、手抄报、征文、读后感等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利用学校人文环境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在教育教学时,学校要求教师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莲 山 课~件 ]要把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的言行中体现出来,要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基础,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真正受到启发。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校班主任实施“仁义礼智信”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

其次,为了把养成教育延续到校外,让学生在回到家时不会“原形毕露”,我校经常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就是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脚、给父母做一道菜、当一天家中主人、给父母一声问候。把所做的事情用文字呈现出来,在班会上交流。我校在广大家长的支持下,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并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真正做到“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把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中。

同时,学校青年志愿者定期到南山福顺敬老院服务老人,给老人洗脚、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小节目等,培养了学生的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正是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引导下,学校的教师拥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有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养之有素的行为:形成了上下楼梯靠右行、见了老师要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的良好文明习惯。这就是实验学校精神文化在师生心中积淀的结果。

4、利用学校文化活动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每个学年的西侧都设立了宣传展示板,展示板中有学生的书法作品、手抄报作品、征文作品,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每周升旗仪式上感恩、爱国教育,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热爱母校和感恩社会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校园精神。我校还对学生进行了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主题的养成教育 及知识竞赛活动,从学生的语言、行为、学习、生活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校园内营造了文明礼貌、积极向上的氛围。还开展了以文明礼仪为内容的“文明礼仪之星”“校园诚信之星”“学习之星”评比活动 。2012年5月份我校特邀请中国感恩励志教育报告团到我校进行“感恩励志”演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都能积极踊跃的参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9月份我校又邀请国学大师王竑锜老师到我校进行“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演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校本,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机制,启智净魂。

为了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本着科学的态度有选择的进行“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使“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完美的心理品质,达到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学校在校本课程上加大力度,以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为基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1、以校本阵地开发,寓养成教育阵地化。

根据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内容精髓,校长组织领导、老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青春·成长》一书,此书分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册。这三部校本教材,把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细微教育中,书内体现了守纪、交友、自尊、责任、尊老、礼让、诚实、珍爱生命等内容教育。同时,为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又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让学生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本课程中,学校安排专人教师任教,生动活泼的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2、以学科渗透建设,促养成教育经常化。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评判。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包含“仁义礼智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教师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与学生进行生命间的交流,树立学生美好品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我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意志品质锻炼;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综合实践教师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制作作品中学会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母校、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养成爱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这都蕴涵这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在课堂中教师巧妙地使“仁义礼智信”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渗透。

3、以国学经典熏陶,促养成教育系列化。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开展“国学教育”,目的在于在全校兴起“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良好风尚,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国学经典实施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天天读(每天早7:20-7;30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经典天天练(利用每天中午12;10-12:30时间段进行国学经典练习写字活动),国乐经典天天听(每天中午12;10-12:30时间播放国学经典音乐边听边写)太极武术天天操(利用大课间操时间进行太极武术天天操活动)。

每当清晨你步入教学楼内时,你就会听到朗朗的“子曰:……”诵读声,在诵读中达到背诵,感受着古先贤的精神文化;每当中午当你步入班级时你都会听见动人优美的音乐,你都会看见学生在那里认真的临摹古诗词字帖,伴着沁人心脾的国乐,学生们在习字中陶冶了情操。体育课上孩子们优美的太极动作让他们感受到的自然赋予他们的无穷的力量,身心的愉悦。

第2篇

                      ----濮塘中心小学参加区德育工作室研讨交流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

1、学校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8年,解放前为私塾,后发展为小学堂,解放后更名为濮塘小学。1957年建市后属向山区管辖,2001年7月划为花山区。

(2)现有规模:学校地处马鞍山市边远山区,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3名。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3)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在岗)44人,教师结构如下:①年龄结构:35岁以下20人(含3个支教,3个三支一扶,8个代课),占45.5%;35—45岁7人,占15.9%;45岁以上17人,占38.6%。②学历结构:本科学历6人,占13.6%,大专学历27人,占61.3%。③能力结构:花山区“教学能手”5人,占11.4%;校级骨干教师10人,占22.7%。④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15人,占34.1%;小学一级教师21人,占47.7%。

(4)基本设施:学校占地2.2公顷;绿化面积5860平方米;校舍面积4586平方米,生均11.1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5000册,生均36.3册。学校设有1个微机房、1个电子备课室,1个图书室、1个体育室、1个少先队活动室,1个阶梯教室,1个实验室,1个食堂。

2、学校办学理念:

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使学校成为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唯“美”的心灵世界。

3、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1)、发展目标:

将濮塘中心小学创办成具有“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2)、重点发展项目:

①发展德育特色学校。

②完善馆室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简介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共进,贯彻落实德育工作常规,以创建农村德育实践特色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班级和文明监督岗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护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活动。近两年,在校内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文化墙”、“师生文化长廊”、“队员宣誓墙”等,在校外积极开辟德育场所:敬老院、烈士陵园、濮家祠堂、实践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濮塘村茶园、东方红水库原生态植物园等等,努力打造农村德育特色。在德育特色的引领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道德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支柱,促进学生在思想品行、文化科学、艺术素养、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项要求,制订学校的课堂常规、每日常规及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由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直接执行,每天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踏实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思想等常规教育。利用清明扫墓、重大节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注重与各班主任、家长及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探讨和学习。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把体验教育、关爱行动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当前最新的信息、理念,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有关当前德育工作的最新动向,确保班主任工作结合现论和新形势的实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通过例会,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家庭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学校定期举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日,成立家长委员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各项任务,并利用走出去请专家进来的方式,通过家长大会、法制禁毒教育讲座等,给家长传授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健全的法律、法制、自律意识。学校还注重加强我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廉洁从教、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落实以德治校方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定好家访计划,进行家访。

3、装饰校园,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和人力物力,粉刷装饰了教学楼和综合楼,在外墙体上安装了金属质地的校风、校训、名人名言等文字。操场围墙的内墙上装饰了校园德育文化墙,文化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画,有激励人进取的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还有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传说。教学楼走廊上张贴、悬挂有伟人像、英雄人物像、名人字画、警句格言。各班级的大门边上挂有班级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上面还有班级格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开辟了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书画、文学作品。各班教室内墙上有师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宣传品。学校开放图书室并设立了多个图书角,由专人负责,为师生读书提供方便。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风景,对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以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发展。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首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活动,既锻炼了师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如四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家乡添新绿”活动,五月份组织学生进行采茶实践活动等等。其次,开展好常规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持续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如每周二、三、四、五的第二节课后为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在广播音乐的提示下,分别进行诵读《三字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再次,学校利用中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有十字绣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等等。

5、学校特有工作:提高“午间管理”的有效性。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12个班级,400多名学生,由于生源分布面广,现有200多名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客观原因,中午到校较早,学校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利用午间时间,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努力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开辟学生发展的新时空,让“午间”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创建的新平台。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督查到位。

成立“濮塘中心小学学生午间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方案制定,审核每日活动和人员安排以及活动的检查督查,每日午间由两名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巡视,负责检查班级值班老师到位情况,确保午间活动正常开展,各类活动秩序井然,努力做到安排从细,活动从实,检查从严,以安排的科学化促成活动效果的最优化,以午间管理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学生特长,打造学校特色。

(2)、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各责任人岗位职责明确,活动内容充实,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各环节定时,定人,定事,奖惩分明。各活动组织老师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活动以“高效,低耗,和谐,进步”的发展主题为统领,以三个“个个”(个个成人,个个合格,个个健康)目标为追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以培养兴趣,激发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监督。

首先,我校明确规定学生到校和离校的统一时间,并发放告家长书,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监督。要求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根据每生的家庭距离学校的路程的远近,规定学生从家出发的时间,由教师掌握到校的时间,做到家庭、学校双方心中有数。如遇到特殊情况双方及时联系,确保学生在途中无逗留、玩耍、进网吧、逛超市等时间,做到校园内外无安全“盲区”。其次,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活动情况了解表,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爱好和兴趣,修改和完善每日活动安排,并向家长公布,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优秀青年教师的逐年外流,导致学校发展后续力量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水平还不高,力度有待加大。

3、农村家庭教育弱化,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冲击。

发展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出台名师培养方案,构建名师工程,突出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办好家长学校。继续挖掘德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文化,加快创建德育特色学校。

四、对区德育工作室的认识和建议

认识: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味。

建议:1、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

          2、组织参观走访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

          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争取合理的资源。

          4、进行德育课题研究,分享研究的成果。

第3篇

    虽然这些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用语,却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礼仪风采,是一个社会人的德之体现。并且,优秀的礼仪风范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亦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初中生群体正是一个刚刚摆脱小学时期懵懂无知状态,而社会意识又不甚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正不断地加强,并且已经开始思想道德上的探索与个性人格上的独立。在此阶段,注重对学生的礼之教育、德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课文德育绝不仅限于此,因为初中英语教材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地理状况、风俗、习惯以及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友谊,教师在给学生宣扬和平的同时,也应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握、钻研英语教材,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材科是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英语口语及写作中的德育新课改以小组为单位,这有利于学生练习口语,但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开口说英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勇气和意志方面的一种考验。教师如果能成功地让学生在每堂口语课上使用简短的英语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成功标志。在英语写作方面,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像写作文那样深刻地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描绘自己的理想、对某个人物简单的评价等,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可以因人而异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效果一定会很明显的。

    初中英语教学最主要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初步形成。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选择一些语篇给学生补充阅读,那么在关注难易程度适当、题材广泛的同时,也应注重语篇的思想性,其实许多好文章都包括德育渗透的因素。教师对材料选取的品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开卷有益”的德育有效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作文的指导时,除了写作技巧外,也应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挫折与困难,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新课改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竞争,因此,这有助于开展英语第二课堂,而这对学生的德育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我们在举行英语演讲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所选的演讲材料以及他们的演讲效果中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同时,定期让学生读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英语小品文章,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有一次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书桌上贴有一些励志的小纸条,但没有一个学生使用英语,后来我与班上的一些学生进行交流,采取了“每日一言”的英语名言展示。如,Theearlybirdcatchesmeworm(.笨鸟先飞)Withhope.nooneshallfail(.只要怀有希望,谁也不会失败)Nopains,nogains.(不劳无获)。这样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又让他们在各方面受到了德育渗透。国内外随时都会发生许多事情,利用好这些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又能从此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很多思想道德内容。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门很有艺术的学问,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去做学生心灵的朋友,与学生一起享受中国“德”的理念,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成长。

第4篇

一、开展校际交流的目的和意义

1.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进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3.促进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4.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开展校际交流的范围.

平川区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有条件时,也可联系白银市三县两区的其他学校开展校际交流。

三、校际交流的具体内容.

1.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研管理、德育工作、档案管理、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等。

2.教研工作。包括以说、听、评课为主的常规教研工作,教研组活动的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竞赛,教学论文的撰写,实验课教学,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等。

3.教育教学。包括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集体备课、各科教学方法学习与交流、作业批阅、差生转化、成绩检测等.

4.其他方面。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绿色学校创建等。

四、校际交流的具体形式.

1.参观校园环境、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德育展室、微机室等各类功能教室,整体感知学校的管理情况。

2.查阅档案资料,包括教学、教研、德育、后勤等方面。

3.听取校长经验介绍,了解学校管理特色。

4.开展说、听、评课活动,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5.就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专题研讨。

6.在“走出去”的同时,可以把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请进来”,组织全校教师听课和评课,学习研讨。

五、校际交流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登谭

副组长:郑新峰、张兰芳、李建成、王仲才

成员:刘备战、刘彩霞、李国君、柴兵虎、陈金祥、李宗芳、白彦革、 高文国、王玉平。

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仲才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校际交流的具体事宜。

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每学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两次,交流学校和交流内容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

2.由校际交流活动领导小组确定参加活动人员,办公室负责通知。

3.参加活动人员须带好笔记本和听课本,记录交流内容,详细填写听课记录。

4.交流活动结束后,每位参加交流的人员须写出1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或总结材料上交教研室。

5.交流活动结束后,由组长或指定的其他人员在教职工例会上,对校际交流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就先进经验和教学法的学习、推广运用作出安排。

6.交流活动结束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根据情况也可组织全校性的学习研讨活动。

第5篇

关键词:德育;欣赏;绘画;制作;以身作则;渗透

德育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国家民族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除了肩负着美育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美术课就是通过美术教学有机渗透德育,做到“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学立德”。美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德育应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学,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在欣赏美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的四大课型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引领学生对美的作品的欣赏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型。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国画、年画、雕塑、建筑等。祖国珍贵的美术宝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中国水墨》、《中国建筑》、《民间剪纸》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间传统艺术,唤起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

二、在绘画的同时,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课本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小鸟的家》、《茂密的花》、《海底世界》等有关动物、植物绘画的内容时,除了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绘画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用画的方式表现内心的体验,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与认识。理解“画”与“话”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保护环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并逐步学会环境保护的常识,增强爱护环境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对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

三、在制作过程中,渗透德育

手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纸工、泥工、布艺、绳艺、平面颗粒造型、软金属材料造型、植物材料造型、木艺等项目。在手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爱人民、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在上《纸花》时,让学生知道花是美好与幸福的象征,通过学习制作纸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上《纸盒游戏》一课时师生合作,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的自由结合,工具材料的互相借用,技能上的切磋、交流、合作,都是培养人与人交际能力,集体主义合作能力,体现友谊的德育因素。通过手工艺制作的学习、制作,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源于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幸福、灿烂。教育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努力学习,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动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手工艺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习惯。手工艺课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学习了服装美术的知识,就应该懂得“自然、高雅、乐观”是一种美,浓妆艳抹,一味追求时装化,并不一定真美。学生学习了环境艺术知识,就要懂得美的环境不是光靠昂贵的材料堆砌的,而是需要有高尚的修养与文化的追求。要使学生懂得,仅有高档的物质享受还不是幸福的全部,能享受人类的高雅精神文明成果,才能使生活更充实、更幸福。

四、教师以身作则,渗透德育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德育

在新课改全面展开之际,我们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作为承载传播外来文化重要载体的英语学科,则更需要教师在中英两种文化冲突中彰显中国道德的美感与魅力。那么,怎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地贯彻德育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1.词汇教学中的德育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简单的一个词汇貌似平常,却可以表达出最深厚的道德内容。如,在教授初二英语中“disable”这一词汇时,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这个词的词根,那么学生会找出“able”,而“able”是指“能、能够”的意思,于是我先让学生用“able”造句,意为“我能……”,然后让学生翻译:“懒惰让他丧失了好机会。”“Laziness disabled him to lose the good chance.”通过这种别有用心的举例和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在对“能”(able)与“不能”(disable)所形成的鲜明后果有所认识,在此之后,我会展示disable的形容词disabled(残疾的),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无能也许会导致一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从而让他们从内心出发,争当一个“能”人。当然,我们教师不能给所有的词汇都赋予浓厚的感彩,因为过多地强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精简”才行。

2.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德育

初中英语课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物、健康教育、娱乐等各个方面,这些选材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感知并享受到“德”所带来的魅力呢?在此,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Making New Friends中,讲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如Look,listen and say中的Good morning,还有Nice to see you等问候语。虽然这些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用语,却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礼仪风采,是一个社会人的德之体现。并且,优秀的礼仪风范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亦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初中生群体正是一个刚刚摆脱小学时期懵懂无知状态,而社会意识又不甚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正不断地加强,并且已经开始思想道德上的探索与个性人格上的独立。在此阶段,注重对学生的礼之教育、德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课文德育绝不仅限于此,因为初中英语教材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地理状况、风俗、习惯以及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友谊,教师在给学生宣扬和平的同时,也应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握、钻研英语教材,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材科是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

3.英语口语及写作中的德育

新课改以小组为单位,这有利于学生练习口语,但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开口说英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勇气和意志方面的一种考验。教师如果能成功地让学生在每堂口语课上使用简短的英语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成功标志。

在英语写作方面,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像写作文那样深刻地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描绘自己的理想、对某个人物简单的评价等,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可以因人而异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如果教师能长期坚持,效果一定会很明显的。

二、英语第二课堂中的德育

初中英语教学最主要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初步形成。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选择一些语篇给学生补充阅读,那么在关注难易程度适当、题材广泛的同时,也应注重语篇的思想性,其实许多好文章都包括德育渗透的因素。教师对材料选取的品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开卷有益”的德育有效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作文的指导时,除了写作技巧外,也应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挫折与困难,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新课改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竞争,因此,这有助于开展英语第二课堂,而这对学生的德育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我们在举行英语演讲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所选的演讲材料以及他们的演讲效果中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同时,定期让学生读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英语小品文章,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有一次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书桌上贴有一些励志的小纸条,但没有一个学生使用英语,后来我与班上的一些学生进行交流,采取了“每日一言”的英语名言展示。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me worm.(笨鸟先飞)With hope.no one shall fail.(只要怀有希望,谁也不会失败)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这样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又让他们在各方面受到了德育渗透。国内外随时都会发生许多事情,利用好这些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又能从此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很多思想道德内容。

第7篇

一、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四、德育工作要走出校园

第8篇

关键词:网络 高校德育 正面效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特征和使命。高校德育工作也开始与网络密切结合起来。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一、网络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途径

网络在高校教学课堂的广泛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许多优秀的教学网络资源,如教学课件、教案,还有各种视频等,这就摆脱了传统教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缺陷。其次,网络是最好的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网上的信息,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其他各地高校德育工作的最新信息,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高校的优良成果,同时也可以吸取某些高校由于在德育工作上不足而造成严重问题的教训。再次,教师间还可以通过沟通,探讨新的德育工作的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由此可见,网络的出现,使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得以提高和完善。

二、网络有利于创建积极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德育教学形式

德育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而教条式的、生搬硬套的说教形式正是年轻人所极力排斥的。因此,积极创建一个轻松的、便于高校年轻人所接受的德育形式就成为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第一个瓶颈。网络的运用,是原本静态的德育知识通过动态的图片、视频等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充分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强烈的视觉刺激也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这些德育知识的记忆力。此外,在网络上选取与现实最为接近的德育素材,是德育工作生活化,与时俱进,也无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厚,同时生活化的德育内容也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与理解。

三、网络形式下的德育内容迎合了学生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毋庸置疑,网络这种新科技产品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网络上的游戏、视频等更是给学生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不少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之中。在这种情形下,普通的说教形式的德育工作是很难开展下去的,强扭的瓜不甜,相反,这样的说教反而使学生更加的叛逆。因此,基于网络形式下开展德育工作,如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发挥他们的计算机技能,将素材做成生动的小动画等,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也使我们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通过自己动手在网络上找素材,首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其次,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的资料在班级上得到大家的认同,这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刺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的努力与积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样的活动也避免了学生终日沉迷网络游戏等,大大减少了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网络便利了沟通,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德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例如,恋爱问题等,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价值观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网络的普及就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在交流沟通上的难度。网络最主要的还是作为一种聊天工具,网络避免了师生直接接触的尴尬,使学生更大胆的、更轻松的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就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能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也使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

五、网络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平等而且轻松的交流环境

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体系庞大的工作,要展开这项工作就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环境是影响德育工作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来说,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类。人文环境是指高校内的教育风气,学习风气等,自然环境是指周边环境,主要是指一些硬件方面的环境。如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网络环境成为了一种新的交流环境。它与以往传统的交流环境相比明显的体现出了其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中,交流者无需提供真实的姓名,年龄,职业,甚至是身份等。而且,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环境中人人都可以较为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而不必面对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比如说,老师和学生两个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遇了,他们就变成了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甚至不知道陌生人的长相、身份,这时这个学生可能会很放松的与这位“陌生”的老师谈心,而丝毫没有戒备。这是平常在现实的交流环境中所不能做到的,现实中学生往往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戒备,而无法真正的与老师交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环境实现了教师以前向学生灌输思想的方式到现在从心里上引导学生的方式的转变。这对当前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有很大作用。

六、网络开创了高校德育的新模式

我国教育发展尽管有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但是“讲解式”的教学一直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模式。所谓“讲解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原有文章意思的理解,而不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倡。而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逼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模式在以前的教学中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有“制造”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创造”。在这一点上,网络促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即,引导构建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资源丰富多样,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资源材料,然后分析事物形成自己的思维,并用这一形成的思维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来评价事物,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面对的学生往往人数较多,而不能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而往往统一规划,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教学相长,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现在利用网络的庞大资源,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科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克服以往传统上的弊端。另外,网络还改变了以往交流那种简单的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网络下的师生交流是互动的,是对话的,实现了交流的情景化。所以说网络开创了德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德育对话教学在实践中的困惑

德育对话教学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德育教学方法,是德育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德育对话教学理念是对传统德育理念的一种重大冲击,在现实生活中,德育对话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德育对话教学所面临的困惑。

(一)刻意抑或随意

相对于传统教学预设的目标而言,德育对话教学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生成性是德育对话教学的一个基本属性和突出特点,以至于人们总是把德育对话教学和建构生成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对话即生成,德育对话教学就是生成教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在德育对话教学那里,生成和预设并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然而,现实的德育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刻意注重生成而忽视基本的教学目标的现象。

(二)对话抑或讲授

在教师的意识里,一提起德育对话教学,就是互动、合作、讨论、质疑、探究、体验,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等,对话与讲授是对立的、矛盾的。其实,这是对德育对话教学的极大误解,是对德育对话教学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三)数量抑或质量

在德育对话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一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如教学活动中老师经常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而随声附和“对!”“是!”“好!”的教学对话,就是一些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对话。这种对话的结果也只是课本知识的再现,不存在任何生成和建构。

(四)理想抑或现实

即使是有对话意识的学生,也可能因不具备必要的对话能力而无法顺畅地对话,这主要由于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某教师在上高一法律课的时候,提出“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这一讨论话题,结果学生的发言并不积极,效果不佳。笔者认为,这个论题显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偏离甚远,因而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经验找到话题,从而失去了对话的兴趣。这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对话,只能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学生对对话的这种抵触情绪形成,他本身对教师话语的体悟与接纳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形下,对话互动是难以想象的。[2]

二、德育对话教学实践中困惑的原因分析

德育对话教学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缺乏对德育对话教学本质的理解

不少教师认为德育对话教学即是课堂充满对话,认为对话越多越好,从而盲目追求对话的数量而忽视对话的质量。结果,在实践中,“对话”式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并导致大量的无效对话产生,使对话过程终于被异化为机械式的问答预演,甚或是教师提问时,不同程度水平学生的集体附和。

(二)依附式师生关系制约了德育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亦即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宰者,他们对学生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表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顺从者、旁观者和被强制的逆反者,处处表现为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这种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学生处于被动的倾听者状态,因此,师生关系经常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教学中没有了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德育对话教学也就无法有效实施。[3]

(三)学生缺乏对话意识及对话兴趣

传统独白性教学模式中,学生个体更多地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学生很少有表达自我感受和意愿的机会,老师和学生对话意识淡薄。另外,对话内容陈旧,德育对话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成为学生缺乏对话兴趣的重要原因。

(四)教师对话能力不足且缺少爱岗敬业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许多教师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高。

三、德育对话教学实践困惑的超越

要有效实施德育对话教学,就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对话意识、创设对话情景、设置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对话话题。

(一)重构师生关系:德育对话教学的前提

德育对话教学的建立要求重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平等的、独特的个人,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做对象,而是共同参与对话的合作者。因此,只有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构建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平台,让学生敞开心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话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融,促进师生共同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培养对话意识:德育对话教学的关键

要让对话走进课堂,就要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要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乐于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要尊重每一位对话者的不同观点,为每位对话者提供自由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同时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积极地思考和互相交流。在对话过程中的评价上,德育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应以肯定和赏识为主,做一个善于倾听者。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德育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4]

(三)创设对话情境:德育对话教学的基础

要开展理想的德育对话教学,就应善于创设对话情境。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利用多种手段,激活对话中的各个要素,构建生机的成开放的、充对话情境。

1.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环境。通过合作、对话与互动,可以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个人认识上的偏差,产生新的视界,建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与此同时,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总之,通过德育对话教学,多种观点都被加以考虑,所以理解得以深化,意义得到赋予,知识得以建构。

2.创设丰富多彩的对话情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展示可供对话的情境。如图画、音乐、动漫、影视材料、案例、故事叙述等,使学生在各种生动的情境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四)设置适宜话题:德育对话教学的重点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德育对话教学以问题为起点,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来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标。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德育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话题要难易适中。在选择话题的时候,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因而话题的选择要与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使他们有话可说。

2.话题要贴近生活。传统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过分推崇知识、技能的识记、理解和掌握,致使课程内容单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德育对话教学倡导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典型材料,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思索促进人格品质的发展。从这一点出发,德育课对话内容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内容的选取上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5]

3.话题要丰富多彩。德育课本身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法律等丰富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德育课话题不能只拘泥于课程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大胆地开拓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话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成长。

4.话题要妙趣横生。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5.话题要有益于学生。话题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德育对话教学的改进既来自教师个体的积极努力,又受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深刻影响;如果教师都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专业发展目标上体现德育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师生关系,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对话教学的理想效果,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德育对话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2]全,王梅.德育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3]康建琴.德育对话教学:内涵、特征与原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9).

[4]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第10篇

关键词:以德治校;开拓创新;理论实践;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也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校一直把培养学生“成人”作为我们德育工作的重点,更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连续被评为区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并在区德育办组织的汇报交流活动中做养成教育的专题报告。我校还成立学校的科研工作群,倡导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更加促进了我校德育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一、以德治校,开拓创新

作为领导者,我首先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并且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座右铭,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锻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做一名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领导者。同时,我们要求教师也要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我校独特的教育模式。

二、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自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积极带领学校的教师认真做好每一项有关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地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科研组认真撰写科研工作计划,并做好计划的落实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德育科研工作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到从工作中来,再回到工作中去,使科研工作不流于形式。

我继续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①加强师德建设。我认真抓好师德建设,组织全校教师在教师会、班主任例会、报告讲座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好优秀师德标兵精神,积极开展师德讨论,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要把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鼓励教师多读书,成立了学校教师的学习群,大家在业余时间可以在网上学习交流,努力帮助教师把读书成为自己需要的事。二是要引导教师勤于反思。鼓励教师平时多做教育教学随笔,积累教育教学案例,学期末把反思整理成册、形成研究成果等,使教师们领悟到自己的提升不但使学生受益,实际上更受益的是自己。②抓好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管理。我要求德育主任认真组织好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工作例会,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通过班主任例会,要求班主任及时填写好班主任工作月汇报表,即时对上阶段的德育工作进行小结,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德育薄弱环节进行重新布置。通过“五项常规竞赛”、检查《班主任手册》、德育组成员听晨会课、班队课等形式了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情况,并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向全校班主任作检查反馈。为了提高广大年轻班主任的业务水平,本学期对我校新增的两名年轻班主任,继续采取了“以老带新”“师徒结队”的方式,帮助新班主任茁壮成长。

(2)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实施“好习惯是成才之道”的育人理念。构建完善德育管理体系。我校在省标准化先进学校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成功源于好习惯”的特色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德育工作。建立并完善了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包括德育副校长主抓全面工作、德育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思品教师、家长、社区为骨干的庞大的德育队伍,形成合力,机构健全,分工明确,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好习惯是成才之道”是我校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要求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在走廊轻步慢走,文明礼让,上下课排队进教室。班级设立多项自我管理岗位,课间纪律由学生自己管理,每班由专人负责,每周一总结。此项工作成效显著。

三、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我校注重创新,为教师搭建课题的研究平台,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心理导航》等栏目的活动,定期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学术沙龙活动,活跃学校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主动宣传教育科研,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从制度管人到人文关怀,达到人人都是德育科研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四、规范管理,转变习惯

在课题研究方面,我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指导科研组按低、中、高年级分类制订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方案做好过程性材料。我们根据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同时指导科研组做好科研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写出规范的阶段性总结报告。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和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洗礼。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了课程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创新,转变了师生的行为习惯。

每学期学校都组织课题实验课活动,课题组成员通过听课,做实验课观察量表,课下交流研讨,认真分析实验课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积累经验,课堂上再次实践、探索,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五、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要确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思想上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二是以德育科研为中心,在班级管理上寻求新的突破;三是培养青年,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要积极鼓励,多帮助、多引导,努力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总之,以德为本,科研先行,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引导教师转换观念,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所以,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和教师一起共同学习和提高,共同营造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孙锦涛,等.成功校长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情境;辩论;案例

德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教师在班会上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地说,而学生呢?此时的学生在做什么――“神游”,因为教师在讲台上讲,大部分学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听,这样的现象导致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效率较低,学生的德育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要想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说教”,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有效开展德育,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德育教学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通过情境展示活动来进行德育

借助情境展示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将枯燥的说教形象化,是帮助学生形成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活动。所以,在德育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在直观的情境展示中明确相关的道理,以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组织学生进行扮演活动,如,组织学生表演“网吧诱惑”的情境,即: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两个迷恋网游的学生,让学生拿出自己平日里玩游戏的状态,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网”“文明上网”的德育,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上网、文明上网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沉迷于网络对自己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态度。

又如,组织学生表演“父亲的爱”,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孩子,分两个场景进行表演,即:一个是孩子抱怨父亲经常不在家,对自己关心少。另一个是父亲在忙碌地上班,挣钱。两个情境分别进行,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平时的抱怨,对父母的不理解,并顺势将“亲情”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懂得珍惜亲情。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表演情境的创设,德育效果要比简单开展以“网络”“亲情”等为主题的班会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与德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借辩论活动的组织来进行德育

辩论活动的组织是素质教育以来进行德育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辩论主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针对某一观点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目的就是让学生交流和思考,在互相讨论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也为学生德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组织学生以正、反两方来对“挫折是坏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挫折是好的,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两个观点进行交流,自主选择自己的观点,并选择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学生可以借助一些名人的故事,比如司马迁的故事来说明挫折产生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坏的,等等。组织学生针对这个观点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最后组织学生对正确地对待挫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帮助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辩论主体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搜集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而且对学生观念和思想的形成以及健康的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通过案例分析活动来进行德育

借助案例分析活动进行德育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从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比如,组织学生对“苏武牧羊”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苏武为什么要忍受饥寒交迫而不投降?这一案例的分析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

又如,组织学生进行“陈景瑞进图书馆”的讲故事活动,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艰苦奋斗,并帮助学生在数学家的故事中认识到科研的不易,进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交流活动,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和知心朋友,一来能够从教师自身做起,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二来能够让学生在与教师交谈中正确对待某些事情,用教师的观点和看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等等。总之,这些德育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真正促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个思路:全局工作要深化、具体工作要实化,运行机制要创新化,工作绩效要成果化。

三个目标:

1. 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学习+二级传导”三线推进的培训模式,通过“构建学校和谐的与网络”专题培训,深化理念,提升技能,促进德育领导及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

2.在初步形成校本德育特色的科研模式基础上,总结经验,注重引领,整体推广。

3.以心理教研会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全面提升我县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三个转型:

一、德育科研的转型

由xx——xx年度开展的关于《全教科xx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实验研究的初步尝试与摸索阶段,向xx年度和谐德育“xx”规划重点课题的全面推广阶段转型。

在过去的五年科研研究基础上,xx年度,教研室将通过宣传、指导、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手段,以点带面,面上推广,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全力做好“xx”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的申报及开题工作。

二、培训对象的转型

由对班主任的培训转型为对德育领导及班主任的培训。

1.以往的培训对象为基层学校骨干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师,本年度,为了大力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努力发展德育特色,坚持推进德育工作创新,教研室将把培训对象重点确立为学校德育主管领导上来,立足德育科研,以“如何构建学校和谐德育网络”为主题,采取辅导讲座、交流研讨、答辩质疑等方式对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及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对集中培训后的二级传导落实情况的管理,做到有序、有效,有成果。

2.结合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六个一”创建活动,开展德育领导及班主任论坛,为德育队伍的成长提供平台,促进交流,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3.为了促进德育领导的专业成长,开展《xx县中小学德育领导才、能大比拼活动》。评选活动以全县中小学德育领导为申报对象,以设计一个以某一年级学生为对象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现场演讲以及特长展示为评选内容,分别予以量化打分,并按参赛领导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

三、心育渠道的转型

以往的心育管理模式是以培训及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等为载体,本年度教研室将以心育教研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通过观摩、研讨等双向交流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1.在xx年度心理健康“十佳”教师评选基础上,组织开展《xx县xx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大会》,研讨大会采取示范课展示、现场说课、教研员评课以及专题辅导等方式,旨在提高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素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和谐、阳光、快乐、健康”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预计在xx年上半年教研室组织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展演暨颁奖大会。

3.本年度,教研室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阳光评语征集活动,并将优秀评语汇编成册,在教师中广泛推广。

其他工作:

1.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视导,注重引领。

3月中下旬及9月份教研室将采取听课、座谈、查阅材料、现场查看、指导反馈、问卷调查六种方式,对县城及农村10所学校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视导检查。

2.精心建设德育网站,搭建德育教研平台。

(1)整体规划,强化管理,重点关注网络培训及网络教研的参与度。

(2)鼓励学校、教师撰写教育管理经验性文章、教育叙事及教育心得,注重资源共享。

(3)对发表的文章要严格把关,使其内容健康、具有可操作性或长效教育意义。

3. 加强管理,注重学习,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1)继续本着和谐融洽的管理原则,服从进修学校的管理大局,努力工作,注重部室内的常规管理与人员之间的团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