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2-25 10:1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第1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基本情况

乡现有精准扶贫村3个,精准扶贫户443户,一般贫困村7个,贫困户1116户。2015年脱贫解困贫困户70户贫困人口300人;2016年实现149户400人脱贫;2017年实现116户352人脱贫;2018年实现108户342人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3个精准扶贫村、7个一般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每名干部联系2—3名贫困户,根据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发展规划;其中村、村、村三个精准扶贫村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办公;根据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乡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方案》并下发到各村。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社干部会、群众会、院户会、办黑板报、大张旗鼓地采用张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语,制作精准扶贫工作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人人皆知,人人尽知,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更加坚定了广大干群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3、严格管理,逗硬考核。根据巴委办〔2015〕64号文件要求,乡党委与“第一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及年度工作目标,每位“第一书记”都建立了工作档案;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等方面组织专班专项督查,严格考核;同时,乡上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此项工作作为乡党委、政府长期性重要性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确保工作力度不变,做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长期准备。

第2篇

按照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文件精神,X年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开展落实有关脱贫攻坚工作政策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成立以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召开党组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整体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结合X镇X村实际,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指定具体工作人员落实,提高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利用集中学习不定期传达学习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指示要求,通过学习领会,全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真正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意义。

(二)做好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工作。

一是X年我中心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全体干部深入帮扶村走访调研,对建档立卡户的生产生活现状、收入来源、人员组成及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种植养殖、发展愿望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立足帮扶村产业发展,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是我中心积极深入X镇调研,根据土壤条件,鼓励其品种差异化发展,X年支持X镇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X亩,截止目前已全部种植完成。

三是在春节前夕,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安排资金购买大米、面粉、食用油对X镇X村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四是协调X镇X村与立兰酒庄签订流转土地协议X亩,目前正在平整土地,将用于新建高标准酿酒葡萄园及新建一座酒庄,酒庄建成后将为周边农户提供X个就业岗位,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三)深入“下基层联系点”。

一是我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与“下基层”联系点X镇X村两委班子展开座谈交流,与X村两委班子详细交流了X村目前的基本情况,脱贫富民工作的进展,扶贫工作的经验性做法,共同深入探讨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以及我中心帮扶工作的成效。

二是协调X村与周边酒庄(企业)建立长期用工协议,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X月X日起成年葡萄出土施肥,每天有近X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群众占到X%),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X年,支持X镇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X亩,截止目前已全部种植完成。X年,葡萄产业扶贫X万余人次,为农民增收X万左右。

二、特色和亮点——“产业扶贫”,成效突出。

一是结合我中心管理X市葡萄酒产业的实际,为X村群众搭建长期稳定的务工平台,实现增收脱贫,引导X市葡萄酒企业回馈社会、助力精准扶贫,并形成双赢的长效机制,走产业扶贫之路。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葡萄种植及管护方面的知识培训,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助力帮扶村和立兰酒庄签订流转土地协议X亩,目前正在平整土地,将用于新建高标准酿酒葡萄园及新建一座酒庄,酒庄建成后将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中心人员少、资金缺乏,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力量薄弱,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由于工作职能限制,在帮扶中利用自身的力量启动脱贫致富项目有较大困难,帮扶的长效性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沟通,积极主动与帮扶村沟通联系,适时召开帮扶座谈交流会,准确掌握他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需求,研究帮扶对策,为帮扶村扶贫工作理清思路。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酿酒葡萄种植及管护方面的知识培训,葡萄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量很大,结合X村实际,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

第3篇

工农村第一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2016年,我有幸被选派到东风乡工农村任扶贫一书记,衷心感谢单位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我到最基础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提境界。组织的安排,既是一种信赖,更是一种考验。我深感责任重大。工农村现有贫困户44户86人,其中,脱贫37户75人,未脱贫7户11人。为了切实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把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实好,实现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实现工农村2019年末脱贫摘帽,我将在区委区政府和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工作实际,紧密团结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认真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工作,当好扶贫工作排头兵,完成好组织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

一是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对选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服务意识、戒除浮躁情绪,安下心来,把扶贫工作抓实抓好,虚心向先进、向扶贫办请教,学习业务知识,向农民群众请教,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克服自身能力不足和经验不够的短板,不断提高推进农村工作的能力,为脱贫摘帽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加大力度关注贫困人口所需所求,着力在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协调争取本单位和上级其他单位的帮助与支持,在吃透上级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结合工农村实际,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真正让全村农户体会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配合好本单位和工农村,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是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作为扶贫第一书记,全面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对自己保持高标准、严要求,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加强同村级班子成员间的沟通与协调,严格遵守选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给单位添麻烦、不给群众添负担,自觉接受监督、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以自身良好的形象赢得村民的信任和尊重。

四是深入群众,主动站位。 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础,反复入户宣传扶贫政策,了解贫困家庭所想所需,竭尽所能为贫困人口想办法、找出路,努力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对履行好第一书记这一职责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来自经开区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来自工农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更是工农村广大群众对脱贫成果的热切期盼。我决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一定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奋斗,一定完成工农村脱贫摘帽任务,让组织满意、让群众满意。

谢谢大家!

第4篇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为民服务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对于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农民群众同步小康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和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地方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消灭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成为各地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展村集体经济

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此后多次在调研考察中对精准扶贫进行强调。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根本,是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受自身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单个主体很难依靠自身发展产业从而脱贫,这就要求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产业必须依靠外来“输血”带动或者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带动。相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制主体而言,公有制性质的集体经济能更好地发挥扶贫功能,促进贫困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能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更多地惠及群众。

发展集体经济是在产业扶贫中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键。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和部分群众深度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中更加注重公平,更好地巩固农村集体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地位,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在调节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中的作用。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镇宁实践

镇宁自治县本寨镇目前共有4815户20485人,其中计生协会会员2312人,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4000人左右,占全镇户籍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本寨镇近年来运用“支部+协会+基金”的方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式发展。

建立扶助基金。本寨镇通过将计生事业经费30万元注入镇级“幸福家庭”扶助金专户,同时面向社会募捐和镇政府配套注入3至5倍资金,在各村设立了村级“幸福家庭”扶助基金。截至2015年底,镇村两级共筹集扶助金70余万元,实现全镇10个行政村“幸福家庭”扶助金全覆盖。

用好扶助基金。利用“幸福家庭”扶助金加大对移民搬迁、国土整治、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的扶持。同时,积极盘活村级资产“筑巢引凤”,在引进企业或大户时,由所在村与公司或大户商定,将8%的收益注入到所在村“幸福家庭”扶助金中,注入资金逐年递增,以20%为上限,促进村集体经济滚动壮大。

促进产业扶贫。采取“幸福家庭”扶助金贴息贷款、入股发展等方式,帮助计生家庭、会员家庭及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发展村级产业基地6个,促进村集体增收16万元,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90元。

实施帮带、关爱行动。通过协会会员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的“支部+协会”“协会+农户”双联双定机制,每名协会党员与10户群众结成帮带对子,对帮扶对象实行分类定责和包户定责,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连锁效应。扶持2个村建立电商合作协会、扶助2户困难“独双户”家庭大学生、5户贫困家庭大学生、1户因火灾造成经济困难的计生户,2016年春节期间慰问困难计生家庭20户,共计发放慰问金2万余元。

本寨镇“支部+协会+基金”的模式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消灭“空壳村”、促进产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偏远落后山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借鉴。

发展村集体经济

要聚焦偏远落后山区

偏远落后山区集中了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层面广、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难等多重特点,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和y点。精准聚焦偏远落后山区,通过整合资源、资产、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显得尤为必要。

既要“改革”又要“改善”。对于偏远落后山区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向改革要动力。

一方面,要加大“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力度,以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确权、赋权、易权各个环节工作,搭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架构,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朝着集体经济形式发展。要秉承和发扬镇宁“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马鞍山精神,把弘扬马鞍山精神与抓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快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进程,让农业合作社成为做优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村集体经济管理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政企分离,党支部、社区、股份公司三者独立,各尽其责,避免村集体经济朝“大锅饭”方向发展。

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对于“空壳村”来说,“第一桶金”很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完善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更为重要。

必须坚持“开放引领”战略,引进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培育大企业,通过资源统筹集约利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升级转型。要充分利用好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把产业布局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把本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要发展城郊经济,积极引导地处城郊接合部、集镇边、商贸工业区附近的村,充分利用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区位优势,盘活土地资源,扩大招商引资,通过集体资产出租、入股等方式增强“造血”功能。

既要“支持”又要“支招”。后发地区的快速追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及金融机构要在项目和资金上加强支持力度,细化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的同时,注重“扶贫先扶智”。

首先要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入村支“两委”,当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其次要建立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用人机制,打消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顾虑,增强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思想。第三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家与成功人士向村回流发展,实施好“千企帮千村”行动计划,带动村集体组织在市场中找准自身角色定位,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此外,基层组织要挖掘、培养本村的优秀人才,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发挥好本村优秀人才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农户;专业项目;发展障碍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1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的目标要求。消除贫苦、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阶段,全面脱贫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属于贫困人口大省。2014年底,河南省还有53个贫困县、8,103个贫困村、576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农户是欠发达地区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元,因此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是河南省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户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家庭收入由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构成的农户为兼业农户。目前,国内对农户兼业的研究主要包括兼业行为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扶玉枝认为农业收益相对低下以及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郝广海等人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认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收益差别是造成兼业的根本原因,并利用调查数据建立农户兼业二元Logistic模型证明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的最高文化程度和是否拥有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户兼业有显著正面影响,而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对农户兼业的影响相对较小。李文认为农户兼业是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而机会成本较高时农户的自主选择,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商品经济发展具有突出作用。

本文研究的专业项目与兼业概念不同,指农区居民在不离乡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农行为和农业内的职业多样化,如蘑菇等经济作物大面积的种植。因为农户经营专业项目的过程中不离乡,所以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收入,而且对于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专业项目发展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河南省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013年2~3月份,在河南省范围内,考虑区位、交通通达性、资源和经济水平4个方面因素,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了25个代表性村庄,每个村庄随机抽查农户50~60户,最后形成有效调查问卷1,245份。在调查的农户中经营专业项目的农户有166户。(图1)

三、农户专业项目分析

(一)专业项目种类分析。农户经营的专业项目种类很多,其中39%的农户选择养殖业和种植业,占最大比例;12%的农户从事修理、理发、电焊汽修等技术性项目;13%的农户经营超市或小商店项目。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多个体门市经营得很好,比如服装店、鞋店、家具店、电器店等,也有贩卖木材和销售煤球的店面,与从事蔬菜、水果、豆腐等果蔬类生意的农户比例相当,共有16%的农户选择;6%的农户选择餐饮业类项目;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民思想的解放,土地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耕种小麦、土地中介等项目,4%的农户选择;其他如运输、诊所、废品回收、幼儿园和玻璃厂、预制场等专业项目虽然选择的农户较小,但是对于农民生活的便利、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需要关注。

(二)农户劳动力分析。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不等,从1个到6个,大部分集中在2~4个劳动力。92.9%的农户家庭拥有2~4个劳动力,其中2个劳动力的家庭有47.6%。在经营专业项目的过程中,41.57%的农户投入全部劳动力,而且其中大部分的项目为养殖业和饭店。61.4%的农户是有两个劳动力参与专业项目。究其原因,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的待遇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所以选择外出打工。此外,一些农户反映因为经营的项目规模小、收益低,所以劳动力剩余,打工亦是不得已。

(三)项目经营原因分析。结合与农户们的交谈和对农村发展现状的分析,问卷中把专业项目的经营原因分为9个方面,分别是有相关技术、传统;当地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有氛围、模仿;政府支持;认识这方面的人多,方便得到信息和建议;市场需求好;有剩余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虽然不同种类专业项目的经营原因不尽相同,却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1)

市场、技术和传统以及人脉对农户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40.96%的农户选择“市场需求好”,市场需求对农户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47户选择“有相关技术、传统”,占比28.31%。由于环境限制,普通农户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缺少发展机会,家族传统或者新学习到的技术是很重要的一技之长,尤其是对于从事修理铺、理发店等技术类的项目,这一因素在所有从事原因中是最重要的。人脉资源对农户是同样重要的,亲戚朋友是农户很重要的信息来源,21.69%的农户选择经营其专业项目的原因是“认识这方面的人多,可以得到信息,听取他们的建议”,该因素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氛围”也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其他农户取得较好收益时,容易引起模仿行为,18.67%的农户选择此原因,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中影响比较突出。农村的交通条件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交通依然是影响农户专业项目经营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对超市、个体门面房以及需要走街串巷的项目,10.84%的农户选择“交通方面”。“资源丰富”只是针对需要当地原材料的特殊项目影响较大。政府和劳动力因素对农户的影响是较小的,因为农户的专业项目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较低、自主经营,所以“政府支持”的因素并没有太大影响。同理,因为规模小,通常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所以剩余劳动力是农户开始专业项目经营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四)项目帮助来源分析。虽然农户的专业项目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这里主要考虑项目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即农户在遇到资金困难时,会选择什么帮助来源。对农户关系网进行梳理分析后,我们总结了他们项目经营的9个帮助来源,分别为家人、邻居、族人、亲戚朋友、合作组织、银行、政府部门、村干部和其他。(表2)

在调查的农户中,近90%的农户项目启动时需要资金帮助,有借贷行为。其中,“亲戚朋友”、“家人”和“邻居”是主要帮助来源,尤其是“亲戚朋友”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95户家庭选择,占比63.76%。33户家庭选择“家人”,占比22.14%,26户家庭选择“邻居”,占比17.45%。由此可知,血缘关系和裙带关系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农户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向身边的或是联系紧密的人寻求帮助。“族人”在调查中仅占到6.04%的比例,低于“邻居”十几个百分点。现在农村社会中家族概念正在逐渐淡化,更加关注自己的小家庭。10.74%的比例说明“银行”在农户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合作组织”、“政府部门”、“村干部”为农户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较少。

农民借贷行为较普遍,借贷行为也不是很规范。不过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户是不愿意主动借贷的,除非万不得已,甚至很多农户会因为资金不足而放弃投资意向。一方面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复杂,需要的时间也长,农户要想申请贷款是很难的,所以很多农户向亲戚朋友借款,包括有息贷款和无息贷款,而无息贷款导致的“人情债”也会给农户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受农户自身文化以及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投资的专业项目也比较少。

(五)发展限制因素分析。农户专业项目规模的扩大或者维持受到很多因素限制,总结为以下几点:要素市场的缺陷、产品市场波动、技术和工人素质、政策不好、农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差、区位不好、环境污染等。要素市场缺陷主要体现为土地、资金或劳动力不足,贷款困难。产品市场波动具体体现为市场需求小或有季节性、竞争激烈。技术和工人素质限制表现为赶不上技术、产品的更新或者找不到技术先进的工人。支持性政策实施不到位、没有支持政策或现有政策限制为农户专业项目的政策等限制因素。基础设施指道路、水电和通讯等。农村生产设施中比较有挑战性的是原料和物流。(表3)

与经营原因相似,不同的专业项目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不尽相同,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为改善农户专业项目经营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对具体项目的分析则更方便对症下药。

46.99%的农户家庭认为最主要的发展障碍是要素市场缺陷,其中缺少劳动力和资金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对于养殖业和畜牧业。农户的产品市场波动也是影响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37.95%的农户选择。很多农村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方便,区位条件不好,对于超市、个体门面房等项目影响较大,16.27%的农户选择。选择技术和工人素质、基础设施不完善两个因素的农户比例相同,为9.04%。其他如生产设施和政府政策对农户的影响相对较小,均在5%以下。在所有选项中,环境因素是对农户项目经营影响最小的,这一方面说明农户专业项目规模小,对环境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农户并没有注意环境问题。问卷中设置的“其他”选项所占比例并不低,位于第四位。通过与农户的详细交谈得知很多农户受小农意识的限制,安于现状,并没有想过要扩大规模。此外,他们认为规模小,风险也小,所以并没有继续发展和扩大专业项目的想法。

四、结论及建议

上述各方面的分析为精准扶贫中“谁来扶”、“怎么扶”两个问题提供了方向,对于农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被调查农区劳动力外流严重。农区劳动力是比较丰富的,92.9%的农户家庭拥有2~4个劳动力。但是,在农区项目经营原因的调查中,“劳动力丰富”只占到了3.61%,在农区项目总体发展限制因素中,要素市场缺陷则占到了46.99%的比例,其中劳动力是构成要素市场的重要成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直处于自发性、兼业性和低层次性的“怪圈”。农民外出就业的首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其次是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农民外出打工时缺乏技能且容易受到歧视与伤害等。农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带动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户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空心村现象和留守儿童、老人等,而且劳动力外流使农区消费能力下降,引起农户产品的市场波动。

(二)农民项目资金缺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三农”问题的日益缓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农民的创业热情普遍高涨,但是农民的创业资金非常匮乏,资金不足是制约农区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接近90%的农户在开启专业项目或者是经营过程中需要资金扶持,其中大部分的农户选择亲戚朋友为其帮助来源,银行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帮助较少,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贷款难是长期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表现。农民贷款难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民贷款担保难、期限短、额度低、手续繁、费用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和农民资金互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农区发展加大政策支持,解决农民资金难题是推动农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农户消费水平低和产品市场波动。收入波动通常导致农民较多储蓄和更少消费,农户家庭收入波动在随着时间增加,不过短期收入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减小。农户的收入虽然相对提高了,但是物价也上升了,特别是子女的教育负担和老人赡养义务、医疗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天灾人祸和生老病死等不确定因素强化了农户消费的谨慎心理。农村的消费市场环境较差,“集市”供给的“间歇性”与需求的连续性是矛盾的,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户消费。产品波动是影响农户专业项目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市场需求又是不可忽视的项目经营原因,由此可知农区居民的消费具有波动性,而农户在项目经营过程中并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特别对于种养殖业,经营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氛围好”,但是如果对市场需求调查不够或者没有好的销售渠道,那么模仿行为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提高农户的消费水平,组织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农商、电商、农超对接等生产加工及产品流通新形式,为农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并应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项目。

(四)农户综合素质影响项目发展。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现代技术更新快、要求高,技术和工人素质是农户专业项目的一大障碍,而且农户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激情。农户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也比较单一,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创新精神等。农户的保守性使他们勤俭吃苦、安分守己,追求小规模和较低的风险,不着眼于开拓和发展,这种小农意识严重地阻碍农户专业项目的发展。农户思想的滞后严重阻碍农区的自我发展,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提高农民素质,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技术的培训对于农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农区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农户的项目中如饭店、服装店、电器店、理发店等对区位和道路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农区基础设施是农户进行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农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和农区日益发展的经济以及农户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较好的道路条件可以改善区位条件,但是农区很多村庄仍是土路,由于缺少管理,通公路的地区,道路损害也非常严重。改善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专业项目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扶玉枝,朱磊.农户选择兼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第6篇

共青团脱贫攻坚自查报告

 

2017年,共青团某某县委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团省、市委“赣青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在县扶贫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要求,结合某某县共青团工作实际,着重围绕社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三大方面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扶贫渠道,加大扶贫投入,丰富工作措施,开展工作,在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了青春力量。主要体现在:

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组织领导,扶贫责任和方向,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团县委今年的重点工作,也是全县各级团组织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团县委领导班子和机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扶贫工作组织保障、制度规划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强化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2017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共工作的组织领导,团县委调整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团县委书记某某同志任组长,全面负责扶贫工作;团县委副书记  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组织协调,协助某某同志做好青年创新创业等工作;   、   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青年志愿服务队组建工作,协助某某同志做好贫困学生家庭帮扶等工作。二是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017年,团县委按照全县扶贫工作驻村工作的统一要求,克服单位人员紧缺的不良因素,选派了一名优秀干部担任帮扶挂点村某某县  镇  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按照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原则上与团县委工作脱钩,专职抓好帮扶村的扶贫帮扶工作。三是不折不扣做好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全县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团县委的工作实际,2017年团县委四名在职干部共计结对帮扶贫困户20户,每周走访帮扶贫困户一次以上,积极宣讲全县扶贫帮扶政策,充分了解并帮助结对贫困户解决住房、就医、就业、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017年共帮助4户结对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毕,帮助20户结对贫困户参加免费就业培训,真正将全县的扶贫帮扶政策落到实处。

二、明确扶贫工作思路,积极促进青年创新创业。

2017年以来,团委通过深入走访企业、农村、农户,积极抓好精准扶贫调查摸底工作,明确了“着力打造当地青年农民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变“输血”为“造血””这一工作思路。2017年以来,团县委积极拓展青年电商、金融机构扶持等帮扶渠道,有效地推动了贫困青年创业和电商、金融等行业实现产业对接、资源共享,着力帮助贫困青年开拓创业思路、完善创新想法,有效帮助贫困青年农民开拓市场。8月29日,团县委帮助对接的10位支持就业扶贫、有贷款需求的创业青年代表来到县政府机关电视电话会议室,参加了由中国人民银行某某市中心支行、某某县政府主办,县人力资源保障局、团县委、扶贫和移民办、妇联及中国人民银行某某县支行协办的金融支持就业扶贫现场对接活动。打通了贫困户与银行的对接合作、解决资金“瓶颈”渠道,切实增强了贫困青年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

三、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强化扶贫工作措施

    2017年以来,团县委充分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突显共青团工作品牌效应,强化帮扶措施,积极动员青年电商、青年志愿者、青年致富带头人等生力军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在帮扶贫困青少年就业就学、走访慰问、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提升了贫困青少年脱贫致富的软实力,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一是多措并举强化扶贫造血功能,不断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2017年以来,团县委在推进贫困青年就业扶贫工作中,积极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多错并举帮助贫困青年解决就业创业难题,不断强化贫困青年造血能力。在扶贫就业宣传上,积极动员各级团干和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力量加入扶贫就业宣传引导中,针对摸底掌握的贫困青年进行某某县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并向他们发放某某县务工就业岗位信息表,帮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考虑就业岗位。2017年团县委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对80余户贫困青年进行了上户政策宣传。在破解贫困青年创业难题上,团县委加强走访调查,了解掌握创业青年资金需求情况,针对贫困青年创业启动难、融资难的问题,加强与县就业局、县中小企业局、金融系统等部门的沟通,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创业青年争取小额贷款。同时,邀请法律、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为贫困创业青年提供有关专业服务和援助,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帮助其参加省、市、县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在拓展贫困青年就业创业渠道上,团县委着力打造电商扶贫平台,努力搭建融组织培育、教育培训、阵地支持、项目发展、融资服务、导师帮带为一体的促进贫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1月23日,团县委联合县商管办举办某某县青年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大会,这对于团组织做好青年电子商务宣传和推广工作,帮助我县更多贫困青年加入电子商务行业,更好的服务青年创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团县委邀请了8名某某县青年电子商务协会会员单位对32名从事电商或有从事电商意愿的贫困青年进行了业务指导,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产品、销售和物流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突出“希望工程”品牌效应,着力提升教育扶贫水平。团委根据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按照团省委实施“赣青扶贫”计划的工作要求,突出共青团“希望工程”品牌效应,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开展扶贫先扶志—“团聚青春能量·助推梦想启航”爱心助学活动、“守望灵山——扶贫扶智”、贫困青少年助学“圆梦计划”、青年电商扶贫、“衣旧情深·扶贫帮困”衣物捐赠等活动,全年累计从各渠道争取贫困青少年助学金8.6万元,走访慰问贫困户、贫困青少年2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学习用品共计12000余元。在“守望灵山·扶贫扶智”活动中,团县委积极调动企业团组织、青联委员、青年电商协会会员、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社会力量,联系上海中汽瑞华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诸暨乐邦公益基金会、江西富人科技有限公司等爱心团体和个人,先后捐资捐物20万余元,结对资助青少年贫困学生68人,为我县“扶贫扶智”教育扶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精准扶贫 实践探索 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53-02

一、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1.推进精准扶贫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密切关心的重点工作,其中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赋予了苍南农商银行作为县域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推进精准扶贫的特殊使命。推进精准扶贫是浙江省农信联社扶贫战略部署的要求,是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的体现,是稳定农村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是稳定社会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2.推进精准扶贫是加快县域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需要。苍南县是原先浙江省的贫困县,下辖19个镇、776个行政村,流动人口数约160多万,本地以农村人口为主,是浙江省第一人口大县。其中,191个行政村被省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为重点扶贫村,全县低收入人数约15万人,占全温州地区低收入人群18%,占浙江省低收入人群近4%,大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是加快苍南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需要。

3.推进精准扶贫是培养忠诚客户群、夯实发展基础的需要。对于银行而言,本质就是服务业,拥有高忠诚度、强关联度、深厚感情的客户是银行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从苍南实际情况看,农户人口是农村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占据农村市场的关键。在推进精准扶贫工程中,扶贫对象是农户,目的是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对于这些农户而言,现阶段对他们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一旦脱贫成功,他们就会成为银行的忠实“粉丝”,在帮助农户脱贫的同时也是培养忠诚客户群,有利于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做强做优。

二、苍南农商银行精准扶贫的实践

长期以来,苍南农商银行以普惠金融为依托,以助力增强贫困人群自身“造血”致富功能为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底,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32.59亿元,占全县银行业涉农贷款的95%以上,支持农户近11万户,带动了33多万家庭人口就业。该行推进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有:

1.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打好扶贫“第一战役”。为了切实做到金融资源有的放矢,该行立足“扶持谁”的调查和选择,认真探索“精准识别”之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户入户调查和建档工作,通过客户经理走村入户、实地走访,采集包括农户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信息、信用情况等在内的综合信息,并根据调查情况以“村公议”形式开展批量贷款授信,全面摸清了全县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切实做到“识真贫”,为精准扶贫打好信息基础。截至2016年底,该行已经为32万户农户建立了“农户电子授信档案”,占全县农户总数92%;共授信300多亿元,户均授信近10万元,建档及授信覆盖全县776个行政村,覆盖面100%。

2.开办专项信贷产品,加快贫困农户脱贫。一是开办“光伏贷”,助推贫困村加快脱贫。通过与藻溪镇政府深入调研,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合作开展“光伏扶贫”项目,目前已为218户农户发放“光伏贷”贷款,金额共计约1500万元。据了解,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后,每户每年能发电7000多度,全部出售给国家电网,可产生约8000元收入。二是开办“统购统销”,助推低收入家庭脱贫。面对农户想要发展,却缺少资金、缺少项目,找不到销路的情况,该行与苍南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及温州市昌盛蔬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统购统销”脱贫项目,向低收入农户发放丰收爱心卡,提供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农户用丰收爱心卡专项贷款资金购买原材料,由昌盛公司负责加工和统一回购,并承担农户部分贷款利息,且农户可另外获得3%的财政贴息。综合贴息与企业让利,这些低收入农户每年可获得不低于2000元的收益。三是开办“助学扶贫”,助推教育脱贫。苍南县为教育大县,每年高三毕业生近万名,针对部分大学生就学困难,该行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工作,开办了贫困大W生助学贷款,苍南籍贫困大学生可向该行申请1万~2万元助学贷款,期限最长达6年,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学生还可享受50%的财政贴息。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约1.2万笔、金额约1.3亿元,共为1万多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3.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助力实现产业扶贫。该行依托苍南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发展为突破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突出主导产业带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助力推动产业扶贫。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基地建设。通过积极推进种养殖基地的生产和发展,推动了灵溪、藻溪、马站等大棚蔬菜基地的形成,支持了沿浦对虾、青蟹,大渔湾紫菜养殖等一批浅海养殖基地的发展,建立了马站四季柚、观美席草、五凤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二是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建设。该行积极加强对“名、特、优”等特色农业产品生产的支持,如苍南农商银行马站支行近三年来共发放贷款8000多万元,支持7500多农户发展蘑菇种植,共支持种植蘑菇面积达5320万平方米;苍南农商银行藻溪支行积极支持农户发展鸵鸟、奶牛等山区养殖业等,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为苍南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三是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该行先后支持发展了苍南县天丰实业有限公司、温州恒信席草公司、江南畜牧厂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外销能力强的农业加工型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如以天风公司为龙头,自成立以来累计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在恒信席草公司的带动下,共有6300多农户通过种植席草增收。

4.合理下调贷款利率,降低农户融资成本。该行高度重视农户的融资成本问题,2016年以来4次下调贷款利率,截至目前,全行贷款平均收息率7.9‰,比年初下降了0.75个点。同时,通过大力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等载体,积极向农户发放中长期贷款,并开放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网上放贷功能,农户可以做到“随还随借”,减少了农户续贷的资金、交通等成本。目前中长期贷款余额7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3.78%。

5.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是开展有效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和关键。该行通过做到“四个广覆盖”,确保农村农户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一是自助设备广覆盖。目前,该行ATM布放总量347台,助农机具451台,行内、跨行电话宝及传统POS总量5521台,分布在全县各个街道及村居,农村地区网格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打通了农村渠道网络“最后一公里”。二是电子产品广覆盖。全行网银(含企业网银)及手机银行用户达38.85万户,电子银行替代率达90.38%,领先于县域同业银行的水平。三是移动渠道广覆盖。该行两台流动服务车全年无休上门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现金存取、结算支付、贷款等业务,增强了农村金融薄弱地区的服务。四是民生业务广覆盖。近年来,该行主动对接政府各类民生业务,积极打造免费便捷的大服务体系,相继了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水电费代缴、粮食直补、林业补贴、渔民油补等在内的各类民生款项中间业务50多种,服务客户数近70万户,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更接地气。

三、县域农商银行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县域农商银行作为县域金融资源融通的主要渠道,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新手段,实现精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1.树立担当金融扶贫“主力军”的责任意识。在浙江省内,县域农商银行在县域同行业中基本上是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客户资源最为丰富的金融机构,这决定了农商银行必须要具备担当县域金融扶贫主力军的意识,要有义不容辞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态度,要从讲政治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度,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精准发力,把金融精准扶贫放在心上,落在实处。同时,对待精准扶贫,要从“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任务中跳出来,要将精准扶贫与自身发展相互融合起来,找准发展定位和主阵地,要挖掘与农户共生共赢之道,开辟一片新的“蓝海”市场。

2.做到“三个建立”,确保精准扶贫对象精准。一是建立健全贫困信息平台。在收集客户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政府有关扶贫部门力量,共同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实行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信息交流,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二是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制定与当地政府扶贫项目相配的扶贫开发系统性融资规划,并根据规划明确重点支持领域,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可操作性强的扶贫项目,逐步构建扶贫项目储备库,对扶贫贷款实行单独统计、考核,保证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贫困人口、具体扶贫开发项目。三是建立扶贫贷款检查机制。由信贷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扶贫贷款抽查,检查范围包括贷款操作规范性、扶贫对象精准性等,进一步规范、加强扶贫贷款的投放,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3.实行“三个着力”,实现精准扶贫正确路径。要紧紧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产业带动,以“三着力”实现“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富裕一方百姓”。一是要着力支持地方传统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地方天然资源优势,通过推动传统农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链对贫困农户增收的带动作用。二是要着力支持贫困山区发展,信贷资金及人力资源优先向金融服务薄弱乡镇倾斜,做好贫困山区信贷的扩面提额工作。三是要着力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开办“互联网+”信贷产品支持年轻创业群体,助力地方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产业带动地方百姓就业,促进加速脱贫。

4.围绕“四个实施”,确保精准扶贫有序推进。一是实施金融产品创新。要进一步下放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创新权限,放宽主要服务贫困农户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标准,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创新,鼓励按照“一镇一策”、“一产一策”等原则,研发制定更加精细、具有区域性、差异化的信贷产品,进一步满足贫困农户信贷需求。二是实施客户经理扶贫贷款绩效单项考核机制。通过优化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将扶贫贷款与一般性贷款区分开,制定扶贫贷款绩效单项考核管理模式,明确客户经理年扶贫贷款笔数、金额等指标,破除客户经理因扶贫贷款利率低影响百元收息率的抵触心理,进一步调动客户经理投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政策。利用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平台,筛选贷款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户,直接对其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解Q农户“贷款难”问题,同时促进农村良好信用环境的形成。四是实施发行“三农债”。通过发行“三农债”,引入域外资金,专项用于发放涉农贷款,一方面为信贷投放资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以低利率满足贫困农户低成本融资的需求。

5.加强多方合作,形成精准扶贫发展合力。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金融支持、社会救济、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对此,要加强多方合作,形成扶贫发展合力。一是要加强银政合作。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规划,加强双方沟通,主动将具体金融工作汇报至上级领导部门;同时,要向县人民银行申请扶贫再贷款额度,进一步保障贫困农户贷款资金。二是加强银保合作。要联合县域保险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农户保险,为金融精准扶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强银企合作。通过金融支持本土龙头、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等,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生产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四是加强与慈善、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在扶贫特定贫困群体上的合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东.“特惠金融”理念下的扶贫攻坚战[J].中国金融家,2016(02)018:86-88

[2] 王茜.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含义及着力点[J].金融发展评论,2016(4)155-158

[3] 盖康,何文媛.关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16(2)74-76

[4] 杜应海.叙永农商银行:精准扶贫 助农致富[J].当代县域经济,2016(3)88-89

第8篇

然而,风景如画不等于生活富裕。在美丽的背后是地处高原,自然条件严酷、贫困现象十分普遍的干旱山区、三江源高寒牧区、柴达木沙漠化地区和环青海湖农牧交错区。长期以来,青海省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特殊类型区域内整体脱贫难度大。全省约9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沟壑林立、干旱缺水、灾害频发的潜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偏远分散,交通不便,环境严酷。这些都是青海扶贫开发路上的“硬骨头”,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青海人民想要在2020年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必须要经历艰难的挑战。

握指成拳才有力

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极为不妙,但青海却并未被当下的形势所困。按照解决最紧要、最突出、最迫切问题的思路,“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37亿元,整合资金超过60亿元,实施了青甘川交界地区、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南部三乡6 个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助推了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据青海省扶贫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青海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7.1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1.94亿元,年均增幅24.3%;青海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达到8.53亿元,年均增幅35.9%。4年间,上百万贫困人口直接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并从中受益,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4..63万人,年均脱贫21.2万人。

可以说,这4年是青海省投资力度最大、扶贫成效最明显、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尤其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牧民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2011年以来,青海坚持围绕全省十大扶贫特色产业,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集中连片扶贫产业等各类扶贫产业项目,建成牛羊养殖、獭兔养殖加工、中藏药材种植等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248个,使28万多户、126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2014年在青海东部、环湖和青南地区建设了4个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为产业化扶贫趟出了新路。针对贫困农牧户贷款难、贷款贵,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青海省扶贫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补改贷”扶贫资金运行模式,投入资金1亿元,在全省82个贫困村开展金融扶贫试点,撬动金融资金4.2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尽管扶贫攻坚的征程异常艰难,但在青海省执政理念的不断驱动下,各级扶贫人团结互助,用勤劳和智慧让一项项扶贫措施从“瞄准”到“紧盯”,再到“扎实推进”转变,由变中突围解题,以更接地气的思路创出了一条脱贫发展“新路子”。

现阶段,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为此,在新形势下,在扶贫攻坚路上,青海省又以更加精准的节奏迈出了铿锵步伐,让幸福渐进。

借力优势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说:“目前,青海‘依托高原独特优势、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亿元,建立扶贫产业示范园15个,其中,2014年已建成4个省级扶贫产业示范园,今年已启动3个省级产业园、8个县级扶贫产业园。扶贫产业园将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农牧业企业经营者和高素质农业技术工人的培训体系,发挥扶贫产业园区带动作用,不断放大产业功能和集聚效应,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也就是说,“外部输血”已解决不了贫困的自身病。于是,青海提出了“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规则,将扶贫方式灵活地转为“内部造血”。

在此基础上,为有效破解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效益低,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能力弱的瓶颈,青海省按照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求,以重点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手段,展开了一场以“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的扶贫新路径。从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形成了输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说起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国各省都有各自的考量和手段,如何让产业扶贫独树一帜?青海有一套独特的法则。

从扶贫产业选择,到后续发展,再到发挥辐射效益,青海都始终围绕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的宗旨,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前提,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动农牧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杆。其中,“特色”二字是重中之重,也是让产业产出效益的关键。

但是,扶贫产业往往落地容易,生根难,要产出效益更难。按照马丰胜的理念分析,不同地区利用不同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是实现产业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特色产业这根“红线”,把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才能使老百姓真正从中获益。

同仁县是黄南州州府所在地,是驰名中外的“热贡艺术”之乡,距省会西宁171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小块农业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带动、集中连片”的产业发展要求,该县充分考虑贫困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一步创新整村推进运行机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入股分红”“联户经营”等多种产业化模式,31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主要扶持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林木育苗、运输业、商铺、热贡艺术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

目前,同仁县正着力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热贡旅游纪念品加工、唐卡绘画制造产业,已经有1.6万人从事热贡艺术品制作,形成4714家文化产业经营户,年收入达到3.1亿元。

走进位于同仁县隆务镇加仓玛村的青海仁俊热贡艺术有限公司,记者一行被展厅里工艺精湛的雕塑、铜佛、唐卡等藏族传统工艺品和手工艺品所吸引。该公司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夏吾角创办,多年来,公司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农牧民可以与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保证民族工艺品的收购,解决农牧民销售和价格的后顾之忧,提高生产积极性,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公司还辐射带动周边2个 乡镇、9个村515户、2168名贫困户从事热贡艺术加工、企业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每年拿出22万元为515户贫困户分红,努力发挥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

如果说热贡艺术产业发展是为同仁县量身定制的,那么全省1248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将是青海贫困地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制胜法宝。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产业能否真正发挥辐射带动效益,主要看产业发展能否真正吸收贫困户,能否让产业效益最大地覆盖贫困户,同时,还要看产业的延伸链条能否贴近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研发等完整的发展链条,从而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吸纳贫困人口,每一个节点都有贫困户受益。因为,只有为贫困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让其具备长效发展能力,持续增收了,才是真正的脱贫了。

辐射带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当然,在探索产业扶贫的同时,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彻底斩断“穷根”的最长效手段。

为此,针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弱”的问题,青海省启动“教育扶贫”项目,投入扶贫资金1.4亿元,对2.7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和2.57万名“两后生”分别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也被纳入扶贫工作的重点。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青海坚持提高教育水平与提供就业通道“双管齐下”,帮助贫困生早日脱贫致富。

据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马正军介绍,“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共计投入“雨露计划”专项资金25883万元,根据短期技能培训、职业学历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连片特困地区“雨露计划”培训需要,进一步提高了“雨露计划”补助标准。如短期技能培训由人均补助1000元提高到2000元,职业教育学历人均补助标准达到3000元。通过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增强激励效应,充分调动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参与“雨露计划”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就业技能和增收能力。

2015年8月19日上午,黄南州文化广场歌声嘹亮,热闹非凡。在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唱比赛现场,23岁的尖扎县姑娘夏毛措正在候场准备演唱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2012年-2014年间,初中毕业的夏毛措为了能有一技之长挣钱养家,在尖扎县扶贫局的推荐下,参加了黄南州格桑花歌舞演艺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学习歌舞演艺技能。如今,亭亭玉立的夏毛措已经是同仁县文化局一名优秀的演职工作者,每月1800元的工资已是消费水平相对低下的贫困地区青年的理想收入。夏毛措告诉记者:“以前从来没想过能成为一名歌舞表演艺术人才,现在吃住在单位不用花什么钱,工资的一大部分都寄给父母补贴家用。能为家里出一份力,父母的负担减轻了许多,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继续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黄南州像夏毛措一样通过‘雨露计划’就业的青年很多,有的被送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就业,有的在当地牧家乐、演艺公司、技术工厂发展,这些家庭都已基本脱贫了。”青海省黄南州扶贫局副局长魏生琳对记者说。

据悉,“雨露计划”在青海省实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服装加工、民间工艺、饭店服务、瓦工、焊接、汽车驾驶、民族刺绣、特种机械驾驶等技术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一批又一批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能力,有文化、肯钻研、守纪律、能奉献的新型“职业正规军”在广大农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走上了劳务创收之路,谱写着灿烂的新生活。

都说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如果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的命运,而且还会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

眼下,当教育扶贫如同一场甘露,浸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灵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也已日趋完善。2014年,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问题,青海省启动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质押方式撬动金融资金7715万元,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13个,带动就业1838名,力争到2020年撬动金融资金10亿元,采取滚动扶持、循环放贷模式,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500个以上,解决5000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金融扶贫正是这个杠杆的最强支点之一,而这样的杠杆式扶贫效应,正在青海扶贫攻坚路上“倍增释放”。

第9篇

11月3日,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

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几年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就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到2020年就难以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尤其是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县开展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新思路、新措施,力争成为全国的典型、先行先试的示范。

二、紧紧扣住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三个环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要圈出贫困区域、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为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按照省核定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由统计调查部门科学测算出我县各乡镇、村及各村小组的贫困人口详实数据。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县乡有电子档案,同时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管理制度,使贫困对象进退有章可循。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低。

三是把帮扶责任落到位。以“三送”为载体,制订《县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参与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情况,对在帮扶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帮扶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三、突出重点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五大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按照精准度的要求,根据省、市核定我县2013年底贫困人口66291人的数量科学分配到各乡、村、组,组织人员到村到户开展好贫困状况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采取“五定”措施(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全面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

二是加强“二项制度”的有效衔接。要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让他们都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住房、医疗和教育)。

三是加快移民搬迁的步伐。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危旧土坯房改造、生态建设、圩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我办将结合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加大移民搬迁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2014年计划实施“进城进园“搬迁移民1500人,实现进圩镇、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切实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四是抓好培训转移就业扶贫。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4年,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1920人。

五是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的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的作用,重点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村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推动贫困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四、统筹把握做好提高扶贫精准度工作的五大关系

一是统筹把握加大扶贫力度和注重扶贫效果的关系。加大投入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但最终要体现在提高扶贫效果上。近年来,我县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以罗霄山片区开发和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为契机,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投入,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仅2011年以来全县共争取上级扶贫资金7500余万元;全县124个部门单位以“三送”为平台参与定点扶贫,共投入11754余万元。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都是空前的。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贫困人口仍然很多。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加大扶贫力度,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整体仗;更要按照“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要求,注重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的效益,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打好扶贫攻坚歼灭战。尤其要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并举,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切实关注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今后的扶贫工作考评,既要考评各地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情况,更要考评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考察减少了多少贫困人口,考察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以科学的考评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是统筹把握好探索扶贫模式创新与形成扶贫长效机制的关系。创新才有活力,制度更具长效。要继续探索长效稳定可持续的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机制。比如如何整合各类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扶贫资金可以用于扶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动入股等形式创办合作社;可以作为贫困群众的股份投入龙头企业,变一次性年度扶贫资金为稳定收入来源;还可以帮助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养结构,使更多的农民走上发展多种经营致富的道路。要探索成立扶贫基金管理机构,整合政府资源筹集资金市场化动作,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交易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尤其要重点建立健全扶贫投入增长、激励和约束、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制度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是统筹把握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与因户施策的关系经。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扶贫,有利于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但是贫困群众致贫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灾致贫,有的因家庭负担重而致贫,有的因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帮扶到户是因户施策的一个好方法,要在深入细致搞好调查摸底、搞清贫困成因的基础上,做好“五定”工作。

四是统筹把握好救济扶贫和开发扶贫的关系。扶贫首先要救济,决不能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着落;扶贫根本靠发展,只有让扶贫地区尽快发展起来,才能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要统筹抓好救济扶贫和开发扶贫,既“输血”,更“造血”;既扶贫,更扶智;既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更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发展。

第10篇

根据《关于印发市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县2020年19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和《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16个扶贫专项2020年工作总结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县扶贫专项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专题研究分析。继续坚持每月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每周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扶贫专项工作,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确保各扶贫专项工作实现周周有成效、月月有变化、季季有突破。各牵头部门定期专题研究各专项相关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持续深入指导。各扶贫专项牵头部门积极组织人员对农业产业、新村建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健康、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财政、金融、司法等扶贫专项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确保工作落实落地,全年指导督导共计8132人次。

二、目标完成情况

(一)资金完成情况。各专项计划投入资金合计69743.57万元,实际投入(到位、拨付)资金82607.32万元,完成率118%,其中:中央资金16166.41万元、省级资金29434.04、市县资金21796.76、社会资金210.1万元、债券资金1.5亿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全年计划实施项目(到村项目)903个,已完成项目669个,完成率74%。

(三)开展培训情况。全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企业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林业工作培训、社会保障业务培训、住房建设、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教育扶贫业务类培训、健康扶贫业务培训、交通项目管理培训、金融支持政策培训、对通讯公司指导督导班、供电质量排查培训、司法扶贫政策培训等各类培训共计9349人次。

三、取得工作成效

(一)抓实扶贫专项工作

1.抓实农业产业扶贫专项

新建和改造提灌站18座;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面积5万亩;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6个,新增家庭农场8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0人;新建新型基层供销社6个、社有网点15个;开展农业技术扶贫,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户;培训一村一名农技员370人次,培训指导贫困人口4695人次;发展特色小微产业园,组织全县29个乡镇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脱贫人口1292人发展特色种养业,建成特色产业园2158个,建设和提升扶贫产业园20个,通过公司(园区)+小农户发展模式计划带动贫困人口2427人。

2.抓实工业产业扶贫专项

一是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扩大企业规模。二是积极向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工业发展资金,今年以来争取工业发展资金2685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加大农产品收购力度并与农户建立联结机制。以雄健实业、年丰食品、万风粮油、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本地收购力度进一步增强,大大的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信心,为农户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通过项目实现土地流转增值。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项目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聘用当地农户进行种植,使农户能够就近就业。

3.抓实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专项

一是摸清家底,精准识别。对贫困家庭及人员进行逐一摸排,准确掌握贫困家庭及人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去向以及就业创业情况,建立“一户一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台账”。二是精准送岗、促进转移就业。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扶贫日”累计推送岗位7.3万余个。疫情期间“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引导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本地转移就业。加快落实政策,鼓励企业及农合社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岗位并积极吸纳就业。成功申报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37个,累计吸纳就业954人;申报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45个。共计发放奖励资金454万元。三是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宣传创业政策,支持贫困户创业。提供“第一书记全程跟踪,专家结对线上指导”的帮扶服务,助力成功创业,截至目前,已有6人提交申报资料,5人完成审核并兑现4.5万元创业补贴。四是兜底就业、安置公益性岗位。对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就业援助,大力开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疫情防控、病毒消杀等公益岗位实现兜底就业8331人、兑现岗位补贴3025.51万元。五是务工奖补,鼓励外出就业。通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人社基层服务平台等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鼓励贫困劳动者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已完成30个乡镇的务工奖补申报、审核、资金发放工作,共为22156名贫困劳动力发放1788.35万元。

4.抓实文化扶贫专项

一是扎实推进广播电视脱贫攻坚,充分利用乡镇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为广播电视不达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提供日常的维修维护服务。今年以来,已为2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维修维护服务,为2021户建档率贫困户安装了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设备。二是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广播“村村响”、“长期响”。完善升级全县30个乡镇436个村的应急广播“村村响”联网工程,为确保广播“村村响”、“长期响”,累计为全县各乡镇提供配送换修广播传输专用设备室内258台次,室外557台次,广播终端维护材料被覆线324公里、线圈变压器1271只、喇叭854支、音圈720支等。

5.抓实生态扶贫专项

一是集体公益林管护项目。全年完成管护集体公益林13.89万亩,兑付补偿资金218.74万元,惠及公益林农户67847户,其中贫困户6130户。二是退耕还林生态林管护项目。完成管护退耕还林生态林4.18671万亩,完成兑付补助资金83.74万元,惠及退耕还林农户35426户,其中贫困户2361户。三是林业产业扶贫项目。栽植优质经果林4498亩,惠及1000余户贫困户,完成拨付项目资金201万元。

6.抓实社会保障扶贫专项

一是疫情防控期间,对新申请农村低保的,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不再开展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对已经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暂停开展复查复核动态管理工作,新增农村低保5556户71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增3017户4493人)。现有农村低保对象34500户41233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16731户21858人,累计发放资金8964.57万元。二是贫困残疾人扶助。2020年按照100元每人每月的标准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低保对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现有补贴对象13154人,发放资金1114.74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按照一级80元每人每月,二级50元每人每月的标准发放,现有补贴对象10275人,发放资金542.52万元。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按季度实行补差,为1180名补贴对象发放资金126.47万元。三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为1.96万名困难群众代缴基本养老保险。四是3157名建档立卡对象纳入特困人员供养,发放资金1563.5万元。

7.抓实新村建设扶贫专项

通过实施贫困户住房建设977户、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2个及两建三改6258户,一是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改善了贫困群众人居条件;二是农村面貌有所改善,危旧房实施拆旧建新,美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三是贫困群众能更好的享受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增强了贫困户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加快了脱贫奔康步伐。

8.抓实易地搬迁扶贫专项

一是促进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我县完成12090人的搬迁工作,新建搬迁户住房5924套,使搬迁户的住房和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解决了贫困户安全出行和安全饮用水。同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新建聚居点距离场镇较近或交通条件更好,方便搬迁户就医和上学。二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户的土地进行整理和集中流转,引进业主发展规模化生产,建设优质粮油、中药材、蚕桑、食用菌、水果、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为搬迁户稳定增收打下基础。三是促进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产业发展的新村,促进了搬迁群众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感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引导搬迁户逐步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9.抓实教育扶贫专项

一是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学生就学信息摸底工作,通过学校、乡镇政府、县教育局和扶贫局多次比对核实,切实摸清我县建档立卡学生就学基本情况。二是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在校园内外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宣传、普及,使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强化在校学生巩固。针对重点防控对象,精准施策,确保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对送教上门儿童,完善人头档案,并制定个别化送教教学方案,做到“一生一案”。三是根据国家、省、市学生资助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梳理并制定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职)中教育、大学教育等学段的教育帮扶政策清单。根据贫困学生档案,对照“教育帮扶政策清单”,2020年,将贫困户家庭学生全部纳入相应的资助政策内进行资助,确保建档立卡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政策落实后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发放受助告知书,明确其享受政策并进行感恩励志教育。

10.抓实健康扶贫专项

一是全面推行财政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出资2755万余元,确保贫困人口100%参保。二是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统筹使用各类医疗保障政策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减轻医疗负担,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三是强化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保障,累计2.3万余人次通过慢性病鉴定,在县域内公立医院门诊维持治疗个人支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四是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签尽签”。五是持续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在册贫困人口实现“应检尽检”。

11.抓实交通扶贫专项

一是以推进村社联网路建设为主题,持续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让农村群众得到了实惠,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村社道新(改)建工程,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问题,2020年分两批下达各乡镇新(改)建村社道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5.76公里,目前已全面完工,其中包括扶贫专项建设任务新建村社道路20.63公里。三是通过实施村社道路建设,为全县150个美丽宜居乡村的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2.水利建设扶贫专项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为乡村饮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了保障,进一步解决和巩固饮水安全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稳定提供条件。一是根据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复核情况,立足于饮水安全达标,6月底,已全面完成173户386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改工作;二是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集中供水3处,改扩建工程19处,管网延伸19处,分散打井81处。解决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户0.64万人。

13.抓实社会扶贫专项

一是做好社会扶贫基金相关工作。2020年1-11月县社会扶贫基金收到捐赠资金共计2048万元。截止2020年6月,定向资金共计拨付5319115元,2018-2019年度非定向资金共计拨付1717700元。二是做好十二项重点工作,目前“三支一扶”计划、“童伴计划”项目、“阳光同行·温暖她心”、“让爱回家”关爱母婴大型公益活动、“助残日”系列活动、我要上大学—希望工程助困入学关爱行动计划、“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金秋助学资助、“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雨露计划、“扶贫保”项目,均已完成。三是扶贫日系列活动,开展脱贫攻坚系列文艺活动,举办戏剧专场演出14场,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开展自愿捐赠活动,开展脱贫攻坚奖评选表扬活动,在市民中心举办“流光溢彩的祖国·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益晚会”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四是进一步推广社会扶贫网相关工作。

14.抓实财政扶贫专项

一是资金项目完成情况。2020年计划投入20535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资金9646万元、市级资金5949万元、县本级资金4940万元。实际完成投入资金32691万元,完成率159.19%,其中:中央省级资金20622万元、市级资金5949万元、县本级资金6120万元。目前资金实际支付31519.03万元,支付率达到96.42%。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计划实施项目14个,实际完成项目20个,完成率142.86%。

15.抓实信息通信建设扶贫专项

一是基站建设方面。电信公司今年累计完成投资1715万元,完成新建基站60个、优化基站43个。移动公司完成投资4078万元,完成建设开通FDD基站129个。联通公司完成投资260万元,完成通讯基站39个。提前完成年初目标。二是网络端口建设方面。电信公司投资400万,完成光纤互联网宽端口建设5104个,宽带宽口已达到26.8万个。移动公司完成投资1200万元,完成光纤互联网宽端口建设11456个,宽带端口已达到近30万个。提前完成14000个端口任务。

16.抓实电力建设扶贫专项

一是2020年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完成情况。2020年初安排资金4503.01万元,通过积极争取省电力公司计划资金目前已完已完成9658万元,完成率214%。二是完成2020年2829户预脱贫户安全用电入户检查工作,发现整改隐患87处,提前完成了贫困户安全用电检查工作,确保了贫困户安全用电。三是192个低电压台区治理完成情况。按照《台区低电压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计划完成192个台区低电压整治工作,已完成192个配变台区低电压治理。四是土坯房改造涉电迁建完成情况。根据政府土坯房拆除进度,完成土坯房改造涉电迁建357户,移表1011只,撤除低压线路4.08公里,新建低压线路7.72公里,新建接户线4.95公里。五是积极落实兑现农村“低保、五保”贫困户免费用电基数(15度)的优惠政策,2020年1到10月已为“低保、五保”落实两保免费用电基数优惠金额优惠240.26万元。

17.抓实金融扶贫专项

一是持续规范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持续挖掘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有发展生产意愿又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实行应贷尽贷。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对集中到期扶贫小额信贷分类进行处置措施。经多方努力,6月末收回全部“户贷企用”贷款,化解了存量“户贷企用”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已两次申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处置不良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成功处置不良扶贫小额信贷金额15.52万元。三是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持续增长。9月末,全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7.14亿元,同比增长8.18%,增幅位列全市第二。四是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快速增长。9月末,全县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余额9.74亿元,同比增长20.63%。五是个人精准扶贫贷款稳步增长。9月末,全县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2亿元,同比增长4.82%。

18.抓实商务和消费扶贫专项

一是加强“扶贫”标识推广使用,增强扶贫产品的影响力。协助指导年丰、雄健、万凤、神龙等31家本地企业55个产品取得了“扶贫”集体商标标识,鼓励扶贫标识产品进商超。二是大力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组织96家次企业参加了市消费扶贫暨“扶贫”产品迎春年货大集分会场等9场展销会,累计带动销售额达4300余万元。三是积极开展扶贫产品上平台,引导雄健、万凤、年丰等10家企业通过京东、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线上开店销售“扶贫”集体商标产品。四是持续开展消费扶贫,动员集中区办公区、县检察院、悦来镇等13家县乡机关食堂采购米面油菜等扶贫产品12.0574万元;洋洋百货、阳光盛源、四海制衣等14家企业在南华、凯江、富兴、兴隆等地采取“以购代扶”方式购买贫困村或贫困户产品共计350万元;全县218个行政(事业)单位参与“以购代扶”活动,先后采购种植类、养殖类农副产品20余种,累计购买总额达1282.3万元(包含“832扶贫采购网”购买扶贫产品489万元)。

19.抓实司法扶贫专项

一是宣传讲解建四德。将子女赡养到户项目奖补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依托基层司法所、村社法律顾问、帮扶干部等工作力量,全面拓展宣传阵地,围绕子女赡养到户项目奖补工作开展宣传讲解,明确了在脱贫攻坚期内只能享受一次的规范指南,在全县全面弘扬了爱老“爱德”、护老“仁德”、敬老“美德”、养老“孝德”。二是法律顾问夯法治。严格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根据村级建制调整工作,在全县436个村、86个社区及时调整法律专业人才资源,统筹部署法律顾问共计79人到村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纠纷等法律服务工作。目前法律顾问到村开展工作2200场次,举办法治宣传讲座201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6900余份,参与解决矛盾纠纷95件,修订村规民约5条,起草协议26份,办理诉讼案件4件。

(二)特色亮点

1.特色产业到户奖补项目

通过实施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业到户奖补项目,摸清了各乡镇2020年建档立卡预脱贫户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特色产业到户奖补项目的实施情况,一方面锁定了2020年预脱贫户收入,为实现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激情,并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业奖补到户项目受益农户852户、1086人,发展蔬菜、水果、养殖等特色小微产业园1821个,兑付奖补资金66.44万元。

2.“百企帮百村”精准帮扶,企业培育带动就业

一是“百企帮百村”精准帮扶。大力组织、引导工业企业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健康帮扶、助学帮扶、生活困难帮扶,德凯纤维、宏发电声、凯达门业、雄健实业、年丰粮油、万凤粮油等20余家企业通过现金收购农户农产品、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二是企业培育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引导和扶持工业企业面向贫困户招工,解决贫困户就业人数共计171人。涉农工业企业通过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就业,新增中小微企业79户。

3.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解难”活动

通过“进企业、送政策、解难”活动,走访县内147家企业,宣传各项政策,了解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宏发电声等企业开展线上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3期共计培训310人。通过“送教下乡”模式,在龙台镇、白果乡等多个乡镇开展特色农旅“2+2”产业发展扶贫专班、“1+N”创业意识加农村实用技术专班,共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842人、兑现生活补贴118.69万元。

4.强化协调,为贫困户改造提供便利

组织镇、村主动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提交申请材料和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照相等程序环节的难度,并明确不得向补助对象收取包括照相、挂牌等在内的任何管理费用。在建材大幅涨价的不利形势下,组织乡镇主动协调主要建材的采购与运输,以降低贫困户建房成本,同时组织乡镇、村出面,协调施工方或建筑工匠,采取垫资建设或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加固改造等方式,帮助无启动资金的贫困户改造危房,最大程度维护贫困群众的利益。

5.实施“两建三改”,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

为加速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积极组织乡镇大力实施两建三改,贫困户可在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人居环境现状,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不断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功能配套、环境卫生、出行方便。

6.开展文化惠民,助力攻坚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组织了“送春联下乡”活动,覆盖了30个乡镇的45个场镇;二是组织了“文艺小分队到基层”文艺演出8场次、春节庙会系列活动10余场次、“科技之春”三下乡文艺演出1场次、庙会川剧演出50场次;三是组织流动图书车走进乡镇、学校50余次,送去图书6000余册;四是加快推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向市体育局申请争取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0个,农村体育中心户17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5条。

7.从点到面,从户到片,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一是着手困难村—老牛坡。把双河口水厂作为水源,在老牛坡村修建供水站并进行管网延伸。项目总投资150万元,于2019年11月25日开工,通过各方努力,历经5个月的建设,目前,老百姓都喝上了“幸福水”,有效解决了老牛坡村贫困户30户、52人饮水问题。二是巩固困难乡—白果乡。白果乡实施的响滩子水厂管网延伸工程计划总投资7046万元,该项目已向白果4个村700余用水户全面供水,项目完工后,沿途将提升白果、继光、广福4万余名老百姓的用水标准。三是解决困难片—仓山片。仓山片区季节性缺水、地下水位下沉、苦咸水等问题尤为突出,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饮水质量,对仓山水厂进行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1.7亿,2020年底进行试水,2021年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完成后能有效提升仓山片近8万人群众(贫困户3022户、8011人)用水标准。

8.积极开展“阳光同行·温暖她心”活动

结合“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契机,县妇联积极组织动员爱心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加强对贫困妇女健康的关心和关怀,进一步提升贫困妇女健康知识,防治大病返贫现象产生。3月,积极争取到中国人寿保险支行对“关爱女性健康保障金”2000万元(保额)用于对2000名贫困妇女的安康关爱。4月,积极对接市妇联,争取到市“情系健康送保障·关爱女性助脱贫”活动,为我县175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捐赠“关爱女性健康保障金”3510万元,为县市级贫困村120名驻村工作队女干部捐赠“关爱女性健康保障金”240万元。

9.切实强化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

一是采取金融机构“分片包干、整村推进”责任制,对辖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评级授信,截至9月末,评级比例100%,授信比例100%。二是全部收回“户贷企用”贷款,化解了存量“户贷企用”扶贫小额信贷风险。三是按月监测,发挥协调机制和部门合力,切实防范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已两次申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处置不良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成功处置不良扶贫小额信贷金额15.52万元。

(三)创新工作

1.农业产业扶贫专班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了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产业扶贫专班工作机构,其职责是推进我县农业产业扶贫,规范高效使用产业扶持基金、易地搬迁扶贫结余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其它渠道产业扶贫资金,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构建扶贫产业项目(园区)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全县贫困人口受益率达到60%以上,从而稳定增加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收入。专班每周二召开例会,反映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任务清单制管理,专班会上形成的意见决议、下达的任务、要求等由专班综合协调组当天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向相关小组或站股反馈,相关小组或站股抓好落实,并及时反馈回专班,以便及时销号。其他重要工作会议随时召开。

2.以涉农项目助推脱贫攻坚

重点实施雄健实业有限公司“挂面产业示范工程”和市年丰食品有限公司“有机植物油加工博览产业园建设”两个涉农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能够全面带动农户对小麦、油菜种植的积极性,畅通了销售渠道,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3.聚居点规划布点科学,强化引导统规自建

结合乡村振兴,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方式,鼓励引导贫困户在聚居点进行建房,并注重聚居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供排水体系、道路、路灯、绿化和文体休闲等公共配套设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见鸟鸣、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幸福家园。

4.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绿色通道”

实行“一站式服务”。为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报账单位只需要将报账资料交到县财政局农业农村股,县财政即安排专人负责资料审核、信息录入、请示领导审批、打印支票到银行拨付资金等工作,报账单位只需要通知收款单位或个人核实收款信息。实行“一站式服务”后,极大地提高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效率。

5.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护正义

开通绿色通道,对申请法律援助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落实“能源则援、应援尽援”机制,免于经济困难审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做到当天受理、专人专办,有效预防和降低因重大合法权益受损导致贫困和返贫风险。截至目前,为贫困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件,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为贫困户办理公证15件,免收公证费3200余元。

四、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分散,利益联结尚未全覆盖

产业基地布局零星分散,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对扶贫开发、农民增收贡献度低。利益联结没有全覆盖,很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或者有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带动贫困户发展能力较弱。

(二)工业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制约因素多

虽然我县工业产业扶贫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带动力明显不足;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缺乏,两个扶贫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三是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存在较多制约因素,比如:地方工资收入水平低、就业技能技术欠缺、产业发展基础不均衡等。为持续推进工业产业扶贫专项,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加快推进工业扶贫项目。加快推进两个涉农扶贫项目,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地农产品的收购力度,增强农户的种植信心。二是继续强化工业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能力。重点抓好以凯洲新城、高新区为核心的园区建设,为园区承载产业搭好平台,利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契机,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引力度,把园区建成为促进就业、脱贫致富、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林业产业整合资金难,带动增收效益不明显

一是林业产业脱贫资金整合困难。在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示范园的建设、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力度不大,林业部门资金整合困难,是制约我县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我局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由于缺乏资金,致使林业产业难于做大做强。二是在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方面效益不明显。我县竹产业和经果林产业等特色林业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生产规模较小,尚未实现产业规模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科技培训及推广方面发展滞后,致使我县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意见建议

(一)加强项目整合,建设现代农业体系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加强项目整合,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向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和扶贫产业园区,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以县政府“2+2”+N产业导向为引领,建设各类农业园区和扶贫产业园区,实现贫困人口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和务工就业挣薪金,促进村集体和贫困人口增收。建议政府投入扶贫资金的项目,应该明确业主和村集体按一定的比例签订分红协议,分配时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

(二)加大对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宣传表彰

一是建议对积极参与扶贫的工业企业在项目安排和产业扶持上给予支持。为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其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在企业(项目)符合县级工业发展基金支持方向和条件的前提下,予以重点支持。二是给予参与工业产业扶贫的企业宣传表彰。宣传部门组织有关新闻媒体,对参与扶贫开发做出成绩的工业企业进行跟踪报道,宣传他们的经验和先进事迹,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为表彰企业参与农村扶贫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建议每年评选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由县上给予表彰,在电视台上向社会公告;对积极参与扶贫优秀工业企业及其个人颁发荣誉证书或奖牌。

(三)科学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减轻财政压力。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自来水普及率,实现农村群众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同网、同服务”的供水待遇。

第11篇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要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摆脱经济落后的现状,发展教育是一个根本性举措。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激活农村的经济潜能。我国很大一部分贫困农村本来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但由于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导致农村经济中的潜在有利因素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也是部分贫困地区难以真正实现脱贫的主要原因。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学到能够切实改变家乡经济面貌的思路、知识和技能,从而释放农村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性技术培训的方式,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优化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当农村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以后,也会为当地的招商引资提供、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2.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先选择。截至2015年12月,在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贫困建档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同时,根据国家脱贫攻坚调查组的调研统计数据,22.3%的贫困家庭受访者表示,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技能而难以摆脱贫困。很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往往期盼打工挣钱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然而,由于外出打工的贫困地区的年轻人普遍文化层次低,缺少技术,在选择工作时缺乏竞争力,议价能力极低,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种。贫困地区农村青年从事体力劳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但对于脱贫致富并无实质性帮助,而且低附加值、机械性、重复性体力劳动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佳,极有可能让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传递。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让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的农村青少年学生在职业院校中继续接受教育,学到更多文化知识,尤其是掌握以后帮助自己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项选择。3.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抓手。在的精准扶贫理念和战略规划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重中之重,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突破口。而在农村教育领域,农村职业教育又是对改变农村经济面貌帮助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教育类型之一。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人,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而言,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农村贫困人口之所以陷入贫困,除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形态单一、产业发展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机会和渠道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农民群众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动力和能力。通过有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精准扶贫理念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的根本和关键。4.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的有力武器。多年来,虽然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扶贫工作,但由于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定位模糊,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指向不准确,导致扶贫工作中存在很多盲点,扶贫中低质、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以至于部分地区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向出现偏差,片面强调对贫困人口物质层面的帮助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善,没有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到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来。每当国家和地方的扶贫工作阶段性展开时,短期内贫困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就有所好转;一旦扶贫工作告一段落,暂时性“脱贫”的农村人口很快又再次陷入贫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长久地产生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能体现精准特征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这也是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原因。对此,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内生性发展,也能够让广大农村青年获得彻底摆脱贫困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成为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最有力的武器。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审视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依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相对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农村职业教育粗具规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益逐年提高,影响面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村居民的生活面貌。然而,与我国城市职业教育和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为滞后,尤其是与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第一,从基础设施层面看,城乡职业教育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足,能够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需要,客观上造成了农村职业院校数量匮乏、教学场地狭小、教学设施设备数量不足且陈旧老化等问题突出。同时,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制度、企业以及资金支持,农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缓慢,严重制约了以实用性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农村职业院校在管理制度、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考核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着僵化落后、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难以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较高科研水平的高素质专业师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难以实现农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从生源层面来看,由于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加之农村文化生活不发达、现代化基础设施不完善,进入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着知识面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作支撑。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不论在教师生活条件、薪资待遇层面,还是在专业成长、个人发展层面,农村职业院校都难以与城市职业院校开展竞争。同时,由于城市职业院校对全国优秀职业教育师资的流动存在着虹吸效应,农村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天然劣势。具体表现为:首先,从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上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都规定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生比不得低于1︰20,但从2015年四川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农村职业院校的调查结果来,师生比普遍低于1︰20,甚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生比普遍低至1︰3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数量匮乏。其次,从师资力量结构上看,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论是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合理。就前者而言,由于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兼职教师聘任渠道狭窄,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专业构成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多,兼职教师偏低,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就后者而言,农村职业院校中的中年教师数量占比明显偏高,青年教师数量较少,尤其是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过少,使得农村职业教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最后,从专业水平上看,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六成,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稀缺,极大地制约了农村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由于农村职业院校客观办学条件的种种限制,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缺乏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动力。3.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亟须转变。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也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在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就需要吸纳贫困地区农民群体的参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注入内在动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其教育观念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难点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形态单一,农民群体的思想认识普遍僵化保守,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我国延绵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在农村占主流地位。很多农民虽然能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在实际行动中竭尽全力支持子女上学,但几乎所有农民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接受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第二,由于传统封建社会中拥有技术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同时由于深受封建时代“官本位”遗毒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民都怀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认为只有社会的管理者、公务员才是光荣体面的职业,接受职业教育是没出息的表现。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始终存在着生源质量差的“顽疾”,也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支撑,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完善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然而,由于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研判,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把握不到位,加上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客观因素限制,最终导致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缺乏灵活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专业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一些已经处于被淘汰边缘2017年9月下的专业在农村职业院校仍然存在。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村职业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部分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缓慢,不论是结构内容体系还是具体内容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发展,不少教学内容已经丧失了学习价值,尤其是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迭代迅速的领域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供给滞后,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最后,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受到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影响,农村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完善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又缺乏校企合作的机会和渠道,加之“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成为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阿喀琉斯之踵”。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面向精准扶贫要求,开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1.加大教育投入,拓宽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来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入作为基本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正是由于财力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师资力量打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面对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减贫、脱贫目标。这就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通过中央拨款与地方财政的共同投入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有序运行。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保障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资金筹集为辅的立体化农村职业教育融资机制。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专账,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资金流向监督检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一方面,对于直接投资农村职业院校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政府可以减免一定的税费,在其用于职业教育投入的资金部分给予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条件和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农村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保障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农村职业院校增收创收的“造血”能力,从自身出发缓解教育资金不足的压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就农村基础公共设施而言,对职业教育影响比较直接的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工业企业、农田水利等)、生活性基础设施(饮水安全、道路、电力等)、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农村文化等)。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包括职业院校的教学场地、师生宿舍、食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从各相关部门和行政机关抽调负责人和业务素质强的工作人员,建立严密高效的领导班子,负责对辖区农村的教育工程进行现场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流程,落实各项建设工作。第二,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筹措,采取向上争、政府投、企业垫、社会融、银行贷等各种方式筹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工程建设监督,既要加强对建设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投标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每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3.加强教师培养和聘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专任教师人才队伍是职业院校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充实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提升教育质量见效最快、最可掌控的一项工作,也是职业院校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地方,尤其应当引起广大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本着对职业教育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和聘任机制。在教师培养方面,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引进外部人才难度大的问题,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转变思路,将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从外部依赖转变到内部培养上来。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建立起本校专任教师的培训、进修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在职教育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对有意愿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学生、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作为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新鲜血液”。第二,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要优化调整现有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专业教师聘任的灵活性、针对性。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在教师聘任方面不能一味“等要靠”,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附近师资力量强的职业院校展开师资交流合作,聘请其他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邀请、聘请其技术骨干、研发人员到学校开办讲座、进行培训、兼职授课。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聘任渠道,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4.加大宣传,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面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统筹协调,发挥联动优势,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工作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从思想上改变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着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夯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氛围。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在职业院校每学年招生前,政府机关、教育部门、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有序实施,确保宣传工作步调一致,启动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基础上提升招生质量。第二,各宣传主体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多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和网络手段,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在宣传过程中,要使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生活化的宣传语言,确保每位接触宣传材料的农民都能够理解、认同。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段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引导农村青少年和家长到学校实地了解考察,由学校安排专人进行接待和疑问解答,将招生宣传营销化,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深入到点,提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纠正大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真正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农村职业教育。5.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既要深入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当地贫困地区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类型;又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的具体要求,开展扶贫技能教育,增强职业发展技能,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走向外部市场就业,实现自我脱贫。第二,围绕当地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力求甄选出既契合区域扶贫发展实际、又符合贫困人口实际特征的教学内容和培训形式。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广大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要保持对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的敏感度,紧密依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积极学习、借鉴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入、运用于扶贫教学实践中,提高扶贫教育质量,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克服资源短缺的困难,创设实训条件,加强贫困群体的技能实践教学和培训,在充分运用学校自身实训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联合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扶贫工作的精准对接。

四、结语

从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战略出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赋予贫困地区劳动者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两者恰恰是改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面貌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农村职业教育为纽带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入手,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许媚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

[2]喻涛.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5).

[3]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

[4]陈波涌,唐智彬.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6]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7]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8]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系列决策,紧紧围绕保障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需求,切实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查处和整治农村危房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杜绝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扎实做好2018—2019年农村危房改造“收官”工作,助力我县精准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治理范围

对全县2012年以来各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政策规范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涉农资金检查、审计等移交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整改,重点整治项目审批、危房鉴定、项目验收、资金监管、档案和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治理重点

(一)看计划分配,查任务落实,专项治理改造任务进度滞后问题。

1、下达任务未按年度时限完成,进度滞后;

2、资金“趴窝”。

(二)看资金账目,查资金去向,专项治理资金监管不严、拨付不规范和使用违规问题。

1、借危房改造之名收取农户押金、保证金、拍照费、手续费,不顾农户意愿强制搭车服务(收费)问题;

2、将补助资金违规用于危房改造之外的其他项目等挤占、挪用问题,将危改补助资金作为涉农资金整合后未解决相应户数的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3、不经验收即拨付资金问题,验收1个月甚至几个月之后资金仍未拨付等不及时问题,拨付到户资金低于当年补助标准等不足额问题,支付给农户的补助资金未支付到农户“一卡通”账户问题;

4、虚报改造任务、重复改造、冒名顶替等套取骗取、冒领补助资金问题;

5、其他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违纪和腐败问题。

(三)看农房信息,查身份证明,专项治理对象认定不准问题。

1、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不符合补助条件,没有优先解决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农户危房改造问题,甚至弄虚作假、优亲厚友;

2、危房改造对象不是4类重点对象(2012年-2015年上半年为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2015年下半年-2017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

2018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扩大补助范围,将不是贫困户的纳入补助对象;

3、用虚假身份信息虚报和骗取补助。

(四)看档案资料,查审批流程,专项治理鉴定不准、审批不严问题。

1、危房改造对象的房屋没有经过危险性评定,自行确定改造等级,降低和提高改造等级;

2、没有严格执行“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镇审核、县批准”审批程序,评议公示不到位,审批程序不到位;

3、将不符合条件的改造对象纳入补助范围,弄虚作假,骗取套取。

(五)看改造现场,查验收资料,专项治理验收不到位改造不达标问题。

1、农户房屋竣工,镇(区)未组织逐户全覆盖验收问题;

2、未落实以农户自建为主的政策,违背农户意愿,统一指定施工队伍或统一建设等强制服务,统一建设的不履行招投标等基本建设程序问题;

3、改造后的危房达不到质量安全标准,存在房屋开裂、水电未通、地面未平整、卫生厕所没有配备问题,只进行单纯的装饰装修等与住房结构安全无关的“面子工程”问题。

(六)看一户一档,查信息录入,专项治理档案资料不全、信息录入混乱问题。

1、一户一档档案资料整理混乱,缺资料漏项目,甚至有造假行为;

2、信息录入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信息系统填报错误,家庭收入、改造原因、危房等级、改造方式、房屋结构、面积等存在与实际不符和错漏,信息档案与农户纸质档案不一致,农户房屋改造图片信息雷同。

(七)看问题线索,查整改销号,专项治理虚假整改问题。

2012年以来省纪委、审计等相关部门移交和省住建厅、省财政厅联合检查督办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全面开展排查(2018年8月)。

对照治理重点,各镇(区)对2012年以来的所有危房改造户进行全面大排查,突出“资金去向和审批流程”两条主线,追根溯源,到户到人,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县级检查覆盖所有镇(区)、不少于40%的行政村;

镇级检查覆盖所有的危房改造农户。要对照农户档案,逐户核查,精准核查,逐村逐镇过关,要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压实检查责任,确保本次大排查后全县危房改造工作问题彻底查清,整改全面清零。镇、村相关负责人在“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信息表”签字确认。签字内容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姓名(镇、村各一人),检查结果(合格、不合格及整改意见等)。对排查后再发现违规违纪的,要倒查追究责任。

(二)同步开展整改(2018年8-9月)。

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各镇(区)要坚持属地负责原则迅速整改,该规范的及时规范,该收回资金的坚决收回资金,该处理责任人的及时处理,力争问题发现在基层,处理在本级。对历年已发现交办的问题开展回头看,开展问题线索整改清零;

对本次自查发现的一般性问题立行立改,马上整改到位;

一时难以整改的列出时间表,限时整改到位;

对涉及违纪违规问题,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处理。对自查发现问题整改到位的,实行报备销号,不重复处理;

对本次排查后再发现的问题从重处理。排查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9月2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送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联合检查督办(2018年9月)。

在各镇(区)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县住建局、财政局、发改局、民政局、扶贫办、残联组成联合检查组,对2012年以来农村危房改造情况按专项治理重点内容进行全覆盖集中检查(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各单位要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问题的督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专项治理过程中不作为、走过场、流于形式、推诿敷衍、不执行政策、顶风违纪的,从严查处问责。联合检查组要查深查细,对问题整改不到位和发现的典型案件要及时处理。9月25日前形成书面报告报县政府和市级检查组,住建局、财政局、发改局负责对各镇(区)整治工作的指导。

(四)加强整改提高(2018年10月)。

各镇(区)要针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根源,制定整改方案,并举一反三,健全相关制度,狠抓整改落实,从制度上、源头上纠正和防止问题的发生。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验收考核和“县摘帽、村出列”的硬指标,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打赢危房改造攻坚战,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只要有一户未完成,脱贫任务就没有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事关脱贫攻坚大局,2018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2019年完成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镇(区)要充分认识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作为精准扶贫一项重要工作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按时完成改造任务。

(二)强化工作责任。这次专项整治行动,检查范围广,涉及对象多,工作量大,是对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以来的一次全面检查检验。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住建、财政、发改、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共同做好专项治理工作。各镇(区)要成立治理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部署。各镇(区)主要负责人是本次治理行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整治工作责任、工作任务细化到人,量化到天,一级对一级负责,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突出问题导向。农村危房改造涉及资金量大,改造面广,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级监督、审计、核查的重点对象。各镇(区)要放下思想包袱,把发现问题、查处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以这次专项治理和自查自纠为机遇,彻底整改,开展问题线索清零行动。各镇(区)要强化“发现不了问题就是问题”的观念,敢于较真碰硬发现线索,以突出问题的整改规范管理,以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升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