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8:5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前儿童;儿童舞蹈创编;舞蹈作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1-0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中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最为重要,儿童舞蹈创编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因本课程属学前教育专业较为年轻的课程之一,参考教材相对较少,教学模式趋于单一。因此,近年来教育界同仁都励志于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思路。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实践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期望笔者的拙见能为未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有据参考。
一、分析学前儿童形体特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通常把人从出生到幼儿期(0-6岁)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舞蹈教育通常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为教育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头大四肢短,腹部较突出”的形体特征,这形成了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的现象,因此在创编作品时要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动作上尽量要求舒展,短促有力,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让舞蹈作品更贴切地反应儿童的童心和童趣。本阶段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喜欢蹦跳、乐于模仿、好学好玩的心理特点。由此特点出发,学前儿童舞蹈创编应注重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挖掘艺术潜能,让儿童树立自如、快乐跳舞的新型理念,提高学前儿童舞蹈的兴趣。
二、学前儿童舞蹈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通过前面几学期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芭蕾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及古典元素训练,这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和舞蹈素材;除此之外,儿童舞蹈还拥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创编课程学习之初,需要学生熟练学习和掌握。例如:儿童舞蹈常用十五种步伐、经典儿童表演组合、歌表演组合。这些都是经过归纳、整合,总结出的儿童舞蹈时常用的步伐和表演形式,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即可感知到儿童舞蹈作品所需的活力和意境;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尝试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这些都构成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汇和素材,儿童舞蹈创编的内容才能更加充实。
三、循序渐进练习创编技法的教学思路
儿童舞蹈大致分为自娱性舞蹈(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表演性舞蹈两类。儿童舞蹈的分类由简到繁,创编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的练习好每个类型的创编技法,从单一节奏律动入手,层层递进。表演性舞蹈是儿童舞蹈中较难的部分,它要求编创者具有很强的作品整体驾驭能力和舞台调度能力。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竟没有接受过舞蹈专业系统化的训练,在创作一部有情节有主题的表演性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够真正驾驭。表演性舞蹈创作的过程主要分为:、确立主题、进行构思、设计形象、把握结构、创造环境等几大步骤。在这部分的创编练习中,笔者采用“分析-模仿-自主完成”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循序渐进的第一步从分析经典儿童舞蹈作品开始,教师带领同学们观看、分析经典作品,掌握经典作品的结构脉络,深刻认识表演性舞蹈创作的几大步骤;二是根据个人语汇、素材掌握内容和方向的不同,仿照经典作品A创编出与其主题、结构、环境相类似,但形象语汇有所不同的舞蹈作品A′。三是在“分析-模仿”训练之后,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教师加以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步编创作品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
四、在实践中寻求创编能力的不断提高
实践是较快提高创编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创作技法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最终使编创者可以灵活运用,但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师生在创作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因此课堂中“布置作业-回课-点评-修改”的教学流程更有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实践是对学生回课内容的检验,实践的过程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创作现状,从而帮助教师找准学生创作误区,更好的帮助学生改造缺点,完善不足,更快更好的完成作品的创编。
综上,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学习应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方法,快速高效地掌握创编技法,开阔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舞蹈创编人才,为儿童舞蹈事业的发展填充新鲜血液。
【关键字】课程改革;中职幼师舞蹈课改;舞蹈素质教育;舞蹈创编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对我们中职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智能型的高素质应用人才,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中职的课程直接影响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因此中职课程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课程改革的成效。
对于幼师和学前教育来说舞蹈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中职舞蹈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教学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把握幼师专业特征
中职幼师专业的舞蹈课程,不能把艺术高考或成人形体舞蹈课程训练模式照搬过来,如果照搬造成幼师的学生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幼师专业的特征“按需施教”,开设适合幼师专业特征的舞蹈课程。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长期以来我们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地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仍然显得十分陈旧、单一,具体表现为: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三、缺乏对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舞蹈专业技能技巧准确掌握的方面,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编出的舞蹈作品只能满足基本视觉的需求缺乏艺术教育思想方面的精髓。
四、课程考评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整体的综合性考评
一直以来我们只凭学生跳教师课上教授的舞蹈作品或组合就算完成了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考评重点放到了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程度,没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并将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应用于教法改革实践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同仁们共勉:
一、明确目标,培养能力解决要素问题
中职幼师的舞蹈课程不能只单一地教授适合高中成人阶段的舞蹈知识,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也加入到舞蹈课程当中,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体系。在强化教授专业的技能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所谓的能力诸要素应在职教舞蹈课程内容中都得到反映。
二、以学生为主导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幼儿舞蹈教学要“教”与“编”相结合。如让学生在课上表演自编的舞蹈动作或舞蹈组合使其亲身参与,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或者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用幼儿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到如何为幼儿授课;或者用各种启发的方法教授学生,如语言启发式、联想启发式、观摩启发式等,让学生充分感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如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创编过程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小老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倡注重个性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要以她们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提供适合于她们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呢?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懂得教幼儿跳舞可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舞蹈动作的难易度,循序渐进地教授,科学的运用舞蹈专业术语。培养学生耐心地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幼儿舞蹈活动的能力。
五、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视电影作品,尤其是加大中外舞蹈经典作品欣赏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生们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舞蹈美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表达美、展示没的意识,启发学生的舞蹈创编意识,提高学生舞蹈的创编艺术水平。
六、完善考评机制
教学考评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认定和评价。考评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只着重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教学的考评应该以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如舞蹈考核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
(一)考核学生课上所学的舞蹈组合或作品。
课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基础性考核,考核内容以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技巧为主,使学生在专业方面有扎实的根基。
(二)考核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要强调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科学的教学步骤,以及创造出更多的教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三)考核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学生编创能力的考核要从独舞创编和群舞创编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首先,独舞和群舞的创编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导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其次,由于两者表演的形式不同考核的能力重点也有所不同。独舞着重考核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表演能力,群舞则着重考核学生组织和协作能力,总之,最终达成综合性考评的目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6-02
一、引言
舞蹈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孩子的生理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育理论中存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元分立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上,前者以游戏切入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轻,后者则以专项教学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两者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幼小舞蹈衔接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教师变化、学习任务变化感到焦虑甚至厌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小的衔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个衔接阶段,是幼小教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整个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使儿童能够适应进入小学阶段后的舞蹈学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幼小教育的过渡机制。幼小衔接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为幼儿园大班,该阶段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为小学一年级,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1]。
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连续的,但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心理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某种阶段性,而后一阶段则建立在之前阶段的基础上。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骤变,而是系统联系的量变耦合所形成的质变,即彼此之间是存在心理交集的。儿童心理发展显然遵从上述规律,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连续性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辅相承的结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构建儿童内心世界以及实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舞蹈的学习同样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耦合的问题,因而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儿童而言,引起幼小衔接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点:(1)教学者的身份和形象发生变化。从教学进度相对缓慢的幼儿园教师变为教学进度相对较快且要求更为严格的小学教师。(2)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依靠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快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3)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比较而言,小学拥有更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另外,幼儿园阶段不规范的舞蹈动作在小学学习阶段将会被纠正。(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陌生环境,小学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自我定位。(5)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家长、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将发生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的变化。(6)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儿童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进入约束性更强的小学学习环境。这六点客观因素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幼小衔接中的差异性,因而迫切要求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保障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快进入小学舞蹈学习阶段,为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儿童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舞蹈教育,舞蹈成为儿童学习之余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至关重要。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主要以基础体态学习为主,穿插部分汇报演出,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庆日和家校开放日举办舞蹈表演活动。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并熟悉舞蹈的艺术形式,而小学舞蹈教育则更重视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特征的分辨。具体说来,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合理过渡就必须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三、舞蹈课程的衔接思路
幼小舞蹈衔接的关键在幼儿园舞蹈课程的铺垫上,幼儿园在后续开展的舞蹈教育中应当总结儿童前期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迎合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进行常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讲解各舞蹈动作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欣赏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帮助孩子初步理解“美”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通过课外舞蹈训练巩固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舞蹈内容,使舞蹈体态基础训练不至于突然中止而造成再次学习新内容时的不适应性,力求实现幼儿园舞蹈教学到小学舞蹈教育之间的自然过渡[3]。
四、幼小舞蹈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
1.学龄前的幼儿园教育准备。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对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发挥儿童自身的特长和天分,为小学舞蹈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相比较一对一式的舞蹈教学来说,幼儿园集中式的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入小学教育后的适应能力,快乐学习。幼儿园应当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注重对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和舞蹈基础的教学,例如对儿童舞蹈学习态度和舞蹈领悟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年龄太小,属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舞蹈教学,能够在矫正儿童不良形体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改革小学阶段舞蹈教学方法。步入小学教育以后,儿童面临更全面的德智体美劳教学,在做好多方面培养工作的同时兼顾舞蹈培养,舞蹈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培养,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儿童舞蹈基础能力的深化以及对舞蹈艺术领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集体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4]。其次,针对儿童性格和体质等的不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应选取适合不同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长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教师对儿童舞蹈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步入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后,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老师的指导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大于家长的教导。因此,作为舞蹈初级教育阶段的引导者,小学舞蹈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特长,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儿童舞蹈学习的评定工作,舞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度划分不同学生间的差距,避免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伤害[5]。
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一年级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至关重要,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良好的师生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儿童进入一年级以后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随意呵斥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其次要肯定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做到有针对性的舞蹈培养;最后,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过错。
5.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对于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工作,家长多注重于校规校纪和与人相处的教育,缺乏对于儿童初入小学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儿童将面临更多的课程学习,在实行综合培养的同时开展舞蹈教育,小学生将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协调小学生文化课程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儿童的舞蹈天赋,同时主动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发现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错误动作,引导小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更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6]。
五、总结与建议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一年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环节和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根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幼小教育的衔接直接关系到教育根基的稳定。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有助于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促使儿童顺利踏入一年级的义务教育,适应衔接阶段的舞蹈教学,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魅力。相比幼儿园舞蹈教育而言,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兼顾好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关系到儿童对于舞蹈的深入学习。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当充分配合,做好幼小舞蹈教育的衔接,通过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发挥舞蹈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舞蹈教育阶段到小学舞蹈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洪涛.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9.
目前小学生的音乐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人们的愈加重视,尤其是希望音乐课程能够与舞蹈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两种课程的相互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有质量地提高音乐与舞蹈成绩。根据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可用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
音乐教学;舞蹈教学;结合
现在我们国内的小学音乐教学还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整个的课改完成情况就不是很理想。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乐感为主。用实践来证明音乐与舞蹈是可以融合到一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小学生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感受能力的点上,以培养为主。比如,现在的小学生普遍都是在一、二年级时开始接触舞蹈课程,这个阶段是他们认识舞蹈知识的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关的教学音乐,来让学生有一个感官上的感受,让他们了解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让他们有所感悟。教师还可以借助一切能够表达歌曲意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喜欢去了解。教师要学会通过现代多媒体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形象地诠释所表现的舞蹈或是音乐的意义。让学生无论是从感官还是听觉上都得到刺激,让他们的印象更为深刻,通过一系列的感受,对音乐与舞蹈课程有更深的感悟。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舞蹈教育教师要学会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很着急地去灌输学生乐理知识,要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地让学生去理解,让他们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通过教师的吸引,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去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让他们去了解艺术的美,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小扮演、小表演、小比赛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的魅力,让他们愿意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活泼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更愿意去了解音乐,更愿意参与其中。
三、结语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一门学科并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将等级和竞争这些外来目标和动机转化成内在动机。如今的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培训方案中也没有多少课程是具有创造性的培养和训练的。所以现在要弥补这一教学缺陷就需要有丰富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案例和经验。而现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将中外高校体育舞蹈的经典教学案例和相关舞蹈原型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还原体育舞蹈的真实面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景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再学习中感受到体育舞蹈的魅力和愉悦。
综合以上的观点,高校的体育舞蹈应该充分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在练习舞蹈动作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融入文化元素。在现在这种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介和高科技媒介中都拥有丰富的体育舞蹈艺术资料,教师就可以在网络资料中选取最合适最新的案例和资料,将他们融入到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技能,还能再最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体育舞蹈这一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实现最优质最高效的体育舞蹈教学。
二、教学手段及方式的多元化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运用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这样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但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落伍的。在信息化教学中体育舞蹈的教学是以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上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一个个小团队中,学生们经过探究讨论,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另外,信息化教学方式是立体多维的,这样教授体育舞蹈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平面,进入抽象概念和感性认知。让学生在对这门课产生好奇心的同时,能够组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艺术元素,富有创造性的分析体育舞蹈作品,能够自主编排体育舞蹈,寻找和创造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体育舞蹈形式,整合出最优质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
三、体育舞蹈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上能够体现学科本身的系统知识和内在联系,并且能够按照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经验来组织的课程就叫做网络课程。一方面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所以每一个网络课程的设置都需要迎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性格特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那学生就难以接受课程设置,从而导致对课程不感兴趣。这样一来,那网络课程的设置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结合以上的几个观点我们在设置网络课程内容的时候就一定要遵循以上几个原则和条件,这样的意义就是首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其次为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团队合作的机会和环境,最后也有利于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探讨和交流。
四、总结
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突出体育舞蹈这门课程的特点。体育舞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选有多中舞蹈种类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说拉丁舞中的伦巴、牛仔和恰恰三种技术动作,摩登舞中的华尔兹等舞蹈技术动作都是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之一,当然体育舞蹈的理论教学也不容忽视,它包括有体育舞蹈概述、动作术语、竞赛组织与裁判法规等等。创编舞蹈和规定套路动作也是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在浙江传媒学院选择的就是寿文华主持编写的体育舞蹈作为教材。除了以上一些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健身、饮食营养以及社交礼仪等等作为学生们的课余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也让体育舞蹈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作者:韩彩灵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创新发展
一、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舞蹈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受重视程度仍然不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落后,这就导致高职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一)教师对于舞蹈课程不重视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过于重视提高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就会导致教师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使舞蹈、声乐以及其他艺术类课程仅仅局限于形式。还有许多高职院校不提供舞蹈课程,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舞蹈专业的知识,使极具艺术天赋的学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校方对于舞蹈课程的重视不足,就会导致舞蹈设施配备情况较差,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同时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较差。
(二)不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职院校进行舞蹈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舞蹈家,而是发展学生的舞蹈兴趣,使学生可以了解舞蹈知识,提高自身舞蹈技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然而大部分高职教师对于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其不重视向学生讲授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进而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先进
教师的教学观念老旧,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舞蹈教学使用的教材比较老旧,而且其也无法满足当代审美的需求,这也会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发展进程脱节,使学生的舞蹈水平不能得到明显提高。教师过于重视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也会导致教学资源无法顺利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创新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采用创新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我国高职舞蹈教师应当重视转变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方也应当重视丰富教学资源,为舞蹈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转变创新思维
只有教师本身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其才能采用新式教学方式加强舞蹈教学的创新。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应当以教学理念为基础,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自身的舞蹈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于舞蹈学习的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心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我国高职院校也应当重视落实素质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舞蹈教学服务。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还应当重视转变教学思维,通过举办舞蹈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舞蹈教学的实用性,进而有效提高自身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舞蹈技能。
(二)激发学习兴趣
舞蹈教学同固有的教学方式不同,其更加偏向于体育类教学,学生不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其应当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增加身体的柔韧性,这样才能表现出舞蹈的内涵以及美感。针对舞蹈课程这一学习特点,我国高职舞蹈教师应当重视体现舞蹈的内在美,充分向学生展示舞蹈的内涵及魅力,同时还要合理利用音乐,使学生可以真正爱上舞蹈学习。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会更加愿意付出大量时间进行练习,这样就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采用音乐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舞蹈内涵,使学生可以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及掌握,逐渐提高学生认识美、领悟美、表达美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帮助高职教师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的重要部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校方不重视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舞蹈基础也比较差。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买新版舞蹈教材,同时也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强学生对于舞蹈知识的了解,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舞蹈教学视频,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教学视频进行练习,拉近舞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一、舞蹈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较为丰富
舞蹈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来说内容较为丰富,形式呈现多元化的现象,造型也是变化很多的,并且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是具备自身的发展与风格特点的,有的是柔美风格,而有的则是力度感特别强。
(二)舞蹈教学有着健身、娱乐的特点
舞蹈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最大区别就是舞蹈教学有着健身和娱乐的特点,在学习舞蹈课程时学生的身心都呈现在一个放松的状态,虽然随着舞蹈业的逐渐深化,但是其娱乐和健身的特点永远不会改变的,并且在舞蹈教学中动作的规范与艺术的高度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很高的舞蹈技能才能熟练的把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让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经过调查表明,舞蹈有助于优化心脑血管,促进人体实现更好的新陈代谢,有效的提高人体的机体活动水平。
(三)舞蹈教学有着严格的规范性
舞蹈教学拥有着严格的规范性,无论是角度还是方位都要十分的标准和规范,才能连续的表演完一套舞蹈动作,舞蹈动作和音乐的节奏要相互配合,才能把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表达出来,把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相互结合起来是舞蹈的最高境界,所以学生一定找准舞蹈的切入点和变换点,充分的把握好节奏,把音乐和舞蹈的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
二、目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舞蹈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影响了舞蹈教学的课堂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课程的内容、条件、环境进行相关分类,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但是目前我国的舞蹈教学中缺乏舞蹈分类,并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因为我国舞蹈教学起步较晚,在舞蹈教学方面的研究项目比较少,使得很多的舞蹈教学研究只是注重表面上的探讨,而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这就使得舞蹈教学理论方法和教学实践无法相互结合,联系不具备紧密的条件,在分析舞蹈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时,只是一味的注重外部影响,而对于内部的影响没有深入的去探究。并且在舞蹈教学中只是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引入与优化工作,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在舞蹈技能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教学方法不明确,例如,在学生的舞蹈技能还处于初级的学习阶段,相关的动作还不熟练和稳定,教师会让学生采用重复、变化的练习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仅不能学会舞蹈动作,最终还会导致形成错误的舞蹈习惯。
三、舞蹈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在舞蹈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舞蹈教学没有足够的兴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跟得上教学的进度,所以教师要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舞蹈的兴趣,兴趣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动机力量,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去学习舞蹈课,包括舞蹈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拥有学习舞蹈的兴趣,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舞蹈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激励学生前进,不屈服,因为部分舞蹈教学教难,学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学生拥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去学习这门课程,兴趣还能够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严重时甚至能够决定学生未来事业的成功还是失败。
(二)课程环节设置
舞蹈教学课程环节设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舞蹈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课程环节设置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风格舞蹈训练、基本功训练来进行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基本功训练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并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特别高,风格舞蹈一般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灵活性,所以教师要依据这些舞蹈的要求和学生的各自情况进行课程的编排。课堂情境的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如果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会有效的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总结,能够从以往课堂教学中找出不足之处,不管是在理论教学还是专业训练教学,都要善于总结经验,这样教师才能找出最好的教学方法,防止发生韧带拉伤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把枯燥的舞蹈知识运用比喻的方法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透彻的学会舞蹈知识内容,还能够提高课堂注意力。
(三)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的把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传递给学生,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形象、和蔼的态度,并且善于引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例如,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小游戏或者是舞蹈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和学习中学得到舞蹈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舞蹈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使用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因为舞蹈教学不仅仅包括这理论内容,还包含了很多的技能要领,教师只讲不做,或者只做不讲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效率,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做到口传身教,首先是动作的讲解教学,教师在讲解动作的同时一定要伴随着动作的演示,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此舞蹈动作如何做是规范的,教师还要讲出学习的舞蹈动作容易犯得错误,警告学生不要犯此类的错误。在舞蹈知识传递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少一些批评,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自信心,才能学好舞蹈这门课程,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课程内容,还要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多向学生介绍舞蹈的种类、风格、民族文化等,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有效性;核心理念;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收获的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永无止境的探索课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教育理论功底,集具表演幼儿舞蹈、编创、教授幼儿舞蹈专业技能,满足幼儿园艺术教育多方面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中,如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收获,是新课改要求下每位高师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意识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多种科学方法来研究。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这一教学理念被广泛运用,其内涵是指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一门艺术课程,“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活动获得审美感动,在体验艺术活动中生命质量的提高和完整人格的成长。”课程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舞蹈知识,掌握舞蹈技能,让学生体验舞蹈艺术活动中的获得审美感动和真善美,建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完善自身的发展并服务于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任务和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是培养为服务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才和未来学前教育领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所以舞蹈课程的有效教学培养的核心更应着重学生幼教师范能力、人文素质和师德素修养。它不能仅把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定位在学习舞蹈学科知识和表演舞蹈技能之上,而核心理念应该结合当前幼儿园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在有效的时间内培养掌握表演、编创、教授幼儿舞蹈的能力,树立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的信念,培养符合当前学前教育需求的一线人才。而对于每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有效性在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舞蹈课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如何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教学目标,在体态和表演上都有各自进步的和发展。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舞蹈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技能性。此课程既是学习体验肢体语表达的艺术课,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前训练课,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是可以探讨出行之有效的策略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学两大主体的学生和教师,牢牢把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各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三大方面,在教学中采用有效方法和途径来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大的发展和进步。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情境――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民主、良好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首要前提。实施有效教学,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舞蹈教学本强调身体的训练,高师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是几十个人的集体课,在课程别注意每个同学身体上柔韧性、协调性、表现性等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情绪的变化,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一对一、一对几的分组教授,所以,良好、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的关键。同时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和表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效教师,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用准确到位的体态、细腻具有感染力的表情来征服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勇敢大胆学习体验每个动作,表现动作组合,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2.把握教学个环节上的重要因素――把握教学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的导向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特点,突出培养学生表演、编创、组织教授幼儿舞蹈的能力和作为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和潜质。优化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着力焕发课堂的活力,发挥学生最大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程内容的优化。整个课程以学生表演、编创、教学能力三大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构建以表演能力的培养(芭蕾形体训练、古典舞身韵、幼儿舞蹈组合、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流行舞为主);编创能力的培养(编创基础理论、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创编实践与小组回课为主);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每阶段实习任务的布置与交流课等)三大方面;教学选择的组合要实用性、针对性,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要求科学的安排和搭配,清楚每堂课基础训练的目标,训练身体上的哪一块?如力度训练、柔韧度、协调度等,教授表演组合要完成哪些动作队形?达到哪些效果等等。内容的量上要适量、适度、有效。常规的舞蹈教学结构是欣赏-模仿-练习-表演,结合这条主线把握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舞蹈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动作、队形、节奏,因此,在环节的架构上要充分分析舞蹈组合素材,考虑学生实际程度,分析组合动作的重点、难点,队形的处理等,每堂课清楚重点的教学环节,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要强化哪方面,使学生达到哪些训练和提高,层次清楚,有主有次。
(2)教学策略的多元化。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有其特殊性,人数多属于集体大课,所以从备课到课程的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分组导学、情景创设、游戏表演、欣赏感受、讨论交流、观察模仿、示范讲解等等。保证教学有效的最大化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分组教学与榜样示范,教学中分成若干小组,集体教学和分组教授相结合,在分组中用让优秀的学生协助导学、组织、练习和检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反馈和练习实践,避免了大课教学照顾不周的缺点。教授完每组教学任务时要注重的小组回馈与检测,及时修正学习策略和改善学习过程,关注每位同学在教学获得的发展与收益,使学生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过程教学语言的表达上准确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舞蹈是一门表现艺术,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景导入和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和身体上充分的表达。
3.课外、课后教学的持续影响力――把握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益。在完成教学常规任务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革新。利用课后、课外教学的持续影响力。如新课教学之前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如学习一个新的舞种组合,布置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期刊报纸、网络媒体等收集相关资料,在上新课时进行交流回课,学生通过交流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每学期布置成品舞作业,让每个同学完成独舞或小组合作完成成品舞练习,学期末汇报表演,在一次次实践表演中获得进步和成长。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从消极学习向积极学习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课下的巩固训练,使其从他律走向自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所需要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我们高师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握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掌握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课后及时反思,归纳总结教学环节中还有那些做的不够,做的不足,哪些还可以更好,在一次次的总结中提高教学能力,使课程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许卓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与对策――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艾玲 李一平,《大江周刊:论坛》2011年第2期
[3]《课内外结合是提高幼师舞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钟世琼,《素教教师》2011年8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舞蹈课程作为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之一,既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的任务和特殊性决定其舞蹈课程应着眼于学生舞蹈能力、人文素养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相互关系,体现学与教的价值取向。
一、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就是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我们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一是成人化倾向明显,偏离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中身体基本训练和民族民间舞占了绝对比重,且所选素材多是专业舞蹈教学素材的翻版,难度和强度较大,幼儿教育工作所急需的幼儿舞蹈内容偏少。其二是偏重舞蹈技能性内容,人文性内容较为薄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编制大多沿用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内容组织上依然以技能为中心,以风格介绍、元素动作、表演组合为主线,舞蹈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其三是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缺少必要的渗透与融合,也缺乏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沟通与融合。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改变当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1]”,在艺术课程改革方面,强调优化艺术课程结构,调整艺术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强调单科艺术课程内部的有机融合。美国人霍斯曼也曾提出“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那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2]” 课程内容是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柱和具体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尝试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借此来促进舞蹈课程内部及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沟通,使舞蹈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一)整合的思路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3]”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舞蹈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和舞蹈鉴赏。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需依据舞蹈学科内的系统性及课程价值取向,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原则,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学生的经验及专业相关内容,对原内容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具体做法是:将舞蹈课程原有内容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融合其它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集合体。各板块在统一的原则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板块之间既有逻辑递进关系,又有横向并列关系,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纵横勾通,使其更具系统性、丰富性、实用性。具体方案如下:
图一
(二)凸显的价值
1.突出儿童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儿童舞蹈知识、技能和能力学习与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儿童性是课程内容整合中重点突出和强化的要素,整合方案中主要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加大幼儿舞蹈的比重来体现,除单设幼儿舞蹈板块之外,还将幼儿舞蹈元素融合在各板块之中。比如,舞蹈知识与技能板块,以芭蕾、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为主线,融合幼儿形体训练,使学生掌握幼儿生理特点、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民族民间舞蹈板块,在各民族舞蹈组合学习的基础上穿插幼儿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自娱性的舞蹈表演中感受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的表现力;舞蹈鉴赏板块中融入幼儿成品舞蹈鉴赏,剖析幼儿舞蹈的审美特征;幼儿舞蹈板块,更是集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为一体,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
2.强调人文性
“人文,本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4]”。舞蹈属人文学科,其人文性不言而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5]”的基本理念。舞蹈的人文性,是指舞蹈的内容、形式、风格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方式、伦理哲学、审美情趣等方面。强调舞蹈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就是适当删减舞蹈课程技能性内容,降低其难度和强度,补充舞蹈文化背景知识,把技能层面的内容,放置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建立舞蹈动作与舞蹈内涵、文化背景之间的本质联系,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舞蹈知识与技能板块,我们增加了“芭蕾和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内容,通过本部分,让学生了解芭蕾的起源和形成,理解芭蕾的“开、绷、直”与西方文化、宗教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圆”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民族民间舞蹈板块,补充了“各民族文化特征”内容,并使之与各民族民间舞蹈技能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风格习惯、信仰、礼仪、制度、经验、技艺、生产活动等情况,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6]”并能用舞蹈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舞蹈鉴赏板块的“舞蹈人文知识”,就是要“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内容、形式连接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结合起来[7]”, 展现舞蹈艺术蕴含的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舞蹈人文内容的充实,可以“使教学中的艺术活动有精神的支持、有心灵的附着、有文化的内涵、有品格的提高。[8]”
3.体现综合性
综合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的潮流,是时展的需要。《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9]”
为了不使这种综合性流于形式或沦为各艺术形式的简单拼凑,我们在幼儿舞蹈板块中引入儿童戏剧表演。因为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戏剧是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朗诵、舞蹈、歌唱、器乐、美工、表演、编导等视听艺术为一体,戏剧表演也是真正的综合艺术学习和实践。儿童戏剧因其独具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在幼儿园工作中广泛应用并深受孩子欢迎。实践中,我们曾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此种尝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分工协作,或者创编舞蹈、演奏音乐,朗诵台词、演唱歌曲、制作道具,或者参与编导、策划、录像、剪辑、网络上传等。借助儿童戏剧活动,学生实现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建构新的艺术美,并在促使审美感受更为丰富的同时,促使审美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0]”
4.彰显师范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舞蹈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将所形成的舞蹈素养融汇于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实际。职业要求他们的不单是舞蹈表演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舞蹈创编和教学能力。以往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舞蹈表演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创编、教学能力的培养。后两者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是幼儿本能的需要,“他们需要学会舞蹈的语言,以便把这种自然的工具用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手段及对他人的表现进行反应的方式[11]”,幼儿的舞蹈活动往往具有浓烈的自娱性和即兴色彩。整合方案中幼儿舞蹈和舞蹈鉴赏板块都体现舞蹈创编内容,幼儿舞蹈板块注重幼儿舞蹈的创编,舞蹈鉴赏板块更强调即兴色彩。舞蹈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动作的鉴别评判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我们在幼儿舞蹈板块特别设置幼儿舞蹈教学法内容,旨在通过专门的训练实现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还应渗透在整个舞蹈教学和舞蹈实践之中。
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改革的热点,“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12]”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我们的初步探索,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借此整合,我们希望能实现舞蹈课程各要素之间、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艺术教育人文性、综合性、审美性和学前教育专业所应有的儿童性、师范性。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也为舞蹈课程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人文素养和师范能力整体提高发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转引郭声健.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3]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1999,(5)
[4]夏征农.辞海 [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 [9]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6] [10]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栾晓梅.走进舞蹈世界[J].教育艺术,2007,(5).
[8]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设计 改革 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开始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加上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传授能力和创作能力。幼儿心理对于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分析幼儿心理的能力,能够结合幼儿心理开展舞蹈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
对舞蹈课程教学的设置,忽视了理论基础,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通常情况下,均存在舞蹈理论这部分内容,但缺少教师操作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到训练教学环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具备舞蹈功底,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就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一定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1]。
(二)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将其分为舞蹈训练、民族舞训练以及幼儿园舞蹈和创编等几大模块。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腿直、腰软等,忽视了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心理上的了解,导致幼师工作后,难以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积极性。
(三)舞蹈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根据传统教学理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措施
(一)准确的定位
学校要充分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结合就业形势对课程进行设置,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切忌好高骛远,学用脱节。对新时期学前教育就业市场进行充分分析,为学生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制定实用性课程体系。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此外,在教学认识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侧重于教学技能 、幼儿舞蹈学习兴趣培养和舞蹈入门学习等方面。不能对学生做出过高定位,要保障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功能性。
(二)舞蹈基础的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训练属于一门基本功能训练课成,同时也是各种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针对这一课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肌肉能力,还能让学生适当的解放肢体,对原有自然体态做出改变,提升肢体协调能力。具体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骨骼肌肉特点,适当降低对学生软开度的要求,从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分解到组合强化训练体系。例如在学习古典舞过程中,注重神韵的发挥,引导学生放松肢体韧带,提升灵活性以及协调训练目的。
(三)适当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学习
民族舞和民间舞属于我国艺术瑰宝,也是所有舞蹈诞生的源泉。民族舞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也是掌握舞蹈基础的必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课时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对藏族、傣族以及维吾尔族等舞蹈基础进行适当压缩和综合,对其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成为适合W前儿童学习的舞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突出舞蹈风格以及不同表演特点,锻炼学生肢体表达能力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等[2]。
(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属于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容多种,如舞蹈组织、指导好编排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舞蹈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指导幼儿活动等能力进行大力培养;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以相对典型的舞蹈素材作为依据,针对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进行分析,训练学生幼儿舞蹈语汇、短剧或者组合等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变。
(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也就是口传身教方式,符合舞蹈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示范,也可以对难点、重点反复示范,结合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实施部分示范等。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具有一定生动性,同时足够形象和生动。对于动作示范而言,做到手、脚身体以及面部等同步进行。向学生展示动作内容和相应动作要领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应动作的基本规律,让舞蹈教学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
2.模拟授课法
模拟授课主要是通过编写和教学设计等方式对学前教学课堂活动进行模拟,这属于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进行强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教师除了为学生集中安排模拟以及授课训练,还能够子啊每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轮流做课堂小结,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果学生所布置课后作业不够完善,也可以适当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3.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即兴创作”主要指的是舞者因为受到一定外在刺激或者内在冲动,例如看到一些现象或者听到一些音乐时,能够临时创作出相应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音乐节奏感得到充分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结合教师提供的情节,凭借自身直觉编排舞蹈动作,依次做下去,进而形成舞蹈动作的延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特点,保障学生掌握相对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心理和身体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金庆玲.基于《专业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5,(05).
1、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高校舞蹈类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除艺术类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舞蹈课程都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往往每周安排一节专业课,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舞蹈教学;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注重对于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而忽视对于学生音乐领域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缺乏对于音乐、动作等方面的理解,只是对教师动作的机械性模仿,使得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2、缺乏先进的教学模式
高校舞蹈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专业院校而言,起步晚,发展慢,受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局限,在教学模式和教程的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多是直接沿用著名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对学生的舞蹈素质进行分析,使得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例如,部分院校在进行舞蹈类课程的教学时,套用北京舞蹈学校等专业性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专业性较强,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难以达到相应的动作标准,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推进,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缺乏完备的师资力量
师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当前的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师资能够匮乏,舞蹈教室的专业水平较低,还存在流动授课的情况,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缺乏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及自我学习时间,使得教师逐渐难以适应舞蹈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
二、提高舞蹈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知行统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提高舞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内容
知行统一重视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进行舞蹈课程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针对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认知,对于音乐的感受,使得学生明确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对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要结合舞蹈形成的原因、发展历程、意义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从而明确舞蹈动作代表的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要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进行,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舞蹈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电影短片的形式,将舞蹈教学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舞蹈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使得理论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舞蹈教学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和高校要充分重视,大胆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欣赏、舞蹈技巧等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将专业性的舞蹈训练方法照搬到课堂中。同时,教师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顺应新时代舞蹈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舞蹈动作,加深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提升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
4、强化师资力量
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舞蹈教室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对于社会学、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掌握,形成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专业舞蹈教师的招收力度,多招收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舞蹈教师,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可以邀请专业舞蹈演员或舞蹈教师,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传授舞蹈教学的经验,提升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成都师范学院 体育系,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本文运用教学实验、比较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提炼总结积木原理应用于健身舞蹈课程的实验积木库,并设计实施了构建与拆分相结合的双线教学计划,使学生选择获取自学方法以适合个人特点,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积木原理;健身舞蹈;自学能力;操化组合;构建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37-03
时下,健身舞蹈运动快速发展,套路数量激增,动作丰富且风格多样,促使高校健身舞蹈课程的内容与样式呈现多元化.而与此同时,出现了诸如:一套动作决定期末成绩,考完忘完,学生只为考试及格;考试需自编动作,要么雷同要么照搬中学课间操;以及学生希望自学模仿喜爱的表演套路、MV舞蹈等,但缺少有效方法,难于仿效等问题,这些状况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所以自学方法的授予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1 积木原理在健身舞蹈课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理论
1.1 自学能力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认知
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杰罗姆·布鲁纳倡导“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1].而心理学家集体强调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现代社会,学习将成为贯穿人们一生的重要活动,而自学则是重中之重.
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自学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自学能力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学习,如何解决当前问题.
1.2 积木原理的法则与培养自学能力的契合
“促进学习的关键就是在于发展学生灵活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2].那么在教学课中,需要培养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利用这门学科里的知识构件,与现实面临的问题进行相关或相似的类比,通过不同的应用构想,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而积木原理—“模型化类比思维方式的典型应用”[3],恰好与自学能力这种相关类属的构想和操作方法相契合,是“通过提供各种构件,使之按照不同的构想和操作方式,快速实行综合组编和应用的基本法则”[3].
积木之间通过模型化类比,用已知积木模型组编未知积木模型,或在遇到新的积木模型时和已知积木模型进行类比的思路,以获取组编目标或解决目标的方法途径.这基于形状、体积、属性的关联,应用积木原理进行快捷直观的类比,移动、替换、构建、拆分等操作,便凸显重要.同样,健身舞蹈的自学能力着力解决的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面临陌生组合或套路如何拆分;二是如何构建套路.应用积木原理调用健身舞蹈的操化元素构件之间由于节奏、方向、路线及图形等因素形成的相联亲属关系,与陌生组合进行类比,拆分其操化元素构件归还到隶属的亲属种类;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构想,同样应用积木原理,利用健身舞蹈操化构建元素之间的亲属性,在任何已知的组合上实施移动、替换等操作,搭建出崭新的组合.健身舞蹈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提高自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3 健身舞蹈课程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基于对自学能力的理解和相关专家、教师的访谈结果,结合健身舞蹈强调实践操作的特点,并考虑健身舞蹈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故其自学能力指在已获取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对新组合套路理解分析的方法,表现新组合套路的能力.需要长时间、有针对性、重复、直观、易于操作的循循善诱.具体要素如表1.
2 积木原理应用于健身舞蹈课程培养自学能力的设计实施
利用积木原理的法则与培养自学能力的契合,重点依据《全国全民健身操等级推广规定动作》(下称《全民健身操》)、第一至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等套路的操化组合及其构建元素为主要研究内容,提炼总结健身舞蹈操化组合构建元素的积木库,设计构建与拆分相结合的实验方案并实施,重点培养学生健身舞蹈自学能力.
以参加成都师范学院健身舞蹈选修课程的13级非体育专业、2个班共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发放120份问卷(前后发放2次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首先对健身舞蹈操化组合构建元素的积木库的电子文档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结合自身需要对积木库进行修改完善便于自身使用.具体实施方案如表2:其中第1周和第18周,分别在固定时间自学《全民健身操》二级单个组合,以小组表演,视正确率评定个人得分.填写问卷,当场回收;11周-17周,模仿提供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健身舞蹈构建元素的属性特征,应用积木原理,直观清晰地构建左右对称四个八拍(4*8)操化组合(积木模型),不断利用积木块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换单个或整层积木块;提供构建好的《全民健身操》3、4级组合等典型范例,相互交流拆分方法和思维,形成构建和拆分相结合的双线教学,实现自学方法的授予和自学能力提高的目的.
对照班主要教学内容:基本下肢步法和上肢动作、《全民健身操》三级操化组合,只在第1、18周与实验班测试相同内容.
3 实验班与对照班自学能力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剖析新组合的思维习惯的分析
在实验班教学的11周-17周,教师提供操化组合,学生分组进行剖析,教师通过交流使相互之间产生信任,循序渐进参议指导,适时影响学生思维.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步都是分析与综合方法的结合运用,一切论断都是经过分析和综合的结果”[4].据表3,A、B类型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应用,即把操化组合构建元素综合看成整体,又把组合分析看做操化组合构建元素的整合,A类型的实效性最强,突破组合由4个1x8构成的传统思维习惯,建立在组合4x8整体构建的原则上,站在构图的角度进行高平台较为形象的思维,是积木原理在组合构建中的另一种应用,使组合显得立体化,按照积木产生的功效来剖析线上的用于移动的积木和转折点的积木.C、D、E类型则是把组合一再细化的单纯分析思维.
整个教学中,学生基于教师的总结和经验,与实践结合,碰撞而得到的结论才适合自身思维,并形成习惯,长久存在且高效使用.
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剖析新组合的困难程度的分析
据表4,B、C、E困难项具有显著差异,D困难项具有差异,A困难项没有差异,说明积木原理应用于健身舞蹈课程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自学操化组合套路的实际问题.
另外,综合分析学生的建议,优化、改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引导和交流简单实用、操作快捷的自学方法,培养和提高适合自身、受益终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4 结论与建议
积木原理应用于健身舞蹈课程的实验积木库,为健身舞蹈教学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参考素材;应用积木原理设计科学、实效、有针对性的实验方案,注重构建与拆分相结合的双线教学,使学生选择获取自学方法以适合自身特点,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效显著,为积木原理应用于健身舞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不完整连接或成经典积木的特殊性,使学生在构建与拆分的操作中化繁为简;节奏变化和多个动作连接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引导学生理解低冲击步法和高冲击步法之间有通用的变化法则;尝试采纳学生推荐的教学题材,或考虑加入具有风格的组合套路;本研究目前只进行了一轮实验,后续实验中增加1-2轮会增强结果的有效性、稳定性,使本文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便于推广;进一步以体育专业学生、健身舞蹈专项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对创编能力的培养进行实验教学和效检.
参考文献:
〔1〕志鹏.快乐学习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51.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