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阅读训练论文

阅读训练论文

时间:2022-03-21 11:15:26

阅读训练论文

第1篇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粜米》一文农民的感情经历了由满怀希望大失所望满腔愤怒陷入痛苦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旧时代农民这一形象命运的悲剧性。3、把准动情之点。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穷人》一文末尾部分,渔夫归来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时与桑娜展开的对话部分耐人寻味,使人震撼。透过“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穷苦人民的一颗纯真、善良之心。4、辩明情感差别。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我的战友》第七自然段,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烈火烧身时,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烘托了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迥异。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一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我的战友》,在理解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时,还应引领学生联系到“抗美援朝”这一时代的背景,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上来认识人物的伟大形象。

2、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动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时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3、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一分试验田》中,彭总和“我”进行对话时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教学时,可以抓住加点字词,重音朗读,读出讽刺挖苦意味,便可体会到彭总对“浮夸风”的憎恨之情。教者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

4、比较体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5、设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李吉林老师最善于设境生情。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领学生荡舟漓江,体悟山水的美景,较成功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以《小音乐家杨科》为例,杨科偷摸小提琴,被发现,遭毒打,课文中并没有作出过多的描述。但从“骂声”、“鞭打声”、“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等表声词汇上,可以推测猜想到杨科遭了一顿打。这些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泻。这时,教者可适时指导学生扩展说练,描述杨科遭毒打的情形,表达自己对小杨科的同情和爱怜之心。

“泻情”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泻情点”,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机地创设好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综上所述,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蓄情”是前提,“酿情”是延展,“泻情”是最终目标,遵循了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促使情感教学的优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第2篇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粜米》一文农民的感情经历了由满怀希望大失所望满腔愤怒陷入痛苦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旧时代农民这一形象命运的悲剧性。 3、把准动情之点。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穷人》一文末尾部分,渔夫归来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时与桑娜展开的对话部分耐人寻味,使人震撼。透过“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穷苦人民的一颗纯真、善良之心。 4、辩明情感差别。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我的战友》第七自然段,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烈火烧身时,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烘托了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迥异。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一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我的战友》,在理解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时,还应引领学生联系到“抗美援朝”这一时代的背景,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上来认识人物的伟大形象。

2、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动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时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3、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一分试验田》中,彭总和“我”进行对话时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教学时,可以抓住加点字词,重音朗读,读出讽刺挖苦意味,便可体会到彭总对“浮夸风”的憎恨之情。教者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

4、比较体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5、设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李吉林老师最善于设境生情。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领学生荡舟漓江,体悟山水的美景,较成功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以《小音乐家杨科》为例,杨科偷摸小提琴,被发现,遭毒打,课文中并没有作出过多的描述。但从“骂声”、“鞭打声”、“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等表声词汇上,可以推测猜想到杨科遭了一顿打。这些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泻。这时,教者可适时指导学生扩展说练,描述杨科遭毒打的情形,表达自己对小杨科的同情和爱怜之心。

“泻情”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泻情点”,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机地创设好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第3篇

读书养气

王建永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我们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 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

1. 作者具体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上的话作答)

2. 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大舟、风与大翼的关系,作用是什么?

3. 请你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第4篇

关羽,真神

蒋子龙

老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公映许多年来,在片中扮演关羽的青岛演员陆树铭,一直大受社会欢迎,走到哪里都被当做“关老爷般地敬奉”,这甚至因此而改变了他的戏路和生活,他自觉胸中平添了一股忠义之气,“关老爷”仿佛就站在他身后,敢于出头做好事,很长时间不能接演其他角色,更绝无可能再演反派人物。一个角色竟然对演员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不也是颇为神奇吗?

由人变成神,至少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有口皆碑的丰功伟绩。关羽神勇异常,一生战功赫赫:诛文丑杀颜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青龙偃月势挟风雷,美髯飘动绝伦逸群。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关羽“威震华夏”。蒋星煜先生考证说:“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说明除魏、蜀、吴三国公卿百官之外,流落社会上贩夫走卒以及流氓无产阶级也都对关羽心悦诚服,愿意为之驱使。”

只有具备大本事、真本事,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人们才会确信他能护佑大家。所谓“真本事”是不能弄虚作假、编造历史,时间一长若想不露馅是不可能的,一旦被戳穿,便要跌下神坛。关羽从解白马之围获封汉寿亭侯到成神,经受了900余年的漫长考验,经历过许多朝代更迭,他的声望几乎是呈直线上升。

先后曾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羽颁旨加封,且一个比一个高。至清朝中期,“全国就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仅北京就有116座”,其数量之多,居各种庙之首(《文史参考》2011年7期)。成神就要有神性、神品,关羽的品行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万千民众的道德精神,日月可鉴,妇孺皆晓,所以被尊为“万世人极”。

关羽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一个“忠”字上,其次是义、仁、勇、烈……气贯千秋,亘古一人。而且“赤面秉赤心”,内外一致,“隐微处不愧青天”,磊落落、坦荡荡,人前背后都没有见不得人的事。凡成了神又被推下神坛的,人格上一定有大缺陷,做的那些上愧青天、下负百姓的事一旦曝光,头上的光环便立刻消散,为人民所不耻。

关羽还活着时,就已经跟神差不多了,即使受挫或失败,也能成就千古名句,被传为美谈。如“刮骨疗毒”、“华容道义释曹操”、“大意失荆州”、“走麦城”……如此生得忠勇,死得伟烈,纵然被杀,也令人觉得不馁反雄,不丑反美。而杀他的人反而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孙权就急忙将关羽的首级给曹操送去,想转嫁恐惧和祸患,曹操却将关羽的头颅厚葬于洛阳,孙权随后也以诸侯之礼将关羽的身躯葬于湖北当阳。人死后仍能让曹操、孙权如此敬畏,可见关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神性。然后便在各种民间传说中频频“显灵”、“显圣”,救苦脱危,广济民生,其英灵之威在社会上越传越神。

人变的神,之所以能越来越神,是因为社会上正需要这尊神。需要是因为欠缺。缺少信仰的时代,关羽的忠忱便成了稀有品质;商品社会唯利是图,而关羽却是“春秋大义”、“义薄云天”。当散漫、怯懦、自私成为风气时,关羽的勇武、骨子里的刚硬,在现代人眼里似乎只有神才能办得到。关羽身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他怎能不成神?他的成神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成全民意,顺乎历史潮流,因此才会“儒佛道三教并尊,士农工商四民同拜”,凡是人们能想得到的行业,诸如剃头刮脸、描金制革、屠宰典当、治病除灾、辟邪驱恶、开饭馆、办酱园、设武馆、建学校、做衣服、磨豆腐等等,有100多种职业拜奉关羽为“祖师爷”或“保护神”。他真是“万能之神”,全民崇拜。

这又因为他曾是人,他这个神是人的“升级版”,能实实在在地折射出人的理想和愿望,所以才愿意拜他、求他,相信他能理解人间疾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有删节)

1. 通读全文,综合概括关羽能成为神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关羽真神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根据文章内容中关羽成神的过程推断中国的神大致能分为哪两种情况?并简要分析关羽在当今社会仍受到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论解嘲

林语堂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姗蒂柏(Xantippe),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驯马没有什么可学,娶个悍妇,于修心养性的功夫有大补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巧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知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去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子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赫恩顿(Herndon)写的传记,说是应归功于这位太太。赫恩顿书中说,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苏格拉底也是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空说理。因此乃开始“游行派的哲学家”(Peripatetic School)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功夫,常人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市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支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刑,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大约如此)。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刺刺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列举了几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解嘲”方法分别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一段“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这句话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中。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第6篇

一、试验前准备工作

1.成立课题领导机构,健全课题教研制度。2.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分解课时训练计划。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提升业务理论水平。

二、试验中具体操作

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高效阅读就是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的“记忆――思考――答题”的整个阅读环节。根据“定势”理论,运用程汉杰老师设计的阅读训练程序,我在任课班级高三(11)班进行了一年的实验,实践证明这种高效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阅读率。

2.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提高阅读效率。

(1)集中注意力,计时训练。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语文成绩不高,积累不多,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难度较大的测试题往往理解不够准确或答不出来,实验初测试效果进步不大。“高效阅读”虽体系复杂训练方法精读技巧很多,但书中所列表格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我再次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真研读,逐渐对训练体系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教学操作也比较顺手了,在实践中我严格按照高效阅读的训练程序进行训练,固定程序训练为主要内容,计时训练为主要方法,同时渗透其它速读知识,和有关快速理解的技巧。

(2)把握固定程序,强化训练。

高二下学期我对所有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强化训练。首先进行了议论文分体固定程序阅读训练,教给学生读议论文按找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项内容去读的规律。同时巩固了议论文快速划分层次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划分这一技巧,以及快速归纳中心,应从中心论点入手,兼及作者的意图归纳这一技巧。

三、试验成果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差生自信,活跃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能力

高效阅读课自始至终都突出一个“快”字,它是一种多感官同时参与的高级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它给大脑以极其丰富的刺激,大脑也会因这些刺激而更加发达,这样学生适应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试验表明平时被大家视为差生,他们的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学习上不去,越上不去,听到的批评与责难就越多,时间久了就自暴自弃,学习成绩就一步一步下滑。快速高效阅读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加上信息反馈快,每次训练后可以表扬有进步的同学,而当他们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增加自信心,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实验也证明,长期的高效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早获知识,快获知识,多获知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因此而喜学、乐学语文。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一阶段共有4位老师参加实验,第二阶段参加实验的老师有6人。在他们的努力下,实验取得了好的成绩,他们也在实验中提高了自己。过去,在教师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好书,教研与自己无关。经过该课题的锻炼,大部分教师转变了这种观念。老师们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教育科研上下工夫。不少老师勤学理论、努力实践,在具体的操作和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庆文老师的《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获赣州市教育科研所评为一等奖;王双凤老师的《构建一方舞台》获省新课改“我的课改故事”论文评选一等奖;曾爱忠老师的《课改如四季》获“我的课改故事”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7篇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训练;网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82―03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自主阅读,这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授学生如何在海量的网络英语阅读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阅读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6],是学习者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策略对阅读理解以及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多数研究侧重于教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便更快、更好地进行阅读[3]。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策略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已从研究之初的单纯的阅读行为,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推理文章的内容、略读、寻读等具体的阅读策略发展到如今的补充激活文章的背景图示、以及各种语篇策略等等。

近年来国外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开展了一些有关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这种研究秉承的理念是: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地使用策略。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的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频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训练教授给学生的,而且在教授过程中,策略可以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成绩和知识记忆能力[4][7]。经过阅读策略训练后,学生使用策略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应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提出将策略培训融入到外语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5]。

国内对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刚刚起步,孟悦[2]调查了阅读策略训练对阅读成绩的影响。曾祥敏[1]考察了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在传统的纸质阅读环境中进行的,对网络环境下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地需要进行网络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的网络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还很少见,也很少有实证研究探讨网络阅读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阅读测试和问卷调查两种研究工具,对受试在网络环境下接受阅读策略训练前后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英语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某大学非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共86人。其中一个班为控制组(共42名学生),另一个班为实验组(共44名学生),这两班均为人力资源专业。据调查,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所有受试都学过计算机课程,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能。实验从受试三年级开学第一周开始进行,持续一个学期共15周的时间。

2 实验过程

本研究的所有测试和问卷调查均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完成。首先我们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前测。考虑到网络英语阅读的特点,阅读能力前测和后测中的文章长度比平时英语教学中的文章稍长,答题时间相对较短,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前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笔者根据受试的英语水平,在互联网上选择了4 篇文章,每篇文章约600-800个单词,4篇文章的总单词数量为2675个。每篇文章后设5个多项选择题,共20道题,总分40分,要求受试在30分钟内完成。阅读能力测验完成后,所有受试填写了“网络英语阅读策略问卷调查表”。笔者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且结合网络英语阅读的特点,自行设计了该调查问卷。在正式实验前我们对问卷调查表进行了一次预测,然后根据反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本研究主要训练6种阅读策略:略读、寻读、推测词义策略、寻找段落主题句、辨别文章结构和综合性推理。问卷调查包括和这6种阅读策略有关的24个陈述。例如有关综合性推理策略的陈述:我会根据图片理解文章内容。有关推测词义策略的陈述:我会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每个陈述后有5个选项,要求受试选出与自己实际状况相符合的选项,调查问卷采用李科特五级记分制(1-5 Likert-Scale)。如 1 = 完全符合,2 = 基本符合,3 = 一般,4 = 不太符合,5 = 完全不符合。在计分时则按符合程度分别给予5、4、3、2 或1分。

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在一个学期15周的时间内,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每周都进行2小时的网络英语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指定阅读某些网站上的文章,文章类型不同,包括议论文、说明文、新闻等各种体裁。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网络阅读内容相同。控制组的学生在网络教室内自主阅读这些文章,教师不进行任何干预。教师采取显性训练方式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将问卷调查中的6种阅读策略都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主要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说明每个学习策略的定义、作用和特点。教师对问卷调查中包含的6种学习策略进行具体的讲解,以便学生理解与运用。

(2)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并鼓励学生使用这些阅读策略。教师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向学生示范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例如,老师通过“有声思维法”,以边读边说的方式演示“根据上下文猜词”这一策略是如何使用的。略读和寻读是两种重要的速读策略,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中心思想或查找某些具体信息,加速对文章的表层理解。在海量的网络英语阅读中,略读和寻读尤为重要。教师设计一些任务,训练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策略,例如训练学生如何用最快的时间找到某个数字或者某个名字,增强学生的策略使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同时,逐步放手,鼓励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强化练习使用这些阅读策略。

(3)第三阶段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激发学生使用策略的动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使用过的策略,评估这些策略使用的有效性。让学生对学习策略使用的成效进行讨论,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加强对阅读策略的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

教师对实验组的阅读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阅读训练材料,强化学生对阅读策略的使用,使这些策略知识逐步内化成学生能力的一部分。

经过一个学期共15周的实验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首先进行了阅读能力后测,阅读能力后测也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后测中的阅读文章类型、长度和阅读前测类似。题型、分值和题目数量和前测相同,共4篇文章、20道多项选择题,共40分,要求受试在30分钟内完成。之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再次填写了“英语网络阅读策略问卷调查表”,目的在于了解经过一学期后的试验后受试使用课外阅读策略的情况是否发生了任何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的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11.5进行分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别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受试在阅读能力前测和后测中的差异以及两次问卷调查中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能力前测中,控制组和实验组受试平均分分别为28.97分和28.46分,分数非常接近。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受试的前测阅读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5)。这说明两组受试在实验前阅读水平相近,可以认为两组是开始于同一起点。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策略训练后,在阅读能力后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平均分区别很大(见表1)。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接着,我们对两次“英语网络阅读策略问卷调查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受试在6种阅读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试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是相同的。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受试在5个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上有显著差异,这5种阅读策略分别为略读、寻读、寻找段落主题句、辨别文章结构和综合性推理(见表2)。在阅读过程中,要想理解文章含义,经常要用到这5个策略,经过长期的训练,受试逐渐养成了使用这些策略的习惯。对于“推测词义策略”,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 >.05)。在策略训练过程中,教师强调网络环境中阅读量大,要求受试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学会捕捉重要信息,忽略细枝末节和不重要的信息,这可能是造成受试不太使用“推测词义策略”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在网络阅读中受试专注于获得信息,不再关注某个单词的具体含义。如果生词不影响对于阅读内容大意的理解,受试可能不会停下来去猜测该单词的具体含义。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训练教授给学生的,策略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还可以提高受试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策略训练与网络阅读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显性的阅读策略方面的训练和指导,讲授策略使用的价值、训练的原则、目的及预期效果等,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 结论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网络环境下阅读策略训练对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受试进行显性阅读策略训练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阅读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说明网络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受试的阅读理解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阅读策略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因此,我们应该将阅读策略训练融入到网络英语教学中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策略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研究只调查了6种阅读策略,至于还有哪些阅读策略适合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曾祥敏,训练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能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60-66.

[2] 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4-27.

[3] 李炯英,秦智娟.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国外外语教学,2005,(4):43-49.

[4] Carrell, P. L., B. G. Pharis & J. C. Liberto.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ESL Reading”[J].TESOL Quarterly, 1989.23(4): 51.

[5] 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102.

第8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008-02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测试点,学生在从基本技巧训练入手,读懂文章主旨大意,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技巧。

关键词:英语教学 阅读 训练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测试点。阅读理解试题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题型:(1)事实细节题;(2)主旨大意题;(3)推理判断题;(4)猜测词义题等。根据这些测试要求和题型设计,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一、强化基本技巧训练

1、读懂文章细节的训练

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是学生基本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读不懂文章细节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不会分析长句、难句;第二,不理解代词的指代内容:第三,不懂词性、词义的变化。针对这些因素,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就必须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1)长句、难句分析。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长句和难句,大多数学生对这类句子存在恐惧感溶易造成阅读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时先找出这类句子,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分析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非谓语、从句等成分,最后将该句译成汉语。日积月累,学生就养成了分析长句和难句的习惯并掌握了分析这类句子的技巧。

(2)代词的指代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含有代词的句子,如果学生明白代词的指代内容,那么,句中之意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分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养成敏捷的思维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3)词性、词义转化猜测。英语单词的词性、词义变化多端,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判断、猜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训练学生根据句子成分判断词性,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能力。坚持长久的训练,定会大有收获。

2、读懂文章主旨大意的训练

在阅读一些说明文、议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判断文章标题、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试题。读记叙文时,有时也会遇到排列顺序的试题。主旨大意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全面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一般不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常见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age is that.

The passage is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

From the passagewe can learn/conclude that.

这些试题测试学生是否抓住文章主旨大意,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经常的训练。

(1)加标题训练。阅读题大多没有标题,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给文章加标题。加标题训练,其实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题句,所以加标题训练也就是找中心主题句的训练。

(2)划分层次训练。找出主题句后,并不等于完全读懂文章大意。还应该读懂该文章谈到的多层意思,这就要求阅读者首先要读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归纳。这样就能够清楚地分出文章的层次,完全领会文章大意。

(3)辨认重要事实的训练。在记叙文和某些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弄清一些主要事实,以达到明确文章大意的目的。这种训练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阅读中以句子的形式写下重要事实:第二步。以时间或以步骤等顺序排列这些事实。

3、读懂深层含义的训练

深层含义是指文中一些需要想象的抽象概念: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全文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换句训练。对于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读懂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把有关句子抽出,进行改写。这种换句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作者意图猜测训练。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om does the authorwrite for?

Wha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ssage?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他们判断语境,猜测有关事实的能力。

(3)逻辑推测训练逻辑推测训练包括四种内容:数量推测、年月推测、故事结局推测、人物关系推测。前两种属于数字推测后两种属于逻辑推理。进行逻辑推理训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4、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是阅读速度。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速度太慢,即使理解正确,也不能说明他阅读能力强。《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60~70个单词。因此,教师可以按大纲要求,进行限时训练。可精选5篇文章,让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每周至少进行两次限时阅读训练。阅读旨在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取决于一定的阅读技巧。所以,教师要在限时阅读中培养学生以下快速阅读技巧:

(1)视读。用眼睛扫描文章内容,按意群理解句子的意思。看文章时。禁止学生朗读、默读、逐词读或用手、笔指着读,因为看文章比读文章的速度快。

(2)猜测词义。学生看文章时,经常会因遇到生词而紧张,影响阅读情绪。其实,可以采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策略,放松心情,根据上下文或语法知识猜测词义。

(3)抓整体。阅读时,应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单词、短语或单句的意思,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水平。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意识地排除非语言障碍,利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背景知识。现有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主要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人文历史、自然灾害、医疗保护和饮食文化等。在使用教材时,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常识,还应鼓励学生泛读各类有助于增长见识的课外读物。

三、注意阅读篇目题材形式特征

文章的题材主要有:科技小品、说理小品、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短篇故事、史地文化、幽默小品和图形表格。不同题材往往有各自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若不了解题材,阅读就会带有盲目性。在学习和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题材特征,掌握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以新闻报道的题材为例,这类文章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1)主题突出。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即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第9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质量

当代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科学文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知识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对于中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提到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在平时阅读时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归宿,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前,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齐读太多,虽然朗朗的读书声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因此,齐读要知时、适度,不是不用,而要应时而用。相反,学生自主阅读,各人的思维进度,各人的阅读习惯不同,对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词的理解也有差距,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展开。个性化的阅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标中对各个学段都很重视朗读和默读,对精读、略读和浏览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化阅读也是为培养学生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语感提供的一个机会。

二.反复阅读选文,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对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的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二次阅读能真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抓住文体特征,准确把握阅读材料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费力不讨好。所以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抓题目,抓中心句,抓议论、抒情句,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把握材料准确,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四.做好“两比”活动

“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来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赛阅读训练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要落实好比赛阅读训练,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低年级的中学生可以开展识字比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速读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五.注重综合归纳

综合归纳,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有讨论而无总结,学生的阅读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列提纲训练,即在阅读后要求学生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画图表训练,即要求学生画出文章内容的结构图;缩写训练,即对某些句、段或全文,要求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或对段落、全文概括出段意或中心;总结归纳出某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训练,这点颇为重要。如:针对某一个问题,你是从文章的中心这个角度去思考,还是从文章的结构这个角度去思考?你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去思考,还是从作者运用手法这个角度去思考?等等,从而总结归纳出一系列的思考答题规律。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67-01

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识字、精读、泛读或浏览性跳读训练。对于精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研究文章结构与内容,主动提出问题、潜心分析原由、把握问题关键、总结内在规律、形成系统成果,然后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阅读能力内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1 科学确立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目标,扭住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关键点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客体是一群涉世未深、社会常识淡薄的孩子,对他们阅读能力的训练,首先必须关注的是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整体了解,快速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一目标,拓宽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延伸对相关领域常识的掌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快速阅读技能。这是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关键点。目标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方向性缺失,找不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就难以将后续的阅读训练进行下去,自然就难以达到所期盼的阅读训练效果。

2 精心挖掘学生语文阅读的潜在兴趣,扣住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

根据人的心理特点,事物的首发效应最容易刺激人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时,必须精心挖掘出课文的闪光点,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并以此精心设计好阅读训练的课前导语。如果导语设计得好,必定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强烈阅读兴趣,如久旱逢甘雨的禾苗一样,一头扎进课文的阅读当中去,去寻找、去探索、去思考。这主要是源于小学生天生对事物怀有一颗好奇心和探索心,有一种很强的求知欲,还有就是对兴趣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毅力。以笔者所教学的《小露珠》课文为例,在阅读训练课上,我开门见山地提出:“小朋友们见过小露珠吗?它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样形成的?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他们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或“非常想。”沿着这个导语,笔者顺势揭出阅读的课文题目:“好,那我们这堂课就来学习《小露珠》这篇课文,刚才老师提的问题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课文中的小露珠还会遇到几个动物朋友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认真阅读吧。”笔者刚把话说完,学生们就一头扎进了对课文的阅读当中去了。

3 重点抓住语文阅读教材中所蕴含的疑点,扣住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要点

人们阅读的目的不过于对问题的疑问或是无聊的消遣,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是经过专家认证后,提供给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有意蕴含或潜藏着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大多都是疑点,就如士兵们进行越野训练时的障碍点,对于疑点的摘取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提出,并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当然教师可以先开始提问,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文阅读训练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图片,如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长城、故宫等等,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中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了解到北京有哪些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紧接着就引出自己的问题:天安门广场的结构如何呀?有哪些标志性建筑与物品呀?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经过一定时间的阅读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启发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笔者在进行学生《秦兵马俑》这一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时,首先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就要求学生紧密围绕课文的中心、重点内容和写作思路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结果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秦兵马俑在哪里?秦兵马俑具有哪些特点?什么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有了这些问题,便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深入思考与研究。

4 组织学生对语文课文理解的评价交流,扣住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深化点

交流可以使陌生的东西变得更加熟悉,可以使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迸发出更多的灵感火花,创新出更趋真理的理性认识。小学语文课文理解的评价交流本身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一次再阅读的训练过程,是师生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教学”,从中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成果得到深化、强化和固化。笔者认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二是由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点评;三是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通过反驳与辩驳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交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一层一级扫上山,再一层一级扫下山累还是不累?为什么?”展开辩论,这样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自强不息、苦中有乐的精神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5 结论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的梳理与总结。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各不相同,模式还很丰富,方法还很多样,手段还很多变,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挖掘、去积累、去验证,从中找到最为理想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 陆裕婷.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以及教学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第11篇

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原理,一种理想阅读模式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能力、信息加工方式和图示知识。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才能让理想阅读模式运行。首先,概念能力是阅读理解关键性的一环。它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怎样把零星的信息归纳为概念的能力。其次,信息加工方式指阅读能力的各层次组成部分,也包括许多普通的语言处理技能。最后,图式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读者背景知识(图式)和所接触话语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理论认为,话语本身没有意义,作用是为读者指路,根据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让读者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认知语言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准确、深刻的把握,而且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心理认知过程,怎样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成果,用全新思路来指导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这需要英语教师认真研究。本文将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起的启示作用。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输入应符合三条原则,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应该遵循这三条原则。

(一)理解性原则

选择材料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可选择难度小的。当然,选材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就不能收到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法多选择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学生接触丰富的语言素材,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

(二)量的原则

阅读材料可以是多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要有量的保证,才符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而形成刺激反应,自然习得的规律和语篇教学应该突出语言的社会性。

(三)相关原则及趣味原则

阅读技巧包括字、词、句的理解和篇章结构的分析等,这些技巧的培养需要时间。学习时可以从单项阅读技巧掌握开始,逐渐学会多技巧的综合运用,这要求选择相关适合训练阅读技巧的语言输入。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贯彻“趣味性”,材料有趣、阅读者对材料感兴趣,效果可事半功倍。

二、阅读任务的设定

认知语言学中元认知监控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应进行积极并自觉的监视、控制及调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找出阅读学习的特点和难点,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出合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会使学生有所成就,增加学习阅读的信心。正确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进行各项阅读能力的训练,避免大的缺陷和漏洞。

三、阅读策略的训练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和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独立的去认知阅读文本中的各种关系,解决问题。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要扭转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应用能力及语篇理解能力培养的局面。

现将阅读策略按照阅读顺序分为三部分:

(一)读前策略训练

读前策略的训练主要包括:语篇材料输入前,要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就首句或题目和文章类型或图表等对文章内容预测;快速扫描全文,对全文的要义有大致的了解;再次,探究语篇以外的东西,如对图表内容作进一步了解,便于阅读;要激活原来学生大脑里的知识,为现时阅读所用。指导学生就已读信息做出进一步预测,弄清句子与段落之间序列、识别中心大意及段落中的支撑细节、通过词缀及上下文获知新词含义、解释和阐释文中思想、就所输入的信息做出概括。

(二)读中策略训练

读中策略的训练,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培训学生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监视、控制或调节。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阅读理解实质、背景知识及理解的关系,了解母语阅读和英语阅读的相似点;对学生进行系统预测策略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预测习惯,锻炼预测能力。

(三)读后策略训练

读后策略训练包括培养学生在阅读后自我监测及自我评估的学习习惯。自我监测是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读完后应记录下自己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自我评估是检查其是否读懂了材料,读懂多少;另一方面,能评估其阅读成绩经过训练后是否进步。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独立控制阅读学习过程,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读者。

第12篇

关键词:策略训练 护理院校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阅读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习语言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经过大量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阅读材料时,遇到生词频繁查词典,逐词逐句精读,而且阅读速度没有快慢变化。当问到什么因素重要时,普遍认为词汇是改善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耗时长、效果差的现象。

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是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既包括一些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预测、推理、猜测等,又包括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而采取的选择性和控制。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研究者们才意识到阅读策略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3)提出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目标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语言习得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护理院校学生面临阅读数量大、医学课程多和自由时间少等诸多困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繁重的阅读任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大纲强调护理院校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提高英语阅读策略使用将有助于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

研究将显性阅读策略训练引入护理院校的日常课堂教学,目的是探索在中国以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中,进行阅读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试图回答课堂阅读策略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学生对训练的几种具体策略态度如何? 等方面的问题。

二、阅读策略训练的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参与研究的学生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两个班的80名学生,都来自五年一贯制涉外护理专业,年龄从19到20岁。由同一个教师使用同样教材按照统一大纲进度进行授课。所有学生接受了14周的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一班作为实验班定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另一班为控制班继续传统阅读教学。参与者都是以汉语作为母语和学习英语作为外语,并且都是女生可以忽略由于性别差异造成策略使用情况的变化。

2.调查工具

2.1 阅读理解测试

通过两次同一试卷阅读测试,对比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中的英语阅读能力。试图鼓励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试题材料稍有难度。为确保测试的可信度,八篇文章都选自大学英语四级(CET-4)试卷,每篇有5道选择题。CET的文章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是最有说服力的衡量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阅读材料。

2.2 问卷调查

问卷也被用来评价学生使用阅读策略情况,问题主要是根据O’Malley和Chamot(1990)提出的阅读策略和学习策略而设计的,包括27项认知策略,6项元认知策略和3项社会/情感策略。当然,问卷各个问题安排有序,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阅读行为。采用莱克特等级制计分,共5级,分别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和总是”。

2.3 访谈

访谈搜集定性研究材料对定量结果有积极作用,定量数据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使用后,相关的定性研究有助于证明实验结果,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实验班的10名受访者是根据前测分数和在班级的表现从参与的志愿者中选定的,被要求描述自己的策略使用情况、对英语阅读的态度、阅读计划,以及理解材料时的行为等。访谈是课后在友好、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的,鼓励学生尽量放松并提供真实回答。

3. 策略培训

阅读策略训练持续14周,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策略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整个训练计划以及每个阅读策略使用的评估情况;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强化练习使用策略;第三阶段学生独立运用策略于新的阅读任务。实验班使用嵌入式策略训练模式,即大学英语课堂上将阅读策略训练与阅读材料处理相结合。这意味着所有的培训活动都在课堂上,没有安排任何额外时间。训练开始时,实验班的学生已经被明确告知策略使用的价值、训练原则、训练目标以及期望值等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两次测试和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以及访谈提供的资料作为补充得出如下主要发现:

首先,护理学院的学生从未受过系统阅读策略训练,但是会运用一些简单技巧,如跳过生词,猜测生词词意,浏览每个段落开头和结尾或整个段落的主要思想,快速扫描指定信息等。事实上,阅读是一个策略过程,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为增加阅读效果,学生很好地控制理解文章的策略和速度。

其次,关于阅读策略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某些策略与成功学生的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如阅读时进行结构分析,包括按照结构预测、忽略无关细节和掌握文章概要等。策略教学比传统阅读教学效果更明显,前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后者重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第三,虽然频繁应用一些策略,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由于不恰当的使用成功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策略之间的效果也不佳。策略教学提高了学生和文章之间的互动,加深了理解。阅读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采用策略、检查策略和适应策略的过程。同时,训练自己潜意识里能有效、快速阅读。

第四,问卷调查结果体现了阅读策略训练和广泛使用情况的可行性,很多学生认识到该方法的好处和外在作用。因此普遍认为策略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方法不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也不需要特殊设备。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特的中国文化和其它背景因素,学生中产生的一些错误观点,阻碍了策略的有效使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集中精力在阅读过程而不是阅读结果,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阅读时的状况,指导学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策略克服阅读困难,尤其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受益匪浅。

最后,访谈结果表明,训练实验后阅读策略的利用更频繁了,特别是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从策略训练中获得更多优势,如阅读成绩更高、策略使用更多、阅读过程中自我意识更强,阅读理解时获得更多的自信和乐趣。

参考文献:

[1] 刘丹丹.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6):13-18

[2] 孟悦. 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试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