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02:1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生活常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将高中化学与生活素材结合在一起,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观察、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知识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倡导生活化教学,关注化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生活素材应用到教学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构想
1.生活化教学的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血液.首先,在知识引入前,从自然界中的物质、化学领域引入教学课题.其次,说明“性质决定用途,用途验证性质”,然后应用大量图片,联系实际生活与各种环境、能源、生命、材料与科学等社会性问题.最后,教材中的“拓展视野”、“资料卡”等栏目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相互解释与补充.这种图片解读、教材编排、栏目应用到知识融入,都蕴涵着大量生活化教学契机.
2.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从教材编排来看,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此外,还可以对给定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选择学生能快速形成理解规律与概念的生活素材来改造、替换已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活信息变成教学材料,让枯燥的知识变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从教材编排来看,生活化教学可以分成四种情况:①化学史是人类长时间生活中,对各种化学知识的历史性表述,其内容由化学规律、概念、理论、学说以及各种学科思想与方法构成.②生活中的化学事实与自然现象,如化学环境、材料、健康与生活等.③整合学科发展前景,包括各种动态内容,新的研究成果、成就、问题与新发展以及对生活的作用.④化学对生活的影响,包含正负面两个方面.这些素材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辅助功能.为了让素材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3.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生活化教学必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条件下,掌握生活情境与各种素材组织结构,结合日常生活与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教学活动.在教学对象、内容分析中,除了要明确教学内涵,还必须结合目标,明确学生生活经验与掌握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寻找最佳教学点,让生活与化学教学有机整合,以推进学生领会、感知文本,实现知识构建与内化.在知识拓展中,结合课后知识点,或者作业布置,将间接经验变成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二、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在生活中,学生拥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应用点,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出发,找准生活的倒影,借助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知识原理.例如,在讲“O3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常识,雷阵雨过后,空气会变得清新、舒畅,此时周边的环境会显得格外明亮、清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理是:闪电过后,空气中的少数氧气变成臭氧,同时雨水也冲洗掉了部分灰尘.它反映的性质是:适量臭氧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故雨后空气清新.
2.引入科技信息与生产生活.例如,在讲“铝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说明书,从说明书中引出铝与酸的反应,说明铝与碱反应的性质,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生活实际问题与生活现象,从而形成良性思维,最后达到提高化学素养的目标.如,某生态科技公司以综合处理资源为基准,对废弃牛奶盒进行回收与再利用,一个牛奶盒20%为塑料、75%为纸、5%为铝,回收饮料包装、废弃牛奶包装,将其变成再生塑料、纸浆、铝粉、生活用品与办公用品,从而向学生传递一种资源再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化学.
3.利用原理揭示化学道理.在长时间的生活发展中,劳动人民总结了大量的谚语,其中很多谚语都富含有趣的化学知识.例如,雷雨发庄稼.它包含了哪些化学道理?让学生联想到自然界的闪电,天空出现闪电后,空气中的氮气会发生哪些变化?变化后会出现哪些物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与自然固氮的原理.
4.提炼与拓展生活素材.从教学实践反馈来看,生活化教学需要以多种形式活动进行支撑,在挖掘生活素材的同时,理解学习主题,拓展课本内容.例如.在讲“有机化学基础”时,教师可以设计白酒的调查与研究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分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探究.这些学习内容都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就能选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宗旨.如何让化学教学快速地融入生活,是教学实践发展的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出发,确立学习路线,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高中化学;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中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所以往往让学生充满探索欲望。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更高效地探索高中化学,提高学习能力。
一、构建自主参与课堂需要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人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学。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比较叛逆的阶段,所以教师需要充分掌握这种心理,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可以展示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要想构建自主学习模式,那么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最终突破自己,完成自我学习的转化。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化学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待化学的好奇心与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实现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放松地进行化学学习,另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教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提升知识的情况下培养其他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高中化学教学自主学习模式。例如,在高中化学《从实验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学生去实验室,在实验室内,教师综合实验方法和实验计量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感受并通过课本自主探索化学的奥妙。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室环境下,自主探索和学习化学实验的基础方法,亲自观察和抚摸化学仪器得出实验计量的定义,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实验的思想,帮助高中化学教学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高中化学实验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也相当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真正达到构建高中化学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目的。
首先,实验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工具,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最佳选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科,实验的魅力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样就可以通过高中化学实验吸引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充满想要了解实验背后奥妙的冲动,自然就会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课堂自主学习的模式。例如,在《碱金属》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于钠在水中反应的学习中首先是很好奇,会产生金属怎么会在水中燃烧的疑问。其次学生还会想到为什么在试验后的溶剂中滴加酚酞试剂会变红?究竟生成了什么?于是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好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实验原理,最终得出钠与水反应比较剧烈,所以钠不能在水中保存,需要用煤油保存。另外由于生成氢氧化钠,所以在碱性环境下,酚酞试剂要变红。这个实验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构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其次,教师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巧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充满乐趣。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结合生活常识,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做好自主探索的铺垫。例如,在学习《氯及氯的化合物》中,教师可以提问,家中的自来水可以养鱼吗?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学生查阅资料,以及进行讨论过后,学生知道家中的自来水中含有氯气以及次氯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对鱼会造成伤害,这就解决了用自来水养鱼需要将自来水先放置在室外晒一段时间,然后才能使用的问题。通过这种提问式的教学,帮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更好地构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最后,教师需要多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高中化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三、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知识,所以学生综合能力越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预习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抓取信息,提高信息解读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让学生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延伸学习。例如,对于高中化学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金属防锈等方面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防锈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自主学习过程。最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独立自主进行整理和完善,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结束语:
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渐构建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翟玉凤.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23-24.
关键词:分类法;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由于化学物质数量巨大,且品种繁多,对于高中生而言要驾驭好它是十分困难的,若不采用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很难让学生轻松学习化学并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化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分类法”的教学方法,将物质按照一定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其进行比较,总结出知识的共同点及其本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学物质,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现状
高中化学新教材不再采用旧教材的编排模式,而是采取以学生的学习及其生活经验为中心,并且结合了学科内部知识结构进行编排。由于新教材的改编,化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不能一次性将高中化学相关知识点的要求一次性达标,一次性到位。所以,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求及其程度进行区分并分类,把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分,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知识点是十分复杂的,而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是采用简单的罗列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这样高一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分类法”在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让“分类法”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分类法”难以驾驭,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采用“分类法”教学模式。当然,化学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并理解化学新教材的编排模式,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恰如其分地使用“分类法”;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现象作为“分类法”的原型,例如:在文具店里,都会根据商品的种类、特性以及品牌分为圆珠笔区、水性笔区、精品区等,再将圆珠笔区按照笔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中掌握“分类法”,这样既可以消除高中生对于“分类法”的陌生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分类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初中所学的内容是相衔接的,既源于初中所学内容又高于初中所学内容,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列举,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真正体验“分类法”。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酸、碱、盐等这些物质,对于酸性物质的分类,如HCl、H2SO4、HNO3等物质,它们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H+;对于金属氧化物的分类标准,列举Fe3O4、Al2O3等,它们都是由金属原子和氧原子化合而成的化学物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初中所学习过的旧知识,又掌握了同类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使得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化学物质种类化、系统化。
2.合理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是实现新旧知识点衔接的重要形式,化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联系。首先,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锁住教材的要点和突破口, 正确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找出问题或者案例的原型或出发点;其次,教学情景不宜多,宜精。虽然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创设的教学情景过多反而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要注意教学情景的把握度;最后,教师应采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上,也不能仅限于一堂课上,而应该采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去教学,去引导学生。
3.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而言,适当的教学创新很有必要.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维度,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能够收获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要想充分实现教学创新,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并且引入一些好的教学元素.这样才能够发挥教学创新的效果,并且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一、灵活发挥化学史的辅助功效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入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让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能够有所丰富.不少教师在陈旧的教学观念的伴随下缺乏教学内容开发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十分有限.这样的化学课堂,不仅让学生觉得十分乏味,而且学生的收获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学创新理念的指引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发,多引入一些不一样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灵活地发挥化学史的辅助效果,透过化学史的介绍深化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的理解.这不仅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对于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也能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是创新化学课堂的良好体现.例如,在讲“苯”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化学史.教师可以讲述苯的发现及苯分子的结构学说:19世纪初,英国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照明,在生产煤气过程中,生产煤气的原料除了能够得到所需的煤气之外,还剩下一种油状液体.法拉第当时特别感兴趣,用蒸馏的方法将油状液体进行分离,将这种液体称之为“氢的重碳化合物”.1834年,科学家米希尔里将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进行了蒸馏,也得到了法拉第蒸馏所得液体一样的液体,命名为苯.学生通常会对于故事性内容很感兴趣,这是在化学课堂上引入化学史能够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可以充分发挥化学史的辅助效果,这对于提升知识教学的质量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二、对于常识性知识的挖掘应用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常识性化学知识,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同样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多应用的实例,不少生活常识背后都隐藏着相应的化学原理.教师要善于挖掘这类教学素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够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例如,在讲“酯化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经常听许多人说醉酒了以后吃水果可以解酒,这是什么原因?然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释原因.学生经过相应的思考与讨论总结出水果里含有机酸.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发生反应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让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学习,而且能够简单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且能够感受到化学学习乐趣.
三、有效引入社会热点问题
不少化学知识背后包含着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同样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创新,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过程,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并且能够从问题的探究中给予学生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例如,在讲“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教师必须讲到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对环境的危害.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碳随雨水降落后会形成酸雨,酸雨又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农作物、森林、草原的破坏;对湖泊、土壤的酸化;对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教师可以透过对于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加深对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将这些思想渗透于学生的理念中,让学生无论是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有意识地保护环境.这是化学教学应当传播的观念.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展开一些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入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能够有所丰富.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常识性化学知识,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样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教师同样可以多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过程,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并且能够从问题的探究中给予学生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作者:王冰 单位:江台市第一中学
一、生活化资源丰富课堂
相对于旧教材而言,人教版新教材更加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衔接,在导入话题环节增加了很多生活化实例,对问题的讨论部分也更加贴近生活,而且还增加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介绍有机物这部分知识时,新教材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进行导入,这种方式让学生觉得既真实又亲切,有助于学习兴趣的产生。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精神,尽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当地文化背景、实际生活环境等,将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并有目的地增加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化学实验安全”时,教师不妨请学生课前收集常见的危险品的标志,课后组成调研小组,调查生活中处理三废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在学习“胶体”时,教师可以联系卤水点豆腐的生活实例和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的生活常识;等等。人教版新教材中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只要有心,我们总能找到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给教材增添新鲜活泼的资源。
二、生活化教学方式推进教学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要求教师摆脱单纯的说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以此为依据选用更适合、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高中生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反感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对被动接受的知识兴趣不大,希望能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需求便决定了教师不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合作探究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合成合作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就一个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展开探讨,小组讨论、小组调查、小组竞赛等都是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总体的思路都遵循着“提问――分析――探究――结论”这一基本流程。只要运用得当,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能有效活跃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了“苯酚”的内容后,笔者拿出生活中常用的水杨酸苯酚贴膏,给出了其化学结构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几个探究问题:(1)若药膏在皮肤上有残留,如何清洗最有效?(2)药膏呈现粉红或砖红色,而纯净的水杨酸和苯酚都是无色的,你能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吗?(3)药膏中存在酚类,我们该如何检验?这三个问题都围绕着水杨酸苯酚贴膏这一生活素材,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与拓展,还具有一定难度。这几个因素相结合恰恰戳中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很快各个小组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更有小组设计了验证性实验来检验药品中的苯酚,这个综合性探究任务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总结。
三、生活化实验活化过程
生活化的课堂就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着力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课堂小活动,尽量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时时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课堂中的小实验最能增加学习的乐趣,也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师不妨多采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具等,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开展一些简单的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化学的奥秘。
关键词:藏族;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策略;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53-01
一直以来,高中化学作为我区薄弱学科之一,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教学的困难。从笔者的经验来看,除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以外,在运用化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和练习中加以引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类比策略
类比策略是将已有知识经验的问题为原型,通过分析、比较在待解决的问题与原型之间建立起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策略。新问题与原型问题有三种相似性:①问题情境的相似性;②知识类型的相似性;③思维关系的相似性。例如:双氧水(H2O2)和水都是极弱电解质,但H2O2比H2O更显酸性。 (1)若把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请写出它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2)鉴于H2O2显弱酸性,它可以同强碱作用形成正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酸式盐。请分别写出H2O2与Ba(OH)2反应生成正盐、酸式盐的化学方程式:_____。这是一道很典型的利用类比策略解决问题的题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能看出问题情境的相似关系,但是不能将其与二元弱酸的电离知识联系起来,即使能够建立联系,由于新的问题情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让很多学生无从下笔解答。
二、分解策略
如果类比就是简单的模仿,而分解策略就是人们很容易想到又很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目标、分解任务,它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把把很大、较难的总目标,分解成相互关联的系列子目标,逐个加以考量,而后综合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问题的解决,气体的制备和性质检验问题等等,都需要综合考察目标要求,做到整体把握,从生成起始问题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可以是循序渐进,也可以是突起跳跃的,但不能割裂开来,需要前后联系,不断地归纳小结。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时,教学的过程就是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三、整体策略
整体策略是一种重要化学学科思想,不仅是教学的支撑,也是学生能力的基础,整体策略就是从整体着眼、从综合入手,忽略局部,不至于走入死胡同或走弯路,从而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它是对基础知识熟练应用的结果,虽然化学学科知识繁杂,但都是围绕从元素化合物知识过渡到理论总结的主线展开,从初中阶段学习了四个基本的反应类型,学习了化合和分解反应之后,就引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而后加以应用,学习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从定性理解化学到培养学生定量计算能力,初步知道了守恒的思想。高中化学阶段尤其注重运用整体策略解决问题,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学生就接触到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只是学生学习准备不同,训练和强化的能力水平和层次因人而异。等到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物料守恒、质子守恒以及电荷守恒等比比皆是,不少学生就感觉到了化学难,层次深,不好把握。诚然,宏观的总揽全局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是要培养整体策略的学科思想,更需要对部分把握游刃有余,方能深入浅出,简化步骤,整体解决问题。
四、信息策略
关键词:化工素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资源;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29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化工素材,一方面体现了化学科学来源、发展于社会实践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化学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丰富生活阅历、完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在上科版的化学教材中,化工素材的内容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第一,以简约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出现在正式文本中;第二,以“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库”的板块出现在辅助资料中;第三,以“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复习与思考”的板块出现在课堂活动的要求或课后作业的设计中。
对于化工素材的处理,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其一,作为导课的材料。例如,“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进行消毒杀菌”(文字),常用作“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开场白。其二,作为问题的情景。例如,“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呢?”(文字结合图片),这样的引言就是针对“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课创设的问题情景。其三,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例如,“拓展视野――电池的发明”(教材板块),即为“原电池”一课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材料。其四,作为授课的内容载体。例如,“工业制硫酸”(整节教材),整堂课以工业制硫酸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和载体。以上做法,应该说对促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众多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在当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形势下,其发挥的能量和教育的成效显然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为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工作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1 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在化工素材中的蕴含分析
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吴俊明教授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括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括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1]。吴星教授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2]。刘前树老师提出,化W核心素养包括4个维度:①化学基本观念;②化学过程;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④对化学的态度[3]。2016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4]。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到课程实施、课堂实践上有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优势。它们的共同点是,一方面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化学学科中必须养育的作为一个人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本文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主要采用征求意见稿中的观点表述,同时吸纳其他专家的成果精粹。
那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素材有什么特点,它们又蕴含着哪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呢?
其一,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载体,贯穿整个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的始终,其蕴含较多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载体型化工素材是一个支持某个探究点或整堂课教学活动的、数量较多且相互关联的素材群。以上科版教材第2章第1节“海水晒盐”一课为例,教材以“海水取盐”为背景和载体展开,其中分布了7个化工素材点(参见“表1编号1”)。素材1:“海水取盐的历史、盐田法”的文本;素材2:图2.1《天工开物》中制盐海图;素材3:图2.2现代盐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情景;素材4:表2.1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素材5:[学生实验]粗盐的提纯;素材6:[资料库]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素材7:[拓展视野]从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首先,素材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素材1、2、3是为“理解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素材4是为“感受制盐生产中利用控制卤水密度范围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服务;素材5服务于“理解粗盐提纯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素材6、7,一方面服务于“知道海洋是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资源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服务于“领略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伟大意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个素材共同成为本堂课授课内容的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素材之中富含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机会。素材1、2是一种实证古人取盐的资料,素材4呈现了现代制盐的技术和环节,它们共同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培养机会;同时,利用这些素材并结合“溶解平衡”知识,可以进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素材1、2和3的组合,又是反映人类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明发展的对比材料,为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素材4、5是反映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教学资源,为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埋下了伏笔;另外,素材6、7是一组化学科学的信息资料,可以为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5]创造条件。
其二,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提供即时联系和实践论证的需要,其蕴含较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高中化学的有些内容与化工生产有一定距离,而且教材中设计的化工素材也不多。这些孤立或关联性化不强的化工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整个探究点或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而只能作为其部分内容或活动的佐证材料。它们蕴含的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维度也相对单一。例如,第3章“离子键”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3.4食盐的实物照片和结构模型),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机会;第4章“热化学方程式”一课中的化工素材([资料库]比较常见的燃料的热值),用数据表明液化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民用燃料,为“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载体。再如第2章“盐酸”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2.6氯化氢合成塔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3”),其实物图片及工作示意图为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资源;同时,氯气在内管、氢气在外管燃烧的示意图(保证氯气燃烧完全保护环境)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了铺垫。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
笔者以上科版化学教材高一年级“第2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6],尝试研发基于“化W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化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作好准备。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了编号,形成了序列: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E-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F-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7];G-公民素养[8];H-社会素养[9];I-人文素[10]。在此基础上开展“三项”工作,形成如下成果(见“表1”):
第一,梳理化工素材。详细阅读教材,将教材中所有涉及化学工业的资料(包括化工产品、化工知识、背景材料、技术前沿、模拟实验等),进行全面梳理。用简要的文字、课本原有的图表编号、栏目名称进行呈现,用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参见表1)。
第二,完善化工素材。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上既有的化工素材有时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此时可以增补、完善化工素材,或标注修正或使用的说明。例如,在“氯碱工业”一课中,书上只提供了实验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示意图(图2.5),为了合理地解释电解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效率问题,可以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的实物照片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2”)。
第三,定位素材类型。化工素材分为“授课载体型”和“佐证材料型”两类。前者,是由数量较多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群,形式多样,一般有照片、图表、文字等;同时,呈现于不同的教材栏目。例如“化学史话”、“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等。素材之间相互补充、关系密切,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后者,是由数量较少、相对独立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点。由于数量少,其形式、栏目也相对单一。确定素材类型的原则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化工素材的匹配程度(数量)、互动时间(深度)、实施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一般素材数量多、匹配程度好,互动时间长、深度大,则定位成“授课载体型”;相反,则定位成“佐证材料型”(参见“表1-素材类型”)。
第四,确定培育目标。这里的培育目标是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由于一个化工素材可以针对多个培育目标,多个化工素材也可以针对同一个培育目标。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也是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以某个核心素养为基准,选择相应匹配的化工素材,然后反向进行目标匹配性评估及针对性修正,以此类推。以第二章“氯碱工业”一课为例(参见“表1编号2”),第一步以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增补“电极反应及顺序判断”(修正后针对“微观探析”)。第二步,以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强调“电解是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修正后针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第三步,以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5,图2.5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作示意图。第四步,以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6,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实物图及工作示意图”(修正后针对“创新意识”)。第五步,以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1,p25氯碱工业的产品介绍;素材2,图2.4上海氯碱总厂离子膜电解车间;素材7,[化学史话]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3 运用化工素材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下面以第2章第2节中“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中的“载体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例(参见“表1编号5”),对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总结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佐证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实施可参照于此)。
3.1 明确化工素材的辅助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氯水的概念,理解氯水漂白和杀菌原理,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理解氯气跟碱的反应,知道漂粉精的制法和消毒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氯水化学性质的讨论中,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微粒的性质是影响物质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制漂粉精的工业生产的学习,感悟化工生产对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以及化工生产中对成本、效益等诸多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的意义。教材中正式的文本内容是:氯气的用途氯气贮存、运输的不方便次氯酸盐的特点工业上制造漂粉精的原理漂粉精发挥效能的原理。化工素材的设计、运用必须建立在辅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选择、运用化工素材的重要依据。
3.2 用好教材主体的培养资源――系统设计、合理布局
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除了化工素材,还有承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体资源,例如核心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还有针对非化工素材的教学素材,例如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史实材料;等等。特别是承载着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主体资源,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上起着关键作用。笔者的做法是: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即:根据先前的研究成果――化学课堂“有效共识”[11],以“目标、线索、结构、问题、环节、方法”为抓手,全面、系统地设计一堂课,形成以教材主体资源为主线,以包括化工素材在内的辅助资源为支持的课堂结构,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的运用及其探究活动。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课堂结构[12](化工素材的育人资源蕴含在问题设计及其探究环节之中):
3.3 抓住化工素材的实施策略――融入设计、彰显落实
针对化工素材的教学设计,我们采取“融入设计”的工作对策,即: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化工素材融入整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课堂结构及探究活动中全面系统、有选择地布局化工素材,包括素材运用的契机、呈现的形式,素材使用的时间、需要配合的资源,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师评论;等等,让化工素材最大程度地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
针对化工素材的课堂实施,我们采取“彰显落实”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使用最佳技术呈现素材,组织最佳活动使用素材,运用最精致语言诠释素材,从而彰显、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和结果。其中,诠释素材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关键操作。
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及其教育效果:
[H1]一、氯水
[投影/引言](素材1)图2.15氯气的用途。氯气有许多用途,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来讨论水的消毒以及漂粉精的制造。
[演示/讨论]展示一瓶氯水,将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讨论现象、原因。
[小结]
1.化学反应
现象:试纸先变红再变白。
原因:变红是因为盐酸具有酸性,变白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讲述](素材2)次氯酸能使许多有机色质褪色,还能杀灭水中的细菌。
[意图与效果]素材1,以投影形式呈现,配合教师精简的导入语。一方面起到导课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起到激发“社会责任”的效果。素材2,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一是拓展前面的实验讲解(次氯酸功能),二是作为证据材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实践证明,这两个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2.微粒种类
[讨论]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久置氯水就是盐酸)
[意图与效果]虽然教学内容“2.微粒种类”、“3.化学性质”没有用到预设的化工素材,但教学设计中却清晰地蕴涵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契机。在联系了“1.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之后,启发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判定物质变化的结果,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
[H2]二、工业上制造漂粉精
[讲述](素材3)HClO不稳定;Cl2贮存、运输不方便。而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得多,且能溶于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能生成次氯酸。
[提问/互动](素材5)为何不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价格高,且容易潮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3,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从教学过程上来讲,它起着承上启下、教学衔接的作用;而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证据推理”的论证材料。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展开,它起着强化“变化观念”的教育效果。素材5,采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旨在体现一种“社会素养”的培养,即: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讨论] 2.漂白原理
[指导阅读](素材6、7)水的其他消毒方法、漂白粉消毒游泳池。
3.贮存措施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素材8)失效原因:漂粉精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见光分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逐渐展开,是“变化观念”教育的载体。素材6,以资料库形式呈现;素材7,以图片形式呈现,两者均通过指导阅读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化W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起到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同时,素材6中“臭氧的消毒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思想。素材8,以提问形式呈现,并以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旨在培养一种基本的“公民素养”,即:“漂粉精露置在空气会变质”是一种生活常识。以上素材,均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结]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作业](素材9)自由组合成3~5人研究小组,自制褪色灵,二周时间内完成。
[意图与效果]素材9,源于[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课堂实验,现改为实践性作业的形式,既尊重了课堂实际(课上没有时间完成);又体现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同时,从时空条件和小组合作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但要注意,需要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结果的“假研究”。
总之,化工素材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支持教学内容的落实,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可以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上发挥积极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5][7][8][9][10]吴俊明.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J].化学教学,2016,(11):3~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3]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6]姚子鹏.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21~54.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有限的化学二轮复习时间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围绕有意义的主题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加以糅合,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跨越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与自觉,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例呈现
(一)以《脱氧剂成分探究》为主题复习“铁及铁的化合物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很多食物如饼干、蛋糕、月饼等除了防潮之外还需防止其氧化变质,引出其组成的定性判断、性质检验、定量分析,并以此作为载体探究典型金属元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以脱氧剂的成因分析为线索,以学生活动为明线,以化学学科知识为暗线,活动线和知识线融合,贯穿课堂始终,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渗透化学学科思想。
【操作流程】
(二)从课堂过程看“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
1.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小组合作活动,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各种食物中的脱氧剂,通过查找资料寻找脱氧剂的用途。
【教师】整理分类学生收集的脱氧剂,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从生活中的物质入手,在课前自主收集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在复习课的一开始就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对脱氧剂为什么有脱氧的用途,它到底是有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在课前让学生产生疑问,对课堂充满期盼。让学生发现知识生长点的契机,适合创设展示活动。在展示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阶段,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建立在自身层面的互动、交流,进行最广泛的对话。在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中,蕴育出新的知识复习效果。
2.从课堂活动过程看“生活化”教学模式
(1)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主题:脱氧剂成份的分析
【教师】展示同学们收集到的脱氧剂(如图)
【视频】脱氧剂在食品业中的用途
【问题1】“脱氧剂”为灰黑色粉状,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试猜测该黑色粉末、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可能为铁、氧化铁;铜、氧化铜。
【问题2】“吸氧及防止维生素的损失”,请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
【学生回答】可用磁铁验证铁的存在,或加稀硫酸后加酸性高锰酸钾,也可采用加稀硫酸后再加铁氰化钾出现蓝色沉淀等方法证明。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实验】分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本环节在研讨生活中脱氧剂的组成分析中,融合了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采用问题式探究教学。这种在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情境中渗透学科知识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化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结合脱氧剂中红色物质的来源,引出脱氧剂变质问题的分析,归纳“铁三角”
【问题3】脱氧剂中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请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可能为氧化铁或铜。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问题4】结合问题2和问题3,能否说明该脱氧剂已部分变质?
【学生活动】自主归纳“铁三角”转化知识网络图。
【教师点评总结】铁三角:(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复习难点知识,若只是出题做题、遇题讲题,知识零散而无趣,课堂枯燥而乏味。这时,不妨改变复习方式,而本环节的设计在研讨脱氧剂的脱氧原理中融合了Fe、Fe2+、Fe3+的性质复习,创设了学科知识的真实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活动的共鸣中推理、交流、反思,形成知识内化的过程。
(3)脱氧剂中铁元素“定量”分析
【问题5】如何测定脱氧剂中铁元素的含量,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共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小结】
【教师】强调氧化还原滴定的步骤分析及注意事项。
【例题展示】称量1.0克脱氧剂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后在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充分反应后将滤液转移至100mL容量瓶,定容取20.00mL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KSCN,用0.2mol/L的KI溶液进行滴定,滴至10.00mL时血红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不变,求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根据脱氧剂中铁含量标准如何应用在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经历学习化学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本环节中引入滴定实验起到在二轮复习中知识的综合运用。
(4)学以致用:“速力菲”的研究分析
【学生活动】独立解决有关“速力菲”的习题。
【教师】巡视、检查、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创设课堂巩固习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补充。通过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将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并能灵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实践后与同组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认为“铁及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内容是高三复习中一节常规性的课,这节课的参考教案不少,教学形式也多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我的感触很深:
(1)传统二轮复习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学生才更能接受,课堂才会更有效。本节复习课以生活中常见“脱氧剂”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把“铁及铁的化合物的性质”知识全面整合起来。
(2)“生活化”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二轮复习中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亲身体验,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在选题时如何更好地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融合起来,是否二轮复习所有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呢?在生活化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这些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化学实验;策略:探究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生作为实验学习的主体,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动手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自主操作,做实验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实验,探究教学
第一,要尊重学生。做实验之前要多和学生交流,对根据问题实验安排进行调整,也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另外就是要辩证看待学生操作的失误,有危险性的实验,学生操作不当就已经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和危机压力;即便没有危险性的实验,学生操作失误也情有可原。这与化学实验的不确定性和人为操作的非精确性有关。
第二,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主完成实验。为什么传统的实验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不敢兴趣甚至逃避做实验呢?主要是教师不给学生“游戏”的机会。在保证实验安全性的前提下,教师作为实验“游戏”设计者,让学习依照规则自己探索实验,既可以让学生明确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又能自己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实验学习乃至化学学习浓厚的兴趣和经久不衰的动力。
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教师相互间地合作探究。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合作式学习方式,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史怡鸿老师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让学生在感悟知识与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理解化学。当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就会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将让学生终身受益。”[1]
既要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同时也要防止一部分学生只是凑凑热闹,而不是真正进行实验学习。教师就要做到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来,杜绝“凑热闹”的心理,做到每个人都忙而不乱,让每个同学在分组实验中都能手脑并用,把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切实实提高分组实验的效率。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资源多样和共享,内容生动,学习过程可以互动而且学生可以广泛参与。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形成敏锐观察、积极求异、丰富联想、综合融化、知识建构等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化学实验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既要考虑哪些实验内容适宜应用多媒体技术;还要知道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通过笔者教学的体会,以下两种情况较为适合:一是演示实验效果不佳或者无法操作的实验课程。二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一旦出现意外就可能造成重大教学事故,给师生人身和心理带来阴影。但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软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2]
那么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呢?徐琳老师指出,“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当然这些不是独立的使用,根据各自实情,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再开发、再加工、再创造、再设计,以求化学知识的最优整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是通向知识的一座桥,在教学中应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3]
操作简单的课件PPT通过图片视频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视觉的直观,还对不易观察的实验进行放大,克服演示某些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是比较复杂的微格——录像教学。应用录像——视频技术,可以由操作熟练的教师提前演示比较复杂或者比较麻烦的实验,然后可以不必在实验室里精确进行演示,出现疏漏可以提前纠正或者通过视频的裁剪、重复等后期技术,给学生严密而科学的示范展示,尤其是危险性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提前演示打消了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三、养成习惯,走进生活
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本质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颜鹤老师主张,“要在化学实验中全面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体现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化学实验课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4]
要在实验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应该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建立自主实验的意识;同时检查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准备、提问操作步骤、过程巡查、课后总结等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日本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中学化学课程一直都非常重视化学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走近生活和社会曾是1991年8月在英国York城举行的第11届国际化学教育大会的主题。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其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活和社会中的作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联系实际生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积极联系生活,从生活需要出发,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增加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较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汽水的制作、松花蛋的制作等,结合碳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介绍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用自家或自备的原料,自己做一做。[5]
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实验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开着发明创造的兴趣教学。此外还可以开着家庭实验。在家庭小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解决生活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5]将实验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可以丰富课堂实验教学,又能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既是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成长心智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不断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 史怡鸿.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0,(35).
[2] 王文斌.浅谈在新课标下如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3] 徐琳.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