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学习材料

教师学习材料

时间:2022-02-22 18:11:42

教师学习材料

第1篇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

第2篇

2020年9月29日下午我校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张桂梅先进事迹专题片,我通过学习并进行了对照检查,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张桂梅精神体会:

1、张桂梅老师无论处境如何艰难,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和使命,把信仰化作精神支柱,与疾病抗争,坚守三尺讲堂,深深扎根和服务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地履行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思想有武装,行动才有方向。我们的人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坚守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定“奋斗的青春最幸福”这一人生信念,在新征程的熔炉中锻造自己,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武装自己。

2、张桂梅老师注重学习,业务过硬,评选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获兴滇人才奖。新时代的教育,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党员教师应该向张桂梅学习,在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勇向前。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业务知识,把专业学精;还要涉猎其他知识,把见识学广;更要学党的理论知识,把信念学坚定。

3、张桂梅老师始终把学生当做亲人,当遇到学生生病,她带着他们彻夜奔波到医院,一直守护在学生身旁。她心里始终记挂着群众,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迹践行着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宗旨。张桂梅老师艰苦朴素,一条洗得褪色的牛仔裤、一件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就是她多年的“行头”,以实际行动传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张桂梅老师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她无私奉献,为校园建设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她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告诫学生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栽培,她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我们教师的指路明灯。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始终坚守为人做事的底线,用自己的高尚品格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对照检查自己存在的不足:

1、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对于学校其它工作虽然也能完成,但努力程度明显较低,总觉得应是各司其职,各管一摊,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最好别来麻烦自己,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惰性心理较强,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本位主义思想在作怪。

2、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首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或是不良倾向,不能及时处理,顾虑比较多,有时得过且过。其次,由于工作任务相对繁重,加之对外交往的机会较少,又没有创造机会主动地走出去,所以感觉在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应不断加强。

3、争先创优精神不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总认为在自己能力范围下能把学校安排的工作都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很少去思考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认为我所带学生成绩不错就行,缺少了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与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工作责任心还需加强。

4、工作中有急躁情绪,偶尔有发牢骚的现象,对来访家长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谦虚谨慎的作风还不够。

三、下步努力方向:

1、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上的不足进行反思,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全新的思想全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素质,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工作干实干好,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第3篇

关键词:课题;资料;整理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地搜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于2014年5月成功申报了自治州级课题《绿色的化石》,历经一年的研究,现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在课题研究中如何搜集、整理材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指导教师对程序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程序性材料也就是计划性材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我们在课题《绿色的化石》准备阶段时,通过实地勘察,要求课题负责人制定出翔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计划、课题申报表,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保存。因为在以往的材料收集中,课题组教师往往将材料上报过之后就随处堆放,没有保存的意识,在课题结题时,出现材料缺失,到处找材料的现象。因此,本人在课题立项时,就要求课题组教师,将所有的计划性材料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保存,以便于后期修改、补充、完善,保证课题资料的完整性。

二、指导教师对专题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专题性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

1.在我们学校课题实施时,我们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进行了课题专题性研究,根据四个季节特点,材料分别命名为“春之华”“夏之茵”“秋之韵”“冬之恋”专题材料集,要求课题组教师对四个阶段学生的原始作好收集、积累、整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批改后将学生作品进行打印,和学生原始作品一起收集、归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品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学生作品资料的完整性。

2.指导教师对课题的所有图片资料按照课题的四个阶段进行分类、归档、编辑。因为,在四个专题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活动图片比较多,如果不进行分类、编辑,混合起来使用非常麻烦,且如果以后再想使用,无疑于是在大海捞针。所以,将图片资料分类、归档、编辑,做好电子存档,既是对课题研究活动的佐证,也是课题研究活动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同时,要求课题组负责人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洗印出来,合理进行使用。

3.对学生在课题活动中创作的各类手抄报、美术作品等,要求课题组负责教师及时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做好电子存档后,再在展板上展出,保证了资料使用的延续性。

4.对于一些实物性的材料,如彩绘的石头、雕刻的树根等一些难以保存的资料,这些实物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创作的过程,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如果不能够把它们归类到课题材料中,难免有缺失和遗憾。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地分类,用相机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就很好地将实物性的材料转化为文字图片等材料,便于课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

三、指导教师对成果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成果性资料是指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将这些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上升为经验性的可供同行借鉴的材料,最为典型的就是课题论文。

在课题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平时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以及经验、感受随时记录,然后在撰写论文时进行归纳要点,并佐证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第4篇

按照校党委关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通知要求,我回顾了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重温了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干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思想基础。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个人查摆出的问题和不足

1、在加强党史理论学习方面。能够围绕学习教育目标要求,跟进学、全面学,但还存在活学活用、转化运用还不够,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够宽泛,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2、在工作推进方面。统筹意识不强,统筹安排领导交办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有避重就轻的想法,创新意识不够,紧迫感不强,不能自我加压,工作中被动应付多,缺乏系统性创造性,进取精神不足。

3、在改进工作作风方面。一是进取心有待加强。进心有所弱化,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自己临近退休,工作热情减退,干劲不足。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亮点不多。二是担当精神有待强化。碰到困难和问题,有畏手畏脚的情绪。对自己分管的工作,管理和批评教育不严,缺乏闯劲和冲劲。三是执行力有待提高。执行上级决策不够坚决果断,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分管工作布置多,检查督办少。

4、在落实从严治党管党责任方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党支部是管党治党的主体,自己负责支部工作以来,只是按照基地党委既定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落实,工作主动性上还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等、靠、套”思想。

5、在开创发展新局方面。一是创新理论学用不够。对党的创新理论研学不深,武装思想不实,指导工作不力。系统学习、静心思考不多,学习的广度深度不够,与做“学习型”干部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结合不紧,本职工作没有打开新局面,原地踏步,没有做出新成绩、新贡献。二是工作创新性缺乏。工作求稳思想严重,在创新开拓方面用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多。拓荒精神、创新精神发挥不够,碰到工作难题没有新办法、新点子,不能想方设法去解决、去攻坚克难。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治理论学习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只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能完成好工作就行,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不能与时俱进。

2、对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对业务的钻研不够深和精,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

3、大局观念不强。有时看问题、办事情大局意识还不够,思想深处还是局限于干好本部门工作就行了,与其他部门合作的力度不够。

4、执行力不够强。存在工作布置多,督促检查少,执行过程中存在抓工作不紧不细的现象。

三、改进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增强学习的系统性,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会贯通。

2、强化实干担当,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履行岗位职责,以肯干事体现担当,以会干事体现能力,以干成事体现落实。

第5篇

实习工作圆满结束了,回顾这一个月的生活,感慨颇多: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面的应付自如,从刚开始的懵懂到后面的清晰,从刚开始的困惑到后面的豁然开朗,从刚开始的辛苦到后面的轻松,可以说我们在不断地历练,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熟……我们学习东西很快,短短的一个多月,我们都已初具准教师风范,能很好,能很好地驾驭一堂课,有点甚至不逊于准教师。可以说实习让我们学到了太多东西,我们对教师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们以后从事幼教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第一次踏入市第三幼儿园得胜园区,是在实习前一个星期的星期三,我们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这我们的指导师来给我们教案,和一些交代的事情,想着下周实习的日子,走之前,指导师不忘引我们去中(3)班见一下孩子的面孔,看着他们就很期望下星期与他们生活的日子。

第二次踏入便是年月日,第一周是见习,在见习期中,我们尽量学习三幼的常规,尽量的与孩子们成为好朋友,指导师也很是负责的在下课后告诉我们如果遇到他们上课时发生的这种事件时,我们该如何的处理,看着别人做总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很容易接受的,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周,便迎来了自己带班时的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又不对。

第一次给指导师试教时,我感觉到了自己的非常不足,指导师总是能看到我没有看到的东西,我感觉自己压力很大,为什么我没有想到。第一次上课,我也慌慌张张的,总是会向指导师投求助的目光。但通过指导师的引导,我知道了,在上课的过程中,你自己首先要很有自信,你的语调必须要有轻又重,要抑扬顿挫,要有吸引力,你的教具也必须要很周到,很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利用起幼儿的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在上课的过程中,你必须照顾到所有的幼儿,请到所有的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进入你的课堂,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在上课的过程中,任何的活动都要说好要求,要有示范,在体育课中,场地一定要设计好,规划好,让课堂能够紧凑起来,任何活动后,都必须引导幼儿整理好操作过的教具。

第一次带班,我那种慌乱的心情也是不停的涌上来,通过指导师的引导,我知道了当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并不是你课上的有多么的好,而是你保育工作是不是做得到位,因为保教结合,保育是排在第一位。在晨间接待时,你要与每一位幼儿问好,给他们一个微笑,观察一下他们的脸。在晨间活动时,你要照顾到刚来的幼儿,是不是有器材玩,是不是会玩器材,虽然你要很仔细的观察、照顾,但你的身后也必须要有一双眼睛,能及时给做得好的幼儿一个肯定的眼神。

我的每一节课指导老师都坚持听课,在课后细心帮我评课,针对我课堂上出现的缺点提出宝贵意见,并且肯定了我的一些可取之处,让我倍受鼓舞,在课后努力改正,提高教学水平,以确保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不出现同样的错误。经过指导老师辛勤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我在教态、语言、板书、提问技巧、与学生互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通过实习,使我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幼教事业道路打下一定的基矗。

第6篇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思想,存在应付上级要求的情况,没有深刻认识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2、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没有做到谦虚学习、努力学习,仅停留在被动听从的层面上,导致在一些决定性、关键性的问题上缺少自主和判断能力。

3、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的倾向,缺乏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前瞻性,导致一些工作本可以做得更好而只流于形式。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和分析,我觉得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刻。

2、以人为本的观念树得不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教学服务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多,对学生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了解比较少。

3、思想解放不够。未能自觉地运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思想不够解放,手脚放不开,政策运用的不活、不准、不到位。

4、缺乏群众观点。未能自觉坚持群众路线,这就很大程度上使思路受到局限,认识与实际脱节,从而影响一些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1、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注重向领导和身边同志学习,不懂就问;注重学习各类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注重记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提高学习的质量。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和魄力。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开拓进取。增强群众观念、大局意识,主动、积极承担工作任务,经常深入学生中去发现矛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增强宗旨意识,把社会是否满意,社会是否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自己开展教学工作的本领,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真实内涵,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学生得到实惠。

4、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律能力。

第7篇

即将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为了让整个实习工作更加顺利地、目标明确地进行,我已经有计划地完成一些准备工作,现将这些工作总结如下。

大三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院安排了我们到广雅中学,华师附中,五羊小学,奥尔夫教育法培训班等见习,让我们提前了解老师这个教育平台的工作。广雅中学的学生音乐素质比较高,接受能力也强,所以老师所教的内容会适当加深一点。而且每节课都很精彩。华师附中的听课,又让我了解一些初中这一环节的情况。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衔接的关系,但毕竟是不同的两阶段,年龄不同,还有思想的转变。相对高中生来说,这些初中生要活跃一些,课堂气氛也活跃,没有高中生那么沉闷。对偶像的崇拜也热衷,明显一些,高中生就内敛多了。知识接受程度而言:初中生简单一些,普通学生(非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音乐基础,只要点到为止,讲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就够了,讲得太深,太复杂,学生不懂,很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或学生在课堂上干些与音乐无关的,那音乐课就失去它的意义了。高中生相对来说,有了初中音乐知识作为基础,更注重创作,老师只是引导作用,但初中生就要老师的带领,而且老师的领导也比较重要。五羊小学也是另一阶段的学生,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天真活泼,什么都敢尝试,求知欲很强,主要就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奥尔夫教学法就是比以上三个阶段更早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历也会分几个小阶段,整个来说就根据孩子情况拟定教法,让孩子在轻松的情况下学习,不会是一种很硬的教与学的方式,即是玩中学。无论是那个阶段的学生,都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之余,主要是感受音乐。

每次见习下来每个同学都要写见习心得,提醒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的感想,从而有什么启发,为接下来的实习做好准备。

还有教师师范技能方面的努力。粉笔字和普通话的训练。在上个学期末,我们学院以每个班级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微格试讲,从研读教材到编写教案,最后是课堂试讲,由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老师个别指导。整个微格试讲训练穿插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微格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试讲训练结束后,每人上交一份试讲视频作为评分作业。上个学期实习选校结束后,我们随即投入到实习队的准备工作中去,与实习学校取得联系,确定实习教材,明确整个实习流程,拟定实习前准备工作的计划。

期间我到母校进行了见习工作。带了音乐主修生,声乐,视唱,乐理等专业课。让学生巩固知识的方式方法。此外,还向老师们请教了教学问题,要求我扣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见习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为接下来的具体实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教案上的准备。针对实习踩点反馈的实际情况,对实习学校的初中高中的音乐教材做了一些了解,初步进行了相关的教学设计以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准备。由于反馈回来的信息太少以及不确定,只能准备一小点。

以上是我在大三和暑假期间针对教育实习做的准备工作,自己收获了很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通过这些准备工作的进行,也发现了自己在好些方面的欠缺,所以计划在实习之前的冲刺阶段做更大的努力,查缺补漏,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实习的到来。

第8篇

[关键词]学习材料;小学数学;激活;丰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90-01

为了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会将一些学习材料引入课堂。学习材料是教与学的媒介,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利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能从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使用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

一、材料呈现顺序合理

学生的主动建构对自身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运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将学习材料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为了学生能大胆地融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以及排序,避免学习材料与学生知识储备之间产生不匹配。学生在材料分析中也能意识到材料的作用,进而主动寻找数学资料来辅助自己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给学生两组小棒: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6厘米,另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9厘米。首先,教师让学生用这两组小棒来拼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几组数据,如3、4、5,2、3、4,1、5、7等,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判断哪组数据可组成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呈现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材料,一种是实物――小棒,在理论知识的获取之前呈现;另一种是练习,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给出的相应数据。两种学习材料将整个学习串起来,促进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学会一材多用

为了提升学习材料的利用率,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一些知识覆盖面广、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经过处理,使同一材料在呈现不同知识时均可使用,学生根据同一材料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如教学“分数对比”时,教师先出示一道题:“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占杨树的1/3,请问柳树有多少棵?”这道题很简单,学生可以列出180×1/3=60(棵)。教师可对该题进行变式。如树林里有杨树180棵,占柳树的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比杨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比柳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教师将题目进行变式,改变了柳树和杨树间的比例关系,需要学生采用相应的除法或乘法解决问题。一材多用使学生对分数的知识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能灵活处理。

三、捕捉动态生成

学习材料除了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师的匠心,而处理动态生成则需要教师的智慧。针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用木棍制作一个宽4厘米,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计算出该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拉动长方形的对角将其变为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许多学生根据长方形的规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短边×长边。教师不需要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进行解题,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割补法中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猜测,教师再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开展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9篇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在于解决问题,而数学问题是沟通师生互动的载体。这里的问题,就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言就是学习材料,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新知、更好地提高数学思维、更好地完善自我价值观而选择与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包括数学课堂提问、数学活动、数学例题和试题。要使课堂教学高效运作,选择与创设合理的学习材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数学学习材料的问题,特级教师曹宝龙博士在讲座时曾提到,他在一次参加初中有效课堂交流观摩课上,有教师选择了如下学习材料。

材料1: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根的立方根为

;,1.010010001(每两个1之间多一个0),π-2,是无理数的为 。

材料2:有6个人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

课后,曹老师就问教师:这些学习材料有价值吗,想让学生获得什么?随便拿一个学生解不出的难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材料?也怪不得在有些学生眼里“所谓的问题是居心叵测的成年人绞尽脑汁给学生挖的陷阱。

由此可见,用学习材料解决教学问题既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前提。本文就如何利用数学学习材料激活现代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二、数学教学中选择学习材料现象分析

数学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新课教学、练习巩固、复习提升等,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练习与巩固、阶段检测等。在这么多的数学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选择与创设数学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呈现与生成、数学思维训练以及有效学习与价值体现,但当前教师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现象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好高骛远”

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教师一味追求“高落点”,不顾学生的学情,任意设置违反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并训练此类的所谓“提高题”,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全无。

如笔者听过的一节课公开课――“平方根”,讲课教师呈现的学习材料“A的平方根为3x+1和0.5x-2,求A的值?”看似创设颇具深意,隐含了要应用互为相反数的性质和方程的思想,学习材料“落点”很高,但一元一次方程要在后面第五章才出现,而且本材料也不能用简单的运算来解决,这位教师没有完全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情况。

现象二:课堂教学后练习材料“南辕北辙”

不少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学习材料,不注重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数学习题等学习巩固材料,这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伤害,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甚至会没有学习动力而厌学。

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作业习题,如新课教学“绝对值”,学生刚刚接触绝对值,就在作业中出现这样的习题:

“如果,那么x= ,y= 。”

这样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来学习解决吗?尊重教材的前后环节了吗?教师当然明白有理数的运算和代数式的概念,可距离学生学习还远着呢。

再如,新课教学“平方根”作业中出现这样的习题:“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化简:

的值是( )。

(A)-b-c . (B)c-b.

(C)2(a-b+c). (D)2a+b+c.

与其说是在激发优秀生的兴趣,不如说是在扼杀普通生仅存的一点自信心。笔者认为此类学习材料应一概删除不用,要尊重教材步骤和进度选择和创设有效学习材料,这也是笔者一直在提倡建立的校本作业。

三、数学学习材料激活现代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

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这里的“引导”和“激发”显然都是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认识的。“引导”和“激发”的核心在于建立问题,即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创设。一个耐人寻味的恰到好处的数学学习材料能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浪花。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创设应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除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能激活现代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

1.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这些经验是学生在过去生活、学习中的感受和积累;同时,也可把它当作即时的学习体验,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认识、去反思。

材料1:某特级教师公开课“同类项”引入时创设的学习材料

比一比,求代数式“-7x2+12x+6x2-8x+x2-2x”的值,看谁又快又对。

请一位同学报一个关于x的一位或两位整数,教师和另一位同学比赛,看谁先求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很奇怪,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学生的心理冲突和疑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起……

在这一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尽情发挥。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学习材料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考”

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使课堂在生成中运作。

材料2:某教师执教公开课“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学生学习材料为: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x2-3x+2=0 4x2+4x+1=0 2x2+x+1=0

(三个学生板演)

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具备解方程的能力,前两个方程不存在问题,很快得出答案。

第三位同学:这里a=2,b=1,c=1

有学生补充:

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有意义吗,?方程一定有解吗?

学生议论纷纷,展开讨论。因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的知识,所以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时机成熟时,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什么时候无解?”、“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与什么有关?”……

现代课堂中,学生应该带着问题(最近发展区)进课堂,教师引导他们积极、深入地思考。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选择与创设数学学习材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教师根据预设的程序,拖着学生的鼻子走。

3.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

活动也是学习材料的一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广义上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练习训练等都是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活动去经历、去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

材料3: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学片断

笔者在和学生讨论完同类项概念后,一方面继续做好概念的巩固,一方面又在引出法则,而这些工作都在以下活动中展开。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找同类项朋友的活动:将8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最前面的8位同学,请他们面对全班同学。

“老师手里还有一些图片,哪些同学愿意与前面的同学找朋友?”笔者神秘地问。

“我要!”“我要!”……整个班级同学都举起了手。

笔者把卡片发给了部分同学。拿到卡片的同学纷纷根据自己卡片上的代数式找到自己的朋友,有一个的、两个的,也有三个的。笔者将它们分别贴在了黑板上。

“哎,怎么还有一位同学没有人和你交朋友。”笔者风趣地走到手持“14ab”卡片的同学那里。同学们都以疑惑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这位同学的脸都红了。

“哦,不好意思,老师刚才粗心,把一张卡片搁在了讲台上,是40ab,那老师和你交朋友吧,你喜欢吗?”

“喜欢!”这位同学喜形于色。

“你今年几岁了?”

“14岁。”

“哦。老师今年40岁了。14岁+40岁是几岁?”

“54岁。”

“你手里是14ab,老师手里是40ab,14ab+40ab是多少呢?”

“54ab。”

这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笔者和这位同学身上……

创设活动教学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有根本的区别,这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的问题,更涉及教育观念深层次的变革。因此,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通过猜想设计悬念,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显得尤其重要。

4.注重学生的学习“再创造”

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简单的记忆。如果教师只按“概念、例题、练习、总结”的教材内容来演绎教学,使其成为不可逾越的程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那么这种为教材而教,不关注学生过程性学习,不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是无法促进学生发展的。

材料4:二次函数的应用(3)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呈现:已知二次函数y=-x2+2x+3

(1)求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与坐标轴的交点和对称轴,并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2)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题目源于浙教版《数学》九(上)第42页作业题1,系数略作改编)

拓展1:观察图象,回答问题。

(1)自变量x 时,y=0;

(2)自变量x 时,y>0;

(3)自变量x 时,y

说明:让学生回溯学习经验,巩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拓展2:(1)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解是 ;

(2)不等式-x2+2x+3>0的解集是 ;

(3)不等式-x2+2x+3

说明:构建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拓展3: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3=k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求常数k的取值范围。

教师作以下引导:

(1)比较方程-x2+2x+3=0与-x2+2x+3=k的区别;

(2)回溯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解法经验,方程的解为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x轴即直线y=0;

(3)方程等号右边的常数k让你联想到什么?

说明:让学生比较代数解法与图象解法的优劣,更深层次地体验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促进反思归纳。

拓展4:代数式-x2+2x+3的值是正整数,求x的值。

教师设置一些提问,试图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工作量”,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经验”。

……

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了由数到代数式,再到方程、不等式,进而到函数的学习。函数的学习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思想的升华,最终进入“再创造”的数学核心。

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数学的“再创造”。“再创造”就是把已完成的知识当作未完成的知识来教。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位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教师教学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数学教育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四、反思

(1)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创设一方面要注意教材上的材料,另一方面要注重依据教材内容,努力挖掘和创设学习材料。

(2)数学学习材料要整体规划并实现教学策略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学安排呈系统性和连续性,提倡建立校本学习材料。

第10篇

【关键词】教材 微创 思维 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6-02

教材“微创”是指立足教材,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微小适度”(如调整、增加、删减等)的加工,使其适应教学的需要。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但也不能把教材丢在一边不用,而应对教材进行“微创”,灵活使用教材是教师创新使用教材的有效路径。

一、教材“微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深刻性

(一)依据学生的思维,对教材进行“微创”

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有些学习材料因为前面缺少铺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时感到比较困难,假如教师对这些学习材料进行“微创”,逐一进行分解,使学习材料呈阶梯状呈现,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效衔接,那么就能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学习材料:男生和女生两队进行踢毽子比赛,下表是男队和女队的比赛成绩,求男队和女队哪个成绩好?

假如直接呈现教材里的学习材料,学生在理解上会感到困难,这是因为他们对“平均数”的体验不深刻。为此,教师对教材做了“微创”,将这一学习材料分解,分3个步骤呈现给学生:一是看个人比赛,王小飞和杨羽比较,哪个成绩好点。二是在男队、女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赛,哪个队的成绩要好。三是男队、女队在人数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赛,哪个队的成绩好。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微创”,对学习材料进行逐一分解,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开阔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会,促进他们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二)“微创”教材,丰富学习材料,发散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材里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有限,假如教师只是利用教材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很吃力。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材呈现案例的基础上丰富学习材料,如开发相似或相反的学习材料,将单一的学习材料变成复杂的学习材料,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不仅能够迁移学习方法,还会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喝牛奶”为例:一杯纯牛奶,李华喝了半杯,感觉有些凉,就加满热水,于是又喝了半杯,就出门玩去了。请问:李华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呢?这个学习材料比较单一,为此,教师将案例与课后习题进行整合,丰富学习材料。比如,采用逐渐增加题目的条件丰富学习材料:第一、第三次又加满水,李华又喝了半杯;第二、第四次又加满水,李华又喝了半杯。在增加题目条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变题目条件再次丰富学习材料,例如第四次加满水后,李华全部喝完了。这样丰富学习材料,使原本单一的案例变成了一系列问题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发散了思维,还获得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材“微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性和灵活性

“微创”教材,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学习材料,把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比较,为学生创设宽广的学习背景。

(一)“微创”教材,挖掘开放性的学习材料

对于某一学习内容的拓展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开发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材料,能够快速有效地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思维更加灵活。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集合问题》一课,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后可以适当拓展延伸,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情境和问题:学校开运动会,某班参加长跑比赛的有4人,参加短跑比赛的有5人,请问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请学生用韦恩图表示出来,并向大家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该班总共派出了9人参加比赛和总共派出了5人参加短跑比赛的韦恩图,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开阔视野,还深刻理解了韦恩图的妙处,知道了什么是子集、什么是交集、什么是并集等集合思想。

(二)“微创”教材,呈现隐性信息或显性信息

对于“微创”教材,教师还可以将教材里的某一部分显性信息变成隐性信息,或将隐性信息变成显性信息,又或者在原来的学习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隐性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学习材料中隐藏着的这些信息并思考,以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以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为例,教师可以呈现这样的学习材料:跳远的成绩分别为小刚3.07米、小虹2.82米、小丽2.86米、小君2.95米,请你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名。实际上,只要学生掌握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很容易排出名次,但这样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为了深入开发教材,开阔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小轩,但不直接说出小轩的跳远成绩,只说小轩跳远得了第二名,再让学生进行排名。这样“微创”教材,虽然小轩的成绩是隐性信息,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对“小轩得了第二名”的显性信息的判断来进行排名。这样,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完整的、深入的、灵活的,对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选择;有效

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重要数学观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选择、创设不同的学习材料,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会截然不同.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有效性差或无效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此,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 “我们都知道了”――学习材料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一位教师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由6个三角形拼成的小鱼图. 准备教学“一六得六”这句乘法口诀,于是提问:这条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呢?是几个6呢?没等教师问完,学生纷纷说:“我知道,就是一六得六. ”“老师,我也知道.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

本课前,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背得滚瓜烂熟了. 本例中的教师只考虑到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没有合理地沟通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与学习材料的联系,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

2. “今天要学什么?”――学习材料缺乏数学内涵

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师为了引出教材中的“百羊图”,利用学生喜爱卡通人物的心理,出示喜洋洋图像. 提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你喜欢它吗?是不是因为它很聪明呢?你还喜欢谁呢?……至此,上课已经过去5分钟了. 此时,听一学生悄悄地跟同桌说: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呀?

本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细细思考,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新知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只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 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3. “太简单了”――学习材料缺少思维含量

如“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一课中,教师为了能顺利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将4厘米,6厘米长的小棒分别和8厘米、9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的小棒围一围,记录好每次围的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后很容易得出当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前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小于前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虽看起来动手操作了,但由于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都是“精心设计”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无需多加考虑,就能顺利得出结论. 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材料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

二、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策略

1. 把握学习起点――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 兼顾“操作性”――选择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

皮亚杰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 因为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他们至始至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活动中,又能使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

选择操作性强的学习材料,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体验、思维,变“静态的被接受学习”为“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3. 凸显“数学味”――选择利于揭示数学本质的学习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对生活素材青睐有加.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学习材料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切勿忽视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应处理好生活思考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4. 体现“开放性”――选择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材料

与具有唯一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题方法的传统问题相比,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多种解题策略、多种结果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开放性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5. 富有“挑战性”――选择具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材料

第12篇

【关键词】有效性、任务性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地学习,而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教学实践,从教师备课、授课和课外辅导等环节,谈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备课环节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纲领,它要求教师运用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教材内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的任务性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完成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英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思考以下问题.①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②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③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整体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④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⑤运用那些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入新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备课时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我们周围有种类繁多英语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合理调整、适时补充教学材料,删除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对不适合教学情况的内容进行替换,使教学练习的语言材料符合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调整教学材料.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材料或活动顺序,将教材的各部分重新排序,左表是经过调整后book i unit 8的教学框架.

经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有易到难,层层深入,将完成任务的教学语言点连接起来.

1.2增加教学材料.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语言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如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和过生日的方式.引导学生记住长辈及朋友的生日,用正确的方式过生日.用自己的成长给长辈过生日,如帮长辈做些家务,给长辈表演个节目等.送朋友学习用具或给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1.3改编教学材料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制作”id card”完成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学以致用.

1.4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学过的内容。复习的形式要经常变化,给学生新鲜感,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习小组运用指定的语言项目进行课堂内外的会话活动,引导并督促所有学生参与。将所学内容变成歌曲,引导学生用英语歌曲复习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备课,就奠定了完美的授课、课外辅导等活动的坚固基础。

2.教学环节

2.1教师要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习新的语言内容。首先是教师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复习。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与整体参与.如学习月份的词汇时,教师可问,“do you know what day new year comes on?”告诉学生用英语说,”new year comes on january 1st.” “how do you spell january?” “yes,j-a-n-u-a-r-y spells january.”运用此种方法,复习学过的单词和包含spell句子类型

2.2运用学生短时间内的亢奋状态,教师用挂历学习月份和序数词等英语单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尤其是单词的重音和首字母的大写,快速记忆.为了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单词,可按音节将单词划分几个部分。如,将九月”september”这个单词分成sep-tem-ber.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记住该单词的诀窍。

2.3牢记任务性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词汇介绍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日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轮流。小组内的活动情况,将有不特定的学生向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结果给小组记分,促使小组内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