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

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23 05:0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4-02

[作者简介]严复雷(1975-),男,甘肃武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实务与政策。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12xn0028)”、“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1sjz152)的研究成果之一。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有效整合社会创新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西南科技大学2012年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 西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专业特色逐步凝练。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1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完善,形成了目前使用的2009(修订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09(修订版)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学分达到365个,占总学分的221% 。实践教学学分比重的提高,直接保证了实践育人理念的执行。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课程类实验、专业认识实习、学年论文、学术报告、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保证实践教学规范运行。

2增加实践创新学分,突出工科院校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工程训练、创新实践、电子实训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由工科学院开设,任课教师也是工科专业教师,把工科理论与实践融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

二、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平台,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基座

1实验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西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基于学校平台层面上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电子实训等实践教学;基于经济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例如统计学课程实验、会计学课程实验、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基于专业平台的技能实验教学,例如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实验、证券与期货实务实验、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等;基于专业特点的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既充分考虑了西南科技大学的工科背景,又以专业特色为出发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验项目类型集中在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开展基于实验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实践过程,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实验项目中,演示性实验比重不到10%,绝大部分实验都是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例如《证券与期货实务实验》中,任课教师实盘操作,要求学生虚拟操作,选择在开市时间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把证券交易理论与实际交易紧紧结合,突出了实验的真实与仿真特点,学生兴趣浓厚,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好。在《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实验课程教学中,指导教师首先把实验背景和主要交易信息告知学生,然后布置实验任务,规定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并及时提交课堂作业,下堂课时指导教师对作业进行评价,再进行下一步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提升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图1西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三、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执行2009(修订版)培养方案至今已有五年,笔者认为学生通过参加工程训练,了解机械制造、水泥陶艺制造流程、污水处理、微生物的分析测试等工科实验,为他们将来创业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同时也能够很好地理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在创新实践课程中,创新学理论与当今成功的创业实践案例的结合,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电子实训实验课程,学生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和电工产品等的了解,专业兴趣明显提高,对学校的正面评价也增多。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特别是全国性的各类竞赛,这对于检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例如每年一度的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国贸专业的学生与工科类专业学生组成项目组,密切配合,取长补短,把公司设立、市场调研、商业模式和产品科技创新等内容不仅用专业术语写出来,而且要向评委进行专业陈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竞赛活动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广度和深度

通过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快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并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选择。

西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依靠省部共建的经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较为齐全,管理规范,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既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开展,也可以利用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金融工程实验开展个性化的实验课程。经济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约有10个,例如交通银行绵阳分行、国信证券绵阳营业部、绵阳海关、绵阳出口加工区等,这些基地既可以供学生实习参观,又可以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实训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拓宽了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五、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1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良性运转

建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出台了《西南科技大学实习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学院出台了《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同时,经济系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必须保证实践学时符合课程学分规定要求,二是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关图片、文字等佐证材料,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通过规章制度保证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建立激励制度,激发师生投身实践教学活动

为了激励教师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学院在实验课程工作量计算上予以适当增加,经济系对于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或毕业实习予以工作量之外的额外津贴。对学生来讲,创新实践学分的加分制度较为灵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激发师生愿意从事实践教学活动。

3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全方位掌握实践教学过程

学校和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在开学第一周上交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实验课程PPT等文件,填写实验课程申请表或校外实习申请表,学院教学办根据教师申请,统筹兼顾,安排出本学期实验室教学课程表,上报学校教务处。学院实验中心为实验课程提供软件安装、调试等技术保障。学校、学院教学督导组根据实验课表安排,随机抽查实验教学情况,全方位掌握实验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宁伟中国一流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新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2(5)82-88

第2篇

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后,陈慧珍在进入企业工作和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新奇的创业体验对她更有吸引力。“那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只是抓住机会往前走。”陈慧珍说。她问父母借钱从朋友手里买下了一家业绩不好的印刷公司,然后用3年的时间把这家传统企业从B2C发展为B2B。要把原本30%的B2B业务拓展为70%,陈慧珍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增加除打印外的其他印刷业务、提供上门服务等等。在她的努力下,这次创业渐渐有了起色并稳定下来,陈慧珍从中赚了不少钱,并产生了新的想法,“我还这么年轻,应该出去闯一闯。”于是拿着创业赚到的钱,她决定离开美国去欧洲读书深造。

陈慧珍顺利申请到了牛津大学的MBA项目,并在2009年毕业时,通过牛津大学职业中心的引荐,接到了阿斯顿・马丁的翻译工作。尽管只是个实习生的职位,但她通过这份工作对汽车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阿斯顿・马丁的公司架构和运作熟悉起来。“虽然是翻译,但不能只做翻译,我用这个机会去了解阿斯顿・马丁的工作计划、业务构成,也会做一些翻译以外的其他工作。”她很快得到了认可,顺利转正。“在那个时候,这家公司连一个亚洲人都没有。”读完MBA后,陈慧珍成了公司第一位亚洲员工。

在阿斯顿・马丁工作的前两年,陈慧珍从市场分析师变成了网络开发主管。能够做到跨领域升职,与她的工作方式有关,“除了做市场分析,我还帮别人做事,比如设计、财务、销售、网络开发,以及客服。尽管这样很容易超时工作,但我觉得乐此不疲。”因为了解公司的经营架构,同时又是公司第一位华人员工,当阿斯顿・马丁打算在中国设立办公室的时候,陈慧珍成了被优先考虑的人选。

2010年1月,陈慧珍第一次带着阿斯顿・马丁这个品牌来到中国。她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寻找办公室、申请营业执照、跟已有的经销商保持良好沟通、制定发展策略等等,而更难的是她要在这个不熟悉的市场里从头开始。这时候创业时期的经验对她有很大帮助,“虽然我是在为企业工作,但做的事情又跟以前创业时很像。”

不过,面对中国市场,她在开始时也有些不适应。在中国,汽车门店是否气派很重要。这意味阿斯顿・马丁传统常用的400平方米小巧型展厅远远无法吸引有质量的客流。陈慧珍在与经销商多番沟通后做出了妥协,不久前在上海开出了3000平方米的旗舰店―这几乎是阿斯顿・马丁全球最大的门店。

现在,阿斯顿・马丁在中国的门店已经从过去的4家扩展到15家,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开到了西安、太原等地。为此,陈慧珍花费了两年时间。她十分享受这份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为下一站―新加坡做好了准备。

CBN=CBNweekly C=Chen Huizhen

CBN: 创业给你带来什么?

C: 自信心。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一个人打拼,对于每个环节我都非常了解,所以阿斯顿・马丁派我来中国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担心。虽然地方不同、环境不同,但是你要做的也就是去了解这个环境,然后重新把工作做起来而已。另外,创业也让我赚到了学费。

CBN: 读MBA让你有哪些收获?

C: 应该是工作机会、同学和人脉。MBA班上有100多个人,我跟每个都很熟。

到了英国后我才发现,美国是个很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到了欧洲我才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以前在美国我一直都是成绩最好的,直到去了牛津之后发现自己的渺小,这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顶尖人才。

CBN: 平时喜欢做什么?

C: 游泳和瑜伽。其实我也很热爱美食,我常常开几个小时的车,就为了吃一些美食。

第3篇

关键词:中英;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4-02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姣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2]张翔,焦玮,.中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理论与培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第4篇

[关键词] 211培养模式;实践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8?03

为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湖北文理学院于2007年提出并开始实施“211”人才培养战略,即实行“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是: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大类培养的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式以提升专业素养;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校内外实践和实习全面开展综合实践训练以强化专业能力。该模式的实质其实就是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专业改造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鲜明个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其中,实践类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乎培养定位是否能实现。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介绍我院在实践类课程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组织模式

此项改革主要在我院生物科学、化学等专业实施,目前已尝试了“分子水平大实验”“基因工程虚拟实验设计”“面向问题实验,构建学科大类平台”以及“结构化学网络实验教学”等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现以“分子水平大实验”课程改革予以说明。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首先将该课程作为“大实验”进行设计,实验项目涵盖了先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学》全部实验内容及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新课程内容的编制,不是对先前各课程实验项目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进行有机地、合理地“增、删、减”:保留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删除和淘汰验证性、陈旧过时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分配项目学时数,项目的设置与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对上述课程的整合,改变了过去各课程依附相应理论课开设,实验学时数少(最少为4学时,最多也不超过20学时),各课程间实验项目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各实验各自为政、理顺了各课程实验开设先后逻辑顺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紧凑地、全面地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点。

(二)变更课程实施形式

本课程的实施,采用“流水席”式的持续实验法,即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组织学生连续进行实验(比如,一周的时间,学生只上该门课程,其它的课全部停开)。上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产物作为下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上课(期间所有其它课程停开)。改变了

过去授课“一周若干次”、上课时间断裂、人为割裂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整认知,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动手能力的锤炼显得支离破碎、印象不深、强度不够。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和动手的环节,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创新传统的平时作业评价模式,将实训引入到理论课教学中

平时作业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续,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反馈的重要途径。但在有些理论课教学中,平时作业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教师学生均不满意。因此,我院选择了一些课程进行了平时作业“实训化”尝试,现以《植物学》课外实践和实训为例。

(一)DIY栽培植物

平时作业的第一大块就是以我院花坛和花盆为“作业本”让学生各自动手栽培植物,要求每人栽活5种不同的植物,种植方式不限,种子、扦插、嫁接、压条等无性繁殖任选。要想栽活一种植物,学生必须要深入教材,深入图书馆、深入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习性和栽培方法等,只有消化和吸收了具体知识点,才能很好地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在栽培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5%。

(二)建立校园植物网站

湖北文理学院地处古隆中风景区,校园植物种类丰富,按生态习性划分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各种草本植物,是学生掌握植物形态和各种特征的活标本。要求每人拍摄20种不同的植物图片,并记录拍摄地点、该种植物的科属种以及对根、茎、叶、花、果等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建立起校园植物网[1]。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和摄影,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自觉地将专业知识融于其中,消化了植物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校园植物规划的设计概念。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开展植物水培实训

授课中将植物水培方面的知识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们对校园植物进行图片拍摄和观察鉴定过程中,以及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收集了一批适合水培的植物种信息,依托学院植物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水生诱变的相关学习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水培植物: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每组至少水培5种不同的植物。已有几十种植物水培成功。此项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25%。

总之,平时作业“实训化”的成绩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的消化和应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改革学生社团运行机制,大力开展学生学科专业竞赛

我院对大学生社团工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把其作为学风建设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抓手。但是我们也发现,长期以来学生活动众多,开展的如火似荼,但多为一些群体性文体活动或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如学科竞赛却参差不齐,鲜有亮点,并且活动零散,缺乏整体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联系不够[2]。因此,我院先后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学工与教务沟通会、学生专业社团与指导教师碰头会等会议,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改革。

(一)理顺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机制

对我院五个学生社团进行专业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活动均纳入到教学管理范畴,聘请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将学生社团科技活动所需的实验耗材、仪器等纳入到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管理,解决学生科技活动场地、仪器、实验耗材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设立院级大学生登攀科研资助计划,学生在每学年初进行项目申报,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予以立项并给与一定经费支持。完成实验课题并有成果(论文、专利等)者,将给予课外素质拓展课学分认定,同时改变以往素质拓展课学分统计时“学生群体性活动或竞赛”计分比例过高的局面。

(二)发挥社团学生科研主阵地作用

依托社团积极筹备并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定期开展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食品安全检测大赛、显微镜操作大赛及CAD制图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课外实验大平台作用,引领学生远离电脑游戏,走进实验室或教师科研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开展课外实验或科研,真正让学生能以社团为家,对学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同时对教风建设也是一个极大促进。

四、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3]。为此,我院先后多次召开校企、校地、校校人才培养联合研讨会。在襄城区政府的召集下,与其所辖20余家生物、食品加工企业如襄阳三九酒厂、隆中药业、王胖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集体研讨;在襄阳市科协的协助下,同湖北思安药业、湖北精信催化剂、襄阳化通化工、襄阳泽东化工、湖北三杰麦面集团等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研讨,已经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同时,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加入了由武汉工程大学倡议发起的“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联盟”,通过联盟,加强了我院化工专业与湖北其他高校及企业之间的联络,促进了各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联盟组委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化工与制药学院院长以及武汉工程大学楚天特聘学者、美籍专家刚典成教授等专程到我院举行了2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证会,帮助我们找特色、定方向。

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医药中间体、化工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方面人才的亟需的现状,并同中国留学人员襄阳创业基地归国专家教授进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在化学专业专门设置了药物化学方向。学院还先后邀请了襄阳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质量监督局、环保局、农科院等单位技术专家、领导参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截止目前,已重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为学生集中实习、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行校内实训基地公司化模式运行,全面拓展学生能力[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缺乏足够活动经费以及缺乏专门政策、措施的鼓励和引导。基于上述现状,如何确保动手能力过硬、创新意识敏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指导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将科技成果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受到挫折后的应变能力?

为此,我院结合专业特点和现有设备,提出以学生为主导,以公司组织为运行模式,以校内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啤酒生产线和纯水生产线,已经注册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纯水、啤酒、酸奶和烘焙蛋糕,试运行以来情况良好,调动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同时,依托生物科学专业和鄂西北植物资源研究所,正在申报鄂西北植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将包括:四季鲜花,盆栽造型植物,无土培养植物,植物标本制品,植物功能性饮料,植物性香料、佐料,植物性杀菌剂、杀虫剂,植物性空气清新剂;此外,接下来的工作将利用我院化学与化工师资优势,成立绿色化学制剂有限公司,开发化学洗涤剂、去污剂、除锈剂,化工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其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来运作创新基地,使“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让学生的“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在这个“公司化平台”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就业自信心,促进他们更早的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 孙永林,余海忠,王启会.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教改探讨[J]. 科技咨询,2010(13):16-17.

[2] 余海忠,王海燕,孙永林,等. 试论地方高校生物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定位[J].广东化工,2011,38(4):238-239.

[3] 余海忠,孙永林,王海燕,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2):25-27.

[4] 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0-155.

[收稿日期] 2013-10-18;[修回日期] 2013-11-21

第5篇

【关键词】 统计学特色专业 综合实验教学 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与管理的各个领域越来越依赖于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为应对这种变化,吉林财经大学坚持“加强理论基础,注重社会实践”的方针,强调“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的思想,加快了统计实验教学的改革步伐,大幅度增加了实验时数和实验教学内容,斥资500多万元兴建了开放性的统计综合实验中心,以满足全校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一、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管理体制

1、实验中心的建制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制定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经费、实验教学中心所需的场地和仪器设备;统计学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及培训。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吉林省统计学重点学科,将学科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实验中心负责全校经济类及管理类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统计实验教学的组织工作。

2、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实验中心主任重点负责实验中心的定位与建设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编制及其实施的监督控制;负责实验教学人员的聘用与考核工作;带领实验教学中心成员完成科研、教学等任务。中心根据具体情况设置1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实验中心的建设、管理。

3、实验资源利用情况

统计实验中心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设备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各实验室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也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实验中心所有的仪器设备在计划时间以外对校内教师免费开放。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共计18门课程,每年约有4000名学生在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统计实验中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构建了以培养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信息平台

1、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

中心重视实验室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依托学校内部网络,建立了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实验教学参考资源、学生实验成果资源的整体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在实验软件上,我们也注意了专业软件与通用软件的结合。近年来,中心先后购进专业通用软件10多种,让学生通过这些专业工具来预测、分析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同时,实验中心还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市场调研实验设备,为相关专业课程或实验课程提供了仿真或近似实战的环境。实验过程中,师生可以比较方便地提取实验教学数据、实验教学资料、音频视频资料、软件资料等。此外,实验中心还建立了实验教学参考资源信息平台,放置了大量学校购置的经济管理类科技论文数据库、重要报纸数据库、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数据库,同时与国内重要的管理网站连接,让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调阅参考。

2、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在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上,根据实验教学特点,设置并在供学生学习参考的相关网站展示实验开课管理、实验计划管理、实验选课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成绩管理和意见反馈管理等模块。师生可以根据需要方便了解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获取教学管理文件,如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案例、实验日程安排等。同时,设置了实验意见讨论和作业提交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队伍建设

1、队伍构成的模式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实验教师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与实验技术队伍共同组成。实验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兼职实验教师组成,形成优势互补的实验教师队伍,按实验项目管理的方式分工协作完成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等内容;实验管理与服务队伍由中心专职管理人员、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技术队伍由研发与技术支持人员构成。

2、队伍的培养与优化

学校和学院十分注重对实验教学队伍现有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制定了一系列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制度,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做法是:按“双师型”标准,组织实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校内参加有关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实验室设备及其管理、统计实验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实验项目操作能力、实验设备管理能力和实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送出去培训、请进专家来讲座的办法,让实验教学人员了解最新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

四、统计综合实验教学定位和改革

深化统计实践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统计实训与实验的关系、单项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通过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四个层面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统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强化统计特色实验课程建设、加强校内仿真实习等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学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理论为中心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手段从单一转向多样,教学组织形式从一元转向多元,教与学评估从注重结果评估转向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已构建了包括基础统计方法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基础统计方法操作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课内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验证统计相关理论与方法,巩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跨学科综合实验。如《宏观经济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市场调研与预测》、《股市行情分析》等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和跨学科综合实验。主要结合经济或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准确选择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解决系列问题的综合能力。

统计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则主要来自教师或政府或企业的研究课题、各种大学生竞赛项目。实验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内容、方案、进度等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经费,并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研究的能力、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把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实验中心作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以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实验内容,选择最实用流行的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形成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的基本训练部分,改革训练内容,以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入手,重视实验技术研究,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引导实践教学规范运行,强化实践效果。

2、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自主操作为主,强调合作式、自主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安排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综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单项实验。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和解读数据的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学生到统计模拟实验室、市场调查实验室学习统计软件的运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将研究问题的提出、调查问卷设计、数据的搜集、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解释与数据分析结合。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由被动参与到自主设计,了解并掌握统计工作的一般过程,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根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统计学方法应用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即统计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我们既自选项目,也承担社会各单位委托项目,学生近几年先后完成了60多个项目。

参加全国普查等社会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应用。目前,本专业与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省调查总队、吉林省普查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的试点、全国人口普查、全国R&D资源清查、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录入工作,使学生工作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因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统计综合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依托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软件资源,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教学改革取得了多项成果。2006年《统计学》网络课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课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近几年来学生完成了《长春市轿车生产消费系列调查》、《吉林省医患关系调查报告》、《云烟在东北市场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农民工生活状态调查》、《吉林省农民失地情况调查》等60多个项目,20多篇获全国大学生调查评比和全国建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通过实验示范中心的锻炼,学生就业率高,本科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近三年平均为95%,有27%的学生考上各级公务员,15%的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注:吉林省教育厅课题《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2007(5).

[2] 孙亚静: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统计教育,2007(10).

第6篇

关键词: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

作者简介:曹娜(1978-),女,山东枣庄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晋(1990-),女,山东昌邑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3年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3-02

2002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行“二年制硕士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学制的缩短使得研究生的学业、就业压力增加,同时对高校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挑战,团组织建设就是尤为突出的一点。同志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共青团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因此,找出两年制研究生团建工作的问题所在,主动应变,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一、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现状分析

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研究生团建工作经验,着重从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以及党团共建三个方面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1.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均建立在班级上,而研究生群体中党员数量较多,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党政工作的高度关注,使得团支部逐渐失去本科阶段的核心作用,对团支部作用的忽视导致其组织机构建设不够完善。[1]首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除上课外,班级学生交流甚少,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团支部难以适应研究生导师制学习的特点;[2]其次,学制缩短使得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较为仓促,支部配置不全、后续培养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各项适应研究生团员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研究生团支部工作流程混乱,缺乏明确的工作计划与及时的工作总结。

2.组织生活特色不突出

研究生团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常态化,且活动特色不突出,多以书面学习、主题教育等形式为主。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较高,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对待事物也更加成熟理性,因此仅仅沿用本科生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模式,而不能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对于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而言,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更大挑战。他们多数研一阶段在学校集中学习,研二阶段便开始实习或撰写论文,在校时间较短,学习任务繁重,观念陈旧、形式传统的组织生活往往不能激发研究生团员的参与热情,还有碍其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

3.党团合力作用不充分

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较大,使得团支部处于从属的尴尬境地,党团合力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同时设置党支部与团支部可能产生学生干部交叉配备的情况,兼职的团支部干部往往模糊自身岗位定位,弱化团内职责;其次,党团组织生活过程中常以党支部为主体,团支部演绎被动配合角色,团支部的基层地位被忽视;最后,作为本科生党员发展重要环节的团员推优工作在研究生阶段被导师推荐所代替,使得团支部对团员的培养工作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变得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问题调研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建中组织机构建设、组织生活开展和党团共建三个因素设置调查问卷,在工商管理学院在校研究生(两年制)中发放200份,收回179份,有效问卷171份,人员涵盖学校会计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硕士6个专业。主要调研分析如下:

1.支部凝聚力较差,组织机构建设亟需改善

在“您所在的团支部是否具有凝聚力”的调查中,33%的学生认为凝聚力很好,35%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认为凝聚力不足;另外,有38%的学生认为支部设置不合理,32%的学生认为支部干部的工作效果并不显著。调查表明,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团支部凝聚力不容乐观,支部人员配置、干部的责任履行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成为关键。

2.团员参与活动热情不高,组织生活形式有待创新

在“您是否愿意参与所在团支部组织生活”的调查中,分别有31%和27%的学生选择愿意和不愿意,而多数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折中态度;54%的学生更喜欢学术与实践类活动,21%的学生倾向于文体活动,25%的学生接受主题教育、讲座等传统形式。调查表明,研究生参与团支部活动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在于支部活动没有足够吸引力,发掘新颖有效的活动形式尤为重要。

3.党团组织间协调不足,党团共建实效有待提高

在党团共建有效性方面的调查中,39%的学生认为党团共建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除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支部活动与团员推优外,党团组织间的交流很少;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团员推优过程不规范,支部对推优重视程度不够。调查表明,党团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探索事半功倍的党团共建方法至关重要。

三、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途径探究

1.纵向设立研究生团支部,完备支部人员配置

合理的团支部组织机构建设是高效进行团建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支部设置方面,研究生多以导师指导下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相比班级团支部而言,以专业或导师为基础纵向设立团支部不仅可以解决班级凝聚力不足、班级学生交流较少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支部成员将组织活动与专业学术有机结合,并形成研二与研一学生之间的“人才传帮带”机制,以增强支部执行力,深入管理。在人员配备方面,应严格执行规范的团支部干部选举流程,避免党支部、班委会干部直接兼职的情况,并明确团干部岗位定位与工作职责,进行相应的后续考核。

2.学术与实践活动结合,有效运用网络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有助于促进支部成员交流,提升团支部凝聚力。在组织生活内容方面,研究生团支部应尽量摒弃一贯说教、以灌输为主的主题教育等传统形式,发掘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活动,形成学术为魂、兴趣为源、实践为基的整合体系,也可通过与乡镇团委共建等方式实现人才共享、文明共育。在组织生活载体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运用团支部微博、微信及BBS等,使支部成员快捷有效地了解社会时事,阅读红色经典,掌握组织生活信息,同时也可增进团支部内部感情。

3.以党建带团建,增强研究生团支部活力

党团共建是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3]团章中明确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决定了党团组织密切联系的政治关系。一是研究生党支部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带动,对团支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解决团支部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研究生团支部要加强与党支部的联系,积极配合党建的同时保持应有特色,强化基层作用;三是团支部也应参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党团合力使两年制研究生党员发展前期工作更具实效性。

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必须结合学生群体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才为宗旨,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手段,在更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团组织作用,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超,李东.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共青团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200-202.

第7篇

关键词: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乔晓艳(1984-),女,山东烟台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规划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罗红(1968-),女,湖南醒陵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图书馆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研究”(编号:DJA120299),主持人:王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71-03

职业教育集团将企业集团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引入了职业教育领域,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通过组建校校、校企之间的办学联合体,实现更大范围内教育资源的组织配置,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目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职教集团普遍存在组织松散,缺乏聚集各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的问题,因此研究并构建一种使行业型职教集团实现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尤为必要。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行业型职教集团

行业型职教集团大多是以行业内名牌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1],是由同一行业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单位,以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为目的,在协议基础上自愿组成的、以契约形式合作的多元、开放型联合体。其重要使命是:促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资源的联动与协调,实现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二)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指行业型职教集团内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一是文化融合,即企业文化与教育文化融为一体,把集团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让校园文化更具行(企)业的职业特征;二是功能融合,即产品生产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把集团企业产品生产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产品为案例,车间为教室,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三是方式融合,即人才规格与培养模式融为一体,依据企业任职岗位对能力、知识、素质的变化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管理融合,即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融为一体,扩大企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资格认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话语权,切实体现企业在集团办学中的主导地位;五是资源融合,即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融为一体,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品牌、声誉、成果、管理等软资源,人、才、物等硬资源,均能实现充分共享,优势互补。

(三)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职教集团的规律运行中影响其运行的各因素的功能、结构及相互关系,包含这些因素发挥功能、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影响职教集团运行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集团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须建立灵活、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以高效的运作方式,把集团各成员单位联系起来协调运行发挥作用。

二、行业型职教集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校际、校企间的资源整合优势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切入点。然而,目前行业型职教集团的运行中“实现资源整合、促进校企合作”[2]并没有得到深度落实。

(一)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职教集团运作中存在“成立时积极撮合,成立后不闻不顾”的现象,在行业型职教集团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政府对其缺乏必要的调控及有效的监督指导,使各行业型职教集团出现放任自流的状态。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能落到实处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支持行业型职教集团的启动和运行,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来提高集团的整体运作效率。

(二)集团顶层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模糊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下,职教集团的发展陷入功能越完备越好的误区。职教集团在组建初期短时间内联合若干成员,并未考虑其对集团发展的作用,还有一些职教集团贪图规模大,盲目扩张,以造成较强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虽然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前景良好,然而部分集团顶层设计中由于缺乏对集团组织特征的理性认识,片面关注集团化经营的优势而忽视了集团规模经济的界限问题,使职业教育集团在貌似繁荣的发展格局下面临着“成长的烦恼”[3],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新问题。

(三)集团成员单位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当前多数行业型职教集团的组建初衷是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撮合,真正从各自利益需求自发组建的行业型职教集团不多,正是由于此导致行业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各成员单位之间关系呈现松散状态。“利益共同点”、“相互协调平衡”是职教集团存在和发展的长效机制[4]。缺乏这种利益共同点的职教集团在运行中难免出现运行效率不高、不长久的问题。各行业型职教集团在责、权、利分担共享的宗旨下,需要有制动和制衡的有效机制,处理和平衡好集团内各成员单位间责、权、利关系。

(四)校企间合作不稳定,成员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方面,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长期以来,一些职业院校“关门办学”,造成所培养的毕业生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对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准入制度的相对不完善,企业可以从人才市场上寻求到比职教集团内高职院校毕业生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劳务工人,多种因素的存在降低了企业与集团内院校合作的主动性,对职教集团内的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

(五)集团内院校间的专业重复设置,校企合作受限

由于行业型职教集团内各院校之间存在重复设置的专业,这种专业的重复设置结构使集团内各院校间无形中产生一种竞争意识,这种隐形的竞争关系使院校间的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如学生顶岗实习、技术开发等受到阻碍。此外,行业型职教集团内校企合作的企业主要由集团内牵头院校推荐,通过这种形式引入合作的企业与集团内牵头院校之外的其他院校合作程度低,难以形成企业群与学校群之间整体联动合作。

三、对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的思考

(一)全面、系统研究政府在集团运行中的角色、功能、作用

近年来,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合作成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集团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政府的功能、角色、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全面、系统研究政府在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中的功能、作用。“集团化办学需要加大顶层制度设计”,应“建立集团化办学的国家制度,健全集团化办学的国家政策。”[5]政府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参与职教集团运行的各级机构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分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行为和责任也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6]。政府在整合集团成员间资源方面没有发挥出调控与协调作用,在集团的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

(二)从集团顶层设计出发,研究成员单位的责权利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文件中肯定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对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思想、意义、基本原则和政策保障等作了相关规定,但对职业教育集团中各成员单位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没有很好地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明确的分工和界定,这就导致集团在运行中难以界定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集团内成员间的责权利不明晰导致了集团运作的随意性,要使职教集团获得高效的运行效益,需要对深度研究并明晰成员单位的责权利。

(三)从集团性质分析入手,探索深度融合的可持续性途径和措施

行业型职教集团从性质上看是一种松散型非法人组织。组织中的各成员单位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是一种松散的联结关系。这种松散型关系在行业型职教集团组建之初由于不涉及各方利益促成了集团的建立,但在行业型职教集团组建后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却阻碍了集团成员间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使集团资源实现不了集中调配,更谈不上有机整合。因此要从集团性质入手,分析如何保持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

(四)深入分析企业参与集团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企业以创造利润为目标,其加入职教集团,除考虑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外,其经济利益体现在享受税收优惠与减免,优先获得“订单”培养、能“零距离”上岗的员工,依托集团院校解决应用性课题攻关与技术服务。首先,由于尚未制订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税收优惠与减免的相关政策与实施办法,企业作为集团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制订培养方案、安排顶岗实习、指导实训教学等方面只有投入,而无法获得利润。其次,集团院校办学能力水平低,不能有效迅速地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弱,不能为企业及时快速解决技术应用性问题,阻碍了企业与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四、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机制

(一)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方联动的沟通协调机制

行业型职教集团的功能发挥和有效运行,首先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鼓励企业与院校间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第二,行业型职教集团本身须营造对话、沟通、协调机制,营造利于自身及各成员单位发展的大环境,逐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持续发展。第三,行业、企业、院校在各自优势领域所发挥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优势,需要通过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深度融合,因此,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集团中所处的角度出发,需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以及促进这些机制有效运行的方法与途径。

(二)构建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政府角度,第一,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职教集团办学的目的、组成、性质,明确各成员单位在职教集团运行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各成员单位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府税收优惠政策或其他鼓励优惠政策,让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积极为院校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的行业企业切实获得“红利”,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在外部探索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限调节、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新机制,形成权力、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利益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保证集团化办学目标实现的约束机制。”[7]

(三)探索赋予集团法人身份的管理主导机制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探索对行业型职教集团的绩效考核。管理部门探索制订职教集团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与评估方案,按照集团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对集团进行检查评估,监督职教集团运行质量,将考核结果与专项经费挂钩。第二,探索现有条件下明确职教集团性质、法人身份,赋予其法律地位和权利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通过整合统筹集团内部资源,将集团内各成员单位联合起来,实现职教集团与行业的全面合作,形成行业企业与职教集团共生共存的局面。

(四)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办学质量监控机制

办学效益是对行业型职教集团办学实践活动有用性的实现程度的评价,而办学质量是评价集团办学效益的基础和前提。要从全局重点考虑行业型职教集团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制定行业型职教集团办学的质量监控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制定行业型职教集团效益目标;二是要建立行业型职教集团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三是要建立行业型职教集团办学质量监控体系。

(五)构建制度创新的行业型职教集团内部运行机制

发挥集团理事会的组织、资源调控和管理优势,通过建立理事会统筹管理与协调集团内院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寻找成员间利益和兴趣的重合点,实现集团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行业型职教集团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进行业型职教集团的深度融合。建立行业型职教集团评价和激励机制,对集团内校企合作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的评估,指导集团内各院校开展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咨询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及培训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

[2]兰小云.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3]刘兰平.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经济学解读[J].理论研究,2006(6).

[4]邢晖.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N].中国教育报,2009-04-18(03).

[5]白汉刚,刘宏杰.从“集而不团”走向“三链”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01-16(05).

第8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经济 社会服务 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当今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它从为少数人提供的专门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从学术的“象牙塔”到目前的社会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如何使高校建设直接服务地方,是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 地方高校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是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我国各个省份地方高校数量与地区GDP排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如表1)。

(2)地方高校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高校应成为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主力军。综观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不以高校集中地区为依托,如美国的硅谷、波斯顿工业园区、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地方高校都对本区高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建设了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用以培养、孵化高科技创业企业。

(3)高校基础建设和学生消费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首先,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高校在征地建校过程中会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地方需求和消费,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由于高校内学生及教师众多,可将其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加以开发,从而带动了高校及周边地区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及娱乐等产业的发展。美国对50所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某所大学的预算为1000万美元,会产生1600万美元的地方消费,创造550个就业岗位。②

2 地方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经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发挥社会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

2.1 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陈旧,办学自受限制

社会力量办学是公办学校的有力补充,但民办高校目前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国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办教育的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在这里比较了2007年美国及亚洲主要国家的民办高校在所在国高等院校中的比重,如图1所示,可看出我国民办高校占本国高等院校的比重仅为15.5%。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因此,现今的中国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此外,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大而全,重攀比、轻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单一,要么是办学目标过高,脱离学校的实际能力;要么是盲目模仿,贪大求全。许多高校并没有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任务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而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造成资源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我国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表明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这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和动力,也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但许多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仍然难以改变缺乏足够的自主,无法充分享受办学自的现状,这也限制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却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难的问题,③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某些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甚至更低。④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仍仅局限于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及争取经费,却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高校科研选题在立项前未对市场作深入调查,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片面追求学术价值和意义,导致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三是许多地方企业不愿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而宁愿去购买现成的技术设备,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不足;四是缺乏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权益分配机制,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成果转化效益没有直接联系,制约了高校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高校缺乏服务社会经济的意识和观念

一些高校并未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身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发展,部分教学科研人员长期埋头教书,没有形成参与经济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及教师基本上不作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考核评价时也不将其列入指标中,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2.4 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和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共教育总体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就处于一个较低水平,2000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1%,2004年这个比例上升为4.6%,而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3%,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公共教育总体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就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如许多地方政府制定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⑤

2.5 企业与地方高校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与本区企业间存在着联系脱节,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导致企业对一些高校的办学性质、人才培养缺乏了解,从而对其社会服务持怀疑态度。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提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但许多企业却舍近求远,宁愿寻求区域外重点高校及其他专业院校提供服务,也不愿向当地院校寻求帮助。

3 加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3.1 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和观念,增强服务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地方高校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空间,就不能处于封闭状态,这不仅需要从区域获得大量的资源,还要反哺于区域,帮助区域社会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区域服务观念,增强服务能力。⑥

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是人才培养能力、教学服务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信息咨询能力等诸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这要求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人才和科技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

3.2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对高校的支持和协调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适当制定保护和倾斜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和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为地方高校服务本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政府应加强各行政部门间的联系,建立并完善地方高校与区域各企业合作的途径,使企业与高校经常交流、共同探索,引导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实力。最后,地方政府可牵头设立相关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以推动区域高校经济服务项目的具体落实,并联合高校和政策研究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做到资金与政策的组合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3.3 高校应创新办学模式,以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不要盲目“求高、求大、求全”,应从本区域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应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应该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调整,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⑦

3.4 高校与企业应互为科研基地,做到优势互补

高校可与地方企业联合创办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互为科研基地,实现校企双赢。对于科研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推行高校在企业建立科研和实习基地的形式,由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经费,高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应用研究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并将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作为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可优先获得科研成果、专利等的使用权。对于研发能力和信息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型企业,可由高校出研究人员和实验设备,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研发基地,并将基地的工作纳入双方工作计划,按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⑧

这两种模式均可使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3.5 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些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兴建了很多大学科技园区,比较著名的有中关村科技园和杭嘉湖科技开发实验区。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不但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因此,地方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办科技型企业,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符合当地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大学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园“孵化器”的功能。高校要鼓励教师及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或以专利、技术和发明等自主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管理。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金,加速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实现高校优势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本文为2008年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地方教育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2522)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陈茂光.人力资本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86-89.

② 高山,王静梅.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7(2):49-54.

③ 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5-36.

④ 吴洁,解洪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16-17.

⑤ 李先武.湖北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⑥ 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6):52-53.

第9篇

关键词 思维教学;职教生;核心能力培养;社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1-0028-07

何谓核心能力?学人一般认为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与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基本能力(base competencies)、通用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跨专业能力(iner-professional capacity)、软能力(soft skill)等大体一致[1]。也有个别学者力排众议,独树一帜,坚持认为: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来说,过于推崇“关键能力”,弊大于利[2]。因为使学生扎实地学到一技之长,掌握一专之能,应是真正的“关键”。笔者以为,前者着眼于抽象的“关键能力”而易忽略具体的专业能力,或仅仅关注专业能力之外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后者侧重职教生具体的专业能力。事实上,对于职教生而言,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三者缺一不可,都是职教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据此,本文把职教生的核心能力一分为三,即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社会核心能力。对于职教生来说,思维教学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思维教学在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思维教学,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渗透着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职教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方能完成。其中,思维教学在核心能力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思维是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统帅

思维素养贯穿在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社会核心能力的诸要素中,居于统帅地位。

1.专业核心能力中的思维要素

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分类本身与分类过程就蕴含着一定的逻辑分析与思维判断。专业能力是有目的地、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直接相关,具有职业特殊性,是通过专业教育获得的。其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3]。其中,专业核心能力是特定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如新技术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如外语、数据处理等)、具体工作程序及过程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特定专业技能的全盘化思考能力、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理论知识于特定职业技能中的能力,等等。无论是新技术的知识和运用、具体工作程序及过程方面的知识,还是特定专业技能的全盘化思考、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特定技能的能力,都需要一定的技法、技巧。而技法中蕴含着思维过程、思维技巧及思维判断等。

2.方法核心能力中的思维要素

方法能力是个体在个人、家庭、职业和公共社会生活情境中对所遭逢的问题、场景、要求、限制等作出的解释、思考、评价、创造等行动的愿望、技巧或结果,如决策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方法核心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4]。在方法核心能力结构的诸要素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居于主导地位。无论是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还是分析能力、决策和创造能力,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方法。而方法就是人们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5]。门路中的“诀窍”与程序里“先后”都弥散着一定的思维判断与逻辑推理。

3.社会核心能力中的思维要素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其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劳动组织、群体意识和责任心等[6]。其中,社会核心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环境意识、自信心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等。无论是职业道德、环境意识,还是社会责任感、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都包含着特定的思维判断、移情能力与社会关怀意识,都投射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社会工作及生活参与中的积极意义。

(二)思维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技巧的主要途径

1.思维可教

思维到底可不可教?有人认为,思维不可教,理由是,可教的是知识与技能;有人认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蕴含着知识,不必单独或特意提出思维教学。前者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思维教学割裂开来了,因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中就蕴含着思维;同时,“做中学”的直接经验与教师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也含蕴着分析、思考、探究等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后者固然承认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维教学紧密相依,但现实中的教学有高下、深浅之分,即实践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仍然不能排除疏于思维方法或思维技巧的教学,如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教学,就不能寓方法教学、思维教学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之中。这样的教学,只教给学生“是什么”而不能教给学生“为什么”,只能使学生获得僵化的知识与技能。

“思维可教”指的是,可以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方法教学和思维教学。而且,教学者要充分意识到,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并不能教给学生“所以然”的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领会知识与技能背后含蕴的思维方法与思维技巧。因此,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有意识地进行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是可以教会,能通过教育得以改善和提高的[7]。

2.思维必教

有人认为,个体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思维,不必“另教”;也有人认为,一些自学成才的人思维水平很高就是思维不必教的证明。前者认为思维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个体的知识与技能丰富或具备了,思维品质自然随之长进。自学成才的人,其思维品质良好,未“受教”而得。一是这类人较少,且这类人虽未受惠于正规教育或受惠于正规教育不大,但一定得益于非正规教育。二是实际接受教育的大多数人,思维品质并未因“受教”而惠,甚至不少学生因接受不当的学校教育而损害、扼杀了自身固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且,学校教育如能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一些思维方法、思维技巧的渗透,岂不是锦上添花。通常人们认为,通过让学生学习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他(她)们将会发展适当的思维技巧。而事实上,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许多学生是不能发展思维技能的[8]。

因此,在知识、技能传授中渗透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思维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其学会思维[9]。

二、思维教学之于职业教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10]。职业教育自然也需要思维教学。

(一)学会认知

1.识记是基础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传授知识与技能,以使人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善,且能获得从业资格的社会活动。在职业教育中,基本职业知识及特定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般知识、特殊知识及技能的传授是基础。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无论是通过讲授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习得知识与技能,都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记忆也好,认知也罢,都需要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是建构所有未来学习的基础和构架,已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注意什么、感知什么、学习什么、记忆什么和忘记什么[11]。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基础的职业知识及技能是从事、胜任未来职业生涯的前提条件。尽管记忆与回忆知识是学习的主要成分,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在布鲁姆(Bloom,1956)与Anderson、Krathwohl(2001)的认知目标分类法中,记忆或识记是最低层次的。这就需要超越只对事实、概念和知识的记忆[12]。

2.在认知中跃进

按照布鲁姆(Bloom,1956)与Anderson、Krathwohl(2001)的认知目标分类法,分析、综合、评价及创新才是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这是思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培养,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要超越低层次的识记或机械复制的技术,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须是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和自行开发课题的过程,是自行组织学习、处理任务和材料的过程,是为寻找种种关系和结构,理解规则,阐述各种问题所作的努力和试验。所有这些,均要求教学过程的组织及教学人员不断调整对教学任务的认识,而不是机械模仿[13]。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素养才能超越低层次的识记并积极地参与教学,在理解、分析与应用的基础上,达到综合、评价与创新的高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认知。而认知,正是通过思维活动认识和了解[14],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寻找新信息以解决问题,以及组织已有知识,进而获得新的顿悟[15]。

(二)学会成为独特的自己

学会认知是就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及创新而言的。对于职业教育与职教生而言,认知固然重要,但人的个性、人的存在及人的自由选择也是接受职业教育、致力于某项工作任务的人所要考量的核心内容之一。

1.认识自我

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来说,与接受普通教育的个体一样,认识自我的兴趣、爱好与性格、追求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自我一般指个人关于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即他们的主意、感觉、态度和期望[16]。虽然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但现代教育学却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学生自己,这个受教育的个体在他(她)自己的教育中起着最积极主动的作用[17]。

对于职业教育教学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唤醒自我意识,达到自觉、自为,早日找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门径。

2.成为独特的自己

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呵护、滋养、塑造个体独特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合作,使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异化的人”,成为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而非畸形、片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21世纪更需要多样性的个性,而这种多样性正是社会创造力和革新活力的保证。教育是个体化的过程,同时它又是构建社会互动关系的过程。因此,学校要给儿童和青少年各种可能的发现机会和实验机会,以及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机会,防止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独特性是指人的个体差异性。人的遗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后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能够促成人的独特性。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和遵循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帮助个体充分发展自身特长、开发内在潜力,并形成自身优势的过程。这主要受制于两点:一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爱好的不同,又会由此而带来个体在专业或技能领域分工的不同,人的个体特征也因此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这里主要是指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同,如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气质、信念、价值取向等特征的差别。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结构和重要内容,是个体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其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养等,综合构成个人的面貌和力量,又给个体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个人印记,使其具有个人特色[18]。

三、思维教学之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对于职教生而言,培养其学会认知,使其成为独特的自己,是思维教学的“通识教育”,那么,培养学生学会技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理性能力,就是一种专业教育。而思维教学同样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学会技能

1.技能中的灵活运用

一技之长的掌握是职业教育的词中应有之义。比如,学生要具备关于技术规范、工艺和设计符号等表达方式的知识,具备操作、维护、维修技术设施和所属系统的知识,叙述产品要求,说明产品所有部件的专业结构,记录并说明工作的步骤、过程及结果,结果评定,以及对本产品不利反馈信息的思考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而且,专业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外显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复杂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的培养,关注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19]。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以及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联系、迁移、变通能力的培养。同时,“新知识的成功学习将依赖于学生把它与已学的知识加以整合的愿望,依赖于学生的批判能力,依赖于教师对材料的讲解和组织”[20]。

2.技能中的融会贯通

能力是内隐的、深层次、过程性的,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行动,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为职业能力是由多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外在的行为结构只不过是内在心理结构的体现,仅仅关注职业能力的外显行为结构是浅薄的,而按这种理念培养的技术工人也无法面对多变的工作世界[21]。

这种理性素养就是融会贯通的能力,即对多方面知识或道理实现全面透彻的领悟。这是一种理论高度。理性不仅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且包括质疑、反驳与辩护;理性不仅关涉知识的获得,且关涉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辩护[22]。职教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其灵活运用固然必不可少,但还需要两方面能力的加强:一是不断的训练,在训练中积累、分析、探索、综合、评价、创造;二是在不断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教学,渗透、参悟思维形式与内容,进而厚积薄发,形成一种抽象、系统的思维能力。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暗示、点拨、启发与循循善诱。

(二)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性的能力

学会技能对于职教生来说,还只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在未来的职场中,他们还应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摸爬滚打。因此,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性的能力至为重要。

1.理性是一种“理想”

如要巧妙地、创造性地和有判断力地应用知识,个体须首先学会有效学习,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深入理解手头的信息,以及该信息所暗示的可能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系统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23]。这是一种理想。在当代的教育争论中,理性培养一直被许多人视为重要的教育理想而加以捍卫[24]。这既适用于普通教育,也适用于职业教育。教育要把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压抑他;鼓励他发挥其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项集体活动[25]。

对于职教生而言,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理性能力的培养是思维教学中不能不重视的教学内容,须弥散、渗透、寓于相关教育教学中。因为理性之人,必然是自主之人,能自己对各种信念、价值及其合理性进行判断[26]。

2.理性的批判思考

作为一种理想,理性对于教育场域中的受教育者而言,除了发挥其思维创造与方向指导作用外,理性还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这是教育的基本责任。

其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尊重学生并将其当作人看待的基石。因为尊重学生,就要求我们要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有能力且恰当地为自身思考,而不是否定他们拥有可以最大可能地确定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范围的能力。

其二,教育一般被公认的任务是使学生为其未来生活作准备。这里的“准备”不能从使其为预期的角色作准备来加以理解,而是要把其理解为培养学生的自足与自我指导。对此,批判性思维大有可为。

无论是尊重学生及其独立思考,还是培养学生的自足及自我指导,都是个体在思考与行动中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是教育的基本理想。在信息与知识化社会,要教会学生学会批判地占有和使用信息。

思维教学对于职教生的专业教育而言,能够培养其学会技能及在实践中运用理性的能力。这是思维教学培养职教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四、思维教学之于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

思维教学不仅利于培养职教生专业核心能力,而且利于培养职教生方法核心能力,助其学会学习,学会决策。

(一)学会学习

如果说学会技能、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性的能力是职教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与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方法核心能力则是职教生解决职业活动中具体问题时的窍门、技巧等。学会学习即是其一。

1.学习化社会

职教生在专业学习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及理性素养是其求学生涯中形成的基础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思维教学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职业教育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通用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

一是个体精力、时间的有限与知识、信息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个体的精力、时间在生物意义与物理概念上是有限的,而知识与信息的生长与发展是无止境的。个体只能把握一部分知识,并习得其要领、技巧、精华。这便是方法。二是个体在学校受教习得间接经验的有限与人类整体直接经验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个体无法把握人类整体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只能用方法、技巧的红线努力“串联”整体的人类经验,习得其要诀、精华。

2.终生教育

在学习化社会,一个积极向上的个体都要活到老、学到老,终生都要接受教育,或为职业的谋生,或为心灵的陶冶,或为道德的修为,或兼而有之。

在学习化社会,思维教学如何贯彻、渗透在终生教育理念中,怎样把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置于职业教育教学中,是对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因为对于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知识、技能的传授往往被看成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但对于方法核心能力来说,没有思维教学,没有学会学习的观念引导,就不能充分认识培养职教生直面未来职业复杂情境与生活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就会背离终生教育的理想。

终身教育的核心是为成人教育作准备,即教育在任何一点上都不能中断,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27]。就职教生而言,学校教育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是有限的,而未来职业生涯与社会生活充满着诸多挑战,还须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因此,对于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进行思维教学,必须考虑如何帮助职教生适应新环境,如何培养职教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怎样培养职教生在陌生的职业生涯中直面工作难题与任务困境。所有这些都关涉到方法问题,关涉到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避免职教生工具性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知识和技术的主人,为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8]。

(二)学会决策

在学习化社会,在思维教学中给予职教生方法能力的引导,为其步入社会生活与工作情境处理具体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应在思维教学中给予职教生谋思与运筹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决策。

1.分析

当职教生未来面临的决定会产生更为复杂的结果时,首先要学会分析,形成可选方案,进而作出最终决策。

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要想作出科学而明智的决策,需要分析;对于未来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与工作情境,要想作出客观而合理的决策,更需要分析。而对于职教生而言,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关涉教育学、技术学、劳动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29]。如在某一具体的职业技能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技能的教学预设,还要进行诸如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及合作共事、处理矛盾等方面的分析[30]。

2.决策

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境与生活情境,分析后形成的诸多解决方案,需要综合与评估,需要作出最终的抉择。决策制定有很多模型;表1中的决策制定模型即是其一:在一个系统决策过程中,明确地描绘目标或目的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分析目标与当下情形之间的差距,确定差距的原因和缩小差距的方法;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价值观的影响等。尽管并不是所作的每个决策都需要这些过程,但对于职教生而言,在校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与社会生活中,还是要直面大量的复杂情境,需要作出含有诸多思维过程的决策。

表1 决策制定模型[31]

定义决策制定的情境:

・制定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 ・确定价值

・了解不确定性 ・确定可选方案

・分析可选方案 ・排列可选方案

・评估可选方案 ・选择最佳的可选方案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在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中,还是在知识传授或技能操作中,抑或是在理论教学或实习实训中,都需要贯彻、渗透思维教学,进行思维引导、价值渗透、决策分析等诸多判断、评估、选择等思维活动。

五、思维教学之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学会合作

1.学会交往

个体在掌握某一职业知识及相关技能、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即要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共处是指:在相互尊敬和相互依赖的生活中,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理解、处理矛盾和共同工作[32]。其中,合作学习能够帮助职教生学会交往。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一起学习,优化自己及他人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所教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合作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去寻求同伴的帮助、反馈、强化和支持;教会学生共享材料、相互交流及相互鼓励;教会学生口头解释他们所学内容并详细阐释策略和概念;教会学生可相互支持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高阶思维。如小组成员间的口头和人际交流、成员间相互冲突的观点及结论所引起的理性质疑都能促进批判性思维、高阶推理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思维的发展;同时,合作学习小组所需要的口头解释、阐释所引发的不同思维和灵感会激发成员的创造性,向小组其他成员解释你所知道的东西有助于将知识及技能用于工作与实际生活。而且,对于职教生的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言,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交流。

2.勇于担当

教师在进行思维教学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参与者认识到,他们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请参与者监察和评估自己的参与度和所发挥的作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面对困难和冲突的;是否提高了参与度和发挥了作用;如何在做事中体现各自特点;教师和参与者可共同找出那些引导团队获得更高生产力和效率的共性特征。

如果说学会沟通与交流是学会合作的基础,那么勇于担当则是对学会合作的夯实与提升,如诚实、负责、忍耐、约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自我批评能力等可看作是勇于担当的表现。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利用小组学习、项目学习等形式充分挖掘职教生的社会核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善解人意

在职教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职业生涯、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除了给予他们人际沟通、交流及勇于担责的引导与熏陶外,还需要对职教生进行心灵世界的塑造与精神生活建构,即善解人意。

1.情绪智力

善解人意的能力基础就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使用这些信息指导自身思维和行为的能力[33]。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情绪智力将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决策、职业成就、成就动机、工作绩效、人际沟通等。

一方面,与普通教育一样,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培养职教生四方面的情绪识别与使用能力: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情绪对思维的引导和促进能力;对情绪理解、感悟的能力;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34]。另一方面,职教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更多的是直面职场及其特定的工作情境,除去社会生活与工作场所中具体的人际交往外,他们还要面对冷冰冰的机器、设备、厂房及枯燥无味的数据、程序、节奏等,这些尤其需要对情绪的自我调解与控制。因此,教师要引导职教生对劳动尊严的价值认识,即尊重和欣赏所有形式的工作,且认识到工作无论是对个人的自我实现,还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2.深度理解

在探索与实践中发挥情绪智力的潜能,拓展对人的情感世界的理解,可以达到对人性的深度理解,以便更好地善解人意。角色扮演是达到深度理解的重要方式,是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的结果是:扮演者及所在班级能更好地移情于人物,理解他们所做出的反应,明白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职教生的通识教育或生涯规划课上,可设计角色扮演法去培养其深度理解人的情感世界及人性深处错综复杂性的一面。

再如模拟,即一组学生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近乎真实的情境。模拟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