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19:5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辅导员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繁琐的工作,看似难度系数不大,但是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做支撑,强烈的责任心做后盾,巨大的热情和爱心也是必不可缺少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高职院校的录取学生占相当大比例,这就对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专职辅导员师资力量远远不足,另外学校也想减少资金的投入,因此学校必须调用一部分专业教师加入到兼职辅导员的行列,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同时,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做到位。当然兼职辅导员也是国家政策鼓励的一个岗位,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师资的空缺,更大程度上是为了鼓励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光是专业知识的指引,更多的是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90后,这些学生大多比较任性、活跃、脑子活、个性、爱憎分明、自控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差、思想不成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好被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辅导员作为他们学习生活思想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必须把一定的耐心、恒心、爱心融入到工作中才能有一定的成效。
3专业老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优越性
兼职辅导员其实与专职辅导员一样需要完成他应尽的所有职责,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专业课教师是兼职去做辅导员工作的,这就意味着兼职辅导员要肩负双重的责任。做兼职辅导员的专业老师一般都是带本专业学生专业课的,他们有其独特的优势:(1)和学生接触时间比较长,有相同的专业兴趣爱好,对本专业领域的认知可以与学生交流,上课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性格,课下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想法,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去管理好学生;(2)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由一些年轻青年专业教师担任的,朝气有活力,有激情有干劲,思想观念与学生比较接近,交流没有代沟,很容易被学生信任,只要学生愿意找辅导员说自己的问题,这样思想工作比较好做;(3)兼职辅导员在上课的同时可以融入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在学习的同时注重思想的灌输,这样才能教书育人;(4)兼职辅导员的专业特长可以对学生有专业引领的作用,使新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与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对自己三年的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在他们毕业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给学生做就业指导。这些都是一些学其他专业的辅导员所不能具备的优势。
4专业老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兼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优势很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1)兼职辅导员需要兼顾教课、科研和管理学生的工作,肯定会有顾此失彼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班级管理重视度不够的问题。(2)兼职辅导员在年度考核的时候总是不占优势,不管多努力,由于评价考核量化机制的不健全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落差大,会出现职业化淡薄的现象。(3)兼职辅导员在上课的时候肯定不能接电话处理很多突发事件,尤其是学生受重伤这些紧急事件,如果此时第一负责人辅导员不在场,有可能会耽误时间使事件的进一步恶化。(4)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管理复杂度和挑战性很大,如果管理方法不当可能导致班级的混乱。(5)兼职辅导员由于事务繁杂,有时可能会出现倦怠的心理,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很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过激行为。
对于兼职辅导员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1)正确处理好兼职辅导员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做到统筹兼顾;(2)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鼓励兼职辅导员的政策,给其培训和晋升的平台,学院也应该健全相应的评价考核量化制度,体现公平性,这样才会有干劲。(3)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在班级培养得力助手,可以是班委和入党积极分子,这样在上课有突发事件并且在联系不到辅导员时他们能及时处理,实在处理不了可以及时向学校汇报情况处理此事,避免事态扩大化。(4)辅导员自身应加强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对于班级日常管理,辅导员应制度化规范化日常管理,如纪律、班会、卫生工作等,让学生把规定熟记于心,便于提高效率。(5)辅导员必须始终用爱心、耐心、恒心去对待学生,服务学生,学生才能接受辅导员的开导,这样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才会有成效。
5结论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在我们实际的学生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尽力的去解决并克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提高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会成为一支必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冯蓉,张广文,宋西镇.对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调查研究,2011(5).
[2]范严伟,王吉成,王波雷.浅议研究生担任高校兼职辅导员的实践体会[J].科技信息,2007(24):369.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号令)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因此,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需要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入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角度,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意识,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涵义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时,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这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此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2]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自拉丁语,通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学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原有的课程观―课程即学科的概念已经被突破。[2]课程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包含明确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课程科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指把辅导员的日常具体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所有活动转化成一门课程的形式,并且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辅导员通过“上课”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对部分高校师生的访谈,我们对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有了大概认识,即自1987年之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乏“有效性”的现象。[3]
1.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上未完全成熟,思想活跃、敏捷,求知欲强,主观色彩浓厚,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政治观、道德人格、兴趣和专业级别的不同,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倾向,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被逐渐淡化,急功近利的现象越来越多,诚信意识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对此也比较抵触。[4]
2.环境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影响大
受社会大环境以及高校发展思路和理念的影响,辅导员在高校中尚处于边缘地带,对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认同度不高。虽然国家的政策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但在许多高校教师队伍中,辅导员被排除在外,辅导员无法享受到许多与教师相关的政策和待遇。这些政策上和心理上的不认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困惑和失落,自然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5]
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
许多辅导员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都在4年以下,流动性较大,不稳定。有部分辅导员是因为高校职称评定中的一些规定和其他方面的评价要求,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并不是其内心热爱跟学生打交道,是迫于形势的需要,所以其根本不愿意当辅导员,更别说热爱辅导员工作了。因此大多数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过渡,进入行政职能部门,做专业教师才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6]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结合大学生发展规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内容和形式进行整合,工作方式是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并非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其他的校园空间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教育必须是符合辅导员工作课程标准的。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化思想的辅导员工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机性和碎片化缺陷,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新理念。[7]
2.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8]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获得职业声誉和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如果实施课程化,教师的身份得到了加强,就不存在把辅导员转岗成教师的问题,对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89-00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繁杂性、高强度性和高压力性使高校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给出了“去倦怠”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倦怠众象
“职业倦怠”一词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1974年提出,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学者诗(Maslch)把职业倦怠概括为三个表象: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就我国高校辅导员来说,职业倦怠的三种现象都存在,而且因为性别、婚姻、学历、职称和管理学生数目的差异性影响,倦怠表象也不一样,辅导员职业倦怠严重地影响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和高校辅导员发展。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总体表现为“缺失提升专业素质的信心;个人工作能力降低、工作效果降低,对工作得过且过、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处于抑郁、易怒亚健康状态;不能正常的交往”。在性别方面,男辅导员的情绪衰竭、疲惫程度高于女辅导员(曹建平,2007),男辅导员去人格化问题更突出(沈园花,宋娟2009);在婚姻方面,已婚辅导员情绪衰竭程度更严重,未婚辅导员在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方面问题更明显(沈园花,宋娟2009;刘慧2008;龚娴静2006);在学历方面,学历越高倦怠现象越严重(曹建平2007,沈园花、宋娟2009),硕士学历辅导员在三维度上明显比本科学历的严重;在职称方面: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去人格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拥有副教授职称的辅导员去个性化得分明显高于其它相对较低职称的辅导员(汪宏,2009);在管理学生数目方面:不同工作量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情绪衰竭程度随管理人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强的趋势(汪宏2009;陈晶2007)。在院校差别方面,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反比例关系。
上述种种职业倦怠表象,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不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不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队伍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自身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认真关注、正确的对待。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根源在于“高校辅导员的‘待遇’(基本需求待遇和发展需求待遇)与岗位的重要性、岗位的价值缺失内在的统一性”,既满足不了辅导员基本物质诉求,也满足不了辅导员声望、地位等发展需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 号)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此规定体现了高校辅导员的岗位重要性和价值性,但是,在现实中,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弱化了高校辅导员对于职业的认同及工作热情。
(一)薪酬有悖于工作压力,降低了职业认同度
研究表明,个人工作意义和职业价值认同与他所得到的薪酬成正比,薪酬越高越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越能激发工作热情,越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我们知道,高校辅导员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成为权威的领导者,又要成为热情的服务者,其工作压力来自多方面:“角色的多元性、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职责的无边界性”等。在工作时间上,辅导员工作时间往往以校为家,忽视了正常交往、忽视了家庭,甚至因过劳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工作内容上,辅导员工作事务之繁杂(思想教育、就业辅导、奖助贷勤、党建、心理辅导等等事务),劳动强度之大,充当“服务员、勤务兵、保姆、救火队员、及时雨”等角色,但是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没有得到与专业教师同样的待遇。在工作职责上,“责任无边界”: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学校任务完成情况等都是辅导员的责任。尤其,一旦学生“有事”,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成为“首问”对象,轻则遭到严厉批评,重则“转岗”、“下课”。但是,在报酬上,与同校的专业教师比照,由于工作繁琐性和工作难以量化,工资待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教师,阻碍辅导员身份建构和认同。
(二)体制内外待遇有别,弱化了职业认同度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人事制应该说是激活人才流动的一个有为之举。但是现实中,双轨制的人事制度,使高校辅导员感觉自己并不属于“体制内”人员,有二等公民的感觉。事实上,在编制问题上,各高校的确把“编制”留给了专业教师,而且福利待遇设定往往也存在“体制内”烙印,这种人事制度弱化了辅导员身份认同,弱化了辅导员工作热情,需要加以扭转。
(三)身份界限不确定性,不利于专业化水平发展
在制度设计上,我国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界定理论上说对于辅导员的身份确认和角色定位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增加辅导员的自主性和弹性发展空间,但是,双重身份设定又不利于辅导员身份认同,容易造成角色混淆,致使辅导员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弱化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容易导致辅导员服务和管理学生因专业化水平不足产生职业倦怠。
【关键词】管理学 辅导员 有效性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管理有效性这一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各种活动与工作的有效性,多是使用工作与活动设定的目标与结果的对比进行衡量,高技辅导员这一工作也不例外。高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健康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层面而言,高技辅导员的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
1 高技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性解析
从管理学角度来分析,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与教育过程能够分成三个阶段,即确定目标阶段、实施教育与管理阶段与实现目标阶段,各个高技辅导员的工作均是沿着这个阶段来进行。其中,确定目标阶段是高技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在目标确定完成之后,即可根据目标的要求实施相应的管理与教育活动。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可以将其工作有效性分为三个部分,即管理目标的有效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与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2 高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体现
2.1 高技辅导员工作目标有效性的体现
高技辅导员工作目标的有效性即辅导员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管理与教育目标的水平。在高校中,辅导员一直都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专门负责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在社会的发展之下,高技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高技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也逐步的凸显出来。高技辅导员能够解决学生在道德、政治与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高技辅导员最为重大的责任。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高技辅导员需要用现代化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认真拼搏的作风以及坚忍不拔的态度,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2 高技辅导员工作过程有效性的体现
高技辅导员在开展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够达到目标表里效果。有关学者也指出,学校管理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应该是教育性,学校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育人,因此,高技辅导员工作也需要具备“教育”与“育人”的双重目标。而高技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则包括学生学习管理工作、学生生产劳动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外活动管理、卫生管理、体育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几项内容,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来规划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教育成果。
2.3 高技辅导员工作结果有效性的体现
结果有效性就是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在现代化社会,各种活动与工作都需要重视有效性,为了达到既定的辅导工作,高技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与教育能力,深入地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开展管理与教育工作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 高技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依赖途径
3.1 以自身榜样的力量感染每个学生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管理,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教师就要学会有颗包容原谅别人的心。
3.2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学生的进步,班集体的成长,都离不开任课老师、辅导员,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从新生报道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通过打电话等渠道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交流更能了解学生个性或是在家表现,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结合平时发现的问题在电话里交流,并对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介绍一些让家长与孩子更好沟通的方式和教育学生的建议。
3.3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需要多与学生交流,多关心学生在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事情。对班级的调皮后进生,教师不能放弃教育,经常私下找他们谈心,分析学生的叛逆原因。要注意到,中技学生,他们都是未成年孩子,他们心里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包容沟通,在学校里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偏心对待,造成极度自卑,看不起自己,无形中给自己定位为坏孩子。在与学生沟通过后,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反馈,与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
3.4 重视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在技校和系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督促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尽管这些学生并不是各方面都拔尖的“好学生”,成绩及技能并不出色,有的也不是班干部,但是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的确是出色,有进步。通过这种途径让他们感觉自己有用武之地,给他们的内心以极大的鼓励,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为了鼓励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特长,老师与学生自行组织班级活动,参加自己喜欢的各项比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4 高技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措施和总结
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多的烦琐,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管理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了学生,工作要将乐此不疲,不顾一切,将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教育引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军峰.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课程化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实践证明,辅导员工作的方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如何提高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一直是学术界、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乃至辅导员关注的话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创新发展辅导员工作方式的一种全新的探索,然而,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对它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从辅导员具体工作实践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观察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研究几乎为零。我们认为,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研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大有文章可做。
一、基本内涵界定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在理论课堂之外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一般统称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相对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指“以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由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其内容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贫困生资助等各个方面”①。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地位突出,作用重要。但是,正因为如此,辅导员的工作又显得繁琐零碎、“杂乱无章”,缺乏系统、难见成效。如何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梳理,使其更具规律性、更加系统化,以提高工作实效性和科学化,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辅导员工作也不例外。“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概念的提出就是把握规律、创新方式的一大举措。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通俗地讲,即辅导员像专业课教师一样,通过上课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概念,赣南师范学院叶芜为老师认为,是指“把辅导员的‘劳动或活动’整体转变成一门课程的形式,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具体做到‘二制六定’: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教育对象、教育科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权重和课程进度”②。叶芜为老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概念的界定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还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③。
通过借鉴叶芜为老师的观点,我们认为,基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在新课程观理念的导引下,根据高校德育工作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内容复杂、形式不一、头绪繁多且变化发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成覆盖面广、实用性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复合交叉、点面结合的若干课程,并使之系统化,构建成为一套课程体系,而辅导员则按照该课程体系的要求和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通过上课的方式向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和服务,使辅导员工作从“课外”走向“课内”,从传统的“第二课堂”走向“第一课堂”。
以上对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基本内涵,我们必须作如下两点说明:第一,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所形成的并不是另外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第二,尽管辅导员的工作中包含了大量的管理和服务内容,但是在学校中,任何针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都是带有教育因素的,可以说,在学校里,管理和服务都是手段,教育才是终极目的。而事实上,辅导员正是通过大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来教育引导学生的,使他们按照社会要求锻炼培养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树立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意识。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提高辅导员教育水平的需要。辅导员的工作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既是“导师”,教育便是首要职责,而该规定中所列举的辅导员的要求和职责首先也是教育引导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然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领域,表面上看呈现出系统性不强、理论性不深的特点,再加上面对着活力十足且不断成长的学生(包括整体和个体),辅导员在实施教育时就显得十分“零碎”,入学时开展一些适应教育,毕业前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放假了说一说出行安全,考试前讲一讲考风考纪,这种简单的说教显得十分随意和“散乱”,而学生也是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通过课程化,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成一套课程体系,辅导员根据该课程体系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既可以避免工作中的“零敲碎打”,确保学生所受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可以规范教学管理,凝聚教学力量,即使出现突况也不会干扰教学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2.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的需要。辅导员的工作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此的理解却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内”,辅导员也因此而承担大量的工作。每个学期,仅学生工作部门布置给辅导员的工作就达十多项,如迎接新生、奖学助学、综合测评、文明离校等,如果再加上其他职能部门的通知、指示,辅导员的工作就“不胜枚举”了,难怪有人总结说辅导员的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④。超负荷的工作自然使辅导员喘不过气来,时间长了,上传下达变成了“复制粘贴”,科学管理变成了简单应付,所谓“成效”可想而知。辅导员的确承担了高校大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些工作都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辅导员于情于理都不能推却,而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工作来教育引导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忙乱增强实效。通过课程化设计,把这些工作构建成一套课程体系,辅导员采用上课的方式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把“完成任务”变成“课堂教学”,被动变主动,既可以传授学生处理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可谓一举两得。
3.认定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但这种“双重身份”仍使他们有不少尴尬。一方面,管理部门认为他们是教师,因为他们是高校德育的一线工作者,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专职教师又认为他们是干部,因为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开会”、“坐办公室”,并且随时都要完成各级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自身及其工作缺乏认同,与专职教师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相比“低人一等”,是学校的“办事员”、学生的“保姆”;与干部相比,又没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职务。这是辅导员岗位成为“过渡性职业”、“跳板”,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至今仍有高校在辅导员的身份认定上模棱两可。我们认为,需要认定并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教师是要上课的。通过课程化处理,把辅导员的工作转化成一套课程体系,辅导员通过上课来开展工作,教学的内容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据是教材,工作安排见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工作待遇计课酬,用所有对专职教师的要求和管理来对待辅导员,那么,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可行性分析
1.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基础。任何课程的构建都是基于人们对该课程所反映的客观问题和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规律性的,辅导员要根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来开展工作。既然如此,把辅导员的工作整合成一套课程体系,然后由他们依据该课程体系的要求来实施教育则是可行的。有人会问,每个大学生的成长都有其特点,课程化后会不会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是原则,是绝对的;个性是例外,是相对的。当今大学生尽管个性鲜明,但在成长过程,他们都会碰到同样的问题,有着大致相同的困惑。辅导员通过上课来开展工作,是在帮助学生解决共同面临的“成长难题”,这跟专职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以“传道”、“授业”的道理是一样的,学生也是能够接受的。当然,辅导员还要因材施教,注重在上课之外以个别谈心等方式为学生“解惑”。
2.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保障。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对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归纳和理论提升。自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关于辅导员工作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归纳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大量的有益的工作经验更是被积累了起来,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被提炼成为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基础,这些都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丰富“养料”。有人担心,辅导员的工作理论性不强,难以形成一门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辅导员工作的这套课程体系没必要像专业课程一样有着高深的理论基础,毕竟这是一套引导学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和进行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入学适应、学习指导、社会实践、行为规范等内容,帮助他们树立相关意识,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在普及,贵在感悟和体验,学生可以即学即用。
三、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核心“是整合一整套规范性的课程体系”⑤。首先,应该突破“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课程观,按照新课程观理念——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来构建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注重向学生传输知识,更注重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实施让学生感悟、体验并能掌握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技能,课程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次,应该根据高校教学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设计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教材、课程时间和课程考核等,并将其纳入高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促使该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化。最后,还应该紧紧按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梳理和构建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在这里,我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所列举的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职责,同时立足高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发挥优势资源,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据此,可以把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构建如下表所列:
《入学与适应》、《学习指导》、《日常生活及其方法》这三门课程主要在新生年级开展,目的是引导新生转换角色,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生活上的变化,同时,向学生介绍在入学后、大学期间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在学时安排上,第一学期可多一些,第二学期可少一些。
鉴于大四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求职就业上,因而《思想政治引导》课安排在大一至大三的3年来实施,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党团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有效识别各种社会思潮,同时辅助党团组织吸收先进分子等。
《行为规范与管理》、《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其创新》两门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高校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规范自身日常行为;鼓励和指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高校规章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有一定规律性,因此这两门课程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一旦学生能把握规律并养成一定行为习惯后,这两门课程就可以不再开设。
《生涯规划与素质发展》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的有关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做好就业准备。学生在第一、五、七学期关于自身未来发展讨论、关注得比较多,如第一学期,学生多关注自己为什么读大学,应该如何规划大学生活等;第五和第七学期,因为临近毕业,他们也较多地在思考自己未来的求职和发展方向,渴望得到有关考研和就业、创业和择业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可以把这门课程设在这三个学期。
国家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更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一套“固定”的课程体系是难以满足教育的形势和学生的需求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体系应该以“不变应万变”,设置《“机动”课程》,留有相应的学时以完成一些临时性的教育任务,而不是使其僵化。
四、实施对策建议
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在对当前辅导员工作现状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有助于辅导员工作走向系统化、规律化、计划化、规范化的探索,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要有完善的教学制度
制度是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唯有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才能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要有一本全面而且系统地反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材,这是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基础。这本教材不需要有精深的理论,但必须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高校的现实和辅导员的工作实践,通俗易懂,注重实用,学生喜欢阅读,而且能够经常阅读;要有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是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关键。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跟专业课和思政理论课一样为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排课,算课时,进课表,计学分,辅导员要按照课时安排和课表进度授课,还要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除此之外,还要健全诸如教学观摩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其他相关教学制度。
(二)要有灵活的教学模式
首先,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并不是说辅导员一定要在课堂上上课来开展工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坐而论道”,它可以是校园中或校外的任何一个角落,既可以在操场上,又可以在宿舍里,只要能对学生实施教育即可,既可以是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又可以是班会、团课,总之,不需要对课堂形式固定化。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总是辅导员在授课。实践证明,总是辅导员授课,学生也会“审美疲劳”。辅导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自身各种社会资源,邀请专家学者、社会人士、职场达人、往届校友等来为学生做各种主题报告、座谈会、体验训练等,只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辅导员的要求,符合高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安排即可。
(三)内容要紧紧围绕高校德育工作的安排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课程化中,辅导员要立足本校实际,教学内容也符合校情;要充分把握本校学生的总体特点,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不可固定化或僵化,切不可把该课程体系变成另外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注释:
①苗丽芬主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②叶芜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0(4):18-20.
③叶芜为.工作“课程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58-60.
④彭翠峰,钟智,马世栋,董锦红.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现状调查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39.
⑤肖文学,叶玉清.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4-336.
参考文献:
[1]张松德.课程化: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必然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47-48.
[2]刘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化建设浅述——以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09(5):228-229.
[3]张效英,钟军,叶绍灿,田合雷.高校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7):99-101.
[4]詹明鹏.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52-53,6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政治辅导员 影响力 执行力
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在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其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引导。因此,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面对新形势下学生出现新的思想问题,面对家长及社会对大学越来越高的期望,高校思政工作相应地日益艰巨。因此,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度,从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的需要出发,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尤其要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做好学生政治思想辅导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1.准确定位
辅导员应该怎样定位呢?在高校中,尤其在独立学院中,辅导员似乎定位在教师序列与行政序列中间。其实,政治辅导员的编制应属于教师,对于这一点,目前很多辅导员是认识不清的,因为大多数辅导员不教学生专业课,而且平时要坐班、年终考核,也属于管理人员一类。所以,很多辅导员都不清楚自己的教师身份。而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因此,辅导员属于思想政治系列教师。那么,作为大学教师的一员,辅导员就必须将自己定位为大学教师,而不是只将自己定位成一名普通的基层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辅导员的岗位上充分锻炼自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2.辅导员工作要带着情感去做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大学生,做好他们的工作,既关系到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大学生家庭及他们个人生活的幸福。辅导员一定要带着情感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情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使受教育者感到你是在真心地关心着他,你的爱无处不在,受教育者才会接受你的教诲,才会遵循你的导引前行。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异地他乡求学的,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强大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种种问题,需要辅导员帮助其解决和正确引导。如此繁多而又烦琐的事情决定了辅导员首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其次一定要有一颗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心。辅导员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倾注了大量的情感,才能做好工作。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提高工作和科研能力
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基层而又最重要的工作,当代学生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都比较全面和丰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如果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学生,那么引导和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辅导员要不断用新知识和新理论武装和提升自己,从而在学生们遇到问题和困难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时,不至于应对无策。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其中有很多课题可以研究,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的辅导员很有必要学习、总结、摸索和研究这些课题,以形成一套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再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只有这样不断地学结,辅导员工作才会越做越好,越做越有成效。
4.加强和提高心理素
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大,强度大,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加上还要兼顾工作与学业,心理压力自然较其他教师要大得多,及时地调整好心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对辅导员来说至关重要。
面对独立学院的招生分数线被划在第三批本科,生源质量与第一、第二批本科相比总体上存在差距,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控能力差,还有独生子女所带来的骄、娇二气,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如梦虚幻,经济至上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等问题,如果辅导员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容易就会走到与学生相对立的一面,就无法建立民主平等的理想师生关系,无法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更不必说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了。
5.切实提高影响力与执行力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因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与执行力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与执行力呢?
影响力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周围的人,并且给予对方一种神奇的力量。影响力还是一种让人乐于接受的控制力,它与权力不同,不是强制性的,它发挥作用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以一种潜意识的方式改变他人的行为、信念和态度。影响力也是一种出色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群体中价值的集中表现。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非常重要,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辅导员应该利用自身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的核心内容是把思想、战略与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辅导员的执行力,通俗地讲,就是辅导员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和能力。我们应该通过三点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执行力:第一,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即要认清辅导员工作是以解决学生生活、思想问题为中心展开的;第二,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即在工作中要以“知心人”的身份开展学生工作,应该多“引导”而不是“教导”;第三,在提高本领上下功夫,即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合格的政治辅导员不仅要有工作热情,更要有工作能力和恰当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领导力;建设
长期以来,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辅导员是“领导”,即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学校辅导员被认为是生活在学校的最底层、地位最低、收入最低的群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仅说明了辅导员工作繁琐,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辅导员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力,20世纪80年代,对教师领导力的研究也主要是偏向于任课教师领导力的研究。随着辅导员在高校这个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批优秀的辅导员相继“曝光”,辅导员领导力建设也引起广泛关注。
一、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的内涵
领导力就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领导力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领导者非凡的品质,包括对被领导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因此而形成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同向既定的目标努力。领导力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而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
辅导员的领导力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人”,管理着“辖区”的所有班级和人员,辅导员的领导力体现在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这包括辅导员的领导意识、个人魅力和创新力。有了领导意识就会有意识的站在领导的立场和高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才具有前瞻性;同时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妥善处理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能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提高个人魅力;为了应对日益高难度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创新工作途径,增强领导创新力。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领导力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领导力建设是高校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优秀的辅导员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一个普通的辅导员对学生来说仅仅相当于后勤工作人员,而一个思想政治有问题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小。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每个专职辅导员至少都有一两百学生,每个辅导员的影响范围至少覆盖这一两百人。在大学里,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据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和辅导员的联系最多,回母校后最想联系的也是辅导员,因此,高校要利用这一师生关系,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培育一批批对母校有感情的优秀校友,这对提高学校的声望、开展招生就业工作、校企合作等都有重要作用。西点军校因为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而举世闻名。在其二百多年的历程中,培养了众多的美国军事人才,其中有3700人成为将军,除此之外,还为美国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难度日益加大的要求
辅导员在高校扮演了多种角色,服务者、管理者、领导者,大多数辅导员扮演服务者和管理者的时候多,而扮演领导者的时候少。按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enger)博士所说的:“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不是辅导员不想扮演领导者,带领学生去他们从没到过的领域,而是那些领域辅导员也从没到过。在信息社会时代,随着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的普及,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辅导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仅仅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态度和“稳定压倒一切”的管理能力是不能满足难度日益增加的辅导员工作的。
(三)辅导员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辅导员职业生涯中,存在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是充满热情,积极适应辅导员工作;其次是尽其所学,积极投身于辅导员工作中;再次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急切需要提升。经历第一二个阶段的时间都比较短,然后就会迅速的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作有些乏力,有些力不从心,需要更高的高度、更多的方法、更多的经验来处理工作中的事情,这个看似人人都会做的工作要做好还真不容易。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如何变?学习是最佳的答案。一股强劲的内驱力油然而生,急切需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少数辅导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学校也没有把握住这个规律或其他原因,忽略了辅导员领导力建设,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久而久之,一些辅导员就感觉辅导员工作很枯燥很无味,就会萌生跳槽的想法或者工作懈怠,丧失了工作激情。加之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薪水少,地位最低等现状也会造成辅导员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此何以教育学生?也不利于辅导员个人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的途径
(一)增强辅导员职业荣誉感,唤醒辅导员的领导意识
许多辅导员自己都没有当“领导”的想法,总认为自己是被领导,不但事多责任大,而且钱少地位低,辅导员工作通常也被误认为没技术含量,是人人都会做的工作,在这种氛围下许多辅导员缺乏职业荣誉感,缺乏领导意识,将严重影响领导力的提升。只有在全校、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辅导员成为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辅导员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让辅导员有尊严的工作,为辅导员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中写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增强辅导员的个人魅力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靠个人魅力,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往往更能笼络人心,赢得大家的认可。辅导员在处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如果还具有某一专长,能够进行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不仅能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同时在工作中体现出辅导员的水平与能力,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提高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公信力。因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请校内外专家对辅导员分类进行培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学习领导看问题的高度、想问题的思维、处理问题的艺术;邀请优秀辅导员进行经验交流,因为同为辅导员,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与责任,将有共同话题的辅导员聚集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归纳出各自思考问题的独特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互相学习实践中好的做法,分享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但仅仅靠培训来提高专业化水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辅导员提高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还可以考取相关证书。没有人天生具有领导力,都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领导力。
(三)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培养辅导员的创新能力
领导一般要具有前瞻性,做出的判断与决策才具有价值。而实践中的很多新颖的观点先见于学术期刊、研讨会,因此辅导员要多学习有关学生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思想。同时辅导员作为一线教师,深入最基层,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的人,学生和班级管理的问题就是辅导员研究的话题。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辅导员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将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创新的方式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总结,形成经验,为以后工作提供指导。同时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我们要善于研究,善于探索新方法。学校可成立德育工作教研室,组织辅导员共同申报德育相关课题、探讨工作思路、交换学生工作意见、把握总体学生思想动态等,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辅导员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动态,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打破了系部之别,凝聚了所有辅导员的力量,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一个思想活跃、学术氛围浓厚的集体,发挥辅导员集体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正中,张洪.高校辅导员领导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 张林茂.论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的自我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9年4月(上旬刊).
[3] 陈艺力.论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的提升[J].文教资料,2011年30期.
我校自199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经过大量的测试统计、对比研究,发现我校学生和普校学生相比,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神经类型测试结果看,我校学生易扰型突出,情绪起伏大,心态稳定性差;从人格特点来看,我校学生常表现出倔强、任性、缺乏同情心及焦虑、烦躁等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成了我们的一大难题。
我校曾对学生进行多项心理测试,建立了心理档案,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进行过集体咨询,并聘请专家给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问题是多数学生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一两名专家、心理教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设置班级心理辅导员的尝试。
二、辅导员队伍的组建和工作的开展
(一)辅导员队伍的组建
1999年9月我校心理辅导员队伍正式组建起来。
心理辅导员的选择条件:从任课教师中选择责任心强、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与学生关系融洽的女教师。
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职责: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咨询的技巧,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并积极参与心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等。
与此同时,学校完善了心理咨询室、测试软件、辅导室、资料室等硬件设置。
(二)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1.深入学生生活,沟通情感
班级心理辅导员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观察了解每个学生,还深入到学生的活动和生活中。她们和学生打球、下棋、聊天;给学生缝衣服、洗被褥;和学生一起春游、秋游;与家长沟通等等。辅导员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大量参加他们的活动,师生的情感接近了,一颗颗封闭的心扉打开了。学生能和老师像朋友一样交流,迫切愿意和老师沟通。
2.扮演好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心理辅导员的任务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找到辅导员的位置、扮演好辅导员的角色非常重要。
(1)心理辅导员不是副班主任
刚开始有的辅导员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热情很高,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如出操时抢着替班主任整队,帮班主任值班、上晚自习等等。班主任感到莫名其妙,学生也将辅导员当成了副班主任,告状的多,说心里话的少。辅导员工作很被动。在研讨中大家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要深入,但决不是副班主任。辅导员是协助班主任细心体察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通过调整,心理辅导员批准了位置,与班主任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默契的合作关系。
(2)辅导员的爱不是单纯的母爱
由于许多学生都是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女辅导员们工作热情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过多的生活照顾,过多的同情,于是有的同学就开始撒娇了。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往往会调皮,学生在辅导员面前撒娇也会不听话、捣乱、甚至恶作剧,影响辅导员的课堂教学纪律,给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带来障碍。研讨中辅导员们认识到,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是理性的尊重、信任、平等和关爱,于是逐渐进行了角色的转换,一段时间后情况有了好转。
(3)摆正既是任课教师又是辅导员的身份
心理辅导员首先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是教师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教师们认识到,在课堂上对学生应严格要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和学生以辅导员身份相处时,要平等、真诚,通过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以达到应有效果。
3.经常、持续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工读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较为复杂,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需要持续、经常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员每天都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具备了完成这项工作的条件。
学生沈某父母离异,母亲对父亲评价很低,并认为该生身上有父亲的影子,对该生表示嫌弃,造成该生自信心的丧失,不能抬起头做人,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甚至侮辱。沈某想用钱财获取他在班级中的地位,但事与愿违,更被人看不起。面对这样一个同学,辅导员非常关心他,几乎每天都要询问他的心理感受,帮他树立信心、抬头做人,甚至从举止方面进行指导,让他表现出男子汉风度。经过数月的辅导,该生不但有了自信心,还能保护自己、表现自己。在元旦晚会上,他的朗诵、唱歌、乐器演奏等多方面才华的展示,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他。
4.发挥群体作用,营造“关爱的心理氛围”
对于心理上有较严重障碍的学生,需要所有教师和同学的“关爱”,需要及时关注他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我校学生小明,性格内向、孤僻,有自闭症的倾向。一次他躲在储藏室的角落里看着老师和同学们到处寻找他,就这样躲了四个小时。问及原因,他只是说不想和大家在一起。从此,班主任、辅导员、全体同学都非常关注他,在他周围形成了关爱的氛围。毕业离校时,小明已经是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了。
5.在大量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班的辅导员组织班会、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书法比赛、英语百词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启迪了智慧,锻炼了意志品质,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使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这些过着半军事化生活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活泼、好动,虽然受过挫折,但有热情,有正义感。辅导员曾老师给同学们编排了舞蹈《军训场上》、《迎回归》、《火的旋律》,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他们奋发向上,点燃他们的理想之火,唤起他们心底的热情。在排练中,不放过学生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和点滴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在演出中,同学们找回了自我,增强了自信,有了成功的经验。
6.经常性地做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
家长健康的心态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长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理智地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校学生家长大部分因种种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导致心理障碍重重,对自己的孩子不能客观地对待,严重影响了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心理辅导员根据测试分析结果、谈话了解的情况、观察的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使家长能对自己的
孩子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避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或过低评价。同时,针对个性比较突出的家长,辅导员们热忱地及时给予帮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心理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性环节
我校的心理辅导员,大部分是任课教师,她们具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但距离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还有相当的差距。许多教师在工作开始时,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于是学校从如下三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一)强化理论知识学习
做心理工作,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关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为解决这一不足,科研室规定了一些教师必读书目,学校专门订购了数十种报纸、杂志,并聘请心理学教授经常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同时派心理辅导员参加区心理咨询培训班的学习。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二)通过“会诊”提高工作能力
经常性的工作交流和典型个案等的“会诊”,对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在每周一辅导员会上,教师们就自己一周内工作中的收获、体会或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研讨会的内容有:怎样与学生谈话;怎样使学生尊重你;怎样避免单纯同情、单纯母爱式的教育;怎样和班主任协调工作;怎样与家长沟通;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你准备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怎样的自我等等。我们将各班“特别关爱生”作为典型案例,从其成长轨迹、家庭环境、父母性格、学生本人的人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共同寻找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研讨和分析会诊是最实际、最直接的指导和提高过程,辅导员在分析和研讨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接受教授们的指导,更增加了学习的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必要的管理与考核保证了辅导员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充分肯定和保护心理辅导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管理与考核,以保证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家长的反映。
2.听取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对辅导员工作的意见,并进行评定。
3.辅导员每天与学生谈话不少于半小时,并将谈话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中。工作笔记、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学习笔记也是检查和评定的内容。
4.每周研讨活动的出勤情况。每周活动要求辅导员必须参加,因故缺席,要进行补课。
5.学期和学年的工作体会、经验及经验论文。
较为规范的管理保证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以前全校只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心理咨询室。现在各班都有心理辅导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辅导员也可以定期找每一位同学做工作。每班20人左右,同学们有一种辅导员时刻在身边的感觉,增强了工作的密度和力度。
论文摘要: 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和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这对于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目前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及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因此,要从构建规范化的辅导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制度和支持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知识化、专家化建设三方面入手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 建设 思考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第一老师”,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帮助学生直面学业、生活、心理中的种种问题,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相当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面对学业、就业、适应等成长中的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人引导、帮助,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辅导员需具备组织、沟通等专业技能,教给学生“做人”、“做事”,辅导员肩负的职责甚至比专业教师还要重大。因此,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才能适应高校教育管理的新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自身素质问题:⑴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辅导员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⑵就业辅导应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而很多高校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去职场打拼的经历,自然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⑶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近90%的人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辅导员很难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⑷一些高校辅导员已经出现“职业枯竭症”(又称“职业倦怠症”)倾向。“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身体的疲劳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表现的症状有: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耐心、不柔和;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专家认为辅导员作为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2.学校管理问题:⑴就现有高校的管理模式看,辅导员成了管理员、保姆、服务员。高校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而主要应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了。辅导员们普遍感到整天忙忙碌碌,感觉不到多少工作成果,看不到发展方向。⑵管理体制不清。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方方面面,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多头领导,导致工作关系混乱,致使多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对辅导员进行领导,而辅导员则成为“秘书”和“传话筒”,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和工作的盲目性。⑶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辅导员职能职责分工的机制与条例不完善,相关的选拔、任用及管理制度滞后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操作、评价、考核等多方面环节中无章可依,形成了混乱的管理局面。⑷职责的不确定。许多高校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形成奖惩体系,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⑸辅导员待遇偏低。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通过努力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几年,却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业已成为“没有前景的职业”,这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二、改进措施
1.构建规范化的辅导员管理机制:⑴高校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辅导员工作手册》,使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从而提高辅导员整体队伍的规范性和工作的严谨性。⑵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要坚持四结合原则,即: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与学生评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通过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明确职责,奖罚分明,可以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2.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制度和支持机制:⑴设立学生工作专项研究经费和培养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和问题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并选派优秀辅导员进修、考察。⑵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这就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双重身份”的标准,辅导员作为教师,要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第一线,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工作,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明确了辅导员既可以聘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确定相应的行政职务和级别,使辅导员感到工作有要求,发展有前途。⑶坚持“三个同等对待”。一是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同等对待。二是辅导员团课和带领学生社会实践、军训、指导社团活动等与专业课教师的课时同等对待。三是辅导员指导的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学生社团、集体和个人与优秀科研成果同等对待。⑷有关部门要建立“辅导员园地”网站,旨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辅导员队伍研究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互动、互助氛围。使辅导员在交流和沟通中互相学习,从而掌握更多有利于开展学生工作的方法理论,并且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3.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知识化、专家化建设。建立辅导员终身职业制,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安心辅导员工作、扎根辅导员工作、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实行辅导员专业化的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激励辅导员岗位奉献、岗位发展和岗位成才。⑴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应是学生思想、管理工作,应想法让思想政治辅导员从班级琐事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富有内涵的育人和咨询工作。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包括党团建设,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教育基本理论等内容。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增强其职业化信心。同时,鼓励辅导员做关于教育管理方面的课题,建立辅导员论文库、案例库,使辅导员工作走向专职化、专业化。⑵制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职业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一样,可以评定职称,享受一定待遇。专职辅导员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可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高校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⑶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家化应注重四个方面:强调辅导员工作的学科性,肯定辅导员工作;抓好岗前学习培训;抓好在职学习培训;抓好离职脱产学习培训,这是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和造就学生工作专家的主要途径。学校要根据学生工作专业化的方向,鼓励、支持、引导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造就知识型、专家型辅导员创造条件。
陈鸿雁、李金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09-02
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符合高职高专实际、富有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和辅导员工作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突出的成绩。但近年来,面临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高职高专教育出现的新特点,迫切要求原有的管理理念要更新,管理模式要转变,管理方法要改革,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与之相适应。
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给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辅导员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部分,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肩负的重要责任。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际间、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抛弃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符合现代大学教育规律的现代管理理念,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给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面对选择,他们表现出比以前学生更高的自主性。作为在信息和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接受的信息更新、更快,这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待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出自信张扬、充满激情、蔑视形式、注重实际,同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经受挫折能力较弱,缺乏自控能力和集体观念,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很多新生入校以后不适应高校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这些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就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
3.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状况,使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大幅度扩招,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真正地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要求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量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与之相伴随的是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而且学生构成复杂,既有普通专科,又有对口招生的学生,还有与中专合作的“3+2”模式以及和国外的合作办学,导致多个办学层次的学生共同存在。这就使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着更大的难度,要求辅导员必须转变管理思路,针对不同层次的生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影响辅导员作用的发挥。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人数虽然较多,但由于某些高校入口把得不严,辅导员来源多元化,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公开选拔、聘用,这就导致辅导员从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到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个别辅导员从来没当过学生干部,也不是党员,组织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无法达到工作要求,也无法发挥辅导员应该发挥的作用。
2.学生工作的特点和管理模式、方法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学校统一管理模式,方式方法上实行的是严格管理甚至有保姆式管理的因素。而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本身的职能太集中,这就导致大量的具体工作都从学生工作部压到系部,最后压到了辅导员身上,从学生的思想工作、日常管理、班风学风到学生的宿舍卫生、文明程度,心理健康都要辅导员去负责,从学生的宿舍卫生优秀率、考试不及格率、考证过级率到欠费率、就业率、违纪率,各种评比都压在辅导员身上,安全事故总让辅导员提心吊胆,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所以有的辅导员说:“我并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是对待遇有意见,实在是工作压力太大了。”
3.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不强、出路不明确导致辅导员工作缺乏认同感。由于一系列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实,使辅导员工作缺乏激励效能,而将来的出路问题又使辅导员彷徨茫然,很多辅导员工作两年到三年就考研或者转岗,造成很多辅导员思想不稳定,把留在辅导员岗位上归结成自己没有关系、没有本事,导致厌倦情绪的产生,哪还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还有的辅导员对自身发展没有个明确的认识和规划,忽视自身理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是在被动应付领导交办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不要提去主动工作、创新工作了。
4.管理和教学脱钩,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专职辅导员体制,系部的专业教师上课不承担管理任务,辅导员承担管理任务却很少直接给学生上课,这就使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理学生的,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老师”,因此很多学生更喜欢和任课教师交流,也使辅导员无法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这一弊端已经在我们的工作中长期存在,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果,而且由于专业老师不承担班主任工作,也导致了专职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庞大。
三、改进和加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建立更加合理的辅导员队伍。按照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目标和规模,我认为应该改变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结构,实行专兼职合一的学生管理队伍。每个年级只设一名专职辅导员,承担年级长的职责。每个班设一名班主任,挑选任课教师中素质高、具备担任班主任工作条件的任课老师担任,同时在高年级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一年级学生的助理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工作。这样既可以减少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又可以调动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
2.树立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改变高职高专院校长期形成的“严格管理”的理念,变“严格管理”为严格要求,实行“德法美”相统一的立体学生工作体制,“德”就是指教育为先,重在引导;“法”就是严格要求,按制度办事;“美”就是用真善美的东西去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去陶冶学生、感动学生,达到教育目的,总之是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的校园。
3.要形成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体制。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以校为主的管理体制,导致权力集中在少数职能部门,比如学生管理的主要权力大多集中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而要改变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必须对学生工作部的职能科学、合理地分解,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哪些该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哪些不该他们负责必须明确。例如很多学校的学生公寓管理就占去了辅导员大部分精力,使辅导员们疲于应付。因此建议由宿舍管理中心成立专职的生活教师队伍,负责学生宿舍的管理、检查,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协助他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来共同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同时要把辅导员和班主任从保姆的位置上解脱出来,使他们能更多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专业指导等工作。
4.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班主任激励机制。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繁杂,责任大,难度大,又往往不分上班和休息时间,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承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我认为学校应该拿出更加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去吸引大家从事这份工作。在对辅导员、班主任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的同时,加大对他们的激励、奖励,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辅导员、班主任的待遇,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转岗制度,解决专职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对优秀辅导员要敢于大胆提拔使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要重视他们的专业、职称和科研情况,给与他们更多的进修机会,使更多的辅导员、班主任没有后顾之忧,增强对工作的认同感。
5.要严把辅导员“入口”,建立科学的奖罚制度。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工作,因此学校要多措并举,拓宽选拔、引进辅导员的渠道,严把“入口”,把素质高、责任心强、有能力的教师选拔到辅导员岗位上,同时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不称职的坚决淘汰,不得转为教师,使辅导员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上手快、可持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我们感到了机遇和挑战,而新的形势也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有一套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去适应,而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成为其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01-1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问题;原因
1.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主要的责任,传授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同时,辅导员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于从未踏入过社会、三观尚在塑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具有指引性的角色,也可以说是服务导向的,教会学生如何在集体生活中融洽相处、如何对班级进行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栋梁。所以,高校辅导员可以说是集高校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成长指导顾问几个角色于一身。
从高校辅导员的这几种角色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提供咨询与辅导和管理的工作,为高校的班级和学生服务。
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师资力量,是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新时期学生和教育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引路人和管理者,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理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的良师益友。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2.1缺乏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有经验的辅导员
在我国的高校里,辅导员年龄偏低,辅导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这种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很多问题,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数比较年轻,能够胜任繁重的学生工作,有精力、有激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拉得更近。其次,我们不难发现,40岁以上的辅导员的比重非常低,这反映了我国目前高校里,缺乏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的有经验的辅导员,虽然说辅导员工作确实是比较的辛苦与繁琐,年长的教师恐怕在精力与体力方面较难胜任,但是这样的老教师所积累的学生工作经验在实践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结构应该老、中、青合理分布,而目前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不少有经验的辅导员在自己中年阶段就选择将自己的学生辅导员职务转换为思修课的教师,或者是转变为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
2.2 辅导员学历层次不高
从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来看,这支队伍还谈不上知识结构精良。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本科学历,这个比例可达到一半以上。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目前不少重点高校对辅导员的招聘越来越严格,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起码要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不少博士研究生愿意来从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或者是对已经加入辅导员队伍的教师进行再教育,参与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说明目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这个群体的知识结构的升级。然而,在普通高校和地方高职院校中,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标准,而且还有些地方院校存在辅导员谁都可以做、任人唯亲的偏见,这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十分不利。
2.3 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
有些不了解辅导员工作的人会认为辅导员谁都能做,只要有耐心、有爱心,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有耐心、有爱心是说的一个合格的高校辅导员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而相当数量辅导员的学科结构及其所反映的知识结构,与其所从事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差距。从辅导员从事的工作的性质来看,主要需要的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而目前真正毕业于这些专业的辅导员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有一半以上的辅导员是其他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的。
3.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对辅导员的专业性认识不足
从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留不住学历层次高、专业水平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造成这种局面最关键的还是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还未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职业边界。辅导员工作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应当把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像培养会计一样,当做一个专业职业来建设,在向社会招聘辅导员的时候,应当像选拔其他专业教师一样,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并对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同时,辅导员工作由于实践性特别的强,还要考查其处理学生工作的能力。
3.2 辅导员队伍发展路径不明确
现在有不少辅导员在边进行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在职教育,这种现象可喜可贺,证明不少青年教师都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不少的老师进行在职教育的时候选择的是思想政治学、教育学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辅导员第一学历与辅导员工作不相匹配的缺陷。然而,有很多辅导员提升自己的同时是希望能够今后从辅导员的岗位走到专业教师的岗位,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深思,辅导员队伍内部思想不稳定,对于辅导员全心全意从事学生工作存在很大的不良影响。
3.3 缺乏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制度
前文提到辅导员存在缺乏专业性的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不仅需要严格辅导员的准入制度,而且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高校辅导员通过实际工作,要培养起学生工作的责任感其实不难,但是专家型的辅导员却很缺乏,主要是针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缺少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导致一些辅导员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面太狭窄,对于学生关注的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弱,难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实际上,如果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辅导员的专业欠缺问题,而目前高校缺少这种培训机制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也许是缺少既有充足的学生工作经验、又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辅导员对新进辅导员进行授课,所以年轻辅导员们没有这种条件去学习,只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边干边学,这样难免会走很多弯路。其实,各个高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联盟,对优质辅导员的资源进行共享,让辅导员之间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机制,让有能力的辅导员去开班授课,青年辅导员们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让大家的工作都开展得更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正在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有经验的辅导员、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性不强等方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对高校甚至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仍然不足、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路径也尚不明确、更缺乏对辅导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与管理,制度层面也尚待完善。从这些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剖析上我们可以很好认识当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逐步完善体制,加快这批队伍的建设。(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立明,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 [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
[2]李宏刚.李洪波.石祥. 基于管理理念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述评[J]. 教育探索. 2010.11.
[3]上海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 中国教育报20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