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12 09:0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学校注重专业课程、忽略心理教育课程

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都比较晚,致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够认识和了解,在他们的心中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高,因为觉得专业课程才是对他们最有用的东西,加之学校学习这门课时仅仅用分数来衡量课程的好与坏,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主体特点,也忽略了他们在年龄上的一些因素,这样的教学制度不仅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反而刺激了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呈现出叛逆状态,最后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也让师生的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最后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阻碍。

(二)课本内容缺乏“三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都比较死板,没有灵活度,缺乏“三性”,所谓的三性指的是渗透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这三性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核课程,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心理健康教学与其它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学习,这让一些学生又产生了另一种错觉,觉得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让他们会有一种增加了压力的思想,由此对心理健康教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反感,这种缺乏渗透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和动力。另外加之现在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统一的课本,都是一些待用课本材料,所以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根本就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换一种角度的证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失败。

(三)单调的授课模式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还遵循的是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期间,学校依然只是重视课本的知识,而不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让一些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压力下更增加了一些负担,从而让学生更加厌倦心理课,这就与起初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逆向而行了。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推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结合中学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帮助他们客服在这一阶段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错位,防止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刑事案件都是由青少年犯罪的偏多,都是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做好教育和宣传,中学学生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压力也较大,情绪激动,容易走向犯罪的边缘,但是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大,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意识薄弱,教学形式的单调,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的内容发挥到实处,都比较倾向形式化,在学校里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各方面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以达到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为国家的素质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比较注重素质教育,而心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学生要从全方位出发,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此期间,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对学生开通各种途径,让他们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都可以立即得到解决,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制止学生犯罪。中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就更需要一个思想健康的心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学会与他人相处,为人处事等,因为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薄弱,他们经不起打击,客服困难的能力比较弱,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反而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现在是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必要措施,让学生能够展示自我,学会为人做事。

三、针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措施

1、教学内容要达到科学与规范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要求做到科学化与规范化,科学化是指授课要讲究科学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措施,改变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间接或委婉的指正学生的错误,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统计与心理老师的档案管理等都要采取规范和统一的范畴。

2、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的老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任课老师通常是教其它课程的,因为心理学得不到重视,所以学校会任派一个老师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让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老师都不是专业教心理学的,也没有通过心理学的培训,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有可能起反面作用。

3、要将系统化与整体化结合起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以及老师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系统的结合起来。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多开展一些心理咨询中心,让有烦恼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要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整体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家素质化教育的推动力和源泉。

第2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从二者的含义来看,认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区别,可以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以其互鉴与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的合力。从学科的内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特点与优势。概括起来讲,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人文社科,后者侧重心理科学;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社会价值,后者侧重科学规律;在特点色彩上,前者侧重东方文化,后者侧重西方文明;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群体同性,后者侧重个性差异;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思想精神,后者侧重心理行为;在视角思路上,前者侧重整体系统,后者侧重单项具体;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教育关爱,后者侧重训练咨询;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完善的“人”,后者侧重健康的“心”。显而易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内容体系,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但从教育的本质与根本宗旨上看,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与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正因为两者存在差异,才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而两者的特点与优势,也正是互补、互鉴与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再从学科的理论体系上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在其教育目标与内容上有其相通性与涵盖性,尤其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其教育水平。具体而言,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加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同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使其人格得到完善。显然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即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中的一个问题,要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生命教育更具有本原性与根本性。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式,并使其教育效果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主要措施和有效之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最后从教育的实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开展与融入。如众所知,当高等教育跨进新的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兴起,各个高等院校都开设与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担当起在校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以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由于受到多种教育教学因素的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教育目标不大清晰、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模式不太灵活等问题。如何破解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呢?显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其必然。生命教育的实践也确实说明,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都能够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良好成长的内在需要,亦是保障大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创造生命价值,顺利成才的题中之义,尤其是破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残轻生、伤害他人等严重问题,使大学生珍爱宝贵生命、欣赏生命美丽的紧迫需要以及创建安全与和谐校园的有效之法。为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应对与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供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现实考量

尽管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不同,但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实践中,两者达成的目的、指向的对象、面对的问题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并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忧思与本土追寻阶段、学术诠释与学科互动阶段、理论热兴与实践探索阶段、“国家准生”全新机遇阶段等。这就是说,开展生命教育及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缘起一样,都是对教育的忧思,即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伤害他人生命,轻生自杀等问题而展开的。从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可见,消除大学生轻生等现象紧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缓大学生内心压力急迫呼唤生命教育,保障大学生良好成长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生命的影响与伤害而展开的。既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这就为两者的互鉴与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相同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还是一种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上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健康成长。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有关心理科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产生正向的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成长以及对环境的良好适应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宗旨就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优秀的性格品质,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使其内在动力与活力得到激发,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等行为习惯。相比较可见,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素质,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人才。但两者又是不同的,即实现共同目标的路径与理论依据不同。殊途同归。目的与目标一致,必然要求两者互鉴、互渗与融合,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3.教育内容的重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格发展、恋爱、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网络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几方面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来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矫正其不良行为,使其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开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本质观、价值观、存在观、过程观、修养观与境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引导与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际交往、亲情、友情、爱情、学业、择业、创业以及生存、生活与生命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二者指向的问题以及教育的内容大都是重合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热点、关注点、兴奋点等展开的教育内容,更是近似的一致。另外还有二者教育方式的交叉性,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两者教育的方式方法可相互借鉴运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与界限。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内容重合性与方式的交叉性,也都说明两者的互鉴与融合是实际需要,无需无法人为分离。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路径探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与内容,又有相同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既有平行的又有交叉的,可谓职能互补,内容相互渗透。为此,探求与实现两者互鉴与融合,就成为推进与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课题和必经之路。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相统合。

尽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总的目标要求相互统一整合,这就是破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种种困惑,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只有明确相统合的目标,才可以顶层设计大学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一体化。同时,还可以避免其各自为政、教育内容既有重复又有空缺、教育资源既有不足又有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显然,这既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实效的现实需要。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相互补。

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与标准的,不能是为教而教。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的确定也是如此。这就是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人才,选择各自最适宜的内容,实现内容互补,以对大学生进行完整而更有效的教育,避免各自为求独立体系而走入教育的误区。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视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或等同于心理咨询,甚至当做心理疾病的治疗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偏差与误区。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兴起与开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失的补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与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与推进。当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鉴。

生命教育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长与优势,可以互鉴,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运用的方法,如“沙盘游戏”的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法以及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情绪宣泄法、自信训练法和团体朋辈心理辅导等行为矫正法,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依据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规律进行教育的方式,具有普遍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而生命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法,如精巧教学导入、精彩主题讲解、精美影像欣赏、精辟主词解析、精深主题讨论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关怀、强调生命体验与主体认知、重视教学互动与分享等,也可以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这样的方法互鉴,也就是两方面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资源相兼容。

第3篇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的工作。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肯定学生的优点,敞开心扉接纳学生,让学生信任老师。班主任要研究学生、改变自己。研究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差异、心理变化、人际关系等,这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的扩充。尤其要了解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农村给中职生带来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寻求对策。要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友爱的生生关系

班集体中同学们的关系是否和睦、友爱,关系着整个班集体的班风和学风,关系着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友爱的生生关系,班主任不仅要善于正面引导,发现好人好事积极肯定、正面表扬,还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利于班级团结和友好的事情要暗地调解,及时化解。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对熏陶学生的情感也很重要。所以,应重视注重班级文化的构建,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老师和学生的书画作业展等,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的作品和言行,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在班干部的任用上,可以实行轮流值日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既可以增强班级集体意识,也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们健康、全面发展。正确合理的评价机制对班级文化、班级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应仅仅注重学习成绩,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边同学的优点和长处,肯定他们,学习他们。

(三)不断向班级注入正能量

利用班会、板报栏、阅读角等形式把名人传记、正面新闻、身边平凡人物充满正能量的事迹传递给学生们。中职生阶段的学生,有过一次中考的人生经历,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思维偏激的情况,很容易只打开一扇门就以为看透了全世界,班主任要多举一些正能量的例子或者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来纠正他们的观念偏差。

二、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提升自信心,拓展人际关系

中职生大部分还处在14~18岁这个年龄段,认知旺盛。但基础教育阶段的失利让他们对单纯的说教有一种抵触心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则可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认知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在集体活动中能得到表现,也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调整。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由于在多次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角色而积极参与,其智慧和特长得到发挥,变得活泼、开朗,喜欢与别人交往;而有热情但欠踏实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承担较复杂任务,锻炼得比较冷静、实在。通过集体活动,有特长的同学则可以巩固自己的特长、提升自信心。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之间可以增进了解、拓展人脉、巩固友谊,有助于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

三、利用主题班会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正面渗透

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针对班集体在一定时期或者特定团体出现的问题,可设定相关主题的班会进行引导。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可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

班会是自己班同学讨论自己班学生的问题,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善于表达的同学可以当面表达,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方便当面表达的可以写成纸条或匿名信,班会上收集讨论。班主任对搜集的素材正面引导,介绍相关知识,循循善诱,同学们共同帮助出主意。一堂丰富生动的心理主题班会可以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主题班会上学生是主体,班主任主要是引导作用,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召开班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学生们不仅在知识上、心理上有了一个层次的提高,在组织协调能力上也是一种提高,学生们的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精神会不断加强。所以,主题班会可以促进学生们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班会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有资质的班主任可以利用这方面的优势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邀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来具体操作。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实现心理辅导的最大化、全员化,可以防止中职生产生不健康心理问题。

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通道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但中职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是有的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成风,有的是离异家庭或父母不和,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跟着老人生活,老人疏于管教或无从管教,家庭教育均面临或多或少的缺失或偏离。种种问题需要班主任老师多做工作。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多关心,多接纳,多引导。对个别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扰的,有必要介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邀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有效地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把了解的情况、心中的想法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则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传导给家长,适时引导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班主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家长教育子女的优势,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与家长共建和谐班集体。

第4篇

1.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弱。处于青春成熟期的高职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也比较敏感,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为处事方式的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问题成为高职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高职生与周围人沟通较少,一方面是与父母、老师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与同学间的交流少,过多地依赖网络,缺乏现实中的交流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关系的失调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高职学生自立意识较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会自我管理,自立意识较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管束,但缺乏意志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处理对待问题情绪化,情绪忽高忽低,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过于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因素。不少学生过于高估自己,眼高手低,说起来行,而做起来却相差甚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实际中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或整天睡觉,经常迟到旷课,少数学生还常因一些小事儿与周围同学吵架,甚至扰乱秩序。

3.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当前高职的生源主要包括中职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不少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意志力、网瘾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盼望着早点毕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补救、轻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补救式”教育模式仍然比较普遍,这种教育模式试图通过改变或消除人的消极面达到个体心理的完善,它习惯把学生都看成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而用矫治的思维惯性去看待学生,所以关注的是少数学生的问题,却极大地忽视了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乐观、全面的发展。同时,“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诊断、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而忽视了预防、团体咨询和发展性的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涉及的只是少数心理问题外显的学生,而不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由于每个同学个性的差异,以及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而现今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普遍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课程安排课时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有的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教育对象范围受到了限制。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每个高职院校都在开展,看起来已经普及,专业人员、场地、经费样样齐全,但实际上却不同程度上存在搞形式化、流于表面的问题,缺少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只是做心理测量,建立一些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和汇报。另外,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背景和心理教育经验,专业化程度偏低,从事此项工作的很多是德育工作者,专职少,兼职多,缺乏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4.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有相当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应有的重要地位,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有的仅仅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走过场,流于形式。另一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知识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德育解决的是道德问题、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理清关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其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投入,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专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息息相关,解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的偏见,主动去做心理咨询。

2.建立健全课内与课外教育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首先,高职院校应调整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增加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课外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宣传途径,如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百度贴吧、微博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3.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积极心理学是指积极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体验,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重视前摄性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向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转变。同时,预防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的重心。预防是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特征而进行的发展型教育,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产生、形成、爆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4.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成长中心)主要负责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实施危机干预;院系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主要开展院系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扰方面的辅导,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必要时参与危机干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工作和班级内部心理健康活动,并关注班级内同学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向院系报告;宿舍内部选出心理护航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及关注宿舍内部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四级联动,相互协调配合,保证信息的流通性和及时性,有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服务网络。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据国家教委1995年10月公布的数字,全国高校有28%的学生一般经济困难,有10%的学生特别困难。就是说,全国有100万人之多。到1999年,教育部财务司调查统计认为,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困生为8%~15%。

我校物理学院现有学生150人,家庭特别贫困的同学有十人左右,占总人数的7%;困难学生有3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20%。如果照这个比例推算,我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3000人左右,其困生800人。贫困生的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往往容易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新鲜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与同学交流很少,常常郁郁寡欢。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又常常感到自己没什么特长,处处不如人,自卑感油然而生,缺乏自信。他们有一颗特别要强、敏感的心,宁可自己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贫困学生不肯递交补助申请的现象。

从整体上讲,贫困生有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如肯吃苦、坚韧的毅力、独立的自理能力等。但从个体来看贫困生的心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使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心理。贫困生每年都要应付对于他们来说很高昂的学费和各种各样的杂费、生活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每花一分钱,常常要精打细算。有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寻找各种机会打工赚钱,同时还要应付紧张的学习、考试,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3.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动,极力包装自己,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更大的心理压力。

4.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心理。由于自卑和焦虑,贫困生很容易产生封闭、沮丧的心理,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生不逢时,因此对社会不满,牢骚满腹。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素质教育的匮乏。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2.来自同学群体的压力。由于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可靠的经济保证,大部分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对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的花费更是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忧虑中。看到周围有经济实力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交友广泛,关系活络,在校园里风光一时,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3.来自家庭的压力。贫困生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而这个家庭却把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全部寄托在这个贫困生的身上。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希望通过这个有出息的孩子来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因此,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

4.来自社会和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使一些贫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而无所适从。另外,贫困生大多家庭背景简单,面对人才市场当中择业竞争所存在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没有太多可依赖的社会关系,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孤独无助的心理压力。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有积极的行动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学校所做的工作大多体现在奖、贷、补、勤、免等经济资助方面,较少注意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理成长的影响。上学期我校举办了“自立自强教育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说明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目前高校贫困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怎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具体地讲,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从解决经济困难入手。立足现有的“奖、贷、补、勤、免”等资助政策,切实做好各类补助的发放工作。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基础还相当薄弱,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第6篇

一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进入大学之前,通常将大学生活想象得无比美好,而面对现实却有很多的不如意,如竞选失败、老师不关注、同学关系不和谐等,因此产生了诸多困惑,具体如下:第一,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不明确,以前目标明确单一就是考大学,而考上大学后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二,新生对学习的不适应,大学教育与高中有很大不同,高中大家学习的知识都一样,而大学则是专业学习,教师下课即走,没有人指导和监督。所以大一的新生往往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第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似高中那样单纯,他们之间存在的已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关系,而是班委选举、学生会选举、社团选举等种种竞争关系,处理不当就会矛盾不断。第四,恋爱的不知所措,他们还很单纯,盼望着一份恋情又不敢恋爱,想要好好学习又坐不住板凳,所以困惑不断。二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是他们走出了大一带来的困惑,开始步入大学生活的正轨,这个阶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于那些没能顺利从大一过渡到大二的学生来说,这一年也是问题暴露的最初阶段,在这期间发现并能解决问题,将能杜绝很多后患。三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是要进行专业实习和对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恐惧。专业实习对大学生来说是找工作的前奏,是获得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真正步入社会前的预演,所以实习对大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步入了大三,大学生活就已经过去了一半,本以为四年是很长久的,对时间飞逝的恐惧,也是对自己逐渐长大的一种恐惧,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要承担和大人一样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再依靠家长和老师,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主。四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是大学期间压力最大的时期。要与昔日友好相处的朋友分离,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因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或担心自己找的工作社会评价不高等而备受折磨。

二、探索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生源来看,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物质条件、文化信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大学基本都是在大城市,这种生活环境的落差对农村孩子的影响很大,应着重教育。从性别上看,大学女生比男生做事严谨、认真,遵守规则,有克制性,为人处事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情感联系。因此,应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别进行教育和引导。从专业大方向来看,我国的大学院校主要分为文科、理科、艺术类院校等。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虽然各类院校就业情况不同,但大四学生都面临着就业与择业的重大问题,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来看,独生子女的心理依赖、生活依赖、学习依赖比非独生子女严重,人际交际能力也较欠缺。从性格上来看,主要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通常外向型的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较低,而内向型的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

三、实施主题推进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根据主题推进式的教育方法,以道德教育为前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学生群体进行集中教育,并根据不同年级和类别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初期,要对新生悉心呵护、让其有家的感觉。不少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或从未离开过家,可能因不适应大学环境而产生焦虑。在生活方面,教会学生相互接纳,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在学习方面,要不断增强其专业认同感,调正不稳定情绪,要注重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大学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靠自觉,教师不再处处监督,遇到问题应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不能一味地等待。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不像中学那样辛苦,平时有大量的时间去做课外活动,这时恋爱对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排解孤独、慰藉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很多学生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恋爱问题的处理上以及失恋问题的解决上存在隐性的危险因素,处理不好将有严重的后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心理与性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恋爱。大学生活打破了大部分学生的美好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相关现实问题,从理想生活中走出来,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大二学生已经走出了大一带来的迷茫,学习也开始步入了正轨,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大二学生也明确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与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这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大学的生活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如果发生社团竞选或班委竞选失败等情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大二也是学生出现问题初显的阶段,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当事人及身边学生的生活动向,努力化解矛盾,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大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成长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及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完整的发展规划,对于目标明确的学生予以支持,对于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进行正确指引。使学生做好人格弱点的发现与修正,以及自我形象的建立与发展,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与思考。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和生产实习,他们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所要面对的新环境感到压力、焦虑,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求职择业、考研等重要人生选择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也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社会与学校毕竟不同,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到社会的一些孤僻、闭塞的大四学生,对看到的现象不理解,遭遇到不公正对待时有可能促使他们钻牛角尖、一意孤行,从而产生精神问题。学校应安排一些职前教育,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做好人生规划。

2.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

在实施主题推进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性格、出生环境、性别等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及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定期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正确的职业规划与设计,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对暴露出的人格弱点及时地发现和修正,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能够考取大学是摆脱农村生活的最佳选择,是脱离在田地里耕种劳作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并由此承载着父母的全部希望,甚至负担着让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使命,他们同情父辈的贫苦命运,渴望自己学业有成后能够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和自己的命运。因此,大学里的农村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受着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应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缓解压力。

第7篇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表4给出了多项分类logistic模型的参数、假设检验结果以及优势比置信区间等信息。经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G1=LOG[P(利用网络查找解决方法)/P(放弃)]=14.980-0.500*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0.031*性别:女-15.581*大学一年级-14.016*大学二年级-14.62*大学三年级+3.035*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2.850*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2.531*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2=LOG[P(求助他人)/P(放弃)]=15.331-0.307*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1.639*性别:女-16.551*大学一年级-15.236*大学二年级-16.435*大学三年级+3.196*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3.982*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19.606*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3=LOG[P(听音乐、看电影等)/P(放弃)]=16.031-0.082*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1.240*性别:女-16.150*大学一年级-15.517*大学二年级-15.68*大学三年级+3.352*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4.142*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19.923*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4=0由这个模型估计结果,可以估算出某个大学生心情不好时的处理情况,如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G1=LOG[P(利用网络查找解决方法)/P(放弃)]=14.980-0.500+0.031-15.581+3.035=1.965G2=LOG[P(求助他人)/P(放弃)]=15.331-0.307+1.639-16.551+3.196=3.308G3=LOG[P(听音乐、看电影等)/P(放弃)]=16.031-0.082+1.240-16.150+3.352=4.391G4=0根据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理可以继续求得:P(Y1)=e1.965/e3.308+e4.391+e0=0.07P(Y2)=e3.308/e1.965+e4.391+e0=0.31P(Y3)=e4.391/e1.965+e3.308+e0=2.28P(Y4)=e4.391/e1.965+e3.308+e0烅烄烆=0.01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更好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合作化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第三,服务器要定期备份,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完善工作。网络技术有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整个数据库的维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财务方面,还有人员的配备和数据库的持续稳定与更新,做好这些相关工作,访问者才可以实时迅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5.加强高校相互交流合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

第8篇

一、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

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是自己的职责。要想更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首先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他们,处理好学生日常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理疑难,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某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他,令每一位老师都感到头疼,平时打架、骂人、恶作剧样样都做,只有作业不做,闹得邻里怕他,家长恨他,老师恼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通过细致观察,通过一次次家访的了解,决定采取如下“五步曲”教育挽救他:第一步是同他交知心朋友,千方百计接近他。当这个常遭白眼,备受歧视的心已变得坚硬而冷漠的孩子一次又一次从小事中感到教师是在用真情待他时,他睁大眼睛说:“老师,我真能改好吗?能考出好成绩吗?”这位老师因势利导热情地鼓励他,还跟他勾起了小拇指;第二步是用放大镜在他身上找闪光点,当他一个星期没迟到,当他背会了一小段课文,当他哪怕是做完整一次家庭作业,这位老师都在班上表扬他;第三步是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大肆宣扬他做过的点滴好事,让全班同学都喜欢他,关心他,用集体的友爱温暖他;第四步是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上课时不至于“开小差”、“坐飞机”;第五步是当他在前进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既指出危险,晓之以理,又耐心细致,动之以情,帮助他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两年如一日对他,浓浓的关切与爱,彻底溶化了他心中的坚冰,毕业考试时,居然想不到他竟以班级总分前三的成绩跨入了初中的大门。毕业后他给他的老师寄来了一张贺卡,上写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摘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这让这位老师感动了好久,也更加坚定了他在班主任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还有一位同学是班级的班长,成绩自然是没话说,但却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特别是女同学,对他是怨声连连,老师就告诉他,一枝独秀不算春,草的伟大就在于它总是一簇一簇、一片一片的,个人永远是集体的一分子,领头羊走不好怎能带领羊群找到肥沃的草地,班干部不以身作则,班级又怎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老师了解到他父母刚去广州做生意后,就更加从生活上,学习上的每一件小事关心他:书包脏了,为他洗干净;下雨了给他送去雨伞;生病了,带他去上医院;假日里,一起去拥抱大自然。老师让他觉得生活不再寂寞,渐渐地,他又开始关心班级中的每件事、每位同学了,又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称职的班长了。可见,教师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暖化他们冷漠的心,教育者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

近年来某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一是突出主题活动。某校依据学生年段特点,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月重大节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月一个教育主题。如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某校开展“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为母亲送上一份礼物,从今天开始培养自觉做力所能及家务事的好习惯。活动期间,既有宣传教育,又有行为成果展示,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得到具体体现。二是活跃大课间活动。学生大课间活动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释放自己心理的最佳时间。某校一方面让学生集体参与文明礼仪健身操、广播操、武术操,跳兔子舞,唱文明之歌等活动,另一面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自己选取“跳绳、转呼拉圈、打羽毛球书法、绘画、器乐、球类”等等,让他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用健康有益的爱好,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三是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某校在敬老院、歧阳茶厂、歧阳养鸡场等地建立了三个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到歧阳茶厂,和那里的叔叔阿姨们同吃、同劳动,让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独生子女们,亲身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从而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爷爷、老奶奶洗衣服、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找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龚仁宣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歧阳小学

第9篇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的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据统计,存在心里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1、关于学习(1)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2)学习目标、动力、兴趣等问题。2、关于人际关系处理。3、关于如何处理感情的问题。4、关于自我认知偏差。大量资料表明,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和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以上观点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由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及时、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拥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经项目实践得出团体辅导方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团体辅导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因此,笔者认同贾晓波、陈世平的观点: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较之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讲座,其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信任的氛围来促进成员共同倾听、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反映”(像镜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员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澄清”(协助小组成员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说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过去的决定与现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团体辅导可有效消除孤独感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成员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成为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境遇,就会相应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与孤独情绪。也相应地为成员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参考目标,可以在团体中相互鼓励、进步,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团体辅导对消除孤独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参与配合会形成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并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成员的人际交往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2.团体辅导与个案相比省时省力

团体辅导成员人数较个案多,相应地时间总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人员较少的现状。相较于个案辅导的一对一帮助,团体辅导的一人对多人形式较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经济、有效。

3.团体辅导可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

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下的现实环境,更有利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团体辅导提供给成员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团体辅导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辅导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班杜拉在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参加到自我认知团体中的成员,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助、无力和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4.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交往的沟通网络一般被认为有五种形态,分别为: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与全通道式。很显然,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模拟相关训练使成员进行并习惯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训练。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寻找共同点、共情、真诚赞美、学会拒绝等;非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等技巧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三)激发自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第10篇

1.信息库法

信息库法是通过网上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库的建设,扩大和丰富资源范围,以此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网络信息库给网络主体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搜索信息,基本上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有关信息。网络合一无限量的储存和传播信息,通过建立信息库,可以更好地满足网络主体的需要,网络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2.主体交互法

主体交互法是教育者利用网络作为载体,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把教育的内容传输给他们的一种方法。主体交互法既能打破教育双方地域的限制,又能扩大双方之间的交流,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同时教育,通过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实现道德思想的同化。

3.虚拟现实法

虚拟现实法指的是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等载体的传播作用,实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虚拟现实利用人类的操作能力和直觉能力实现,是一种对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听觉、视觉等的高度模拟,可以让教育对象全身心的投入到模拟的教育环境中,带动全身的感觉器官身临其境的接受教育。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一些历史人物形象,创设一个教育环境,让教育对象与他们一起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受到感动和启发,自觉提高身心素质。

4.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法

网络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现传统教育方法与网络教育方法的结合,网上网下双管齐下,提高教育效果。教育对象生活在虚拟与现实的双重社会中,有些教育内容比较特殊,单凭现实教育资源和形式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境况下网络教育的优越性就凸显出来了。众所周知,网络中学习的知识和技术来源于现实,又要为现实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实现教育的网上、网下有机结合,提高教育对象的认识水平,增强网络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网络教育的现状

网络教育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与课堂教育共同组成了当代教育的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教育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建立了一些优秀网站,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网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都在不断地拓展延伸,实现了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为网络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但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会中也融入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重大冲击。

1.网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日趋多样

大部分都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时代性,但是仍然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宽,速度也逐渐加快,网络教育的控制管理将十分困难。单纯地依靠网络教育来规范和约束各种行为,成效微弱,所以,网络教育要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开放的程度,争取能够实现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借助各种社会力量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效果。

2.优秀网站建设成效显著

但是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教育效果不强。教育在网络上的推广和普及,大大丰富了网络优秀文化,以湖南“红网”、广东“中国好人网”为代表的网站的人气非常高涨,不断向人们传播优秀思想和正能量,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而与社会上的优秀网站相比,高校内网站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数量都略胜一筹,从我国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主管单位负责建立了一些网站,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建设和维护,随时随地向学生传播一些健康向上的思想,在网络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网络教育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与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相比,网络教育表现出很明显的特殊性,教育方法和途径更加多样化。例如,利用人人网、微博等共享平台,向人们传达更多的社会信息和教育资源;建立微信公众号,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惠及更多的社会大众。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网络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也带动了网络教育方法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全面把握网络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并结合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与时俱进的实现方法创新,实现多种教育方法的灵活使用。

三、网络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

网络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还能有效地加快网络教育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进程,促进网络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逐步完善网络信息的认知、辨析方法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首先要从对信息的认识和辨析开始,信息的储存和传递,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构建与创新网络教育方法,学校要积极采用新的信息认知辨析方法,提高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对传递的信息进行筛选,确保向学生输送的是健康网络信息。

2.优化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指导方法

网络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第一步就是对网络教育资源的整理和优化,加强对网络传播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影响效力,促进网络教育发展,增强各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实现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保守落后思想的束缚,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网络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学习网络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网络教育的效力。

3.加强情感互动,巩固网络教育实践理论

网络教育要在加强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的基础上,把正确的思想传达给教育对象,帮助他们在理解思想教育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要在网络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理论,通过网络在线实现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从而克服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产生的矛盾和疑惑心理,让教育深入内心,内化为一种个人品质。

4.实现网络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相结合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人们不仅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电子邮件、共享平台等形式接受教育,还可以足不出户便能知晓社会动态、下载大量信息和影片、开展游戏大战等。娱乐方式的增加,也让娱乐中蕴含的教育更加突出,而网络教育的构建与创新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网络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寓教育于游戏中,让教育对象在娱乐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影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教育效果。

5.不断地改善网络教育的环境

第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尽量消除网络中的糟粕和低俗成分,避免对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第二,实现网络环境的美化,让那些反应社会主流的优秀文化更加突出,增加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导向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为网络教育的开展扫除障碍;第三,加强网络环境的法制化管理,完善与网络文化有关的法律制度,构建完整的网络管理体系,加大对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为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约束。

6.加强网络教育队伍建设

第11篇

当今的文学课堂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都比较片面,且不能深刻地反映出古代文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当谈到可行性时,大多只是认为利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激励学生的斗志、宣泄情感、升华精神,但从未探讨过教学中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消除等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古代文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其认为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类文章为今后人们对文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讨

针对当前中国对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总结: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代文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个体文学的讲授和介绍、代表作品的研究和讲解等,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拘于形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当今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情绪调适、意志培养、认知纠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课外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任务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例如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阅读、读书笔记、写作练习、撰写论文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是以心理健康为题让学生思考并创作论文,从而达到在课外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成为中小学教师,这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一名教师应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4.正确认识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虽然很值得研究和学习,但也有其消极的内容。每个人在研究其内容时,对其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忧愁伤感、忧国忧民,而古代文人在文字中也透露了自身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学生无意中开始模仿并形成这种忧患、多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思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此种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古代文学,客观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思想。

三、结束语

第12篇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际,我们认为应该首先从塑造职业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做起。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人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职业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1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对自己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和谐、平衡。

1.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格健康的学生应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并且具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转移、升华。

1.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健康的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现象,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能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出能适应新的环境。

1.4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妒忌、怀疑等消极态度;健康的学生常常以诚实、公平、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

1.5乐观的生活态度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功。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勇于面对,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1.6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树立审美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对职业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应做的工作

加强职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职业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加强人生现、价值观基础上的理想教育要遵循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引导学生在对道德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立志,逐步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正确的理想,能引导自己正确地走向人生旅途。高校学生应将个人的价值、理想、前途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最大的理想。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势必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

2.2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必然直接而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应该是道德品质、意志作风、智慧能力三者的统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应身体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乐观开朗、情绪稳定、谦虚正直、宽容理智、奋发向上等良好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应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涵养品性,砥砺意志,真正成为学生除污去垢、塑造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镜。

2.3重视心理卫生教育工作高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要发现、治疗和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更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良好的方法培养其健康人格,以便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卫生工作要针对实际,适时、适当、适度。另外,学校还应经常举办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教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其社交能力;指导他们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加强其品德修养等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避免自我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