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实训论文

电子实训论文

时间:2022-12-23 00:3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实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实训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实施电工电子实训过程中,在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训练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实训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决定相关专业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过实训掌握相关技能。荆州职院依托2006年建成的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积极创新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实训与操作能力。

1、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的功能

实训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仅仅靠老师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克服学生感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弊端,通过招标购买电工电子类实训演示软件,借助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从操作准备到操作要领以及设备运行等信息一目了然。然后,学生根据多媒体软件的演示,积极而有序地操作设备,减少了操作失误,保证了实训设备的完好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2、善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错误和缺陷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规则意识参差不齐,尽管有多媒体演示操作要领,老师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但在平时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学生违反实训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造成常识性的错误和缺陷。对此,实训指导老师不是指责和安排其当旁观者,而是耐心指出失误的原因所在,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或全面思考自己的实训过程,这样反而让实训过程中出现错误和缺陷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相关知识,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电工电子实训课程的安全注意事项往往容易被忽略。最基本的细节忽略往往影响整个实训过程,甚至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实训老师每次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前都要求学生检测漏电保护器和实训台保险装置,充分保障学生实训安全。

3、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师生互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电工电子理论的学习兴趣。在日光灯管实训中,简单地介绍判断灯管好坏的方法;在扩音机电路的实训中,在教室的讲台上放上音箱,让完成实训的学生直接能够听到从音箱里放出来的音乐,这是对完成这个实训任务学生的肯定和激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再比如,在抢答器或者计数器的实训中,可以安排完成实训的学生进行抢答比赛,让学生体会到电工电子所带来的实用性。让学生体验实训成果,感受劳动的喜悦,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所学的理论课也更有兴趣。  4、优化整合基础性实训和综合性实训内容

验证性的基本实训和课程内综合实训,是电工电子实训体系的基础,主要涉及掌握运用常用仪器仪表、机械设备及实训技术,起着由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不同层次、跨学科的综合实训是专业课程实训的核心内容,它主要依托电工技术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工技能训练室、PLC实训室、EDA实训室和创新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自主选择实训内容或项目,为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5、创新实训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实境操作能力

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竞赛活动,检验学生实训成效。如电子设计大赛培训、“挑战杯”培训及学生业余科技活动制作等。在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活动之前,实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撰写实训报告,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不同专业学生的有不同学习要求和特点,考核方式也实行差异管理。如化工类专业以平时的考查为主;冶金机械类采用开卷考试方式,考核题目以操作为主;电类专业实训独立开课,除期末考试外,也要进行操作考试等。要注意把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按一定比例记为最终成绩,通过考核,既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也明确了学生努力方向。

完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地方还有许多,但总的目标是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将是我们恒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 开放式 探索

一、引言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学习不是主动学习,而是处在被动状态,从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适应不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当今传统课程必须要向系统性和创新性实验转变,实验过程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为适应多维度、专业化的人才市场要求,改进现有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和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中心设备及师资情况,研究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开放模式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研究出适合学校、中心及电工电子实训部实际情况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提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1.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方面,目前电工电子实验详尽地列出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很少让学生根据控制要求自己设计电路并完成电路的连接,这样大大限制了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

因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方法方面,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着实验步骤和老师的讲解进行线路的连接或手工焊接,很少在实验过程中碰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实验室开放时间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开放时间也是目前电工电子实验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是固定的,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完指定的项目,由于没课的时候实验室不对外开放,实验课以外的时间学生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资源的问题

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些实验设备只有有课的时候才使用,而没课时就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人员也存在只有有课才到实验室来上课,平时很少来实验室或研究及学习关于实验前沿的内容,从而淡化了科研的氛围。

2.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1)实验内容的开放

实验室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出不同的实验项目模块,学生可根据实验项目模块任意选择项目进行实验,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进行分组,安排上课时间。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安排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应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个级别。基础实验,该阶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基础实验的训练锻炼学生电工电子实验的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该阶段使学生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内容更深化,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使用的仪器仪表种类更多。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实验,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验,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提供创新型实验平台。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创新”。该阶段实验教学教师给出基本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基本要求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且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时间的开放

实验室开放时间应为每天开放12个小时。根据我校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目前的实验条件,校本部实验室开放时间为从早晨8:00 到晚上8:00 ,每天安排六组实验,每次实验时间为两个小时;金川校区实验室开放时间为上午9:00 到下午5:00 ,每天安排四组实验,每次实验时间为两个小时。每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解决了实验设备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仪器设备紧张和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很多高校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一台设备,实验时两个人或多人一组,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实验室的开放,实验设备使用率高实验耗材增加,实验设备的运行费用提高。希望学校加大对电工电子实验运行费用的投入,多购买些设备,解决设备紧缺问题。

(3)实验授课方式的开放

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应按照每学期教学任务及各学院实验所需要的时间,安排各学院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时间。根据上实验课程规定的时间,各学院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具体实验时间和实验分组由各学院自由安排。开放实验授课方式后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不与理论课冲突的情况下,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而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时间由实训中心确定,有可能跟学生选修课上课时间冲突或有些特殊原因而不能上课。

各学院按时间段预约,每个时间段安排一组学生参加实验,这样就基本上缓解了实验设备不足的矛盾,使每一位实验的学生能够在较为自由、宽松的实验环境中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实验时间、授课方式开放以后上课时间变得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同时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然而,开放式实验教学给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验指导教师设备维护和管理、实验管理、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验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应加强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待遇。

(4)建立创新实验平台

电工电子实验室应建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自由进行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电工电子竞赛等科研活动提供平台。有了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可独立分析、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安排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应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合理安排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参加电工电子技能大赛

通过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工电子技能大赛,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首先,教师在上实验课时选拔出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培训;然后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最后对这些优秀学生进行训练,通过创新培养,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工电子技能大赛。

三、结论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实验内容、时间、管理等方面都是开放的。通过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不同级别的实验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要求。

参考文献:

[1]储春华,袁琦,王忠.电工学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30):96~98

[2]刘素贞,李华,耿跃华.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体系的建设.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47~149

[3]万乐平.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辽宁高职学报,2012,11(14):82~84

[4]杨东红,王筱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5):148~149

第3篇

刘兴鼎教授,曾任重庆工学院院长、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器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CI战略专家团理事等职。曾荣获全国兵器工业劳动模范、重庆市先进工作者。是重庆市第二届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现任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获得者。

刘兴鼎教授长期致力于经济学、劳动经济、企业管理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持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成果奖6项。刘教授在高校办学方面锐意创新,开创性地提出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海归工程”、“重工模式”、“教授流动站”蜚声巴山渝水,被誉为“创造高校奇迹的专家”。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渝府[2003]104号)、国家教育部备案,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学生就读的天池校区座落在重庆市沙坪坝歌乐山天池湖畔。校内绿树成荫,古木参天,鸟语花香,风景如画。近几年学院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学生新公寓、新食堂的建设已完成并交付使用,礼堂、教学楼、专家楼已修缮一新。学院新校区位于璧山,占地面积1000余亩,与新建的重庆大学城一山相邻,。目前,新校区正加速建设成为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文化内涵、功能齐全、生态和谐、具有特色的重庆一流高职院校。

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开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摩托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会计与审计、营销与策划、物流管理等专业。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要,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合作联办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精心打造和培养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及4s店所需求的紧缺汽车服务人才。这一全新专业的推出立刻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追捧,专业录取分数也居高不下。

学院根据社会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为创造通畅的就业渠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6年该院就业率达到95%,2007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

学院采取“学院+企业”培养模式,独具职教特色。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专兼职搭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现有专任教师23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人,讲师120人,“双师型”教师33人。

长期以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院拥有数控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室、智能电子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及设施,还根据实际,把课堂延伸到企业、车间,提供国内领先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学生进行培养。学院坚持“质量为本、特色立校;面向市场,融入企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服务中壮大自己”的办学方针,坚持“德为根、人为本、和为贵、公为先”的治校方略,构建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和协调向上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社会公认的西部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培养兵工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互动;实训项目教学;校本教材

2009年,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高职高专电子专业教师教学教法研讨班,主要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下文以NYP简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经过探索与思考,笔者尝试将其理念运用到电子教学实践中。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无法具备NYP相应的教学条件,但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着力促进校企互动,紧把社会脉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指出,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企业是技术人才的接纳地,深化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说,应设立专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社会实践办公室,并作为重要部门去建设。

首先,实践办领导带领优秀教学团队去沟通联系,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向企业介绍近期的专业建设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现状。请专业相关的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脉、开良方。专家们的建言献策对于推进学院的专业建设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其次,邀请企业领导来学院参观交流。在交流中,让企业领导认识该院的专业优势,并举办专题讲座。既让企业了解学院,同时又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得到拓展。

再次,就业办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有详细调查分析报告,对往届优秀毕业生有跟踪访问,定期开展毕业生代表报告会。通过加强与校友联系,促进学院与校友所在企业的合作,不断实现双方的合作效益,从而走向持久合作。只有学校与毕业生、企业紧密联系,我们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改革确立正确的方向,使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南洋理工学院专业建设获得的启示

在教育体制限制、资金紧缺等外部环境下,很多问题不是管理者或者教师可以短期解决的,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可行有效的改善方法。

课程核心地位突出

1)专业开发突出课程内容。专业开发过程中着力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目的是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目前,学校还没有相关部门做相应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轮换方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调查分析,以弥补不足。还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地方经济需求作较详细的调查分析,以找出适合学校自身特色发展的方向。

2)课程安排突出实效性。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小型学期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又掌握基本技能;第二年,强化专业课学习;第三年,对学生分批,让学生分别在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同时进行,上下半年交替轮换。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校内专业资源,有利于企业正常有效运作,又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每学期开设适当实训项目教学内容

相对于NYP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育体制还是学校自身条件,我们都无法实施,但每学期以实训课程形式开设适当项目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1)实训课题注重实效性。在目前条件下,主要靠专业教师去完成。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要求、学生能力兴趣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

2)实训教学过程中强调“先会后懂”“少教多练”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动手积极性高,而对理论学习兴趣乏味。对此,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实训项目做出来,然后,教师不是立即讲原理,而是提出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提出的问题,个别不懂的问题,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而辅导也只是点到为止,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告诉答案,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种自发的持续学习及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3)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列入教师专能开发系统。

注重校本教材、课件开发

1)校本教材、课件内容突出,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适用性强。

2)学校设立相应管理激励机制有力支援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发课件。在校园网开设独立的数据与媒体库,收录教师开发的电子教材、课件,师生做实训项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问答记录、报告等。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专业建设不求数量增长,力求在特色、品牌上下工夫

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资源投入,以办学层次升格作为根本追求,在专业开设等方面以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为蓝本,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很少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更难说超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的。

在电子实训教学中探索应用NYP理念

南洋理工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目前的课程体制下还难以完成,但单个专业科目开设相应的实验,并根据该实验项目,对教材作相应的删减和补充是容易实现并且是有效的。

制订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企业要求、学生兴趣能力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对教材作合理的删减和补充,充分利用媒体素材,制作出实用的、适合学生的电子教案与课件,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堂作灵活、实用的设计,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课应有合理、到位的课堂考核;明确学生任务,了解和把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理解实训项目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定期交给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要求学生完成信息收集(如电路工作原理、相关元器件资料及应用实例、同类电路对比、电路在现实中的应用等)、PCB设计、电路装配与调试、实训心得,实训报告等全过程;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联系配合学生处,开设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 区别于综合优等生,并纳入学生奖学金、顶岗实习、就业推荐考核系统。

第5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实验设备;航空电子专业;实验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67-03

一、引言

航空机务维修工程是应用多学科知识,从事复杂系统的运行、维护的工作,内容涵盖相关理论、工程技术、技能、规范、流程、人为因素等,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及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随着民用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要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要求学生不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更应注重对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航空机务维修人员而言,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根据民航发展对航空工程机务维修人员的实际需要,建立适合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是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建设背景

目前,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与航空企业的实际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产品”。中国民航大学作为国内民航特色专业门类齐全的唯一高校,在硬件设施及专业教师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民航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1-5]。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综合改革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造集系统性思维养成、工程实现意识锻造、创新精神激励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环节探索国际合作、企业参与的工程训练模式,建立了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国民航大学历来重视实验教学改革,2011年,学校了《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到2020年基本形成凸显中国民航大学特色的以工程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树立“大工程观”为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验能力。多项举措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对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思路

遵循“面向机务工程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航空电子专业实验体系的建设思路,是构建层次完善、结构合理的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航电一体化实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团队协作、环境意识的综合培养,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综合,借助航空机务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新的实验体系体现了以下特征。

1.构建航电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层次和类型,以飞机系统基本构成和原理—飞机电子电气设备单元设计—飞机电子电气系统测试、维护与综合应用为主线,建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单元到系统,涵盖知识、能力、素质,航电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学科专业设置综合化的条件下,探索提高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柔性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2.基于“大工程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工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综合工程能力为宗旨,调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现原理、方法、应用的有机结合。

3.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综合,借助航空机务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电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使跨专业知识在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实验平台上完成系统性实验教学。将科研成果与特色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研发先进系统性特色专业实验实训装置,构建航空电子维修模拟环境。充分开放和共享专业实验实训资源。凝聚校内外各方力量,建立航空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4.建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系列课程下的实验技能综合评价机制,按逐级达标要求,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将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成绩相结合。

四、建设内容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航电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面向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一条主线、集成四大类实验。

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和服从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之上的实验教学任务。该任务紧密围绕飞机系统基本构成和原理—飞机电子电气设备单元设计—飞机电子电气系统测试、维护与综合应用这一主线,并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航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归为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和行业实践四大类。按照实验阶梯型层次规划和设计,配置了课程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行业综合维修实训。航电系统综合实验和综合维修实训则建立在网络互连的平台基础之上,打破专业壁垒,构建的开放式实验项目。

突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构建了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实验内容与科研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并注重其趣味性、工程性和探究性。突出系统级实践训练和新技术实验,实验体系设计如下:(1)层次一: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电子专业基础课程中各课程对应的实验环节,是专业基础性实验,一般作为验证专业基础理论的实验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2)层次二:专业实验。从这一层次开始逐步体现了CDIO工程教育思想。专业实验包括航空电子、特色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涵盖航空电子、电气、机械和发动机的综合维修实训。通过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实地构思、设计、实现与操作的工程实践应用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专业实验教学注重工程实践训练,特别设计了综合维修实训,从制作电子钟、飞机防撞灯控制等小系统的基本工程技能训练到特色专业课程实验,再到综合维修实训。(3)层次三:创新实践实验。创新实践实验主要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实践实验室,学生开展创造、创新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和智能车竞赛等活动,并参加科研课题的申报及研究。通过加大对实验室的开放,建立科学的课外活动体系,与课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以工程观学习专业知识,从系统观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由课题需求引导学习、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良好地掌握相关的课程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层次四:行业实习基地。行业实习基地利用校外机务维修资源,建立天津航大雄英行业实习基地,其内容涵盖从飞机电子、电气各系统原理、构造、运行性能及其维护技能实习等多个环节,其中尤其强化了特色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和有效的专业维修基础实习和系统维修实习环节。

将工程实际贯穿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促使学生带着工程问题进入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入学阶段树立工程创新意识,对他们整个培养阶段的创新能力和成就极为重要。民航机务工程师维修技能的高低关系到维修人员能否尽快上岗,能否达到维修质量,是尽量减小维修差错的关键。在认识实习阶段,要强化行业及对人才需求的综合能力要求,除了有很重要的工程实践技能之外,还要学生了解航空法规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对机务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机务维修实践》课程是与民航维修联系最紧密的实践课程。同时,《机务维修实践》课程的培训内容按照民航局CCAR-147法规技能培训标准制订。具体实验室建设如图2所示。

2.考核方法与实验成绩评定。(1)实验过程结构比例考核方法。为使综合性实验的考核环节贴近工程实际,尝试改变以往以实验态度和实验过程为主,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在考核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课程专长加以考核和评价,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实验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学生也可以自评、互评等方式实质性地提出实验过程考核结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成绩评定,自主建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品格的塑造,实现育人的目标。(2)团队(与个人贡献)加权考核方法。由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实验教学项目,采用新型的答辩考核方式,由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组成课程考核委员会,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加权考核。考核委员会对团队角色贡献予以评价,得出每个学生实验的总评成绩。实验实训项目和开发创新实践项目的阶段工作研究报告,亦可以作为课程考试部分成绩或设计性实验、综合维修实训成绩等。

总之,评价方式的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是相配套的。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应由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做实验的质量、实验报告等几部分组成,合理和综合安排实验实训整个过程的各项成绩所占的比例,突出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实验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又鼓励他们独立研究。

五、结束语

在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良好环境下,经过三年多来中心教师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实践教育教学思想,重构了实验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主持了9项省部级教研项目,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有的建设成果及优良的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体系建设历时三年,实践证明在下列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1.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普遍提高。例如:学生利用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创新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完成多项科技项目制作,设计方案新颖实用、富有创意,说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进取心,综合应用已学知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学生自主选择开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如学生参与的自行研制的教学设备,已用于本专业综合课程实验中。

3.优秀学生自愿参加老师科研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在近年举行的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多项全国和赛区的奖项。

参考文献:

[1]马庆龙,李赵红,朱明强.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4):86-87.

[2]石光明,王松林,周佳社,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28-30.

[3]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79-82.

[4]杨拴科,马西奎,刘晔.创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67-70.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学结合;职教文化;职业素养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根据国家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转型发展。在这个转型期,要想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以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浅表化、趋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以行业为依托实施办学,创造性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够突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支撑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拔幕J剑攵孕圆磺浚葱滦圆还唬惫饔谛问剑贾缕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狈μ厣拗屏诵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滤悸贰⑿侣肪队衅浔匾院徒羝刃裕捎谖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劳惺凳煅В丛煨缘卦凇肮ぱЫ岷稀蹦J较驴剐T拔幕ㄉ瑁湍芄煌怀鲇攀疲孟园煅厣迪智看蟮挠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诤ㄉ杌竦迷丛床欢系哪诙Γ辛Φ刂С牌浜诵木赫Φ慕ㄉ琛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2).

(12).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Field book [M].

第7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项目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9-03

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工程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长期以来存在着实验教学薄弱,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现象[1]。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不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验课时有限,短期内学生难以牢固掌握相关内容,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外制作和实践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课外指导,降低了学习效率,相对延长了学生走向成功的时间。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目前教学现状,采用电子技术“项目式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开发综合项目,让学生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课外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电子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电子实习、课外制作、各类竞赛等方面,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基础性实验以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设计性等多层次的实验内容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思想、方法和技能[2]。由于电子技术课程面向大二学生,这时的学生刚刚接触到课程最基本的内容,处于接触这门知识的初期和起步阶段,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内容,无法真正独立自主地完成较复杂的设计性内容。因此在现有的实验课时内,存在即要让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综合设计技能的矛盾,是存在于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②针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校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真题实做,让每个学生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设计、安装、调试、测试等任务,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但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范围窄,大部分题目仅实现了电子电路部分功能的设计,与实际应用还有差距。③电子实习是让学生获得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践过程,一般不包含设计内容。④课外科技制作由学生自主设计,课外独立完成,主要缺陷是缺乏辅导和技术支持。使学生在设计初期,在题目选取、创新点发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功能的完整性、实现的可能性方面,存在设计盲区,不知如何实现。导致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事倍功半。⑤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但参加的学生人数有限受,益面很小。由于所有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在大学二、三年级完成,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和侧重点也不同,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内容,又忘了前面内容,在这期间,大部分学生在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方面无法得到比较系统的、综合的训练。根据电子技术工程性与实践性特点,以及学习的反刍规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弥补上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必要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探索新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二、改进方法与措施

本着以能力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吸收国内、外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的思想,组织学生进行综合设计训练[2,3]。提出电子技术“项目式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方法,使设计内容更完整、设计过程更接近实际运用,在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方面开拓出适合学校运作的实践教学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综合运用与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电子技术“项目式培养模式”是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并加以补充实践环节,引入多个综合训练项目,在学生完成课内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该层次的综合训练和,以项目设计的形式和指标要求,由课题小组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我们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如下:

1.硬件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准备。依托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各类电子测量仪器、实验设备及装置提供设备支持,以基础部教师、实验中心技术人员,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辅导队伍,为项目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2.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践场地。利用现有资源,长期开放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各个实验室。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等基础实验室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面向学生开放。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综合实验室以及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面向学生长期开放。电子实训基地的电子调试室、多媒体教室、制板室等场地也为项目式教学提供实践场地的保障。让多数学生受益。

3.开发多个设计项目。集思广益,开发出多个设计项目,内容与难度应适合学生,尽量开发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对于大二学生侧重于功能性、实用性、趣味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还应进一步提出指标性、创新性要求,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选题。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保证选题科学、内容新颖,具有挑战性和前景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3,4]。

4.教学辅导资料的准备。制作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资料,例如常用测量仪器使用方法、数字万用表使用方法等视频资料,电子线路仿真软件、电路板设计软件实用的教学PPT,各种单片机、开发装置的辅导材料以及光盘资料等,多种元器件资料以及常用网站列表清单,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5.完善制度。针对项目式模式实践教学,完善项目申报与验收、实验室开放、仪器设备管理、材料管理等制度,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6.组织形式。由3~5个学生自由组成一个课题小组,申报选题,课外完成设计内容;鼓励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组合,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教学中心选派教师辅导,提供师生交流的渠道。在设计初期,每周教师进行辅导和进度检查,采用讲座、讨论、汇报等多种组织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项目设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7.耗材保障措施。指定题目与学生自主开发的题目,采取部分由学校支持,部分由学生自购的形式。实验中心指派专人管理耗材,规范管理。

8.项目验收。项目实施完成的时间规定为半年,新开发项目可延长至一年。项目结题时,要求学生展示实物,操作演示,递交设计说明、使用说明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和成果复印件。

9.政策保障。项目设计的作品中有专利申报、、竞赛获奖的成果,学校明确规定了对各类获奖学生和教师的奖励措施,政策上给与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从传统的集中式教学逐步过渡到自主开放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变为自主,思维训练由封闭转变为开放[5]。通过项目式训练,培养学生查找有关文献、取舍有关信息,提高信息查询和利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会描述设计过程、总结设计结论,撰写设计说明,提高科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学会总结、提炼、观察、研究、改进、发展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学会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提高沟通能力[6]。

三、实践效果

近几年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真题实做的项目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许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普遍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项目式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具有设计内容接近工程应用、适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等优点。但是这种电子技术项目式教学方法从大二进行比较合理,并且一定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使学生少走弯路。另外,这种教学方法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更高,也需要教师更多的奉献。经过实践锻炼后,学生就可以慢慢脱离教师的指导,自己独立完成一些新的设计和制作,这正是电子技术项目式培养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宝江.创新型电工电子一体化实验系统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8(6):13-115.

[2]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3]吴海江,李世国.项目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84.

[4]吴新开,徐学军,彭双光.创新性实验的组织与指导[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5-7.

[5]卢枫,吴霞.“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20-121.

[6]杨洲,李静.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01(3):32-34.

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2-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内各高校都在围绕构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许多较突出的成绩。[1]通过强有力的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手段改革和创新性实验室建设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大学生电子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然而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实践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开拓视野的平台,但就整体而言尚存在结构体系上的不足。部分特长突出的学生得到了能力拓展锻炼,但就全体学生而言能力拓展延伸还有待加强;实验室功能的梯度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建设亟待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有待形成开放有序、注重实践、推进创新、突出特色的稳定高效的运行模式。综上所述,研究和探索基于示范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块建设方案

湖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运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电路设计、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能进行电子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适应21世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模块建设方案如下:

1.见习实习模块

电子工艺实习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生产见习将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企业生产现场或研发部门中进行。

2.实验实训模块

独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基地等场所实施;工程训练以校外企业现场实践为主。应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网络工程(或嵌入式系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或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工程训练内容将以企业项目、横(纵)向课题等形式完成。

3.论文设计模块

毕业设计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主要过程控制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审查和毕业答辩。

4.学科考赛模块

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可以根据获奖等级获得相应学分。比如,校级奖:奖励1~2学分;省级奖:奖励3~5学分;国家级奖:奖励6~分;国际级奖:奖励10学分。

5.科技创新模块

参与创新科研项目的学生,根据创新科研项目级别获得相应学分,校级1~2学分,省级3~5学分,国家级6~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按发表的期刊级别分别给予学分奖励,省级期刊2~4学分,国家级期刊5~7学分,国际级刊物8~10学分;参与教师项目或横向课题研究的学生,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科研情况给予1~5学分;主持学术报告讲座活动和参与各级各类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由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学分。

6.社会实践模块

由辅导员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及表现给予相应学分。

7.职业技能模块

参加计算机类等级考试和外语类等级考试的学生,根据证书等级分别获得2~4学分;对于取得其他各类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获得相应学分,累积不超过6学分。

8.其他活动模块

参与团体活动和体育艺术活动的学生,由学工部根据活动级别及获奖等级奖励相应学分。

二、探索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基地实践模式改革的目标是立足素质教育,以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个性发展,结合传帮带的形式,采用以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基地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关系研究

将电子信息类的多个专业视为一个整体,设置相同基础下可以灵活调整的多个专业方向;结合教师特长、校企合作优势及项目需要,实施校企互动的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按照知识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形成多个小组群,基于小组群构建组合式课程体系;通过个别调查与日常观测掌握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以学科竞赛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采用适当方法检验与评价上述教学体系的成效。

2.创新基地团队建设的研究

团队建设是提高团队水平的前提。团队中应具有在硬件、软件、FPGA、ARM、DSP和自控等方面各有专长的教师成员。针对不同的课题,每个方向由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专门研究小组,各小组之间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研究小组内部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使得专业结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梯队。在梯队建设中,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团队的水平。如拟举行专题学习比赛、专题制作与设计比赛和电子设计技能竞赛,从中及时发现人才,补充新成员;各小组成员实行优胜劣汰制,累计二次以上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将淘汰小组中的部分成员,被淘汰的学员若要求重新进入创新基地学习,须严格按照新队员入选的要求执行。

3.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基地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过去采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少量自学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与项目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手。本项目的研究,拟寻求解决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通过从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的前期准备、项目选取、项目具体实施、项目评价等几方面努力,彻底解决创新基地培训模式的瓶颈问题,使更多的学生能适应开放式、多层次的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从中获益。

4.创新基地长效机制的研究

长效机制是创新基地发展、壮大的保证。拟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技术积累,做好传承工作;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在校专才专题讲座、校友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开拓视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采取校企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保持创新基地“产学研”长效运行机制。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与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知识与工程素质协调发展,课程机构合理设置,科学地选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既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又能提升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校企联动,[2]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一体两翼”实践教学平台。“一体两翼”实践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一体”为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两翼为工程应用实践平台与应用创新实践平台。[3]

四、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与实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通过系统性研究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联系,探索、建立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四化三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4]

1.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

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运行效率,构建大电类融通性实践教学中心的重要举措。在全面考虑平台整体结构、运行机制、功能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由技术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及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的多功能、开放性大平台模式。

2.模块化实践课程与层次化实践项目建设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以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为特点的塔式结构实践项目体系,逐步形成不同的实验课程模块,依据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和层次递进关系进一步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实践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开放式运作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建立一个形式相对宽松、机制严格紧凑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改“被动式塑造学生的能力体系”为“主动式自主建构个性化的能力体系”,从而解决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的问题。实践教学开放化建设平台的模式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推动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孵化创造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利条件,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非均衡自主延伸拓展,是实现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五、结论

高校实践性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培养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电子信息类应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电子信息类高等教育的使命。本文旨在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并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文中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新思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5]

参考文献:

[1]程望斌,李宏民,邹丹,等.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3,26(1):84-87.

[2]王依群.浅析校企合作培养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J].管理观察,2010,(32):108-109.

[3]谭伟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0):112-114.

[4]程望斌,李宏民,陈松.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6):14.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模块化;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阴振勇(1956-),男,北京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106-02

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宽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很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努力培养为城市化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基本定位,针对北京地区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建筑生产企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对“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体系进行系列实验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

根据我院办学定位,提出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通过对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强调了掌握概念、强化技能、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重点。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起了以北京重点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为核心,搭建起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为主平台,辅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基地。

二、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我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由传统工业企业自动化过渡而来的,是一个强电为主,强弱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相互渗透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的特点是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传统课程表现出教材厚、内容广、学时多,教学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工程应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是课程所设及的内容不能结合建筑领域,学生不知上述课程学完以后在建筑行业能有什么用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因此,对上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院实验中心在如何拓宽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1)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时安排上增加了实验学时,压缩了理论学时,如电力电子实验课由过去的6学时改为8学时,并增加了2周电力电子综合大实验。将“交流调速”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两门课程合并,原实验学时不变。把原有3周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大实验改为4周交、直流调速系统综合实训。为此,新购进20套实验设备。同时为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将“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课程的实验分为不同学期,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过去的3个人一组改为2个人一组,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和任课教师一起修改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完善了学生重修、重做一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及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验登记制度。从教学管理上督促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训。

(3)重视实验考核和实验成绩。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上,强调要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和项目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既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同时增加了笔试内容,提高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的比重,平时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20%~3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于综合实验,设计型大实验及实训课,采用单独考试,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在“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控制系统”的实验教学正按照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实验教学体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和完善。从已完成的实验项目来看,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实际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

根据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电专业教学体系,确定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方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采用“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特色。

(1)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属于培养学生的认识实践能力。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规范性、严谨性训练和指导。通过这些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学会参数测试、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巩固深化理论知识。这其中安排了锯齿波触发器实验、单相桥式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半波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全波可控整流实验、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和三相交流调压调速试验等。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严谨、求实、科学、思维开放的实验作风。

(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和创新意识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掌握,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积累科学实验经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综合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主要安排了三相可控整流仿真系统实验、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试验、异步电动机SPWM与电压空间矢量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基于DSP的矢量变换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到模电、数电、电力电子、自控系统、电机拖动、自控理论及交流调速等课程。学生通过综合性实验,将这些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方法中采用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进出实验室。我们主要教学计划是:第一,安排2周时间,通过电力电子等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台不间断稳压电源;第二,安排3周时间,设计调试直流拖动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一改过去教师扶着学生走的传统实验方法,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原理图、硬件电路及流程图。并亲自动手焊接、调试电路。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方式,在这里将给学生一定的自,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检验自己的学识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查阅文件资料,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最后拿出自己的设计制作实验成果,为今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工程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和实操训练是工科院校教学实践的内容。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电信学院建立了“建筑电气智能控制中心”实训基地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系统大兴校区实训基地。两个实训基地,可完成电梯控制系统、风机水泵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动力和照明配电系统、低压电器控制设备等内容的实训。这些系统完全是建筑电气领域中真实系统的微缩,完全模拟实际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是真实可操作的实验系统。它突出行业特点,整个工程实训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增加动手能力和开拓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巧妙的具体使用中得到升华,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既可接受实际操作的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又可以对现代建筑中的几大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建立真实的感官认识和工程应用技能操作训练,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可以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四、结论

实践证明,几年来,实验中心依照“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体现了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体系的创新。通过对“电力电子及自控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改革,已初见成效,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意识、操作技能、工程应用等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使实践教学步入多元化、科学化的轨道,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怀侠,蔡火操,黄建林,等.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教学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01-103.

第10篇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1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类的各专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电气专业传统的“发电、输电、用电”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强电和弱电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诸多学科相互交集的学科,是由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和纽带,是强电和弱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修改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体现出电气专业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协调”的主导思想,加大教学力度,要意识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

2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任课教师要选择一本合适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作为主教材,再参考其他的辅助教材,取长补短,主讲教师应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及丰富的电力电子工程实践经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的内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要体现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技术,也要体现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基础课到专业课平稳过渡的桥梁,使教材内容更符合二本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主教材中除重点讲授交流变直流、直流变交流、直流变直流、交流变交流四大类基本变流电路及它们的组合之外,还要联系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情况,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及其他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注重主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保护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还应该适当介绍SVC、SVG、高压直流输电、开关电源、UPS电源、感应加热电源、光伏逆变器等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就业要求。

3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避免一人堂和填鸭式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课堂教学中需要绘制大量的电路图和波形图,以及诸多公式推导及各种参数计算等。由于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又多,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所以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并非完全取消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方式,二者应该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各有各的长处。对于复杂的电路及波形的绘制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容并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以flas的方式显示电力电子器件的开通和关断过程、过电流和过电压的产生过程、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等,使学生感到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对于简单电路的分析以及例题习题的讲解,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显得更简单便捷,更具亲和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总之,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互联网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4改革实验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原有的电力电子实验室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引进近几年内较为先进的电力电子实验设备,对原有的验内容和实验计划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尽量减少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理论教学情况组织实验教学。我院现有的电力电子综合实验室可开出多种实验,囊括了AC/DC、DC/AC/、AC/AC、DC/DC四大电力变换所需的实验,如整流及有源逆变实验、交流调压及交流调功实验、直流斩波实验、无源逆变变实验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增设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也使电力电子课程的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对教学时间的不足起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作用;同时,在我院的大学生电子挑战杯大赛中,部分学生的竞赛题目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提高了学生的电力电子技能。另外,我院每个学期举行教师实践技能大赛,有相当一部分竞赛题目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电力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

5将Matlab仿真软件引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Matlab仿真软件是各院校普遍开出的课程,将Matlab仿真软件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在课堂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丰富友好的图形界面,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避免了教师画电路图、波形图的繁琐及时间的浪费;将Matlab仿真软件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相结合,是原有的实验操作的有益补充,同时又具备原有实验装置不具备的优点,如解决设备费用高、实验所花时间长、危险性大的缺点。而利用仿真教学工具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既不担心元器件损坏,也没有任何危险,学生完全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在任何地点的计算机上自行完成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真实性实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

6课程设计环节的改革“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后,在课程教学的后期,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由主讲教师布置该课程的设计任务,为避免雷同,每人一题,主要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四大电力变换为核心,结合工程实际,根据给出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指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总体方案、主电路图、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并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较简单的题目,要求制作电路板和元器件焊接,并使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工具进行调试;较复杂的题目要求用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验证或进行matlab仿真,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环节的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补充,同时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就业及将来打下基础。

7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为了提高电气专业学生的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近几年来,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除了到发电厂、变电所参观实习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电力电子装置的厂家实习;有时也请电力电子产品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除了发电厂、变电所、继电保护、电气照明等传统设计题目外,许多教师在本科毕业设计中也增加了许多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课目,如感应加热电源、大功率开关电源、UPS电源、光伏逆变并网系统、SVC、SVG、高压直流输电等方面的题目。有些设计题目还获得了省级或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二、结束语

二本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业急需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既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的研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的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是二者兼而有之。几年来,通过我们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当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师生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我们二本院校应有的贡献。

作者:巴金祥原琳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11篇

论文摘要: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让学生接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要求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是技工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但对于我们原本文化基础就比较差的技校学生来说,要学习这门课就更困难。

针对技校学生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情况,如果不在教法上下工夫,学生就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比赛。可以说,比赛的方式、内容及要求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专业教师可以以比赛为导向,按照比赛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本身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确定其教学目标。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比赛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一个大项,而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比赛接触的知识大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因此本课程对于这个项目的比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加以重视,在确定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是熟悉掌握元件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元件除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管外,还有电阻、电容、电感以及各种传感器等元件。

二是掌握电路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技能:有良好的电路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知识,能使用仪器、仪表调试电路。

三是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各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应用及简单估算等。

四是具有企业职工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五是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定位是: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能为技能比赛做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荣誉感,做到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相结合。

二、合理选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学生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外加电子技术基础大量的实验需用到电,学生对电有一种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对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实训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稳压器、充电器和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的目的和知识,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在实验、实训中专业教师特别要注意的

是,学生作为初学者来说,对电路图中元件外形、符号、极性与印刷板电路图的元器件位置、连线、标识的识别尤为困难,经常出现对不上号,极性搞错,连线错(位置不对或不会看图搞错),即便是装配对了也不知为何装的,错了的也更难查找。假焊、虚焊更是比比皆是。如此,让他们自己检查,检查十遍恐怕也难找出故障点,往往一次实验课,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检查问题,排除故障上,而装配元器件花费时间并不多。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应加以注重,以便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好提高学生积极性,应事先有所准备。比如:所有元器件管脚(尤其是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类)都要先上好锡,如有氧化和不容易上锡的管脚,要用细砂纸或小刮刀轻轻打磨(刮),直至露出铜线,然后在松香液内(固体的也行)上锡,以减少虚焊的可能性。这部分工作表面上有多余,因为有的元件出厂时管脚已经浸锡,容易焊接,但对于后期装配的成功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制作屡次失败将打击他们的信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作品的成功将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作品的成功率。 转贴于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列举两种辅助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1.采用多媒体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容易描述,某些规律学生又难以捕抓,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抽象内容,能予以形象、具体化展示,化解思维上的障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文字、声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例如,讲授二极管时,学生对PN结的内部结构及导电分析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讲解演示这一性质让学生了解二极管性质(单向导电性),便直观形象得多。再如,在讲解触发器一节关于触发器输出波形的教学中,制作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路图及分析过程中融入到课件里,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学生分析、解答。这样既形象展示了教学内容,又高效生动省时,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2.利用软件教学

为弥补实验的不足,提升实验效果,电子技术的教学利用EWB(电子虚拟工作台)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例如:在电子实验中,教师可从经济角度和成功率的角度出发,在实际安装某个电路之前,利用计算机做一个仿真实验,检测电路的可靠性。如通过EWB(电子虚拟工作台)调出电路中各元件组成该装置,再通过仿真软件中的虚拟实验仪表(虚拟示波器、虚拟万用表等)对电路进行测量,让学生找到实验中的必要结果,再实际安装电路,就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况且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幻觉中,会使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电子技术基础,其实是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我们专业教师可以广集信息,从多方面来加以教育,如采用目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等等,面对技校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辅助课件、创设环境、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乐学气氛,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本身永无止境,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一些思考,我们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有所差异,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第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12篇

    1.1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着。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构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化学工程师之家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为主要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化工工程师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运行。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模型制作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团队精神;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素养;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累计培训学生500人以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0年,在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二等奖,“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华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二等奖。近3年来,学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