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

时间:2022-02-26 09:31:40

死亡病人护士长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

1 临终关怀护理(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

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如果一个临终病人得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改变,甚至行为与人格的改变。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 总结 归为:震惊与否认、协议乞求、抑郁等五个典型阶段。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能较安详舒适地过好人生最后的生活。

2临终病人的护理

2.1尊重生命

护士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护士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2关注护理

护士长期以来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对“关注护理并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1],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上。

2.3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就情绪稳定,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3]。只有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才能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参 考 文 献

[1]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化理学.1996(6)54-56.

第2篇

关键词:磁性护理 医院 质护理 死亡率 手术失败率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f low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magnetic care model

SONG Yanli, ZHANG Yanyan, LI Ruo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Jilin, China)

Abstract: Nursing mode of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model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analysis of patient mortality failure rates and other factors, and come to a reasonable conclusion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From 2 magnetic nursing hospital and 7 non-magnetic-care model hospital patients, nurses, and hospital data.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differences in hospital mortality and failure rates, and nursing knowledge to analyze variations in patient treatment and hospital.Magnetic nursing mode has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Bachelor of science in nursingdegree. These factors explain a great deal of nursing magnetic effects of nursing on the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However, in magnetic treatment nursing mode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non-magnetic nursing, 12% lower mortality rates, low failure rate of 11%, mainly nursing management, hospital care,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patient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magnetic nursing models have lower mortality and failure rates.Magnetic treatment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further urgepatients with health-promoting behaviours.

Key word: Nursing; Magnet Hospital: Quality of Care

美国磁性医院,能成功吸引并留住护士,但是还不确定这种磁性护理模式是否适合我国国情,在治疗护理状况方面是否适合我国患者。

1.研究方法

在2015年间我们分析了2家磁性护理医院和7家非磁性医院的成人数据。这9个医院的样本包含了2个含一般护理、急救护理的磁性医院和7个含一般护理、急救护理的非磁性医院。我们申请了对在编护士采取抽样研究的许可,并把问卷发给实验范围内的护士,填完后收回。护士对所在医院进行评价,最后我们统计结果,评价医院护理水平。

我们调查的内容包括护士等级评定,护士工作环境以及病人恢复状况。其中护士等级的评定是通过收集病人的恢复情况总结的护理报告来进行。为保持可靠度,要求调查对象选择每个医院的10名或多名护士。人员等级测量已经重复确定可以预测护理成果和病人恢复效果,这种测量比管理性数据优越,因为数据是由护士护理住院病人直接提供。

护士工作环境用相关环境量表(PES-NWI)来测量。病人恢复状况数据从病人出院数据库中提取。我们限制调查的病人年龄在18~60岁,普通手术、外科整形或心血管外科手术的病人。手术患者能广泛的代表一般急重症护理医院的情况,排除自动出院的患者。测量结果包括住院病人30天内死亡和救治失败的,定义为患者死于手术并发症。

2.数据分析

经过描述性分析,我们用逻辑回归模型去检验磁性护理模式和病人恢复效果之间的联系,调整了病人特点和医院因素之间的差异,我们检验了可以被护理因素解释的磁性护理模式影响程度。

为了总结每所医院的护理组织的结构特点,我们用逻辑回归创造了一个变量,去估计在护理特征的基础上一所医院成为磁性医院的可能性。变量模型包括在磁性医院更容易发现的护理特征,护患比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本科实习生的比例较高,更高资历的护士比率,护士出国留学率、后备护士比例、男护士比例以及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和平均工龄之间关系的变量。

3.结果

3.1工作h境对比

磁性医院的工作环境明显更好(环境调查表得出的磁性医院和非磁性医院的对比分数是2.86和2.66[p

磁性医院和非磁性医院相比,有明显更高比例的护理学士(0.40:0.36;p

3.2死亡率对比

磁性医院和非磁性医院的手术病人中,分别有1.5%和1.8%在30天内死亡(p

4.讨论

我们发现磁性医院和非磁性医院相比,手术后病人死亡率较低,手术失败率也较低。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护理模式对患者恢复情况有很大影响。磁性护理模式的意义不仅对患者有利,而且提高护士工作环境安全,为护士提供更保障的工作背景。目前,我国仅提出并启动了针对我国目前医疗状况的优质护理服务,而没有针对护理工作环境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磁性护理模式下构建的磁性医院认证体系对我国构建健康护理工作环境十分必须。

基于我国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时间长,要求高,因此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工作自主的氛围,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于我国护理事业是一重大发展。不仅改变传统护士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可,也改变患者以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认识。磁性护理模式不断吸引护理人才,扩宽职业生涯,并且在加强后勤支持与临床各部门协调工作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优质护理在各科室人员配置上欠缺合理,因此增加各科室护理人员配备将更有利于完善病人管理,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磁性护理模式一直在演示更好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更低的手术死亡率和救治失败率。有较高学历的护士,以及提供优质护理在磁性护理模式中占有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立秀,刘雪琴.磁性医院(magnet hospital)的申请和认证[J].中华护理,2007,42(5):472- 474.

[2] Margaret LM.Magnet Hospitals Insights and Issues[J].Nue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5,29(3):198- 201.

[3] 赵卿.2012美国磁性护理大会简介[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6.

第3篇

【关键词】 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引起相应心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坏死。其发病机制是相关冠状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或出现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 使管腔发生长时间闭塞, 相应部位心肌出现持续性的严重缺血, 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并且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 不可逆的心肌损害越广泛。据国外资料统计显示, 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1 h之内, 因此有效的院前急救与院内及时溶栓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作为急救工作中的前后两部分,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其进行无缝衔接, 形成院前院内急救链, 对缩短溶栓延迟时间, 尽早恢复闭塞冠状动脉血流, 最大限度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范围,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提高抢救成功率显得至关重要。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急诊科运用院前院内急救有效链接的方式, 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抢救,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急诊科通过120呼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 其中男性49例, 女性19例, 年龄28~87岁, 平均59.4岁。梗死部位:下壁5例(7.3%), 后壁2例(2.9%), 前壁12例(17.6%), 2个以上部位49例(72%)。其中既往有高血压14例, 高脂血症4例, 冠心病14例, 平时吸烟饮酒19例。发病诱因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诱发8例, 饮酒诱发9例, 劳累后诱发11例, 不良饮食诱发5例, 其余无明显诱因。

1. 2 症状表现 由于发病时间长短不一, 救护车到达现场时的症状轻重不同, 大多数自觉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 部分疼痛放射到上腹部、颈部、背部等,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 部分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 有出现神志迟钝、晕厥等休克表现。

1. 3 结果 治疗好转60例, 现场死亡5例, 院内死亡3例, 院内死亡率为4.4%, 抢救成功率为88.2%。

2 急救护理

2. 1 院前急救护理及院前院内急救链的应用

2. 1. 1 接听电话 急诊科护士接听急救电话时应详细询问并记录联系电话、地址、当前大致病情等, 并立即通知出诊人员, 本院规定驾驶员及负责出诊的医生护士同在“120办公室”值班, 避免因为通知人员花去过多时间而延迟救治时间, 城区内接听急救电话后务必在2 min内出车。

2. 1. 2 出诊物品准备 本院救护车除配备有常规的急救药品、物品外, 还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氧气筒等, 科室护士除每班按交接班制度认真接班并记录外, 出诊护士进入救护车后还应快速检查所有仪器是否在位, 氧气是否充足。

2. 1. 3 电话指导 出车时应对家属进行电话指导, 嘱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任何体力活动, 否则可增加心室负荷, 加重病情。同时护士应再次确认准确的地址, 具体到门牌号, 也可嘱派家属到标志醒目处接救护车, 以节省时间。

2. 1. 4 评估病情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对进行查体, 包括检查神志、P、R、BP及全身皮肤情况, 因救护车在行进中对心电图干扰较大, 因此转运前应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常有典型性改变及动态变化。出诊护士应迅速判断是属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还是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因准确判断心肌梗死的类型对后续的治疗措施及是否溶栓等非常重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特点为: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 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在背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 即R波增高, 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可分为:无病理性Q波, 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 mV, 但aVR导联ST段抬高, 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无病理性Q波, 也无ST段变化, 仅有T波倒置。

2. 1. 5 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缺氧可加重心肌损伤, 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张力及血氧饱和度, 使心肌缺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防止心肌梗死范围扩大, 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因此对心肌梗死应立即给予鼻导管吸氧2~5 L/min, 如患者有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时应使用面罩给氧。

2. 1. 6 转运前告知及科学合理搬运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沟通不当, 告知不到位将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转运患者前应充分告知家属途中存在的风险, 明确告知疾病的严重性, 并让患方签字为证, 使其有思想准备, 以利于建立风险共担的新型护患关系, 减少纠纷发生。患方签好字后即可开始转运。转运时应根据患者居住的楼层高低, 楼梯的宽窄, 有无电梯上下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 严禁让患者自己行走或背下楼梯, 将患者平稳地置于担架或平车上, 避免过多搬动, 避免患者用力及上下楼梯时避免摇晃[1]。

2. 1. 7 建立静脉通路 为保证早期使用急救药品, 应尽早建立静脉通路。尽可能选择靠近心脏的较粗较直的血管, 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不宜选用腕部、手部的远端静脉, 因远端静脉给药时药物到达心脏的时间相对较长。尽量使用留置套管针, 因救护车颠簸, 套管针不易受改变而刺破血管。为提高救护车上穿刺成功率, 本科护士平日培训及考核静脉输液操作均在行进中的救护车上进行。由于转运途中均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要认真进行三查七对, 并严密执行“三清一复核”(听清、问清、看清), 并与医生复核, 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并留好安瓿以备查对[2]。

2. 1. 8 解除疼痛及镇静 由于疼痛常出现焦虑, 甚至恐惧等情绪, 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冠状动脉痉挛, 心肌缺氧加重或血栓形成, 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 解除疼痛显得很重要。对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疼痛仍未缓解者可给予度冷丁或吗啡皮下注射, 烦躁不安者可遵医嘱肌内注射地西泮。运用以上药物时应严密观察有无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2. 1. 9 途中救护 转运到救护车上后应立即接好监护仪, 全程密切观察病情、神志、P、R、BP及SpO2变化, 认真倾听主诉, 将氧气袋吸氧更换为氧气筒吸氧, 保持SpO2在正常范围, 途中准确按医嘱用药, 并保持输液通路畅通, 在途中积极对进行抢救的同时, 应做好心理护理。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操作熟练, 让感到放心, 救护车警铃声音应调小或处于关闭状态, 监护仪报警音量尽量调低, 以免加重紧张、恐惧的心理。根据患者情况可用一些亲切的语言与患者适当交流。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所以本们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解释、安抚及说服工作, 使他们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并给予患者极大的心理支持。

2. 1. 10 院前院内急救链的应用 根据转运前所做的18导联心电图, 分析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还是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治疗原则是尽快使心肌血液再灌注, 尽早溶栓, 防止梗死面积扩大, 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为缩短溶栓开始的时间, 出诊护士应通过车载电话与院内进行联系, 对可进行溶栓治疗的, 通知院内急诊科做好溶栓前准备。由于溶栓治疗有发生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溶栓前应进行出凝血时间测定。护士利用途中转运的时间, 利用真空采血管采集好血标本, 以便到达医院后立即送往检验科, 为溶栓争取时间。

2. 1. 11 做好院前急救护理记录 院前急救护理记录作为重要的护理文书和法律依据, 应认真填写。本科设计了院前急救记录单, 对出诊的每一名医生均要求填写, 填写内容包括到达现场时的情况, 转运途中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常规处理措施及出入量等。时间具体到分钟, 不得随意涂改。如果途中因抢救没有时间记录, 务必在回到医院后及时补记。

2. 2 院内救治

2. 2. 1 院内溶栓治疗 基层医院目前能进行介入治疗的比较少, 因此溶栓治疗成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治疗手段。救护车到达医院后, 出诊护士迅速将的血标本交给急诊科值班护士, 护士将事先填好的检验单盖好“绿色通道”章之后送检验科, 检验科对盖有“绿色通道”的申请单应立即检查, 结果出来后, 应电话告知急诊科。急诊科根据的心电图结果及检验科出凝血时间检查结果, 对需要溶栓的立即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为:两个或两上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 或病史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 起病时间

2. 2. 2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处理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宜溶栓治疗。可给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也是急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的坏死程度和数量与心肌缺血时间呈正相关。本科通过电话指导, 认真评估病情、吸氧、镇静镇痛、心理护理等积极正确的院前急救, 并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进行有效链接, 缩短溶栓开始的时间, 为尽早恢复闭塞冠状动脉血流, 最大限度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降低死亡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 改善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福君, 陈清秀, 杜平.7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全科护理, 2013, 11(5):427-428.

第4篇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护理干预

期间住院病人4529例,患者意外事件发生39例,占0.86%。发生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为高发,占82%,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以他伤、外逃、摔伤、吞服异物为高发,分别为33.3%、20.5%、15.4%、12.8%。死亡5例,骨折2例(1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定为医院责任5例。结论: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及安全意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难以防范的、危害个人及他人安全的行为。常见的方式有自缢、噎食、触电、坠楼、吞食异物、冲动伤人、外逃、外伤、服毒等[1]。近年来,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病态思维及情感障碍的影响、无自知力、封闭式管理等原因,易发生意外事件,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过医疗意外事件的39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并对如何预防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出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529人,平均住院天数48天,发生医疗意外事件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14-77岁,平均(34.89±13.63)岁。

1.2资料收集方法通过病区护士长上报的意外事件报告单以及与当班护士进行交谈获取资料,并详细记录,查找医务部门医疗纠纷登记及处理结果,分析意外事件发生原因。

2结果

2.1发生医疗意外事件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2例,占82%;癫痫所到精神障碍1例,甲亢所致精神障碍1例,帕金森病合并肺性脑病1例,酒精所致幻觉症1例,震颤谵妄合并重度贫血1例,单纯酒依赖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各占2.6%。

2.2医疗意外事件发生的类型他伤13例,占33.3%(其中2例是被约束于床上被其他患者伤害);外逃8例,占20.5%;摔伤6例,占15.4%;吞食异物5例,占12.8%;猝死3例,占7.7%;自伤2例,占5.1%;噎食致死1例、自缢未遂1例,各占2.6%。

2.3医疗意外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亡原因为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心源性猝死,1例为噎食死亡,1例为外走时在院外出现癫痫发作掉入池塘溺水身亡。右股骨颈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1例,他伤、自伤、摔伤导致的清创缝合20例。

2.4医疗意外事件处理结果医疗纠纷9例,定为医院责任5例,经济赔偿5例,总计30余万元。

3讨论与对策

精神病医院意外事件发生原因包括医、护、患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因而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2],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也高,其中有些是不可预测和防范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防范避免的。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本组患者中,有7例存在较明显的护理缺陷,纠正这些缺陷,也许可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为此,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3.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精神科患者由于其受病态思维的支配,往往会发生自杀、自伤、冲动毁物或伤人等意外事件,需要给予保护约束。护士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关保护性护理常规及保护带使用规定[3]。医院规定保护约束病人与非保护约束病人要分开病房管理,并且约束时必须同时约束双侧上肢。本组意外事件中,有2例患者是护士违犯了本规定,保护约束的病人与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混在一起,而且只保护了患者的单侧肢体,致使未保护约束的病人把保护约束了的病人拽下床致1例患者右手肱骨骨折,另1例患者头部受伤,缝合3针。只要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这2例意外事件就可以避免发生。

3.2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本组意外事件中,2例病人外出离院,均是由于护士安全意识较差及责任心不强,出病房时门未锁紧致病人直接外出。故精神科护士头脑里要时刻绷紧那根安全弦,进出病区门时加强防范,防止病人趁机外逃。

3.3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1例噎食致死患者,本身合并有严重的贫血,加上精神药物副反应,吞咽功能差,家属给其喂食时,出现了噎食被护士发现,在采取清除咽部食物措施无效时未能及时采取其它急救措施,如环甲膜穿刺术等。3例猝死患者中有2例发生在凌晨,被值班护士发现时患者已处于濒死状态,护理人员在施行抢救的过程中显现出对此类危急症的抢救程序与抢救技术还不熟练。在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往往都是急诊事件,需要立即抢救,加强对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急救技术,并定期考核,安排护士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进修学习[4],提高精神科专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另1例自缢患者,就是护士及时发现,及时抢救,才未造成严重后果。

3.4加强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上述3例猝死患者均用了氟派啶醇肌肉注射,其猝死可能与药物有关,对此类病人因药物的镇静作用,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我们要加强对护士非精神科医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内科疾病的识别能力,对药物的副反应要有预见性,尤其是患者用药后睡眠中,也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鉴于这3例猝死病例的发生,医院也作出规定,要慎用氟哌啶醇,在使用氟哌啶醇之前要常规做心电图检查,使用氟哌啶醇之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5医护协作很重要预防医疗意外事件,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医生积极处理病情,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医生结合病情在晨会上或其他时间对重点病人的诊疗、护理要点进行重点提示并对护士进行精神医学与内科知识培训是防范意外事件与医疗缺陷有效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护理理论水平,二是可以让护士知道每个病人重点观察什么,防范什仫,做到心中有数,也就能更全面细致观察病情。

3.6提高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多数没有预兆。工作中,我们时刻要有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包括文书书写,医患沟通等,在发生了意外事件后,要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小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杜绝,但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真正落实到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173.

[2]钱萍.加强医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6(6):17-19.

[3]李江华,辜雪萍,王涌,等.5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分析及人性化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29-30.

第5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临终关怀护理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舒缓疗护等,既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也是卫生保健中的新生事物,是指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员和志愿者等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的对晚期患者及其家属的全面照护。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使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详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增强。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护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由于慢性病、癌症导致的死亡率的增加,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也为人们所重视,为此对社区护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 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是指专门护理晚期患者的机构 。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1967年英国女医生西斯莉・桑德斯博士在伦敦郊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佛临终关怀院 ;1988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内地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现在临终关怀已在一部分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推广,在英国临终护理以住院的形式为主;在美国大多数的临终关怀护理在家庭中开展,我国各地也建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在我国,临终关怀把医务工作者、红十字会、工会等社会工作者结合起来,使它具有了发展的基础,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相对滞后,但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国家对社区卫生在各方面的投入,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2 在我国社区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

2.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在,各国都在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趋明显,平均寿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4岁,预计2015年老龄人口系数将达到14%,由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和人口状况,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从各方面对老年人加以照顾,特别是对晚期患者的照护,已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2.2疾病谱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比例逐年升高 。据美国统计资料显示:在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患者中,有60%是恶性肿瘤患者 。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8.81/10万,中标率113.92/10万。城市中标死亡率109.21/10万。农村中标死亡率119.00/10万。但由于长时期对死亡采取否认、不接纳的态度,使得如果有人因这些疾病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被看做生命发展的必然阶段,而是被看做医疗的失败。

2.3卫生资源的分配,通常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保健和对有治愈希望的患者的治疗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各种优惠措施,而晚期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则被忽视,从而导致很多医疗卫生卫生资源分配和管理不利于晚期患者的照护。

因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一些大型医院对晚期患者的收治,现况不太乐观,所以临终关怀工作走出医院、深入社会、进入家庭,是适应医疗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将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晚期患者实施优良服务的重要措施。

3 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的现况

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护理工作范围主要是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而未将临终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临终护理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而且也不能更好的满足所服务辖区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4 开展社区临终护理的基本要求

4.1了解临终关怀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 ①接纳死亡。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死亡都被视为禁忌。在中国,人们在对死亡采取的是回避、不接纳的态度,这在很多文化习俗中体现出来。死亡作为生命发展的最终阶段,现实社会不应该回避和拒绝死亡,反而应该正视、接纳它;②生命的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生命不仅具有数量,而且还具有质量,临终关怀倡导既不刻意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命,也不主张认为的缩短晚期患者的生命(所谓的安乐死),而是努力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该有的幸福和尊严;③尊重晚期患者的生命、权利和尊严。在现实社会中,晚期患者的权利、尊严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晚期患者的生命不仅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应该更受尊重。

4.2临终关怀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①需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系统化教育,重视对社区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包括晚期患者的症状评估、基础护理、与晚期患者的沟通技巧、晚期患者营养支持、癌症患者的疼痛控制等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的综合知识,使社区护士能达到进行临终护理的要求;②进行死亡知识教育。由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死亡一直是被禁忌的话题,社区护士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态度和看法 。只有社区护士对濒死和死亡采取接纳的态度将临终和死亡视为生命发展比不可少的阶段和结果,才可以更加负责、耐心地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全面照护。

4.3对晚期患者家属的技术指导 临终护理不仅要求护士自身有过硬的护理技巧,对家属进行护理晚期患者技术指导也至关重要。①基础护理指导。对晚期患者的排泄、睡眠、皮肤、口腔进行全面护理的指导;②饮食指导。向晚期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营养治疗的重要性,晚期患者多伴有消化不良,加强饮食指导对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至关重要,包括科学合理地进行膳食配制、掌握晚期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营养评价等;③对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家属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预防跌倒、烫伤、坠床等意外,保持房间过道通畅,剪刀、玻璃器具等危险物品应远离患者;④指导家属与晚期患者的沟通技巧。由于晚期患者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社区护士应指导家属应充分考虑晚期患者所受的痛苦,在语言、神态、举止上都应得体,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绪,陪伴晚期患者安心、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旅程。

5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发展前景

5.1作为与综合医院错位服务的一个项目 ①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比,在设施设备、医疗技术、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一段很大的距离;②由于长期人们对慢性病、癌症引起的死亡的错误认识,以及卫生资源的有限分配,大型综合医院往往将临终患者拒之门外。所以临终关怀服务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错位服务的一个项目。

5.2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社区临终护理 晚期患者一般都希望在家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在美国临终关怀以家庭服务为主,住院为辅,并且将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社区临终护理。家庭临终护理可以让晚期患者与家属生活在一起,使晚期患者得到亲人的关怀与温暖;同时,也可以减少晚期患者家属照顾患者的辛苦并减轻家庭负担。家庭临终护理体现了既方便又符合人文关怀的理念。

5.3推进临终护理进入社区 随着人口老年化、疾病谱改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开展经济、有效、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现代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趋势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对临终关怀服务进行整体方案制定,明确服务内容、人员配置;也可进行先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进行开展,同时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的先进的临终护理的经验,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将临终护理与社区护理相结合,努力为晚期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其生命的权利和尊严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也能没有痛苦、安详、有尊严的含笑离开人间。

参考文献:

[1]赵广慧,李红艳,王建华.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现代护理,2010,9(7):71-74.

[2]史宝欣,杨立群.临终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0.

[3]翟会珍,苟敏华.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l,9:273.

第6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妇产科护士年度总结范文

一、各项工作指标:__年住院分娩产妇数___人,新生儿活产数___人,孕产妇死亡___人,新生儿死亡___人。

二、工作情况

一年来,在市卫生局的支持和__区政府的重视指导下,我科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以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规范、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为措施,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逐步规范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提高了产科服务质量。特别是__年__月市局对我院的产科质量督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整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进一步规范

为了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全科工作人员执业行为,对全科人员进行母婴保健法规及政策的定期培训及考核。我们按照《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基本标准》要求,对科室设置、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自查与考核,对全科人员进行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我科工作人员母婴保健技术水平。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了科内调查、考核。举办母婴保健技术规范、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妇产科医疗安全等科内讲课。

重视继续教育,今年送我科___名医生、___名护士参加__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资格考试,均取得《___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考核合格证书》。每年均派遣___名医生到三级甲等医院(__市人民医院)进修妇产科。对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和出生缺陷安排专人负责登记、上报工作。为了控制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我科严格执行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规定。并张贴醒目标志,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

(二)《出生医学证明》的发放与管理得到加强

根据___部《关于法律证件管理与使用___》,《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__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统一使用___》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工作。对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及时办理,办理时严格进行核对,控制错发、重发等问题的出现,必要时与当地户籍派出所进行沟通,取证。对补办《出生医学证明》进行了严格、规范管理,经调查取证等相关程序后,符合的给与出具相关证明送__市出生医学证明办公室(__市妇幼保健院)办理,对不符合坚决不予办理。

(三)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和功能逐步完善

在__年全区妇幼卫生工作会议后,我市召开了由各县区卫生局长、妇幼保健院(站)长,市直各相关医疗保健机构主要领导、科主任、保健科长参加的全市妇幼卫生工作会议,下发了《__市基层妇幼卫生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案》、《__市基层妇幼卫生信息资料汇编》,各县区卫生局和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通过检查发现,大部分县区建立了孕产妇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统计上报、评审、反馈制度,成立了孕产妇死亡评审委员会,市上每年___一次死亡评审,各县区每半年___一次死亡评审,找出影响当地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按期召开例会、降消项目工作得到重视,基层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建设成效显著。__、__县在起步晚、基础差的情况下,在基层网络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__县率先开展了孕产妇定点分娩,__/__/__县实行了合作医疗,有效地提高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率。

(四)产科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产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幼卫生工作重点,它不仅关系到孕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新生命的降生,关系到新生命的质量和未来,加强产科建设和质量管理,是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__年__月__市开展柳州市区降消工作以来,随着住院分娩费用的减少。孕妇住院分娩人数的增加,我科更加注重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技术水平。

妇产科护理工作总结

人性化服务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或降低不适的程度。我科室一贯秉承人性化服务,与产妇心贴心,为她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分娩环境。

一、人性化服务:

我们所从事的妇产科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___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孕产妇、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提出了高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以人为本、以产妇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

二、与产妇心贴心:

当产妇走进病区,我们护理人员要以最甜美的笑容、最关爱的眼神、最体贴的语言面对,给她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体会到护理人员真诚的爱心。同时,全面推行一对一陪伴分娩。在分娩过程中由一个有助产经验的助产人员在产前、产时及产后陪伴产妇,特别是整个分娩过程中持续地给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物质上的支持,大_大减少产妇心理及生理负担,使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无痛、舒适、安全,减轻恐惧和疼痛对产妇身心的伤害。

将人性化、心贴心的服务运用到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使产妇感到人性关怀的温暖,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我科自开展人性化服务以来,由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产妇的广泛好评。新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不断改善人性化服务的服务方式,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妇产科护士工作心得范文

医院对__年新招聘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对医院的现状、制度有了系统了解。同时也学习了院内感染等有关知识,收获丰富。其次,我进一步认识医疗岗位的特殊性。尤其李院长的讲话,对自己的任务和肩负的责任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想在护理事业上有所成就,要想在护理工作中立足和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安心工作,端正思想,遵守院纪院规,踏实工作,互学互尊,不耻下问;时刻为病人着想,对病人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摆正自身位置。虽然护理工作者是一个非常的岗位,做不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是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工作。

2、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兢兢业业工作,刻苦勤奋学习,严格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一个人要实现他的人生价值,须不断付出努力。只有认真工作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刻苦钻研工作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实现理想。

3、要有团队协助精神,在抢救病人时,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抢救生命。

4、提高整体思想素质,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还要崇尚学习,加强思想政治收养。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但我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将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我会将此次培训所得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争取为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7篇

大幕一旦揭开,医院仿佛变成了陈列恐怖的博物馆:为填补医院人力不足而临时雇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医生、酗酒成性患有抑郁症抑或吸毒成瘾的外科大夫、道德败坏的护士、利欲熏心的管理者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法国医院的捍卫者却反驳说,这里的医院至少比别国好些,他们认为法国具有“世界上最好的卫生体系”。饱受乱收费之苦的患者以及纳税人都对法国医疗费用之庞大深有体会。2008年,法国的社会保障经费中用于疾病救治部分的亏损达到了45亿欧元,这些债务最终都将以社会债务税(CRDS)名目出现在工资单上,由全体法国人花几十年来偿还。

医院过失面面观

2008年12月24日,由于护士对孩子使用了错误的药剂,3岁的小伊丽耶斯在圣樊尚德保罗这家颇具盛名的儿童医院夭折。接着,6个月大的路易?约瑟夫又成为比利永医院用药过量的受害者,在转送他院救治途中死亡。面对这一系列悲剧,人们难道真的无能为力吗?根据对法国71个医疗机构下属292个部门的病人医疗档案研究发现,每年法国医院都会发生35万到46万起严重的医疗事故,其中的12万到19万起本不该发生。这些医疗事故虽不致死,却导致多种并发症,带给病人巨大的痛苦。

外科是医疗事故的重灾区(占医疗事故总数的48.9%)。孚日省一位外科医生执意为一位患者实施了一次不合理的背部外科手术,使该患者在术中大出血从而导致其脑死亡。最终该医生在2005年被判入狱一年,缓期执行。莱茵省一位耳鼻喉科的外科医生在为患者处理鼻息肉增生时使患者多处脑组织穿孔。该医生被判过失杀人罪,处以18个月监禁,缓期执行并处2万欧元罚金。

医疗制品(药品为主)使用不当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第二大医疗杀手(占事故总数的26.7%)。2006年1月,位于伊夫林的芒特拉若利医院的一名护士,在为一位头天做了扁桃体切除术的4岁小女孩输葡萄糖溶液时,剂量过大并且输液速度过快,直接导致女孩死亡。该护士被判18个月监禁,缓期执行。同年7月,一位18岁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在图尔医科教学及医疗中心死亡,死因是护士为她使用了超过规定剂量5倍的柔红霉素脂质体,导致其心脏骤停。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诊断错误也可产生致命的后果。里尔大学教学医院2名住院实习医生没有及时诊断出一位9岁儿童的腹膜炎,致使该儿童死亡。最终2人被判入狱,缓期执行并处罚款。卢瓦尔的圣艾蒂安大学教学医院被判对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死亡负有直接责任,该婴儿2日前从楼梯上摔下,被送去急诊后由一位住院实习医生进行诊断,小女婴在没有经过x光检查的情况下被送回家,后因脑部严重血肿紧急进行手术,几天后死亡。

2006年,孚日的埃皮纳勒地区让莫奈医疗中心的放射性医疗事故被揭发之前,核安全管理局统计全球仅有4例严重放射医疗安全事故。而1987年到2006年间,5500名患者在该医疗中心接受放射治疗期间遭到了过度辐射,并已导致至少5人死亡。这是一起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重放射事故。这样严重的医疗事故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都未被发现,反映出医院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

医院医疗事故频发引起了法国社会各界的不满,甚至有人建议为了避免医生在手术中把病人健康的肢体错当坏肢切除,应由患者自行标注需要做手术的部位。

可怕的医护人员

抑郁症、嗜酒成狂、能力低下……在双手掌握着他人性命的行业中能找到如此多的危险人物,真是闻所未闻。然而现实是:这样的人的确存在于在医院行医的医生们中间!

当医生并不意味着能保证自身的健康,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记者们多次苦苦寻访,终于让巴黎科钦医院的门诊眼科负责人安托万?布拉钦博士说出了他的见闻:“许多医生来向我咨询他们视力上的问题,其中不乏外科医生。眼部出现疾病却仍继续工作的医生不在少数。我认识的两位医生患有视神经多发性硬化,另一位患有眼角膜疾病,他们都仍在继续为病人做手术。”

行为失常、酒精或药物成瘾的医生到底有多少呢?瓦朗西安教授说:“几乎每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中都有吸毒成瘾、患躁狂抑郁性精神疾病、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人。不仅发生在医生身上,医院的管理人员也不能幸免。”没有人知道这方面的确切数字,人们从未发起过针对医院医生状况的全国性研究,但记者们仍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一现象在医院确实存在,并应得到严肃对待。

小医院的困局

每个法国人对身边的“本地医院”都耳熟能详,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小医院背后存在的严重问题。通常,出现大的医疗事故后,新闻报道都会对地方医院的某些职能是否有存在必要进行论战。国家深知这些机构的不足:近年来法国进行了大量的审计、报告和调查活动,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这些机构的医疗质量堪忧。

为去除医院管理弊端而进行的医院部门的必要精简主要集中在私人医疗机构,这一改革在公立医院中的力度则远远不足。1997年到2006年间,法国全国共关闭了276个地方外科医疗机构,其中只有76个属于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职能化阻力重重,法国大区医院管理处(ARH)很难劝服各医疗机构放弃自己尚能正常运转的下属部门,来自地方的压力也让ARH的行动束手束脚。尽管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些医院中的外科及妇产科等部门存在医生,设备、经费等各方面的问题,但人们都不愿意放弃就近就医的便利。

第8篇

1968年夏天,正是西方国家和苏联处于冷战对抗的高潮时期。英国国防部的生物学研究人员想知道,如果一枚充满致命细菌的炸弹在伦敦上空爆炸,散发出的细菌尘埃危险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当在实验室的房顶上进行试验时,为了防止细菌被风吹走,他们把大肠杆菌撒在用蜘蛛网缠绕的梳子上。两个小时后,留在蜘蛛网上的细菌全部死亡。但是,当把这种梳子放在房顶上的盒子里时,超过半数的细菌仍然是活的。在流动的空气中似乎有某种神秘的物质能杀灭细菌。

45年后,他们证明,这种神秘的物质就是羟基自由基。在有机分子催化作用下,臭氧和水反应不断地生成羟基自由基。不过,在空气中这种低浓度的羟基自由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新鲜空气对治病有帮助

其实,首先发现户外空气有灭菌作用的人并不是生物学的研究人员。1853年7月,俄国军队占领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1854年3月,英法联军向俄国宣战。在英军的战地医院里,伤兵死亡率高达42%的消息震惊了英国社会。受到首相赫伯特的邀请,护士南丁格尔到战地医院服务。她利用打开窗户和精心护理使战地医院的死亡率迅速地下降到2.2%。她认为,经常更新患者周围的空气能从肺部和皮肤上带走致病的臭气。1856年3月战争结束后,英国根据她的提议建成长而窄的朝阳病房,其中还有高至天花板的能上下拉动的窗子,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这种病房不仅使空气传播的病菌减少,也能快速杀灭病菌(编者注: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让后人记住她的贡献,国际红十字会于1907年设立了南丁格尔奖,奖励那些在护理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护士。)。

秘鲁首都利马有家医院既有依靠空气自然流动的老式医院构造,又有带有机械通风系统的现代医院结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那里进行实验,看看老式医院的自然通风是否能减少结核杆菌的传播。在打开医院里的灭火器放出二氧化碳后,他们测量二氧化碳消散需要的时间。实验的结果证明,老式医院的通风效率要比现代医院的通风效率高两倍。自然形成的微风是防止感染非常有效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所有的医疗保健机构都应当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通风。

紫外线能破坏细菌中的蛋白质

过去,在拥挤的城市里,肺结核病引起的死亡率大约是总死亡率的五分之一。阳光有利于肺结核病患者的康复。到上世纪初,新鲜空气和阳光成为治疗肺结核病的组成部分。

杀灭户外空气里细菌的另一种神秘物质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在到达地面上波长为200~400纳米的紫外线中,蛋白质能吸收其中波长为207纳米的部分。这使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分子受到破坏,从而引起细菌的死亡。由于人体细胞要比细菌大很多,这个波长的紫外线渗入人体细胞的距离短,不会损伤DNA引起基因突变。在打开窗户的情况下,阳光能直接射入南丁格尔风格式的病房里。因此,207纳米波长的紫外线和良好的空气流通使细菌的数量大为减少。这是南丁格尔风格式病房能减少疾病传染的原因。

明媚的阳光不可能天天有,因此工作人员在一个肺结核病房里安装上紫外线灯来补充阳光的不足。为了保护患者不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他们把紫外线灯照射的方向与墙壁成斜角向上的方式安装。这样只有病房的上半部处于紫外线的照射中。根据动物实验,紫外线灯能把发生肺结核感染的豚鼠数量从35%减少到10%。这项研究吸引了其他国家的关注,特别是肺结核和艾滋病发病率高的地区。秘鲁、俄罗斯和巴西的医院里都安装了紫外线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新的医用紫外线灯只发出207纳米波长的紫外线。

第9篇

【关键词】 监控系统;精神科临床护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管理病房,已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它改变了过去在管理上的护理人员少,监护不到位,护理技术操作不标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出现医疗纠纷无从考证的问题,实现了在管理、质量、效率上质的变化。我院自2006年10月使用自行组装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来,以监控岗位为重点,严格落实监控人员岗位职责,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电子眼”的作用,对病房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与管理,使护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序、快捷、简明,减少了护理操作的误差及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安全和工作效率。

1 监控系统的设置

1.1 全院各科室病房的监控的设置 计算机监控系统依结构可分为:摄像、传输、控制和显示记录四部分。摄像部分是在每一间病室安装摄像头,它的任务是对监控区域进行摄像,并把摄得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输部分在把摄像机发出的电信号传送到控制室,显示与记录部分把现场传来的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在监视器上显示,并同时把图像用硬盘录像机保存下来。显示器采用多画面监视可以1、4、9、12个画面进行分屏,也可同时显示16个画面影像或以全屏显示某一画面1~16。

1.2 职能部门的监控设置 总监控室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各个临床病房的大厅及走廊均设有总的监控录像。护理部是总监控系统的主要检查职能部门。在全院各临床病房的大厅门口均设置有半球摄像机,安装于室内吊顶,外形美观,摄像机隐藏在一体化的半球罩后,不易察觉。夜间值班护士长,通过总监控的画面,对全院各病房的大厅及走廊内病人的活动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发现异常可遥控云台、镜头到合适位置进一步进行察看,也可随时调整云台角度、镜头变倍、聚焦等步骤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可立即电话通知此病房,加强了护理质量的动态管理,此方法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2 监控系统管理实施方法:我院采取了三级监控系统管理方法

2.1 岗位监控人员的管理 监控岗位作为病房的重点岗位,在每日交接班时,由主班派岗确定监控岗位人员,每隔1h两人换岗1次,确保24h有专人盯监控,并且认真填写监控记录单。监控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发现病房内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或发生病人之间的争吵、打架,立即通知在走廊内巡视的护士,巡视护士马上进入病室处理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2.2 护士长对监控系统的管理 护士长每日不定时地进行查岗,以保证监控岗位人员监管到位。每周2~3次对夜班病人的睡眠情况、夜间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约束病人的情况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情况,进行监控录像的回放,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每月按时召开监控录像回放的点评会,使全科护理人员通过监控系统视频的直观教育,改进既往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强化责任心,规范各项护理操作。

2.3 护理部对监控系统的管理 作为职能科室,利用监控录像手段随时组织召开护理缺陷分析会,并提出防范措施。护理部对总监控室的录像及各科室的分监控录像,定时进行回放、察看,发现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录像及抢救、治疗非常规范的录像均进行拷贝,每3个月召开一次全院主班、护士长大会,观看录像的回放,进行讨论、分析,并对存在的普遍缺陷进行全院点评。以病人为中心,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解决实际存在问题,避免类似缺陷的再度发生,从而达到监控系统实际作用。

3 结论

(1)通过在精神科病房使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系数,使各项意外事件的发生均明显降低如:坠床摔伤、冲动伤人等。我科2008-2009年的2年间,病人发生伤人行为及欲坠床的可能而被监控岗位护士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和制止的为21起,有效地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2)监控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各项护理操作流程落实到位,保证了护理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发展。(3)监控系统的运行不仅使各项规章制度有章可循,还可使护理操作细节通过视频一览无遗。在发生医疗纠纷时,通过现场录像回放进行举证,给司法部门提供有力的证据,以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

4 体会

4.1 利用监控系统加强精神科病房的管理,严格落实监控人员岗位职责 监控岗位作为洞察病人一切活动的重要岗位,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细化的管理体系,护理人员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仅做到人在岗位,更要做到心在岗位。护士长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方法,根据监控录像,对护理人员在治疗操作、病人管理、护理观察上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护士形成良性的按章操作、规范操作行为的意识,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4.2 病房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护理安全成为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监控系统,各病房的护理人员对所管辖的病人进行持续、主动、系统地观察,及时排查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隐患,随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干预,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的防范了意外事件及护理纠纷的发生,为精神病人创造安全、高效的住院环境。

4.3 健全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信息化是21世纪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精神科医院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护理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全程监控,观察他们在治疗、服药、就餐、睡眠、活动的情况,使护理人员从原始的护理、管理方法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重点病人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活动上,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

4.4 节约人力,增强团结,提高应变能力 精神科病房长期存在护理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由于护理人员少,不能满足基本工作需要。少数护理人员在人员少、工作量增加时,只忙于具体的技术操作而放松了对重点精神病人的监护,给病人造成不安全的隐患,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发生护理差错和意外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监控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护理服务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同时,加强了班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提高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 例如2009年5月某日晚,在凌晨4点钟时,值班的有两位护士,一位看监控,一位巡视病房。此时,普通病室的一位病人趁巡回护士巡视到另一间病室时,迅速跑到重点病室,掐住一位正在熟睡的老年卧床病人,监控岗位护士发现后,迅速通知了巡视的护士,并与巡视护士配合,立即制止了此病人在病态支配下出现的冲动伤人行为,有效地杜绝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4.5 规范了精神科病房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监控录像的应用,使护理人员看到了日常护理缺陷的习惯动作与不良行为方式。随时提醒自己要严格执行护理人员行为规范,注意言行和举止,加强责任心,尽量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增强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从法律角度去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保证病人安全。

4.6 为司法部门提供有力的证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医疗事故责任举证倒置的实施,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死亡后,有权随时复印病案;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有权要求司法部门对病例即时进行封存。这样,医护人员就没有了在病人死亡后6h内补记抢救医嘱,书写病程,护理记录及病情交班报告本的时间。例如,2009年11月某日,某病房的一位男性病人在大厅吃过早餐后休息、活动,期间他站立、活动了数次,15min后此病人再次起身,在走向洗手池时,护士发现他面色异常,即上前询问、搀扶,病人随即突然倒地昏迷,护士与医生立即进行抢救,但无回天之力,病人死亡,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赶到后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实,立即要求封存病例,并毫无根据地说病人是吃早餐时噎死的,并在科室大哭大闹,不管我们如何解释,家属就是听不进去,最后科室调出了当时病人吃饭、活动、起身、倒地、抢救的录像,让家属观看,家属才认可病人是死于急性心梗。由此可见,监控系统结果及时反馈内容是何等的重要。

第10篇

关键词: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对策

在基层医院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任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共识,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1】。如何将这些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容易失控的危重病人安全转运回院内进行救治,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大课题。现就2012至2014年,回顾分析我院156例危重病人转运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了护理风险管理对策,保证了安全转运,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院前急救所有转运回院危重病人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2-86岁。其中重症颅脑外伤47例,多发伤32例,心血管疾病39例,各类中毒18例,刀砍伤15例,电击伤(包括雷电击伤)5例。其中院外死亡5例,院内转运至住院病房途中死亡2例,安全转运149例,无医疗纠纷发生。

1.2方法

回顾性调查患者接诊记录和病历资料,对出现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并询问当事人经过及原因,查找存在隐患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统计。

2转运过程中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归类(表1)。

3防范措施与对策

3.1改善硬件和设备 使用性能良好、设备优良的先进运输设备,完善急救药品物品,急救仪器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每天交接查看并签名,用后物品及时补充。运输设备和急救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安全首要条件。

3.2配备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远离医院,救护车上操作环境远不如院内,医护人员容易疲乏,加上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风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及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很难胜任长途转运危重患者工作。

3.3加强出诊护士专业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定期对急救人员加强专业急救技术培训,进行群伤急救演练,提高配合协调能力。要求护理人员熟悉车载药品,掌握急救器材、仪器使用。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使其按照规范流程运作,转运前通过病情评估,对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处理,以减少途中意外发生。

3.4急救与告知并进 尊重患者知情权,解释潜在风险,存在利弊关系及失败可能性,使用急救仪器和急救技术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

3.5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认真检查所携带药品、物品、是否齐全,仪器性能是否良好、电量是否充足,储氧设备是否良好,氧气是否充足,转运设备和工具是否良好等等。充分评估病情,掌握转运适应症和禁忌症,签好转运同意书,根据病情选择适合抢救设备。

3.6规范转运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原则,结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际转运指南》,结合本科情况制定转运方案。加强长途转运制度管理,完善转运措施及流程,维持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保证转运安全。

3.7正确搬运 合适 昏迷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颈椎骨折患者,使用颈托固定,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脊柱骨折者使用脊柱板固定,搬运时保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成轴性搬运;【2】骨折者,先固定后搬运,切忌拖、拉、推患者,采用多人搬运或用被单托起,避免再次损伤。

3.8加强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做好相应处理 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大幅波动,心率加快或变慢,呼吸加快或变慢,患者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等等,都提示病情变化,须找出原因紧急处理,本组有5例患者均因转运途中发生病变抢救无效死亡。建立人工气道者注意:(1)转运前气道清理,人工气道建立和调整;(2)转运中进行气道清理次/ 2h,持续氧气吸入。开通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防止渗漏,引起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瞳孔、呼吸变化,保持最佳,并保证治疗护理措施不间断,行之有效。

3.9人性化设计转运路线,严格交接班制度,病人转运回院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能无缝衔接主要依靠医院救治体系多能良好运作,这离不开多科室协作,相比院前急救,院内转运常常缺乏规范,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转运通道、转运工具、电梯等)、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等【3】。转运前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运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先做重要检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4】。院内应设置专用通道、专用电梯和无障碍设施。本组院内转运1例脑干出血病人在等待电梯期间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危象解除。在转运前做好科间协作工作,通知接收科室和电梯人员,做好接收准备,以免等待时间过长延误病情。转运时与医生同行,有利于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的意外。转运护士和病房护士对病情、抢救措施、用药进行床旁三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签名,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完成交接流程【5】。

3.10发挥护理部监控协调作用 危重患者院前院内转运涉及到医、护、工、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急诊科、功能检查科、病区等部门协作。护理部经常实地巡查护送时流程执行情况,听取各科反馈意见,掌握危重病人转运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院内转运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6】。

4结果

我院2012年至2014年转运156例院前急救危重病人回院,成功转运149例,5例院外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院内转运在等电梯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后送回病房2小时后死亡。另外1例是在CT检查时发生病变经抢救无效死亡。危重患者的长途转运既涉及医疗技术问题,又涉及医疗法规问题,必须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同时做好病情解析及医护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7】。我院经过认真探讨和分析影响转运危重患者的安全因素,不断完善急救流程和措施,确保患者安全转运到达目的地,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本沁,陈娟.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7.

[2]延凤梅,王江滨,张亚仙.颈椎手术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26.

[3]黄丽,荣秀华,杜建蓉,谢群芳.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3);222.

[4]关秀丽.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细节管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

[5]陈丽.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2012(5);85-86.

第11篇

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导致急性创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客观评估、治疗躁动患者对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已经与临床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因此有学者提出分级护理的概念,分级护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制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1]。本次研究中拟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探讨急诊分级护理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为车祸伤、高处跌落伤、钝器击打伤、锐器伤。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研究组平均年龄(45.2±12.6)岁,男性28人,女性2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3.6±13.7)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组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初步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分别给予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损伤类型的评价指标:(1)重度:入院时诊断为颅脑损伤、胸腹腔多发伤、脊髓损伤、开放性骨折、大出血及其他休克的患者。(2)中度:闭合性骨折、有活动性出血,但循环平稳者。(3)轻型:轻度的软组织挫伤者。

1.2.1 特级护理 (1)对于开放性骨折、大出血者,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足量的进行液体复苏,输入液体要注意晶体和胶体的比例。(2)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内分泌物,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是否有瞳孔大小不对称、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记24 h尿量和每小时尿量。(3)对于气道阻塞、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对于张力性气胸的患者,立即进行胸穿,使肺复张。(4)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肠内营养+静脉营养、抗生素抗感染。(5)怀疑内脏损伤时,立刻安排床旁B超、X线,准备腹穿包,进行诊断性穿刺,立刻进行血型、血交叉检查,做好手前准备。(6)对脊髓损伤者,搬运时注意避免脊椎旋移,防止发生医源性截瘫。

1.2.2 一级护理 此类患者病情较轻,循环呼吸基本能自主维持。因此护理重点为:(1)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安排各项检查。(2)1~2 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记24 h尿量,等各项检查完善后,送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或留观处理。

1.2.3 二级护理 此类患者损伤轻,无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平稳。(1)因此在医生开出检查单后,护士安排护工对患者护送,按急诊流程进行抽血、B超或影像学检查。(3)留观查看或转其他科室。

1.2.4 以上护理工作在护士长的合理安排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安排护士工作和休息时间。

1.3 评价标准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1.3.1 护理满意度问卷 结合参考文献[1],并依据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符合我院的护理满意度问卷,问卷由病房环境、护患沟通、急诊护理方法4项组成,问卷共计20题选择题,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_(_件)±s描述,使用Student's t 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2±7.4分、5.4±1.3天、4%),结果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依照传统的护理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时,主要依靠护士的经验和主观判定,不能发现患者潜在危险,造成随意性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1]。研究指出急诊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易造成护理资源不合理配置,如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而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资源不足,极易造成造成护士疲劳和紧张,发生医疗事故[2]。

第12篇

日前,“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市隆重召开。在这次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马来西亚伍连德博士校友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外1000多位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除了以“纪念伍连德博士”为人文主旨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之外,还以提高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学术目标,在国内外第一次将寒冷地区气候因素,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机结合,对严寒天气乃至极端的气象条件如何推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及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并从此角度出发,呼吁国内外医学同仁加大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其他影响规律。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田野教授出任执行主席。会后,本刊记者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聆听岁月,沿着先驱的步履重温历史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伍连德博士,不仅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还是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创办者与奠基者。在伍连德博士的竭力提倡和推动下,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他不仅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因此,采访一开始,作为本次“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大会执行主席之一的田野教授,首先回顾了一段尘封在岁月烟云中的伍连德博士拯救东北人民万千生命的历史往事——

田野教授介绍说,远在1910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瘟疫从俄国传入中国满洲里,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4万多人。当时的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而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清政府委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急赴哈尔滨领导抗击鼠疫。4个月后,那场吞噬了6万生灵、被认为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传染病终于在伍连德博士的领导下被扑灭。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伍连德博士不但拯救了无数生命,还将“防疫”、“公共卫生”等先进的医学科学概念首次引入中国,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我们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回顾和研讨伍连德博士史诗般辉煌的人生,重温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介绍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策略、经验和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公共卫生和心血管病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提高人类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田野教授介绍说。

田野教授感慨地说:“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聚集在昔日灾难的‘漩涡中心’哈尔滨,共同聆听历史,重温历史,分享大师的学术理念和人文精神,一起为中国公共卫生和心血管病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我们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据田野教授介绍,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为纪念伍连德博士的壮举,由我国老一辈心血管学专家、原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学创始人傅世英教授号召,由29位老教授共同倡议建立伍连德纪念馆的建议书,获哈尔滨市首届“特等优秀人民建议奖”。2008年,这一夙愿成为现实:由哈医大主办、哈医大一院承办,成立了中国首个伍连德纪念馆。“而在刚刚落幕的这次大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分别以《科学防疫,万国景仰:伍连德博士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踏海扬波,上下求索:伍连德博士在马来西亚和英国的工作和生活》、《传承精神,继往开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发展历程与伍连德纪念馆情况介绍》、《全球公共卫生管理:伍连德博士传奇》等为题,对伍连德博士的业绩进行了追思和缅怀……

继往开来,

聚焦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防治研究

缅怀先辈、正视历史,是为了激励今人更好地担负起呵护人类健康、捍卫生命安全的重责。对此,田野教授介绍说:“在伍连德前辈大医精神的感召下,‘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同仁的热烈响应,胡大一教授、霍勇教授、杨宝峰教授欣然出任担任大会主席,大会执行主席分别由我和于波教授、李学奇教授担任。同时,大会还聘请到了美国的Marie Wu教授等16名国际顾问担任海外主席团。此外,海内外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出席了会议……”

田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除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和缅怀伍连德博士的活动之外,会议还首次以提高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学术目标,第一次将寒冷地区气候因素,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机结合,对严寒天气乃至极端的气象条件如何推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及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田野教授接着说,“世界卫生组织曾的一则报告估计,近30年内,每500万人将会有超过15万人死于因气候改变引起的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171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特别是在冬季及寒冷地带,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国外学者认为,大气温度每下降10℃,总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经常性事件增加26%。当平均每日气温低于零下26.2°C时,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率将增加30% 到70%……”

田野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众所周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南北温差极大,甚至长冬无夏。作为我国最北部的寒地特大中心城市及世界三大冰城之一,哈尔滨一年之中有5个月是冰封期,冬季最低温度经常在零下三十七八度。每年深冬气温在零下19度以下时,哈尔滨地区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而显著上升,约2.7%的人口的死亡可归因于低温寒冷,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受寒冷刺激的冲击最大。临床中,由严寒所致的高血压、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血栓性疾病在黑龙江已相当普遍。其中,高血压患病率省内为25.69%,而全国平均水平仅在18.81%。”

那么,为什么在冷空气过境或在酷寒的气候环境下,心血管疾病人群容易出现“井喷”问题呢?对此,田野教授介绍说:“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遭遇过冷或过热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将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疾病甚至死亡。这其中,冠心病、心衰、血栓性疾病患者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都很差,维持自身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人的血管收缩,血黏度变稠,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很容易使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增大心血管疾病恶化的几率。以寒冷应激与心力衰竭为例:心衰是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尽管新的治疗措施不断涌现,但其确诊后4年病死率仍高达50%。受寒冷刺激,心力衰竭在北方地区患病率为1.4%,而在南方仅为0.5%。研究表明,50%的心衰患者死于猝死,这是因为在气候剧变时,血流动力学恶化和神经内分泌激活,诱导心肌缺血或突发的心律失常。专家推测,在寒冷应激导致心衰猝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及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可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此之前,原哈医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学创始人傅世英教授结合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于2011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寒地心脏病学’这一新的医学概念,使人们对寒冷地区的心脏病预防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

田野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即围绕寒地环境因素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和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病的影响规律,以及日趋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问题,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和讨论,受到广大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精彩纷呈,

各路专家纵论心血管病防治策略

据田野教授介绍,在“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上,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胡大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总医院院长韩雅玲、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黄峻等,在研讨“寒地心脏病学”之余,还就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其他问题,分别做了精彩讲座。

霍勇教授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2012年度总结”中介绍说:“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有效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是STEMI治疗的首要原则。与溶栓比较,直接PCI可以更为有效地使梗死的相关动脉早期、持续、充分地开放。然而,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还不能开展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PCI手术的比例与欧美国家有很大差距。目前溶栓在我国STEMI救治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溶栓治疗联合转运PCI的策略,将能进一步提高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成功比例。把握发病12小时内救治的黄金时间,将会大幅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

韩雅玲教授则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策略的再认识”这一问题总结说:“目前对于溶栓后早期PCI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包括溶栓后PCI的最佳时间窗,最优的溶栓及辅助药物治疗策略,溶栓后早期PCI与直接PCI的优劣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回答。再灌注的获益程度首先取决于时间,无论采取的方式如何,快速、持续、尽早地恢复梗死区域的动脉血供对于减少心肌损伤、改善临床预后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溶栓可以补偿PCI相关的时间延误,为患者赢得早期持续再灌注的时间,而PCI可以提高再灌注成功率和持续再通率,弥补溶栓治疗成功率不高及再闭塞率较高的不足。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溶栓+早期PCI可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达到优化的较为理想的早期再灌注,为STEMI患者带来益处,值得广泛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副主委李为民教授就“顽固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问题做了精辟的总结:“目前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种介入治疗方法。一种是肾脏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其能有效控制顽固性高血压,但其适应症、安全性及远期预后等问题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另一种办法是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这种方法对顽固性高血压总体来说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低的降压方案,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李为民教授同时也指出:“目前的研究证实,压力反射激活疗法前景非常可观。随着装置和植入技术的进步,尽管近期仍需外科手术将其植入,但是此操作是微创的,同安装永久起搏器一样安全。系统的自主调节效应和可逆转性使BAT system在理论上是优于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的。”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在“充分重视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治”的报告中呼吁:“近年来,遗传性心律失常逐渐成为引发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危害极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学科建设,

率先建立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2013年1月20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外宣布:在黑龙江省卫生厅的指导下,联合黑龙江省急救中心,该院率先在黑龙江省建立了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当天,哈医大一院胸痛中心由霍勇教授揭牌。

记者问及此话题时,田野教授介绍说,胸痛中心是指采用先进的医疗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利用“扁鹊飞救”系统将120抢救现场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肌钙蛋白、血气等生命体征数据,现场的视频、救护车运行轨迹信息通过3G或卫星信道实时传到中心医院监控云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让中心专家与120抢救现场医护人员,或基层医院的医生的协同救治,早期诊断,为院内救治准备赢得时间。当明确诊断时,立刻启动心内科导管室,120救护车绕行急诊科直接将患者送进心内科导管室。

田野教授进一步诠释说:“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的建立,实现了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患者的院前时间,为患者赢得了黄金抢救时间,开创了黑龙江省胸痛急救的新局面。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院内资源,优化流程,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将缩短抢救时间30分钟以上,提高区域整体救治成功率,使患者得到更大获益,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并将大大改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衔接,实现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信息共享,协同救治,共同提高,这必将提升区域整体救治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人民。”

另据田野教授介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于1952年由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傅世英教授创建,上世纪50年代参与建立国人心电图正常值数据库,开展心导管检查技术;1959年至今进行了5次黑龙江省高血压普查;上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省内第一台体外心脏起搏器及直流电除颤器,建立CCU病房; 1981年成为首批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黄永麟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术;1993年开展心率变异性分析等无创电生理工作。1995年孟繁超教授开展了先心病、周围血管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1997年李为民教授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2004年普遍开展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该科历经60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科室已有9个病区,387张床位,包括4个冠心病病房、2个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病房、1个先心病与外周血管病病房、CCU及心内科综合病房,年完成PCI例数3000余例。现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卫生部黑龙江省冠心病介入质控中心,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心电诊断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及黑龙江省电生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田野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近几年来,我科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逐步增加,2011年完成2623例,总例数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总手术例数的四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五。我们较早引进了非接触型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房速、房颤及特殊部位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年射频消融术近500例,起搏器年植入近200例。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年治疗例数2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年急诊PCI例数400余例,且90%为经桡动脉入路完成。2012年卫生部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我们心内科作为全国首家开展单位,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位,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采访到最后,田野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伍连德博士纪念大会暨第三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上。他透露说:“作为伍连德博士的诞生地,马来西亚槟州代表团专程赴哈尔滨参加会议。在此期间,马来西亚槟城医学院还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意向书,具体内容有:两校公共卫生学院在科研项目、研究生公共卫生课程等开展全面合作;两校互相接收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程及实习;两校间计划联合建立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并共同促进东西方医学教育发展……”

田野教授最后阐述说:“传承和延续伍连德博士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重温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介绍国际先进的公共卫生策略、经验和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公共卫生和心血管病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是本届大会的主旋律;会议也因伍连德博士巨大的感召力而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