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时间:2022-05-10 02:4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第1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以下简称服务券)的管理,保障城镇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下发的《*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服务券是指在我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滩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范围内,由辖区政府统一为城镇居民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有价凭证。服务券不得兑付现金、实物,不找兑,不得买卖,不办挂失。

第三条市、区卫生局、财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服务券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区政府成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内,负责本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券使用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做好对城市居民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街道办事处和本办法第二条范围内的乡镇政府(下同)负责辖区内人群的调查摸底、分类统计和服务券发放对象的确定,负责服务券的申领、发放和宣传工作。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做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宣传工作。

第二章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服务券分为四种,分别为儿童保健券、孕产妇保健券、妇女保健券、重点人群保健券。

第八条服务对象:

(一)儿童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0--3岁儿童;

(二)孕产妇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孕产妇;

(三)妇女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35--60岁妇女;

(四)重点人群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老年人、低保对象、残疾人。

第九条服务内容:

(一)儿童保健券:新生儿家庭访视和健康检查2次;0--1岁儿童每年健康体检4次,1--3岁儿童每年健康体检2次,6个月--3岁儿童每年做一次血红蛋白测查;提供儿童保健指导。

(二)孕产妇保健券:产前检查4次(孕早期1次,孕中期1次,孕晚期2次),产后访视2次。

(三)妇女保健券:每年提供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生殖保健、更年期保健知识及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每2年提供一次妇女病普查,包括宫颈防癌涂片、内外生殖器检查、白带常规等。

(四)重点人群保健券:每年提供健康管理,开展重点慢性病筛查与病例管理。每2年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包括:全身体格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查。

第三章印制与发放

第十条服务券是有价凭证,由区政府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样券见附件2),区财政局监制。服务券须注明券种、面值、有效期、编号、服务项目。服务券每年印制的数量依据调查的服务对象人数确定,服务券印制后的数量、价值金额要准确登记备查,服务券印制、发放所需工作经费由区财政局解决。

第十一条服务券面值:

(一)儿童保健券,面值10元。

(二)孕产妇保健券,面值12元。

(三)妇女保健券,面值20元。

(四)重点人群保健券,面值28元。

第十二条服务券有效期:

儿童保健券、孕产妇保健券有效期为一年,具体时间从发放服务券之月起向后顺延12个月;妇女保健券、重点人群保健券有效期为两年,具体时间从发放服务券之月起向后顺延24个月。

第十三条服务券的编号由区行政区划号码(6位)+识别码(1位)+自然数码(6位)构成。识别码由1代表儿童保健券,2代表孕产妇保健券,3代表妇女保健券,4代表重点人群保健券,具体号码由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第十四条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服务券的申领和发放,发放时须填写发放登记表,实行发放者和领取人双签字,发放服务券不得设置任何附加条件。

第十五条服务券实行双印鉴制,必须加盖区卫生局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用印鉴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服务券按享受服务条件发放,一般是一人一券,但具备享受两种或以上服务条件的服务对象,可同时申领两种或两种以上服务券。服务券发放给服务对象本人或监护人,服务券仅限于具备享受服务条件的服务对象本人使用,不得转送其他人使用。

第四章使用与结算

第十七条服务对象凭服务券,在领取服务券的街道范围内区卫生局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自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享受相应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保健券、妇女保健券仅限于在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

第十八条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区卫生局按以下条件确定:

(一)已取得*市卫生局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

(二)取得区卫生局核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经卫生局考核达到一星级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一星级)标准。

第十九条区政府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各街道范围内,公示本街道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为服务对象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并收回服务券,填写服务券登记一览表和相应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表格,并通过*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软件管理系统上报相关服务信息。

第二十一条服务券的结算实行考核拨付制,每半年结算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收回的服务券汇总上报区卫生局,根据考核结果,由区财政局按服务量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第五章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区卫生局按照《*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服务券的考核评估细则,加强对服务券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

第二十三条区政府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服务券宣传、印制、发放、使用、兑付等情况的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区政府成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委员会,绩效考评委员会由区卫生和财政部门代表、公共卫生专家、社区居民代表按各占1/3的比例组成,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服务券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评。

第2篇

一、开展清理家园活动

为迎接两会的顺利召开,组织社区保洁员开展清理家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保洁员共计清理垃圾杂物等高达2于吨,从而净化了社区的卫生环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这次以开展清理家园为主题的活动中,增强了保洁员们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尽职尽责的完成好社区的保洁工作,有效的提升了社区保洁工作的服务质量。

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之际,为使社区的卫生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喜迎国庆的人们在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中晨练、唱歌、散步、交谈······做到干干净净迎国庆。我要求保洁员对社区的卫生死角,楼道,楼门口,扶梯,窗户等地进行彻底打扫和清洗,对完成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对完成质量进行评比。绝不走形式走过场,高质量严要求的完成了这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二、全年开展多次灭蟑、灭蝇活动

xx年是传染病多发的一年,从世界卫生组织到我国卫生组织都非常重视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作为国家和社区的基层卫生工作人员,深知自己工作在第一线的重要性,抓好社区卫生环境工作从基层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此,我先后多次组织了在社区开展灭蟑、灭蝇活动,每次的入户率都是高达90%以上。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为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我安排社区保洁员对筒子楼,车棚、垃圾站、卫生死角等容易孳生细菌地方进行每月至少两次的喷药和消毒工作,重点消除蚊蝇,传染病等隐患的再次孳生。

三、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工作

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广泛开展卫生健康宣传工作,普及卫生知识,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是我的职责。xx年4月份,组织开展了以“爱国卫生活动月”为主题的卫生宣传活动,通过普及卫生知识、开设健康讲座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个人卫生意识,城市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卫生意识。

四、加强管理 及时改进

为创建和谐社区,保障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以服务社区,环保社区,健康社区为宗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落实各项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满意度,使社区卫生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我坚持做到每周定期巡逻检查社区的卫生环境,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清理和整改,杜绝各种卫生隐患的发生。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54-0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自2009年9月开展至今已一年多,为了深入了解临泉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健康教育项目工作开展情况,2010年11月15日~12月25日期间,临泉县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40个基层卫生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健康教育督导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1.1调查对象:全县31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关镇下属2个分院、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40个基层卫生单位。

1.2 方法:按照《安徽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标准进行。调查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个项目年上述40个卫生单位健康教育项目执行情况,。

1.3 调查内容:宣传栏设置;健康教育处方使用;卫生宣传主题日宣传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专兼职人员;必备宣传器材配备等。

2 调查结果

2.1 宣传栏设置:按照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4m2、村级(含社区卫生服务站)2m2要求,调查上述40个单位全部达到规定面积。宣传栏内容更换38个单位均达到半年4次要求;两个新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更换一次。

2.2健康教育处方:调查上述40个单位有38个单位印有14种及以上健康教育处方,其中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1种健康教育处方;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4种健康教育处方。

2.3 卫生宣传主题日宣传活动开展:40个卫生单位中,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开展5次宣传活动;三个社区服务中心开展2次宣传;三个服务站均未开展活动;33个乡镇卫生院(分院)只有9个单位开展了12.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其余24个乡镇卫生院均未开展宣传工作。(方案要求全年不少于6次)

2010年9~12月卫生主题日宣传活动开展统计

2.4 健康教育讲座:调查对象的 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个开展健康教育讲座6次;一个开展了4次;一个开展2次;一个未开展;三个服务站有两个未开展,一个开展2次。33个乡镇卫生院12个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三个开展2次。其余均未开展讲座活动。(方案要求全年开展12次)

010年9~12月份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统计

2.5 影像资料:县城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个服务站有6种以上健康教育DVD光盘外,其余37个卫生单位均未配备影像资料。

2.6健康教育人员配备:40个单位均配备了2名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3 讨论与分析

3.1 业务技能偏低:调查显示,临泉县基层卫生院虽配备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但业务水平总体偏低,大部分人员是长期从事防保工作,亦就是有预防接种人员一人多职,成了万能人员和万金油工作者。

3.2 职能未及时转变:乡镇卫生院个别主要负责人和卫生人员未能及时从以药(医)养医转变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思想陈旧,跟不上卫生改革的步伐,不少医务人员还是认为医院就是治病为主,没有把公共卫生服务放到重要位置。

3.3 不能用活项目资金:乡镇健康教育人员开展宣传或健康教育讲座后,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挫伤了积极性。甚至一些院长不知道项目钱怎么花,没有充分利用好项目资金。

第4篇

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它是“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目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人群,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模式。”

残疾人作为社区的重点人群、弱势群体,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康复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但有利于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更全面地发展。通过这几年在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工作上的体会,来谈谈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提供医疗资源:残疾人康复是一项长期、费时而且效果不明显的工作,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需要由康复技术、健康教育、上门服务、经费设备、医疗救助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条件。运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康复,应用适宜技术,提高康复质量,为残疾人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康复服务。

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每一位残疾人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包括每个残疾人的伤残程度、家庭状况、康复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心中有数。真正做到打开档案能一目了然。

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具有独特的功效:社区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让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康复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树立自我康复意识,然而实际的工作中,不难发现,自身的残疾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这些困难面前,很容易产生孤僻、自卑感,这往往使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面前会异于常人,所以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残疾人身体康复问题,更关键在于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为残疾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训练、保健知识等等。同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真诚的关心他们,尽心竭力的帮助他们,使他们接受我们,信任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些医学康复知识对于我们并不难,利用自身医学优势作为拉近与残疾人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享有康复服务。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功效,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工作的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提供康复技术指导:在提供医疗资源、建立健康档案,让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同时,也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技术指导,在社区中,肢体功能障碍者,以偏瘫最为常见,为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应该尽早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而这个工作,就需要社区康复医生去做。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 早期发现精神疾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都有很大的帮助。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0~6周岁儿童保健管理,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发现脑瘫、孤独症和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进行智力和生长发育测评,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对降低残疾的发病率有很大的帮助。

社区卫生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服务: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基础,对于脑梗后出院的患者,很多人往往因为文化、经济方面的原因,没有进行后期的康复工作,还有需要较长期维持性康复的患者(如偏瘫、严重的骨关节病……)。这一部分人在社区残疾人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社区卫生服务康复的优势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廉的康复服务,将这些不能到门诊康复的患者均安排入户康复,以保证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人人得到康复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为康复服务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大力宣传、普及康复知识是开展社区康复的思想基础,推动社区康复和使居民接受康复都要以提高对康复的理念和知识为先导。定期为残疾人举办康复知识讲座,并通过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意义、残疾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目前,主动要求和愿意接受康复的居民正在不断增加,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基础建设。

中医药康复适宜技术在社区的推广和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蒸等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对社区康复及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简、便、廉、验、效的中医康复,让社区居民及残疾人很容易接受,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的地位

勿庸讳言,就过去和目前的现实而言,在实现残疾“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其所处的地位与其所可以发挥的功能极不相称,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新的卫生服务体系,正处于起步发展时期,为给社区卫生服务以适当的地位,使其能充分发挥其保健功能,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社区康复环境。1在“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过程中,要给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以足够的重视。2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来实施的,要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给予必要的康复知识培训,以使康复工作能贯穿于各项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之中。3要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及其社区康复的促进作用。

当然,要获得真正的地位,还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努力,在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中真正体现出来,让领导和群众都真正能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康复服务工作能变成社区残疾人真正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才会有巩固的地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在目前的现状下,必须勤于思索,努力工作,用“有所作为”来争取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地位。我们相信,通过“上下求索”,共同奋斗,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过程中,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占有适当的地位。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如何开展社区康复,使康复切实能进社区、服务能到家庭,能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务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满足不了居民的康复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社区康复体系尚未普遍建立,以及人们的康复意识薄弱,但目前特别是缺乏专业人才,或者是专业水平不高,尚无法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针对这样的问题,从开展社区康复多年的实践中谈谈发展康复服务几点建议:1通过几年来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上,引发出一个沉重的思考:人们的康复意识薄弱,特别是残疾人对社区康复的概念知之甚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力开展社区康复知识普及工作势在必行。2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应持续、有步骤、分阶段、有目的地实施,仅一、两次是不够的,应该深入持久地搞下去,以点带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3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4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如何规范化,如何制定中国特色的社区常见伤病康复的适宜技术。5社区康复的场地和设备配置如何规范。⑥家庭康复员的培训问题。⑦希望新闻媒体做大力的宣传,使社区居民懂得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永禧,焦志强,程志馨,王宁华,张晓林,徐素英,陈春铁.关于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探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10.

第5篇

近年来,我镇的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镇儿童免疫接种率95%的目标,免疫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连续十几年无病例报告。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不断增多,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无法落实已成为影响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对象与指标

1、对象

本方案中的流动儿童指户籍不在居住地的外省和本省外县(市、区)7岁及7岁以下儿童。

2、指标

(1)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建卡(证)率100%。

(2)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完成免疫规划“七苗”单苗接种率≥90%。

(3)连续居住≥1年的流动儿童完成免疫规划“七苗”单苗接种率≥95%(以镇(乡、街道)为单位),“七苗”全程接种率≥90%。

(4)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免疫预防知识

和免疫服务信息知晓率≥95%(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知晓儿童出生后有必要接种疫苗及能够提供免疫接种的服务场所,并能列举出国家纳入免疫规划实施免费接种的2种以上疫苗。

(5)在本辖区出生的流动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100%。

二、措施和方法

1、加强部门合作,加大预防接种工作力度。

镇政府将加大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人员培训,保证常规免疫运转和冷链设备建设,做好全社会动员和宣传工作。

卫生、公安、教育、建设、妇联、计生、社区等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实施流动儿童资料信息共享,共同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适龄儿童发现率,及时协调解决流动儿童免疫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在流动人口办理申报暂住证时,询问并登记7岁以下的儿童。并在暂住证上粘贴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免疫接种温馨小贴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一次对登记的名单进行核实和建卡。

2、开展主动搜索、现场建卡,及时掌握目标人群。

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作为免疫规划的重要工作,继续实行流动儿童现场建卡制度,积极探索其他流动儿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区、镇、村三级工作组织网络,发挥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作用,开展主动搜索,提高我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每月一次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并将儿童情况登记到《流动儿童摸底调查登记表(村级)》(见表1),同时为未建卡儿童现场办理“预防接种证”,每月将“登记表”及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填写《流动儿童摸底调查及接种情况登记表(乡镇级)》(见表2)并通过镇委托村(居)委会开展流动儿童现场建卡工作。

3、加强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

(1)镇政府积极鼓励开展“同乡教育者”模式的探索,支持“同乡教育者”队伍的建设。在流动儿童家长(监护人)中选择态度积极并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同乡教育者,鼓励他们以适合该人群的方式,通过一对一或多个同乡之间的交流,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开展教育活动和发放宣传品。

(2)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举办一系列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讲座和“面对面”交流、发放小型宣传资料(如折页、张贴画、小画册、录像带、光盘等)等方式开展预防接种的健教宣传。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社区及医院妇保、儿保门诊张贴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与产科及妇科门诊相互配合,及时对孕产妇面对面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积极开展系列“妈妈班”培训计划,提高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和免疫接种人员宣传交流水平。

4、加强对人员的培训。

镇政府定期召集村级联络员例会,加强对联络员培训,指导其开展工作;发现并培训适宜的同乡教育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大型免疫活动时对调查摸底、接种等工作人员的培训。

5、依法实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教育部门要做好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管理工作,尤其要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管理工作。幼托机构、学校在办理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入托、入学时要开展查验接种证工作。对无证或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及时通知儿童家长(监护人)进行补证(种)。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应每半年掌握辖区内开设的幼托机构、学校情况,尤其是掌握民办的幼托机构,并将掌握的信息及时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民工子弟学校督促外来儿童进行补证(种)工作。

6、保障经费,落实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奖励政策。

镇政府保障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的奖励经费,切实将经费落实到实处,推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奖励按照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或社区医生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放,现场建卡一名儿童给予2元奖励,在其管理下完成全程基础免疫一名儿童给予10元奖励;同时,每年对各村(社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对考评优秀的单位或个人予以适当奖励。

三、职责分工

1、镇政府:

(1)根据《区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管理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镇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并形成文件下发到各村和有关单位。

(2)每月开展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培训,一年两次组织村公共卫生联络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专题培训,组织、召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现场建卡工作。

(3)掌握辖区内幼托机构、中小学校数量及入托入学儿童人数,尤其是民工子弟学校数量级每年招生人数。组织协调教育、卫生部门开展春秋两季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4)对村级流动儿童管理、现场建卡工作、幼托机构和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进行督导及考评。

(5)积极鼓励开展“同乡教育者”模式的探索,支持“同乡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组织各行政村至少发展一名同乡教育者。在4月25日计划免疫宣传日及其他宣传日组织卫生、计生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宣传活动。

2、村公共卫生联络员:

(1)负责掌握和提供辖区流动儿童底数、变动信息,及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

(2)每月两次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入户调查,对未办理预防接种卡的儿童给予现场建卡,每月28日前将流动儿童变动情况(附表1)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向责任区内预防接种对象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做好宣传动员,督促儿童前来接种;

(4)参与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应急接种活动的组织、动员、调查摸底、宣传教育、通知接种等工作。

(5)在村流动人口聚集处刷制一条以宣传预防接种为内容的上墙标语。

(6)每年至少发展一名“同乡教育者”,参与摸底、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每月收集村级上报的流动儿童信息资料,及时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安排接种工作。及时对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和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的儿童给予补种。

(2)指导幼托机构和学校开展接种证查验并培训;收集、汇总学校查验接种证资料;及时对无证或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给予补证(种)。

(3)每两个月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工作,掌握流动儿童变动情况;每月向区疾控中心上报流动儿童摸底调查及常规免疫接种报表,并于每年6月、12月按要求填写《省流动儿童调查统计报表》上报区疾控中心。

(4)负责对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的技术指导;每两个月对村联络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和评估,并形成督导小结。

(5)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规范(实行)》要求,做好疫苗和冷链管理,实施预防接种和金苗系统信息化操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服务站之间建立镇级与村级的两级信息化网底建设,实现服务站与接种门诊之间儿童信息的动态交换。

4、派出所:

(1)各流动人口管理处在办理暂住证时在封面上粘贴“温馨小贴士”,小贴士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询问并登记7岁以下儿童(附表1),登记表每月28日前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每年年底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当年人口、出生、死亡等信息。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康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88-01

在发达国家,社区康复体系建立已经非常完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较为全面,尽可能的在社区医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当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满足不了患者的康复需求或病情发展不良时,可由基层医院转移到上级医院治疗,经过层级的医疗干预的,能够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1]。康复医学的概念及运营模式是在20世纪80 年代引入中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摸索发展过程,我国的社区康复工作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认识到,由于我国社区的康复工作发展时间较晚,同时受我国经济水平及大众对康复工作的认识接受程度较低而制约其发展,社区康复工作尚存较多的工作有待完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统计观察的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本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能够覆盖的长期居民人数约为4万人。均为建院10年以上的卫生服务中心。

1.2 方法:收集本地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工作的情况,统计康复科室设置、医护人员配置、患者数量等。

2 结果

2.1 统计此1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科设置情况,如表1:

2.2 在4家设置有康复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约50%的医护人员为初级职称,康复科的门诊量由每月的5人次提高到60次左右。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服务的现状

(1)社会大众对社区康复的认识有存在不足,对社区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对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停留在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及精神抚慰等方面。而我国建立社区康复工作的目的是凭借社区的医疗资源承担从人群的残疾普查、身体伤残的预防以及医疗康复等工作[3]。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如:医疗方面的需求: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认知能力的改善;心理行为的调整适应等。此外包括: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需求等。概括而言现阶段社区康复机构缺少: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才,由于从业人员对康复概念认识模糊,康复的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人们对康复工作的接受程度,从而制约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2)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尚未建立,社区康复经费短缺。国家财政拨款金额有限,而需要康复的患者多为贫困人口,为康复患者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资金的就越多,导致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

3.2 摆脱社区康复服务发展不良的状况的建议

(1)加大对社区康复中心建设的资金的投入情况,确保康复中心正常开展业务的必备条件。调查显示:社区康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远小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康复费用,并具服务覆盖面广泛。社会应在保险政策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按照人群的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将康复期的患者有效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有效进行医疗资源的调度及分配。

(2)加强社区居民的康复教育工作,据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康复工作对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没有参与社区康复治疗或未能坚持社区康复治疗,使患者措施最佳康复治疗时期[4]。究其原因是由于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及健康教育的工作,使广大的居民没有对社区康复工作产生重视。因此,现阶段,加大对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工作,提升人们对康复的认识、普及常见的康复知识等,是现阶段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3)提高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

对比观察康复科室的从业人员与临床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结果可见,康复工作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的康复从业人才。科室的部分工作尚需依托全科医生或护理人员,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人才梯队。此外,在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岗位工作制度及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为解决人才匮乏及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从高校大量引进康复专业的高材生作为康复科的新生力量,并加强岗位工作的培训力度及频率,使新生力量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康复科的中坚力量,规范社区康复工作,提升康复工作质量,提高康复工作对居民的影响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金声,黄永禧,李和兴,田园,张茜,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6)

[2] 孙启良. 抓紧社区康复人才培训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01)

第7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社区首诊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13-03

社区首诊有助于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积极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表明社区首诊制度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个方向{1}。2014年5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确定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南充市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城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分级诊疗制度,而分级诊疗制度以“社区首诊”为核心。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区首诊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社区首诊在新试点城市――南充市推行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社区首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情况

社区首诊是一种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制度。除急诊外,去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经过社区全科医生的转诊{2}。社区首诊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还能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利益相关者:就诊人群(居民)。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体和群体看作是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3}。

一般而言,制度变革的目标人群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是指涉及制度变革执行的人群和机构,如管理者、卫生机构、服务提供者等和制度有关的群体。完整的社区首诊是由四大主体共同参与――政府(管理者)、医疗保险机构(组织方)、居民(需方)、医疗服务机构者(供方),这四大主体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如图1),形成了一种三角四方关系。因此结合利益相关者定义,将社区首诊制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确定为:就诊人群,次要利益相关者确定为: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者{4}。

由图1可以看出,政府作为社区首诊的“宏观调控者”,以立法、规划、拨款、监督等各种方式影响着社区首诊。政府与其他三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的监督和管制。

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组织方,在制定医疗保险制度时可以通过付费方式和报销比例的档次来影响供方的行医行为和需方的就医行为。

医疗服务机构者作为供方,其行医行为受需方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管理方和组织方的补偿机制、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和卫生监管政策、第三方付费的影响。

居民是社区首诊的目标人群,是社区首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居民作为需方,就医行为受供方的服务能力、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还受到管理者的监督、组织者制定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实施社区首诊会对居民主要带来两大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变就医习惯。社区首诊实施后,居民患病时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这就需要居民改变无论大病小病都直接去大医院的就诊习惯,并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实行政府采购零差价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极大地节省居民的看病费用。第二,居民从大医院获得的医疗服务得到改善。经过社区首诊的分流,极大地缓解了医院的诊疗压力,转诊到医院的居民获得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5}。

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区首诊情况

实施社区首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服务能力包括服务数量、服务内容和质量。《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2002年的8211所到2012年的33,562所,11年间增长了4倍。但从诊疗人次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诊疗量(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诊疗人数的比例2008―2012年依次为8.6%、11.1%、13.4%、14.4%和14.6%。在整个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偏小。

根据全国社区首诊的情况,我们对社区首诊新试点城市南充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南充市中城、新建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年龄≥15岁,且在本社区居住一年及以上的居民。于2014年11月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为93%。从调查数据中发现,社区首诊在居民中存在知晓率比较低,接受度不高等问题。

(一)社区首诊的知晓率低

在307个被调查者中,33%的居民听说过社区首诊,67%的居民没听说过;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被调查者社区首诊概念的了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二)社区首诊的接受度不高

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在自感病轻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的居民只有24.8%;在自感病重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的居民仅有4.3%,而选择医院作为首诊机构的居民却高达92.7%;当被问及“除特殊人群(70岁以上老年人、0~3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急危重症患者)外,都需要到社区首诊再自主转诊的政策”是否可以接受时,仅有17.8%的居民表示完全接受,29.3%的居民表示勉强接受,42.4%的居民表示不能接受。详见表2。从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社区首诊接受度不高。

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居民自感病轻时首诊机构的选择情况、居民自感病重时首诊机构的选择情况,居民是否接受先首诊再转诊的政策做交互分类,并进行卡方检验,其中,年龄与自感病轻时首诊机构的选择情况的选择有统计学意义(X2=22.689,P=0.03)。

当生病时,48.6%居民愿意到社区首诊,51.4%居民选择不愿意到社区首诊。调查居民不愿选择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对医务人员技术不放心;常规设备不足,医疗药品不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限,导致居民对社区首诊接受度不高{6}。

三、提高主要利益相关者社区首诊意愿的运行机制实践路径

提高主要利益相关者社区首诊意愿,实现社区首诊的目标和任务,需要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这套运行机制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为社区首诊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激励机制提高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制约机制则保证社区首诊规范、有序进行{7}。三种机制共同推进社区首诊在南充市的顺利实施。

(一)社区首诊保障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1.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才――人才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首诊的根本。只有在有效的、足够的人才保障的前提下,社区首诊才能有序进行。调查显示,居民不愿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第一的是对医务人员技术不放心,社区首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南充市的社区首诊面临接受度低的问题,与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可以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 “外引”主要是引进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能提高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民众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内培”主要是对在岗的医疗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也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提供人才保障。

2.加大社区首诊宣传力度――信息保障。调查显示,社区首诊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知晓度不够,同时宣传工作的不到位,许多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置不是很清楚,最终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卫生资源的浪费,也并没有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要加强对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可进行“网上网下”两种宣传。“网上”主要是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等;“网下”主要是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加强对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居民了解社区首诊,帮助居民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良好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首诊的接受度与认可度,这就为社区首诊的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制度――政策保障。社区首诊保障机制的建设,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撑。作为试点城市的南充市,政府应在国务院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指导下,制定符合南充市实际情况的政策,从而更好地为南充市居民的健康服务。一是对南充市的社区卫生资源总量标准进行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床位规模提出量化指标,比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10张,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二是对南充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面布局,对其建设数量和规模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居民能得到充分的医疗服务;三是可以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居民医保政策宣传、参保登记、保费收缴、手册发放等扩面工作,旨在形成“参保缴费在社区,看病首诊在社区”的居民医保工作新模式,{8},可以为南充市社区首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保证社区首诊的有效实施。

4.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财政保障。调查显示,南充市居民不愿选择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对医务人员技术不放心,常规设备不足,医疗药品不足,政府财政投入是提高社区首诊意愿的基础保障之一。无论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是采购药品,还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都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投入,但政府的财政投入经费必须与南充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医疗服务的保障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在不影响其他部门发展的前提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保持其持续发展。

(二)社区首诊激励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ERG理论,人们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当人们生存的需要,即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后,成长发展的需要,即精神需求就提高了,在激励中就占主要地位了。若只是一味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忽略人们的关系、成长需求,必然在激励过程中得不到激励应有的效果。只有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时满足与之相适应的关系、成长需求,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留住人才,必须首先要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如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其次再满足人才的成长需求,对人才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指导,达到他们自身职称晋升、职位晋升等的需求满足。

2.医疗保险政策激励。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政策不仅可以诱导居民改变直接去大医院就医的行为模式,从无序的就诊转向社区首诊,还可以帮助居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就医习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提高社区医疗保险报销额度,可以适当拉大与在大医院就医的报销比例,以此激励居民,尤其是在自感病轻时,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选就医机构。

(三)社区首诊制约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1.医疗保险政策制约。医疗保险政策既能激励居民的就医行为,也能制约居民的就医行为。实行差别化报销政策,对于社区首诊的居民,在医疗保险报销时,便能顺利报销且报销的额度较大,降低了居民的看病成本;对于直接去大医院就医的居民,在医疗保险报销时,报销额度很小甚至不予报销,这就增加了居民的看病成本。看病成本增加,这样势必会让居民改变直接去大医院就医习惯,增加居民的社区首诊量。

2.监督制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医行为进行监督,保证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居民作为社区首诊的需方,对于在首诊过程中不满意的方面,可以直接写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意见箱,或者政府意见箱。卫生行政部门也要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确实达不到要求的不可再冠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9}。对医保机构进行监督,社区首诊需要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加强对医保机构的监督,保证制定出符合社区首诊发展需要的医疗保险政策,以此加强对社区首诊的支持力度。

注释:

{1}姚卫光,林宇群,钟文博等.广东省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4,28(9):602-606

{2}马金姝.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2):151-153

{3}(美)弗里曼(王彦华,梁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问出版社,2006.

{4}陈爱云,刘俊荣.社区首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8):30-33

{5}蔡怡嘉.社区首诊制建立及其发展的策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

{6}夏晓红,任毅,杨晓彤等.居民社区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充市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5(10):619-622

{7}王高玲.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87

{8}丁小胡.社区首诊促进医疗医保双赢的政策路径[J].中国医疗保险,2013(5):51-52

{9}王隽.我国社区首诊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33

第8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利用;影响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简、便、效、廉等特色为人们所信赖。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将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充分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既丰富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又促进了祖国医学的繁荣和发展。对社区服务中心来说,利用人力、技术优势进入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医药进入社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特色服务,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又改善了广大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1]。本研究从需方即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居民在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改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相关建议,为提高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加强中医药进社区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所选调查对象均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常住人口,年龄在15岁以上,且具有完全回答问题能力的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1.2调查内容2011年5-9月,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本街道33个居委会抽取10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按照常住人口名单随机抽取55人共550名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居民中医服务利用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及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的知晓和利用情况等内容。由调查员发放问卷,居民自行填写,填写困难者由调查员询问后代为填写,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7份,有效率为95.81%。1.3研究指标定义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经接受过任何一项或几项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居民定义为“利用者”;没有接受任何一项中医药服务的居民定义为“未利用者”。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利用率: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得由工作人员提供的中医药服务即为利用服务,利用社区中医药服务的人数与调查人数的比例即为利用率。1.3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经过专家论证,调查员由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合格后参加此次调查。调查现场均设有项目复核员,对每份问卷当日进行复核,发现有缺漏或不完整的项目及时再次询问并及时补充。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合格的问卷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分别录入数据后进行一致性比较,修改错误录入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本次共调查527人,其中男性221人(41.9%),女性306人(58.1%);15~35岁97人(18.4%),36~59岁201(38.1%),60岁以上229人(58.1%);已婚445人(84.4%),未婚66人(12.5%),分居5人(0.9%),离异8人(1.5%),丧偶3人(0.6%);小学及以下142人(26.9%),初中182人(34.5%),中专或高中89人(16.9%),大学及以上114人(21.6%);医疗支付情况:城镇职工医保434人(82.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9人(11.2%),离休干部医疗保险8人(1.5%),其他或自费26人(4.9%);月人均收入情况:1500元以下58人(11.0%),1500元~3000元249人(47.2%),3000元以上220人(41.7%)。2.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利用情况2.2.1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中医药服务知晓情况。调查显示,有94.1%的居民知道所在居住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有4.1%的居民不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有1.8%的居民说不清。2.2.2最近1年利用社区中医药服务情况。在527名调查对象中,利用过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的有256人,利用率为48.6%。最近1年居民利用中医服务1次、2次、3次、4次、5次、6次及以上的居民分别为78人、66人、51人、33人和28人,分别占30.7%、25.8%、19.9%、12.9%和10.9%,见表1。2.2.3就诊目的。71.1%的居民就诊的首要目的是配药,只有28.9%的患者是治疗及其他,见表1。2.2.4选择就诊地点原因。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的第1位原因是就诊方便,占26.1%,其次为价格合理、环境好和熟悉医生,诊疗水平高及其他较低,分别占12.5%、1.1%,见表1。2.2.5居民接受中医服务项目情况。本次调查显示,居民接受中医药服务项目居前3位的分别是中成药、中药饮片和针灸,分别为48.8%、14.1%和10.9%,见表2.2.3影响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利用情况单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医疗支付方式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利用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是中国卫生服务的特色,要发挥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在全民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优势和作用,首先要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同时须加强中医药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覆盖面和利用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居民对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各方面的满意度[2]。3.1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知晓度较高调查显示,绝大数居民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服务,说明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区卫生中心进社区工作的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已被广大居民知晓。3.2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度偏低从居民利用中医药服务情况来看,社区居民利用率为48.6%,可能与部分居民在患病时并非首选中医治疗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有关。而在就诊患者中以配药为目的达到71.1%,说明居民虽然对中医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色缺乏正确认知,多数人认为中成药可替代中药治疗,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和利用,引导居民合理使用中医药治疗手段。从接受服务种类来看,居民接受社区中医服务占前3位的是中成药、中医饮片和针灸。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拓展中医服务项目,降低中成药的比例,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养生、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养生及保健等功能建设存在较大的缺失,应积极推进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3]。3.3不同年龄、教育程度的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率不同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显示,年龄较大者、受到教育程度低者更倾向利用中医药服务,这与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几率增加、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有关,而中医药服务的方便和价格低廉等优势也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总之,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色[4]。有研究表明,公众更倾向于选择获取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医药知识[5]。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抓住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展立体化宣传,提高公众对中医的重视度和信任度,通过采取拓展中心项目、中心服务内涵等措施,提高居民接受健康服务的主动性,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范博园.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需求与供给情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9(14):2909-2914.

[2]曾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评价[J].上海医药[J].2011,3(32):132-134.

[3]陈楚杰,潘华峰,冯毅翀.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42-1744.

[4]刘春宏,许亮文.杭州市居民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26):519-520.

第9篇

1、积极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今年我区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的新模式,着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主动、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便民服务、特色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动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步入全省先进行列(__桥中心、南瑞中心获“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鲁港中心获得省级示范中心,今年上半年__中心、__中心、__中心、__中心又获得“__市示范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全市只有5个示范中心)。

2、重大传染病病人救助和救治落实到位。积极开展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艾滋病等病人医疗救治与救助工作。上半年共实施医疗救治结核病病人25 人(任务数33人),救助资金22500元,救治救助艾滋病病人8人(任务数9人),救助资金35000元。对于重大传染病病人,我局在严格保密其个人隐私的基础上,以一对一的形式主动上门为其服务并积极帮助这些特困人群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全区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有力。

3、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两纲”要求,大力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为儿童、妇女提供有效、优质服务。婚前医学检查便民、实效,一站式服务,截止目前,共免费婚检1820人(任务数2600人、婚检完成率达70%),婚检率达70%。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年儿童各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省颁标准。不断完善各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的条件和管理,强化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健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网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4、敬老工程惠及非户籍老人。“敬老工程”的实施是一种“尊老惠老”的大爱之举,我局将敬老工程落到实处,出台《__区敬老工程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动员部署。今年,我局将常住我区非户籍65岁以上老人也纳入了免费体检范畴,惠及广泛群众。截止6月16日,已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10489人(鲁港1510人、__1286人、__1129人、__桥1344人、南瑞1600人、__岗1860人、__1760人)。

1、完善和修订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在以往绩效考核各项机制的基础上,首次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绩效成绩计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成绩,意在为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打下基础。同时,增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相关内容。

2、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力度。为加强我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切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上半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__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制度考核评分细则》,改变以往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经费不经考核一律拨付的做法,目的在于提高零差率补助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为理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用耗材管理,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中心的医用耗材全部由区医院统一进行采购,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

3、强化村卫生室管理。今年初,我局首次组织全区村卫生室参观先进村卫生室并举办了现场座谈会,就今年如何提高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广泛征求了村医的意见和建议。上半年将为21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配置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目前正在招标采购中。

4、启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今年我区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之一,意在过去几年基层医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改革。目前,我局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和部署,已经初步拟定了《__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总体方案(20__-2016)》以及《

__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20__年工作安排》。同时,我区正积极配合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__区基线调查工作。1、提高公共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扎实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开展防控工作:强化宣传工作,发放各类应急宣传材料5万余份,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94期。对全区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2场,培训人数200余人。配备应急抢救设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实地演练,确保各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工作的落实。

2、均等化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卓有成效。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继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局,今年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有效保障机制和实施途径上进行有效探索,出台《__区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办法》,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每季度考核组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正的考核并严格奖惩,对考核排名末五位的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约谈,帮助整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截止目前,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260029人,建档率83.88%;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238151人,建档率76.82%。其余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扎实开展。20__年,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的认可,我区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联系区(国卫基层保便函[20__]61号,全国仅6个区)。

1、加大艾滋病预防力度。积极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力度,免费提供自愿咨询检测。对高危人群艾滋病行为进行干预,对艾滋病病人开展抗病毒药物治疗。到建筑工地、街道社区、公共场所利用播放、咨询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上半年共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行为干预1065人次,对社区、工地、高校宣传2570人次,免费抽取血样1100份,发放宣传材料 4700份,发放安全套12006只。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

2、开展结核病防治。做好结核病归口管理、健康教育和病人督导管理工作。加强对痰检点的管理。主动和市结防科沟通,切实落实结核病人服药督导工作。完成市疾控交给的结核病人追踪任务,按时发放各种补助经费,规范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治疗、追踪和全程督导管理。

3、强化免疫规划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和常规接种管理。每季度定期对接种单位常规检查指导,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规范疫苗贮存和运输过程的冷链管理。继续做好各类免疫规划监测工作。

4、加强血防防治。继续巩固血防阻断省级达标成果,利用板报、展板、宣传橱窗、图片、标语、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宣传血防健康知识,继续聘用禁牧协管员6人并签订了聘用协议(任务数6人),协管员认真履职。上半年全区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强化母婴保健工作。继续实施“母婴安全”项目,加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住院分娩率,确保孕产妇生育安全,落实妇幼管理,积极开展妇幼保健规范化服务。上半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96.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6%,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0/10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进一步实现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目标。积极与镇办协作,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宣传和妇幼保健知识教育。

1、加强公共卫生监管。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区级监督、办事处协助管理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公共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饮用水卫生日常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机构改革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并顺利完成食品药品职能的移交。

2.严格规范医疗市场。全面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坚持医疗机构按规划设置、按法律管理、按标准评审,有效促进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积极开展“依法治区”等普法宣传,提高卫生法律法规的普及率,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截止目前,打击非法行医立案3起,有效净化了我区医疗服务市场。

3、开展医疗机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医疗安全。上半年,我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方面、传染病防治方面、母婴保健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责令、督查、帮助整改到位,为我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上半年,在各中心聘用卫生监督执法协管员18名,每季开展一次卫生监督协管督查,不定期召开卫生监督协管员会议,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并为卫生监督协管员配备了检查服,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步入常态化,确保了全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全覆盖。

1.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看病贵”问题。将《__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全面纳入区基本医疗保障目录,不设自付比例;针对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基本药物实行直接挂网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推行药品统一招标、跟标采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已全部采购、使用全省统一招标的药品,20__年上半年药品招投标、跟标 22.9万元,占医疗使用药品100%,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组织医药费用控制情况检查,及时对每人次门诊收费,对每季度开展抽查医疗费用执行情况、大处方、大金额、用药量大的前10种药品和前5位医生,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考核奖金挂钩,并予以公示等,确保群众的利益得到落实。

2、 公平合理医疗资源配置,解决“看病难”问题。想方设法筹集、争取资金,加快区医院新大楼装修工程,按三级医院要求进行配置,新医院将开通预约诊疗服务,患者可拨打预约电话进行预约,由医院导诊台负责具体办理预约挂号手续、登记联络、领取预约就诊号、提供咨询等服务;区医院新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将设立收费处及西药房自动排队叫号系统。设立病人自动服务系统:新建HIS系统化验结果自助查询系统即将投入使用。区医院已实行《门诊病历》通用。开展推行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工作,推行节假日门诊。将区医院努力打造成__市特色眼科医院,缓解“看病难”问题。

3、 医疗纠纷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能力,提升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完善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__区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的“五位一体”机制,推行医疗责任

保险,多方位创造和谐医患关系。1.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全国基层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任务的各项工作业已全部到位,目前等待上级验收。

2、 无偿献血工作持续推进。今年我局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多措并举,广泛动员,力争顺利完成今年目标任务数。据统计,截止__月31日,全区参加无偿献血人数累计达84人,完成比例为6.23%。

3.行业形象展现新面貌。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卫生队伍。全面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卫生行业作风、效能建设,强化职工教育和队伍管理,从制度建设着手,加强行业自律。认真办理两案工作。加强卫生信息化管理,及时答复办理市民有关卫生的咨询、投诉。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坚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杜绝安全事故。截止目前,全区医疗卫生系统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4.卫生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扎实开展。 认真开展打击“两非“行动,加强了对各级保健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健全了出生实名登记、报告制度。对辖区内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及设有B超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专项检查。

1、关于局医政科建设问题:

区境目前有102家医疗机构,现只有1名干部且非专业人员在对各医疗机构监管(实际只是组织培训和办理各类相关证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行政许可是一项很严肃的政府工作职能,目前,因医政科人手紧张且无专业人员,执业医师证和护士证办理,委托区医院全权负责材料受理和审核工作,卫生局只负责盖章。这种做法着实欠妥,而且不符合卫生行政许可有关规定。此问题也多次反映,至今未果。

2。关于卫生专业人才问题:

各卫生服务中心缺少执业医师,医护比严重失调。区医院缺乏副高专业人才。人才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我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现行的用人机制很难觅得卫生专业人才,急需改革。

3. 关于无偿献血工作进展缓慢问题:

截止目前,全区无偿献血只完成全年任务的6.23%,工作进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无偿献血工作没有得到各单位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各街道办宣传动员招募公民参与无偿献血力度不足、缺乏得力措施;动员招募的公民身体素质很多不符合献血要求,成功献血比例小;区卫生局只能督促,缺少应有的抓手。对此,区政府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年的献血任务又将无法完成,直接影响政府目标考核。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群众健康宣传教育,遏制重、特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医疗安全事故;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做好饮用水、医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

3、认真做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联系点工作。积极提升区医院“龙头”地位,努力构建无院级化管理模式;

4、夯实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网底”基础,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提高全区城乡整体卫生水平;

6、健全机制,改进作风,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联系区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66

全科医疗属基层医疗,是一种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社区中的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基础。[1]全科医疗也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撑体系或基本框架,全科医疗的大力发展,可以增强基层医疗单位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全科医疗的发展有利于防治结合的实现,也是整合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内容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实证分析法,对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疗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加以分析,并且对全科医疗在该社区中的落实与发展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社区全科医疗提出发展意见与策略。

1研究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文以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民、医护人员、社区服务站主任、街道主任为研究对象。运用以下两种调查方法。

11问卷调查

全体15名医护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基本状况(年龄、职称、学历等),全科团队人员岗位技能现状与培训需求,全科服务提供内容,全科服务提供量等。

居民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以此为依据收集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状况、医疗服务需求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和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12实证分析

管理者访谈:从全科团队的构建运行、六位一体的全科服务功能和对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与道里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六次累计八小时的个人深入访谈。

个人访谈:根据道里区新华街道居委会负责人对新华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的了解情况,从居民的角度分析在社区进一步开展全科医疗服务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进行大约40分钟访谈。

统计数据:对收回的198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的问题。

2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现状

21基本状况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共有3个全科诊室,其中1个中医全科诊室,全科医生3人、护士6人、预防保健人员3人、其他人员5人。基本形成2个全科团队。其中3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学历、其他为中专学历。其覆盖辖区总户数3678户,其中低保户32户,总人口10000人,其中妇女4411人、育龄妇女1787、儿童143人、高血压等慢病患者共1712人。

该社区开展了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并且通过走访等多种方式建立了居民档案并配有专人进行档案的管理和维护。

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领导基本上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改革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实行团队服务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动力增强,全科医生责任增加,服务站员工的创优意识与风险意识也逐渐加强,工作所得的收入较之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使服务站的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多数患者对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印象,尤其在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改革后,他们认为中心更注意在这方面加强改进,开展社区卫生保健、上门服务等工作。

2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221居民对单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在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还没有跟上,利用率较高的还是医疗服务,他们觉得不得病就好。预防的利用率还不高,多数居民选择得病后才去卫生站或医院治疗,对全科医疗预防的作用不了解。居民利用较少的是计划生育,这与需要计划生育服务的居民被分流以及国家新出台的“二胎政策”有关。而康复服务利用较少,则主要与个人的实际健康状况和需求有关。产生了疾病,留下了后遗症,才有强烈要求康复的需要,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见表1。

222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利用率

在调查的居民中,利用过一项、二项和三项社区服务的居民分别占217%、58%、187%;利用过四项、五项和六项以上社区服务的居民总共占20%,而从未利用过社区服务的居民则占了05%,可见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服务的综合利用程度还不高,见表2。

231首诊情况

根据表3分析,社区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原因主要是离居住地近、医疗费用相对低廉低、医生熟悉居民健康状况并且服务态度亲切,选择率分别为616%、52%、479%、57%。表明社区居民和患者仍旧关注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大部分患者就医是会首先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而社区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原因主要是对其医疗水平不能完全放心、设备仪器不全、医疗环境简陋,许多居民还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完全信赖。而且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确实并未体现出质优价廉的特色,见表3。

表3社区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原因

原因人数选择率(%)就近方便122616医疗费用低103520医生熟悉居民健康状况95479续表原因人数选择率(%)服务态度好113570病人相对少,等待时间短86434医保报销比例合适33167其他9455注:表1、表2、表3数据分析均来自随机发放的198份有效问卷。

232转诊情况

病人选择转诊主要是因为社区没有条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治,其次是病人的家属提出转诊要求、担心在社区诊治的医疗风险等。一些社区医生能掌握病人转院后的病情信息,信息反馈的来源主要是病人自己,这表明医院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达并不十分畅通和完善。

全科医生对双向转诊的看法:双向转诊可以说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通过我们的访谈不难发现,双向转诊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病人走出社区医院却不再回来的单向转诊。双向转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在全力执行,但是难度很大,除了个别慢性病患者自身要求下的双向转诊外,其他大部分我们向上转,向下转到社区的病人就很少,基本上就成了单向转诊。

3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全科医疗存在的问题31卫生服务站规模小,设备投入不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共有3个全科医疗诊室和1个中医全科诊室,医务人员及医疗资源有限。药品种类多数为治疗基本疾病的基本药物,有些居民反映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过病之后还是要到大医院开药,除此之外,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设备配备情况也堪忧,配备设备只有常规的消毒、血压计、心电图、B超机等简单诊疗检查设备,若居民要进行较复杂较大型的检查或手术,必须去大医院。

32部分居民的就医观念尚未转变

据调查与访谈显示,社会和居民对全科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认为全科医生是万金油医生,水平不高,群众不能信任;并且对于自身的健康认识局限,认为自己有病自然会找医生,没病的时候不用医生上门。只注重看病,而忽视日常的保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还不高。

33全科医疗团队素质有待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由于目前的培训模式还是专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科教育。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包括本科、大专、中专,但整体上素质偏低。社区内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思维方式、专业知识构架、服务意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难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相匹配,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务人才,部分全科医生的培训时间短,不能完全改变固有的医疗习惯和服务理念,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至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34双向转诊效果不佳,渠道不通畅

“看病难、看病贵”是现阶段我国医疗服务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而合理的双向转诊是解决此种局面的重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最主要职能是常见病的诊治以及社区预防保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这两类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分工的基本描述,有效的转诊制度,对于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意义重大。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而处于康复期和重于保健的病人向下转入社区,是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重要举措。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双向转诊”的真正意义认识不够,“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规范。我们所见的现状是双向转诊在运行的过程中,多数是向上转诊,向下转诊的病人并不多。转诊呈现出“被动转诊”和“无序转诊”的特征。

4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疗发展对策

41完善健康档案,实施信息共享

社区服务站应继续加强该社区居民的档案建立和维护工作,掌握更加全面的居民信息,方便开展全科医疗工作。同时,应继续开展惠民便民举措多做公益性活动,为社区居民带去更多实惠,加强居民的信任,形成居民与服务站之间的良性互动。

42强化“人才兴站”策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通过市、区政府的政策帮助和资源倾斜建立一个人才培养与管理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该站全科医生的人才素质是制约新华卫生站卫生服务和全科团队发展的瓶颈,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人力资源的供给和优化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应加强全科团的培训,使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增强卫生服务站对外部优秀全科医疗人才的吸引力。政府也应发挥其作用,建立一整套包括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实习、晋升在内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吸引更多医学人才加入全科医疗的行业。

43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

开展适宜技术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医引入社区是其重要手段。中医其独特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在社区居民日常预防、保健、康复阶段可发挥重大作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可以培养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与此同时保健功能的发挥也间接节省了医疗花费和医疗卫生资源。

44完善“六位一体”功能,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

社区卫生服务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融合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生育六项功能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3]要不断加强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卫生站的各项服务,使医疗服务的对象从简单个体转向整个社区群体,医疗服务的内容扩大化,使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充分发挥,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医疗服务的方式也陆续从之前的接待进院病人过渡到积极主动的进入社区。“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应该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互补的、真正有利于社区居民的,这样才能在源头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卫生资源的无端浪费。

45发挥医联体在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中的作用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建立和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和格局。[4]医联体能够推进建立二、三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使医疗、康复、护理进行有序的衔接,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以医联体为纽带,大医院应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利用,做到机构间合作,以此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郭红瑛开展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及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393

[2]袁冰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12-13

[3]杨静,鲍勇上海市全科医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0):1364-1367

[4]张h黑龙江:2015年底前实现医联体全覆盖[EB/OL].(2014-10-28)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8/c_1113008292htm

第11篇

按照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实施方案》的要求,白**滩区卫生局积极行动,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完善党员队伍建设”的调研课题,通过 “集思广益”、 “问计于民”的方式,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完成了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卫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卫生事业,如何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科学发展能力,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医、教、研、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指导工作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体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管理理念不断进步,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的深入开展。

二是激发活力,鼓足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鼓足了干劲,推动了中心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转变作风,科学发展。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建设,转变了思想作风,实现了迈向科学发展的第一步。

四是认真总结,梳理思路。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领导班子认真地对中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分析影响发展的政策机制因素、技术特色、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主客观原因,梳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找准今后的努力目标,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扎实。

二、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在回顾发展历程,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全面查找和分析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特色不明显、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缺乏卫生技术学科带头人;服务意识不够浓厚,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总结和分析以上问题和不足,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部分干部、职工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理解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卫生的发展,对全体职工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管理理念和手段需要更新。一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解决好社区卫生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强调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不够。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缺乏科学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管理的理念和手段还有待提高。

三、制度机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科学发展具体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各级干部工作绩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区卫生的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医社区卫生快速发展的要求,使得管理力度不足,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措施

(一)、注重特色发展,强化技术创新

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是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的使命,服务技术的提高是加快发展的保障。应努力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提升服务技术水平。要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全科人才,建设一支服务优、技术精、质量高的医学团队。要通过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努力争取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取得突破,进而带动科技建设上新水平。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在卫生系统内部形成勤奋学习的风气和刻苦钻研业务的风气。

(二)、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运行体制机制

要实现卫生事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体制和机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增强管理能力。

1、实行全员聘任制,逐渐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

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实行岗位规范化管理,制定上岗条件、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考核评分标准,实行竟争上岗。在实施聘用制的过程中,要把握科学设岗、岗责明确,公开竞争、择优聘用,形成一个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符合法律规范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 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工作目标的执行和落实,真正做到责岗相符、绩效挂钩。

2、建立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指标不再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考核分配机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从过多地考核经济指标、工作量指标向考核服务质量指标、效率指标转变。要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改革力度,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体力与脑力相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把个人报酬与技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工作量大小等紧密挂起钩来,通过严格的考评兑现奖金和各种福利待遇,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三)、强化服务,在实现居民满意上狠下功夫

服务是形象,也是生产力。作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应该始终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用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尺。

1、强化服务意识是促进病人满意的根本。意识决定行为,服务理念的提升是从医疗文化高度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形成一种发自内心,形于外表的自然过程,是长期不断强化的一种积累,它使恒久保持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服务意识的强化需要我们不断的灌输和教育。要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把“一切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作为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医患沟通是促进病人满意的有效手段。在各种医患投诉和纠纷中,因服务态度和医患沟通不到位引发的纠纷和投诉占了80%以上,这就说明了目前医患者沟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加强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的沟通,尊重病人的知情权与同意权,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的医患关系。要重视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等各个环节的沟通,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要以负责的精神,宽容的态度,深入浅出地向病人及家人解释,不敷衍了事,不冷淡厌烦。同时对病人及家属的无理要求或无理指责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理解和支持。这样可以避免许多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3、重视服务细节是促进病人满意的关键。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病人对医疗不满意,说明医务人员在服务细节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要尽可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我们在诊疗流程、服务措施、服务态度等方面还有哪些问题,要不以繁琐而不为,而以患者方便为目标,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四)、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卫生服务文化建设

向社会传播医疗服务信息、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充分认识宣传工作对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宣传工作,利用讯息、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医德医风和好人好事。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扩大了社区卫生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12篇

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提高筹资水平、完善制度建设、增强保障能力”的总体要求,在《*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的通知》(吴政发〔20*〕31号)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为进一步做好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现“保参合率、扩受益面、控制总量、略有结余”的工作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目的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艰巨性、持久性,切实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员单位要积极履行职能,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宣传单、宣传栏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深入、广泛、细致地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和政策,重点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联络宣传工作,确保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利用几年来得到实惠的农民群众现身说法去感化那些心存疑虑的群众,使农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互助共济意识,形成农民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氛围。

二、提高筹资额度,进一步探索科学筹资机制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额度由20*年的114元提高到180元,其中:参合农民个人出资65元,各级财政补助115元(其中中央财政4元,省财政24元,市财政43.5元,区财政和乡镇财政分别为21.75元)。

(二)继续推行“乡镇小额报销、县区大病统筹、困难群众补助”三条医疗保障线,合理分配资金使用比例和额度,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后,按乡镇小额报销45元、县区大病统筹128元,困难群众大病补助7元安排。

(三)农村五保户、低保家庭、特困残疾人和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众,其参加合作医疗个人出资部分由区、乡镇两级财政全部承担。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充实合作医疗基金盘子,提高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报销政策,进一步提高大病补偿水平

(一)参合对象。参加合作医疗对象为户籍在我区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失地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合。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再参加合作医疗。各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二)合作医疗门诊报销。参合人员在区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门诊可报销医药费用报销30%,中药饮片报销35%。

(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报销。参合人员因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全年累计最高报销封顶额为4万元。具体报销标准为:

1.在定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一次性住院可报销医药费用500元为起报点,500元以上-5000元(含5000元)部分,报销50%;5000元以上-20000元(含20000元)部分,报销55%,20000元以上部分,报销60%;500元以下部分按30%报销,纳入门诊结算。

2.在本市除乡镇卫生院以外的定点医院发生的住院可报销医药费用全年累计1800元为起报点,1800元以上-20000元(含20000元)部分,报销50%;20000元以上-50000元(含50000元)部分,报销55%;50000元以上部分,报销60%;实际报销金额按80%支付。

3.在市外定点医院发生的住院可报销医药费用全年累计2500元为起报点,2500元以上-30000元(含30000元)部分,报销50%;30000元以上-50000元(含50000元)部分,报销55%;50000元以上部分,报销60%;实际报销金额按60%支付。

(四)单病种管理。继续确定单纯性阑尾炎为定额报销的病种,凡在当年度内因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而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一次性给予报销800元。

(五)特殊病种管理。继续将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尿毒症透析治疗、器官移植后抗排异治疗、结核病、精神类疾病等5个病种纳入特殊病种管理,发生的门诊可报销医药费用按住院标准报销,享受对象为低保人员,在困难群众大病补助中列支。

四、强化考核监管,进一步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一)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继续实行大病基金限额使用、门诊均次费用限额和分乡镇包干使用等制度,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垫付制和预留管理,根据医药费用控制、服务质量以及合作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等考核结果确定其定点资格及拨付预留款。进一步探索新农合医师制度,对违反新农合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新农合医师,要暂停或取消其新农合医师资格。

(二)加强合作医疗费用支出的数据统计和监控。充分发挥区、乡镇、村三级新农合信息化实时报销管理网络优势,加强合作医疗费用支出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及时掌握各类医疗费用变化情况,提高监管能力。区内定点医疗机构的年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增长幅度应低于本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目录外的自费药品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15%。实行平均住院医药费用通报和警示告诫制度,并定期公布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