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礼仪儿歌

幼儿礼仪儿歌

时间:2022-04-22 00:30:21

幼儿礼仪儿歌

第1篇

一、礼仪教育

礼仪包含“礼”和“仪”两种形式,礼者敬人也,要知礼、懂礼、讲理,要示人以尊重。“仪”即仪式,就是表现形式。要将你所掌握的礼仪知识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交际、娱乐,我们都在提倡讲文明,讲礼仪。我们学习礼仪知识要从理论上系统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实践、恰当运用,可见礼仪教育是融入生活的。而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节日等五个礼仪教育主题的内容也正是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们把对孩子的礼仪行为要求系统地归纳在礼仪儿歌之中,更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礼仪教育。

二、礼仪教育的途径

幼儿阶段是礼仪培养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礼仪行为的学习与实践是我们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既掌握规范的礼仪知识又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礼仪习惯呢?我们采取了以下教育途径:

1.礼仪教育的课堂化。让“礼仪学习”课堂化,有利于孩子掌握系统规范的礼仪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各班每周都有专门的礼仪儿歌诵读教学活动,让孩子熟读、熟记礼仪三字经儿歌。我园还专门组织班主任开展“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记住儿歌”的教材教法研究,比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谁的教育更具实效。

2.礼仪教育的游戏化。为了把礼仪儿歌内容体现在孩子的行为中,在诵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以礼仪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角色的模仿与表演,通过表演游戏让孩子实践礼仪行为。游戏化的教学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愉快的体验中接受礼仪行为的训练。如:《敲门》《洗手》《作客》等。我们设计小熊过生日请客的情景,让孩子扮演小动物去小熊家做客。进门前有礼貌地敲门,进门后主动和小熊打招呼,坐下后彬彬有礼地交谈或倾听别人谈话,大家一起游戏时互相谦让,当小熊招待大家吃东西时,洗干净小手……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开心地扮演角色进行规范的行为练习。

3.礼仪教育的生活化。礼仪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堂,在生活各环节、学习各领域中都有礼仪教育的影子。这有利于孩子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自觉的礼仪行为习惯。幼儿园每天早上都由教师、幼儿组成一个礼仪迎宾队,“礼仪天使”身披彩带,以规范的站姿、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地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入园的小朋友、家长和老师们等,都是礼仪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礼仪儿歌的教法——诵、研、辨、练

礼仪儿歌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学”与“练”的结合。背诵一首礼仪儿歌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如何将儿歌内容转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我们所重视的。因此,“诵、研、辨、练”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从认知到行为养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诵。“诵”顾名思议是让孩子学会诵读儿歌。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在每天的早操中都接触到礼仪儿歌,再经过与领域课堂教学的结合,在生活环节,如:早谈活动、餐前、活动等待等时机让孩子的反复诵读,我们的孩子很快能熟练背诵。

2.研。会背诵不等于能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问孩子:“儿歌里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反复和孩子研学儿歌,让孩子通过与同伴、老师分享生活经验,真正理解了礼仪儿歌的含义,学会了规范的礼仪行为要求。

3.辨。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关键。当今社会上仍存在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孩子只有学会自己判断,才能避免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会让孩子发现、判断、纠正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教学活动中我们会设计一些让孩子判断的游戏,例如:“文明之花送给谁?”“哭脸和笑脸”等,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规范或不规范行为的图片都展示出来,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

4.练。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一辈子也用不尽。”只有反复的行为练习才能让孩子真正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觉行为。这就是“练”的重要性。

第2篇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幼儿园教师按照幼儿的特点将教育内容规范化,具体化,拟定由浅入深的礼仪行为,把示范、明理和练习联系起来,使幼儿园礼仪教育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经过幼儿亲自感知、实践慢慢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平衡的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对礼仪教育积累的几点方法:

一、“贴近儿童心理”的游戏儿歌法

儿歌说话明快、活跃,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孩子兴趣浓厚。我是这样利用儿歌教孩子礼仪的: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清洁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谨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恰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游戏儿歌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现在这一礼仪教育的方法,成了我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看得见学得上”的楷模示范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轻易而又最有用的法子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楷模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标致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拟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以他们的说教都有用的。”因而楷模示范具有主要的教育浸染,楷模示范是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在幼儿日常进行口语交往过程中,我首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示范,然后再指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在进行活动时着重培养幼儿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同时,以“6+1”(即6个成人与一个孩子)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带动家人,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氛围,使幼儿经常受到熏染,慢慢转化为习惯。

三、“源于口语”的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就是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情景,烘托一种陶冶情感的气氛,把孩子引入喜、怒、哀、乐的情景之中,使其为情景所感动,从而产生共鸣。情境练习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激情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是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我在中班开展了“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先让幼儿表演日常活动中接打电话的礼仪后,再指导幼儿如何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体会之后,组织幼儿进行“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幼儿的表演中指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打电话是首先礼貌问候,然后是等对方说完了话,挂了电话之后才能挂电话等等礼仪。又如:大班“帮助别人真快乐”,我用以大带小的教学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礼仪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很快能获得幼儿的激情共识,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练习法

人的行为是习惯得来的,不良的行为可以经过不断的纠正练习得到更正。如小班幼儿挪动椅子时,喜欢拖着走或将椅子高举着走,这些行为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在“小椅子笑了”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正确示范——幼儿模拟操练——提醒操作,让幼儿体会到正确挪动椅子的方法,促进幼儿轻拿轻放椅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如在幼儿来园的问候、人园晨检时接待、离园接待、角色游戏等等的活动中,时时不忘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形成了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而且行为练习法能调动起孩子们内在的积极性,养成孩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五、“潜移默化”的标记提醒法

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礼仪教育;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113-001

陶行知曾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说明幼儿期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幼儿文明礼仪存在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的。

很多幼儿园也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讲求方法,让礼仪教育潜移默化。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1.悬挂、张贴文明礼仪格言和图片。例如在幼儿园门口张贴幼儿与教师相互问好的图片,提醒幼儿来园要主动向老师问好的礼仪。

2.开辟礼仪宣传专栏。请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了解古代和现代礼仪知识。

3.活动室开设礼仪角。设立“礼仪宝宝”评比栏,每周评选礼仪好宝宝。在区域角投放礼仪故事书籍,供幼儿学习。

二、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

1.抓晨间接待。设“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由值日老师带领两位小朋友“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家长鞠躬问好。

2.抓早操、盥洗。例如升旗时要行注目礼,立正站好,直到音乐结束;早操时眼睛要看老师等。

3.抓午餐、午睡。例如午餐前要保持安静,愿意帮助老师,喜欢做值日生;对老师的劳动要表示感谢。

4.利用餐前、晨谈等时间,开展礼仪实践训练课。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情境表演,可以是规范练习。

三、在课程中渗透礼仪教育

1.每周一课一练。根据各年龄段特点确定幼儿礼仪教育目标和月重点,开设每周一课礼仪活动;比如就餐礼仪,可在餐前进行礼仪练习――“谢谢老师,大家请用”,让幼儿懂得并尊重保育员的劳动,对保育员的劳动表示感谢。

2.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在中班语言活动《别说我小》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你会自己做什么?会帮大人做什么事情?等来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还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礼仪。

3.节日的渗透教育。利用“教师节”、“重阳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让幼儿学会和懂得关爱、孝敬和感恩。例如中秋节,我们会给幼儿讲中秋节的由来、中秋的习俗等,并开展中秋月饼品尝会,让幼儿一起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

四、采用多种礼仪教学形式

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可接受性,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加深幼儿的认识。

1.游戏儿歌法:儿歌是小朋友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游戏又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通过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礼仪交往,使孩子们达到行为上的认同。例如小班儿歌《轻轻》:“走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不要老师提醒我,自己会留心。”儿歌琅琅上口,配上简单的动作,幼儿容易接受。

2.故事启迪法:幼儿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选择典型的礼仪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如活动《金色的房子》。讲一个小姑娘的房子很漂亮,小羊、小狗等很想去她房子里玩,但是小姑娘不乐意。最后,小姑娘一个朋友也没有,很寂寞。以此来教育小朋友懂得分享,请大家分享是一种快乐。

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例如咳嗽要背朝别人,用纸巾蒙住嘴巴。教师直观地示范,加上幼儿的练习,就自然能掌握咳嗽的方法了。

4.情景表演法:为幼儿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隋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例如我们在开展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后,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巩固理解。

五、建立个案,个别教育

1.为每个孩子建立个人档案。每个月对其礼仪行为进行有重点的评估。每学期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2.个别幼儿进行个案追踪,早发现,早纠正。例如幼儿园小班的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之前与别的孩子接触,由于家长的宠爱,养成任性的习惯,一不高兴就打人。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然后制定一系列教育措施,对幼儿有计划地实施个别教育,并跟踪记录,及时调整。

六、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更直接,更快些。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教师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知识,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发放礼仪资料,请家长认真学习《幼儿礼仪内容与要求》,了解和掌握与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见面礼仪

一、中国礼仪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学前心理揭示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在《纲要》及《幼儿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前教育着重抓好礼仪启蒙教育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清楚地罗列出学前儿童的礼仪目标和内容,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体系。所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关键期。

二、什么是见面礼仪,幼儿现状

中国的见面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作揖之礼。近百年来,随着文化的变迁,中国的见面之礼变成了握手礼。而今,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呢?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幼儿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了解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时常能听到家长反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叫人?”为此在设计的情景中,随机测查了32名幼儿,“主动问好”的占40.6%,一半都不到,“不爱叫人,不主动问好”已成为当今中国幼儿的现状。

三、 幼儿见面礼仪的培养策略

策略一:班级活动培养幼儿认同性

1.创设社交情景,学会“叫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而我们努力创设一个视觉的礼仪氛围。师幼共同布置了“礼仪墙”,有相关的生活礼仪图片,孩子们也动手绘画了“我心中的礼貌达人”,以评选、绘画的形式形成潜移默化地感染。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辨清对方应该如何称呼。如:同学的爸爸、妈妈可以称为叔叔、阿姨,遇到年纪大的可以称呼爷爷、奶奶等。

2.在游戏中,学会“主动问好”。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孩子们已学会用称谓打招呼了,但是他们却不愿主动问好。为此通过创设了角色区角:“爱心医院”、“扮家家”、“咨询处”,角色游戏中蕴含着许多不同身份的角色待幼儿去体验,更富含着多种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使幼儿进入更广泛社会生活境界,让他们一方面了解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生活技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才能解决游戏中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的任务。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学习主动向别人问好,帮助幼儿提高主动问好的意识。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音乐活动《礼貌歌》等,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主动问好能给别人特别有礼貌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幼儿从了解见面礼仪到学习见面礼仪再到学会运用见面礼仪。

3.以身作则,感染幼儿。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保安叔叔和保健老师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迎接幼儿的到来。幼儿来到班里,班里的老师、阿姨热情地接待、问早。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都会感染身边的家长,影响着身边的孩子。在幼儿来园、离园期间,整个幼儿园洋溢着问候声、道别声,这就是在传播浓浓的“见面礼仪”气息。

策略二:利用“兰精灵小广播”培养幼儿发展性

“兰精灵小广播”是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中的一项活动,利用这个良好地平台,让大班幼儿将“见面礼仪”的知识向全园幼儿进行普及。

1.“说礼仪”新闻。每周一次的“说新闻”打破传统家长、老师找素材,幼儿背稿子、播报新闻的形式。让幼儿发现身边同伴之间、师生之间有关礼仪的小事情,以此让幼儿在“说新闻”栏目中说一说这些文明礼仪的事情。把幼儿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当大班幼儿播报“见面礼仪”新闻时,全园的幼儿也通过“兰精灵小广播”获得“见面礼仪”的相关信息。

2.“讲礼仪”故事。“讲故事”栏目中,大班的幼儿将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夸夸自己和别人》中的故事,以及区域活动中自主阅读的有关“礼仪”的小故事向全园的幼儿进行分享。较好地将“文明礼仪”活动得以发展。

3.“唱礼仪”歌曲。“唱礼仪”歌曲是整个“兰精灵小广播”的高潮栏目,耳熟能详的《礼貌歌》从孩子的口中唱出来,通过“小广播”传出去。不仅在大班段产生共鸣,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也随着哼唱,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5篇

礼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素养,而礼仪行为养成的黄金时期则是幼儿时期。所以,幼儿园在担负幼儿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着眼于礼仪训练,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幼儿教师更应通过礼仪教育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借助隐性环境,促进幼儿文明礼仪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一所好的幼儿园,更应注重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强调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棵小草都能说话,都能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在幼儿园环境设计中,应尽可能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走廊、楼梯、围墙、门厅等位置的内容设计上,尽可能渗透一些文明礼仪教育,可以张贴文明礼仪的照片或用卡通图片张贴“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向右行”等提示性语句,也许幼儿不认识这些字,但是通过卡通图片的设计,采用幼儿熟悉的画面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中学到文明礼仪知识,学会辨别对错和是非,为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而班级的环境创设,则需要结合幼儿实际,在活动室、盥洗室、寝室等幼儿经常接触的地方,布置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卡通图片,如在饮水的地方张贴“请排队”的图片,在堆放玩具的地方张贴“请及时整理好玩具”的图片,等等。

二、借助教学活动,形成幼儿文明礼仪认知

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阵地。从幼儿教材来看,大多是通过卡通或者绘画方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对此教师应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幼儿知晓文明礼仪知识,懂得在类似场合下自己应该怎么做。教师还可通过文明礼仪读本或者相应的游戏,将礼仪知识贯穿其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教学形式,将文明礼仪知识贯穿于每一个角落,这就需要做到:(1)抓好晨间接待,即每日安排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2)抓好区角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活动提高合作、协商能力。(3)抓好重点节日,利用“教师节”“妇女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

在系列互动过程中,除了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外,还需要借助外在力量进行督促、提醒和检查,在无形之中推促幼儿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借助主题活动,渗透幼儿文明礼仪行为

幼儿天性活泼,对鲜艳、感性的内容感兴趣,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游戏和活动就成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让其过程多样化,以便真正达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让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各种主题活动中,才能顺其自然地推促幼儿真正了解礼仪教育的内涵。

例如,针对《弟子规》的教学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幼儿诵读。在幼儿初读几遍之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孝顺父母的视频,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同时开展“孝顺父母,从点滴细节做起”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回家后对父母说一声“谢谢”,给父母一个拥抱、一个亲吻,还可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过这些小细节让父母感受幼儿的成长。另外,对于其他文明礼仪,如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教师也可以充分结合主题活动渗透给幼儿。

四、借助游戏活动,矫正幼儿不良礼仪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率。通过游戏,教师可以适当渗透文明礼仪的教育,而且还能对幼儿具体礼仪行为进行反馈,以便在游戏过程中纠正错误行为,为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奠定基础。

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制定相应的规则,但由于游戏的不可预测性,往往会有意外发生,如幼儿之间碰撞、争吵,甚至会出现动手打架的行为。对此,教师需要客观审视这些行为,而不是怒斥或惩罚。幼儿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教师要利用这些错误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知道遇到类似事件应该怎么处理。

例如,在“黑猫警长”的游戏活动中,扮演“黑猫警长”的幼儿在抓“歹徒”的过程中用力过猛,引发争执,甚至出现扭打的行为。这时教师应告诉“歹徒”,“警长”不是故意的,要学会谅解别人,而不是抓住不放;同时也告诉“警长”,做游戏时要小心,万一碰了别人,要及时学会道歉……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两名幼儿都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保证一定要改正。

五、借助一日活动,巩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靠平时说教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日活动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巩固,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条件反射,而且能为良好的礼仪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例如,早上入园时,要求幼儿使用入园礼仪,鼓励幼儿与父母用礼貌用语道别。在盥洗的时候,教师在一旁轻轻引导幼儿说儿歌:“洗小手,勿拥挤……”教师起头后,幼儿就会跟着说下去,原来没有排队的幼儿都自觉排队,没有关水龙头的幼儿,则自觉拧紧水龙头,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午睡时间,可以说是一天中最“混乱”的时间,有的幼儿随意扔鞋子,有的幼儿上下乱窜,有的幼儿大声喧闹……一般情况都是教师大声喊几句,然后训斥几名幼儿,才有可能控制这种混乱的局面,让幼儿睡觉。后来,教师结合《三字经》改编成“睡觉三字经”,午睡时,教师轻声起头:“不蒙头,不趴睡……”幼儿也慢慢地跟着教师吟诵儿歌,他们在儿歌中渐渐停止打闹,慢慢睡着了。

六、借助家园共育,培养幼儿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仅仅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甚至由于家园配合不到位,还会出现“5+2=0”的现象。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家园联系,尽可能与家长多沟通,以便形成“统一战线”,帮助幼儿巩固文明礼仪行为。

第6篇

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综合素质,让全园每一个孩子在节日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我园将举行“唱唱跳跳”庆六一活动。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特制定此方案。

一、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排练舞蹈(歌表演),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

(2)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大胆表现的品质和表演能力。

(3)利用晨间活动、跨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机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4)发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共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六一”节的各项活动。

(5)幼儿园准备奖状、六一贺卡、小贴画、音响。

(6)出版报和幼儿园小报做好宣传发动、展示工作。

二、活动时间安排

3月~4月:4月中旬,班级文明小天使初赛;

4月26日:文明礼仪姿态操比赛、文明小天使复赛;

5月24日~25日:小能手比赛、幼儿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

5月29日:(上午)“唱唱跳跳庆‘六一’”舞蹈(歌表演)比赛暨开幕式、幼儿收集家长、教师签名、(下午)小外交复赛;

5月30日:唱唱跳跳迎“六一”(故事、朗诵、唱歌、跳舞表演);

5月31日:颁奖暨游园活动、自助餐;

三、活动内容及具体要求:

(一)文明小天使评比:各班根据3~4月班级“文明礼仪伴我行”行为评比情况及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情景测试比赛情况,选出班级“文明小天使”10名,并推荐5名幼儿参加幼儿园的复赛(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情景测试),最后各年级组决出“文明小天使”各10名。

(二)幼儿文明礼仪姿态操比赛:幼儿人人参与,注意眼神、动作和表情的三者配合。

(三)小能手比赛:幼儿人人参与,自己摆放口杯,发(传)、收书本或练习本、笔,取书包。

(四)幼儿绘画比赛:主题“快快乐乐庆六一”,幼儿人人参与,各班根据幼儿园给定的主题组织幼儿参加比赛。

(五)幼儿手工制作比赛:幼儿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玩具。

(六)幼儿舞蹈(歌表演)大比拼:每班准备一个幼儿舞蹈(歌表演);选材符合本班幼儿水平;幼儿人人参与;表演活泼、大方、富有童趣;服装设计符合舞蹈内容需要,鲜艳;有一定的背景、表演道具;配乐良好。

(七)小外交:幼儿学会向人询问姓名、工作单位或工种、电话号码、爱好等,在开幕式早上收集教师、家长签名,根据收集签名的多少,每班各选出5名幼儿参加复赛,复赛时各选手介绍自己喜欢的教师、家长、小朋友的名字、爱好等,最后各年级决出“小外交”10名。

(八)唱唱跳跳迎“六一”:幼儿分年级组参加讲故事、朗诵、唱歌、跳舞活动,可独立参加,也可以结伴参加,参加后组织者给予小贴画,贴在幼儿的贺卡上。

(九)游园:全园十二个游园活动(幼儿自主参加游戏和亲子游戏活动各半),由每个班各准备一个。

第7篇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综合素质,让全园每一个孩子在节日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我园将举行“唱唱跳跳”庆六一活动。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特制定此方案。

一、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排练舞蹈(歌表演),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

(2)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大胆表现的品质和表演能力。

(3)利用晨间活动、跨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机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4)发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共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六一”节的各项活动。

(5)幼儿园准备奖状、六一贺卡、小贴画、音响。

(6)出版报和幼儿园小报做好宣传发动、展示工作。

二、活动时间安排

3月~4月:4月中旬,班级文明小天使初赛;

4月26日:文明礼仪姿态操比赛、文明小天使复赛;

5月24日~25日:小能手比赛、幼儿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

5月29日:(上午)“唱唱跳跳庆‘六一’”舞蹈(歌表演)比赛暨开幕式、幼儿收集家长、教师签名、(下午)小外交复赛;

5月30日:唱唱跳跳迎“六一”(故事、朗诵、唱歌、跳舞表演);

5月31日:颁奖暨游园活动、自助餐;

三、活动内容及具体要求:

(一)文明小天使评比:各班根据3~4月班级“文明礼仪伴我行”行为评比情况及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情景测试比赛情况,选出班级“文明小天使”10名,并推荐5名幼儿参加幼儿园的复赛(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情景测试),最后各年级组决出“文明小天使”各10名。

(二)幼儿文明礼仪姿态操比赛:幼儿人人参与,注意眼神、动作和表情的三者配合。

(三)小能手比赛:幼儿人人参与,自己摆放口杯,发(传)、收书本或练习本、笔,取书包。

(四)幼儿绘画比赛:主题“快快乐乐庆六一”,幼儿人人参与,各班根据幼儿园给定的主题组织幼儿参加比赛。

(五)幼儿手工制作比赛:幼儿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玩具。

(六)幼儿舞蹈(歌表演)大比拼:每班准备一个幼儿舞蹈(歌表演);选材符合本班幼儿水平;幼儿人人参与;表演活泼、大方、富有童趣;服装设计符合舞蹈内容需要,鲜艳;有一定的背景、表演道具;配乐良好。

(七)小外交:幼儿学会向人询问姓名、工作单位或工种、电话号码、爱好等,在开幕式早上收集教师、家长签名,根据收集签名的多少,每班各选出5名幼儿参加复赛,复赛时各选手介绍自己喜欢的教师、家长、小朋友的名字、爱好等,最后各年级决出“小外交”10名。

(八)唱唱跳跳迎“六一”:幼儿分年级组参加讲故事、朗诵、唱歌、跳舞活动,可独立参加,也可以结伴参加,参加后组织者给予小贴画,贴在幼儿的贺卡上。

(九)游园:全园十二个游园活动(幼儿自主参加游戏和亲子游戏活动各半),由每个班各准备一个。

第8篇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 礼仪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幼儿来说并非易事。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十分需要成人的帮助,创造良好的环境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从环境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一、活动室环境的创设

亮丽、整洁、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

我们可以在幼儿餐厅、洗手间、午睡室里布置与礼仪相关的图片和儿歌,如:手拿小茶杯,大家来喝水,喝多少,倒多少,全部喝完不浪费。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幼儿在喝水排队的过程中就会三两结对,一起念儿歌,互相交流,礼仪习惯慢慢地就渗透到了行为中。

我们还可以在教室的各活动角落,设置“保持安静”的标志,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可以让他们参与制作。每一个标志都在默默地提醒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不能吵闹,不要影响他人。我们可以将这些标志张贴在午睡室的墙上,孩子看到自己设计的标志,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游戏区域的墙上,我们可以运用儿歌进行文明礼仪的熏陶,如:宝宝都有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游戏结束后整理游戏区的良好习惯。孩子们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懂得互相监督。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制作立体的垃圾箱,垃圾箱上面张贴“不要随便乱扔垃圾”的标志,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遵守规则,而且会互相提醒。

在“家园互动”的窗口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专栏,取名“文明礼仪宝宝”,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在里面评分。这样家长与教师可以关注相同的目标、相互沟通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这样的做法可以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给教师带来更多信息,及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文明礼仪培养情况,家长从教师的评分中了解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的进度,孩子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各种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二、游戏中环境的创设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礼仪与能力的培养比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重要。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为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起着推动作用。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同样也是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场地,孩子们可以在各个游戏区中学习、运用、迁移各种礼仪习惯。游戏为幼儿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互动创造了机会。在模拟小社会的游戏中,幼儿心情愉悦、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扮演角色表现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而习得他人的行为,体验他人的情感,积累社会经验。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组织“娃娃家”、“美容院”、“医院”、“点心店”、“小舞台”等模拟小社会游戏,这些游戏的开展,对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孩子喜欢的表演区:用纱制作背景,营造一种梦幻的感觉;再制作几盏霓虹灯,增强舞台效果;配上一个立体的话筒,同时在小舞台前摆放一排观众席,让他们在表演区中自由结伴,与好朋友一起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养成互相谦让、互相欣赏的良好礼仪习惯。

在美工区中,我们可以用KT板制作大的展示台,让幼儿在完成作品后,可以自由展示。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互相欣赏、共同讨论、互相帮助。环境活了,孩子们的兴趣就提高了,为各种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语言区中,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礼仪有关的书籍和图片,幼儿可以看着图片模仿,在一次次的学习和模仿中,自然而然会转化成一种礼仪习惯。语言区的环境作用是非常直接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慎重选择。

在生活区中,我们可以尽量多地提供各种日常用品,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幼儿创设更加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如何招待小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照顾病人等,让礼仪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

综上所述,游戏区的材料决定游戏中的礼仪教育。幼儿的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提供游戏材料应该是一个变化的、非静止状态过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节奏,根据不同的游戏时机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礼仪教育。

三、家庭环境的创设

家庭环境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土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幼儿。相反,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园报、家园互动窗口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目前有很多家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妈妈很重视宝宝的礼仪习惯培养,而爸爸却不以为然,他在宝宝面前使用各种粗话,弄疼了宝宝也没有道歉的习惯。这让教育产生了分化,宝宝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判断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们应该杜绝这样的现象,给宝宝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通过树立榜样,让宝宝模仿、学习,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各种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虽然无形,但对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支柱之一。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同样需要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生活。为此,分享交流时,教师和蔼的语气、耐心的态度、及时具体的鼓励,以及提问的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赏识教育对幼儿的良好礼仪习惯进行肯定和鼓励,比如称赞一声“你真棒”;抚摸一下幼儿的头;给幼儿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等。幼儿就会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各种良好的礼仪习惯。

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支柱。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是实践的过程。可能孩子最初的礼仪行为只是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同伴的肯定时,就会感到很高兴。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榜样,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

适时开展社区和外出交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调查活动“社区采访活动――成人的工作及工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调查“需要关心的人“等,还可以开展爱心捐款、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让孩子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使礼仪行为成为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9篇

【关键词】围棋礼仪 小班 一日生活

围棋是一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艺术,学棋的孩子,不仅是要学围棋的技艺,更要在围棋活动中学做人,在棋艺进步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品格与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围棋礼仪主要包括:1.尊重对手,谦虚有礼;下手勿轻,上手不惧。武无第二,文无第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2.对局开始之前或握手,或点头示意,或说“您好”或“请您指教”,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对局时不要说话,不催促对手行棋;更不能哼歌或大喊大叫。对局结束后,应说声“多谢指教”;如复盘,最好轻声探讨。3.下棋时做到“头正”、“身正”、“腿正”。执子方法正确。下完一步棋以后双手自然放到腿上。不下棋不拿棋子。不玩弄、敲打棋子。4.观棋不语,落子无悔。不作干扰对手思考的声音、语言或动作(即“盘外招”)。下棋时不要吃东西。下完棋以后,应主动整理好棋具。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笔者从一下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更好的渗透围棋礼仪教育。

一、把围棋礼仪贯穿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综合性

1.围棋活动。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应该说,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年龄所决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它具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在每次的围棋活动中,教师都注意培养孩子的礼仪,如下棋之前要握手并学说“您好”,“请您指教”等话。为了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趣味性,老师为孩子准备了黑白棋的头饰,让孩子融入情境,边握手边学说。在练习夹子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孩子不玩围棋子,坐端正了夹一个棋子下一个棋子,避免孩子把围棋当玩具玩,在练习时也注意培养孩子不大声说话,认真练习的习惯。

2.其他活动。在实施围棋礼仪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单在围棋活动中要求孩子做到礼仪,围棋礼仪和各领域教育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在美术的操作活动中,我们会要求孩子以安静、端正的态度进行涂色、泥工等练习。经过不断的渗透,孩子在活动中知道了要尊重别人,要有礼貌。有一次,在音乐活动中,老师在和孩子玩网小鱼的游戏,有个孩子在做小鱼游时,把旁边的孩子给撞倒了,当时我朝配班老师会心一笑,继续游戏,那个孩子过去把倒地的孩子扶起来,并和她说对不起。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但是和围棋礼仪的实施是分不开的,当然其中也有外在的因素,但孩子们实在的进步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二、把围棋礼仪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游戏性

1.围棋角。由于围棋是我园的特色,所以在每个班内都有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围棋角,围棋角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把进阶段学习的围棋知识运用各种方法布置在周围,孩子可以在游戏时间摆一摆,弄一弄,复习巩固平时的所学得围棋知识,在游戏角中,我们也会一直看到孩子们认真的学习夹棋子,摆放在交叉点上等情境。孩子们不急不躁的表情,让老师为之动容。

2.围棋游戏。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老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围棋游戏中渗透围棋礼仪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认识星位和天元的时候,老师请孩子在大棋盘上站一站,在老师提出要求后,孩子很自觉地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游戏,如要轻身,有礼貌不碰撞等。

三、把围棋礼仪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隐含性

1. 围棋儿歌。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盥洗等活动。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礼仪行为道德形成的契机,幼儿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我们主要利用围棋的故事、儿歌等,从中提炼出围棋礼仪,把这些礼仪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如:围棋有礼仪,大家来学习。入座和对局,要遵守规矩。身体坐坐正,眼睛看棋盘。小手放腿上,小嘴不出声。拿棋要规范,中指夹食指。落子不能悔,想好再下棋。不随便离座,有事要说明。终局收好棋,相互要谢礼。学好礼貌歌,文明又礼貌。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 幼儿立场 教学反思

“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品性等的发展)的现实。”①幼儿教育要站在幼儿立场,幼儿规则教育也应站在幼儿立场,才能实现师幼双主体的和谐。

一、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体验者”,享受智慧的荣耀

“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上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引导和促进幼儿进一步去探索与发现。”②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自由的探索环境,孩子们积极参与、有效体验。运用“医院电梯口拥挤”的视频,具体直观,既缩短了幼儿与拥挤现象的认知距离,又提高了幼儿讨论的积极性。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体验式的情境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使孩子学得主动,学的快乐,获得真正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疑是知之始”,孩子们敢于质疑,拥有问题意识,便是迈出了期待解决、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活动中我是走在幼儿前面的引导者,通过“电梯口的拥挤”、“幼儿园小朋友看展板时出现的拥挤”、“小朋友们取水彩笔不知不觉出现的拥挤”三个录像引出话题,让幼儿发现拥挤问题,引发讨论,理解排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了说教的苍白无力,让幼儿发自内心获得认同感。

对于活动难点:排队礼仪的学习,我通过提问让幼儿参与讨论“排队怎么做更规范,更文明?引导孩子们相互解答,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孩子在热烈又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观赏,让孩子们享受着智慧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耀感。

二、让幼儿做真正的“主体”,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从深层次上讲,教师的一生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幼儿,邀请课程中的幼儿,也邀请自己的加入”。活动中我请孩子们表达如何解决看展板的拥挤问题时,有一位小朋友提出“让我们表演”的要求,面对这意外的要求,我积极在教室里寻找到替代的展板,孩子们自觉上前,没有了往日的拥挤,一边小步往前挪动,一边寻找自己的合适位置,调整自己的位置。我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能力,看到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快乐,孩子们自觉根据展板的宽度排成了五排,并从前往后自觉轮流看展板。

孩子是有潜力的,我们必须相信幼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老师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思考、探索、选择、表达、交流,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真正的发展。

对于活动难点:排队礼仪的学习,我采用设疑,引发小朋友讨论、课件《排队礼仪歌》的播放、小朋友相互解答等,让幼儿学习排队礼仪。我则是站在幼儿身后的欣赏者,欣赏孩子的讨论,欣赏孩子们相互解答,欣赏孩子尝试用表演说明的憨态。在合适的时候介入,采用多种策略反馈幼儿、肯定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并推动幼儿的发展。

三、让幼儿做“实践者”,享受规则生活的快乐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排队日活动源于生活,问题都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本次活动前拟定了三条目标:

目标一: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目标二: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目标三: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愿意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使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力可做。

(一)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层层渗透的环节。第―个是电梯的表演,是游戏化的,幼儿参与兴趣浓,积极性高。第二个是拿彩色纸是对幼儿言行一致的考验,是让幼儿实践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说到是要做到的哟。

(二)活动后还要注意总结经验的巩固练习。排队礼仪规则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巩固练习,慢慢让排队礼仪规则化为行为并转化为习惯。

因此,我设计了“设计排队图标”,让幼儿感受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规则、自主发展的愉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绘画,解读对排队规则、排队需求的理解。“玩礼仪棋”,让孩子们在喜欢的棋类游戏中,巩固排队礼仪。“礼仪体验馆”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场景中练习排队礼仪。“排队日”鼓励孩子们争做“排队日的自愿者”和“小标兵”,让孩子体验规则生活的必要性和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愿意从自己开始自觉遵守,并提醒家人自觉遵守,达到“小手牵大手”教育共成长的目的。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就是幼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活动要让幼儿成为积极的“实践者”,让学习开启幼儿的“良好习惯之旅”。

“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④站在幼儿立场进行规则教育,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发现幼儿,顺应幼儿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从而开发幼儿、引领幼儿、发展幼儿。唯有如此,我们的规则教育才充满和谐,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四、我会排队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选择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拥挤问题为切入口,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发现拥挤问题,引发讨论;积极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拥挤问题,学习排队礼仪;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小手牵大手”――排队日争做排队志愿者,培养幼儿自觉排队的好习惯,促进“家长排队行为文化”的形成。

活动准备:有关拥挤的录像三段,排队礼仪歌的图标、幻灯片、绿色卡纸、记号笔。

活动目标:

1、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2、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3、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感受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愿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活动难点: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请幼儿自己搬取椅子并围坐成半圆形,根据幼儿的摆放情况做适当的评价,引出“拥挤”的话题。

设计意图:运用“自己摆小椅子”进行导入,引发幼儿拥挤现象,引出拥挤的话题,引导幼儿自己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做合一的原则。

(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平时观察到的、发生在园内园外的拥挤现象。

设计意图:联系幼儿相关生活经验,鼓励幼儿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拥挤问题。

(三)观看拥挤现象的录像,组织幼儿讨论,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

l、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乘电梯,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拥挤?

2、游戏体验:有秩序乘电梯。

3、引导幼儿体验,有秩序地乘电梯的方便和快乐。

4、设疑:如果乘电梯遇到了老人、残疾人、孕妇和抱小孩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形象性,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表象到具体,缩短了幼儿与拥挤现象的认知距离。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采用体验式的情境模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习解决拥挤问题,使孩子学得主动,获得真正的发展。

(四)组织幼儿观看录像一―小朋友看展板,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拥挤。

设计意图:顺应幼儿喜欢讨论的特点,运用此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用多种方法解决拥挤问题。录像是发生在园内的事情,因此孩子有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思考多种解决拥挤问题的方法。

(五)录像“取水彩笔”,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人,想同时做一件事情时,就会不知不觉发生拥挤了。

设计意图:运用此录像,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当人们都同时想去做一件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发生拥挤。拥挤是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因此需要人们时时去注意,使幼儿认识到排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组织幼儿讨论:“喜羊羊”进城,它可能会遇到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如果不排队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标,并即兴创编三字经。

设计意图:以礼仪标兵“喜羊羊”寻求帮助为形式,启发幼儿进行发散思维,想象“喜羊羊”进城可能遇到的各种排队需要,拓宽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七)丰富常识:知道11日是“自觉排队日”。

1、提问幼儿为什么11日定为排队日,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观看课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和“排队日标志”,鼓励幼儿和家长参与“排队日”志愿者活动。

3、了解排队礼仪:《排队歌》――不贴身不越线不扎堆不插队不穿越不喧哗

设计意图:利用图标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形象直观地理解礼仪规范的内容。丰富有关“排队日”的常识,引发幼儿争做志愿者和排队小标兵的愿望,激发幼儿学习排队礼仪的积极性,并愿意在平时做到自觉排队。体现社会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则。

(八)、情景体验,领取奖品“绿色的卡纸”,引导幼儿自觉地进行排队,内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领取卡纸,让幼儿实践排队礼仪。活动不但注意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富有实效的教育。

延伸活动:

1、设计排队图标:引导幼儿根据生活中的拥挤现象,设计相应的图标,提醒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和其他需要提醒的人。启发引导幼儿大胆地用绘画的方式思考、表达更多需要的排队的地方以及排队的礼仪,并组织幼儿将设计好的图标贴到各个需要排队的地方。

设计意图:幼儿有一百种语言,让孩子用最喜欢的绘画形式设计图标,解读排队礼仪的规则,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自主发展的愉悦,变“老师让我这样做”为“我想这样做”。

2、玩排队礼仪棋:在玩中巩固强化对排队礼仪的认识。

3、小手牵大手活动:11月11日,在老师的组织下,设计排队日的徽章和海报,开展争做排队日小志愿者的活动。

4、礼仪体验馆: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去体验模仿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医院、小吃部等应该做到的“六不”排队礼仪。

教后反思:在幼儿园进行排队礼仪规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需要一点一点地养成,排队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并成为习惯。《纲要》强调让幼儿自主学习,这对排队规则教育提出了挑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遵守“起点低、方法活”的教育原则。活动中我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活动源于生活。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本次活动拟定了三条目标:

目标一:感受集体活动中排队的重要性和排队等待带来的方便和快乐。知道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并了解数字“11”在排队日中的含义。

目标二:敢于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达解决拥挤的方式,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目标三:学习排队的礼仪规则,愿意做“排队日的小小自愿者”和“排队小标兵”,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二)过程注重体验。社会活动难组织,说教对于年幼的幼儿苍白无力,我采用体验式的情境,让幼儿通过游戏演绎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活动生动有趣,让幼儿在玩中学、自主学。

我通过让幼儿参与讨论、课件《排队礼仪歌》的播放、小朋友相互解答、朗诵《排队礼仪歌》等,让幼儿学习排队礼仪。活动中采用多种策略反馈幼儿、肯定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

(三)经验注重巩固。排队礼仪规则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生活中加以巩固练习,慢慢让排队礼仪规则化为行为并转化为习惯。因此,教师设计了“设计排队图标”,让幼儿感受自主制订、自主遵守规则、自主发展的愉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一一绘画,解读对排队规则、排队需求的理解。

“玩礼仪棋”,让孩子们在喜欢的棋类游戏中,巩固排队礼仪。

“礼仪体验馆”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场景中练习排队礼仪。

“排队日”鼓励孩子们争做“排队日礼仪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

和谐缘于“幼儿立场”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自主学排队,有效促进排队礼仪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①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载《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1~2期。

第11篇

关键词:文明礼仪;培养;教师

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建立人生观的初始对其进行对应的文明礼仪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可以更早地抓起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发展,让幼儿以良好的生活习性来面对未来长久的生活和成长。但是有价值的文明礼仪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真正的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有价值的事来影响孩子的发展。幼儿阶段的孩子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而且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年龄很不成熟,正确的文明礼仪可以更好地确保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能性。本文就此内容做出以下几点教育途径的探索。

一、提高社会认知程度

幼儿在其本身特殊的成长发育阶段中,所受到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有很多主体导入的,不仅是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对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产生影响,家长和社会人员同样可以对幼儿的文明礼仪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认知程度,让教师和家长首先从自身的教育观念中真正地渗透文明礼仪价值观,从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在幼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文明礼仪教育贯彻落实到学科教育中,让幼儿可以从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文明礼仪习惯。

二、建设有益环境,提升幼儿认知能力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成长条件。利用好环境因素可以为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铺垫好很多方面的内容。幼儿阶段的活动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幼儿的活动空间环境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考虑,让文明礼仪从根本上渗透到幼儿的生存环境中。教师与家长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应该充分挖掘幼儿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让其可以在物质体验和心灵体验中真正地接触到文明礼仪的观念。幼儿阶段的大部分生活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所以幼儿教师必须着重注意校园建设。幼儿对于图片和学校环境的感知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特点,在校园中建设更多的文明礼仪标语和儿歌以及文明礼仪图片,让文明礼仪主题充满整个校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还应该增设更多的文明礼仪规范课堂,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文明礼仪学习中来,比如,早上进入校园之中主动与同学和老师问好,并且与家长说再见,在课堂活动中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在日常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带领幼儿多参加有意义的节日活动,比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让幼儿真正地体会到文明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多元化教育方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生活学习环节充分利用起来。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活中可以学习的活动是非常有兴趣参与的,教师和家长应该针对这个特点,为幼褐贫ê鲜实慕逃方式,通过日常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规范。比如,在幼儿用餐前举行适当的用餐礼仪活动,通过集体儿歌和小游戏来促进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和吸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设置情景环节,让幼儿可以通过简单的情景演练来更确切地体会感受到文明礼仪教育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让幼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上下课进出教室要做到随手关门,上下楼梯或者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吵闹,主动参加校园升旗仪式,正视集体活动等。

四、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

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最大的影响就来自于教师和家长,所以教师与家长的有效配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建立文明礼仪行为基础。教师在校园中进行文明礼仪教学建设的过程中,引导家长进行日常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家长在通过自身的培养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带动幼儿的认知和理解,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而且家长在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和灌输是相对较多的,如果家长在平时不注重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幼儿就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应该多注意与教师的配合,争取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幼儿通过更多方式去理解学习文明礼仪。

在我国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如何在其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关注的重点话题。我们应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幼儿本身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针,让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认知,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霞,张晓晖.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教育策略[J].学园,2013(32).

第12篇

【摘 要】 我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是宝贵的幼儿教育资源。把握每一个节日,充分挖掘其悠久历史,利用节日内涵对幼儿进行节日礼仪教育,并针对不同节日有创意、有计划地开展节日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潜在的人文价值。我们要重视节日资源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作用,使幼儿礼仪教育不仅停留在节日活动中,更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幼儿礼仪课程绘上绚丽的一笔。

【关键词】 幼儿;节日礼仪;教育目标;礼仪意识;家园共育

我国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是宝贵的幼儿教育资源。把握每一个节日,充分挖掘其悠久历史,利用节日内涵对幼儿进行节日礼仪教育,并针对不同节日有创意、有计划地开展节日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潜在的人文价值。那么,我们如何结合不同节日对幼儿进行节日礼仪教育让幼儿从小就成长为一个为人处事彬彬有礼、待人接物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幼儿教学经历,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节日制定礼仪教育目标

幼儿园可以渗透礼仪教育的节日既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包括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具有西方特色的节日。按照我们通常的模式,在每一个节日到来时,我们都要提醒孩子们什么节日到来了,然后按照惯例开展一些节日纪念或庆祝活动。但很多活动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完全产生不了节日礼仪教育所需要的效果。节日应是全社会的节日,应是所有人的节日,因此,节日礼仪教育活动应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出封闭的教室,引导和鼓励幼儿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幼儿在具体生活环境中学会自觉运用礼仪知识。如我们庆祝国庆节,除了园内常规的国旗、国徽教育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我们还可让家长陪同幼儿在国庆节当日通过网络或电视收看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感受与幼儿园升国旗时的不同氛围感受,从此懂得国旗是国魂,是国家精神的象征,由此学会更加尊重和爱护国旗的礼仪。再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可让幼儿在生活中仔细比较人们的神态、着装、待客接物等特点,让幼儿学会与家人共享节日的快乐,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形成一颗感恩之心。同一个节日,年年岁岁都要庆祝和纪念,内容和形式的相似容易使幼儿渐生单调乏味之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礼仪教育目标要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小班的幼儿,下一年变成了中班幼儿,礼仪教育目标就要提升一个档次,礼仪教育活动形式也要随之更新。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心智发展特点,将小、中、班幼儿的礼仪教育目标进行细化,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的节日礼仪教育目标。

二、利用节日培养幼儿礼仪意识

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集长辈宠爱于一身,饭来伸口衣来张手,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不良品质,认为他人给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了一颗懂得爱别人的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让幼儿懂得爱别人、形成爱他人的礼仪意识。同时通过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爱之礼仪的良好氛围。如三八妇女节,我们要对幼儿进行爱妈妈、爱奶奶的教育;教师节,要对幼儿进行爱老师的教育;西方的母亲节,要对孩子进行爱母亲的教育;西方的感恩节,要对学生进行感恩他人的教育等等。我们可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由来、名称,然后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观察节日对象的工作或生活状态,最后结合不同节日给不同对象制作手工贺卡,表达心中感激之情。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幼儿礼仪意识不断增强,如遇到长辈会主动打招呼,这声招呼不是简单的、习惯性地叫一声“妈妈或老师”,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爱;又如在妈妈的生日那天,幼儿还会制造出其不意的惊喜,促使妈妈留下幸福的眼泪;再如在生活中幼儿看到长辈们做事有困难或心情不佳,也不再是一个人闷着头继续玩着自己的“事业”,而是善解人意地及时丢下“战斗武器”,主动走过来帮忙。这种种表现源于节日礼仪教育在孩子心中种下的“爱”之种子的萌芽。

三、利用节日家园共育礼仪习惯

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着孩子,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感染作用。因此,幼儿节日礼仪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利用不同的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习惯培养的同时,要大力号召家长参与进来。如儿童节进行亲子活动时,我们让幼儿将已经掌握的一些礼仪知识编成童话剧、儿歌等形式表演呈现给家长,既激发幼儿相互影响、彼此示范、互相促进,又在家长中产生了宣传、教育和引领的作用,还能让家长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孩子礼仪的落实情况,促进了家园人人学礼、人人懂礼、人人守礼风气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活动中,家长表现了高度的参与积极性和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当懵懵懂懂的孩子有上佳表现、得了笑脸画的奖励后,家长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实践证明,家园合作共育孩子成长,教育成效事半功倍。只有家园共同合作,充分利用节日礼仪教育契机,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使礼仪之花越来越红,越开越美,形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礼多人不怪!”的确,一个懂礼仪、讲礼仪的孩子必定是受他人欢迎和尊重的。我们要重视节日资源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作用,使幼儿礼仪教育不仅停留在节日活动中,更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为幼儿礼仪课程绘上绚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