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

时间:2023-01-02 17:2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卓越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卓越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德国;卓越大学计划;精英大学

2005年,德国“联邦与各邦教育计划与研究促进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卓越大学计划”,决定挑选一批精英大学进行重点资助,藉此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重振德国大学昔日的辉煌。

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1. 新自由主义观念对德国大学传统的冲击

长久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提倡平等原则,注重资源的平均分配,在德国大学之间并无所谓的竞争压力,也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市场化、多元化、私有化为标志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将教育纳入市场竞争的机制中,主张高等教育治理必须市场化、去中心化与重视绩效,要求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由市场力量来引导教育的运作与发展。新自由主义冲击所造成的全球化、国际化、欧洲一体化对德国的经济、政治及教育体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德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了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小政府”与“市场竞争”等理念,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以“卓越大学计划”为代表的革新中。

2. 国家与大学关系的转变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邦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最高权限,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各邦间进行协调。相较于各邦在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所享有的高度自,高等教育则受到联邦政府较多的管制。但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在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国家与大学的传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由过去的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开始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重视投资报酬以及引入竞争效率的市场经济取向。

3.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近年来德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并不突出,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最新发表的2013-2014排名①,德国大学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大学的第55名,其次是哥廷根大学的第63名;而上海交通大学所发表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第50名、海德堡大学的第54名以及慕尼黑大学的第61名②。这样的结果的确对德国高等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

二、“卓越大学计划”的实施内容

“卓越大学计划”是由联邦教育部授权的德国研究协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和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负责组织与实施。该计划第一阶段从2006年至2011年,总经费投入为19亿欧元,其中75%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余的25%由各邦政府负担,资助重点有三项,分别为: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研究团队和精英大学。

博士生研究学院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与培养的环境。注重博士生的水准与研究的环境、领域的发展与对学术的贡献、博士生文化的持续发展、各学科间的衔接以及国际影响力。(2)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计划的质量与原创性、博士生在研究领域的整合、教授的指导计划、提升博士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计划与策略以及国际学术的交流。(3)管理结构。注重管理与机构的大力扶持、与校外机构的合作以及重视博士生的两性平等。

研究团队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注重研究质量与原创性、研究计划与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关性、跨领域的研究、对该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以及研究的可应用性与合作的对象。(2)参与的研究人员。注重参与研究人员的品德、新进研究人员学术培训与发展计划、研究人员的两性平等。(3)管理结构。注重对现有资源的运用、组织与管理以及对大学结构发展的影响。

经过两个阶段激烈的竞争,最后审核通过的有39个博士生研究学院(Graduiertenschulen)、37个研究团队(Exzellenzcluster)与9所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

三、“卓越大学计划”的论争

“卓越大学计划”本身的提出理念、目的与实施方式,与过去德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生态截然不同,因此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各界诸多的支持以及批评声浪随之蜂拥而至,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权力及大学理念这三个方面。

(一)文化的冲突:对传统平等原则的冲击

2007年10月,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的研究团队与精英大学的获选名单出炉后,德国共有37所大学被贴上卓越与优秀的标签,并且可以得到大笔资金的资助,而其他落选的大学则只能望洋兴叹,精英大学的诞生使得德国整个大学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德国研究协会(DFG)主席克莱纳(Matthias Kleiner)就表示:“这样的结果,使得德国大学平等的传统彻底宣布终结”。他认为此计划不仅能提升大学的学术研究层次,更能借由尖端研究的开发带动商业与工业的繁荣与创新,因此大力支持此计划要一直不间断地发展下去。③反对意见则认为,精英大学的选拔加剧了社会与大学的分层,只资助少数的大学,而使得大部分大学无法得到经费的补助,如此并不能真正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反而导致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权力的冲突:松绑或捆绑

“卓越创新计划”在权力的冲突上,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大学关系的改变。联邦政府引进的竞争机制使得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从“国家控制模式”转向为“国家监督模式”。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有丝毫的减弱,政府为了提升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地推行新的政策来主导大学的发展,以回应全球竞争的需求,这些由政府主导与推行的政策显然只会加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国家的权力也在无形中更加扩大。

(三)大学理念的冲突:重研究、轻教学

自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所提倡的“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当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与借鉴的模范,并使德国大学独领一时之潮流。洪堡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主张,大学的目的为加强研究与培养人才,两者应同时并进。这样的理念后来得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大学的目的不只在创造知识,也在培育人才。这个理念对后来的美国大学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④

然而从“卓越大学计划”实施内容来看,其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教学的重要性,这显然与德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洪堡“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背道而驰。教学与研究是大学的两项重要的职能,两者关系是否能保持平衡,是决定大学的学术卓越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

“卓越大学计划”的推出与实施不仅显示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更是将德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均衡发展转向差异化发展。在实施成效上,无论该计划是否能如预期成功地将德国重新打造为国际学术的研究重镇,该计划的实施本身已对德国高等教育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两轮的选拔过程,无论获选与否,许多大学的知名度与声望因此而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义竞争理念的影响下,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不断走向卓越。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EB/OL]. .

[3]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述”[EB/OL]..

第2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79-01

0引言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目前国内的实施状况是2010年10月已有首批高校具体实施的“卓越计划”,延伸到国内900多所工科专业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卓越计划”的具体的实施方案。西安科技大学积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选择具有特色的试点专业,从各个层面积极开展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

1以特色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

1.1 建立以“学校+企业”联合为后盾的管理模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从现在的学校封闭内部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①学校、企业联合成立“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实施工作小组、咨询专家组。其中,领导小组负责实施的决策、指导和总体协调工作;实施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组织与管理工作;咨询专家组负责指导专业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的实施,成员由工程教育专家、企业领导、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校领导组成。②学校成立学生遴选工作小组,负责学生遴选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1.2 建立一套科学、公开、公正的学生遴选制度坚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西科大首批“卓越计划”招生3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招收30名学生,共遴选90人。限定为新入学的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新生。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遴选,最终确定试点班入选学生。遴选及录取的具体程序为:①新生入学后4周内,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学生自愿报名。②根据笔试成绩按录取人数1:2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学生的名单。③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④学校根据考生笔试和面试的总成绩排定名次(其中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初选录取名单。⑤初选录取名单在教务处网站公示。⑥试点班录取学生若与原高考录取专业不一致的,办理转专业事宜。

1.3 建立完善的试点专业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①试点专业学生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教学组织与管理在教务处指导下,由相关学院负责。②学生管理在学工部指导下,由试点专业学生所在学院负责。为每个试点班聘任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③试点专业学生按专业单独组班、单独组织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相对分段、共同指导(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原则上每5名学生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④试点班专业学生校内学习阶段,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的笔试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读书报告、学术论文等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企业阶段的学习,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并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评定成绩,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

1.4 为学生提供科学、完善的退出机制

1.4.1 对于不能适应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允许转出实验班到相应专业(或原专业)继续学习,并保留已取得的学分。具体可参照校内转专业学生课程认定程序执行。

1.4.2 进入试点班的学生,若无特殊理由,不得申请退出试点班学习。出现以下情况者即被取消或主动退出试点班资格:

①学习期间出现学籍警示、考试违规等情况,则取消其试点班学习资格,其学习警示记录计入后续学习过程,并按照《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②在企业学习阶段,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影响恶劣或造成责任事故者,或经过企业综合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试点班学习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③学生若确因客观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提出书面申请退出试点班,经“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方可退出。

1.5 落实师资,建立科学的教师选聘机制建设一支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面向工程教育的师资的队伍。西安科技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级教师选聘任课教师的机制分为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种。

①担任试点班专业的任课教师,由“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聘任、校“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审定,企业聘任教师由学校颁发聘任证书。②校内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一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或与企业合作科研工作的经历,或取得相应的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资格证书。③企业教师须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6 学校提供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西安科技大学为参加“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学生提供一系列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①“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选拔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②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且毕业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优先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拨条件参照学校相关规定)。③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工科类教师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

2结语

面向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目前工科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从工科生中培养出真正的“工程生”,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欣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J].2006年4月30日,《石油教育》双月刊 5/2011.

[2]冷英.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途径之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73期/2011.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医生 文献检索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93-02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5月7日下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为改善当前医疗行业的一些弊端,缓解医患矛盾,在教育中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使医学教育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方向过渡。

文献检索课一直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卓越医生的培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卓越计划”中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医学文献检索课特点和当前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对在文献检索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上进行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献检索课与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关系

1.卓越医生的培养方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强化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第一资源,在教学中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立足长远制度建设,着眼当前的突出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育中采用3+2教学模式和5+3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这种要求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在课程安排中,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同时,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在教学安排中,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能力和卓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

2.文献检索课在卓越医生培养中的作用。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培养医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门主要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强调的“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这正与卓越教学理念一致,因此能更好融合于卓越教学培养中。同时,卓越医生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同时强调启发,探究式教学,即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突发事件技能。

在实施卓越医生教学计划的学校,医学本科教育采用3+2的教学模式,这必然会缩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理论的讲解,而要求学生课下大量查阅资料来巩固学习,无形中强化了文献检索课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适应卓越医生的培养计划,对文献检索课中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学以致用,更好发挥文献检索课的作用,是保证卓越医生培养能符合国情需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适应卓越医生的文献检索课改革建议

1.依托网络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卓越医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关键。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缺乏,创新实践能力薄弱。传统的一站式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文献检索课以培养学生搜商为目的,即在卓越医生培养中要通过自身课程的改革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多了解外校的有益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内容,同时网络授课、慕课、微课的兴起,大学也打开了围墙,泛在的教学环境与交流方式将“封闭教学”变成“开放式教育”。卓越医生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文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一方面授课的同时,将更多教学资源展示在教学平台上,同时建立师生交流区,关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检索资源的更新,给学生更有价值资源利用,体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

考核可以督促、引导和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创新考核模式,研发信息检索在线考试系统,实现一人一卷一题,保证学生成绩的真实。考试可以多次进行,在每一章节结束后给学生出相关理论及实践试题,检索学习效果,及时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准,医学学科是与病人面对面接触,直接接触各种病例,医学生感同身受这种氛围,加深对生命、疾病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升职业精神,同时也能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文献检索课是实践性方法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文检课的重点,建立相互交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是文献检索课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内容与学生的科研、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早期科研中引入查新思维,选择新颖、有研究价值课题。在课题研发过程中注重资料收集的准确实用性,科学检索筛选文献,指导学生拟写收集文献方案,学习文献管理软件应用。在论文形成过程中探讨文章格式,选择期刊投稿,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一个整体性指导,为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3.将循证医学思想引入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循证医学的核心是遵循科学证据,是为临床决策服务的。其出发点,是临床医生需要科学可靠的依据来支撑他的判断和决定,这个依据来自人类此前研究的结晶,而不是本人有限生涯中有限的见闻。这要求对数以万计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评价、合并、总结,把这些变成简单明确的结论性语言,附上相应的推荐,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学习课程的正确思维理念。在文献检索授课中引入美国咨询专家Marylaine Block的检索思维“我的七条搜索准则”敢于对检索结果存疑,并不断修正检索策略,完善资料及科研成果的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想,用证据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研项目“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程体系建构”(JKA2012-089)]

参考文献:

[1] 姜乃强.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教育报,2012.05.18(001)

[2] 刘华,杨红梅等.卓越医生创新能力培养.china’ s foreign trade,2012(10)

[3] 公惠玲,李桂芳.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1)

第4篇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支持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根据地方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其中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6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2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39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师资;校企合作;实践

作者简介:刘春生(1961-),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侯清泉(1975-),男,内蒙古阿荣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11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5-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适时推出的战略决策。通过该计划的顺利实施,高校可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意义。为了发挥好卓越计划应有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一、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1.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教学中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由知识灌输式向学生自主学习式转变。通过企业项目和具体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开动脑筋,共同研究和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需要时,学生会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应用,这样通过多次学用之间的循环往复将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有了这样的幸福体验会驱使学生不间断地探索实践下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可以称为“成就驱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的第一次“成就驱动”很重要,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其中的妙处、吸引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将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项目和具体问题的设定、老师的适当点拨与指导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教师的教学工作侧重点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更高,这对长期在高等学校内擅长学术和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正是欠缺之处,因此也是教师在“卓越计划”实施中必须努力攻克的难题。学生要摒弃以往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及应试考试模式,转变为深入研究问题实质、开拓思维、努力分析如何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主动探索学习模式。这需要师生双方付出应有的努力,增益己所不能。

在学校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例如我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方向学生中开设了创新方法教育(TRIZ理论)课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了多届黑龙江省TRIZ创新设计大赛,并且每一届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学生从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创新训练。

2.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1]建设方面,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1)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从本科到研究生学历都在高校内培养的师资队伍成员来说,他们更擅长的是理论分析和学术研究能力,常常处于脱离工程实际的状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内心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和不利条件,但只要教师自己努力并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使卓越工程师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这将为学生在日后的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升参与培养计划学校的科研水平

参与计划学校的科研水平越高,教师在研的项目越多,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增加他们的实践和实际动手的机会。另外,教师的科学研究经历也同样决定了其驾驭科学研究项目的能力以及国内、国际大视野。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直接反映,高校教师的纵向科研项目能申报成功说明其站在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掌握了所从事领域的尖端技术。若教师的横向课题能申请成功,说明教师能够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另外,学校的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相对来说也一定很优越。该高校在地方或国内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否则很难赢得国家和地方企业的信任。教师的科研水平得以提高,根据在科研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反过来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学,从而提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4.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

专业建设中是需要有几门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骨架来发展的,从而充分发挥这几门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工作,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建成了“液压传动”、“工程流体力学”和“矿山机械”三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建设后的丰富内容体系、教学资源、质量上乘的课件、高清晰度的课程全程录像、课程网站和拓展内容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锻炼了教师队伍,使教师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5.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入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真正目的。应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时间。

拟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具体改革做法是:与企业无缝对接,完全按照企业为完成一个设计项目的流程和步骤来进行。将原来的毕业实习日记和毕业实结改革为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要涵盖相关专业资料调研、市场与网上信息调研、企业现场调研等内容;将原来的开题报告改为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从设计技术方面、制造工艺方面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将毕业设计说明书改为设计计算书,优化以往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形式等内容,使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更接近企业实际。

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与生产一线的高职称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企业生产氛围,真题真做,可大大提升课题最终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从而使学生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一些实践经验。[2]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研究一种更适合校企联合指导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设计成绩可包括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成绩。开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可占总成绩的20%;中期检查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企业的考核(占20%),另一部分是学校考核(占10%),增大了企业考核比例,作为一种导向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企业实践的部分;答辩占50%,考核学生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检索能力、英语水平及从外文资料中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6.“卓越计划”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于整个计划的完成质量及计划执行的持续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将伴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进行全面的建设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保障:当前的生源招生情况取决于高校在之前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了高质量的生源就可以很好地配合学校的宏观规划安排,按照“卓越计划”的安排部署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培养目标,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3]

(2)教学保障:教学保障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与教学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执行情况和对卓越工程师共同的认知程度都是教学保障的根本。

(3)经费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校企合作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与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经费的支持才能正常得以运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4)制度保障: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定期校企联合修订制度、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制度、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同行间听课评教制度、企业实习实践跟踪问效监控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制度等,建立全员参与、多位一体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5)政府支持:这是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卓越计划的实施成功与否是与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的。政府的支持及在校企间的沟通协调直接决定了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6)条件保障: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培养联合体,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协议,融入企业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优秀工程师作为教学师资,由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根据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合理安排学生在学校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实践和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条件。

二、校企合作方面需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企业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要素,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1.校企双方合作的动机剖析

高校与工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和拓展与企业的合作领域范围,从而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这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和实干中获得真知灼见,使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校企合作能使高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益:一是与企业的合作将有助于“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充实完善并富有内涵。二是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环境和具有丰富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时会大大缩短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为完成卓越培养计划,必须在企业完成很大比例的企业实习和工程实践,这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出发点。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对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三是增进高校教师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为高校与企业间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四是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促进了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接触工程实际的场所,可增强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经过磨砺和锤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五是通过与合作企业的多方面接触拓展了学校了解企业及现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渠道,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六是通过与企业的接触,高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所从事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前沿问题及领域。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为切入点,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与高校开展合作,形成长远的战略互惠伙伴关系,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校企合作能使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益:一是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实现对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得到为自身量身打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定位和实际需求;二是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三是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四是通过此合作机会使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高校在理论和学术方面的最新进展、研究成果,解决企业在生产、研发、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制约发展速度和进一步壮大的瓶颈问题;五是享受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等。[4]

2.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则: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与高校长期合作及关系良好、稳固的企业会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必须做到优势互补和互惠共赢。笔者曾去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调研,该校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能够确确实实为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上的实际问题,企业得到了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实惠和具体效益,也使得学生的实习在企业有了长期存在和运行下去的积极推动力。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企业一些优惠的税收税率等吸引企业积极投身到卓越计划的实施当中来。此外,还应该像德国那样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企业应义务接收大学生的实习和技术培训,企业应该以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做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为了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和境界,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人生。[5]

1.注重人文素质的修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多年来一直强调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在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则是文化素质的核心。[6]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之快。若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仅靠大学几年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必须长着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专业、业务方面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49-150.

[2]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126-128.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第6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选修课;工科;改革

作者简介:于浩洋(1968-),男,辽宁建平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副教授;张鹏(1980-),男,山东文登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18-02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简称。[1]该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首先对“卓越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针对目前选修类课程在当前各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一、“卓越计划”所引发的若干变革

“卓越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首先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它包括树立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观念,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强调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其次体现在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变革;再次体现在对人才培养标准的变革,它包括制定好参与专业的学校标准,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3]

二、当前工科院校专业选修课程存在的情况和不足

专业选修课被认为是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必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在进行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基于“卓越计划”的前提下,任意选修课程设定和教学就存在以下不足:

1.课程设定的合理性

工科专业选修课程通常是学校依据本校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来设定。如果学校设定的课程只是部分学生有能力和兴趣完成的某一专业课程,且该课程不是全部学生都有兴趣或能力去完成,也不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部分课程,这样一来,就无法体现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同时也有可能因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盲目性而误选了相关的选修课。

2.教学内容与实际授课内容的不均衡

尽管选修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涵盖的知识点较广,但课时量却较少,一般只有32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下,学生在学完课程后,也仅仅是了解其概念而已,无法有效地提高专业素质。

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短学时对多内容讲解,即使勉强做到了,教学效果也不好,学生感觉就是走马观花,无法对知识的实质进行理解。另外现在的教学模式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4.实验环节的欠缺

选修课的内容多而杂,并且学时少,因此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涉及相对较少,有的甚至没有实验环节。即使有也是以认识为目的,以老师的演示教学为主,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况且有些院校还存在着对选修课实验投入不足的问题。

5.考核方法的单一

传统的选修考核方法以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作业为主,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无法验证学生对这门课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无法促进能力的培养。

上述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和基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卓越计划”中提到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无法实现。

三、“卓越计划”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1.课程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设定不仅要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还要体现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4]因此可将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种。基于“卓越计划”及专业方向制定一定数量的限定选修课,同时再设定一部分任意选修课,这样不仅能够较好体现“卓越计划”的实施,同时也使学生避免因为盲目选择而误选了相关的选修课。

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根据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针对学时少的情况,以重点讲解其中关键知识为主,避免了面面俱到、走马观花;认真分析相关课程的交叉知识,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讲授,在学生学习相关前期课程时,就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的延续性,从而实现了利用有限的学时来解决主要的问题,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一些渠道去了解该知识在企业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具有进一步与企业接触的经历。

2.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

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展示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结合实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将相关元件的实物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第一时间就获得较充分的感性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生动地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以便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主要疑难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之后,留出一定时间共同进行讨论,使课堂上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和科技文献,去领会、消化、巩固知识,并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完成后,利用现有条件进行一定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走进课堂,讲解课程的一部分知识或者整门课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课程在企业内完成。

3.实验环节的改善

为了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采取如下措施:将原来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实际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实验用的小模块,然后进行安装和调试,这不仅可以增加相应的台组数,提高分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去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或是利用网络等手段查询相关资料,自己动手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总线相关模块;支持和鼓励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将企业的相关生产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的指导老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从而实现企业与培养过程的结合。

上述实践环节的改进,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

4.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传统的期末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应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并提高实验考试得分占总成绩的比重。在实验考核中,由学生来抽取相应的实验题目,每个题目是相关实验的一个环节,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绩将视学生的完成时间和完成的准确性来评定。对于实验考核不合格的采用一票否决制,即认定本课程期末成绩不合格,从而督促学生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根据工科学校专业选修课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基于“卓越计划”的项目要求,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实验和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建议和尝试。“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这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参与人不断地更新理念,特别是教师这一重要环节。[5]教师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卓越计划”的实施,为此一方面需要在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兼任教师,同时也要让教师到生产一线去锻炼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然后再由企业回到课堂,真正实现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第7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韩彬(1973-),男,四川三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青岛?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00915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MS-E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19-02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在学校及石油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了制订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与本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分别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困惑与愿望以及新的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探讨。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前身是“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52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为基础创建北京石油学院时正式定名。198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矿业机械”专业。199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1999年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合并,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080301)。2008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教高厅函〔2011〕40号),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加入“卓越计划”。自2012年起成立1个30人的本科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培养注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石油机械为特色,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校机自专业不仅是通用的机械工程学科,而且是石油机械工业的支撑学科。50多年来,机自专业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石油机械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与石油装备相关的高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中国石油大学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机自专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石油石化机械特色鲜明,有足够的石油主干专业基础,注重高新技术在石油石化机械中的应用;[2]厚基础、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培养,专业设置模块化方向明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分总量偏高

全国各大高校机自专业学分要求基本在180学分左右,其中山东大学要求最低,为152学分;中北大学学分最多,为211.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学分要求194.5学分,从整个调研状况来说偏高。学生也反映课程设置比较多,学生很多情况下都是排满全天的课程,不仅听课效果不好,甚至连做作业的时间都很紧张。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活动在时间上受到很多限制。

2.专业课开设比较晚,且过于集中

现有教学计划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在一、二年级几乎很少体现专业间的差别,即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公共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在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开设的“电工电子学(一)”和“电工电子学(二)”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造成学生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与其他专业有什么区别,个别同学这种迷茫情绪蔓延,甚至会导致厌学。

从整个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专业课主要在第三学年即第五学期开始,第五学期要求完成22个学分,除了一门高级外语,其余均为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都集中在第六、第七学期,其中第六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12门次,计25个学分。第七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22门次,计51学分,学生普遍反映专业选修课开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取舍,与当初宽口径的专业教学产生了矛盾。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课程设计、学校工厂实习以及企业参观实习为主。目前来看,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各种实践为主,到企业和生产现场去实习,则主要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而在学校里完成的实践教学则存在着设备及知识更新慢、与社会生产脱节的情况。

第8篇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青年教师普遍表现出了对工程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实验课程需要指导培训。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从事一定的教学工作,而很多专业课是有配套实验课程的。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很多青年教师对于一些专业课程的基本实验也不了解,基本的动手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教师的指点、指导,才能够完成实验课程。这表明很多青年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是欠缺最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

(2)专业生产知识亟待补充。很多学生在生产实习、定岗实习及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对生产实习工艺过程或者一些生产环节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存在疑惑,而青年教师普遍不能给出满意的解答,这就表明青年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对专业生产技术及工艺环节存在一定的知识脱节。

2原因分析

青年教师大多具备很高的学历,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但是为什么其工程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导向政策存在一定偏颇。很多地方高校往往一味重视科研成绩,如每年申请多少个国家级项目,获得多少奖励等等;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作用下,很多青年教师也着眼于科学研究,从而忽略了教学研究,也忽略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青年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青年教师往往把学术研究看得很重要,但是对于本科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轻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存在晋升职称的压力,往往更加看重具有量化考核指标特点的科研,自然就再无精力用于教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校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误区。很多本科院校的工作量考核方式存在一定误区,青年教师往往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科研成绩不是很突出,为了完成每个年度的工作量考核,只能通过教学和指导学生竞赛等方式来弥补工作量的欠缺。而这样的考核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青年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题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而在科研领域,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则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就是影响到了整个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质量。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高校应当为青年教师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高校将青年教师引入之后,不能立即给青年教师布置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反,应当为其开设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这对于青年教师日后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整体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都是有益处的。通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课程,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培养其工程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2)青年教师自身应当不断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怕吃苦受累,很多人不愿因承担工程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等任务,因此而丧失了培养和锻炼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机会。实际上,一方面高校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给勇于承担实验课程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己也应当通过工程实践教学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计划。高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勇于走出去,到生产企业定岗实习。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发放适当的实习补贴,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集中生产实习,掌握生产技术与工艺环节,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定期将校外名企的技术专家、工人师傅等请到校内,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实地演示、上岗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耳濡目染的工程实践引导和能力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引导青年教师多参与横向课题。青年教师在纵向课题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普遍在横向课题方面表现较差,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横向课题是与企业签订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而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做好横向课题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为此,应当引导青年教师在横向课题方面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通过到企业实地考察,钻研生产技术,提出并解决设计方案,实施技术方案等环节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技术的理解程度,在提升了自身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第9篇

同济大学测绘学科始建于1932年,之后的80余年间经历了多次院系调整和专业名称修改。为了进一步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蓬勃发展的形势,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加速发展,同济大学于2012年5月正式成立测绘学院,同年被列为学校首批两个试点学院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政策、模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教育试点改革。目前测绘学院共有在编教师48位,其中73%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达43位。教师的职称分布合理,现有教授18位,副教授10位,讲师10位,助教及其他职称10位。测绘学院每年按测绘类招收本科生约70名,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为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测绘工程专业约50名。测绘学院一直将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精英型测绘人才作为其最根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卓越计划作为我国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课程体系、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能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全面多样化人才。由此可见,在新时代的高等工程教育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框架,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教学条件,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地深化改革,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结合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测绘学院提出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自学生进校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介绍,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

2)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适当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引导学生学会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途径。

3)深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继续发扬测绘专业注重动手操作实践的传统,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优化传统测绘手段的实践课程设置,增加测绘新技术的实践部分,加快学生对新时代测绘实践的适应速度。

4)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利用测绘学院与相关测绘单位的合作关系,在本科生培养中加入测绘单位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提供学生前往测绘单位的工程实践机会,力争实现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工程实践的无缝连接。

5)切实执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可行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

2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在明确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思路后,同济大学测绘学院于2013年10月开始着手实施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学院首先广泛收集教学一线教师的提议,听取学生的学习体会,之后经过多次教研室内部讨论、各教研室间讨论、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等方式,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措施,主要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修订。

1)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为了引导学生能尽早对测绘工程专业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从开设的课程入手,如在大学一年级适当加入专业相关的概论型课程,在高年级时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其中,测绘学概论课程主要借鉴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开课经验,开设在第一个学期,并且全部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邀请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向的院士来同济给测绘工程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课,每位院士讲一次课,每次课3~4个小时,一个学期共邀请9位院士讲课,总学时约为34学时。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院士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迅速对测绘专业有感性认识,并给学生提供与本专业院士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得到启迪。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同样开设在第一学期,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测绘知识之前,先树立对地球的宏观认识,通过对地球及其运动的了解,掌握与测绘相关的基本知识,如地球形状、重力、密度、温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大地水准面等的定义方法。测绘机助测图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主要包括与现代测绘中计算机制图相关的软件应用(如AutoCAD软件),旨在避免学生误以为测绘技术仍是传统的人工测绘方法,了解和掌握现代测绘中的常用制图软件,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测绘工程专业。职业规划与测绘企业家课堂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六学期,主要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测绘大师、成功的测绘企业家等来测绘学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讲课和交流,每次课3~4小时,一个学期共邀请4~5位企业家。通过这种讲坛形式,让学生将已学到的测绘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寻求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并对毕业去向形成合理规划。除了在培养计划中加设上述课程,学院还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对测绘专业的正确认知。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在大一新生进校后便安排学院的部分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本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目的是为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各种疑问。

2)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本科生教学中,测绘学院成立了多门专业课的课程组,每个课程组中均由老、中、青的教学力量组成专业教学梯队。每个学期开课前,每门专业课都要由各自课程组讨论并更新下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等,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另一方面,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因此进行培养方案改革时,不仅保留了原有方案中部分专业课开设中文和全英语平行班任选的教学方式,还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多门全英语的学术前沿类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规定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两门全英语课程的学分。这样既能让学生紧跟专业发展方向,又使得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3)深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需要掌握现代测绘仪器操作、空间数据处理、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工科类专业,因为新的培养方案仍保留了原有方案中所有的基础测量实习环节,包括水准测量实习、导线测量实习、碎部测量实习、GPS实习、摄影测量实习等实习内容,但对各项实习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同时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有基础测量的实习内容。最后利用两周时间,通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这一实践环节,开展综合测绘技能竞赛,或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所学的测绘知识自拟主题完成一项测绘创新活动。除了基础测绘技能,学生还应具备测绘专业编程能力和本专业新软件的操作使用,因此,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加强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在相关的专业课基础上加入对应的上机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完成测绘中部分功能的编程实验,或是在实验课中加入测绘新软件的操作练习。

4)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测绘学院一直十分注重校企联盟建设,现已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学院在这些单位的协助下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在第五至第六学期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在第八学期增设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时间共2周,允许学生选择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同时,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可由上述单位的工程师设计毕业设计内容,经学院审核后方可提供给学生选题,学生可在上述单位完成整个毕业设计,通过学院统一的毕业答辩后方可拿到毕业设计的学分。

5)切实执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为了保障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测绘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的措施。一方面加强开课前的课程组讨论,并在上课期间借助督导听课制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定期召开关于本科生教学情况的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上课感受和建议,并将这些建议收集起来反馈给相应课程组,再由各课程组组织讨论,将好的建议及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综上,测绘学院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目前已形成具体方案,并已通过同济大学的审核,即将在2014年进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实施。

3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课程;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计划。合肥学院是国家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10所地方普通高校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四个专业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

一、“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卓越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桥梁[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虽然多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从2010年开始就已着手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课程整合,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重构新的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不仅受到教师的抵触,还有来自有关规定和文件的约束。因此,课程整合的程度难以完全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不符。教育部针对“卓越计划”启动的首次阶段检查,即是对试点高校课程整合情况的检查,结果超过半数的专业未能合格,足以说明课程整合的难度。

2.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掌握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具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难以满足产业界对人才的要求。然而目前,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安全生产、学生人身安全、保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顾虑,往往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卓越计划”的关键是企业阶段的实践学习能否取得实效。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和利益是什么?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接收学生到企业学习?是实施“卓越计划”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此外,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的组织落实、政策支撑力度、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具体程度与可操作性等,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这是基本条件。然而原有的高校教师选择标准和政策不利于引导教师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设计”的错误理念,使得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较弱;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的机制还未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成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又一重大障碍。

二、“卓越计划”实施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以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些是学校层面可以解决的,有些则必须依靠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作为一所长期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合肥学院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大胆改革,努力创新,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1.以模块化改革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原有的课程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因为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有着20多年的合作办学历史,合肥学院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借鉴德国的成功办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实施了模块化课程改革。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构建适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以期与国外先进教育接轨。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各试点专业遵循“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的原则。首先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以“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确定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并紧密围绕专业培养标准,制订能力培养具体目标。根据具体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确定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然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见下图)。模块是以能力培养具体目标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模块来支持,专业培养标准所需的所有模块有机组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了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构建图

试点专业在课程整合时,还注意根据工程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对卓越工程师的新要求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考行业领军企业认证课程,按照软件开发人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优化整合专业模块教学内容,将IBM DB2认证课程内容整合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模块中,将Oracle10g Certified Associate和Oracle10g Certified Professional认证课程内容整合到Oracle数据库模块中。

第1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特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为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开展“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区域工程科技领域、面向全国、面向未来,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创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以此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地方高校在“卓越计划”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期试点、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结合地方高校“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和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组织管理及政策措施,创新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营造职场环境。

“卓越计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对地方高校目前教学培养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及改革是毋庸置疑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策理念的转变

1.“卓越计划”师资保障。地方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按照“内培外聘、择优选择”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支专兼任相结合、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任课教师。除此之外,还应聘请国内大型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建立校内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及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只有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卓越计划”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2.“卓越计划”培养理念。首先,高校应在先前理论性为主的培养理念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其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再次,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二、教学的改革创新

1.培养目标的改革。“卓越计划”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学习能力为主的模式,而是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理论基础基础、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1)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对卓越计划班级应实行单独组班单独授课,充分发挥班级人数少、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方法改革易实现的优势,调动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2)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4)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改革。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3.教学质量的保障。地方高校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运用戴明循环(PDCA)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影响各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达到“卓越计划”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可与企业联合制定企业培养阶段的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构建有效的企业学习组织和管理体系,确保学生企业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卓越计划”实施对地方高校发展影响深远

在这一计划中,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地方高校也相应地提高了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政策理念、教学方法等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推动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应当抓住机遇,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卓越计划”培养的顺利进行,为区域及全国工程领域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82-02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向[1]。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全国首批CDIO工程教育试点学校和“卓越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

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对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途径。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在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如果说CDIO模式是国际工程人才教育改革的成果,那么“卓越计划”就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2010年,为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3]。

二、CDIO模式与“卓越计划”实施路径比较

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计划”,要适应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两种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其中,自动化专业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

(一)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主要依据[4]。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工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控制工程领域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工程师。

机械专业旨在培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现场应用型高级机械制造工程师。由于该专业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因此采用3+1教育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培养,第四年在企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为确保充分发挥企业学习阶段的作用,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具有企业特色且详尽的企业培养方案,规范了该阶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计划、指导人员、毕业设计的安排等内容。

(二)课程体系设计

自动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素

质教育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46%。此外,依托校企共建实验中心的优势,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CDIO教学理念,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即“421项目教学”体系。通过4个三级项目,2个二级项目,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能够有效地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级项目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的总结与提炼。项目进行中,学生经历完整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421项目教学”训练,学生能够在认识、操作、应用、综合创新设计方面得到训练,形成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得到了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5]。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模块、顺序控制系统模块、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模块、CAD/CAM模块、数控机床综合运用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培养九个模块。九个模块涵盖了“卓越计划”对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此外,结合机械行业和合作企业发展需求,增加Solidworks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三坐标测量技术等内容的讲授和实践。为了保障企业培养阶段的顺利进行,增设了“企业实习预备专业知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文化背景,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三)校企合作方式

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就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本文中的两个专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引入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

自动化专业在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该专业还与三菱电机、通用电气、西门子、博士力士乐等公司合作,建成了23个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训中心,并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适合工程教育的新教材。借助这些校企合作平台,自动化专业开展了项目教学训练和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机械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企业亟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课,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况,掌握企业实习所需的预备知识。合作企业通过对卓越班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此外,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企业学习计划表,开展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和答辩工作。

(四)考核与评价体系

CDIO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是带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6],其反馈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理论课程的考核一般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构成,实践课程的考核则着重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自动化专业一级项目的考核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的成绩以及答辩成绩。前四个成绩由各阶段指导教师负责,考察和监督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情况。答辩成绩由企业专家、学校专家、院系领导组成的答辩组负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因此考核过程也由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答辩过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结合学校标准和企业要求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三、结论

本文以自动化专业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比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实施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特色鲜明且卓有成效,工程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明显作用。而“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程度相对更高,学生对行业和企业了解更深入,所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贴近工业现场,所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改革的工具,可以借鉴并应用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CDIO“做中学”与“基于项目教学”的理念,可以将“卓越计划”学校学习阶段的实践环节设计成若干二级和三级项目,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中增设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引入CDIO理念,能够使学生直接面对工业现场,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又避免了企业学习中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失。总之,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帅.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新思路[N].中国组织人

事报,2015-06-01.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

程教育,2012,(3).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价

(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5]郁汉琪,解乃军,吴京秋等.项目教学训练体系构建下的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