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总结与反思

历史总结与反思

时间:2022-04-23 12:3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总结与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总结与反思

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才能实现其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以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是历史教师需要自我反思的现实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凌源市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要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并作为业务检查的重点。正因如此,实验中学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的青年教师。本文仅就历史学科进行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传统的历史教学将历史视为“记忆型”而菲“思考型”的科目。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形成的这种“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历史是“最无用又无趣”的科目。而现代历史教学理论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性”的知识。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以及批判与诠释的基本史学方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智慧。教学反思正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书面案例。我国各地都有一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搜集和总结的过程中,总结得失,并不断的形成经验或理论继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揣摩。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组内听评课和组内示范课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不能直言不讳,只言优,不言劣。所以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堂课下来总会与自己预想的方案有些出入,有成功的地方,也失败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总结得失,将变成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财富。

注重积累,乐于反思,着手解决,成理成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才能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第2篇

一、反思历史教学的价值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只有首先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有了清晰与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与反思历史。对于历史教学价值的反思,至少能够在以下两方面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与需求。

1.反思教学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时代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在史料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中体会与解读;对于当下的现实,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不断地重新审视与思考。作为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力争成为教育教学的探索者与创新者。在这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反思必不可少,原因有二:其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从而将历史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辩证地审视和分析历史教学的行为和结果,改进历史教学实践;其二,历史是一门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地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做历史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理论接受者。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地反思教学价值,才能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2.反思教学契合历史学科的特色

首先,历史学科本身就在于认识并立足于过去、关照与反思现实,从而改善并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反思性,且这种反思恰恰契合了当下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提出的要求。其次,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般是了解各种历史现象及某个历史事件产生、形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这种现象或事件做出客观的、辩证的历史评价,同时能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做出对我们今天社会有益的思考与借鉴。这整个过程就是再现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充分结合与体现的过程,这与反思教学强调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同时,反思教学强调思维不断地被激发、教学不断地被创新,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二、历史教学反思的过程和方法

1.课前反思——选择最佳的历史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课前反思通常是指备课反思,即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中的各种可能性方案进行筛选、展开反思,最终决定用哪种方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例如,在备《新兴力量的兴起》一课时,通过分析教材可知,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以世界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消长为核心来讲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通过分析学情可知,教师需要做好的铺垫是:理清美国和苏联实力下降的原因及具体状况,以及欧洲、日本、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上升原因及状况。但由于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未在教材中做详细介绍,若贸然授课必然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与误解。于是,我就在课前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并指导他们主动收集有关美国、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相关资料。同时,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影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阐明历史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在熟悉挑战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及有关组织机构的名称和了解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事实依据,认识各种材料的价值,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其重点内容是西欧、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需要突破的难点内容是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基于以上所有考虑,我最后决定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学、讨论与师生互动、教师分析相结合。此外,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还采用了多媒体、网络和相关课外书籍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中反思——灵活、随机地调整历史教学的授课程序

历史教学的课中反思,一般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况,所以再周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完全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迅速地反思教学方法、教学行为,随机应变地选择一种于现场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居然搞不清楚“”和“左宗棠”这两个事件的时间之先后顺序,稍作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造成的。此时,若按原来的教学程序进行下去,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顺序,先给学生补充了这部分的相关历史知识,而后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教学。虽然由于时间上的耽搁没有完成原定的教学计划,但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与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无论历史教师在课前备课,还是课堂实践中多么认真地反思和调整,实际的效果总会与课前的预计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给教学留下遗憾。为弥补这种遗憾,历史教学课后的反思也必不可少。历史教师要在课后通过反思教学的设计、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方式,促进历史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同时不断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讲完《“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后,我反思了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的导入形式比较成功,充分地引起了学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重视;在重难点的突破方面也较为成功,这些是值得以后的教学借鉴的经验。但也不乏遗憾。譬如,本节课的学生拓展空间应该是很大的,但由于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得学生在拓展方面意犹未尽,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上做好取舍和改进。

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序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喜爱看一些历史的书籍或者影视资料,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不喜欢背历史知识要点。因此,高中学生在面临选择文科和理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死记硬背,都选择了理科。而且,由于外界的一些影响,导致文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差,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认为教师除了教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需要教授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程,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学会反思,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对新的教材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采用了新的历史教材来安排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我们知道了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处理上变得更加灵活,通过模块来完整的体现出知识教学要点,通过压缩教学时间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使知识要点的主题变得更加突出,通过融会各种古今知识来丰富历史的教学内容。三是使知识要点的选择更加个性化,通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另外,由于新课程历史知识是围绕着专题知识结构和组织历史内容形成的,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能够判断知识要的,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知识要点,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教会学生利用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做好新课程历史知识专题的深入挖掘工作,需要围绕专题组织历史实际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依托专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此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思辨性。历史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教学任务分解来实现综合性历史教学管理,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和“思”,理解教师的“教学”,掌握知识的落实程度,从而发挥出课堂历史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因为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历史教学使用需求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理解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反思模块教学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三、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好新课程实践中的知识难点,尤其是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由于新课程的专题设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内容在脑海里面,所以,学生学习某一个专题内容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总是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容的铺垫,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新课程中的初中历史内容与高中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专题教学质量。当前的新课程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现行的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的时候才运用了这一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好大量的知识铺垫。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涵盖着大量的综合历史观点,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遗漏了这些知识内容,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虽然《新课标准》中有着较强的知道教学作用,但是教师仍旧需要对新课标准进行理解,然后使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自主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来感受历史文化,通过自己的摸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还需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知识去感受和摸索以及发现,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了解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新课程的标准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教学的“沙龙”,以此来实现新课程的维度整合。

五、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教授方式与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师方式理念,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来整合自己的教学知识要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科学教学模式和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专业的知识专题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第4篇

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反思,从所坚持的理念、所采用的模式等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一、反思理念,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不断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在对所坚持的理念进行反思中,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斥传统观念,而要立足教学实际,摒弃传统观念中的糟粕部分,汲取其精华部分,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否则,一旦所坚持的观念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历史课堂教学势必又落入应试的窠臼中。

二、反思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教学讨论或方法,虽然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整体上是接近的。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中讲授,然后以练习而让学生进行巩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凸显出来,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所采用的模式就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教学模式反思,就是要结合实际,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等环节思考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反思细节,追求简约有序课堂

教学过程虽然整体上看就那么几个步骤,但其中涉及的细节较多,如情境涉及如何选择情境材料、呈现图片的时机选择、所选图片(或视频)资料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方式选择等。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细节的反思,优化每一个流程的设计方可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教学中对“农业的起源”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农业起源的传说基础上了解其格局,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需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然后再辅以教师的点拨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获得感悟。那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教师需要讲解什么?对这些细节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预设,课后反思。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固守在传统之中,而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引导,结合实际对所采用的模式进行反思,优化课堂中的细节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要素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11-01

一 教学缺失价值观的引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常态化的历史课堂仍以“应试”为主导,体现出功利主义色彩,缺失历史教学应有的人文性。课堂上,教师的教紧扣考试说明,教学变成了考点的落实,整个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及价值观的引领。课堂上,学生除了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外,并没有生成一些让他们终生受益的人文性的东西。学生也质疑“历史课除了记住一些知识点以应对考试外,又有什么用呢?”

追问历史教学的本真,人的发展不可忽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人文素养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有意义的历史教学离不开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应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贯彻课堂始终。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还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价值观的引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

二 教师缺失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新课程强调教材不仅是编者、教师、学生共同对话的一个媒介与载体,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为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重组,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有的教师却唯教材是教,不敢越教材半步。有的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主题不突出。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功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准确研读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教师对课标把握到位,对教材解读深刻、准确,才能使课堂教学趋于成功。

三 课堂缺失人文气息与文化意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导学案、教学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导学案等确实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也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程序化,课堂上学生只是按照导学案阅读教材,完成知识填空等学习任务,教师只是根据导学案的流程设计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穿插教师的所谓精讲,再配合当堂的训练。教学就像生产的流水线,机械呆板,教师缺少自身文化内涵的展示,课堂缺少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教学缺失应有的思维性和情趣性。教学缺失了“情”,便丢掉了感染力,教学缺失了“趣”,便没有了吸引力,课堂缺失了“情趣”,也就缺失了人文性。

四 流程缺失生成性问题的处理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而课堂互动具有生成性,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处理是教师应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大部分的教师由于功底薄弱而在课堂教学时不敢放开,害怕课堂的生成会打乱自己的教学预设,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在随堂听课中,笔者常发现学生会提出一些疑问,如有的学生提出:“民主与共和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维新思想和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思想解放运动?”等,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往往绕开学生的疑问,自顾自地讲下去。

教师这种处理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思维的开展,也阻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征之一。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应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考品质,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知识的铺垫,合理的阐释,或巧妙地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五 课后缺失总结反思

新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检视自己的教学。翻看教师的备课笔记,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后总结和反思是空缺的。教学是一项复杂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创新。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才可以明确教学的得与失,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智慧,最终实现由工匠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第6篇

关键词:历史知识;历史情境;综合评估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

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考并不作为考试学科,即使列为中招考试科目,所占分值比重也不够大。久而久之,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都把历史课程当作所谓的“副科”。由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就不高,再加上历史学科的抽象性,所以老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使得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显得更为困难。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了以下四种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虽只包含古今中外历史的最基本内容,但其所涉及的知识面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有广博、专

业、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着眼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所涉及的范围,更应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材料,才能更好地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讲授时不但要条理清楚,还要加强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揭示出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教师的讲授,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着深厚的道理。教师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历史教师还应理智的反思、审视自己,每节课后都认真写下教学反思,因为积极反思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久而久之,教学水平一定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以往的历史教学方式是教师抽象地讲解课本,进行满堂灌,而学生在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对历史课产生抵触情绪,感受不到历史丰富的内涵。这样的话历史就变成了教条说教。这种常规的教学方式会使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情境体验法”“讲故事教学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改善教学方式。“情境体验法”是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妙问激境,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播放音乐渲染历史情境,用先进的手段创设最佳历史情境,以表演体会历史情境等种种形式广泛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并不一味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视教与学的结合,尤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集中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讲故事教学法”是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经常运用的方

法,把相关的知识点糅到有趣的故事中讲给学生,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归纳总结法”比较适用于文科学科,对于历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师让学生在自学课本之后,归纳出本课主要的知识要点,老师只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变为了真正的主体,所有的知识要点由学生自己总结和补充,能够加深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总之,历史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发现和总结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倡课外活动教学

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课外阅读、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开展讲历史故事比赛、举办历史文艺晚会、组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

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紧密,同时也没有课时的限制,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被省略的一些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更有利于加深、巩固学生在课内获得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历史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应集思广益,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四、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由于受由来已久应试教育的束缚,用分数来考查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显然有失公允,过于单一。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的多方式和教学目标的多角度,要求教学评价也要多元化,比如课堂活动、材料搜集、辩论会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里。另外,课堂的短时评价也很有必要,由于课堂空间的限制,评价要合理适当,讲究科学,评价语言也要生动、形象、具体,手段可直接,也可委婉,即使是批评,也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同时评价要“趁火打劫”,做到及时高效。应试教育虽然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的主要手段,但考试并不是没有益处的,否定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但我们确实不应该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教学的唯一标准。为了避免考试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素质教育中有必要逐渐淡化考试。要尽量减少考试次数,增加一些经常性的练习;在考试之前不要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尽量不搞“题海战术”;应对学生的考试、练习和课堂讨论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作为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的历史教学,要把握新课改的方向,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为推进历史教学的新课改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参考文献:

[1]李晓风.浮华背后见真章[N].中国教育报,2007.

[2]赵亚夫,任鹏杰.从根本上追问何为有效教学[J].全国历史课程研究简拫,2008.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普通高中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随着新一轮教学课程的改革,农村高中教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发展,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带动下,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历史教学中,课堂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新课改后的一年内,我国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学现状发生了变化,从老师到学生,学习已经成为生涯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仍旧有部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观念与学习动力上稍有欠缺,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解决此类问题成为关键。

一、对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一)对农村历史教学老师教学观念的反思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会改变,虽然农村高中教学设备落后,但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同样会提高课堂效益、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历史教学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学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与考试,因此,他们授课的方式依旧以教材参考为主,并没有向学生讲解历史内容。[1]要知道,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在应试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课程意识、问题意识。但是,现如今,农村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以灌注知识为主,在学生的死记硬背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观念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者。

(二)对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教师的优秀教学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农村高中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家长督促努力学习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并且在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窄,课堂表现不够活跃。农村学生对学习的基本要求便是努力学习,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这种情况,对学生而言,在限制他们思维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学习外界知识的意识,很多时候,当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问题,学生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回答。而新课标下,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要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并对此适应,只有如此,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潜能。

二、提高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通过对上述我国农村历史教学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理念是现如今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农村历史教学的水平,就要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引导,其中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历史教学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教学为途径,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农村高中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可以简单设计关于历史学习的情节,为学生讲述关于历史的典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诱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再者而言,教师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可以把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讲课,解答问题,这样并会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现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农村普通高中基本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利用网络知识收集历史案例、历史资料等,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路线,把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本质与动态,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2]并且,在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中,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利用图表等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对知识点进行了解,从而加深印象。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乎历史成绩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适合自身要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对事件深刻记忆,对内容进行了解。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有效的互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理解为主,杜绝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内容,要想在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就要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同时,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历史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还要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历史发展现状,对我国历史人物进行概括,只有如此,才能摆脱机械学习的束缚,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在积极适应其要求中,仍旧有部分教师与学生对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没有深刻认识,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就陷入泥潭之中,只有从各个方面进行解决,才会保证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第8篇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对中学历史教学作用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反思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我把它当作一句哲学名言。但仔细想来,的确对我们的工作和学有益处。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一、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有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9篇

一、进行教学反思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让同事或教学专家听课后,给自己的课进行点评,那么总能找到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10篇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深入推广,高中历史旧的教学模式受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理念与思维的冲击和挑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准确、切实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以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呢?针对如此博大的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特此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三点教学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历史情结,强调理性学习

目前,许多高中生对历史只是停留在刺激性历史故事看热闹阶段,对深入系统探析历史现象和规律毫无兴趣和激情。刺激性兴趣的不稳定性,往往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衰减,再加上许多学生偏激地认为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无所谓深入理解和探究。鉴于此,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强调理性学习,引导学生“乐”学。比如,学习古代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以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剧切入,引导大家进入课堂,进而通过历史现象探究分析其本质渊源。当然,我们还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讲座或者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将不稳定的刺激性认识转化成稳定的历史情结,从而形成理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二、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拒绝呆板单一。历史课堂更应该是活泼多样、灵活开放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如开课伊始,我们可以用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以此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过来。笔者在教学《》初时,就通过一段打击贩毒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天敌,帮他们树立远离的思想意识,为教学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必要性和民族责任感打下铺垫,产生共鸣。针对大家都觉得枯燥的当代历史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热点问题来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反思过去,探索未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三、及时教学反思,时时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对于每位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提高都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对课堂学习的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的总结归纳和思考: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切合新课改的精神对历史进行探究?然后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并记下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历史课堂的三点建议。其实,历史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原他们课堂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做到动手、动脑、动口,让每一位学生都肯学、想学、会学。这样才能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交流;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就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

堂。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从而高效地实现预期的历史教学目标与高效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规定着教育学的方向。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历史课标的要求,并对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情况的历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个历史教学目标确定整个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课前认真准备导学案,导学案中除了要体现教学目标,还有课前预习、本课的重难点、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课后习题,并要留有课后反思等内容,上课前要求学生提前完成预习部分内容,并针对自己预习中的问题,课上认真听,并提出问题,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教学过程是关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高效学习呢?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有专家说:“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效的历史课堂是促进每个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达到高效。它所要完成的主体是在课堂,怎样做到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只有自己变了,才能带动学生的转变,知识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班级以5~6人为小组,分成多个学习兴趣小组,然后根据历史教学目标,将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每个小组自己完成,在合作中学习,这样课堂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了。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这样,教学的主体都积极主动参与了,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肯定会先从历史书本以及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着手来解决问题,即自主学习;而组里肯定不会所有的问题都是同样的答案,这样他们组之间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即探讨交流;这个过程就与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同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主动探索,而老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课堂气氛虽然很好,但是不是真的有效果呢?效果又如何呢?这个过程更重要,学生自己来展示其成果,对于简单的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的答案,就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而对于他们讨论、探讨才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相对好点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同时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答案,刚才仅仅是小组的讨论,现在可以变成全班的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点拨、纠正,最好通过大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样,无形中就完成了历史课的任务。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用欣赏、夸奖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学生有了自信心,什么问题都是可以想办法来解决的。高效的课堂主体是学生,主体动起来、活跃起来了,高效历史课堂也就自然而然构建好了。

三、巩固练习、总结反思是完善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后,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才能知道课上的重难点是否掌握了?通过课后的练习,练习必须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自己单独完成,才能知道掌握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掌握课上的知识,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过程处理得比较好,要

运用到后面的教学中;又有哪些需要再进一步推敲、设计的;在学生的讨论、回答当中又给了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或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我们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提高自己,帮助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这是关键、根本,更是进一步构建好高效历史课堂的必修课。

第12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实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在师生对话中、在片区教研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较简单,只要花点时间即可;二是一些学生认为电影、电视、网络使历史呈现更生动,相对历史课堂则枯燥无趣;三是某些学生认为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较简单,详加讨论意义不大,没有必要占用太多时间;四是一些学生认为中学历史采用开卷考试,考试时可翻书本,不要死记硬背;五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何必深究学习;六是在以往应试教育影响下,只专注于语数英,忽视史地生物化……以上种种行为,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对教学效果有更好评价,知道不足,以便下节课上得更好即教学反思。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对此深有感触,经过自我反思、师生沟通,课堂效率明显好转和提高。

一、自我反思,缺乏师生有效沟通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的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可是师生沟通不够深入,某些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某些学生缺乏包容心态……

自我反思、师生沟通是必要的,更必要的是有效沟通。沟通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下谨以三个角度来说。

(一)引导优秀生形成包容心态。

针对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要更充分地备课,避免课堂“一视同仁”,教学设计要有“梯度”;并利用课余时间,让优秀生与教师“零距离”思想交流沟通,重在表扬优秀生的智慧和领悟能力,并引导其包容中等生、后进生的“兄弟姐妹”。

(二)引导学生认知各科平衡发展。

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今福建省和南平市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和等级评价制度正是适应了时代要求――培养和选拔综合平衡发展的人才。如果某个学生科目发展失衡,就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有利于社会需求,不利于自身发展。

(三)引导学生对课程标志的认识。

对于历史课程标准来说,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歌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理解,关键是将历史知识升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才是学习历史的课标要求,也是学习历史的目的。

如北师大版九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课标要求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知道拿破仑主要活动轨迹,评价其不平凡的一生及拿破仑法典的重要意义。在课堂进入主题时,把课标的三点要求写出来,并要求学生从中掌握。事实证明,学生从课标出发,就有学习目的,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进行小组讨论,并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从拿破仑身上吸取教训,“学史使人明智”。

二、自我反思,如何正确评价课堂是否实效

(一)学习他人长处以正已。

1.从学生一言一行的反馈反思:就要敏锐地发现教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神情态度、说话语气判断我们所讲内容学生能否接受,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从其他教师评价公开课反思:要从同事对这节课的意见和建议来借鉴,不断总结得失,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对于较好方面如何更完善,谦虚使自己更进步。

3.从其他教师示范课反思:同事这节课优缺点在哪,取其优点,学习他人长处为我所没用,反思自己在哪里没有做到,然后尝试大胆实践。

4.从专著、论文、专家讲座来反思,从专家、专著看其著名论点、论断,从中学习一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从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集他人长处为我所用不失为当前最好的方法。

(二)以过程和方法为关键。

1.导入新课,是否创设悬念。课间活动10分钟,学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等于抓住课堂的一半。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快速集中起来,是教师的必修课程。引悬据实,引经据点,是上好新课的关键。

2.教材过渡,是否创设悬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如何让学生把握好每个知识点的环节,悬念的创设起到铺垫的作用,如果学习能带着问题思考就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悬念的设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使整堂课有较好的氛围。

3.知识重难点,是否创设悬念。45分钟课堂让学生一直集中注意力很难做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3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1天、7天、1个月是人的遗忘点,如能在遗忘点上对重、难点加以复习,会起很好效果。在重点、难点处设计悬疑,显得尤为重要,使创设悬念不落空,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结束,是否创设悬念。课堂结束乃一课关键,教材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前后联系的,课堂结束显得很重要。在课堂结束时,要把握整节课的知识要点,对下节内容进行引导,抛出问题、创设悬念,让学生意犹未尽,使整节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5.评述人物,是否坚持标准,是否人性化。评述历史人物,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要从当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客观公正,既要看主观动机,又要把历史事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中考虑,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看待问题。

评述历史人物,客观因素是重点,但有些偶然、主观因素也可改变历史,如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则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加强学生的德育――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灵魂。如对“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订的,着实可恨。可从当时历史背景看,如他不签订,别人也会签,再者慈禧太后是主谋,他只不过是执行者罢了。同时,他创办了很多实业,兴办,做出了不小成绩。所以,对历史人物评价,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看到不足,又要看到其优点。

6.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否具有指导性。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对整节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很有必要反思。课堂小结是否匆匆结课,是否失去指导性;课堂作业是否多而烂,是否具有指导性;课堂作业的针对性要强,重难点要突出,这样作业布置才有效果。教师课前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有指导性,课堂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小结要抓重点,梳理枝业。有的公开课或部分新教师的课太过华丽,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不得要领。课堂小结能简则简,不宜过于烦琐,方能收到良好效果,要条理清晰、简单明了,如此课堂小结的重要性才能显现。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我所用”,要融会贯通。例如《社会主义制定的确立》一课,设计几题“是哪三大?基本完成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不足?标志着什么?”用这样小结能起点明主题、抓住重点的作用。可见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课堂关键,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常常反思,常有收获。每节课的反思实际上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教师的最大收获。“三心二意”呈现在课堂上,即:“爱心、虚心、苦心”、“我愿意、学生满意”。

当然,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努力求索、持续远行。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