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

时间:2022-10-05 10:1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装设计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反思

Abstract:Changingtheteachingprincipleandchangetheteachingmethodtospeakbytherootiswithmaximumlimitthestudent''''sstudy,thinking,practicetohandovertothestudenttheoneself,letearneststudyofstudent,truethinking,truefulfillment,thusraisetheirstudyabilityandcreativeabilities.Theitemteachingmethodistheteachingactivityofitemworkbutcarryonthat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passtocarryoutanintegritytogether.Undertheleadingof"item",thestudentdiscoverstheproblemandasksthewrongandproblem-solvingprocessinstudy.Theitemteachingmethodbuiltupthecontactoftheclassroomandsocialactivitiesavailably,thusmakingthestudent''''sstudymoreaimatthesexandfunction.

Keywords:costumedesign;teachingprinciple;itemteachingmethod;thinking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综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和项目教学法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于他人式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演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3.就实践能力而言,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由学生单纯的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作业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认真学习,真思维,真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开创他们的创新能力。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学习,我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是一门涵盖知识量非常广泛的课程,它是理论与实践性均强的学科,而且很多理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很关键。

1.精心设计项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项目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一,创设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第二,掌握项目设计中的层次性。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层次感,确立任务,细化到人。比如,研究连衣裙的设计中,有研究款式造型种类的,有研究面料的,有研究装饰手法的,有研究风格的,等等。

第三,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出“项目”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单元计划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些提出的技巧,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来,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然后教师再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水到渠成,让学生自然而然建立对新知识的认识。例如,我在教连衣裙的设计时,先让同学们自己搜集各种连衣裙的式样,然后,进行分组研究连衣裙的设计,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启发和指导,最后,由每一个组派代表讲述研究结果,这样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四,“项目”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比如,连衣裙的设计,并不事先告诉学生从造型、面料、装饰手法等方面去研究,而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启发他们亲自去尝试和探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内容的风格与体例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素材和依据。

2.转换教师角色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服装的发展十分迅猛,“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任务更艰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准备时间应比传统的教学教案设计更长。抓住学生心理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实施准备工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改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及时做好学生作品评价与交流工作,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发表、推广、应用学生的成果。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局面,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3.确定评价内容与方式

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教师要求他们进行自评、互评。学生自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其作用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以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对各项目组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这一工作是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研究结果时不能只进行优劣评价,而应该要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等,让学生去完善。

4.和社会接轨,提高实践能力

服装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可与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服装设计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或工作室参与服装的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以实际设计成品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1.主要观点

(1)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就感;

(2)项目教学能够改变专业课之间自成体系、理论知识过度、知识技能分割的现状,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3)职业中学的学生同样具备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只要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4)项目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技能、能力发展的过程。

2.发展与创新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解决,满足了师生共同的自主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2)通过一个个的项目,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同时,找准企业和学校的切入点;

(3)教学内容置于项目的解决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

(4)通过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进行,使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目标有效落实,既是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是一种学校特色的形成。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服装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注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彭云乐,刘胜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2007,(2).

第2篇

关键词: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与拓宽,毕业设计无疑是培养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关键性环节,可以为未来的工程师接受终身的继续教育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围绕着当前影响高等学校的人培养质量的突出环节─―毕业设计需要积极进行改革探索,这对于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虽然毕业设计只是每届毕业生在校其间最后的学习阶段,但其意义却不仅仅是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本身,而是一套教学计划的应用实施、考核体系的完善程度反映,更是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检验。

一、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据调查得知,全国服装类院校七十余所,黑龙江省服装设计类高校近10所。目前省内几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固定模式。哈尔滨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论文、设计、成衣。黑龙江大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同样是论文、创意设计、成衣。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任务书、设计、成品。但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的是,我院的毕业设计是为某服装企业有针对性的做新产品的开发。可见,在省外的一些高校里已经开始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公司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学校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也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服装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作为高校服装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紧跟社会的脚步,必须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学生四年的教学方案,既要有职业院校的特色又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几届毕业生的反馈就可以看出哪些课程和内容安排的合理,哪些课程和内容还需要调整。及时修改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尤其是专业类课程的安排。针对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做了认真而细致的探讨:大到哪一门课程,小到哪一章节,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和理解,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接受效果最佳等。通过多位专家及专业教研室的讨论,结合毕业设计改革的尝试,我院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较以往也做出了大幅度调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全部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始部分专业类课程;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课程。如:服装品牌策划、服装陈列设计、形象设计等。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量不大,课程种类丰富,重宽口径教学。让学生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各方面都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拓宽就业面。

三、我院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今年的毕业设计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写论文和服装设计分开的设计模式。我们从企业的运作模式出发,采用了模拟教学的方式,分别从工程和设计两个方向对服装生产的运营和服装品牌产品开发的运营进行模拟,完成毕业设计。

1.服装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对于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我院培养目标是能够为企业提供能够设计符合流行、符合市场的新产品的人才。结合这一想法,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重点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制定了以某品牌服装产品开发为主要思路的毕业设计方案。采用了模拟服装品牌运营的方式,让学生制定品牌服装的整套运营的策划方案。在策划方案的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服装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现有特征和对流行的分析,确定自己服装品牌定位。设计出自己品牌新一季的新产品开发,并根据不同品牌风格特征、品牌定位、品牌的销售推广的方式策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

2.服装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对于工程方向的学生,我院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业起骨干力量的专业技术管理类人才。在我院前三年的教学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主要从服装的生产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在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模拟企业服装生产运营,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总结了三年六个学期的教学成果,设计出符合现代服装企业生产流水线。在模拟生产中,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管理,收集和分析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相关资料,有效地利用人力、设备、资金,以合理的运营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和利润。

通过以上的模拟,使学生总结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习课中的实践经验,理清了服装设计和生产的程序。为学生进入服装企业从事设计、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关系

毕业设计是门综合类实践课程,它是汇集所有专业课程的集合体,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安排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反之,适应当今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根据我院服装专业的特色来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从而调整相应课程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这一从属关系可归纳为:课程-毕业设计-就业。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将三者安排的合理且环环相扣将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就是围绕培养这一目标进行修改。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第4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服装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在工科类人才培养上,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高等院校采取的是学历教育的模式。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厚重,在研究面料、服装设计与工艺智能化方面有优势。但学历教育也使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在用人单位至少要给师傅“打下手”一年时间才能逐渐走上专业正轨。用人单位觉得学生不好用,学生还觉得在服装企业内打下手心有不甘。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服装专业人才时,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针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1.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体现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毕业生已逐渐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定位是能在企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生产、管理、营销或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四年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工作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能力的要求[2]。因此,应用型大学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装专业卓越工程师,要求能从事较复杂、全面的本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2.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在人才培养上,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工科类人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能直接上手,或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而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只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学生的工程实践环境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学校相应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很欠缺。因此,高校教学急需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学习时间内,前两学年学生主要学习科学、人文、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三学年学生学习一些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技能。第四学年,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在专业相关的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答辩。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重组,二是学生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服装专业学科发展更新快的特点,需摒弃陈旧知识,将现代化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思路等知识及时带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本专业培养的工艺特色,从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上,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一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实训项目,制定实训方案和培训教材。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服装的构思设计、款式图的绘制、工艺的加工及后整理等工序的单独或组合工序的实践,培训过程采取分散和集中实训的形式,要求学生主要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内完成。

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与内容

1.课程体系改革

设置能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围绕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这两个方向,课程设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堂教学,二是集中实践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专业理论体系的教学需要,理论教学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以色彩素描、计算机、数学等为主的基础块;二是以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理论及相关知识体系为主的原理块,它包括设计灵感的捕捉、效果图的实现、款式图的转换、衣片的缝合、服装的后整理、产品后期的销售等为主的知识块;三是以设计手法、制版工艺、成衣工艺、整理工艺等为主的工艺块。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的设置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训的教学环节。

2.课程内容改革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设置了一系列实验实训课程,大大加强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课堂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全校性公选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共四个模块。各模块构成中,实践实训的比例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实践比例占5.3%,学科基础课实践比例占4%,专业方向课实践比例占11.2%;这些实践课程跟理论知识的讲授配套进行,穿插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这类实验实训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和工程意识,掌握服装专业必须具有的一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另外,集中实践课程教学学分30分,在校四年的课程结构设置中,学生真正动手实践(验)学分合计59.35学分,占总学分的34.3%。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突出课程实验实训对专业核心知识掌握的支撑作用,在保证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再开设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服装结构原理、服装生产工艺与设备、服装面料再造、成衣纸样、工艺制版等课程均开设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通过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的前提下,独立开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此环节在第四学年完成,在此实践板块中,以一系列工程化项目进行综合训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此环节能全面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1.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改革是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实验实训质量,实验室建设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我系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立了省级实验室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对实验室的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打破原有实验室依附课程、专业、教研室,实验实践教学仅仅依附理论课程的格局,实现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结合、教学实验室与工作室的结合、实训实验室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达到功能、结构、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了服装材料测试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面料开发实验室、服装功能性整理实验室、服装后整理实验室、服装制版实验室、服装形象设计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于一体的实践实训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系列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设计了一系列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实验不仅仅是对某一门课程的理论验证,而是多门课程之间的结合与综合的实践实训。示范中心还还制定了配套管理的文件,积极探索实训示范中心建设长远的有效机制。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每个实验室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2.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类应用型人才,因此,应依托社会,拓展教学资源,建立校外合作实训基地,加强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合作的企业最好要有本行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具备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文化理念[3]。同时,选择的企业要愿意跟学校合作开展这项教学任务,这点非常重要。在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们努力下,本系已与省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还在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的拓展工作。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我们与其中十余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训基地的协议,形成校企长期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生通过挂职或顶岗实习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和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实习和工作,我们与企业协商,指导教师由双方合作进行,即企业指定经验丰富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人员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践大纲、指导书和任务书,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择业、就业和将来的发展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毕业设计(论文)积累一手素材和资料,强化了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

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性科技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项目和设计大赛,学校制定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管理与奖励办法》文件,并把学生参与科研科技训练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完成一定量的科研科技实训学分。在学院和系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学生们参与各类科研科技活动热情大增,近年来,每年举办的汉帛奖、真维斯、欧迪芬杯等服装大赛,使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服装设计大赛及国际性设计大赛,共获得金奖3项,银奖6项,铜奖及优秀奖20余项。创新源于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反复训练和体验得到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的形式有: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作室的活动,在其中担任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学生初步具有科研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鼓励学生将实验、课程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及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亲自动手参与项目的系统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5篇

摘要: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人才培养一直面临两个问题:专科与专升本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衔接问题、专升本人才与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区分问题。本文以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本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为参照,进行专升本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服装;专升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4-02

专升本教育一般是指学生在专科教育之后继续进行专业提升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其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专升本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进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期望对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校服装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是在本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其培养的层次,同时以本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参照,并根据专升本学生具体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素养等特点来进行制订的。(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培养是适合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其一般要求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服装设计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具备独立进行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和成品实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工程与技术的能力,掌握服装设计经济与管理的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是培养服装与服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但二者的培养定位略有不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人才;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同时,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上也有所区别,其中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而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具备较强的服装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此外,本校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注重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储备,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强调的是其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准确区分二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差异的基础上,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进行了相应的“专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首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服装行业的专门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服务。

二、设置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本科生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参考,再充分考虑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专升本”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等因素来加以综合确定。(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衔接因素。在进行服装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专科学习时原有的知识结构,做到承上启下、合理衔接,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内容是服装设计类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装画技法、专题设计等;服装技术类的有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等。而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课程设置是在专科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参照本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入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手工印染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不统一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在专科时是本专业的在一个专升本班占比不超过25%,这部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已经达到中级熟练水平,接下来的专升本教育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可以达到高级水平。但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以前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例如:立体裁剪课程,在专升本阶段如果直接安排立体裁剪礼服,专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深浅程度和进度上很难把握,总是感觉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没有基础的同学“消化不了”,因此,服b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是我们在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因素。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基础教育程度较之本科生而言相对薄弱,而这对其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专升本教育阶段要注意补充并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升上来的专升本学生往往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他们更多更早地接触到了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和社会实际,因而他们更适合培养成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其专业基础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以便使他们在专科学习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专升本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三、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服装与服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特色为立足北京的文化传承,培养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的专升本教育,能够始终保持对服装与服饰相关知识的兴趣,能够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具有自我完善的愿望,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1)课程体系的平台建设。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课程体系是依照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依托这个平台来进行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其中,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课程的设置由学校分类指导、统一管理,共计10.5学分;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修读该专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课程设置包括: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服装专题设计(Ⅰ)、(Ⅱ)、(Ⅲ)。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一些服装与服饰专业的拓展和前沿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取14学分,课程设置包括:时装摄影、服饰图案、服装陈列设计、民族服饰整理与设计、时尚买手、形象设计等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平台,考虑到专升本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实践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因此实践训练必修课设置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上,课程设置包括:服装结构设计(Ⅱ)、服装工艺与制作(Ⅱ)、立体裁剪(Ⅱ)、服装CAD等,同时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效衔接。本校的实践训练项目一般采用实践专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综合技术应用训练项目;职业能力拓展平台,职业能力拓展必修课主要指与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专升本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网印技术、民族服饰采风、手工印染、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2)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为架构,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辅助,以大量的实践训练课作支撑,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以服装产业需求和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拓展实践项目种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着重培养体现行业岗位群关键技术、技能的就业能力,体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拓展能力,为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校往往鼓励专升本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及学校的专业设计比赛、艺术活动、论文写作、科学研究等活动,如取得一定的奖项或成果,按不同等级可以折算为具体的学分以替代相应课程的学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增加了教育部信息中心的CAXC项目,为专升本学生取得职业证书折算为创新实践学分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也为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专升本教育在服装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学源结构和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等因素,以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为参考,加以综合确定。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般都能实现从技能型人才到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根本转变。本文着眼于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以期可以为高等教育中的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第6篇

论文摘要:手工刺绣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层次不高,需要保护的一个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来传承和发扬。通过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入手工刺绣,在高校和职业院校里形成一门学科体系,将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教育中,才能真正促进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刺绣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鼎盛时期几乎达到家家刺绣,户户女红的地步,但是,在过去,这样的手工工艺基本上是属于师徒相授,家族相传,属于非主流文化,不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所以,历代以来,有关刺绣的教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江三善堂开办“松筠女校”,设立了刺绣专科,开创了刺绣办学的先河〔1〕。而影响最大的当属清末张謇、沈寿于1914年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刺绣为专业课,同时还开设音乐、书法、绘画,均由当时著名刺绣大师及著名画家讲习。其学制为先入预科班,而后进入普通班,学制两年;二为中级班,学制四年,即本科班;三为高级班,即研究班〔2〕。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学员综合素质非常高,使沈绣艺术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统传承,造就了无数的刺绣大师。但是纵观现代的教育,手工工艺尤其是刺绣这一块,始终处于民间传承的态势。各学科大力发展的今天,手工刺绣却还维系在一个原始的阶段,尽管从业人员甚广,但素质却普遍不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大名绣榜上有名,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作为遗产来保护?是因为它们自身与时代不能起头并进。但是,保护不是人为的去维护,而是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从四大名绣的发展来看,苏绣相对来说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一些,其余的湘绣、粤绣、蜀绣的相对较为落后。而苏绣刺绣体系的完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过去刺绣学校培养的大批理论实践都很优秀的绣工。我国现在各艺术院校以及各艺术专业,鲜少有将刺绣作为一门必修专业课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单独成立学校或者单独成立一个专业,首先是必须要有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目前状况,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服装学院的专业课程,我们试图将刺绣作为服装手工工艺纳入教学计划。 将手工刺绣纳入服装专业教育,从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体系的构建上来说,无论是对服装专业教育还是对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丰富了服装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

1、手工刺绣是一种锻炼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工种,对学生掌握服装工艺有辅助作用。

在古代,女孩子从小便学习刺绣,以练就心灵手巧之技艺。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技艺以后,手工刺绣这门技艺便渐渐变为了小众产业。对于刺绣涉及最多的服装来说,我们的服装专业院校一般都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实际上,手工刺绣对学生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锻炼,都非常有益。刺绣首先是进度慢,其次是活精细。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手工涉及非常少,在学习服装工艺时,普遍表现为手指灵活度不够,缺乏足够的耐心,工厂可以几个月就培养出一个熟练工,而我们大学四年都没有几个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完整的服装来,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的基础培养上存在偏差。重设计轻工艺一直是个普遍现象,造就了学生浮躁的心理和不扎实的功底。手工工艺能够从一开始就磨练出耐心和细心,为将来学习服装工艺打下基础。

2、手工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服装设计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学生来说,是个小中见大的锻炼。如何把手工刺绣的内容应用到服饰中去,需要足够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如何将刺绣图案进行最精华的提炼,如何对小片图案进行配色,以呼应服饰的搭配,做到画龙点睛,都是我们对设计类学生的一个锻炼。

3、丰富了服装设计的内容。

在传统的服饰当中,基本上可以见到衣必文绣。服饰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刺绣工艺的展示,一件服装的精美复杂主要是体现在手工上。随着现代大工业的生产,这种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在成衣生产中普遍以机绣代替。而在高级定制中,能够偶尔出现手工刺绣的身影,但其价格却已经令人望而却步。说明在服装设计上,刺绣实际上能够大大提高服装设计的内涵,但要广泛运用,就必须要化繁为简适应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

二、对手工刺绣的持续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1、手工刺绣的到现在为止,理论体系都不算完善,在高校作为一门学科培养,对手工刺绣自身的承前启后有莫大的帮助。高层次人才的融入,是一门技术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理论,还仅限于手工工艺技巧的传承,没有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也只是限于个别研究的零散阶段。而一个行业整体的提升,必须要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占据一角,才能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

2、其他学科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绣中,为刺绣增添新的血液,服装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现刺绣的踪影。 刺绣,既可以保持它的独立性,又可以为其他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对刺绣有兴趣,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人继续研究刺绣和发展刺绣,以传承和发扬这样一门美丽精湛的技艺。

我们服装设计的学生,都是具有很强的绘画功底,能够自行设计图案款式的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层次,在现在的手工工艺行业是非常稀有的资源。刺绣从业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专业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不能推陈出新,只能依葫芦画瓢,是妨碍手工刺绣发展的一大软肋。而手工刺绣业的迅速发展,要靠的依旧是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有广阔视野,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在这条路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7篇

1、一封好的自荐信,应该使用精炼、规范、准确语言,表达出你的能力与独特品质,不要跟其他的汇报材料一样洋洋洒洒好几页,因为有资格批准和接收你的那个人,大都是地方单位或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繁忙异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冗长的材料(如单位对你有接收意向会调阅你的档案详细了解)。同时,求职信的文笔功夫也是对你实际水平的一种检验。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工作简历、受训情况、立功受奖,特别是在部队取得的成绩,包括部队的成果、发表的文章等等,以及特长、择业的基本态度、联系方式等。

2、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非常重要。自荐等信上的照片一定要反映出或高出你的实际形象,切不可随意贴张了事。尤其是碰上以貌取人的领导,照片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如果没有更合适的建议还是军装照)。

3、详写与用人单位业务相关的经历。如果你对那个单位有特别的意愿,请重点做一个版本,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曾经从事过何种专业,工作过多长时间,担任过什么职务,取得那些政绩等。因为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不想用一个有文凭而无实际才能的人。在自荐信后可附立功受奖、学历、发表文章、论文等证明性的复印件(这个非常重要,但数量较大,会使内容增多,建议用数码拍照,有条件彩色打印,在尽可能清楚的情况下可重叠,或缩小版面放在1到2页)。

4、不要以乞求的口气写自荐信。如出现此种口气,会让对方怀疑你的能力。应以不卑不亢,充满军人的信心,礼貌大方的态度让对方感到你是他所需要的人,而不是来索取饭碗的。

5、不要忘了注明自己的特长。特别是相对招聘专业的特长,短短数语就可以强化对方的录取欲望。专业以外如果还有其他特长也要备注上,因为许多被录取的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边缘特长。

6、只讲贡献、不问前程和待遇。写自荐信时只讲到新单位后如何努力工作,不要涉及将来的职务、待遇问题,因为这是印象阶段,涉及的太早既不现实,还可能使对方反感。

7、尽可能留下两个以上联系方式。

8、封面设计和装订要干练、规范整洁。

大学生自荐书(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我叫***,我毕业于XX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校期间,我完成了多门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服装设计有关的专业技能,并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级干部等各项荣誉和奖学金。

小时候我对绘画和美术设计就非常喜爱。**年,我通过高考终于来到了心中的理想学府——**服装学院。在该院服装设计专业学习后,我强烈的感觉到服装设计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服装设计行业有了更高的理解。平时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校学习和寒暑假期间,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实际经验,吸取不同艺术派别的营养,开拓设计思路,活跃设计思维,把所学的各科专业知识为我所用。 我本着发挥自身特长,与同事团结协作,服务于贵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特来应聘。

我相信:如果您给我一个机会,凭着自己对服装强烈的热爱和执着,我一定能做出让您刮目相看的成绩。 如果您是一位伯乐,我会真诚而自信地对您说:“选择我,不会错的!” 请相信我的同时也相信你自己的选择。

此致

敬礼!

求职者:***

大学生自荐书(二)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应届生

我是XXX大学XXX系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XXXX大学是我国XXX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XX大学XXX系则是全国XXX学科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XXX、XXXX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我是应届生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第8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策

G712;TS941.2-4

一、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一)明确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1.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

2.由W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 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

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反思作品质量是否有提升。广泛了解各院校同行、企业专家及家长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反思有无管理服务的失职。如管理滞后、问题发现不及时、问题处理不到位等情况。

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明确毕业设计目的与定位,系统设计,编制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第二,根据专业特点,找准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分步骤、多环节、多主体、多形式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性评审,加强过程管理,提升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第三,举办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推广活动或毕业设计教学论坛,加大毕业设计作品的推广力度,促进学校、专业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毕业生毕业前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直接检验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认真对待。总结其经验,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指导教师、教研室、服装专业、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形成的三级管理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抽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94-96.

第9篇

纵观历史,建筑和服装艺术有着千百年的密切关系,虽然服装与建筑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和性质,都是人类基本的需要。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对建筑和服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艺术,科学和技术,大量的研究证明,建筑和服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但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在很多时候都是互相交融的,也有一些书籍,论文,文章,展览也对此进行了探讨,也有许多设计师涉足时尚设计的领域,如扎哈·哈迪德。随后,很多服装设计受到了知名的建筑工程的启发,这两个方面都取决于技术,颜色,材质和结构,同时也涉及到身体的尺度和规格,以创造出新的形态,产生符合人类需要的结构和设计。本文将分析建筑艺术风格与服装设计风格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来阐释建筑艺术风格对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

形式构成的一致性。建筑与服装同属一门艺术,其设计手法均由平面二维向立体空间过渡。虽然服装与建筑都有一定的空间性质,但是他们同样遵守着平面审美的基本法则。建筑与服装的材质和技术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们的审美原则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来激发人的美。点是较小的形式单元,它代表着几何结构和位置,它不依赖于方向,大小,形状和面积,这只是一条直线的开始和结束,是两条直线相交的地方。从服装设计的观点来看,点状要素的变化更为多样,它是微小的可视化要素,具有空间定位的特性,是服装造型的基础要素。在服装造型中,明显、密集的部位可以看作是“点”,在衣服上表现为口袋、纽扣、配饰或印花,在建筑中,它是一种装饰元素,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光亮。

参考建筑设计中线条作用在服装上的效果。从几何观点来看,这条线就是一个点的轨道。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一条线条只表示地点和长度,而非宽度与厚度,然而,在模型设计中,线条有一定的位置、长、宽、方向、外形特征。从形态上看,它包括直线、曲线,这些线条既能表现动态,又能表现静止,在不同的空间形态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服装的造型是由线条和线条结合各种特征构成的复杂、简单的外在形态,线条不但能构成服装的多种形态,还能起到装饰与分割的作用,比如用线条来强调比例、平衡、节奏等,其次,合理运用剪裁线条、褶皱线条、装饰线条来组织不同层次的线条,能提高服装的层次。在建筑设计中,线条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建筑的轮廓框架、支柱、横梁都是建筑内部的直线要素,它们使得建筑的轮廓更加清晰,从而加强了建筑的立体效果,也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几何图形中,只有宽和长,不存在厚度,这是一条平行的直线运动,它还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平面的部分,是一个二维的单元。建筑物的表面一般是由多个点的多个方向运动或直线交叉而成。服装的前片、后片等一般被看作是几个大的几何面,它们按照图案的形状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大的轮廓,再按照衣服的功能和装饰品来划分。总之,建筑可以根据地面的布置,改变其外在的外形,让其充满了变化和紧张感,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体现了点、线、面三者的统一。

建筑与人体的空间。建筑空间被划分成内外两部分,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内外空间的界线看起来并不明显,通常,室内和室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屋顶。一般情况下,室内空间的大小主要由空间的功能需求决定,但是某些特定的建筑,其内部空间的容积往往远远超过了功能需求,比如,教堂、纪念碑或者某些大型的公众建筑物。从功能上来说,人民大会堂需要容纳数千名观众,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宏伟、宽敞、大气的空间。“建筑风格”是一种流行的服装设计,设计以人体为起点,运用抽象等方法进行不断的变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结构,这一样式的建筑外形与大楼的外观相似,因此得名,最近几年,建筑与服装的界线逐渐模糊,成为两者的交汇点和概念。扎哈曾经说过:“艺术,建筑和时尚是流动的,他们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影响,但是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当今的时尚设计师和建筑师有着很多共同的词语和类似的建造技巧。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流行和裁剪技术,很多服装设计师正在试图利用建筑物上的坚硬材质来达到日益复杂的形状。

服装的空间表现。表现服装的空间是建筑风服装的特征之一。人的身体是立体的,要想在身体上穿衣,就得和身体融为一体,否则,它只能画在纸上,无法使用。有些衣服紧贴身体,传递出一个更小的空间,同时有些衣服和身体也有足够的空间构造,穿上后会传递很大的体积感。就建筑而言,空间是其根本的特点,其特色就是利用材质来创造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特殊空间。不同之处是,衣服的空间能容纳的人体是个体,而建筑物的空间则不仅仅能容纳多个人,还能容纳其它东西。色彩是服装设计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色彩经过画家的加工,与建筑形态相结合,能够对观者的身心造成直接的冲击,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之与美产生共鸣。服装颜色是服装设计审美效果的首要因素,在对服装的审美进行分析的时候,颜色总是主要的特点。服装与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宗教、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建筑与服装产生了一种模糊的联系,在很多方面,服装与建筑是相通的。今天,科技在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服装和建筑也能互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对服装与建筑行业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了两者的一些重大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从艺术、科技的关系中获益,这两种元素都或多或少地对建筑和服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借助这些专业技术,设计师们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服装和建筑,从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设计水准。在这个时代,随着社会的变化,设计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在这个潮流中,建筑与服装的结合与渗透也日益加深。建筑的外观与服装的外观是互相影响的,而建筑的外形也会对服装的外形产生影响,两者的循环发展使其更为显著。通过对“跨界思考”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代社会,跨文化交流、跨专业合作设计等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设计界和生活中的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服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应该立足于人民的根本需要,在不同的艺术形式、领域、文化思潮中寻找自己的语言,以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在设计领域中开辟出更多的可能。

作者:刘畅 李静 单位:邯郸学院影视学院 邯郸学院机电学院

第10篇

国内外设计类院校的比较

作为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肖主任,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系,也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前身。同时,他还在丹麦、香港、意大利等地深造学习过。说道国内外设计类院校的差别,他绝对具有发言权。

“服装设计不是光做几件衣服,画画图,做做造型就可以的。首先它是一个需求产品,是为别人做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对服装有不同的要求。这可能是我们做衣服的初衷和一个本质问题。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发展20年,精力主要放在做衣服和造型上面,但是其实设计应该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是构建有价值的概念阶段,第二个是视觉化概念阶段。我们的教育通常是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几乎是空白的。国外的教育,在我看来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有很鲜明的切身性,不管是学习和做设计,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在中国做设计好像都隔着一层东西在做东西,学生也没有那么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好像只是为了做一件衣服在做设计。国外的话,他们做一件衣服你可以看到它背后的意义在哪里。”

连续几年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清华美院都选择了和国外大学进行联合,肖主任觉得这是为了有一个横向比较的机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院校比较,而是应该去吸取一些国际上的不同的、领先于我们的观念、意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横向的比较来对比出自身的不足,在质量上、材料上的差距。通过这几次,我们发现我们和欧洲国家相比,在材料上的确也不行,不具有当代性。”在2011年3月,我有幸在798观看了清华美院的这一场,当时的感觉就是,三所院校各有特色,但清华美院的学生作品似乎概念化更强一些,而那时一直萦绕在心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到底应该偏向成衣,还是偏向概念?“学生做我觉得关键是看他们的创造力,还有他们对衣服造型的驾驭能力。作为大赛、的话,可能这个会比成衣更有意义。当他具备了这样的造型驾驭能力的时候,我相信他做成衣也不会差的。”

大赛的比较

肖主任曾经担任过多个国内设计类比赛的评委,对于这种选拔性比赛也算得上是经验颇丰。而同时,随着国际上《PROJECTRUNWAY》这类设计师真人秀选拔活动的盛行,国内也频繁出现类似的节目。虽然在我看来,这种选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设计师的创造能力,并让大众对于设计也多了一层了解,但是对于肖主任来说,比赛依旧不能完全的作为选拔设计师的评判标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也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比赛或者选拔就能一步登天的。

“现在参加比赛的学生,我觉得大多数对于前期的概念工作下的功夫太少。当然这可能也和我们的教育有关。他们主要呈现的是从形式到形式,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用西方的上流的形态改一改、调一调,这实际是对服装造型的杜撰。但也有一部分人可以从想法上、概念上做出自己的东西。可我认为更多的是呈现的是带有大师的影子的作品。”在肖主任看来,无论是比赛也好,选拔性的活动也好,推广的意义更大于设计本身的意义,而最终我们还是要看到实际的作品才能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以走的长远,这不像选拔歌星或者影星一样,通过包装就可以造就一个人,或许会提供机会,但是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发展。而大众也不能仅仅凭借这样的一些活动就来了解设计,更多还是需要一个自我的认知,去判断其中的真伪,并汲取相关信息。

素质教育对于设计师培养的重要性

在谈到清华美院和其他设计类院校有什么不同的时候,“素质教育”便被首先提了出来。当清华美院还没有归到清华门下的时候,就已经以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而闻名,而当与全国一类学府合并之后,素质教育的培养更是越发加强。先不论清华本身浓厚的学术氛围,单是其各种社团、艺术队的活动就为美院的学生们增加了许多培养课外兴趣的机会。而且,不像许多大学社团略微有些玩票性质的活动,清华的每一个社团都有其规范的管理方式,并且清华艺术队下面的话剧队、舞蹈队等多个团体,也都堪比专业团体。在此,肖主任也认为,设计类的学生多多参与这类艺术活动,对于设计也是极有好处的。

清华美院的学生似乎很少有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在美院大楼里闲逛的时候,看到的也是一些国外的获奖记录。说到这里,肖主任也无奈地说:“好像似乎从工艺美院开始,我们的学生就有些清高,不太愿意出名。去年毕业的15个学生,3个推研,12个出国,15个学生全部去深造。以前可能我们还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比赛,多一些实践的机会,但是现在发现他们好像有更多需要做的事情,忙着考托福、考雅思,他需要看多很多书。因为他们的标准不是按照清华美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能他刚上到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国外的院校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于外国的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了解,因此也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更高层面的追求。”

素质教育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讲是否真的重要,我想是的。设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当你达到一定程度,知识储备到一定地步,你才能将这些倾倒而出。而以目前的环境来看,假若想要在设计界有一定发展,到国外继续学习、深造也是一个必然之选,毕竟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设计或者说时尚领域,我们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设计师所需要学习的概念的知识实际非常广泛,它可能和经济、文化、道德、价值观、未来方面的学科都有关系,而这些在服装设计教育里面都没有。”

第11篇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结合长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总结得出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为:

在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熟悉信息环境和把握服装专业课程内在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掘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情境的构建工具、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积极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服装专业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服装专业课程的变革,但却是服装课程改革的有力促进条件。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服装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服装CAD等课程的教学,包括服装课题研究。包括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应该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它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我国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目前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国内服装企业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也接近20%。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设备数字化、企业间协作网络化成为信息时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服装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性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这类人才在业务上要求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在企业的变革中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要有信息化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能力,现代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服装专业CAD能力等。

服装高等院校是为服装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服装专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设计技法教育,更是一个开发学生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系统工程。从当今的服装专业教育现状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适应了服装专业学生个性创新化、群体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因此,它在给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进而推进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最终完成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是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是整合的指导思想

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服装业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服装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各个专业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既然服装具有系统属性,服装系统包含于社会系统之中,如何体现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各元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协调以及怎样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是服装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进行服装专业教学的指导,以服装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然可以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大大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服装样式之多、时尚变化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服装专业人才,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要运用机灵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时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跟上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创作出时代精品。基于服装专业的这种特点,我们服装教育培养的服装人才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还要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教师注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培养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整合注入了崭新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力潜能,这种多元的智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可以激活和发展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提供激活适合个体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主体化、教师主导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目标智能化和教学活动丰富化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服装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立体多维的学习氛围,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性,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蕴涵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整合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整合的宗旨,正确定位整合都具有显著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整合的实践正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的专业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改革主要围绕着办学模式、产学研的结合、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序而火热地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经过一定阶段改革的服装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多与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专业领域发展越迅速,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课堂教学课时量却是极为有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表达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堂课时量的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整合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

经笔者调查研究,当前全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门专业课程的精品网站建设,如东华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服装结构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等课程的精品网站都在积极建设申请中。而天津师范大学的《中西服装史》率先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整合的理论总结处于低迷阶段

笔者从事一线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十多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改之路,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厅的服装专业教改课题。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进行着实践探究,并以硕士论文形式进行了阶段总结,论文《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得到评委的肯定,取得良好成绩。但是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信息技术服装整合”进行搜索,结果是“共有记录0条”,令人难以置信,但输入“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结果有记录一千多条。在这一千多条记录中笔者能找到的是信息技术与医学、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各学科整合方面的论文标题,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服装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笔者又进入百度、谷歌搜索,终于搜到四篇:“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之探索”,可见在理论总结上,整合可以说还是个空白的领域。

五、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建议

(一)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育观念是无形的、隐性的,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向,更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整合首先就是要让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树立现代化最新教育理念。服装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大影响力,但是只有在决策者的鼎力支持下。整合才得以顺利有序地实施。换而言之。整个教育战线上至决策者下至一线教师要统一认识、团结协作,才能真正促进整合。

(二)加强教育技术学培训。提升服装专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教育改革直接的承担者,信息时代服装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领域,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当前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但是对教育技术学明显比较陌生,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属教育技术学范畴。很多院校的服装专业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或是艺术设计系下面,这里的专业教师不熟悉教育技术学当属正常现象。但这现象于整合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服装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培训刻不容缓。

培训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及运用上,而且针对性要强。因为服装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征,整合也没有可套用的固定模式,只有针对服装专业学科的培训才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有些院校可以直接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还有去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培训机构学习,去兄弟院校取经;邀请专家来开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等。

总之,教师要用教育技术理论武装头脑,用终身学习精神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