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18:2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思品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德育的正面性和导向性,我们通常会尽可能简化和净化教学,然而这容易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节,课堂也因此变得干瘪乏味。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体验,让思品课堂在多样结合中拥抱生活,将德育的特殊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有机融合起来,践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尝试与思考,谈谈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一、“自在”与“自觉”结合
按照人类自觉意识的发展程度,初中思品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自在的道德教育”与“自觉的道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初中思品教学向生活回归的两大支线。“自在的道德教育”强调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由人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不易被人察觉,更不会有强制感;而“自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清晰、组织有序的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思品课堂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在的道德教育”缺乏体系,而“自觉的道德教育”则容易与生活世界产生隔离。因此,教师要注重两者的横向关联和有机结合。如在教学教科版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一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在”和“自觉”设计两条主线:(1)“自在”――我的人际圈:请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按亲密程度分层次描绘出自己的交往状况;(2)“自觉”――续编故事:请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续编方平的故事。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生活与课堂不同角度将两条主线相交融,让学生明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是获得友谊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与建构结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初中思品课堂回归生活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道德权威,而应充当好道德“探索者”角色,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且生活气息浓郁的课堂氛围,用充满期待和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种个性化差异只有放置于道德生活的现实场景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建构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二课《理解老师――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介绍现代社会歌颂先进教师、表彰先进事迹的事例,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尊师热情;然后创设几种不尊师的情境(如给老师起不礼貌的绰号等),让学生进行道德讨论,由引导向建构过渡;最后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最有影响或最崇敬的一位老师,从切身经历出发,形成理解和尊敬老师的自觉行为。
三、手段与方法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思品课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选择和整合,根据环境、时间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思品课堂,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如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一战胜挫折》时,教师可搜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视频片段《永不停跳的舞步》,制作视频短片《折翅“天鹅”李月的故事》,并指导学生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不息的名人事例,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积极作用,将学生的视角从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更充分地领悟到:挫折无处不在,要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四、家校与社会结合
虽然学生的生活主场是学校,但是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初中思品课堂回归生活要建立在这“三个生活”统一的基础上。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它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互相配合和协同作用,德行的养成必须置于完整的生活体验当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生活全面、紧密的联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在教学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一课《走进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着眼,让学生结合自身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不足,并谈谈今后该怎样做;然后,将社会生活投影到课堂中来,呈现当代孝子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说出今后自己的行动;最后再回归课堂,创设几种不同场景(如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不必要的贵重物品等),让学生探究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使其真正形成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
初中思品课堂向生活回归,本质在于让道德教育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德行的养成能够贯穿学生的整个人生。初中思品教师应努力探索在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中获得道德熏陶。
(责编 周翠如)
关键词:挖掘 感恩教育 真谛
俗话说:“教人要教心。”思品课是老师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可当今,有的学生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出现任性、厌学、暴躁、自私等性格。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敷衍了事,学生在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教学也就没有明显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
作为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会学到做人的道理。初中思品课主要是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除了这些知识,还要灌输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句话说得好,先做人,后做事。一个不懂得做人的人,何谈做成事、做好人。感恩教育能使人感悟道理,增强自已的责任,达到教育目的。
在教学三维目标中,要落实情感与价值目标,正如有句话评价当前有些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道德。初中思品课里面有许多内容融合感恩教育,在传授心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感恩知识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目的。善于挖掘感恩知识,运用感恩知识,并且付出实践。一个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给你帮助的人,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
一、感恩集体,热爱学校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珍爱新起点(新学校,新同学和创建新集体)。一个新生来到新学校、新班级,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学生在那里得到班集体和学校的帮助,那么学生就会学到感恩集体和感恩学校,所以老师要运用感恩教育去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和学校。
二、感恩生命,尊重自然
在授课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生命,世界将是一片黑暗的,没有生机。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了生命才变得更加精彩。正如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教育学生要感恩生命,感恩大自然,善待一切动植物。
三、感恩家庭,孝敬父母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课程安排从前面知家、爱家,上升到现在如何报家。先从心里上要感受家的温暖,再到行动上如何去报家。要知道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更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自己的亲人。
四、感恩同学,珍惜友谊
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携手共进”。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同学之情是最难忘的、珍贵的、真挚的,没有同学的帮助是做不好的。珍惜友情,关心同学,是必须的。感谢同学,成长中带给自己许多泪水和欢笑,求学中给自己许多自信,生活中给自已许多帮助,和提供给自己施予帮助的机会,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同学。
五、感恩老师,不忘师恩
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学生要了解体谅老师工作的特点和辛苦。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要知道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老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感恩老师,教会自己知识,用温暖的双手抚摸着自已的内心,让自已的内心不再荒凉,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才换来自己优异的考试成绩。老师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在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典范。老师的恩情如泰山,恩师难忘。教育学生要感恩老师。
六、感恩祖国,国泰民安
比如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通过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了解祖国的基本政策、了解祖国的发展、了解祖国的文化和了解祖国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父母养育着我们这些祖国花朵,社会让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祖国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就没有力量养活我们,那我们就没有办法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所以,我们要感恩祖国,感谢它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七、感恩别人,回报社会
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平等尊重你我他。友善对待自已,对待他人,对待大自然。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教给学生感恩他人。
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爱无价的自尊――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要是没有他人的认可、宽容、支持、鼓励、表扬,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我们能不尊重他人吗?教育学生要感恩他人。
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我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教育学生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感谢他人对自己生命健康权的维护,教育学生感恩他人。
而有的课程内容是多种感恩教育相结合。如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由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在法律方面明确规定,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利益,学生在感受特殊的保护和特殊的爱的同时,应该懂得感恩学校,感恩家庭,感恩社会。
一、试卷结构分析
该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为20小题,共40分,综合题为5小题,共6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纵观全卷,除三个时政选择题和第24(2)填空题共8分外,涉及(a)类要求的试题大致占14分,(b)类要求的试题大致占59分,(c)类要求的试题大致占19分。知识内容分布:属于思品内容的试题大致占40分(主要是选择题部分涉及思品内容的仅有5题),属于社会内容的试题大致占52分,其中属于初一部分的试题大致占20分,初二部分的试题大致占32分,初三部分的试题大致占40分。
二、试卷特点分析
(一)注重公民素质培养
初中思品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法律安全意识的重要课程。本卷选择题第3题、第13题、第17题、第18题、第19题,综合题第21题、第22(2)题、第23(2)题、第25(2)(3)题这些涉及思品内容的题目中,大部分体现出了上述理念。如第18题关于受教育权的认识,第19题关于隐私权的保护,都在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安全意识。而第21题以漫画形式呈现的“仗义”,则以“打伤同学是因为他欺侮小同学”,“砸了别人的车是因为他把车停在大家的草坪上”为材料,让学生在分析漫画主人公此等“仗义”行为并非正义的原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很好地体现了思品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具有指导意义。
(二)重视人文教育渗透
初中社会思品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注重培养当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重视人的文化的发展。本卷采用图片、漫画、地图等不同形式呈现试题,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本身就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而试题不管是从正面角度讲“雷锋”们践行生命意义的做法(第25题),还是从反面角度来谈人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的缺失(第13题),都是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都旨在让学生明白要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三)关注学科知识整合
初中社会思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本卷的试题非常关注学科内容的整合运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如选择题第5题,结合“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的路线,用地图形式考核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2题用歌词来考核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能力。第25题虽以八年级历史部分的图片和文字为材料,却以九年级“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设问,体现在不同知识间的交叉融合。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卷试题地方特色明显。如第24题三个“绍兴印象”,先从乌篷船这种交通工具中区分绍兴与呼和浩特之间自然环境的不同,再从游览的景点中体会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最后结合绍兴本地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将学生熟知的事例作为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家乡的建设,以此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五)紧扣社会热点话题
从整份试卷来看,许多试题均选取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和周年性事件为背景材料。选择题部分有第3题“大洋一号”科研考察路线,第10题总理逝世35周年,第13题倒地老人不敢帮扶,第14—16题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第17题醉驾、飙车为犯罪行为,第20题老龄化问题,综合题部分有第23题的阶梯电价的价格听证会,第25题雷锋逝世50周年。这些热点内容的呈现,避免了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整改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本人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
(一)重视七、八年级的学科教学
从分值分布来看,近年来中考社会思品试卷更多地侧重于初一初二部分的内容,占到整个分值的52%,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视初一初二学科内容的教学。对于初一地理部分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二历史部分的教学,应侧重于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现阶段,由于专职社会教师的缺乏,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教社会,造成初一初二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点落实不扎实。因此,建议加强集体备课,社会学科的教研活动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层面的备课组活动要求兼职教师务必参加,多学习,多交流,共同提高七、八年级的学科教学质量。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
从统计数据来看,(a)类、(b)类要求的试题占到整个分值的70%,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考试知识点都源于教材。因此,建议教师要认认真真备每一堂课,在课堂中要扎扎实实地渗透教学重难点,以此打下坚实基础,防止失分。
(三)重视时政热点的课堂渗透
从试卷中可看出,许多试题所选取的背景材料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时政热点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关心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初三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电视、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时事,与学生共分享,同分析。
(四)重视地方课程和乡土教材
【关键词】 微课程;系列;思想品德课;开发
思想品德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由此。
一、 微讲座引领,提升领悟力
微讲座始创于2011年,主旨在于用思想的力量使世界更美好。需要演讲者在20分钟内的时间里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准备的演讲。这意味着每位演讲者都会尽可能地将其观点变得明确、清晰以及有意思,于是作为观众就不会觉得它枯燥、冗长、沉闷。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更侧重于道德、心理健康与法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40分钟以内,有限的教学时间如何将许多相对专业的知识内容讲得更生动、更易理解与接受,微讲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有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尝试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是关于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我们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该课内容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变化,但形式上有新的突破。讲座以活动形式展开,活动名称“大风吹”。全班同学站立起来,由教师做一些关于个人情绪特点的陈述,如果满足这些陈述,则被大风刮倒,若是不满足,则继续屹立着,直到满足条件坐下。使学生从这些陈述中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然后在纸上写下一些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如何调节这些不良情绪的做法。最后和旁边的同学交换自己的纸条,大家相互交流看看在相同的事情上大家的对待方式和处理态度有怎样的差别。这样的讲座形式改变了日常常规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讲座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的观摩讲座、活动讲座,也可以是学生的精品讲座。其实七、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选题、找资料、讲解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分组,由小组分任务落实讲座的内容选择、编排与开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中有较多内容为法律教育,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工准备,并确定微讲座开设的时间,教师则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及时掌控讲座。讲座的实施甚至还可以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编制。
二、 微视频赏析,注入正能量
视频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能提供图、文、声、像,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选择那些具有正能量的优秀视频或者利用微课制作手段制作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微视频在课堂中使用,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当事人的所知所感所想,将正能量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学生心中。近年来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孝心少年、全国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感动之余这些不正是我们教学中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中有关于《人生当自强》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使用关于最美孝心少年的微视频。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中《心有他人天地宽》、《诚信做人到永远》等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使用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作为视频教学的内容。
三、 微讨论辨别,培养正义感
课堂微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微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生活中可探讨的专题性事件或问题时有发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讨论的话题,这些话题不仅要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应符合课堂教学主题,应具有开放性、指导性与可讨论性。在课堂微讨论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智慧课堂;课前准备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我们知道它的定位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他们成长的需求点,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如何以《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要求为依据,着力构建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政治课教学“活”起来,让思品教学效果“好”起来,我认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前提和关键。
一、备优教师素养,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准备良好的人文条件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用情操陶冶情操,以人格培育人格的伟大德育工程。思想品德教师就是学生德育观念的培育者,德育思维的导入者,德育行动的指导者,德育实践的示范者。因此,思品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必须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平等的心,不断地自我反思,要尊重孩子的愿望,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比较好的他者形象。
思品教师是德育理论的传播者,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这需要思品教师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品教师必须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国际接轨。平时要多留意国际、国内新闻,经常收看新闻联播,密切关切各类报刊杂志,吃透政策,把握时事最新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自己成为学生拥有智慧的源泉。比如,当前思品教师就必须成为十精神的宣传先锋,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链接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生动而有效地宣讲。
二、备实学生状况,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减少内在的沟通障碍
要让你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接受,自己必须切实了解和理解自己教育和交流的对象。普遍的说,当代少年儿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发展也日趋个性、多样。但是,他们的行动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他们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对不足,心理较为脆弱,因此,他们所谓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
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设发挥他们优势、展现他们智慧的教学情境。如在准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的第一节《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课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创设一个环节,让他们展示自己网络交往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我们发现所在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的时候,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在准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等课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设置环节,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从而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备熟教材内容,为构建智慧型课堂积淀娴熟的驾驭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抽象思维对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和智慧,对教材解读至关重要。在实际学习和备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三读”教材:通读、精读、熟读教材。通过“三读”等方式熟练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教材的精华,从而使我们摆脱纯粹教教材,按照教材教等死板模式,而是站在完全掌控教材精华的制高点上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三读”方式有次序地解读出本节教材的关键词:“生命精彩有价值”、“生命顽强也脆弱”、“尊重关爱生命”,最终我们完全可以甩开教材,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舞台。
四、备足教学资源,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储备充溢的营养成分
对于思品教师来说,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本资源,但是教材本身的资源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并且很多资源缺乏时效性,既无法满足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摄取大批量信息的渴求,更不可能让教师成为学生智慧的化身。因此,思品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平时注重资源的收集、归类和保存。
1、从时政信息中积累资源。思品教师应该让每天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浏览时政信息应该成为一种符合职业特性的良好习惯,并对同教材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贮存,作为教学备课和命题评价的原始素材资源。
2、从社区生活中收集资源。我们可以收集所在地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称、主要事迹,所在地市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现状,所在社区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本地区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最新流行的歌曲、音乐等。
3、从学校发展中发掘资源。学校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学校在重大节假日举办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等都可以是我们可以校本资源。另外,学生自身也是资源,如好人好事、不文明行为、留守儿童等都是教学资源。
五、备妥教学设计,为构建智慧型课堂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实际备课过程中要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高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幽默和智慧弥漫课堂,转变教师角色,由“独演”转变为“导演”,实现师生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准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以动画片《狮子王》片头唯美画面和声动效果与残酷战争、严重环境污染等组合画面形成鲜明对照,让学生感悟出生命的精彩与珍贵;可以预先挑选学生担任太空法官,在课堂上惟妙惟肖地模拟审判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犯下的罪行,让学生体验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可以预设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形成文字,分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发出环保倡议,要求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升华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要思品课堂闪烁智慧,课前准备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也必然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及各种困难,若教师凭一己之力来解决,工作会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更主张师群体合作,实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和过程的全方面共享。这样,会使思品教育教学计划更完善,会使思品教育教学更加清晰明确,最终使整个思想品德课堂成为智慧、幽默、哲理轮番演出的舞台。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 陆士桢
[2]《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教师的建议》朱小蔓
一、自学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或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新课导入要自然流畅、简明,可通过生活实例、社会热点、幽默故事、名人典故、音像资料等途经,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确定自学提纲或学案。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启迪性,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第一目 爱洒心间,我是这样设计的:1、妈妈为小峰多动症、成绩差而伤心,却在小峰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这是为什么?
2.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
3.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对你有什么启发?
4.你赞成小峰妈妈的教育方法吗?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你想对自己的父母提出什么建议?
学案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启迪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自学,独立思考和探究。
二、研讨环节
开展小组研讨,每个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前后桌同学相向而坐。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是确保合作探究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科学划定学习小组,做到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搭配,各学科要选择一名优秀生任组长。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开展讨论,带头交流自学成果,并对本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和自学提纲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争辩、各抒己见,使全组同学逐步达成共识。通过小组研讨仍不能解决的个别问题,要求同学们记录下来。
教师要巡回倾听各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发现教学资源,并可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来。
三、展示环节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对学案(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的解答进行展示。
展示形式:口答、朗读、背诵、演板、讲解、表演等。展示环节是通过课堂互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应选择展示的学生面要宽,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利用所发现的教学资源。学生解决问题正确或基本正确教师一定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以激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发言,使学生有成功的感受。要侧重于对小组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兵教兵的自学性。为达到拓展与深化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有价值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讨。
四、检测环节
按照教学目标,精心编选达标训练题,以检测学生达标程度,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1课爱在屋檐下第一框家庭关系的建立 关于家庭结构的学习,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未婚叔叔,两年后叔叔结婚了,这样他们和叔叔婶婶又共同生活了两年,两年后,小明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分家了,小明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小明的爸爸向小明的妈妈提出了离婚,经法院审理,小明判给了妈妈,小明多么怀念以前幸福的家啊!请同学们回答:小明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德育;生活材料;教学方法;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思考生活、改造生活,也就是教育孩子今后在生活中怎么看待事物、怎样解决问题、怎么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除了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外,更应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运用,运用生活材料,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应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时代感同时紧扣教材,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说。在学生有话说并且愿意说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九年级课程中,有一课内容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暂时丢开书本,选取大量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欣赏,去感受,从而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为自己的国家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自然而然地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优化情境设置,注重氛围渲染
通过讲故事、齐唱一首歌、节目表演等形式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果仅仅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过多地进行理论说教,会使学生有枯燥和厌烦之感。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比较好动,上课也比较活泼,有些学生很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去说,去唱甚至去演。在八年级“跨越代沟”这一课的教学中,对父母与自己之间存在的代沟现象,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呈现。挑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和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代沟及当时的反应都表演出来,然后再让这两名学生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去演绎相同的问题。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父母,并领会沟通是解决代沟的最佳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理的教法,可以使教学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这需要靠教师设置的悬念、提出的问题来驱动、来实现。我们要努力打造灵动的课堂。这需要严密的预设,更离不开机智巧妙的生成。教师应该尽量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现象,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水平,用好视频、图片、案例、故事、歌曲等材料,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性地运用话题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主题班会法等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师修养,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注重言教的同时,更注重身教和心教,不仅在课堂中,更在平时的生活中时刻注意。
总之,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教师应该走出“重认知轻行为、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品教学模式,努力用思品课的教学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发挥思想品德教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以落实推进2011年八道江区的“教学十项工作”为中心,细化教学的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以校本教研、片区教研和课堂教学为载体,细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创新教学研究的模式、推进我校“问题教学研究”的进程,扎实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我校的办学声誉。
二、工作目标:
1.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2.夯实并细化教、科研工作,尤其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设立双周教研日,从而拉动科研的方向。
3.全面深入课堂,加强九年级平行推进的监控与管理。
4.改进八年级两级分化现象。
5.加强七年级学科的衔接和各班级均衡发展的管理。
6.加强学籍和档案的规范、科学管理。
7.科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加强计划性和有效性。
8.加强新、老三室的利用率与规范管理。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1、加大上学期修订的有关《备、教、批、考等常规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这些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2、夯实并加强集体备课的细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本学期设立单周集体备课日,并对集体备课制定出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加以具体的约束和奖惩要求。集体备课日的具体设置为:
每月单周周二至周五为集体备课日,备课的时间为两节课。
周二下午是语文组,负责人为陈平、赵光荣。
周三下午是数学组,负责人为王永发主任。
周四下午是英语组,负责人是单丽华主任。
周五下午是理化生組,负责人是王霞主任。
周二上午政史地組,负责人是杨福荣主任。
周三上午是体音美組,负责人是姜秀任。
上午的备课时间是三四节课,下午的备课时间是七八节课。
(二)、加强学科教学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质量监控与分析。
1、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本学期仍然要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调研,与教师一道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反思、效率的“分子”的提高策略,使课堂教学向着集约、创新、高效的轨道不断运转。
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80节(含上课节数)。
2、为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各年级主任要调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参与教学管理的微观管理,把单元过关、章节检测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好月考工作。
七、八年级本学期搞好两次月考一次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九年级搞好3次月考工作。具体为:
七、八年级:第一次9月26、27日;第二次11月14、15日。
九年级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七八年级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同时纳入月考检测,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务处要组织好每次的检测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促进提高。
(三)、突出抓好九年级毕业班的平行推进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确保在1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升我校在河口片的办学声誉。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课堂授课质量的监控。
主管教学领导和主管九年级领导在现今上级部门对延长课时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严控情况下,我校应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深入九年级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与教师一道研究九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教学校长本学期九年级听、评课不少于30节;负责年部教学的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教导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
2.加强边缘生的潜力挖掘。
①树立边缘生的信心;②加强对边缘生的学法指导;③挖掘边缘生的非智力因素;④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⑤抓家校结合。总之挖掘各种潜力提高边缘生的成绩。
3.加练习题的精选控制。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对习题要精心筛选或设计,力争同学科的练习题是学科教师共同协商的成果。
4.九年级本学期进行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每次月考要及时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为下段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改进措施。
连续几年的不断进步,是xx人团结一致、拼搏进取的有力证明,是xx初中步入快车道的根本原因。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加强目标管理
新学年,我们根据校情确定了总的奋斗目标,即把xx初中建设成xx一流初中,逐步向市一流初中迈进。确定了各年级的奋斗目标:即九年级争第一夺三冠;八年级争第一夺两冠,防止两级分化;七年级争第一夺两冠,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我们依据各班人数情况,结合县评估要求,制定了《07—08学年度各班级目标》,确定了班级评价人数,保底目标,奋斗目标和希望目标,并依此为依据明确了合格边缘生承包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07—08学年度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方案》,作为教学过程奖励和学年度评估的依据。目标的科学确定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学校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做?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出台了《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见》,从“管理、教法、学法、模式、细节、评教”六方面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落实常规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除日常工作外,我们完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地理、历史、生物九门学科的教学设计基本模式”的校级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备课环节中的常规问题。第二,推动评教工作,凸现学校特色。听评课活动自学期初开始到学期末结束,全校三个年级周周有课听,课课有人评。听评课直指问题,重在改进。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极力提倡“五”关注——关注教师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活动的组织,关注达标测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听评课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高了课堂效益,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的研究专题,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学生的需要发展。
三、进行科学评估,有力发挥团队作用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总成绩的合格率。这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学校的评估主项。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发挥年级组和班级这两个团队的作用。向年级、向班级、向每位教师要总成绩的合格率成为我们工作的导向。团体协作,互相帮扶,努力解决拉腿班级、薄弱学科问题,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我们评估方案的出发点:
对年级捆绑评价:年级组在全县综合评估中获奖,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否则无奖。
对班级整体评价:奖励八个班级综合评估的前三名,不考虑学科名次,向教师要团队成绩,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帮扶,打整体战。
对教师个人评估:重承包生奖励,教师承包合格边缘生,在过程评价中合格一人次,奖励不低于30元。
四、加强班级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合格率
一个班级向什么方向发展?能培养多少优秀生和合格生?老师们能否齐心协力?学生能否每天干劲信增?有没有良好学习氛围?这一切取决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学风建设、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是提高合格率、提升优秀生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学校在评估成绩时,重评估班级总成绩,要求各学科教师围绕班主任进行工作,落实承包目标。
1、学校出台《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不断开展“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先管住,后教育”的思路,结合政教处“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管理细则开展班级工作,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班风。
2、在班级开展“争当自主学习的主人”和“争做优秀生,争做合格生”的一学期四次评价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良好教学地理。
3、针对学生基础不一,存在差异,有潜能、能进步的现状,我们制定教师承包学生制度,实行教师学生捆绑发展的办法,调动了教师的情感因素,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承包学生的效果,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合格率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五、学习先进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不学习不会进步,不改革没有出路,“放下包袱,解放思路,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深刻理解,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在七年级“数学、英语、语文”三个学科首推进行,其它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进行。
经过一年的努力,参与课改的七年级在今年全县统考中,荣获综合评估排第一名,参与课改的学科总成绩都名列前茅,合格率遥居全县榜首。
经过多半年的实践,我们明确了三个年级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一是
七、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学习杜郎口模式,历史、地理、生物学习“导学、交流、解疑、检测”的自主互动式课堂模式;二是九年级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模式,利用小组中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帮扶,解决原后两排学生不学的问题,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半年来的努力,我们形成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四学科形成自己的范示,对于历史、地理、生物三学科形成了自主互动式四环节模式;理清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创设出教研和常规工作的改进点;修订出学生课堂要求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学案、教案、课堂、作业、教研组五项评价标准和搞好班级管的多项措施。
可以说七年级课改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让我们增添了新的勇气和胆量,为xx初中下学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展开科学规划,有效落实九年级工作
九年级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社会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第二期开学伊始,我们就详细制定了《九年级教学工作安排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评价与奖励,面临的挑战,采取的措施”等五个方面全面规划九年级工作。从“管理直指班级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复习阶段;抓常规,抓落实;尖子生培养;学困生培养;调整学习气氛等”六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从“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和辅导,有效考试,有效教研,有效学习”六方面提出可行性要求,抓落实。
一年来,各班主任早出晚归,细致周到,实现了“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目标。同学科教师团结在学科组长周围空前合作。教师利用边角时间为承包学生填补空白。整个九年级工作,按部就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复习任务,面对中考胸有成竹。
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市教研室规定的基本考点,落实在《复习指导》上大致可以涵盖110个具体问题。据统计,每年中考实际考查都在50个考点以上,占总数的80%以上。所以,切忌存有侥幸心理猜题估题,一定要扎扎实实夯实理论基础。基本考点复习好不好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理解、学生是否能基本上记住这些基本原理。这些基本考点不仅对中考很重要,而且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简单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知识结成网络强化记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前复习第一步就是梳理知识,60个基本知识点的分布,八年级17课书30个考点,可采用归类记忆法。如法律部分:7、8、9、16、17课;交往与合作:3、4、5课;自然与环保:12、13课;科技与创新:14、15课……九年级共12课30个考点,相对好记,可采用关键词记忆法。如第一课公平正义,第二课责任……
2.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深化理解。考前的强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但强化记忆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例如:提到环保就会联想到八年级的12、13课和九年级的第8课,看到科技创新就联想到八年级的14、15课和九年级的第7课,谈到法律就联想到权利和义务,并且快速对应到具体的考点。这样抓住一个点连成一条线辐射一个面,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重复记忆,可逆训练,面对挑战。考生要熟练掌握基本考点,还可采取重复记忆和可逆训练相结合,即提起某一课就知道有几个基本考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掌握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据多年来中考成绩统计,考生的卷一考试成绩比较高,卷二成绩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不会审题,没有掌握恰当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手中有书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回答哪些内容。而卷二的题型,例如活动课的任务、新闻分析题等,主要用来考查考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占分值在总分的60%以上。因此,要想考得理想成绩,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卷二的题型虽然有所不同但解题思路大致相同。在这方面,我主要运用新闻分析、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上复习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闻分析”、“案例讨论”教学法的一般模式:
1.课前,教师根据三维目标选择适当新闻案例,结合新闻案例制作材料分析题幻灯片。
2.在课堂的适当环节呈现新闻案例及讨论题,一般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书面材料呈现。新闻分析可以用在课堂起始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学习、研究教材;新闻分析可以用在课堂练习环节,引领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新闻案例,并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前后桌4人讨论)。这是新闻分析教学法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与讨论;教师运用简要板书,记录学生发言要点。
5.教师说明自己的观点(幻灯片:“答案举例”或“老师的意见” 。这也是新闻分析教学法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结合板书上的学生发言要点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
要在讨论题和练习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提高讨论和练习的水平。简单点说,主要做到三点:
1.用最新的国内外大事、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作命题材料。最好的命题材料是能够体现三维目标,内容比较具体。
2.多角度提问题,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提问题,不要单纯从理论出发。
3.多层次提问题,问题涉及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层次。
当然,新课改下的思品课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做书呆子。课本知识固然要学好,但课外知识也要广泛涉猎,视野要开阔,知识面要广。例如:国内十大新闻和国际十大新闻、《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都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要加强研究,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2)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特别要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如:地震、旱灾、矿难等灾害发生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统一的指挥体系、疾病预防和应急救济体系以及应急的卫生队伍,由此感悟到党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插图;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18-01
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多种类的插图,它不仅是教材文字内容的有效充实,更发挥了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插图生动、直观地呈现学习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思品知识,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因此,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插图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近几年,各地中考屡次出现图画类试题,这更应引起我们对教材插图教学的重视。那么,我们应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插图来加强初中思品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呢?
一、利用教材插图导入新课,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
上课伊始,利用有效的导入技巧迅速进入教学内容,能迅速地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状态切换到课堂模式。因此,我们要善于在课堂一开始导入新课时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投入课堂学习状态之中。我们可以呈现教材的一幅图或几幅图,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再不失时机地导入教学内容。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3课“坚强的意志品质”中关于“意志的特征”内容时,可以利用教材P25的插图《愚公移山》轻松地导入新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让学生理解了图画寓意之后,提出问题:愚公最后为什么能将山移走?学生从插图中愚公一家子孙都在努力的场景,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说:“对,愚公的行为感动了苍天,这就是具备坚强意志的结果。那么,什么是坚强的意志呢?它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和大家学习这部分内容。”这样的插图导入,浅显易懂,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中的插图有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著名人物、生活场景、寓言故事、漫画插图等等。特别是漫画插图,形象生动,趣味十足,寓意深刻,具有很好的形象性和教育性,不仅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一旦学生将漫画阅读透彻,他们一定会有深刻的感悟,这样就使思品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如在教学“意志的特征”内容时,可以利用教材P28的漫画插图《哪儿有水呢》引导学生轻松地理解“意志的坚忍性”这一重要特征。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图中的人始终找不到水呢?学生从插图中水源的“深浅”很容易思考到问题的答案:没有坚持到最后,缺乏坚强的意志。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说:“对,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就是缺乏坚忍性的结果。”由此导出意志的“坚忍性”特征,并结合漫画进一步阐释。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漫画中水源的深浅显示,形象地理解了意志的“坚忍性”特征,使抽象的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了形象化,由此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教材插图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美的感受
教材插图也属于美术范畴,既然是美术,那就蕴含着审美要求。教材插图有利于改变老师传统的说教,使教材变得更富有人性的色彩,不仅让学生愿意接近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学会主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美丽的事物总是拨动人的心弦,使人有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因此,对于教材插图我们应以感受美的心态来组织教学,感受美的情境,发现美的人物,创作美的生活等等。要将插图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插图学习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人生道理,感恩人间真情,激发学生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如八年级上册第10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关于“人生与责任”这部分内容中,P115页有一个《洗碗》的插图。我们可以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承担了相应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存在着自己必须履行的责任,从而坚定地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责任感,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通过教材插图反映的生活细节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树立这种责任“美”的价值观,有利于我们陶冶学生爱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四、利用教材插图设计练习,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近几年来,各地思品中考题较多地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图标题,选择题和主观题中都有所呈现,命题方式较为灵活,参考答案也更加多元和开放,经常涉及教材中的很多知识要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教材插图来训练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我们在设计随堂练习或单元测试时,要善于选择教材插图置于合适的试题中,通过对插图的分析和理解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学以致用的意识,有利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顺利作答。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思品教材中的插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插图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德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03-01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一线教师,对当前思品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有一些思考,就此谈点笔者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他们热情迎接新的事物,接受新的知识,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心情,探索与创造新的世界,洞察世界的真善美,他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纯真的心,他们的思想上存在各种疑问和困惑。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认知基础及教学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的不同认识,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有预见性,这样的情境才能起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只是一厢情愿地使情境创设服务于教学,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如:有位教师在讲“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创设了如下情境:当你的生命受到致命威胁时,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这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选择保留哪一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很显然老师要的答案是“选择信用”,老师也是这样引导的,因为只有这一选择才符合教师的初衷。可这是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哪?是不是学生的真实选择呢?老师指明一名学生回答,该生轻声回答:“我选择金钱,有钱好啊”,“嗯,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呀?”另一名学生附和道。老师感到很失望,又叫了一位同学,该同学回答:“美貌也挺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呐。”这时有一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你选择信用的话,上次答应带我们去汉城公园游玩,怎么没兑现呢?”老师显得尴尬……预想的“选择诚信”却总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有的同学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旨意回答“选择信用”还引来了一些同学的“嘘嘘嘘”声。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老师的“一厢情愿”,教学脱离学情。
二、以教学内容为主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任何情境的创设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否则所创设的情境充其量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华而不实的“点缀”和“摆设”罢了。思品课教学情镜的创设应该保持学科味兼顾应用味。目前,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社会大课堂中,采撷、提取有用的教学素材,但一些情镜创设或丢教材于一边,或脱离实际,远离文本,或过于频繁,晃动过快,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活”而去挖空心思地创设出迷人的问题情境,结果却造成“拖泥带水”式的“失度”演绎,徒劳无功、得不偿失。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时,视频播放了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我是明星》,课件设计界面精美,多角度展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许多场景。而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歌曲中体验志愿者的无私和伟大,树立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而当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听完歌曲后,你有什么体会?”时,学生的回答是:“我喜欢周华健,唱得真好!”;“我佩服姚明,帮助中国男篮进入了八强。”“我为祖国感到自豪,举办了一届富有特色的奥运会。”“开幕式宏伟壮观,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样的情境,虽然声像俱佳,学生们也兴趣盎然,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外,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把握教学内容又有多大益处呢?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教学信息,宝贵的教学时间也必然会在老师“拖泥带水”的演绎中悄悄流逝。
三、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课堂活动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的效果是单纯的讲授不能代替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积极和谐的气氛。活动形式有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情节表演、小品等,如八年级(上)第七课第一节《礼貌显魅力》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在新华书店两学生买书的故事,使学生对文中的角色产生认同感,将自然地加深学生内心体验,然后根据这一情节分析其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既烘托了课堂气氛,又能做到了寓教于乐;也可以是课堂讨论、辩论等,如八年级(上)第三课第二节《男生・女生》和第六课第一节《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中,分别开展男女生交往的益处的课堂讨论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课堂辩论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如组织社会调查、春游秋游活动,以社会、自然情境激发学生体验情感。
四、以新闻事件材料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