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6 05:1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42-01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一个人的成才十分重要。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有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望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务使你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总结许多人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自学、动手、应用、讨论、总结。
一、自学
对初学者来说,老师引进门很重要,但以后就要靠自学。自学能力对学习任何课程都是重要的,对于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奇快,只有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信息技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有人说,“自学,谈何容易!”别的学科自学可能较难,但信息技术却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自学的条件。许多信息技术知识,特别是一些操作的知识,你完全可以自己通过看书和动手操作就能学会。而且,信息技术越来越“平易近人”,让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人可用。能够让人动的东西就好学,比如几岁的娃娃就敢去开电视机并调台、能够去控制VCD机等,信息技术也是相同的道理。信息技术作为要学习的对象,理论知识和实践环境是统一的,自学当中有弄不懂的东西,大多可以通过上机来加以解决。并且很多的信息处理软件都是相通的,学会了一种信息加工软件,其它同类的信息加工软件也就能得心应手的使用了。因此,我说它易于自学,便于自学。
二、动手
信息技术这个学科实践性特强,不动手是学不会的。从诞生那天起,信息技术就被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未入门者眼里更显得玄而又玄,许多专著由于不是给常人写的,像是“天书”,让初学者望而生畏。但是,你看,有些娃娃为什么能把信息技术用得这么好呢?窍门在哪呢?动手!一动手这层神秘的面纱就被你揭开了。并且,你会越学越感到轻松,越学越有兴趣。
边动手边动脑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模式。这样做,自然而然地废止了那种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传统的不科学的学习模式。“听而易忘,看而易记,做而易于理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信息技术,“做”是最重要的。动手“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动手“做”,会得到真知灼见;动手“做”,会找到成功的感觉。让我们坚持下去,从不会到会,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最后你会高兴地说:信息技术并不神秘,入门不难,深入一定办得到!
三、应用
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可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应用中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想到用,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在用中加深理解,把信息技术变成了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人们常说“熟能生巧”,这是对学用一般工具而言,对学用信息技术这种智力工具,就不仅仅是“生巧”了,而是“益智”,有利于开发智力。比如我们学习了用字处理软件表达信息,就可以用它来进行板报的设计。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也省却了在黑板上擦擦写写的麻烦。信息技术中浓缩着人类智慧的结晶,电脑帮助人脑的过程,会使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而且我们也可以带着任务去学习,比如我们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我必须为我们班设计好一个板报这么一个任务来进行学习,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再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解决。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讨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没有一个人在学习上全知全能,也没有一个在学习上是一无是处,讨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是必要的。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很多的模块都是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协助,共同讨论才能更好的完成的。比如文本信息表达中,需要我们同学自己确定主题后,进行分工、合作、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小报的设计。因为我们的上机时间有限,我们更需要分工、讨论、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
一、主要概念阐述
1.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事情结束后进行的一种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一种终结评价,从而对事情取得成效的一种判断。这种评价是为了激励和促进达到更好的成果,绝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进行的一种手段。本研究中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束而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改善纠正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2.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完成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信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考查而来判定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查包括很多方面,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应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和在与同学合作时进行沟通学习的能力状况的评价,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匮乏,现在我国对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测验、期末考试、中考三种形式。
二、建立总结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总结性评价是对事情结束后的产生的结果的验证,为了验证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掌握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是验证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更平稳长远的发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与社会承接得更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与创新
1.制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必要性。我国虽然开设了针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制定了总结性评价标准,但是实用性不强,存在片面性、主观性、单一性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传统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总结评价体系主要以上机操作模式为主,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和基础操作,单项选择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操作是对信息技术技能实际操作情况的考查。但是这种考查模式带来的结果太单一,缺乏实践性,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独特见解和理解,更加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从而可能导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丧失。这种明显或是潜在的不足之处或是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突出,为了弥补这种传统总结评价体系的缺陷,就要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总结性评价体系,并且让形式更加丰富,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元性评价体系就是一种综合体,强调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以及评价主体都实现多元性,对于内容上主要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往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只要当堂向学生传递教学方案里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能看到学生掌握程度,多元化就是让理论转为实践操作,制定合适的作品目标,有学生操作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沟通组织能力。以往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做单一裁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意识,但是通过对作品的认知判断可以让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可以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根据同学观点进行补充指导。评价形式则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状况,进行不同形式选择。可以上机操作,可以制作电子产品进行分别评价。
四、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学习主体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总结。现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把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总结如下:
1、形象教学法:由于大部分学生身在农村,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对计算机的接触很少,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于是我在教的时候,就尽量使用身边的事例来打比方等,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简单的理解其步骤、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复制、粘贴”时,学生容易把它的步骤混淆,前后顺序分不清,我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例子:上课时,我让学生选定要复制的内容,我先用复印机把相关内容先复印(即复制),再把复印的纸贴在需要的位置上。最后把复杂的步骤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整体感知,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成果展示法: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新鲜而又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我在上画图时,发现某些学生的潜质较好,画画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然后,再把他们的作品一一通过教师控制软件展示出来,并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给予肯定和赞扬,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我的画是最好的、最棒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画画的积极性。同时利用身边的一些事例,比如班级的课程表的制作等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制作并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来更加激发学生们上信息技术课的信心。
3、游戏教学法:孩子爱玩游戏,农村孩子也一样,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指法这一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打字教程》,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4、教师演示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演示法是不可少的,所以每节计算机课我都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这一方法就更加重要了。教师通过演示所学内容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在学画曲线时,由于画曲线时,必须点两次鼠标方可把曲线画完。刚刚开始,学生总是问:“曲线画好了怎么还会变?”于是我就把画曲线的方法在电脑里演示一遍。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所演示地操作过程、步骤,对画曲线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就画得好多了。
5、学科整合法: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幻灯》制作幻灯片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幻灯片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海底世界》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文字、图片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另外,还应根据自己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
1、讲解新知识应该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注意导言的趣味性、调动性。在讲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要把具体的操作步骤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备课的力度,仔细研究教材,才能保证把课讲得游韧有余、恰到好外。
2、学生练习应以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为前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2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所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应加入网络技术等新型教学元素,根据其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得到增强,除了能学习到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生活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多式多样,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当堂课的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使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创新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本人根据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进行研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清晰教学流程,精心设计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运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素质。
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这关系到一堂课的完整性和充实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在做备课工作时,教师必须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有深刻的认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等,并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准备不同的课堂作业等。教师还需考虑到知识的重难点等因素,做好时间的分配工作。
(二)有效组织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和谐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正式行课前,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当堂内容,例如:讲到Excel的学习和运用时,可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利用Excel表格做出的精美数据统计、信息比对等,使同学们了解到Excel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时,作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师,更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PPT、Flas等现代教学手段吸引同学们课堂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还可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使教学更加完整,以Excel表格的教学为例,教师讲授了表格的基本制作流程和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趁热打铁的为同学们布置一个或多个制作表格的练习,要求同学们在确保表格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上,自行设计表格的外观、配色等,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又或者,在一个小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讲解下一个更高层次一点的内容,循序渐进,使知识更易接受和记忆。
一个知识点过后,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提问,及对问题的解答,这不仅是一个梳理疑难问题的方法,也是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
(三)勤于课后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能力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反思的途径很多,但终究要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一堂课后,通过审查学生们的作业,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出共同问题,查明原因,分析学生心理的同时更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对策,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从而有助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二、重视和发挥多媒体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师教学形式
当今的教育越来越偏向网络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和教师对网络教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更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是和多媒体网络分不开。创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可以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教师能将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地展现出来,也能确保和拓展信息的来源。
(二)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们参与实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作业提供了便捷,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的素材,在找寻素材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启发同学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拓展了信息技术的适用范围
有效的使用网络,不仅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们需要完成一些需要自己制作PPT之类的作业时,就可利用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寻找网络上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使自己制作的PPT更加美观、丰富和实用。
网络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教育领域的使用,顺应了当下的教学标准和规律,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有效加强学生对于学校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网络作为一种极为便捷和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工具,应受到每位教师的重视和学习应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增强自己的教学自信和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其中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因此,英语写作教学的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而信息技术在英语写作课堂上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分析信息技术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
一、现阶段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在现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英语写作的课时过少,为了节省时间,学生的写作训练方式常常是以回家作业的方式进行,这就使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不能及时地指导,降低了学生的习作效果;(2)教学方式单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提出建议和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然后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交流,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缺少对课堂教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兴趣;(3)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不能熟练运用语法知识,英语是第二语言,学生不能掌握词汇和语法,就会在使用时出现错误、不规范的情况;(4)对写作评价反馈的手段单一,对于学生的作品只是教师一个人进行批改评价,指正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而且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没有认真阅读,进而降低了评价反馈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创建情境,引出写作主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先制作出相应的影音素材,在写作训练前,给学生播放影音素材,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教师将学生引入相应的主题探究中。这种教学方式可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写作训练的情境中,发挥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效。
2.通过交流构建文本框架
在引出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之间对写作基本框架的展开进行一定的交流,总结在写作时可能会用到的核心词汇或关联词,这种交流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然后教师将学生交流后总结的英语词汇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多媒体将信息呈现给全班同学,这样帮助学生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丰富加工。如,I hold the view that../...not only ...but also...等句型,如On the other hand,furthermore/in the meanwhile...等关联词,都是在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因此,教师总结会使学生思路清晰,写作时就会游刃有余。
3.合理总结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随着教学接近尾声,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总结,这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总结中,教师将学生在写作时使用的好的语句摘选出来,在多媒体上呈现给全班同学,这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的认可,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起到提升促进的作用。同时,教师不要忽视学生作品中的典型语言错误,而要找出错误在多媒体上加以呈现,让全班同学一同进行分析,从而提醒班上的其他同学注意,避免在写作中犯相同的错误。
教师在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发现作品中的亮点,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也可以是作品本身,同时在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不足时,要委婉,不打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促进学生实现资源共享,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高中英语写作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辅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写作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出写作主题、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好地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红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神州:上旬刊,2013,1(7):41.
[2]冯婷婷.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1):18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案导学;应用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学习交流,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信息素养。由于各学校条件各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和教学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发展。学案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载体,具有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易操作性等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1.学案导学法的意义
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学案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精心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矫正反馈等,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主体能力性建构知识,培养个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运用学案导学法传授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采用的学案必须科学合理,尽可能避免内容过细,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有价值问题。
2.学案导学法的作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学案导学法的采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进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完善教案,在一定课堂时间内讲授必要内容;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采用学案导学法,在保证教学效率基础上可有效简化课堂讲授,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进行个别指导,满足其求知欲;③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是学案导学法的根本目标,该教学方法可有效结合“教师教”和“学生学”,不仅能提高教学导学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实践
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前,教师将已编写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案同步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可明确学习重难点和目的,同时能从中思考并发现问题,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例如,教师在讲授Excel时,学生可对表格信息加工这一部分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增加表格数据加工知识。此外,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可指导其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制定良好的自学方法。在学习中,温故可知新,将新旧知识点连接起来,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可以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讲解信息技术重难点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自主由浅入深不断探索问题,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的采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体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时,应给予肯定与表扬,同时对其进行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知识的积极性。
3.不断练习巩固并延伸知识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大纲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可有效巩固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题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重难点,有效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知识,还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以练习情况为依据,合理改善课堂教学方案。教师教学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触类旁通,延伸知识点。例如,教师在学生掌握建立图表的基本方式后,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表达图表数据,同时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
4.总结归纳新旧知识点间联系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进行课堂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反思,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效果,提高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新旧知识点间联系,以此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学生在掌握Excel知识后,可对其他办公软件中的表格功能,如Word、PPT等,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使用这些软件时,可以利用其特点,选择恰当的表格。信息加工具有一定规律,学生在分析、加工表格数据时,可对其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充分理解信息加工目的。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究的目的和意义⑶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名称、立题编号、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
研究报告格式范文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小学英语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和技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为了不断开展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对多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融入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小学英语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第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情境化。传统单一式板书教学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小学生爱动的天性使得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包括常见的情境对话(situational dialogue)和角色扮演(role playing),使小学生接触到的单词具象化、生活化,既能强化记忆,又能锻炼口语,激发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国外每年最热闹的Christmas Day,如果单纯地告知学生这个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学生会产生疑惑:国外的圣诞节也要放鞭炮拜年吗?但是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视频文件生动展示国外圣诞节前的筹备工作以及一家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庆祝圣诞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圣诞节欢快的气氛。因此,信息技术在情景教学方面能把抽象的单词通俗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枯燥的教学情境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
第二,营造良好标准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语感语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音频或视频播放器播放纯正标准的英文诗歌和儿歌,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听课注意力,又能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小学生不再畏惧英语、怕说英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课余调研与公开课的反映,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现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不当使电脑死机等情况而影响上课。在课件制作方面,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直接复制粘贴,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抓不住重点语句和单词,无形中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第二,课件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认为使用图片可以更直观地表达所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课件中叠加放置了很多图片,而且很多图片与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联。而过分花哨的内容无形中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弄得学生不知重点在哪儿,一头雾水。
第三,本末倒置,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满足小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需求,逐渐让学生们放弃主动思考和交流,课件内容过于丰富,信息量巨大,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范畴,爱记笔记的学生会埋头只顾记笔记,基础稍差的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而且学生一节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对学生的眼睛也有害处。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程整合就是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正因如此,“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促进我校学生英语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
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学校课堂,如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司空见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要。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受课群体的特征不无关系。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它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趋利避害,制定相关策略,争取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同时能保留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我校每班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班一台笔记本电脑,光前网路覆盖整个校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也十分重视计算机操作。所有的英语教师接受了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信息技术。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等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文本、声音、图像和影像等媒体语言实现人机交互,使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更为直观便捷。信息技术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单一的黑板板书式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其中穿插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图像和视频文件,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而且新的教师、媒体和学生三者交互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由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发散思维,教师充当启发和引导的角色。
小学英语教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Donald Olding Hebb认为,人类言语功能的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大脑中先天就有专门的语言中枢,能够处理抽象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作用。而小学生年龄段一般处于8 岁到12岁之间,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后天语言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处于小学生接触英语的初级阶段,与高中应试教育注重读写能力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敢说敢讲,不怕出错,不怕张口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避免口语脱节。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他们在接触一门新的外语时,总会试图表现自己,希望教师肯定自己。因此,教师需领会学生这一心理,适时的表扬与引导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则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最终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各项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今高等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推广普及,大部分城市中小学也已配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信息传播方法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但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学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有关学者与一线教师针对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了相关研究与调研。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形式需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视觉空间能力及学习能力水平等相适应,才能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教学。多媒体被当作传统投影仪来使用,且演示文稿过度注重声音图像的美化而忽视教学内容。过多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则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只能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二、研究内容
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寻求并验证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结构,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条件
(一)硬件条件
我校每班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班一台笔记本电脑,光纤网路覆盖整个校园,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也十分重视计算机操作。所有的英语教师接受了教育资源应用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信息技术。
(二)人员配备
本课题由具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高级教师李宜斌主持开展,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人员结构合理,并且都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其中部分同志还开展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有相当的教科研能力。另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各种网络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更通过网络和书籍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还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数据保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三)时间保障
我们在课堂上获得研究数据和结果,课下进行整理和总结,坚持每周开展课题研究分析会,就课题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
四、研究对象
以开设英语课程班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实践和探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和总结,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整理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同时注意加强对教师教案、课堂实施过程、教学成效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控研究进程。
3、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课堂教学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取得经验教训,验证理性认识,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炼经验,探索规律。
六、研究目标
1、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活动特点,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3、适应时展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有效技能,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从而带动课堂教学的创新。
七、研究途径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在英语课堂中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强化主体意识,建立合作机制、评价和奖励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3、把本课题研究与培养青年骨干英语教师结合起来,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
4、建立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制度。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并适时调整研究思路。
5、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由点到面教师加强交流探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八、研究验证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表,数据收集分析和成绩统计来验证。
九、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包括: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札记、典型案例、教学或活动设计、阶段成果总结报告、结题研究报告等。
十、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5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有关文献,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课堂的研究。
3)召开进行课题论证会、制定研究方案。
4)确定试验班级,培训研究人员。
2、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2月)
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的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必要的资料、进行阶段总结、积累总结资料、进行中期对比分析。
1)学习阶段
发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多元智力理论及构建主义理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理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观察分析阶段
a.调查研究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的看法。
b.观摩公开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及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能。
c.从现状和优势中分析总结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3、案例研究(2016年1月——2016年5月)
1)从课堂容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情境创设等方面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最有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实施实验计划,探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注意事项。
3)通过“总结—尝试—再总结—再尝试”的研究模式,边学边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以案例集的形式存档。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多元化 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设计评价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课堂教学设计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及媒体整合策略,遵循学生的年龄、背景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会轻松、灵活、高效。课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课堂教学评价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看以下几个方面。
1.器材准备。信息技术课堂最基本的器材是计算机和教学需用的软件,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和软件,所以课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机房内的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特别是学生用于操作的计算机,应该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2.教师上课前对教材要有充分的准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充分了解和把握,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设计要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教学活动强调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在各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3.对班级学生的了解。教师应该了解该班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如何、接受知识的速度如何、学生操作技能如何,大体情况了解了,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因材施教。
4.教师要精心准备好学生操作用的练习题、巩固作业、思考题。
现行教材中涉及的练习题目比较少,实用性不强,为配合教学需要,教师要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必要的练习题、操作题,让练习针对性更强、效用性更大。
二、课堂所教内容评价
1.基本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指标。教师要正确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做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熟悉教材,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具体体现在教师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科学、统筹安排,使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 转贴于
2.操作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操作、指导操作,所以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把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技能,培养各种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要教给学生学习、操作的技巧、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创新等多种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WPS知识时,利用以前的word知识作铺垫,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进行自学,并提出具体操作任务(如制作一份电子小报)。通过自学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学、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能力。
3.学生的参与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体现在:(1)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2)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3)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时间充分;(4)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5)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认真的、有条理的思考。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想象力、创新意识。
三、课堂教学效率评价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中职数控车实训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实训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学校应注重信息技术在数控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的现象。教师还要掌握多种信息技术;能将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选择最实效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将微课、学习软件等多种手段与实训课程相整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实现体验式与翻转式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实训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与数控车实训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研究与实践能力,这对数控实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与实训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职数控车实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加快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以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以教研组为单位,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更新机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保证教学资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实训操作之前,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前学习、课堂学习、模拟操作实训过程,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
二、实施案例
以中职数控专业数控车实训为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以体验式为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将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创设
数控车的指令众多,且学生基本功差、缺乏感性认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很低。恰当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这里以企业产品为例,播放微课,让学生在情景环境中亲身体验,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是体验式教学过程的第一步。
2.任务引领
一是知识探究:让学生进入校园网教学平台,打开微课等学习资源,自主分析,体验学习,通过小组协作深入学习,巩固知识点。
二是数控仿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协作等方式,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操作,强调安全问题,还可以对操作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避免实际操作时的安全事故,也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三是实践操作:利用微课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践操作的具体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在此过程中,学生以企业生产模式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零件的操作加工,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成实践操作技能。
3.总结领会
学生实践操作结束后,进行自主总结,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领,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师在学生总结后还可以进行补充概括,填补学生自主总结中的不足。
4.拓展探究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平台学习、检索资料、网络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5.任务评价
在评价过程当中主要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为了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可以聘请校企合作的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训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这样的任务评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控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三、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动教学;信心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只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勤加练习,勤加应用,掌握这门学科还是十分容易的。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就要抓好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尤其是对班级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对于提高整个班级的信息技术综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经过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了一些在学习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经验,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互动教学中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双边互动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凸显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积极有效的双边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最充沛的精力参与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自主自愿,学
习信息技术的主人翁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彰显。学困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张扬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个性,学生在互动中能够力所能及地展示自己,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信息技术精神备受鼓舞,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三维目标的导引下,根据本地的校情特点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中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和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
学双边互动成效显著,学困生小组间的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利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功能,动画演示,彩色图片等功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由此可见,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据教师提前预设的学科课程资源中积极主动地探究、获取一定的知识,这样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支配课堂,指导学困生学习。电子白板作为教师备课和上课的辅助设备,教师在上课前、上课中和上课后应及时总结反思,将自己的一切思路和备课痕迹保留下来,便于教育专业成长。
三、利用新技术新设备,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这些新的教学设备给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生机和活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结合本地的文化地域特色,利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综合功能,使学困生的兴趣大增,发展这些学困生的身心,也提高了这些学困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这些新设备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动感十足,可以调动学困生的各种感官,开启学困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让这些厌学的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来。交互式新技术新设备教学使枯燥乏味的信息技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尤为突出。
四、实施分层教学,让学困生充满信心
在“最低要求和无限发展”的思想指导之下。教师要保证“学困生”每上一节课都能学有所得。老师们要铭记“教子十嘴不如奖子一长”的古训,让学生坚定信心,奋发进去,从而不断进步,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困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出现落后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学困生积极性的调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都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大胆实践,敢于尝
试,帮助这些学困生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帮助学困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好习惯,积极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第二外语 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I Jinxian, ZENG Xianx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ra of information, how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 topic of concern for researchers. As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good foundation in English of the majority of learners, teaching time is short,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cognitive scienc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rench, to discuss how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so that students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 comprehensive master a second language from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the various aspects, access to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1 第二外语教学实践的特征
外语教学活动本身就远远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全新的发音、拼写、语法等系统,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表达方式,并且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目前我国比较普遍的第一外语是英语,跟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第二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学生往往有不错的英语基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甚至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而进行第二外语学习的人,可以划分为三类:把第二外语当作必修课的英语专业学生,参与第二外语选修课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因为工作或兴趣等原因学习第二外语的其他人员。在第二外语的学习中,英语基础既能够带来正迁移,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言;也会带来负迁移,妨碍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跟第一外语的课堂时间相比,第二外语的授课时间大为缩减。在参加英语国家四级考试之前,学生们至少已经在初高中学习了六年英语,还有不少学生继续在大学学习一至两年英语才参加该考试。可是对于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还是培训班,都不可能提供跟学习第一外语一样的课堂时间。举个例子,按照教学计划,在为期两年的每周4个小时(总计236学时)的课堂教学之后,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达到可以参加法语公共四级考试的水平;在500个学时之后,学生应当可以参加赴法留学TEF测试。短暂的课堂时间,同大量的学习内容相对照,这就导致第二外语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
最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和社会实际需求的扩大,传统的“小语种”慢慢有了变成“大语种”的趋势,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一趋势带动了跟第二外语有关的教材的出版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增加,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学网站和听说资源,这为第二外语的教与学提供了方便。
鉴于第二外语的教学实践不同于第一外语或其他学科,我们需要尊重第二外语教学本身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还要提供资源和方法以便于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学习,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
2 在第二外语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
我们早已迈入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产生和电脑、手机、电视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得以迅速发展。随着神经科学、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变化,研究者们正视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变革,重新思考教学理论。
近期的研究指出,90%的学习者是视觉化的。我们的眼睛每小时可以记录36000个视觉印象,大脑对于视觉处理非常兴奋,颜色和运动有助于促进学习(Coyner & Wilson, 2002)。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教学工具,无论选择投影机还是PowerPoint文稿,学生的注意力将集中到课堂所学内容当中。在教学设计当中,运用不同的颜色对彼此联系的知识进行总结,也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跟传统行为主义所定义的“学习是信息和技能的积累”这一概念不同,在当代认知学理论看来,除去简单的机械记忆,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求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学习具有整体性,而远非信息的累加过程。也就是说,在第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老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只有主动加工所学知识,才能把接收到的知识转化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的先导皮亚杰发展了发生认知论,确信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在他看来,知识既不来自主体,也不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皮亚杰的学生西蒙・派帕特(Seymour Papert)发展了建构主义,提出“在制作中学习(Learning by making)”。他认为,现代技术应当更广泛、更有效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在第二外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能够熟练运用第二外语。
最初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通过向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分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练习题库对学生进行测验、用统计软件分析教学效果等手段来实现的。随着技术的成熟,现在我们能够更进一步,把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和协作工具,让学生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当中,例如根据学习主题,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们利用搜索工具和通信工具寻找资源、讨论所得资料、总结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习过程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来帮助学生达到知识重构的目的。
积极的知识建构意味着积极的课堂,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不能简单地仅仅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我们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到第二外语的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说、写、练资源,还要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掌握所学语言、深入理解背景文化的目的。
3 以二外法语教学设计为例,浅析信息技术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课程和教学改革之所需。第二外语教学实践自身的特点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以二外法语教学设计为例,抛砖引玉,简要介绍一下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
在语音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准确掌握法语字母和音素的发音、熟悉语音规则、正确拼读单词和句子等等。由于个别法语音素和英语音素写法相同、大量法语单词和英语单词拼写相似或相同,学生在拼读的时候经常弄混,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反复向学生演示音素发音和拼读规律,练习网站(例如phonetique.free.fr/alpha.htm)可以帮助学生区分相近音素并进行测验;其次,人机互动软件(例如Talk to me等)特有的声纹识别系统和评测仪,能比较学生的发音与母语者的差距,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例如,法语发音中的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个教学难点。在中国北方方言中并没有清浊辅音的区分,不少学生表示无法“听到”或“说出”清浊辅音p-b、k-g、t-d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网站phonetique.free.fr/alpha.htm的近似音练习,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清浊辅音的差异,慢慢模仿,在一个月内做到清晰准确地发音。
第二外语教学的主要是围绕着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这一领域,信息技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题库,鼓励学生在线进行语法练习,考察学习成果;接着,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语法框架,建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对学生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录像短片、教学软件(例如Rosetta Stone)的帮助下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在“实境”中进行会话,提高表达能力。例如,每学期期末我们都会鼓励学生总结学过的语法,在制作总结文档的时候,学生们会发现平时忽视的问题,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是第二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学生往往有了英语基础,学生在进行二外法语翻译训练方面,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地找到合适的译文。除了电子词典、在线词典、谷歌翻译(尤其是比较成熟的英法互译)这些常见的翻译工具以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翻译方式,例如,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利用excel或access软件建立语料库,利用双语或多语网站对比分析同一文章在不同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利用网络检验译文是否符合表达习惯等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多种模式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在真情实境中提高理解力和交流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乐于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的吸收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对法语学习者来说非常困难的动词变位来检验教学效果,从前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记住那些复杂的动词变位,并没有真正学会变位规律,考试后就会忘记;现在学生们会自己做表格,总结规律,用彩色标记重点划出容易出错的动词,经检验,95%的学生都在半年内客服了动词变位的难关。
在当今的学校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符合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规律,适应目前第二外语的教学实践。但信息技术并非万能灵药,如何沙里淘金、避免浩如烟海的信息干扰学生认知、浪费学习时间?如何保证学生自行搜索到的内容正确可靠?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第二外语教学平台乃至实现远程教育?这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勇,李莉,谢利民.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