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

时间:2022-09-13 05:3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视新闻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视新闻稿

第1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222.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对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各种实践讨论和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断进行,而如何突出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色,是有关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出更加吸引人的写作方式,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一、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

说道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就要具体到每一条的电视新闻,不论用哪种方式写作,都必须要注意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1.导语

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话,往往是用简单明了而又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来概括新闻的本质内容,能够达到引起观众注意力的目的。而怎样把导语写好?写出特色?国内国外的新闻学专家和知名教授以及新闻工作者们总结和归纳了一些规律

(1)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简明扼要,突出中心。导语要精练,最精彩、最重要、最直接的呈献给观众们,并且仅突出一两个新闻事实即可,不要嗦嗦的长篇大论,当简明扼要。

(3)精意求新。导语最大的忌讳就是老套的话语,这样很多观众会决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要力求新颖独特。例如:前段时间,很多市场把马肉充当驴肉来卖,当时央视新闻主持人就是以挂驴头买马肉这新颖的又不失观众熟悉的话语开场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而这挂驴头卖马肉就成功的让看新闻的老百姓记住了当时的热点话题。

(4)采用具体的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导语不论怎样编写,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新闻文字稿的写作一定要生动形象。

2.主体

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讲完之后的承接部分,这部分是电视新闻文字稿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应该围绕主体提出问题并全面展开,这才是突出电视新闻稿特色的关键所在,采用有说服力的内容说明中心意思,要与导语密切衔接,并且不能偏离新闻中心。

3.背景

电视新闻的背景是对新闻事件的说明,例如环境说明和原因说明,背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占比例很大,揭示独特之处,点出不凡的事情,电视新闻背景材料不仅可以直接的带进,还可以穿插交叉的独特方式在通过简短的话语交代出来,形象的说是非常微妙。

4.结尾

结尾的写作不容忽视,文章有一个好的导语,自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只有前后相呼应才能写好新闻文字稿,例如当年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安徽电视台新闻《庄嫁医生刘本宽》,这篇新闻报道的是在农业的植保线上努力奋斗的女大学生刘宽本的种农先进事迹,她28岁的年纪。导语是这样描述的:……28个寒来暑往,那刚刚走出校门时的满头秀发已被无数次凄风冷雨染成缕缕银丝,朝气蓬勃的脸儿平添了几多岁月的沧桑。这个开头就是很多撰写导语的新闻文字稿编者需要学习的借鉴的。结余部分是:近年来,一些移局香港、美国等地的同窗好友和亲戚纷纷来信,劝她趁腿脚灵便到国外观光旅游。刘本宽谢绝了。绿油油的稻田,金黄黄的麦浪,28年植保生活,维系着她的不正是这绿色的希望和金黄的收获吗?这个新闻的结尾与导语相呼应,又点名了刘本宽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特点

电视新闻是双讯道的立体传播,文字解说和画面语言都很重要,平分秋色,互相呼应和补充,两者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要想写好电视新闻文字稿,就要知道它的独特特点。

1.不完整性

电视新闻的三大元素是画面、同期声和文字解说。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就是其中的文字解说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文字稿是不完整的语言,它是为配合画面、同期声而准备的,使得3者共同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正是因为新闻稿的不完整性,才充分的体现出了美学特征,这也就是网络上流行的四个字“残缺的美”残缺也是一种美,即新闻稿需要不完整。

2.前后呼应性

新闻稿要与电视画面相呼应,要与电视上的图片相统一,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呼应,切记不可首尾不符,而且电视新闻文字稿与电视画面都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辩证呼应关系。

3.抽象特征

报纸上的新闻和广播新闻对语言的要求都是要具体、形象、生动。而对新闻稿来说就不是这样,画面上的语言就已经相当丰富,而文字稿需要起到承接画面和语言的作用,需要做到与画面语言密切配合,功能上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当代电视新闻的新风采。

三、怎样突出新闻文字稿的特色

(1)要给观众提供最鲜明、新鲜、特别和最直观的话语,让新闻文字稿变得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和编辑的努力了,因为有好的题材才能有好的新闻稿,而且记者和编辑要尽量少用抽象的语言,要用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的与画面上的逻辑相对应的语言,用新闻事实说话,并多用写实性的语言文字。

(2)细节一定要说到位,不能含糊其词,要具体化,但是不能单调,要用具体的生动活泼的细节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印象,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索。

(3)篇幅一定要短小,因为仅仅只写一个方面的新闻突破口太小了,要多取材一些新颖的小新闻,增加新闻的丰富度,提升观众的兴趣,而且每个观众侧重关心的问题不同,编者自然要注重照顾到每个观众的口味。视频与音频的效果也是突出新闻文字稿特色的一个关键点,采用画面、图像、现场音响、字母图标、采访的视频转插来丰富语言来表达,最后加上一些为稿子特定的必要的修饰性语言,完成整条新闻。

四、结语

总之,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编写新闻文字稿的作者有很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否者很难写出让观众满意的新闻文字稿。所以,需要记者的配合,多采取新颖的题材,和真实的事迹来丰富新闻内容。独特的新闻文字稿会让观众更加重视新闻,能够增加收视率。在新闻文字稿怎样突出特色这一方面,还需要有关人士的互相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桂珍,王诗根.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J].滁州学院学报,2012,04:111-112.

第2篇

一、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离不开文稿,把单一的文稿通过某种方式使其完整的结合在一起,表现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是文字编辑者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其思维能力的重大检验,关系整个新闻节目的成功与否。电视新闻的存在基础就是电视新闻中体现出来的编辑思想,没有这种统一的编辑思维,整个新闻节目就没有系统性,没有编辑思想作支撑,新闻节目就会灵活性,显得死气沉沉。文字编辑者要具备宏观把握时事新闻的敏感性,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新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仅要对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还有熟知其出台意义和影响。除此之外,对近期发生的某些社会焦点新闻事件做到及时准确的信息追踪,在把握大量时事新闻的基础上确立独特的新闻观察视角,及时准确有深度的解读新闻,所以,文字编辑者要善于把握当前社会最新动态,把最新最有用的信息传播给大众群体。

除了编辑思想影响新闻节目的受众效果之外,电视新闻还有重要一环就是文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就是对文稿的修改、增删与组合,能够合理有序的安排组合新闻文稿,是零散的新闻文稿表现出较大的可观赏和可接受性,唯有这种方式,才能把文字编辑工作者的思想传达给受众。

二、文字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具体体现

(一)电视新闻首先要能吸引观众眼球,不单是画面的表现,同样对于文字编辑来说,最主要的吸引之处在于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是进入观众眼球的第一道关闸,标题包含了所要传达的信息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对引导受众群众作出正确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由于受标题本身特性的影响,标题不可能长时间的停留在电视荧屏上,一般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这就对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准确、简洁、生动,又要亲切、朴素、活泼,使之能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大众接受电视新闻的方式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对于文字编辑来说,其主要表现为内容摘要、新闻导语等方面。用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简述新闻摘要,对新闻导语的制作要能充分把握好播音时间,给观众留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去思考、去接收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新闻稿之间的串联工作,适当的进行小结或概况,减少听众的大脑负担。

(三)电视新闻还有经得起仔细推敲,不能出现任何低级错误。在短时间内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要充分表现画面的质感,还有注意语言的修辞表达。新闻用语要正式,标题要新颖,要保证整篇新闻稿词句的正确性,修辞运用要得当,过于注重辞藻则会失去新闻固有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就要求文字编辑工作存在撰写新闻稿时,要注意文字的运用,能够根据新闻的性质和特征,正确选用合适的语言风格。

(四)电视新闻还讲究结构性,电视新闻的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传播效果的优劣,只有良好的新闻框架,才能保证新闻节目能够拥有一定的收视率和受众群体。电视新闻的结构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头版头条新闻,这是整个新闻编辑的思想立足点,关系到整个新闻版块的构建和新闻素材的收集与选用,是表现新闻整体性的首要工作;其二,栏目的设置,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也是表现新闻编辑者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增设栏目,可以更好的挖掘新闻的内在价值,表现新闻的完整性;其三,新闻评论,对新闻进行简单而深刻的评述,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从而达到提升节目水平的最终目的。文字编辑要善于捕捉新闻中的潜在意义,并据此配发“编后语”等短评,抓住新闻报导中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论述、论证影响受众。

(五)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还要注重创新。任何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独特的创意,创意是一个节目存在发展的必备因素,是电视节目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文字编辑要把握在把握电视媒体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心理学理论,去挖掘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制定出符合需求的新闻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

三、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创作技巧

电视文字语言是新闻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闻文字语言,无疑会给传统意义上的枯燥无味的新闻增添更多生机和活力。

(一)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编辑的创作

文字是所有电视媒体传播信息最基本的载体,甚至可以说,任何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文字语言。各式各样文字充满了电视屏幕,主要分为听的和看的两大类,所以新闻编辑者要能够深入了解新闻节目语言文字表达的要求与需求,要能创作出简便易记,容易理解的新闻语言。大众对以最便捷的方式和手段达到最佳的传播目的,并能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新闻语言创作最终目标是要使观众看得懂,听得清,轻轻松松的享受,最后还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新闻语言的创作,要能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性,把语言的新鲜性、深刻性和可听性、“可看性”集于一体,增加新闻的语言和谐感。

(二)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编辑的通俗性

为了保证电视新闻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电视新闻中的文字编辑要规范简洁,以便于快速的传递信息。要满足现代电视信息传播的快捷、大容量、高密度等目标要求,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要做到“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简单化、口语化是现如今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对于新闻语言来说,更要做到通俗易懂。新闻语言如果太专注于表达的深奥意义,那么很多观众可能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会导致观众不能及时准确的解读新闻内容。

(三)新闻文字编辑的艺术性表现

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个性化

一、前言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新闻类节目。随着传媒体的多元化发展,群众对一贯主持风格严肃的新闻类节目提出了转变期待。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是新闻节目中的亮点,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发挥新闻播音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风格,掌控新闻节目的动态需求,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具体化、生活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新闻内容。通过个性化的新闻播音主持风格,吸引更多的关注度,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需求,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个性化认识

(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个性化的必要性

电视新闻以广大受众为服务对象,电视机前的受众体才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随着媒体的不断传播发展,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而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以严谨、准确为特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人们更多的转向轻松富有活力的娱乐节目,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逐渐降低,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受到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而新闻播音的主持风格是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重要保障,新闻播音员应根据新闻节目的定位,灵活运用,贴近群众生活[1]。通过个性化的播音主持方式,展现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自身魅力,以良好的专业素质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度,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使新闻类节目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立足脚步,长远发展。

(二)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的正确认识

说到新闻节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每晚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透过这个节目,我们了解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状态,是一种严谨、庄重的播音主持风格,并且播音主持人要有严肃认真、发音准确的高水准的专业素质,形成一种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刻板模式[2]。长期以来,这种播音主持风格约束了主持人的个性化发展,缺少灵活多变的沟通模式,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综艺节目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着不同的受众体,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应正确认识在传媒事业的发展趋势下,播音主持风格急需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风格的错误认识

我国的传媒业,向来是注重电视行业内部主持人的综合发展,而新闻类节目的播音主持人员以高水平的播音主持功底为主,多是从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学府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他们固执的认为电视新闻播音只是将新闻节目内容进行串联,需要的是单纯的语音实力,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则发挥了掌控全场的作用,需要的是极强的综合素质。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虽然反映了新闻播音主持当中存在的问题,但也淡化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对综合发展的能力需求,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这一方向问题,客观公正的看待新闻播音主持人的全面发展[3]。

三、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风格特征

(一)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模式化

面对不同的观众需求,需要新闻播音主持呈现不同的播音形式。而以往的播音主持人在主持台上,形成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大多数采用“读”新闻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接受这种冰冷的新闻传播风格,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每日剧减,有些受众体对这种声音产生了厌烦的心理状态,甚至在听到播新闻的声音时就马上转台。要知道新闻播音主持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播报新闻中,简单的对稿将新闻信息准确的传达下去,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受众者接受新闻稿件的内容和有关传达的精神,拓展群众的知识范畴,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

(二)新闻播音主持的状态不佳

新闻播音人员的播音状态是保证播音质量的关键所在,积极地播音主持状态体现在播音主持人员在播音工作时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有些新闻播音主持人员在播音时状态不佳,先是坐姿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将播音工作看作流水作业,在播报过程中缺少语言的感彩运用,而且念错字、发错音的错误时常发生,这与准备工作不充分有关。其次,由于一般的新闻播音都是以现场直播为主,所以在直播间经常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意外事件,针对突发事件,考验的是新闻播音工作者的临场应变能力,大多数的新闻工作室缺少对这一素质的培养。

(三)播音主持风格单调

新闻播音人员的的语言简短生硬,播音节奏掌控不佳,在传播方式上固守以往的看稿念模式,而缺少对稿件的理解,难以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稿件之中。我国新闻播音人员在语音语调上始终保持一个调式,缺少声音的高低起伏,婉转变化,感彩不浓厚,播音内容不能由心而发,只是在播音的外壳下进行朗读稿件,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4]。

四、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个性化技巧运用

(一)注重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新闻播音的语言风格是有一定的改进方式的,可以使群众在屏幕前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和力,但也不能失去新闻传播的真实有限性,只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新闻内容有效的传播下去。将以往刻板的新闻内容加以生动化的表达,以轻松的方式传递,使接受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有效的接受新闻内容。例如撒贝宁主持的《今日说法》就是以幽默风趣的播音主持风格,调动受众的观看积极性,而《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李瑞英则以语言清晰、节奏轻快的播音风格被人们所熟记。

(二)具备积极的精神状态

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将新闻稿件生动的表达,才能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所以认真准备新闻稿件是前提,在台下熟读稿件,对新闻稿件通篇掌握,对发音不准确的生字词进行准确认定,通过充分的准备练习,减少在播报新闻中出现句子不流通,咬字不清晰等语言上的失误。力求通过专业的训练,提谨、准确的语音播报能力。另外,播音主持人员在播报时应注重与头脑间的画面相结合,生动的将其表达出来,转变枯燥单调的播音气氛。播音主持人员作为公众人物,要保持端庄的坐姿,以亲切自然的交流方式传达稿件内容[5]。对播音间的突发状况,做到临危不惧,冷静对待,培养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三)注重新闻播音主持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新闻播音工作者在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上,应注重播音播报时的语言运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将个人长处融入于新闻播报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利用声音和肢体的表达效果,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提高收视率。还要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以积极地精神状态投入到新闻播音的工作中去。

五、结论

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者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公众人物,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运用合理的语言技巧,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吸引更多的受众体,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加强对新闻播音工作者的责任认识,为新闻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的电视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丽菲.浅论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个性化及其技巧[J].中国科技信息,2005,08(01):213-200.

[2]刘锦钢.电视新闻播音风格个性化探析[J].现代视听,2013,05(04):75-77.

[3]司立民.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个性化及其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6,08(03):12-13.

[4]孟佳玮.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风格定位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10):168+174.

第4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文字;画面;运用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的两种传播符号,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的复合叠加构成了电视新闻的丰富性。

一、电视新闻中画面与文字的关系

文字和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也不是谁为第一、谁为第二的排序问题,而是皆从属于同一创作主旨,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报道任务,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我们有必要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梳理。

1、文字搭建叙事框架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不看电视画面,几乎听懂了全部电视新闻,相反,关掉声音能看明白的电视新闻恐怕只有很小一部分。[1]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电视新闻是以声音(文字)为主要传播手段的。

从形式上看,电视新闻的新闻事实似乎是靠“画外音”表达,可是电视新闻的“画外音”不只是断断续续的解说词,而是新闻要素齐全的完整叙述。一般来讲,在一条电视新闻中,文字主要以导播、解说词、同期声三者呈现,即能够体现在电视新闻文字稿上的内容。它能够在有限的新闻时长里,按一定的逻辑思维谋篇布局,搭建起叙事框架,完成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讲述以及对有关事实的说明和介绍,还要发挥提炼新闻主旨的功能。

反观电视新闻画面,如果我们关掉声音,只借助画面来叙事,则画面本身所指对象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注定了新闻基本要素传递的不完整,必须借助文字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大部分情况下,画面只能帮助观众把握新闻事实的现象,而不能把握其本质。

2、画面确保叙事真实

借助画面,电视实现了视觉的延伸,摄像机的镜头充当人的眼睛,眼见为实,人实现了对形象的直接感知。可以说,画面最大的功能就是真实再现新闻事实,比之声音与文字更能给人直观的真实感。而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画面才能承担叙事功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性、感染力,给人深刻的感受、印象和刺激。如果只是注重电视画面表现形式的追求,却不尊重新闻事实,那也就失去电视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全部意义。

3、文字与画面相辅相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条电视新闻中,文字和画面各司其职,可以达到两种传播符号的传播效果。但同时,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使得画面对文字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必须借助文字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由于文字在本质上对特定场景、情节具有依附性,画面也是文字的逻辑基础,必须以画面为转移,以情境内涵为目的。所以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打个形象的比喻,文字好比是人体的骨架,支撑起人体的整个结构、框架,而画面则是血肉,使其更为真实、鲜活和生动。

二、如何实现文字与画面的功能最大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有效协调画面的具体性和文字的抽象性,使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才能构建电视语言表情达意的智慧,真正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为实现文字与画面的功能最大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前写好文字初稿

为了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更清晰,创作意图更明确,在收集完人物、背景等相关资料后,实地采访拍摄前,我们可以写好文字初稿。初稿要能够体现新闻叙事的基本框架,交待新闻背景,并思考如何深化主题、挖掘思想,在清晰明确了一条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拍摄画面。

提前打好文字初稿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自己心里有了清晰的思路,实地拍摄时就能找到明确的拍摄目标,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其次,节省时间,加快拍摄进程,也就能留下空余时间去观察现场环境,或许能够发现意外的素材,捕捉到精彩的镜头;最后,能够节省录像带,不必拍摄一些对叙事等无意义的画面,当然在拍摄完所需画面后,还要找合适的空镜头来填充画面。

2、把握意料之外的素材

基于已有文字稿雏形的条件,按要求到现场进行拍摄采访,顺利的话拿到的素材就可以剪辑成片。但有时现场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其故事性、戏剧性等比原有设想要强得多,或者能够在原有叙事结构基础上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时候千万不要错过用镜头记录下来。因为并不是每一次新闻拍摄都有意料之外的素材出现,如果刚巧碰到,只会是新闻记者的幸运。

3、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选择具有表意功能的画面,能够增加画面语言的叙事功能,也拓展了解说词的意义,扩大信息量。电视新闻的画面是证实电视新闻事实是否真实的客观依据,那么,真实从何而来?并不是你拍些大而空或细碎拖沓的画面就能体现的。当然,这么讲并不是说空镜头不重要,只是相比于信息量大的画面,空镜头的叙事功能就显得弱化了。

增加画面的信息量要注意两点:一是多选用那些叙事性强的镜头,能够让观众通过“看”新闻,大致“看”出新闻事实的原貌;二是少选用那些对叙事没多大帮助,还会使新闻显得冗长拖沓的镜头。

4、解说要恰到好处

画面着力于再现状态、交代环境、展示现场、描摹人物等内容,其最大的优点是形象,面对画面,再形象的描绘都是蹩脚的,所以解说首先要精炼、简洁,要注意归纳概括,即高度概括所报道的新闻,尤其是避免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在新闻稿中出现。

其次,解说词不能写得过满过长。如果稿子写得过满过长,就会削弱画面的作用,播音员不得不加快播音速度,观众又看又听必然分散注意力,收不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最后,解说的语言应该口语化,因为解说词是文字转化成声音进行传播,根据电视受众接收心理,解说词如果使用晦涩的词汇,倒装句等复杂的句子结构,会分散受众更多的注意力去倾听,花在新闻画面上的注意力就会少很多。

5、尽量用现场报道出彩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受欢迎的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声画相互映照的功效。首先,现场语言的运用,加强了真实感,防止了非现场报道中随意挪动画面而带给观众的“失实”现象。其次,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完美统一,可以形成节目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性。

三、结语

画面是表现新闻思想的外在形式,新闻思想是构成电视新闻的内在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这种辩证关系来看,电视新闻应努力做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画面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信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共有的想法,也期待我们的电视新闻能够呈现深刻的新闻主旨和与之匹配的完美画面。

【注 释】

[1] 陈援.电视新闻的声与画.东南传播,2005.08.

【参考文献】

第5篇

    1、选稿改稿

    对稿件内容的选择,有两个标准,即新闻价值的标准和社会效果的标准。即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能够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改稿是编辑工作中期把关的重要体现,修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标题、导语的修改。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杂志,它是读出来的新闻,在语言上要更加的口语化,更加符合人们说话听话的语法习惯。广播新闻稿的标题最重要的是实在性,拟题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当一行标题无法满足人们理解新闻的要求时,要加上副标题。广播新闻稿的导语既要概述事件背景,又要提示下文,要能在最短时间里抓住受众的听觉,让受众乐意去听新闻。在修改导语时要注意的是:语句使用上尽量使用单句,少用复合性句子;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是原则;导语中突出的事实越少越好,力求把导语写成一句话。第二,对稿件导向性的修改。传媒有其存在的社会责任,它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坚持党的正确思想导向,也要发挥其作为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编辑要对新闻稿中出现的思想政治差错进行相应的修改,对字里行间的流露出的错误观念和倾向进行修改,从整体上进行增减重组,确保新闻稿的正确导向。第三,对模糊稿件的修改。模糊稿件一般可以分为四类:机密稿件、急发稿件、图像稿件、道德稿件。在这四种类型的稿件中编辑要做好模糊处理工作,如在机密稿件中为了防止新闻播出去后某些机密信息被盗取,在人名的模糊上会采用“据调查”、“据统计”、“某某说”等字眼。图像新闻最常见的模糊方式就是在重要信息上打上马赛克,保护他人隐私。为了避免新闻播出后产生的不利影响,编辑一定要做好模糊处理,注意语言上、内容上的圆滑。

    2、新闻编排

    新闻编排就是媒体对新闻的再创造过程,根据栏目定位、受众定位等特点来影响受众去思考问题。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除了新闻时间长短、播出时间的编排外,还要注意的是节目的剪辑技巧,纯熟的节目剪辑技巧也可以给新闻增加魅力。另外,在编排上还要适时的发生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3、后期的指挥控制

    后期的指挥控制者被称为导播,尤其是在直播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节目主持人、各个技术人员、栏目编辑等都得各就各位,完全听从导播的调遣。前期做好新闻的编排,这决定了后期新闻的顺序以及播放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当发生了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可以进行新闻的插播,从而打破了原来的节目单,插播新闻也要特别注意,插播在什么地方,何时插播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后期的指挥控制中编辑的神经一直都是高度紧绷的,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尤其是直播类的节目对编辑的要求就更高了。

    4、后期的通联

    一个完整的新闻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众的反馈。编辑人员要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为编辑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而可靠的信息资源库。为此,要与各信息、稿件来源保持联系,做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与接待工作,还要做好栏目、节目信息反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适时组织受众调查与节目评奖等。

    5、结语

    编辑的工作是贯穿新闻采编始终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前期有效的新闻策划,完全没有目的的胡乱编排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播出效果。好的新闻策划可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扩大市场占有率。新闻策划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广播电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编辑更要不断的增强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平。中期的把关是保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的具体体现,这对编辑的考验很多,编辑必须是一名合格的记者,明白新闻信息是如何由碎片变成整体的,这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编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较高的职业素养、对社会发展态势有正确的把握。在新闻播出去之后,编辑还要做好新闻信息的反馈,这就要求编辑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新闻飞入千家万户,还要把人们的想法再反馈给媒体,为媒体今后的发展决策提供指导。在新时期,编辑工作要不断地创新,不断提高前期策划的能力,严格把关新闻信息,做好编排,充分发挥媒体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监督的功能。

第6篇

关键词:电视;编辑记者;再创作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的含义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三)画面编辑

(四)声音编辑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编辑再创作需要掌握的技能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图像优先” 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7篇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8篇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播报工作的重点,对采访材料的有效科学处理,能充分再现新闻发生的原貌,使新闻播报收到实效,并能有效提高电视新闻收视率。因此,在当前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加强改进和提高编辑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 编辑工作 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长期以来,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采访,轻编辑的观念,认为负责新闻采访的记者要比负责后期新闻制作的编辑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忽视后期的新闻制作编辑工作,影响到了广播电视新闻播出的质量。近些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兴起,后期编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编辑把记者采访回来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加工处理,才能使新闻稿件的广播达到尽善尽美。那么,编辑到底该如何对原始采访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呢,这里就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遵循一定的技巧来进行。

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条件弄清的事情或问题,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对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进行模糊处理。军事报道中有关驻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报道中的一些技术数据等,这些是需要保密的内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据权威人士透露”模糊语言,就比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更合适。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不少行业和部门都很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像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有的还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比如宣传科(或资料科)、宣传员等等,负责拍摄、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部分提供给新闻媒体使用。这些机构及其中的人员,与电视台的联系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通讯员队伍。他们提供给电视台的新闻素材,往往具有独特优势:代表单位提供新闻素材,真实性有保障,可信程度较高;在所报道领域较为专业、内行,在表达上不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拍摄及时、全面,特别是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常常能够提供记者赶到现场之前的精彩画面,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迅速进步,DV摄像设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条件加入到电视新闻素材的拍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有不少电视台采用由这些民间DV拍摄者拍摄到的画面,编辑加工成完整的新闻加以播出。这部分的新闻素材,作为新出现的新闻资源,今后在数量上将会逐渐增大,它们具有其他新闻来源不容易具备的一些天然优势。但另一方面,这两者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需要通联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如因专业能力欠缺而造成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通讯员和DV拍摄者大多未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不论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组织能力上都与记者有较大差距。对于他们提供的素材,从画面组织到文字措辞、叙事逻辑,都需要编辑认真地加以重新改造。如因知识层次、生活经验不一造成对所拍摄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在为数不少的DV拍摄者提供的素材中,拍摄者往往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确把握所拍摄事物的实质。

任何新闻媒体工作都十分注重收视率的提高,收视率提高的关键是能播报出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因此,在新闻前期的采编和后期的制作中,要求记者和编辑都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尤其是编辑人员,要从众多的新闻采访材料中找到能提高收视率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角度选择性的编排制作,因此提升编辑人员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尤为重要。但编辑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工作时,则必须要注重百姓对新闻栏目的态度和反应,也就是说要时刻注重节目反馈,要根据节目的反馈信息来处理新闻材料的后期制作,改进其编辑方法和改变其编辑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不断提高其编辑技巧,才能使新闻栏目收视率得到稳步提升。

新闻播报注重时效性,指在最快的时间内播报新闻,连贯性,强调部分新闻的追踪报道,及时性,强调新闻反应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迅速性,灵活性则主要指新闻播报过程中对突发新闻的插播处理。编辑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既要体现出编排的科学合理性,又要体现出新闻播报的质量,因此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电视版面空间做一个全面了解,并做到可控性,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播报出丰富、活跃和及时的新闻内容。要根据电视制作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成套新闻”、“突发新闻”和临时出现的“可观新闻”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安排。如果是中药的突发新闻,导播可以临时决定进行适时播报,也可以将报道切入现场,达到及时播报的效果。而这种插播,就意味着对新闻节目的临时迅速重新规划,避免新闻播报的超时或者时间不够用,影响新闻播报效果。新闻编辑的这种灵活性、及时性和突发性,经常发生,因此需要编辑人员很好掌握编辑技巧,才能做到完美处理。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新闻素养和编辑技巧,才能在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处理,才能保证新闻播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9篇

[关键词]融合;电视;新闻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85 — 02

一、电视新闻记者转型中的困境

电视新闻要求新鲜、及时、生动、形象,因此哪里有现场,哪里就有电视新闻记者的身影。很多时候那些震撼人心、激荡心灵的画面,都是电视新闻记者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电视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向别人传递讯息的行业,作为"把关人"的新闻记者永远要抢在别人的前面,永远要比别人知道的更多,这本身就是件困难的事。除了生理和心理素质要强于常人,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事业无止境的追求。融合给整个传媒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时势造英雄,"多技能记者(背包记者)"的出现,对传统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媒介形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成为了摆在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等概念本身就是舶来品,我国的媒介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新闻的制作水平也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转型之路。

(一)融合壁垒阻碍信息共享

信息,是新闻报道的本源。作为"把关人"的电视新闻记者,首先自要有稳定可靠的获取信息渠道,这样才能够将经过筛选加工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但是,在我国的媒介集团中,信息上的共享还存在一定的阻力。我国的媒体首先在政治上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个基本功能是必须要坚持而毫不动摇的。但是这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滞后性,记者要将获取到的信息经过集团和编辑的严格审查后,才能进行后续的采访和报道。但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融合时代,快速、及时的讯息是观众的基本要求,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的媒体总是会赢得观众的青睐。其次,我国的媒介集团,目前仅仅是小范围区域内的,这在本土信息传递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到信息平台。但在国内以及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由于地理环境、场地、人员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多技能记者单枪匹马出现在采访现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后方,这是记者的终极目标。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能和其他媒体的记者达成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平常工作中,与其他媒体记者建立良好的私人及工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壁垒阻碍记者整合

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是一个全新的蜕变过程。但是也会给媒体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原本单一的媒体都已经形成一套稳定、独立的管理体系,而在融合之后,这些原本稳定的产业链条将被打破,既不能脱离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也要将新媒体的特质很好的添加进去。尽管,各媒介主管部门都在不断地重申管理体制要改革创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改革的成效还不大。多数已经具备了媒介基本框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远远不够。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新闻制作模式,短期内寻求改变是不太现实的。目前我国的融合新闻制作,都是事先做好策划,然后电视记者参与到融合新闻的一部分中,还是主攻自己熟悉的那一部分,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媒介集团要在管理上给记者更多的自由,减少上报审査的程序和环节,允许特殊情况下记者的自主选择权,让记者放开手脚去做新闻。

(三)观念壁垒阻碍业务提升

媒介集团内的电视新闻记者已不仅仅是在做电视新闻了。以往电视新闻记者普遍认为"画面为王",有了好的画面图像,电视新闻制作就成功了一大半。而现在,这种观念似乎不合适宜了,你不再是为电视台工作,而是要同时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服务。前一秒钟你还在新闻现场出镜,下一秒就要到安静的地方给广播电台打去电话,做连线播报,然后你要回到办公室给报纸写一个简短的报道,再给网站上传几张照片或几段视频。在新闻事件采访现场的记者对新闻的敏感性要更强。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画面了,你要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图片、声音、视频等都是你要采集的素材,为了更好的制作融合新闻,任何一点讯息都是不能错过的。

二、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一)理论素养一正确认识融合

融合给整个新闻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传统媒体不再是单一的媒体,也可以融入网络、手机以及各种流媒体来扩充自己的业务范围,壮大自身实力,树立品牌效应。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认识到单一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传媒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融合新闻是在业务领域内需要掌握的新闻制作方式。但是首先必须要弄清楚融合的动机是什么?整个传媒产业链在体制、管理上的变动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改变。电视新闻记者作为这条产业链上最基本的纽带,只有顺应潮流的发展才能让自己站稳脚跟。你需要告诉自己为什么要融合?融合并不意味着要你放弃自己的专业,都有涉猎,却又浅尝辄止。你本身是一名资深的电视新闻记者,非常了解什么样的电视新闻最受观众喜爱,也知道怎样的画面最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这是优势,必须要坚持下去。但是如果你知道,怎样在几分钟的电视新闻片中加上一些动感的说明图片或者制作一小段动画,那是不是会使电视新闻片更加丰满呢?这段小小的电视新闻片可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也许会被媒介集团中,他们需要的正是你这种精通一门技术,又同吋掌握其他技能的新闻记者。你会因此成为最具价值的"香饽饽",你有更多的机会采访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事件,也有可能结识传媒领域内最杰出的人士或者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一旦"融合"步入正轨,你也就给自己提供了更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业务素养

1.熟练跨媒体写作

写作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技能。采集到的画面、图像等素材再丰富,也需要用语言文字把它描述出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让人听的懂,准确明白。电视新闻片一般比较短,除了用画面表现新闻,还需要一定的旁白和字幕做辅助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没有声音也能通过字幕了解大概意思,或者有其他事情要做,也可以通过声音来听新闻。灵活性强,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所以电视新闻稿通常较为口语化,老孺皆能听懂,口口相传,新闻片也就算成功的传播出去了。但是在融合新闻编辑部内,对于记者的要求不再单一。要能够为不同媒体写新闻稿件,甚至是进行相关制作。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能在不同的媒体上进行报道,但是不同媒体具有各自独有的特点,报道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怎样组织内容以及使用恰当的格式。例如,为报刊写作的时候要尽量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用词要准确,不同的事件在语言风格上可以变换,以求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细节、背景资料、评论分析等也可以融入其中,使报道更为丰满更具深度;网络报道更适合不断变换的新闻事件,实时更新进展。网络最适合做专题报道,一项受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的页面,每隔一段时间就增添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不了解情况的人一打开链接就能有个全面的认识。此外互动功能也是网络独有的,很多专题报道页面都会幵辟读者留言或评论专栏,这些也可以收集到你的报道中,知道读者的意见和看法,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权。还有一点就是时间观念。不同的媒体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要求。网络以快速及时著称,因此多媒体记者可能要最先为网站进行写作,这不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因为你还要在接下来的时间,每隔几分钟就要做一次更新;电视台和广播通常有固定的播出新闻的时间段,因此可以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写作和制作,但是现场直播或者是重大突发事件时,则需要同步进行报道;报纸一般是在早晨和晚上出刊,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相应的报道也会更加全面,可以把所有与事件相关的内容都囊括其中。正如学者史蒂文?奎因所说:"文字,是新闻工作者的基石。需要特别关注细节和具备知道什么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和能力。你花在写作和报道上的时间越多,这些东西就越自然的伴随你。"

2.掌握多媒体技能

技能是业界对"多媒体记者"这一职业定位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具备怎样的能力才是一名合格的多媒体记者。有些人认为,能够娴熟、专业化的处理图片、视频的记者,往往只能制作出低水平的新闻稿件;而有些人则认为,多技能是一个发展方向,只能为一种媒体工作的记者将会在融合的浪潮中被淘汰。诚然,这些都是电视记者在向"多媒体记者"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一专多能"可能更适合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规划。你已经为电视台服务多年,具备丰富的电视新闻采访和制作经验。在融合新闻编辑部中所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声音也是你在摄像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尽可能的使用麦克风,让它尽量靠近所需要的声源,也可以带上耳机,边听边录,减少后续处理的麻烦。三脚架可以使拍摄的画面保持稳定,尽可能的带上一个便携式三脚架。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借助其他物体来进行拍摄。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必不可少。第二个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数字静态摄影,这对平面媒体记者来说可能更为有利。静态图片总是被视为永恒的代名词。好的摄影作品可能是从成千上万张照片中挑选出来的其中一张。难度更大,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将采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了。首先挑选出适合的照片,然后对需要调整的地方进行图形图像的处理。你还需要知道报所需要的照片格式,以正确的格式发送给图片编辑或者是上传到网站。有时可能还要添加一些解释、说明类型的图片,这可能需要自己进行制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报道,帮助读者理解。第二歩,开始进行视频制作。将采集到的图像输出到非线性编辑软件中,挑选最符合主题的画面进行结合,确保每一帧都是一幅完整稳定的画面,然后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添加一小段Flash作为演示,增加报道的趣味性、生动性。在融合过程中,图像、视频的处理也在相互交叉。一旦确定了最适合报道的画面,记者就要幵始思考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去粘贴画面。

第10篇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以及公民记者时代的到来,电视台的竞争愈发激烈。由于受到来自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急需在这种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电视台的采编能力。本文以CCTV-News和蓝海电视台(BON)两大电视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我国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机制。

关键词 采编机制新闻采编电视媒体CCTV-News 蓝海电视台

一、采编的重要性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公民记者以及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面对传统媒体内部以及新媒体的竞争,电视媒体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传统媒体被质疑会被新媒体取代的今天,电视媒体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视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快速而高效的新闻采编能力。无论是实行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无论是记者中心制还是编辑主导制,电视新闻媒体以其独特的新闻采制能力方能在各种媒体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充分发挥其在新闻采制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新媒体的出现对其提出的要求,更是电视媒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给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是借助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对变动的事实的及时报道。”电视新闻具有两种属性。其一是电视属性。电视新闻首先是电视节目的一种,是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具有电视节目所与生俱来的审美特征,声画合一。其二是新闻属性。电视新闻与平面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网络新闻一样,都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它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而已。它必须满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等特征,具备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为广大受众所未知、欲知、应知的内容。

采访和编辑两大部分构成了电视新闻采编的主要部分。采访和编辑既互相独立又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电视新闻最为重要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部分以及实质内容就是电视新闻采编,而采编主要包括信息的认定、采集、加工、制作等几个环节。如果把新闻看成一种产品,那么新闻采编就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它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环节,因为新闻采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这就要求广大的新闻采编人员,包括记者和编辑们,把握好新闻采编这一环节,为做出高质量的新闻做贡献,为振兴电视媒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笔者这次选择了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BON)两大媒体为研究对象。他们本身都是电视媒体,都有自己的英语频道,蓝海电视台更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他们都是以中国媒体的身份,试图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不同之处在于,CCTV-News 是官方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外国一直被认为是官方宣传机构,不被外国社会所广泛接受。而蓝海电视台(BON)则是民营媒体,由私人创立,并且已经打入了英美主流国际社会,是中国媒体进入国际社会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是如此的风格迥异,很值得学术界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服务。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开播于北京时间2010 年4 月26日19:00,由中央电视台原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CCTV-9)更名改版而来(CCTV-9 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该频道24 小时全英文播出。英语频道的各档整点新闻对发生在国际上,尤其是亚洲和中国的重大新闻进行实时跟踪报道;各类访谈、专题、文化和文艺类节目透析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反映中国观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设在首都北京,通过6 个卫星向全球发送信号,在亚洲、欧洲、美洲的落地情况良好,共有4000 万用户。

BON(全称:Blue Ocean Network,中文名称:蓝海电视)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对国际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内容、以民间机制运营的英文电视媒体。它一方面为国际主流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品牌、产品和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国际传播平台,开创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模式。BON 的内容涵盖关于中国的新闻、商务、旅游、文化等方面,是一个以新闻资讯为主的综合电视台,旗下拥有多个24 小时全天候播出的卫星及有线电视频道。蓝海电视台是一个专注于中国内容全球传播的非官方24 小时全频道英文媒体,传播方式包括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全球视频发行平台,覆盖亚洲、北美,落地美国及东南亚,是目前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最具规模的关于中国内容的电视播出媒体。

选择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二者同为英文媒体和电视媒体,在国人的眼中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肩负着在国际上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使命,但二者身份又存在差异,一个官方媒体一个民间性十足,而且在国际社会上所获得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本文就以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为研究对象,通过二者采编机制的对比分析,研究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机制,以寻求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采编机制对比

1、采编合一和采编分离

在比较采编机制时,我们首先整体上比较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是实行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的机制。蓝海电视台的采编机制是采编合一,它的节目的采、编、制、播基本上都是在一个部门内完成。蓝海电视台的新闻部下设各个节目组,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完成自己节目的整个制作环节。蓝海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是以节目为单位完成,因为蓝海电视台的视频素材基本来源于外购的系统提供,其不需要记者实地采访,也不需要在各地建立记者站,偶尔涉及的街头采访可让节目内部人员完成。所以其采编机制的主要环节是编辑而不是采访。这样的方式有利也有弊。利处在于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专心制作和剪辑。弊处在于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采编能力,难以凭借对空镜的编辑树立自身的新闻权威。这样的采编机制适合做专题节目,而非新闻节目,会阻碍其新闻部的发展壮大。

CCTV-News 则不然。它是采编分离,实行大编辑部制,它的新闻生产主要是由采、编、制、播四个部门负责,其中新闻中心统一负责采访和编辑部分,各栏目负责节目的制作,各个频道负责播出节目。较之蓝海,它因为视频素材都是自己采集的,更能够树立自身的新闻权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官方地位让它始终不为欧美主流社会所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采编机制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因为视频素材都来源于新闻中心,而且各个栏目组独立制作自己的栏目,这就很容易出现选题撞车以及某一段时间内报道诸多重复的现象,而且视频素材也可能会被几番重复利用,造成受众的观看心理厌烦以及节目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CCTVNews和蓝海电视台采编机制各有优劣。

2、选题范围

CCTV News 跟蓝海电视台在节目安排上也不一样,具体就表现在选题范围上。CCTV News 有自己的新闻综述类节目,比如《整点新闻》News Desk 以及《新闻一小时》News Hour。作为新闻综述类节目,他们的选题范围包括了社会民生、时政资讯、文艺体育等各种题材,包罗万象。

当然它也有自己专业性的节目,比如以Global Business(《全球财经》)为代表的财经新闻节目,比如以Culture Express(《文化报道》)为代表的文化新闻节目,以及以Sports Scene(《体育报道》)为代表的体育新闻节目。作为一个24 小时全英文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CCTV-News 做到了综述节目与专业节目的统一。综述节目在选题时范围特别广,观众感兴趣的各种新闻基本都包含在选题范围内。

当我们具体研究蓝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时,我们会发现其2015 年1 月1 日起正式改版的新闻部共有八个节目,分别是《China Edge》,《China Today》,《City Beat》,《China Now》,《Beijing Time》,《ChinaTravel Picks》,《On The Level》,《EatRight》,其中有财经新闻、文化节目、旅游节目以及深度访谈。蓝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是专业化的单一性质的新闻节目,并没有类似于CCTV-News 的新闻综述类节目。所以它们节目在选题时,就明确有自己该领域的选题范围,社会新闻关心时事热点,财经新闻关注价格与消费,可以做到不重复报道,各个节目各有自己存在和观看的价值。

3、二手新闻与一手新闻

前面已经提及蓝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用的视频素材来源于外购的素材库,不需要进行采访,只需要进行视频在线编辑。只有遇到为了加强节目实时性的街头采访环节才会派工作人员出去采访。因为不需要采访,也因为蓝海电视台肩负的使命是把当下的中国报道给世界,所以蓝海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基本上是把国内已经报道出来的新闻以英文的方式再次报道给全世界,所以蓝海电视台的新闻基本上属于二手新闻,并没有做到像BBC、CNN这样的现场实时报道。二手新闻的制作不利于蓝海电视台实现其“以新闻立台”的初衷,也不利于其在国际新闻界树立权威性与独家性。

CCTV-News 的新闻大多数属于一手新闻。CCTV-News 有自己的记者站、海外报道网络以及国内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可以随时连线在场的国内外记者,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更加及时、更加立体化。除了采访,写出来的新闻稿也是一手的,因为新闻稿是由采访之后的记者独立写出。相比较之下,央视英语新闻频道是真正的在做新闻,而蓝海电视台则更像是国内新闻的国际搬运工。

4、直播与录播

在新闻立台的宗旨下,CCTV-News实现了新闻的全部直播。为了适应其它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时间,它还加大了夜间新闻的播出量和播出时间,减少了专题节目的播出,做到了整点有新闻,档档都直播。蓝海电视台则不然。因为BON 使用的是外购的视频素材库,所以各个栏目组都会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将节目录出来并剪辑完毕,到播出时间直接播出即可。CCTV-News 的实时性以及现场感可以让它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中立于主动的地位。而蓝海电视台的录播形式则限制了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不利于其建立在新闻领域的权威性。在这一点上,蓝海电视台还是有很大的改进之处的。

5、采编并重与编为王道

在面对新闻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采编环节的时候,CCTV-News 与蓝海电视台的对待方式与处理方法也大相径庭。CCTV-News 强调采编并重,希望采访跟编辑环节的完美可以带来高质量的节目生产。而蓝海电视台坚持编为王道,它把重心放在编辑而非采访,采访只有部分节目有一小段时间的街采环节,这也只是为了增强节目的实时性,从而使得BON可以在节省劳力物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购素材库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件传达到世界各地。对采编环节重视程度的不一致也带来了对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的差异。毫无疑问的是,同为英文电视媒体,无论是CCTV-News 还是蓝海电视台都要求其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英文水平,可以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可以写出高质量的英文新闻稿。CCTV-News 强调采编并重,所以它需要大批的采访能力跟写稿能力很强的记者以及能熟练应对直播的编导,记者采访环节的成败以及记者写出稿件的质量高低会深刻影响到后面编导的现场操作,从而影响受众对该节目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蓝海电视台需要的人才无非两点:一是英文水平过硬。二是剪辑能力很高。蓝海电视台不需要记者,但它需要大批的剪辑水准很高的编导。编导既要完成节目的录制,也要完成节目录制之后的剪辑工作。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又涉及到了记者跟译者的区别。CCTV-News 对采访的重视导致其需要大量的记者,而这些记者是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的,他们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以及采访环境的变化实时地变换采访方式以及采访问题,而且采访之后的稿件也是根据记者自身的逻辑能力整理而成。与记者不一样的是,蓝海电视台存在着大批的译者。他们英文水平很好,所以他们的工作就是把中国发生的中国媒体已经报道出来的事件进行翻译,以英文的方式将这一新闻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国家,让世界认识此刻的中国。与CCTV-News 里面记者的主观能动性相反的是,蓝海电视台的译者具有很大的固化性,因为他们的工作相当于是一个有意识的“翻译机器”,而不是真正的在做新闻。这可能对许多有新闻理想的人士不构成很大吸引力。

此外,在对主持人的国籍要求上,或者说是本土化程度上,CCTV-News与蓝海电视台也存在差别。CCTV-News除了外籍主持人以外,还有很多的新闻节目是由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人主持,而蓝海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播只能是母语是英语国家的外国人,这是硬性要求。对主持人的要求的不同主要来源于新闻节目受众的差异。

CCTV-News除了传达到世界各地,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受众是中国人,尤其是通过看新闻来练习英语的学生或者是学习新闻的专业人士,考虑到中国的受众,也为了打造自身的明星主持人,CCTV-News的主持人有中有外。蓝海电视台则由于节目不在中国落地,电视台在海外的影响力与其本土化程度相关,所以选择了外国主持人。

结语

CCTV-News 跟蓝海电视台的生存状况很不一样。CCTV-News 作为中国政府的官方宣传机构,在国内广为人知,是许多学习国际新闻以及学习英语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其官方色彩浓厚,CCTV-News 在国际上并不为广大欧美社会所认可。但是蓝海电视台就不一样。它已经成功进入欧美主流社会,其民间性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是中国媒体进入国际传媒界的一个优秀范例,但它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二者生存状况的巨大差异为二者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前面我们详细分析了CCTV-News 跟蓝海电视台的新闻采编机制,主要是对比研究其不同之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盛行的当下社会,CCTV-News 跟蓝海电视台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可以提高中国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在世界传达中国声音的优秀平台。作为英文电视媒体,一个官方,一个民营,中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在媒体外交上展示中国的风采!

参考文献

①张洪忠,《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竞争的采编机制——华西都市报采编机制剖析》[J]《. 新闻实践》,2001(10)

②胡永刚,《采编机制改革的大趋势:由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主导制》[J]《. 新闻知识》,2001(9)

③翁亚欣,施海泉,《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变迁分析——以CCTV 新闻中心第五次改版为例》[J]《. 现代视听》,2008(12)

④张伟泽,《CCTV-NEWS 频道构建传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⑤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

⑥黄煜、郑越,《CCTV-NEWS 与平衡报道》[J]《. 电视研究》,2010(9)

⑦何勇,《变与不变之间:CCTV 英语频道改版观察》[J]《. 现代传播》,2010(7)

⑧阎立峰、柯锦煌,《以CCTV NEWS为例评析CCTV-9 的国际传播策略》[J].《电视研究》,2009(12)

⑨何永鹏,《论电视新闻细节及其采编》[D].广西大学,2003

⑩张月明,《浅析创新采编机制与加强新闻策划的关系》[J]《. 新闻传播》,2011(2)

⑾周焰、罗艳,《浅谈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J]《. 神州》,2013(35)

⑿张冰,《浅析电视新闻“生产”的有效途径——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之质量管理控制》[J]《. 新闻研究》,2014(07)

⒀孙郁郁,《电视新闻采编的障碍、需求与优化体制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5(9)

⒁邱华,《浅谈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J]《. 新闻传播》,2014(3)

⒂陈雁真,《浅析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实践问题》[J]《. 东南传播》,2014(12)

⒃ 何育杰,《CCTV-NEWS 改版解析》[J]《. 国际公关》,2010(4)

第11篇

一、奖励的对象和作品范围

本办法奖励的对象为镇文化广电中心的新闻采编人员以及政府机关的专职和业余通讯员。奖励的作品范围为在县以上(含本县)主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刊播的正面宣传我镇三个文明建设经验成就的新闻作品。

二、任务分解

1、党政综合办公室全年完成调研文章2篇,报送县委、县政府政务信息12篇,新闻稿件80篇以上,其中省级以5篇,市级10篇。完成任务奖励5000元,未能完成基础任务的取消奖励,超额部分按奖励标准予以奖励。

2、广电中心全年完成电视新闻24条,其中市级以上2条,完成任务奖励5000元,未能完成基础任务的取消奖励,超额部分按奖励标准予以奖励。

3、业余通讯员的奖励标准按奖励办法执行。

三、奖励标准

1、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稿件:头版头条每篇奖励3000元,重点稿件每篇奖励1500元,一般稿件每篇奖励800元。在《经济日报》、《日报》等国家级其它报刊媒体发表的稿件:头版头条每篇奖励1500元,重点稿件每篇奖励1200元,一般稿件每篇奖励600元。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播出的稿件每篇奖励3000元。

2、在《日报》发表的稿件:头版头条每篇奖励1500元,重点稿件每篇奖励800元,一般稿件每篇奖励400元。在省级其它报刊上发表的稿件:头版头条每篇奖励1000元,重点稿件每篇奖励600元,一般稿件每篇奖励300元。在卫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播出的稿件:重点稿件每篇奖励1500元。

3、在《日报》发表的稿件:头版头条每篇奖励600元,重点稿件每篇奖励300元,其它要闻版稿件每篇奖励100元。在《晚报》等其它市级报刊、媒体发表的稿件:头版头条每篇奖励500元,重点稿件每篇奖励300元,其它要闻版稿件每篇奖励100元。在电视台等新闻类节目播出的稿件:重点稿件每篇奖励400元。

4、在《网》、《政务网》等媒体发表的稿件,每篇奖5元。在电视台新闻类节目播出的稿件,每条奖励100元。

5、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的调研类作品,每篇奖励3000元,省级重点刊物发表的调研类作品,每篇奖励2000元,市级重点刊物发表的调研类作品,每篇奖励1000元,县级采用的调研类作品,每篇奖励500元,政务信息类采用的稿件,每篇奖励300元。

四、奖励程序和相关事项

1、镇党政综合办和文广中心建立对外新闻宣传奖励审核小组,负责对外新闻宣传奖励的审定。

2、凡符合奖励条件的新闻作品一经刊播,报刊用稿凭样报(刊),电台、电视台用稿凭稿酬单(或有关统计表、用复印件)。作者向镇党政综合办申报,审核小组年终统一审核后兑现奖励。

3、一稿多用的就高奖励,不重复奖励。在各媒体刊播的有偿稿件一律不予奖励。

第12篇

因此,一部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需要编导、编辑、摄像完美合作,如果摄像部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电视新闻片的质量与完美,因此提高摄像师的素质对电视新闻片的成败至关重要。那如何提高摄像师的素质呢?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摄像师要有责任心、编辑意识

作为一名前期摄像记者,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摄像的重要作用,热爱摄像,富有责任心;在工作上要具有一定的编辑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初出茅庐的新手拍回来的片子后期编辑十分困难,卖弄地使用推、拉、摇、移,但重要的内容却景别单一、角度单一,上下镜头之间关联性差,形成不了画面语言。在工作中,曾遇见过这样一条电视新闻《沈阳高校召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动员会》,新闻稿上写到,在这次会议上,学生、教师反应强烈,纷纷畅谈创业规划。但是我们在画面上看不到一位正在发言人员的镜头,参加会议的人员,不是在本上记录,就是在听校长讲话,整条片子拍摄角度单一、缺少变化,景别单调、呆板,和新闻稿上所描述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出入。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摄像记者对电视画面的语言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文字稿上提到就行了。在这里强调的是,电视是一门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扛机器拍摄的记者必须知晓镜头要成组成组地拍,电视是用组的手法来组织镜头、编串镜头的,否则难以形成画面语言,无法展示主题。

摄像师要时刻准备抢拍

每次拍片之前,编导、摄像自然都会做足功课,做好文字预案,但在通常情况下,无论编导、摄像考虑得多么周全,在实际拍摄中都可能出现编导、摄像预料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摄像要不按文字预案或采访记者的问话开关机器、拍摄素材,随时做好抢拍的准备,在吃透编导意图的前提下,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主动寻找和观察周围与片子主题相关的内容,及时准确地拍摄下来。

比如,8 月份天气炎热,沈阳市内的西瓜价格一周之内涨3 倍,在拍摄有关瓜农的新闻时,摄像提前开机,在抓拍瓜农手抱大西瓜装车的镜头时,由于摄像记者的主动拍摄,没有马上转换机位,及时拍到瓜农一边手抱大西瓜,一边慨叹,面对摄像机讲了几句颇有味道的同期声,今年瓜贵,明年种瓜的人多了,价钱势必会大跌!而这段原本是要让瓜农照本宣科,讲几句今年西瓜价高,瓜农有个好收入的套话。作为新闻摄像记者,通常面对的是一个个陌生的场景和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随着事件的发展有所预见,随着事件的变化而果断应对,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主题拍摄。

摄像师时刻注意用画面语言来转场

当一组镜头的拍摄完成后,用画面语言来转场是时刻要注意的,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及时地发现并记录环境中的典型细节,以合理的画面来完成片中的转换,为后期制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着重要作用。如在拍摄《人民警察我们的守护神》新闻片时,一名民警在接到求救电话时,为了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用了一个近景,当主人公通完电话后,摄像记者拍到了他出门的镜头,这一出门的镜头就是一个有用的转换镜头。这些小的细节平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多大重视,好像都是一些基本常识。但是,前期摄像记者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养成习惯,那么最生动、最感人的闪光画面会越来越多地被我们捕捉到。

摄像师与编导配合要默契

摄像与编导配合要默契,这应该是必须的,因为建材生产商若不领会建筑设计师的意图与要求,那他生产的建材就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同样摄像若弄不懂编导所要求的拍摄重点和主题思想,那他拍的片子一定有问题,摄像与编导的配合默契是共同创作的重要一环,在摄像心领神会之后,在拍摄中,一般情况下,编导不要频繁地干扰摄像,而是要努力在现场注意观察摄像视线以外所发生的一切,及时向摄像提供信息。例如:在拍摄《众人帮忙走失老人回到家》的新闻片时,当时摄像正专心拍摄儿子和被好心人送回的走失老爸拥抱的情景,这时我悄悄地对摄像提示,走失老人的老伴在一旁喜极而泣,摄像便缓缓地将镜头移到了母亲的脸上,拍下了幸福泪水的镜头,加强了感染力。

摄像师还要使镜头富有感染力

要提高画面的品质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使镜头富有感染力,有时, 一个短暂但富有感染力的镜头, 胜过万语千言。而这样的画面, 不仅要靠娴熟的拍摄技巧,更是要靠摄像记者良好的综合素质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生活,靠近拍摄主体

在拍摄新闻片《自闭症患者康复真的需要一点洪荒之力》中,主人公自闭症患者小学生王某一直排斥我们的镜头,一度使拍摄无法进行,为了真实再现主人公生活的自然状态,引导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找出一条可借鉴的治疗自闭症的方法,我们和他一起生活了几天,一起吃住, 给他买好吃的、送他礼物经过几天的接触,王某不但接受了我们, 还把摄像机当作一个 人来主动交流,该片完成后获得一致认可。

2.要学会用镜头抒情

甜美的语言可以将情感抒发到极致, 完美的电视画面, 同样可以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得充实、饱满。新闻片《根治下水道肠梗阻》中,一建于上世纪50 年代的住宅小区通往小区外的地下排污管道因年久失修常犯肠梗阻的毛病,夏季污水横流,冬季冰面一片,小区居民苦不堪言。在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顶着8 月的烈日,社区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在污水中刨沟布管,污水中的双脚、沾满污物的双腿、混着污水的汗水、带着笑容的脏脸,正是这组饱含深情的画面, 将片中党员干部浓浓的情感真实生动地呈现给了电视观众。

3.要让摄像机成为观众的眼睛,要使摄像机成为观众在节目中的替身

摄像机要成为眼睛替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摄像记者首先要看得准,做到拍摄的事物与要求录制的内容相一致,且要准确重现被摄事物的真实本色。另外,电视片是由多组围绕主题活动的画面一一串联起来的,前后镜头之间衔接既要做到像拼图一样吻合,又要做到不拖沓,简洁明了。功底扎实,但不卖弄,也是摄像师必备的要素之一。拍摄技巧不能滥用,因过多运用或不当运用,会破坏事情发生的自然逻辑,冲撞观众的视觉习惯,干扰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摄像师要活用同期声强化主题

哑片时代早成历史,电视作品的声与画是不能分开的,而同期声对于电视新闻作品尤为重要。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04 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0 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又发生多次级别较大的余震,当地电视台在拍摄有关余震的电视新闻片时,摒弃以往常规做法,采用原生态拍摄手法,摇晃的画面、杂乱的同期声,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如身临其境,观众听着轰隆隆的各种建筑倒塌的声音,看着晃动的画面,有正在逃难的感觉。在这里同期声为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