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单元教学论文

单元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10 14:02:50

单元教学论文

第1篇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第2篇

关键词:读中学写;单元教学;仿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30-01

近年随着人们对新课改的深刻反思,促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基于单元教学的“读中学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读中学写”,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文中便于学生学习借鉴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而实现读写双赢的一种高效教学法。它以单元为单位,以单元内阅读教学为依托,既注重局部又注重整体,使单元备课与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发挥了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编选和编排文本的。同一单元课文的体裁、主题与单元作文要求基本一致。写作与阅读的同步性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不了解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致使单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实施“读中学写”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

教师要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弄清楚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作文教学的关系,挖掘出文本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仿写”的方法与过程。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 训练

(一)仿写重要的词语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时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从而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例如《燕子专列》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句中“冒”“顶”“踏”三个动词体会人们寻找燕子时的艰辛和危险,理解人们保护燕子的真挚情感,还让学生用这三个动词仿写一句话,强化了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仿写重要句子

大多数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它们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或用词准确、刻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经久不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它们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佳句的巧妙,体会佳句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笔者就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的妙处。当学生明白“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后,笔者适时安排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描写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立即有同学想到:“一团黄中透红的绒毛,四只短短的小腿,加上两只尖尖的小耳朵,凑成了我家的小狗豆豆。”仿写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仿写重要段落

课文中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段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仿写的参考。比如,《翠鸟》一课的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这是集中描写翠鸟样子的段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抓住了翠鸟哪些部位的特点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特点?”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小动物吗?让学生适时进行小练笔。

(四)仿写整篇课文

主要是指模仿课文的立意和布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思路变为自己的思路,可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全文后,思考“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让学生围绕课文,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方面进行细细品味,最终学会运用。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也用课文中的排比、比喻等手法,甚至模仿课文的语气写一处景点。学过《草虫的村落》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蚂蚁,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进行一次草虫村落的奇异之旅。

对整篇课文的仿写一般放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这是因为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顾单元教学要求,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进行一番对比、分析,归纳写法,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的仿写,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何建芬.以学定教,践行深度生本――华阳小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 2013,(4).

第3篇

1传热单元操作的案例教学

1.1开篇案例对于传热单元操作,可采用学生熟悉的氨的合成中脱除二氧化碳的生产工艺作为开篇案例。氨的合成中二氧化碳脱除的传统流程如图1所示[8]。一氧化碳变换后的原料气经吸收塔底部的气体分布管加入吸收塔,在塔内与碳酸钾吸收剂进行洗涤,出塔净化气经分离器把气体夹带的液滴分离后进入下一工段。吸收液由吸收塔底部引出,经水力透平减压后进入再生塔顶部。在再生塔顶部,溶液闪蒸出部分水蒸气,然后沿塔向下流,在塔内与再沸器加热产生的蒸汽逆流接触,同时被蒸汽加热到沸点并放出残余的二氧化碳。而再生出来的碳酸钾溶液经冷却器冷却之后并经泵加压后进入吸收塔顶部循环使用。选用此工程案例作为开篇案例是基于下述三个原因:(1)我校的化工原理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前学生已到云峰合成氨厂进行了生产认识实习,对此工程案例比较熟悉,能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2)该生产案例中,涉及到三类换热器(再沸器、冷却器、冷凝器),与教学目标吻合较好;(3)该案例中,化工原理与化工工艺学紧密结合。提出此生产案例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简述整个脱碳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该生产过程中这些换热器的作用,流体之间的换热方式。然后,请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说明加以延伸,即可完成开篇内容:(1)换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2)换热器的类型,(3)冷热流体换热方式。之后,提出两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一是如何根据生产任务设计或选择一台换热器。二是这些换热器使用时间长了,换热效果不好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章节逐一解决。

1.2问题案例问题案例法,即教学中讲授某一知识点前先列举出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引出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传热一章涉及知识点较多,讲授时可采用问题案例法逐一进行。例如,对于保温层的厚度问题,许多学生会习惯性的认为厚度越厚越好。为改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即可列举如下实例进行教学。假设一钢管规格,钢管外壁温度环境温度钢管外包热导率为的保温材料,以减少热损失。已知保温层外表面与环境的对流传热系数为保温层与钢管接触良好。求保温层厚度分别为10mm、20mm、30mm、40mm、50mm、60mm、70mm时,每米管长的总热阻及热损失。为节约时间,可将3-5位学生分为一组,每小组计算1个保温厚度对应的总热阻和热损失。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显示,在题设条件下保温层厚度由10mm增至30mm时,总热阻逐渐减小、总热损失逐渐增大;当保温层厚度从30mm增至70mm时,总热阻逐渐增大、总热损失逐渐减小。则保温层厚度从10mm增至70mm时,总热阻和总热损失均存在一个拐点,对应的总热阻最小、热损失最大。此点对应的保温层厚度称为保温层的临界厚度。计算表明,上述题设条件下的临界保温层厚度为28mm。原因可由热损失公式(其中为热阻)可知,当保温层厚度增大时,一方面是导热热阻增加,另一方面是对流传热热阻减小,因此保温层厚度存在临界厚度。当保温层厚度小于其临界厚度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总热阻减小、总热损失增大;在此期间增加保温层厚度并非是越厚越好。当保温层厚度大于其临界厚度时,随着厚度的增加,总热阻增大、总热损失减小。鉴于经济和管道体积的考虑,实际生产中需通过计算,再选取合适的保温层厚度。

1.3综合案例综合案例法即在每章(或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所学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问题。在传热单元操作讲解的最后一堂课,提出如下生产案例:在某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中,混合液在分解塔中进行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移走,分解塔内温度将继续上升,会产生过量焦油。这不但会使产品质量下降,堵塞管道,甚至造成事故。国内该类生产装置大都采用蒸发冷却的方式转移反应热(即塔内温度靠液体自身蒸发来维持,一般维持在88℃左右)。也有部分工厂采用外循环冷却的方式(将塔内液体用泵抽出,经塔外一双管程换热器用冷却水冷却后循环回分解塔)转移反应热。所用换热器主要参数为:壳径1m,双管程,换热管,换热管根数370根,总传热面积100m2。该厂欲将塔内温度降至60℃,这一改变要求冷却器热负荷增至4×105kJ/h。将此案例加以描述和说明后,让学生对这一案例提出实际的解决办法。根据班级学生数,将学生按5-7人一组,课堂上用10-15min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阐述解决方案,其它小组可质疑和提问。经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如表2所示的四种方案。经分析可知,得出方案D是可行的。得到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案例分析就结束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从例到理”。此案例表明,考察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不能单纯只考虑其传热面积,传热面积和总传热系数的乘积KA才能真正代表一台换热器的工作能力。因为存在如下关系:A—管数或者壳体体积—流速—传热系数。因此,列管换热器的K和A值之间往往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传热面积过大往往由于流体流量的“不匹配”而导致K值降低,换热效果降低了。

2案例教学的启示

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案例一定要源于生产和生活,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案例中既包含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又暗含一定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参与分析并解决此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但可使学生快速巩固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能用案例教学完全替论教学,而应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最终总结归纳得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做到“从例到理”,使学生明白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当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又要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工程案例,做到“从理到例”,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

3结语

案例教学的引入可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案例的选择要恰当,且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不同。针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可采用开篇案例、问题案例、综合案例法。开篇案例能使学生明白该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采用的设备及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整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可采用问题案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每个单元操作讲解的结尾,可采用综合案例法,可使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所学知识,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胡粉娥柴大江韩林刚王惠平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

第4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转贴于

第5篇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二十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游记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要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时,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转贴于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交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了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6篇

一、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清楚“编者认为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一是研究单元提示。编者的意图往往直接呈现在单元提示中,模块五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是这样写的:“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这些语句就表明:本单元安排的主要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

单元提示的第三段还写到:“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的能力,当会大有裨益。”

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说单元教学的任务:任务一是把握文章观点;任务二是个人阅读体验、文本的比较和印证;任务三是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写一点分析和论说。这三项任务,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能力层级的不同要求。由于这三种心智水平的层级不同,因此编者运用了不同的措辞:“把握观点”“最好能够”“试着”。如此,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教学重点、设定教学目标、做好活动设计、布置练习和作业了。

二是思考课后练习。《咬文嚼字》一课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①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例子略)试分别加以概括。②在全班或分组讨论:对马南和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③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④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

练习的第一题,考查论证材料和论述观点的对应问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一的指向是吻合的。练习的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二及任务之三是吻合的。其中第二题,编者提供的活动方式是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甚至调整自己的观点,逐渐深入理解马南和朱光潜先生观点的区别、条件和适应情况,进而形成较为辩证的观点。

通过研究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再联系课标要求,教师就能清晰地把握好教学目标了。

二、梳理教材:找寻文本价值

教师要思考:这个文本承载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什么?这一文本的独特价值在哪里?这一文本安排在这一模块的依据是什么?安排在这个学段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以第三单元为例,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系统梳理教材。系统梳理教材的目的在于,从整体性和系列性的角度,定位文本教学价值。经过梳理,从整体性上观察,教师不难发现其文本具有唯一性,而这唯一性就一定是学生未然和应然的教学内容。从系列性角度来看,笔者发现,这一单元教学的可行性,体现在这一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别是模块四的社科随笔,为本单元的文本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是学生的已然状态。如此,教师就可以依据这类文本的特点,对照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教与学进行准确定位了。

二是整理单元文本。教师要思考,编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单元篇目的顺序(系统性)?这篇文章和其他篇目的联系在哪里?单元文本的共同点和差异在哪里?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确定各篇目教学重点。

显然,本单元的三个文本都是讨论文字和文学的。《咬文嚼字》讲的是文字的使用、联想意义,进而谈到文字使用的刻板效应;《说“木叶”》讲的是“木叶”的使用源流、内涵外延,再谈到意象及语言暗示性问题;《谈中国诗》从文学比较的角度,讨论中国诗的特点及中外诗歌的共性。

文本内容,小而言之是文字现象、文学现象,大而言之是文艺现象、文化现象。所以,每个文本都从感性认识谈起,再到理性思考,颇有些文化研究的味道。在学生的阅读体验、写作经历和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思考和研究。因此,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或者专题研究,让学生聚焦文字、文学、文艺和文化的具体问题,这样既可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三、细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独特的阅读价值,转化成教学价值。比如《咬文嚼字》一文,就可作为文艺评论类文章的范本。因为它从阅读与写作、咬文嚼字效果等方面,精选了大量典型、精辟的实例,其道理与例子、观点和材料结合紧密,令人信服。行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章法严谨,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展现了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因此,《咬文嚼字》一文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依据前面所做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项。

一是通过阅读课文,提取并理解作者所持观点。二是通过筛选文章使用的材料,理清全文的篇章结构。三是通过交流、讨论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整体把握作者缜密的行文思路。四是通过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举例说明文本中的相关论断,并进行交流与讨论。五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严谨精神,养成严谨的人生态度,并在阅读中养成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是全文的教学目标,具体到课时目标时教师还要进行细化。此外,在教学时,除了梳理、概括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材料与观点间的联系。

第7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

第8篇

一、编排结构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井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沦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

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井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议论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宗旨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贯彻以下几个意图。

(一)编写主旨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政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 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伪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骏,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刚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吾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天,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二)学生素质

1.自主意识

整套教材的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册教材以文学作品欣赏和议论性文章阅读为主,比前四册更注重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教学中,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语文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中阅读提示主要给学生指出深入探究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给出明确的答案。练习也有比较多的讨论性题目,如《致女儿的信》中对几句重要语句的理解,《短文两篇》中对读书方法的讨论等。有些练习虽然没有以讨论的形式出现,但是具有形成讨论的基础,教学时可以灵活掌握。

2、创造精神

本册教材因为内容题材的特点,注重发;学生的创造性。文学作品阅凑更强调个性、创造性,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学生主动积攒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去感悟和思考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写作上更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创造性是读者阅读的必要的活动。如诗歌单元对意象的理解,小说单元对人物的解说等,都为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3、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要重视学生个体 的独立钻研,也要重视学生群体的讨切磋 合作精神不仅对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也有一定的意义。本册教材强调学生合作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必多言,如《好读书、读好书》《青春随想》中的许多活动,都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课后各项练习也多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如《雨说》中交流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借鉴他人的探索经验等。教材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教师要多注意引导、鼓励。

4.整合能力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教材注重整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综合听、说、读、写以及实践能力。并且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写作和专题活动整合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好读书,读好书》中搜集名人读书经验(阅读),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口语表达),写评论、报告(写作),办沙龙、做书探(实践),全面整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注意把各种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运用,课后练习有读有写有说有听,有交流有实践,改变以往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

四、具体内容

1.阅读单元学习重点

本册六个单元:文学作品三个单元,议论性文章二个单元,文言文一个单元,这单元围绕其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

①文学作品,诗歌单元要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小说单元一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二是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议论性文章:演讲、书信单元,首先注意文体的形式特点,其次要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最后了解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议论文单元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盲。

③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意思。

2、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重点

本册综合性学习可以分如下几类:

①“雨的诉说”“青春随想”,主要是启迪学生的灵性,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

②“微笑着面对生活”“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

③“好读书,读好书”,主要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培养他们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④“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主要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学习古代杰出人物的优秀品格。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培养他们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目标,不要盲目求高求深。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不一定唯教材是从。如自己有创意更好。进行各项活动,要注意学生的不同条件,不要强求划一,增加学生的负担。

3、课外古诗词背诵重点是积累,给学生文化感受领悟。

4、 名著导读

本册导读的名著是《水浒》 《傅雷家书》和《培根随笔》,与课内相对应。注意沟通课内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名著。

5、 附录

第9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语文教学

随这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们为了能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高职语文知识,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更新。然而高职语文知识需要学生具有新的逻辑思维以及灵活思维,更需要新的学习技巧。这些也需要教师传递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模式。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下,教师们在多中思维模式指导下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该模式就是多元智能理论。阔谈该理论模式让人茫然过度,什么才是多元化智能模式,该理论模式应用与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教师是如何应用该理论模式的?接下来我们走进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课堂。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智能模式

将多元化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就要熟知多元化智能理论。多元化智能理论于1983年随着《智力的结构》的诞生,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所倡导而成,该理论模式在教育领域受到极大的肯定。该理论模式尚没有完整的学术型定义。但是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一理论,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也日益深化,它让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手段。加德纳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出人类的智能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且会因为外界的激发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当一个人某项智能丧失时,他的其他智能依然能发挥作用,不受干扰。相互联系主要指当个人要完成某项任务时,并非某一智能单独起作用,而是所有智能的通力合作,协助完成。然而同一人的各项智能必然有高低强弱之分,智能组合也因此而与众不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强项,通过良好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强项,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所有智能。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借助强项来发展自己的弱项,优化智能组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比较强,这要求学生们要全面发展专业性知识,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比较适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二、多元化智能理论模式的教学形式

高职语文教学除了要满足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积累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语

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多元化理论模式,提高了高职语文的学习。那么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呢。经过针对高职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查,我们看到了其主要形式有几方面、

(一)了解教学对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前,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首先是对学生的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例如在语文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是喜欢语文的,还是反感语文的;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和喜好,是擅长阅读还是以写作为乐?再如学生在经过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后,目前语文能力的掌握情况如何?当讲到元曲《长亭送别》,教师要明确学生以前有没有接触过古代戏曲,掌握有关戏曲的哪些内容,了解哪些戏曲作家,偏好哪些题材的戏曲内容。

(二)增强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现在高职语文要求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而这正是多元化智能所提倡的。可见,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非常重要也非常实用。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那些智能组合也不会相互重复。这也就意味着人和人之间肯定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智能差异的高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异端,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智力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去关心学生的反应,学生在学校被塑造成一个个形状相同,盛装知识相同的“容器”。多元智能理论让众多教师放弃了一元化智能观的教学,开始考虑尊重学生个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并借助一定的手段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语文教材的解读本身就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意见,也要能够接受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式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本,采用合理的方式去理解和学习。

(四)借助多元智能理论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智能是多种智能中的核心智能,语言智能直接决定了其他各项智能的发展。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指出:语文将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语言基础,语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高度与深度。所以,语言智能是语文课教师要开发的首要智能,以此来推动其他各项智能的发展,为其他各科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模式的作用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加德纳的多元化智力理论,就要全面的进行学习与指导。同时教师看到了多元化智力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高职语文知识。高职语文课的作用是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课堂形式如若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对于好动的高职学生来说必然乏味。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导向的支撑,而且将从形式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空间。

总而言之,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是教学与教育过程中一个全新的里程碑,。该模式一经推广便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大力欢迎。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智能理论以后,学生们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师也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的优势所在。

注释:

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2

是新宇.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

单元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构成模式,教师采用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设计能够让知识变得更具连贯性和统一性,不仅可促进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还能够让新知识拓展的更加集中。整体单元教学并不意味着纯粹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且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整合和重组,整体设计教学,解读单元主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一、实现单元主题的整体解读

小学英语教材中选取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像见面问候、介绍家庭、动物、颜色、食物、饮料和购物等,每个单元主题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教师首先需在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然后仔细划分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并制定好具体的单个目标。学习英语课程的第一步是积累基本知识,小学英语教师需认真研究讲解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窍门。而且整体解读单元主题,还能够增强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在讲授《Our animal friends》时,本单元的知识主题是动物,重点句型有:I have animal friends。It’s/They’re... It/They can... It has/They have... 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以及该动物的总体印象和外貌细节为话题进行课堂讨论,根据个人对常见动物的了解介绍它们的特点。小学生在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领他们认识、学习和使用本单元的新词汇:animal、leg、body、arm、other、tail、wing等,从而实现从整体上解答单元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由于话题比较集中,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关注,对单元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也更为深刻。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单元内容能够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在新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可从课文或句子着手,不仅帮助学生记住词汇的字母组合,还应理解其具体含义。每一个英语语句中都有和动词、名词、介词等相配的词组,将单词融入到具体语境中可让学生练习英语词组的使用方法。英语知识的学习本来就是词句结合、句段结合,特别是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对多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可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技巧。

比如,在《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教学活动中,在新课导入环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常见交通工具的照片,包括bus、train、ship、taxi等,借此引出本单元主题,并板书: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让学生进行回答,学习新单词的发音和读法。接下来,教师可将上述句型放在学生的对话中,并要求他们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互相分享自己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学会使用句型I come to school by ...进行回答,掌握介词by的用法。将新单词放到句子和对话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且让他们综合运动多种学习方式,可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实现新知拓展的优化整合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让学生以积累为基础进行适当拓展,突破教材的限制和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巧妙迁移至具体情境中,实现自然延伸。小学英语教材中针对各个单元主题的编排,大多都属于连续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可对它们进行统筹规划,适当调整顺序,实现文本重组,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在以固有经验为前提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再通过循序渐进的课时安排,可实现新知识的逐步拓展和升级。

以Unit 8《Chinese New Year》教学为例,本单元的知识主题是“春节”,Unit 3《Holiday fun》的知识主题“节日”有着前后关联,教师在讲解新知识过程中,可结合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设计拓展新知识,让学生自由讨论“节日”方面的话题。同时,教师应有效结合这两个单元的重点句型: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Did you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让学生进行交流巩固。学生在讨论和巩固时,教师可注重社会交往和文化渗透,拓展出更多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英文化的不同,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四、总结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可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进行归纳和整合,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语言交际技巧。为此,小学英语教师需针对不同的单元主题进行精心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孙倩,王丽君.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J].教学与管理,2014,29:49-50.

第11篇

1、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发现问题,积极帮助他们。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以“爱”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坚决杜绝使用罚站等体罚手段教育学生,建议采用讲道理、说服教育和让学生写“认识”的方法相结合,通过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引导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

2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

第一单元重点是will的将来时使用。谈论预测未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美好的未来。

第二单元学习情态动词should的应用。话题是围绕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如何给出合理的意见。培养学生关心关怀他人的品格。

第三单元围绕过去进行时,讨论UFO的话题。本单元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对神秘的宇宙和神奇的地球以及地外空间的憧憬,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单元学习英语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单元学习用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谈论参加派对。使同学们了解美国人的生日聚会的气氛。可以举办聚会,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对现在孩子铺张浪费,讲排场的行为加以讨论和纠正。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家人朋友的呵护与帮助之情,国家与社会的培养。

第六单元学会用现在完成时讨论爱好。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号召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第七单元学习礼貌请求和对待别人的抱怨时如何表示歉意。中国人素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西方人也同样注重文明教育和人际关系。因为沟通的技巧不仅代表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素养,也能现实国家的文明水平。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品格

第八单元谈论收送礼物。建议学生不要铺张浪费,用自己的心意对亲人朋友表达美好的祝愿。

第九单元继续学习现在完成时的表达,谈论曾经去过的有趣的地方的经历。了解迪斯尼乐园,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12篇

关键词:有限元法;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93-03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两个紧迫局面:一个来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来自高校人才培养自身。党的十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使得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倍感责任重大,情势急迫。目前,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90后”在校大学生一方面善于求新求变,不断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却更注重实际、利害、功用[1]。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征,将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急需人才,这是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现代先进设计制造技术(CAE/CAM)是我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有限元法作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的先进方法之一,是工程结构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有限元法基于先进的数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技术能够在产品设计阶段预测产品各方面性能,避免了加工物理样机并通过试验测试产品性能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和研发费用。在我国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趋势下,企业对具备有限元分析能力的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大。有限元法课程作为机械、土木等工程本科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根据“90后”大学生的求知特征,开展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必然要求。

一、有限元法课程的教学特点

有限元分析技术涉及数学力学基础、单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数力基础+单元技术+软件工具+应用对象”是工程有限元法课程的四个主要特征[2]。有限元法课程的教与学必须抓住“理解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具应用,广泛涉猎工程应用对象”这一主线。

二、有限元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离散和分片插值,其理论涉及泛函分析、矩阵理论、数值计算、计算机技术以及各应用领域(结构、热、电、磁、光等)基本理论。有限元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理论分析,就无法使既“求新求变”又“注重实际、利害、功用”的“90后”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先进方法的魅力,反而因为繁琐的公式推导而对有限元法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3]。当前有限元法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分强调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理论教学,却又局限于课程学时少、学生数学力学基础不足而流于形式。学生觉得理论深奥、晦涩难懂,半生不熟,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实践环节片面地强调对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掌握,对工程应用对象涉猎不足,上机实验根据指导书按部就班完成,学生缺少自主性、探索性实践锻炼。使学生觉得上手容易,用起来茫然,无法自主完成实际问题的研究、探索性分析过程。

1.对有限元法基础理论理解不透彻。目前有限元法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大量篇幅和课时讲授有限元法和各种单元的力学原理。课堂讲授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数学力学推导,而用很少时间讲授应用。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很差,多数学生感觉深奥难懂,枯燥乏味且不懂应用。

2.对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不熟悉。有限元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工程应用对象”,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性分析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做实实践环节。目前有限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形式有:⑴课堂实例分析演示;⑵上机实验;⑶课外工程实例研究分析。这些实践过程基本都是学生根据指导书完成,缺少自主性、探索性实践锻炼。由于缺少自主性,多数学生对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不熟悉。不清楚研究对象模型如何简化,导致分析过程中不能合理的设置参数,对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找不出原因予以解决或者对分析结果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无法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用有限元法分析实际问题能力。

3.对分析软件功能模块应用不熟练。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直接编程完成对结构的分析过程。利用商业软件进行工程问题有限元分析,“熟练掌握软件工具应用”是目前有限元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上机实习题目少,涉及的工程问题较简单,使得学生对软件功能模块的应用不熟练。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清楚先后步骤;不会合理的设置参数,导致问题不能求解或求解结果不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理解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具应用,广泛涉猎工程应用对象”这一主线,是有限元法教学成与败的关键。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理解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因此,针对目前有限元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基础理论教学化繁为简,虚实结合。基础理论从平面杆系结构开始,再到弹性体平面问题,把有限元法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循序渐进、完整、清晰地讲授出来。简化理论推导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讲授平面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过程时,以图1所示的简单静定桁架内力分析为例;讲授弹性体平面问题时,以图2所示的两端固定平面深梁为例。用这些实例,把结构离散,单元分析,整体刚度矩阵集成,整体结点平衡方程,位移边界条件应用,有限元最终解等完整的分析过程展现给学生。虚实结合,这一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采用案例教学,广泛涉猎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基于ANSYS软件平台,精选机械工程中应用实例,如齿轮、飞轮、主轴等零部件进行课堂有限元分析演示,广泛涉猎分析对象的工程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广阔应用前景。讲授单元类型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来介绍轴对称单元、板壳单元、实体单元等类型单元的应用。讲授单元位移模式和结构分析的h方法与p方法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演示,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如何将一个工程实际问题转换为有限元求解模型,树立了牢固的工程观。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分析软件“练中学,学中用”。“练中学”。安排16学时的课程上机实习环节,提供8个左右的实际问题有限元分析题目,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逐步熟悉和掌握ANSYS软件的功能模块应用。同时,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逐步学会将一个工程实际问题转换为有限元求解模型的技能,初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中用”。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课程实践环节考核的最有效指标就是学生能否“学中用”。在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中,我们在上机实习之外增加了课程论文考核环节,同时增大这一自主实践环节的考核权重。课程结束时,教师给出15个左右工程实际问题题目,让学生按小组选题并完成分析过程,提交课程论文。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工程中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论文题目,藉此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年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显著。学生利用课程论文这个实践环节,熟练、系统地对所学知识和分析软件进行应用。一部分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自找题目完成课程论文。例如,有学生自拟“不同筋板结构井盖的有限元分析”题目并以优异成绩完成课程论文;也有学生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创性地完成“马铃薯覆膜穴播种机机架有限元分析”课程论文。“学中用”的目标,通过课程论文题目这一实践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几年来有限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本科生对有限元法基础理论理解加深,软件的操作应用熟练掌握。同时,通过课程论文环节的实践锻炼,学生对有限元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学中用”的教学目标。通过有限元课程教与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值计算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CAE相关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文兵.聚焦90后——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2-12-5(14).

[2]向家伟.机械类工程有限元法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50-152.

[3]于亚婷,杜平安.有限元法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