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

时间:2023-02-20 20:1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实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实验

第1篇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要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目标要小而实际,实验材料要简单易得,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教给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强化动态生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构建轻松和谐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实验扩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科学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研究而获得,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赋予学生直观的感性知识,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光学”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肥皂泡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现象,演示三棱镜下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实验,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感受神奇的太阳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彩色光产生的原理是是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究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2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方法策略

2.1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观察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水果》的教学,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梨和苹果的袋子,让学生用手摸出这两种水果,经过观察描述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点,然后就两种水果做全方面的比较,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观察苹果和梨外观特征,教师将苹果和梨分别切开,让学生继续观察它们的内部组成,让学生品尝水果的味道,指出它们的区别,将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眼舌口鼻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耐心观察的习惯。

2.2边做边学,传授科学方法

“做中学”是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包含思考的环节,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说:“动手能力实际上就是动脑能力。”小学科学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动脑,小学科学课实践性很强,蕴藏着丰富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实验方法的渗透,把握实验的关键点,有效控制实验节奏,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实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原理,教给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地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植物的生长》教学,植物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

2.3走进大自然,激发探究意识

科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科学,小学科学课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科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小学科学课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科学例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寻找、观察各种动植物,很多学生对昆虫感兴趣,碧绿的草坪,灿烂的花朵,翩翩飞舞的蝴蝶,婆娑的柳树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安排学生观察各种昆虫,让学捕捉,用瓶子装起来,采集植物制作标本,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各种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分析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探寻它们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理解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广阔的大自然是科学课教学的资源库,发掘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实验设计,创设探究情景,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 探究 开放 转变观念 体验乐趣 增长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下面就本人多年来在科学课上的一点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如何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儿童具有共同的独立的能力,渴望了解他们生活周围的更多事物是一种天赋的好奇,他们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和天赋,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有助于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使获取知识能力他们的自觉行为。

传统的科学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争辩、去研究、去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和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如讲《摩擦力》一课,我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从平时经常玩的“在地上拉着玩”的游戏中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适时提出问题:穿什么样的鞋、在什么样的地面上比较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感觉有什么不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学习“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我给了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小组共同形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不断地巡视,时而是指导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领路者。在实验方法的采用上,孰优孰劣,我并不表态,而是更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实验完毕填好实验报告后,各小组轮流汇报实验结果,其它组可提问、反驳、赞同,使全体学生在积极浓郁的探究氛围中达成一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小科学家”。

因此,在学科实验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主张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是重中之重。因为科学教学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索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教师应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科学家”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

二、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空间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新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动手、动脑,使学生能独立地、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中,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元性,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磁铁》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桌上的材料玩一玩,磁铁有哪些本领,看谁发现的多?”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做起实验来。有的同学用磁铁吸起了许多小铁钉,而且小铁钉连着小铁钉;有的同学把大头针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用磁铁隔着玻璃和水把大头针吸出来;有的学生利用学具中的硬纸板、铁垫圈、棉线等,设计了“小猫钓鱼”“蝴蝶飞舞”的游戏;还有的同学发现两块磁铁能做“推、拉”的游戏。在汇报“发现”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他们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会出现“斥、吸”现象。为学生们创设了思维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行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

第3篇

生本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做好主人,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非常先进的一个发展方向。生本教育理念之下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的影响,主要的方面是如何转化思路。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总结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对策展望。生本教育是要求小学教师在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不能过度干预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却要多多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提出一系列的具体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做好帮助工作是教师应该做的具体内容。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融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比较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本身是强调动手活动比较多的教学内容,因此,要特别强调生本教学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地位的核心就是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在整个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带领作用。比如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测量水的温度”这一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备好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指导小学生将烧杯分别盛满冷水和热水,然后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无损,先测量冷水的温度,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冷水烧杯里,观察读数并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很有可能由于生性比较好奇,可能会颠倒了冷热水的测量次序,教师在小学生正常读数的过程中,不必过多参与,只要说明实验的要点并进行身体力行的实验示范就可以了。

二、生本教育理念之下小学科学课堂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之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堂的设置,由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本身强调动手能力,这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特点是矛盾的。因此,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起来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效果竞赛,这一教学方法比较容易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比较争强好胜,自尊心和荣誉感开始萌芽,因此,利用小组竞争制和实验结果的团队竞赛来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检验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比如说在学习磁铁的性质小学实验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初应该准备条形磁铁,同时还应该准备好不同性质的被吸引物品,例如铁片、铜片、木片、塑料片,同时还可以鼓励小学生从家里拿来一些小的不同性质的被吸引物体,课堂上首先教学生做吸引实验,按照一定的步骤用磁铁吸引不同的物品,记录下吸引不同物品时磁铁的反应速度和是否能吸引成功。

三、生本教育理念之下注意提升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实验和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也要注意合作观念,这是由于实验课本身是需要协作的,各个环节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人的同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自主安排科学实验课中的细节内容,并且取长补短,通过协作来共同完成实验的最终目的。比如说,在进行遥控点火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进行之前就应该为小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直到火苗迅速点燃的过程,同时不要出现安全伤害。在对于实验的最终磨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实验的难度而经历失败,要是在这个时候应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完美完成遥控点火的过程中,由A学生来操作整个的实验过程,B学生负责吹灭点燃的烟丝,C学生负责在同时点燃蜡烛熄灭时冒出的烟丝,观察火苗迅速点燃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互相合作的实验小组,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遥控和统领全局。在遥控点火的过程中,整个实验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让几个操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将整个操作过程多次演练和理顺,尽可能地保证实验一次成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方面掌握实际的操作知识,另一方面明确学习的能力和重点。实验并不是游戏,而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必要途径。因此,对于实验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合作保证实验的完成,对于实验进行具体的理顺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完整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化流程。

四、结束语

小学学习阶段,虽然学习的内容很多不难,具体的概念可能非常简单,在生本教育理念之下引导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确实通往未来科学实验和科研道路的基础。作为这一重要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引导者。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永远不要轻视每一个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习惯的养成,因为很多未来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才,其成功也许就始于幼年一次成功的科学实验,成功激发起了孩子们希望能够成为实验主宰者,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的过程,这是未来国家科研战线的希望,也是铸造良好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必要保证。当然,最有效的结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的有关教育专家积极努力地将生本教育理念普及到各层级的教育单位,就是希望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学更加有时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科研力量的希望。

作者:卿毅 单位: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小学

第4篇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1 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1.2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1.3 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1.4 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

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2.1 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2 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3.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3.1 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

第5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一

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展好我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为我校科学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最大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二

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在实验教学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体要求:

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引发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及物质循环的概念。磁铁单元从交流知道的饿磁铁知识开始,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年级:电单元从什么是电开始,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新的生命单元是通过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6篇

一、精选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引入教学实验,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科学实验众多,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首先要考量教材学习内容,科学实验要紧紧扣住教材学习内容。其次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设计,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广泛,而且不同年龄其兴趣价值取向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探知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

在教学《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时,教师设计校园观察实验:在校园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根据观察对比,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好观察记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跟随教师到校园中展开观察,学生参与兴趣很高,寻找、观察、记录、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显得非常紧凑,实验秩序保持良好。课堂展示时,有学生这样总结:我观察了冬青和两种植物,其相同点是:两种植物形体都不算高大,都能够长叶开花。不同点是:冬青是木本植物,则属于草本植物;冬青一年四季常青,到冬天枝叶枯萎;开放鲜艳,花朵较大,而冬青也开花,但都是小碎花,不够鲜艳。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实验情况进行点评,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获得的成果。

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展开实地观察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实地观察并做出详细观察记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感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作用。

二、规范操作,确保学生实验安全

在学习《家乡的水资源》时,教师设计科学实验:到学校附近采集一部分污水,或者是到工厂附近采集水源样品,再准备一些小活鱼、活虾,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将活鱼、活虾放入污水中,看这些鱼虾有什么反应,将相关实验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实验材料准备时,教师特别强调:采集污水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几个同学一起,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独自去采集。实验开始时,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师设计科学实验,需要采集一些污水水样,因为涉及安全问题,教师特意给出规范说明,并且加以特别强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野外水源情况复杂,学生年龄尚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教师给出硬性规定规范操作,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科学分工,提升学生实验品质

在教学《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时,教师设计一个实验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成员实际观察生活现象,参与家庭劳动,并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将问题集中整合,提交到班级展开集体讨论。教师特别提醒学习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尽量关注更多方面。这个实验操作属于分散行动,学生自由度很高,但分工明确之后,学生重点关注一筛龇矫妫提出的问题也带有典型性。小组集合成员问题,组织成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形成问题集锦,提交到班级中,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操作情况,再进行整合优化,最后形成重要学习资源。

教师设计问题征集活动,并且以实验形式进行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在具体体验之后形成问题,极大丰富了课堂问题资源,也为学生科学思想成长创造良好契机。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兴趣;实验;探索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笔者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一)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二)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三)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四)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 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一)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二)选择好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3.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一)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8篇

【关键词】 主体多维;策略创新;时机把握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要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用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促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的实验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进行评价。

一、评价主体要多维

目前,在科学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占主要地位,很少有其它的u价主体,让评价不能突显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实验可以更完善。

比如,在这一课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评价策略。

1.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我出示了一张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表,从而促进学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

说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认为自己可以得几颗星,就涂几颗星,认为小组其他同学应该得到多少星,就给他涂多少星。

2.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

在学生制作完一个电磁铁之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对自己的电磁铁进行评价,并让家长写一下对自己孩子作品的意见与期望。

二、评价策略要创新

评价的主体确定之后,评价策略也要创新。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科学水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与努力方向,让学生每一天都沐浴在新颖的评价之中。

1.变革传统评价形式。

在以往,教师安排科学作业往往只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出几道填空题或者选择题,至多再出几道问答题,让学生做一做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评价策略不能全面掌握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不能检验学生的科学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们要变革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书面作业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思考课堂上的科学实验,并能够创新出新的实验策略,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好地提升。

比如,在安排这一节课的作业时,我首先安排一项书面作业。

(1)要想制作一个电磁铁,它需要哪些材料?

(2)如何增加一个电磁铁的磁力?

这两道题目就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看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掌握了关于电磁铁的哪些知识。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到此结束。因为学生对电磁铁的探究意识与动力还没有消失,课堂上仅有的四十分钟不能满足学生对电磁铁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又布置了学生一项实践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家实验一下,当线圈的粗细与长短都一样的话,用什么样的铁芯更好。这样,学生就会用不同的铁质材料作为铁芯来实验,从而得出课堂上没有实验出来的结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因生而异评价策略

在目前的科学实验评价策略方面,往往重视的是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而很少有对学生科学实验过程的评价,让学生不了解自己一学期在科学实验时,实验能力与经验是提升了还是退步了,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每一次的实验情况。成长记录袋内容也不拘一格,可以是一幅图画,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描写,还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作品等,让学生在没事的时候,打开实验成长记录袋,看看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

三、评价时机要把握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评价时,评价时机也要把握好,时机把握好了,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实验。如果我们的评价提前了或者滞后了,它的评价效果就会打折扣的。

比如,在这一次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看我给你们提供的不同的实验材料,想一下,为什么要给你们不同的材料呢?”我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估计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组制作出来的电磁铁磁力大,而有的组制作出来的电磁铁磁力小。”当时我就给他一个肯定的评价:“你说得非常正确,也给我们今天的实验指明了方向,我想,像你这样在实验前能够认真思考的学生,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科学家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位同学的思路进行实验。”

……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所以,我们要及时寻觅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性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科学实验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实验才能更高效。

总之,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恰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保持着一颗向上的心,可以让科学实验高质量地进行。所以,在科学实验时,要重视对学生实验的评价,创新评价主体与策略,把握好评价的时机,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够在科学实验中得到更高、更快地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5.

第9篇

一、 实验误差的产生原因

从实验误差的来源看,小学科学实验中的误差大多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测量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都不变,而在改变测量条件时它又按照某一确定规律而变化的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不同,它不具有抵偿性,即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测量,系统误差无法相互抵消。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一般有:

(1) 仪器构造不完善。例如小学科学课中常常出现因温度计刻度不够准确导致实验中测得的水温与实际水温有误差。又如使用弹簧秤测力,因弹簧具有弹性滞后的特性,且易受温度等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故其准确度、灵敏度较低,此外其称重结果还因重力加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 测量方法本身的影响。例如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由于实际实验中蜡烛燃烧消耗的氧气不足21%,同时燃烧又生成了一些二氧化碳,所以依据该实验并不能正确地得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再如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的实验,为了节约实验成本,实验中所用电池经常会重复使用,这就导致该对比实验会因电池的供电量难以保持不变而产生误差。

(3) 测量者个人操作习惯的影响。例如测气温一课的实验,由于小学生习惯盯着气温表观察温度变化而导致测得的气温常常高于实际气温。

此外,实验中所用化学试剂纯度不够和实验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

2.偶然误差

在实验时即使采用了最完善的仪器、选择了最恰当的方法、经过了十分精细的观测,但依然难以避免误差的产生。例如测量小车的运动,有些学校应用了传感器技术以提高测量的精确性,但实际实验时所测得的数据在末尾的一或两位上仍会有差别,即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是由于小车运动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的大小会有变化等偶然因素所造成的。

所以说,偶然误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由于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它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方向不一定,大小和符号一般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偶然误差可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来消除,而且测量次数越多(在没有系统误差存在的情况下),平均值就越接近于真值。

二、 实验误差的教学应对

1.实验误差的教学现状

在现实的科学课堂中,对学生分组实验中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误差,教师大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加以应对。

(1)想办法规避实验误差对教学的干扰。教师会在学生实验操作前给予细致的指导,除了精心引导实验方案的设计,还会组织讨论如何控制实验的条件,在动手实验前再以“温馨提示”把学生实验中可能出错的路径一条条地堵死,从而确保实验数据尽可能接近真值。这种做法保证了实验的成功,但同时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即由于教师指导太多太细,把学生思维牢牢地束缚在教师的预设当中,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难以落到实处。

(2)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不予理会。当测量结果与标准答案有差异时,或有数据与大多数数据不一致时,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你这个数据不准确”而直接删除,然后直接带着学生奔着“归纳结论”去了,至于为什么不准确往往不予理会。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一是忽视了误差的客观存在,让学生以为实验得出的都应该是标准答案,否则就是错的;二是对实验过程不加反思,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作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方法去应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误差。

分析上述两种方法,都是把实验误差作为实验教学的不利因素来看待,为了实验成功,所以想方设法地回避。其实,实验教学和科学实验是有区别的:科学实验必须尽可能回避误差,确保实验成功;实验教学则不同,其实验可以成功,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也可以失败,让学生在失败的实验中获得教育。所以,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不妨胆大些,尽可能多地放手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虽然这样的教学过程略显粗糙,实验误差更为明显。但是,其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单单是这种自主探究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只有重视误差,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学生严格控制实验变量的意识,使他们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懂得这点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科学实验,进而理解科学的本质是大有裨益的。

2.实验误差的教学建议

实验误差出现时,在教学中如何应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化不利为有利呢?

(1)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分析数据的方法。在实验数据得出后,我们的教师习惯指导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分析数据。应该说,当所测得的一组实验数据都比较接近客观存在的真值时,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分析数据是合理的。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科学课堂中,由于实验者实验水平、实验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往往会与客观存在的真值存在一定距离。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所获得的一组数据中大多都比较接近客观存在的真值,但其中却有个别数据由于测量者未关注的某个原因而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相距较大,这时,再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数据就不见得科学了。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多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在实验数据得出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分析数据的方法。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的《测试载重车的运动》教学片断。

学生分组实验,在车上先后放2个、1个和不放木块,测试小车在相同拉力的作用下跑完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并用涂色的方法在记录纸上记下实验结果。教师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如图1)

师:科学实验需要重复多次,会有多个结果,例如第1次用2个木块时的实验结果。这时要找一个数据来代表这一组数。

生:选4秒。

师:为什么选4秒?

生:因为它在中间。

师:第2次用1个木块时的实验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选3秒。

师:为什么?

生:因为3秒的次数多于2秒。

师:其他组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做。

(2)反思――让学生寻找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当实验数据存在误差时,不能急着直奔结论而去,而应教会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寻找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是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折形状》一课,学生用同样的纸做成不同形状的纸筒,粘好后竖直放,用书本做重物,比较它们的承受力,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面对这一数据,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得出结论了事。其实,如果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数据,他们能够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用同样的纸做成同样形状的纸筒,为什么不同小组的承受力会不一样呢?这样的反思,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过程中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3) 感悟――让学生在失败的实验中获得启示。一味追求实验结果展现,以得出实验结论为唯一目的,当然会使学生畏实验失败如“虎”而避之不及。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会发现失败的实验并没有那么糟糕:对于实验结论的顺利得出,它可能是一个拦路虎;但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它却未尝不能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对实验失败原因的追问和反思,学生就能在这种真实的经历中获得更多对科学本质的感悟。

例如,我们在几年前开发的一个做中学案例《测量呼吸和心跳》。

最初的设想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心跳与脉搏之间的联系,然后,学生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然而现实却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达不到验证猜想的要求。

按照传统课堂评价理念,学生的实验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但如果把评价的视野从实验的结果扩展到学生实验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状态等领域,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这一实验误差就可以作为有效教学资源来开发。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在失败的实验中获得一些启示:

第一,实验数据能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怎么办?这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坚持自己的假设还是放弃自己的假设。

第二,那么心跳和脉搏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呢?教师结合多媒体动画讲解二者的关系,这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第三,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实验态度不够严谨?是实验技术过于原始?还是其他原因。

第10篇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作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中学生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中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三、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对待中学生消极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此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2.注重了解中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3.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育者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育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4.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2]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5.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中学生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育者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育者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育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7.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摘 要】以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探究学习,是小学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想上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时,通过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充分展现学习主动性,这是当前我们教师教学工作探讨的主要问题。在新课标中对此有明确规定,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科学的首要核心,这表明,在科学学习中通过有效的探究,是当前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1]。实验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主的科学学习方法,为此,通过实验探究可有效促使学生享受科学学习,并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不仅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有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1.自学课本法

自学课本法主要是帮助学生自行学习课本中的实验知识,并对实验的相关语句、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验,不能够进行实验的开展。通过自学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理,带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带着问题,也更加利于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学生在自学凭着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使得学生会随之产生一种喜悦的成就感,为后面的持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自学课本法的实验内容应当选择较为简单,学生操作起来非常容易的内容为主,否则可能导致但效果。例如:在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学生需要对“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这一实验进行探究,首先我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阅读,再由学生通过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明确这一课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应当进行的实验方案等,最后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得出了改变橡皮泥形状之后以及实心团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数据。又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通过应当学生对课本进行阅读,了解到需要进行“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这一实验,学生在对课本进行理解之后,明确了需要进行何种实验,并通过实验对泡沫块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了分析。

二、引导设计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学习,对实验进行了亲自探究,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放任不管,在其中教师应当起一个引领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究和讨论。在引导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建立在全班或者小组的讨论上,归纳小结出一个方案,再结合方案来进行实验。例如:在学习《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拟定了一个实验计划。同时提出了几个相应的问题“100毫升到底有多少水?是否需要运用量筒进行测量,是否需要运用有刻度的烧杯呢?食盐又需要如何获得?我们在放置食盐时,应当如何进行,是一大包放进杯中,还是一勺一勺的慢慢添加?一勺食盐又是多少呢?在放置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进行搅拌呢?......”这些问题经由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均得到了较为清楚的解释,同时在讨论中,逐渐理清了实验的相关顺序以及需要明确的变量,再由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又如在《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首先我提出了“液体与空气等物质本身就有明显差异,并且我们也无法真正看到空气,那么我们要如何得知空气的体积变化呢?若我们用瓶子来装空气,那么瓶子内的空气体积也会出现膨胀,那么瓶内的空气就会被挤出,我们又无法观看到,我们应当怎么办?怎样才能够看到瓶中往外跑的空气呢?......”在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仪器提示法

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可通过仪器提示法来进行实验探究,主要是指在实验前,教师根据所设定的实验方案,对学生中需要运用到的一些器具等摆放到讲台上,由学生根据实验需要对仪器进行选择,这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简单电路》一课时,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灯座、一个灯泡、一个电池盒、两根导线以及一节电池,再由学生根据本次实验要求以及所有的材料进行选择,组成一个简单地电路。若再为学生提供一个灯座、一个灯泡、两根导线,那么学生即可连接成两种电路,此后,再由学生对电路进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何为并联,何为串联。又如在学习《金属热胀冷缩》一课时,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水、酒精灯以及“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和目的,选取了铜球和铜环进行本次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了解到在进行加热前,通过能够非常顺利的经过铜环,再对铜球进行加热处理,观察到铜球无法通过铜环,再将铜环放置到水中冷却,发现其又可再次经过铜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本次实验时,一定要避免学生被酒精灯烧伤,且在对铜球进行加热处理后,严禁碰触铜球,以免被烫伤。

四、放手实验法

当学生在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之后,教师可不再对实验进行指导或者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自行调整实验方法,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对探究实验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印象更加深刻,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关键[2]。例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学生前面已经了解到了溶解的概念,我为他们提供了沙、面粉、高锰酸钾以及食盐等材料,学生根据课本所提供的引导和表格,经由小组实验进行实验,并完成了课本表格的填写,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了分析。

总而言之,实验课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实验课的探究教学,可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科学思维,同时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激发兴趣;学会方法;多媒体与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76-02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呢?

一、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教师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教师必须做到“三到位”:首先是备课到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感悟主旨精神;认真研究《教师用书》,领悟编者的意图,揣摸体会编者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是如何贯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细读各单元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解读,领悟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做到科学驾驭教材、科学使用教材。其次分组实验器材准备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与地方财政为学校建设了实验室并配备了大量的实验仪器,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仪器并积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从身边寻找实验材料,确保在上实验课时每组都有充足的可供选用的实验材料。其三实验设计到位。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程序、先做演示实验、做好各项实验的预案等,对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效果、结论或可能出现的差错要心中有数。总之,课前准备愈充分,实验愈顺利、实验效果愈好。

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浓,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要让学生喜欢上实验课,教师必须在巧妙导入上下功夫,努力引领学生在身边发现探究的内容并产生进一步探求的兴趣。譬如教师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一课时,谜语导入:“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教师用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你猜是什么?”,谜语引入激发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唤起他们对蜗牛、空气的研究欲望,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

三、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

(一)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加强对所用实验仪器的观察认识,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其性能及使用方法,这样才能使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讲《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时,需要用到注射器开展实验,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因为压缩空气需要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从而保证实验的成功。

(二)规范实验操作程序

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实验顺利完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程序,让学生知道做实验时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等。同时教师要一丝不苟地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大量的实验现象需要仔细观察,精彩的现象往往转瞬即逝,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及时捕捉到,如在研究《冷水和热水》一课时,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的水变热,扎在试管口的气球皮会很快地凸出来;把试管插在冷水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扎在试管口上的气球皮会很快地凹进去,这两个过程持续时间短,必须要学生全程地参与观察,才能够获得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

四、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如:在六年级《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对此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极性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时,首先进行分组做实验,并按教科书后面的记录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其次小组汇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知识要点:“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

在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活动时,教师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尺子用废旧小钢锯条代替),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指导学生做皮筋、鼓、锣、音叉发声实验,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一步一步引导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则可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教师适时提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出各种乐器,同样也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鼓励学生按教科书介绍的方法自制乐器,鼓励学生多找一些废旧材料自制乐器,如用同样大小的玻璃饮料瓶或啤酒瓶,分别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敲击出动听的音乐。

五、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把实验课上完美

多媒体的出现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手段于一体,能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第12篇

一、激发兴趣,亲近科学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须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亲近科学,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

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心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竖放着一张白卡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的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的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的把纸的背面翻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快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实验材料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收集一些材料,在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也要不厌其烦,尽可能的多准备些实验组。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方便且有实验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也可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如:食盐、白糖、面粉、醋、洗衣粉、食用油;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根、茎、叶;各种各样的岩石;蚯蚓、蜗牛等物体。学生通过自己准备过程,会更加熟悉实验材料,初步了解器材的性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我校学生的很多实验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并且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很高,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或相互交换材料做实验,学生要感兴趣的多。

三、科学实验中,教师多引导,学生多动手

科学实验中的动手操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

如,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这种现象学生会感到很奇怪,这时暂不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带着这种好奇主动去观察、去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才会出现以上现象。这样学生就对自己研究出的结果赋予成就感。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科学教学的好帮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知道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生活中的科学领域是广阔多变的,知道了掌握科学知识本身不如掌握科学知识的技能,还知道了科学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身边时时处处有科学。

四、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