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时间:2022-09-22 10:2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第1篇

关键字:关键字;检索;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Z8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分析

该课题属经济学领域一般层次的理论型研究,通常情况下需要首先检索时间跨度为5年左右的文献,再视具体情况回溯5~10年。信息类型涉及中外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

(一)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研究的方向性质,确定需要查找的检索工具如下。

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万方《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群》

3)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

5)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二)确定检索词

首选检索词:中国经济形势(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发展方式(Development Mode);全球经济形势(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三) 分类途径

从课题分析可知,本课题的学科分类是属于经济学。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可选用分类号S作为大类检索入口。

二、拟定检索式

CNKI检索平台基本检索式:(中国经济形势OR全球经济形势OR通货膨胀)AND(发展方式OR增长方式OR宏观调控);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式:k=(中国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通货膨胀) ˆ(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宏观调控);

外文数据库通用检索式:(“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OR “gobal eonomic suation” OR inflation ˆ)AND brakˆ and (development mode OR increasing mode OR “macro-control)。

三、筛选检索结果

根据不同检索系统的语法规则,对上述检索式作适当的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对上述数据库分别进行了检索,并利用网络搜索引擎(baidu)进行了补充查找;时间跨度均为15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00余篇,现按文献类型部分列举如下.

(一)期刊论文

1.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

2.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二)博硕士论文

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2.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三)学术会议论文

1.祖强;梁曙霞。后危机时代加快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11

2.Jun-e Liu Information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101149 Beijing,China Xiaoshuai H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056038 Handan,China Zhanglin Gu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1601 Beijing,China。Macro Strategic Planning For Beijing Logistics[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CCTAE 2010。2010/06

四、文献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仍是全国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我国一些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达到或者出于领先水平,如: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

但目前类似的研究大多比较狭隘,从检索的结果看,其纵观整个经济运行层面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交错分析较少,因此,此课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价值以及学术意义显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学术论文写作

众所周知,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比较困难又比较复杂的一年,是两个问题兼而有之的问题。从困难程度来说,没有2009年那么困难,保增长不是主要任务。复杂程度也没有2010年这么复杂,2010年所谓复杂,是很多问题我们看不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中间会孕育什么风险。在2009年预计2010年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的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从2010年三月份,一系列调控政策就出台了。包括限制房价的政策。到了5月份,当时在人民银行开会的时候,很多学者又担心中国也会出现通货紧缩。3月份,又开始发生新变化,美国开始货币放量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这就显示出了2010年宏观调控的一些复杂程度。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总的态势来看对往后经济发展将起着一定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第四,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2.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更加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作者简介:崔柏(1972-),男,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图书学与信息学技术

孙毓川(1974-)男,河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馆员

参 考 文 献

[1]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8]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3] 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4] 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 吕传廷; 吴超; 严明昆。发展转型与绿色增长——以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为例[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2010/06

第2篇

论文摘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bstract: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price factors, the actual investment in China this year the growth rate has declined, but continued growth in investment demand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investment growth is not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driving force and the apparent attenuation of short-term adjustment, there should be no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situation.

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则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困难。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渗透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

2、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

3、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或流动性泛滥,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或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还在于,它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市场潜力依旧很大 经济持续增长可期望。

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大开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较快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与政策的扶持。

节能减排、扶持农业、灾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我国将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十项政策措施,目标直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到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等这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第3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从紧”货币政策 有效性

1.相关概念界定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效用应该先考虑货币的中性非中性问题,即名义的货币量的变化是否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而在实践中,我国把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施之前的理论假设即是货币非中性,而此时评价其政策效果,则应该是看其实施后,该政策能否及时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经济调控目标。

1.2 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其的界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把货币政策目标界定为保持低的通货膨胀和实现高的经济增长。由此,评价货币政策是否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政策最终目标的评价指标,其间会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介指标做出分析。

2.本轮“从紧”货币政策的回顾

2007年,中国经济有转向过热的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大,CPI从2006年的1.5 % 上升到3.2% 。此时,货币供应量在高位运行,同时有过快增长的趋势。存贷款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过快,存款有活期化的趋势。

根据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经历了从2007年第一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到“适度从紧”,进而到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1月5日、2月16日、4月5日、4月29日、5月18日  7月30日、9月6日、10月13日 、11月10日、12月8日,在2008年1月16日、3月18日 4月16日、5月12日、6月7日15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1月5日的9 %上调至2008年6月25日实施的17.5 % 。

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2日、9月15日、12月21日6次宣布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52 % 上调至 4.14 %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12 % 上调至 7.47 % 。

除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信贷以及利用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外,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还加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导。如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并适时延长票据期限,旨在收回银行体系多余的流动性。又如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200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召开“窗口指导”会议,传达防止经济转向过热的信息,要求金融机构做好货币信贷业务。

3.对本轮“从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

3.1 通过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20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而且各季度同比增长均保持稳定,所以从GDP增长率来看,该轮“从紧”的货币政策基本发挥了作用,即保证了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3.2 通过CPI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月份123456789101112CPI2.20 %2.70 %3.30 %3.00 %3.40 %4.40 %5.60 %6.50 %6.20 %6.50 %6.90%6.50%

2007年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大,这正是“从紧”货币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以下是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各月份CPI 。

2007年各月份CPI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PI

2.20 %

2.70 %

3.30 %

3.00 %

3.40 %

4.40 %

5.60 %

6.50 %

6.20 %

6.50 %

6.90%

6.50%

2008年上半年各月份CPI

月份

1

2

3

4

5

6

CPI

7.1%

8.7%

8.3%

8.5%

7.7%

7.1%

(数据来源:新华网、凤凰网)   

    从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CPI 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变化:2007年,CPI从第一季度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4月份、9月份、12月份回落外,其他各月均上升,上升幅度在0.3至1.2个百分点之间。进入2008年,1月2月份CPI保持上升趋势,3月4月CPI仍然在高位,直至5月6月份有下降的趋势,6月份CPI回落到1月水平,但仍高于2007年12月的CPI水平。总的来说,CPI从2007年开始逐渐上升,中间虽然有几个月份回落,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08年2月至4月更是在8 %以上高位徘徊,直到5月6月份才开始有回落趋势。

央行从07年开始,几乎每隔一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每个两个月上调一次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但直至2008年第二季度,CPI才有所回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CPI的角度看,该轮“从紧”货币政策的出现了一些时滞,没有及时抑制住物价上升的势头,但从最终效果来看,该轮货币政策还是抑制住了物价上涨。但如果结合2008年第三季度的相关数据,又可以看出,该轮货币政策在最终抑制住物价上涨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有可能回落到8 %。

3.3 通过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验证

货币供应量(M2、M1)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指标,也是验证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2007年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7.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2007年第二季度,6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1.4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2007年第三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 个百分点。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可见,07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 一直偏快,M2余额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但M1余额的增速则明显偏快。但到07年下半年M1余额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到2008年第一季度,M2、M1余额增速显著下降: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为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2008年第二季度维持增速下降趋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就货币供应量的角度上看,该轮“从紧”货币政策在07年下半年有效地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并在使其在2008年增速继续减缓。但若联系08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减速似乎损害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国家不得不在08年第三季度开始出台政策解决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4.结论

通过上述三点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该轮“从紧”货币政策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基本完成了任务,而在稳定币值稳定物价方面则出现一些时滞,但最终还是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的势头。但也应该看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逐渐新一轮的货币政策所取代,但“从紧”的“效果”似乎仍未为结束,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经济很可能出现从通货膨胀迅速进入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2007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侯超惠 《论中国的货币政策》 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3、 张凯 廖慧杰 刘启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中文期刊数据库

4、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 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走势 内需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9;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7-0091-06

一、引言

2008年8月前,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次贷危机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统一的认识。不少乐观人士认为中国将幸免于难,更有甚者放言全球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将“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仍将危机定位于局限于金融领域的危机。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的延伸,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明显升级到一场全球性经济动荡和衰退的世界经济危机。

随着事态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激烈的经济刺激和拯救计划。我国政策当局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108个基点的利率下调、引导汇率适度贬值、增加出口退税以及研议中的税制改革,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密集推出,几乎囊括了政府可动用的所有政策手段,而且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些拯救措施是否得力有效?世界经济前景如何?中国能否率先走出危机阴影?这些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

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者和权威的研究机构相继发表了悲观的评价和预测,其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格林斯潘就曾断言:本轮经济危机将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格林斯潘表态的一反常态,相信他一定已经有了充分的理据。其实具有经济学洞察力和经济史观的学者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都会发现,目前的宏观形势真正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下面我们就此提出几个判断、一些对策以及几点评论,并给出基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符合学理的分析。

二、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席卷全球的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极大地伤害了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的经济,从其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耐用品订单数、失业人数、房地产成交量等主要宏观指标已经达到了十多年来最差的数字,而这还只是开始。难以计数的金融机构坏账已经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金融机构倒闭、大幅度裁员已初露端倪。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将进一步地影响实体经济,使得已经疲弱的消费与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危机将日益显示它的破坏力。从已获得及预估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见图1),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于这场灾难,因而这场危机理应被定位为全球性危机。 br>

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索洛(Solow)增长模型则为我们探寻危机的根源提供了的线索。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实际产出在长期而言唯一的增长根源就在于(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在经济达到稳态(steady state)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回顾1992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景气,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其次,发达国家资本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相结合,利用了剩余生产要素,深化了全球的分工体系。而后者又以网络IT技术为承载平台。最后,美、日长期以来的低利率政策(尤以为拯救网络泡沫破灭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最为直接)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过度活跃,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双重泡沫。必须认识到,新技术自1998年以来已经没有飞跃的进展,而其它经济增长要素也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于是,在全球没有出现新的增长点以前,无法想象会有一轮新的经济景气。虚拟经济的泡沫也在预期逆转的情况下,瞬间破灭,并对实体经济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据此概括出十几年来这样的一幅世界经济全景:

“在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十余年的持续增长。持续的经济景气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演化为盲目乐观。盲目乐观在低利率和宽松监管环境下使得大家更乐于接受和炒作金融市场上的高风险创新,这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的表面繁荣,引发了泡沫。

当增长源泉逐渐枯竭时,没有实体部门支撑的虚拟经济泡沫迟早必然破灭;并且经济景气时间越长,人们越乐观,泡沫的积累就越大,泡沫破灭的爆发就越猛烈,危害就越强。于是金融危机进而经济危机出现。”

我们可以证明,由于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旧有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那么,各国应对危机自救的经济刺激计划或政策,是否会迅速见效使得经济走出低谷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危机可以视为经济周期中低谷的一种极端爆发形式;如果襞平经济周期的政策真的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再存在经济周期了。而现实刚好相反。再考虑到增长源泉枯竭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找到新的足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以前,本轮危机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不大可能在短期走出低谷。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种认识是,这场次贷风暴直接影响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欧洲,而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这种看法未免太乐观了。次贷对我们的影响使得我们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大幅缩水,从已有的数据来源上看,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3700多亿美元美国两房债券,74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00亿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2000多亿美元次级债,1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共计1.9万多亿美元。现在去掉2000多亿美元美国次级债与很难保证的3700多亿两房债券,中国外汇储备以未平仓价格计算只有1.4万亿美元左右。加之美元不断贬值,它代表的实际财富价值更是在不断流失。

间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美国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每况愈下,美元不断贬值,出口需求日益疲弱。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已经有相当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的日常经营出现了困难。这对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我国沿海省份的影响尤其显著,并直接导致了大量农民工的下岗失业,潜伏了大量的社会隐患。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萎缩,对所有其他外向型经济体的影响是一致的,中国不可能是例外。(2)逐渐显现的全球流动性紧张会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困难,减少可获得的FDI。已有一些外资机构开始变卖、减持在华资产。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危机的深入,中国经济受外来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严重。那种希望中国经济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调,只会是美好

的愿望。

四、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局:外因与内因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200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后继乏力的态势。2月份GPI创出8.7%的涨幅新高以后,通货膨胀成为了首要矛盾。在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和非市场的措施以后,5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了CPI的回落,直至8月份令人意外地达到了4.9%。然而PPI却一路走高,8月份已经达到了10.1%。创出了12年来的新高,展现出与CPI倒挂的态势(图2所展示的消费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对比关系可以基本反映上述状况)。从理论上来说,PPI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CPI上来,然而之所以会出现二者倒挂的情况,一方面是政府的价格干预使得定价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另一方面国内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也限制了PPI对CPI的推动。PPI与CPI不断加大的差距直接蚕食企业利润,许多中小型企业因高企的成本而陷入严重的困难,倒闭破产也越来越多。

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外部原因:次贷危机导致预期美元贬值,热钱流入并内生地增加了我国货币供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表1和表2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证据。

以上只是外部原因。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1)在次贷危机和成本推动的通胀的经济环境中,中国出口为导向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维系。(2)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增长神话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也不再会出现。(3)于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爆发出来:在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不能及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减缓。形成上述判断的一个有力佐证是:用各种技术估算的中国各行业TFP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持续回落。作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TFP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增长的态势不可能长期维持。因此经济增长受到阻滞是或早或晚的事,只是这种必然在次贷危机背景下出现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五、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走势

近代较严重的经济危机,都严重摧毁了生产力。上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关联。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其一蹶不振,被称为是“失去的10年”。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多年苦心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多年之后才逐渐恢复。此外,俄罗斯经济危机、网络科技泡沫的破裂给投资者的伤害,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图2和图3中,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持续了10年的时间;期间表现较好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高达25%的失业率。

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一些危机解决模式已经不再有出现的可能,例如我们不能想象再出现一场战争。因此如何尽快从危机走向复苏,在我们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只取决于我们能否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电子、网络科技带来的这一轮经济繁荣已经走到了尽头,现有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基本耗尽其潜力。从国内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产业调整决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也许是痛苦的过程。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经济将经历较长的一段困难时期。这还是基于我们能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的前提上,如果我们的政策措施处理不当,则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陷入更长时期的经济萧条。

六、危机的应对策略

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场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也很可能是痛苦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来减轻这种痛苦,这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来指定相应对策。从短期来看,理论上我们可以合理采用一些逆经济周期的政策来减少或者平均化危机过程中不良影响,从而避免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而产生剧烈的经济震荡。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合理’’地运用,因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经济政策从来就没有熨平经济周期,相反还存在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同时在中长期,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改善,而宏观调控政策是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此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彻底转变才是我们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

基于上面的判断,我们在这里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来减少(而不是解决)我们即将要面临的痛苦。

1 短期对策。

短期而言,危机中的市场动荡不可避免,这种动荡既是经济下行的要求也是非理的后果。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合理的货币、财政、汇率政策或者政策搭配来缓解这种冲击。

(1)积极的财政刺激计划应该平衡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并具有前瞻性。应做好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准备。支出方向上应对症下药,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长远发展动力的培育留足准备。应对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政策倾斜,以确保危机下的社会安定与和谐。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对体制改革的冲击。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掌握好分寸,并重视监管。确保放大的贷款真正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吹大资产泡沫。

(3)汇率和贸易政策应以稳定局面为重,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帮助出口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

(4)此外,稳定经济其他措施,例如工资指数化、保值储蓄等都值得研究。

2 中期对策。

如前所述,要在中期内尽快走出危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1)刺激内需的政策要以消费需求为重点。上文我们已经论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不可能再在危机环境中持续下去的,那么为了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增长以缓解其它社会问题的手段只剩下了刺激内需。从最近的数据上看,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不足40%,这十分畸形,但也提供了刺激消费的政策空间。中国的市场容量是其它经济体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我们重振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但它也是老大难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提高消费只能是理论上的可能。

(2)完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机制和调控机制,预防泡沫的产生。

(3)汲取巨额外汇储备损失的教训,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通过资本帐户开放和汇率自由化,使得人民币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国际货币体系中“铸币税”的特权,也可以为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争取到更多的话事权。

(4)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重新获得一些组织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以获得新的增长点。

(5)要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科学地、逐步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加大使用成本,逐步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淘汰出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已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战略是正确的。

3 长期对策。

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耗费巨大,政府在推动

技术创新的运动中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制度层面的优化和改革,风险创投机制的完善也是有益的补充。基础性研究对经济的影响也许在超长期才能显现,但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加大对其投人依然是值得而且必要的。这些项目的推动,依然需要政府引导、立足制度改革和完善。

七、对当前经济学界流行观点的质疑

上述内容是笔者对此次经济危机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些基本看法。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结合当前形势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新思考,下面笔者对当前一些流行观点提出质疑。

首先,在赞赏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改革付出的代价。这种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改革,必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震荡,是否可以有逐渐“规范化”的改革模式来取代现有模式呢?这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含义及其批评》一文中,笔者已经证明,“摸着石头过河”具有预期的静态性、行为的短期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的特征,这种改革方式本身急需改革。

其次,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新生产技术的应用,因此,笔者有这样一个观点,尽管目前美国遭受的危机影响最大,但是凭借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储备、领先优势和优越的创新机制仍然有可能先于其它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因此,那些对此次危机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论调似乎不切实际。

最后,我们已经论证,我国以高投资拉动的粗放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可维系。因此,目前国家和地方以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值得商榷。也许出于社会稳定等非经济目的的需要,这种做法尚可以讨论。但从经济学上看,在目前我国投资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的情况下,高投资的长期效应一定不尽人意。具体说来,从近期出台的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来看,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对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吸纳就业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所防备。按照经验来看,政府投资的大量上马,必然会对社会私人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并且在权责不明、监管缺位的情势下,很可能会重演盲目、一窝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寻租问题。而4万亿的投资支出可能还不足以确保“保八”任务的完成。据估算,地方财政还将配套3万亿左右投资,而这个数字只有一成至三成的来源有保障。其余还要依靠银行贷款。如果投资的效益、质量得不到保障,可以预计的是我们财政辛苦挣来的家底必将不保,而且银行系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为我们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我们遗憾地发现,与民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医疗、教育、住房改革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没有在这次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这些中、长期发展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因此,在这个刺激方案的操作上,财政政策依然显得“短视”,市场经济方向的理念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指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和我们的一些建议和批评是不谋而合的,但我们还应更加重视长期增长因素及其相关制度建设。过分担忧和恐慌是没有必要的,踏实和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合理的政策方案设计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0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3882,2008

[2]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e Aftermath 0f Financial 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4656,2009

[3]郑京海等,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J],经济学季刊,2008,(3)

第5篇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第6篇

二季度以来,虽然GDP同比增速温和下滑,但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保持强劲,投资增速下滑势头开始趋缓,GDP环比增速也开始有所回升。这也许表明宏观经济的情况并不如预想的那样糟糕。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盈利情况在持续恶化。从亏损面来看,2012年7月,32.7万家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上升了3.53个百分点。这一上升势头,是自1999年有数据以来最严重的。从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金额来看,2012年1月至7月,亏损总金额同比增长64.3%,达到4200亿元的历史次高点,仅次于2008年末5296亿元的总亏损额。与此同时,工业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也表现出明显下滑。其中,2012年7月,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7.5个百分点,与2008年末的情况相似,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落差达25个百分点。

从最新变化来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仍在下滑,企业亏损扩大、资金链困难仍未见根本改善,同时“新三角债”的阴影仍笼罩着实体经济。如何理解和看待总体经济增速的温和放缓与企业经济活动骤冷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对于形势的判断、政策的制定尤为重要。

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

如果仅从实体经济本身寻找答案,上述现象是令人困惑的。因此需要将视野转向金融领域,尤其是微观企业财务杠杆率,即资产负债率。

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此后信贷规模迅猛扩张,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率出现了两轮上升。第一轮直接来自于宽松的信贷政策,企业借款成本下降。在此基础上,企业投资加速上升,并进一步出现了资产价格上涨、实际负利率的情况,这些因素推动了第二轮企业财务杠杆率的上升。

2000年至2008年,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自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之后,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开始不断上升。央行对500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末至今,其整体资产负债率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大量未进入调查范围的中小企业。

到2011年下半年,政策对基建投资、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加大,随后外部需求也开始表现疲弱。面对再一次的冲击,高杠杆率企业的反应将更为敏感。这是因为,高杠杆率加大了企业经营效益的顺周期波动幅度。由于各企业之间通过信用体系相联系,高杠杆率企业出了问题,其风险就会进一步扩散,从而导致其他企业的经营也出现困难。

交通运输仓储业、金属与非金属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三个行业的情况最为明显。2009年1月以来,三者的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上升了14%、5%、4%。根据三个行业的情况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相同的负面冲击,对利润的影响将分别被放大:19.5%、7.9%、6.6%。由于上面的分析对象仅限于上市公司,且没有考虑到企业资产价格本身可能的缩水,所以负面冲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可能仍被低估了。

中国非金融企业整体负债率已经处于过高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等人在论文《中国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中的测算,中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例高达105%,不仅高于日本、美国、意大利,甚至接近于英国、法国。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显示,这一比例达到90%就会比较危险。

可见,中国企业不仅面临着政策调控、外部需求下滑等不利因素,而且由于财务杠杆过高,这些不利因素还被大大强化,企业经济效益的顺周期性也被显著放大。最终表现为宏观经济的温和减速,微观企业盈利能力的骤然下滑。

不能仅靠信贷刺激

目前,宏观经济增速在环比上已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恶化及其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则这种宏观经济企稳的微观基础仍是脆弱的。因此,政策应重点关注企业财务的去杠杆化,并将这方面的政策与其他结构调整措施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首先,应避免进一步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虽然2009年的信贷扩张,成功地使中国经济避免了深度衰退,但同时也使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到高位,并使得现在企业对负面冲击过于敏感。而这也正是上一轮信贷扩张的一个后遗症。

如果进一步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短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或将得以改善。但从长远看,由于财务杠杆进一步提高,企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将更脆弱。在此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也将更为脆弱和缺乏内在稳定性。因此,依赖于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在将来带来更大问题。

其次,需要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去杠杆化。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进行去杠杆化,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因此,面对微观经济骤冷的局面,不可操之过急地采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

其三,采取减税或税制改革,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加速去杠杆化的过程。目前,针对企业的税收体制并没有起到“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甚至可能加剧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2012年7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2.7%,与去年同期的28.3%相比,落差为31个百分点。同样是2012年7月,工业企业的税金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8.8%,比去年同期的26.9%下降了18.1个百分点。

一边是利润同比增速为负,一边则是税金增长依旧可观。这种现象与目前税源过于依赖间接税有关,因此需要在税收改革方面加快推进营改增。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要把税源的重心转向直接税,并逐步使税收体系成为宏观经济的“自我稳定器”之一。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现况问题;技术进步;政策建议

2007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急剧衰退。为了应对这严峻挑战,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的多方面结构变化,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虽然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但经济回升的态势不稳定不平衡,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将经济建立在“产业链最低端”,从而致使中国经济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要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至关重要。而调整的关键则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进行较大的变化。分别表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上升,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并且突破了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传统农业基本格局尚未改变

(1)农业结构尚待优化,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陈旧,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传统农业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种子供应、品种咨询等前农业与储藏销售、收购加工等后农业发展缓慢。多数农产品市场价格虽高,但是质量不高、品种不优,缺乏竞争力。

(2)农业现代化程度落后,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生产中更多依赖自然资源等这类简单的知识应用,不能有效的利用先进设施,进行较低层次的生产活动。

(3)农业区域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地区优势发挥不明显,不能形成鲜明特色的区域结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盲目的追求特色发展,不顾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使生产环境恶化。

(4)农业收入结构不合理,长期偏大的工农剪刀差使得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农民获利很少,出现弃耕弃荒现象,农业产出停滞不前。

2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严重

(1)产品附加价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中游。价值链的上游主要包括R&D,原材料,采购,设计等相关产业,下游包括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而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中游,集中做加工,组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非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收益颇微。

(2)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由于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技术研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如我国在彩电、手机、汽车等依托高科技的行业都无法实现突破性发展。

(3)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大量基础性设施重复建设,个别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较低,地区优势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3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1)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到40%,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2)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是以生产服务业或信息业为主,传统的个人生活服务业除了质量提升之外,比重提升缓慢。而我国的服务业仍是传统的生活或个人服务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基础薄弱,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偏低。

(3)服务业质量偏低,产品创新能力受限。由于受其发展基础制约,制度保障不完善,投资力度不足,相关知识能力严重欠缺,致使其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关行业相比都难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4)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以粗放型为主,经济增长以高物耗,高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代价。资源的过度消耗短缺致使重要原材料、土地的价格上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环保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人力资源与资本价格上涨,产品成本全面上升,导致了收益空间更低。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严峻。库兹涅夫曾指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不是投资,而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效率的迅速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弊端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暴露无疑。要想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技术进步能够创造出新的产业,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会伴随技术进步逐渐产生,并且原有的产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会发生分化,分离出某些生产阶段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形成的新产业,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对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其次,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各个产业进行的重置投资采用的是更新的技术,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会向平均利润高的行业流动,而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减少,游离出来的劳动力会向劳动力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移,这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第一产业劳动者比重不断减少,而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后,技术进步引起成本降低,使得处于价值链中游的制造业利润空间增大,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价值链的上下游转移,同时,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使可替代资源增加,能源结构调整,缓解环境压力,同时生产需求结构也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应该落在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即降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汽车、住房、建材、通讯等行业会有长足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其所占比重,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提供高效能服务的金融、保险、专业化咨询等。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技术进步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所需的自有资金,加大R&D的投资力度。通过不断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形成“提高效益——资金积累——技术创新——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问题。

(2)技术引进。

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要尖端技术、先进技术和中间技术相结合。通过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或者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者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生产的方式,进行技术引进。同时,不仅引进现今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而且要注意引进“软”技术,如现代管理技术、教育和培训技术等,加强人员的交流,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

(3)加大教育事业的投资,改革教育制度,开发人力资源。

第8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 影响

论文正文:

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速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但因债务违约而造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较小,世界经济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局面,预计2011年和2012年增速均维持在3.8%的水平(PPP法)。

此外,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削弱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但由于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以及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仍总体宽松,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全球通胀水平也将在高位运行。而且,一旦美联储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大宗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各国的通胀压力也将随之加剧。

1、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而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2、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有过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3、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局面,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4、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2、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就业差异化竞争力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专业一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就业的热门。但2008年,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如同海啸一般席卷全球,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了新一轮的衰退。到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形成的影响已日渐加深,这场经济危机无疑对当前经济管理类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根据搜狐社区2010年5月《经济危机下就业最受影响的14个专业》一文中所述,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据其中43%的比例,原来的金融、外贸专业就业比能达到1:1,但今年,此种情况不复存在。而在今年年初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分城市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中,农民工的需求量高于大学毕业生。于是在今年11月,网络出现了“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上大学意义何在”的热帖!我认为,面对此种情况,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理应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实现人才培养途径创新。

一、明确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

根据现今经济形势下人才市场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以素质需求为基础这一特点,我们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经过调查、检索和分析的结论,将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定义为KASI模式,分解为K(knowledge,指知识)、A(ability,指一般能力)、S(skiU,指职业技能)和I(innovation,指创新能力),这里的K (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和专业知识等;A(一般能力)理解为学习、组织和沟通能力等;S(职业技能)指经贸人才具备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商务英语运用能力、业务磋商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和单证处理能力。I(创新能力)指业务拓展和知识更新能力[1]。因此,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夯实学生知识和一般能力基础上把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始至终不忘强调精英教育,强调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必须是以具有一定经济与国贸理论基础为前提,要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创造性地根据已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提高工作效率。

2.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市场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行为不是独立存在的,涉及到国内外的金融机构、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等行政管理机构、货代公司等多部门的合作,因此,要求我们培养的外贸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承担外贸业务同时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多方关系,具备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在外贸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例如认证教育,即在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国内或国际认可的职业证书,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1.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配套学习。争取在除一般公共课和大多数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之外,开设一些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际贸易实务应用以及与国际贸易学科相关的选修课,进一步整合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校期间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际接轨。

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学校应尽量克服困难,在校外寻找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合作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积累经验。这种方式下学到的技能是在校内的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另外,在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上应加大改革力度,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方式上把现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应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购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并多鼓励教师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后网络视频教学辅导和“双语”教学手段,课上课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具有把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国际贸易专业向来注重外语技能的培养,但是多年来因我国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美,所以大多数院校主要把英语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但因此也很难在语言上体现学生的差异化就业优势。而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发新的对外贸易市场,如中东、东南亚等区域。所以,我们的独立学院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开设小语种的选修课学习,使学生具有差异化的语言技能优势。

4.与教育以“德育”为先相对比,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诚信危机”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今社会普遍认为,高素质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团队精神和国际化交际能力。因此,我建议独立学院利于自身的独立优势,创造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例如把传统的“学分制”成绩评定体系中基础知识成绩(一般期末考试试卷成绩)、职业技能评定(如获得的职业资格认证)、德育成绩(在校期间德育表现)、和团队协作成绩按各占总学分的25%(或以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来核算。同时,其中的团队协作成绩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团队创业协作活动等方式进行。或者,把传统的体育课进行全方位改革,在强身健体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建议引入目前比较流行的拓展训练模式,在激发学生潜能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并且,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纳入学分评定体系中。

最后,我们深知,从中长期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中国中央政府目前推动和施行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宏大举措是一种互补共赢的关系。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作为力量保障,而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产业升级过程需要不断吸收较高层次的劳动力,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这些高素质专业人才,特别是懂得金融商务、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只要我们的独立学院能够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缔造出“高技能、高素质、高道德”的“三高”国际贸易人才,未来,他们将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秋红:毕业论文站;试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省略

第10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9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即将开始启动,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内容集中于: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模式的选择、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角色及职能定位等方面,其特点在于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联系农村社会保障的进程,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由城镇向农村稳步推进,以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已经形成,但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遇到了城镇不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而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2000 - 2009年是国内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仅就论文方面来看,根据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内共发表社会保障相关论文共12195篇,其中涉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为1240篇,约占社会保障论文总量的10. 2%;而涉及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有463篇,约占社会保障论文总量的3. 8%,农村社会保障相关论文数量的37.3 %。特别是2007 - 2009年,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理论研究更加深人,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丰硕。据统计,这一时期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论文数量约有212篇,约占养老保障论文总量的45. 8%,反映了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方针指引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理论研究进人了新的阶段。

一、关于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对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以及养老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邓大松等指出,农村地区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家庭户数总数比例为22. 02%,分别比城市和镇同比高出4. 69和5. 7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中一人户、二人户的比重,农村地区均高于城镇地区。其他学者基本上也持相同的看法,李琼指出,2000年我国人口第五次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8. 33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 36%,民族地区农村占7. 56%,到2030年,6. 64亿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占17. 39%,民族地区将占18. 1%,可见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城镇,而且高于其他农村地区。邓大松等认为,农村高龄老人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成员、亲属的照顾,而且越是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的老年生活保障越是依靠家庭。穆光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养老方式顺序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三者的比例是:1:0.7:0.3(以社会养老为1);而农村的顺序则是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者比例为14. 6: 6. 6: 1(以社会养老为1)。可见农村老年人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养老模式度过自己的晚年。当前的问题是,这种非正式的农村养老制度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其保障功能在逐渐衰减,已经不能单独承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一部分学者们认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

二、关于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关于从1992年1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至1999年7月国务院暂停执行这一方案期间7年多的情况,学者们总体认为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彭希哲、宋韬综合国内学者的各种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表现在:(1)农村社会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着制度上的不稳定性;(3)是资金保值增值困难;(4)保障水平过低;二是执行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表现在:(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和完善;(2)机构管理费用人不敷出;(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阵的混乱局面。

当前我国农村是否具备了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迥异,刘卫国认为,我国具备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理由是:第一,我国整体经济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已具备进行国民收人再分配的能力与手段;第二,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收人逐渐提高,城乡差别正在缩小,农民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发达地区农村、城镇近郊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部分乡村,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基本具备;第四,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而何文炯等人则认为,国外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大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转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从经济指标看大体有:(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巧%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 %以下;(2)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50%以下,且处于老龄人口高峰期;(3)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按照这些指标来衡量中国农村所处的阶段,总体上差距是比较大的,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差距会更大,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条件尚不具备。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模式的选择

由于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是否成熟存有分歧,因此在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学者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第一种意见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实施分类处置,何文炯认为,就全国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他提出,暂缓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欠发达地区宜在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人的同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家庭养老;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发挥土地的保障功能;四是发挥商业保险和储蓄的养老保障功能。杨志玲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调查后发现,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不仅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表现出与城镇、汉族家庭养老模式不同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尊老、敬老的民族意识;二是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比较稳固;三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四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家庭养老形式难以被其他形式所替代,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少数民族农村养老形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种意见是建立“三结合”式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杨翠迎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

第三种意见是“实物换保障”,卢海元指出,“实物换保障”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如年轻农民可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则实行“土地换保障”,等等,他强调,与一般建立养老保险的方案不同的是,实物换保障是一个能同时解决养老和发展问题的方案,而这正是该方案的最大特点,也是世界银行所倡导的新模式。

各位学者还分别就上述三种模式下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四、关于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角色及职能定位

国内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如柴瑞娟、罗新铭认为,政府职能社会化已成为当代政府职能发挥的一个显著的趋势,这种从单一权力行政向公共服务行政的转变决定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是当今政府的职责所在,而稳定健全的社会秩序和一套合理的制度框架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公共物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就必然参与其构建和管理。尤其是当今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巫需国家出面支撑,政府之责义不容辞。

石秀和等认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具体体现为:(1)政策设计: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行提供有效实施手段;(2)组织引导: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件的进程;(3)财政责任: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4)管理监督:使农村社会保障纳人规范化轨道。马雁军、孙亚忠则进一步指出,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职责边界。政府尽管在农村基本养老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政府履行责任并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都一成不变。政府责任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动态性特征、区域性特征和层次性特征。这三个特征客观上要求政府责任在不同时间和地域其侧重点和功能有所区分并相机抉择,从而保证政府主导原则在当前实践中的有效贯彻。

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决策水平与施政能力,江治强等提出,优化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共决策,首先应树立公正决策的理念,要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科学认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共享的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指导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其次应重新审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形势,包括分析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社会保障形式的影响,客观估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保障功能,农业的市场风险对政府社会保障的制度需求,对农村宗族及社区保障作用作深刻的研究,理顺政府制度性保障与农村非制度性保障的关系,准确定位政府在社会保障事业中的职责、职能。再次应注重公共决策与农民认同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政府现代运行机制以及培育农村社会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反映诉求的作用,把农民的呼声和认同更好地融人政府公共决策当中。孙文基指出,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时,在处理其中最重要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这一问题上,政府才是投人的主体,而不是主要由农民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的投人以政府为主体与我国各地现阶段的财政是否相符、是否会构成很大的财政压力的问题上,他认为,只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第11篇

全球最大的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的说法可能是最好的回答。两家拍卖行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艺术市场近年的繁荣已达到了巅峰。它们2015年的业绩均比此前有所下降,而且是过去5年来第一次两家公司都没能实现增长。

在线艺术品交易和研究平台artnet的数据显示,艺术市场连续6年高达13%的年增长率在2015年停止了。拍卖行是艺术市场的二级市场,但这些声音实际也反映了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波动情形。

进入艺术市场30余年的画廊经营者、曾是香港苏富比高管的李亚俐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去年夏天金融风暴来临时,在上海,我们明显感觉到整个市场忽然沉寂了,一点声音都没有。”她说的金融风暴,指的是中国股市一年前的剧烈动荡。

“预展的确没有刚开幕那两年那么火爆了。”白立方画廊的Georgie Wimbush同样留意到这一点。空间的展览总监李欣格倒不那么在乎这点,“2014年我自己作为参观者来过。比较起来今年的VIP预展人数上要少一些,但我认为这不会带来什么本质的影响。”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艺术从业者的自我鼓励,毕竟谁也不想让繁荣那么快就真正过去,而且中国藏家一再打破艺术品购买纪录的情景似乎才刚刚发生。他们巡回于全球各个重要的博览会,才刚刚进场。

画廊主也因为想和这些新买家谋面而活跃于各个博览会。《纽约时报》曾描述,“艺术博览会能让你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最多的画廊和交易商。你在画廊里可能找不到画廊主,他们或者正忙着接电话。但在博览会上,你可以与他们攀谈,这是鉴赏、询问和学习的黄金机会。”

这番话实际上更适用于想在短短两天内见到10个以上不同国籍和风格的藏家的画廊主。这些博览会除了提供当天的成交量,还让各方能够就资源互通有无。强大的博览会可以吸引到全球最好的画廊与藏家,实现最优质资源的互换。

“巴塞尔艺术展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博览会。”李亚俐于2010年投入龙门雅集的运营中。与她1975年在台湾创办龙门画廊的情形不同,龙门雅集刚成立5年,就参加了上海、台北、新加坡等地多个当代艺术博览会,今年第一次参加ABHK。“香港巴塞尔的申请过程并不简单,这一次我们推叶永青的展览,要向主办方提供大量文献资料,包括诸多评论家撰写的论文,还有高精图片和展位的3D模拟图像。”

ABHK还年轻。而瑞士本土的巴塞尔艺术展从1970年代就开始进入标准化模式,近年来维持着900余家画廊竞争不足300个展位的情形。这些展位常分配给全球一流的、一直追随巴塞尔艺术展的画廊,新画廊入选的空间不大。

但今年这一法则似乎被打破了,ABHK上有28家新艺廊入选―有人猜测这是否是应对经济下行的举措,也令ABHK在博览会的竞争中看起来更多元。竞争也发生在已进入ABHK的画廊之间―大牌画廊想要更大空间,新兴画廊想要更受关注的位置。毕竟艺术博览会上的销售额约占画廊所有销售额的40%。

博览会本身也感受到这种变化。artnet的报道显示,2002年全球只有3个主要的艺术博览会,2017年一流博览会将增加到12个。过去15年来全球经济经历数次波动,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曾一度被认为会成为新的艺术交易中心的洛杉矶,作为全球重要藏家的聚集地,曾吸引法国、澳大利亚的顶尖博览会驻足,但都因为展商得不到相应的资源回报而夭折。

巴塞尔艺术展背后的支持者是MCH集团。巴塞尔全球总监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却强调MCH与巴塞尔艺术展的未来并不相同。“MCH集团可能会买下全球很多的艺术展,但巴塞尔艺术展不想在新的城市扩张了,我保证在香港之后,不会再有第四个展览地了。”

MCH集团近年来频频购买小型艺术展,而巴塞尔艺术展自其建立46年来,缓慢扩张到迈阿密和香港。“因为我们藏家没有精力去那么多艺术展,画廊主也是一样。去年把香港巴塞尔的时间调成了3月,就为了和瑞士巴塞尔错开,让大家两个都去。”来自中国内地的林姓藏家分析说。 01/04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买家。 02 一副叫做The Limbs的作品,吸引参观者停留。 03 来自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德国艺术家Stephan Balkenhol的作品Man with monkey head。

大部分亚洲藏家尤其是中国内地藏家,都会把香港作为重要的一站。飞行距离和心理距离都是重要的因素,我们注意到很多西方画廊用中英文标注作品,展台会配备能讲中文的工作人员,这令一些国内藏家能直接与画廊沟通。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开幕的会上会有记者提出“中国经济下行,博览会如何应对”的问题。

毕竟前两年国内藏家在香港这个相对更自如的环境里出手大方。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的官方回答称,“我们是一个在亚洲举办的博览会,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收藏家、艺术经纪人参加,不止包括中国。画廊与收藏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强关系,这种关系也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自信力之一。”

空间的李欣格在预展第二天向《第一财经周刊》介绍已经成交的几件艺术品,都是一路走来的收藏家买下来的,比如汪健伟的装置,是新的作品,在预展第一天就卖掉了,令画廊非常惊喜。

来自纽约的画廊Van de Weghe Fine Art因带来售价高达1300万美元的毕加索画作而备受关注。年轻的画廊主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画廊一直做大牌艺术家,客人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不会因为最近经济不好就调整画廊的策略。”驻扎在米兰、伦敦的Cardi画廊则表示:“我们第一次来,才两天已经认识了不少新客人,这里的客人真是出奇地多元啊。”采访一直被打断,虽然Cardi是第一次进入ABHK,但不断有熟客来打招呼。龙门雅集也在第一天预展时卖掉了一张大尺幅的叶永青的作品,依然是老藏家追随。 西方及中国市场艺术品交易总额

“强关系”和“经济下行”之间谁的影响更大?大多数画廊主并不会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大多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钱都还在,只是藏家们更谨慎了。”备受关注的年轻藏家林瀚就表示,因为已经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办的欧洲艺术博览会上买了几件东西,所以这次来ABHK先看看,暂时没打算买。另一些藏家则在价格的影响下开始关注更广泛的艺术作品。

“亚洲的画廊今年更有意思,且价格适中。一些日本、韩国的作品很有趣,那些又贵又常见的博览会标配,我是不会买的,尤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海藏家指着几幅在全球著名博览会上都能看到的作品说。之后他便开始和画廊主砍价,对象是一幅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售价在8万美元左右。

第12篇

1932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是我国数量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历任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副主任兼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信息协会特邀副会长、华儒大学特聘教授。1980年出版的《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经济学的一项空白。曾任日本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国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等4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如今,信息经济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已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贸易电子化、政府信息化、教育远程化等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2014年2月27日,主持召开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经济的发展方向。乌家培作为我国信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创始人,对信息经济有着独到的见解。信息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中国又如何从信息经济大国发展为信息经济强国呢?带着这些问题,近日,《经济》记者如约专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

《经济》: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您是如何理解的?

乌家培: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两句的后一句话比曾经说过的:“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又进了一步。的话我认为可以理解成:没有信息经济,就没有现代经济。现代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经济,是全球化、全天候,以服务为主的经济,而信息经济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服务型经济。“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在信息经济中,几乎一切皆服务。

现代经济又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这也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说法或更高层次的发展。现代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经济,而创新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的深化应用。信息经济不仅只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并列的,在整个经济中占比不断提高的信息产业经济,而且,更重要的是嵌入式、渗透型、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融合的,并把他们包容在内的信息社会经济。所以,强调要向全面发展信息经济的目标前进,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

《经济》:您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早在1989年就创立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是什么契机促使您投身于我国信息经济的研究?

乌家培:1987年,国家信息中心成立时,原国家计委原主任宋平,把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到那里,去领导经济信息工作和参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我意识到这类工作最终目标是促使我国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升级。所以,要我兼研究所所长时,该所原拟名为:“信息科学与应用研究所”。我亲自向钱学森同志请教,觉得此名又大又不确切。后来,经钱老指点及领导批准,正式定名为“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这可能是我国第一个信息经济研究所。1989年,为配合该所的研究工作,我又创建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我提出,信息经济学要做互有联系的三方面研究:一是对信息的经济研究;二是对信息经济的研究;三是对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其中,对信息经济的研究,我希望成立更多的信息经济研究机构,共同探索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

《经济》:有人说,当前我国信息经济的研究跟不上信息经济形势的发展,您怎么看待?

乌家培:实践是常青的,理论总是灰色的,理论落后于实践是可以理解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就用我国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吧。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在庐山召开1996年度的学术年会上,我们就提出要研究电子商务,并认为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的主要贸易方式。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有一位老师把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现在,他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教学研究的主要引领者。但是,电子商务的实践,在我国发展得更快。从BTOB(企业对企业)、BTOC(企业对消费者)、CTOC(消费者对消费者),到PTOP(点对点)、OTO(线上线下)等花样不断翻新。甚至引致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网络金融,以及大数据的兴起,这是谁都始料未及的。目前,跨国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信息经济研究瓶颈之一。

我国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并不落后于世界。实践走在前面是好事,而研究是无止境的。

《经济》:目前,在世界信息经济研究领域内,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信息化和经济发展的量化关系始终没理清。”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工作的余鲲先生率先提出“用‘产品智商’解决信息经济核算问题”的理论。您对此理论作何评价?

乌家培:人有智商、情商。余鲲提出的“产品智商”是指产品内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含量。它反映产品的信息化程度,我是支持的。因为只研究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不够的,还要研究产品信息化。他还提出动态的“智价比”研究。这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信息化的测度和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多方面考察,有多种方法,要相互比较。这需要凝结智慧,深入研究。

《经济》:您认为政府在信息经济研究的推进、引导方面应该做什么?

乌家培:政府在这方面引导作用,确实很重要。目前,政府在信息经济研究方面:一是投入不够;二是资金利用不好,应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当然,发展信息经济研究的同时,还要依靠市场机制和动员社会力量,三方面配合起来,就有希望了。

《经济》:我国要从信息经济大国发展成信息经济强国,还需要做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