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大赛总结

大学生创业大赛总结

时间:2022-10-17 16:19:27

大学生创业大赛总结

第1篇

目前在高校独立设立创业中心,统一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做法。例如:温州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校内外资源的配置,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务;同时可以保证权、责、利相统一,避免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也便于对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二、加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在长江大学我们已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有《大学生创业基础》公选课,但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单一的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力争要在本科生阶段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经济管理概论》、《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专业对口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例如,有些农业院校专门开设有《蔬菜养殖技术》、《果树学》等专业比较强的课程,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

三、进一步做好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见附件1)精神,在高等院校每年都会开展创业训练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我们可以考虑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来牵头,承担起我校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

1.指派专门的老师负责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宣讲工作,力争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申报的人数比以往有较大的幅度的增加。

2.在项目申报期间,安排专门的时间针对全校师生对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进行讲解,安排专业人员对申报团队进行辅导。

3.组织相关人员对创业训练计划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国家项目、省级项目和校级项目的立项。

4.对即将结题的项目进行结题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择优选择一些项目作为实践项目孵化的重点,力争有1-2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积极做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工作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当前高校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赛事,“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为了进一步做好创业计划竞赛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根据竞赛具体要求,广泛宣传,确保有更多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中。

2.为提高竞赛质量和水平,我们将组织2场专题讲座。一场由市场营销专职教师讲解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一场有财务管理专职教师讲解项目的绩效评价、财务预算和报表等方面的知识。

3.在项目收集申报上来后,我们将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公开评审。评审结果将对外公布。

4.对每一个晋级的优秀项目我们将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跟踪辅导,提高项目计划书的质量。

5.后期我们将安排专业辅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统一的竞赛活动。6.在整个比赛结束之后,对整个竞赛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做好下年的工作打好基础。

五、组织做好第二届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为了进一步发掘我校学生的创业潜能,在学生中寻找一些好的创业创意思想,在2015年,我们要精心准备,策划好本次创新创业大赛,本次比赛从宣传到决赛,将历时近3个月,在第一届比赛的基础上,增设复赛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制订和比赛通知,通过QQ、微信、宣传板等多种形式让全校师生都来关注本次比赛,并踊跃参与。

2.开专题宣讲会,对整个比赛进行详细说明,布置具体的工作事项和要求。

3.收集参赛作品,组织好预赛评审,预赛评审结束后,公布进入复赛的名单。通知进入复赛的学生修改相关作品,准备进入复赛。

4.组织好复赛作品的评审,公布进入决赛的名单。进入决赛的学生修改相关作品,准备参加最后的决赛。

5.准备一个比较大的教室,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经过幻灯片讲解、评委提问、学生答辩、评委会总结等环节后,我们将立即公布比赛结果,比赛结果将在网上进行公示。

第2篇

 

关于举办“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

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重要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全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成效,搭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选拔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团队,定于2021年5月至8月举办“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省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一)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建构素质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三)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组织机构

(一)省赛由省教育厅、省委统战部、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团省委、省科协、江苏证监局等部门共同主办,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和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分别承办。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教育频道等单位参与协办。

(二)成立省赛组委会,由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担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省赛的组织实施(名单详见附件1)。省赛组委会办公室由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牵头,办公地点设在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下设秘书组、组织组、宣传组等,在省赛组委会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开展竞赛工作,规范竞赛管理,承担竞赛日常事务。

(三)成立省赛专家委员会,由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担任主任。聘请行业企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公益组织和科研院所专家担任委员,负责参赛项目的网上评审、线上路演或现场答辩等工作,指导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

(四)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赛事机构,负责本地、本校赛事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等工作。

四、省赛总体安排

第七届省赛将举办“1+3”系列活动。“1”是主体赛事,“3”是3项同期活动,包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创新创业成果展、大赛优秀项目对接巡展。

(一)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详见附件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详见附件3)、职教赛道(职教赛道单列,另行发文)和萌芽赛道(详见附件4)。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紧扣“建党百年”主题,将红色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师生用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全省最大思政课、实践课、劳育课(详见附件3)。

(三)创新创业成果展。举办“创客秀”,集中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最新成果,搭建项目路演展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投融资合作对接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创业青少年交流合作和融合共享。

(四)大赛优秀项目对接巡展。省赛决赛期间开展优秀项目展示交流和投融资洽谈对接活动,进一步推动大赛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计划,推动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具有明显投资价值的优质项目落户江苏。

五、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类型。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二)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2.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等;已在主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交营业执照、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的扫描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真实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在大赛通知发布前,已获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或在2020年及之前任意一个年度的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参赛项目,在决赛时须提供投资协议、投资款证明等佐证材料。

3.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4.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已获前两届省赛一等奖但未获全国总决赛金银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但仅限参与大赛训练营排位赛以竞争晋级国赛资格,不参加本年度省赛,原则上每校最多推荐1项;往届省赛二等奖、三等奖项目仍可报名参赛,占用学校本年度晋级省赛名额。已获往届国赛金银奖的项目,不可再报名参赛。

5.参赛人员(不含师生共创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6年3月1日之后出生)。

6.各设区市教育局(按隶属关系)、各高等学校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

(三)参赛项目数量。高教主赛道博士学位授予高校校赛报名团队总数不低于400个,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校赛报名团队总数不低于370个,独立学院校赛报名团队总数不低于340个;职业技术大学高教主赛道与职教赛道校赛报名团队总数不低于370个,省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教主赛道与职教赛道校赛报名团队总数不低于340个,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高教主赛道与职教赛道校赛报名团队总数不低于30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校赛报名数不少于高教主赛道数量要求的20%,名额单列。

六、赛程安排及评审规则

(一)报名审核(2021年4月15日至6月1日)。校级初赛参赛团队须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国赛微信公众号(“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各校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gl/login),对照参赛条件对本校学生(含毕业生)注册报名项目进行审核。赛事咨询通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微信公众号进行,参赛团队可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资料下载板块,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报名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1日。

(二)校级初赛(2021年6月上旬)。各校6月5日前完成校级初赛,推荐参加省赛的团队应有排序,须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项目晋级等操作。参与省级复赛的团队,须通过学校管理员分配的账号密码登录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平台(114.220.75.43:84/)报名提交材料。初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地各校自行决定。各地各校要正确研判本地的疫情形势,原则上采用线上路演的方式开展初赛,尽量减少线下同期活动,并做好相关疫情防控预案。

(三)省级复赛(2021年6月20日前)。参照全国决赛评审规则,在线上组织省级复赛,6月20日前完成。

(四)省级决赛(2021年7月中下旬)。省级决赛拟于7月中下旬在南京邮电大学举行,视疫情发展情况决定采用线上答辩或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项目路演。推荐部分省赛一等奖项目进入训练营,通过训练营排位赛争夺晋级国赛名额。

(五)全国总决赛(2021年10月下旬)。全国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决赛项目进行第一轮网上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行下一轮现场决赛,决出金奖、银奖、铜奖。

七、奖项设置及奖励政策

(一)奖项设置。省赛设一、二、三等奖和各类单项奖;另设院校(市县)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突出贡献奖(详见各赛道附件)。原则上每所学校网评入围省决赛的项目,高教主赛道不超过8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不超过4个。获上届国赛金奖的高校不受以上名额限制,每1个金奖奖励突破1个网评入围省决赛指标。高教主赛道每所高校获省赛一等奖项目总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萌芽赛道每所院校获省赛一等奖项目(或创新潜力奖)原则上各不超过3个。各校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省赛一等奖但超过限额的项目,原则上仍授予一等奖(名额另加),本年度不推荐晋级国赛。

(二)奖励政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中国创新创业类竞赛第一赛事,鼓励高校对在校学生获奖奖励,不低于“挑战杯”系列竞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等奖项待遇。指导教师指导项目获省决赛一等奖可以认定等同于省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二等奖,获国赛金奖可以认定等同于省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一等奖,可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主要依据,允许获得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项目相关教学研究可优先参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不占用学校推荐名额。国赛获奖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考核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纳入省品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分配的绩效评价因素,根据绩效对获奖高校进行经费奖补。

(三)跟踪服务。省赛组委会将为大赛获奖项目提供投融资对接、落地孵化等服务。协助创业企业落户地方,争取地方的扶持资金。中国建设银行为获奖项目举办“互联网+”金融产品推介/宣传沙龙,推荐“互联网+”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等类型获奖项目进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苏科贷”企业库,享受“苏科贷”的优惠融资政策;推荐现代农业类获奖项目纳入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支持名单,享受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率优惠;组织体验依托互联网思维创新的特色大数据产品“小微快贷”。

八、大赛宣传发动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校要认真做好大赛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认真组织动员团队参赛,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做好初赛组织工作。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根据情况组织师生观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题材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激励更多学生了解“双创”、投身“双创”。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校要高度重视大赛,进一步提升大赛参与度和参赛作品质量,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推进在校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九、联系方式

省赛QQ工作群为:540126993;省赛微信工作群为:第7届江苏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请各高校指定1名工作人员加入工作群,加强赛事工作沟通和交流。大赛有关事宜,可与省教育厅等相关处室和承办单位联系。联系人: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魏永军,025-83335156;职业教育处张赟,025-83335676;基础教育处张国宇,025-83335670;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张徐,025-85866281;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孙蕾,025-86176024;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李莹,025-86670709。

 

附件:1.“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名单

2.“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方案

3. 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省教育厅

2021年  月  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名单

 

主    任:葛道凯  省教育厅厅长

执行主任:王成斌  省教育厅副厅长

叶美兰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副 主 任:方未艾  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

王万军  省委网信办副主任

高  清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苏春海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顾月华  省教育厅副厅长

赵建国  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

池  宇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张宏伟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周富章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朱新华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郁冰滢  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

熊  俊  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

方胜昔  省科协技术协会副主席

刘文俊  省政府扶贫办副主任

许加林  江苏证监局一级巡视员

陈宝权  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

孙力娟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委    员:邵  进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陆岳新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许正亚  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

贺兴初  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胡建平  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徐  骏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

孙伟锋  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

孔垂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处长

李  强  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  炜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沈建华  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

郭照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

陆伟东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薛  冰  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

王承堂  扬州大学教务处处长

岳  峰  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劳家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工处处长

办 公 室:魏永军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

张国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四级调研员

李  莹  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

沈孝兵  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朱建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张  徐  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葛昕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姚山季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江一山  常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

 

附件2

“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届江苏省大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方案

 

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高教主赛道,由南京邮电大学承办。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参赛项目类型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二)“互联网+”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

(四)“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五)“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参赛项目应结合以上分类及自身项目实际,合理选择项目类型。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

二、参赛项目要求

(一)参赛项目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跨校组队的成绩列入团队负责人所在学校)。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二)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已获前两届省赛一等奖但未获全国总决赛金银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但仅限推荐参与大赛训练营排位赛以竞争晋级国赛资格,不参加本年度省赛,原则上每校最多推荐1项;往届省赛二等奖、三等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占用学校本年度晋级省赛名额。已获往届国赛金银奖的项目,不可再报名参赛。

(三)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三、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分为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一)本科生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及成员须均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专科生。

2.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二)研究生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

2.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三)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人代表在教育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初创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可以参加初创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四)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8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人代表在教育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成长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含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可以参加成长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1%(学生团队所持股权比例不得低于26%)。

(五)师生共创组。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业且教师所占权重比例大于学生(如已注册成立公司,教师持股比例大于学生)的项目参加师生共创组进行比赛。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项目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2016年3月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教育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2.参赛申报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

3.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在编教师(2021年6月1日前正式入职)。

四、参赛项目数量

(一)校级初赛参赛项目数量

各高校校级初赛需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大赛移动端报名,博士授权高校报名参加校级初赛的团队总数不低于400个,硕士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报名参赛的团队总数不低于370个,独立学院报名参赛的团队总数不低于340个。

(二)晋级省赛参赛项目数量

原则上博士授权高校每校推荐数不超过10个,硕士授权高校和其他普通本科高校每校推荐数不超过8个,独立学院每校推荐数不超过6个。职业技术大学高教主赛道与职教赛道推荐总数不超过8个,省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教主赛道与职教赛道每校推荐总数不超过6个,其他高职高专院校高教主赛道与职教赛道每校推荐总数不超过4个。晋级省赛的项目中,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师生共创组5个组别的项目比例原则上要均衡,推荐的创意组项目数量之和不得大于推荐总数的50%。

(三)晋级省赛参赛名额奖励

获上届国赛金银奖的高校按每个金奖2个,每个银奖1个奖励晋级省赛名额。校赛报名数量超过指标40%以上的增加1个晋级省赛名额,超过指标70%以上的增加2个晋级省赛名额;超过指标100%以上的增加4个晋级省赛名额;校赛报名数量未达到最低指标要求的,按照比例核减学校晋级省赛名额。

五、奖项设置

高教主赛道设一等奖70个、二等奖130个和三等奖200个左右。原则上,高教主赛道每所学校入围省决赛的项目不超过8个(获上届国赛金奖的高校可不受8个名额的限制,每1个金奖奖励突破1个网评入围省决赛指标),获省赛一等奖项目总数不超过5个。各校获省赛一等奖超过限额的项目原则上仍授予一等奖(名额另加,本年度不推荐晋级国赛)。设最佳带动就业奖、最佳创意奖、最具商业价值奖、最具人气奖各1个、高校优秀组织奖20个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获奖项目由省赛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

优秀组织奖评定根据校级初赛组织情况和省赛获奖情况等综合计算。校级初赛组织情况根据各校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及大赛移动端报名的项目总数计分。报名项目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计30分,超过规定数量的每增加5个项目增计1分,最高总计70分。省赛获奖情况根据各校团队在省赛中的获奖等次计分。获得一等奖的每个团队计10分,获得二等奖的每个团队计5分,获得三等奖的每个团队计3分。宣传发动不到位、校赛报名数量未达到最低指标要求、推荐进入省赛团队审核不严格的高校不得参评高校优秀组织奖。

六、材料提交

各高校应组织学生于6月1日前登录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平台(114.220.75.43:84/)报名,并在线提交报名表(盖章扫描成PDF格式)、商业计划书与展示视频(时长不超过一分钟,视频格式H.264 MP4,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20M。展示视频在省级决赛前不作硬性要求,根据团队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提交)等有关材料。各校应将推荐项目汇总表(见附件6)、学校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7)等有关材料发送至电子邮箱:hlwds2021@njupt.edu.cn。

大赛组委会主赛道联系人: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魏永军;

联系电话:025-83335156;

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贺超凯 张徐;

联系电话:025-85866281;

电子邮箱:hlwds2021@njupt.edu.cn;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邮编:210046。

七、其他

本附件所涉及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所有。

附件3

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省教育厅决定联合省有关部门,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春领航乡村振兴  红色筑梦创业人生

二、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重要精神,紧扣“建党百年”主题,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和淮海战役精神,将红色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贯穿“四史”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聚焦革命老区,开展公益创业,引导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政大课、实践大课、劳育大课。

三、活动内容

全省组织1000支左右的团队,以青年为主力、以红色为主题、以筑梦为主旨,线上线下融合,深入开展“红旅实践行·筑梦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努力上好集四史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红色筑梦为一体的一堂江苏金课。结合争创“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行动队”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走进江苏革命老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温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伟大实践,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主要开展十个“一”活动:举办一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省启动仪式;共上一堂万人红旅思政微课;举办一场红色青年说演讲比赛;共上一堂“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红色主题音乐课;同唱一首红歌快闪;策划一场红旅项目路演活动;举办一次“庆建党百年•红旅实践行•筑梦新时代”项目展;建设一批红旅实践教育基地;免费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推出1000门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拍摄一批红旅专题记录片,全面展示我省青年大学生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生动实践和良好精神风貌。

四、活动安排

(一)制定方案(2021年5月)。各高校要聚焦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结合革命老区等地方实际需求,制定本校2021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跟踪调研往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项目进展情况,为参与活动的本届及往届团队创造项目落地环境。活动方案要明确活动时间、地点、规模、形式、支持条件等具体内容,并于5月20日前报送大赛组委会办公室(邮箱:hlwds2021@njupt.edu.cn)。

(二)启动仪式(2021年6月)。江苏“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由省教育厅、省委统战部、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团省委、省科协、江苏证监局等部门共同主办,江苏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联盟牵头组织,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承办。江苏“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省启动仪式计划于6月中下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启动仪式将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同步组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青年点亮红色江苏”线上启动仪式,百万大学生共同吹响红色集结号,共同点燃红色信仰,共同追寻前辈足迹,重走江苏红色路线,传承红色基因,接受革命洗礼,并通过网络平台为江苏革命老区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加油点赞。全省各高校每校可推荐1-2个项目参加现场启动仪式,其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参与线上启动仪式,详细活动安排另行通知。启动仪式后,选取部分革命老区组织项目对接活动,有意向承办对接活动或大赛训练营的高校或市县可在活动计划日期一个月前向省赛组委会提出申请。

(三)活动报名(2021年6月)。各高校要积极发动、充分挖掘本校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活动,组织团队及时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进行校赛报名。参加省赛的团队须登录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平台(114.220.75.43:84/)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10日。各校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青年点亮红色江苏”线上活动,点赞数超过3万次的设区市将被自动点亮。当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专区成功提交一条建言献策后,学校所在地设区市的祝福数便会增加1,当每所学校的学生发布建言献策超过1000条时,该校就会自动点亮一颗青年创新创业之星,每点亮一颗青年创新创业之星便可多推荐一支学生团队到现场参加全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现场启动仪式。

(四)组织实施(2021年6-8月)。省教育厅负责组织省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做好需求对接、培训、宣传等工作。各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以及企业家、投资人等,以 “健康中国(江苏)小分队” “强富美高新江苏小分队”或项目团队组团等形式,走进革命老区、城乡社区等地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各校应积极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电商直播活动,充分发挥电商带货等方式在乡村振兴上的作用,开展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销售和推广活动,学习和掌握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营销新技能,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各高校要重点围绕科技、农业、环保等方面需求,结合高校大学生项目团队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就业。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师生共创、校地协同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项目长期对接,并推出一批帮扶品牌项目和帮扶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公益机构、投资机构等各方支持,通过政策倾斜、项目立项、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为活动提供保障。

(五)总结表彰(2021年8月)。各高校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成果宣传,选树优秀典型,举办优秀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省赛组委会和国赛组委会将适时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成果展。

五、“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要求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或其他赛道比赛(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单列奖项、单独设置评审指标。

(一)参赛项目要求

1.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在推进革命老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可推广性。

2.参赛项目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跨校组队的成绩列入团队负责人所在学校),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人代表在教育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4.已获前两届省赛一等奖但未获全国总决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但仅限推荐参与大赛训练营排位赛以竞争晋级国赛资格,不参加本年度省赛,原则上每校最多推荐1项;往届省赛二等奖、三等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推荐项目占用学校本年度晋级省赛名额。已获往届国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再报名参赛。

5.各有关学校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

(二)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3)师生共创的公益项目,若符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要求,可以参加该组。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2)参赛项目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师生共创的商业项目不能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可参加高教主赛道。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2)参赛项目在教育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如已注册成立机构或公司,学生须为法定代表人。

(3)师生共创的商业项目不能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可参加高教主赛道。

(三)参赛项目数量

1.“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校级初赛参赛项目数量

各高校校级初赛需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大赛移动端报名,博士授权高校报名参加“青年红色之旅”赛道校级初赛的团队总数一般不低于80个,硕士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报名参加“青年红色之旅”赛道的团队总数不低于74个,独立学院和省高水平高职院校报名参加“青年红色之旅”赛道的团队总数不低于68个,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报名参加“青年红色之旅”赛道的团队总数不低于6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校赛报名数量单列。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晋级省赛参赛项目数量

原则上博士授权高校每校推荐数不超过5个;硕士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每校推荐数不超过4个;独立学院和省高水平高职院校每校推荐数不超过3个;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每校推荐数不超过2个。推荐的公益组项目数量不得大于推荐总数的50%。

3.“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晋级省赛参赛名额奖励

获上届国赛金银奖的高校按每个金奖2个,每个银奖1个奖励晋级省赛名额。校赛报名数量超过指标50%以上的增加1个晋级省赛名额,超过指标100%以上的增加2个晋级省赛名额。校赛报名数量未达到最低指标要求的按照比例核减学校晋级省赛名额。

(四)奖项设置

(一)本赛道设一等奖30个、二等奖50个、三等奖120个左右,奖项设置及数量根据参赛队伍数量和质量适当调整。原则上,每校入围省决赛的项目不超过4个(获上届国赛金奖的高校可不受4个名额的限制,每个金奖奖励突破1个网评入围省决赛指标),每校获省赛一等奖项目不超过3个。各校获省赛一等奖超过限额的项目原则上仍授予一等奖(名额另加),但本年度不推荐晋级国赛。

(二)本赛道设“乡村振兴奖”“社区治理奖”“网络影响力奖”等单项奖,奖励对农村地区教育、科技、农业、医疗、城乡社区治理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项目。

(三)本赛道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高校优秀组织奖20个、市县优秀组织奖若干个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优秀组织奖评定根据学校层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情况、校级初赛开展情况、省赛获奖情况和电商直播活动组织情况等综合计算。校级初赛组织情况根据各校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及大赛移动端报名的项目总数计分。学校层面组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计30分(以活动总结和相关新闻报道为准,需要提前报送),承办省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计50分,“百万青年点亮红色江苏”参与点赞数每超千次计3分(可累计),每点亮一颗青年创新创业之星计20分(可累计)。项目报名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计30分,超过规定数量的每增加5个项目增计1分,最高总计70分。省赛组织获奖情况根据各校团队在省赛中的获奖等次计分。获得一等奖的每个团队计10分,获得二等奖的每个团队计5分,获得三等奖的每个团队计3分。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电商直播活动”的计10分,承办省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电商直播活动的计30分,电商直播带货销售额每增加50万元增计1分,最高总计20分。宣传发动不到位、校赛报名数量未达到最低指标要求、推荐进入省赛团队审核不严格的高校不得参评高校优秀组织奖。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高校要加强活动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联动共推的机制,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提高高校师生参与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筹资源、加强保障。各高校要主动协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公益机构、投资机构等,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为活动提供保障。

(三)强化培育,推动落地。各高校要依托省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产业联盟,拓展项目对接渠道,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强项目培育孵化;选育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项目和学生团队纳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层次递进式培养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团队和乡村振兴需求的长效对接机制,持续跟踪对接项目进展情况,切实提高协议的有效率和项目的转化率,培育一批帮扶品牌。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要加强活动宣传,通过提前谋划、集中启动、媒体传播,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省赛组委会将与江苏教育频道合作拍摄专题记录片,全面展示我省高校青年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生动实践和良好精神风貌。

(五)敢于尝试、积极创新。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与销售途径,引导、助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团队把握机会,积极创新创业。

七、材料提交

各高校应组织学生于6月1日前登录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平台(114.220.75.43:84/)报名,并在线提交报名表(盖章扫描成PDF格式)、商业计划书与展示视频(时长不超过一分钟,视频格式H.264 MP4,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20M。展示视频在省级决赛前不作硬性要求,根据团队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提交)等有关材料。各校应将推荐项目汇总表(见附件6)、学校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7)等有关材料发送至电子邮箱:hlwds2021@njupt.edu.cn。

大赛组委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及赛道联系人: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魏永军;

联系电话:025-83335156

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 贺超凯、张徐;

联系电话:85866281

电子邮箱:hlwds2021@njupt.edu.cn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邮编:210046。

八、其他

本附件所涉及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所有。

 

 

 

第3篇

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挡住第六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选手们的热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400多支队伍、2000多选手和指导教师,住满了常州的12家宾馆,年轻的大学生们给这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带来了青春朝气。

全国3D大赛2008年创办,大赛借力常州的产业优势,常州依托大赛的影响力,走出了一条“以赛促学,以赛促产”的转型新路。

依托产业的大赛

常州是一座现代装备制造城,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是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有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部件制造基地,产业基础雄厚。

常州也是一座人才聚集的城市。常州科教城现有常州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园区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平台和项目双轮驱动,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落户科教城。

谈及全国3D大赛给常州带来的变化,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总结了三个关键词:

一是产教结合。装备制造业企业汇聚的常州,一方面转型升级,一方面调“轻”调“高”,3D大赛与常州的契合点是能够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实现中国“智”造。

二是产业化。企业参与3D大赛的热情越来越高,本次大赛,全国各地参与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常州企业也身在其中。大赛还吸引了诸如北航创投这样的资本企业关注,这有利于成果盘活,为创业者提供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设计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科教城还提供了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公共服务、知识产权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是国际化。通过举办大赛,常州科教城的人才储备、创新体系建设均已见成效。常州科教城的高职院校,和40个国家的6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生在常州拿到的职业技能证书也能得到了德国的认可。

徐光辉表示,大赛自身也具有成长性,商业模式成熟,内涵越来越丰富,常州会坚持把3D大赛总决赛办下去。

大赛不仅是比赛

大赛只是一种形式,围绕大赛,还衍生出了多种形态,让常州成为名副其实的3D之都。

全国3D大赛竞赛工作组组长、3D动力技术中心主任霍有朝表示:“2013第六届全国3D大赛载梦启航8个月,全国30个赛区、879所高校的百万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全国3D大赛现场总决赛已成为创新展示风采、创业成就梦想的大舞台。”

与总决赛同期举办的还有“3D引领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交流研讨会,以及3D大赛优秀作品与3D技术产品互动体验展、3D人才专场招聘会、3D技术项目与人才产业融合对接签约等多项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6-03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基础课、专业课的开展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现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几种形式:第一,开设《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作为选修课。第二,开设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如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第三,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企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利用选修课或者是课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脱节。

课程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很多优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固定的选题和内容,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创新实践活动多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能有效促进合作交流能力。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去,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

一、增加与专业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思维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是创业的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经途径。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开发训练、课外研讨等形式,增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外投入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时间,这样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一)项目开发训练案例――以人力资源专业“开发应用程序”为例

实践活动名称:项目开发训练。

面向专业:人力资源专业。

实践活动学时:4+20。

实践活动环境:自主创新实验室 硬件:微机 软件: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极域。

项目开发任务分析

1.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对企业员工人事信息管理等操作的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按时按量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2)模块代码能正常运行。(3)提供合理的测试数据。(4)撰写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2.参与者分析。(1)参与者是已经基本掌握了VFP的操作技能:创建数据库和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表单的设计、菜单的设计等。(2)具有搜索资料的能力。(3)大部分的参与者还没有把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实例的经历,没有掌握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

实践活动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综合运用VFP中的各项功能,创建数据库、表等;正确编写代码,熟练运用SQL语句;了解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

2.思维与方法方面。学会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分析需求,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交流。

3.习惯和态度方面。提升小组合作意识。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设计任务,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4.创新创业方面。鼓励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开发模拟创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开发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掘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培养。

项目开发训练设计

1.准备阶段(1学时)。教师讲解项目开发要求及评分标准,记录分组情况,介绍网络教学平台上微视频、ppt课件等的下载方式;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分组原则,展示自身优势,自行分组;通过分组,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实施阶段(开发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建议20学时)。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需要的资料,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则查询资料,确定需求,小组讨论,分配任务,根据分工不同,分头完成子任务,遇到疑难时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独立性,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答辩阶段(3个学时)。教师点评小组提交的作品;学生则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小组的分工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交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及体会,最总提交项目开发总结报告;通过项目总结展示作品,使参与者体验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答辩时,需要提交小组作品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评价时除了关注项目成果及提交的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外,加入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评价。评分包含项目成果、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答辩表现、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评分标准如下:

1.项目成果(40分)。评分标准:操作人性化,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测试数据丰富。

2.开发总结报告(20分)。评分标准: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翔实,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合理,界面设计美观,测试结果无误。

3.答辩表现(20分)。评分标准:重点突出、阐述清楚,表现自然、准确回答问题。

4.创新性(20分)。评分标准:设计思路、方法、功能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

(二)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总结和反思

在项目开发训练中,由教师布置与专业相关的选题范畴,由学生自主选题,通过课程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选题、设计、实现、形成报告、答辩。项目开发训练,只提出了选题和评分标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微课将课堂教学延展到了课外,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时间地点也由学生自行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综合开发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完成项目。学生素质不一,也存在着有少数学生浑水摸鱼,应付了事,这需要教师完善评分细则,杜绝这类情况发生。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带动作用

教育部早在2012年2月就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建立本科生参与的各种科研项目,搭建本科生的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去。

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优势,结合“导师制”的科学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可以项目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在实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依托,将科研项目中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学科前沿介绍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

三、“以赛促建”的推动模式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多数认为不是专业课,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可以放低要求。学生缺乏竞争,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源头。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来推动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和历练,不仅可以增强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赛促建”案例――以“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为例

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汉口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主办、教务处协办“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参赛准备的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大赛的活动策划如下:

“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活动策划

为促进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同时贯彻实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我校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竞争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校的教学成果,特举办汉口学院首届“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

1.大赛内容。此次大赛分为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三个组,要求参赛者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作品。

2.参赛对象及形式。参赛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参赛形式:个人参赛,每位选手可以同时报名多项。

3.活动口号:你做我看。

4.大赛安排。

前期宣传阶段

时间:9月23日―9月30日

方式:(1)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宣传。(2)在校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初赛

时间:10月1号―12月1号

方式:在网上提交参赛作品,网上互评

决赛

时间:12月14日

方式:(1)由入围选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初赛作品进行修改指导,在决赛时进行展示比拼。(2)邀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5.作品形式及要求。(1)作品题材不限,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2)要求作品为原创,不得抄袭、套改。(3)要求形式活泼,色彩丰富,素材最好为原创性。(4)提交作品以学号命名,于12月1日前上传。

6.评分规则。(1)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2)注重创意和感染力。

7.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共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二)“以赛促建”实践总结和反思

本次大赛是在大一的上学期举办,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吻合,任课教师和大一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任课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中形成了比作品、比创新的竞争氛围,通过大赛,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阅中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网上互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实践证明,“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的方式,此次“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全体大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参与了,参与面广,对所有参赛者的创新创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规范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开放创新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和网络设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大赛提供准备场所,并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大学生计算机服务公司,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将学校的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业务外包,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计算机设备维护、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增加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来,让学生具备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6-51.

[2]王晓勇,方跃峰,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邹显春,张小莉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213-219.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6]郑莉.培养计算思维,笃行创新实践――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8):106-108.

[7]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

[8]欧小松,刘洪宇等.创新教育学[M].长沙:长沙中南工大学出版社,2001:9.

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竞赛;创新能力

0 前言

当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设计竞赛越来越受到设计教育界的重视。每年举办的国际性工业设计竞赛有10余项,如德国红点奖、IF奖、台湾光宝、国内的红星奖、红棉奖等,另外由政府、企业主办的小范围的专题设计竞赛更是不计其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借助工业设计学科竞赛,探索出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当前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一种新生的市场产物,设计竞赛传达了市场与企业的呼声,为工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国内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始将设计竞赛应用在教学环节中,但必须看到竞赛所注重的与设计教育所教授的领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获奖率,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作为主要设计课程内容,不分主次地参加设计竞赛。虽然它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亦可为学生提供毕业后的就业资本,但从设计教育的整体过程来看,它并不能完全取代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更。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设计竞赛其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系统,至今还未形成有效利用设计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与方法。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研究与分析,充分认识设计竞赛与设计教学的关系,总结出将设计竞赛应用于设计实践环节及专业课程中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1 理顺设计竞赛与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调整相应教学内容与方法

从全局的角度来讲,设计教学与设计竞赛的目的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工业设计教育提倡的是对工业设计整体的认识和系统学习,而设计竞赛只是针对某类产品或某个主题的设计结果与表现。只为盲目获取奖项,仅仅突出设计竞赛所需要的内容展开教学,偏废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势必将影响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设计竞赛与设计教学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不论设计教育还是设计竞赛它们最终的设计指向都是社会需求的考验。设计竞赛就像是设计需求的一个风向标。如果教师能够分析设计竞赛中一些隐含的市场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设立专项的研究课题,就会使设计竞赛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因而,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处理,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

2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心态合理安排设计竞赛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合适的竞赛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通常来讲,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就进入了产品设计阶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并不适合参与工业设计竞赛,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正是完成对工业设计程序初步认识和基本设计思维形成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够以工业设计语言来表述设计的想法,他们的技术基础知识和表现能力还很不完备,盲目参加竞赛会打乱设计学习的正常进程。同时低年级学生对获奖与否也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态,一个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盲目的自信和不必要的自卑,以上的各种心理表现都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完成全部的设计教育。

因而设计竞赛可以从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开始,这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较为完整的设计程序并且具备了表达设计思想的表现能力,正处在设计的深化与扩展阶段。参加设计竞赛不但可以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尽快了解市场和设计领域主导潮流,而且也便于他们了解全国范围内同场竞技的设计对手,提高创新能力力。

3 有区别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过程

工业设计竞赛总体上可分为概念类型、主题类型及实践类型三种类型。在将设计竞赛导入教学中,要对设计竞赛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筛选工作,做到“有区别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过程”。在校学生适度参加设计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参与次数过多,竞赛类别及内容不加以选择,不但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学生也容易受到设计竞赛的局限,造成实际的设计内容与设计竞赛等同的假象。因而,教师需要协助学生选择参加设计竞赛,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熟悉各种设计竞赛形式,而且要能把握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平衡点,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设计竞赛。

4 设计竞赛在我校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成果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竞赛进行综合选择,每个年级、不同的时间段,参加竞赛各有侧重。对于大二、大三年级上半学期阶段的学生,侧重参加概念及主题类型的设计竞赛,对于大三下班半学期及大四学生,则侧重参加实践类型的设计竞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每年准备参加的工业设计竞赛按照举行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最终确定当年需参加的竞赛。随后将所选设计竞赛与教学环节相对接,在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融合。对于与课程内容结合有一定距离的设计竞赛,果断进行调整。

在竞赛导入到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参赛作品及获奖作品进行汇总总结,建立工业设计竞赛资料库。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设计竞赛及竞赛获奖作品,总结相关经验及获奖规律,为学生日后参加相关竞赛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自从将工业设计竞赛导入到在日常教学中,我校成绩斐然。到2015年截至,已经连续5年获得德国红点工业设计竞赛大奖,被红点机构评为亚太十佳大学之一,在“镇海杯”、“和丰奖”以及国内多项竞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折桂。学生通过参与国际竞赛不仅取得了国际的认可,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参与国际大赛的经历让学生的设计经验与创新能力得到本质的提高,用竞赛的 “知识面”辅助课堂的 “知识点”,促进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我校已将设计竞赛引入到其他设计学科中,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曦,宋奕勤.工业设计专业竞赛辅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思路―以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吉林教育,2015,10:13.

第6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竞赛;发展趋势;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99-03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和各知名矿业大学轮流承办的“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5届,全国30多所矿业类高校数千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已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全国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推动竞赛的健康高效发展,使其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导向作用,本文在汇总分析近5年来大赛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其他相关大学生顶尖学科竞赛的有益经验,对“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并对大赛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适当的展望。

一、实践作品大赛数据统计分析

(一)参赛项目类别统计分析

大赛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基本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参赛项目类别,具体分为采矿物理模型、采矿数字模型、采矿数学模型、采矿学习模型、学生创新成果五大类。

大赛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得到行业内相关高校的广泛认同,已逐步成为全国瞩目的大型赛事。参赛作品数目、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人数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作品总数从2011的117件增加到2015年的400件,增幅241.88%,参赛学生人数增幅301.34%,达1200人,指导教师人数增幅244.44%,达310人。其中,历届比赛相关基础数据统计参见图1~图3。

从图2可以看出,过去的5届比赛中,采矿学习模型和物理模型比重最大,而数学模型和学生创新成果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与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一致的。但能够真实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创新成果方面应该予以加强,通过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大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显得异常重要。

图3反映了历届大赛不同参赛作品数目的增幅情况。可以看出,采矿数字模型的增幅最大,达到近200%,且保持持续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培养学生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建立模型已经纳入本科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日后从事专业生产实践或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参赛高校类别层次分析

大赛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各个高校广泛参与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参赛学校从最初的包括发起大赛的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在内的22所高校增加到2015年的35所,基本涵盖了全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全部高校。图4为历届大赛参赛高校分类统计一览表。

第二届大赛开始,以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赛,随后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代表的大专院校也开始参与大赛。至第五届大赛举办期间,除上述高校外,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陇东学院等相关高校亦参加比赛。考虑到各高校教学重点的差异,随着大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必要根据需要将比赛分为本科层次、大(中)专层次,以确保比赛公正。

除各高校参赛数目和层次变化外,各个院校对大赛的投入和积极性也在不断增长,各高校每年提交作品总数均在逐年增长,特别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始终位于提交作品数目最多的前五位高校行列。

以2015年为例,提交作品最多的5所高校分别为山东科技大学(48件)、中国矿业大学(40件)、黑龙江科技大学(40件)、安徽理工大学(39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6件)、新疆大学(25件)。获得二等奖以上比例最高的5所高校依次为山东科技大学(25件)、新疆大学(25件)、河南理工大学(25件)、中南大学(25件)、西安科技大学(25件)。

二、实践作品大赛发展趋势探讨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赛事,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大赛举办过程中各参赛单位的反馈意见和笔者参与新疆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的体会,得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基本构想。

(一)搭建官方网站

随着参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参赛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需求进一步增强。由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搭建“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官方网站”作为交流平台和参赛资料共享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搭建官方网站亦可以改变当前由各承办高校利用二级学院网站大赛日程、作品要求、获奖结果而产生的信息获取不及时、消息更新缓慢等弊端。

同时官方网站可以设立专门的模块化窗口,利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将历届获奖作品以附件或专题的形式呈现,以多媒体的形式将学生的创新成果公开化,不仅方便各个高校相互学习,丰富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资源,还可以为社会特别是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提供了解当代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窗口。为企业发现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成果提供一个互动平台,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一种契机。

(二)严控参赛规模

为确保各参赛高校和行业相关企业对大赛成绩的认可度,在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赛的基础上,必须严格控制参赛作品的数量,特别是各高校同一项目类别的参赛作品数目。尽管第五届实践作品大赛已经对各高校上报的参赛作品数量进行分项限制,但作品总数依然庞大。大批量的提交作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个竞赛的评审工作量,过高的获奖比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赛成绩的认可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并确保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受显著影响,建议按照行政区域将全国矿业类高校划分为西北赛区、东北赛区、东南赛区、西南赛区,由各委员单位按照赛区进行初赛的组织评审活动,并按照规定的人数比例将获奖作品推荐至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决赛。同时,决赛前将所有拟参评作品在大赛官方网站上予以公示,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等奖、一等奖的角逐。采取这一措施,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在区域协同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全程参与赛事,保证了大赛的公平公正和开放。

(三)创新参赛项目

在继续保持大赛采矿物理模型、采矿数字模型、采矿数学模型、采矿学习模型、学生创新成果五类参赛项目的基础上,为保证大赛的时效性和竞争性,建议在大赛决赛前半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各委员单位和相关矿山企业征集竞赛选题范围,在大赛开始前10天公布竞赛题目。由各参赛队员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根据作品完成的实际情况对规定时间内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奖。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大赛的竞争性和创新性,作为现有固定参赛项目的有益补充,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大赛宗旨,鼓励并支持学生以现场演示、答辩的方式参与竞赛。为保证这一举措的顺利实施,建议在分赛区初选和决赛网络初评配合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对拟评选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选手设置公开答辩的环节,实现学生―评委―指导教师的零距离接触。

(四)扩大参赛对象范围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目前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结合国内矿业类人才需求和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的参与现状,有必要将参赛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本科生、研究生。

考虑到目前大赛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和社会对矿业类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将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纳入参赛范围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大赛在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示范效应,更能够更好地体现全国性赛事应有的导向性作用。除此之外,不同学历结构的学生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教育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异,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梯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规范作品格式

为充分展示各高校参赛队伍的特色,目前对于参赛作品的格式规范未做强制性要求。致使各参赛高校提交的作品格式五花八门,甚至出现同一指导教师同一参赛类别的说明书格式3个版本的情况。随着参赛作品数目的增加大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参赛作品格式做统一化要求显得尤其重要。建议在后期大赛通知中附加大赛作品文本格式(PDF)、电子版格式(.AVI)要求,确保提交作品统一化、标准化。

(六)吸引国际学生参加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国内矿业类高校和国外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特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发起的由11所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世界知名高等院校组成的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为大赛国际化提供一种可能。

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参赛,不仅可以向国外矿业类高校充分展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成果,同时对于加强国际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的交流起到良好的平台作用,通过大学生间的竞赛,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到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差异,同时对于促进我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意义重大。

(七)鼓励矿山企业参会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全国矿业类高校轮流承办的全国性赛事,基于其非盈利性的基本属性,在过去5届竞赛过程中仅有的两家工矿企业以大赛的赞助商形式出现。为更好地掌握企业对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有必要在后续的比赛中邀请更多的矿山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参会的形式及时了解各相关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创新成果中的原创性、开发性成果,促进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通过参会的形式加强与各高校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对于推进以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起到促进作用。

(八)设置教师竞赛项目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与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同期举行,为充分利用国内矿业类领军专家集中交流的机会,建议专门设置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的教学水平竞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课(说课)比赛、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实验课程教学竞赛,改现有的大会交流为竞赛形式,既可以更好地展现国内地矿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亦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最为深入的交流,同时可以接受专家评委中肯的意见建议。

三、结论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通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特别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在采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为确保本项赛事能够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有必要采取搭建官方网站、严控参赛规模、创新参赛项目、吸引国际学生、鼓励矿山企业参会、设置教师竞赛项目等方式予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辉,张东升,管伟明,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3):83-86.

第7篇

撰写指南

一、执行总结

本创业计划的简述(包括公司、项目产品、创业团队等基本情况)。

二、项目介绍

项目的创意背景、技术(创意)的描述和前景分析。

三、市场分析

1、行业及市场概述(国内行业状况、市场容量);

2、项目的市场需求程度(分析项目市场的可接受容量、主要市场);

3、项目的目标市场(结合产品优势、企业优势,确定该产品的细分市场定位);

4、项目的市场竞争分析(从项目的技术优势、营销优势、行业的认知、团队管理优势等多方面分析与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

四、总体进度安排与发展策略

1、项目总体安排(描述项目实施计划、操作周期、阶段目标);

2、项目开发、生产策略(从利用企业优势、合理组合各种资源出发,描述对项目开发、生产、销售进行的合理策划,以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3、项目市场营销策略(制定项目产品市场的推广计划,制定项目产品销售计划,及制定计划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4、项目获利方式(其中可分析技术的先进性对获利方式的贡献程度等,分析这种获利方式是否是最佳的,及持久性)。

五、创业团队

1、核心团队:教育背景(学习及培训经历)、工作业绩;

2、创业发起人:自我评价(创新意识、开拓能力、经营理念)。

六、资金运作与财务预测

1、项目资金来源与运营计划;

2、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3、预测近3年的财务状况,列出主要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

七、风险应对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八、远景规划

未来1-5年的定位及发展规划。

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 范文

现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都很大,如何才能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成为社会性的问题。不过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将大学生的技能知识更多的培养出来是最好的办法,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到课本的知识,更要更多的了解到技能知识,有更多的创业经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创业设计大赛已引起全国大学生、新闻媒介、企业界、风险资本的密切关注,成为创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贯彻十七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举措,已在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业实践,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掀起高校新一论创业高潮。请全院同学踊跃参与,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大赛目的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创业、参与创业、实现创业,我们本着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升我院学生的创业竞争力,拟在学院内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力求通过这一平台,使同学们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同时也为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我校的和谐校园、魅力校园。

二、活动宗旨

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弘扬创业精神。

三、大赛组织

主办单位:共青团xx警安职业学院xx警安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承办单位:xx警安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

赞助单位:

四、参赛对象 xx警安职业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五、比赛时间2009年5月—2009年6月

初赛时间2009年5月中旬

复赛时间2009年5月底

决赛时间2009年6月中旬

六、参赛项目

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创业创意、产品开发、服务开发、生产经营计划等(包括工业、商业、加工业、服务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

七、参赛要求

1、参赛公司和个人模拟资金200万(可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或公司的运转资金)

2、以创业设计小组形式参赛,大赛要求参赛者以班为单位组成创业设计小组(每队最多5人)小组成员务必事先协商明确作品第一责任人,由参赛团队自愿聘请指导老师。

3、参赛者提出一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且具有一定实施可行性的产品或服务,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商业)设计计划书。同时能创造条件,吸引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注入资金,推动创业(商业)计划真正走入市场。

4、完成的创业(商业)设计计划书要求有文字版(最好有电子版)。

八、作品要求

1、核心内容: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独特详尽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现实可行的财务预算,明确的投资方式,管理队伍和公司介绍。

2、写作框架:

(1)概要:创业计划概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公司简介、公司名称、公司的结构、公司的基本运作、主要的产品/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创立公司的地区选择以及创立公司的原因等。

(2)产品与服务:在这里描述你的产品/服务,包括以下内容:产品/服务的概念、性能和特性、主要产品/服务的介绍、向消费者提供价值的途径、销售/服务的方式等。

(3)市场分析:简要叙述你的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特征,分析是否有新生市场,你将如何发展这个新生市场;你的公司在你选择的开发区域中的发展前景,这个行业的历史或历年的发展概况等。要求从实际出发,可以在图书馆或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提供相关的网站; 如:让同学们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以下列举初步提纲:市场描述、目标市场分析、目标消费群分析、可持续发展分析。)

(4)竞争分析:从产品特点、价格优势、市场份额、地区优势、营销方式、

管理手段等方面出发,该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优势,以及在竞争市场上的盈利能力。必须描述以下两点:竞争描述、竞争战略。

(5)经营策略:制定经营策略须分析:

a 、消费者的特点;

b、产品的特性;

c、企业的自身状况;

d、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

(6)经营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点:描述你所希望达到的市场份额;描述你进行销售所采取的策略,包括如何做广告等;分销渠道及合作伙伴;定价战略;市场沟通。

(7)制定生产计划 (主要针对制造业而言):生产制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产品生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等。

(8)财务分析:以列表形式分析你的原始总资产、固定资产份额、流动资金、员工工资、负债以及每月总收入、最终盈利额等。

九、赛制赛程

初赛:各参赛团队向大赛筹备委员会递交创业计划大赛作品,由专家评审团选出进入决赛的作品,并向各参赛团队反馈评审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决赛的赛前培训(参加预赛的作品上交时间截止到4月13日)。

以系为组,评出该组冠军、亚军、季军团队。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 大赛 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概述

“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总理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后,国家相继又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提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

现代教育要与互联网相融合。互联网+大赛的模式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模式下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自2015年起,即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以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大赛促项目已经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大赛与创新创业的有效融合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粗放型人才转向高素质和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转变,尤其是技能类学生是未来的设计人才,他们从事岗位的要求需要学生要加强技能素质的提升,而技能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参加各种技能训练大赛以此检验自己,并促进自己不断学习。

作者所在院校专业类竞赛主要包括2大类,分别为编程能力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编程能力竞赛主要以全国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为主。创新创业大赛主要以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和跨境电商大赛为主。这两大类的大赛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大赛命题综合性强,与平时的工程训练教学目标密切结合。

(2)大赛形式新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训练能力。

(3)以大赛为契机。促进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的措施当然市场对大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后,如何将获奖学生的成果继续推广下去,如何让得奖的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其它同学进行创新、创业是一个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如我院在2015年的2个团队获得全国跨境电商大赛三等奖的两个项目,通过项目转化的形式将项目转换为实际。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的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挑选一些基础扎实的同学,通过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和跨境电商大赛等选取一些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将技术与意识相结合,对项目进行孵化,以孵化后的项目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提升学生的能力,能力提升后通过大赛检验自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大赛与实际项目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在以往大赛的组织过程中,往往是一旦完成比赛,学生的学习就完成了,没有后续的工作相支撑。

大赛与学习是一个脱节的过程。本项目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出一种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的新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创新点:

(1)该模式将大赛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2)互联网作为媒介,新技术作为辅助,将创新创业作为实施的手段,从而最大限度的推动比赛与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融合。

(3)形成一种以大赛促进学习、学习推动创新、创新完善创业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大赛促成绩、以成绩促创新创业

(1)以大赛为契机,促进学生提升完成项目能力的措施。当今市场对大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而由于受教学体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限制,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而且企业也不愿因给学生一定的锻炼机会,因此参加大赛,提升自己的综合训练综合能力成为一条重要途径。

(2)提高学生参加大赛的积极性,营造重视培养竞赛训练综合能力氛围。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大赛的时候,由于他们对大赛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对大赛的认知比较模糊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现在的学生基本属于“90”后,受到家庭的保护和学校教育定位的限制,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身就不强,再加上现在的企业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训练机会,这样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赛,对提高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3)以大赛为导向,深化应用能力教学理念。应用能力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实践操作、理性思考与专业知识等有效结合,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赛的指导思想与应用能力的理念是吻合的,体现了“做学融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具体的应用能力训练中,我院要以大赛为导向,深化教学理念,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实践操作、理性思考与专业知识等有效结合,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大赛是检验学生对平时学习到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就是要熟练的掌握各个工程的细微部件,并且对细微部件的原理以及构成要有深刻的认识,而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以项目过程为对象,经过深入分析,从软件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总结经验,可以说通过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探索研究的气氛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这种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加强了“听课-读书-实践”环环相扣学习方法,落实了“训练-思考-交流-感悟”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贯彻“做学融合、知行统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邢楠.我国大学生创业资金筹集的难点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15.

第9篇

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龙江、

振兴哈尔滨”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

助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一批助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技能人才和哈尔滨大工匠,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发〔2017〕34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龙江”百万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竞赛助推龙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黑政办规〔2020〕15号)精神,市政府和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突出竞赛主题。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龙江、振兴哈尔滨”为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职工技能提升竞赛、技术创新竞赛和“百大项目”劳动竞赛持久开展。

(二)坚持以职工为中心。面向基层、一线职工和普通劳动者,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特别是新兴行业职工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竞赛在非公企业和农民工特别是“八大群体”中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竞赛活动中来。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促进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创新竞赛方式和载体,使竞赛活动富有新时代特色。

(四)坚持职工和企业“双赢”。紧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激励制度,着力提高职工素质,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实现“高精尖”技能人才数量、创新成果技术转化、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二、工作目标

(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提升职工参与率,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二)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整体提升。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达到75%以上,参赛职工达到40万人以上。每年选树50名“哈尔滨大工匠”,每人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两年开展一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每届开展40个职业(工种)技能比赛;每两年开展一届“名师带高徒”活动,每届培养2千对“名师高徒”,选树400对“模范师徒”。

(三)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组织职工参加技术创新竞赛,每年实现技术革新1500项,推广先进操作法300项,获得国家专利1000项,培育职工创新项目15个,认定优秀“五小”创新项目300项。每两年命名50家以上市级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四)助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聚焦省“百大项目”和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实现国有企业、“百大项目”和规上企业竞赛全覆盖。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每年甄选5个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组织开展示范性劳动竞赛。

三、任务措施

(一)围绕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开展职工劳动竞赛行动

1.突出“百大项目”建设劳动竞赛。抓好新一轮加强版“百大项目”建设,选树“百大项目”能手,以“六比一创”(比工程质量、比建设工期、比科技创新、比科学管理、比安全节约、比文明施工,创和谐团队)为主要内容开展岗位竞赛,细化实施方案,丰富和完善竞赛内容,促进项目优质高效安全推进,使劳动竞赛成为推动项目建设的重要引擎。(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

2.深化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围绕全市重大工程、产业项目,规范竞赛的组织领导、竞赛形式、活动内容、日常管理、考核评估、表彰奖励等,引导广大职工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推动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

3.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劳动竞赛。在交通、农业水利、信息网络、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职工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等活动,促进项目优质高效安全完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

(二)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展职工技能提升竞赛行动

1.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名师带高徒等活动。组织群众性、常态化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培训等活动,引导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强技能,让更多职工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

2.促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向纵深发展。重点从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选择就业人数多、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开展竞赛,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区县(市)和行业竞赛为主体、市级技能大赛与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强化技能竞赛的培训功能,做好赛前练兵、赛后交流等工作,让竞赛成为职工展示才能、交流技艺的平台和提升技能的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

3.培育选树“哈尔滨大工匠”。加强“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选树,以技能比赛为重点,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切实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技术服务为平台,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技能。积极倡导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完善选拔机制,选树一批爱岗敬业、技术超群、善于创新的“哈尔滨大工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匠品牌。(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

4.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和交流。推动企业制定职工培养计划,健全职工培训制度,监督企业将足额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含技工)、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建设职工技能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突出青年职工、农民工、转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

(三)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竞赛行动

1.打造职工创新好环境。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时时可创新、处处可创新、人人可创新”理念,立足岗位创新,解决身边技术难题;建立健全以岗位、班组(团队)、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技协等为主要载体的职工创新体系,加强成果展示、交流,促进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2.加快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联盟化发展途径,建立网络化、市场化发展新平台,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创新攻关、培育传承作用,引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提升技能、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责任单位:市总工会)

3.深入开展“五小”创新成果竞赛。聚焦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新业态,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突出岗位创新,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解决一线问题、增强创新能力,推动活动落实到基层、深入到一线,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

(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代职工安全健康需求,开展职工节能减排竞赛和“安康杯”竞赛行动

1.增强职工节能环保意识。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竞赛活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推动提升哈尔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2.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强化职业安全健康文化建设、班组安全,组织职工开展有奖报告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及时排除治理隐患。协同工会组织,加强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权益。(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应急局、市卫健委)

(五)围绕加强企业管理和优化振兴发展环境,开展班组建设竞赛和优质服务竞赛行动

1.开展班组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以建设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安全型、和谐型班组为目标,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能素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五型”班组竞赛,推动各项竞赛活动向班组延伸。(责任单位:市总工会)

2.开展优质服务劳动和技能竞赛。结合交通、邮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物业管理、电力、商贸、金融、通讯等行业特点和实际,以推动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广泛开展“树理念、强服务、塑形象、优化环境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凝聚各方面力量改善振兴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营商局)

四、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

成立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主任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黄玉生,市政府副市长栾志成担任;副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孙继先,市发改委主任、市人社局局长和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营商环境局、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分管负责人组成。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兼任,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制定劳动竞赛活动方案及评比表彰等日常事务。

(二)部门分工

1.市发改委负责提供省百大项目、市重点产业项目名单,发现推荐百大项目建设先进典型。

2.市人社局负责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晋升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专项能力)等有关政策。

3.市住建局负责组织参与制定重点工程规划,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市政公用重点工程建设。

4.市科技局负责参与协调和指导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5.市工信局负责协同推进全市规上企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规上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实现全覆盖。

6.市国资委负责所属出资企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

7.市教育局负责对竞赛活动中涌现优秀职工、农民工学历素质提升等活动。

8.市应急局、市卫健委负责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全市“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和培训。

9.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推进全市重大基础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深入开展“六比一创”劳动竞赛活动。

10.市营商环境局负责统筹推进、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协助整改影响经济发展的作风问题。

11.市工商联负责加大对非公企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宣传发动和协调指导力度,推动全市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五、政策保障

(一)建立长效机制。市竞赛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推进竞赛活动长效机制。落实竞赛获奖选手奖励和晋升职业资格、协调和指导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政策。注重分类指导,组织开展符合不同企业、行业特点的竞赛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竞赛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畅通成才通道。坚持竞赛与评优评先有机结合,畅通职工技术等级晋升通道。对竞赛中产生的先进个人,结合工匠、劳模评选,加大跟踪培养力度。对“哈尔滨大工匠”符合“技术能手”申报条件的可优先申报,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三)强化激励措施。要严格按照《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哈发〔2019〕1号),完善竞赛的组织、效能评估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竞赛实效和产业工人参赛率、受益率。要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总工办发〔2017〕32号)等有关规定,推动制定和完善竞赛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竞赛激励机制。

(四)确保活动经费。加大竞赛资金投入,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单位,要根据实际列支相应竞赛活动经费,为竞赛深入开展提供保障。竞赛活动经费筹集以工会为主,必要时本级财政也可拨付。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并严格使用管理劳动竞赛资金。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10篇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Altium、ARM、ST和国信蓝点公司等知名企业支持的“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和“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3月21日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

今年新增加了“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两个大赛将本着“立足行业、突出实践、广泛参与、促进就业”的宗旨,为行业提供公正、科学的全国性人才选拔和培养平台,促进学校电子信息和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与首届电子大赛相比.本次大赛的比赛科目和参赛对象均有所扩大。大赛包括“‘天华杯’嵌入式设计与开发(专业组)”、“‘天华杯’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大学组)”、“‘天华杯’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大学组)”、“‘众友杯’电子设计与制作(大学组)”和“‘众友杯’电子组装与调试(职业院校组)”。

“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包括两个比赛项目,即“JAVA软件开发”和“c语言程序设计”,两个项目均分为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

本届大赛将于3―4月开始组织报名,5―6月将在各省进行预赛;9月将在上海和武汉举行电子大赛总决赛.8月将在北京举行软件大赛总决赛。

跨入国际大赛行列 创产学研结合典范

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开锣

日前,来自全球的近180支参赛队伍代表在上海交通大学汇聚一堂,标志着“2010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正式拉开帷幕。

据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徐国治介绍,本次竞赛将采用英特尔公司提供的最新凌动处理器嵌入式开发平台,其低功耗特性将有助于更多贴近实际生活的创新作品的诞生。英特尔中国董事总经理戈峻表示,通过大赛这个栽体,希望让更多的同学在第一时间接触和了解到前沿科技,也希望这块集便携式可扩展等各方面优势的操作平台,能完美呈现参赛选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作为本次竞赛独家合作媒体,开辟了全新的网络宣传平台,将全程动态地跟踪报道本次竞赛。

Altium大手笔协办“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

第11篇

工作总结对于我们一个阶段的工作整合帮助非常大,通过工作总结,我们能够对工作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团委工作总结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团委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一20__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在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引领、养成教育、成长服务、就业指导四大工作为核心,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为目标,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努力创建我院学生工作品牌,促进我院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推动创先争优工作的开展

(一)抓好团组织建设,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

1、开展“我的团日,我做主”自主团日活动

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院团委在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组织各个团支部开展了“我的团日,我做主”自主团日活动。各团支部积极响应,分别组织了“青春迎世博”、“我的青春,我做主”、“弘扬五四精神,展现青春风采”、“放飞梦想,青春飞扬”、“拥抱阳光,放飞梦想”、“忠魂铸蓝天,英名留人间”、“全体总动员,感受一家亲”等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我院的团日活动参与面广、操作规范、思想教育效果好,多次受到学校团委的表扬,2个支部的团日活动被评为校级精品。为推展活动效果,学院进行了团日活动的检查评比,10个团支部被评为院级精品团日活动奖,8各团支部被评为优秀团日活动奖。通过组织团日活动,同学们增强了团员意识,提高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锻炼了写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扎实开展团校培训,认真组织推优工作

2010年,学院团委在4月份和10月份分别举办了第48、49两期团校培训,共有341名同学参加了培训。为增强团校培训的实效性,学院团委丰富团课培训内容,严抓考风考纪。实现了“了解入党程序,理解党章内容,激发对党感情,明确努力方向”的培训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推优”质量,学院团委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严格执行推优程序。在推优条件的掌握方面,注重实际表现。要求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基础上,首先从获得校、院级“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三好学生”、“优秀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或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者中选拔推优对象,对于表现特别优秀者优先推荐。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同学在实践中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今年,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194人。

3、严谨细致地做好日常的组织工作

团关系接转、团员统计、团费收缴、团内推优、评优等工作虽然繁琐,但都不能出任何纰漏,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入党以及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今年使用了新的团内统计软件,需要将每个团员的信息、团支部信息逐一输入,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我院未出任何纰漏,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完整的团支部沟通网络,如QQ群、校讯通等,实行院团委、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三级管理体制,做到了信息畅通、职责分明。

(二)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同学们以实际行动争先创优

1、做好新生入学工作

学院团委开展了《入党的程序和要求》专题教育讲座,邀请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各新生团支部举办了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良好生活习惯教育、学分制宣传等为主题的班会。组织了专业思想教育讲座、师生见面会,请专业课老师给新生介绍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院团委针对学生人数多、教室资源紧张、东西区办学的特点,精心制作了30分钟的教育视频并分班播放,以视频的形式向新生展示了河北师大的百年光辉历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等内容,在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习惯养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和谐班集体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入学教育,广大新生增强了爱校、爱院情感,明确了奋斗目标,激发了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现有会员1300多人,本着“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完善自我,弘扬新风”的服务宗旨,“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原则,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捐助患病毕业生,在西校区以及石刻园、西清公园、裕西公园开展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关注消防,共享平安”消防知识宣传,观看励志影片,太平河公园大扫除,在长安托老院开展给老人献爱心,服务14路公交,向赵县“希望之家”捐款捐物,“感恩节”宣传,“母恩难忘,父爱永存”系列活动,“快乐运动,激情亚运”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我志愿,我快乐”演讲比赛,在火车站开展低碳宣传并服务旅客等系列活动,校园网、《燕赵都市报》多次报道我院志愿服务的事迹。同学们在活动中争先创优,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举办“中华魂”征文活动

在学校关工委组织的“祖国在我心中”活动中,我院200多名学生递交了“中华魂”征文,有18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通过搜集资料、撰写文稿,同学们锻炼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了立志成才报国的决心。

二、发挥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团委从文体活动的开展、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着手,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同学们提高综合素质搭建起广阔舞台。锻炼了学生能力,丰富了校园生活。

一年来,学院团委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开展了以提高学生文艺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顶岗支教从教技能比赛、大学生辩论赛、“激扬青春,放飞理想”配乐诗朗诵比赛等。认真有序地组织同学们参加校运会,热情为运动员服务,在校运会上我院学生取得男子团体第五名。

河北师大第26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包含了文化、文艺、科技、体育等赛事40项赛事。我院团委克服分区办学、场地紧张等困难,举办了十多项预赛,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并承办了全校的从教技能大赛。在座右铭大赛中,张欢荣获一等奖;在从教才艺大赛中李全红获得一等奖;在“我爱家乡”家乡文化展示大赛中迟璐璐获得二等奖;在模拟联合国大会赛中,我院代表对获得二等奖;在“新师大 新起点”师德建设演讲大赛中,于思颖荣获二等奖等。在整个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全院共有35名同学获奖。

在全校顶岗支教技能比赛中,我院承办了书法比赛东区半决赛,举办了班主任技能大赛、板书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教育理论知识竞赛、师风师德演讲大赛、书法大赛、说课比赛、新课导言大赛等8项内容的预赛。通过参加和观看比赛,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高度重视文明宿舍建设工作,积极创建我院宿舍管理品牌

宿舍是学生思想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文明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锻炼、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主要阵地。学生宿舍已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为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学院团委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1、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和指导,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举办“宿舍文化评比”活动。为促进我院文明宿舍建设再上新台阶,彰显我院创建文明宿舍成果,今年下半年,举办了“宿舍文化评比”活动。全院近200个宿舍参加了评比,采取了东西区学生互评、学工队伍检查等形式,通过一个学期的检查,评出了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并分别给予150元、100元、50元的物质奖励。3、举办宿舍文艺比赛。今年4月份,学院举办了以宿舍为单位的“宿舍是我家”宿舍文艺比赛,通过宿舍成员集体才艺展示,提高宿舍成员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团结和谐的宿舍风气。4、发挥学生会生活部的作用,坚持每周检查全院宿舍卫生,并将打分结果每月进行汇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宿舍呈现出“团结向上、安全文明、卫生整洁、和谐愉快”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和指导工作

积极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举办了多场报告会。今年,学校团委将全校创业计划大赛的立项审核与指导任务布置给了我院团委,院团委多次对申报项目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和培训,逐个审核申报的项目,从全校200多件申报中挑选出20件,并不分昼夜地认真指导和修改。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我校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比赛中获得2个铜奖,挑战杯”2010年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了2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我院付玲玲、郭芬荣等同学的作品《平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得河北省三等奖。在挑战杯”2010年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高职院校创新大赛中,我院刘晓明同学的作品《一种拆装方便的内胎》获得一等奖,付玲玲、郭芬荣同学的作品《无线智能语音短信报警器》获得二等奖。院团委书记杨景振被评为“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在今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工作中,院团委根据学校的文件精神,下发了学院立项具体要求,并严把质量关,逐一指导学生申报。目前,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学院领导重视、教务部门与团委共同组织、专业老师积极指导的良好局面。

五、发挥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010年暑期,我院团委深入贯彻学校《关于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积极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组建了41支社会实践团队,分别赴衡水、邢台、保定、北京、沧州、张家口、石家庄、邯郸、廊坊等地开展了以“就业见习”、“教育帮扶”、“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企业,深入农村,迈入学校,用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在实践中苦练技能、在奉献中播撒爱心”的壮丽篇章,以实际行动创先争优,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1支代表队获得校级社会实践先进团队,2支代表队获得校级优秀同乡学生实践队,42名同学获得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郭淑华、杨景振等老师获得“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我院被评为“校级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六、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学院团委负责学院的就业工作,通过举办了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开展毕业生就业相关调查、卓有成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措施,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平台、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每月的就业统计上报、信息统计等工作。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我院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七、积极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认真细致地完成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

今年暑期,学院领导将基地培训学员的学习总结选编、优秀结业论文选编工作交给了院团委,接到任务后,院团委从标点符号、框架结构等方面逐篇修改,经过近一个暑期的工作,按时完成了任务。为配合学院做好今年12月份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成果展,学院团委夜以继日地搜集资料、撰写内容、联系设计公司、指导设计公司排版等,并受学院委托代表基地前往天津准备。冒着严寒在天津展馆安装展厅,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做到了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最终完成了任务。

学院团委今年负责了就业、辅导员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对应的上级部门为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但是,通过废寝忘食的工作,圆满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新生报到和入学教育、毕业生资源数据库的报送、评奖评优、贫困生评定、星级班级体的评比、2016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创新业创周活动等工作。

一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需要锻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急需建立,随着逐步搬往新校区,团委的管理体制的也面临改革。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全院师生团结一心,同心同德,职业技术学院团的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学生团委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二院团委作为一个团体,我身在其中,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管是部门内部或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让我懂得一座大厦不可能只由一根柱子建成,而一个优秀的团体不可能靠单方面的努力去完成各项任务的。所以在工作中,我学会了与别人进行合作,相互配合的去完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再则,作为外联部的一员,让我也深深的明白对外联系和对内协调的重要性。所以前段时间我们院团委举办的一系列活动,让我从最初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努力的为院团委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不仅学习到更好的工作经验,也充实了自己在课余的生活,达到双赢的效果,使我收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之前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增强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对外活动为我们部门以后的对外工作增加了良好的经验。也使我们部门能够更有信心和能力去主动的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在这过程中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新成立部门的一些欠缺之处,但我相信,大家塌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弥补了经验上不足的缺点。

在院团委工作,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部门自己的活动,还是整个院团委安排和组织的。在“纪念一二·九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我一点点的学习着,也一点点的进步着,虽然处事的经验还不是那么的丰富,考虑事情的方面也不是那么的周全,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后的工作我肯定会更加的充满信心。我也会怀着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和精神一直努力着。

我想,作为院团委成员都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善于协调配合。就以我们外联部来说吧。我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我们外联部的凝聚力,提高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在部内组织一些活动,也可以和其他部门一起搞活动,还可以到外边聚会。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还应该经常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另外,作为干事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学院活动的全貌,以便让我们能够具有学院荣誉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整体意识。

大学生团委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三一年以来,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和校团委指导下,我院团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坚持以_理论和“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大精神,做好党员推优工作,共推荐421名团员上党校, 89名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学院团委秉承“五四”精神,以满腔的热情和稳健的步伐,开创了我院共青团建设的新局面。

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提高团委工作效率。团委依托现代通讯手段,继续推进团委qq群和团委博客的建设。截至目前为止,我院团委博客总访问量超过12万人次,文章694篇,图片1012余张。同时,我们还在团委博客开创工作日历板块,使工作开展起来更具条理性。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大大加强了团委组织内部交流,增加了团委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增强团员组织意识,夯实团委组织基础。为增强我院团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做好阶梯式学生干部培养计划,确保团委、年级委员会、各个班级干部的数量及质量,学院团委坚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此外,我们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干部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干部培训。学院团委为确保团员青年思想的先进性、紧跟时展脉搏,组织广大团员青年通过视频、资料,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在2010年全国“两会”闭幕之际,学院团委还召开研讨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给与会同学,激发了同学们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团中央十六大召开以后,学院团委组织开展召开了一次深入学习团中央十六大会议精神的交流会。藉由校团委“迎五四、树新风、我与桂电共奋进”主题团日创意策划活动的契机,我院团委面向全院开展了“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第二届主题团日创意策划及推广活动”,此次活动培养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团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很好的激发了基础支部的活力。

狠抓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 着眼基础文明。根据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逃课、迟到、不文明就餐、不文明乘车等情况,我院团委分别就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反面宣传并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措施,积极开展“雷锋网”失物招领、“13路公交文明共建”、单车乱停乱放整治等公益性服务活动;开展了“三月雷锋活动月”,“生活温馨小贴士”等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广大同学对于一些基础文明的细节更加关注,养成了更好的自觉性和更强的自律意识。

着力提高学生四种能力建设,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学院团委围绕学生四种能力建设,以“建立一批基地,做强两大项目,冲击三大全国赛事,参与四大行业赛,完善培养制度,建设学院品牌”为工作理念,依托学院“飞思卡尔”智能车训练中心,学院创新人才示范区,通过学生科技赛事,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学生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科技赛事奖。

开阔视野,丰富文体生活。我团委先后举办了新生杯辩论赛、飙歌大赛、“青春 绽放”年度表彰大会等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深刻。另外,在校“宿舍文化活动月”中,我院的16#525宿舍获校“校优秀宿舍”的荣誉称号。在校团委主办的校舞蹈大赛上,我院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夺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在校第三届十大歌手比赛中, 我院史哲同学获得二等奖。顽强拼搏,体育诠释激情。在 “五四杯”排球赛,我院男队又一次顺利卫冕,最终实现了排球赛的七连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第三届田径运动会上,由我院承办的开幕式取得圆满成功后,我院田径运动队又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及最佳组织奖的好成绩。

以学促建,创新载体。针对同学们学习生活中在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团委组织开展“助班的奋斗”学风建设活动。组织各个年级的助理班主任对同学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奋斗经历进行疏导和建议。活动采用平面宣传,小册子宣传和网络媒体宣传等各种手段,帮助一些在困惑中的同学找到了方向;为了让大学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团委出版了《计算机与控制学院2010新生入学指南手册》;组织了“缤纷学习节”活动,整合学院各个社团及学生组织资源,有针对地开展了多项活动,促进了我院学风科技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

心系祖国,共建和谐。2016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学院团委引领广大青年团员,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3.14事件后,学院团委组织学生看清真事实真相,理性表达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在5.12地震后,学院一方面多渠道的保障同学们了解到灾区人民的生活情况,主动为灾区捐款;另一方面针对灾后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院组织学生支部学生和灾区中小学生保持书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困难,勇敢面对现实。

一年以来,在团委和全员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组织建设、学风科技、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院学生会也荣获本年度“优秀学生会”称号,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坚信三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第12篇

获得出色成绩的原因

江西广告教育的规模效应。由于江西有20所高校开设广告专业,广告专业在校学生有5000余人,有较好的报送参赛作品的数赞和质量基础。从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获奖情况来看。江西高校90%以上的获奖作品来自20所开设了广告专业的高校。从两届广告大赛的参赛情况来看,江西赛区参赛高校、参赛队数、参赛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政策激励和有效的组织。江西省教育厅成立了由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担任组委会主任的江西省赛区组委会,副主任及委员由省教育厅高教处以及有关高校组委会负责人、业界知名专家、高校从事广告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江西省教育厅为广告大赛设立了指导教师奖。最有吸引力的政策是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或省一等奖的,其指导教师可享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的待遇。获得省教学成果奖在江西高校是很高的荣誉,也是教师评定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政策的激励机制使得各高校的广告专业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赛,对学生参赛进行积极动员和悉心指导。

通过大赛搭建江西广告实践教学大平台。江西省赛区组委会为了提高参赛水平,在参赛期间定期召开全省大赛情况通报会,在通报会上组委会通报各校大赛开展情况,解答大赛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教师代表介绍本校参赛经验,同时邀请业界和学界专家对各校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这项活动搭建了江西高校广告教师进行大赛指导工作沟通交流的平台,并且获得了向业界和学界专家学习的机会,不但提高了江西广告教师指导大赛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们教学实践的水平。

两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结束后,江西都组织了隆重的颁奖活动,在表彰先进单位、优秀指导教师和获奖学生的同时,还举办了获奖作品的评讲活动,请指导教师讲解获奖作品的创意思路、作品制作的过程及作品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这项活动以大赛为教学内容,把全省各高校的优秀广告作品放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让全省高校的广告教学骨干和获奖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学习别人的作品,是一种效果极佳的教学交流方式。

把大赛作为教学、实训和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把广告大赛的主题内容植入专业课程。很多高校广告学专业还把大赛的十一个选题作为授课内容,涉及广告策划与创意、平面广告设计、广告案例分析、广告媒体分析等课程,安排老师逐个分析大赛各选题的市场情况、目标消费者情况,并组织课堂讨论。现场创意。往往是一节课下来,就有几个非常精彩的创意诞生。(2)通过大赛延伸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形成广告教学的第二课堂。要完成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6个类别作品,必须搜集二手资料、通过调查获取一手资料、策划创意、设计、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学生是无法单独完成的,单靠课堂教学也无法完成,必须通过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整合广告学专业、设计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力量,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完成。以广告大赛为龙头,通过第一课堂的延伸,形成多学科专业学生组成的第二课堂,完成广告大赛作品。参赛学生根据不同的大赛主题,组成了项目小组,这些项目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特长,在课后或负责搜集资料、或负责设计、或负责后期制作、或负责配音,分工明晰,提高了参赛效率,加强了团队精神。通过广告大赛,不仅提高了广告专业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赛学生的态度和大赛效果评估

为了了解江西高校学生对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态度和大赛推动广告实践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参赛的江西高校部分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参与了广告大赛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共计107名,其中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58名,大四学生39名。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课后完成他们的大赛作品的。其中有66.4%的学生选择了“团队合作”这种形式来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这说明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具体情况如下:

从学生了解此次大赛的途径来看,各高校组织广告大赛的积极性很高。有94.4%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组织活动知道这次活动的,有2.8%的学生是通过网络知道的。还有2.8%的学生是通过朋友介绍知道的。虽然学生知道大赛的途径非常单一,主要是通过各高校老师组织大赛活动知道大赛的,但这说明江西各高校组织该项赛事是积极的。

学生参加此次广告大赛的原因相对集中,具有比较大的功利性。具体情况如

江西是一个广告业相对落后的省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江西高校在广告学专业的办学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难,在这些困难中除了师资、设备等外,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本地缺乏优秀广告企业,理想实习基地匮乏。实践教学困难。江西高校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广告大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调查数据显示,有48.3%的参赛学生的参赛目的是“想找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学生参加此次大赛的形式也比较单一,集中在平面、策划两个方面,广播广告和影视广告数量不多,而网络广告所占的份额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广告。

通过参加本次广告大赛,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有40.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广告创意能力,有30.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广告策划能力。有24.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广告设计能力,有5.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电视广告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能力。

有28.5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团队作战的能力,有2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沟通能力。有27.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协调能力,有30.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创新能力。通过大赛,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有所收获。44%的学生认为大赛充实了自己的大学生活,30.7%的学生认为比较全面地提高了专业水平,16.5%的学生认为加深了同学友谊,8.8%的学生认为增进了师生感情。

与此同时。在参赛的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有36.50%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面不够宽,有35.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深度不够,有19.4%的学生缺乏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了解,有

9%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其他如经验、创意能力等方面的欠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对于学生是一次比较好的实战锻炼机会,参赛学生在大赛中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也收获了同学的友谊、加深了师生感情。同时他们通过大赛也发现了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为日后进一步提高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对于教学来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是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和总结教学经验的途径之一。

“获奖总数第二”背后量与质的反思

获得等级奖不多说明江西广告教育有待质的飞跃。从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统计资料看,江西赛区虽然获得了获奖总数第二的好成绩。但获得的一等奖只有两项,落后于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广东和北京。排第7位。二等奖也只有两项,落后于上海、江苏、湖北、北京、辽宁、广东、内蒙古、浙江、天津、吉林和山西,排11位。这种比赛结果说明了江西高校广告教育虽然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还有待质的飞跃。江西高校应该对比赛结果有清醒的认识。

获奖类别不平衡的隐患。从比赛作品的类别来看,江西赛区在平面广告和广播广告这两个传统项目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广告策划和网络广告作品上显示出相对弱势。(1)广告策划比赛成绩不佳影响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江西高校学生在广告策划类获奖作品中没有一等奖和二等奖,只有1个三等奖和6个优秀奖。这是值得江西广告高等教育反思的地方,策划能力的不足将会使广告学专业学生失去核心竞争力,为日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隐患。(2)网络广告备受冷落将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传播环境的变化脱轨。只有1.8%的广告专业学生愿意选择网络广告作品参赛,反映了江西高校网络广告教学的薄弱。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106亿元,以75.3%的增幅发展的中国网络广告在江西高校的广告专业里只有极少数学生感兴趣,这种状况说明了江西广告教育滞后于传播环境的变化。

大赛赛制和利益驱动的弊端。(1)未参与创作的学生的“搭车”现象影响大赛的权威性。由于江西高校广告专业的学生没有名校或名牌专业的光环,所以很多学生想通过大赛来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在参赛学生中有25.3%的人是“想获大奖,以备日后找工作时用”。广告大赛的小组参赛方式规定一件作品可以由3个或5个学生组成,这就使有些没做作品但人缘好的学生在不满名额的小组搭名字,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降低了大赛的权威性。(2)指导教师的“越俎代庖”影响了大赛的严肃性。为了提高教师指导大赛的积极性,不仅教育厅有奖励方式,各高校也有奖励方式,既有精神的奖励也有物质的奖励,重奖之下,难免有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由于大赛作品是在没有大赛组委会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导致有些教师过度干扰学生的创作,把自己的创意强加给学生,在指导中导致师生矛盾,也使得个别学生的作品存在不真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