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16:4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规划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经济的理论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早期形成,新经济的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生产的要素,它可对投资的收益进行提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行提高,可提升学生个人的竞争力、促进学校健康长期的发展、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而且可对社会的繁荣稳定进行维护。可是,由于我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教育时间很短,大学生在对职业进行规划的时候,普遍存在规划意识很淡薄,对职业的目标很是模糊,对社会实践方向也是很不清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能力的相对提升。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含义
知识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可促进人和大自然协调、持续的进行发展,指导的思想就是高效、合理、综合及科学的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并且去开发还没有利用的资源去取代已经快要消耗干净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为主的是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的也就是智力、知识等这些无形的资产投入。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条件下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增长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世界大市场。作为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作用慢慢的在知识经济里增强。
职业规划即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人与组织进行结合,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客观的条件予以测定、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最佳职业的奋斗目标进行确定,并且为了对这一目标进行实现而做出的妥当安排。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因素和自我的评估,对职业生涯及职业理想预期进行结合,在学校的帮助下对大学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进行规划,对就业的竞争力及综合的素质进行提高,为以后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角度来说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不断迅猛的发展进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下,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需要知识结构非常合理的人才,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对自己职业规划一定要做好并付诸实施。可是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的时候普遍存在下面几个问题:①职业规划的意识非常淡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想要进入大型的公司,可是对这个公司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用人的制度及发展的前景并不是多了解,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未来自己第一份工作想要要干什么,在什么样的平台上起步,未来职业规划概念非常模糊,有时候根本就是没有目标;还有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学就是上学,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的事情,现在一切都是空谈也为时太早,他们往往忽略了现在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密切相关联的,职业的规划可以对学习的规划进行指导,学生规划的成败将影响着职业的规划生涯。现在学生主体意识是很模糊的,缺乏主动性并且依赖性特别强,有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过于理想化及完美化,不能与现实相结合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从学校的角度去看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这种教育模式起步是非常晚的,在象牙塔似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很难与社会相结合,与社会严重的脱节,教育的过程中,根本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及实践的经验,学生很被动的进入社会,迷茫而没有头绪,怎么就业也不知道,容易造成悲观和茫然心理。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要高度的重视起来,学校有时虽设立相应的辅导机构,可是并不系统而且范围也是很窄,和社会联系不好,主要针对的也是快要毕业的学生,可以说是临阵磨枪,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而且高校对职业规划的课程也是很单一,内容也是非常简单,而且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很低,欠缺专业及稳定性等,这些都造成学生职业规划的难度。
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对策进行分析
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应该不断的对职业规划的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对职业规划的辅导水平进行提升,学校要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理念进行增强,对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行培养,对职业的咨询及测评工作进行强化,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增强,也要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会遇到的各种环境状况认知的能力。
结语
本文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职业规划的含义,指出了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简单的指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能增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行动起来,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司单,王萍,钟黎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2).
[2]马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2011,(5):85-86.
[3]潘萧羽.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其就业适应[J].知识经济,2012,(17):168-16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途径;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200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选修、必修课。国家的强制性政策无疑对大学生生涯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更多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于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挖掘学生的人生体验来激发和引导他们的生活理想,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目标,以参与、分享、共享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讲课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讲授法,而是在原有讲授法的基础上,辅以向学生提问和学生作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鼓励每个同学向老师提问,即使是重复地提问同一个问题也是可以的。在讲课法中,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讲课时要生动活泼,切忌念讲稿,或照着课件讲授,为了使讲课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把讲课法与参与性教学的其它方法结合运用。
(二)案例法。案例可以用来向学生示范在大学期间怎样应用学到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以及大学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可来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本、网络,可来自知名校友、在校学生,也可来自课堂,对于案例的描述需要学生检验和了解情况,并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由个人或由小组代表针对问题发言,全班讨论或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确定解决办法,用短暂的时间总结从案例中学到的要点,引发学生思考。
(三)讨论法。讨论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知识、思想和观点。采用讨论法时,关键在于确定讨论题目。教师在首次上课时应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从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获得的经验人手,结合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事先确定好讨论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两两讨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要及时指出,确保讨论的效果。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堂中涉及问题已经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且能够通畅的互相交流经验,最好采用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置成情境,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特定角色,目的是让学生演练如何面对职场。比如模拟面试,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设定的面试情境完成任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主考官和应聘者可互换角色,让学生通过参与体会面试,通过训练逐步克服求职者自卑、胆怯、焦虑、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纠正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诸如仪表、礼节、姿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形式,它为学生创造了模拟的环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进行价值观、兴趣、性格以及能力等心理自我的探索,在快乐体验的同时,感受决策的过程和由此带来的结果。在游戏法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全程指导和凝练总结,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掌控现场的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从高校角度来讲,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一)实时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市场的推进,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校——院(系)”为主干的两级就业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树立紧迫意识,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为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健全咨询辅导机制。职业认知咨询辅导的特点是咨询教师利用专业知识,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的职业领域;另外,团队咨询、组织座谈会等方式讨论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问题也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确立正确人生职业规划方向。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辅导员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的执行者。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生力军。
(四)社团实践参与。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流集体,活动形式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参与者的职业发展导向。所以建立具有深远意义和长久活力的社团活动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7-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2]。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实现就业并有好的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期间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良好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加压,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11年增长到660万,增加了448万,增幅达211.1%,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3]。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持续大幅下滑,从2003年的81%降至2009年的55%,降幅达26%,超过全国平均数18%,直到2010年才有所回升,上涨到71.2%,与全国平均数76.6%[4]相比还有5.4%的差距。调查还显示,有48%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接近54%;4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把第一份工作仅仅是当做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3.5%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仅有21.3%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这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如意工作更难的现象,使在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中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进而对当地中学的就学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表明当前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成熟。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点,职业目标模糊
首先是受以前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大学生“包分配”等就业模式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停留在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了,将“上了大学就可以享福”作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主要教育内容。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不知道进入大学还要努力学习,更不知道要在大学期间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为其今后就业难埋下伏笔;其次是由于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按家长意愿填报高考志愿,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据调查,有25.6%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导致所学非所用;第三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上普及广,但深度普及不够。这就直接造成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将来的职业目标也很模糊,而当他们真正遇到这方面的困惑时,自然在学校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二)职业指导者比例失调专业化不足,教育内容空洞
一是职业指导师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目前中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以在高校职业咨询开展得较好的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十,其中包括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六,而在香港和国外,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二是学校指导理念不清晰,仅满足于提高就业率。很多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念不清晰,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工作相混淆,仅仅是迫于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才在对毕业班进行就业指导时,顺带一些职业规划知识的指导。三是许多高校专业职业规划师稀缺,职业规划教育大多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来完成,而这些指导者本人基本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及早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四是职业规划教育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内容也空洞无物,使得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职业规划指导投入不足,全程指导困难大
首先,虽然各高校都已普遍设置了就业创业指导机构,但在就业创业指导的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较少,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不能保证职业指导的有效开展。同时,在职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5]。其次,高校在高年级学生中才开设职业生涯课,内容大多偏重于就业指导。据调查,有41.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有41.5%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有5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职业指导时没有开展创业教育。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策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立目标、实施策略、评估修正五个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目标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征。
(一)目标性。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体追寻良好的职业归宿,必须事先就有规划,根据职业环境、个体素质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目标划分。职业是个体人生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慎重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选择职业只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须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设计职业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一步。
(二)个性化。个性化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特征的了解与认知。针对不同的职业性质,找到适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根据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表明,约70%的学生认为职业个性化对个人性格、能力、兴趣、等要求比较重要。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个理想的职业生涯应是最符合自身个性、最能发挥自身潜力的职业生涯。当然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需要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找到最佳的职业生涯定位。
(三)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多次才能完成。它会随着客观环境、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马斯洛需求曲线表明,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及以后工作的一个计划。现今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北京大学新生报到第一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则把生涯规划纳入思想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大学生的必读课程。
目前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的调查表明,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对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立足自身实际,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哪些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社会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大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上到学校、下到学生都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种课程不感兴趣,更谈不上重视。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比较茫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大学生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做业务员,或者考取各种证书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都没考虑其对自己将来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大学生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率高低是各学校办学是否成功、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标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重视就业率的高低,缺少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大学生出现频频跳槽的现象,影响大学生人才质量。
(三)缺少专业的职业生涯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现今各高校所缺乏的。
四、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个性、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来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目标,指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把个人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性,帮助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建设社会。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员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与社会需要,制定自己在校期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进行具体、详细而全面的规划,并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职业规划活动,使职业指导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设计中,班主任可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专业课教师把专业特点与能力和职业岗位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等。
(三)倡导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倡导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挖掘大学生潜在的能力,逐渐培养其职业人的心态,使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形成符合社会和利于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并渗透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把职业道德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入学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DING Zhen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in the school of problems from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eaching staff, four aspect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propos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entranc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民办高等学校,他们承担着近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不明、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活动单一、学校和学生认识度不够、咨询系统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1 教学方式
1.1 新生入学教育
在军训之后可设立“新生入学教育周”,是为了让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了解本专业、认识新同学和老师的一周。新生入学教育是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使其了解今后的就业前景,引导其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好机会。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憧憬,这时培养其职业规划意识,事半功倍。入学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找高年级的学生代表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以讲座的形式,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介绍今后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成果展等。
1.2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
学生想了解所学专业,也在努力适应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有着对新环境和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困惑。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可使用专业的测评软件和六岛游戏等非正式评估手段,指引学生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自我探索;可通过职业探索,了解今后可能的职业和要求;学习正确决策和调整决策的方法,做出初步决策,进行任务分解,来逐步完成对最终决策的实现。①老师可推荐相关评估的书籍,也可自制课堂讲授时所用的测评小册子。
1.3 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
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专业课教学结束前。此时学生已充分了解了所学专业,要对毕业后的去向作出决策。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对社会就业环境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做就业前的准备,如简历的撰写、面试技巧等;也可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补助政策等;还可模拟面试现场进行实践练习。
1.4 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
很多毕业生在正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之前,会犹豫和不安。犹豫的是签订了这家企业后,会不会有更好的企业出现;不安的是进了企业能不能做好第一份工作。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进入社会的信心,引导学生养成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和稳步求发展的职业习惯。②
2 实践方式
2.1 课堂体验
学习职业规划的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熟练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以便今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正确决策。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课堂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得到感悟。比如进行自我价值观探索时,可组织课堂价值观拍卖会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取舍时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也许会纠结,也许不痛不痒,但只要是从内心出发,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最真实最接近心灵的答案。
2.2 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设计的体验式教学,学校还应该多安排校内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们的分工合作中能感受到坚持和妥协的心境、团队合作和孤军作战的区别,以及成功的不易和收获的快乐等。企业需要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素质,都会在其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习惯。采取怎样的态度去选择和参与实践活动,将决定离你的职业目标是靠近还是远离,将对未来职业决策、行动产生影响。
2.3 咨询服务系统
咨询服务是职业规划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学校要从经费、师资、保障等各方面保证咨询服务系统的运行。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师引导多个学生体验,其他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自己体验,而咨询服务则是一对一地提供帮助。它很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心态,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咨询服务中。但对提供咨询服务的教师要求较高。
2.4 校企合作的校外社会实践平台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社会资源, 如教学中的专业实习环节、寒暑假的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进入企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要在审查企业资质方面严格把关;增加校企合作,将一批专业对口的、愿意接纳我校一定数量毕业生实习和工作的企业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毕业生到企业集中实习,跟进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并帮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与企业协商留在企业工作。③
此外,也可邀请企业名人、毕业校友到学校举办讲座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性的职业探索活动等。
有了这样的实践平台,加强了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和企业对彼此有所了解,让学生觉得就业并不可怕,也能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在毕业前完善自己,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3 师资队伍建设
3.1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
如何体现校方对该课程的重视,第一步就是要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这对其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前该课程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了指导中心后,它才真正找到了家,教师队伍才会稳定。除此之外,还要新进1~2名职业规划教学方向的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便于该课程的教学管理。
3.2 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专业资质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
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除重新招聘外,还可在原有教师中选拔一批有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乐于助人的教师。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后者可能更容易实现。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规划教师,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校内培训、省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全球规划师的培训,来弥补在职业规划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来增强综合教学实力,在职业规划咨询和课程设计方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本校教师要有就业的危机感,树立学习新知识的决心。要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学历,关注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困惑,学习该教学领域中的新课题。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用创新的思维去深入研究职业规划学科,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也能帮助学生成长。
3.3 组建学术团队共同发展
以一己之力来发展独立学院的职业规划课程,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教师一起组建成学术团队,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要组建学术团队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学科带头人。目前独立学院该课程缺少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他要在教育上相当有经验,能指导和组织教师们开展这一学科的学术研究,并取得成果。(2)要有对该学科有热情的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学科,需要真正对其有兴趣的教师来发展。青年教师更有创新意识,与新学科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3)有一批稳定的、能担任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从独立学院职业规划教学老师的年龄层次上分析,以6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和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居多。从职称层次上来看,虽然少数教师已获得中级职称,但少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年教师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缺乏,导致教师队伍不太稳定,流失率高。要培养出一批稳定的中流砥柱教师,就要提高待遇,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传帮带的学术团队,使教师有归属感。
3.4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目前独立学院该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辅导员。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就业择业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辅导员就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④
(1)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白职业规划对自身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签订协议和今后工作中养成诚信、坚持不懈、稳定踏实等习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⑤
4 质量评估体系
4.1 短期质量评估体系
对能看到短期效果的如课堂教学、咨询服务、个人辅导和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评估时,可设计一系列满意度调查表来评估。其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是难点,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与其今后的职业规划相关。这需要在参加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目的的动员宣讲,让他们带着积极、饱满的职业规划意识去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估,就更有针对性,了解学生是否提高了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或是否学到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决策和规划的方法。
4.2 长期质量评估体系
对长期效果的评估,需要跟踪到学生毕业后1~2年,这要求在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仍与之保持联系。可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企业回访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在接受职业规划教学之后,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面临的困惑以及对今后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方面了解该课程的影响范围和时长,另一方面也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便于学校在职业规划教学方面加以调整。
基金项目:2011-2013年度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整体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11A042)
注释
①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 李燕,李松林.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7(12).
③ 王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69-170.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在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工作已有两年的时间,在这600多个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专业上不感兴趣、在生活上没有目标,对象天天换、上课堂堂睡、游戏夜夜玩,每天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对于他们,我们总是说“这样的学生真不懂事,花着家里的钱,在学校却不干正事”;对于他们,我们总是苦口婆心的找来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他们,我们耗费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不一定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他们,我们有时真的很无奈……
自从上学期我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开始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以来,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系统的讲授,让我对“职业生涯”这四个字有了日渐清晰的理解,同时也对困扰我多时的上述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上面提到学生的各种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以至于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说到职业生涯规划,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毕业之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吗?其实不然。从理论上说,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对一个人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我,包括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 、能力状况等,二是认识环境,包括当前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目标职业的岗位要求等。
其实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高中,因为高中开始分文理,而且高考又决定了未来的专业和就业走向。但是高中时,学生的社会实践较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成绩和高考上,当具体到选专业、选学校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填报志愿,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家长、老师、热门专业,甚至是“钱途”、运气等。所以,很多通过以上形式选择大学及专业的学生,入学之后都出现了对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心理空虚、无所适从等问题。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自我调节的方法,这些学生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自暴自弃、逃课、睡懒觉、甚至沉迷网络等现象。
当然,时光不复返,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重回高中校园进行志愿的选报,就目前在校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大学期间所要进行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具体的规划步骤有: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实施计划―评估反馈等。但通过实际教学过程,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要填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很不重视,不少规划都互相拷贝,甚至从网上抄袭,这让我不得不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方法。
三、辅导员怎样助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从最初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就业前的一个简单指导到2007年教育部将其明确列入各高校的教学计划,职业规划终于以一门必修课的身份出现在每一名大学生的课表里。但是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学生规划内需力的不足、相关辅助培训设施的不健全、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还相当薄弱。
作为一名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之外,学生的人生规划、就业心理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是需要我们时时思考的重要内容。自从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之后,我就在想如果能将职业规划与辅导员工作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那么,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其有效性就会大幅度提高。
(一) 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辅导员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平时所做的思想工作在无形之中已经深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愿意对辅导员讲真话。这样,辅导员掌握的学生材料就相对真实,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通过进行日常管理,辅导员比任课老师等其他学校工作人员,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工作时,能够深入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随时性和全程性的职业指导。
除此,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还更容易掌握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信息,利于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
(二)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途径
1.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职业生涯只有在对自我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性格、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自我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这个可以让学生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从性格、兴趣、能力、家庭、专业、对未来的打算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一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个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寝室茶话会的形式,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增强对自身的认识。除此,辅导员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可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 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辅导员在抓好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配合团委学生会举办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道德演讲、职业规划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除此还应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担任班级、学校以及社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不断锻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中作用重大,它能指导大学毕业生在适应职业市场环境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成为大学生成才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地域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不仅在性格上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心理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出自卑、自傲等情绪,进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辅导员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等方式,锻炼和增强其心理弹性,使他们能以一个积极向上且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是实现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应该在大三就开始着手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对于要考研的学生,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复习和指导;对于将要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其专业特色和学生自己的规划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从业证书;对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可以组织参加相应的培训等。另外也要加强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有关自主创业政策的宣传。
四、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文中提到的问题学生的各种表现,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造成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要想办法把职业规划意识融入平时学生日常管理中,渗透到学生脑海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赢得出彩机会。
[参考文献]
[1]张书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其洪.起航-大学生就业指导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3]陈碧华 徐向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
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旨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设计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二)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认识
1.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十分必要
为了掌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在开课之初,我们连续三个学期(即2005~2006学年第一、二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选修的603名学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如近几年到院系进行的就业工作调研),有98.6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在2005-2006学年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你选修就业指导课希望在哪些方面受益”的选答题。有7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程序,提高就业能力,56.35%的学生希望能掌握了解自我的方法,另有11%以上的选修学生希望获取其他方面的帮助。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的目的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一致。
在2006-2007第一学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增加了四个选项了解学生:“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目的?”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就业知识,为就业做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遵循有利于学生建立职业理念、职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的课程设计原则,在“关于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见”中,我们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学年上学期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下学期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供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灵活互动的情景教学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结合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
在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在选修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26份。统计数据显示:本学期授课的对象主要为三、四年级大学生,仅有3名二年级学生选修了该课程。但这三名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很有帮助,应该让更多的低年级的学生能选修上“就业指导”课。即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应只限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时,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量大、期望值高,而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要很好地完成两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困难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反复调研决定:从2005~2006第二学期起,每学期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设置“就业指导”课。为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尽可能兼顾各个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需求,对原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并且暂时不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即修改原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由每学年一次,每次18学时改为一学年两次,每次18学时;授课对象也由原来计划主要面向三、四年级学生改为面向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课程内容及课程整体安排作相应的修改。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顺序为:大学生生活与就业,职业决策,寻找满意职位的方法,就业知识与技巧,中国现阶段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招聘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类型,用人单位的基本招聘形式等。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安排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5年9月,武汉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之初,无论是在教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只在文理学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承担。2007年9月,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我们又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各设了一个就业指导课的课头,任课教师分别是工学部和信息学部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了一支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分别设在文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就是这样一支兼职的教师队伍,灵活地应用自编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PPT文件),完成了就业指导的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实务》于2007年9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出版。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就业指导课在“武汉大学2005年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课程,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积极性较高,评价较好。但是不可忽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课程列入我校教学计划,受教师、教室等因素的限制,现在仍然是以“上大课”的形式将几个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层次不齐,需求相差较大,不可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同时兼顾几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不能较好地实施个性化辅导,也不能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更谈不上让有选修该课程意愿的学生都能参加课程学习。每学期开课之初,仅文理学部这一个课程就会收到80~100份左右的选修就业指导课申请,迫切要求增加他们为该课的选修生。可是我们现有的力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师工作量十分饱满,若再增设新课程,让他们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师和学生不负责任。所以没选修上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只能期待下个学期能选上这门课了。不仅如此,受教室、学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讨论为辅,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全面开展,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及仓0新创
业教育内容因受教学时数的影响,要增加到教学方案之中有一定的困难。综上所述,我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面临如下的问题:第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受益面不够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本科学生选修的需求,每学期都有一部分本科学生没选修上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第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没有分年级、按学部或相关专业开设,致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三,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时数需要增加,教学内容亟需修改更新;第四,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实施。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几个建议
(一)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迅速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当务之急要迅速改变目前只有少数兼职教师承担全部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状况,组建一支全员化、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兼职教师承担且兼职教师人数较少,这些兼职教师分别从事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入地教学和研究,不能开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程来满足更多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兼职教师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时,正常的教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尽快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学机构,有专人负责整体规划并落实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计划,组织有意愿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的副书记、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教学课程学习,使他们能根据本院系特点,承担本院系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总之,要多渠道、多层面加大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要加快校内、校外教师人才的引进,迅速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二)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步伐,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
经过了近六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校要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潜力,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增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并增加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疏解负面情绪;二是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充实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四是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学部和专业的学生特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分类进行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及研究,深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科学、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更具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开展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辅导;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19-02
高职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自身从事的工作进行的全面评估,使资金能够根据设定好的目标努力前进。在高职院校中设置的就业指导课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设置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新时期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与影响意义。
一、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应用必要性
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与组织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今后学生在企业中开展相关工作。高职大学生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根据主客观条件对今后从事的工作进行测定,并且分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自身的兴趣爱好,权衡自身的能力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职业奋斗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创业辅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相应的安排。创业辅导要发挥出就业指导的全方位影响作用,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与个性相结合,符合市场的变化情况。开展创业辅导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明显,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同时督促其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创业辅导将会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的发展状况。大学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创业辅导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为实现终极理想勇于拼搏。高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样学生就会综合进行职业规划判断,使学生能够明白适合自身的工作类型,并且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处于彻底的放松状态,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新鲜感。这样的长久发展将会造成自身的学习模糊,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就要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能够将自身的心态放平和,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方式,规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能够积累到一定的职业经验。在经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就会形成独立气质,这种个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职业的要求。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实现自身价值,创业辅导也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个性化划分,并且高职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辅导具有目标确定性、操作性、激励性等特点,会对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估,这样高职大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控制不确定因素。
三、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高职大学生在谈到就业的时候更多的会表现出迷茫,不知道今后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但是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点。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创业辅导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地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创业辅导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高职大学生通过创业辅导会增强团队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岗位中。有利于明确自身的性格特点、综合爱好等,以便于日后选择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能够为以后规划出积极的发展道路。
2.确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形势较为严峻。学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到满足的工作成为自身与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影响之外,还需要高职院校的引导影响。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辅导根据职业规划理论对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利用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将职业规划知识放置在客观工作中,这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程度将会持续提升,使其在今后发展中能够愉快工作。
四、完善就业指导课中创业辅导措施
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能够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还需要对非毕业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早地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创业辅导贯穿到整体就业指导课程中,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立发展的目标。逐渐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使学生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注重理论知识强化的同时增强基本技能。保证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有着一个具体的全面了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方针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等,这样学生能够对就业心理进行调整,更好地面对未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科学的测评体系。创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设计。学生通过创业辅导做好职业定位,并且根据发展目标进行职业的选择。科学的测评体系在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测评方法,同时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评体系,在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缺点的同时,找出存在的优势。
五、结束语
合理地创业辅导是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就业指导课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个完成高职学业的大学生需要面临的问题。创业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将会为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进行有效地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创业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利用创业辅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使创业辅导能够全面地贯穿到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中。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创业辅导,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时候,需要端正态度,做好工作前的充分准确,并且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能够放弃其他学习方式或者途径,要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推销自身,并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到的知识丰富自己。创业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根据个性进行职业规划选择,指导高职大学生如何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内在动力。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辅导,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职业发展学习。
⒖嘉南祝
[1]孙晓杰,白冰.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2-4.
[2]丛明,谷海玲,任强.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14-115.
[3]马洪亮,王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某高校学生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3(3):62-66.
[4]陈静.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基于广东12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6):100-102.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现象不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出现过剩,而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就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讲,表现为不知道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道哪些岗位职业适合自己,存在着择业盲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等问题,这给他们的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这些正是由于大学生对自己和环境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系统的规划所致。因此,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探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很有必要且很迫切的课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与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并乐于从业。实践证明,当人们把职业理想作为自己职业生活中具体奋斗的目标时,其具体选择职业的行为将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并产生激励作用。纷杂的社会职业中,不同的职业理想将引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职业,一个合理而恰如其分的职业理想能以巨大的感召力指引人们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唤起人们从业的热情和勇气,在成就事业的征途上奋力拼搏。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在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就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平台,尽可能地避免到处求职,频繁跳槽。这样不仅增长不了知识,反而耗费了青春,更有可能挫伤个人的积极性,消磨了对工作的热情和锐气。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未雨绸缪,帮助他们走出“象牙塔”后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人生资源的积累。一个人能否尽可能地占有、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既是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又是个体必备的一种驾驭人生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充实自己,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锻炼,增强自己对所选职业的工作胜任力。
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它们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
在给毕业生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问题认知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9%的学生“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43.2%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39.5%的学生“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30%的学生“清楚自己毕业时将进行的职业选择”;34%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计划”;28.7%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有明确的认识”。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趋于科学合理,首先要了解自己、看清环境。对自我环境的客观分析和评价是正确认知自身职业发展潜力,科学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选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策略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多因不能清晰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而造成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
(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普遍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
(三)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职业目标,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但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四)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原因。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历来有重理论、轻生产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每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成为科学家、领导干部等。但是应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很少关心这些问题,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读了十几年书后终于要面对职业选择时却常常手足无措,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避就业的情况,甚至有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就业。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大学生们的重视。
(二)高校重视不够的原因。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关注两个中心:教学和科研。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这导致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极少,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这才引起各高校的关注。但高校关注的是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以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职业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到就业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困惑。
四、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它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进职业测评体系,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能力测试(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职业人格测试(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心理测评可以帮助求职者了解自己的性格、心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业,以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准就业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尽快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
总之,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规划贯彻到大学教育之中,帮助大学生在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提高素质的基础上,能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自提出以来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将该理念应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积极心理学,不断改善自身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8%-6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的40%-4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规划。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在校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不能明确就业方向和主观就业途径。其次是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力度上存在欠缺,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虚而不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职业规划存在方向错误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上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份“好工作”。在职业去向上,多数大学生均希望去大城市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工作,希望就业单位能够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选择职业时,过分的注重个人报酬和个人劳动所得,甚至其想象中的劳动报酬已超越了城市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方向上错误,就业方向趋于功利化,自身情况难以适应现实就业情况,这则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规定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00:1,而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现状而言,达到500:1的比例仍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就业指导教师的资历相对较浅,多数教师均未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本身就业经验较少,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理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只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扶持等初级阶段。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强化主观体验意识,增强价值观念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和职务,更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考虑就业待遇,但务必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了解自身与职业间的距离感。只有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才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兴趣和潜能,更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意识,在规划和就业中发现自身价值,感受到就业的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2.培养积极心理因素,开展多角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贯彻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价值,例如,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知、价值实现、自我效能感、自信等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感,为其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及创造力等。因此,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首先需要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其次需要借助体验式课程培养个人能力,激发潜能,最后,需要倡导大学生创新性就业,激发其创造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教师、学生需要组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增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构建完整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TOC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14-02
从2003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停留在“作战”的层面上,徘徊于开设职业生涯讲座、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等即时性策略上。因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革新工作,推陈出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TOC理论研究
TOC理论中文被译为“瓶颈理论”,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博士创立,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并称为全球三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着制约因素,通过规范化的方法来定义和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可以支持和促进生产经营的持续改进。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人们对它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问题很多。TOC理论的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弥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不足,对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层次的分析,能真正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整体出发,抓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矛盾,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问题找到突破点。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实情况,通过导入TOC理论的原理与方法,建立基于TOC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图。
■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约束因素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
目前,高校往往模糊地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解为就业指导,导致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理解出现偏差,主要体现为: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设置功利化;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设置短浅化。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误解,导致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够就业这一结果,较少关注学生就业的质量以及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状况。这主要体现为: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单一陈旧;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中,理论知识被编制成结构化的教材,并有明确的授课方法和评价方式。相比之下,实践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始终是很模糊的。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
受传统就业观念、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手段过于随意;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队伍匮乏。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
受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整、实用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主要体现为:1.缺乏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标准;2.忽视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或报告的形式为主,这些方式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以上的现状,应重视大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的需求,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一一纳入评价体系中,尽量克服评价结果的片面性,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三、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约束因素的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要素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专业与学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教育。
1.专业与学业。首先,认识自己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有助于学生制订明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业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具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2.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职业探索,如掌握有关职业的基本知识、明确职业的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2)自我认识,如进行自我评估、发现职业兴趣、塑造职业人格、培养职业能力等;(3)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4)职业生涯规划,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等。
3.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1)就业情商教育,如自我控制能力、协作精神的培养、耐挫折能力等;(2)就业德商教育,如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3)创业教育,如创业的准备、创业素质与创业方式、创办私营企业的法律规定等;(4)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如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改革
1.体验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体验教学,其实就是恢复知识与技能的产生过程,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知识,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优缺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
2.实践教学。为了保证大学生能将学校所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需要提供一个有助于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两个方面。(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学中通常紧密结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2)榜样示范。大学生可塑性大,有了生动具体的就业与创业形象作为榜样,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3)创业教育。大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视野和创业方向感,以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学校应积极创设环境,让大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和体悟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身生涯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情境教学应重点遵循以下六个原则: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兴趣盘然,创设故事情节让学生感悟体会,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情境布置应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应用情境应关注知识的迁移性,评估学生对情境的接受程度。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1.量化评价。量化评价的方法就是力图把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化为数量问题,通过对量化数据的比较、分析与研究,进而推断评价对象的特质。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测验法。利用测验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需要三个具体步骤: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2)等级评价法。通过等级评价法,不仅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即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一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行评价,而且可以进行总结性评价,即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体评价。
2.质化评价。质化评价的方法就是力图通过客观的记录,系统性、针对性地呈现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征,以揭示所要表达的含义,促进对评价对象的剖析。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档案袋评价。利用档案袋有目的、按计划地收集、记录和分析每个学生(或教师)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效果等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教师)做出评价。(2)逸事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人事件及相关的细节,通过分析研究所记录的信息资料,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总结
本文基于TOC理论,通过重点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约束因素、发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约束因素的潜能、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约束因素的作用,对大幅度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小红.基于体验性教学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教育与职业,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