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改革

时间:2023-01-18 17:4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学改革

第1篇

一、舞蹈教学的内涵

舞蹈最初起源起人类劳动,渐渐发展成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美好愿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艺术之母”的美誉。舞蹈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审美教学,舞蹈教学就是教师讲授舞蹈知识、传授舞蹈技巧、锻炼舞蹈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以“创造美、欣赏美”为主要任务,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感受美的能力。舞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固定的舞蹈动作、编排技巧和表演方式,更是教会学生实现身体、心灵、大脑全方位的协调,集体舞蹈教学还能教会学生“合作和团结”。舞蹈本身包含形体、造型、服装、舞台等多方面的内容。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舞蹈表演通常与音乐相结合,一来音乐作为舞蹈的背景,二来舞蹈也是对音乐的诠释,二者结合产生的美感更具体,也更形象。舞蹈教学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身体的造型来表达内心情感和个人情绪,即引导大学生注重用肢体语言表达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专业相比,起步较晚,条件不成熟,发展水平有限。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由于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各高校中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传授方法各不相同。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此大背景之下审视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改革,可以发现,与最初相比,高校舞蹈教学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在多数学生家长和高校学生看来,舞蹈专业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极高,一要外形条件优越,相貌出众、线条优美;二要舞蹈功底深厚,身体柔软、四肢协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家长也会顾虑重重。普通高校开设舞蹈专业,主要目的不是输送舞蹈造诣极高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丰富高校文化生活,不侧重舞蹈基本功的苦练,而是侧重成品舞蹈的编排。这对于功底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对于舞蹈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站在观赏者的角度,而非参与者的角度。以此,不少高校的舞蹈教学主体局限性很大,仅仅是一些舞蹈特长生或者是院系舞蹈队,舞蹈专业的受众人群远不及其他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性和综合性确有不足。当前,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舞蹈外在观赏性的美感,而忽视了学生对舞蹈内涵的体会以及思考感悟。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更侧重舞蹈整个过程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受教,而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深抓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渲染。高校的舞蹈教学应从创作选材开始,学会表演,更要学会品鉴和思索。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舞蹈课程,才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扩展和丰富艺术想象空间,也才能挖掘和提升舞蹈感悟能力。高校舞蹈教育未能实现与相关学科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的钻研层面较浅,欠缺学科渗透和融会贯通。与舞蹈教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应该是美学和艺术心理学、哲学,高校舞蹈教学应该从舞蹈本体主义转移到与多种学科的结合上。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规范性、标准性有待提升。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缺乏完整成套的体系,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考核标准模糊,主观决定因素更强。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规范的,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难以保证,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成了缺乏实质性衡量标准的表面功课,学生的成就感无从谈起,老师的荣誉感也缺少教学成绩的支撑,高校舞蹈教学因为过于随意,而显得无足轻重。数据调查显示,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多以选修课为主,选课的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局限性很强,吸引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高校舞蹈教学应降低门槛,扩大受众面,同时借鉴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学经验,规范化教学,标准化考核,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路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期待高校培育出更多怀揣艺术家梦想的舞蹈高材生,兼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各高校虽然开始舞蹈教学课程,但主观重视程度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并且舞蹈教师大多是专注于本专业的单一知识结构型老师,自身综合素质较低,这些都限制着舞蹈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环境和普通高校自身办学的特点,本文总结出一些合理化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拓宽“受众面”。中国教育的传统一直倾向于“精英教育”,通过各种测试将学生成绩划分优劣,甚至入门时讲究“优胜劣汰”,这对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摒弃这种传统观念,敞开式地迎接每一位舞蹈爱好者。素质教育改革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优等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栽培尖子,忽视其他学生,这种行为是违背教育公平性的。舞蹈艺术教育改革,推行的应该是舞蹈艺术的普及,而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所以要拓宽其受众面。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提高“软实力”。就舞蹈教学而言,学生的软实力其实就是指艺术观赏力、艺术品评力以及艺术感悟力。舞动作品吸引观众的不只是舞台上绚丽的舞美和华美的妆容,还有舞者对作品的演绎和情绪的宣泄,一部作品应该就是一个故事,舞蹈是有灵魂的,舞者也应该是有情感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提升的软实力意义就在此。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功夫而言的,舞蹈教学离不开基本功的练习,教学改革要注重二者兼顾,共同提高。(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倡导“标准化”。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完善舞蹈课程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大纲。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大都照搬了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说到底是不适用于非专业类学生的。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建立起科学统一的教学方案,专门针对普通高校中的非舞蹈专业学生授课,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提高课堂感染力和学习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统一标准,逐步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针对本院校学生的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高校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不只在肢体动作上严抓严管,也要注重学生舞蹈感悟力和品味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的舞蹈表演兼有视觉震撼力和感官冲击力。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改革从大纲设置、课程安排、作品排练等方面下手,同时对舞蹈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期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舞蹈教学的授课质量。

作者:林芷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范红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改革[J].音乐大观,2013,6

第2篇

【关键词】英语 口语 教师 学生

引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非常重视。而作为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现阶段,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偏低,“哑巴英语”现象较为严重。为了充分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对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1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尽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中提出应加强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但因为长期的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解词汇、课文、语法和句型,对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习惯和口语训练不是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只听,记笔记,而不动口,即使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也改变不了这种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限制大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因素之一。

1.2应试教育影响深远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涉及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小学毕业考试、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大学英语四、六级只有当笔试过了一定的分数才有口试,所以学生对于口语没有一定的重视,使得他们的笔试分数高,但口语能力表达差。而这种测试体系也使得教师忽视英语口语教学,一心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1.3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却存在师资缺乏、课时有限的现状。由于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生源量激增,但教师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加大,班级人数众多,无法在课堂上开展英语口语练习;在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当中,一般英语都是开设4个学期,每周4节课,而教学内容繁多,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间不够,口语练习更是难以保证。在课堂上都缺乏口语语言环境,在课下使用口语环境更少,从而难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2.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措施

2.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影响深远。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教师应该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在师资缺乏、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没有办法单独开设口语课的状况下,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的减少阅读时间,多讲解一些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相得益彰,在阅读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在课前对于教材充分的挖掘了解,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更好的教给学生,让他们用口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够主动提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2增加英语中的口语测试

教师可以在期末考试当中增加口语测试的部分,从而引起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视。如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考试题目,每班由两名英语教师担任主考,然后由学生抽签来决定口试内容,给学生8-10分钟准备时间,逐个进入考场进行测试。为了保证口语测试的信服度和难度,对于主考教师在考前安排相关的训练,制定出一系列的口语测试方法和评分规则。对于最终出来的口语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到期末考试总分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2.3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口语训练结果取决于方法。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练习口语,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英语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组织多种训练形式,如问答、描述、复述、看图说话、情景对话、讲故事、现场讨论等,在课堂上保证听说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择趣味性强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口语活动,如表演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2.4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信心

树立信心是学好英语口语的前提条件。而很多学生对于说英语不自信,不敢说英语。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育学生英语口语的重要及树立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信心。从第一堂课就要培养学生敢于说英语的习惯和勇气,对于学生在说英语上犯的错误,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给予充分耐心指导,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无拘束的用英语进行交谈。

结语: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不仅依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是靠教师去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悉心的主导,对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诸多障碍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的弊端,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信心,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高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1,10.

[2]李胜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口语教学探索[J].大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3]刘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第3篇

1.1高校足球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之下,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背景之下,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让学生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高校足球教学的要求也正是如此。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足球与其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现阶段的教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做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重视对学生足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技战术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足球教师,由于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就制约了他们了知识储备的更新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1.2高校足球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发现,高校足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解示范法、反复练习法、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所谓讲解示范法,主要指的是足球教师用语言将足球技术运作的技术重点、技术难点等知识讲解给学生,然后再根据技术动作的基本要求做出准确规范的动作,将准确规范的动作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讲解与示范对技术动作有个清晰的了解,这是高校足球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反复练习法,主要指的是教师让学生通过进行反复的练习来熟练并掌握某一技术动作。练习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进行,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来掌握并且巩固所学技术动作。所谓竞赛法,主要指的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实战来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其技战术水平,运用竞赛法进行教学也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所谓多媒体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像、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加地直观形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所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许多高校足球教师也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上例举出的多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缺点。但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我国高校足球的教学实践当中,讲解示范这一类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性地位,竞赛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仍然应用的还不是特别广泛。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新型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该得到推广运用。

1.3高校足球教学师资情况现状分析

高校足球教师是影响足球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更强。通过调查发现,总体来看,我国高校足球教学师资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第一,表现为高校足球教师数量上的缺乏,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增多,高校足球教学师资缺乏的现状就表现得越为明显;第二,表现为高校足球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高校足球教师首先在数量上就不足,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就更少了,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足球教师整体上呈现上数量少,专业水平低的现状;第三,表现为高校足球教师科研水平较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的影响之外,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自身对教学科研重视程度的不够也是一大原因。

1.4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现状分析

足球教学硬件设施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的足球教学活动,但是对于学生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及长久发展来看,还必须继续完善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因为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使多媒体教学法难以得到广泛的运用。又如,运用竞赛法对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技战术水平、实战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运用竞赛法进行教学,就对教学场地与器材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仍需继续完善,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2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1高校足球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足球也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校足球教师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仍然只是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大纲来教授足球运动技战术知识,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适当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科学制订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或者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分类教学,制订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2.2学习优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

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来看,通过体育锻炼可将运动者的身心达到完美的统一融合,能够促进运动者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除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之外,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而,在高校的足球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师应该做到结合足球自身的健身性与娱乐性,从高校学生爱玩、爱动、追求新事物的特点出发,对现有的足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实并丰富高校足球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足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足球课堂的学习当中。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任何一个时代,假如没有强健的体魄及自我锻炼的精神与能力,最终必将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因而必须将体育与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重视足球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足球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重要作用。因而,足球教师在制订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应该充分考虑其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作用,让学生不但能够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强健体魄的目的,还应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健康意识。高校足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出足球运动当中的拼搏精神及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并培养出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通过参加足球运动,学生通过酣畅淋漓的运动,通过奔跑、跳跃、对抗,能够获得一种自由、畅快的情感体验,这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试,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在高校学习阶段培养出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CAD教学;改革

对于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CAD是学生一定要熟悉并掌握的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类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CAD教学应该具备创新性与改革性,满足行业和时展所需。在CAD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CAD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尽可能为社会多输送CAD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教育下的CAD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CAD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对CAD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使课程内容保持创新性和适应性,脱离枯燥无味,确保课程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CAD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因此,对高等教育下的CAD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不但能够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还能够让课程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确保学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后可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从而降低组合专业技能带来的压力,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和高校的密切程度,使高校能更好的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高等教育下CAD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用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产品设计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同时该课程自身就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而该课程主要目的就是要以就业作为导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知行合一,从而培养机械类的高级人才。因此对CAD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在CAD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步骤。

1.加强课程间有机联系

CAD虽然是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也是《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与延伸,所以教学时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二者间的有机联系,彻底贯彻制图规范,同时还要灵活使用各类表达方法,通过设计语言来体现出图纸的可读性,这样就能够规范、准确、简介及完整的表达。并且还要关注CAD和《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间的联系。因为CAD属于一门应用型的工具,主要是将CAD软件作为依托而把设计者要表达的思想显现在纸上,当然还要克服设计者为图而画图的现象,一定要考虑为啥这样设计,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

2.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目标要明确,要加强任务目标技能化,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方法。当然选择项目时一定要重视项目具有应用性,可以采用典型的工业图纸来加强视图能力,从而满足学以致用的目标。比如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机床设计开发中的交换齿轮架,作为加强基本绘图技能训练,通过剖视符号与键槽作为例子,让学生掌握应用多段线的技巧,以齿轮油泵作为例子训练组装装配图的方法,以泵体作为训练学生表达剖视图的方法,以展开的机床主轴箱作为例子讲授展开图的视图原则与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及绘图技巧。

3.采用探讨式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入某一个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纠错教学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改正学习过程中极易发生错误的现象。而且针对学生接到的项目作业,分组实施组内互评和自我评价,最终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点评总结,要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进行探讨与纠错时,就要按照企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提醒学生一旦犯下错误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责任感、有担当感;而且企业比较重视效率,所以探讨过程还必须要分析每一种方法显现的优劣,一旦确保了质量还必须要提高绘图效率。

4.大量开展第二教学课堂

如果仅仅依靠CAD课堂的教学时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就能够克服课时少,也是学生人数太多时解决教学困难的最有效手段,对于培训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而信息时代给开展题二课堂提供了便利,比如观看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视频,组建CAD群进行学术讨论,在高校内开展产品开发设计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在学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比赛的获胜者要给予物质奖励,定期展示设计产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教学

要在高校中成立CAD设计工作室及许多个设计小组,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开发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培养开发项目的能力。

6.积极开展CAD工程师认证工作

CAD工程师技术认证是教育部举办的测试CAD工程师数字化设计能力的应用考试,属于一种全国性水平考试,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准确、客观及公正的标准,从实现以考促学,让学生全面掌握二维和三维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善学生毕业后就业上表现的结构性矛盾。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1.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

CAD的传统考核模式都是采用试卷考核,这种模式极难摆脱填鸭式的教育弊端,根本无法培养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影响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CAD的教学改革中,考核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典型的机械零件作为主题,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最后上交零件图与装配机器图,完成项目报告,教师要依照工程标准评判学生成绩。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了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实践,从而有效培养应用CAD的能力。

2.分层考核

优秀者要以技能竞赛成绩作为评定载体,从而促进实践教学改革,而且课程设置上要兼顾竞赛所需,并把改革成功融入到竞赛中,从而提高竞赛的成绩。在评定优秀学生的成绩时应该采用竞赛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要促进高校教育下的CAD教学改革,提高CAD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各个高校CAD教学的实际情况,认清CAD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实现CAD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虹.基于web的CAD/CAM 教学与数控加工系统的开发[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01).

[2]陈小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的教学再造[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第5篇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第6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现状 改革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学是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它具有传承性。古代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学的灿烂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因此,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掌握文学史知识并且学会如何鉴赏文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潮等影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边缘化”,所以,作为高校为了加强学科的建设以及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应该加大对教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

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

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三、结语

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与现实之间所能够共有的空间太小,因此,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通过古代文学这样的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的实用问题以及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养。

改革势在必行,而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中首先要求学生端正思想,使他们对古代文学有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其次是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教学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三,以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轴心,改革评价体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其改革的顺利完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以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克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1(1).

[2] 韩国良.论当下我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流程;优化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高校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校大都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采用的是以项目教学,从项目实操中传授学生使用的知识,从而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日益繁荣,高校设立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初衷和现在执行的结果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而,在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监管方面是需要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如今,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部门的重点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1项目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高校教学改革项

目要有实质性的开展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首次创新,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将项目带入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作社会工作,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已然被我国高校教学工作者普遍认同。但由于一些高校收传统的教学理念所束缚或者将教学改革项目的初衷扭曲化,使得项目管理工作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甚至导致教学改革项目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项目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当前的教学理念更新项目管理理念,将以前程序化的被动管理逐渐转变成为为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主动管理,重新审视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的实质意义和具体实施过程,落到实地的执行教学改革项目,确保教学改革项目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作能力,切实发挥教学改革项目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使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施真正为教学服务,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项目管理部门要对从教学改革项目的真正意义出发,对现有教学改革项目的组织、实施及评价策略进行全面监察,不断优化教学改革项目的模式,实施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以管理理念更新带动管理模式创新与机制创新。

2项目的审核立项要严格把关

2.1立项指南的指导思想明确,划分层次清晰

目前,多数高校都为教改项目的立项提供了明确的立项指南报告,作为申报的指导性文件。立项指南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监管部门在学校整体的教改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最合适的教学改革方向。立项指南必须要指导思想明确,问题、项目、目标、意义、具体执行、执行效果,这些必不可少。立项指南的明确不仅能使申报人准确理解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能够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确立项的大前提,以免盲目立项导致申报失败,也有利于使高校教学改革按照立项指南的大方向一致前进。

2.2项目申报形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形式一般以教师个人或者教师带领学生组合小团队申报为主。这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一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然而这只是初步阶段,这种形式不能将学校的资源最大化,只能是小范围的提升,达不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高度,同时这样小团体数量上升不利于学校统一整合整体资源。教改项目的申报可以选择分层次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将小范围的问题作为一个层次,需要的资源有明确的限制,将大范围的问题作为一个层次,需要的资源有哪些,明确下来,同时侧重于当前的重难点,将当面面临的问题作为重点,鼓励教师、学生相互合作组成大团体一起立项研究,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共同解决学校改革问题。

2.3立项开题制度,公正、公开和规范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是分配制的,都是有学校领导兼职管理,采用不公开的分配制,这样不仅大大的局限于小范围的利益团体,更不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推静。对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采用公开统一的立项开题评审会,让公选出来的评为在立项开题大会上公开化和透明化听到申报人对于项目的阐述,评审专家对申报人可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进行交流,并可通过现场投票的方式给出评审结果。这样不仅提升了项目评审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为申报人提供了难得的教改经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3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激励措施

实施有效的高校教学改革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外,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能力。此外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立项申报,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岗位责任制、聘任制、教师考核、培训、职称晋升等做出政策上的支持,增加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立项申报在工作表现的评分比重,以有力的政策支持来引导、激励教师关注教学、研究教学。

作者:许琼艺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12):34-35.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艺术教育模式

我国的油画教学受西方影响很大,并获得了不匪成绩,但在长期的探索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不能紧贴实际,已逐渐落后于时展,油画创作也出现瓶颈。为此,笔者经过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同步进行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

油画是众多艺术高校教学课程的重点科目,而我国油画教学发展历史相对较晚,经验较少,主要受写实派教学模式影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强调学生的技巧与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与艺术理解能力。提高油画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协调好基础创作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方法手段。对于基础创作教育,应当以加强学生的绘画技能与造型语言为重点,创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教学。另外,还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创作之中,寻找灵感与思路,不断提升艺术审美素养。艺术的创作与赏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更需要有对艺术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认识。因此,高校在进行油画教学时应当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能够不受常规模式的禁锢,尽情畅想,突破传统油画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体绘画、创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艺术是对生活的诠释,任何艺术都是源于客观现实的,当然,也只有符合民族特色、贴近实际的艺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油画最初是西方的艺术,要想让油画在我国有更好的未来,就要使油画充分体现我国民族化、本土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进行油画教学时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觉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对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力注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具体来说,要让学生增强文化认知,在加强西方油画教学基本方法技巧的同时,也应当提高本民族文化在油画教学中的比重,否则,必将影响学生对油画的理解力。因此,只有将油画创作、油画教学与民族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才能实现中国油画的长远发展。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创作来寻找东西方油画的共通之处,找到契合点,总结经验。其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将这些中国元素有机融入油画创作,从而增强创造力,更好的诠释中国油画。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创作有其本身的生命力,它不像数理公式,只要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公式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油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传统油画教学中,过于强调笔法技巧,学生则更加着重练习自己的技巧,一味追求绘画技巧上的“合格”,却忽视了对油画艺术的理解。学生无法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往往会“临摹”而不会创作,到头来还是偏离的油画创作的真正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迫在眉睫。首先,我们要知道,创造性思维不是一味的否定传统,而是打破常规,更加以全面、系统、多层次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解决问题。它可以不受常规束缚,它可以另辟蹊径,它可以拥有无限可能,这便是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为此,高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不断训练学生能够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想法思路,大胆创造,无论是色彩还是设计都要勇于变换,进行改造重组。其次,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最大潜力,为提高创造力提供砝码。

四、健全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第9篇

摘 要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制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概括和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 探究

一、引言

我国在大力发展本国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家长也对孩子的体育课程重视起来。体育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生活中保证体育锻炼,让学生精力更加充沛,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还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个国家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不切合实际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首要环节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不完善,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做完简单的热身运动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有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是直接仿照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学校体育课程可能还不如先前的效果好,有些学校体育课程训练强度过大,还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排斥,严重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对体育的思想观念不够重视

高校体育教学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观念。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还是以自由活动为主,45分钟的体育课可能有20分钟都是自由活动,还有些学校利用体育课的时间练习广播操、集体舞等,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的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导致很多学生体育课外的活动参加不积极,空余时间也不会进行体育锻炼,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国家体育教育的发展。

(三)对理论教学不重视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学校应该在体育课程上增加理论课程,让实践课和理论课并重,让同学意识到体育的理论知识一样很重要。但是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实践教学、轻理论教学的现象,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十分狭窄,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太懂,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学内容太过单一,一个学期中大部分课程是练习广播操、集体舞等,无趣味性,同学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会让同学认为体育就是如此,会从心理上排斥体育活动。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影响了老师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所以有些学校的体育老师上课没有教学计划,想到哪做到哪;或者有些老师干脆做做热身运动,然后就解散,让同学自由活动。这种行为虽不会让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但也没让同学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没体会到进行体育活动的乐趣,不利于同学今后体育活动的进行。

三、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对学校、教师进行体育观念的指导

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只有真正转变对体育教学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顺利发展。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学校管理者、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指导,只有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同学才会将体育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学校的管理者和学校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健康光明的道路,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倍重视起来。在更新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时,应秉承全面育人的原则,并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出发点、以现有的体育制度为依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体系。

(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学校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不能盲目的将其他教学计划直接引用或简单修改,这种行为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学校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其个体差异为依据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同时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切实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程度。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比如:组织比赛、项目多样化教学等,这样更能激发同学的兴趣。

(三)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体育课程也是一样,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应该每年度组织教师进行进修,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保证其教学思想和专业知识能够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同时,教师自身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关注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及时学习改革的政策、学习自己还没接触的知识、文化品位的提升,积极对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补充完善,对自己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对自身的道德和职业修养等进行提高,以切实提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 刘栋梁.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

[3] 岳安生.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

[4] 张丹生.基于拓展训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8).

第10篇

(一)高校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太过单一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其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定位以及理念选择,教学模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关人才的发展方向。就我国高校现阶段法学教育的教学模式而言,一直以来都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这种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模式,尤其要求学生注重对法条的强制性死记硬背,对于学生的法学思维方式则没有很好的去引导语培养,特别是学生的法律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亟待提高。应试教育只能使得我国高校法学教学质量越变越差,甚至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我国构建法制社会也造成很大困难[1]。

(二)高校法学教学设施与方法过于落后

随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日益发展,其教学方法必须现代化以适应当前法学教育的需要。纵观全国各地高校,尽管有不少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是有部分高校依旧是传统教学方法,依旧停留在教室、黑板与粉笔的阶段,既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没有设立学生之间的模拟法庭。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向美国同行学习,在美国,所有的高校法学教学都会有多媒体教室以及模拟法庭,甚至每位学生配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帮助其学习。法学教育任重道远,绝不是只有几个教师就可以办成功的,不仅需要好教师,还需要经费、设备以及日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2]。

(三)高校法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1.高校在设置课程时,绝大部分属于理论课,而实践课寥寥无几。2.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学基本上都是单向教育,导致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很少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对相关学法律概及条例讲的比较深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的灌输,但是同时这也禁锢了学生了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学生的辩论和创造能力低下,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其工作。(本文来自于《法制博览》杂志。《法制博览》杂志简介详见.)

二、我国高校法学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创新教学课堂

加强法学教学课堂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单向教学,要综合运用观察教学、自主性教学以及专业课题讨论等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经常开展仿真式教学,例如模拟教学、诊所式教学以及演练教学,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尽量改变传统的“经院式”法学教育,使其向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转变[3]。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模拟法庭,使其配合高校的法律诊所课程,让学生参与实践,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以独立课程为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多样化的仿真课程,亲自参与到庭审审判当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将来考验或者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教学与司法考试相结合,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充分学习法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司法考试,以司法考试为指引,增强学生对于法学知识的实践能力[4]。具体措施如下:1在学校召开司法考试经验交流座谈会,通过总结以往的司法考试经验,为往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2学校应多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如何备考司法考试,同时可以邀请权威法学专家经常来校举办相关讲座,为学生传授经验。3学校应该加强与其他法律考试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虚心交流学习。4举办模拟司法考试,让学生适提应司法考试的现场氛围,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相关高校及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多种媒体教学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专业以及课程的特点,根据该课程实施细则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制定出可行的网上教学方案,将其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结合网络即时、相互关联等特征,积极开展互动,进行网络答疑、网络小组活动,使师生之间充分使用网络相互交流,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在网络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应注重其导学以及助学的作用。而为了保证这种教学效果,应当强化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网络学习过程做好记录,以此作为其专业成绩考核的参考[5]。

(四)注重教学案例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当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选择教学案例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1案例应当是真实存在的,应当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真实案例。2案例应当有很强的代表性,要与学生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3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难度,并有适当的争议,这种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其积极性。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数学 公共课 教学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35-01

数学是各高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基础,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教育中数学公共课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学生需求和时展为前提,做好数学公共课的相关工作,通过对理论知识、计算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出数学公共课存在的问题,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本文从数学公共课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论述了高校数学公共课的现状,并详细的分析了高校数学公共课的改革措施。

1 高校数学公共课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兴趣特点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另一种是不愿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应付学习,不愿学习数学的学生在参与公共课的过程,表现往往是被动的,而老师在课上没有正确的进行引导,更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削弱了公共课的教学意义,有的同学甚至把公共课当成休息课。

1.2 注意力

学生对数学公共课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也容易涣散,开小差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集中30 min,并且常常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所讲的内容与学生听课效率完全脱节,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下降。

1.3 记忆特点

学生在数学公共课上兴趣不足,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不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而是在考试前几周自学整本书,考试后知识就忘记了,这种短暂记忆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限制的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要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来转变这种教学现象,让学生通过数学公共课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地。

1.4 思维特点

参与数学公共课学习的学生较多,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受到环境干扰,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也是被动的,往往还是老师单一的进行讲解,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迟钝,思维呆板、想象贫乏、缺乏创造性,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要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成熟。

2 高校数学公共课的现状

高校的数学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教学过程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本技能为核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尽管数学公共课面对的学生往往不是数学专业的学生,任课教师也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全面介绍课程内容上,并且处于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动机,而把数学难度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速度过慢。数学公共课的教学目地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公共课为例,笔者认为我校的数学公共课的学习要有针对性,不论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数学基础课程应突出教学质量,并依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适时的加大知识难度,这种个人见解虽然片面,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方面不至于遗漏重要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又适应各系专业课程安排的知识结构,满足数学公共课的教学安排,又提升了专业课的学习效率。

3 高校数学公共课的改革措施

3.1 鼓励大学生进行思考

数学公共课的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出发,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答案,同时指引学生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数学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其实高校的大学生在智力方面都不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所以需要通过数学公共课的学习来强化这一理念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激发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公共课的学习是激发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也不是其它基础学科能够比拟的,所以要激发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数学公共课的思维能力训练可分为两种形式:首先是抽象和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的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并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例来进行证明,有时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论点的阐述,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让学生自已进行知识点的概括,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其次是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训练,数学中的定理和推导方式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要强化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力;再次,思维能力训练中还要突出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3 激发兴趣

数学公共课的学习是枯燥的,教师一定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数学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数学,尽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如学习定积分时,教师可以提出怎么才能计算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然后根据授课内容来讲解,利用曲边梯形的面积和计算方法来完成,最后导出定积分的定义。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兴趣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雯靖.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第12篇

1. 国内逻辑学的传入和现状

早在1631年,李之藻、傅汛际翻译了《名理探》,西方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后来逐步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1978年,国内逻辑学研究步入了大发展时期,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逻辑研讨会,并且在1979年8月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目前中国逻辑学会下设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符号学、归纳逻辑、经济逻辑、科学逻辑、现代逻辑、形式逻辑、因明、应用逻辑、语言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共12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2013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上,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张家龙先生提出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要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会议围绕中国逻辑学会如何充分发挥为社会、为会员服务的功能以及逻辑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会议决定,为了充分调动逻辑学者的科研积极性,设立中国逻辑学会学术研究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研究选题,集中评审后,依照国家社科基金模式,进行公开申请、评审;规范社会各类逻辑培训,中国逻辑学会拟与相关社会力量合作,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逻辑培训资格认证;通过开设若千门规范的逻辑基础课程,提髙培训老师的逻辑素质,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逻辑素质服务;并就是否进行逻辑素质等级考试进行了讨论。逻辑学会应积极推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推动筹备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成立相关的分支指导委员会。本次会议,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逻辑学教学改革定下了基调。

2. 国内逻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印度逻辑和古希腊逻辑并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而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的西方逻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方,逻辑学与哲学并起,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而以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最为杰出,他所创立的古典逻辑,经过后人的增补、发展,形成了传统逻辑,至今仍为大学逻辑教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世纪的逻辑学被当作神学的工具,而以西班牙逻辑学家彼得的《逻辑大全》流传最广、影响较大,成为13世纪至16世纪西欧各类学校广泛采用的逻辑学课本。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对近代逻辑学和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近代科学家笛卡尔、赫舍尔、惠威尔等分别对科学归纳逻辑进行了深人的探讨。17世纪末,莱布尼兹初步奠定了现代形式逻辑即符号逻辑的基础。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汉密尔顿创立了谓词量化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符号逻辑的发展。德摩根提出了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乔治布尔创立了逻辑代数,使逻辑代数臻于完善。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构建了比较完全的逻辑演算系统,开创了公理系统的先河。后由罗素、希尔伯特和哥德尔等人所完善的一阶逻辑,是当代逻辑大厦的基石。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的逻辑语义学、图灵的“图灵机理论”,成为逻辑史上三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促使形式系统的方法成为现代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而集合论、证明论、模型论、递归论成为现代逻辑的基本工具。形成了数理逻辑的研究方向。

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逻辑哲学主要研究逻辑的哲学以及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重大哲学问题。20世纪上半期,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和哲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推动了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以英美哲学家奥斯汀、戴维森、格赖斯、克里普克、蒯因、罗素、塞尔、斯特劳森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真理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指称与摹状词、名称与指示词、命题态度、可能世界与情境理论、隐喻、私人语言等领域。哲学逻辑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引进具有哲学含义的逻辑算子而构建扩充逻辑系统,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和认知逻辑等;另一种是在某种哲学思考的背景下,对经典逻辑算子的变异解释建构择代逻辑系统,如多值逻辑、弗协调逻辑、模糊逻辑、直觉主义逻辑以及多值模态逻辑等。

归纳逻辑——归纳逻辑属于非演绎逻辑,前期的研究主要包括回溯推理、穆勒五法的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新归纳方法以及类比推理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归纳逻辑更关注于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和智能计算机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归纳逻辑面临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同时,对归纳逻辑的研究,更倾向于对概率逻辑的研究。

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包括科学逻辑、语言逻辑、法律逻辑、决策逻辑和经济逻辑等。科学逻辑是经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论,包括发现的逻辑、检验的逻辑以及发展的逻辑三个方面,主要对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语言逻辑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人工语言作为分析工具,主要研究语言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以现代逻辑的成果为研究基础。有的则从广义量词理论、蒙太古语法、范畴类型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构造语言逻辑系统,研究通过演绎方式获得概称句的推理。而法律逻辑主要研究传统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研究法律推理或论语。经济逻辑主要研究概率逻辑、博弈逻辑等和经济相关的一些逻辑推理。决策逻辑则以哲学逻辑为工具,如认知逻辑,突出社会经济活动中主体在互动交流中所涉及到推理模式。

辩证逻辑——关于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还存在有广泛的争论。辩证逻辑主要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范畴理论方向、形式化方向和科学方法论方向。

逻辑史研究——包括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以及因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现在很多以先秦逻辑学家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求中国古代的一些逻辑思想,也有的将逻辑和文化相结合,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西方逻辑史则以西方逻辑的发展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西方逻辑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不同时代的逻辑学家对逻辑所做的贡献。因明主要有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对因明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和研究。

二、国内逻辑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虽然国内逻辑学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令人堪忧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远不如古希腊逻辑发展得完备、系统化,也不如印度的因明发展得充分。中国逻辑学以诸子百家中的墨家逻辑学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外,儒家的名学和辩学中也有类似于逻辑的一些片段,而到了后期,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学术的权威,而其它各家则渐趋衰落,从而形成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传统,即重感性而轻理性的思维范式。虽然后来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但并未根本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理性思维并没有真正融人到日常思维之中,因此,逻辑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国内的逻辑学教材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本科生的逻辑学教材大部分都大同小异,皆以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研究生专用教材,各个高校选用的也各不相同,国内缺乏这方面的比较通用的一些教材。逻辑学专业比较强的一些高校,则大部分以国外的逻辑学教材为范本,这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于本科生的教材而言,一旦引入现代逻辑,则学生又会反映难学,受国内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社会也需要大批的实用型人才,这些都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迫于就业、分配的压力而加大了应用学科、实用学科的发展,削弱了逻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普遍认为学习逻辑学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学习逻辑学没有什么用处。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正试图编写一些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第三是我国逻辑学教师队伍与国外相比,整体水平不高。就国内而言,设有逻辑学博士点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20个左右,而培养的逻辑学专业的教师,包括博士生,许多都改教其他课程,或者兼教一点逻辑,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而走上仕途,放弃了对逻辑学专业做进一步的研究的理想。同时,报考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严重不足,无法培养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事逻辑学教学的需求。另外,即使是逻辑学专业的导师,许多对现代逻辑也不是很精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研究生无法教授现代逻辑课程,这都制约了逻辑学教学质量的提髙。同时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不够科学,这些也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逻辑教学改革的策略

逻辑教学的改革必须针对逻辑学教学面临的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髙校要重视逻辑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关注逻辑学科的发展,搭建逻辑学的学科平台,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转变急功近利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式。从逻辑学教学自身的特点,从逻辑学课程的开设方式和逻辑教学观念的改革出发,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逻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逻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关于高校逻辑学教学内容的走向问题,郭桥认为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其一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该观点主要以王路为代表的学者’在高校应该教授现代逻辑,用其取代传统逻辑。因此被称为“取代论”者。其二坚持传统逻辑不可废止。以张盛彬、马佩、郁慕镛等为代表。主张中国高校,文科主要应该学习传统逻辑,不应以数理逻辑内容完全取代大学文科逻辑教材中的传统逻辑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在高校适当地讲授非形式化的普通逻辑。其三坚持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并举,认为逻辑教学改革至少应该是形式化逻辑和论证逻辑并重,传统逻辑的形式化不是逻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数理逻辑也不是现代逻辑的全部。我们认为,髙校的逻辑学教学应该参照国外逻辑学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科背景,开设不同的逻辑学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同时各个学校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点进行取舍。

据此,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本科教学阶段,针对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逻辑学专业性比较强,教材不能切合各个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所以要建立和完善逻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逻辑学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本高生的具体的学科背景,形成以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归纳逻辑、逻辑应用、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体系,分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通识课等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的学习。改革逻辑学教学大纲、制作规范的逻辑学教案和课件,以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课程为参照,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目前的传统逻辑教材都大同小异,所以我国逻辑教学改革须借鉴国际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教材设计方面,尽量参照西方的教材,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教材。对于高校的本科生,特别是文科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哲学、思政等专业可以经典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适当增加逻辑哲学、现代逻辑、归纳逻辑的一些内容。中文、外语、广电、新闻等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增设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课程。法律、经管、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增设现代逻辑,而仍以传统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增加法律逻辑、经济逻辑、辩证逻辑、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中的道义逻辑(适用于法律逻辑专业的学生)和MBA考试相关的逻辑知识等内容。至于学时数的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应该选择36学时或者54学时,这样才能使本科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又能受到逻辑学的训练|51^2°。因此就需要对逻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较为统一的教材,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材。

对于研究生来说,则主要应以西方逻辑史为基础知识,这里的西方逻辑史主要指国外纯英文的西方逻辑史手册为教授的主要内容,使研究生了解西方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逻辑学家们的逻辑理论和形成该理论的历程。然后根据不同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的学科背景,有选择地开设四论(证明论、集合论、模型论和递归论)这样的基础理论,文科学生可以开设逻辑哲学、语言哲学、法律逻辑、经济逻辑、归纳逻辑、中国逻辑史、因明等逻辑课程。有选择地开设模态逻辑、人工智能、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哲学逻辑。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可以对上述逻辑根据爱好进行选择。像阿姆斯特丹大学就具有很好的逻辑学教学传统,开设逻辑、语言与计算相关的逻辑学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要求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要和人学前的学科背景相关,专业方向分为“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信息和计算”以及“语言和认知”。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对于“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方向,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悉数学中的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拓扑学、代数学、集合论中的和逻辑相关的基本概念,学好四论。对于“信息和计算”方向的学生,要熟悉集合论、证明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以及计算机专业中和逻辑相关的课程。“语言和认知”方向的学生,除了熟悉四论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外,还要求掌握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基本理论。其课程设计也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方向的学生,开设模态逻辑导论与公理集合论,递归论和模型论,以及集合论高等研究、构造主义、模态逻辑等。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向,开设约束编程、自动化推理、对话系统、信息科学的博弈论、信息论、信息检索、神经网络和符号推理、语言和言语技术、语言学习、算法、复杂性和计算、概率系统、资料导向的分析及不确定性推理等。对于“语言和认知”方向的的学生,开设逻辑和认知、语义的结构和内涵语义、哲学与认知、理性、内涵和言语行为、意义指称和模态等。同时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同时各专业都应该开设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逻辑课程,特别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深造等多种选择,这就需要参加各级各类能力考试,而逻辑学则为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可以为学生解答GRE考试、GMAT考试、LSAT考试、MBA考试、MPA考试、GCT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相关试题,为大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如考逻辑学研究生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逻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逻辑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国际国内逻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就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设计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或者是历史、寓言、小说等事例,和逻辑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指明其中蕴含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也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等方法,激发学生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领略逻辑的奥妙,从而更好地掌握逻辑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多读一些逻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国外的一些逻辑学方面的基础教材,培养理性思维能力。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选择一个与本课程相关的主题作进一步研究,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小论文,让学生沉浸到图书资料的海洋之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逻辑学的氛围,举办各种侧重点不同的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会,邀请逻辑学专业的导师或者学者做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组成专题小组,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创新点。对于研究生,还要鼓励他们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逻辑学术会议,多和逻辑大家进行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了解学术前沿。

3.逻辑学科研创新方面的改革

至于学习传统逻辑能否培养出高层次的逻辑学科研人员,或者说培养出逻辑学家的问题,在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接受了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真正成为知名的逻辑学家的,恐怕还没有。但是,任何一个逻辑学家,必然懂得基础的逻辑学知识,不能因为传统逻辑培养不出现代逻辑学家就放弃学习传统逻辑学。教育部、国家社科规划办每年都设有逻辑学科的课题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这样有利于逻辑学科的科研创新和原创性的成果的出现。同时积极创办更多的逻辑学专业的期刊、杂志。目前除了中山大学的《逻辑学研究》外,还没有其它专门的逻辑学刊物,希望以后能够创办更多的逻辑学专业的专门的学术期刊,以便可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的发表阵地。同时其它的核心期刊,也需要增加刊发逻辑学专业的一些栏目,使逻辑学专业的学者有更加广泛地发表文章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