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教育议论文

中国教育议论文

时间:2022-11-28 05:1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教育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教育议论文

第1篇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2012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发言认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和诉求,学校必须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高中培养模式

多样化的两个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在6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三是考试选拔制度多样化。就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而言,在学校层面,至少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个是实践样态。至少有11个方面的样态,包括课程、教学、评价、学校制度、学生指导、学校管理、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及校外合作。其中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核心,这个领域如果不触动的话,整个学校的特色很难有说服力。另一个是学校层面培养模式抽象要素分析,包括教育目标、参与者及其角色、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过程、特征、辅助手段的应用,以及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等。

语数外新课标各有侧重

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协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资源共同体“金声”片区学校联盟、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义务教育新版课程标准解读落实暨中小学教师微格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制组专家郑国民表示,语文学科新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没有真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考试得高分是不可能的。”郑国民认为,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材料,老师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綦春霞表示,数学学科的新课标强调过程性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和经历,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创新性思考。这需要老师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多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英语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孟雁君认为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宗旨,就是不要在26个英文字母内教英语,而是要站在人的发展角度去教英语。落实到学科,就是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校长研究课改的四种方法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校长陈文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教研室主任许序修在6月26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为了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长必须深入学校课改第一线,进行由浅入深的基层调查研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为课程领导决策提供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校长要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深、分析得准,有四种方法不能忽视:第一,战略性眼光。能从小学校看到教育大世界,清楚世界教育在思考什么,中国教育在要求什么,学校从领导到教师该怎样做,学生该怎样学,人才该怎样培养,学校该怎样办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学习性姿态。想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就要向不同层次的师生学习。第三,系统性思维。第四,创新性行动。基层调查研究要与课程创新探索结合起来,要选择师生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使学校课程改革既具特色,又富有成效。

中学语文课堂应承担

一定量的哲学教育功能

据7月2日《文汇报》报道,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潮发现很多大学生和中学生都怕写议论文,写出来的议论文通常很教条,空洞的大道理一条条堆砌在一起,杂乱无章,或是辞藻很华丽,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没有“议”和“论”的味道,更鲜有思想性可言。“学生不会写议论文,不是语文没学好,而是哲学没学好。”韩潮认为,在中学,语文课堂理应承担起一定量的哲学教育功能,并提议:如今的中学教育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很大,那么高考命题是否可能做出一些微调。如以后高考命题可以邀请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大学文科的老师参加,让考题更有助于检测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科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之内

第2篇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加阅读量,加强语文积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较多,例如新课程配发的语文阅读教材,学生自己购置的语文书籍,学校图书馆的语文资源,现代网络新媒体的语文资源等,这些资源都可适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大量的阅读资源中也有适合学生不同兴趣的语文书籍,比如喜欢诗歌的有诗集阅读;喜欢小说的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书籍阅读;喜欢武侠小说的有武侠小说阅读;喜欢散文的有散文选刊阅读。这些丰富的语文阅读资源能在学生喜欢学习时,提供很好的帮助。例如现代网络新媒介,诸多语文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检索,快捷准确地发挥其有效作用,这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存,存有所积。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可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重语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激情,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另外,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当前新课改的语文教材,提供着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达到共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并把情感渗透到作文里,让作文写得有骨有肉,情景交融。同时,学生在情感的启发下也会认真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归因,并通过写作表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写作,富有独创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继而有利于写作水平的锻炼与提高,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写作训练,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写作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使其掌握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并善于总结积累写作经验。适时选读名作名著,指导自己写作学习,效仿名作写作模式,敢于质疑与反思,并形成反思性、评论性文稿,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议论文写作,在议论文纵向论证方面,一定要有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次序,以及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次序,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次序,这样的议论文才有逻辑性、层次性,才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学校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写作指导,积极纠正学生的写作失误,指导学生审题、开题、点题,及其升华题目的能力。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写作培训与比赛活动,从比赛、培训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写作不足,及时修改与完善,对于争议性用词,要反复推敲,提高遣词造句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善于捕捉与诱导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作灵感是成功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初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青春时代,有着远大的梦想与目标,在学生写作时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捕捉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其及时形成习文,留住记忆,记述成长经历,把握青春年华,训练写作能力。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方面都有过灵感,在创作中有时苦思苦想难以构思、立意,有灵感迸发时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捕捉其灵感,以此来激发其创造欲望。但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地诱导培养,这往往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它源于生活,而难于生活,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潇潇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学生自己也有“才如湖海文方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豪感。

五、小结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学生语文积淀;注重学生语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激情;加强写作训练,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善于捕捉与诱导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吴锦等.英语写作教学法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3).

[3]苏碧珠.浅谈写作能力的培养[J].作文教学研究,2011,(03).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 生活化 教学

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主宰着整个初中、高中教学。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地陷入“填鸭式”、“题海战”的“应试教学”中。这样不仅使语文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学生语文知识的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况且《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也特别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表明语文不光是一种工具,更应体现其人文性,应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近代众多著名语文教育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都曾对“语文与生活”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想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与学两方面下足功夫。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语文讲解“生活化”。

是指课堂语文讲解要面对中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杂糅种种人,合成一个人”来塑造人物。因此,语文讲解就不能脱离生活,应融入生活元素。在讲解《甜甜泥土》一文时,我特意请同学们在预习文章的同时,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离异家庭”的例子。上课时先请他们讲讲这样的故事,然后讨论,简单谈谈各自的体会、感受;最后拿出本文,请同学结合文章,理解母爱和儿子渴望母爱的主题。突然有位同学抽泣起来,原来她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此情此景,把整个教室给感染了。大家都决心以后将多多给与关爱,以弥补她缺少的“母爱”。这堂课取得了成功,学生们不仅感触很深;而且收获也很大:既理解了作者的心灵,也懂得并拥有了一颗“爱心”。这样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乃至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融入到了语文的课堂讲解中,充分地激活了他们的思想,进而震撼了其心灵。而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把“语文”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中的种种生活情景的描述,无不折射出我们儿童时代的天真无邪与无忧无虑;鲁迅先生笔下的《雪》中所描述江南雪后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我们何尝不是似曾相识呢?总之,只要寻找到“生活”与“语文”的最佳契机,学生自然能感悟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彩,能摸到作者的心灵,课堂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教师平时的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在训练教材的开发和选择上应尽量考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会感到不但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比如在讲解“短语、句子”等知识时,可以选择写请假条、入团申请书等;讲解“修改病句”时,最好从学生平时周记、作文中甚至到广告中去找例子;讲解议论文时,可以选择一次辩论,以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如“初中生该不该交异姓朋友”,“初中生看让语文“生活化”诸豪杰(苏州市吴中区石公中学 江苏省 2151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步伐,改革之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教育也尝试性地进行了多次改革,在剖析了现代教育的利弊后,扬长避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关键词 语文 生活化 教学

该不该看电视”等,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更容易让学生知道,议论文必有观点有论据,并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论述,或对比或事实或道理。通过系统有序地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让学生懂得语文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生活化”。

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不能抛开其教育功能,语文则更是理所当然。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结合文本与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记得曾看到有位优秀教育者谈到自己是怎样教育学生思想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丢失了一本《格林童话》,他没有大张旗鼓得进行全班大清查,正巧碰到在教《皇帝的新装》,于是特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小男孩”的形象,并紧扣“童心”二字展开讨论,最后这位老师总结:小男孩的话揭穿了两个骗子的谎言,同时也撕烂了皇帝虚伪、虚荣的丑陋嘴脸。这不正说明“童心”不仅可贵,而且易失吗?当我们考试作弊,嘲笑别人做好事,拿着自己签名的成绩单交给老师……。“童心”不正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吗?最后他谈到了丢书一事。第二天那本不翼而飞的书“飞”了回来。这是安徒生、老师、语文一起给学生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把语文教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进入了他们的心灵。除了这样“童心”、“诚信”教育,我们还可利用教材进行“生命”教育,教到《热爱生命》与《享受生活》时,除了引导学生们理性地认识到生命与生活的价值,以及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所体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外,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中学生面对学业等压力“轻生”现象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感性地去重新认识生命,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讲到《成功》、《学问与智慧》时,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等,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勤奋”在学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不能死读书,光有知识还不行,更要智慧与能力的道理。如此种种,就能自然而然地轻松地达到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是教的另一面,与教相辅相成,因此不可忽视。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从而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成效。

第4篇

【摘 要】自2010年iPad出现以来,智能终端的教育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平板电脑进课堂、“电子书包”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活动中。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实践现状如何?实践发展趋势如何?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发展存在着哪些困难?在研究领域对平板电脑融入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如何?本文从文献研究及北京课题研究活动成果两个方面来阐述上述问题,以窥这一领域的发展全貌。为科学、理性地推动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平板电脑;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4-0073-06

问题的提出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肯定其对教学的变革性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表示质疑。平板电脑对教学到底能带来什么?存在什么利弊?到底有什么样的使用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文献研究及基于实践的研究成果分享。

文献查找及分析

在中国知网中,笔者首先在期刊论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平板电脑”并且“教学”为

关键词 ,共检索到9条数据。再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同样以“平板电脑”并且“教学”为

关键词 ,共检索到77条。最后在会议论文数据库中,也以上述同样的

关键词 和两种不同的条件进行检索,分别检索出“篇名”0条和“主题”15条的文献。考虑到目前对平板电脑叫法的各种不一,又分别以iPad、Pad和Tablet PC代替“平板电脑”,另一个

关键词 仍用“教学”。iPad(这里指用iPad替代平板电脑,其他跟上述条件一致,下同)在期刊论文中是篇名9条,主题36条;在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篇名1条,主题5条;在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1条。Pad在期刊数据库中篇名2条,主题32条;在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篇名1条,主题31条;在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1条。Tablet PC在期刊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7条;在硕博论文数据库中篇名1条,主题14条。在论文数据库中篇名0条,主题1条。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对上述文献进行去重和筛选,最终共确定文献38篇作为本文文献综述详细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这38篇文献的分析,首先从名字上以“平板电脑”作为叫法的有25篇,以“iPad”作为叫法的有13篇,还有2篇以“Pad”作为叫法,还有另外两篇分别以“Tablet PC”和“xPad”作为叫法。iPad是苹果公司开发的平板电脑,可以看出在中国几乎把iPad和平板电脑等同起来,说明苹果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平板电脑发展及其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国内外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情况、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环境需求、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优点和变革、平板电脑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融合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模式、平板电脑环境下的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表2是每个类别的文献统计情况。

文献内容分析

基于以上七类文献研究,下面是针对每一个方面文献研究的一些总结。

1. 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

平板电脑(Tablet PC)概念于2002年由微软首次提出,其后发展缓慢,直至2010年苹果公司了iPad并对平板电脑概念和设计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界定为介于手机和桌面电脑之间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此后短短两三年,平板电脑在全球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至2011年6月,苹果公司已销售3000万台iPad ,全球各大厂商如三星、戴尔、惠普、联想、东芝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

伴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的发展,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的出现无疑对移动学习的实施增加了新的技术和支撑环境,是对移动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平板电脑将对教育变革产生巨大影响,专门针对教育教学定制开发的平板电脑也不断出现,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电子书包和电子教材概念不断深化发展,平板电脑的巨大发展使得教育的各种软件和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建设。

38篇文献中的大部分文献都对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目前中国已经认识到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及其将会在教育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

2. 国内外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情况

对平板电脑用于教育教学持肯定态度的研究人员无不论述国内外关于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情况,他们认为,国际上已经在不断推进和深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醒我们应该跟上国际步伐,把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推向更高层次。

国外在这一领域着手较早,很多国家已经启动了智能终端进入教育系统的计划。在大学、中学、小学等学段都有所涉及。在美国,苹果公司于2011年7月开始在超过600个地区启动“一对一”项目,即教师和学生每人配备一部iPad,并在上课时使用。奥巴马政府的目标是到2017年每位学生人手一本电子书。爱尔兰的中学已经用平板电脑代取传统课本。韩国也计划投资超20亿美元开发电子课本,到2015年取代纸质课本。另外,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i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工具。

近两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已然开展平板电脑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如2010年深圳南山实验麒麟小学尝试了iPad上课,同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自2010年底起,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等相继开展iPad及其他形态智能终端的教学应用尝试,并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应用的学校,如丰师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2013年4月24日,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首次举行公开课,展示平板电脑在课堂的应用; 2013年6月25日,湖北黄冈第一中学初中部初一年级2班不用书本,一人一台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教学。当前,开展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区域包括北京、上海、佛山、深圳、杭州、南京、潍坊、新疆昌吉等地,上海更是把“电子书包”项目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在高校研究团队中,出现了专业性的研究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实施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就是北京这一领域的应用推进研究课题,试图探究基于Pad有效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制定,并在《华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3月第二期发表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

3. 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环境需求

要把平板电脑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在硬件、软件、环境、网络等各方面实现基本配置,有不少文献关注这些方面。经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硬件或终端(即平板电脑)的保障,这跟经济发展有关;(2)无线网络,平板电脑能够便捷地用于教学,与随时随地实现网络连接分不开;(3)专业的电子课本,这里的专业指适合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电子课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简单的网络上搜集起来的文字、图片、视频集合体;(4)适合于平板的课堂辅助教学系统,这类软件系统能够包括支持服务、评价、跟踪、知识检测等功能,具有完善功能的专业教学软件;(5)课堂管理,这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保证的问题,目前已有文献或实践中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包括如何控制、监督学生的课堂学习,比如控制上网、控制学习进度等;(6)基于平板电脑的碎片化资源整合,课外学习的各种资源都是碎片化的,比如5分钟课堂录像、元课件、视频、图片等,怎样将上述材料有效组合成一个好的基于平板的学习资源非常重要。(7)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平板教学不光是教学工具的变化,也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些新型的教学法仍在探究过程中。

4.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优点和变革

平板电脑教学的优点是文献中关注的内容之一,从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大部分研究者都处在美好展望阶段及探索使用平板电脑哪些功能来教学,具体如何应用还呈现得较少,更很少有实证性研究。在这一层面,也有一些人提出质疑,下面详细介绍。

?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优点和变革

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的优势来源于诸多方面,比如,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结合、支持Wi-Fi和3G无线上网方式、多点触控屏幕方便支持和实现人机交互以及丰富的接口支持;还有有利于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成本更低,相对台式机而言,平板电脑更适于课堂教学;便携性、配备多种传感器、强大的网络功能;前所未有的互动性体验、流畅的程序运行能力、超长的电池续航能力、高分辨率显示屏;输入方式多样,不再局限于键盘和鼠标,可以采用手写、触摸甚至语音识别进行自然的人机交互。上述这些优点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学者对平板电脑用于教学变革的看法。平板电脑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的缺点和担忧

对平板电脑的教学应用也有质疑的声音,如平板电脑的使用造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想象力下降,在现有条件下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用户的使用习惯、程序兼容性、安全性、潜在的游戏干扰等问题,这些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其他问题,如国内Wi-Fi热点少、3G费用太高、不利于xPad的大范围使用;无法运行flash,导致一些网站资源无法使用;关机不能桌面操作,容易造成按键损坏;屏幕容易破碎;整体运行速度慢,篇幅大的文档打开慢等。对平板电脑教学的质疑将促使其在教育中更理性、合理地使用。

5. 平板电脑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从前面表2可以看出,和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文献占有较大的比例。说明很多研究者都试着把平板电脑教学的应用具体到某种学科中,试图找出适用于此学科或所有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总结出其适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文献上可以看到,和具体学科结合的案例涉及幼儿数学教育、高校数字化教育、多媒体教学、小学德育、特殊教育、小学数学、中学地理、医学院校、中学英语、骨科多媒体教学、通识教育、货币创造实验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等方面,已经覆盖到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学应用。在学科类别上覆盖了数学、英语、医学、德育、地理、特殊教育、通识教育、程序设计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比较齐全。但是在这些文献中都是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或是针对这堂课有哪些工具或功能可以用到,并没有从整体和宏观上给出总结性的方法或模式,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层次探究。

6. 融合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从文献来看,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比如,有人提出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又如基于及时通讯软件的培训形式、基于浏览器的学习形式、基于手机软件的“云计算”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不太适合课堂学习,而适用于课外的碎片化学习,而且这三种学习方式都是侧重于从某种工具来说,不是从教学活动过程来呈现的。另外,还有后PC时代的移动学习方式、交互式课堂学习方式,包括简易的内容创造平台和有效的情景创设平台以及高效的交互显示平台和沟通,交流与教学管理平台、小组项目学习方式、个人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管理和资源共享工具,包括装载电子教科书,构建电子资料库,构建学习工具集,构架自己的网络电台。如果从把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的视角来看,那么适用于平板电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当前,上述两个方面在以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概念的指导下,正得以深入的实践。

7. 平板电脑环境下的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

基于平板电脑教学的资源和平台建设是目前实际中最需求的,但相关文献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者在这一方面没有切入到核心问题,比如,谈到软件资源开发需要有哪些功能和部分,北京邮电大学的李青教授提到了从屏幕布局设计、导航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学习内容设计等方面如何开发,这个方面只能在大框架上给出一点参考。另外,有些研究者只是从开发要素、原则、国内开发问题和意义来阐述,实际指导意义欠缺。平板电脑只不过是个载体,里面有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才是问题的核心,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课题支撑的北京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发展

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的支撑下,我们与北京一些学校,包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丰师附小、白家庄小学、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等22所课题学校进行深度合作,自2012年底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学校层面的推进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模式、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正陆续发表。首都北京的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已经跨越了接触阶段,正向应用阶段推进,一些学校已经进入常态化教学应用层面,如丰师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在教与学的创新探索方面,课题学校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应用形态涉及教学、学生学习、综合性课程设计与开展、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实施,形成了跨学科综合、高交互式特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放时空(突破课堂内外)、综合复合媒体(富媒体)的新课程形态等不同代表性课程特征的实践。这类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带动了首都北京平板电脑教学辅助平台的生成和发展,出现了如博雅、方正、知好乐等品牌的一对一辅助教学系统。从整体来看,首都北京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整体水平领先于全国发展。

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阶段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已经走过了接触、尝试阶段,正向应用阶段发展,为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下面这些问题还需要持续改进。

1. 对平板电脑教学应用要加速突破美好展望层面

平板电脑的确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但是怎样变革、如何实现才能真正解决当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怎样实现教与学的创新、怎样从时代意义上理解智能终端泛在环境对现有教学系统的变革作用,这些都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应用实践,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开展广泛的应用实践活动,并进行积极的环境建构。对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实践尝试,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协同推进,促进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应用。

2. 开展以活动为基础的平板电脑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如何实现平板电脑有效教学应用,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功能或工具层面的介绍。这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最重要的内容,要真正把平板教学引入课堂,就必须有一套适用于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平板电脑教学不仅仅是工具的变化,更需要有新型教学法的支撑,否则它依然是难以深入影响教与学的新型工具而已。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核心不是平板电脑本身,而是由它的功能衍射出来便捷性的、可操作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方法。前面所列的38篇文献中,没有发现能涉及以活动为基础的平板电脑教学应用设计类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3. 缺乏适用于支持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专业资源和辅助平台

平板电脑用于教学需要系统化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电子课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简单地把网上搜集起来的文字、图片、视频整合起来的课件。否则,这样的方式对教学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变,只不过是很简单的工具应用而已,因此,专业的课程资源亟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实现。在这一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相继成立了数字出版部门,开展了这一方面的探索,但速度、规模、应用整合探索等方面的力度都需要加强。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应用,实现良好的课堂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进度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最好把这些问题以辅助软件教学系统的形式加以解决,这将是最佳的选择。能够基于一定平台借助于强大的软件功能来实现这些课堂管理和组织、监督的需求也是需要深入推进的重要主题。在北京,这一领域的探索已经物化出了一些一对一辅助教学平台,但在功能的适用性、易用性,整合其他技术形态适用的便捷性,支持平板电脑教学应用需求中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整合深度等方面来看,这些辅的教学平台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对学习者身心健康、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学习者使用平板电脑的交互方式等都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结

目前,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区域和学校已经主动开展这一方面的应用探索实践,也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和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但是通过文献研究及课题驱动的研究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整体上还停留在浅显的应用层次,大部分都是在对平板教学的美好展望或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优缺点等主观性分析,对于到底如何使用,如何进行模式建构,怎么去使用的实证性研究以及对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效果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此外,尽管有一些数量和具体学科结合的文献,但是没有深入地从宏观上和理论上去分析引领平板电脑教学模式,实践上普遍关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其思考深度常常也只停留在这门课程,缺乏广泛推广的价值的思考和抽象的意义建构。

综上,基于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实践,并且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目前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对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度和切实的发展前景、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教学应用模式、体系化高质量的平板电脑环境下的数字资源(特别是交互性的数字化教材)、支持平板电脑常态化教学应用的辅助教学系统等方面的深入发展,才能深入推动平板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5篇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机构和地域调查

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查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第6篇

【关键词】职高语文;基本能力;教学目标;拓展延伸

我们痛心地看到,一些职高学校里,语文课它不姓“语”改姓“杂”了,已经实实在在成了 “大杂烩”。在学校和社会对语文高期望值的压力下,面对基础差又厌学的职高生,语文课已经不堪重负。职高语文教学似乎迷失了方向。笔者以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就应该姓“语” 名“文”。不论运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什么形式,语言教学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的本质特征。职高语文应当返璞归真,遵从其学科规律,回归到语文本来的轨道上来。笔者以为,语文课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能力 职高生特别需要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笔者发现,在课堂上,无法标准、流畅地朗读课文者不在少数,更不用说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本功,才真正谈得上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文本研习,挖掘语言因素。语文教材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教师应该凭借教材的内容,抓住教材的训练点适当安排语言表达的相关训练。在许多语文课上,由于强调“对话”,教师往往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频繁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种课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无情地将文本抛在了一边。语文课应当重视对语言的积累、揣摩、感悟、品味和鉴赏,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大而化之”。

(2)狠抓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说语文素养是株花,那么语言文字就是根,内容形式就是花朵,思想感情就是芬芳。没有壮硕的根,就没有芬芳的花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让学生的口语流畅、准确,敢于讲话,有话可说。这种讲话不是随意聊天的讲话,而是一种组织程度较高的口头语言形式。它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条理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看法。语文课上,教师应当尽力调动学生朗读、说话、演讲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开口的良好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3)重视写字写作能力的训练。书写流畅、工整、漂亮,是学生写字的基本能力要求。但现在,对许多中职生来说,写一手漂亮汉字并不容易。电脑使人变得懒惰起来,以前的通信被短信、QQ、电子邮件所代替。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职高生的字也越写越难看。同时,错别字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是层出不穷。不少职高生对教师布置的作文不知如何下手,以致产生厌恶写作的心态,写作已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有的甚至拒绝写作。笔者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扣题不紧、内容贫乏、言不及义、无病、语言干瘪、内容陈旧等问题。在训练学生写作方面,教师是“任重而道远”,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引导学生多体验,常动笔,勤修改。

2. 教学形式可以多样,但不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职高教材每一单元均安排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环节。在后两个环节中,特别容易偏离以语文为主体教学目标。就以阅读教学为例,教材中选入的文本有不同的体裁,有写人、写景、哲理、抒情等不同的主题。教学时,不管是文学性强的,还是科学、文艺类的文章,都要突出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不少老师对写人、叙事类故事性强的文章还能把握其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对科学、文艺类的课文,往往或轻或重地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一位老师上《雨霖铃》一课时,就很明显地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让人感觉到是进行美术课的教学。对于诗词教学,重点应是诵读与鉴赏,然而却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用画笔描绘诗词情境上,师生依次分析、比较每一个同学的画面效果。这不就是美术课吗?再有,有的老师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时,也过多的依赖了一些新闻图片、资料,造成语文课变成了知识竞赛课。比如有个老师上《科学是美丽的》,一开始就花不少时间让学生做各种科普测试。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当然应该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切入点,科学测试肯定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形式掩盖本质。语文的任务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3. 无论是阅读课实践课,拓展延伸要自然、适度 拓展延伸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对课堂的要求。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必要的。在笔者所听的公开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拓展延伸环节,但拓展延伸却时常出现无中心、无原则、不适度现象,表现出教师求时髦,求形式,不务实的心理,造成阅读教学文本无边,教学无界,学生思维无限,表达无限的错觉。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甚至伤害了语文教学的内质。要想在45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课内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因此,拓展延伸要适时、有度。所谓适时,是指根据需要拓展,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所谓有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需要见好就收,训练的内容也应难易适度。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空泛学生都无法完成,即为无意义拓展。显然,只有合理设计,恰当安排,拓展延伸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坚守“语”的阵地,语文课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将“德行之美”进行到底:陈碎林 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人教网“专家视点”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农村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8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5-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小学教育从硬件条件到师资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分配上,更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则表现的最为突出。

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来自于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而其资源投入的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从总量上看,我国小学儿童就读于农村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但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却远高于城市。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较为分散,使得农村小学的数目更是远高于城市,由此以学校为单位获得的国家资源投入就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小学的义务教育经费很难保证发放到校,这使得农村小学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与城市小学存在巨大的差距。

2.社会投入不足,且现有的投入针对性不足。到目前为止,多数论文在阐述社会投入时考虑到的主要是慈善机构、个人的捐赠、救助,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最大的社会投入差距应该是私企资源的投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落后,从总量上看,每年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投入方向上主要是社会贫困救助,疾病救助,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比例上看都是相对不足的。目前,我国对农村小学的社会投入主要是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这三大来源。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对投入对象现状的调查、核实成本较高,一般依赖于媒体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真实性存在质疑,且主要是针对儿童个人的投入,即使有对学校硬件投入,一般也是一次性的,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善作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在监管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每年看似巨大的对农村教育的慈善捐赠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众多希望小学的荒废,只有电脑没有投影仪的教室等。由此可见,尽管对农村教育的社会投入在不断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针对性不高,对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作用不大。

3.家庭教育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情况非常普遍,留守儿童数量不断的增加,以重庆开县为例,2012年留守儿童高达9万人,这就导致家庭的主要陪护人为单亲或祖辈,教育观念陈旧,且由于周边人员的示范效应,读书无用论逐渐盛行,使得家庭对儿童小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本没有,有的甚至是消极的。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壮劳力的流失,在农忙季节,儿童作为家中的半劳力也会参与劳作;同时,由于交通、家庭经济、师资调动等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儿童的小学教育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开展。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国民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被很好的掩饰在这一教学制度之下,但同时又由于小学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基础教育,高中的升学率,大学的升学率,同龄人的就业结构、师资和生源的流动方向等都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和城市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目前正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即:教育投入越少—教学质量越低—师资、生员流动越大—教育越看不见成效—其后教育投入则更少—教学质量也会进一步降低。

三、对策建议

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建议一科学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使得农村小学的投入、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目的性。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得本就有限的投入总是处于一种散而乱的状态,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改善没有根本的意义。其次,建立合理的师资引进、培养的渠道,使农村小学教育在师资的数量上、专业上获得稳定的保障。如城市和农村小学的长期合作机制、教师长期的农村支教制度、并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将农村教学履历作为硬性指标,给予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发展渠道等都可以引导小学师资向农村小学教育方向流动。再次,为了保障上述措施的有效性,国家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对教育资源的来源、流转、使用、效果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当前的困境,我国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进行阶段性规划;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拓宽发展渠道,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当前困境,切实推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M].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2]吴春霞,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不平衡性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C]//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9).

[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活动课 作文教学

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来说,掌握所学专业和通用的写作能力是其必备的能力之一。作文课被视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受自身语文基础知识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又不利于学生毕业之后的择业。所以如何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难题。

一、理清中职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要寻找创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弄清中职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基本掌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比较熟练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具有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写作能力。所写的文章(含文书),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具有一定的写作速度。掌握文章(含文书)修改的方法,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多写多改的习惯。”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各类文体的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应用文:“能表意明确,内容正确。”总之,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语言,掌握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书面语言表达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写作能力。

二、中职学生的作文现状

(一)无物之文。

所谓“无物之文”,是指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成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的脉动,很少能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恶,成了一种扭曲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虚拟现实”。

(二)无我之文。

“无我之文”就是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

(三)无文之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些学生的文章表面上看不可谓不美,文采也不可谓不盛,然而,那种“美”是模仿之华丽,那种“文”是技巧之文彩。文章中往往充斥着太多的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匠气。

三、在活动课中创新作文教学

(一)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分享生活微博的乐趣。

学生觉得无材料可写,是因为阅读量少,知识视野狭窄。根据这一情况,我开展了阅读兴趣小组和剪报展览等课堂活动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首先,指导学生有目标地阅读。中职学生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看看热闹,阅读目的不够明确,更没有意识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因此,我向学生推荐如《散文选刊》、《青年文摘》、《读者》等。其次,引导学生喜爱一个作家,例如路遥、毕淑敏、铁凝等。最后,引导学生向专业阅读转移。中职学生的专业方向已经确定,目前,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杂志刊物,我推荐给学生,丰富他们的职业文化内涵。为检验阅读的成果,间隔一段时间我就开展“阅读交流会”和“好书推介会”,同学们可通过演讲、讨论等方式抒发感想,发表见解。

(二)利用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作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心理规律,从“乐”、“趣”入手,营造“活”的、“动”的习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作文的实践,在活动课中让学生乐中学、玩中说……只要学生的习作兴趣浓厚了,那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例如,借着2010年的中秋节,我在一次活动课中举行了“水果品尝会”。首先,我要求学生带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开一个水果品尝会;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发现水果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来具体介绍水果;最后指导学生按形状―颜色―味道―功效等顺序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学生较感兴趣,习作写得也不错。有个别学生还因为这次的活动课,回忆起过去很多关于水果的往事,也把它记录了下来和大家分享。

(三)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很多学生已经有了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材料,但就是不能写出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欠缺的还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学生能列举很多关于母亲的名句和案例,并详述文中母亲的伟大,但却未能在习作中流露对母爱的真情。于是我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妈妈在一周内的言行举止,并把它作记录,最后把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连同记录的材料加以整理,写写关于母亲的事。学生的习作充满真情和生活化,例如有一些写到妈妈每天的饭菜变化,或记账单的习惯。

(四)活动课让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和专业情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这一论断当今也称为“生活化作文理论”。推行这一模式,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改变传统教学的命题、学生任务式应付的教学方式。

首先,鼓励学生关注、体验与思考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国事、社区事、家事。作文应写有亲身体验或耳闻目睹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等事,做到写作与生活接轨。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可推行有效的“剪报活动”、“时事墙报角”等活动。其次,应赋予作文教学以专业特色,让学生感受到专业情趣。如药剂专业的学生可经常训练写《××实验报告》,旅游专业则可写《××导游稿》等贴近专业自我命题写作,以陶冶专业情操,锤炼专业技能。

(五)作文指导与讲评在活动课中创新。

作文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旧有的由教师一人主观评价的手段也应该有所改变,推行开放性评价,改变以往由老师下评语的老套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仅在创作中体会,而且在再创作中品味成功和喜悦。可以采取自评与互评的方式相结合,互相讨论、交流。阶段性训练完后,定期进行作文选美,展示成果。也可把同学选出的习作进行例文评析和例文析改。更可把同学们的习作制作成小册子,供学生传阅、作点评。写作与阅读赏析相结合,以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学习的氛围。

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还需要语文教师多探讨和研究,但终要以学生为写作主体,以生活为创作本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金振邦主编.阅读与鉴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第一版).

[2]赵春凤.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中国教育,2008,(3).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研究;词频统计;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35-04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改进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1] 其目的在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借助合适的技术过程和教学资源,促进深层次有效学习的发生以及学习者在各自专业领域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经历了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同时,致力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其他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Integr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以下简称IEP)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发表的文章进行元分析来考察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状况,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热点)、研究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原因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有所助益。

一、IEP的概念界定

南国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③优化教育教学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2]

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也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和实现,首先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构建体育教学环境;其次是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并运用媒传教学法;然后是在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概念可以概括为:通过将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来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与已有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采用媒传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研究材料与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原始材料来自于CNKI中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选题广泛,重点突出,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了致力于该领域的体育教学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倾向和追求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创新精神。

CNKI中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文章数量巨大,为了精简样本量,提高样本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选择样本文章时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所以选取的样本为近十年(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1日)来公开发表的文章。第二,对这些文章的检索条件限制为“篇名”,以提高检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足以说明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情况。第三,考虑到教育技术是新兴交叉学科,存在相关名称或意义相近的代名词,研究人员对这些名称的使用也是各有喜好,因此我们把“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化”、“远程教育”视为等效检索关键词。第四,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筛选,剔除不同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同文章,以及跟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不紧密相关的文章。通过上述处理剩下的文章则为本文研究的样本材料。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样本获取与分析

在CNKI的高级检索栏中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体育”为固定检索词,分别搭配上述等效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章,并以EndNote格式导出题录,然后根据上述方法筛选出研究样本。总共检索到3994篇文章,经剔除处理后有效样本文章为3896篇,即可作为后续研究的样本文章。以年为单位的有效文章统计数量和趋势预测如图1所示。

图1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样本文章数量,曲线为文章数量的指数增长趋势,折线上的小方块为对应年份的样本文章数量,折线中2014年样本量呈下降趋势是因为样本中只有该年前8个月的文章。

表1中载文数量后括号内的内容代表该刊物的级别,没有特别标注的为普通期刊。国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评价体系包括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和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核刊”)。普遍认为刊载在这些评价体系所认可的杂志上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从上表可以看出,核心刊物占比为10%,核心刊物文章占比为5.33%。样本文章刊载杂志的类型占比如图2所示。

2.词频统计与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者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字或者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学方法。”[3]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在样本文章中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表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内容越受研究者关注,反映出特定研究时段内该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 for Informetrics)提取文章关键词。把文献题录文本文档导入SATI,并转换成SATI专用数据格式,即可抽取关键词字段进行词频统计,并可生成共现矩阵。样本文章中总共提取出5172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50的高频词汇如表2“原高频词”栏目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键词具有特别近似甚至相同的内容表征,比如“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因此,可以将表1中意义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聚类,合并后的关键词及其出现次数统计如表2所示。

3.中间中心度知识图谱与分析

某一概念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主要由中心度指标表征,“包括点度中心度( degree) 、中间中心度( betweenness) 、接近中心度( closeness) 来衡量”。[4] 其中,“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5] 对本文而言,它测量的是整体网中某一概念节点在数量上是否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

将上述SATI生成的共现矩阵保存为Excel文件,然后导入Ucinet软件并以“*.##h”格式保存为专用文件,再把“*.##h”格式文件导入Netdraw软件进行相应的设置后即可生成基于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可视化结构图,针对中间中心度分析的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小方块代表的是“中心程度”,方块越大则对应关键词的数量越多,表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内容领域越受研究者关注。

四、结论与探讨

1.IEP研究的重视程度缓慢上升

从图1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文章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这说明该领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从增长曲线的斜率来看增长速度缓慢,与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研究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造成IEP研究滞后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软硬件建设、经费问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水平、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可用性、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及其积极性,也包括缺少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只有逐一克服上述制约因素,IEP研究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时代要求,才能为体育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IEP研究的关注热点较为集中

从图3和表2中可以看出,IEP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教学过程的所有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效果与评价、体育新闻以及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但是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体育(课堂)教学等关键词表征的知识领域。也就是说,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然而,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是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些许缺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之上。“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这已是被社会认可的。这就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模式都进行系统深入的变革”。[6]不能把关注点仅限于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而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学习者身心健康的诉求,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化、多途径和终生性的体育教学体系。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存在混乱现象

在对关键词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表征同一内容的关键词表达形式纷繁复杂。比如多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再如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信息时代知识创造途径多元化,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穷,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也不例外,致使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代名词大量存在,造成研究者选择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研究者“随波逐流”,认为既然存在混乱,自己也就随意用之,甚至主观臆断创造新名词。在对部分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的时候发现,部分文章并没有对自己所使用的新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和界定,通过他人引用或借用后造成“恶性循环”。当然,名词使用严谨的研究者也不乏存在,他们的文章大多发表在级别较高的杂志和刊物上。

4.案例研究与应用推广急需加强

从图2可以看出,研究主要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出现,占比91%。而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刊的占比分别为4%、3%和2%,这说明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单一,折射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存在困难。一定数量的文章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原则、优缺点以及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等“”问题,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具体的融合方法与应用案例的文章少之又少。比起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研究而言,IEP具体方法与应用的研究似乎缺乏足够的学术性和前沿性,这可能是造成关注不够的根本原因。但是,工具应用和案例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需求的广泛性,迫切需要IEP研究者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为普通体育教师教学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方法。

5.IEP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测试》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两个杂志比较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刊载IEP相关研究论文的杂志中,核心刊物占比为10%,而核心刊物刊载的相关文章占比只有5.33%。说明目前IEP研究方面的文章水平、应用价值以及学术认可度都整体偏低。“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将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7] IEP研究领域存在诸多重要研究课题,比如: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体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体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学校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五、展望与建议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8]加之目前国内外掀起的MOOC风暴,更是把IEP研究推到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上。面对信息技术强有力的冲击,我们只能顺应时代潮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作为价值理念,激励和帮助体育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为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塑造健康体魄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春香,田生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整合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23-25.

[2]李运林,陈庆贵.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4.

[3]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4]林润辉,范建红.中国管理学者论文合作网络属性及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4):81-92.

[5]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徐亚妮.新课标背景下运用教育技术推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4):114-116.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伴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手段的日渐丰富,基于目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微课程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应用。通过开展微课程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因而,应当倡导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同时应用具有良好互动价值的微课程教学方式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这是近些年来在国际教育圈流行的一个词汇,这是一种教学形式可以应用到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之中,它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最先创造,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主要的应用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在线学习,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方式。微课是通过最大化的压缩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讲解重点的教学知识点,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微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详尽、精湛的学习资源,同时以其相对短小的视频长度,通过对于一些零碎时间的利用,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提供了明确目标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学校的日常学习,这种情况基本相当于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通过课堂上的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微视频的方式辅助进行教学工作。

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二)微课程资源结构设计

在对微课程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其进行特色鲜明的命名,从而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其次微课程要求的是内容短小而详实,因此必须对于教学重点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引出要探讨的内容;虽然微课程时间很短,但是在时间上要求很精简却在内容上要求非常详实,因此对于微课程的主题思路过程的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最后还要在知识点讲解完成之后对于学生要有一定的互动过程,从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三、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微课,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程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学生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致使其在对于某些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而微课程的所具备的具象化,形象性的特点恰好能够与教材设计缺陷实现互补。

例如在讲授《观潮》一文时,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去过钱塘江,甚至都未曾到过海边因此对于潮水的涨落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文中所描述的宏伟气势也就难以感受的到,而教师若是通过应用微课程视频则可向学生直观的展示钱塘江潮的雄伟气魄,进而再结合以文章当中的描写如“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应用微课,解决课文疑惑

在课堂教学之中开展师生互动问题探究活动,可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难题。应用微课程教学,将课文当中的矛盾因素同学生学习感兴趣的方面以及课文深入进行有机的结合,寻找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并通知密切相连。

例如,在讲授《雪》一文时,学生常常会对一些比喻描写感到困惑,不明白其具体的作用价值何在,对此教师可应用微课来找出相应的比喻描写,如:“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然后可通过多媒体设备配上小孩子被冻的通红的手,以及另一幅普通小孩子的手,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便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寒意。由此学生也便能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并在不经意间化解了疑惑问题。

(三)应用微课,培养写作兴趣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时写作也促使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写起,所写出的作文也常常会出现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学生没有立足于生活实际进行作文写作。而应用微课教学则恰好能够借助其直观性的感受来促使学生将作文写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

如在对学生指导“孝亲”题材内容的写作时,可以在学生写作前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如《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孝亲为了明天更好的记忆》等公益广告。在课程教学的广度层面,可将对于家的概念适当的延伸与拓展,例如将我与父母的小家可拓展为我与父母及祖父母的大家庭,并由此可导入《中华有福,孝老是福》,以及针对如何爱家而展开拓展活动,并由此可导入《勤劳人家,福运长久》等相关公益广告内容。在这样的较为氛围中学生的孝亲、感恩之心被唤起,学生在写作之时自然也就有话可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合理应用微课教学,可更为有效的激发其学生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并理解课文语言,促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所学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军.初语课堂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5,(5).

[2]唐轶.利用微课程建构翻转型课堂初探――“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课例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5).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 教学策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单一考查语言知识的的题目几乎不存在了,重点已转移到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它包括阅读速度、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语篇分析等。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五段阅读材料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卷面上,像分值比较大的完形填空就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兼顾基础、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

一、务实基本功,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1.扩大词汇量,积累语言素材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基本词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材料,也是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载体。对此,笔者以为,应该以基本词汇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加自身的词汇量。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也是命题的重点。记得很熟的一个词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变了样,这就是所谓的“熟词新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不同词性或不同表达反复认真识记。以try on为例,大家记得比较清楚的意思是“试穿”,但在NMET2002的阅读理解有这样一句话:I’ve been trying that (the joke) 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用“试穿”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此句的,应为在此句中该段誉的意思是“耍弄某人”。

新课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倡导运用任务型阅读教学,而其中的“超纲词汇”非常值得关注。笔者统计了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的超纲词,比例逐年上升。2005年阅读理解生词出现率是2.9%,达到历年最高比率。由此可见,掌握超纲词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理清句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词汇是英语阅读的载体,但更重要地是离不开一定的句法知识。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更为复杂,长难句子较多,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长句、难句就是指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

例如,NMET2007阅读理解E篇中的句子:Their goal is to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 in the fun part of party planning,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while they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else.在这个句子中,to help是不定式作表语,help后面接复合宾语,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构成help sb. do sth.。作宾补的share后接宾语part of party planning,之间被作状语的介词短语in the fun隔开;宾语后面有跟插入语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然后是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二、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浏览全文,知晓文章的大意

笔者以为,浏览全文具有如下的作用:(1)学生能够指导文章的大概意思,便于他们积累素材;(2)能够自行测试文章的深浅度,便于选择解题策略;(3)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以及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注意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之处,因为这一般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对全文具有一定的概括作用意义帮助学生明白全文的行文方向。

2.阅读题目,缩小阅读理解的思考范围

笔者以为学生阅读题目,一方面,能够对全文的阅读理解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感悟,为他们的思考确定范围;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缩小思考范围。在看题目时,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在文中划出与题目相关的有效信息,以便理解;(2)注意分清题目的类型,客观信息题,可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直观判断题则要注意综合文章的整体信息;(3)结合文章的体裁以及主题,深入地理解与题目相匹配的信息,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3.重新阅读细节之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由西方的文章写作习惯和思路,我们可知: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在做阅读理解时,一定注意人物的思想发展情况;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理解把握,来知晓作者的思想和用意。对此,笔者以为,考生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注意文章的关键词汇,列出关键词的组成集合,定能够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注重深层逻辑推理,做好综合分析归纳

西方人的思维往往具有一定隐讳性,由一些词汇的文化意蕴或者俗语俚语来体现作者的真实用意。对此,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该从词汇的表层含义出发,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样的思考过程应该体现在:(1)注意忠实原文的本来含义;(2)注意一些否定副词的使用,往往会有与原文相反的意思;(3)注意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把握,一些题目的解答往往在文章的末尾才能有所体现。

三、阅读理解教学的注意点

1.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教学中应该制定一套有机联系的训练整体,并且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训练依据。

2.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即在教学中应该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制定适合不同学生学习掌握的教学模式。

3.注意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即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该予以积极的赞赏,以此激活他们学习的激情。

总之,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贵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地积累,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学曾.英语阅读的方法与技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6).

[2]李俊.论2l世纪英语阅读教学的定向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1,(1).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打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其生动直观的特点,给学生身历其境的感觉,这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展开探讨。

一、优化阅读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就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来看,常见的学生阅读材料主要有:(1)教材;(2)复习资料;(3)试卷。这些阅读材料具有题型单一和内容枯燥的特点,常见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阅读内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然后做试题。这种阅读模式的互动性较差,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升。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阅读课堂中首先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阅读材料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时代特点较强以及内容健康向上的阅读内容展示出来。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在课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网络中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可以自行编撰阅读材料,只要符合教学需要,符合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就可以将其作为阅读材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图文并茂,学生能见景生情,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觉得很累,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心情往往较为沉闷,导致难以激发学习的动力。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尤其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地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营造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如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阅读内容,尤其是可利用相关历史片段和电影,引导和辅助学生加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和逼真的录像等,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魅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在愉悦的气氛中引导学生思考和阅读,在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改变的同时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基础。[1]

三、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句式及对话、短语等板书出来,不仅教学方式十分繁琐,而且教学内容方面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容量的提升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师应切实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所需学习的内容预录进去,并利用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以在节约板书时间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在整个阅读课堂内,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规范、清楚地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开阔学生视野,拓展课堂信息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另外,在整个阅读活动中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掌握作者意图的同时加深印象。但是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误差,所以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生阅读议论文时,教师应先将问题提出,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记叙文,则应边读边标注,将事件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以及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引导学生掌握时态及个别单词的意义,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联词需要教师在幻灯片中展示出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利用多余的时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在阅读交流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2]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视听说的有机结合

高效课堂倡导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以在注重学生理解的同时,还应强化其听力,促进其对英语的应用。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阅读又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实现视听说的结合,以便更好地在整个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的英语交流情境,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视听说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找准时机,不能滥用

为了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在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一是灵活掌握应用的时机。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非随意,需要教师灵活把握时机,切实强化其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应用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Abirthdayparty时,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掌握生词,在学生找出生词之后,应及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词的读音、组成及释义等展示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生词的理解。二是多媒体技术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只有切实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强化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3]。综上所述,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因此,我们应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其的应用,以更好地促进高效阅读课堂的打造。

参考文献:

[1]朱犁.巧用信息技术打造初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J].英语广场,2015(7).

[2]刘淑龙.巧用信息技术打造初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