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9:1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系统解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教学方法
1.1.1传统教学法采用常规的授课方法,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提前集体预习解剖学消化系统章节内容,授课教师认真备课,编写教学方案。安排6个学时应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谱、模型和标本详细讲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安排2个学时进行人体标本模型观察,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总结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
1.1.2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法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安排6个学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三维虚拟人体软件引领学生进入虚拟人体,使其身临其境、直观形象地观察和认识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授课过程中只需对重难点加以阐述,同时根据课程知识点引入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学生操作三维虚拟人体软件并让其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安排2个学时进行人体标本模型观察,期间教师进行本章节内容的总结和重难点内容的归纳复习。
1.2效果评定教学效果采用理论、实践考试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进行评估。
1.3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24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效果评价
2.1.1理论考试成绩理论考试由100道客观选择题构成,满分100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解剖学消化系统的组成、形态、结构、功能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获得优良评价(≥80分)的学生人数明显更多(P<0.05)。
2.1.2实践考试成绩实践考试主要为人体标本辨认。考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80~100分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在本章节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在实验组学生中,75.9%认为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较对照组学生的满意度高(P<0.05);81.3%的实验组学生认为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61.6%的实验组学生认为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93.8%的实验组学生希望今后继续采用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
3讨论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情况,提出了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重视体表标志教学,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画图,重视标本模型考试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21世纪桃,根,解剖结构,导管分子
根是植物重要的地下营养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从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的解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吸收与输导能力,从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21世纪桃树(21stcentury peach,21CP)(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培育)是以毛桃(Prunuspersica,MP)为砧木、21世纪桃树的芽为接穗嫁接而成的优质果树,和其他晚熟桃一样,在栽培过程中常发生冬害。郭学民等[1]报道,在风力强劲的冬季,21世纪桃树茎导管分子的巨型性容易使导管形成空穴和栓塞,水力结构破坏,致使输水系统受限,可能造成冬害。而茎输导系统的水分直接来源于根导管分子,因此,研究21世纪桃树根的解剖结构,对于进一步了解果树发生冬害的深层结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根的解剖结构(横切结构)及其吸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砧木矮化的预选指标上,一般认为,根皮率、皮率、木质率、根导管密度、根导管总面积等都与果树植株生长势呈负相关[2, 3];对导管分子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观赏植物[4, 5]、分类上存在争议的植物[6]和一些果树[7-11]的茎上;刘霞等[12]比较柑橘实生砧木和2种体细胞杂种根系导管分子的结构。而在根导管与植物抗寒性关系方面,迄今仅见到李荣富等[3]对苹果砧木组织结构特行与抗寒矮化效应关系的报道,他们认为抗寒矮砧根系木质部的导管密度小且导管面积小,而乔砧木质部导管多而大。
我们采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以晚熟桃21世纪桃为试材、典型耐寒品种珲春桃为对照,对2个材料根木质部和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以期为21世纪桃冬害的深层解剖学机制研究、果树的遗传育种和生产实际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试材于2008年10月取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试验基地。21世纪桃为5年生嫁接苗,珲春桃为5年生实生苗。
取样后洗去泥土,取根尖直径在1 mm左右且成熟度相对一致的部位,然后分为两部分固定,一部分用于石蜡切片,一部分用于导管离析。
1.2 方法
石蜡切片参照李正理[13]的方法略有改动:将根切成5 mm 长小段,FAA固定24h,15%氢氟酸30℃下软化12d。将根漂洗后进行乙醇梯度脱水、包埋、切片,切片厚度10~14 μm,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中性树胶封片。Olympus BX51显微镜下观察,DP70数码相机拍照。2种材料根横切解剖指标测定时分别选择20张切片进行测定。
导管离析参照郭学民等[1]的方法进行。以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DP70数码相机拍照,每种材料导管分子测定100个导管分子,依据Tippo的描述方法对导管进行描述[14]。
1.3 数据统计
利用DPS v3.01专业版数据处理系统,对2个品种各项数据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比较。
2 结果
2.1 根横切结构特征
2个品种桃树根横切面的主要结构从外向内均为周皮、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21世纪桃维管射线宽、数量多,而珲春则相反(图1),说明21世纪桃维管射线发达;加之,21世纪桃导管密度和木质部面积/横断面积均大于珲春(表1),这为生长季节旺盛的生长势奠定了良好的结构基础,但是导管总面积和导管总面积/木质部面积却小于珲春(表1)。
表1 供试材料横切解剖构造比较
Table1 Comparison of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material tested
材料
Material
导管密度/
(个·mm-2)
Trachea density
导管总面积
/mm2
Trachea area
导管总面积/
木质部面积
Trachea total area/
xylem transect area
木质部面积/
横断面积
Xylem area/
Tansect area
21世纪桃21CP
144.65
0.1363
0.1451
0.6078
珲春桃HP
89.68
0.3657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3-02
Exploration of human anatomy teaching
LI Xiao-shuang, JU Xue-hong,WANG Jin-ping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China)
[Abstract] Human anatom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in medical educ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uman anatomy. The article h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human anatomy teach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uman anatomy.
[Key words] Human anatomy;Teaching method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科和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必要基础[1]。解剖学以描述形态为特征,虽无复杂的理论与学说,但名词繁多,易懂,难记,易忘。如何教好人体解剖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剖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人体解剖学谈几点体会。
1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尤其对于年轻教师,学历高,却未经历系统的教育学教育,且对教材的掌握有所欠缺。在掌握教材时,要尽可能地多看教材,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多掌握几种教材,就多几分收获。在掌握教材的同时,还要系统听课,不光能够学习别人的授课方法,还可以熟悉教材内容。本人有一桶水,才能为别人倒出一杯水。熟练掌握教材后,对照大纲,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和筛选,明确每一章节、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教案。对重点和难点,尽量把解剖学的讲授与临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授肝的体表投影时,将其与肝的触诊结合起来,加深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要注重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教学组的全体教师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交流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统一,又可相互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各自为政的教学弊端。
2 联系临床实例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对于任何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能显现出优秀的记忆能力。解剖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解剖的环境较差,学习条件艰苦,作为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在讲授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时,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对人体解剖学产生强烈的兴趣,首先要强调人体解剖对医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用一些浅显的例子说明解剖学与其他医学的联系,让学生建立学医就必须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观念,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经常联系一些临床实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还可将自身的科研情况根据课程的内容适当介绍给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学好解剖学对于一个医生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积极实行研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基于强调教师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课堂活动以及实验管理等进行研究性的科学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地结合,激活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增强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1 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
研究性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具有高度的研究性。在研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其中心主题是课题的设计,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问题中,让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思考问题。课题的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根据课程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来确定研究课题;二是要考虑到课题研究可行性与现实可能性,考虑到现实研究时间及其他资源因素,尽量做到难度适中,并保证学生在预期时间内能做出成果。
3.2 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
学生是研究性实验教学的主体,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将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和试剂全部开放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撰写论文。研究性实验教学,使学生第一次系统接受了科学研究训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能大幅度地提高他们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如何把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我们根据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特点,在系统解剖开放性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收到较好效果。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临床,确定研究专题;其次,学生结合自己兴趣选择研究专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每小组控制人数为6~8人,小组的同学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提出研究课题。学生在广泛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创新设计。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开展研究:“肱骨骨折”专题小组,从骨折的固定,损伤神经的治疗等方面进行设计;“脑损伤”专题组从损伤模型的建立,损伤后病情演绎的机制,损伤后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各组同学充分发挥创造力,创新了很多知识,并获得一些新的科研生长点。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教师传授了知识,与学生一起创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众多形象直观的教学中,尤以实物教学最有助于记忆。解剖学教学必须坚持实践第一[3]。教学中如果仅靠口头讲解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操作能力,并且通过实验操作,增加理论知识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4]。因此,我们的授课采取以实习课为主,讲习比为1∶2.5。我们还加大了对实验室硬件建设的投入,建成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人体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标本、模型、多媒体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并与学生互动,产生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学生在实验室中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活,记得牢,教学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邱治民.试论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中的智能培养[J].解剖学通报,1982,5(3):117.
[2]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实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05,(4):8-9.
[3]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2.3实验教学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p#分页标题#e#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建设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以企业自主开发为核心、产学研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创新体系。在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我们可以沐浴到党的“十七大”给企业带来的和煦春风。从本期开始,我们重点报道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优秀创业企业,感受它们在创业服务中心悉心呵护下取得的成绩。
2008又是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期,祝愿它们,明天会更好。
生物塑化技术原理
所谓生物塑化,就是通过各种化学手段将尸体中的蛋白质和水分置换出,再注入相同分量的树脂、塑料等有机物,令尸体色泽恢复到与原来相近状态。由于经过特别处理,标本再不像过去浸在防腐液中的尸体标本,既没有难闻的气味,也不会滋生细菌,皮肤能保持弹性,可看到每一丝肌肉的纹路,而且还可以长期保存。
生物塑化技术是德国解剖学家岗瑟冯・哈根斯教授在1977年发明的。
走进隋鸿锦设立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人体塑化标本办公室,一个个展示人体内脏、肌肉、神经组织、骨骼组织的人体塑化标本令人震撼,这些没有福尔马林的刺激异味、组织结构清晰、具有医学价值的真尸人体标本,至少能够存放数百年。18年的塑化科研经历只是隋鸿锦“塑化”人生的开始。
已过不惑之年的隋鸿锦,现任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所长、大连鸿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35岁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年轻博士,从1997年开始,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大连市发明精英、大连市优秀发明实施企业家,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行列,大连市高新技术园区十大优秀企业家称号……隋鸿锦被医学界广泛关注,是由于他从事了一项具有深远医学研究和科普价值的人体生物塑化标本技术。从1990年接触这项被称为现代“木乃伊”制造技术起,隋鸿锦几乎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塑化标本技术研究上,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成为“中国生物塑化第一人”。
偶然结缘生物塑化
腐败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过程,严重妨碍了形态科学的学习、教学、研究,特别是把生物学标本暴露在正常大气环境中的时候,标本会出现相当程度皱缩变形。因此,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寻求一种合适的标本保存技术。
1992年,隋鸿锦在大连医科大学当助教时,一封收件人为“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德国信笺转到了隋鸿锦手里。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封非常普通的谋求合作的学术交流函,便不很在意。然而,专业的敏感,使隋鸿锦感到了这一技术研究的可行性与深远意义。师生捂着鼻子上解剖课的苦恼,让隋鸿锦看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价值,如果真有一种技术能够使解剖教学摆脱使用几百年的福尔马林,那可是一种历史性突破。隋鸿锦向校领导提出了自己想去德国学习生物塑化技术的想法,并给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者――德国哈根斯教授回了信。
哈根斯为了推广自己在1978年发明的生物塑化技术,当时向世界各地医学科研单位发出了500多封信,其中向中国发出了30多封,有七八家科研单位回了信,而隋鸿锦给哈根斯的回信是最专业最认真的。哈根斯被隋鸿锦的热情与认真所感动,1993年,哈根斯在考察了大连医科大学标本技术后,决定把大连医科大学作为其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1994年1月,隋鸿锦受大连医科大学委派,以访问学者身份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研修,开始踏上了生物塑化技术与研究的道路。
引来全球最大生物塑化“工厂”
一年学成归来后,隋鸿锦利用学校给予的优越条件,投入到生物塑化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并一直与哈根斯保持联系。这位生物塑化大师对其学员的塑化技术一般都不屑一顾,对隋鸿锦起初提出的合作要求断然拒绝。1995年,哈根斯再次来到美丽的海滨大连,当看到隋鸿锦生物塑化标本时,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一年来在生物塑化研究上的努力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1996年12月,哈根斯终于与隋鸿锦合作,成立了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而隋鸿锦也成了该项技术在国内推广的第一人。
为了研究生物塑化,隋鸿锦付出了很多牺牲和努力。1995年,香港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来大连访问,在参观了隋鸿锦的标本技术和解剖学术成果后,邀请隋鸿锦到香港大学医学院读博士,并提供一年12.8万港币的奖学金和住宿条件。这对当时还只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隋鸿锦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诱惑,但隋鸿锦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继续他的塑化研究。
刚成立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时,隋鸿锦也刚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3年漫长的熬夜经历。到1999年,隋鸿锦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哈根斯颇为赞佩隋鸿锦对塑化研究的热情投入和技术水平,又投资1亿多元,在倚山傍海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体生物塑化有限公司。那一天,隋鸿锦第一次为生物塑化事业流下了激动和感慰的泪水。
生物塑化成为国内朝阳产业
在过去多年研究中,为了将这一技术完全国产化,隋鸿锦进行了无数次实践论证,如今,无论是进行生物塑化的药品还是设备,都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这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对技术工艺的追求,隋鸿锦也是精益求精。目前,他已申请了两项专利技术,均被受理。
有人认为,解剖学已有500多年历史,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隋鸿锦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因为解剖是基础学科,是为临床服务的,而临床医学领域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技术出现,这为解剖提出了新课题。以前没有磁共振、 C T,医生只需要一般了解人体就可以了。随着它们的出现,就需要了解人体截面结构,断层结构也就应运而生,解剖学也因此而扩展到了断层领域,而生物塑化技术为解剖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隋鸿锦说,生物塑化标本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形态学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不单单是解剖学,像组织学、病理学、胚胎学、生物学、法医学,甚至考古学、博物馆等,所有要求形态保留下来的相关学科,都需要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因此,隋鸿锦不断扩大生物塑化应用领域。大连是海滨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辽宁省有关领导提出,要展示辽宁的国土资源。隋鸿锦听到消息后,感到自己应该大有作为,拿动物类贝壳来说,现在只能展示壳,而无法保存肉,运用了生物塑化技术后,同一件标本所提供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于是,隋鸿锦运用生物塑化技术,展开了海藻类标本开发研究,并已成为大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普及科学认知“自我”
2004年岁末,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学时报和科学网从2004年科普界风云人物中,评选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隋鸿锦与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10位专家共同入选。隋鸿锦被评为“最大胆”科普之星。之所以称其为大胆,是因为他摆脱了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理念的束缚,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于2004年春暖花开时节在首都北京举办的“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为主题的科普展览,使参观者系统了解了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已更加关注健康。
隋鸿锦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他深知一种知识、一项技术只有得到普及才有力量;医学科学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它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终身教育”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科普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面对新时期、新特点,隋鸿锦决定让高科技走进生活,让解剖标本走出象牙塔。他依托塑化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国解剖学会的领导下,率先在国内推出了向大众普及解剖和医学知识的“人体世界”主题展览。
隋鸿锦希望通过展览客观实在的人体结构,向公众进行医学健康科普教育,使观众了解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早期认识、自主就医、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同时,通过病理标本的展览,还可以使观众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治意识,使大众能与医务工作者共同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自己掌管好健康的“钥匙”,并最终实现“普及科学,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展览主题。
隋鸿锦说,人们已经把“人体世界”展览当作了认识自我的科普教育基地,当作了关爱健康、珍惜人生、贡献社会的课堂。这个展览不仅面向广大青少年,而且适合中老年;不仅适于医学生的学习,也为美术、体育、艺术界人士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数据。最令隋鸿锦教授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举办展览,使公众理解了使用遗体或部分人体器官进行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必要性,为广泛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支持医学教育和研究进行了呼吁,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的遗体捐献事业。很多观众通过观看展览,了解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消除了偏见,从而更加正确面对死亡。
关键词: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改革实践;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87-04
收稿日期:2014-06-27
作者简介:王荣林(1957-),男,江苏泰州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解剖教学与推广应用研究。
畜禽解剖课程是现代高职农牧院校动物医学类专业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多,枯燥而难学,动物标本有强烈的刺激味,脏、臭、累,许多学生怕接触,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该课程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畜禽解剖实训教学不仅是学生了解掌握动物体形态结构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过程。对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更加喜欢本专业,做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意义尤为深远重要。
1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1 畜禽解剖实训教学内容的改进
(1)教师制作实物模型标本、实体标本、浸渍标本、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1,2]。在实验实习教学中,集中一周时间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与生理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动物解剖标本一百多件,制作了《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网站,包括该门课程的标准、多媒体课件、部分章节课堂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试题库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学习指南。教学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和教学工作需要,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行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讲课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改进注入式或抱着走的教学方法,进行动物解剖课程[3]建设的研究,根据解剖教学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解剖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作法有:①讲解形态学概念同实物标本相结合,并配合教学模型、幻灯、多媒体光盘播放作为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形象化记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②分散离体标本和整体标本相结合,使学生把单个器官结构系统化和整体化。③)活体动物和标本相结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活体触摸,将所学解剖知识运用到活体上。④宏观和微观相结合。⑤观察实物、讲解概念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以课堂得到的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强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联想能力是决定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⑥强调各种家畜的内脏器官位置关系,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或兽医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⑦坚持让学生动手,进行系统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开拓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⑧使学生坚持多次反复,牢固掌握形态学知识。
1.2 畜禽解剖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1.2.1 采用解剖实训课启发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明确教学方法, 坚持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和学生培养能力强的教学思想,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解剖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一是授课时数逐渐缩小,但授课内容由在早期以大动物、特别是马属动物的解剖为主,演变为现在的家畜与宠物解剖并重,教学内容更为繁多;二是人才培养对解剖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使动物解剖学的教学适应我国当前高校确立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解剖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们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当前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坚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这种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解剖知识的课程核心要求,又能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中,实验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中主要讲述解剖标本、组织标本的形态结构,通过实物标本或模型,直接将理论课上所学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的操作动手制作标本,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1.2.2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服务 只有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组教师的教育及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在学生教学评价中,课程组教师就会获得学生的优秀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提高,使教与学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建设完善了解剖实训课程建设。综上所述《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具有 3 个基本特点: ①拥有一批以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为基础的,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坚持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最终目的,培养具有较好畜禽解剖实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建设《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 ③改革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模式,适应“应用型”高职示范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即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较好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服务,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5]。
1.2.3 教师引导穿插畜禽解剖实训课堂提问 在特定的实践地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用系统论的观点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加强观察,由开始初步综合到最后全面综合,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维方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对于一些具有科学性错误的结论要进行矫正,对于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结论和发散性的思维要加以肯定性的评价。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作为“讨论班”的一员参加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当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正确结论。利用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师生交流平台和学生示教功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概括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2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教材建设,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2.1 努力进行教材建设,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好的教材是教好课程的必备条件之一,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等大家畜解剖为主,缺少犬、猫、禽类等宠物的解剖,而且内容繁杂,不便学生掌握。根据该学科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弥补以前教材不足,多年来积极承担和进行各类教材的编写,主编和参编了面向新世纪教材,如畜禽解剖、动物局部解剖、实验指导、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主编和参编了教学参考书如,鸭解剖、犬体解剖、猪针灸穴位解剖等这些教材为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课程组教师积极研讨,自己编订了应用型高职教育适用的《动物解剖》和《畜禽解剖》实验指导书教材,目前高职教育《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改革已经形成了完整教材选用方案,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剖标本制作的实践能力[6]。
2.2 重新修订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经过大量的调研、集体讨论之后重新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高职解剖课程改革的建设需要,该门课程实践及实验内容达到了总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二[7]。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向、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宠物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增加了家禽解剖的教学课时和部分宠物解剖的教学,删减了部分家畜,如马属动物的系统解剖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较好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动物解剖标本制作技术的应用能力。
3 更新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1 充分利用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坚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例如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相关技术,我们制作了电子教案,把讲授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及相关多媒体信息资源输入电脑,通过多功能投影仪进行投影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形象生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在休息时间利用电脑自觉预习和复习,有利于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规范畜禽解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教具素材库建设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克服困难,采取假期突击和经常性工作相结合,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了大量优质教学用标本218件,幻灯片100余张,绘图200余幅,初步建成了动物解剖教学用多媒体,制作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了教学标本展室,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严格实验室的管理措施,建立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措施的实行都严格落实到人。在每学期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教育,结合解剖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强调爱护标本的重要性和实验室纪律及操作规程,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3.3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通过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的 “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基层学生及教务管理”的计划,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通过这种方式,目前,课程组教师中已经有 5 人取得了学校规定的“双能型”教师的任职资格,这部分教师,即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的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4 建立解剖实训课程开放性实验室,扩大实践范围
学校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还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实验室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认知标本过程中也可以全程的给予指导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 规范畜禽解剖实训课考核办法,健全考试评定制度
4.1 改革解剖实训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对学生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全面而科学地考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去钻研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获取知识,开阔思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三基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加大试题库建设的力度,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笔试与口试、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基本概念与辨认实物标本等相结合。例如,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对基本知识的提问、对实物标本的辨认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笔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赞同,不仅减轻了期末复习的压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考核方式和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2 解剖实训考核采取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根据各组操作的规范性、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和动手操作情况进行打分,组内成员根据实训任务讨论和操作时的参与情况及合作分工的情况进行互评打分。这样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实训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并且能够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点评,找到操作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有助于学生改正和借鉴。
4.3 解剖实训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与过程化考核相结合方式
对于基础性实验内容,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出勤、纪律)、操作技能、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结果交流等多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综合评定[8]。对于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主要从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可行性、创新性;计划实施的时效性;实验操作的熟练性、标准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逻辑的严谨性;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实验记录的真实性、规范性、详尽性等方面综合评定。
4.4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技能评定
该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 40%。该部分考核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单项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打分。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核是全程性的,即贯穿于整个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督促每一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环节及结果判定方法, 熟知本技能的应用范围。评价标准: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正确性;实验内容完成的时效性。
4.5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报告评定
该成绩占实验成绩的 40%。实验报告能反映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归纳能力和综分析能力。因此,特别注意从实验报告书写入手,严格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如实验目的、原理、试剂与设备、方法与步骤、结果与分析、结论等。 教师在批阅实验报告时,不仅需修正其报告中格式的规范性, 更应注意报告中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还应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相关理论,并作出合理释疑。使学生养成在实验报告中注重总结和分析的习惯,从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结果评定
占实验成绩的 30%。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15%),并进行实验答辩(15%)。实验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背景综述、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方面。这样的实验报告方式,能使学生在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实验完成、论文写作等多方面都受到科学训练。实验答辩是操作者针对实验指导老师及同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及结果提出问题的释疑,该内容既体现了学生对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创新性实验)、研究意义和方法、结果的深入程度。
5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教学环节建设,培养学生学风专研意识
5.1 培养学生良好学风,自觉遵守科研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工作,寓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的细小环节中,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①严格课堂纪律。教师提前到教室,按时上课,认真点名或抽查点名,严肃对待出现的迟到、旷课现象,对极个别屡犯纪律的学生,通过个别谈心,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证了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②教师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动物解剖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标本有强烈的尸臭、粪臭和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后者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教师要带动学生积极动手,由怕接触到喜欢,认真观摩标本,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风,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利用课堂针对学生中有不爱护标本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爱护标本、教具,尊重别人劳动,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④关心和爱护学生,通过小考、批改作业和课堂教学过程等方式,注意发现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通过个别谈话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⑤教师能以身作则,做到参加平凡劳动,如课前认真准备实验,课后和学生一起收标本,在解剖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教学和检查性听课,组织教学法的研讨,集体备课等,从而保证了解剖教学质量。
5.2 安排畜禽解剖实训教学程序,实现实训课“学练一体”
改变以往实训课上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练习的传统程序,而是在实训前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制定实训操作过程,组内分工共同合作完成实训内容.讨论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操作的过程是反复练习的过程,学生边学边练,学练一体。在这样安排的实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大家齐心合力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和分工,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训课的操作,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训操作的步骤和操作环节;第三,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组内讨论或者与教师探讨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邢邦圣,谢明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2):71-73.
[2] 韩培庆.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6(6): 34-36.
[3] 吴海峰.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08,29(3):56-57
[4] 潘玉清.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128.
[5] 李培英,周 杰,李福宝,等. 动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 安徽科技院学报,2010,24(5) : 55-58.
[6] 李东风,周 霞.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J]. 文教资料,2006(32):37-38.
7400片大脑切片
一个多世纪以来,神经科学家们早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1900年代早期完成的二维的大脑解剖图来进行研究工作。本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神经解剖学家卡特伦·阿穆兹说,虽然原来的一些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可以派点用场,但是如果要在神经水平上显示脑组织,它们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在美国马里兰州的贝塞斯达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的神经影像学专家约瑟·马斯德乌则认为,在以前的图书馆几乎没有可用的器官图集,因为他在寻找有关资料的时候,常常得到这样的回答:“你需要的书是不存在的。”
解剖大脑,然后用数字化重新构建人类大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神经系统科学家的兴趣已经从经典解剖转移到生理学的研究上来了。阿穆兹说,只有少数实验室有专业技术和工具,可以用扫描和数字化的方法制作细如发丝的、在细胞水平上显示细部的大脑切片组织。粗糙的厚片意味着相对于真实的组织来说,缺少细节并存在更多的空白。
因此,早在2003年,阿穆兹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了人体大脑器官三维图集的准备工作。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位65岁女性捐赠者的大脑作为器官图集的基础,因为这位女性没有任何明显的退行性疾病或其他损害。研究人员把大脑置放在福尔马林——一种化学防腐剂里保存起来,再把它用蜡封起来几个月。然后,研究人员开始用一种叫做“超薄切片机”的刀片来切割脑组织,就好像用熟食切片机切火胸一样。他们必须非常小心,在整个过程中大脑薄片不能从传输带上掉落。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每个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再把细胞染色,使它们的神经元细胞清晰可见,然后进行扫描。总的来说,这项工作花了近1000小时的连续劳动,用于准备和扫描每个脑切片。研究人员总共获得超过7400片脑切片。在科学节目里,他们在线发表这些成果,甚至午休时间都不中断。
在处理脆弱的薄片时,研究人员表现了最大限度的耐心,避免使其发生扭曲,特别是当大脑组织切片在保存和切割的时候,要避免发生撕裂。尽管如此小心,该论文作者、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影像学专家艾伦·埃文斯说,仍有部分薄片产生了扭曲。他还说,自己的工作就是把大脑重新构建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他认为要改变错位的扫描,使它回到正确的位置上,应该使用纠正软件,而不是用手工操作。对储存的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使用分布在加拿大的高性能计算网格。
高出50倍的分辨率
人体大脑三维图集以比原先的方法高出50倍的空间分辨率,显示单个神经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显示了一个完整的大脑模型。“BigBrain所起的作用,是让我们知道了分布在某个空间里的几乎所有的神经元。” 马斯德乌说,这可以看作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的一项重要成果。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计划拟耗资10亿欧元,要在下一个十年内完成人类大脑功能的计算机模型。这个项目完成后,用户可以免费通过称为CBRAIN的web门户进入。研究人员只要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便可以获取鲜活的大脑综合数据,例如大脑活动扫描,达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精细的解剖信息。
当然,人体大脑三维图集的方法并不是完美的,除了切片过程会导入错误,它不能显示出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家约翰·马兹奥塔指出,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人体大脑三维图集与来源于大量的分辨率较低的脑部扫描显示的数据结合起来,以显示不同的大脑结构在哪里存在差异。
有一个使脑组织透明的新方法叫做“CLARITY”,是将来脑成像研究的突破口。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就无须切割大脑组织了。不过马兹奥塔说,目前这种方法仅能应用于体积较小的生体组织,如小鼠的大脑。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阿穆兹想创建一个男性和一个年轻人大脑的BigBrain器官图,以便捕捉潜在的性别和发育差异。
谭蔚峰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擅长肝胆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在腹腔镜外科方面具有很丰富的经验。任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及青年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2011年入选上海市新一轮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获各类基金6项,其中2010年获得长三角联合攻关基金资助。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参编专著2部。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项。
肝脏在人体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器官,它承担了解毒、代谢、免疫防御、分泌胆汁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胃、脾脏以及肠道回流的血液,大部分需要先经过肝脏代谢、解毒,然后才能进入心脏。这一个特殊的结构,导致进入肝脏的血流和离开肝脏的血流并不在同一个“门”户内。血流进入肝脏的门户,被称之为肝蒂,也被形象地称之为“第一肝门”。第一肝门里面包括了肝动脉、门静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肝脏的供血有门静脉和肝动脉两条来源。
肝脏的回流静脉并不在“第一肝门”内,前人将出肝血流所包含的几根主要血管(左、中、右肝静脉)统称为“第二肝门”。手术中,如果将“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同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肝脏的大部分位置都能安全地实施外科手术。“第一、第二肝门”概念的提出让肝脏手术技术前进了一大步。肝胆专科的医生手术经验交流时,也变得非常直观和便捷。
但是,后来肝尾状叶切除的手术过程遇到了困难。肝尾状叶紧邻人体最大的血管下腔静脉。肝脏尾状叶的回流血液并没有统一经过“第二肝门”汇入心脏,而是大部分通过一些小的静脉分支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如果在切除尾状叶的过程中,这些直接注入腔静脉的肝短支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
尾状叶切除等术式使“肝短静脉”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把“肝短静脉”统称为“第三肝门”。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临床医师对肝的静脉流出道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尾状叶切除术因此获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实施涉及尾状叶切除的手术中发现,在门静脉进入肝脏前,由门静脉左支、右支以及分叉部发出多支小分支,直接滋养邻近的肝脏组织。滋养的范围涉及到肝Ⅱ、Ⅳ、 Ⅴ、 Ⅵ、 Ⅶ 段以及肝脏尾状叶,这些血管直径大小不等,最粗的约4毫米,最细的约1毫米左右,手术当中的轻微牵拉就能将这些血管扯断。我们将其称之为“门短静脉”。如果手术时对于这些血管没有足够的认知,操作时会导致意外出血,进而给手术带来困难。在切除肝脏之前,预先离断“门短静脉”,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术后总输血量。
为了进一步了解门短静脉的分布特点,我们开展了尸体肝的解剖学研究,对门短静脉血管的走行、起点和止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并首次提出将“门短静脉”统称“第四肝门”。
以往采用“第一、第二、第三肝门”指代肝脏特定的解剖位置,即形象又生动。便于表述,也便于理解,很大地促进了肝胆外科的进步。相信随着“第四肝门”概念的提出,将更好地完善肝脏血供流入通道的解剖基础,更加有利于引起肝胆外科医生对“门短静脉”解剖特点的重视,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正在走向一体化。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并探讨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设置了一定的倾向性。目前,很多院校开展的PBL课程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只有少部分在单学科中开展。我们探索在单学科内循环使用PBL,并为新型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重能力培养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代替教师是教学主体。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利用能力增强,他们又具有追求热点的热情,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我们利用设定的问题和病例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建立护理基础的认知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自学和组内讨论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大班授课。这样的方式能够形成双向交流,利于增强师生关系;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新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1]这样的课程推广可以为未来课程的整合打下基础,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授课模式改革为综合课程模式,打破各学科界限,增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有机融合完整的医学思维。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具备相关素质的合格护士。从这个角度来说,PBL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2PBL教学法推广的可行性
我们精心设计案例,主旨明确,收集了完整的知识内容,所以案例已经具备成为单课程的条件,并形成了可循环、可推广的特点。单课程选择PBL既存在一些问题,又有一定的特性。问题在于:有些学生初次接触PBL教学模式时兴致盎然,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因其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自主讨论始终无路可循,所以总是在迷茫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目标不明,效率不高。[2]特性在于: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只要学生具备文章的检索能力,在繁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正确信息,对真假信息进行判断,并将正确信息进行组合。这也是学生查询、收纳、分析、整合信息重要能力的培养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信息检索的能力,必然大大提升自学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所以PBL教学模式完全具备可推广性。
3PBL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的社会需求出发,分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整合课程不断探索;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中开展“强基础,重实践,近临床,亲人文”课程改革[3]的前提下开展PBL教学。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是指改变原有板书挂图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人体解剖学》这门形态学真正的可视化,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名词多、难记易忘的问题[3];“学”是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死记硬背变成网络互动的学习,使兴趣驱动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实践指的是真实的人体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就解剖学的教授方式而言,除了总论部分,其它部分的课程完全具备在实验室进行的可行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既完成了学时的缩减,又保证了教学质量。[3]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PBL是指:适应中国学生,适应基础教育,在LBL教学基础上,不断将研究进展引入到教学中来,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其目的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其发现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4]
4研究方法与具体措施
PBL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复杂的、多场景的、基于实际问题的病例进行问题的提出、讨论和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4.1精心设计案例。PBL教学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团队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学习过程,可通过国内外观摩、培训,学习案例,撰写PBL带教经验及对学生PBL过程考核等,使教师树立PBL教学理念,有效实施PBL教学。在PBL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触发器,“问题”的设计是经过思考与探索实现的。其中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又不能过于生硬直白。只有精心设计的“真实”病例,才能避免学生的反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并引起学习兴趣。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这使得病例设计难上加难,覆盖的知识点、病例的选择、系统和顺序、展示方式等,都是需要推敲的。目前,国内的PBL教学病例从选择和编写上来看,都不够成熟。有些是将国外的内容直接翻译过来,有些则是直接使用临床现有病例。不得不说,无论从系统的设计还是从规划上看,都是存在问题的。现存误区之一就是病例设计和讨论过程都过度聚焦于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就是解决了问题,却忽视了隐含在病例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忽视了病例当中所蕴含的医学伦理以及不可分割的人文社会因素,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PBL教学的实施效果,应予重视。[2]一个成功案例必须具备5个R,即Revealing(揭示———能够揭示事情的本质),Refreshing(趣味———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等),Relevant(相关———充分的、自然的关联),Reassuring(确定———有肯定的答案),Realistic(真实———案例的骨架是真实的,加以适当修饰)。[5]案例要目标明确、紧扣主题、行文流畅、场景自然且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合情合理,真实自然。案例包括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和学生均重新被定义,角色和任务与以往相比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学生也要加强能力培养,以便在PBL教学模式中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并解决问题。4.2PBL。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举例因为PBL教学是小组讨论式的,所以配备了相应数量的PBL教室,教室内有圆桌、教学参考资料、电脑、投影仪、网络,同时设置了讨论过程的监控和观摩。一次PBL教学要分次给予案例,分次讨论。我们首次设计的案例名称为《偷懒的心脏》。实施过程中,将实验组学生分为6组,每组9人。设置组长1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提出问题,以问题导向方式列出学习重点。具体过程大致包括7个步骤:第一步,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第二步,讨论并提出问题;第三步,积极探寻答案(对可能的答案进行集体探讨并给出初步答案);第四步,重新界定问题(尝试性解决再次出现的问题);第五步,确定学习主题(以上步骤由学生分组完成);第六步,收集有效信息(个人独立学习);第七步,共享有效信息和个人学习信息(小组报告)。经过上述步骤,完成一次PBL学习。整个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使用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学生要填写讨论记录(表1),学生要在“参与、交流、思辨、知识掌握程度、团队交流”几个方面进行互评,教师据此填写学生评分表。4.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的相关知识学习,将微课融入教学中,进一步实现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训练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知识学习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于实施了PBL教学法,学生已吃透知识,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浓厚的兴趣去进行实践,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其掌握了基本技能,带着个人创意再次学习的时候,效果再次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弱的同学要多关注,建立帮扶小组,在其不能完成任务或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使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问题教学法也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索及探知。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在本门课程结束后,课堂考试不事先通知,对理论知识多用提问方式。综合考试随机安排考场顺序,实践技能考核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监考教师需按照统一标准严格评分,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二,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价:实验组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本研究为高职高专护理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经实践证明,“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最有效、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
6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PBL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积极思考与精心设计,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对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6.1“PBL教学法”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水平在“PBL教学法”教学模式中,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6.2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练习机会的不足。“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在课程中模拟患者就诊时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为学生创造了情境。学生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反复训练,有效缩短了从学校进入临床的适应期。[6]6.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教学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群策群力。对教师个人而言,不仅要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紧跟前沿,积极探索新知。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突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理念,是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6]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汪青.国内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18(5):88-91.
[3]姜哲,孙威,刘洋.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一体化教学中解剖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4,(4):74-74.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国际向度、本土实践与现实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4):29-33.
[5]杨丹红,阮继源,蔡明华.浅谈PBL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作用[C].2012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关键词] 教学团队;科研;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28-02
广东药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建立于2006年,主要秉承学校 “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为广东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药卫生类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基础医学研究所、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为建设单位组建而成。是一支老中青结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队伍[1]。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医药基础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科研可以深化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可以使学科认识系统化、整体化,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几年来,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依托本团队的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硕士点的强有力支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贴近时代、适应社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2]。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建设了基础学院的科研技术平台,以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等为技术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研究所和研究室作为基础学院全院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并在重点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催化和促进科技开发和产学研结合,多渠道争取经费,多层次建设。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例如近三年来,我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级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广州市专利技术创新奖1项等,并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83篇。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术造诣越深,对教学的帮助越大[3-4]。基础医药学的教学内容能始终反映时代的气息,这得益于教学团队长期不断地从事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将科学研究方法与体会融于教学课堂,不仅使教学课堂更生动,更接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际科研例子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在教学与科研中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受益。
2 把科研成果固化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中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不仅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建设,使基础医药学所有课程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特色,而且还将基础知识、科技前沿和个人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面向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好评。另外还注意通过提炼科学研究内容,将部分科研内容升华为基础医学实验的项目及仪器设备的设计思想,设计制作实验设备。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学团队结合医药院校大学生教学实际,面向全校开设《药物肿瘤行为遗传学》、《畸胎学》等选修课,讲授生命科学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课程作为大学基础医药学课程的扩展,有利的配合了大学基础医药学的教学,成为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开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们还把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我们重点研制开发的“余甘子功能饮料”、“生物类文物塑化保存方法”、“一种计滴器”等都是这类实验的体现。它们既营造了有利于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实验环境、实践环境,也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我们先后建成开放实验室12个,自主开发教学实验10余个(组),自制实验设备10余台套,开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实验15个。此外,我们还设定了一些不限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创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的需要。
4 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教学团队十分注意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形成并出版了若干有一定理论深度、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内容精炼,主干清晰,贴近时代,注重启发研究型思维的教材,并在省内外(包括台湾)公开发行。这些教材、专著、特色教材既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以其显著的地方特色,层次化、模块化、组合式、创新性的内容结构,获得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扩大了我校在国内的影响,在社会上发挥了一定的效益。其中由王启华教授主编的《实用眼耳鼻咽喉解剖学》和《实用人体解剖生理学》两书在全国发行后,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的钟世镇教授的评语是:“王启华教授主编的新著,在文献的海洋中勤于积累,博览约取,厚积薄发,针对性强,突出了临床联系要点,为解答临床出现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十分良好的解剖学参考资料。”两书除我校用作教学和实验教科书和参考书外,还被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台湾省的部分教师、医疗工作者用作科研和教学资料,也有省内外读者来信求购两书。
5 科研成果促进了基础医药学“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反哺教学
教学团队目前已形成了“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教学团队的所有科研研究所向优秀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近三年,有200多名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研究生学习。教学团队建立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基地是为了落实我校“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同时辐射广州大学城,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广东文化强省要求,发挥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而构建起来的一个研究中心。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目前已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子基地、广东省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冲破了医药院校以往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育人“三张皮”相互脱节的旧局面,形成了三者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的新机制、新功能,真正做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根基、以育人为目的,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并同时为育人的根本目标服务,获得了教学、科研、育人三丰收。这是在改革中取得的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彭瑶,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2(6):78-79.
[2]李陈华,王凤.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及其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2):28-30.
[3]王旭.互补中的稳定与耗散中的平衡――试析“互补理论”与“耗散理论”在新时期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7,12(14):121-122.
[4]苏全有,阎盛国.地方高校如何弱化师资流失中的负面影响[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4(3):95-96.
[5]郑文杰,向清祥.坚持走“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深化教学”之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