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20 03:1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

以下是本年度的工作计划:

一.完善讲座预报制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上学期,学术讲座预报制度已初步建立,校学术部统一汇总由各学院学术部搜集来的讲座简要情况(讲座时间、讲座地点、主讲人等),并将信息到翔网上,以便于大家及时获取有效的讲座信息,根据自身专业及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讲座,感受学术的魅力。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讲座信息的更新问题:浏览翔网学术部一栏,我们发现最新的讲座信息还停留在2007年3月份,显然还有很多学院并没有及时上报。针对这个问题,校学术部在本年度将通过召开例会等形式多与分团委学术部进行交流,要求其及时上报,我们也将及时整理,争取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大家,以供选择。

本学期,我们还将于10月到11月,组织“学术之光”系列学生科技讲座,每院至少两场,我们会通过最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的讲座带给您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做好挑战杯的宣传、组织工作,帮助学子实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对于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挑战杯的获奖率和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历届以来,挑战杯都是学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年度,我校学术部也将努力加大挑战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挑战杯,参与挑战杯,营造学术关注的良好氛围,创建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具体计划如下:

(一)加大“挑战杯”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年级,分层次进行宣传。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宣传重点在于让他们了解挑战杯的整体情况,加强对于挑战杯的认识,早做准备,为以后参加挑战杯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计划于在11月上旬大学生社会调查优秀成果总结交流会,届时将会邀请挑战杯获奖同学与06、07级同学进行现场交流,以激发新生的创作热情。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学术部将联系有关专家老师在课题选择和立项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引。

(二)学术部牵头,在团委各部门协助下,将于10月至11月举办第8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择优秀作平参加挑战杯。

(三)搜集整理学术成果,为大家提供榜样作用.

校团委学术部将于10月至12月期间,配合团委其他部门举办2007年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征集,将一些优秀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科技作平成果作成集子,展示师大学子风采.

三.开展学生科协试点工作,加强科协的建设管理.

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协会(简称学生科协)作为学术部的一个下属机构,通过开展各项科技实践活动和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为热心于科研的同学提供有利的实践场所和科技创新机会。但是还不成规模,目前只有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已初步建立了科协,其他学院都还停留在雏形阶段。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本年度,校学术部将在文科和理科院系中各设一个试点,组建科协的学生干部班子,以被选中学院为实验基地,试行科协的一些工作,然后通过调研等形式搜集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科协最开始的一些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争取在本年度内在每个学院都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广泛的学生交流和讨论,为挑战杯比赛培养坚实有力的后备军。

(二)校学术部和各学院学术部将加强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领导,为学生科技活动配备一定的指导教师,尽可能地为科协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如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科研成果的设计和材料整理。

第2篇

                县科协 

2014年11月18日

 各位领导:

     受县委常委、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县政府副县长、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两位领导的安排,我就做好2014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作安排。

一、  相关背景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于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希望通过提高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人群的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普及、落实科教兴国。2008年至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一直作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和督查区(县)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乡镇和县级部门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省委、省政府已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纳入市(州)保障目标考核内容。

为了搞好此项工作,2008年成立了“**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并决定人动后由相应岗位的领导继任,不另行发文。纲要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科协的县委常委担任,副组长由联系县科协的副县长担任,县科协主席为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今天参会同志都是成员单位的领导和乡镇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近期工作

为全面总结我县2014年《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制定好2015年工作计划,迎接市级考核督查,请各乡(镇)和各成员单位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并报送2014年年度计划。县纲要办6月17日在党政网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计划的通知》(米全科组办〔2014〕3号),要求报送2014年年度计划。一些单位没有按文件要求及时报送,请参会的乡镇和所有成员单位对此事作自查,如果没有报送年度计划,请按本次的时限要求及时补报。今天把米全科组办〔2014〕3号文件发给你们,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参考。

(二)报送2014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和2015年计划。按县纲要办和县督查办《关于对2014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的通知》(*全科组办〔2014〕4号)的要求,编制好2014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和2015年计划。编制总结和计划时可参照以下内容:一是**府办(2008)4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二是今天发给大家的**全科组办〔2014〕3号和**全科组办〔2014〕4号两个文件;三是提高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人群科学素质的目标要求。

(三)按要求报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督查表”

三、有关要求

(一)材料报送时间和形式  2014年11月22日前报****办公大楼六楼**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收。如有特殊情况请将年度总结的电子文档发送到**@qq.com邮箱。

(二)县教育局、县农牧局、县人社局、县委组织部四个单位分别负责提高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尤其要提高报送材料的质量,总结及计划以正式文件报送县纲要办。切不可敷衍了事,在我们撰写全县迎检材料时无法提炼素材。上述四个单位还要报不少于两期配图片的简报,以支撑所做的重要工作。

第3篇

[关键词] 畜牧业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来,我县围绕肉绒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产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全县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青年骨干等为重点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与场区指导、分散培训与现场示范、专家把脉与技术服务、印制手册与资料发放等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科技入户培训工作,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为了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华池县畜牧业现状

该县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新规划建设的养羊场达到65个,已建成投入生产的32个,正在建设20个。在规范羊场建设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羊场。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已建成1000只羊场5个,存栏量500只以上的羊场11个,300只以上的羊场68个。建成了山庄乡白沟养羊小区,入驻羊场2个,养羊大户5户,小区羊只总存栏量达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县羊只饲养量总数为46.68万只,其中:存栏32.86万只,出栏13.82万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6%。全县上半年新增养羊户2951户,养羊户累计达到8293户,占总农户的32.04%;建成养羊合作社20个。全县养羊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养羊户人均收入1160元。

二、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从创新投资来看,表现为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经费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科技投入有限,财政情况十分困难,即使华池县畜牧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形成企业、社会、群众、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拿出108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15台青贮粉碎打包分装机和55台粉碎机,但由于电网改造进行滞后等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动力电,畜牧业机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产力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对农民来说极为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2.从创新体系来看,表现为服务网络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尽管近年来华池县初步建立了领导、服务、培训、示范4大体系,农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网络服务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乡镇兽医站作用职能发挥不够,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村一级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是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从创新能力来看,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和产业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种、粗放养殖等低技术含量项目为主的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方面的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术在高科技中也无体现;连机械粉碎饲料、定期防疫与驱虫等常规技术也不能落实;在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方面也明显落后。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到10户(家), 全县没有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对畜产品的开发处于饲喂、贩运等低级加工阶段,增值能力不强且科技含量低。

4.从创新体制来看,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和行政命令干预

长期困扰全县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机制不灵活,创新体制不适应导致的。即使华池县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模式和体制的束缚还为完全摆脱掉,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不成熟,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上作用发挥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预严重。如:近年来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绒山羊养殖,为每户投放5只绒山羊,但由于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真实考察不完整,在加上农民养殖技能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各种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华池县羊产业发展多年未能显现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敲定一个项目计划盘子,作为工作任务下达给农口各单位实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门忙于组织开展月检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单位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常常以点代面,导致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推进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确定畜牧业科技创新思路

应在战略思路上对华池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调整,根据县情实际和形势的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求突破。要围绕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注重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生产,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努力在设施养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设施应用技术以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为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营林种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求突破。重视省级种羊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加强传统饲喂方式的技术改造,在解决一批在全县范围内带有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2.强化科普宣传培训

广大农民始终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体。要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特别要用县域内外的科技致富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增强科技意识,把学科学、用科学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部门要配合乡(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靠现有技术力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阵地作用,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华池县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还没有形成体系,如:华池县养羊协会等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重点从开发农村技术市场入手,要积极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高起点、高附加值,利用临近陕西和宁夏市场的有利条件,发展以活禽贩运和畜产品深加工、储藏、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另一方面是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农产品购销服务队、 科技咨询服务队、畜禽疫病防治协会等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从简单的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治向技术培训、人工授精、订单销售等综合业务发展, 使中介服务朝着“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4.切实抓好畜牧业从业人员再教育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联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轮训再教育,特别是对获取专业职称的农民技术员,应尽快做出规划,强化再教育,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畜牧业科技人员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结成对子,引导示范,带动提高,培养出新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养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华池县的经济开发建设,缓解人才紧缺的矛盾,推动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王风,高崇岳;重视草料产品质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2]夏素银;严学兵;王成章;李海艳;;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年07期

[3]刘克胜,,李向东;华池县推广合同养羊效益高[J];甘肃畜牧兽医;1995年06期

[4]王子劭;优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张富涛;杨晓春;田力;禄永峰;华池畜产强县的崛起之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

[6]孙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强市跨越[J];牧业通讯;1995年03期

[7]徐忠;启东高效规模畜牧业迈上新台阶[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8]葛翔,刘少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5期

[9]冯天太;正宁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1期

第4篇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市布我镇固定资产总投资额xx亿元,新增xxxx万元及以上项目xx个。

 

元至7月,我镇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万元,占年计划的xxx%。8月份,我们将狠抓项目入库,xx饮品、xx再生资源、xx管桩3个项目资料已报送待审,xxx农机合作社、xxx新材料二期2个项目正在准备资料,待新增项目入库后,固定资产投资额将逐步增多,预计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招商引资方面

 

市布我镇签约项目xx个。目前达成意向项目xx个,其中xxx生产项目、xx鑫能源金属制品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有望近期签约;由我镇提供第一信息引进的xxx环保产业园项目已中标,近期可签约。

 

市布我镇开工项目2个,入库项目1个,投产项目1个。目前xx管桩项目已开工,预计年内可建成投产,已申报招商引资亿元项目入库,资料正在审核;xxx环保产业园预计年内可动工。

 

下半年,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勤外出招商引资。通过拜访老乡、协会、企业家,广泛收集项目信息;二是优环境,加快项目建设。采取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服务方式,推动xx管桩、xxx再生资源等在建项目尽早投产达效。

 

(三)技改扩规增速方面

 

市布我镇技改扩规增速为xx%。

 

元至7月,xxx新材料已完成技改扩规投资xxxxx万元。下半年我镇将积极支持xxx新材料二期建设,力争完成目标任务。

 

(四)乡镇工业增加值增速方面

 

市布我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xxx%。

 

由于去年xxx木工退库,目前我镇还剩xx家规上企业,元至7月完成产值xxxxx万元,该项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下半年,我镇将重点做好天晟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小进规”培育工作,推动企业进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质量。  

 

(五)新增小微工业企业方面

 

市布我镇新增小微工业企业xx家,已完成xx家,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六)市场主体增量方面

 

市布我镇新发展市场主体(企业)xx户。目前在我镇新注册企业类市场主体已超过xx家,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七)专利工作方面

 

市布我镇专利申请量为xx件,其中发明专利xx件;专利授权量为xx件。

 

我镇党委会已通过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将与企业一道找准创新方向,xx月份启动此项工作,预计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八)农产品加工产值

 

市布我镇农产品加工产值目标xxxx万元。元至7月已完成xxxxxx万元,该项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下半年,我镇将进一步挖掘潜力。

 

(九)新增限上商贸企业数量方面

 

市布我镇新增限上商贸企业xxx家。

 

根据市统计局限上商贸企业进规要求,“小进规”需到xxx月份启动,已确定亿客隆购物广场为我镇拟进规企业,正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限上增速方面

 

市布我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xxx万元,限上增速为xxx%。

 

元至7月,我镇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xxxx万元,占年计划的xxx%。由于前段时间我镇限上商贸企业少军购物广场装修暂停营业,导致xx项指标较为滞后,下一阶段我镇将加强联系指导,预计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具体措施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布目标任务,标准不降,任务不减,要求不变,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力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是进一步压实责任。对照镇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根据班子成员分工安排,将进一步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制定工作完成进度表,每月由办公室汇总后向主要领导汇报,对措施不力、进度滞后的,由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第5篇

一、国内、国际新标准模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产业联盟的建立,技术标准作为企业联合、产业协同的纽带,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企业单打独斗,勇闯江湖的时代已经过去,联合结盟可以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拓展整体市场份额,提升核心竞争力。据此,地域性或集群性优势的标准联盟快速建立,并在经济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根据2012年召开的“中国产业技术联盟标准论坛”报道,截止2012年上半年,广东省(产业集群突出)标准联盟已达到109个,制定实施各类联盟标准322项,其中产业集群联盟标准179项;山东技术标准联盟38个,联盟标准计划已达80项;浙江嘉兴市计划在3年内推广实施联盟标准40项。此外,地方质检局在联盟标准管理方面,广东、山东、深圳、浙江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引导。可公开提供的规范PAS:是指ISO或IEC为满足市场急需而出版的文件。通过PAS文件,ISO或IEC组织可以和工业界或高新领域保持联系。PAS文件是ISO或IEC之外的某一组织协商一致形成的,或是一个工作组内的专家的协商一致的结果。技术报告TR:是ISO或IEC的文件,包括国际标准中或技术规范中收集的各类数据,或来自国家成员体的调研数据。技术趋势评定TTA:是ISO或IEC为响应技术发展初期,对标准化问题的全球合作的需求而出版的文件,它提供新兴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是针对某方面的技术发展,可能成为新的标准化领域。TTA通常是标准化工作的预研或研究结果。工业技术协议ITA:规定新产品或服务的规范性或资料性文件。ITA只是IEC领域有,是在IEC之外制定,类似于工业事实标准和规范,帮助推动工业产品生产和投放市场。国际专题讨论会协议IWA:通过研讨会机制制定的文件,以响应紧急的市场需求。IWA只在ISO中,需要ISO管理批准。上述国际可供使用文件的共性特点,一是由于一定的原因,当前不能但将来可能成为国际标准;二是满足新兴领域、高新技术领域或技术快速发展领域的标准化需求;三是涉及产品技术、贸易、服务等市场急需的要求;四是市场相关利益方形成共识,共同遵循,谋求市场相关方的认可。根据ISO/IEC导则,非国际标准的国际可供使用文的采用原则是,最好被采用为同类或类似类型的区域或国家可供使用的文件,也可被采用为国家标准,以相关的采用规则和程序来确定。这一原则与我国现有的联盟标准、协会标准的特点和功能类似。

二、创新标准的管理与制定

作为国家标准体系的补充,联盟标准、协会标准管理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主动加以引导和规范,并通过市场培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市场运作。新型标准制定的管理与实施的基本情况为:联盟组织或行业协会需要制定《联盟/协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标准属性为推荐性的企业标准,其技术要求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上级标准机构备案;联盟成员单位,可在其产品或说明书、包装物上等标注所执行的联盟标准编号;标准机构应积极推动联盟/协会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在联盟/协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是标准制定的主体。级标准,企业、行业自律、政府授权);标准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地域群型的联盟标准,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协调,企业主体实施,对行业型的协会标准,由协会指导,依托技术委员会资源;标准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协调(联盟专利政策、共享与有偿);政府、技术机构等如何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联盟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参与感与受益感。以电器工业领域为例,联盟/协会标准来源,主要基于:新兴产业、新技术、多技术相融合领域(如风电、光伏发电、电动交通、智能化电器设备等);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新产品研发和市场产业化应用(具有专利技术的新型产品);行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前期(科技成果、鉴定);行业管理性、方法性、指导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规范、评价、企业行为评价等)。非国际标准的国际可供使用文件。

三、问题、思考、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进入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发展阶段,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而随着国家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联盟标准、协会标准等新标准模式不断出现,其概念、特点和模式,标准化现状,标准运行机制,标准对行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影响意义等,均通过近年的标准实施,取得了实践经验,得到了充分认可。针对会议较深入的分析和研讨,现提出电工行业深入开展新型标准制定的推进工作建议。一、电工行业协会标准起步早,自2005年开始,目前已220项,但后劲不足。前期为了管理需要,将一些质量分等标准、上不了计划的标准,为协会标准,有很大的计划性成份。近几年协标委秘书处探索市场需求,逐步突现了反映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情况多是自上而下,专业标委会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提供市场服务,缺乏按照个性化需求提供新型标准服务和咨询的能力,希望协会标准能够为各专业标委会提供技术服务的空间。二、联盟标准电工行业没有。希望各专业应该积极探索利用。国家标准委已经明确了联盟标准的功能与地位,其他行业已经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相关产业联盟应研究借鉴其他行业的实践经验。三、鉴于目前国家、行业标准计划数量有限、申报期限长、制定周期长,联盟标准与协会标准是很好的机制和平台,提供了过渡期的需求,要加以利用和尝试,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四、建议电工标委会将探索联盟标准、协会标准纳入工作计划,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开展新型标准制定,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

作者:曾雁鸿 朱珊珊 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第6篇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GDP增长7.5%的目标,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固定投资比2012年增速提高两个百分点,达18%。

“十”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两会”期间各界瞩目的重要议题。发改委在3月6日向“两会”记者表示:城镇化所需的投资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3.37%。据《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初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资本市场也认为,城镇化将是未来10年中国建筑业的一项长期利好政策。

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投资报告》中,估计2013年轨道交通线路投资规模将超过2800亿元;2013年全国铁路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在房地产业虽然上个月国家及各地公布了“国五条实施细则”,对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今年国家安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建成470万套。另外,超高层项目推动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12摩天城市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已超过200座,5年后我国将拥有800座摩天大楼,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这其中的市场机遇、市场容量十分可观。

今年1月1日,国发办1号文件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的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这也为行业企业推进技术革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通胀风险犹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失衡问题仍严重。4月初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9%,较二月份上涨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市场预期。在建筑业,近几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虽然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尽管市场容量仍十分巨大,但增速已有所放缓。

在我们行业上游的钢铁企业,据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协会年会报告:中国钢铁企业已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发展期,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出现以前每年10%以上的增速,每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钢年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在7-8亿吨水平,较长时期处于“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的状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4月1日的报告显示,3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4.6%,处于荣枯线下方,重回收缩区间。这也说明了宏观市场环境积极因素和隐患并存。行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重视发展质量与效益,在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钢结构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1.钢结构行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工商登记从事钢结构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5000家左右,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有40多家企业。这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发和建筑市场的超高速发展、钢铁产量的突飞猛进,行业的整体规模、装备水平、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协会会员企业登记近千家,副会长单位4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5家,名誉副会长单位4家,常务理事单位34家,理事单位101家。行业从业人才超过60万人。

(2)行业产能情况:

从表中可见,钢结构全行业的产能仅占全国钢铁产量的4%左右,行业前40家产能占全行业的22%左右,说明:①行业仍处于高度的不集中状态,属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年产能超过5万吨仅40家企业);②对比世界发达国家钢结构占年钢铁产量10%以上,美、日等国家甚至20-40%,我国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显见,行业新涉足的住宅、桥梁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轻钢工业厂房平均三年的占比1/3左右,在钢结构中仍有一定的份额。

从行业看,建筑钢结构约占55%,工业厂房占比51%,超高层占20%。

2.行业的技术创新

钢结构是建筑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部分之一,其自身的特点更易于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钢结构建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可以说我国钢结构建筑综合技术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也推动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至2012年我们会员企业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工法、专利、科技进步奖700多项,是我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3.海外市场发展情况

尽管国际海外市场不容乐观,但我们的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以全球视野的产业远见和振兴民族产业、助力“中国制造”的崛起的担当精神,2012年会员企业海外市场完成20多万吨产能,60多个亿的产值,海外市场的开拓正稳步进行。

4.劳动力及人力资源情况

对会员部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企业劳务用工基本情况

可见,90后的劳务已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队伍,初、高中教育程度占比80%以上,工厂车间的务工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占比10%以上。

调查发现一级建造师数量相对较少,68%的行业企业一级建造师的数量少于6人;熟练技师占比焊工比例较少,平均不到5%。

三、钢结构行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钢结构有一定的发展,从业的企业也达近万家,但年产能超过5万吨也仅有40多家。多年来钢结构产能一直在占钢铁产量的4%左右徘徊,前40家企业产能占比行业的1/4不到;企业分布不均衡,华东、华南集中了88%的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屈指可数。行业集中度不高,仍处于一个粗放的成长期。

钢结构住宅已研发了十数年,产业化仍未达成,市场仍未接纳;行业市场仍不规范,特别是轻钢市场无序竞争,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调查显示80%的企业不能按合约及时回收工程款;现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和行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设置缺陷,挤压着企业的利益空间,限制了企业扩大再发展;尽管钢结构行业有50万从业人才,但建造师和熟练的专业技工的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四、2012年钢结构行业工作回顾

回顾2012年,在协会的领导下,钢结构委员会认真落实了“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围绕年度工作的重点、关注行业的热点、解决企业的难点,组织钢结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当前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上报的“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议的报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在国发办[2013]1号文件,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向住建部报送的《关于在保障性住房推广钢结构体系的建议》,得到部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协助住建部相关部门召开保障性住宅采用钢结构体系的专家、企业座谈会。

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主动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并组织召开“钢结构建筑绿色评定标准专家、企业座谈会”,行业专家学者与修编组就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相关部门已将协会列入参编单位。

配合“两会”代表完成议案、提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陈华元等八名人大代表提交了第7390号建议《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建议》;政协代表、行业专家郝际平提交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609号《关于发挥钢结构建筑优势、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第4641号《关于加大钢结构产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2.扎实开展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2年住建部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研究的软科学课题正式下达给协会,委员会根据协会的安排制定了课题推进的具体工作计划,成立了课题研究专家组。

组团赴日对日本的钢结构住宅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考察日本大和住宅株氏会社、日本鹿岛建设研究所、日本钢铁生产企业资质评价中心,并参观了建成房屋、实验基地,与相关科技管理者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会谈;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研讨,使课题研究和产品载体相互促进,10月、11月分别在包头、长沙参加了技术交流与总结会,组织专家、企业家对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研讨、交流。

3.夯实了行业基础管理工作

组织召开了行业大会。2012年在浙江绍兴召开的行业大会,主题突出,总结了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进行了关乎行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和年度技术交流;进行了配套企业及产品展示。

组织召开了主任工作会议。于2012年12月,召集了副主任单位,对行业面对的新形势、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及对委员会的工作要求进行了研讨。

开展了行业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了第十届“中国钢结构金奖”的申报和考评工作,经审查评出金奖工程209个,评出优秀建造师146名,推荐出行业前30强企业排名,开展了2012―2014年度“行业定点企业”的申报、评选工作;对16名个人和15个企业的行业科技创新事迹进行了收集、汇总和表彰;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选出2012年钢结构十大优秀企业家。

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2012年新发展会员38家;评选101家新一届金属结构协会理事单位。

开展了行业培训工作。2012年5月组织了“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和控制”培训班,参加280人次;8月组织了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贯培训班,培训60余人次;11月组织了钢结构行业培训座谈会,召集山东、河南、北京、内蒙、湖南等省市9家企业进行座谈;开展了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工作,已对四家企业(北京东方诚、山东万事达、河南天丰、山东华兴钢构等公司)330人次进行培训。重视专家队伍建设。2012年新增补44人为专家委员会专家。

在一些企业和工程现场召开专家研讨会,组织200多人次专家深入工厂、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各类施工方案评审;经委员会推荐共有16名专家入选住建部新调整的建设工程资质专家库。

4.加强了与地方、兄弟协会合作

参加了香港营造师协会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上海建筑钢结构论坛、广东东莞第三届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港、澳、台协会同仁参加了年度行业大会。

5.加大了行业宣传力度

一年来在“在中国建设报、中华建设报、建筑时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等主流刊物杂志发表钢结构文章报道36篇,在协会网站和钢结构网站报道60多篇;重新对钢结构官网进行改版,发表各种技术论文和技术资料129篇,为企业搭建了新产品推荐平台和VIP黄页,开辟了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五、2013年钢结构行业工作要点

2013年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协会的领导下,积极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业化、装配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发挥力量。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主要工作:

1.继续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行业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的进程

继续完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软课题的结题工作;联合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联盟活动;持续跟进“绿色建筑评定标准”的修编工作,和“工业化建筑评定标准”的制定工作(协会已被选为这两个标准的参编单位)。

2.完善、规范行业资质、标准

完成“金属屋、墙面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开展金属屋、墙面企业产业联盟活动,开展钢结构总承包资质的试点。

3.强化行业培训工作

行业培训按基、中、高三个层级进行;对基、中两个层级,要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培训,组织行业基础管理培训及技能培训,改善行业基础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短缺问题;高级培训开展诸如EMBA的高端培训、应企业和专家要求举办行业信息化管理论坛(BIM、物联网、可视化虚拟技术等)。

4.发挥好专家队伍作用

组织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扩大会议和专家会议,安排部署今年专家委员会工作计划;组织专家服务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广泛吸收中青年、中西部地域、科技研究应用前沿(如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体系、信息化应用等)的人才,加入专家团队;根据专家对行业的服务、行业发展的贡献情况,授予专家“资深”、“终身”等荣誉称号。

5.加强协会的基础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行业的统计工作,为会员企业的发展当好参谋;组织钢结构配套企业和产品的展示活动;组织2014―2016年度的定点企业的申报工作;做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评选章程》的修订工作,维护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这个协会、行业的品牌,入选的工程必须是社会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组织召开2013年度委员会主任工作会;吸纳增加新会员企业50家以上,要吸纳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

6.加强协会间的工作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加各地方协会活动,要将我们委员会主要活动计划发给各地方协会,同时收集各地方协会主要活动计划,增进相互的交流;会同港、澳、台协会与新加坡钢结构协会进行交流,探讨成立国际间钢结构产业联盟的可行性。

7.社会扶贫

认真按住建部的要求,发挥行业委员会带领企业和行业专家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对湖北团凤县的钢结构技术扶贫工作。

第7篇

近年来,大量创新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如美国硅谷、新加坡科学园、印度班加罗尔高科技园、北京中关村等都是典型的创新聚集区。影响区域创新聚集的因素很多,但科技金融体系对区域创新聚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本文探讨区域创新聚集与区域科技金融联动机制,以长株潭自主创新聚集为例,深入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金融联动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促进长株潭自主创新聚集与科技金融联动的对策建议。

1.区域创新聚集与区域科技金融联动机制

区域科技金融与区域创新聚集的联动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绩效会产生关键的影响。从国内外现有研究和实践看,我们认为区域创新聚集与科技金融的联动机制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与金融供给主体双向流动和学习机制。由于科技系统和金融系统之间存在跨领域合作的障碍,因此,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金融主体之间有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交叉领域知识、资源、要素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才能不断提高科技金融绩效。二是政府协调管理机制。区域创新聚集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另一方面存在较高的系统风险,离开政府的协调将导致创新的社会价值难以体现。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公共培训等手段调节区域科技金融结构以适应具有地区特色的聚集创新结构。三是外部保障机制。区域科技与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硬基础结构和软基础结构。硬基础结构包括交通和科研基础设施、地区信息化设施、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市场建设等。软基础结构包括科技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与执行情况、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四是资源共享机制。科技金融发展的最大阻碍是科技创新和金融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垂直银行体制为主的金融结构就与多样化区域创新需求结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来风险投资与本土创新文化和社会资本网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通过信息、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可以达到部分弥补信息不对称。

2.长株潭自主创新聚集与科技金融联动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湖南依托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聚集大量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等创新资源,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致力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创新聚集区。从实践看,长株潭创新聚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近年来,长株潭地区主要走出一条内驱型本土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共塑“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文化、加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重视区域内中小企业贸易与技术联系等实现自主创新聚集发展。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和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都是典型自主创新的结晶。二是雄厚的教育科研与产业基础增强了创新聚集的根植性。长株潭地区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60余所,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1000余家,建有一大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占到全省总量的70%以上。产业集群方面,目前湖南有5个国家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稳居中部第一位。其中,3个国家高新区、1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长株潭。三是区内特色鲜明的创新极逐渐形成,创新扩散效应显现。长株潭3个高新区相互毗邻,是我国国家高新区密度最大和湖南省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创新极,支撑湖南省获国家科技奖励数连年排名全国前列,全省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8位,其中长沙高新区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别名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四是地方政府致力于创新平台的打造,不断提升创新聚集的软实力。长株潭地区拥有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科技服务体系试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占到全省总量的70%。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湖南率先推行两个70%的成果转化机制政策、创新科技项目立项和奖励评价机制、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支持机制、建立科技重大专项“四评三审”立项制度和“两条线”监管模式,全国首创对科技重大专项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建立创新型企业科技政策联络员制度等等。在政府科技公共服务的改善方面,湖南提出“全程保姆式”服务。在创新文化的培育方面,2008年,长沙市打造“创业之都”,提出了“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2012年的《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在科技金融方面,湖南初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引导和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局面。自2011年长沙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以来,湖南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方案》、《关于促进湖南省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企业股份改制、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方面积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创新产出能力提升、科技财富和增值效应增强,不断拓展的科技金融需求空间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目前长沙高新区有金融以及相关中介机构300多家,其中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注册资金达300多亿元。初步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保理、财务公司和服务外包等多元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区内科技支行已对园区内160多家小微企业贷款3.8亿元,其中贷款额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60家。区内有32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拟上市企业,以到场外市场挂牌为目标进行股份改制的企业有72家,完成内核21家,完成股改31家,数量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株洲高新区目前有18家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公司,是全市金融最密集地区。株洲制定的“4215”计划将在5年内重点培育40家拟上市企业,帮助其中20家完成股改,10家通过券商内核,5家挂牌上市。湘潭高新区有金融机构9家,金融中介机构8家。其中2家创投机构注册资金达1.8亿元,3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5.2亿元。现园区列入重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企业达到11家,4家完成股改。由此可见,湖南科技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聚集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虽然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两者的联动看,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与金融供给主体双向学习机制难以建立。科技创新主体往往缺乏对金融工具和渠道的了解和运用,而市场科技金融主体对科技创新技术的领先性及可行性、风险性缺乏了解。政府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科技创新活动规律与市场科技金融知识的理解。二是政府协调管理机制缺乏。目前,涉及到湖南科技金融的部门包括科技主管部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发改委等。科技贷款和科技银行主要由金融部门推动;风险投资的主管单位是宏观经济部门;科技保险试点由科技厅牵头;科技担保由财政承担等,部门的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协调成本较高,部门服务效率低。三是外部保障机制不完善。如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收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专利、科技担保等相关中介服务的不完善成为制约科技金融发展的瓶颈。四是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加强。据我们对长沙高新区的调查,大部分小微企业对相关政策仍缺乏了解,引导基金、风险补偿、科技银行等政策效果难以惠及自身。而科技银行、风险投资等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状况及其创新项目不了解,在科技创新项目的遴选和投资决策方面的交易成本和决策成本偏高。

3.促进长株潭自主创新聚集与科技金融联动的对策建议

一是鼓励“产学研金介”联盟模式的发展。建议省科技厅、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制定鼓励“产学研金介”联盟创新模式的政策,优先支持创新联盟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湖南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两型产业化专项基金项目和重大国家合作项目,以及人才工程项目,促进科技创新主体与科技金融主体的深层次合作。构建“产学研金介”联盟创新的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论坛、投资论坛和“产学研金介”合作论坛增加各创新联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交叉学习。此外,要通过学习机制的建立提高区域科技金融公共服务效能。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人力资本,加强科技金融方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引入专家咨询,民主协商机制,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高效性。

二是建立长株潭科技金融统筹协调委员会,加强政府管理协调。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领导小组包括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两型办、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成员单位包括两型产业行业协会、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型大中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产业战略联盟、以及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者等。统筹协调委员会负责研究拟定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对目前区内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政策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强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三是构建服务长株潭的特色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部门通过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立起政府资源与市场运作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制。科技部门、金融办、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等通过编制科技金融内参等形式,为有关各方提供长株潭地区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金融的最新动态信息。形成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旨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创新资本、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科技保险和上市辅导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制度化联动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

四是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逐步完善湖南科技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建议成立“长株潭信用建设委员会”,构建长株潭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提供科技金融信用咨询和信用监督服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引入国家级信用征信评价机构和法律、财务、审计、认证等中介机构,同时规范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新园区、科技中介以及商业银行和各类风险投资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科技企业的信用资源库,整合信用资源,实现长株潭地区科技金融信用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邱国栋.创新集聚效率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2.

[3]赵成新.长株潭构筑自主创新高地见成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8-26.

[4]余冬筠.产业集聚、创新集聚与城市经济动力[J].华东经济管理,2013,3.

第8篇

一、果业发展现状

县2013年现有水果面积1.3748万亩,总产0.75万吨,总产值3480万元。其中梨园0.2314万亩,产量0.1424万吨。主栽品种为早酥、苍溪雪梨、丰水梨、砀山酥等;猕猴桃0.0147万亩,主栽品种为野生中华猕猴桃,产量0.0075万吨;葡萄0.0058万亩,主栽品种为巨峰,产量17吨;桃、李、杏、柿等0.6929万亩,产量0.5581万吨;中国樱桃0.0753万亩,产量0.0386万吨。近年来,我县主要以发展大樱桃产业为主,全县大樱桃面积达0.3547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25.8﹪,产量17吨,产值136万元,主栽品种有红灯、红艳、美早、早大果、巨红、拉宾斯、先锋、拉宾斯等,主要分布在接等8镇18个村。组建成立7个大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小杂果协会。重点扶持建立了县接大樱桃科技示范园区,现已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至此,全县果业生产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二、主要工作成效

1、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完成新建标准化大樱桃生态示范园300亩。2013年争取省果业局项目资金10万元,在何家岩镇何家岩民族村建设标准化大樱桃示范基地150亩。2012年12月,该村先自筹资金在汪家沟新建标准化大樱桃示范园50亩;2013年3月从引调“美早”、“砂蜜豆”、“龙冠”、“福神”、“丽珠”等新优种苗5400株(其中两年生大苗1000株),在何家岩民族村建设100亩大樱桃生态示范园。2012年冬争取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切块资金30万元,从区引进“美早”、“砂蜜豆”、“红花樱桃”等3个大樱桃品种3—4年生幼树1050株,1年生2600株,在接镇亮村东林大樱桃基地(园区)建立标准化示范园80亩,利用自育苗木扩建70亩,总计150亩。二是指导接镇亮村及东林大樱桃基地利用自育苗木补植山地大樱桃园110亩。三是在接镇亮村等实施果园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更新修剪等改造老园310亩。四是指导镇村规划新建150亩红心猕猴桃示范园。

2013年共建设大樱桃园300亩,补植大樱桃园110亩,改造老园310亩;规划新建猕猴桃示范园150亩

2、果业科技创新工作显著。积极从区引进美早、砂蜜豆、红花樱桃、丽珠、泰珠等5个大樱桃新品种3—4年生幼树或1年生幼苗,建立品种园和标准化示范园:连续3年引进“吉塞拉”砧木苗,进行压条繁殖无性系砧木苗,培育优质大樱桃苗木5万株:引进新药械、液体施肥枪等果园先进作业设备进行示范推广;开展大樱桃抗裂果技术的研究试验,现已取得新的进展;示范推广多效唑液体地面撒施技术。以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在生产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3、果业技术培训效果显现。坚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镇、村、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中广泛开展技术培训60场次,培训果农1500人次,编发大樱桃栽培技术资料1200份。

4、面上工作扎实推进。深入8个重点镇18个村开展以梨、桃、杏、樱桃等为主的小杂果生产技术服务,取得明显的成效。共建立百亩以上大樱桃园5个,其中扶持镇高家坎村农民王清平建设大樱桃园1个,面积120亩,年产大樱桃6吨,收入16万元。

三、主要经验做法、发展模式及措施

一是制定工作措施,夯实领导责任,严格督导检查;

二是抓点示范,板块推进,带动全面;

三是狠抓宣传动员,认真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创新,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争取省、市农业发展项目、退耕还林后续项目、林业灾后重建切块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工作落实;

五是按照“抓一个园区,带动四个流域,培育一个示范片”的工作总基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

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四个统一”。即建设优质大樱桃基地坚持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发展大樱桃农业科技观光园区相结合;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实施小流域治理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灾后重建项目和扶贫重点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建设相结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组织销售。

四、存在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支持;二是发展步子慢,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差;三是大樱桃产业生产能力低,结果晚,裂果较严重;四是果农弃果务工现象突显,劳力缺乏,部分果园管理粗放。

五、2014年工作计划和重点

一是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2014年计划发展果业基地300亩,改造果园500亩。重点建设和发展好大樱桃园区,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

二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标准化生产;

三是发挥好果品冷藏库作用,以解决大樱桃货架期短,延长销售期之问题,增加果品附加值;

第9篇

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进行终身学习”和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我们提出了全面加强“两争一树”的创建活动,为此,特制定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实施规划,公司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重要性,为提高企业队伍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学习,能否以积极的姿态适应变革的环境、创造变革的成果将是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而学习型企业及其互动共享的学习系统,是企业应对变化,也是未来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指导思想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争创“两个率先”,结合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从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出发,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岗位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造就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素质外向人才队伍、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努力构筑全方位、全员化学习培训的终身教育体系,培育企业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威孚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新路子、新方法,努力营造全员学训体系,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注重系习的良好氛围,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构筑企业全方位、全员化学习培统思考,提高工作前瞻性,能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能从静态的分析到中寻找出一种动态的平衡,使创建工作能进一步适应改革和发展,使公司各项工作得到升华,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学习力、创新力得到增强,促使整个威孚集团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朝气蓬勃,使公司在第三次创业中加速向“超百亿现代集团”冲刺。

三、主要内容

(一)学习模式:

充分发挥公司现有的人才优势,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司的人才政策、人才工作机制和各类人才规范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通过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融合公司的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各类竞赛活动为载体,精心搭见成才舞台,不断创新学习模式,全力构筑多层次的学习渠道,造就一支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使公司员工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更强的学习能力,系统、辨证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团队精神。具体学习模式如下:

1、引导员工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以工作来运用和巩固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学习新知识来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采用“拜洋师”、“双导师”、“师徒结对”等形式,加速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2、把学习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增加学习的新内容,将员工注意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当前的学习紧密结合,从而让威孚员工信息畅通,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应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节拍。

3、鼓励员工发展兴趣爱好,针对员工不同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充实扩建兴趣协会。通过这些兴趣协会的组建和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使得员工的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并增长见识。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并要在活动中穿插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来加重学习的氛围,弘扬威孚企业文化,激发员工挑战自我的欲望。

4、把学习团队的单位量化到小组,把各个行政班组建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有各自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每个工作日召开站立式班前会,采用双向交流的形式;成立QC小组(项目团队),在QC小组中进行研发项目攻关、工艺改进攻关、质量攻关等,促使QC小组成员在攻关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勉励,在攻克一道道难题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团队学习的理念延伸到每个点、每个员工,在公司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服务点和销售点上建立小家,成立学习小组,小家的负责人兼任团队学习的负责人,学习的内容以产品知识、销售知识、文化知识为主。

(二)激励机制:

把创建活动和有效的激励挂钩。有效的激励能提高员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公司将对各类竞赛活动的参与者的奖励与公司的员工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激励,奖励的形式有:荣誉称号、晋级岗位、提升工资、优先培训(包括出国培训)、旅游疗养等等,使竞赛激励立体化、长效化,从而增强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以使在创建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在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四:几点要求:

1、

党政工团要协调作战,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树新时代职工形象”这个系统工程中,既要有力地推动创建工作,同时又要提高各自在企业里的影响力和自身的工作水平。2、做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引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善于发现先进个人和集体,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及时推广。

第10篇

一、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现状及今年以来主要工作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县已经形成七大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区域经济带:一是以为重点的1.8万亩高山蔬菜区域生产经济带;二是以、、、、、、为重点的3万亩茶叶生产区域经济带;三是以、、、新中、、为重点的12万亩笋竹生产区域经济带;四是以为重点的近40万只生猪生产区域经济带;五是以、、三个街道、、为重点的2万亩淡水养殖区域经济带;六是以、、、、、、、、、为重点的7.2万亩干水果生产区域经济带;七是以、、、新中、、为主的1.7万亩中药材生产区域经济带。铁皮石斛、苦丁茶、食用菌、放养鸡、花生等一批带有地方特色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农业标准化建设正方兴未艾,已制、修订高山蔬菜、茶叶、水果、畜禽产品等四大系列27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导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布局的基本形成,标准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品牌农业的不断发展,为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经济主体逐步发展壮大。今年以来,我县把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社等各类组织建设作为工作着力点,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孕育和发展。至目前,各类组织已发展119个,平均年增22%以上,其中龙头企业达52家,销售收入6.8亿元,农产品专业市场8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96多家。随着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农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9万户,占全县农业人口11.3%。订单方式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带动方式,目前全县订单总面积近4.2万亩。农业各类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带动作用的逐步增强,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为推动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扶持力度明显加大。今年,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落实了1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等,以及对获得市县级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称号的给予奖励。此外,通过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年初,县政府副县长专门牵头召开了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作座谈会,要求农业、林特、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大对“三强”工程的扶持力度,将有关专项资金向“三强”创建村靠拢,凝聚力量,合力扶持,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完成。全年,各相关部门共投入扶持资金达2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县里继续将“三强”工程创建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并对乡镇(街道)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要求相关部门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对相关部门进行个性考核,进一步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二、存在问题

通过“三强”工程的实施,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但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特色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明显。近年来,我县茶叶、高山蔬菜、水果、笋竹、中药材、生猪、淡水养殖等七大主导产业均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乡镇(街道)之间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如以工业经济为主的镇、镇等乡镇,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重视度不够,每年很难上报强村创建对象。二是尽管财政扶持力度加大,但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局面严重。相对周边县市区来说,我县财政较困难,尤其是乡镇财政投入农业特色产业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缓慢。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康庄工程的实施,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还较低,限制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各级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级部门的共同配合,但政府部门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同时,各级部门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等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各自为阵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工作思路

(一)加大市场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一是切实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内部自身管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龙头之间、行业龙头的规范化管理,尽快把龙头做大做强。二是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带动更广泛的农户参与扩大再生产。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加强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共享度,充分发挥品牌带给农业的经济效应。四是加快农产品综合性批发市场建设和以主导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市场建设,发展配送、直销等现代农产品营销业,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做大做强茶叶、笋竹、生猪等主导产业。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引进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四是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五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应用水平,减少土地和劳动力对农业发展的压力,促进农业更快发展。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一是组织有关部门分产业分环节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对策建议,提供县委县政府决策;二是在调研基础上,分行业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特别注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计划对各农业政策和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并提出完善的政策措施;四是计划年初专题召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具体部署工作任务。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成效;建议;青海循化

自2006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以来,循化县县委、县政府和省、地科技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现已形成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农民群众积极欢迎的良好局面。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行,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在新形势下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员潜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

(1)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是解决循化县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科技、财政、人事、农、林、牧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学习借鉴外地实行科技特派员做法的基础上,调研报请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循化县实行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循化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循化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2)选派好科技特派员,是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效果。首先根据循化县农业、畜牧、林业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下派人选,让他们与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几年来,从农、林、牧等部门中先后选定了20名科技特派员。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听取科技特派员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汇报,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同时,要求每个科技特派员每年有详细的项目工作计划、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并签定协议书和服务合同,使特派员工作从一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全年跟踪督查、指导服务工作,年底对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根据项目实施和收益户的评价情况兑现项目经费,形成了以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机制,调动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确保了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

2基本成效

(1)通过实行“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协会+科技特派员+农户”、“示范园区+科技特派员+农户”等模式,创建了科技示范基地,并利用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示范园区等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了服务。科技特派员按照项目的要求引进先进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给项目收益户做示范,发挥带动作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己建成并发挥作用的循化县核桃矮化密植示范基地及生产基地、整村推进育肥基地、循化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循化县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等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2)为满足农户对科技的渴求,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把科技渗透到项目收益村、社、户,使收益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了乡土科技人才、养殖能手和种养专业大户。

(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以创建利益共同体、实行双向选择、典型示范、推广普及便捷化为运作方式,解决了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实现了特派员及农户的“双赢”。2年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3今后工作建议

(1)认真贯彻省、地科技部门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文件精神,借鉴兄弟县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围绕循化县建设黄河上游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1]。

(2)重视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工作。实行“以项目带培训、走出去培训”的方式,培训选定的所有科技特派员,提高科技特派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2]。

(3)宣传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的成绩,并组织专家认定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科技成果,同时继续优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环境,完善已出台的优惠政策,为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搭建平台,营造环境[3]。

(4)继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积极向省、地科技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以外,争取县财政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并按照循化县已出台的《循化县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承包实施农业科技项目的办法》规定,将从省上争取的农业推广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纳入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的范围,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领域、资金来源[4]。

4参考文献

[1] 贾钢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现状及释困路径研究——以陕西为例[j].理论导刊,2010(3):75-77.

[2] 邱飞章.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2010(1):6-8.

第12篇

[关键词] 科技中介 经验启示

一、美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美国科技中介的种类

美国的科技中介机构体系极其发达,科技中介机构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化,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力强,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大体可以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中介。

(1)非营利性中介机构

①官方组织。国家设立的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很少但大多数规模和作用都比较大。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国家设立的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如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等。NTTC中心提供资讯及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培训,并建立了资讯档案,把全美700多个实验室以及数千个研究开发成果资料纳入了“应用技术资讯系统(FLC)”合作,通过全国六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RTTE)”进行技术评估、市场调查及技术中介等工作,是美国政府支持的规模最大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 另外,大学里的技术转移办公室(TLO)也被认为是官方中介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转移,主要是将大学里的技术成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同时把社会、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学校,推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

②半官方性质的联盟和协会组织。这类中介机构由政府和民间合作组建,工作重点是帮助新兴高科技企业争取资金、改进管理、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和推动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市场。他们还参与政府科技经济发展规划、措施的策划,负责政府部分科技项目的评审管理工作,如:旧金山湾区科技联盟(BARTA)就负责加州的技术投资合作项目的评审推荐工作。

(2)营利性中介机构

①高科技企业孵化器。所谓孵化器是选择初创的公司特别是技术型公司,进行投资和培育,以取得投资回报为目的,但孵化器侧重于提供服务。当然孵化器对选中的初创公司也会进行直接投资,但一般不像风险投资那样追求控股,而是占一个合理的股份比例。而且并不直接介入初创公司的管理,主要是提供管理咨询。与此同时,孵化器会提供办公场所等方面的便利,会提供商业网络、市场渠道、技术测试、客户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②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评估公司。多数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评估机构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作为大的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内部的技术咨询部门。实际上,这是民间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最常见的一种存在方式。

③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美国有许多为特定领域提供中介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如圣荷西市软件发展中心(SCD)就属于这类专业服务机构。该中心的软件测试设备和工具由IBM等大型计算机公司赞助。中心还帮助中小软件开发企业获得专利、资金,免费提供使用软件测试设备,组织企业主与风险投资家见面并举行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等。

2.美国政府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立法及相关政策

美国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为保障和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美国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因此,针对不同的中介机构类型和业务领域,政府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

近20年来,美国国会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与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信息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很多地方涉及到科技中介方面的规定(运作)。1980年通过的《贝尔-多尔法案》规定,大学、非营利机构和小企业在联邦政府经费支持做出的发明,拥有权仍然归其自己,并给予政府拥有和运营的实验室(GOCO)排他性转让其专利技术的权力。同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明确了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下属的联邦实验室的技术转让职责,规定凡是年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实验室,必须设立专门的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从事研究开发成果的技术转让,各联邦机构将其研究开发预算的0.5%用于支持下属实验室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的工作。1986年国会又推出《联邦技术转让法》,该法是《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的补充法案,提出联邦政府雇用的科研人员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技术转让收入,可提成一部分(个人所得不少于15%)。该法还规定,对参加联邦实验室合作研究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该企业可以享有成果权,从而调动了企业投资应用联邦实验室技术成果的积极性。在这之后,美国国会又制定了一些法律,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向企业的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对联邦技术转让法案进行了多次修正,如《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立法,加强联邦政府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让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让的不合理障碍,通过加速联邦资助的技术成果的转移,提高美国经济的竞争力。

(2)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发展策略

第一,采取直接资助等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建立官方中介机构方面,美国联邦政府认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公益性的事业,能使全社会受益,同时其直接商业价值不明显,故需要政府推动。因此,在建立官方中介机构方面,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此外,美国政府对科技信息传播和技术标准制定也非常重视,专门资助成立了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和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NIST)。投入政策是政府最直接干预科技中介服务的一项政策,这一政策同时也体现在对建立非官方中介机构的资助上。比如兰德公司和斯坦福国际研究所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拥有坚实的经济后盾。

第二,美国政府通过给与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政策优惠鼓励其发展,在美国,大多数的科技中介机构属于非营利机构,因此,它们能享受政府对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一系列政策优惠,比如税收优惠等,比如政府规定企业的科技咨询费可以大幅成本,不计征所得税,以此刺激企业寻求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

第三,对于商业性科技中介机构,和对其他一切商业性机构一样,美国政府采取市场经济政策,基本上不采取任何干预或扶持措施,完全通过市场的手段让其自由发展。但是,美国政府的管理的重点在于采取法律和法规手段,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四,美国政府还将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并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建立起各类科技中介的组织网络,从整体上提高中介服务的能力。美国政府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很多协会支持和从事合作研究开发活动,从而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标准的建立或分享竞争前技术研究成果等。

第五,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控制。为了保证中介服务人员的高素质,美国政府对科技中介的从业人员规定了执业资格考试,凡要从事此类中介服务的人员都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在职业人员的管理上,美国政府还采用了资格审查和年度注册登记等措施。

二、日本的科技中介及其立法措施

1.日本的科技中介的类型

在日本,各种各样的中介机构很多,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立公立机构,一类是民营私营机构。

(1)国立公立机构

①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其主要工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风险投资和支持向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活动。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和开发新技术,事业团组织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交流活动,开办技术市场,派遣技术专家,提供交流咨询。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隶属于日本通产省。本部在东京,在日本各大区均有分支机构。

②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其主要职能:一是集中产学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推进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二是建立牢固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信息网;三是招聘国内外有识之青年学者到国立研究机构工作;四是推进技术转移和开展研究支援活动。在推进技术转移活动中,致力将大学或研究所的优秀成果产业化,培育和创造出新的产业。同时,积极推进与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实用化,积极支持和参与新技术的委托开发和技术斡旋。在研究支援活动中,首先将国立实验研究等机构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然后,向有关研究者公开,以促进这些研究人员的研究开发活动。

③日本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振兴基金会。旨在通过尖端科技或独创技术振兴中小企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其中的“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规定:对于以取得创造性技术为目的研究和开发,经认定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助;对于创办中小企业的,在创业开始起10年内可以获得优惠融资和补助。

④关西TLO公司。该公司为股份公司形式,于1998年10月成立,注册资金2550万日元,TLO公司的技术供给方的可达3亿日元(约2.6万美元)。日本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振兴基金会属于公立性质。

2.日本促进科技中介发展的立法及措施

(1)立法

日本近十年来也先后颁布了多部旨在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如1995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强调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均要加大对科技中介的资金投入。又如1998年的《促进大学等的技术成果向民间事业转移发》,其要点是促进大学及国立研究机构将技术成果想企业转移,以活用研究成果,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2)具体措施

日本在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过程中重点进行咨询服务。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种:一是委托开发。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一般通过国立中介机构实行“委托开发”,国立机构把新技术的开发采用“委托”的形式交给企业,提供开发所必需的费用:二是开发斡旋。即通过“契约”调整彼此关系的中介方式,中介机构向技术企业实施“产业化或商业化”,并从其完成后的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偿还金。三是独创性研究成果育成事业。中介机构通过独创性开发和协调企业之间各种关系,获得新的商业化的技术。四是支援专利化。科技中介机构针对那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通过施行“专利申请”,对成果所有者提供咨询和评估报告,提出专利申请建议专利申请。

三、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科技中介的启示

综观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科技中介包括科技中介服务的经验,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经营主体多元化,而且日益强调企业运作;二是一般规模不大,但对经营管理着和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三是兼营性机构或公司多;四是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我国目前刚起步的科技中介现状,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科技中介的经验中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倡导科技中介机构往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组织和机构来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半官方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加强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建设,带动并促进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其次,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制法规建设。政府要进一步推出微观具体事务的管理,重点转向环境与机制建设与督导。科技中介的规范化发展是实现其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规范化的服务制度,就没有科技中介服务的最佳效果。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法规,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明确中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坚决遏止中介服务中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