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时间:2022-07-24 17:2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 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统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移措施职业规划论文,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理想,而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站。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职业规划论文,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况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二年的时候职业规划论文,学生就应该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年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功能。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许”之“渠”。

参考文献: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4.黄永奎等.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6).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 前置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3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高校就业工作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工作,从管理创新角度进行反思,重新思考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方法和体系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前置服务,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前置服务的内涵

就业工作的前置服务,指的是高校就业有政府、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就业教育覆盖教育全过程,遵循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所提前开展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过程控制达到有效就业的管理工作。就业工作前置服务,属于就业工作管理范畴,在内涵上扩大了管理学意义上的事前控制的内容,将服务概念中“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中“事后控制”的概念进行“整合”,作为前置化的就业服务管理就是要让就业服务的内容更加细化、人性化、流程化,包括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服务手段、就业服务方法、就业服务设计、就业服务流程再造等前置,进行提前考虑、重视、做出预案、实施变革,而M可能的减少就业服务过程中出现因不知所为的矛盾,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科学化,过程保障其结果可控制化,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管理的有效性。

2.前置服务的内容

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指的是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即在大学生入学前,从小学开始,伴随学业成长开展职业认知、自我探索、个人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从小开始认知职业理想、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个人因素,同时,认知其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模糊到清晰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选择能力、就业稳定率和就业满意度。

2.2就业指导前置

就业指导前置不仅仅是开设课程由毕业前提前到大一,而且必须编制各高校学生的本土化就业指导资料和就业指南,同时探索全程教育模式,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即大一重点引导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尝试,确定职业目标;大二、大三主要以职业素质训练为主;大四(高职为大三)主要以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引入自主创业成功人士、校友、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代表到学校,现身说法,同时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适应职场。

2.3就业工作前置

就业工作前置不仅仅是提前进行求职训练,加大招聘会力度,而是包括更多内容:其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双轨制、定单班、双元制、顶岗实习等形式从源头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开发教材,互训师资,共同教学,共同开发产品;其三是对跨专业或非对口专业的就业学生离校前进行相关职业训练。

2.4创业教育前置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前置不仅仅是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是包括:其一优化创业环境,提前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配备一对一导师;其二塑造创业典型,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同时把创业与创新结合,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其三是政策保障,资金、项目、场地扶持大学生创业;其四是提前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开设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分析、创业计划撰写,学习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正确社会导向。

3.前置服务的实施

3.1顶层前置:实现制度化

政府,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行前置式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是关键措施,顶层设计,改革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校阶段实施。其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置到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伴随学生基础教育,逐步提高职业认知,科学思考职业规划。其二,通过政府政策层面,促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引导教育投资的流向和规模,从教育机制改革入手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

3.2中层前置:实现全程化

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程化设计,在大学招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就业为导向原则,开发配套教材,培养专业师资,实现全程就业服务和指导。如招生前引入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从源头保障学生明确个人教育目标,保障因材施教。同时,高校不能专业要专,办学特色要突出。前置服务全程化是高校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参考意义。

3.3下层前置:实现专业化

教师,是实施服务工作前置的执行者和落实人,首先要培养一批具备执业资格的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做到专家执教。其次是建构有高级职业指导师、中级职业指导师、初级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团队,做到个性化服务。第三是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有职业咨询室,并配套相应的职业咨询软件。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和软硬件支持,就业服务工作前置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特别是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服务,为学生提供其他便利、高效、动态的帮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比如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另一方面与政府和社会上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设立的专门网站连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动态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期刊论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

[2]李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丁璇,王晓飞.论从多主体合作角度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第4篇

论文摘要: 针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在大背景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学生应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进口产品数量明显下降,我国出口量减少,企业效益降低,市场观望心态加剧;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僧多食少,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根据记者在一次人才招聘会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1个岗位居然有20多名求职者争抢。

4.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短期内的大辐度增加,势必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势必加快,造成不少企业倒闭,岗位流失。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所以,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尚未到来之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所以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此外,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

2.观念误区。

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求职的观念误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求职择业之时喜欢与同学互相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便轻易放弃。而有些大学生则自视甚高,将目光聚集在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单位不放;或消极自卑,认为自己所读院校、专业不如人,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推销自己”。也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完全依赖父母。再者,也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选择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才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对于一些其实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感兴趣但专业不符的岗位不屑一顾。这样一来,毕业生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增设了一些阻碍,使得就业之路更显狭窄。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众所周知,企业需要的人往往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一个仅有知识而不会动手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培养其真正上手还要安排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在金融危机下,一般的企业都已停止了招纳新手,但也有些企业为了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为以后新的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储备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好的人才,而大学生没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金融危机之下,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毕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部分学生已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形成了放弃就业的心理。有些更是不堪重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不堪。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就业服务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各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在指导与服务工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以人为本。

2.降低求职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生不能再以“天之娇子”自居,在就业时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比如今年,浙江省重点中学基本已经饱和,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部分初中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还可以,还有一些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毕业生要有“从低处做起,向高处攀登”的勇气。要考虑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更高价值的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勇于自主创业。

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有些城市为帮助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浙江杭州在去年12月份开办了创业实训师资研修班,学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或在现实情景中建立虚拟公司(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4.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价值的本领。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或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同时具备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5.继续深造。

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读研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政策。

据上述分析与探讨,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存在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就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而要考虑吸收新鲜的血液,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

[2]田栋栋.社会资源极度倾斜让大学“考碗族”迅速膨胀[N].中国青年报,2008,(7).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第5篇

摘要:在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但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大学生积极创业,亟需实现政府与高校的联动,以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机制 发展现状

一、创业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破口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更为重视高等教育,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为550余万,这一数字在2014年达到了727万之多。但是,在我国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之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自2008年开始,我国GDP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模式,GDP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结构也面临着转型。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与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却不容乐观。

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路径来看,其可供选择的策略颇多,比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等等,但这些策略最终能起到的作用都难以与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相企及。一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仅能够解决单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创造更多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产出基地,其要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必须由具备一定创造力的群体来完成此项任务。而大学生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内在的动力。而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又必然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不完善,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且成功率不高。因此,创业机制可以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大问题,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二、现状考量: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只有在相对完善的创业机制的支持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是存在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据麦可思中国2012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调查显示,缺乏管理经验是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缺失,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并没有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当前,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但即便是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课程的学校,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其教师具有相应的创业实践经历,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我国高校教师结构来看,其多为学术工作者,即便是有些企业家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也是兼职教师,偶尔给学生上一次课,这使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脱离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导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与高校联动: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出路

毫无疑问的是,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缺少了政府的有效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无从谈起。同样,没有政府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校创业教育也难以顺利实施。基于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体系。要保障我国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连续性,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是最优路径,我国应积极制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对于各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执行进行明确的说明,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简化程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为了破解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大学生公司注册资本的限额,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政府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大学生以知识产权出资的比例,以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技术、创业信息服务,化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参考文献

[l]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杨艳萍.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6)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就业指导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的涵义是对社会放出有益贡献的有偿劳动,而就业指导也称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就业单位。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选择职业的技能及应对职场变化的能力。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等学校都对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许多高校也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高校常规工作。但是无论从满足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范围或是工作效果上来讲都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社会和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一是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尚重视不够,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二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三是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有局限性,开展就业指导的手段和工具匮乏。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的课时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靛范化。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更新就业指导工作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进一步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就业指导的内容,也是就业指导重要的实施途径,是指导大学生确立的职业理想的重要方法;深刻理解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涵义,积极开展择业、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大学生确立和实现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给大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以其将来抓住机会创业。

2.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有稳定、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加强培养、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是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就业工作队伍的高尚师德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全面负责上。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二要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本环节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任务迫切。在职培训要规范化、讲实效。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等要求也水涨船高,学校要及时给他们以必要的培训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家化”、“专业化”、“知识化”、“专职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3.加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同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更新择业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择业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标准的职业选择不仅要对社会职业含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的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使职业价值指向远大的目标,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拓新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联系起来,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第三,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灵活就业,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就业到创业,既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顺利就业。"

4.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就业指导,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决不能只放在毕业阶段。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正确择业观念的树立,应该从他们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连续化,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一是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使每一位大学生知道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理想,树立远大学习目标;二是告诉大学生现在的就业已从“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并付诸实践;指导学生形成就业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三是对“大学生求职技巧”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四是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自荐材料”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肴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各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作好一个内容详实的个人自荐材料。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地安排就业指导的内容,保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5.注意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上趋于现实化、功利化,对所在城市、薪水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缺乏主见的同时眼高手低,在择业中常常出现感性与现实间的偏差,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致使用人单位选择性增多,随之要求普遍提高,毕业生间的竞争加剧。据调查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成绩、个人素质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选拔,除个别紧缺专业外,几乎都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这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统思维观念与当前形势不符

近年来,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和创业者不断增多,这更加丰富了以往的就业模式。但是,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把就业的目光还仅仅局限于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上,认为只有“端上铁饭碗”才能算就业,把就业的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不能接受风险就业,追求保险就业。

2.2多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且缺少职业规划

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转型时期,他们往往对社会表现出较强的热情与新奇,但同时却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与职业规划,而且多数大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但一片渺茫”。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必定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定位。

2.3毕业生自身实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明显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迅猛,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越来越重视人才自身的素质、学习以及适应能力。但对于我国现阶段多数毕业生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致使他们对此信心不足,往往会出现心理素质差、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以及缺乏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问题。这种要求与实力的差距,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4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

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

上述现象之所以在多处大量发生,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不诚信。其次,学校诚信教育的淡薄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再次,用人单位的高要求迫使部分学生“不诚信”。

因此,高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变成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品质。

2.5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多数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创造效益,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打出必须具备2年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要求,致使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弊端之一,但多数用人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多数大学生便能胜任工作;其次,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多数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愿意招聘男性为其工作,认为女性员工在日后的各项事宜多有不便,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多数用人单位过分关注应聘者学历。多数单位错误认为,学历越高,能力越强,这不仅给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提高了门槛,还会造成部分人才浪费,致使不能各尽其能。

3.有效应对大学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3.1更新就业心态和传统理念

(1)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市场状态的条件下,转变传统就业模式,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利好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新兴就业理念,树立就业成功者典范,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智慧和优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此带动部分大学生就业。

(2)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根据不同时期的就业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作出心态调整,在着重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扬长避短,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决策去面对就业,在心里上做到提前就业。

3.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加竞争实力

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养成,只有通过自身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就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论文大全。论文大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仅凭一纸文凭就能轻松就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更加注重自身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选拔,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个人实际能力入手,注重自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养成,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总结和自我改造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3.3高校要因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

高校要因市场需求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首先,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从数量上已过于饱和,市场容纳不下,自然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其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生所学知识过于陈旧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一些高校不要在一味追求规模上宏大的同时却忽视了与市场的完全对接,更应在学生质量、专业设置、诚信教育以及所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就业形势。

3.4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和思路

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既要领进门,又要送出门”。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指派专职部门和专职老师负责指导,要针对自身学生特点制定相应指导方案,不要把就业指导单纯看成是几天或者几十天就能完成的事,要从新生入学初期便开始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的求职技能和相关知识,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竞争水平。

4结束语

随着大批毕业生的陆续涌入社会,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妥善安置大学生使其能够各尽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大全。我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各部门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当前就业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和改善,才能让众多大学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3,04.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2.

[3]蒋旭平.浅议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06.

[4]李世广.大学生就业指南[M].广州:华龄出版社,2004,(8).

第8篇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第9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就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作用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一些低年级辅导员对就业工作甚至不关心。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而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开展就业指导,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协助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全程化意识薄弱。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诚然,出现以上现象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不无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认识不到位。如果说整个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网络的话.那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找准结点、准确定位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另外,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二)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等也需要毕业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将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错。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应该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四)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焦虑、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五)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包括: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及时调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其他相关渠道为学生采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为毕业生做好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的材料:帮助学生策划面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活动。等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辅导员要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求职择业技巧及相关心理知识等。要做到这些,就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训,即多听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的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多实践,即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树立全程化意识,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一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大二应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应侧重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第10篇

论文摘要:塑造大学生就业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让大学生谋求人生发展的必由之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层面提出塑造“就业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路。作者结合工作经验,措施。

就业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的基本内容是毕业生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适应、胜任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第三,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许多单位感叹需要人才却难以找到理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求职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于是出现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鸿沟。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按照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层面提出以下措施。

一、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效开发学生就业潜能

学分制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将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导致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使得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生活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应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他人,发展与他人沟通的人际技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及爱情;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测评,帮助每一个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出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努力目标;三年级为冲刺期,通过和学生讨论相关的专业出路、行业现状、职业知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职业环境、职业常识和职业前景,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岗位体验、网络查询等方式进行职业探索和实践,从而为自己在校期间的成长与毕业时的求职就业意向打下基础;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基本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学会制作简历,并就面试技巧的细节进行实战演习。对学生就业心理、社会角色转换心理进行调适和疏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涯目标。大学四年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地督促挑战自己,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帮助其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模拟面试,锤炼求职智慧

模拟面试活动旨在通过逼真的模拟招聘程序,帮助学生感受职场招聘气氛,提升其求职技能。模拟面试是近年笔者开展就业指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好模拟面试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实际锻炼。对模拟“应聘者”来说,这一次难得的模拟机会,为将来真正的应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从未在公共场合露过脸、上过阵的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实际锻炼将可能使他终身难忘。对于观摩的学生,会无意识地进人“应聘角色”,思维跟着模拟面试的全过程而运动,并在每一个环节上设身处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应聘者进行对照,进而加深对“应聘”的认识与理解,达到锤炼自身求职智慧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模拟面试对学生的简历材料、着装打扮、言行举止等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业务技能和素质训练,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

三、实施分类培训,增强就业技能

不同的大学生其个性、爱好、特长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的认识也必然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每年学生三年级时都开展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毕业生一对一访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具体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为他们积极分配考研指导教师,邀请研究生交流考研心得和经验,为考研学生解读当年的考研政策和技巧,解答他们在考研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成立自主创业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有关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同学,联系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以及历届成功校友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引导他们积极复习备考;为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多种师能基础培训和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POP、排笔字培训,组织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和课件比赛,聘请专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基地;对于立志投身于企业的同学,利用实验室等条件努力为他们提供模拟实战的平台,提高其就业技能;对于班级后进生,认真帮助他们分析现状,指导他们抓住机遇,及早签约。本校在毕业期间实行“导师双导”制度,毕业论文的导师一方面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就业。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还邀请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为学生开展核心职业竞争力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

四、组织就业技能比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就业技能是学生的就业之本,通过就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是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常规活动。组织就业技能大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本领、切磋技艺的平台,已经成为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技能比赛包容范围广阔,可以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同时可以将个体参赛与团体参赛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组织说课、板书、英语口语、计算机录人、书法、演讲、模拟经营等技能比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弥补。组织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机构对接,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体系引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以达到培养实用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五、重视求职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第11篇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从法律规定、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分配转入自主择业,大学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也向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针对大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日益成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就业指导部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十余年中,虽经历了认识、学习、借鉴、应用和创新的发展历程,尽管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但与国外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工作实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的需要相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就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多数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探索和借鉴阶段,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指导经验,没有完全结合本地的实情、文化理念,没有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由于缺乏深厚理论的支撑,就业指导课的开设还未能统一、规范地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2.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中83.32以临时性、非专业性人员为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要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总体欠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就业指导的效果不够理想。临时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是当前就业指导的通病,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建设,那么担任该门课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难度可想而知。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薄弱,人员少,来源杂,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

3.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上,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只是停留在就业教育方面,面对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比较单一,授课多以讲座为主,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4.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有些学校由于经费、条件、手段的限制,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未形成主渠道,各渠道的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由学校主动收集的信息量很少,加上手段落后,致使有用的、能及时交流的信息不多,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处于一种被动地等待用人单位信息,然后传递给学生的工作局面。

5.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向学生提供数量不多的招聘信息,举行几场就业讲座等,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70.2的人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有所期待,63.7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和谐社会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涉及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院校的生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和和谐发展,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法律形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高等学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积极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摒弃那种把就业指导看成是权宜之计、附带性工作的认识,重新审视和正确对待就业对办学的价值,使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就读全过程的专业性工作。同时,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非毕业生和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全方位的专业方面的指导,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后充分发展,并努力成为创业者,成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办学理念。

3.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专门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保障。要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必须加大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培养力度,建立起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工作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

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和创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ST教学计划”。要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应该单纯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而应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合理协调,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

5.利用多种途径、多种资源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要拓展途径,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来。社会是大学生就业的舞台,要提高学生对择业就业的正确认识,高校必须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单位或企业、家庭和学生“多方位互动式”的工作格局。

高校可以邀请毕业生中的成功校友回校与大学生座谈,如以“与校友面对面”的形式,用他们择业、就业的真实经历,为即将步人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借鉴;邀请校外各行各业知名人士以“企业家论坛”、“经济大讲堂”等形式来校与大学生交流,介绍行业相关知识、行业发展前景,为大学生选择行业提供参考;邀请用人单位以“宣讲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介绍单位情况和他们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选择单位提供参考;畅通网络渠道,连接社会就业网站,让学生多渠道地认知各行各业,并借助社会的职业指导资源与在校生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提前了解社会,与社会建立联系,融人社会。社会参与合作共进,能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性强,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发展途径。

6.对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当代大学生在其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意向、求职技能等方面充满着许多个性化特征,面对诸多用人标准不确切、用人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以及不同岗位的因素,在对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过程中,必须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加强个性化教育和指导,开展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气质、能力等个性特点,指导学生按其职业意愿要求发展自我,培养学生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敢于竞争、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增强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诸多繁杂的社会单位选择中,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8]。

7.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集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工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也影响了中国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也凸显出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足,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对社会经济的适应力,成为当务之急。申奎等[研究指出,学校建立包括就业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追踪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加有效地搞好就业工作。

8.及时、科学地评估就业指导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女大学生

职业选择是人们对自己和工作形成清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个人选择与其才能、价值观、兴趣、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职业的匹配过程;是人们寻找可选择的职业信息以便作出决策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选择特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性别歧视等原因,就业更加困难。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5%。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表现为:求职经历艰难;择业的时间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较差;职业选择成本高;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同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也呈现出与男生不同的特点:

(一)选择行业集中于传统女性职业,职业范围窄

(二)职业选择追求的工作层次、职业声望的地位低

(三)受从众心理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

(四)职业质量低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就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维度:

(一)个人因素

帕森斯(Parsons 1909)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各种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机会;第三,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明智思考与准确认知。”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能力、性格等。

1.职业兴趣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二者相匹配的从业者,能更加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绩,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1959)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职业与人相匹配的过程。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会表现出自己自己的个性,人们会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胡艳红(2003)指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兴趣,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职业兴趣上的特殊倾向,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常规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会计、秘书等。

2.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的职业也不同。杨贞(2011)通过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1.职业价值观上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3.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来利益化;4.就业期望较高。相应地在职业选择时表现为:不单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多的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看重。

3.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职业选择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由于本身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等其他社会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长期不如男大学生理想,就业的质量较差,工作受到限制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女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较大,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较重,最终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时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对女生的职业期望相对较低。较低的职业期望,一方面使得老师在对女大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信息和职业忠告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传统职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会传递给女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信息,“老师对我的期望不高,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呢?”这就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较低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得女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我的评价低,不敢于尝试非传统的女性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

4.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而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能力的培养,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知识与能力脱节,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女生在择业时思想较悲观、成就动机较低,导致其获取职业信息的积极性不强,在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上也较男生低。

5. 对将来生活方式的选择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大学毕业后的年龄也达到婚育阶段,因而,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处理好婚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问题。如今,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女大学生的对待婚姻和工作,呈现出“曲线就业”的倾向:“毕婚族”、“校园妈妈”、“急嫁族”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有可能预见将来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种预见会削弱女性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动机。从而会把女大学生引入低水平、低声望、以女性为主的职业中。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去向、工作地、就业途径的选择。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而当女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的预期水平就会有所差距。其次,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较贫穷家庭有优势,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且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较为依赖父母。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女生中,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家人的支持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职场求职的后盾,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女大学生选择非传统职业的影响极大。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不利的工作条件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而且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的支持也较少,这就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勇气。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职业成功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女儿确定自己职业时的榜样和信心源泉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职业传统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概括的印象。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依赖、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这些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会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模式的作用,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调整目标和方向以选择与这一刻板印象相符的传统女性职业。另一方面,这也会形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如认为女大学生更适合传统女性职业,在招聘一些非传统女性职位时就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

而且由于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缺少成功女性的榜样,女大学生就更加倾向于传统职业。

2.社会就业政策

随着国家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政策增加了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人的自,性别偏见等歧视现象突出,更加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同时国家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2011年9月29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在北京启动。今后,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

3.朋友和同龄群体的影响

从女大学职业选择的特点第3条,已经谈到了朋友等同龄群体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些同龄群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的结果会给女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影响。

(四)职业信息

职业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信息搜集和认识,综合考虑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的供给和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收入、福利等。

肖盛阳(2008)对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工作特性、工作岗位的如意性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在对单位条件的考察方面,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前景、自身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人际关系所占的比重较高。刘继亮等(2003)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的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在意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压力的大小。可看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和职业信息等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女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调整期望,家庭给予更大的支持,学校开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辅导等,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参考文献:

[1] 格林豪斯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18.

[2] 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

[3]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24.

[5]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8.

[6] 纵瑞雪.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源动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8-29.

[7] 陈书崇.浅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09(10).

[8] 肖盛阳.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3.

[9] 李继亮,沈维宇,吴薇.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调查报告),2003(10):50-51.

[10] 郭建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