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

时间:2022-10-21 11:5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插秧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插秧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水稻机插育秧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包括机插育秧技术、机插大田技术、机插作业技术,以期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提供参考。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机插育秧技术、机插大田栽培技术和插秧机操作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武宁县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拟定多项技术方案,反复育秧,多次试验、比较,初步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水稻机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术要点。

1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必须把握好5关:一是营养土配备消毒关,二是精耕细作秧田关,三是品种种子选择关,四是精量播种关,五是秧水肥田管理关。把握3个原则:一是田平水浅栽插原则,二是适时栽插原则,三是合理密植原则。机插秧苗须达到2个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形如毯状,提起不散,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青秀均匀整齐,苗挺叶绿,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湿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选择育秧方式应根椐当地水源条件而定。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软盘湿润育秧操作简便可行,且用工少,生产成本低,质量有保证,适宜大面积推广。

1.1软盘育秧

1.1.1准备工作。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照秧田面积与机插大田面积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备软盘300~375片/hm2。准备宽2m的农用薄膜63m/hm2,长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为过筛的营养细土(菜园土)1500kg/hm2。根据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穗型品种。大田一般需备足杂交早稻种子22.5kg/hm2(常规稻30kg/hm2)。种子应经过精选,以保证出芽率。并用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催芽标准为:手工播种根芽长度不超过2mm,机械播种“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细播种。软盘育秧按播种方式可分为手工播种和机械播种,手工播种方法简便通用。手工播种的作业流程: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堆闷熟化;晒种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精做秧板;铺放空盘装盘土洒水播种盖土封膜揭膜炼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温湿,快出芽,促齐苗。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如超过35℃,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灼苗。如遇连续阴雨天,每隔2~3d,选中午揭开膜的两头通风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发白,必须补足水分,保湿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②一叶期。控温控湿,防徒长。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超过25℃应两头揭膜通风降温。③二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炼苗,干燥促根。揭膜应在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叶期。应注意保温防寒,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膜夜盖膜的方法,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时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湿润不发白,含水以透气。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机插。⑤喷施送嫁药(肥)。

1.1.4栽前准备。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②适时控水炼苗。栽前通过控水,促进秧苗老健,增强秧苗抗逆性。③带药移栽。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栽后易遭受病虫危害,在栽前1~2d要喷药预防,坚持带药移栽。④起运移栽。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

1.2双膜育秧

1.2.1作业流程。地膜打孔铺放孔膜,精做秧板铺撒床土,床土准备破碎拌肥过筛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覆膜盖草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切块移栽。

1.2.2准备工作。①双膜准备。一般大田需备足幅宽1.5m的地膜63m/hm2;幅宽2.0m的农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径为0.2~0.3cm。打孔孔径不宜过大或过小,孔径过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难度;孔径过小,透气性差,易造成烂秧。③秧池准备。秧池田与机插秧大田比例为1∶100。秧池田的秧板宽为1.4m。秧沟规格及秧板质量标准与软盘育秧要求相同。

2机插大田技术

2.1大田耕整

①田块平整,高低不过寸。②田面整洁,无杂残物。③田

面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表土硬软适中,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④耕整时,不宜用深耕机械作业,以防耕作层过深。

2.2大田施肥

根据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学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总氮量的20%。在缺磷钾土壤中应适量增施磷钾肥。

2.3泥浆沉淀化除封杀

化除封杀是机插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沉实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砂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实1~2d,黏土一般需沉实3d左右。

3机插作业技术

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扶步进式与乘坐式,我县丘陵山区适宜以手扶步进式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行距30cm,不可调,株距3档可调,深度、取秧量可调。其主要特点: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调节。二是具有液压仿形系统,可以提高水田作业的稳定性。三是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四是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

3.1插秧机调试

插秧前须对插秧机作1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要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机道路行走

插秧机前往作业区进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发动机起动后,应达到热机状态。二是将苗箱置在机体的中间位置上。三是将变速杆拨到“行驶”位置上。四是将液压操作手柄往下拨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压操作手柄拨到“固定”位置。五是将发动机油门处于低速转动状态。六是将主离合器手柄慢慢拉到“连接”位置,插秧机即可行走。

3.3插秧机田间行走

(1)田间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时首先在田埂周围留有4行宽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边留有4行、8行宽的余地。

(2)插秧机的转向换行。插秧机到田头转向换行采取步骤:一是将插秧机离合器拨至“断开”位置,降低发动机转速,将液压手柄拨至“上升”位置,使机体上升,将划印杆收回。二是将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转方向一侧的转向离合器手柄,插秧机即慢慢开始轻松转向,以便进行下一个行程插秧作业。

(3)划印器的使用。插秧机在行走时,划印器在大田表土上会划出一直线痕迹;插秧机转弯后,应将发动机上的中间标杆对准划印器划出的直线,以保持插秧机的直线行驶。

(4)侧对行器的使用。插秧机转弯后,应将侧对行器对准上一个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机每次行走时有均匀的行距。

3.4插秧机停止作业

作业结束需要停机时,首先将油门拨至“低”的位置,使发动机转速下降;然后将发动机开关拨至“OFF”位置,发动机可立即熄火,插秧机停止作业。

参考文献

[1]刘云,杜茶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2006(3):32-33.

第2篇

当前,我国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面对这一新形势,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力度,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科技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责任所在。笔者根据新闻媒体对中国农科院相关科技成果的报道,分析了有效传播科技成果的多种视角。

1 回答好三个问题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为跨产业、多领域的科技集成与融合[1],其复杂性、专业性与深奥性远超传统农业技术,也超出一般受众的知识范畴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不像传统农业技术那样容易说清楚,仅介绍研究成果本身还不够,至少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帮助受众理解和消化有关内容;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点明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个问题就是阐述该成果的重大意义与应用价值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影响。

以《农民日报》对“麻育秧膜”的报道[2]为例,开篇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垫在我们水稻育秧盘里,不但能保护秧苗,还能保证机插不散秧,特别方便”。然后围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立项研究?“在传统的育秧环节中,一直存在着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运秧不便、漏插率高等问题。有时,农民们已经准备好了插秧机,可由于育秧盘不给力,散秧多,只能临时又改用人工插秧。这也成为了制约水稻机插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环保型麻地膜,同时进一步改变配方和工艺,研制出适宜育秧育草的麻纤维育苗基布”,“属于国内外首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机插秧早插早发高产;同时,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整齐健壮,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机插,易取秧、运输和装秧,省工节本。更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证了插秧机在插秧时易分秧,对秧苗的伤害更轻,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显著提高水稻机插效率和质量”。看完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对“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话题

将科技成果与当前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进行报道,可提升成果传播的效果。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的体现。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表面上与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慧眼识“珠”,找出这种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成果进行报道。

以《农民日报》对“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报道[3]为例,原题为“加工所‘GTF的结构解析与功能评价项目’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般受众从题中看不懂“GTF”为何物,也看不出“GTF”与自己有何关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制剂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农民日报》在报道时将获奖成果与大众普遍关注的糖尿病联系起来,取题为“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紧紧围绕该话题展开报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关注。

3 注重从学术论文和会议中挖掘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或进展的一种常见形式,尤其是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论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进展的展示。因此,学术论文本身就具有新闻性,其中包含着“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转换,就可编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稿。目前,国内对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进行新闻报道较为重视,对其他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新闻报道相对弱化。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与国外存在时差,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搞清楚对应国内的时间,提前准备好新闻稿,并与杂志出版时间同步发稿,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科技日报》对在《科学》杂志发表有关“H7N9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论文的报道[4]为例,由于当年我国内地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关注,其中该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播是焦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相关科研人员与《科技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记者密切沟通,在前一天精心准备新闻稿件,几乎与同时见报,并且刊登在头版报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学术会议是相关领域科技专家汇聚一起,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讨的一个学术平台,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建议,蕴藏着很多科技新闻,但报道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众关注的问题,提炼核心内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亮点。以《光明日报》对“第五届全国蔬菜规模化高效育苗技术经验交流会”的报道[5]为例,会议内容很丰富,既有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又有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光明日报》报道时聚焦蔬菜育苗产业的制约因素,阐述了这一产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并提出我国蔬菜育苗技术亟待创新的重点,为行业受众尤其是科技人员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节点

农业科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不确定性,但作为农业科研项目又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因此要全过程跟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并利用阶段性项目推进会、进展汇报会、国内外相关领域研讨会等机会不失时机地报道科研项目的重大进展。同时,在报道时要有所选择,可能细数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点到,应突出其中一项重要进展,并说深说透,否则会给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觉,印象不深。以《中国科学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一年来进展的报道[6]为例,该项目在2012年启动,2013年召开项目推进会,会上6个课题研究团队分别汇报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进展,合计大大小小的成果多达数十个。但《中国科学报》仅选择了其中一项相对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国突发灾害数据库初步建成”作为主题展开报道,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更有针对性,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以《新华社》对“水稻钵苗机插新技术”的报道[7]为例,该技术据称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已在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科研团队利用5月份东北水稻育秧季节,在黑龙江垦区组织召开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邀请《新华社》等媒体观摩报道,介绍该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让人感到很接地气。

5 融科学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农业科技新闻首先姓“科”,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客观、准确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现代农业科技日益复杂与深奥,若仅从专业的角度去报道,恐因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的晦涩难懂而限制一般受众的理解,使得其报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在尊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力求通俗易懂,变“专业化”为“科普化”,同时为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适当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报道的艺术性,从而使科技新闻的报道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第3篇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2.5.1杂草防除。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在栽前封闭化除的基础上,栽后8~9d应补施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苯噻苄600g/hm2。

2.5.2病虫害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参照普通大田进行防治。

第4篇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优势;软盘育苗技术

一、机插秧的优势

(1)插秧成本低。现在一般手工插秧作业收费1 500~1 800元/hm2左右,而机插秧作业费750~1 050元/hm2左右。

(2)减少育秧田。可增加育秧田的小麦种植面积,效益高。论文百事通机插秧的秧池田与大田用地比例为1∶100~120左右,而手工插秧的秧田与大田用地比例为1∶15~20左右。由于增加了减少的育秧田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小麦产量效益,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稻育秧成本和用地成本。

(3)避防病虫害。机插秧育秧秧期短,育期推迟,错开了水稻病虫的生理发生周期,因此病虫害轻,用药次数减少,稻谷农药残留低,提高了水稻品质。

(4)稻米品质好。因机插秧行距较手工秧大,株行距比例适中,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作用强,生产的稻谷不仅产量高且米质好。

二、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2.1育秧标准

(1)专用软盘。水稻机插秧专用塑料软盘规格为长58cm,宽28cm,杂交稻大田机插秧需塑料软盘苗225盘/hm2左右,粳稻品种需塑料软盘苗375盘/hm2左右。

(2)标准秧块。水稻机插秧秧苗是以土壤为载体的标准秧块秧苗,标准秧块长58cm,宽28cm,土层厚度2.0~2.5cm。秧苗秧块过大或过小容易导致机插上秧后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过厚过薄会造成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因此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插秧塑料软盘育秧。

(3)合格秧苗。合格的机插秧秧苗标准是:秧龄18~20d,苗高12~15cm,叶龄3.5~3.8叶,盘根厚度2cm,生长健壮,均匀一致,根系发达,盘根紧密。

2.2技术要点

(1)营养土准备。每公顷大田备足1 500kg高质量营养土。及早准备,选用中壤,碎土过筛。选择适合的床土,一般选用疏松肥沃质地适中的菜园中壤土,或腐化较好的旱田耕作层土壤来配制营养土,于冬前年初,在做秧床土壤里施入适量的腐熟人畜粪和过磷酸钙培肥土壤。在播种前20~30d选择晴天取土晾晒、粉碎、过筛,土要细匀,粒径大小在0.3~0.4cm左右,此土占60%以上比例,最大粒径不得超过0.5cm,要求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而后进行覆膜堆闷。落谷时有条件的在100kg营养土中拌旱秧肥5kg,起到培肥、调酸、保湿、防病壮秧的作用。

(2)苗床准备。选好床地,精细整床,施足底水,床土消毒。选择背风向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能排能灌的菜园地作育秧池,年前施肥,耕翻风化,年后碎土整平。播种前开沟作畦,做好秧板,畦面规格为:畦面宽1.3m,沟宽25~30cm,沟深15cm;四周沟宽30cm,深20cm;秧板制作要求实、平、光、直。同时,浇施底水至饱和状态(手指能轻轻地插入土中),并使用600~800倍液的敌克松消毒。

(3)材料准备。①软盘准备,每公顷大田一般准备软盘225~450张;②薄膜、稻草、鲜麦秆等辅助材料;③种子准备,应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中熟、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用种量杂交稻22.5kg/hm2,粳稻45~60kg/hm2。

(4)装营养土。在播种前用100~120kg营养土,加0.5~0.8kg旱秧剂进行药土混均,均匀撒入软盘内,厚0.20~0.25cm,用木板刮平或刮去多余营养土,然后用喷雾器浇湿底土即可播种。

(5)摆铺软盘。盘盘紧贴,盘面平整,按软盘规格28cm×58cm在秧床上顺放4张,或者横2张进行摆放。

(6)播种覆土。水稻播前要进行浸种、催芽,芽谷不可太长,否则,不易播种,同时要求稻种发芽率高。具体要掌握:适时播种,根据秧龄期18~20d安排播期;浸种催芽;适宜播量,播种时采取称量播种,每盘芽谷播量控制在120~150g,力求细播匀播;薄土盖种,化学除草,播种后用未加装秧剂的原备细土,均匀撒入盘面盖种,盖土厚度0.2~0.3cm,即以看不见种子为宜。盖土后用600~800倍液的敌克松水剂喷湿盖土,再用35%的丁苄粉剂10g,对水5~7kg均匀喷施,不能重复使用,以免造成药害伤芽。

(7)覆膜盖草。在覆膜前,排干沟里积水,并在软盘上稀放芦苇杆或鲜麦秆,以防薄膜紧贴盘面上造成烧芽,覆膜后在秧板上加盖稻草,防止烈日高温灼芽,雨后应及时检查薄膜上有无积水,以避免闷种烂芽;在膜四周用土壅紧踏实,并投放毒饵防鼠害。

(8)苗床管理。苗床期间目标是培育壮苗,管理上主要是保温保湿,施药杀菌,增施肥料。做法是:①控制温度。秧苗在一叶期以前要盖好膜,以保湿为主,温度控制在35℃以内;一叶期至二叶期温度控制在20~25℃,齐苗后揭膜;二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保温,并喷施敌克松防治青黄枯死苗,三叶期后不再盖膜。②肥水管理。肥料管理上要及时追施断奶肥,一般在一叶一心期(播后7d后)施用。秧池田用腐熟的人粪肥7 500kg/hm2对水15t或用尿素75~105kg/hm2对水7 500kg,于傍晚浇施;看苗施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水管理上,晴天保持半沟水,若中午秧苗卷叶时,可采取洒水补湿。移栽前3d不上水。

三、大田栽培管理

(1)插秧。插秧机的栽插深度按农艺生产要求为:不漂不倒,越浅越好。坚持薄水移栽、活棵、分蘖。机插秧的返青缓苗期相对于手插秧较长,活棵分蘖期推迟2~3d。在栽插后7~10d内基本无大生长量。

(2)化学除草。在栽插后5~7d,使用小苗除草剂化除。水深5~7cm。施后田间水层保持5~7d。

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三香优714引种示范的产量表现与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与催芽、适时播种、抢时插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遇寒流时应采取的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组合的推广提供参考。

三香优714系湖南省衡阳市农科所用三香A(316A)与y0714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我市的引种示范种植中,该组合表现为米质好、产量高、稳产性好、熟期适中、穗大粒多,综合抗性较强,适宜种植区域广,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1)。该组合经过2年作烟后稻栽培试验、示范,产量均达高产水平,可在我市山区、半山区作烟后稻大面积推广。

1产量表现

2006年在岚谷乡横墩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2000m2,平均产量达8335.5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8.2%,同年在黎口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1200m2,平均产量为8062.5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6.3%,达极显著增产效果。2007年在我市的水稻示范基地的生产试验中,实割产量8017.5kg/hm2,比对照特优175增产13.5%;2007年还在我市岚谷乡岚谷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6700m2,平均产量8208.0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4.7%。2年的烟后稻示范种植三香优714表现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综合抗性强,是2008年我市山区、半山区主推的烟后稻优质稻新组合之一。

2特征特性

2.1熟期适中、适应性广

三香优714在我市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5~138d,与丰两优1号生育期相仿,作烟后稻种植,全生育期120d左右,比汕优46迟熟2.7d。在我市适宜在山区、半山区作烟后稻种植,而且增产潜力较大,高产稳产,应用前景广阔。

2.2农艺性状优良

该组合株高114cm左右,穗长24.8cm,有效穗271.5万穗/hm2,平均穗总粒数180粒左右,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30.1g左右。该组合苗期长势繁茂,整齐性好,分蘖力强,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叶色深绿,叶片直立,抽穗整齐,后期转色好。

2.3抗逆性强

三香优714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在我市2年的引种示范种植中,均未发现叶瘟和穗颈瘟,有纹枯病和稻曲病。该组合耐寒性较好,耐肥抗倒,抽穗期耐高温,轻感纹枯病,抗性明显优于对照特优175和丰两优1号。

2.4米质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垩白粒率57.0%,垩白度10.9%,长宽比3.0,胶稠度47.5mm,直链淀粉含量21.5%,米饭有清香味,米质较优,是我市山区、半山区2008年主推的烟后稻优质稻新组合之一。

3高产栽培技术

3.1种子处理与催芽

催芽前将种子晒1d,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并用清水精选种子,再用药剂如强氯精500倍液浸种8h消毒,然后用清水浸种。强氯精对种子上的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瘟病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提高种子发芽率,以及预防烂种有一定效果。浸种最好采用日浸夜露,三起三落的方法浸种。浸种期间,每天最少要清洗种子1~2次。种子发芽的温度控制在30~38℃。若堆温大于38℃,则应把种堆摊开,谷堆全部破胸后即可播种。

3.2适时播种,稀播种、育壮秧

在高海拔地区作烟后稻,最关键就是要使烟后稻安全齐穗过关,因此要卡死播种期。必须在6月20日之前播种结束,播种量不超过225kg/hm2,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多效唑300~400mg/kg均匀喷施,促进秧苗矮壮多蘖。秧苗三叶期后施尿素、氯化钾各75kg/hm2,争取多蘖壮秧,单株带蘖2~3个,根粗茎宽。在秧田,一定要防治稻飞虱,特别是黑尾叶蝉,减少普矮病的发病率。移栽前3d喷1次药,做到秧苗带药移栽到大田。

3.3抢时插秧

烟后稻秧龄控制在20~25d,要抢时移栽,充分延长本田营养生长期,增加有效穗和提高结实率。烟农在7月上中旬要及时组织人力、畜力、机力,按标准抢收,抢烤烟叶,迅速清理烟田,组织翻耕,抢时插秧,要求在7月25日前插秧结束。以确保烟后稻及时抽穗、齐穗,避过秋寒,安全过关。

3.4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为促进秧苗早生快发,秧龄控制在25d左右,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在大田生长时间较短,插足基本苗,增加大田的有效穗是保证高产的关键。一般按20cm×20cm规格插秧,丛插2粒谷,插22.5~25.5万丛/hm2,确保基本苗达135万根/hm2左右。

3.5合理施肥

烟后稻三香优714生育期120d,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耐肥。因此,要施足基肥,按碳酸氢铵75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氯化钾75kg/hm2做面肥,促进大田早生快发。插后7d,结合化学除草剂用碳酸氢铵625kg/hm2、氯化钾90kg/hm2和20%华星草克可湿性粉剂450g/hm2混合,进行追肥,田间保持3~5cm的水层,保持7d左右,以保证化学除草剂的效果。以后看苗追穗肥,同时要注意后期氮素过多贪青。

3.6科学管水

水分管理,大田应做到薄水插秧,插后浅水促蘖,在化学除草期间,保持7d田间3~5cm水层,切忌断水,分蘖盛期田间茎蘖数达270~300万根/hm2开始排水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培养强大根系。幼穗分化初期复水,孕穗、抽穗、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干湿交替至成熟,切忌断水过早,以利养根活叶,提高结实率,防早衰,确保丰收。

3.7遇寒流时应采取的措施

在水稻抽穗期,要观察天气变化,如遇寒流要及时灌深水护苗,喷施九二确保寒流到来之前齐穗,安全过关。如在寒流到来尚未齐穗,造成不抽穗或抽出半穗等,必然造成大减产。

3.8及时防治病虫害

该组合虽然病虫害发生较轻,但也要根据田间病虫预测预报情况,适时防治,提高防治效果。病害方面应注意做好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的防治工作;虫害方面注意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特别注意在秧田防治稻飞虱工作,控制大田普矮病的发病率。

第6篇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

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种,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4侵染循环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5防治方法

一是选育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三是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四是减少受伤。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以减轻病情。五是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d,25℃浸2d,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d,翻种子2~3次/d;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5kg浸72h;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0,温度16~18℃浸种3~5d,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h;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h;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可在秧田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第7篇

论文摘要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总结了单季杂交水稻施钾增产效果以及钾肥的施用技术。

云和县地处浙江西南部,云坛乡是该县的一个山区农业乡,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单季杂交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在333.3hm2左右。近年来,我们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稻施钾试验推广概况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全乡水田缺钾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0%,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为了研究钾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广施用钾肥,提高施钾的经济效益,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钾肥的试验探索,先后在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村等村设置钾肥试验点,累计3年共28大区对比处理,试验示范面积达67hm2,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2施钾增产效果

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增施钾肥能使水稻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据5个村的28个对比试验和测产验收统计,单晚稻平均增产688.5kg/hm2,增产11.3%,如2004年调查云坛村单季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929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555kg/hm2,增产7.0%;李山前村单季杂交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8454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852kg/hm2,增产10.1%。从总的验收情况看,单季杂交稻施用钾肥,平均单产8055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648kg/hm2,增产8.1%。由此可见,施用钾肥不仅补充土壤钾素不足,而且调节了氮、磷、钾的合理比例,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钾肥施用技术

3.1根据土壤特性施用

对缺钾严重的土壤,施用钾肥效果显著。据调查,速效钾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质田,单季杂交稻施氯化钾150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10.2%;而含钾比较丰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质田。如梅湾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822.5kg/hm2,比不施钾肥的只增产5.6%。

3.2钾肥要与氮、磷配合使用

实践证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钾肥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缺钾田施纯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钾112.5~150kg/hm2,配比较为理想,增产显著。

3.3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技术

3.3.1秧苗期适施钾肥。培育无病带蘖壮秧,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基础。含钾丰富的秧苗较粗壮,表现为叶厚、蘖多、根系发达、移栽后恢复生长早。因此,秧苗期必须适量施好钾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钾45~60kg/hm2加适量氮磷肥混合湿润营养土4.5~6.0t/hm2沤制5~7d后作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叶时用氯化钾60kg/hm2加尿素60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层后均施。

3.3.2分蘖期挑施钾肥。在插秧后到晒田前,一般施氯化钾45~105kg/hm2。在施肥过程中,必须因土、看苗进行挑施,重点掌握好3种类型田:①对瘦质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钾1.5%以下的属于缺钾类型田,其缺钾症状一般在插秧后10~15d开始出现,缺钾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颜色暗绿、生长不整齐,老叶片的尖端出现黄萎,之后根系变黑,植株衰退,严重的易发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对此类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分蘖期应挑施好钾肥,可用氯化钾75~105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时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对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钾量中等的土壤,应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要求而定,以生产6000kg/hm2稻谷的田片,应施氯化钾45kg/hm2左右。③对含钾丰富的土壤和较肥沃的田块,分蘖期应看苗管理,苗势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钾肥。3.3.3幼穗分化期巧施钾肥。幼穗分化期应根据水稻前期生长情况施用钾肥。如前作种植蔬菜等短期作物或施有农家肥的,因残留一定钾养分,但苗势一般的,可施氯化钾45~75kg/hm2;如前作种植春大豆、春玉米或排场代料黑木耳、香菇等田块,且稻苗过氮导致叶片浓绿披斜的田片,一般施氯化钾105~135kg/hm2,以提高植株抗性。

第8篇

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4毕业生就业面窄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3课程设置上紧跟科技前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等课程的地位,以展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第9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大田准备、稻作选择、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防倒伏等方面内容,以期促进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是在水稻田犁耙平整后,将浸种催芽的种子直接播于大田。其主要优点:一是具有“三省两增一提早”的优点,即省工、省力、省成本,增产、增收,提早成熟;二是产量高。由于直播稻更有利于低节位分蘖,穗茎优化合理配置,主蘖穗基本上整齐一致,成穗率高,总穗数多,经实割同一品种产量较普通移栽水稻增产336kg/hm2,增幅4.5%;三是生育期缩短。由于无拔秧植伤和栽后返青过程,因而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一般比同期移栽的水稻缩短5~7d;四是有利于发展集约化生产。但与移栽水稻相比,直播水稻存在着播种不均匀、草害、倒伏三大难题。因此,在生产上应选好水稻品种,并且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全苗早发、除草防害、增肥防早衰、健壮栽培防倒伏”等技术措施。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要求选择生育期较长、前期早生快发、分蘖力适中、抗病力强、植株较矮、抗倒力强的迟熟品种。在闽北山区以Ⅱ优辐 819、特优716、Ⅱ优航1号等作为直播稻种较适宜。

2大田准备

按插秧田标准翻耕好稻田。要求田面泥软硬适中。田中排水、灌水畅通,横沟、竖沟、围沟“三沟”相通,使田面不积水。犁耙时开好围沟,田块大时按2~3m宽开好畦沟,耙时注意不要填满围沟和畦沟,于犁耙前10~15d用农达或草甘磷进行除草以封杀杂草,然后进行先犁后耙,播前1d排放积水待播种。

3稻作选择

就邵武市气候条件而言,双季早稻和再生稻播种季节温度低,为确保2季丰收,需用薄膜育秧,需薄膜量大,成本高,因而直播栽培不宜在双早和再生稻生产上大量推广;双晚或烟后稻因生产季节紧,如采用直播容易造成双晚抽穗推迟而受寒流影响致绝收,也难以大面积推广;最适合直播栽培的应是单季晚稻。

4浸种催芽,适时播种

天气晴好时适时浸种、催芽、播种,防止大雨冲走种子。浸种前要晒种。采用间歇法浸种4~6h,浸种后即可催芽。种子以芽长有半粒谷长、根长有1粒谷长为宜。播种期可安排在4月底至5月下旬。大田播种量11.25~15.00kg/hm2。

播种方式一般采用手工撒播。直播大田整平后,按3~4m宽开浅沟整畦或留工作行。沙壤田随整随播,湖泥田要隔夜播种,将已发芽的种子直播于畦面上。为保证播种均匀度,可以采用定畦定量方法,先稀后补,即先播70%的种子,再用30%的种子补缺补稀。也可按2倍比例掺炒熟的商品谷进行混播,播种后20~25d要及时进行田间查苗补苗工作,移密补稀,使稻株分布均匀,个体生长平衡,避免漏缺。

5科学肥水管理

施肥原则是勤施薄施,按“2重2轻1补”的方法进行,即重底肥、穗肥,轻施断奶肥、促蘖肥,看苗补粒肥。在土壤肥力中等田块,大田施纯N 135~165kg/hm2、P2O5 60~75kg/hm2、K2O 112.5~150kg/hm2。其中,氮肥中的60%~70%作基肥,20%~25%作分蘖肥,5%~1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基肥、分蘖肥各占50%。同时,在总施肥量中有30%左右的有机肥为佳。

三叶期前保持田间湿润,三叶一心期上水结合施肥、除草。分蘖期以湿润灌溉为主,达到穗数苗的85%,及时晒田至出现细裂为度;孕穗至抽穗期以浅水灌溉为主;抽穗至成熟期保持土壤干湿交替;成熟前5~7d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6除草技术

以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化学除草用10%草甘磷15kg/hm2,于翻耕前10~15d选晴天于田内无水时对水750kg/hm2进行喷雾。然后进行翻耕、播种,二叶一心期灌水3cm左右,用60%丁草胺1 500mL/hm2加水喷施。也可在播种后1~3d,用17.2%幼禾葆可湿性粉剂3kg/hm2对水喷雾或播后3~5d,用30%扫弗特乳油1 500mL/hm2,均匀喷施。在直播稻五叶期至分蘖末期,若阔叶杂草较多,排干田水后,用20%二甲四氯钾盐3L/hm2对水750kg/hm2喷施,隔天灌水3.0~4.5cm,保持7~10d后自然落干。

7病虫害防治

在稻苗生长前期主要病虫害有负泥虫、二化螟;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有叶瘟、稻飞虱、卷叶螟等。在防治措施上,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第10篇

论文摘要 秀水09是由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中熟晚粳,其地域适应性广、抗性强、增产潜力大。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其合理种植、科学管水管肥及病虫草防治等栽培技术。

秀水09(原名丙02-09)系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以秀水110/嘉粳2717∥秀水110杂交育成的中熟单季晚粳新品种。2005年3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区域集中在杭嘉湖地区。该品种优越性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地区适应性较广;②综合抗性较强;③增产潜力较大;④青秆活熟;⑤丰产性与优质性兼容。现就其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株型集散适中,分蘖较强,成穗率较高。正常生长情况下株高95cm左右,茎秆坚韧,叶鞘包节,叶色中绿,根系发达。抗倒性强,有利机械收割。长相前期一般、中后期健壮清秀。着粒密度适中,有效穗300~375万/hm2,每穗总粒115~125粒,结实率93%左右,谷粒饱满,穗型偏长,易脱粒。千粒重26g左右。

1.2 生育期

在杭嘉湖地区适宜作单季晚稻种植,可以直播栽培。宜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播种,9月10日前后齐穗,10月底至11月初成熟。全生育期约159d。

1.3产量水平

一般产量8 250~9 000kg/hm2,2006年5月28日经对直播栽培高产田实产验收,产量达10 767kg/hm2,创我县常规晚粳产量历史最高记录。

1.4抗性

2003年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对其抗性做出如下鉴定: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褐稻虱。

1.5米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蛋白质9项符合一级规定,垩白度符合二级规定。

1.6弱点

分蘖期遇35℃以上天气时,群体纵向生长缓慢;催芽过程因种壳包结、种胚吸水相对慢于其他品种。可以采取延长6~12h的浸种时间,或入囤后36h内淋水1~2次以提高催芽速度。

2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精心催芽

5月25日至6月5日播种,浸种催芽过程一般5~6d。浸种前抢晴晒种,药剂浸种48~60h后用清水冲洗(药剂浸种的浓度、时间必须严格参照说明书),入囤前用45℃温水淘种,囤的四周用15cm左右厚的温水浸湿稻草垫铺,如遇温差大、气温较低的天气,外面再盖尼龙薄膜保温,同时须避免阳光曝晒。入囤后的36h内用35℃温水淋种1~2次,严禁种子出囤淋水;正常情况下36h后种子破胸露白,种囤内温度上升,此时的管理重点是控温保湿,必须将种子堆温控制在35℃以内,要求6~12h观察1次;当种子根芽长至约1.5mm时,管理重点是降温摊种炼芽,需避风避光保湿,抢晴天、土温在15℃以上后播种。

2.2均匀稀植,培育壮苗

直播大田用种量45kg/hm2(按干种子、发芽率达85%以上);水育大秧秧田播种量约375kg/hm2、秧龄28~30d。插秧规模20cm×13cm或23cm×12cm,确保基本苗120万/hm2左右。机直播要求:田平、无水、短芽播种;手工撒播的最佳播种时机是浅水机耙第2遍、大田泥浆成悬浮状无水时播种,并做成排水塌口,防止泥浆流失、排除田面积水。至3叶后上水追肥。

2.3计划用肥,协调群体

总用肥量折标准肥控制在45t/hm2左右。用肥原则:前促、中稳、后活,根据地力把握总量、掌握时间,以有机肥作基施,氮肥、多元复合肥作追肥。一般总用肥量的50%作基面肥,余下的50%在栽后1个月内2~3次施下。缺磷土壤在第1次追肥时增施过磷酸钙225~375kg/hm2。从品种生育期和农时季节上以7月底作为穗肥的最适时期和最迟用肥期,施进口三元复合肥150kg/hm2左右。

2.4及时搁田,控苗保穗

当苗数达到有效穗数的指标时为最佳时期,一般苗数移栽稻为270~330万/hm2,直播稻为330~375万/hm2。

2.5合理用水,科学灌溉 转贴于

秀水09上位根系比较发达,气温达35℃以上时要存水护苗,当苗数达330~375万/hm2时及时分次搁烤田。正确处理好搁田排水和除虫需水的关系,齐穗后干湿交替,潮湿田地、养根保叶达到降瘪增重。

第11篇

论文摘要包膜控释肥是通过包膜,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达到提高肥效的一类肥料。针对包膜控释肥的特点,需采用相应的施肥技术。

包膜控释肥是通过包膜,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肥料利用率)的一类肥料。它能延缓最初养分的释放,延长植物对肥料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和设定养分持续有效释放时间。

1包膜控释肥相对常规肥料具有的特点

1.1肥效利用率高

目前我国常规肥料的养分通过空气蒸发、地下渗透、以及地表水冲失等原因,当季利用率较低:氮为30%~50%,磷为10%~20%,钾为30%~50%,而包膜控释肥通过外层包膜材料的控制,避免了以上流失使肥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2增产效果明显

通过包膜控制养分释放,使作物养分供应平稳有规律,避免作物脱肥与徒长,增产幅度大都在1500kg/hm2以上。

1.3省时省力

使用控释肥,大部分作物都可以实现一季作物只施一次肥,终生不用施肥,省时省力减少浪费。

1.4杀菌驱虫效果明显

控释肥的包膜材料采用多硫化合物,可以杀菌驱虫,每袋肥料多送5kg以上杀菌剂。

1.5改善土壤

长期使用包膜控释肥,养分释放完后的空壳既可蓄水保墒,又能起到通气保肥功能,使长期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

1.6补充作物硫元素

硫元素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中量元素,施用包膜肥料硫包膜尿素后,可补充作物的硫元素,因为释放完的空壳破碎后可直接参与养分释放而被作物吸收。

2包膜控释肥的施用技术

包膜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率和释放时期是根据作物生长和吸肥规律设计的,因而,一季作物或一茬作物只施用1次控释肥,即可满足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养分需求。

2.1根据包膜控释肥的种类施肥

有机高聚物包膜的控释复合肥料,其氮磷钾及其微量元素的配方比例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不同土壤中的丰缺情况来确定,作物专用型或通用型包膜控释复合肥,可视作物和土壤的具体情况比普通对照肥料减少1/3~1/2的施用量,施肥的时间间隔要根据肥料控释期的长短来确定。

2.2包膜控释肥的施用量

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土壤的肥力水平和肥料的养分含量综合考虑后确定。目前大田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的通常是包膜肥料与速效肥料的掺混肥,其施用量首先要考虑到包膜肥料的养分种类、含量及其所占的比例。例如某掺混肥料中仅含30%的硫包膜尿素,其他70%为常规速效复合肥,如果施用包膜尿素可以减少1/3施用量,则此肥料的施用量只能减少其中30%包膜尿素的1/3氮素用量,仅比常规的掺混肥减少10%左右的用量,而且速效磷和钾的配合比例还要相应提高。因为这种掺混肥中只控释氮而没有控释磷和钾。对于玉米、棉花、花生等行距较大的作物,按照推荐的专用包膜控释肥施用量一次性开沟基施于种子的下部或靠近种子的侧部5~10cm处,注意硫包膜尿素以及包膜肥料与速效肥料的掺混肥都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种或烧苗。

2.3包膜控释肥的施用方法

对于水稻、小麦等根系密集且分布均匀的作物,可以在播种或插秧前按照推荐的专用包膜控释肥施用量一次性均匀撒于地表,耕翻后种植,生长期内可以不再追肥。苹果、桃、梨等果树,可在离树干1m左右的地方开放射状沟6~8条,深20cm左右,近树干一头稍浅,树冠较深,然后将控释肥施入后埋土。另外,还应根据控释肥的释放期,决定追肥的间隔时间。

2.4作基肥施用

第12篇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宣传和交流的通知》(吉农农字〔2012〕32号)文件指出,粮油高产创建实施四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抓粮油生产的指挥田,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效抓手,基层农技人员提高本领、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户到田的有效平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最为直接的有效课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是通过抓点带面推进粮油高产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高产创建的宣传,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知道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高产创建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要加强技术和经验交流,组织广大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学习典型、推广典型,认真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本地高产创建有效开展。

按照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增产模式的推广面积,推进高产创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深入开展,省农委决定在《吉林农业》上半月刊开设“高产创建”专栏,作为高产创建工作宣传和交流的平台,重点宣传和交流各地好的经验做法、技术集成创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研究成果(论文)、工作研究和重点工作活动等。

《吉林农业》“高产创建”专栏欢迎参加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部门、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士提供优质稿件,并愿与全省广大农业工作者一起,为推进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我省“三农”工作推波助澜。

柳河县高产创建活动起点高、行动快、措施强、效果好。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粮食市场供应。柳河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按照《国家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柳河县实际情况,提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五结合”措施:

1.与玉米提升工程和水稻振兴工程相结合

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田、攻关田、核心展示田中的玉米作物,优先享受玉米提升工程中的良种补贴;柳河县水稻振兴工程也筹措资金用于水稻高产活动建设。这两项措施为超额完成高产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2.与国家五项重大推广技术相结合

全省推广的五项重点推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离子种子处理、农田统一灭鼠、地膜覆盖玉米全部应用到高产创建活动中去,不仅更好地完成了五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也为高产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与现代化教育培训措施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产创建活动技术培训工作,柳河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建立了电教办公室,添置了科技直通车和各项多媒体设施。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中,印制培训教材、制作多媒体、发放彩色图纸,使农民的培训更直观、更立体,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高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4.与高科技人才技术相结合

聘请省高级专家开展实地考察高产创建攻关田、核心展示田的土壤类型、地形、气候、交通等实施条件,为更好地完成高产攻关田、核心展示田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聘请专家,建立田间学校,使专家深入田间,为农民排忧解难。

5.与农田水利基础措施相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