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06:4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项资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专项支出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甚高,专项支出使用管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将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整体效率和效益起到重要影响。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发生转换,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财政资金使用及全过程监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专项资金及其管理环节
1.专项资金基本理解
为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会对国家资金实施合理化运作,专项资金即是其中一项确保资金正确运用的有效手段。从定义上将,专项资金即为完成特定工作或达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给出专门用途的资金;从预算管理角度将,专项资金主要是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向行政事业单位拨付,并用于某一专项工作或工程,同时需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项目。由概念分析,专项资金具备三大特点,即源自财政或上级单位及单位自筹部门,专用于特定事项,且须单独核算。
2.专项资金具体管理环节
根据资金使用的差异,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发展性专项和事业性专项,其资金规模大、使用影响范围广,适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的普遍实行,资金使用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管理上,具体的规范环节应分为:专项资金预算环节,如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年度预算,取得财政拨款;未被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须经追加申请后争取财政专项;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如资金近授权审批、支付金额、支付方式等;专项结束后的项目决算,如结余资金管理、项目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分析等;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评价和跟踪调查。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非税收入使用不合理
根据相关规定,非税收入中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均应专款专用,单位内部财政对其不能加以统筹。近几年来,财政预算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一些收入明显增加,单纯的专款专用模式已显得不合时宜,其不仅容易造成单位内部突击安排项目,使得项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还极易致使资金大量结余,甚至使诸多政府急需安排的项目缺少可用资金,降低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如此一来,非税收入使用不尽合理,公共财政功能相对难以充分发挥。
2.制度约束不够有力
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管理缺乏力度,许多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未明确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造成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对专项资金支出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强,当那些不合理、超预算的支出行为发生时,领导予以姑息,相关办事人员难以实施强有力的监督,最终使制度流于形式,制度约束欠佳。
3.专项资金预算准备工作不到位
预算是资金管理的基础,对专项资金管理而言尤为如此。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预算的处理可以看出,专项资金预算工作中前期准备工作十分不充分、不详细,制定预算方案时不够认真、严谨,所制定预算并未细化到具体项目。作为非税收入的征收主体,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是专项工作的组织单位,也是专项预算的申报单位,由于其负有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则行政事业单位仍然要实施严格的申请立项、专家论证以及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在上述资金预算前期准备工作中,往往需要中介机构和专项实施单位的介入,但此类机构和单位又难免对专项资金预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把握不足,结果导致责任主体缺位、专项资金预算不到位。
4.绩效评价体系及跟踪机制缺位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专项资金有效使用的客观保证。但一些专项资金管理单位抱持“花完钱才算完成任务”的观念,对绩效评价体系完全忽略,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不合理列支现象严重。此外,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管理上缺少跟踪机制,资金流向何处、使用在哪个环节、项目实施中哪些地方更需要资金、项目实施仍缺少多少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单位均无法跟踪了解,对某些领导政绩做足表面文章的负面行为亦无法及时掌握,项目正常运行受到极大影响。
5.过程管理及专项成果管理缺失从现有情况下,较多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并非对应的资金使用部门,专项资金经上级单位申请后,往往还须按照业务所需拨付给下级单位,从账务核算到资金管理,上级单位均无法对资金使用状况做出精确的反映,若下级单位又未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上级单位,则容易形成信息交流不畅、挤占乃至挪用专项资金、滋生腐败等不良现象。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具备过程管理和监督管理意识,但较多财务人员均对专项支出过程管理和专项成果管理甚为忽略,导致超预算、不合理项目列支等恶屡屡发生。加上上下级单位间信息交流不畅,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难以一致,则上级单位专项资金则长期滞留,下级单位项目无法开工,即项目资金与项目进展脱节,专项资金管理失控,或者当上级单位其他工作任务紧张时,下级单位项目实施进度将被一再延误,项目开始陷入超期状态。
三、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举措
1.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及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增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规范性。首先,应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状况,以标准项目文本方式,实施恰当管理,即通过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核定和组织实施、项目监督和考核等四个具体阶段,对项目支出预算实行全过程管理,并组织专家组对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评审,根据研究报告和评审结果,在一定规定程序下,申报项目支出。然后,要建立部门项目库,积极采取事前论证、过程监督和事后审计,不断规范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保证预决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加强财务职能和财务人员角色定位
财务职能应定位为全面参与资金使用及运转过程的决策与控制。一项专项预算批复后,财务管理将在专项资金运作中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整个资金流将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的开展、工作实践进度等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对财务部门、财务工作以及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一则合理规范财务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保证财务职能有效实现;二则财务人员正确树立角色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关注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尤其要对资金流向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促进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对专项资金运转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方面,在具体实践中,还应完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促使资金管理者、使用者、财务人员对资金申请、下拨、使用、报销结算等全过程均十分了解,任何人员均不得违规办事。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应建立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和评价制度,建立科目设置、结转等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将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纳入“拨入专款”、“专款支出”科目中核算,同时规定“专款支出”的结转时间定在项目完成后,由有关部门单独列报,年终“拨入专款”余额须向拨款单位单独报账且获得核准项目时,方可予以结转。通过对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专项资金完整性与安全性才得以实现。
4.强化绩效评价对专项资金支出的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集中专项资金之财力办大事、要事,这促使资金管理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施严格控制,以保证专项资金存在的意义。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则是对专项资金使用最优的监控手段,比如先由各级主管部门通过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区分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以科学的方法评价和奖惩专项资金使用状况,最后根据考评结果审批年度专项资金,使财政拨付资金和事业开展项目尽可能保持进度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刘欣.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第28卷(1).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就是用来建设特定的项目,事业单位需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将指定的资金应用到指定的项目中,这样才是符合国家拨款的初衷,也是将财政专项资金用到实处的表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一些事业单位反其道而行之,将财政专项资金应用到其他的项目中。这些项目并没有申请财政专项资金,这就是较为普遍的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失去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指定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进度,危及到国家的财产和社会的利益,更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可见,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和管理。从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现状上看可以看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受到制度方面的影响较大。首先执行力问题比较明显,其中执行力不够使得具体的资金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只是管理者或者是领导者一笔带过,久而久之就会使得管理制度逐渐落后,降低工作的操作能力和管理制度的控制力。其次,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了相关条款指代模糊或者是比较笼统,没有任何针对性和具体性。这样就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最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到位,直接导致管理形式和内容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是形同虚设。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加强财务控制意识
在事业单位业务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事业单位资金流的运作过程,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明显看出业务工作中的资金支出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管理水平,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首先,应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感,同时使财政专项财务汇报制度化、财政专项财务资金使用检查专题化。其次,加强财务对资金使用的控制职能。明确财务职能定位,实现全面参与到资金使用的控制与决策,规范财务部门内部岗位职责,明确分工。最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控制意识,使其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到资金管理过程当中,并予以系统、全而的规划,同时应加强资金支持管理的控制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健全完善财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健全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更为规范与科学。同时应健全财政专项资金跟踪反馈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及时、准确办理好财政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算与验收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移交产权与财产物质并做好入账登记手续,进行资产统一管理。事业单位还应严格遵守专款专用原则,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审查与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单位内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三)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第一,加强项目申报与立项审核工作。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前提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根据实际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将通过严格筛选与审核后的项目纳入到相应的项目库管理当中,并依据项目资金使用的轻重缓急进行相应的划分归类,以方便预算部门参考。
第二,明确各项项目支出范围及相关标准,同时编制项目的明细表,将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填列到明细表中,使预算合理化,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论文摘要】国债作为资本金仍需付息还本,与股东出资相比,这将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高、经营成本加大、现金净流量减少,从而给经营企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国债利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金使用,国债能节省企业的财务费用。而国债由地方财政转贷给公路经营企业,并作为国家投入的项目资本金,代替国家应投入的无息不还本资本金,使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量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为例,浅析国债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
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工程可行陛研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总投资估算86亿元 (交通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投资概算为91.34亿元),其中: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为 9.1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借给地方 1亿元,省专项资金安排21.6亿元,利用中国建设银行贷款30.7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7亿元,其余由沿线市县投资3.9亿元。
由于交通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投资概算调整为91.34亿元,省的专项资金没能足额到位,沿线市县投资3.9亿元没落实,为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并能按计划完成工期目标,省里便安排了5.7亿元的国债资金给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项目的国有股东作为该项目的资本金,并由高速公路项 目经营企业负责还本付息。至 2005年底止项 目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为:国家专项资金安排了9.1亿元,省专项资金安排了15.2184亿元,而国债资金则安排了5.7亿元,与原批复的概算相差较大。为此,国债作为资本金将对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结构、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 国债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为项 目总投资 91.3亿元其他资金来源不变,而国债作为资本金安排了5.亿元,则省的专项资金减少 5.7亿元。这样,原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为 (3O.7亿元+3.8亿元)÷91.34亿元 ×100%=37.77%;资产负债率为 100%一37.77%=62.23%。现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31.53%=6.24%,资产负债率为 100%一31.53%=68.47%,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一31.53%,资产负债率为 1 00%-3 1.53%=68.47%;资本金占总投资比例降低了37.77%一31.53%=6.24%,资产负债率上升了68.47-62.26%=6.24%。
二 国债资本金对公路经营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
(一)建设期国债利息对项目建设成本的影响
表 1显示,项目建设期 (项目于 2003年 12月31日全线建成通车,并同时转入营运期)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费用为56,737,916元,即因国债作为资本金,项目的建设成本增加了56,737,916元。
(二)营运期国债利息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表 2显示,项 目营运期 (从 2004年 1月 1日开始全面转入营运期)每年需要支付国债利息费用为17,485,000元,即每年增加财务费用 17,485,000元。即在国债未还本之前,企业因使用国债资本金每年利润总额将减少 17,485,000元。
三、国债资金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同样以营运期为例,假设企业从第11年开始还本利息,每年100,000,000元,第16年还本70,000,000元。
(一)从第 1年至 10年,企业还本之前,每年因支付国债利息而减少现金净流量 17,485,000元。
论文关键词:审计模式,贡献模型,贡献比较
一、审计模式分类
(一)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并整合其内在结构和选择主导因素,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属于审计理论的范畴,它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它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刘家义,2004)。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刘家义,2004)。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FunkHouser,2000;秦荣生,2007),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杨妍,2006;戚振东、吴清华,2008),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McCraeandVada,1997),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HatherlyandParker,1988;JohnsenandMeklin,2001)。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关系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
鉴于此,笔者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
1.“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
2.“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3.“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4.“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5.“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模型
(一)模型假设及必要说明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包括到账资金以及资金管理绩效改进后的相应经济附加,简称“生效资金”),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它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
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模型基于以下假设:1.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2.在“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3.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从项目建设起,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4.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每年都可挖掘当期专项资金中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且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5.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
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构建第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与审计模式(代表“审计缺失”模式,代表“财务整改”模式,代表“财务防范”模式,代表“绩效改进”模式,代表“绩效飞跃”模式)、审计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专项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的数量关系,以及不同模式下整体审计贡献与各期审计贡献和建设周期的关系。其中,、和是与审计工作特性有关的内部参数变量;、和是与财政专项资金特性有关的外部参数变量。()、()为过渡变量,分别表示模式下,第期专项资金审计前的资金流失率和潜在效益系数。
(二)贡献模型的构建
1.“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审计缺失”模式下,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比例的流失资金,又因为未经审计,所以资金流失率恒定不变,即:
(1)
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2)
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恒定,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3)
2.“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财务整改”模式下,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仍然存在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即:
(4)
因为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5)
因为恒定不变,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6)
3.“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财务防范”模式下,审计机关在第期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故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即:
(7)
由于该模式下,第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通过审计挽回了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8)
该模式下,第期的审计贡献随着不断变化,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9)
4.“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在“绩效改进”模式下,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发现第期专项资金中存在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所以,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与保持一致,即:
(1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11)
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12)
5.“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
“绩效飞跃”模式,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期发现并改进了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制度化后,该改进措施将在第期得到有效落实,故第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较之减少了,即:
(13)
该模式下,第期的审计贡献是前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所以,第期的审计贡献为:
(14)
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
(15)
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审计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三个内部参数变量,和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建设周期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每年随机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
(一)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比较
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如表1所示。根据表1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整体审计贡献为1.03,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整体审计贡献为1.6,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相应的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但其增长边际(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
表1: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86
0.82
0.89
0.95
1.00
1.04
1.07
1.10
1.12
1.14
1.15
1.03
0.82
1.03
1.23
1.41
1.58
1.73
1.87
2.00
2.11
2.20
1.60
对标参照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可见,“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挖掘潜在效益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参数变量和越大,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限于篇幅,文中不一一赘述。
(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
在此,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资金流失率、潜在效益系数,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分别调整、、,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见表2。分析、对比表1和表2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建设周期由10减少至5时,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资金流失率由0.4减少至0.2时,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潜在效益系数由2减少至1时,“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表2: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
0.60
0.60
0.60
0.60
—
—
—
—
—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
—
—
—
—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
—
—
—
—
0.78
0.82
0.89
0.95
1.00
1.04
—
—
—
—
—
0.94
0.82
1.03
1.23
1.41
1.58
—
—
—
—
—
1.21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0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97
0.97
0.98
0.93
1.01
1.05
1.08
1.10
1.12
1.14
1.15
1.16
1.17
1.17
1.11
1.01
1.20
1.38
1.55
1.70
1.84
1.96
2.07
2.17
2.25
1.71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74
0.80
0.84
0.87
0.90
0.92
0.93
0.95
0.96
0.86
0.75
0.82
0.87
0.92
0.96
0.98
1.01
1.03
1.04
1.05
0.94
0.75
0.89
1.01
1.12
1.22
1.31
1.39
1.46
1.53
1.58
1.23
四、结论及启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这对审计机关选择和实施审计模式,优化审计贡献有较强的借鉴和启示。
(一)对选择审计模式的启示
审计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审计目标及定位(刘燕,2005;赵德武、马永强,2006;靳建堂,2006)、项目金额及其重要程度(鲍国明、孙亚男,2006)、管理制度(陈良华、石盈,2003)等综合因素。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详见表3)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所以,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
(二)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
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表3:不同属性的财政专项资金所应采用的审计模式
财政专项资金属性
审计缺失
财务整改
财务防范
绩效改进
绩效飞跃
金额大-普遍-管理低下
√
金额大-特例-管理低下
√
金额小-普遍-管理低下
√
√
√
金额小-特例-管理低下
√
√
√
金额大-普遍-管理成熟
√
金额大-特例-管理成熟
√
金额小-普遍-管理成熟
√
金额小-特例-管理成熟
√
√
(三)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
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基于前文分析可知,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评估相关制度、标准,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尽快出台有关制度,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尚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在审计贡献定义中,为简化模型,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即财政专项资金本身特性)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1 鲍国明、孙亚男,2006,“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审计研究》第2期。
2 陈良华、石盈,2003,“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审计研究》第5期。
3 靳建堂,2006,“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审计研究》第6期。
4 刘家义,2004,“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审计研究》第6期。
5 刘燕,2005,“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会计研究》第8期。
6 戚振东、吴清华,2008,“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第2期。
7 秦荣生,2007,“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第1期。
8 杨妍,2006,“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研究》第4期。
9 赵德武、马永强,2006,“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会计研究》第4期。
10 Hatherly D, Parker L.1988.Performance auditing outcomes: a comparative study.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management. Vol.8.
11 Johnsen A, Meklin P,et al.2001.Performance auditing in local government:an exploratory of perceived of efficiency of municipal value for money auditing in Finlandand Norway.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Vol.10.
自主创新产品出口贷款
将获优先安排
日前,国银监会对外公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两项配套文件。新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应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
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根据信贷、结算管理要求,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被要求应引入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并可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不同条件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
电子与信息、现代农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核应用技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行业的企业均在官方确定的信贷支持之列。
品牌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自主品牌
商务部日前公布了关于自主品牌促进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商务部将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商务领域内品牌建设活动,组织企业参加自主品牌展览、展示和推介,支持品牌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获得国内外相关认证及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商务部提出,今后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安排自主品牌产品和企业使用科技兴贸资金、产品研究开发资助及技改贷款贴息等专项资金。
结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在国外投资建立和扩大加工、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同等条件下,将给予优先安排使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
此外,商务部决定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信贷政策上向自主品牌企业倾斜,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自主品牌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客户”,开发有利于自主品牌建设的保险产品和承保模式,为自主品牌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持。
编后:
自主创新是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顺应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自主创新产品得到政府推荐和优惠是我国鼓励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践创新型国家政策的第一步。政府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现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进步,把理念化为行动,更表明了政府的决心。同时,我们希望在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前提下,每个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都应在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这本身也是创新。
相关链接:
“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清晰“蓝图”
200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今后15年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目前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承担的卫生公共任务。卫生资源的配置重点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相统一,因此强调产出或绩效拨款比以投入拨款为基础的模式更有效率。对资金投入项目绩效管理不仅是对卫生投入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更是以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效果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政府卫生投入活动的目标与结果,以及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确定绩效管理的内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目标要制定合理明确;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管理结果、绩效跟踪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施考核与评价;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落实整改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压降运行成本,促使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有效。
二、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专项资金投入的制度与规则
做好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的专项管理,首先要从项目管理的各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项目立项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其次对专项经费拨付与使用形成科学的运作流程,对开支范围、核算方法和经费补助将实现的目标,做到事前控制;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完工验收后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跟踪问效,确保以制度规范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二)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实行全面绩效预算
绩效管理良好的开端就是要做好全面合理的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的明显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易于横向比较。同一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同样任务,资金如果存在较大差距,可对差异进行分项比较,则低效或无效资金的使用部分就会显现出来。二是便于纵向比较。在专项资金使用跟踪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的计划目标和时间节点进行对照,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偏差。绩效预算实行目标管理的流程一般为: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数据库,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选择下一年度优先进行的项目,可自行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明确项目负责人,收集绩效评价数据和材料,对项目首先自评。在编制下一年度收支预算时,同时根据自评结果编制项目立项报告,在立项报告中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可行性论证,将申请资金的理由、预算资金构成以及未来能达到的绩效等作详细论述。财政专家将根据立项报告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后,财政拨款才正式下达。通过绩效预算,大大提高了政府卫生资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强化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监督机制
在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监督。政府卫生投入资金要依法接受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保障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安全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因此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为主导,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结论应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使政府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这都将加大社会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管和督察力度。通过建立问责制,落实经济责任,也有效防范医疗卫生机构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四)财政卫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对卫生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包括对项目的合规性、效果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及公众满意度综合分析评价。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操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原则,选择相关的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结合不同项目性质,可研发运用个性指标及绩效标准。在使用绩效评指标时,应结合项目实施部门提供的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支出预算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完工报告以及部门年度预决算。
三、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近年来我院根据以上绩效管理思路,合理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拨入医院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进行绩效跟踪评价,都较好地完成了绩效目标任务,使政府投入的卫生资金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病人救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效益。现以医院专科建设,使用财政补助资金为例,介绍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一)合规性指标
实际到位率: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到位资金总额×100%资金流失率:被截留、挤占、挪用等资金总额÷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收到的专项资金×100%资金使用率:该项目专项资金实际支出÷全部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总额×100%预算完成率:项目实际支出资金÷实际到位资金×100%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财政投入金额)÷财政投入金额。指因财政资金而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反映出财政投入外自我创收的能力。通过以上指标评价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可以对具体项目实施和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可深入分析是否因项目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或资金流失等情况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效益的发挥。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对专项资金从拨付、使用到最终决算都得到全程监督和控制。
(二)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
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应是指标体系的重点,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对产出的效益进行衡量:对医疗产出的影响、对科教产出的影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社会效益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可选择投资回收期、机器设备使用效率、教学效能、各级别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数量、资产收益率、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服务费用等指标搜集数据分析评价。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支出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目标可通过效果性指标反映,代表性指标为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专项资金实际实现目标÷专项资金预定实现目标×100%需强调的是根据专项资金支出的目标性质,有些项目的效益与效果用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表示,可使用综合指标进行计算。在各分目标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再按各分目标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最终以综合指标反映。如重点专科建成后本地区病人可得到及时救治,降低转诊率,有效解轻病人医疗负担,医疗机构通过人才培养与医疗技术提升,弥补该学科空白,创造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设项目预定实现的目标为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人才培养、项目对新医疗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等贡献能力、医疗新项目开展病人受益情况、病人满意度等6项,总分100分,可根据分目标设置6个参数,前面五项权数为15%,病人满意度的权数为25%,项目考核专家对该项目的评分分别为88、93、96、91、95、92,综合计算该卫生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为92.45(88×15%+93×15%+96×15%+91×15%+95×15%+92×25%)。
(三)持续影响与发展指标
可持续性评价可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对既定的绩效目标是否按期实现,决策程序是否具有可重复性、项目是否可持续保持产出较好的效益等作出评价分析。可持续性包括:项目效果的持续性、医院发展需求的持续性、人才培训的持续性、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环境保护的持续性等。
(四)社会评价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支出的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间接的,很难用价值来衡量和评价。可使用定性指标,如受益单位或公众满意率、患者投诉发生率等。通过社会评价指标促使医疗卫生机构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导,将保护人民群众权益等真正融入到日常运作中,并保持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审查审计监督力度
创新审计方法。实行分级管理,以市、县两级工会为重点,各司其职,逐步把审查审计延伸到基层;开展分类审计,根据行业、企业,经济、经费的实际,分门别类,探索审计方法;推进分步实施,坚持对县级工会“两年轮审”,对市直大系统、大行业工会制订分年度审计计划。加强预算管理审计。市总经审办要完成好对本级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编制的审查审议,严把年初预算安排审查、年中预算运行审查、年度预算执行审计“三个关”。同时,开展对县级工会此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对下级工会经费收支审计。2013年,安排对县、诸暨市、越城区3个县级工会和若干市直系统工会审计,以及对直属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加强专项资金审计。高度关注专项资金特别是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专项资金的分配、发放、使用实施监督审查,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公务经费支出审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有关规定,关注和分析公务经费支出的渠道和结构,加强对各项公务经费支出的监督。加强审计整改。认真落实全总《工会审计整改督查暂行办法》,高度重视审计整改落实工作,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反馈、督查、回访等制度,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加强基层基础,进一步促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
抓好工会经审组织建设。按照“三同时”原则,以新建工会组织为重点,配齐配好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和工会经审干部。认真落实《条例》和省总《实施办法》,推动县级工会经审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梳理、修订完善经审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的经审制度体系。2013年,争取出台《市工会审计操作规程》。抓好台账化管理工作。加大基层工会经审工作推行台账化管理力度,全年新增800家,健全工会审查审计档案,促进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典型培育和选树工作。注重分类指导、总结经验,着力培育和发掘经审工作先进典型,组织开展好全市经审工作“十佳实例”评选。强化目标考核。完善对县级工会经审工作年度考核标准和机制,突出基础工作、审查审计和机构队伍建设,加大考核力度。配合省总做好制订《县级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相关工作。
重视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会经审工作水平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坚持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开展经审业务培训,按照急用先学、应知应会、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实务审计知识和岗位资格教育培训。2013年举办好全市经审干部内审资格培训班。优化经审干部专业结构。以市、县两级工会为基础、经审委员为重点,着力提高经审干部的专业知识。同时,探索借助国家和社会审计力量,发挥“特约审计员”作用,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的经审干部队伍。探索经审工作项目化管理。鼓励经审干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引导基层工会夯实经审工作基础,培育创新创优品牌。建立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组织开展好年度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加强经审工作的宣传和交流。深入宣传贯彻《中国工会审计条例》,组织经审干部参加省总经审知识竞赛。加强与外地工会经审组织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健全经审工作调研机制。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基本途径,组织开展好工会经审工作优秀调研报告、论文评比活动,加强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经审工作的理论探讨和业务创新,努力提高经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工作目标:
1、深化“卫生强镇”建设内涵,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争创省级一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积极打造特色专科,培育地方名医。提升“三六九”伤科知名度,创建成市级以上特色专科,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激励对象:
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
三、激励额度:
每年激励额度10万元,在镇财政中列支。
四、组织管理:
设立安昌镇“名医名院”专项激励政策管理小组,由陈月光任组长,沈玉祥、朱国顺任副组长,成员为彭映晖、王慧敏、王国标、施欣意组成。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沈玉祥兼任办公室主任,管理小组负责考核、审定、资金发放等工作。
五、激励政策:
(一)集体荣誉奖(名院)
中心参加卫生主管部门各类创建活动,并获得相关荣誉或被上级相关部门评为各类集体先进或荣誉称号的,相关人员按下列标准予奖励:
(二)人才奖(名医)
1、“十佳”医务工作者奖。用于奖励中心“十佳医务工作者”,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细则另行制订,分别奖励3000元。
2、社区业绩突出奖。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医务工作者或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业绩突出人员,分别奖励3000元。
3、学科建设奖。在中心学科创建中业绩突出,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分别奖励3000元。
4、技能操作奖。参加各级业务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受到表彰的分别予奖励。
5、业务指导奖。上级医院派出专家来院坐诊和指导业务开展,方便镇域百姓就医。每年给予中心1-3万元的奖励,用于专家费用支出。
6、学历提升奖。对能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上一级学历资格人员给予奖励,分别奖励1200元(取得本科学历的由县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专项支付)。
7、科研论文奖。医务人员在本领域内科研课题立项或所写论文在不同级别杂志发表的按下列标准予奖励。
科研课题立项:县级2000元、市级3000元、省级5000元;
级别:一级800元、二级500元、三级300元。
六、激励程序与要求:
1、按照自评、考核、审核、公示、发放的程序进行,层层把关,严格发放。年终各科室上报自评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上报管理小组办公室考核,经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并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资金在镇财政中列支。
2、上报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被发现取消激励资格。
3、坚持规范操作、公开公平,考核细则、考评过程、考核结果、奖金发放等向全体医务人员公开,接受民主监督。
1 学位络出版现有问题
1.1 多元化开发
国内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两大类型,一是商业数据库,如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二是非营利性数据库,包括各学位论文授予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库和国家法定收藏单位以及民间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前者基本只面向单位内部开放,后者则面向参建单位开放,例如CALIS学位论文库。总的来看,这些数据库缺乏统一规划,呈现多元化局面,各数据库收全率不高且收录范围有交叉重复,不利于学位论文交流使用。
1.2 商业开发授权不规范
营利性学位论文数据库没有很好的解决版权授权问题,曾遭遇大规模博、硕士生提起的侵权诉讼。此后,开发商采取了应对措施,如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转授权获得论文使用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在2008年对百所高校的授权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授权书中学位论文版权归属不明晰、授权主体不适格、缺少权利行使的授权约定、授权范围不明晰等问题。可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3 非商业开发发展受限
非营利性学位论文库因为开发实力有限,在数据库系统构架、数据采集以及版权管理等方面很难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开发主体各自为政,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很难在统一平台上便利的获取全文,极大地限制了学位论文使用的便利性和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2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的合理性
2.1 科研成果的公共性效用
学位论文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下产生的科研成果,具备一定的公共效用。学位论文的广泛传播,对于实现促进知识进步和传播的使命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为学位论文的传播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学位论文,扩大作者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术成果可见度,还可提高学位授予单位的声誉和影响力。
2.2 科研成果传播利用的经济效益
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作品,其“作者”和“用户”两大群体及其所属机构有高度的重合性。有学生会同时担当“作者”和“用户”的双重身份。学位授予单位也同时担当了学位论文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按照传统出版模式,作者和学位授予单位则需要向同一个数据库出版商支付“出版”与“使用”的双重费用。而且因为学位论文在提交前需要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通过论文答辩环节,由学科专家组对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考核和把关,数据库出版商甚至可因此省略了审稿、编辑等流程和成本支出。因此,学位论文采用传统的出版方式对于个人用户和广大学位授予单位来说,都是极不经济的,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
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客观因素研究
在中国能否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方面主要调查学位论文相关利益主体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确立用户需求。客观环境方面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3.1 政策环境因素
3.1.1 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是指由相关政府部门对国家范围内的开放存取活动所提出的战略、原则、相关法律、实施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以促进由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实现最大化的获取、利用。美英等国家认为推进开放存取是政府的责任,认为“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科研,就必须保证科研成果本身广泛可利用、可获取,使之迅速转换为社会生产力”。
中国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国家开放存取政策,但签署过多个相关的国际开放存取宣言,如200年9月,中国签署了《开放存取萨尔瓦多宣言》,这体现了中国对开放存取的基本态度,并明确提出政府应将开放存取列人议事日程。
3.1.2 机构层面的政策
在国家开放存取政策尚未明确阶段,机构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往往先行一步,并为形成国家性政策提供重要实践基础。例如200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颁布开放存取政策,请求接受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研究人员,在12个月内将其研究成果的最终电子版提交到PMC,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两年后这一政策调整为强制性,并具备了正式法律效力。
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开放存取政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开放存取政策声明:2014年5月1}日起,中科院所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作者应在时把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所属机构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知识库,并于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这些开拓性的活动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3.1.3 关于学位论文的政策
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已经实现的有澳大利亚数字学位论文项目、英国电子论文在线服务等项目。从机构层面来说,根据开放存取知识库强制性存储政策登记平台(ROARMAP)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全球有107家机构实施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
中国目前只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在该平台登记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政策并实施。而实践中,国内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发的机构知识库中也有涉及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政策中关于收录作品类型中都包括了学位论文,这些机构知识库还详细规定了相关的提交政策、使用政策、退出政策等内容。
3.2 经济利益因素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实行的是作者付费、用户免费的策略,这是阻碍开放存取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障碍。而学位论文的产出机制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其开放存取出版的经济利益影响因素也需区别分析。
3.2.1 开放存取资助出版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开放存取出版,许多国家、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各种资助方式。第一是专项经费支持,即设立开放存取专项基金以资助机构成员以开放存取的形式,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设立了开放存取出版基金。第二类是订购费用转换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例如某机构若订购了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指定期刊,则该机构作者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开放存取论文的费用可以从订购费中抵扣。Wiley , Springer等出版社近年来也同意了针对复合出版期刊中以开放存取方式出版的论文按比例减扣期刊订购费的办法。
3.2.2 国内资助现状
从出版社角度看,基于国内作者对于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国内实施开放存取的期刊出版社的经费来源目前主要是来自行政事业费用的支持,面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并不高。从科研机构来看,有单位对自己机构人员选择开放存取出版实施了经费支持。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都设置了经费支持,资助本机构科研人员在BMC等开放存取出版期刊上。
3.2.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资助模式
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目前还没有过具体的实践经验,但可以充分借鉴期刊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模式,由国家学位管理相关机构或者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单位机构也可参考订购费用转化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的模式,与数据库出版商谈判,向之提供自己单位学位论文,实现开放存取,同时抵扣自己单位的数据库订购费用。
3.3 版权保护因素
3.3.1 版权归属情况复杂
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学位论文的产生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所以其版权归属比较复杂。按照中国版权法规定,一般作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但学位论文是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并利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关资源完成的,所以学位论文牵涉到的利益主体包括毕业生、导师、学位授予单位三方。如果论文选题出自导师或学校的相关课题,论文的版权可能牵涉到该课题资助机构,并受其相关规定的约束。如果是在职攻读研究生,并且其论文选题来自于工作单位,论文的版权或受制于毕业生与工作单位之间的约定。这些复杂因素,在实践中给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实践带来了难度。
3.3.2 出版意愿不一致
学位论文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获取学位,所以作者对于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通常不一致,有些甚至不愿意出版。另外,同一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选题常有继承性,对于后期持续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一些阶段性成果还可能会申请专利,或者导师和毕业生期待在更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这些情况下,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也不是那么强烈,甚至遭到排斥。这也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实现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下,版权人的出版意愿,对开放时限做出区别对待。
3.3.3 版权保护不力
版权保护历来是中国的短板,而在学位论文的版权保护上还增加了其它因素。例如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毕业生离校时签署“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该授权书一般由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作为学位论文模板的一部分,毕业生在离校时必须签署。此时,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无暇兼顾自己的版权利益,也无力与以学校为代表的行政单位争取自己的版权利益。这些隐蔽的侵权行为应当在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中避免,在考虑是否采取强制开放存取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意愿。
3.4 实施机构
纵观国外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其实施主体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制定主体,二是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3.4.1 政策制定主体
目前中国尚未有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出台,仅有部分机构的开放存取政策,其中涉及学位论文。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必须由政府机构主持制定中国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充当学位论文开放存取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这个过程应该是逐渐深人的,政府机构需要从最初的宣传、资助逐步引导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深人人心,在条件成熟后,制定国家层面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推动执行。
3.4.2 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具体事务管理主体应该是一个由各级主体各司其职的框架机构,即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由相关信息开发机构作为平台和技术支持,强制或鼓励全国各家学位授予单位积极参加的体系。其中,各个学位授予单位的参与度尤为重要。而具体负责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工作的机构适宜由各高校及其它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图书馆承担。另外,还需要研究生院等机构的合作与支持。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61-02
一、引言
湖北省是我国的高教大省,也是产学研模式在我国属于起步较早的省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展了企业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努力使科技与经济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快其进入市场,实现价值。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地位和寻求产学研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实施成了湖北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作为高校大省的湖北省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存在很大差距,企业的技术能力急需提高与提升。另外,高技术产业比重和产业的技术能力水平都不尽如人意,应进一步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同时在思想观念方面、内部机制方面、外部条件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深入问题剖析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原因,探析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尤为重要。
二、湖北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
(一)技术转让模式
在当前湖北省的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技术转让的价格难以确定,技术转让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坚持自己定价的合理性,以至于双方很难对科技成果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形成一致意见,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模式在湖北省的发展。但总体规模和转化成功的数量很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率低,另一方面是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企业与高校之间信息交流不畅。
(二)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前提下,利用各自的要素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这种模式更突出地表现出三者功能互补的优势。这一模式属于中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比技术转让模式更为有效,这也是企业比较偏爱这种模式的原因。
(三)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与使用,并在创造的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长期稳定的实体性合作创新形式。这种模式在湖北省典型的运用案例有两家高校,分别为武汉工程大学和湖北中医院。
(四)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模式
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模式指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这种模式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在湖北省,不少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互动良好的人才交流机制,更有一些企业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一些高等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学和培训实习基地。
(五)大学科技园模式
大学科技园模式是指依托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内部组织、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形成推动创新的网络、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促进了学习和创新。大学科技园模式是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一种新的创新和实践,它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并且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湖北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未充分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
1.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健全
湖北省缺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领导机构和顶层设计来合理地引导、监督、沟通和协调产学研合作有关部门。有些地级市的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开始之后,企业、政府部门却没有进行后续的有效的跟踪、监管和考评,导致很多项目中途被迫荒废,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降低了产学研合作的绩效水平。
2.湖北省政府投入资金较少
湖北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有产学研技术联盟专项资金1500万元和成果转化和奖励资金合计为4500万元,尚未建立湖北省产学研合作专用资金。
(二)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顺畅
1.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存在局限性
湖北省高等院校参与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以合同为载体的技术转让模式、以契约为约束的联合开发模式、以共有产权为形式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三种主要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可能在两个方面弱化产学研合作。一方面,由企业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单向派遣技术人员,可能弱化企业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购买科研技术的激励;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对于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试验发展,尤其是后面两者的选题、研究方向更可能偏离市场需求。
(三)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且未充分发挥作用
1.缺乏产学研合作互助平台
高校如果要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那么双方之间进行顺畅的信息沟通尤为必要。而湖北省的高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不同合作主体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共享,可以整合企业与高校等相关合作主体资源的互助平台,从而不利于双方的信息沟通,使得产学研合作的成本大大提升。
2.中介机构在高校与企业对接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中介服务体系作为一种促成合作主体共同参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产学研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支持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因此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急需扩宽产学研的投融资渠道比如国内风险投资和股市筹资等多样化的筹资方式以更好地促进湖北省产学研的发展。产学研合作资金形成和导向影响着产学研集成创新的产生和发展。
四、提升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绩效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1.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首先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为了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一方面,这一机构应当联合政府的其他相关部门、高校以及政策研究机构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执行方法,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这一机构还应是权威的信息集散中心和调节中心,它必须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掌握大量的信息,并不断分析和过滤这些信息,准确地判断信息的价值,为产学研的合作给以信息支持,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2.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目的就是把行为性的过程转变为制度性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其结果有利于交易费用的下降。政府相关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应以产学研合作相关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比如规模大小,权属性质而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并维护其正当利益,从而提高产学研的合作绩效水平。
3.建立供求信息集散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每天更新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和技术成果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和传播。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借助高校、科研机构或者一些中介机构的力量,让他们自身成立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供需信息的经济实体,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产学研合作的各个主体提供有偿的信息服务。
4.设立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资金的运用与支持。而湖北省政府目前投入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数量较少,因此湖北省应加大相关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5.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机制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活动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涉及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而且各个主体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湖北省政府部门甚至整个中国应该建立补偿性的政策或者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或者风险投资机构来分散和承担相关风险。
(二)积极盘活企业和高校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心地位和产学研合作的主体角色。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企业的本质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作为市场主体的一个独立部分,拥有属于其自身的创新空间和活动场所。政府部门不应该利用自身的政治权利利用企业、支配企业和影响企业的行为来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这是市场发展中所不允许的,也是会破坏市场的自主性原则的。
2.加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
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模式,企业都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主体,只有加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才能获得产学研合作所需的资金和资源。但是投资总是有风险的,企业必须明白投资中存在的危机和风险性,提高风险意识和抗风险的能力,有效的利用国家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优惠政策,规避风险。
3.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企业的成长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创期;第二层次是成长期;第三层次是成熟期。初创期企业鼓励以委托研究或技术转让为主;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主要采用共建科研基地和联合开发模式;对于已经处于条件成熟阶段的企业可以选择组建研发实体的合作模式。
4.企业和高校应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建设
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科研机构、企业等之间的合作,更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合作的质量和成功与否,所以必须把对人员的管理和建设工作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侯国清.谈谈跨越式技术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0(3).
[2]胡思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1).
[3]黄金发,易元明.基于“四驱互动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
[4]黄泽霞.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永周,刘江日,谢晓玲.构建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战略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6]骆品亮,余林徽.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6).
关键词:港口建设,基础设施,投融资,国际经验,机制创新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镇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港口航线逐步增多,吞吐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但比起南京港、连云港港等省内一些港口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镇江的港口建设还相对滞后。调查发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镇江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借鉴国外港口建设投融资经验,创新港口建设投融资机制,解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是港口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国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框架
纵观欧、美、亚多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地主投资型港口和政府投资型港口。
1.地主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地主投资型港口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港口采用的模式,美国、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改革后的东欧国家港口均采用这一模式。地主投资型港口基本特点是:通过港口规划,包括现有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界定港口的区域范围。凡是港口区域范围的土地交由港口管理机构(港务局)或者政府主导组成的一个公共企业(其性质类似于我国三峡建设总公司和长江口建设总公司)进行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将符合建设码头、库场等条件的岸线、土地出租给港口经营企业,建设码头或库场等从事经营,收取岸线或土地出租费用;或者自行按照规划,建设光板码头、库场出租给港口业务经营企业从事经营,收取码头或库场租用费。论文大全,港口建设。港务局或者这个公共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规划、建设实施政府对港口的管理职能,不参与市场竞争,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因此其土地或者码头、库场等的租金收入免交各种税费,全部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即通过土地运作,实行滚动开发。地主投资型港口的最大优点是确立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远固定投融资渠道,不需要各级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往往不投入),实施滚动开发,对港口的长远发展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不论是政府管理部门管理的港口,还是由公共企业管理的港口,地主型港口的模式无疑是促进港口持续、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2.政府投资型港口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直接投入资金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如:日本、新加坡,欧洲的法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大陆港口,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日本为例:日本港口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凡新建、扩建港口,由地方政府拟定五或十年港口发展规划,报国土交通省审批。涉及陆域或建设省主管的岸线时,还需报建设省审批。重要港口新建或改建公众使用的水域设施,外围设施或泊位设施,工程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半分担。特别重要港口、避风港口75%由中央政府负担。论文大全,港口建设。海关、商检等配套单位的建设投资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拨款。日本港口的码头投资主体分为三类:港湾局建设和管理公共码头,出租给港运企业(即装卸、运输企业)经营;厂商自行建设、管理其使用的专用码头;埠头公社建设、管理轮渡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出租给船公司使用。
二、国外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经验
调查研究许多国家港口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可以发现两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1、突出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负责
所有港口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由政府负责。地主投资型港口是由政府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行使政府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即公司制形式)通过规划或立法界定一定区域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通过对土地、航道、水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可建码头的岸线,出租给经营人建设码头泊位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门或者这个公共企业建设好码头或码头水工部分出租给经营人从事码头经营业务(如德国的租赁港、北欧及东欧国家的港口、日本埠头公社的码头等),而经营性的设施基本都由经营人自行建设、维护和管理。
从表面上看,其管理模式似乎各不相同,政策不一,但是在上述港口投融资体制的基本问题上所采取的模式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基于港口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个企业),在这个区域内,存在若干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港口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交易市场,它既构成与其他港口(另一个市场)的竞争,也构成一个港口(一个市场)内部竞争,在这种多种产业产品汇集、多个企业参与经营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基础设施只能由管理港口的政府部门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与我国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是完全一致的。
2、坚持港口规划、建设与维护相统一
不论是地主投资型港口还是非地主投资型港口,港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无一不是始终捆在一起,统一由负责港口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承担政府港口管理职能的一个公共企业来负责的。论文大全,港口建设。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港口规划与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安排建设实际上作为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共职能和对港口发展起主导和导向调控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港口规划由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而基础设施则由某一个企业去建设和管理,往往建设会偏离规划,难以真正使规划得到落实。我国港口在港务局政企不分的时候,港务局所作的规划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围绕自身企业的经营来进行的,港口规划严格地说是一个港口企业的发展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部港口的发展规划。即便如此,那时的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实行政企分开之后,作为管理某个城市整个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法律已经赋予他制定港口总体规划的职责。要真正使整个港口规划得以落实,使港口能按科学规划进行有序的发展,港口的基础设施,应当由这个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维护和管理,这是世界各国港口管理的共同内涵和共同特点。
三、镇江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思路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镇江政府财力、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创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探索资本运营方式,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格局,保障港口建设对资金不断投入的实际需求。
1.用活用足国家优惠政策
研究把握和深刻领会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江开发实施意见的精神实质,用活用足国家支持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的优惠政策。通过有效运作,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十二五”港口建设重大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务院支持江苏沿江和沿海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国家机关和省直机关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港口建设项目落户镇江港。
2.盘活港口现有资产
推行“地主港”经营模式。由政府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舶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开,向经营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发展。
鼓励央企、大型公司和外商,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参照BOT(特许权融资)、PPP(公私合营)等方式,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论文大全,港口建设。
出租、出让或完全出售港口资产和港口服务,引导镇江的优势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港口经营,有重点地开发港口中转和港区配套服务项目,扩大港口的规模效益。
3.创新招商引资项目
积极研究央属大型企业、省属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台湾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创新招商引资项目,通过政府招商、媒体宣传、对外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批与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附加值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大的石化、能源等港口投资项目,吸引拥有市场和货源、实力雄厚的中远、中海等国内外大航运集团、大船公司、大货主来镇江投资港口开发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司合作,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国家和省级开发投资公司在镇江的投资信心,引导国司扩大投资规模,加大对镇江港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投资力度。
4.搭建多渠道投融资平台
完善港口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机构。配合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每年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港口建设的贴息、补助、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培训等。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担保公司,为港口建设贷款提供担保,开辟港口融资绿色通道。
借鉴国外著名港口以及江苏张家港、江阴港的经验作法,整合优质资源,成立股份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定向增发股份募集资金收购重大优质资产,壮大上市公司总资产。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航运集团等参股,以便把更多与港口发展相关的投资主体联合在一起,形成港口的规模化经营积聚效应,打造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做到既有效破解港口建设资金瓶颈制约,又保持稳定货源,使招商引资建设港口的过程成为开拓货源、扩大市场的过程,成为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建立镇江港金融合作试验区,实现多方共赢。抢抓国家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长三角金融中心的新契机,争取海外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落户镇江参与港口建设,促进镇江金融合作。支持金融系统积极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引导民间过剩资金投向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的民间资本雄厚,投资遍布各个领域。可以参照上海一些外资银行采用的“委托贷款”方式,利用银行网点分布广泛、经营优势明显等特点,向民间个体或企业资金过剩方宣传、解释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引导过剩的民间资金向需求资金的港口建设方向流动,并协助资金过剩贷出方对投入用于港口建设的资金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论文大全,港口建设。同时,银行本身也可以按比例收取一定的中间费用,开创建设方、贷出方和银行方多方共赢的局面。
搭建债券、基金融资平台。论文大全,港口建设。发行港口发展债券、企业债券,依托银行,设立港口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鼓励发展各类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私募基金;探索港口产业基金、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试点工作。
精确定位管理目标
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个新课题,既没有经验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什么是精细化、怎样才能做到精细化,首先需要明确的界定。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湖南省财政厅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就是以乡村两级财政性资金为主要管理内容,以其信息流、资金流为管理主线,以乡镇财税信息网络和相关软件平台为基础,依托于制度建设、程序规范、全程跟踪、效绩考核等手段,以达到乡村财政财务全面、精准、细致、规范、高效管理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湖南全省大部分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规划,完善配套措施,确定分段工作目标与时间表,并于2009年5月底前相继出台了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典型带动重点突破
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为此,湖南财政首先选择了34个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作为第一批精细化管理重点县,进行重点督导,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要求乡镇按照《预算法》和“乡财县管”有关规定,编制到部门、到科目的乡镇年度预算。在编制时,将税收收入、财政拨款、非税收入、上年结余资金等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逐步完善乡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尽可能将支出项目的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列示至最末一级,细化预算。强化预算执行,要求严格按照“先人员经费、再公用经费、后项目经费”的支出顺序安排乡镇预算支出,通过预算控制指标、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出,利用“乡财县管”信息管理平台,实施严格的指标控制、核算管理和事后监管。
全面推行“村账乡”。在乡镇实施对村级账务的集中核算,按照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四不变、五统一”的管理原则,利用乡财信息系统网络及“乡财县管乡用”软件,开设村级账套,实现村级账务的专账专人专户核算。目前,湖南全省已有1987个乡镇实施“村账乡”,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0%。
强化乡村债权债务管理。从2007年开始,湖南开始对乡村两级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实清理。2008年,组织开发了《湖南省乡村债权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将2007年锁定的债权债务数据及时、全面录入到系统中,由县乡财政系统实施动态监控,省财政每季度适时更新。几年来,各县(市、区)依托“乡财县管”和“村账乡”的规范化管理,在制度设计、工作流程和软件应用中设置乡村两级控债和消债的操作节点,强化监督和控制,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如桃江县通过改善“乡财县管”财务软件模块结构,将所有与债权债务有关的业务类型和具体科目,归类并调制到“举债控制账套”实行集中控管,取消乡镇对所有债权债务科目发生额的审批权,从账务处理的源头防范了擅自举债的发生。同时针对乡镇实际,制定了化解乡镇债务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建立了乡镇化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改革以来,桃江县在保证没有发生新债的基础上,累计偿还各种债务8760多万元。
规范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一是充分发挥乡镇财税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坚持将补贴对象相对固定的惠农补贴通过一网发放、一卡通到户,畅通惠农补贴发放渠道。二是规范补贴发放流程,确保发放准确无误。三是密切部门协作,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创新为民服务方式,对惠农政策咨询、补贴资金发放等服务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四是加大专项检查督促的力度。联合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察,向全省1400多万农户发放“惠农补贴政策明白卡”,宣传补贴发放政策,强化群众监督。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全省各县(市、区)“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项目平均达19项,发发放项目最多的县市区达66项,放惠农补贴资金71亿元。
试点推进乡村财政财务绩效管理。在隆回县开展了乡村财政财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试点,初步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易于理解的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将绩效管理系统与“乡财县管”等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实时提取相关业务数据,与计划数据、历史数论文据、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进行比较分析,及时反映各乡镇的财政财务概况,确保乡镇财政支出的均衡、合理。这个系统改变了传统绩效评价的事后特征,将绩效管理理念贯穿到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对乡村财政财务的实时监控。
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为全面管理乡镇财政财务,各级乡镇财政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建立健全项目支出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于上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建立上级财政与乡镇财政以及乡镇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乡镇财政全面掌握有关专项资金的政策、额度、项目要求等情况。通过加大对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及时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确保项目资金用到实处,发挥效益。
建立考评机制强化督促指导
2009年9月,湖南省财政厅拟定了《湖南省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考评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根据重要性、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等因素设置了六大考评指标体系,每一指标体系分设若干要素,对应设置指标分值和评分标准。通过细化、量化打分,实现对全省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并进一步明确了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方向、内容、细节和标准,及时有效地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湖南省厅还加大了督促指导的力度。一是重点县现场督导。从2009年4月开始,相继到各重点县督导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指导方案制定,督促具体实施等。二是分赴市州集中督导。2009年5—6月,先后到14个市州集中听取了各县(市、区)精细化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根据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具体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以经验交流强化督导。及时收集各地优质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编发网上快讯向全省发送。2009年9月下旬,召开了14个市州和34个重点县参加的全省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介绍48个单位一年来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举措及成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