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16:3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学科发展;文献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论文摘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大学的相关实践为例进行研究,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必须紧扣社会需要,按照当前社会需求,推进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而言,就是学科点设置及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过程要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研究生指导方式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跨越发展的紧迫要求。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推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国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高校由2004年的17所发展到2008年的56所,这些高校陆续公布了改革方案。但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想法仍然停留在学校内部,就事论事。武汉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4年率先实行2年制硕士,通过弹性培养的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逐步建立了科学研究以导师为主导的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导师责任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改革的核心。笔者对武汉大学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研,一个深切感受就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学科点设置和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点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要与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在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的今天,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规模,主要取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状况。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是复杂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也应该是多样的。所以,硕士生学制改革必然导致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目标从单一的学术型向应用型为主转变。
学校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相关政策,做到:一,及时调整招生政策,优先推荐推免生进行国际联合培养和硕博连读,打破过去不接受校外调剂生的惯例;二,培养部门积极制定有关培养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增设学科通开科200多门;三,由名师、国外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座,进行思维训练和方法熏陶。为了实现培养的目标,学校搭建起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组建跨学科学位点科研机构,开设跨学科学位点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例如:中部发展研究院、中国边界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跨学科科研机构不仅使跨学科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带动了新一轮跨学科高层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多样化,必须注重培养通才型的(即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应用性人才)专才,以呈现多层次、多方式、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当然,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等同于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而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香港各高校的就业辅导内容丰富、深人、实用,形式新颖,贴近学生,适应社会要求,必然受到学生和雇主的欢迎。各种辅导活动大胆引入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理念,具有时代进步性和创新性。
目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依招生情况的不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大类,按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分为学术型与应用(职业)型两类。以前,在学科点的设置方面,以纯粹理论科学探索为主、从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得较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得较少。学校力图改革这种不能反映社会需要的学科点设置和管理方式。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是多样的,对高级人才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一般情况下,社会需要人才:如科学研究、工程(IT)技术、管理企业、管理社会。这四种人才大体可以归为理论研究型、实践应用型两类。这两类人才中,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大大高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特别是有些学科博士生教育中,注重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忽视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学术型博士学位,忽视专业博士学位。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生教育改革很难深入进行下去。
武汉大学就很重视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1981年11月,国家批准了文科第一批哲学(西方哲学)、法学(国际私法)博士专业学科点,为高校及各领域培养、提供了一批理论人才和部分专业实践人员,如社会科学研究员、高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政府官员、政府政策研究人员等高级专门人才。到2003:年,我校已有36个培养单位建立了博士专业学科点,涵: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十大学科门类。目前一级学科点达到28个,有203个学科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85个学科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9个。现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万6千多人,而且多数学科中的(理工医类)研究生,2008年,选择(1+4)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约占研究生总数的8—10%,生物学科占60%左右,文科类研究生也有少量选择(1+4)攻读博士学位。医学部分(临床、口腔)专业实行专业博士学位,至今其它学科只有科学学术博士学位,没有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学校有专业硕士(EMBA、MBA、MPAce、MPM、MPA、JM、EDM、MFA、MPH、MAIBA、MDE、MM、IdSM、MTCSOL)学位14类,国家工程硕士设立40个领域,我校工程(MDE)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仅有21个领域。而这些专业硕士学位只能招收社会在职(非全日制)人员,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软件工程硕士(MSE)、建筑学硕士(MA)、汉语国际教育硕士(NTCSOL)招收双证学历硕士,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不需重新培训马上就适应工作环境,很受社会欢迎。但也有些学科点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多数研究生毕业以后学非所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研究生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目标,同样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研究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研究生人数过多,就会形成“教育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社会发展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各类人才、各专业人才,创新对象不一,对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要求也不一样,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同。我们要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研讨,不能泛泛而论。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要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撰写学位论文是关键环节。撰写学位论文的目的,首先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撰写研究生论文,首先要确立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如文、史、哲、经、管、法等基础学科,应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状况;数、理、化、工、医等基础学科应从自然科学、跨前沿边缘学科、世界先进科学研究中去寻找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工程学科应到工业企业的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社会学科面向社会,则要到社会发展实践中去寻找问题,医学学科更要到社会医院临床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研究生论文还需要直接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例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大批研究生论文中,有一些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很大贡献,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须看到,少数研究生论文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答辩以后,论文便束之高阁(放入学校图书馆和国家科技资料中心),利用、索引率较低,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脱离社会实际,对问题研究把握不准,泛泛而谈,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因此,必须改变培养方式,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有机结合。
现在,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有些好的培养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北京××大学采用建立大学研究院制度的方式,改革研究生培养。这种研究院由学校牵头,在全国设立多个研究院,研究院属非法人实体,牵头大学以其法人资格代表研究院对外签约。××大学可以有多个研究院,每个研究院都以该校最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学院为主。研究院的任务是实施研究生教学,这种教学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进行。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一般都被要求进入本学科专业的研究院学习一学年,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回校。研究生向研究院递交研究工作计划,通过研究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才能进入。研究院开设提高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课程,经常性地举办研讨班、专题讲座班、研究实习班,帮助研究生向科学院及工业、科技、IT行业界等方面申请科研项目。这种研究院集中优势学科力量人力资源,综合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信息资源共享,与学校联合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升竞争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武汉大学也开始探索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如在深圳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广东惠州研究院、上海校友会、浙江温州(宁波)企业集团、华东地区苏州研究院、湖北宜昌研究院等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采用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课程选修、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等五个层次,逐步拓宽研究生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只有从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出发,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改进培养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研究生指导方式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跨越发展的紧迫要求
现在,人类已经步人知识经济社会,信息资源、高尖端技术、新材料能源、生物工程的跨越发展,很多深层次的延伸及变革,只有在科学研究、工程教育、工业生产等紧密结合中才能实现。因而,教育方式也需要采用个人指导、班级授课、小组研讨、参与科学研究和试验等多种形式。另外,从知识增长速度来看,现代社会知识呈现不断更新增长,新知识结构层出不穷,教师和研究生往往同步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水平最高的导师电往往难以圆满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从实际上看,由于生源来自四面八方,相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入学后,研究生从师的研究方向不同,必要知识准备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问题就要通过开设选修课来解决。为此,选修课的设置要有灵活性,根据研究生的不同需要来设置,因材施教。另外,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一种普遍的需求就是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④。因此,研究生指导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阶段,也应随之改革。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并提倡形成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氛,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而是使研究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阶段,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格、个性化的研究定向、个性化的研究视野和独立的思考,以获得独创的研究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主体。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定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使研究生的个性化得以凸显。
事实上,从培养范围来看,研究生指导方式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大致有三个方面培养模式:第一,“导师培养为主制”。这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以导师培养为主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机构从事独立的研究工作,以取得有创见性的学术成果和标志学术水平的博(硕)士学位;第二,“学科本位制”。这种模式将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加工整合使之本土化,使研究生教育开始走出校门,聆听社会对大学的呼声,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形成了学科和专业组织教学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采用班级分组授课的形式培养研究生,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率)益;第三,“学校本位制”。这种研究生教育模式,也可简单表述为“教、科、产、学、研”模式。大学、科学研究院、企业集团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这种模式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和理念,紧密联系石油行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强化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各环节培养,注重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培养质量。学校突出工程应用、宽口径培养和多学科综合的特点,遵循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特色过程管理模式,加强教学课程、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管理,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一、先进的培养模式和理念
工程硕士培养主要着眼于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选好或编好工程硕士教材,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又要反映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应具有知识的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生实际基础,根据油田企业要求,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各课程要突出各油气工程领域的通才教育,打好基础。专业选修课要根据油田企业实际,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开设油田各工程领域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的讲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为油田企业培养人才、为油田企业服务。校企联合培养的核心是紧密结合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行共同指导,联合培养。我校研究生教育在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建立并完善了“西石大—长庆”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并把它推广到延长、胜利、中原、华北等相关企业。该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校企“两个培养主体”,企业与高校并列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从招生录取、课程安排、培养计划、论文选题、研究条件协调等各个方面,企业与高校作为两个并列的人才培养的主体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培养过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西石大与长庆共同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第二阶段以长庆油田培养为主,研究生深入到长庆油田参加工作实习、实验和论文设计,培养其工作实践、技术应用、科研开发能力。研究生论文在长庆油田完成,毕业时回校参加西石大与长庆油田共同组织的答辩。三是实行“双导师”,每位研究生都安排两位导师指导,一个来自西石大,一个来自长庆油田,在指导过程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要做到密切交流和沟通。
二、强化各环节培养,注重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外延改革的顺利进行,适时地开展深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改革,把外延改革引入到内涵改革上不仅是势在必行,而且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改革重心从招生方式、规模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向培养阶段的内涵改革转移,特别是课程与教学环节的改革,其目的是深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特色、办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使培养出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真正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真正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除应遵循一般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外,还应针对其特点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综合性,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也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工程领域的要求培养,又要注意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尽可能为他们单独设置必要的学位课,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工程硕士侧重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本门学科专业知识、外语及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工程硕士侧重掌握本门学科相关学科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管理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的设计能力等方面。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方面强调宽广性,既要按工程领域进行培养,专业覆盖面广,更要求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其中公共基础部分知识主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外语能力,这对一个高技术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专家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作如下调整:1.在知识结构方面强调三点:拓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倡文理科的结合。2.在能力结构方面也强调三点:创造能力的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3.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上也要强调重视能力的提高。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是确保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建设一批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带着生产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再结合问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的科研工作和技术人才优势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提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石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大,决定了石油企业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而且要求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而石油行业本身存在着巨大的资金、技术优势,这为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和共同技术攻关,更有利于工程硕士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三)学位论文模式与评价等改革内容与课程教学一样,学位论文也是培养的主要环节,应与课程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做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必须强调把好三关:一是选题关,这是前提,也是难点;二是中间过程管理关,这是立足关,也是重点关;三是论文质量审核关,这是落脚点,也是关键。把好这三关,对保证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硕士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生应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通过开题答辩。工程硕士论文强化应用导向,论文也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三、结束语
我校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进行试点,学校就先后与三大石油公司建立了长期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下属2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和交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严格执行工程硕士培养双导师制,每位工程硕士都在企业配有高级工程师以上的导师,企业导师在时间、研究经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叉逐步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我校产学研培养高层次人才获得油田单位和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人员的欢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具体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且有足够的工作量,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具有先进性,还提出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科研管理 科研诚信 高校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01
Abstract As the 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socialization a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t have occurred misconduct of research integrity sometimes. By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isconduct, and compared the expected revenue and cost, analyzed the economical reasons behind the misconduct of research. And gave some advic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anagement by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sign.
Keywords research management; integr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y
1 国内外科研诚信问题研究现状
科研诚信是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诚信一直是数千年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尤其是精英阶层一直坚守“人无信则不立”的古训。然而,在近十年来,原本是个人内修外显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就连原本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界,也出现了科研诚信问题。国内外对于科研诚信的关注要比国内在时间上早很多,相关研究已从单一科研管理领域延伸到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取得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科研诚信的内涵、科学精神、研究人员的责任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二是对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成因研究;三是对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规制和防治管理研究。
2 科研诚信问题的经济学特征
现代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不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还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对彼此认可的契约履行和承诺的兑现,都体现了信用的经济功能。因此,因失信而产生的诚信问题,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次才是一种道德问题。
就科研诚信问题而言,科研是现代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子系统,由于科研诚信失范没有直接危害经济体系,因此,公众更多的是把科研诚信问题归到科研学术范畴的伦理道德问题。然而,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20.6%,全国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超过2%,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4万亿元。显然,如此庞大的科研投入经M,在这一领域存在失信问题不再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经济现象。
作为科研主体的对象是社会人,在社会信用存在一定危机的大背景下,显然,来自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是乏力的。因此,科研行为主体是否遵约守信,并不是因为选择主体的基本道德缺失,而是在科研失信成本和科研失信收益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依据“经济人”假设,科研行为主体在分析科研失信的期望成本小于期望收益的情况下,科研失信的选择就极有可能发生。而当科研失信的收益小于失信成本,科研失信需行为主体付出高昂的代价,行为主体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就会选择避免失信。
3 科研诚信问题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国内学者们对当前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科研成果作假类:如剽窃他人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行为;科研经费使用违规类:如套取科研经费、经费挪作他用、不按预算使用等行为;科研成果权属的侵权类:如学钱交易、不当署名等。
3.1 科研成果作假类失范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剽窃和篡改数据这一类成果作假的科研诚信失范现象多发生在教师职称评审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研究生完成学业中。
现代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一般需要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提供一定数量和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科研能力不足或者日常工作繁杂、精力有限,在不做实验或调研的情况下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是篡改编造实验数据来;同时,少部分杂志社没有严格审查来稿就刊出这一类论文,使作者剽窃行为变成现实。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科研诚信失范行为除了承担直接成本――支付版面费或者人情关系的联络费用,还要承担失范行为查实之后的其他不确定性损失,尤其是名誉损失。若不考虑事件发生的概率,仅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分析,显然,失范者承担身败名裂的损失是远大于收益。但不管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还是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由于手法隐蔽,被查证科研失范的概率较小。因此,失范行为的期望成本较小。而论文在职称评审通过后,作者将从职称晋升中终生享受薪水和待遇提高等方面的受益,发生的概率是确定的。因此,在内心权衡之后,若是个人道德约束不足,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发生属于大概率事件。
3.2 科研经费使用违规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是用来解决科学技术难题的经费,这一类经费一般是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资助。很多学者或科研团队在申请到科研经费后不按照预算支出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挪做他用。先后出现过用科研经费报销家用支出,利用科研经费以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更有甚者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使用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本身科研经费使用是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学者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科研精神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取得科研突破或科研成果才是他们内心的最高追求,在探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心理最大的满足感。因此,对于这些真正从事科研的学者而言,他们获得科研经费后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按照预算,本着节约原则在使用。
对于部分违规甚至违法使用、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第一个原因是项目审批立项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为失范者在申请科研经费做预算的时候,由于立项经费通常是在申请经费的基础上有所缩减。这一惯例常使教师申报科研经费时会虚高,部分项目在立项时就存在经费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一类项目从一开始就出现经费有余,项目负责人又不想经费被收回,就必然出现违规使用经费现象。
还有一种原因是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不纯,导致科研诚信失范。这部分科研人员有时会用同一个课题项目换个马甲在同一部门多次申报项目,或者是同一类课题在多个部门申报项目。在获得项目立项后,由于经费充足,往往导致经费滥用,甚至出现经费使用违法现象,曾经就有因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在套取后分赃不均,相互举报的问题。
科研经费使用失范行为,本身就有经济问题。在经费使用监管制度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现在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通常是项目立项单位委托高校内部管理部门监管的模式。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是来自第三方,而且,学校管理部门也是本着相信老师能够正确对待科研经费的使用,因此,来自学校的监管相对属于松散管理。没有严格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约束,出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也是一种必然。
3.3 科研成果权属侵权类失范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就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言,主要体现在不当署名、钱学交易方面。在高校中,由于科研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往往会向领导层倾斜,而实际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了利益和讨好上级领导,获得一定科研资源, 给那些没有做实质性从事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署名,进而换取一定的科研资源或者是其他利益。有些从事科研工作出身的高校领导,由于进入领导岗位后,行政管理事务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而又想在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和影响力,有时也会直接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他人研究的数据、资料,不给有贡献的人署名或做出说明。而被侵权的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讨好领导,亦或迫于领导的压力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一类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是一种利益交换。
4 科研诚信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1 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目前,国内各级科研项目的一般管理流程是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时间跨度上一般项目多是从立项到结项历时2年。而各部委、部门内的重点项目因课题内容而定,一般是2~5年不等。我国大部分科研项目申报集中于每年3月份,到审批立项,科研经费到达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是6月份以后。而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时,会将教师按时课题科研计入科研工作量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挂钩。在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安排方面,部分教师为了及时的结题,会出现科研诚信方面的失范行为,为了急于求成一方面可能出现数据造假或篡改、抄袭或剽窃等行为;在科研经费方面,自然也就难以按照科研经费预算进行支出,又不想科研经费在结题时被收回,就想方设法地把科研经费报销套现。
4.2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局限性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是院系两级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自入学后一般在修满学分后由导师督导其学习和研究。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在导师认可后方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们为了学业,不仅付出了学费、生活费还付出了一定的机会成本。从成本分析的角度,研究生入学属于行业准入的高积淀成本行业,需要借助顺利毕业来兑现入学时积淀的高额成本。因此,就出现了部分研究生论文数据造假、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失范行为。
5 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规制建议
5.1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机制
2009年,虽然国家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就已经提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 “零容忍”。但多年来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时有发生,主要是高校教师存在理性“经济人”的一面,会根据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的比较不是单纯绝对数量的比较,而是根据期望收益与成本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就绝对值而言,其实,一旦个体科研诚信失范行为得证查实,仅仅是精神的打击对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他们铤而走险是因为获证的概率较低。一方面主要是我国历来有“民不举、官不究”的文化影响,觉得自己人缘好,不会有人为难自己;二是当他们对自己学术不端行为产生收益和可能的成本进行比较时,期望收益远大于成本的期望值,因此,在进行多方博弈分析后,部分自我道德约束力差的教师就会选择科研诚信失范。
根据上述原因,在制度建设层面,不管是现代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还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一种制度的建立总难以尽善尽美,对于制度的完善也应与时俱进。在科研诚信失范时有发生的今天,应该强化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监管,建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承担相应的科研监管职能,或者是在现有科研管理系统中,相关部门增加其科研诚信监管的职责,从制度层面弱化高校教师科研诚信失范行为选择的动能。
5.2 改进职称评审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 (下转第6页)(上接第2页)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看似个体行为选择,但其实质与科研评价制度设计关联。目前,我国教师职称晋升、硕士博士的毕业门槛等都和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挂钩。这种社会化评价机制在初始设计时,其合理性不容置疑。把学术成果交由学术期刊编辑部来评审,显然有着较高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制度设计在当前出现了异化,部分利益团体把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挣钱的工具,交了版面费和一定的中介费就,这就使原本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偏移。
因此,改进国内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和研究生培养的评价制度体系,建议学校采取以学术论文评价为主,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学术期刊论文评审发表方面,应以发表具有创新性的新观点、新理论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应用价值的论文为主。对于部分以营利为目的,质量不高的学术期刊,高校应该做出选择性认定,给出认定期刊名录。
总之,对于科研诚信失范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根据社会发展和高校科研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建设。
课题受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015年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编号:GJ20151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2014009)资助
参考文献
[1] Aschwanden C.Seeking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n research integrity[J].Cell,2007.131(1):9-11.
[2] 陈越,方玉东.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浅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200-202.
[3] Cossette P.Research integrity: an exploratory survey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faculties[J].J Business Ethics,2004.49(3):213-234.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多中心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52-04
一、问题的提出: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近年来,关于研究生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报道屡有发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治理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所关注的重要问题。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现状是怎样的?如何有效地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关注于这两个问题,本课题组对J省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①关注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现状及原因,收集一手资料作为研究素材。
(一)现状
尽管学术界对学术失范的研究很多,然而学术界乃至现实生活中对学术失范并没有一个确切而统一的概念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道德、法律、管理、共识等层面进行过界定。如葛剑雄(2010)认为学术失范就是违背学术道德,在学术活动中不遵守学术规范进行诸如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的行为[1]。教育部于2009年出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也在学术道德层面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界定和区分,指出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云鹏(2008)等在共识和价值观层面强调共识的学术规范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准则,而是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同的、内化了的规范,也可以理解为行业自律,学术规范即是对这种共同规则和价值观的违背[2]。尽管对学术失范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其表现形式有诸如论文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搭便车”发表等行为。课题组将学术失范分为三个层级:学术不规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学术不规范是无意而犯,源于学术能力不强和学术不严谨,比如在论文引用方面忘加注释等无意行为;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则是有意而为之,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等有明显意图的行为;学术腐败则是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或者权力进行交易以获取金钱等物质财富以及地位、声誉等精神满足,是学术活动中的寻租行为。就研究生群体而言,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课题组针对常见的几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作为反映当前J省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的主要指标,并做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J省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覆盖J省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学术失范行为中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测试以反映当前J省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现状。
课题组采取分类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1 440份,回收问卷1 386份,回收率为96.2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1 334份。同时结合访谈法,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进行访谈,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
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问卷方面主要运用Likert的5级量度表进行统计分析,选项分别为“非常普遍=5”“比较普遍=4”“一般=3”“不太普遍=2”“根本没有=1”,得分越高就表示学术失范现象越严重。
经过统计发现,J省高校研究生在七大类的学术不端行为测试中,Likert量表的平均值均超过3,甚至伪造注释、重复他人研究成果和搭便车等行为接近4,并且标准差很小,个体差异不大,可见这些学术失范行为从整体范围上考量已经是比较普遍发生的了,从学校规范治理角度上看,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有待加以控制。
3.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情况
对个体行为分析后,课题组试图通过认知层面探讨当前J省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对学校学术氛围认同度调查来反映J省研究生群体自身对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现状的感受。
其中49.3%的学生认为其学校学术道德状况不太好,4.8%的学生则认为非常不好,由此可见J省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是持悲观论的。如果剔除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水平一般的22.1%的群体,只有23.8%的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总体状况是良好而令人满意的。
通过对J省高校研究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从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还是学生群体自身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认知等方面,均反映出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发生,高校整体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如何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营造一个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氛围是J省高校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1.原因调查
针对在研究生阶段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课题组进一步做了学术失范行为产生原因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对学生导师、学校管理者等各研究生培养主体进行深入探究。调查发现,造成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及管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总结有以下几大主要原因(见表4)。
如上表所示,34.3%的被调查者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与社会整体学术不良氛围是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如期刊地下市场的发达是形成论文质量低劣和重复发表的首要原因,这与黄发友(2012)等学者的调查结论相一致[3]。接着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管理体制原因,未能注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
研究生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惩罚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以及学校学风环境以及学校德育教育力度不够等原因均属外部环境因素,并且这两大原因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力,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机制和监管不到位等是促使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研究生自律不够造成学术失范行为”作为主要原因表示赞同的比例为16.4%,远不如认同“社会环境和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外在原因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群体。可见,从学生个体看,学生总是寄希望于借助外部力量来规范自身行为,认为整体的学术规范环境的构建主要是学校等培养组织的任务。同样可见,研究生是一个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群体,问卷中“如果您身边学术不正之风盛行,您是否会随波逐流?”在这一题中,选择“可能会”和“一定会”的比例为55.1%,外界环境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深。这反映出学术失范行为中的“朋辈效应”,研究生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不良风气。
因为导师原因造成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情况在调查中显示比较少,85.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在学术道德的表率作用比较好,82.3%的被调查者受到过导师对其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可见当前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有的对师生关系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变量的实证分析,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交叉分析,如朱华等(2012)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与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产出越高[4]。由此可见,导师对研究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是良性引导的,导师的不作为及自身的学术失范并不是学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原因。
2.原因分析
从主观认知层面上分析,调查也向我们展示出研究生自律性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对学术规范遵守的脆弱性。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巨大的朋辈心理,个体自律不足以防范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自律与他律的二维视角看,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包括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缺陷和学校监管的不到位等外部因素,导致他律因素无法有效进入到学生个体的内心考量,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他律失效,加之自律并不足以约束自身行为,这是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普遍发生的根本解释原因。
用经济学中的“理性经纪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自律不足、他律失效。理性经纪人强调成本-收益分析,在调研访谈中有学生这样说道:“现在就业和经济压力这么大,论文写作不规范和搭便车现象很常见,并且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我顺利毕业,而且在学院评优评奖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如果我只是埋头苦读,那样花费的时间成本太大了。所以一定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前提是不要太过明显,不要被学校发现和处罚,不过据我所知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概率很小,几乎为零。”①
个体决策都是个体在对预见行为进行过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的,学生学术失范行为也是如此。学术失范的动机是:失范行为所得-(道德损失+处罚风险)>失范前状况+遵守规范的道德满足。②
关于学术失范的成本,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C=(M+T+H+S+O)+p(E+O'+S+D) (1)
学术失范行为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直接成本是学生从事该种活动或行为直接付出的代价,而间接成本指学术失范行为被发觉所受到的惩罚。其中,C代表行为的预期成本;p为行为被查出和惩处的概率;M、T、H、S、O分别代表确定性成本中的物质投入、时间损失、健康损失、精神负担、现实机会损失;E、O'、S、D分别代表非确定性成本中经济损失、未来机会损失、精神损失、其他间接损失。其中M、T、H、S、O、E、O'、S、D≥0;0≤p≤1。对于一个学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直接成本已经很小;并且因为对学术规范监管的力度很小,因此受到惩处的概率p也很小,几近为常数0,间接成本也很小。所以总体而言学生个体进行学术失范行为的成本是很小的。
同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考察,可以概括为以下模型:
R=(1-p)(E+S+T+...)(2)
R代表行为的预期收益,1-p为失范行为逃避惩处的概率,E、S、T分别代表经济收入、精神上的满足和时间精力的节省。
因为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极小,学生进行学术不端等行为被惩处的概率极小,成本小、收益大,这导致收益R远远大于成本C,从理性经纪人角度上看,学生倾向于进行学术失范行为。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自律不足,他律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二、理论框架:由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发的思考
(一)理论描述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近些年公共管理学界和实践中的热门词汇,多中心理论由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并成熟于《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多中心治理强调在多中心框架之下关注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和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多中心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5]
多中心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它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resources)”等公共资源的治理以及政府管理活动中,它打破了原有单中心、单向度的模式,建立起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元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更在其他公共事务的治理中,为我们带来了冲破单一中心管理的选择,实现多中心参与治理,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竞争、合作,最终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形成规范、有序发展乃至善治情境。
(二)问题导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尤其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公共事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高校学术资源和学术声誉而言,从公共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属性维度上考量,这无疑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规范的学术氛围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组织而言都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对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防治也是对学术规范这一公共资源的重要保护。因此,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是需要研究生自身、导师、学校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然而现实的情境是,学校认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是学生和导师的工作,学校只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导师又认为学术道德关键是靠学生自律;而学生在个体活动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认为整体学术氛围是学校部门或更高层组织所要关心的问题。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最终变成无人参与,或者治理实效不佳。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只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最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从这一程度上说,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公地悲剧”。
当前高校在矫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路径中,无论是强调学生个体的自律性,突出内因是根本;还是关注于通过外部制度和环境施加压力,坚持他律手段更加直接有效的观念。从本质上看,这些方式或者模式都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主体的作用,因而也是有各自缺陷的。如图1,在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中,学生、导师、学校管理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管理组织是相互割裂的,信息传递也是单向度的,甚至包括学术委员会在内的一些学术规范管理组织与学生完全不存在联系和信息交流。这样,无法形成各主体的有效互动和信息的有效传递、反馈,无法以此支撑整个管理体系。这导致治理效果的落脚点仍仅仅是学生个体,依赖个体的自律,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内在动力和形成系统性的学术道德规范支撑。
庆幸的是,多中心治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多中心治理强调各主体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治理源于各主体之间有序的互动,而治理的质量取决于各主体之间互动的质量。因而,如何设计一种由学生、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是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的关键所在,并且这种模式是具备系统有效性的。如图2,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治理中,导师、学校、学术监管机构以及学生自身都将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形成互动,导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监督机构与学生、学校与导师、学校与监督机构、导师与监督机构之间不再是单向度信息传递甚至是割裂的一种状态。这一模式下,各主体都将围绕着如何治理好学生学术失范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积极承担责任、分享信息。以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管为例,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个人的学术失范行为将影响到导师声誉和考核,并且学校也将因为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受到通报等不利影响,这样在这一监管过程中就将学术监管机构、学校、导师和学生全部联系起来并形成互动。
同时,多中心治理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多中心治理下的规则具有包容性,使得各主体得以实现高质量的互动,而不是单纯地对各主体进行管制。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对研究生个体而言,强化其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远比单一地对其进行惩处更加有效。这种系统的活力在于其互动性、包容性和成长性,而不是将导师、学生、学校和相关组织划清界限,单一地管理各主体。
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并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就要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着的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实现途径必然是符合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指向是明确的,如何使多中心都有效参与并形成良性互动,这需要制度设计以及实践努力。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学生个体学术道德得到培养,导师自身得到提升,学校管理得到完善,整个高校的学术环境得以净化和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各主体至少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研究生自身要强化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自觉接受学术训练,避免学术道德失范。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增加与学生的接触频率,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以身作则,在学术研究中为学生树立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学校则要主动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治理,加强监督和惩处力度;另外优化改革研究生评奖评优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标准的比重及作用。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则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加强监管。
三、结语
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中,多主体共同参与是形式和手段,形成有效治理乃至善治的情境才是这一模式的逻辑指向。这一体系下,学生个体、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和信息的有效反馈是我们所期待的,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同时也要认识到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事务中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和借鉴模式,但这仅仅还是理论上的框架,实践中包括制度构建和主体参与都可能困难重重。因此,基于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和管理现状,如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让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监督组织能够有效参与并持续互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0(2):49-53.
[2]云鹏.学术失范及成因分析――基于大学学术管理制度的视角[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71-73.
[3]黄发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修养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州某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3):80-84.
[4]朱华.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98-101.
[关键词]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估算 敏感性分析 挣得值法
W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市域背山面海,兼有山海之利,是山东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W港地理位置优越,腹地范围广阔。本项目是W港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直接沟通益羊、德龙烟、黄大等周边铁路,进而将W港与全国铁路网连通,为W港扩展更大的内陆腹地,吸引更多货源,促进本港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集疏运保证。同时,该港作为W市滨海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滨海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地区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提高W市海运能力和城市总体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W市疏港铁路项目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用当今项目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项目的实际,寻求企业成本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对策。在本文中,通过对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努力达到工程实施的实际发生能够按照预先确定的成本水平进行的目的,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避免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节约生产能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项目概况
W港位于山东省W市北部,2007年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拟建项目为W港疏港铁路,是W港的重要后方通路,起点为大莱龙铁路预留的双河站,沿疏港公路向北部延伸,止于W港防护堤(进入港区铁路不在本次设计范围之内);全线全长15.963km,设2处车站,一处为双河站,一处为港口站。两站距离为15.395km,其中双河站为中间站;港口站为技术站。
本线为W港区专用线,沿途不设置会让站。全线共设两个车站,在大莱龙铁路的预留站双河站(即本线开站)接轨,终点站为港口站(港区规划己设三个分区车场,前期一个分区车场),可以满足港区运量的需要。双河站,设有效长为1050m的正线1条,到发线2条,预留线1条;新建港口站,近期设有效长为1050m的到发线4条,调车线2条,机车整备线2条,牵出线1条;分区车场设有效长为1050m的到发兼调车线8条,能够满足列车技术作业要求。
二、项目成本估算
(一)主要工程数量
双河-港口正线长度15.963km,土石方123.88万立方米,新建大、中桥梁3座,新建铁路生产及生活房屋1667.18m2,永久用地918亩,临时用地220亩。本线控制工程为大桥,全长386.5,主桥采用混凝土连续梁,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本桥施工工期安排18个月。
(二)各项工程静态投资及费用的估算编制
1、直接费 :(1)定额直接工程费:按专业工程分类,以总预估算范围为单元,按《铁路工程估算指标》或分析指标编制;(2)价差:①人工费价差:按铁建设[2008]26《关于补充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综合工费类别划分的通知》调差。②材料价差: 当地料差根据调查价与“129号文”价之差计列。③其他主材价差按铁道部定额所的2009年2季度主要材料信息价结合2009年10月主要材料信息价格与“129号文”价之差计列。
2、间接费:以基期人工费和基期机械使用费之和为计算基数,按不同工程类别,采用“113概算办法”表17规定计算。
(三)动态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及铺底流动资金
1、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根据铁道部建技(1999)89号文件的通知,未计列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
2、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以静态投资额为计算基数,贷款额度为55%,年利率为5.4%;机车车辆购置费:按设计所需新增机车1台;铺底流动资金:参照“113概算办法”的规定,新建单线I级地方铁路按6万元/正线公里计列。
(四)投资预估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
依据上述估算办法,本项目估算投资总额40663.98万元, 技术经济指标2547.39万元/正线公里。其中静态投资36024.81万元,技术经济指标2256.77万元/正线公里。机车购置费98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95.78万元。
三、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本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运营成本、运量进行了单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以确定项目的风险承受能力,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对财务内部收益率的敏感性分析见表3-1和全部投资财务敏感性分析图。
对于全部投资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从敏感性分析可见,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为运价和运量,其次是土建投资和运营成本,当运价和运量分别向不利方向(减少)变化20%时,全部投资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5.17%、5.49%,仍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3%,说明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四、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研究
(一)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
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作为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起点,对于项目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分析,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所研究项目能否进行投资建设。作为成本控制的起点和依据,该阶段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做到位,那么就能够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减少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
(二)项目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
招投标做为现代竞争环境下发展的产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从土地获取、施工图设计到项目施工建设、原材料供应、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无不贯穿着各种形式的招投标活动。通过招投标,能够依据投标价格遴选出最低的项目建设成本;能够选择最具资质的项目承包企业;能够更有效率的完成项目建设的各项活动。此外,通过招投标合同,也使得项目的建设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节约项目成本,这些优点使得招投标阶段成为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部分。
本项目也实行招投标制,对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和主要设备、材料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在本项目中,公司通过成本预算确定项目投标的保价,在中标后签订协议书,其合同的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的预算成本。
(三)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挣得值法
挣得值法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为:费用偏差(CV=BCWP-ACWP),进度偏差(SV=BCWP-BCWS),费用执行指标(CPI=BCWP/ACWP)和进度执行指标(SPI=BCWP/BCWS)。当CV0时,表示进度提前。当CPI>1时,表示低于预算。当SPI>1时,进度提前。
W市疏港铁路建设项目建设期为18个月,计划于2012年9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3月工程全部竣工,项目的进度安排已在上文中体现。
在对该项目运用挣得值法进行分析时,要灵活运用这四个指标及时进行修正。例如发现费用偏差低于0,就要及时调整费用,不至于让实际消费超过预算值太多。如发现进度偏差小于0,则表示项目的进度过慢,需要加快。在2013年5月末的挣得值分析详见表4-1。
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到ACWP=30926,BCWS=30828,BCWP=30906.8,因此,计算可得:
本项目费用偏差CV=BCWP-ACWP=-19.2;
本项目进度偏差SV=BCWP-BCWS=28.8;
本项目费用执行标准CPI=BCWP/ACWP=0.999;
本项目进度执行标准SPI=BCWP/BCWS=1.0001。
由数据能够看出,CV0项目工期有较大落后。CPI
(四)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
项目的收尾工作对于整个项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将该阶段的工作做好,那么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才算圆满完成。在收尾阶段,要避免由于忽视其重要程度而提前将主要的人力、物力抽离项目的现象,这必然会引起收尾质量的下降。在项目进入收尾工作之前,应派专人整理项目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的资料,以便结算;进入收尾阶段后,相关人员应该根据项目预算、实际支出等资料和记账凭证,认真核算项目实际花费,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收尾工作完成后,也要保存相关资料,以便日后查阅。
五、结论
W市疏港铁路建设项目涉及投资数额巨大、建设周期较长、施工环节复杂多样,为保证总成本按计划实现,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手段,从施工准备至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入手,严格进行成本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
纵观整个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成本管理一直以来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者研究的重点和焦点,是项目管理学中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被众人所关注。为顺利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必须借助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力量,经过参与各方的共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更为成熟,更能适应具体工程项目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龙.挣得值法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3):64-65.
[2]朱任植.挣得值法在福中福公司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9.
[3]陈涛.鲁邦广场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论文,2007.
[4]李志鼎,齐伟峰,谢留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河南交通科技,2000,(20):60-62.
关键词:高层建筑;监理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逐步减少。势必使建筑物向空间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体积庞大。基础深度大,建筑高度高,结构复杂。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广泛,各工种立体交叉作业多。施工难度增加。作为监理工程师如何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安全控制体系.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施工条件自然环境等综合分析设置质量控制点,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重点把控,达到预期总的目标。
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为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监理组要求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并对专项施工方案认真审核。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1.原材料及配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一般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首先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对原材料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试验配比与现场施工条件不同。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含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l%。既然影响如此之大,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1)根据地区市场原材料情况进行不同配比的试验,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配比的及时调整。
(2)对实验室配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泥量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目前高层施工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更应严格要求配比的准确性,尤其是混凝土的含水率、坍落度。
2.浇筑方案
目前施工多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输道路勘察。确定混凝土车运送线路,确保混凝土能连续安全运至工地现场。从商品混凝土公司至工地现场全程9 km.30 min就能到达工地现场,满足施工要求。
(2)混凝土浇筑应由施工单位在监理的见证下留置试块。为了保证试块留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监理应明确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商不得派人在现场留置试块,而是由供应商在场、监理见证、施工单位取样员留置用于交货检验的混凝上试块。
(3)浇筑顺序。先浇筑电梯井基坑底板和集水井底板.然后从东西两侧向中间同时浇筑;期间电梯井墙板每隔1 h~2 h,按500 mm一层分层浇筑至底板.然后与底板同步浇筑,按东西方向合拢后同时向南浇筑。
(4)混凝土的浇筑还要注意如下事项:1)当采用输送管输送混凝土时,应由远而近浇筑;对高层建筑结构,宜采取分层分段浇筑,在同一区段同一楼层,先浇筑竖向结构,后浇筑水平结构。2)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上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内侧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m,并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接冲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3)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因在同一处布料,使混凝上堆积过高,仅靠振捣自流易造成振捣不均或过振,特别是混凝土流动性不大时更应注意,应在2~3 m范围水平移动。4)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分层浇注厚度宜为300~600 mm。
(5)监理和施工单位派人到搅拌现场抽查配合比和规定的坍落度允许偏差原材料使用情况。为确保抽查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监理应做到不事先通知泵送混凝土供应商。
(6)严格养护制度
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经实际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全湿养护28 d、全湿养护3 d和空气中养护28 d其强度比为2:1.5:1。
垂直度、轴线、标高“三线”控制
轴线、标高、垂直度相当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会发生位移或标高不准现象。“三线”的控制是高层建筑的一大难点。
1.轴线的控制。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土0.00结构复核轴线无误后。以地下室顶板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 mmx200 mm钢板,并在钢板上用红漆及钢锯条锯刻痕标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2层~11层施工时,以底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 mmx200 mm方形孔洞。每次楼面测量放线时,用激光垂准仪将底层钢板控制点引测至该层楼面,再用经纬仪、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楼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11层N22层、22层~33层按同样方法进行测量放线。一般垂准仪的测量放线高度控制在30 m以内;因为超过30m误差增加.影响测量精度。
2.垂直度的控制。(1)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建筑物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建筑物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经纬仪或吊线的方法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其他各列柱以该四柱为基线,拉通长线,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2)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应用激光仪加重锤进行双重校验,这样更能增添垂直度的准确性,同时加上内外双控使高层建筑的竖向投测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
3.标高线的控制。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4个预留洞口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4个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在大楼四角、四周具备条件处设立层高、累计层高的复核点,每层向上都辅以该位置进行复核,防止累计误差过大,达到控制标高的目的。
建筑裂缝的控制
由于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人防工程及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主要叙述有关对裂缝的“放”、“抗”相关措施。
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放”的措施包括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等措施。
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在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措施。“抗”的措施包括:一是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
采取“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在早期为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因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的收缩,而同时又受到内部的约束而导致开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控制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的施工监理,能促进高层建筑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高层建筑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创造出一条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监理控制的成功之路。只有通过严格的控制高层建筑的的各个流程,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红民 FTA在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