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6:4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恩难忘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1.语言本义美
以苏教版为例,小语课本中精选了很多美文,课文中的语言似一颗糖,越嚼越有滋味;似一首歌,越听越被陶醉;似一幅画,越看越是迷恋。如第一册课文《秋天》——“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小牛说,秋天是金色的,辽阔的田野金黄金黄。小鹿说,秋天是红色的,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秋天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这里用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充满诗意的秋天,读着读着孩子们就被这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了。
2.语言情感美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与正气。苏教版每册课本中都选取了一些表现爱国精神的课文。如第一册课本中的《东方明珠》、《我从中国来》,让孩子们看到了新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是了不起的,祖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又如第九册课本中的第一课《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他在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40年前的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刘绍棠在文章最后写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3.语言意象美
苏教版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孩子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空间。如白帆点点、鱼虾满船的《大海》,满天飞扬的《小雪花》,团结友爱的《好伙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蝴蝶的《变色龙》,虽然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的《黄山奇松》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1.审美情趣的诱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感情,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时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促进审美注意的形成。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把金黄画纸剪成的“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孩子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明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波澜。第二次是引发孩子们从弯弯的月儿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导入蓝天似海、新月如船的神奇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再掀波澜。第三次是让孩子们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富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并且可以随着音乐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在幻想中慢悠悠地飞上蓝天,坐上新月之船,陶醉在诗的意境里,这时孩子们的情感波澜就推向一个更高的波峰。由于孩子们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
2.审美实践的示范
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向学生示范式地展现审美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在用实际的范例来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以个人苦难的童年实事导入新课,随后用充满深情的语气将全文范读了一遍。接着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全文再读一遍,整个教室的气氛严肃而凝重。我又让学生选读勾画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镜头一下子就定格在第二自然段,描写母亲以70来斤的身体,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100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的情景。由文中的母亲,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他们谈到了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谈到了奶奶风中吹拂的白发、爷爷饱经风霜的脸庞……这一切在此时是那么鲜明又是那么亲切,同学们完全沉浸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了。这一环节由于教师对审美对象有真切的感受和精到的鉴赏,并且显示了较强的表现美的能力;不但使孩子们受到极大的感染,而且也让他们跟着老师示范性的审美活动展开自己的联想、想象,在审美的境界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3.审美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进行引导启迪时,不但要激趣、动情、示范,而且还要进一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斟词酌句,品味语言美;运用对比联想,感受形象美;启发想象,拓展意境美。
一、具有“语文气质”的课堂――学生“生命拔节”的摇篮
1.让教学过程以语文的方式支撑语文气质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何谓语文的方式?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如朗读、背诵、涵泳、理解、感悟、积累、运用、品读、玩味、联想等语文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可以预设这样的环节:
环节一: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环节二: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便请学生说说课文该怎样划分段落,学生根据理清的课文脉胳,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环节三:深入研读:请学生再次认真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分别描写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初步感知天游峰的险峻和老人的性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在展示交流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好相关句子。
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用语文的方式推进了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接触,提高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又挖掘和利用了文本的育人价值,促进了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
2.让言语实践挥洒语文的气质
语文教学要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中穿行。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起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起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位教师在教《九寨沟》一课时作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听写词语――为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言。
朗读与背诵精彩片断――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规范优美的语言。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导游介绍九寨沟――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
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强化语言的运用实践。
《九寨沟》一课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让我们听到了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
二、“生本化”的课堂――学生“生命拔节”的基石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课堂的自主性、有效性和趣味性,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生本课堂。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
【请看《灰椋鸟》第5自然段教学片段实录】: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是黄昏,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教师配乐诵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陶醉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书(声情并茂)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活力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者、体验者、创造者。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点应放在学生身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考虑学生的需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学习活动的设计,都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放在主要地位。一句话,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灰椋鸟》这一片断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教师依据鲜活的“学情”,创设了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统整起来考虑,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顺流而下,随机调控,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蓬勃的生命活力和智慧风采的舞台。学生被激活的思维犹如潮水冲出闸门,妙思泉涌,以灵活的创造想象勇敢地探索未知领域,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学习引向深入发展。
三、言意互转的课堂――学生“生命拔节”的核心
1.据意识言,体会田老师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拿本课来说,为了让田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煞费苦心,采用了故事的形式,让我们读了恍如身临其境。四年来读了这么多的故事,作者唯独选择了第一课上讲的故事,独具慧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故事中的情节,既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的熏陶。
2.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师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师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田老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成。于是我便适时地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老师。要求学生习作时抓住老师的某个特点,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具体说明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