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期实训总结

学期实训总结

时间:2023-02-18 13:5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期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期实训总结

第1篇

根据国内外现状的分析与高职院校教改和课程项目化的发展方向,实训教学将朝向“课程融通贯穿式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所谓的“课程融通贯穿式实习”,就是将实践教学时间分解到每个学期,让高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间断地轮流接触完整的实践项目进行实习。而在第一学期实行的课程联动实训项目,正是契合了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与目标,并运用“课程融通贯穿式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以往的单课程实训和学期末的实训方法,使教学与实训相结合,集整合资源,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联动实训。不仅可以把学期内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专业课的优势,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采访与写作”技能、《非线性编辑》的“后期制作”技能、《视听语言》的“拍摄与构图”技能,使学生利用各门课程所学的专业内容,融合于实践,完成在学期中期的“校运会”采、写、编、播实训项目,课程与课程相连接,更好地锻炼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更扎实的融会贯通专业课所学的知识,并培养传媒学生活泼大胆的个性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项目内容】

学生任务:

全班分为十个小组,完成“校运会”采访与新闻稿写作

另外从班级里抽出14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完成“校运会”主题新闻视频

完成采访稿

在运动会现场进行拍摄(照片用于新闻稿中,视频用于视频新闻中)

完成后期剪辑

撰写“校运会”新闻稿

老师任务:

组织学生选题与分组

参与学生前期讨论会,从学生谈的想法中提示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渗入教学内容

对学生完成的新闻稿和新闻视频进行点评,并给予建议,评出优胜组

项目组指导老师总结会议,并完成总结报告

【目标】

本学期为大一第一学期,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明确自己所选专业以及所学内容涉及的工作范围与职责,强调实操性。

与多门同期专业课程配合,更好地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符合本专业行业就业要求。

学生积极参与,分工责任到个人,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并锻炼学生的工作实操能力。

完成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专业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

老师可以从此项目发现每个同学的特长与不足之处以及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此次课程联动实训项目能促进教师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明显推动作用。

【预期成果】

两个“校运会”主题新闻视频

“校运会”新闻稿作为本学期个人期中考试成绩

学生的小组“课程联动实训总结”及老师的“课程联动实训项目报告”

【成果总结】

本次实训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被成功的调动了起来,同时发现了几位新闻敏感度高,反应快的学生,也发现了几位擅长做后期制作的学生和擅长拍摄的学生,还发现了一些同学的不足之处,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了很丰富的个人资料。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比如在面对一场充满新闻的运动会现场时,不知道该把重点抓哪里,怎么做新闻的取舍。而实践当中学生也发现了“怎么问?问什么?”要做出事前的采访稿大纲并确立新闻主题,在实际采访背景下随机应变,发现新闻点,抓住新闻点,挖掘好的新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采访问题落入“俗套”而过多在乎问题华不华丽,反而在他们绞尽脑汁想出采访问题后,却得不到想要的回答。因此每个小组重新确立了新闻主题,并为新的主题制定了拍摄方案,重新拟草了采访提纲。后面的采访过程就顺利多了,学生对摄像机的紧张感也减少了,问题更丰富了,也抓到了新闻人物与主题亮点。

第2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训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描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2]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249)

第3篇

【关键字】高职教育 四级实训体系 建设

一、“四级实训体系”介绍

(一)、“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我系一般把《基础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最近几年,会计证考试难度有所加大,有些老师认为讲授《基础会计》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取消了原本设置的实训环节,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正是因为会计证考试难度加大,所以更要加强“会计核算流程认知”的实训,学生在大学以前从未接触过会计相关理论和操作,枯燥的理论讲解对他们来讲很难理解,我对我所任课的班级坚持进行完“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后组织学生填写了我自制的调查问卷。90%的同学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为这样的实训方式很好,一是知道了会计核算是干嘛的,没学之前觉得会计很神秘,操作完之后对整个会计流程都以了然于胸,很有成就感;二是通过实训,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熟记会计证考试要求的理论。

(二)、“岗位”实训。这些岗位实训课程我系一直作为实训类课程的重点,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和大二,都是专门的实训课程,时间一般是一周到两周,即20或40课时。这样的实训一般都有专门的教材。教材里面有针对性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会判断原始凭证、知道原始凭证的传递、填制,会根据岗位要求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这类实训一般教师采取“分角色”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的形式,真实还原业务的流程。

经过几门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够认知不同会计岗位所见的原始凭证、审核流程、记账流程等。对会计核算流程的认知更深一层,专业技能也更上一层楼。

(三)、“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在以前两年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在“综合”实训中,要自己操作一套真实的中型制造企业12月的账目。包括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成本计算与分析、登记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审核明细账、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对账、结账(包括月结和年结)、编制12月分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全年的利润表、分析会计报表等工作。这一实训是学生三年学习的全面总结,包括了学生三年学到的全部理论、实践和企业大部分的业务类型。通过这一实训,学生更加强化、系统了自己的会计技能,为下一步去企业实习打下基础。

(四)、“顶岗实习”。最后一阶段是真正的去企业“实习“,而不是在学校“实训”了,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一学期,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实习系里采取推荐实习单位和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遇到的专业问题。经过这一最后阶段的实习,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有的就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有的学生有了工作经验,为下一步找到会计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四级实训体系”总结

(一)“四级实训体系”特点

1、系统性。这四级实训体系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级都是在下一级基础上的升华和提高。这里尤其强调第一级“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地基”。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实训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2、教师要加大学生训练力度,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统招生之前从没接触过会计一切事是从零开始,三年的时间若要想他们能熟练操作会计各岗位相关技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练习。例如《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教学,当教师带领学生操作有关出纳涉及的业务时,很多学生竟然对以前大二的《出纳岗位实训》没什么印象了,而相同年级的对口班做综合实训,就很驾轻就熟了,原因是对口的学生在职高时就开始操练了,所以统招学生仅靠出纳岗位实训的20个学时实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熟练操作,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实训力度。

三、我系在实训体系建设中的可取之处

我系多年重视学生的实训,当然有不少经验,这其中笔者最想谈的是我系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心的建设,这是我系对于学生实训方面的一项特色。模拟实训中心不同于课堂,它完全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配套有银行、税务部门等与会计相关的工作环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所,主要有会计模拟操作台、支票打印机、税控机、报表打印机、点钞机、塑封机、会计资料装订机等设备。这种仿真的模拟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二级“岗位”实训中或“岗位”实训后,学生可以在课堂练习之后,通过完成全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校就能熟悉出纳、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及主要环节需要的实际操作环境,缩短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了会计岗位对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对我系会计训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

1、单列《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学生大一的《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的建设很重要。它的好处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所以系里要想让学生打好基础,必须把“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至少20课时,由专门的教师带学生训练。

2、将所有的实训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调整。目前我系除了第一级实训外,其他三级都是有相应课程的,只有当把这些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时,才会综合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教学保障等等方面,就会整合相应的资源,比如教师的安排、课程的安排、课时的分配等。

(二)加大实训量

要加大各各层级的实训量,让学生熟练掌握。目前我系的各种实训课程的量都是不够的,学生实训完了,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只有强化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笔者认为每一级的第一次实训必须通过正式课堂教学来完成,由老师手把手的教,然后每一级实训完成后还要有强化实训,除此之外还要将实训融入理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相互交融,实训时刻不离手。只有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将熟能生巧,再进行更高一级实训时,效果也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申屠新飞.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之思考.财会月刊,2014;10

第4篇

关键词:短学期实践;二三七模式;问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40-02

实施短学期制是湖北工业大学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旨在树立先进的实践教育理念,以育人为本,以“面向全体,分层分类实践,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为原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起,湖北工业大学正式实施四学期制,经过6次实践,探索出“二三七”模式的短学期实践体系。

一、“二三七”短学期实践体系的构建

实施短学期制是树立系统思维,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是根据学校“立足湖北、服务工业、面向基层、凸显轻工”的办学定位,以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遵循,明确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7―实(实践能力)、2―宽(一专多能)、1―深(拔尖创新)”的总体思路,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全校四个年级,设置社会实践类、实习实训类、科技创新类三个大类的实践内容,构建起“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四层次”的渐进式实践教育培养体系。

实施短学期制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实践教学短板。把解决学校实践教育存在的学生实践时间不足、实践空间有限,实践环境与条件得不到充分保障,实践方式方法有限,实践保障不够的四大突出问题作为实施短学期的突破口,进一步充实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实践课程内容、创新实践方式方法、打造平台,强化师资。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施短学期制,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宣传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建立起学校统筹、部门协同、学院主导、教师项目制与学生自主实践二元模式相结合-信息化过程管理(学生周日志提交与教师批阅信息化)―班级答辩考核―总结推优―问卷反馈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全校全覆盖、全落实。我校从2014年初起实施短学期制,目前已实施6次,累计参与学生10万余人次。经过连续5次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0%以上。

二、短学期制解决的问题

短学期实践的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实践教学时间、空间不足,实践环境与条件有限的问题;实践方式方法有限的问题;实践保障不够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网站开发;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做到做中学,学生依据自身行动来获得知识,从而培养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评价,也就是学习过程的反馈和评价。行动导向教学包括五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在网站开发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网站开发课程改革

1.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网站开发教学可课程中,依据微软ATA快递运输管理系统为例,适当融入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企业实际管理方式来创建大学生虚拟创业公司,此时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虚拟公司真实项目[1]。实际操作中功能模块为快递运输管理系统,以此当做教学的载体,并且把教学内容合理分为多个情境,从不同情境来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对快递运输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依据不同功能可以把案例分为应用管理、接货管理、到货管理、客户管理、配车管理、票据管理六大模块。常规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应用管理和客户管理进行设计和实现,小学期实践中完成其他模块。设计快递运输管理系统的时候,包括常用服务器控件、CSS样式、内置对象、数据库编程等网站开发的基础知识,小学期培训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模拟完成案例教学的其他四个模块。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回答、收集学生的问题。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需要对课程进行评比和答辩,从中选择优秀的作品参加设计大赛[2]。

2.改革教学方法

网站开发教学方案实际上是依据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并且利用角色扮演和任务导向方式实施每堂课的教学,此外也需要合理应用多种辅助手段。网站开发教学中依据案例的不同情境进行真实教学。教师授课的时候利用引入问题的方式来具体讲解案例项目,并且从中提炼有用的知识,同时向学生介绍需要完成的项目学习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小学期实训项目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并且每组都选出一名作为经理人的组长,项目程序员作为组员,切实完成案例的设计和实现[3]。

3.改革教学手段

网站开发教学的时候,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有机结合SOVO虚拟平台,从而紧密联系实际工作环境和课堂教学,以便于达到无缝对接企业工作和学习课程的目的。网站开发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第一,网站开发教学中所有教师都配备教师电脑,教师授课中全面利用多媒体,从而确保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第二,网站开发教学中,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中保障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充分体现移动实验室的效果和作用。第三,实施网上训练和答疑。为了有效提高师生交流,增加学生学习机会,学校可以开设网站开发课程网站,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第四,通过辅导员、邮件、微信等方式来密切联系学生,确保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方便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第五,有兴趣和有时间的学生可以把他们融入到SOVO中,并且利用虚拟真实项目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六,学校每一年都设置小学期,依据课程实训来检验和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第七,利用期末总结汇报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并且通过学习动力和压力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八,学校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软件设计大赛,以便于提高学生积极性。例如,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4]。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网站开发课程改革的特色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网站开发课程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从社会服务覆盖性和专业教学支撑性体现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方面特色[5]。第一,课程资源主要就是实际项目,并且结合SOVO案例和优秀学生作品构成,在整个教学中贯穿案例,充分展现项目为导向、实践为基础、改革为本位的理念。从专业角度来构建课程,依据快递运输管理系统来实现网站开发课程教学活动,并且把课程案例分为几个独立模块,对所有模块进行讲解、练习、模拟以及实训,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整体案例。第二,设计网站开发课程的时候,利用实训学期做中学、常规学期学中做的原则进行教学,也就说第二学期的时候教师带学生完成案例实训的应用管理和客户管理模块,注重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学习操作。小学期实训的时候依据分组形式独立完成案例项目,网站开发是小学期实训的基本内容。以一个月为时间,学生独立完成软件项目开发的五个阶段的所有项目,最后在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进行评比答辩,并且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比赛。第三,构建项目开发真实案例库的时候合理应用SOVO虚拟平台。SOVO的赛特科技、威信科技、奥德科技等都是软件开发企业,从接手项目、分配任务、开发项目都应该配备专门的学生,教师只是需要在学生实践中进行指导[6]。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软件的开发,网站开发课程改革得到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课程的发展。网站开发课程依据实践示范和教学示范来改革课程。网站课程提供教学教案、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实验指导、习题解答、网络课件等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展教学空间和资源,不但能够促进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体现师生共享资源的优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实际操作中需要从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创新和完善网站开发课程的改革方式,最终构建特色的网站开发课程。

参考文献:

[1]魏菊霞,李志中,向燕飞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网站开发课程改革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60-162.

[2]冯燕.基于项目教学的《使用构建动态网站》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25):117.

[3]许世亮.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6):73-74.

[4]李华伟,董海静,戴梓宁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4):408-410.

第6篇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及结构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相互衔接,成为统一的整体,使课堂教学与小组实训、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学科知识与教师素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体系。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目标比较明确,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项目训练中,要研究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模拟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要相互评价,反思改进;要学理论、观察、实践、总结,交流提升……以上各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教研能力、交往能力、班主任工作及教师的教育情感等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入职后的专业发展后劲。通过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应届毕业生能够走上政、史、地教师工作岗位的逐年增加,2014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专科)的应届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地方教师招考、应聘等方式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达到65%。另一方面,教师的组织指导能力有较大提升。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教学设计、模拟教学、教学评价、总结提升,以及实践课程的组织实施,都需教师指导、引导、教导,需教师设计过程与实施环节,需解决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研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真正起到主导、专家的作用。总之,作为新专业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推进教师职前专业素质的培养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但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如有效沟通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课程教学模式的融合与衔接等,以促进我区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建设走上新的台阶,使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自治区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

作者:潘宝红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基础教育系

第7篇

关键词:高师 美术教学法课程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美术教学法”是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在教学实际中,它却并不受欢迎。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它没有及时与当下时代中学教学改革的背景相呼应;作为教材教法课,它过分具体和呆板的内容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新思考课程的定位,对课程实施的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实验性的探讨与研究。

本次课程改革将研究视野定位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将传统美术教学法课程进行“理论――实训――实践‘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实现对“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三大教学模块之间关系的论证、三大模块研究内容的实践,最终对高师教法课实现“理论――实训――实践‘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对美术教学法课程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以实训带动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为形成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三大教学模块及其关系的建构研究

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部分,在教学内容的科学衔接上,在教学顺序不可倒置的流程关系上都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将整个课程中理论与实践部分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实训模块和实践模块。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1、基础知识教学模块:着眼于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

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体系中原有四部分内容:课程、学生、教学和教师,在教法课的传统教学中这四部分的内容均为单纯的理论教学。本课题研究在本次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精缩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学生论和教师论部分,在课程论和教学论部分拓展基础教育美术新课改的相关内容,让传统的优秀教学资源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有效结合。因此,本课题构建的基础知识模块将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充分渗入到教学论、课程论、教师论等相关部分,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基础知识模块在学生二年级第二学期集中完成。

2、实训教学模块:着眼于学生方法技能素质的训练

基于中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研究在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的原则,打造“四阶教学法”,以实现学生师范技能的有效培养:

第1阶,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训练:包括美术课教案制定、PPT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美术教师口语等。

第2阶,学生专业素养及能力的训练。包括分析美术课程、设计课程的原则及方法 等。

第3阶,学生课堂授课能力的训练:包括备课、上课、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能力等。

第4阶,学生教研能力的训练:包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调查、教学科研能力等。

本课题研究中增设的实训教学模块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课堂情境,促使学生由观课到教学的、由被动到主动的理念和行为转变。在前期基础知识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改中优秀的中学教学课例,由观摩到教学分解的实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模块做充分的铺垫工作;实训模块将在学生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

3、实践模块教学:以美术专业教学技能竞赛为先导、优化提升教育实习效果

实践模块将在学生三年级第二学期施行,伴随整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和省级、校级等若干个教学竞赛,让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承担教学设计并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基于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创新中学课程。鉴于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知识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色,本课题研究将美术专业教学技能教学竞赛纳入美术教学法课程。以美术专业教学技能竞赛为先导环节、给学生一个专业知识整合及教育技能强化和教学理念创新的准备平台,一个基于美术新课改要求的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优化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的效果。

研究围绕三大教学模块的教学比例、顺序安排、内容衔接递进以及构建关系进行具体研究:在教学流程上沿着“理论――实训――实践”的渐进顺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将实行分段式教学,将原有的理论时间精缩,增设实训课程,最后是实践部分。三个教学模块间的知识由理论到应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前面的模块是后面模块的知识基础,后面的模块又是对前面模块的直接实践。

二、“三段式”教学模式中教学实验的展开研究

1、实训教学模块的实验步骤

在进行实训的学期,课程组按照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块,又结合学生的兴趣将他们分成九个教研小组(鉴赏、绘画、书法、设计、工艺等),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的原则,精心设计有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教学教法技能采用“四步”训练法:

1)课例导学,宏观设计。

在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之后,从中学美术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准备各种典型中学美术教学课例,指导学生从宏观上对各种课型进行教学思考和设计。在这个阶段,教师处于课程的主导角色。在此阶段,对学生开始展开实训训练的第一步: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训练:包括美术课教案制定、PPT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美术教师口语等。

2)分析课例,合作学习。

针对课例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将课例分解为若干个部分,逐步分析课例的优势和不足,组织各教研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知识和师范技能。在这个阶段,教师处于课程的辅助角色,学生进入教学训练的第二步:即对学生专业素养及能力的训练。包括分析美术课程、设计课程的原则及方法等。

3)设计课例,学以致用。

学期中段,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一节中学美术教学课。各教研小组将围绕自己小组的规定科目准备一次完整的教学,进一步的巩固知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教学训练的第三步:即完整课堂授课能力的训练,包括备课、上课、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能力等。此阶段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教师处于课程的欣赏者角色。

4)归纳总结,自我提高。

课程进行到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实训阶段所学理论知识和教学体会进行归纳总结。各教研小组推荐本组内部一节最优秀的课程作为示范课,让全体学生能够以若干个不同内容的课例为载体,充分掌握不同课型的授课技巧。同时,通过集中进行的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师范技能,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搜集教学资料,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在这一阶段,教师处于课程的组织者角色,学生处于教学训练的第四步:即教研能力的训练,包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调查、教学科研能力等。

2、组织竞赛与实习并重的实践学习

教育实习高师美术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实践性操作课程。为了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提升学生教育实践的效果。在学生进入三年级上学期之后,围绕每年一次的“河南省毕业生师范技能大赛”和洛阳师范学院“十佳未来教学明星”比赛,以院系为单位开展一系列的师范技能大赛。以师范技能竞技为平台,既考查了实训阶段的教学效果,又整体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的能力。

竞赛选手将建立学生竞赛档案,以记录他(她)们在竞赛当中自身的成长。在院系竞技中获奖的学生作为向省级比赛推荐的选手,将被院系树立为本届学生师范技能高水平的明星典型,学期末实习结束总结时,在学生中间组织观摩讨论学习会,生生互动,相互学习,为学生师范技能的再次提高,和下一届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新的评价机制的建构――“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

“三段式”教学模式中针对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应注重理论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培养的要求,建立以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新的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改革,实现考教分离,客观评价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继续学习、创新发展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在评价机制构建研究方面,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针对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应注重理论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培养的要求,我们全面改革了 “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新的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改革:

1、 理论考核将传统的闭卷考试变为开卷考试,立足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加大主观测试题的分值,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训考核内容范围更广,包括对学生的授课能力、教案、PPT课件制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考评;考核方式由传统教师“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变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综合量化。

3、 实践环节的考核则采用学生自评成绩、实习成绩和竞赛成绩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新的评价机制将更好的实现考教分离,不仅能够客观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客观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继续学习、创新发展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30-03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通业态,产生于美国。由于它不受区域、文化传统、商业习惯的限制,很快传遍了世界,在一切具备条件的地方和领域都产生了连锁经营。在沿海等发达地区,连锁业的超常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据调查,39.29%的连锁企业需要营运、采购、收银、市场策划、防损、仓储物流等人才,有82.14%的企业需要中层管理人员,而且扩张越快的企业,人才缺口越大。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体现在量上而且是体现在质上,作者所在学校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于2003年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该专业十几年的建设过程中,作者曾调查了解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普遍的问题是,人才缺口很大,但不缺少一线的员工,最缺乏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成为中高级管理人才,所需过渡的时间比较长。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适应”,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教学。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分析

按照连锁经营管理职位分,连锁经营管理的初级职位有收货员、收银员、理货员、导购员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品类经理、部门经理、店长、营运经理、采购经理等。各职位所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具体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销售、促销、收银、收货、理货、盘点等技能,掌握了这些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零距离上岗,稍微高层次的专业职业技能包括门店开发、商品陈列、物流配送、门店运营等技能,掌握了这些,学生既有了在基层工作的技能,又具备了向中高层管理岗位提升的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众多技能足以说明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些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只能靠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践教学必不可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职业技能层次划分课分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见图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连锁专业的实践教学按其性质划分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其中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主要由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由校外实践教学部分完成。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实施过程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1)制定教学计划。校内实践教学计划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和实践教学安排课表编制。主讲教师将校内实践教学计划(一式三份)于开课一周前送交专业教研室,审核后由教学科研处、教研室、主讲教师各存一份。(2)教学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技能训练,其过程依次分为基本功训练、综合训练和独立操作三个阶段。(3)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分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现场总结四个阶段进行。组织教学主讲教师要记录考勤,填写教学日志、实训室使用登记表、分组、岗位安排和纪律教育。入门指导阶段,由主讲教师明确实践任务和要求、主要的岗位技巧、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等。巡回指导阶段,主讲教师应主动逐个工位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场总结学生汇报操作情况和岗位技巧掌握情况等。(4)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能力,除了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训练课题方面贴近职业化要求外,在实践教学全过程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下职业观念的教育:安全生产观念、吃苦耐劳观念、团结协作观念、努力创新观念和劳动纪律观念。(5)撰写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应包括实训课题名称、实训目的或实训原理、过程记录实训结论或体会、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定等内容。实践报告由系教学管理办公室存档,实践成绩登记表送教学科研处存档。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1)校外实践教学方案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由学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教学内容按企业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需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岗位技能、技术规范、作业流程、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规范教育。(2)校外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顶岗实习和轮岗实习两种。顶岗实习时间是两个月,实习对象是本专业大二学生。每学期安排两个班学生到超市顶岗,助理店长和学生顶岗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实习学生都是从一线员工做起,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或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轮岗实习时间是一学期,安排在大三学生第一学期。进行岗位轮换。同时,采取阶梯式培训,对每一个岗位的训练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测评,合格后进入下一个岗位训练。根据学生训练情况,经过相关9个岗位测评,成绩优秀的学生岗位轮换可达到九个,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至少可轮换到六个岗位,充分体现企业通用的竞争上岗机制。(3)校外实践教学的具体执行。每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汇总下一学期实习计划,上报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和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审核通过之后,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汇总全校学期实习计划并编制经费预算并下发;指导教师提交实践教学任务书,教研室主任落实实习单位、填报实习执行计划报二级学院领导审批签字。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审批通过后,实习执行计划于实习前一个月报实践教学管理科,再由教务处汇总形成每学期全校实习执行计划;同样,指导教师也于实习前一个月向实习单位报送实纲、实习执行计划、学生名单,落实具体实习安排情况;领取实习文件、材料等;邀请二级学院领导、企业领导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企业培训等。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结束,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要指导学生完成学生实习报告,并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及给出成绩。学校指导教师还要填写实习教学情况登记表,并由实习单位签署意见报二级学院和实践教学管理科,同时完成实践教学总结、教学指导资料归档、实习用品归还等工作。

三、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

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法是由教学的目标来决定的。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实践考核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法,我们是按以下评价原则来操作实训作业考核的。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以技能考核为主。

1.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校内实训周内,实训教师在实训现场进行指导,定期主持布置阶段性实训任务,总结学生实训表现,进行典型问题剖析;校内实践教学成绩应以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实践报告和平时实践表现,分配比例为:60%、20%、20%。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一体化 应用型会计人才

[作者简介]邵丽(1978- ),女,辽宁沈阳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审计教研室主任,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审计学、高职教育;史新浩(1970- ),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高职教育。(山东 潍坊 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新浩,项目编号:200948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50-02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高、中、低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这一发展规划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规划特别强调,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指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①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②本文在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了总结。“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全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贡献。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谓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运之功十不得二三。这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结果是教师不满意、学生没收获。

2.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不同步。传统上,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程开设在先,实践课程开设在后。以笔者所在学校改革之前的课程为例,“会计基础”在第一学期先进行理论讲授,学期末进行一周的“会计基础仿真实训”。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同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学生在进行集中实训时又忘了理论知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发现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与证书考取目标不配合。许多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教学目标与证书获取目标不能形成合力。课程教学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没有考虑和兼顾证书考试科目的内容要求。为了学生参加证书考试,还要组织专门的辅导,增大了日常工作量。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当把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结合起来。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核心专业能力:(1)会计基本核算能力;(2)会计实务处理能力;(3)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4)税务核算与申报能力;(5)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能力;(6)会计软件操作能力等。能够体现和培养上述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仿真实训、会计岗位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会计综合仿真实训等十门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课程都是独立开设的,无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第10篇

为保证教学秩序稳定运行,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关于进行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中心于10月24日至11月4日对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查,我们对本学期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上网情况、教学日历、授课情况、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一、常规检查项目

1、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活动的检查

中心能按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和安排各项教学工作,及时下达学校的各种教学文件,保证常规教学的良好运转。

(1)教学任务落实与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教学任务均按照培养计划、教学进程进行,没有调整现象。

(2)教学大纲上网

本学期需要上传的教学大纲7门,已上传7门。

(3)教学日历上网情况

本学期需要上传的教学日历8门,全部已经上传。

(4)聘课情况

聘课情况正常,均能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

(5)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中心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其中1名教授、2名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7)日常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情况

成绩单、学籍卡每学期分班放在指定的柜子存档,保存有序完好,学生网上学籍卡保存齐全;全部学生按时完成电子注册。

2、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正常,没有发生教学事故。目前,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日历相符,教师均能按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准备教学内容。

本学期实践教学工作情况基本正常,各工种组织有序,教学效果良好。

3、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中心领导(教研室)进行了听课。中心组织开展了同行听课评价活动。督导组正常开展活动,我中心组织了2次公开课、示范课,由赵慧璧、李烨老师在第十周分别进行。

4、学风状况

早晚自习情况基本正常,学生均能在第一节有课的时候到教室自觉早读。学生的出勤情况,到课率基本能达到98%以上。教师评学:中心教师基本都能按照要求在教学网上对学生班级进行评价。

5、青年教师培养情况检查

我中心近一年新进了5名青年教工,中心对其指定了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并让他们参加了CAXA机械工程师的培训。

本学期中心督导组重点检查了他们的授课情况。学生和教师反映:新入校教师备课认真,对学生负责,并受到学生喜爱。

6、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情况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实训用设备早已过了使用年限还在继续使用导致故障率增多,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用软件节点数和实训学生人数不够匹配,实训学生正常使用受限,另外工业中心机房电脑配置低、运行慢,交换机老化影响到网络的传输速度,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急需改善。

二、专项检查

1、上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情况

上学期我中心共有24名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其中4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优秀,大多数抽检的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比较先进,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结构层次比较清晰,达到了要求。

2、规划教材建设检查

中心有一门规划教材已申请延期。

第11篇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有10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首批注册的四所护士学校之一。我校护理系开设护理、助产、医疗美容技术三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护理班和老年护理班。拥有面积3800平方米、设施一流、设有教学做一体化仿真护理实训基地,2010 年护理现代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完善的实训条件为培养高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护理系以护理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护理岗位资格和认证考核为突破口,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为了统一管理,我们于2009年成立了护理实训中心,负责实训课的安排和实训室的管理等工作,其中包括人财物等众多繁琐的事情,也产生了很多办公文件,如各种申购、维修报告等。因为涉及的种类较多,所以出现文件放置无章的现象,每次寻找起来好很费劲。每个学期要整理归档起来也存在很大难度。为了有效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本学期我们根据“6S”管理方法尝试对实训中心的办公文件进行了有效分类、整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利用文书档案整理基本方法进行整理、整顿

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1]。

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书档案。文件时以自然件为单位运行的,文件处理完毕后,有价值的应保存起来,需要经过系统化的整理,便于发挥档案的作用。对一个单位来说,它收到的和发出的文件,有价值的都需要保存。保存前要进行分类、整理、立卷,有的称组卷、立卷工作,就是将办理完毕的文件组合成案卷。价值鉴定、编目、装盒、归档。案卷是把一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放在一个卷夹(袋、盒、筒)里,加以顺序排列,拟有案卷标题的文件组合体。案卷是文书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1987年国家档案局印发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对案卷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1.先做立卷类目,再平时归档 也就是立卷人员根据立卷类目,将处理完毕的文件,随时归入有关条款的卷内。这里的卷可以用档案盒,也可以用文件夹。平时归卷的作用,可以避免文件的分散、凌乱、堆积,保证文件的齐全、完整、有序;不安于部门随时利用。但归了卷的文件并不就能直接组卷,肯定要进行检查,并作出一些调整。我们先把文件立卷成七大类,分别是(1)制度的建设;(2)实训中心日程工作;(3)实训中心财产管理;(4)实训基地对外服务;(5)实训基地的建设;(6)实训中心工作人员管理;(7)实训中心教研室管理。

2.列出案卷标题 案卷标题是案卷的名称,也叫案卷题名,是对卷内全部文件内容的总概括。案卷标题应当确切、简明地揭示出卷内文件的内容和成分,从而为以后的查找利用提供线索。案卷标题最好控制在二三十个字以内,最多不要超过50个字。如利用蓝色大资料盒进行整理,实训中心财产管理大类中分别做了如下几个案卷:(1)耗材的申购;(2)设备的申购;(3)设备的验收和合同;(4)报销登记;(5)设备的维护和破损、赔偿登记;(6)物品借出登记;(7)设备的报废 (8)实训中心财产总账。

3.排列卷内文件 按时间先后顺序或重要程度排列,卷内文件编写件号或页号。

4.编写卷内目录与备考表 卷内目录:就是卷内文件目录,用以揭示卷内文件的内容和成分,是卷内文件的清册,放在卷内文件的最前面,以便于查阅和利用。备考表至于文件的末尾,用以注明卷内文件材料需要说明的情况,并可以保护文件(防止磨损)。

5.需归档材料填写案卷封皮与装订,做好排列和编制案卷(移交)目录。

二、定期清扫、保持清洁

清扫(SEISO)——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清洁(SEIKETSU)——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外在美观的状态。目的:创造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S成果[2]。

我们在实训中心办公室靠墙侧摆放了几个带玻璃橱子的办公文件柜,把蓝色资料盒根据归类摆放整齐,并关好上锁,定期清扫,保持文件柜的清洁。

三、养成好习惯,并坚持安全第一

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

安全(SECURITY)——重视成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 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虽然已经归类整理清楚,但还要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3]。这需要在教研室会议中跟各位组员说明清楚规则,并做好责任分工,希望每位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够按规则归类整理手头上的文件,相关人员要定期检查负责好。同时规定每个学期期末为文件管理周,整理归档好本学期的实训室文件。同时为下学期做好准备。工作中强调安全第一,关于安全的检查要定期进行登记、督查。

四、总结

实训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肩负着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任, 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除了应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实训技术人员队伍, 还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文件是实训中心工作的工具和纽带,也代表了管理的水平和形象。提高了实训中心办公文件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实训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档案是实训中心活动的真实纪录。它能让历史凝固、让信息沉淀、让记忆说话、让知识传承。由于档案是从文件转换过来的,今天的文件是明天的档案,今天的档案是昨天的文件,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根据“6S”管理方法来整理实训中心文件,不仅可以理顺工作,使以后的工作能有条不紊进行,并突出了工作重点, 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使实训教学质量得到提高[4]。

参考文献

[1]陈家文、王治雄等.5S现场管理应用于教学实训中心的初探.民营科技,2010 年,第8期:78

[2]李冬.5S管理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机械职业教育,2010年,第11期:57-58

[3]罗松涛.浅谈“5S”管理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运用.网络财富,2010年,第16期:111-113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基础;PDCA循环;实训教学

护理学是一门技能型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在护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纽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为进入临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它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是一个循环改进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PDCA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中医特色护理的不断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及[1],为进一步与临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相结合,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的教学质量,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2013级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推动了实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研究方法

1.1计划阶段(P)

作为PDCA循环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针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目前实训教学的情况,组织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并根据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在临床实施的情况,了解其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实训教学条件等因素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制定《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技术操作评分标准》、见习和实纲,使师生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项实训内容的课时数、难易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实训技能,使技能教学管理质量循序渐进,初步形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教学管理工作的循环体系。

1.2实施阶段(D)

1.2.1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示教课及实训课前都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均要进行复习、总结,即“两预”“两复”。示教课前通过预习,使学生对示教内容有一定认识,教师在示教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相关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课后学生对示教内容进行记忆,探究不解之处。实训课前,在复习示教课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实训相关内容,进行自我练习、组内练习,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实训情况的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待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对待个性问题,逐一解决;还可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两人分饰“护士”“病人”,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训知识紧密结合,使实训不仅仅停留在表浅的认识和机械性的模仿上。课后,学生对实训练习情况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1.2.2课外练习强调“三练”,指的是“开放练”“见习练”“实习练”。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相对较少,课外开放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个人的弱项环节,逐步掌握规律,进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用“以学生为主,实训教师为辅”的团队管理模式[2],对实训室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在开放练中总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间见习,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如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对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运用耳穴埋豆技术减轻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运用中药熏洗法治疗皮肤病患者,加深同学们对中医护理技能的直观认识,并可与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照,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之处并剖析原因,提高学习质量,为后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在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懂得尊重、同情、关怀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又有利于完成护士职业角色的转换。

1.3检查阶段(C)

1.3.1课堂反演示通过在实训课上轮流抽取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反演示,结束后采取学生自行评价、实训室成员相互评价及教师总评三种方式结合评价,以反映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纠正和弥补。1.3.2实训技能竞赛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竞赛,按照实训分组(2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当次实训项目的考核,结合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批阅,记录为日常成绩。1.3.3期末考试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考核,由学生抽取不同病例的考签,辨证,口述操作目的、穴位定位、穴位疗效,最后进行具体操作考核。1.3.4调查问卷期末考试后,发放调查问卷,从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计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分、3分、2分、1分。

1.4处理阶段(A)

1.4.1课堂纠正学生实训课上的问题通过反演示呈现出来后,教师可立即针对问题予以指导,将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指出,使共性及个性问题得以及时解决。1.4.2阶段小结每次实训课、实训竞赛或每个学期完成实训课程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均进行认真分析,对实训技能完成质量高或完成步骤优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完成质量低或步骤完成不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详细认真地批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和调整,不断完善,以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01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59人,课程结束时考核理论成绩86.75±8.55分,实训技能成绩87.73±9.60分。问卷评分结果辨证施护能力9.80±1.58分,知识运用能力10.01±1.63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68±1.70分,沟通协调能力9.42±1.49分。与往届比较学生的理论及实训技能成绩均有显著提升,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觉到教学更加充实,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

3体会

3.1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训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加的责任及与时俱进的挑战在循环体系中逐步产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以促进,更激发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技能,吸收新思想、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本次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使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通过定期进行总结反馈,及时有效的效果评定,教学方法的循序改进,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DCA循环法呈现的是阶梯式的渐进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成效得以提高,进而推进实训成绩的稳步上升。由结果可知学生的理论及实训考试成绩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与邓璐璐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实训教学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与“学”,而是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体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中医护理技能并自主地学习,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临床病案引入实训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在体会护患双重角色时,既掌握了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又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实训技能竞赛引入实训教学,在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

3.2PDCA循环能促进校内外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管理行为规范化,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制订与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阶段贯穿教师、学生、学校和医院环节,进行反复自查、自省和互查循环,不断发现问题,继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推进护理技能教学工作,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形成互助、促进的整体[5],实现学校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在PDCA循环模式下,师生都能准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有的放矢。总之,《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中医护理实训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的中医护理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幼文.PDCA循环在护士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70-671.

[2]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31-132.

[3]邓璐璐,范福玲,刘少鹏.PDCA循环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100-101.

[4]李天一,柯庆,饶芳,等.PDCA循环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66-68.